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课件1(共5篇)
1.鲁迅祝福课件1 篇一
鲁迅《祝福》教案
“祝福”是绍兴传统年俗中的重要部分,祭祖宗、谢神祖、祈福来年,是全年最重要的大典。鲁迅先生笔下多次描述“祝福”的习俗。
这一习俗今天在绍兴依然盛行。八仙桌上,“五事烛台”指的是“福禄寿富贵”。烛台之后供的是“五牲福礼”,分别是煮熟的鸡、鹅、肉、猪头和活鲤鱼。五牲福礼的后面摆着三茶六酒。“祝福”仪式开始,祭祀者依次叩拜。叩拜完毕,祭祀者手拿花生等干果“散福”:“吃了散福糕,来年节节高”。游客们此刻开始放松,并与家人一起“接福”。
一、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为豫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药》《孔乙己》《故乡》《社戏》等皆收于《呐喊》中,《祝福》收在《彷徨》中。)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含《藤野先生》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故乡》《野草》(含《风筝》《雪》等作品)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收录《纪念刘和珍君》)《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二、创作背景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祝福》作于1924年。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四课时
四、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三、本文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以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为主,第二课时以分析社会环境为主,并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小说结构特点和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课文
郁达夫曾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在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无数的伟大人物,其中包括鲁迅。(投影——鲁迅)2 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而做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在许多文章中还十分深刻地剖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弊病,并进行解释和批判。今天,我们共同研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祝福》为我们塑造的病态社会。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分析本文的情节结构
1.提问:文章是以什么为主体安排结构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各在什么地方? 明确:本文的结构是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结构看下图: 层次 情节 内容 顺序
第一部分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第二部分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第三部分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倒
第四部分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不让沾祭品)叙 第五部分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部分,见课文)2.提问:故事的结局早早便告诉大家,这种结构安排叫什么?有什么好处? 明确:倒叙。好处:
(1)从情节安排看,把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有意识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
(2)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开头便写到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篇祝福中凄惨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人物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明确:最简洁可用四个动词来概括:“问—抓—撞—捐”。但是电影《祝 3 福》却把“逃”放在开头,请大家比较小说把“问”放在开头有什么区别?(“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渲染气氛。“逃”:增加视觉效果,如果把“问”放在电影里,难免沉闷。)讨论祥林嫂的人物形象。1.模样周正、健壮耐劳
模样周正——“年纪二十六七”,脸色虽然“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儿“周正”,“手脚壮大”,“顺着眼”,“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健壮耐劳——“抵得过一个男子”,“彻夜的煮福礼”,“竟没有添短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劳动强度大,工作是十分艰辛的,“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为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2.被迫改嫁、强烈反抗
在第二大段第二自然段,文章对祥林嫂的身世作了初步的交代。她“大概也就姓卫”,旧社会一个女子姓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事,祥林嫂姓什么,早被人忘记了,“祥林”是丈夫的名字,这“名字”,说明她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第二次婚姻——百分之百的包办、不折不扣的欺骗、地地道道的买卖、野蛮粗暴的强迫,是浸透了劳动妇女血和泪的封建婚姻。
作品还描写了那个“异乎”寻常的“婚礼”,“婚礼”,应该是热闹的,喜气洋洋的,祥林嫂和贺老六的“婚礼”是一个什么场面呢?请看“嚎、擒、撞、大窟窿、用香灰止血、七手八脚、关”这些词。你能概括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吗? 明确:是一血淋淋的惨剧、乱七八糟的闹剧、反抗失败的悲剧。3.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四婶执行四叔的告诫,她讲的两句话:“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这是对祥林嫂精神的莫大的打击。到了此时,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地呢?你能谈谈吗? 失去了丈夫、孩子、劳动力、理智、红色、笑容、信任、镇上人的同情,4 她的精神一步步崩溃。
