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小学作文(精选8篇)
1.规律小学作文 篇一
昨天,我有一道题做错了,5、6、7、8这几个数使乘积最大和最小回到家,爸爸帮我看了看。
爸爸一看说:“萌萌你发现规律了吗?你看,首先选出最大的两位数是7、8,把8放在前面数的十位上,把7放在后面数的十位上面,然后还剩下5、6,把小的放在前面数的个位上,把大的放在后面数的个位上。”然后我们俩一块发现了最小积的规律。
就是从这几个数中选出两个最小的数5、6把小的放在前面积的`个位上,大的数放在后面积的个位上,然后剩下7、8把小的放在前面,大的放在后。
2.规律小学作文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课堂教学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比赛场次》一课时, 听到这样的教学设计:出示六支球队, 让学生想一想六个球队要进行比赛可以怎么比? 引出两种比赛方法:淘汰赛和单项循环赛. 介绍淘汰赛和单项循环赛的规则, 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进而总结出规律.
一、激发“探索规律”欲望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 而应该化被动为主动, 积极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样的, 探索能力培养的对象是学生, 学生对探索活动的兴趣、动机是形成探索能力的前提. 因此, 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是探索性思维教学的一个关键. 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和好奇心.
二、经历“探索规律”过程
新课程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当中, 技能与方法的培养我们是可以看得见的, 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 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 孩子们一方面将获得深刻且丰富的情感体验:有绞尽脑汁之后的豁然开朗, 有层出不穷的认知矛盾, 有亲身实践后的刻骨铭心……只有在探索过程中真切地体会成功与失败, 快乐与伤心, 这种体会才能不断激励孩子们再次参与到探索规律活动中,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 由于“探索规律”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就探索规律而言, 一方面要让学生探索并掌握规律; 另一方面则要通过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线索, 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
三、拓宽“探索规律”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 》提倡呈现问题的多样性、问题解决的多样性以及答案具有不唯一性. 首先每个人都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探索规律”不应该只注重结论, 更多的应该是“探索规律”的途经与方法, 其意义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当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 学生是个鲜明个体,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灵活开放地拓宽“探索规律”途径, 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激活思路, 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 让每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案例】 “鸡兔同笼”教学
例题:鸡兔同笼, 上面看有8 个头, 下面看有26 条腿, 鸡兔各有多少只?
小组合作探究, 互相交流想法.
小组汇报成果:
(一) 列表法. (二) 画图法. (三) 假设法. (四) 列方程.
【感悟 】在解决 “鸡兔同笼”的过程中, 一方面引导学生采用画图、列表、假设、列方程等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 拓展思维的广度. 另一方法为了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交流探索, 让学生在不同探索的途径中掌握规律. 这不仅仅能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记忆, 而且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对规律的理解和升华,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积累“探索规律”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 》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 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小学教材中定理, 定义的发现应建立在对具体情境的观察、比较、归纳、分类之上, 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提出自己猜想, 最后再用演绎推理证明自己的猜想. 在探索过程中, 应从具体的形与数出发, 发现隐藏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体验“猜想———探究———发现”的过程, 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简洁有条理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
【案例】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
首先观察一组加法算式:9 + 3 = 12;8 + 4 = 12;7 + 5 =12;……
归纳出加法运算具有“和不变”的规律, 即“一个加数增加多少, 另一个加数就减少多少, 那么它们的和不变”
接下来观察一组减法算式:60 - 12 = 48;55 - 7 = 48;72 -24 = 48;…… 总结出减法运算的 “差不变”规律, 即 “被减数与减数同时增加或者减少相同的数, 那么它们的差不变”.
再来观察乘法算式:2 × 36 = 72;4 × 18 = 72;8 × 9 = 72;……
得到乘法运算具有“积不变”的规律, 即“一个因数扩大的倍数与另一个因数缩小的倍数如果相等, 那么它们的积不变”.
在此基础上, 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除法有没有类似的规律呢? ”. 应用之前“探索规律”的经验, 通过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类似规律的类比, 联想出除法的这一规律即“被除数、除数同时 (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
【感悟 】在上述 “商不变”规律的教学案例中, 学生之所以能够比较好地发现“当被除数、除数同时 (扩大) 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商不变”这一规律, 得益于在探索“和不变、差不变、积不变的变化规律”中积累的经验.
