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朗诵

2024-08-03

劝学朗诵(共7篇)

1.劝学朗诵 篇一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天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日晒)

5、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通“至”,达到)(2)古今异义

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参加,参考。

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今义:疾病,快。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2.劝学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掌握“于、中、砺、跂、假、彰、水、绝、跬步、锲、镂、跪、寄托”等文言实词和虚词。掌握本文的“輮、有、暴、知、生”等通假字。掌握重要的句子翻译。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深深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进而领会其对成才的重要影响,从现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不断积累,为将来的“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朗读、翻译),不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应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领会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等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对照课文注释,自我掌握重点疑难的解释,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展背诵指导法,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学习的重点,继而突破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那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到如今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读书训练,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假如此刻我要让你们说说读书学习有何意义、作用,学习的方法应该怎样学习的态度应该如何,我想我们大部分的学生还是给不了一个完整的答案的,今天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经写下了一篇关于劝勉学习的文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读读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让我们来体验大师笔下的学习意义、作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荀子的介绍: 出示PPT: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数万言”,后人编为《荀子》,其中除绝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内容涉及哲学思想、政治问题、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劝学》是其中的第一篇。赏析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的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单调的。但这篇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四个比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收到了先声夺人的强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从形式上看,《劝学》中的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阐述观点,论证道理,有的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的从反面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同类并列,有的正反对照;有的只设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有的先设喻再引出要说的道理。总之,铺锦列绣,无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虽多,却无板滞生硬的感觉,相反,随着用比的连续转换和充分展开,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生气勃勃。

《劝学》在写作上的再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文章一开始就是一组排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样的排比句式在文中举不胜举,既富于论辩色彩,又富有文学韵味,甚或有一种音乐的节奏感流动在其中。同样,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劝学》也很有特色。如在说明学习要善于积累的道理时,作者先后以“琪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作对比,说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充分显示出“不舍”对于学习的重大意义。在阐述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时,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对比,前者“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后者虽有“八跪而二螯”,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选自《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有删节)

二、解题及翻译疏通全文

1、这里的“劝“应该是何义?

教师明确:是“勉励”而并非“劝说和规劝”之意。

2、疏通全文

首先请一位学生朗读文本。教师和同学们指正音及停顿。接着师生们一起对照注释来进行疏通和翻译全文,并且指出以下等字词和句子的意思。可以:()、于:()、()、而()、中()、輮()、规()、然()、而()、跂()、博见()、彰()、假()、水()、绝()、生()、焉()、无以()等。教师要让学生做到字字落实,一定要严格翻译文本,达到确凿的答案。

三、研读文本

(一)研读第一段

1、研读文本第一段(学习的意义)并板书

提问:文章开篇以君子的名义提出“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在整篇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教师明确:开宗明义地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的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论点层层展开论述的。

2、本段中的几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的? 教师明确:“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够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的加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这几个比喻隐含的喻义是:人只要坚持学习,是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比喻作为论据,论述了学习对改造人的品行起着决定作用,推论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思考:本段是从哪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学习的意义。(板书)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学习的意义十分重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

(二)、研读第二段

1、讨论:本段分几个层次?每层讲了什么意思? 教师明确: 分为三个层次:(教师概括板书)

第一层:就是第一句话,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对比说明冥思苦想不如实地去学习和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第二层:包括中间两句话,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组成四组比喻来说明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层:是最后一句话,由上面的比喻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他们善于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2、本段是从哪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教师明确:这一段论述的是学习的重要作用。正因为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

(三)、研读第三段

1、让学生根据本段内容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教师在学生概括的基础上明确:

全段分三层:第一层:从“积土成山”至“无以成江海”,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至“金石可镂”,论述学习要坚持不懈。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至最后,论述学习要专心致志。

2、思考:本段论述的角度是什么?