4.失魂落魄、沦为乞丐。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真实性撞一个死,就好了。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听了柳妈这段话,祥林嫂“非常苦闷”,“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柳妈的话为什么给了她这样大的精神压力呢? 这个悲惨的可悲,就在于柳妈是以“好心人”的姿态来劝告祥林嫂解脱苦难的。而实际上是柳妈把祥林嫂往死路上用力地推了一把。柳妈认为祥林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行,认为她有洗不清、赎不回的罪过。柳妈认为,要怎样才能抵罪呢?要让自己像土地庙的门槛一样,被千人踏,万人跨。你能谈谈这个“千人踏,万人跨”的含义吗? 5.活不能、死不敢。
“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祥林嫂为什么要问这样一个问题? 从鲁四老爷家赶出来之后,祥林嫂陷入了彻底的困境,显然是无法再活下去了。这是,她体力虽已不支,但脑子还是能思考的。面对死亡,面对死后酷刑的恐惧,她回首一生悲苦的经历,终于不能接受这“有罪”的宣判了。她想到,鬼神不是以公正、慈悲为怀的吗?为什么对自己是那样不公,那样的残忍无情呢?她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经历中,引申出对鬼神世界的“疑惑”了。
六、分析第一部分内容 1.描写“祝福”氛围的作用。
提问:作者对年终祝福的气氛是褒还是贬?从课文中找出语句加以说明。明确:是厌恶、贬抑这种气氛的。(见课文,注意词汇的运用,天气的描写)2.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
提问:鲁四老爷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是怎样揭示他的性格的? 明确:(1)直接描写:老监生,讲理学,骂新党(2)侧面描写
①中堂“寿”字 ②对联只剩一边
③书籍——凌乱,残缺,陈旧(“堆”,不学无术,装点门面)④祥林嫂死去后的反应:咒骂“谬种”——冷酷无情
鲁四老爷,是一个面目可憎,思想顽固,非常虚伪的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政治上迂腐保守,反对革新;为人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厌恶祥林嫂。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3.文章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以“我”为叙述者,视角独特,“我”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成为鲁镇社会与小说人物活动的摄像机。
②实现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近距离关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4.分析“我”的几段心理描写及作用 明确:(1)自我解剖,“我”的形象:“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的提问之所以作出含糊其辞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无力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的桎梏,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的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2)针贬时弊:通过“我”的议论,抨击了当时的社会。5.小结
提问:这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1.交代环境,渲染气氛,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2.引出主要人物鲁四老爷和祥林嫂。3.以“我”对鲁四老爷作出评价。4.设置悬念,引人思考。
七、讲读第二部分 1.学生默读
2.提问:祥林嫂初到鲁家,鲁四老爷和四婶是何态度? 明确:鲁四老爷——皱眉,讨厌 四婶————决定试工,雇佣
3.提问: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态度如何?“可恶”“然而”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次“可恶”是说卫老婆子抢人的方式可恶;后一次是说卫老婆子可恶。前一次“然而”是说祥林嫂被抢回去又是理所应当的;后一次然而是说要再找一个像祥林嫂这样勤快的人怕是不容易的。
八、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快速默读
2.提问:为什么只要四婶也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见课文(第三部分开头,“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3.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妇女无地位,只能任人摆布。
4.提问:从改嫁后嫁后的生活看,贺老六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是一个勤劳质朴的农民。
5.怎样理解祥林嫂的婆母、堂伯对祥林嫂的迫害? 明确:婆婆等人把她抢回去卖掉,这种劳动人民之间的践踏,根子在封建剥削制度,在于封建礼教。旧社会,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婆婆等人正是依靠封建礼教所给予的对妇女的人身支配权,才得以迫害祥林嫂的。所以,归根结底,这还是封建礼教对她的迫害。
九、分析文章第四部分
1.四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嫂的?鲁四老爷态度怎样? 明确:在对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是勉强收留的,又告诫四婶不要让祥林嫂碰祭祀用品。可以看出鲁四老爷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
2.对祥林嫂的讲述,人们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明确: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讽她。小说写出了社会无情的压力,也揭示了旧社会礼教统治造成之间的隔膜。
十、分析祥林嫂形象
