三年下册教学反思(精选8篇)
1.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3、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急中生智”、“栩栩如生”“干涸”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
学习方式:围绕“急中生智”一词,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干涸”、“又窄又深”、“又长又粗”等重点词,谈谈于连为什么“急”,并相应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从哪里听到的?
(对于通过自己读书了解故事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其他学生的读书热情。)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做:小英雄于连(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请你们猜猜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小”和“英雄”进行猜测,模糊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倾听的欲望,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教师讲述小英雄于连的故事。(从“五百多年前……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教师讲述到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师:读完故事,你觉得哪儿最有意思?
(检验学生初步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的能力。)
3、指导学生用直线勾画出最吸引自己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流利。
4、指名读句子。读得好,让其他学生进行表扬,读得不好,请其他学生帮助指导读。
(实现评价体系中的学生互评原则)
5、师: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难读或不理解的词用曲线勾出。争取在小组内解决,如果组内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6、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相应指导。
7、各组推选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初读环节,分成三步走:
1、粗知大意——浏览读;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评价读;
3、小组合作读难读的句子——攻读。完成在读中误字、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的任务)
三、识字教学
出示生词(生字用红笔书写):打败、残暴、聚集、欢庆、胜利、火药味、导火线、燃烧、又窄又深、急中生智、尿、浇灭、表彰
师:大家的课文读得不错,老师把课文中的这些新朋友请了出来。你们认识哪个朋友,就读哪个,并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
学生读,介绍。
(因为有了前面的读书基础,学生对这些生字不会很陌生,以介绍朋友的方式出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读识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介绍生词自主识字,增强记忆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讲述
1、出示:于连闻到( ),发现( ),他想( ),于连急中生智( )。为了表彰于连( )。
2、让学生根据提示回忆复述课文。(为创造性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二、研读阶段
1、师:提示中有一个成语,是什么?(急中生智)谁能解释一下?(不管学生能解释,还是不能,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
2、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于连因什么而“急”。最好做上记号。准备和组内同学交流。(指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的读书方法。)
3、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中,要相应指导学生朗读。
(在全班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又粗又长”、“干涸”、“又窄又深”等词加以理解。)
4、师:再读,再找,于连生的是什么样的“智”?
指名读有关语句,教师出示:于连急中生智……全城的人。
5、师:你们觉得于连的这个办法怎么样,作用有多大?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6、师:如果这位小英雄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今后自己遇到危险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做?
(利用小主人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懂得在危急时刻学会冷静、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7、全城的人不会忘记这个十岁的小男孩,人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8、能为“表彰”选一个同意词吗?(表扬)你觉得这里用哪个词更准确?
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指导朗读)
9、想亲眼看一看这个“栩栩如生”的铜像吗?
(播放铜像图片)
10、师:说一说,你见到的“栩栩如生”的铜像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体会“栩栩如生”一词)
(研读阶段主要抓住“急中生智”这个承上启下的中心词展开研读,使学生对主人公的研读思路清晰,有条理,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感悟。)
三、复述课文
出示铜像画面,教师:布鲁赛尔每年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如果请你做那里的小导游,你会怎样为他们介绍小英雄于连铜像的来历呢?
