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2024-06-24

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共8篇)

1.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一

对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理解与思考

一所学校,在今天如何可持续发展,我认为,当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善、生源状况优良、教师队伍素质良好的时候,学校管理的重点应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上,尤其是有效或高效管理,这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想如何有效管理,必须知道课堂教学应管理什么;要明白管理什么,必须清楚教师的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依据这样的逻辑推理,从三方面谈谈我的思考。

一、对“有效教学”的准确理解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那么,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有何区别呢?(1)主体不同,前者是指教师,后者是指学生。但教师的教更多地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表现出来。(2)目标不同,前者是任务观点,限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次,后者是发展观点,是教学三维目标的整体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更多地反映在三维目标整体性的发展。(3)影响不同,前者只对学生的当时现状负责,后者则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当今课堂教学的追求,应着眼于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本质区别,就是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效益”,而非“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终极意义生命关怀!因此,“教学效益”永远比“教学效率”重要。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1)有效教学教师应具有的态度和追求的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体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新课程倡导与追求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2)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学生问卷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何种情形下,我才能学得最好?” 经过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我才能学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我们称之为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或者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实施策略呢?我们认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学校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具体管理什么

(1)教学目标简明宜检测,倡导目标设置问题化;(2)教学流程清晰宜实施,要有学生的活动安排,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尤其是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范式要规范;(3)教学内容完备宜反思,课时齐全,小结、课堂检测、作业等内容详实。

四、学校怎么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

1、制度规范——约束。

2、激励机制——奖励。

3、情感投入——和谐。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但有方法。管理教师的教学 必须管理好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的今天,让我们用智慧、勇气和热情,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一个生成智慧的课堂,一个 激情澎湃的课堂,一个关怀生命的课堂。这样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加上有效的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就能落实,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实现。

2.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二

近日读了张奠宙教授和戎松魁先生《正本清源, 通过“数数”活动理解运算律——关于加法和乘法交换律的讨论》一文 (下简称《讨论》) , 深受启发, 尝试着重新设计“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方案, 试图尊重知识的内部结构, 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通过学生数数的操作活动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一、设计意图

(一) 通过数数, 建立图与式的联系

人教版教材提供了三个不同的生活情境图片, 分别呈现了5个3相加、4个6相加和7个2相加三个算式。我们通过数一数, 摆一摆, 写一写, 画一画等活动, 使学生在图和式之间建立了联系。“几个几相加”这样的表达比较直观地呈现了学生数的结果, 又能突显图片中“同数相加”的本质特征, 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沟通也是通过数数来达成的。学生通过数数活动发现乘法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就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数就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图与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乘法核心意义的理解就是通过数几个几完成的。

(二) 通过数数, 沟通式与式的关系

式与式的关系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其一, 通过数数沟通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其二, 通过数数发现两个乘法算式之间的等值关系, 从而拓展看图写算式的方法。因为是乘法内容的起始课, 学生尚未学习乘法口诀, 需要依靠对乘法意义的理解用加法来计算乘法, 在这个过程中数数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 通过数数, 厘清知识间的脉络

正如《讨论》一文中所说:如果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 就规定了2×7=7×2, 那之后学生也就没有学习乘法交换律的必要了。这样就使得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体系前后矛盾了。本课在学生认识乘法中, 通过数数发现7个2相加是14, 2个7相加也是14, 得出了2×7=7×2, 正因为两个算式有这样的等值关系, 所以当碰到求7个2相加是多少的时候, 我们既可以用2×7来计算, 也可以用7×2来计算。这样, 不仅理顺了乘法意义和算式之间的关系, 也为以后学习交换律做了铺垫, 知识间也不再矛盾了。

张奠宙教授说:“‘数数’这样的基本数学活动, 需要多次进行, 使之成为理解自然数运算规律的一把钥匙。”的确, 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 知识技能得到了提升, 同时也发展了数感,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 看图写式

1. 师 (出示游乐园图) :六一节快到了, 学校组织同学们到游乐场活动, 仔细观察, 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有些小朋友在坐火车, 有些小朋友在玩飞机, 有些小朋友在坐过山车, 还有些小朋友在玩旋转木马。

生: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2. 请你根据学习要求学习。

(1) 写一写:看图, 独立写算式。

(2) 说一说:两人一组, 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3) 分一分:将算式进行分类。

3. 全班交流。

生:我的算式是2+2+2+2+2+2+2=14, 过山车里一共有14个人。

师:这位同学说了这么多个2, 老师都记不下来了, 哪位同学有办法让老师不会多写, 也不会少写?

生:老师你写7个2相加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是7个2相加呢?

生:我是数出来的。

师:那我们一起数一数吧。 (出示过山车图, 师生一起两个两个数, 1个2, 2个2, 3个2, 4个2, 5个2, 6个2, 7个2, 数完后老师写下算式)

师:还有其他算式吗?