分析三次肖像描写的作用。作者通过人物肖像的变化和对照,概括了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几个发展阶段,反映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推上死路的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国传统戏剧也有“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在眼上”的说法。鲁迅在小说中,就着意画祥林嫂的眼睛。第一次到鲁家时,“顺着眼”,反映了她善良朴实的性格。第二次到 7 鲁家时,还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这是心灵饱受创伤的结果。听了柳妈讲故事后,第二天两眼上“围着大黑圈”,捐了门槛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四婶大声断喝后,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最后沦为乞丐后,只是“瞪”着眼睛,“眼珠间或一轮”才表示她是个活物。这一系列的描写,既揭示了人物的心灵历程,又是对黑暗社会、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它有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当然,除画眼睛外,作者描写衣着、用物、面貌等,也是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时间 初到鲁家时 再到鲁家时 沦为乞丐后 服饰 用物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一个圆篮,一个小铺盖。头上仍扎着白头绳。竹篮,破碗,拄着一支竹竿,下端开了裂。面貌 外形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脸色青黄,两颊上消失了血色。
头发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眼睛 只是顺着眼。
顺着眼,眼角上带着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瞪着眼,只有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十一、讲析第五部分
1.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作用和特色? 明确:这一段是结尾,由回想转入现实,由过去回到现在。开头写“给„„爆竹声惊醒”,起过度作用,同时点明时间的推移,与第一段结尾处转入回想互为呼应。这段写祝福景象,也是与第一段相互呼应的,但写法不同,前面处处是实写,这里却只要爆竹声是实写的。这样就自然都引出末尾一段的想象(“只觉得天地圣众„„”),作者用反语进行讽刺,寓意很深。它用悲愤沉郁的笔触画出了贫富对立的图景:神明 8 只赐福给富人,而穷人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
2.小说取名为“祝福”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由于胜利嫂是政治祝福声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突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时刻,并以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之死的寂寞清冷。
二是祝福这种封建习俗正是杀人不见血的软刀子,是愚弄和毒害人民的。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祥林嫂正是死于这种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
三是用祝福来对比和揭露。富人所祝到的福是建立在穷人的不幸基础之上的。可见,作者多次描写祝福,并把作品取名为“祝福”,是有深刻寓意的。
十二、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1.指名朗读“但有一年的秋季„„祖宗是不吃的”,要求画出对祥林嫂肖像的描写。
提问:四婶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再次雇佣祥林婶的?鲁四老爷的态度怎样? 明确:在对雇佣的女工“左右不如意”的情况下雇佣的。鲁四老爷勉强收留了,但他又告诫四婶:“虽然„„但是„„否则„„”这番话说明他的同情是虚假的,维护封建礼教才是他的本质。
2.朗读“四叔家里„„烦厌得头疼”。注意读出四婶的慌乱神情和祥林嫂的悲哀神情。启发学生认识这两件事对祥林嫂是个极大的精神刺激。
3.学生快速默读“我真傻„„捐了门槛了”
讲析祥林嫂重返鲁镇后受到的社会压力和柳妈发对祥林嫂的影响。
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却是社会的冷遇。两个由“但”字领起的句子(“但不久„„”“但她还妄想„„”)写出了人们对她的鄙薄态度。对于她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小说写出了社会的无情压力,也就是揭示了旧社会黑暗统治造成了群众之间的隔漠。
柳妈是个小市民,也是受害者。她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的毒害,而且还用这一套来残害(无意识)祥林嫂。她的一番话,使祥林嫂受到进一步打击。
4.学会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忘却了去淘米。” 提问:使祥林嫂陷入绝望境地的致命打击是什么? 明确:祥林嫂捐了门槛后,自以为已经赎了罪,特地告诉了四婶。但是,祭祖时四婶仍不让她沾手。这使她感到绝望。四婶的大声断喝,使她即刻缩手、变色、失神,9 造成她精神上的变化非常之大。(作者这里描写她的变化,接连使用了许多关联词语:不但„„连„„也„„。而且„„不独„„即使„„虽是„„也„„;否则„„。„„也„„,尤其„„,甚而至于„„。这就深刻地写出了祥林嫂陷入绝望后精神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她心灵深处的严重创伤。)
十三、作业
作文:《祥林嫂小传》 要求:1.改倒叙为顺叙。2.改为第三人称叙述。
3.不能任意增删情节(可把文中间接叙述改为直接描写)。附:
1、简介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2、赏析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2.鲁迅白光课件 篇二
鲁迅白光课件
教学目的
一、学习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事例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
二、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掌握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
1.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应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2.教师指导自读应注意点拨,抓住实质性问题深入思考。
3.参阅鲁迅《自叙传略》,并在一教时内完成自读设计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及所要领会
的中心。