先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请学生到屏幕前向大家介绍。
(创设导游情境,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了解抗震纪念碑浮雕内容反映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给唐山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三课时
一、指导写字
着重为学生讲述“然”字的来历,并指导学生用“然”字组词。
二、积累运用
又窄又深 又( )又( ) 又( )又( ) 又( )又( )
(指导学生写在采蜜集上)
板书设计:
又长又粗
干涸
又窄又深救了全城
用尿浇灭
2.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篇二
一、精读文本, 吃透教材
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作为语文老师, 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 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 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 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 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 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 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 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 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
比如, 在教授四年级下册教材《巨人的花园》时, 反复阅读文本后, 我决定在设计时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 在想象中陶冶情操。我抓住花园情景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人物态度的变化,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孩子们见到美丽花园时的反应, 巨人训斥孩子时的凶恶态度, 训斥孩子后花园的荒凉, 拆除围墙后花园的和谐, 我都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到童话优美的意境中, 使之感同身受。学生的思维、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适时的教学点拨和反复的朗读、品味、互相启发中逐渐清晰、丰富, 内心的体验与文本的情感更靠近, 内心的感悟与文本的内涵更吻合。整个过程, 把情感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中。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想象研读, 拾级而上, 步步深入, 由文悟情, 使学生在读、思、想、说、写的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宽容。
二、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 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 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 不是省事, 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 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 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 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基于这一认识, 在教授《巨人的花园》时, 我还做了如下设计:
1. 音乐, 渲染气氛
上课开始, 我直接出示了花园前后的两幅截然不同的图片, 并配上喜悦和荒凉的音乐, 分别找到文中对这两个场景的描述, 指导学生认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读感受花园的变化, 通过读体味孩子们的心情前后对比。通过音乐的渲染很快将学生带入了文本中的情绪, 激发学生对“真正美丽的事物”的思考。
2. 词语, 浓缩画面
出示词语时, 其中既有表示花园春天画面的词语, 也有表示寒冬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孩子们既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和美丽, 也能体会到严冬的寒冷和荒凉。然后把词语放在具体的句子里, 让学生想象画面, 指导朗读, 效果出奇的好。这组词语的设置, 即使为了感知、理解词语句子, 更是为下面课文的学习做铺垫, “究竟是什么让温暖的花园变得如此寒冷呢?”
3. 研读, 感悟文意
先让学生找出孩子们在花园里快乐嬉戏的语句, 学生一下子就找出“孩子们都坐在树枝上, 每棵树上都有一个孩子。树木都十分高兴, 纷纷用花朵打扮起来。鸟儿们快乐地四处飞舞、歌唱。花儿们探出头来, 朗朗大笑。”通过让学生了解写法, 体会情感来感知孩子们在花园中的快乐。接着让学生找出表现巨人冷酷、任性的语句, 本来我设计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 但学生却提到了“砌围墙、禁止入内”, 于是我把学生的回答加以整合, 先出示表现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气的三句话, 让学生抓住里面的关键词语“很生气、又发脾气、大声叱责”, 理解体会巨人的冷酷。先让三个学生读, 在指导后再读, 学生竟然读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结合实际, 让学生谈感想, 学生能充分感知孩子们伤心、难过, 似乎巨人与孩子们相遇的情景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并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 天天狂风大作, 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 还瑟瑟发抖。”让学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带来的后果, 再次读“唤来寒冬的, 是你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最后通过前后的鲜明对比让孩子感悟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文本内涵。
三、以生为本, 方法灵活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 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语文教学应该以读为本, 让感悟充盈课堂教学, 让学生通过心灵的体验, 将知识和感深深地植入内心深处。
在教授《巨人的花园》的过程中, 我有强烈的语言训练意识, 整堂课都在一种自然, 舒畅的情境中无痕地进行着语言训练。在设计中, 我非常注重“读”, 不是放任自流、毫无目的的读, 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循序渐进的零距离读, 使学生进入童话的意境, 引导他们通过揣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所负载的内容, 体验语言文字所渗透的情感, 从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价值。
在感受花园的“美丽”,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想象画面, 读中感悟, 以读见悟;感悟花园的变化和巨人的变化, 抓住“与人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 让学生在引读点拨中, 在细细的品味语言中, 在对比朗读、想象说话中, 理解童话的内涵。课末的说话训练, 更是深化对寓意的心领神会。这里, 我凭借教材进行恰当、巧妙的语言实践, 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 增强了语文综合学习能力, 同时又在训练的过程中升华了人文内涵。
当然, 也有很多不足, 最大的不足是还舍不得放手, 对学生总是不放心, 孩子们能自主完成的, 教师也舍不得放手, 整节课还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应该是教师随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开去,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多努力。
3.三年科学规划 成就高效教学 篇三