3.“小学化”违背幼儿成长规律 篇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苹果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苹果生长是这样,孩子的成长、智力的发展更是有规律的,更不能随便去改变它。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他写的《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生命智力的发展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从学前到小学是浪漫阶段,初中到高中是精确阶段,大学是综合运用阶段。浪漫阶段是儿童开始体验世界、认识世界、发现世界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将形成关于世界的基本图式,关系到儿童是以继承为主还是以创新为主,对儿童一生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的发展从浪漫开始,进一步走向高层次的浪漫。教育开始和结束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自由。
怀特海肯定了自由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它能带来兴趣和快乐。他强调,智力发展离不开兴趣,兴趣是专注和颖悟的先决条件,没有兴趣就不会进步;儿童从一开始接受教育起,就应该体验发现的乐趣;如果在孩子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就反复向他灌输精确的科学知识,就会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孩子不可能理解科学的丰富内容;空泛无益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实际上是有害的,因此孩子在上学前应该充分地让他们玩耍,不要强加他们任何不必要的知识,使儿童在玩耍中充分地扩展他们思维的自由空间,开发智力,增强儿童大脑中各方面功能的神经元;从小被强行灌输那么多知识,结果会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这种思想为大脑接受而不加以利用,从而使思想也变得僵化。怀特海认为,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父母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抢占起跑先机,想方设法让孩子上名牌幼儿园和小学,不惜花重金请家教,让孩子学这学那,把本该属于孩子玩的时间全都占上。一些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为了迎合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让孩子学习很多本应在小学学习的内容。这样做正是大田尧先生在讲了苹果故事后所批评的:用成人的意志去要求孩子,同化孩子,扼杀孩子的天性。其结果则如怀特海所指出的:扼杀孩子的首创精神和求知兴趣,使知识僵化,思想呆滞,思维僵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设计图,每张设计图都有它的个性,能不能了解它、把握它,关系到教育的命运。每个孩子的资质很不一样。同是孩子,有的早慧,有的大器晚成;有的聪敏过人,有的大智若愚;有的喜欢形象思维,有的擅长抽象思维。成人需要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从每个孩子的实际出发,按照他们的“设计图”提供适合的教育。只有这样做,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反之,则会事与愿违,欲速而不达,甚至酿成悲剧。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9日
4.规律小学生作文 篇四
比如5的口诀,最后的得数每次加5,依次递增,分别是5,10,15,20,25,30,35......45;
9的口诀中,最后的得数也有它的规律,那就是每递增一次,个位数上减一,十位数上加一。
5.小学数学规律教案 篇五
规律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有人说得好:规律就是数学的灵魂,数学处处有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重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发现规律,去运用规律,这样就会使一些比较复杂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数与数之间的规律巧解题
例如:在四个连续自然数中,两个较大数的积减去两个较小数的积,差是82,求这四个数。此题直接列式求解很困难,如果用方程解,得到的方程又不是小学学过的简易方程,怎么办?我们不妨先写出几组数,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规律,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案。
1,2,3,4→3×4-1×2=10=1+2+3+4
2,3,4,5→4×5-2×3=14=2+3+4+5
3,4,5,6→5×6-3×4=18=3+4+5+6
……
还真是有规律,原来四个连续自然数中,两个较大数的积减去两个较小数的积,就等于这四个自然数的和,知道了四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求这四个自然数就很容易了。所以,本题中,小数=(82-6)÷4=19,或大数=(82+6)÷4=22,故四个数依次是19、20、21、22
二、利用周期规律巧解题
6.小学找规律拓展学案 篇六
(一)求棵数:
例、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多少棵杨树苗?
练习:
1.在一条长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2、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多少面彩旗?
(二)求间距:
例、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练习:
1.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2.街心公园一条甬道长200米,在甬道的两旁从头到尾等距离栽种美人蕉,共栽种美人蕉82棵,每两棵美人蕉相距多少米?
(三)求全长: 例、街心公园一条直甬路的一侧有一端原栽种着一株海棠树,现每隔12米栽一棵海棠树,共用树苗25棵,这条甬路长多少米?
练习:
1.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52根,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公路的每边相隔7米有一棵槐树,芳芳乘电车3分钟看到公路的一边有槐树151棵,电车的速度是每分钟多少米?
(四)封闭: 例、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300米,每隔5米栽种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株?
练习:
1、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了4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米?
2、一个圆形养鱼池全长200米,现在水池周围种上杨树25棵,隔几米种一棵才能都种上?
(五)、锯木头
例
1、有一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要5分钟,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钟?
练习、1、有三根木料,打算把每根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需要3分钟,全部锯完需多少分钟?
2、一个木工锯一根长19米的木条。他先把一头损坏部分锯下1 米,然后锯了8次,锯成许多一样长的短木条。求每根短木条长多少米?
3.、一根木材,锯成4段用6分钟,另外有同样的一根木材以同样的速度锯,18分可锯多少段?