二、自读全文,划出叙述个人生活经历中列举的典型事例,勾画出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句子。
三、完成课后“练习”。
阅读指导内容与步骤
基本思想:《呐喊》是鲁迅1918—1922年的短篇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呐喊》体现了作者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本文是这部小说集的序言,写于1922年12月。作者在序言中回顾自己从19世纪末至“五四”时期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及探索救国之路的过程,说明了写作《呐喊》的缘由和自己的创作态度,表现了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阅读练习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提示: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按拼音完成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词义。
(zhì)铺 (zú)业 久 (wéi)
不 (míng)一钱 不 (dàn)于前驱
愤 (mèn) 反 (xǐng)
三、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四、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着重写了两个梦:立志学医、效国救民的梦和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五、根据课文内容,列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提示: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父病家困——世态炎凉,庸医害人。
南京求学——抉择学医,忧国救民
仙台学医——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治文——悲哀寂寞,自我反省
北京蛰居——深入研究,深沉思索
朋友索稿——希望在前,呐喊战斗
六、作者在叙述经历中都列举了典型事例(典型材料)来说明白己思想发展的历程。试举例说明。
提示:在故乡,选用了父亲患病家境“坠于困顿”,他整日奔波于质铺和药店,但最后仍不免父亡的典型事例。家庭败落,庸医害人,为他后来抉择学医,埋下了种子。仙台学医,突出了一次放映时事画片的情景,集中反映了“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新认识,从而打破了他学医救国的美梦,决心弃医从文。在东京治文,他也只写了“新生”杂志从创始到失败的经过。这件事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不仅“好梦”破灭,而且还留下无端的寂寞和悲哀。在北京蛰居,虽有五六年时间,但也只选取了“钞古碑”的一件事。深刻反映出作者所感受到的“寂寞”太沉重了。朋友索稿,作者写了一段寓意深刻的对话。这是作者从寂寞到呐喊的过渡,这些典型事例,对思想的转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七、简析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把叙述经历与议论思想观点结合起来,既叙述了重要经历,又阐明了思想发展的进程。每段叙事之后,都有相应的议论。的确是叙事具体生动,议论精辟透彻,起到前后照应,互相补充的作用。叙是议的前提与准备,议又是叙的内容的深化和提高。既使读者得到了感性认识,又明确了作者思想转变和发展的原因。其手法异常高妙。
八、你能说说小说集各为《呐喊》的含义吗?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九、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各比喻什么?
提示:“铁屋子”比喻辛亥革命后依旧黑暗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愚弱的国民。“大嚷起来,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十、划分下列复句的层次,并注明层次间的关系。
1.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 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时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所以有时候仍不
(转折) (因果)
免呐喊几声,|||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并列) (并列)
2.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 却也并不愤懑,| 因为经验使我反
(转折) (因果)
省,|| 看见了自己: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因果)
【白光赏析】
白光为中国四五十年代著名影星、歌星;原名史永芬,19生于北平。因见电影院投射机的一道白光而得艺名“白光”。白光因演出:《一代妖姬》、《玫瑰花开》、而走红,被称为中国“一代妖姬”。除了演戏,白光还是一位极负盛名的歌星,以其磁性的低音风靡歌坛,感性缠绵,别树一帜。她主唱过不少电影歌曲,其中以《叹十声》、《东山一把青》、《祝福》较为著名。其他歌曲如《魂萦旧梦》、《等著你回来》、《如果没有你》均也脍炙人口,至今已成为国语时代曲的经典。白光在1950年代初退出歌影坛,隐居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8月27日,白光因结肠癌在吉隆坡病逝,享年78岁。
评价
在40年代以妖艳的形像、慵懒的歌声,被称为一代妖姬,名气不在周璇之下。她敢于向大牌歌星挑战,演唱并出唱片,足见她的自信。她那低沉略带沙哑的嗓音,在大上海站住了脚。和周璇一样,她也几乎是每片必唱的,梦幻般的歌声迷住了众多听众, 白光唱歌演戏都有她独特的个性。表演上豁得出去,襟怀也算坦诚。尤其是那把低沉柔又带懒慵韵味的磁性嗓音确实教歌迷如痴如醉,加上她那一口标准的京片儿,咬字吐词极富感情,更夹着一种放浪形骸的味道,教喜欢听她的歌的人们永难忘怀。
生平
学生时代她曾参加北平沙龙剧团,演出过曹禹的名剧《日出》。和她同台演出的有张瑞芳(饰陈白露),石挥(饰潘经理)等,她在剧中扮演小东西。从影以后,改用艺名白光。白光先后拍摄过二十多部影片,成名作是《桃李争春》,和陈云裳演对手戏。白光在剧中演反派,一鸣惊人。香港永华公司后来重拍此片,改名为《春雷》。
白光自己比较满意的影片是《十三号凶宅》。这部影片由中电三厂在北平拍摄,男主角是谢添。白光在片中兼饰四角,过足了戏痛。
3.鲁迅自传课件 篇三
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2、了解“小传”的文体特征,学写“小传”。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2、体会鲁迅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默读课文和《呐喊自序》,试将作者大半生的主要经历按时间顺序制成表格。
2、请找出鲁迅生平的三次人生转折点?最重要的一次人生转折点是?从中看出鲁迅怎样的精神?