一、课前演讲分享知识——能说会道的小舞台
叶圣陶先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若抓住“说”这一“总枢纽”,就能带动语文教学的全局。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能促进阅读、开阔视野、锻炼胆识,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若缺乏规划,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根据初中三年的学情,大体加以规划:
初一:短小故事、热点新闻,兴趣至上。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部分学生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语文水平较低。演讲内容侧重于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为小故事、小新闻等。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简明扼要表达的能力。
初二:精短美文、哲理散文,有读有析。学生进入了初中生的角色,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中考的严峻压力,这个阶段是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阶段。演讲内容主要为精短美文、哲理散文,这能培养学生赏析短文的能力。
初三:专题积累、精品论据,服务中考。面临中考,演讲内容需要更直接地为考试服务,便于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增加语文积淀,促进厚积薄发。演讲内容主要为精品论据,如伟人事例、时新社会热点等。素材的积累,能让学生的作文言之有据,内容丰富。
演讲素材主要来自学生。为让内容更精彩,学生须先广泛阅读,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外教师也可以推荐内容,还可以通过师生点评,督促演讲保持良好的质量。学生每学期有4次以上的演讲机会,他们在锻炼中胆量大增,话说得更流利了,表演欲望更强了,这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他同学也在“听”的过程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交流中,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二、统筹安排阅读训练——零存整取的集训地
语文诸种能力皆以阅读为先,以阅读为基础。离开了阅读,听、说、写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应成为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着力点。但是阅读能力训练也需有规划:
初一:着手培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每天一到两段,要求翻译,应对10分附加题。
初二:着手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推荐学生使用《新阅读训练营》,两天阅读一篇,要求做好后面的鉴赏题目。
初三:文言文与现代文阅读两相结合。开展综合性的阅读训练,全面提高各方面的阅读能力。
阅读训练时,教师要推荐精品的阅读资料,有序地安排阅读进程,并及时反馈,或利用课前5-8分钟讲评,或发答案让学生自评,或小组互改。在系统地阅读训练中,学生收获能力;在有效地反馈中,学生收获动力。
三、注重摘抄促进写作——丰富积淀的源头水
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必需,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积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做摘抄。规划如下:
初一:摘抄精品美文,名言警句。结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针对综合性话题,自己上网搜集,进行主题性的摘抄。要求书写工整,与练字结合,每周两次,每次不少于400字。
初二:摘抄美文与赏析、写作结合。主要摘抄300-400字的美文,要求有主题、有赏析。第一学期赏析为100-200字,第二学期赏析为300字,逐年增加,促进学生思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在学生摘抄一段有突出技巧的美文后,要求马上进行仿写。
初三:摘抄专题素材,并与写作结合。如古诗词中关于风、花、雪、月、春、夏、秋、冬等的名句,分领域的专题论据(学校、家庭、自然、科学、政治、文化等),分主题的典型事例(道德、精神、生命、环保等),等等,并写随笔和感悟。
摘抄、赏析与写作的完美结合,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提高写作水平。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成效地指导学生坚持不懈地开展读书摘抄,能让学生感受读书的无穷乐趣,并提高能力,优化习惯。
四、宏观策划序列提升——突破写作的主阵地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体现学生驾驭字、词、篇、章的能力,体现学生全部的语文知识水平。其他题的分值一般无法与这“天下第一题”的分值相提并论。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如何开展有效训练,让学生爱上写作呢?这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训练系统。
1.分年级训练文体。初一阶段突破记叙文写作,初二阶段突破散文、说明文写作,初三阶段突破议论文并集中主攻中考专题文章。如此,形成一条训练主线,就能全方位地提高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又能直指中考。
2.分专题训练技巧。在各个阶段中划分小阶段,设定短期目标,训练专题技巧多采用片段作文的形式。如记叙文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以小见大,议论点睛等;议论文分析说理的各种技法,增设亮点的各种技法等。
3.分主题广涉领域。初中三年,写作的领域要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如友情、亲情、自然、道德、文化、思想、科技、经济、娱乐等,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积累、运用和思考。
4.分等级进行讲评。在评改作文时,精心发现优秀的作品,将其作为学生学习的示范;中等待升格的作品,在课堂上可做升格训练,寻找让作文跳级的办法;有典型问题的文段,让学生引以为戒,并督促学生同题演练。
5.精心选择作文题目。学生训练的大作文题目不能随心所欲,需精心选择。以同题作文的方式,主题式编辑印发满分作文、学生优秀作品、名家美文,以供学生学习借鉴。
五、临帖练字坚持不懈——优化书写的撒手锏
电脑的普及带来了汉字书写的危机。写好规范字,是弘扬中华文化的起码要求,是语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优化卷面的必然选择。每人备一本字帖,已成共识。从初一开始,每周要求学生对照字帖约交三份练字作品,可小组自查,或教师检查。每个学期在年级范围内或学校范围内举行两次优秀练字作品展播,激励学生不断改善。
练字需要长时间地坚持,要求学生摘抄与练字结合,既积累素材,又加强书写;每学期每班评选出最优秀的摘抄本,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放在讲台上或放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展览,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通过练字,学生的书写和卷面都将大为改观。
六、朗读背诵腹有诗书——气质轩昂的奠基石
不论是诗歌、文言文,还是讲读课文,常融入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教师范读、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结合等形式多样的朗读环节,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与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使其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本,快乐地学习。
