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使用说明

2024-07-05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使用说明(精选8篇)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使用说明 篇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设计:肖备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88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教具准备:一张面积为6dm²的长方形卡纸,10张1dm²的小正方形,一个可变形的长方形框架。

学具准备:每人一张面积为15cm²的平行四边形卡纸,剪刀、尺子、透明的方格纸。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知识铺垫 1.估长方形的面积。

(1)出示一张长方形(6dm²)的卡纸。

教师:这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谁来估算以下? 教师:这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dm²,现在你估计是多少? 教师:你是怎么估的?请上来验证一下。学生展示思路。

(2)长方形面积计算回顾。

教师:一行摆三个可以摆两行。2×3=6(dm²),这里的2、3分别表示长和宽,那长方形面积就是长乘宽。(板书算式:2×3=6(dm²))2.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他的面积大约是多少?谁来估算一下?

教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选择素材,验证猜想 1.提出猜想。

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小组讨论,提出猜想)第一种:邻边相乘 第二种:底×高 第三种:数格子 第四种:割补法 2.动手验证。

(1)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验证。(同桌合作)(2)反馈交流。

让各小组充分展示验证过程。关键了解学生是怎样想的。询问其余同学是否有疑问。3.深入辨析。

(1)对于学生的验证方法不要急于评价,让他们充分暴露思路,肯定有价值的思考点。(2)沟通不同验证法的联系。

1.邻边相乘:通过长方形框架的变形,让学生观察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不变,但面积却在不停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自觉修正自己的想法。2.数格子:让学生在数格子的方法中,发现割补的方法。3.割补法:发现割补时该怎样剪? 4.底乘高:说一说思考过程。

引发后三种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4.公式推导。

教师:以割补法为例,观察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转化后的长方形,你发现它们之间有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两个图形面积相等。

教师:“5”是平行四边形的底,“3”是它的高,看来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用底乘高来计算。

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变式验证。

(1)教师:是不是所有平行四边形都能用这个方法来计算呢?

分别出示三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找出底和高。

通过课件演示:割补过程中的底和高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进行对比。(2)课件出示,一起回顾。

教师:通过转化,我们知道了转化后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我们知道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逐步完成板书: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底 × 高

教师:如果用a表示底,h表示高,S表示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还可以写成(板书:S=a×h)

教师:现在你知道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哪些数据了吗?(底和高)6.回顾深化。

(1)看书回顾推导过程,并梳理小结。(2)变式练习,深化理解。

在例题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增加一条高的数据,在增加一个底的数据,让学生找对应的底和高。

如果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其中的一个底或一条高,怎样求另一个数据?

(三)练习巩固 1.基本联系。

(1)练习十九第2题。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适当进行变式。)

(2)练习十九第8题。通过练习感受周长相等,面积有可能不同的原因。2.发展练习。

提供某个省市的地图(近似平行四边形),给出必要数据让学生尝试估计面积大小。

(四)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我们的学习历程,你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教师:我们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以往学习过程中哪些情况也借助了这个方法?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使用说明 篇二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以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平移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思考,学生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填表、讨论、分析、归纳等数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等积变形”的思想方法,培养其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创设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提高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学具

制作学生动手操作的Flash网络课件、三张画有格子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就运用这些学过的知识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揭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转化”思想

(1)出示第一组图形

师:这儿有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在小组里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你们可以通过观察、裁剪的方法来研究。

学生分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如下两种方法:

①数方格。

②学生操作Flash课件,演示如下过程:把左图进行割补、平移,转化成规则图形与右边的图形进行比较。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和操作,同学们已经知道有两种比较的方法,并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2)出示第二组图形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吗?

学生同桌讨论、操作后,汇报:①数方格;②把左边一个图形进行割补,再和右边这个图形进行比较,发现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总结):把不熟悉的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并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转化,这种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

2. 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

(1)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师:你们能想办法把图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吗?

(2)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操作:①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②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③用剪刀沿着高剪开;④拼成一个长方形。

(3)在班内交流操作情况,学生有两种转化方法。

①学生操作Flash课件,演示第一种转化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图形剪开,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将左边的直角三角形平移到右边,得到一个长方形。

②学生操作Fl ash课件,演示第二种转化方法: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一高把图形剪开,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将左边的直角梯形平移到右边,得到一个长方形。

(4)师:刚才大家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时,都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剪开的。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

(启发学生在讨论中理解:沿着高剪开,能使拼成的图形出现直角,从而符合长方形的特征。)

师(总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开,再通过平移,都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我们学过的。只要我们研究出平行四边形和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就可以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