3、完成本文的生难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图像)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这是后人给他的评价,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记叙自己的。
(三)听录音
(四)生难字词
自传 乞食( ) 彷徨( ) 侮蔑( )筹办( )
(五)检查预习,列表梳理鲁迅1881年—1930年间的活动。
(学生预习完成表格,教师明确)
年份 主要活动
1881年(1岁) 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一家姓周的家里。
1893年(13岁) 家遭大变故,寄住在亲戚家。
18(17岁) 父亲去世。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
18(19岁) 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半年后改入矿路学堂。
19(23岁)到日本留学,两年后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19(27岁)中止学医,决心从事文艺事业。
19(30岁) 回国,在浙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员。
19(31岁) 在绍兴中学堂做教务长。
19(32岁)任浙江师范学校校长。
19(33岁)为躲避段祺瑞执政府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做教授。
1926年(46岁) 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部员,移入北京,兼做北大、师大及女子师大的
国文系讲师。
1927年(47岁) 在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4月辞职,9月出广东,后一直住在上海。
小结:
传记——用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时间:1881年——1930年(约50年的人生经历)
家庭状况(1)
内容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课件 篇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出示中心句,齐读两遍。
二、学习二、四、五段(重点、难点的学习)
1、从哪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提出自学要求:找到相关的句子勾出来,自由读,结合自己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想想理由,并在旁边用铅笔批注出来。
2、小组交流。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我之所以会“张冠李戴”,将一个人做的事情安在另一个人身上,是因为我────生:“囫囵吞枣”。如果是其他的长辈见“我”这样读书会怎样说?而伯父却────生:摸着胡子……(带着感情读)
师:你能听懂伯父的话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实际上是在幽默而婉转的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因此,听了这句话,“我”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指名再读这件事,仔细体会鲁迅先生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孩子,连批评孩子时都替孩子想得多。
师:伯父不仅仅是宛转地批评了我,而且还送给了我两本书──《表》和《小约翰》,伯父这么一个大文学家,居然还仍抽出时间翻译儿童读物给孩子们看,这不也表明他为孩子们想得多吗?
(二)学习“救助车夫”这件事。
(出示投影片)(指名读“爸爸跑到伯父家里……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
师:请大家看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上的内容。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旳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旳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的厉害还三更半夜的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心啊!)
[评:这三个段的教学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课外收集的资料,自读自悟,感受到了先生崇高的精神。]
三、学了这三个故事,鲁迅先生的形象一定深深扎根在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再品味这句话──他为自己……(学生带着自己更深的感受读。)
第三课时
一、激情引入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深深感受到鲁迅先生一心为别人的崇高精神,在文中还有个故事,表面上好象看不出它与中心的关系,但只要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定然会有所收获。
二、学习“谈碰壁”这个故事。
1、自己读这一段课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作者恍然大悟,是真的全明白了吗?
2、你听说过或遇到过鼻子被墙壁碰扁的事情吗?
3、谁收集到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资料,给大家交流交流。(如果学生没收集到教师就做介绍)
4、师:那么,伯父说的“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究竟含着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屏幕上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中国各处是壁,然而无形,像“鬼打墙”一般,使你随时能“碰”。
5、联系鲁迅那个时代的情况,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议—议:“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生思考、讨论)
6、师:同学们想一想,谈“碰壁”与表现伯父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也有联系吗?
7、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让我们一道来背一背(手指屏幕)今天学到的这两句诗── (师生齐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评: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三、学习第一段
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为别人想的多,为自己想的少的人,所以他也得到了人们的爱戴,(板书:爱戴)在先生去世以后,才会有那么多人来吊唁他。直到今天,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1.自读阅读链接部分。
2.(大屏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评: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为别人想的多
爱戴
为自己想的少
[评与思:本课旳教学设计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旳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打破文章旳结构,首先从整体入手,紧紧围绕文章旳中心句展开学习。教师直扑末段中心句,再学习二、四、五段,接着再由易到难,学习难点段落三段,这样用一个中心句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难点也得到了突破。在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文本旳学习不是孤立旳,这一篇教学设计将单元知识进行了整合,将现代诗《有旳人》纳入了本次学习,另外,课内外知识旳结合也体现得非常好,课外资料旳应用恰到好处。建议在进行本次教学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一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殷勤、失业、窘相、厚实、苗头、轻视、徒然、艰苦、软绵绵、牛毛细雨、结结巴巴、大病新愈”等词语。
2、进一步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有关作者阿累,《毁灭》《铁流》及鲁迅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了解一个人可以直接接触他观察他,但对于像鲁迅这样已经逝去的伟人我们从何了解呢?对!通过他的朋友、亲人、同事对他的评价中去了解。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我们学习和平时阅读的文章中,在鲁迅先生侄女周晔眼中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在著名作家萧红眼中是怎样一个人?在伟大的剧作家巴金眼中鲁迅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些都是熟悉了解鲁迅先生的人对他的看法和评价,那对于一个和鲁迅仅有一面之缘的公交车售票员阿累眼中,鲁迅先生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阿累眼中的鲁迅。
二、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思考:讨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师生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评: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之后,交流写作背景,对学生理解课文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更好地体会鲁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当时情况下的特殊行为。】
3、在售票员阿累眼中,与鲁迅的一面之交,给鲁迅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瘦)
4、勾画出描写鲁迅瘦的句子,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交流鲁迅的“瘦”:“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他的手多瘦啊!”