生:3+3+3+3+3=15。

生:就是5个3相加等于15。

师:谢谢这位同学, 知道了5个3相加, 我就不会多写也不会少写了。我们也来数数到底有几个3。 (出示飞机图, 师生一起三个三个数)

生:我的算式是4个6相加等于24。

师:你们能像刚才这样数一数吗? (出示火车图, 师生一起数)

生:我的算式是3+3+3+2=11。

师:你们明白这位同学的算式是求玩哪个项目的人数吗?

(二) 算式分类, 引出乘法

1. 分类。

师:这么多算式, 我们把它们编个号吧, 你们是怎样分类的呢?

生: (1) (2) (3) 分一类, (4) 单独一类。

生:他的意思就是加数都相同的归一类, 加数不相同的归另一类。

2. 摆学具, 写加法算式。

(1) 学生活动。

师:像这样加数相同的算式, 你还能写吗?请你拿出圆片摆一摆, 写算式。

(2) 根据圆片图猜算式。

呈现两位同学摆的圆片图, 猜一猜算式怎样写? (交流中强调数一数相同的加数有几个, 表示几个几相加)

(3) 根据算式猜圆片的摆法。

师:有一位同学写的算式是3+3+3+3, 猜猜他是怎样摆圆片的, 请你摆一摆。

呈现几位学生不同的摆法 (如图) 。

师:这几位同学的摆法看起来一样吗?为什么都可以用3+3+3+3表示?

生:每一堆都是3个圆, 摆了4堆。

生:尽管摆出来的形状不同, 但都是摆了4个3。

3. 引出乘法。

师:这类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 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表示。 (出示过山车图) 坐过山车的小朋友人数可以用2+2+2+2+2+2+2=14来计算, 还可以写成乘法算式:2×7=14。算式中的“×”是乘号。2和7都叫作“乘数”, 14叫作“积”, 这个算式读作:2乘7等于14。请你想一想, 2表示什么, 7又表示什么?

生:2就是相同加数, 7就是有7个2相加。

师:很好, 我们把相同加数2写在乘号的前面, 再数一数, 相同加数2有7个, 把7写在乘号的后面。我们一起把算式 (2) 和 (3) 也改成乘法算式吧。

生:6+6+6+6=24可以改成6×4=24。

生:3+3+3+3+3=15可以改成3×5=15。

师:你们是怎么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的呢?

生:用相同的加数乘相同加数的个数就可以了。

(三) 巩固练习, 发现联系

1. 独立练习:看图写算式。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乘法算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馈交流。 (第一题和第二题略)

师:这位同学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写得对吗?你猜猜他是怎样想的。

生:对的。上面有4个, 下面也有4个, 一共是8个。4+4=8, 4×2=8。

生:我写的算式是2+2+2+2=8。

师:你认为谁的算式对呢?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说说理由。

生:都对。4+4=8是横着看的。2+2+2+2=8是竖着看的, 每一条 (指每一列) 都有2个人, 所以是2+2+2+2=8。

师:你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横着看, 一排有4个, 会有几个4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个4, 2个4。

师:所以是……

生:4+4=8, 乘法算式是4×2=8。

师:那如果是竖着看, 我们再来数一数。

生:1个2, 2个2, 3个2, 4个2。

师:一共是4个2, 加法算式是……

生:2+2+2+2=8, 乘法算式是2×4=8。

师:这两种做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生:不同的是一个是2个4相加, 一个是4个2相加, 乘法算式正好相反。

生:它们的结果都相同, 都是8。

师:很好, 不管是4×2还是2×4, 计算结果都是8, 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得到4×2=2×4。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用来计算这幅图中的人数。同样, 在第一题中算气球的数量, 我们也可以用4×5=20来计算, 想一想第二题中求钥匙的数量, 我们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四) 回顾小结, 拓展提高 (略)

三、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数与代数领域学习内容的一次拓展, 笔者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入手, 通过各种学习活动, 逐步从加法运算上升到乘法运算。作为概念的学习, 力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来体验、感悟、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来看, 学生通过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乘法的概念, 能用乘法解决同数连加的实际问题。

(一) 有效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乘法概念

乘法是求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在学习口诀之前, 学生还不能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之处, 理解乘法的含义更多的是基于对相同加数的理解。因此本节课中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相同加数相加。通过读一读, 数一数, 分一分, 摆一摆, 写一写, 学生不仅能够辨别同数连加的算式, 也能自己创造同数连加的算式。这些活动和体验对学生理解乘法的概念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 适度的数学抽象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 教材在飞机图、火车图和过山车图中分别标注了“5个3”“ () 个6”和“ () 个 () ”, 以此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能比较快地提取出“几个几“, 对于基础比较弱的学生, 通过数数也能得到“几个几”的数学信息, 相对“相同加数”而言, “几个几”略微抽象, 但是更指向于乘法的意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就以“几个几”为核心, 统领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图中数一数有几个几, 加法算式中读一读有几个几, 小圆片摆出几个几, 为的就是得到乘法算式。由“几个几”入手, 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乘法意义, 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三) 合理的逻辑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