教师明确:本段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

四、分析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1、分析结构特点

本文作为一篇议论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加以论证。

2、分析比喻论证 研讨: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以第三段为例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

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文易于理解和接受,提高了论证的效果。

课文第三段首先用“积土成山”和“积水成渊”两个比喻引出“积善成德”的说法,从正面阐释要获得渊博的知识,要想使学习卓有成效,就必须注意知识的积累。

然后用“不积跬步”和“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论证注意知识的积累的重要性,主张学习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接下来用“骐骥”和“驽马”两个比喻,对比说明学习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必须“不舍”,即有恒心。前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虽然优越,但学习不刻苦,是不可能成功的;后一个比喻则说明主观条件即使不好,但能持之以恒,是终究可以成功的。作者为了吧这个道理讲透彻,紧接着用“朽木不折”和“金石可镂”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说明,指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再容易的事也做不好;而气锐志坚,刻苦磨砺,再困难的事也能成功。

作者为了强调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最后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比地说明先天条件差,如果能用心专一,也可以成就事业;先天条件好,如果心浮气躁,则将一事无成。这是论证了学习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五、教师总结全文,展示荀子名言警句

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行文简洁,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我们从这篇《劝学》中已经感受到了这一点,愿同学们课外不断地关注荀子的文章。当然我们在荀子的一番勉励之后,觉得很有道理,让我们记住“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吧,不断地用人类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师展示一些荀子的名言警句:PPT:

1、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劝学》

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修身》

6、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

7、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制》

8、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9、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修身》

10、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王制》

11、国无礼则不正。——《王霸》

12、百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王霸》

13、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君道》

14、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议兵》

15、仁者爱人,义者循理。——《议兵》

16、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天论》

17、人无礼义则乱,不知礼义则悖。——《性恶》 板书设计: 劝学

荀子

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3.劝学教学案 篇三

一、古今通假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通“曝”)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i,通“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xing,通“性”,资质,禀赋)

二、一词多义

(1)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以为妙绝(到了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2)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6ng,竭力,勉强)

(3)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如果、假如)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不真,与“真”相对)

(4)望

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望日夜挈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先达德隆望尊(名望)适冬之望日前后(月圆之时,即农历每月十五日)

(5)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昕到)博闻强志(见闻、知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声誉、名声)

三、古今异义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四、重点虚词

1、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2、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3、而

青,取之于蓝而靑于蓝

而见者远

而致千里

而绝江湖表转折,但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表递进 并列

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登高而招

顺风而呼表修饰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因果,锲而不舍假设,如果

蟹六跪而二鳌并列,和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好像

五、词类活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日”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上”和“下”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向上,向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直接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第一个“于蓝”,表示动作“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形容词“利„‘强”分别作“爪牙”“筋骨”的定语)《劝学》练习题

阅读第一段,完成文后练习: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 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 绳则直,金就砾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选出加横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学不可以已停止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合乎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磨砺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察,反省

2、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金就砺则利

3、下列各组加横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项()

(1)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A、(1)(2)不同,(3)(4)相同B、(1)(2)相同,(3)(4)不同

C、(1)(2)不同,(3)(4)不同D、(1)(2)相同,(3)(4)相同

4、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阅读第二段,完成文后练习: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足支〕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D、顺风而呼

6、下列加横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金就砺则利

C、蟹六跪而二螯

D、而闻者彰

7、选出加横线字词的用法和其他项用法不同的一项()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8、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阅读第三段完成文后练习: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9、选出加横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半步

B、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物上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疾劲,强,大

10、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练习答案

1、C2、D3、B4、(1)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所凝练成的,但比水更冷。

(2)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5、B6、D7、A8、(1)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阔。

(2)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9、B10、D11、(1)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4.12孙权劝学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教学目标】:

1、在感知语句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朗读法。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有助于感受人物的心理。【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部书历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明太祖朱元璋每天早晨都要研读,清圣祖康熙对它极其迷恋,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也曾经将其反复读了17遍,直至书面残破,仍爱不释手。大家知道这部书是什么吗?这部书就是由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出示图片)