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增强对文字的感受能力;也能帮助学生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除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背诵的篇目外,还可鼓励学生每天背诵一段话,包括名人名言、古诗文、优美语段等,具体内容可让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如此长期积累,融会贯通,必能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朗读与背诵,作为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与手段,需贯穿在三年的教学之中,这对学生能说会写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系统论研究表明,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列,其效能就越高。《有效教学新论》中提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高效性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渐进性原则。”立足语文根本,三年科学规划,有效地建构起一个扎实深厚的语文素养提升体系,并在实践中朝着更有效的方向不断调整,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就高效的教学策略,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洞天风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出版文集[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2]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李森,张家军,王天平.有效教学新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邱连学广东省中山市云衢中学528451)
4.三年科学教学反思 篇四
一、三年级重点在于培养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科学》,易懂的内容学生乐学,离他们很远的就不愿意学了,这就需要教师创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表达。
二、准备好丰富的实验仪器和生活材料。
学生在搜集实验可能用到的废旧材料就是一个认识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最好能维持两周时间。千万不要下午上课上午让学生搜集,这就需要老师提前备课、精心准备。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科学课的教学目标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课,只注重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科学课还需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而这些不是夸夸而谈的,()只能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得。
四、关注细节。
5.高中三年物理教学反思 篇五
新晃一中 陈滔
转眼2010届学生又即将毕业,回想与他们一起度过的一千多个日夜,心中感慨万千!与其说这三年是让学生成长的三年,倒不如说这三年是我和学生共同努力、相互学习、一起进步的三年。三年的教学经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再一次深刻的体验了一回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以及因此而在教学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教学重难点等的差别。孔子说因材施教,我想我在教学上对这些差别的领悟就是对因材施教的最好诠释吧。下面我就对高中三个年级的教学工作做一下简单的总结反思。
一、高一年级
1.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他们并不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因此而总是表现出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的特征,活跃、好动、爱吵、爱闹。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2.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
(1)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 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要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高二年级
1.学情分析
高二是高中三年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本学年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业水平考试。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说,多数高中生感到物理内容多、难度大。物理考试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试成绩偏低,使大多数学生产生了害怕心理,有些学生认为高中物理难学,因而,学习还未用心体会该如何学习高中物理,已对物理课存在畏惧心理,在心理上打了败仗。此外,学生学习的动机、意志和自制力等因素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有的学生对学习的艰巨性和持久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习中一遇困难,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钻研探求解决之道,而是发现问题急着借助外界的帮助得到解决,不愿经历“跳一跳”的过程,只想直接摘到“果子”,时间久了在学习中产生依赖性和惰性,根本达不到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
2.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
(1)高二学生还未能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教师应在一下几个方面注意对学生强调:①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②图像法解题能力的培养;③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④单位、有效数字、适量、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高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模型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叠加合成原理等等。
2(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及时的巩固,把所学的新知识进行回顾,如果回顾不出来,说明还没有真正弄懂。这时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书学习,或者问老师。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去发现新的问题。有余力的同学还可以适量地做些课外辅导练习,以检查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4)作为物理教师,我们应该提高课堂效率,讲究教学方法,做到讲一题,学生会一题;培养学生做一题,会一题的思想,不要炒冷饭,讲了多遍学生也不懂,学生做了多遍也考不出来。
三、高三年级 1.学情分析
对高三理科生来讲,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由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由表象向内部延伸;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他们能懂得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不单从一个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去寻求答案;物理学科成绩也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历年高考物理试题难度大(较其它学科而言),学生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多数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畏难情绪,有些学生的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成绩不甚理想。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物理教学成绩,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计划与目标要求,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2.教学中的方法和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纲和课程标准,领会其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体会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低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让学生过好训练关,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重视对典型实验原理的理解,弄清实验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3(3)要特别强调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强调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对课堂例题与习题要精心筛选,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少、求活,强调例题与习题的解题方法与规范化教育作用,强调理解与运用。