从加法到同数连加再到乘法, 从生活情境到圆片摆放再到写算式, 整节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学生学下来顺理成章。学生既明白了求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也发现了2×4和4×2的等值关系, 2×7和7×2的等值关系等, 避免了“7个2相加还可以用乘法表示为2×7或7×2”的尴尬, 为以后学习乘法交换律积累了经验。

3.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三

【关键词】宽容和理解 语文教学 个体差异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26-02

一、宽容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文学解读学基础上的宽容与理解,其本质体现的是爱的教育。教师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学生,将爱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由此创设出一个宽容、和谐的教育氛围以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这一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其不仅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同时更有着现实上的必要性。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宽容和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宽容和理解的教学策略有助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些新的教學观念、学习方式、评价标准的实施都离不开宽容、理解的教育方式。

二、宽容与理解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宽容、理解的教育策略的本质就是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尊重学生的缺陷和问题,因不同学生的个性和特征对其进行教育。体现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对待不同性格特征、学习水平的学生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简言之,一切从学生的个体特征出发。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在班集体中,每一个学生,无论学习好坏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喜爱,都希望自己能够优秀起来。

(1)学业水平不同的学生

班级中既有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被教师称为“差生”。然而,无论成因如何,学习成绩的不尽人意无情地抹去了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他们生活在班级的最底层,面对的是教师、家长的苛刻批评以及同学的轻视,其心理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是那些从未走近他们的人所难以想象的。

其实,当你走进“差生”,你就会发现他们内心中那份让人心疼的敏感,宽容和理解他们的不足和缺陷。事后我经常主动的与她聊天,慢慢地她开始接纳我的关怀,她曾神采飞扬的说起了自己的爱好,她说她喜欢看电视剧,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语文课上她抬起了头,她会问问题并试着说出自己的见解。可见,教师的宽容和理解是打开孩子们、尤其是“差生”心理的金钥匙,它能将他们从自暴自弃中解放出来,为他们插上乐观健康的翅膀。

(2)心理状态不同的学生

如失去温馨家庭的孩子,他们过早的体验到了家庭破裂或失去亲人的痛苦,恐惧和忧郁极为不协调的出现在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里。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当好他们的“护花人”,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实施宽容、理解教育策略应该重视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护花人”并不代表怜悯和溺爱,或者说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怜悯,他们需要亲和、鼓励和尊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平等的身份去接触他们,了解他们性格的成因,真正的接纳和面对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活,鼓励他们重建希望和自信。

2.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发挥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可见,和谐的学习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怎样巨大的影响。

当然,和谐教学氛围的创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一点一滴的营造。一次,我在讲《黑孩子罗伯特》一文时,当我问到:“罗伯特没有介意白人小姑娘丽莎对他的羞辱,在得知她生病后却依然伸出援助之手,在罗伯特的心中,丽莎仅仅是他的同学吗?(还是他的知心朋友),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正当大家在积极思考时,突然一个孩子冒出一声:“心上人”,接着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气的我当时真想说他一顿,后我转念一想,微笑着说:“对于刚才XXX所说的答案,我表示理解,因为你们这个年龄正好是青春萌动期,难免会想成这样的答案,但是没有关系,这也说明你们也在慢慢成熟,所以老师不会怪你。随即看到学生们眼神里投来赞同的目光时,我觉得自己这样处理是对的。总之,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需要教师摒弃疾言厉色与斥责嘲讽,取而代之的是适当的鼓励、安慰的眼神、幽默的评价、温暖的笑容。

(2)实施开放化的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宽容和理解的策略,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身心交流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3)应用多元的评价标准

的确,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学生的学习水平必然有好有坏。然而,事实证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样样都好,他们在教师和家长的宠爱下往往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也未必一无是处,他们同样也会拥有一颗金子样善良的心。因此,传统上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忽视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无视他们的潜力和发展,对学生而言是粗暴无情的,对教育而言更是极其失败的。

所以,如今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教学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换言之,由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过渡到注重学生内在潜能的培养,通过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使其身心获得全方位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指出:“只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才会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旺盛的创造力。而宽容与理解正是学生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有力支援,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化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宽容和理解的教育策略实质上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一方面,它允许学生有独立、自主的见解和看法,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够发挥自我潜能的平台;另一方面,它决定了教师不会再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判断。由此,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全方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王旭东,《国外师生关系研究》[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4.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四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句子的含义,谈阅读的感受是检测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就是丰富了阅读后的感受;阅读的感受越深,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也就会越深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句子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这就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从以往的期末考试情况看,很多孩子被扣分较重的地方就是在课外阅读部分,我们语文教师用了六年的时间进行课堂语文阅读教学,为何在考试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能提高呢?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提出了“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有效策略”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既是提醒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意这一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一些策略和方法,让学生真正获益。

二、现状分析

怎样理解句子的含义,怎样谈阅读的感受是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考查考试的重点之一。据我了解所知,无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口答表现,还是在考试时的笔试作答表现,情况都不容乐观。尤其是考试时的笔试作答。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段、不同主题单元有着具体的细致的要求。语文阅读考试时,会经常考“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阅读感受”一类的题目,而且所占分数的比例还较重,最少有3分,多的有5分、甚至6分。从多年来的小学语文改卷实践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太会做这类题。具体情况常常是:一个3至6分的题目,出卷者在试卷上准备了三五行的空格让学生作答,而相当部分学生则是回答一两句话的内容(10至20个字,一行还不到)便了事。因此,虽然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得分率并不高。一般情况下,一道5分的题目,平均失分在2至3分之间。

