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2024-06-17

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共9篇)

1.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篇一

鉴赏的近义词是什么

鉴赏的近义词、拼音、意思、辨析如下:

鉴赏 jiànshǎng 鉴定 jiàndìng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等。如:

1.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鉴定】①对人的.优缺点的鉴别和评定。②辨别并确定事物的真伪和优劣。如:

2.产化石地层经过同位素年龄鉴定,证明“东非人”生存的时代是在157万年到189万年前。

3.曹英手托苔藓草,一苗一苗在自己过目之后,又递给她师傅鉴定。

辨析:“鉴赏”指对艺术品、文物等的鉴别欣赏和评价,如鉴赏唐寅仕女图。“鉴定”,评定人的道德品质,物的质量高低优劣,包括对艺术品的评价,如几位专家一起对“合成干漆”做鉴定。

2.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 这首先是培养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讲过:“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向学生赠予知识;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优秀道德品质;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 解放学生, 运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主动学习。

二、主动性的本质

在影响教育价值的诸多因素中, 有一个因素是居于核心与灵魂地位的, 那就是人的主动性, 它是人的素质核心, 是一个人的“脊梁骨”, 没有它的支撑, 人是无法“站立”的。人的主动性, 表明了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程度, 应当是人的本质属性。主动性可以促使学生积极、独立、有效的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正是陶冶每一个学生热爱音乐, 主动学习音乐, 用生命去享受音乐。辅佐学生积极主动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学生对某一首声乐作品产生兴趣时, 首先心理上反映:欣赏这一首作品, 喜欢它的旋律, 并且想要接触它, 了解它。接下来就想演唱它。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充分反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赠予学生充足的美感与信心, 让学生从内心迸发出冲动与激情, 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 音乐教育因此实现。

三、培养主动性的方式

1.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是唤起学生内心美感的关键所在, 是促进学生主动性发挥的源头。需要教师运用得当的教育方式。首先老师要非常清楚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在现在这个信息社会里, 经济文化在飞速发展, 各式各样的领域行业都会出现, 怎样清楚学生的兴趣爱好呢?这需要教师学会与教育对象进行深度且生动的心灵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后, 顺着他们对音乐的憧憬, 教师及时抓住这个状态, 组织一些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活动,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进去。只有身体的全面活动, 才能达到大脑的充分活跃;只有大脑的充分活跃, 才能达到内在的智慧与顿悟的产生;只有内在的智慧与顿悟的产生, 才有表达和交流的冲动;只有有了表达和交流的冲动, 才有真正的人性的分享。要让学生感受到美, 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育里面, 形象直接的艺术美感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对一首歌曲或一首器乐曲的欣赏, 陶冶学生个人的性情, 唤醒对世间事物的追求, 培养他们的本能——人的主动性, 并凭借这一主动性去努力完成自己想要追求的。就像在声乐艺术里, 技巧固然重要, 但是传递出来的声音没有美感, 那就是在制造噪音, 最恰当的就是两者应兼备。长期以来, 在音乐教育里存在着重技轻艺的现象, 缺少一份美感。由于老师一味的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在学生尚未学会以自身的感受来接触美的音乐并产生对音乐的热爱时, 就施以枯燥艰辛的技能训练, 结果只能是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 阻碍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 老师要先以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 使学生自身真正爱上音乐, 才会唤起学生的主动性, 自主独立的学习。美到底是什么呢?有没有标准呢?自然界中有美, 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也有美。而且随着人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不断增长, 美的客体也越来越多。其次, 这也是由审美主体审美评价的差异性所决定的。但无论存在多少差异性的问题, 我认为:自己心中的美, 才是真正的美。因为学生自己内心的美感被唤醒了, 他会觉得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美的, 他会主动去探究他认为美的人事物。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发现孩子的美感, 解放孩子的美感。而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学生是弱者, 老师是强者, 学会尊重学生是多么重要的!这种建立在美感之上的学习, 效率极高。例如, 小朋友主动地, 勇敢地向旁人展示自己才华, 教师与旁人应当采取鼓励式的方式, 唤醒他们内心深处最狂热的心。他们的自尊心被尊重了, 他们会更热情更积极的喜爱自己的特长, 潜力就会源源不断的涌现出了, 探索求知的欲望会更强烈。在整个过程中, 出发点都是孩子本身, 以实现他们自己的理想为目的, 教师向学生赠予他们想要的知识, 并且双方共同向前探究新的知识。在此间, 教师也培养了学生一种创新的精神习惯。为此后, 独立学习, 独立探索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要用陶冶与唤醒的精神科学方法, 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的能力, 而不是教师用强制的, 暗示的说教方式向学生灌输他们根本不理解的东西。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好方法是在做中学, 即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一人讲, 学生只会听的形式, 在实践中每个人都参与进来, 每个人都是主角, 每个人都拥有公平, 自由的权利。学生的权利被尊重了, 唤醒起了他们内心真正的自我, 这时教师很轻松地和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双方更加理解对方, 这样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完成。