(4)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注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了解不同学生的主要学习障碍,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6.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篇六
《爱什么颜色》是一首小诗。诗歌很是简练,结构比较简单,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
课前,我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各种颜色所代表的意义的资料,让学生在预习诗歌时交流自己喜欢的颜色及原因。教学诗歌时,我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阅读、思考,鼓励孩子在朗读中想象诗歌呈现的画面。孩子在自由选择诗歌的小节来赏析,懂得作者所喜爱的颜色,理解作者所喜欢的原因,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
《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平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平实,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平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一次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反思: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学生可以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就充分注意了以读为本,读中悟情。课文学习突出了一个“读”字。
在教学1-5段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过程:先读一读,看自己喜欢哪一段――再说说喜欢的原因,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最后代表小组在全班朗读,让同学猜猜自己喜欢的原因。其实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即“在读中感悟语言,再通过读表达出来”。
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以后,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和手段来检验他们的学习效果。本节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个人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合作读、齐读;读给自己听、好朋友听、老师听等,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读书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活动中,读书对他们来说,已不是负担,而是愉快的事情,因此,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任务,同时,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另外,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也颇具特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下雪时、婴儿睡觉时、小猫喝水时”的情景,让学生在用心聆听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情境,练习习作。既引导学生要用心来聆听世界上的声音,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练笔机会,可谓一举两得,真正做到了“用好教材,超越教材”。《国徽》〖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这节课,原本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安排在解决与国徽有关的问题时。但在学习为什么要把钱币上的的污泥擦干净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可不可以现在上网查阅一下与国徽有关的资料?”这一下子,打乱了我预定设计的思路。但学生提得很合理,现在查阅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很会学习。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纷纷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颁布的时间与内容,我国国徽图案的诞生,我国国徽的组成和寓意,国徽的悬挂和使用等内容。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联系生活,从而明白了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尊重爱护国徽,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国。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总结,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只有这样,“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得以体现与落实。
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课堂应变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和学生同步前进,实现“双赢”。
在今后备课中,教师要经常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备可能”也是我们应对课堂质疑问难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回自己的祖国去》教学反思
回自己的祖国去是一篇叙事文,它以对话为主,人物当时的心情和满腔热忱尽显其中。可是由于文章的时
代离学生较远,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感情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运用一般的讲读方法进行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于是,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我采用了“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较好。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学生容易进入情境。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心灵不断得到净化,情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如:“让学生学学华罗庚听到中国解放的消息,急步走进客厅,冲着他的妻子喊起来的语气喊喊:“中国解放了!”说说“我们的祖国解放了!”“这一天总算盼到了。”学生在反复的朗读练习中跟着华罗庚一起激动,一起兴奋,华罗庚这种迫切归国,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深深感染了学生,此时学生已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真正走进文本,体会了情感,受到了教育。