针对这一现状,从孩子们实际出发,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理解能力,我们六年级组老师本学期开展了“在阅读教学中寻找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策略”的专题研究,并在小组研究以及大家的教学研究中寻找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改变现状的策略 :

1、在进行备课时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教学时进行分部讲解。

2、以教材内容为媒介,当堂进行训练,找出学生易错点。

3、扩展课外阅读,并在课外阅读中运用所学策略进行实战演练。

4、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研修历程

1.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布置各位组员搜集资料。2.集体备课时,将重点集中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

3.将轮流课中呈现的教学策略进行整理和研究,找出切实有效的策略进行整理。

四、研修成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组内研究学习,我们探索出了一些理解文章重点句子含义的一些策略。现总结如下:

1.通过理解词语来理解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思,必须先弄明白句子词语的意思。有些句子的词语比较难懂,如果把这些词语的意思弄明白了,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清楚了。例如,在周廖琼老师轮流课——«理想飞风筝»一课的教学中,有这么一句:“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理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针对 “泛”字这样进行教学:师:“泛”字原来是形容水的透出、冒出,在这里是写的是——感情,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原来听老师讲故事心情是愉快的,笑过之后呢,变得悲伤、难过了,是的,这种悲伤、难受、痛苦就是酸涩的感情,“泛”字真实的反映了学生们当时的心情变化。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对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理解了。

又如,在这一课中的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周老师这样设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春夏秋冬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齐读)„„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通过这样的层层深入,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就挖掘出了文章的情感,把握住文章的情感线索,也就能更好体会句子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由许多句子有机组成的。因此,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这样才能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例如,«最大的麦穗»一课中最后一句话“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要先理解这里的“最大的追求”指的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眼前的一穗”指的是前面的“颗颗饱满的麦穗”,即出现在眼前的机遇。然后联系课文内容和实际体验,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自己眼前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地完成好当前的任务,这样就不会错失良机,一事无成了。

3.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句子

例如,吕老师在执教轮流课——《夹竹桃》中这样设计:1.(出示学习任务:季羡林先生和夹竹桃有什么共同特征?试举一个简短的事例阐述你的观点。)指名汇报。2.补充资料:(出示:季羡林一生艰辛,他出生在贫苦的农家,六七岁便离开父母到济南求学。青年时期母亲去世。十年的德国求学期间,正处在二战时期,先生与家人音讯断绝,忍饥挨饿,潜心钻研,其间,最好的朋友离开人世。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中,先生被批斗,关牛棚,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3.听了同学的发言,看了老师补充资料,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吗?正像作家宗璞所说季羡林是夹竹桃的知己啊!同学们,这段话的春风、暴雨、清冷,仅仅是自然界的环境变化吗?(不是,这里面还有人生的苦难、挫折。有坎坷和崎岖。)4.小结: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而季羡林先生一直在坦然地面对啊!他苦难时不屈服,顺境时不张扬的品质与夹竹桃多么相似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让每一字,每一个字背后的故事印刻在我们的心间。5.总结写法: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状物咏怀)6.出身于农民家庭的季老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访时这么说的:“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的。如果我有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一个人干什么事都要有一点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没有这个劲,我看是一事无成。”

想到自己的坎坷经历,看着这充满韧性的夹竹桃,季老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板书:爱)拓展物之“韧性”你还知道哪些和夹竹桃一样具有“韧性”的事物?请罗列出来。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既了解了人物,更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深层意思有了了解,把人物的时代背景融入到理解句子中不失为一个好方法。4. 以一个中心词辐射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在高年段的课文中,很多重点段落需要学生理解品悟,那么,如何将整个段落的理解细致到位呢?以《孔子游春》一课为例,文中的第八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既要学生能理解感悟水的品质,更是要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我在执教这一课中参照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进行实战演练,设计如下:

(1)孔子说过,“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孔子就是一位智者,他对水特别有兴趣。他的这一番关于水的宏论,更是体现出他的智慧。请大家细细读读这段话,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讲的?

(2)真君子是对品德高尚的人的一种敬称,而孔子认为“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是什么呢?(指名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再板书。)

(3)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细细读读这段话,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水为什么是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是善施教化的?

师:水的这些品性以及课文中的这段话,一定让你联想到了一些成语、名言、诗句、故事以及学过的课文等等。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用笔在书上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4)交流A:水“有德行”

(1)水默默无闻,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

(2)它哺育了谁?是啊,水是生命之源,我们真的要感谢水的大恩大德啊!(指导朗读:请同学们怀着感激之情读好它!)

(3)其实,文章有一个地方就已经把水的这种德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什么?)

(4)小结:正是有了水的滋润,才有了桃红柳绿、青青的草色、茂密的森林,才有美丽的大自然,有可爱的生命。看来水的确有德行,是个真君子!