为什么他如此的面黄肌瘦?
鲁迅的“精神抖擞”:“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6、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刻意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既是外貌特征,又是鲁迅刚毅坚强的性格的体现)
6、是怎样一个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反馈交流
7、同桌互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仔细品读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旳文字,在这短短旳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旳关怀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旳影响呢?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旳感受。
“一面”给人旳印象是深刻旳: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旳深切关怀;诚恳推荐别人旳书,多么地谦逊;那“微笑、点头”蕴含了先生对青年一代旳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旳力量是无穷旳: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旳”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旳!
师: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旳印象,产生了深刻旳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旳“一面”。
四、拓展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旳思想性格。
全文旳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旳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旳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旳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旳精神。请同学们仿照本文旳写法,为本班同学或老师画像。
五、课后作业
搜集鲁迅关心青年成长的故事。
5.祝福鲁迅角色分析 篇五
(一)祥林嫂: 生活在旧中国的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同时又是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委弃的典型。
祥林嫂没有姓氏,比丈夫大十岁(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她在鲁四老爷家担负着沉重的劳役: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反而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也白胖了”。这与她刚逃出村来时的青黄脸色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并反衬她在丧夫之后,在婆婆家难以忍受的待遇,暗中写出了她出逃的原因。希望凭借劳动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挣扎下去的活路。鲜明地揭示她勤劳、淳朴、坚韧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挣扎。后来,她又被当作赚钱的货物卖到深山野坳里(贺老六家),由于受“寡妇守节”这种封建伦理观念的影响,而且不知道今后过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因此,毅然在香案上撞破了自己的额头,来表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帮工,四婶对她不满,鲁四老爷更嫌她是一个“伤风败俗”的女人,这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甚至把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认为以此可以赎免“罪孽”,可是,四婶仍旧不让她在祭祀时沾手。就这样,她最后的一星半点的希望也破灭了,从此,她全然陷入绝境。祥林嫂临死向“我”提出三个问题,是对灵魂的有无表示怀疑。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这种疑惑、这种无可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祝福》通过“嫁而守寡,寡而再嫁,嫁而再寡”这三个特定情节成功地塑造了祥林嫂这个典型的悲剧形象。从她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看到:封建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无形的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族权强迫她改嫁,夫权剥夺她做人的资格,神权摧毁她的心灵,政权是这一切罪恶活动的总后台。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
(二)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剥削人民的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封建礼教的顽固维护者,是迫害祥林嫂的元凶。作者先交代他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大骂新党。骂祥林嫂是个“谬
种”,这说明他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接着,写他书房里的陈设,勾勒出他道貌岸然的伪善面孔。其实,他的这种伪装,已在憎恶、诅咒、迫害祥林嫂的同时,自己剥得干干净净了,暴露出极端凶残、冷酷、自私的本质。这样前后对照,互相映衬,不仅深刻地揭示了鲁四老爷这类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收到了极好的讽刺效果。
(三)“我”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祥林嫂的一生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因此,“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结构文字,展开情节,增强故事的真实感;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我”同情祥林嫂,但对她临死提出的问题只作了含糊的回答,是为了不增加末路人的苦恼。“我”的这种回答方式,自然有其善良的一面,但同时显出了“我”的无能为力。
(四)柳妈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同祥林嫂一样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善女人”,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完全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这是她作为女性善良的一面。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极深,她把地狱、天堂、灵魂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当作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从而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祥林嫂在向“我”询问有关“灵魂的有无”之后,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柳妈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说明用封建迷信来挽救祥林嫂是行不通的,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可悲的,而她又将这些思想灌输给祥林嫂,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加增强了。另外,柳妈对祥林嫂被卖改嫁反抗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讥讽、奚落的态度,讥讽、奚落中还带有几分诡秘,把玩味别人的苦痛作为自己的享乐。这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令人极其生厌的一面,而在柳妈的身上却表现得琳漓尽致。而且因为她发现祥林嫂头上的伤疤,好像哥仑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从这里看,柳妈是一个罪魁祸首。“别人的笑容和声调”使祥林嫂“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祥林嫂在别人的讥讽、嘲笑中,内心有无法言表的痛苦。由此可以看出,柳妈给祥林嫂带来的心灵创伤是双重的。