《葡萄沟》教学反思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给学生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因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每个学生在语文课有限时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净化,领略美,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如何在《葡萄沟》这一课的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情感美的滋养和艺术美的熏陶呢?我的感悟是从“读”入手。
一、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如可让学生读读全文进行整体感受,数遍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葡萄沟的印象,学生在此过程中自然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紧接着让学生说说好在什么样地方?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结合理解“凉棚、五光十色、”等词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感受到葡萄成熟前和成熟时都是那么美;当有的学生提出他喜欢的句子“要是这时候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时,学生从“准”一字就会快体会到葡萄的多,也很自然体会到了葡萄沟人的人情美。通过反复的读品味到作品语言的准确与精美。
二、从读入手,品味文章的思想美
通过读“凉棚、一串串、五光十色、热情好客”等词不仅使学生享受到字词的美妙,感受到葡萄沟是个好地方,不仅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葡萄,更因为那里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读这篇课文,不但要让学生对葡萄沟的物产和景色有所感悟,还要让他们在读中产生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
《小镇的早晨》教学反思
《小镇的早晨》一课,以散文的体裁,清丽的文字把人、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江南水乡小镇的早晨恬静、热闹和紧张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较为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立足于这一精神,在进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作了一些尝试,力图体现开放的、创造的、个性的课堂教学特色。在学习这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最喜欢这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语言,尝试品味、学会欣赏,说出自己有所发现的话。从学生的发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们所拥有的潜力比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能启发他们的要多得多”。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说创造的话。学语言,用语言,不但激活了学生思维,展示了学生个性,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层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获得了具体体现。
二、自主探究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深地感悟到:教育教学无论怎么改,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人,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把阅读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各尽其才,各显风采。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得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听、读、想、议、说、演,学生在环环相扣的学习环节中时而群情激昂,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合作交流,时而有说有演,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起来,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说声“对不起》教学反思
这一课“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很生动,我将它作为指导学生描写心理活动的范例来讲,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其中的重点词,看作者是怎样讲心理活动写活的,另外强调将这些句子读好,读出作者当时的心理,学生再这样的练习中能很好地领悟到怎样写好心理活动。
《翠鸟》教学反思
我这节课设计的大体思路是: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第二课时,重点例说《翠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举一反三。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然后再把体会到的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一、教师重点讲解第一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自学后面的部分。实际上是制约了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他们可以采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用画图来理解课文,可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又何必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一二一,齐步走”呢?
7.三年下册教学反思 篇七
1 反拨效应理论
Morrow于1986年较早提出了考试的后果效度 (washback validity) 即衡量考试的效度要从其本身对教学产生的影响 (引自金艳, 2006) 。Bechman&Palmaer (1996) 认为考试的反拨效应归属于考试有用性框架体系, 即考试的信度、真实性、构念效度、后效、交互性和可操作性。Liz Hamp (1997) 则认为反拨效应理论在教育测量这款有更广泛的涵义, 即影响。Hughes (1989) 则认为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就是测试的反驳, 正面的影响是积极的影响, 反之, 负面的影响就是消极的影响。Alders&Wall在1993年指出疑问:即考试的后效究竟是否存在。后来他发现考试很复杂, 与众多因素相关。他认为在这方面教师的教学影响更多, 因此他从学生-教师、学习-教学两个维度提出了15个反拨效应假设, 这为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Hughes提出了“参与者—过程—结果”反拨效应模式。
以上都是理论研究, 国外实证方面研究最为影响的Alderson&Wall (1993) 通过课堂观察, 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斯里兰卡O级英语考试对课堂的影响。之后, Alderson和Hamp-Lyons (1996) 采用类似的研究方法研究了TOEFL备考课程的教学情况, 结果表明TOEFL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而且这种影响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迥异。
国内的实证研究也有不少。有金艳 (2006) 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了后效研究, 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以及成果, 四六级对教学政策的制定的影响以及对其他考试使用者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实证研究。Qi Luxia (2007) 对高考英语写作对中学教学的影响做了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目前学生并没有达到高考作文交际性的特征, 学生和教师忽视了这一特征而重视考试情景。这与出题者相悖。唐雄英 (2005) 研究了大学四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发现考试对学生的态度、内容、速度、深度和广度有影响, 且这种影响因人而异。