3. 归纳平行四边形计算公式

师: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师:任意剪一个平行四边形。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把所剪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数一数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并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①拿出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画出它的高,用直尺测量它的底和高并做好记录;②沿着高用剪刀剪开,拼成长方形;③用直尺测量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并做好记录。

师:平行四边形与转化成的长方形之间到底有哪些联系呢?我们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展开讨论。

①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相等,而转化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课件演示如下:

(三)实践练习

题目1:有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的菜地(课件显示)。这块菜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题目2:用细木条钉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 2厘米,宽7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变化了没有?面积呢?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

课件演示(如下图)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新知。

生(总结):把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没有变化,面积变了。在拉的过程中,长方形的长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没有变,但长方形的宽只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不再是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变了,拉得越扁平,它的高越短,面积也就越小。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生:这节课通过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中遇到问题要寻找解决方法和策略……

设计思路

提前渗透转化思想,为新知教学作铺垫。在本课中通过例1让学生进行观察、裁剪,来比较左右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并借助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先把每组中的一个图形进行转化,再比较它们的面积,更为简捷。这一教学过程提前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帮助学生为发现和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一提前渗透的设计思路,在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利用课件的演示来弥补直观操作的不足。本课中有很多环节,如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实践练习第2题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课件配合学生操作将过程动态地显示出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和理解新知,弥补了直观操作的不足,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到图形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学生学得愉快,教师也教得轻松。同时显示操作的全过程,也是课件制作的一种好方法。

点评

孙老师的这节课创意新颖,丰满厚实。从学生的已有经验——长方形的而积计算入手,通过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转化。随后在探索平行四边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孙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同伴合作以及媒体再现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

本课教学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多媒体Flash网络课件丰富学生对新知的理解、认识和应用。孙老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在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转化的过程;在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学生利用课件将自己的方法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了演示;练习时,课件直观形象的优势不仅帮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题意,更突破了教学难点。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说课稿 篇三

【关键词】自主探究 动手实践 转化思想

中国分类号:G623.5

一、说教材目标:

平行四边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会为学习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预设的教学程序分四大节进行: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为了跳出陈旧的数学课单纯讲知传道的框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的快乐。在新课开始,我结合阿凡提的趣事设疑导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设计了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无法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接着,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运用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有效方法。新知需要及时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课本例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你会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只有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它相对应的高,才能准确求出它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可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比较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整个习题设计,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篇四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人教版)第九册第71―73页。

【教材简析】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其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先通过数图形中的方格,比较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大小。然后,用割补的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节课教学要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导出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观察图形,会判断与底相应的高。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长×宽(a×b)。接着,教师在图旁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有两种回答:一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算面积;二是两边相乘(a×b)。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没有评判对错,去讲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肯定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从这位同学的错误想法引导开去,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教师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左移至长方形图上,如下图,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一样大吗?(不一样大)哪个大?大多少?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学生发现下图中的阴影部分,

就是长方形面积比平行四边形面积大的部分。既然两个图形的面积不一样大,这位同学的a×b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不能)学生懂得了想法是错误的。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怎样计算呢?今天我就来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讨论:上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

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平行四边形的底乘以平行四边形的高。如下图。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发现。

2.操作验证。

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经过平移之后,刚巧变成了一个长方形,我们能不能把任何一个平行四边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呢?试试看。

学生动手操作:

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

(1)画上底和相应的高。

(2)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

同桌相互检查:

(1)你剪拼成了什么图形?

(2)拼成的图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较,面积的大小有没有改变?学生汇报:(投影)

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是的)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不变)

3.推导面积公式。

我们已经会求长方形的`面积,那么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看,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相当于拼成的长方形的什么?

教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评课 篇五

陈丽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剪、移、拼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让学生自主探究评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渗透了转化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问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协作、主动探索的精神,概括起这节课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以“创设情景——大胆猜测——探索验证——实践运用”为线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突出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剪、移、拼等活动加课对面积计算的理解,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祥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重视操作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动手、动脑,进行自主探索、分析、归纳,使不同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老师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自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索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三、练习设计精巧,培养发散思维。

本课的巩固练习,有层次,有梯度,有启发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发散思维。

练习1是基础题,也是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一个检测。练习2是一道开放题,是对本课难点知识的突破,引导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中心底与高是需要对应的。

练习3是一道思维拓展题,通过比较几个用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发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六

上饶县茶亭中心小学刘丽红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反思这节课,我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