过渡:为什么说水有情义呢? 交流B:水“有情义”

①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

②理解“或方或长”:当水流进方方的池塘,它就是方的;当它流进长长的溪流,它就是长的,它改变了自己,适应了别人,处处为他人着想。)

③理解“流必向下”(从中读出了水的“谦虚”。)

④小结:水温和、善良、有情义,像温文尔雅的谦谦君子。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过渡:水不仅有德行,有情义,还有志向呢,从哪体会到的呢? 交流C:水“有志向”

①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②从“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让你想到了哪些成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坚忍不拔、勇往直前)水就像胸怀大志、百折不挠的真君子。指导朗读——

① 水的志向是什么?(奔向大海、滋润万物、荡涤尘埃)② 多次相机引读:为了实现它,水穿山岩—— ③ 小结:水胸怀大志、百折不挠,是个真君子。

过渡:水还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呢,你知道为什么吗? 交流D:水“善施教化”

(1)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态,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2)万物入水,水能帮助洗刷污垢,这一点多么像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专心搞教育。他提倡 “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管是谁,无论他是富贵还是贫贱,只要肯学习,孔子都愿意去教化他。孔子是一位善施教化的君子。所以说水是一个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5).孔子这段话从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四方面说明水是真君子。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还有哪些像君子的品性呢?请你当一回孔子,来赞一赞心目中的水。

出示:水_________________,它好像_________________。小结:看来水真是真君子呀!

(6).孔子是一位智者,今天他仅仅是在谈论水吗?他论水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希望弟子们能以水来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真君子”。)你怎么知道的?(意味深长)

(7).让我们一起来意味深长地读读这段话,读出孔子对弟子的嘱托与期盼。(8).师小结:孔子游春,走进了自然,走进了泗水河畔,让一花一草传情,让一山一水育理。孔子用自然这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教育弟子,水的品性如汩汩甘泉流进师生心田,也流进我们的心田。由此可见,孔子除了是个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是位循循善诱、教育有方的智者。难怪有人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的智慧集中表现在他的《论语》一书中,请同学们多多关注《论语》这部书,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在书中寻找到生存的智慧,成为真正的智者。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能看出深奥的道理,这是一种智慧;他还能借水来教育弟子要做真君子,这又是一种智慧。(机动:让我们把他的智慧牢牢地记在心里)那么他的弟子们明白老师的用意了吗?咱们下堂课继续学习。

5. 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理解句子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她能帮助作者确切地表达文意和思想感情,也能帮助读者阅读文章时明白语意,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分析句中标点符号的作用,有助于对句意的理解。就以省略号来说,它有多种用法。例如:16课《山谷中的谜底》,文中有几处使用了分号,课后习题中也有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完成。第一处出现在课外的第六自然段: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及时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句中的分号表示转折,通过这个分号的使用,让学生明白,把握住眼前的一穗最重要。文中的第二处分号出现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这一处的分号使用与前一处分号的作用基本相同,都是通过转折的方式,进一步明晰作者的观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一种表达方式能更有力说服,达到表达效果。学生也能通过这一标点的使用,更进一步理解句子。

6.通过对比理解文章重点句子的意思

以吕柳萍老师的《夹竹桃》为例——初步感悟对比写法:

(1)课文的题目是《夹竹桃》,作者要写的是夹竹桃,第三自然段却大段地写了其他14种花草,是不是离题了?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对比,也可以说是比较(板书:比较)的写法,将夹竹桃与院子里其他的花来对比写。其目的是要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

(2)小结:对,这是一种对比衬托的写法。红花也许绿叶扶持,韧性还要娇艳陪衬。作者的表达方式多么高明,这样的作品怎能不耐读呢?下面,我们先来聚焦写它韧性的第四自然段。【设计意图:比较,是季羡林先生写夹竹桃“韧性”特征的显著方法。这一点必须让学生鲜明地感知。比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到底比较出了什么,在后面的教学中仍是师生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此处的处理,是一个引子,是一个铺垫。后面仍有多处提及。】

又如这一处教学——

句子一: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比较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来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出示句子: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开出一朵,又有一朵败了,长出一嘟噜,又有一嘟噜花黄了。)

2、通过“悄悄地、一声不响”体会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品格。

3、指导朗读这句话。(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花开得紧一点,跟得紧一点,)句子二: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比较在语气上更强烈。(1)这里还有一特殊的句式,你们注意到了吗?(双重否定句式)

(2)说说是什么意思呢?既然意思是一样的,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双重否定句式呢?(能加强语气,更能体现夹竹桃有韧性,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3)夹竹桃都奉陪了那些花呢?从文章里找找。

(4)到底是怎样奉陪的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吧。(分春花组、夏花组、秋花组读和夹竹桃组对读。前三组读第四自然段中有关的句子,夹竹桃组读第五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然而„„又长出一嘟噜”。)

(5)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生齐读:这一点韧性,同庭院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照吗?)(师指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换,并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想象:夹竹桃在温暖的春天里,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放,在盛夏的暴雨里,迎着什么开放?在深秋的清冷里又迎着什么开放?