(六)、爬楼梯和敲钟
例1:业务员小李爬一层楼要18秒,他爬到4楼需要几秒?
练习:
1、业务员小李要到六楼联系工作,他从1楼到4楼用了54秒,照这样计算,小李走到6楼还需要几秒?
2.、挂钟6点钟敲6下,10秒敲完,那么9点钟敲9下,几秒敲完?
课后反馈练习
1、植树节到了,同学们在一条长120米的小路的一边栽树,每隔6米栽一棵。(1)如两端都各栽一棵,共需多少棵树?(2)如只有一端栽树,需要多少棵树?(3)如两端都不栽树,需要多少棵树?
2、一圆形花台,周长80米,每隔4米摆一盆兰花,每两盆兰花中摆一盆月季花,问:共需要多少盆花?
3、某工厂厂庆,在大门口的两边插彩旗,每两面彩旗中间相距3米,从头到尾共插了62面彩旗,这条路长多少米?
4、植树队计划在一条长100米的道路两旁各栽一行树,共有52棵树,路的两端都栽,平均每相邻的两棵树中间应隔多少米?
5、一个长方形的池塘长100米,宽40米,在池边每隔2米种一棵树,一共需要种多少棵树?
6、小刚用棋子等距离地围成一个空心的正方形,每边有16粒棋子,并且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都有一粒棋子,求小刚一共用了多少粒棋子?
7、挂钟5点钟敲5下,10秒敲完,那么12点钟敲12下,几秒敲完?
8.一根木料截成3段要6分钟,如果每截一次的时间相等,那么截7段要几分钟?
9.有一幢楼房高17层,相邻两层之间都有17级台阶,某人从1层走到11层,一共要登多少级台阶?
7.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 篇七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和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 “横”要平, “竖”要直, “撇”出尖, “捺”尾大, “提”向上。除此之外, 写这些笔画时, 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相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几种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 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 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 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 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 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 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 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 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 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 “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 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 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 笔画有变化, 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 第二笔是“横折弯”, 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 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 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 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 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
三、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 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 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 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 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 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 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 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 大家如获至宝。说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
8.小学语文教学识字规律浅谈 篇八
一、学习基本笔画的写法和认识
每一个汉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笔画组成的,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识笔画和写好笔画是识字、写字的基础。认识和掌握“点、横、竖、撇、捺、提”几种基本笔画又是基础之中的基础。这几种笔画的写法规律是:“点”要顿,“横”要平,“竖”要直,“撇”出尖,“捺”尾大,“提”向上。除此之外,写这些笔画时,不同的笔画下笔和起笔的轻重力度也不相同。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这些规律贯穿于整个识字、写字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去熟悉、理解和掌握它。
二、掌握几种常见偏旁部首的变化规律
汉字的偏旁部首多数是由独体字构成,如禾、木、火、米、又、失、王、牛、几、竹、羊等。这些偏旁部首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具体如下:
1.部分独体字做偏旁时,最后一笔要由“捺”变“点”,如“禾、木、火、米、又、失”等。
2.有的独体字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笔顺也要发生变化,“王、牛、车、土、子、正、马、工、里”等。其中“牛、车”做偏旁时,不但最后一笔由“横”变成“提”,而且第三笔还变成了最后一笔。
3.“几、月”在汉字中处于不同位置时,笔画有变化,如果“几”在汉字的上半部时,第二笔是“横折弯”,如“沿、没”。如果它在汉字的下半部,那原来的笔画就不变,如“亮、抗、坑”。“月”字在汉字中处于左右结构时其笔画没有变化,如“朋、肚、肝”。而处于汉字的下半部时,它的第一笔由“撇”变成“竖”。如“有、青、育”。
三、与学生一起探讨:怎样区分容易混淆的字
一遍又一遍的抄写识记常常会徒劳无功,有时动动脑子、找找规律,识字就变得如此轻松。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既”与“即”“拨”与“拔”“休”与“体”等字形容易发生混淆,怎样才能让学生巧妙区分这几个字?通过长期教学探索,本人终于找到了医治这“疑难病症”的“妙方”:“既”的右边部首是四画,而这个字的声调是第四声;“即”的右边“卩”有两画,恰巧这个字的声调第二声。我把这个规律欣然告诉学生后,大家如获至宝。说再也不用为写错这俩字犯愁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场,创新潜能得以彻底释放,教学活动中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把生字教给学生,而是应该引领学生主动寻找识字的一些规律,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规律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09-03
小学数字找规律总结09-28
规律与分寸作文300字06-26
自然规律作文400字10-01
考研英语作文掌握规律赢高分08-05
找规律教学06-15
社会发展规律06-26
音标发音规律总结08-01
骨干教师成长规律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