关于这部书以及编者司马光大家都了解什么?(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补充资料)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孙权劝学》。(出示文题)看到这个题目大家能知道什么信息?(补充人物资料)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交流)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解开疑惑。

二、整体感知

(一)读准字音,读对句子停顿

1、这是一篇文言短文,学习文言文,我们首先要(PPT: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请大家听读音,把握字音和停顿。

2、提问、强调应注意的读音,之后学生自由朗读

3、先请一位同学将文章朗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语音是否读准,句子停顿是否读顺?(生读)

4、好的,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大屏幕上的文章和课文有什么区别(对,老师把文章的句读去掉了,谁来试试看)

5、齐读。

(二)读懂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文章四人一小组,结合注释,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一组一个代表,说不全的可以补充。师生共同扫除阅读障碍。

2、掌握重点词句(幻灯片打出)(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见往事耳。②蒙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⑤孰若孤(与„„相比如何)(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④刮目相待 ⑤吴下阿蒙(明确④⑤是本课出现的成语)

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现在谁能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提示:抓住“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的情节,力求语言流畅生动。

三、精读品味——读准语气、体会人物形象

(一)《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所以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呢?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 双重否定,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总结: 这些话可谓是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关爱部下、好学、善劝)

(二)劝学的结果如何呢?(结合课文回答)并试着读一读,思考: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赞叹)

1、通过鲁肃、吕蒙两个人的对话得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表现吕蒙的学有所成。请你模拟鲁肃的语气来读读看。(引导学生读出惊讶的语气,并体会“大”作用,之后齐读)

吕蒙有了这么大的转变,他的心情如何,你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晚乎!”揣摩下吕蒙在回答这句话时会是怎样的语气?(自豪、骄傲„„)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总结: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听取意见、好学)(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成语的意思)(分角色读鲁肃与吕蒙之间的对话,左边组当吕蒙,右边组当鲁肃。)

2、除了从鲁肃刚才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还从哪方面表现吕蒙的进步?

鲁肃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的,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总结:从这些语句及行动中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才、敬才)

(三)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分角色表情朗读加以体会。(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四、对比阅读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两文的有什么异同?(《伤仲永》写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孙权劝学》写吕蒙“当涂掌事”,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两文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的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五、体验反思 通过对课文的了解,谈一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表述时力求用上一句名言、诗词。

(告诉我们要虚心接受正确意见,刻苦学习。或者是:“开卷有益”的道理或者 用发展的眼光看人)

六、布置作业

1、找出与读书、学习有关的诗句、格言、故事。(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②书到用时方恨少。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④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⑤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⑧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⑨知识就是力量。⑩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2、搜集文中三人的故事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关爱部下、好学)(能听取意见、好学)(爱才、敬才)善劝

开卷有益

5.古代劝学诗 篇五

(一)劝其“立志”的。如:“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又如:“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杨继盛《言志诗》)

(二)勉励刻苦勤学的。这一类诗流传最广的是为人方正的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代诗人刘过也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三)劝勉惜时的。“古乐府”诗《长歌行》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结尾两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惜时”名句。又如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也写过一首思想、意境与此接近的《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四)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宋代陆九渊写过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细细体会琢磨),真是经验之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也曾写过一首“劝学诗”道:“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一、立志

1.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3.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二、勤学

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5.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三、惜时

6.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8.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9.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10.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11.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四、方法

1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13.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五、体会

14.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15.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六、乐趣

16.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 翁森《四时读书乐》冬)

17.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 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

宋·真

宗《劝学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

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王安石

《劝学文》

6.劝学 复习案 篇六

【内容要点】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课文所选共四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知识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槁暴(pù)輮使之然(róu)舟楫(jì)舆马(yú)

B.蛟龙(jiāo)跬步(kuǐ)骐骥(jì)爪牙(zhǎo)