(五)卫老婆子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中人形象。她以介绍人打工为职业,从中谋利。即使对祥林嫂这样一个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也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即使对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她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也敢于欺骗,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在鲁镇,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凭借一张能说会道的嘴,貌似有同情、怜悯之心,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她认为自己在鲁镇能左右逢源,能说会道,且会挣钱,是一个能人。实际上,她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而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因此,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卫老婆子命运的悲剧性更显示祥林嫂命运的可悲。
(六)四婶
四婶是一位备受歧视而又剥削、歧视别人的女性形象。她作为鲁镇大户人家的女主人,沾了富人家的光,又有一种自得其乐的优越感。她雇用打工人,剥削自己的同胞,自己享受,看来过得逍遥自在。实际上,她的命运同样是悲惨的,她作为虚伪、保守的鲁四老爷的妻子,除生活在鲁四老爷的歧视之下外,她作为当时中国女性仅有的一点同情心、善良、耐劳的一面也被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了。如果说第一次雇用祥林嫂还有她一点虚假的同情心的话,第二次雇用祥林嫂连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了,因为她常常提起祥林嫂只是“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只有祥林嫂是她最满意的雇工。祥林嫂又一次送上门来,从她心理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是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的表现,使她大失所望,祥林嫂的劳动不能带给她轻松自在,她在鲁四老爷的指使下,不让祥林嫂参与祭祀的事,自己要在祝福时忙碌。最后,她对祥林嫂表现出她的极大不满,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再也不能使她的“眼圈有些发红”,再也唤不起她的同情心,因为祥林嫂没有能力充当劳动的工具了。四婶认为祥林嫂在她家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最终将她赶出家门。即使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之后,她还和鲁四老爷异口同声大骂祥林嫂为“谬种”。四婶所受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毒害是最深的。作者描写她与祥林嫂之间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一旦这种关系不存在,祥林嫂在她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她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中剥削意识浓厚者的化身,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即使是鲁镇大户人家
的女主人也难逃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那区区祥林嫂又怎能逃脱封建礼教的魔掌呢?
(七)祥林嫂的婆婆
祥林嫂的婆婆由于婆婆要把她嫁到深山野林里去和大伯收屋使她不能生活下去,如果不是这种人身的迫害和生活的威胁,祥林嫂或许不致得到这么悲惨的结局。可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那么长,统治阶级的思想弥漫整个社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形成一
种成见,他们有意无意地为封建宗法思想散布影响,织成了统治阶级思想意识的罗网。篇二:《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解读人生,呼唤人性的光辉
了解了鲁迅创作的主旨,也就找到了解读其作品的钥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仍抱着十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他的这种“为人生”的责任感,改造国民性的宗旨,写实批判的力度,于日常生活中揭示黑暗和专制下的悲剧,他关注人民的苦难,关注人的命运,重视人的尊严,重视人的价值。小说《祝福》同样体现了这样的主旨,小说选自《彷徨》,是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进入低潮时的创作。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队伍已经经过了分化和重新组合,已退化了当时的气势;但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依旧、国民愚昧如故。这正如他在《祝福》中写到的:“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又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似写雪,实写封建势力、封建思想。
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学生已经了解到鲁迅的“为人生、为人性”的主旨,而他的重点是将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和封建文化,揭露了其“吃人”的本质。并且大多都是愚昧麻木和奴性十足。他们之中最多的是孩子、女人、老人和青年。来自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深刻的人性探究价值。所以要让学生站在“人性论”的高度去研究、探讨。爱和尊严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所以“‘人性论’包含: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热爱美好、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正常的爱是人的本能,仁慈、善良、同情是人性光辉的体现。”[2]既然仁慈、善良和同情是人性最珍贵之处,那么就立足于此让学生从这几处分析小说中除了祥林嫂之外的人物,从他们身上去找祥林嫂的悲剧根源。
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总结了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除祥林嫂之外有柳妈、四婶、鲁四老爷和“我”。继续概括后分别从女人、老人和青年的角度分析。先说女人。鲁镇上的女人们在对待祥林嫂(以下简称祥)时是充满了耐人的诡异,从她们的语言和行为上丝毫看不到同情与怜悯,更别说“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了,拥有的只是排斥、歧视和取笑。就如鲁迅这样写道:
(1)这故事倒颇有效,??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该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他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祝福》中人物形象分析
(2)??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3)“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女人们无法意识到大家都一样,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都处在社会的最底层,都看不到自己原来与祥一样被封建势力压迫者、迫害者,却像个“看客”一般“把玩”着祥的不幸,同时也在“啃噬”着自己的麻木。实在是可恨、可悲、更可怜!