它盛开的仅仅是鲜艳的花朵吗,还在向我们展示什么?再读这个句子,大家应该有不同的感受。

通过一学期的课例研究,我们对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总结出以上几点策略,为学生理解文章重点句子提供了方法,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对老师所授之教学方法能接受,并当堂理解运用,达到一定效果。

研究困惑:

1.阅读的文章是不断变化的,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时,恰当的运用策略理解这些句子。

2.理解文章重点句子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那么文章的整体把握也将成为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如何二者合一进行有效教学?

3.在进行轮流课中发现,优秀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积极,但是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老师讲解后能完成这些练习,可一旦独立阅读这些文章,理解这些重点句子的时候,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

5.体育有效教学的意义教学论文 篇五

在体育游戏中,游戏规则规定了游戏的方式和方法。小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在游戏过程中总喜爱创造性地发挥,充分利用游戏规则的一些漏洞,将手脑并用,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和经验达到胜利的目的。在游戏中不仅头脑得到锻炼,手脚的协调性也能够得到相应的训练。如在花式跳绳中,需要充分协调好绳的摇摆速度和自身的起跳时间,还要在摇绳的过程中把握手的摆动方向,这样才能够完整地完成一套漂亮的花式跳绳动作。

二、对于体育游戏设计的建议

1.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小学各年级之间的学生们年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进行体育游戏设计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制定不同的游戏方案和策略。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可以利用开导式的体育游戏,此阶段体育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使学生们认识体育并逐渐喜欢上体育。而对于年龄在中等位置的小学生来说,适当地增加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来说更为合适一些,此年龄的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已经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知,并且掌握了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所以在设计游戏时要在游戏中适当地增加一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在游戏中更加扎实地掌握体育技能并且学到更多的体育知识。最后,对于年龄较大的小学生可以进行启发式的体育游戏,在设计游戏时注重联想、培养学生们探索发现的精神,可以使学生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探寻到更多的体育知识,并在不断的体育锻炼中养成健康的体魄。体育游戏的设计要区分好学生的年龄层次,以便做到有目的性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体育游戏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2.注重简单化与基础化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远远没有成年人复杂,对于事物的考虑也较为简单和幼稚。在体育游戏设计中,需要意识到这些问题,游戏的规则需要明朗化、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游戏的过程也应该偏向于简单易学。在另一方面,体育游戏的设计需要以基础的锻炼为目的,才能满足小学体育教学的需要,符合小学生体质锻炼的要求。

3.把握游戏与体育教学的联系

体育游戏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体育教学,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具体设计中第一要明确体育游戏的定位,避免盲目开展体育活动或者将体育游戏作为体育教学的全部。第二在游戏中要充分体现体育锻炼的特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娱乐性,应该在体育游戏开展前进行准备活动,在游戏环节对学生的身体关节等进行充分锻炼。第三体育游戏开展时间安排需要合理化,一是要满足教学需要,二是要能够衔接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

三、体育游戏实际运用中的几点建议

1.注重安全保护

在体育游戏开展中,安全是第一要素。小学生由于天性顽皮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容易在游戏中做一些多余的活动,大大提高了事故发生的风险。为了有效保护小学生在体育游戏中免受伤害,老师需要在游戏开始前充分了解游戏过程,把握游戏中易发生意外的环节,并向学生详细介绍游戏规则,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游戏开展时可以根据学生年龄适当删减一些危险性较高的环节,如对一年级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时可以将担当“母鸡”的学生所带领的人数适当减少,防止在奔跑过程中出现踩踏现象。

2.注重游戏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首先,游戏时间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质,小学生毕竟没有成年人的耐力,一些设计剧烈运动的体育游戏进行时间过长会成为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时间过短又无法满足娱乐和教学目的。其次,小学生对于游戏活动普遍存在新鲜感,单一的游戏活动在进行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好奇感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进而在游戏中开小差,不愿意配合游戏安排,这样游戏的实际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注重组织工作与奖励制度

体育游戏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科学地组织游戏。教师在游戏开始前需要详细讲解规则,科学分组进行游戏,将游戏中的任务安排合理分配,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在另一方面,为了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适当地设定一些小奖励和一些小惩罚。在惩罚规定上尽量体现出一种象征性,避免学生心理受到挫折。

6.如何理解“一带一路”的意义 篇六

5月14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应习近平主席之邀,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将齐聚北京,1500多名代表报名参会,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共绘互利合作美好蓝图。

秋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3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进度和成果。截至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被誉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构想、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因为,它既传承以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21世纪时代潮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进行有机地衔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全球性影响力。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自贸园(区)如雨后春笋正应运而生。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正在编织中,最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由此将大大促进区域内各国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区域安全,可谓以经促政、以政促稳,相互作用,相得益彰。

无疑,“一带一路”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构想,更是沿途国家共同繁荣之有益路径,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增进沿途国家关系、地缘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故此,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将优势互补转化为务实合作,真正构建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你必须知道:“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搞不清楚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打一个最简单的比方,基础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就像一个普通人去买房买车,对于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需要,但是拿不出这么多钱。而中国就好像是房地产商,建筑商和银行的组合体,有闲置资金,有空房,同时建筑公司也没活干,两边都有需求,怎么办?