C.镂金(lóu)弩马(nǔ)生非异(xìng)洞穴(xué)

D.跂而望(qì)锲而不舍(qì)二螯(áo)参省乎己(xǐ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輮使之然也(弯曲)其曲中规(合乎)砺(磨刀石)

B.假舟楫(借助、利用)声非加疾(快)劝学(勉励,鼓励)

C.绝江河(渡)驽马十驾(劣马)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

D.金石可镂(雕刻)圣心备焉(完备)风雨兴焉(起)

4.选出与“筋骨之强”中的“强”意义相同的一项()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B.学未有达,强以为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D.人强马壮

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7.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8.下列句子中加点介词“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青取于蓝,而青于蓝② 善假于物也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屈原至于江滨⑤颁白不负于戴于道路矣⑥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A.①④⑤B.①②③C.③⑤⑥D.②④⑥

9.名句名篇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

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

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12.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

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

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4-16题。

甲文: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②

乙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滫(xiǔ,污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降邪而近中正也。

丙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

②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拿小禽兽作为礼物。

14.句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渐之滫(渐渐)B.形乎动静(体现)C.教使之然而(这样)D.不临深谷(靠近)

1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

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惟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性。

B.喻人善恶无常,惟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

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

16.给甲文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2)译文:

(二)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7.翻译句子。

⑴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答:

⑵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答:

18.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这则短文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总结文中每个“而”的用法

【语言运用】

19.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螃蟹、猫头鹰和蝙蝠都去上“去恶习研修班”。数年过后,它们都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不过,螃蟹仍横行,猫头鹰仍白天睡觉晚上活动,蝙蝠仍倒悬。

20.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主机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这时,机箱开口说话了:“哥几个都别说了,你们哪有我惨,天天被人按肚脐眼……”

对显示器:对鼠标:对键盘:对主机:

【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1. 古代的“劝学诗”

(1)劝其立志的“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诗中强调立志、自强,对我们今天的青少年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2)勉励刻苦勤学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颜真卿 《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代刘过《书院》)

是说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3)劝勉惜时的“青春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乐府”诗《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东晋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金缕衣》)

(4)劝其讲究学习方法的“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涵泳”。(宋代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韩愈《劝学诗》)

(5)体会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提出治学的四个重要方面:多读、深思、虚心、躬行。)

《劝学》这篇文章一共用了16个“而”,现将“而”的用法逐一归类。

“而”的用法主要有七种:

第一种:连词,表并列关系。

例句:(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蟹六跪而二螯

第二种:连词,表递进关系。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第三种:连词,表转折关系。

例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四种:连词,表因果关系。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五种:连词,表承接关系。

例句:登高而招

第六种:连词,表修饰关系。

例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2)吾尝跂而望矣(3)顺风而呼

第七种:连词,表假设关系。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而”的七种用法,从根本上说,是“而”前“而”后动词关系的确定,动词的关系决定了“而”的用法,要了解“而”的用法,就是理解动作的关系,这一点至关重要。

说着容易做着难,在具体的辨析过程中,动作关系十分不好把握。需要进一步分析“而”前后的句子或者词语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的判断。“而”的用法有几种容易混淆,现在做进一步的分析。

难点辨析一:承接关系与修饰关系

承接关系表示的是动作的先后顺序,而修饰关系表示的动作的修饰关系。要想辨析好这两个词语的区别,得区分好“而”前后的两个动作的关系,如果其前的动作和后面的动作没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就要考虑前边的动作是否是后面动作发生的状态,这样就是“而”的修饰关系。

例如: “吾尝跂而望矣”中“跂”的意思是 “提起脚后跟”,这是一个动作,要区分好“而”前后的动作的关系,才能辨析“而”的用法是表示什么关系。作者“望”的动作与“跂”的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但是,“跂”是表示“望”的状态,作者并不是提了脚后跟之后就望了,而是用“提着脚后跟”这个状态伴随作者望的动作,因而这里的“而”是表示修饰关系,而不是承接关系。