目前从测试设计方面研究反拨作用的还很少, 只有李绍山 (2005) 研究了二者的联系, 通过论述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影响, 提出了如何提高测试积极反拨作用的建议。但它并没有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分析探讨, 该文借鉴其研究方法并结合四川省近三年英语高考题目来分析高考对教学可能产生的影响, 并提出一些提高正面反拨效应的建议。
2 高考试卷设计与反拨作用
测试设计主要包括所要考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知识和能力的抽样、即测试的具体内容, 考察的方式方法也就是题型, 试题编制, 成绩的评定和对测试结果的管理和使用等等 (李绍山, 2005) 。任何形式的测试对包括考生教师, 管理者在内的相关者都有着影响。该文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2012年高考题来具体分析。
2.1 考查的知识能力范围
测试设计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考查哪些知识和能力, 而要弄懂这一点, 就要参照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范围, 并根据这些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李莜菊 (1997) 认为要确定语言测试的需要就首先作需要分析, 即受试者对目标语言的需要。换而言之就是受试者通过这个考试能对目标语言有哪些具体需要, 用目标语言能达到做什么事Bachman&Palmer (1996) 也指出要确保测试中语言使用与非测试中语言使用的一致性, 使考生特征与语言使用者特征一致。其实也就是强调测试的真实性特征。
2011年英语高考考试大纲 (新课标) (以下简称“新课标) 指出高考是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适当的难度和必要的区分度。其考试内容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以及我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 (试验) 》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试验) 》来确定考试内容的。如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听懂所熟悉话题的简短对白和对话, 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能读懂书、报、杂志中关于一般性话题的简短文章等并能获得相关信息, 写作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提示语能清楚表达意思。
从考查的知识能力范围看, 四川省近年的高考题除听力未考查之外, 其他考查的语言知识运用都是基于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首先要研究透新课标的内容, 并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渗透给学生, 使学生对考试所考查范围有所了解。
2.2 知识和能力的抽样
这方面就是涉及考试的具体内容, 考试不可能考到考查范围内所有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只能借助抽样来检测考生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样本抽样的关键在于样本是否有代表性, 也就是说通过部分内容的考查能全面真实地反应考生的实力。以下以单项选择为例来分析四川省三年英语高考题。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 语法项目表有包括名词, 代词, 数词等二十多项, 其中近三年来四川省都涵盖了当中的绝大多数, 其中动词时态语态, 主从复合句, 情景题和非谓语动词每年都有两到三项。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系统地让学生学习语法项目是很有必要的, 但同时也要重视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单纯的语法或者题海战术, 不能脱离真实语境的学习。
2.3 题型设计
小型的测试题型设计随意性很大, 受出题者的个人因素影响, 缺乏科学的依据。事实上题型的选择涉及到很多理论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 对语言本质的什么样的认识观决定了什么样的测试观, 若认为语言是一个知识体系, 那可以通过离散性的客观题来考察, 若认为语言是一个交通工具, 考试的题型应尽可能贴近生活交际使用的语言, 也就是要体现测试的交互性和真实性。其次题型的设计与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密切相关。我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如听说和写作能力, 而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是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基础。束定芳和庄智象认为“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 人们在使用语言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所以在考试当中题型尽量贴近生活实际语言应用。主观题一般更具有语言的真实性。
高考试卷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主客观题各占多大比重是一个问题。若主观题多了则降低试卷信度,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加大了阅卷难度, 若客观题多了方便阅卷但在另一方面不利于全面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 如潜在地鼓动了学生做题猜题的行为。四川省近三年试卷客观题100分, 主观题50分, 这样的比例对于大型的考试来说是合理的, 因为具体的题型选择往往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并不局限于以上所提到的。那么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时候, 除了教会学生做选择题的技巧之外, 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如应用文写作, 口头交际能力,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这些能力, 才能在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上获胜。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 试题的编制, 成绩的评定以及对测试结果的使用也是不容忽略的。对于高考这样的大型考试来说, 试题的编制遵循了语言测试的科学性和实际的应用性, 试卷各部分的分数权衡也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测试对教学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存在着影响, 考试的相关利益者都应重视考试的反驳效应, 尤其是外语教师更加要注重测试的反拨效应, 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避免其消极作用, 尽可能使考试来为教学服务, 最终让学生受益。教学工作者应具体分析测试的反拨效应影响的具体方面, 如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成绩评定的影响。对考生来说, 了解测试的目的, 分析试卷的题型等对测试也有一定的帮助。
摘要:高考作为一个高风险性的全国的大型选拔考试, 对高中英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反拨效应。该文从语言测试设计的角度, 通过分析四川省进三年高考题的结构来阐述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影响, 并就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充分调动积极反拨作用, 减少消极作用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反拨效应,高考,高中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C, W all D.Does wash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 tics, 1993 (2) :14, 115-29.