很简单,按揭了。中国借钱给这些国家,然后让这些国家,用这笔指定的钱找中国公司去修基础建设,然后分成几十年慢慢地还给中国。

这样中国的外汇储备就有了灵活的运用,不用傻乎乎的只能去买美国的国债,收益几乎为零,借给别人收利息,收益高的多。中国过剩的.产能,就有人出钱来买,盘活了中国的制造业。

而这些用中国钱的国家,靠中国帮助修好了基础建设,经济就会发展,就会有钱来还中国的钱,同时还会买更多的中国产品。

这样各取所需,就是所谓的一带一路。

除了这些,一带一路的国家接受美元贷款,可以用人民币还款,这样,这些国家慢慢就开始接受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慢慢就获得了和美元同等的地位。

同时通过这样的基础建设,形成了从海上和陆路两条直达欧洲的通路,一旦发生和美国的战争,美国无法对我们进行完全的封锁,同时,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中国到欧洲的物流速度,降低了流通成本,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竞争力。

由于这些国家使用中国产品作为基础建设的标准,后续的配套自然也要使用中国产品,这样就产生了排他效果,让中国在和其它的制造业国家竞争时,占据了优势地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一些坏账,就像是银行一样,总会有些人还不起房贷车贷。可是银行依然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它赚的更多。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实际上赚两次钱,一是借钱出去的利息,比买美国公债赚得多的多,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必须使用中国的产品,让中国的民间企业能受惠,所以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几乎是一个暴利的过程,只要控制好坏账的比例,肯定是利大于弊。

同时,由于中国为这些国家发展基础建设,会增大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友好度,让这些国家成为中国的好朋友,谁都知道,朋友多了好办事。做人是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中国会对一些国家进行无偿援助,()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会这样呢?很简单,你做别人的生意,就得送给人家优惠。商场也要定期给你打折,买多了要给你送优惠卷,免费的产品。国家也是如此,光赚别人的钱,不给人家点好处,生意就做不走,这些无偿援助,实际上就是折扣卷。因为除了我们,日本德国也借钱给别人,帮别人搞基础建设,我们是有竞争的。

这个方式实际上是美国人最先发明,美国为了获得市场,并没有采用其他国家的办法,通过武力征服,获取殖民地来获得市场。而是通过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租借法案,马歇尔计划等等,借钱给其他国家,让这些国家回过头来买美国的产品,这样兵不血刃地就占领了这些国家的市场,促进了美国的繁荣,让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使美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最终成为世界老大。中国实际上在学美国崛起的方式,通过和平而不是武力,实现崛起。

所以,一带一路是非常有远见的决策,是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如果你的朋友中还有人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转出去,让大家都明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指日可待了!

一带一路(国家级顶层战略)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经济区开放后,承包工程项目突破3000个。20,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7.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七

一、学习难点分析

例3题目为:“小明小时走了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些?”,例题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为题材,引出整数、分数除以分数的两个算式。实际上,这里的列式依据是“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分别求出两人的速度。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回避分数除法计算

由于例题要求判断“谁走得快一些”,是一个较为开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多种,这里的分数除法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课堂上这些学生的方法,回避了分数除法计算,也解决了比快慢的问题,新知产生的必要性就不是很突出。教师上课时,要注意引导及调整反馈的策略。

(二)数量关系分析错误

例题要求速度对于学生来说,还比较抽象,尤其同时出现求两个速度,难度过于集中。一部分学生能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列出式子,来解决比较两个速度的快慢问题。有些学生对于求速度有一种思维定势,认为用大数除以小数,或者时间用整数表示才是合理的。尤其在第一次出现分数除法时,这种错误更明显。

(三)数字干扰产生理解错误

由于前一个分数的出现,干扰了一部分学生的理解。结合线段图,学生也还是难以理解“将千米看成一个具体数量,并表示5个小时行的路程,÷5×12求出1小时行的路程。“这和例题选取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探究材料、将整数除以分数与分数除以分数合并在一个例题中教学,都有一定关系。学生的这个学习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比较突出,后面的推导就更有困难了。

(四)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对于解决问题,学生一般觉得能解决就好。用份数关系(2÷2×3;÷5×12)很快比出了谁走得快,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为什么接下来要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而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的。学生无法主动建立“运算变化”与“颠倒相乘"的联系。

只有一小部分优生有兴趣探究“颠倒相乘”的原因,对于大部分学生最后还只是记住这个结论,没有真正参与探究。从例题求速度的两道除法算式得出的“颠倒相乘”的计算方法,是不是能推广到所有的分数除法?对真正爱思考的学生来说,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教学策略思考