难点辨析二:并列关系与递进关系

“而”前后的两个动作没有主次之分,则为并列关系,但是“而”前后的动作表示的是认知事物的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现象到本质,那么“而”前后的关系则是递进关系,例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明达与行动没有过错是没有先后之分,没有主次之分,它所涉及的是品质与评价的问题,没有明显的语义的递进,而是一种并列关系。

再举一个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个句子涉及到两个动作“学习”和“反省”,“学习”是一个前提条件,是一个基础,“反省”则是在前者基础上进行的动作,是对前一个动作的引申,是对学习成果的回顾与加深,因此这个“而”表示的递进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7.《劝学》课堂检测题 篇七

1.下边加点的字的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輮(róu)以为轮 金就砺(lì)则利 知(zhī)明而行无过矣 ...B.虽有槁暴(bào)须臾(yú)驽(nú)马 ...C.善假(jià)于物 跬(kuǐ)步 金石可镂(1òu)...D.跂(qì)而望 骐骥(jì)爪(zhǎo)牙 ...2.对下边句中加点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通“矣”,罢了)..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zhì,通“智”,智慧)D.君子生非异也(xìng,通“性”,资质,禀赋)..请选出下列各句加点词选出一个恰当的义项。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A.假如 B.假装 C.借助,利用 D.假的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兼词,“于之”,从那里 B.什么 C.助词 D.代词“之” .5.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 使之然也:A.欺凌,损害 B.晒 C.又猛又急的 D.暴躁 .6.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量词; 功劳,功勋 B.驾驶; 工作,事情 C.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 成功,功效 D.量词; 功能 7.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A.断,断绝 B.超越,超过 C.拒绝 D.横渡,横穿 .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对下列古今异义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参:验,检查。今常用义为:加入)B.声非加疾也(疾:强,宏亮。今常用义为:疾病,或快)C.蟹六跪而二螯(跪:脚或腿。今指动词“跪下”的“跪”)D.金就砺则利(金:黄金。今指刀剑等金属制品)

10.下列句子,“而”的用法与“吾恂恂而起”的“而”相同的一组是:()A.知明而行无过矣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对下列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都是介词,前“于”相当于“从”,后“于”相当于“比”。B.„„善假于物也——介词,相当于“在”。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一种特殊的指示代词,不能象其他代词那样单独作句子成分,只能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

1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C.《劝学》的“劝”是“鼓励”的意思。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13.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 D.颁白者不负于戴于道路矣 1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B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借助于车马的人,不是脚长得利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禀赋与普通人比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三层意思都是运用正反对比、比喻的方法来论述的。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明只要坚持,再难也能学好。C.文中最后一句“„„者„„也”是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式。D.“下饮黄泉”的“下”是方位名词活用动词。16.选出下面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4)用心躁也。......A.兴盛 不能够 寄居存身 毛躁 B.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托付 毛躁 C.兴盛 无法 托付 浮躁 D.兴起 没有用来„„的办法 寄居存身 浮躁 17.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B.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何陋之有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8.文中以“骐骥”为喻,用意在于()A.用名马比喻名人,说明名人成就事业并不困难。

B.说明人即使天资很高,如果没有恒心,也不能有所成就。C.说明即使是千里马,如果不发挥它的才能,也不能有所成就。D.说明即使天资很高,如果不专心致志,也不能有所成就。

19.以喻代议,寓议于喻是这段文字的特点,这段文字的议论中心是 A.学习全在积累,细水长流,才能得到逐步提高。

B.只有不断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C.慢工出细活,学习上应提倡粗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D.逆境才能成才。

20.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流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生长。B.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骏马跳跃一次,不能够十步远。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坚强。

上一篇:领导教师节幼儿园讲话稿下一篇:几何证明选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