我们在教学中一贯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数学教学中,就是要注重数学专业思想方法的渗透。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学会掌握一些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从而获得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在这节课中,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求的?引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把这两个图形按每个格1平方米的方法来数,数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把不满一个格的按半个来数。”学生数好以后,说一说数的结果。再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数的?你发现了什么?有利于有能力的学生向转化的方法靠拢。

二.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通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在这节课中,设计了数一数、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学习活动,逐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底和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х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х高。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也为今后求证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和其他类似的问题提供了思维模式。这个推导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猜测、验证、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分层运用新知,逐步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了基础练习(算出下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提升练习(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长度,并分别算出它们的面积。);

发散练习(下图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在这条平行线之间,还可以画出几种形状不一样而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整个习题设计部分,题量虽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四.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进行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书上虽只给出了两种方法,但是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剪法,而我也只强调了两种,对于一个学生出现的比较特殊的剪法粗略带过。而且这个环节过后,忘记强调一下,要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才能平移拼成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说的部分还是显得很仓促,自己急于把正确答案给出,这是迫切需要改正的。

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件使用说明 篇七

一、复杂情境简单运用, 简单中孕育深刻

课堂教学的引入环节, 姜老师运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也是许多教师在很多课例中使用过的“曹冲称象”的故事, 但姜老师对这一故事情境的处理方式却大大不同于寻常。

【片段一】

师: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生 (齐声) :听说过。

师:谁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描述一下。 (生简洁叙述)

师:曹冲聪明吗?

生:聪明。

师:为什么?

生:他会把大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他会把不能称的大象转化为能称重量的石头。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 刚才这位同学说到了一个很好的词——

生:转化。 (板书:转化)

师:今天这节课就来看看我们班有多少像曹冲这样会转化的同学。

师 (将平行四边形教具贴上黑板) :这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个情境引入, 教师没有长篇大论的故事介绍, 更没有用课件画面对其浓墨重彩的渲染, 而是寥寥数语揭示故事的本质——转化, 这个转化正是本节课学习探究的核心。学生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 在对各个知识领域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转化, 但对转化的内涵及其程序不一定很清楚明白, 有必要以一定的方式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 为本节课学习所用。姜老师在短短的两三分钟时间内, 把深刻的转化思想变得你懂、我懂、大家懂。既引入了课题及新课学习内容, 又为学生探索新知做好了认知和情感的准备, 可谓轻松地射出了一支一箭三鸟的高效之箭, 简单明快。

二、复杂过程简单突破, 简单中凸显精髓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 也是问题最多、操作最复杂的环节, 很多老师在执教这节课时非常关注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公式推导探究过程中越陷越深, 不能自拔, 等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揭开面纱之时, 往往也是下课的钟声迎接手忙脚乱、精疲力竭的师生之时。而姜老师的这一教学过程却是风景这边独好。

【片段二】

师 (指着黑板教具, 出示剪刀)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沉默思考十几秒)

生 (走上讲台边指边说) :沿高剪下来, 这边移到这边, 拼成长方形。

师:这个同学用到了两个关键字, 把过程说得很完整。 (多数学生说:剪、拼)

师 (用剪刀剪一个平行四边形) :咦, 我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剪开, 拼成的还是平行四边形, 怎么回事?

生:老师没有剪垂直。

生:要沿着高剪下。

师:你能完整地说一下吗?

生:先画出高, 然后沿高剪下, 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他用到了几个很好的关联词, 把过程说得更清楚。

生:先……然后……就…… (师板书)

师:真是一个能干的小曹冲。谁还能这样边演示边完整地说说。 (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完整地说, 师提示用数学术语“平移”)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转化成长方形?大家用学具操作试试。 (学生独立操作)

师: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转化成了长方形? (是) 举起来大家看看。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

师:看看这些转化前后的图形, 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没有) 老师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 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先独立思考, 把你的想法写在记录单上, 然后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交流:我们发现面积没变, 长没有变, 高变了 (分工操作、展示交流) 。

生 (补充) :周长变了 (指着底和长说) 。

师:更正一下, 平行四边形的底转化成了长方形的长。有想挑战的吗?

生:底没变, 高没变。

生:高变成了宽, 底变成了长。

师:我明白了, 名称变了, 长短没有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 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

师边说边板书:

师: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说说你的发现。

师:它们的面积变了没有?