(一)策略提出的依据分析

1. 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比较

2. 分数除法“颠倒相乘”相关研究

分数除法作为乘法的逆运算,可以推导出颠倒相乘的法则。张奠宙教授认为,小学生对分数除法是颠倒相乘的法则,先是了解其意义,接着就是重复练习,将这一法则完全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分数除法拿来就能做了,做了不会错,变成一种不加思索就能行动的“数学直觉”。至于原始的意义,因为已经接受了,倒是可以放在一边,甚至可以遗忘。

(二)具体策略分析

1. 课前补缺,降低学习难点

从“分数除法”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来看,人教版选取的题材“求速度”较为抽象,而且同时求两个速度,难度较大。因此,教学例3前,可以先安排准备题,如小明2小时走了6 km,平均每小时走多少千米?通过练习,使学生回忆起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利用这一关系列出分数除法算式做好准备。还可以针对算法推导过程的两个关键点,设计填空题,如小时有()个小时,1小时有()个小时。通过练习,为推导做好铺垫。

2. 异中求同,沟通算法联系

在解决例3“谁走得快一些”的问题时,学生出现多种解题策略。如果有学生提出,比较谁走得快些,也可以求出他们每分钟走了多少千米,或者都转化为2小时走了多少千米等方法,虽然学生没有列出2÷,的式子,教师也不必为了研究分数除法,就采用求每小时走多少千米的方法。可以在反馈时,先教学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新课后,再来沟通这些方法,都能成为算法探索的过程。根据学生学习水平,适时引导学生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颠倒相乘”的算法探索。

3. 改编例题,实现知识建构

“整数、分数除以分数”是一节新课,教师应花时间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如果学生对“求速度”这一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有困难,就算加入线段图的帮助,学生也无法参与到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来。所以,在例3教学前,教师应该清楚学生的学习起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进行例题改编。①选取直观性较强的题材(分饼、剪彩带……);②逐一呈现,缓解难度,分先后求两个速度。在教学2÷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转化得出“颠倒相乘”法则。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完成算法的转化。

教师对例题的改编或选取,都要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让学生都参与到算法探索中来,理解为什么要“颠倒相乘”。

4. 练习巩固,加深法则理解

在教学完“颠倒相乘”法则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巩固。对不理解的学生进行知识补缺,完善他们的认知结构。

比如,设计这样的练习:

8.有效教学的意义的理解 篇八

关键词:概念;有效;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当前概念教学的现状

一直以来,“枯燥、繁琐、刁难……”似乎是数学的代名词,“令人窒息、死气沉沉……”似乎是数学课堂最真实的写照。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如何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应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概念教学,这是数学的基础,也是快乐的源泉。然而,在当前的概念教学中,依然存在某些局限:

1、教材编排的局限性

初中数学教材版本很多,编排的顺序先后不一,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不同,这样易使教师削弱对概念的教学,同时“暗示”学生数学概念并不是很重要。如:浙教版数学教材侧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对基本的概念知识的介绍比较简略甚至省略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在数学概念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标。

2、教师对概念的认识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

从平常数学概念教学的实际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不注重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注重概念的应用,对中学数学概念的核心把握不准确,对概念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理解水平不高;有些老师不知如何教概念。概念教学走过场,常常采用“一个定义,几项注意”的方式,在概念的背景引入上着墨不够,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概括本质特征的机会,以解题教学代替概念教学,认为让学生多做几道题目更实惠。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概念教学

(一)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

新课程下的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情境教学要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要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可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二)加强有效的概念教学

1、注重概念引入的技巧

可以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具体事例来引出概念。如“圆”的概念的引出前,可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见过的年轮、太阳、徽标等实物的形状,再让同学用圆规在纸上画圆,也可用准备好的定长的线绳,将一端固定,而另一端带有铅笔并绕固定端旋转一周,从而引导同学们自己发现圆的形成过程,进而总结出圆的特点: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从而猜想归纳出“圆”的概念。

2、深入剖析数学概念,揭示其本质

数学概念是用精练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在教学中,抽象概括出概念后,还要注意深入剖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含义。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我们必须揭示其本质特征,进行逐层剖析。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1)“在某个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是說明:变量的存在性和函数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2)“对于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是说明变量x是在一定范围内取值,即允许值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3)“y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说明有唯一确定的对应规律。(4)“y是x的函数”揭示了谁是谁的函数,由以上剖析可知,函数概念的本质是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教材多借用不同的探究方法得出数学概念,强调通过观察---认识(动手)---发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理解---运用---掌握的某些活动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认知数学概念,在这些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基本概念时,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概念的关键本质,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较快较好地掌握概念,提高教学质量。一般常用的有归纳总结法、对比、类比法、数形结合法、演绎、推理法等教学方法。

(四)强化概念的有效运用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中主要是通过练习达到运用概念的目的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总之,新课程下的数学概念教学应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只有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掌握了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推理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效果和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教学概论》,曹才翰,章建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2.《注重学生思维参与和感悟的函数概念教学》,章建跃,陶维林,《数学通报》,2009.8

3.《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章建跃,陶维林,《数学通报》,2010.1。

上一篇:那一刻我真悲伤作文下一篇:浅论实习生劳动权益的法律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