说完了女人们,大家开始将矛头指向鲁四老爷,有学生甚至提出正因为有鲁四老爷这般极端冷酷的人的存在,才让祥无处藏身、悲惨死去。所以学生给出细节描写:(1)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后又有“暗暗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祥被绑改嫁时:“可恶,然而??”
(3)祥死时:“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那么作为青年的“我”呢?此时又掀起了另一个讨论高潮。“我”是“自诩”为新党的新青年。但我的表现是在“不堪入目”。
(1)当我看到已经沦为乞丐的祥时,“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2)祥问了“我”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也许有罢,—我想。”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也未必,??” c:“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我”是完全知道那些所谓的“魂灵”、“地狱”之类,实属封建迷信的谎言。但在祥面前,“我”始终没有彻底否定,“我”是拥有同情心的,但更多的是软弱,是妥协。就像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一样。“我”虽沐浴了新世界的阳光,可惜“我”仍保留着封建时代的心。文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鲁迅曾说过,“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我为何“说不清”?自以为是慰藉、却不曾想增添了祥的烦恼,想要含糊对付过去,却不曾在祥的死寂的心灵上掀起了波澜,加剧了她的恐惧。
读鲁迅的小说,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总会纠结着我们的心。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祥的可怜在于到死还在问“人死了究竟有无灵魂”的问题,她的死似乎比阿q更痛苦,阿q至死都是麻木的,而祥至死都在被巨大的恐惧包围着;祥的可恨在于至死她都没有觉悟,她并不去痛恨封建的夫权和神权,而去痛恨自己嫁了两个男人,所以捐了门槛赎罪。她的死是痛苦的,悲剧是双重的。
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人性沦丧的宽广,无论是女人、老人、青年,甚至还有孩子,他们始终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与愚昧,无法看到自己的可悲。铃声响起,但大家仍沉浸在“人性”的探究之中?? 注释:
[1]原载《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设1982年版,第512页。
[2]《语文学习》2010年2月,总第372期。篇三:鲁迅祝福》学案附答案
《祝福》学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4.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学习难点】
1.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梳理概括小说情节,体会倒叙写法。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课前预习] 【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
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字音字形】
1.阅读课文,给下列词语注音并注意写法。
钝()响 寒暄()朱拓()间()或悚()然 踌蹰()()不更()事 谬()种 俨()然 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 形骸()脸颊()沸反盈()天 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 桌帏()讪讪()咀嚼()()赏鉴 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炮、咽、薄、强 【整体感知】 1.梳理情节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序幕(第段——第 段):
开端(第段——第 段):
发展(第段——第 段):
高潮(第段——第 段):
结局(第段——第 段):
尾声(第段——第 段):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的手法,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在结构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2.初识人物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可分为哪几类?请简单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3.环境分析
(1)文中共有几处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有几处社会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合作探究]
(一)梳理文章结构
完成整体感知第1题
(二)作者是如何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
找出文中最能展示人物性格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语句品味分析。
1.文中有几次描写祥林嫂的肖像?有什么变化? 从中反映了什么?肖像中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找出相关描写体会其作用。
⒉.找出几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品味其心理。
⒊.动作描写
关于祥林嫂的反抗精神: a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b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⒋.总结祥林嫂形象
(二)简要分析祥林嫂周围其他人物(找出相关语句品味分析)
鲁四老爷
柳妈
“我”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鉴赏小说主题,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合作探究] 【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
1.小说描写了几次“祝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二)自然环境
1.小说描写了几次雪景?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三)环境描写总结
【分析小说主题】
祥林嫂为什么会一步步走向死亡?谁是杀害她的凶手?
【课堂总结】
1.总结塑造人物的方法: 2.总结鉴赏小说的方法: [课堂检测] 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我很sǒng()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着了芒刺一般。
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fai()反盈天的。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煊??()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④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a.简洁b.直捷c.直接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a.精神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a.悲凉b.悲苦c.悲郁d.悲哀)的神色。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我 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 而 就b.因为 却 所以c.既然 也 所以d.即使 也 就 5.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
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谨严。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7.《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