随着学生的叙述师补充完成板书如下:

上述教学过程, 姜老师智慧地跳出了学具操作的烦琐细节, 将众多要解决的问题化繁为简, 要领性地围绕两个问题“哪个同学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进行操作探究, 这两个问题大大简化了烦琐的操作细节和一个个细小问题, 不但直击课堂学习的核心本质, 还有效地扩大了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提出问题“哪个同学能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 以引导学生把“曹冲称象”中的转化迁移到新课学习中来, 用上位的数学思想指导下位的具体操作学习, 让学生想有依据、做有方向, 所以学生操作和交流中的转化非常顺畅。明确了转化前后的联系就使学生清楚了知识的来龙去脉, 提出“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正是在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起到了这样的关键性作用。姜老师在复杂的探究过程中紧紧抓住“如何转化、转化前后联系”两个焦点进行突破, 提纲挈领, 看似简单, 实则匠心。这种在复杂过程中抓住核心问题简单突破, 成就了大问题、大空间、大格局的课堂, 在简单中凸显出特级教师之“特”的教育教学思想精髓。

三、复杂运用简单处理, 简单中体现非凡

新知学习后的知识运用是教师平常教学中非常注意讲究的环节, 往往会为一两个习题而绞尽脑汁, 力求在形式和内涵上推陈出新, 夺人眼球, 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和气概。然而姜老师的教学却是以常见题型优化组合, 充分挖掘简单练习中的教育教学价值, 在平凡之中体现教学艺术的非凡。

【片段三】

1. 基本练习。

师 (出示图1) :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

生:要有底和高的长度。

师:有了, (课件出示图2) 算一算。 (学生计算后集体交流订正)

师:这几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 (出示图3、图4, 学生计算)

2. 深化练习。

(1) 选择合适的条件计算面积 (如图5) 。

出示学生的算式:4×3.2、5×3.2、5×4、4×4。你认为哪些算式正确?为什么5×4不行?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底边上对应的高。

师:有个词很重要——对应。

(2) 下图中的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

生:相等。

生:不相等。

由此引发学生辩论, 最后统一认识:两个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姜老师的练习题看似简单, 但是他的运用过程却不一般, 基础练习中由图1到图2, 强化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条件认识, 图3、图4及时变式, 打破学生头脑中标准图形的思维定势, 深化练习中的图5的处理成为先练后选择的过程, 给学生以思考、辨析的机会, 在思考和辨析中深化对底和高的对应关系的认识, 最后两种不同观点的辩论掀起了课堂的又一高潮。同样的习题, 姜老师处理引导的效果就是不一样, 这也许就是特级教师平实之中的非凡功夫的具体体现吧。

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感悟 探索 操作 建构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2-06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7~8页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实验、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及空间概念。

3.学生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用转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领,积累解决此类问题的学习经验。

4.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掌握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1号信封(画有格子的平行四边形:7×4),2号信封(没有格子的平行四边形),3号信封(两个有底、高数据的平行四边形和探索单),小剪刀,两叠卡纸,可以活动的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悟

出示两叠同样厚度的纸,对着学生的一面均涂上颜色。第一叠纸的涂色面是长方形,第二叠纸的涂色面在教师的演示中变为平行四边形。

提问:仔细观察这两个侧面,你有什么发现?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一)操作一:在“数”面积中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1.出示图形,提出问题。

出示:

指出: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猜一猜,它的面积该怎么计算?

2.尝试“数面积”。

引导学生根据旧的知识经验——“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出示:每一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不满一格的算半格。打开1号信封,让学生小组合作,数一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种方法:先整格数,再半格数,共28平方厘米。

第二种方法:先移一移,再补一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再数出面积。

指出:长方形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这种转化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

3.快速数面积。

出示:你能很快数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1小格代表1平方厘米)

指出:只要把这些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就能很快数出它们的面积。

(二)操作二:找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方法

出示:

提问:怎么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请打开2号信封,小组合作,尝试求一求。

学生活动,汇报交流。

讨论:(1)为什么要沿着高剪?(2)还可以沿着其他的高剪吗?

指出:(1)沿着高剪,是因为长方形的角是直角;(2)无论沿着哪条高剪,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

过渡:是不是求每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得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呢?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也有它自己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三)操作三: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出示:打开3号信封,让学生小组合作,用剪一剪、移一移的方法把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求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完成下表。

完成表格后,讨论三个问题:

1.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

2.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3.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指出:这个公式还可以用字母来表示。通常,我们用字母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字母a来表示底,h表示高。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S=a×h。

三、组织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计算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在第(3)题的练习中,指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相对应的底乘高。

2.回顾课一开始时出示的两叠纸,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涂色部分面积相等。

指出:底相等,高相等,面积相等。

3.变式题。

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演示:拉一拉,再拉,再拉,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底和高决定的。

四、全课总结

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它们将会帮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解决更多新的问题。

上一篇:建筑节能条例下一篇:情人节蛋糕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