[2]Alderson C, Hamp-Lyons L.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a study of washback[J].Language Testing, 1996, 13 (3) .
[3]Bachman L F, 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 ford, 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Hughes 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Liz Hamp-Lyons.Washback, impact and validity:ethical con cerns[J].Language Testing, 1997 (14) :295.
[6]Qi Luxia.Stakeholders'conflicting aims undermine the wash back function of a high-stakes test[J].Language Testing, 2005:142-173.
[7]金艳.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口语考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J].外语界, 2000 (4) :56-61.
[8]金艳.提高考试效度, 改进考试后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效研究[J].外语界, 2006 (6) :65-73.
[9]李绍山.语言测试的反驳作用与语言测试设计[J].外语界, 2005 (1) :71-75.
[10]李莜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11]唐雄英.语言测试的后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7) .
8.通用技术课程三年教学方法的感受 篇八
到今天为止,技术与设计1、2课程我已经足足上了三年了,对于这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增加的科目——通用技术9个模块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强调对基础技术的理解和对技术设计内容的把握,这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新、富有人文精神的新课程,浙江及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的许多省、市从2007年就将该课程纳入了高考综合科目的考试中,足以证明该科的发展和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当今信息和技术时代中,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技术学科是为了让我们学习、了解、掌握一些基础技术和培养自身良好的技术素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学习和掌握一些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技术及其设计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探究、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具有正确的技术观和较强的技术创新意识,养成积极、负责、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发展初步的技术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规划能力,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全社会都越来越重视技术学科的学习和培养,全体学生也大都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首先关心上该课程能做多少实验,好让自己多学习训练和掌握一些基础技术和动手能力,所以,上好这科的课程实验成了关键。但是现状是:
高考改革未得到全面深化,应试教育还在继续,应试高考模式还在进行,在四川暂时还未将该科纳入高考科目,学生、家长及社会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专业实验室等硬件设施绝大多数学校都未配置,再加上还有不少学生“心系主科”,上技术与设计课时注意力还是用在主科上,然而,根据这几年我上这科的经验,只要每节课能做点试验,每学期再安排几个学生分组试验,课堂实例多举学生身边的社会实用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学习该科目的。所以,这几年的技术课程我都在以多做试验来提高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的兴趣。
二、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
在常规教学中,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的基础上,主要突出对技术实践课程的特点,专门研究以实验突破这个技术的实践特点,具体内容:
1.怎样安排每节课的演示实验
(1)以教材为线索,能够把教材中“讲述的实验”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制教具把它变成真正的“演示实验”。
(2)如果根据教材中“讲述的实验”无法把它变成真正的“演示实验”,研究一下能否找同类的、能起到相同效果的其他能做出来的实验。
(3)学生分组试验到底开设什么样的实验最好?
2.每学期安排两周(两节课)的学生分组实验
这两年我一直坚持给学生开设的分组试验是:
(1)上期每组制作送木条结构的小制作(每个班开设的10个组)。
(2)下期每组组装焊接设计LED吊灯(每个班开设的10个组)。
(3)每节课的演示实验多数是自制的简易实验。
目前看来效果很好,涌现出很多优秀作品。
【三年下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6-23
五年级下册《乌塔》教学反思06-28
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反思09-30
小学二年级音乐下册教学反思07-14
八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反思07-29
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反思08-02
《一年级数学下册练习三》教学反思11-09
《什么是面积》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6-19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07-16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