2. 提高老师与学生的责任感

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 对他人的包括对父母、亲戚, 朋友的责任感。尤其是父母, 他们为孩子的成长付出了太多。让学生明白人在社会中的价值究竟什么。有了责任感的学生, 就会主动学习。提高老师的责任感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德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 永远是个奴隶。”而现社会多数教师仍习惯性的培养着一批批的“奴隶”。歌德的这句话, 让我们想到, 老师对学生的责任, 其实并不是禁锢孩子, 更需要一种释放性管理。而许多教师认为, 塑造孩子是他的责任。在想象中, 他将自己当做一个拿着泥土的陶器匠。于是, 他把孩子捏成某种不自然的形状。随着年龄的增长, 这种形状会坚固起来, 并且产生出紧张和精神上的愤懑, 滋生出残忍和嫉妒, 而且孩子长大后会认为, 必须强迫其他人也要经受同样的扭曲。如此的恶性循环是多么的可怕啊!了解学生的精神需要, 尊重学生的权利, 宣扬自由的意识, 消灭压抑感, 放手让他们自由翱翔在精神科学之中, 独立思考, 独立抉择。以学生为中心, 倡导个性解放与多方面性发展的音乐教育特征。遵循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理念: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因材施教法。

3. 灵性与自然的回归

做一个对比, 民族民间音乐与学院派音乐比较而言, 哪个更富有激情?哪个更具有最震撼力?那一定是民族民间音乐。因为它贴近于民间文化, 用最自然的状态“讲”音乐。而学院派音乐则是重在技巧, 让学生背负沉重的, 艰辛的技巧负担去“唱”音乐。那学院里只会生产出一批批发声机器, 并且是一模一样的。培养重点的偏离只可能是抹灭掉学生那份自然地, 富有灵性的热爱音乐的心。信任学生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自由。自由不一定会荒草丛生, 而禁锢则一定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 使人们形成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 缺少一种进取, 创新精神。遵守中国的礼仪, 接受老师的谆谆教导, 获取到知识。然而往往大部分人走到这一步就停止了, 这也就意味着有史以来的知识就这样渊源流传着, 仅此而已, 并没有新的知识的出现。因为没有人去探索, 也不想去探索。归根结底是教育方式造成了如此可怕的习惯。一个国家害怕战争, 害怕已有的权利被剥夺, 于是制定一套让人们安于现状的教育思想, 虽然宣扬让人们过着平定安逸的生活, 实质上已经把每个人的思想奴役化了。主动性已经不复存在了, 即使有也会在教育的作用下泯灭掉。因为学生只是被当做工具而不是目的, 所以学生的任务只有顺从没有创新, 只有被动没有主动。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但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学会举一反三呢 (创新) ?这需要老师抓住一个“情”字, 以情动人, 把“情”融入课堂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考虑到孩子们的需要, 规划出一套学生真正需要的营养知识。例如,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更是要以情带声。单纯的理论知识是无法让学生真正弄明白声乐艺术的博大精深的。本人经过老师的指导深刻体会到“情”的重要性, 因为感情是最真实的, 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被唤醒, 就会有欲望去创造美的歌声。不管演唱什么, 凡是发声, 老师都会在身边用各种方式唤醒学生内心中真诚、善良、美丽的人性, 发出有灵性的声音, 而不是机械的声音。

四、学生主动学习 (运用学生主动性) 的价值所在

主动性包括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的力量会给学生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学生有了主动性, 自信感就会油然而生。教师应按一定的规则启示学生, 一是每个学生都是想成功的;二是每个学生只要通过努力, 都是可以成功的;三是我们需要无条件保护孩子成功的愿望和信念;四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和台阶, 让孩子自己走向成功。

结语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人类为何战斗》之《论教育》中提过:“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 那么教育就不再是一种政治武器。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权利, 我们就应当视教育为向儿童赠予知识和精神习惯, 因为只有掌握这些东西才能形成独立的观念。”只有孩子有了独立的观念, 才会有兴趣主动学习。我们应当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勇于发现, 大胆创新。音乐教育不就是如此实现的吗?有了自由, 才能学会独立, 有了独立, 才能学会主动, 艺术才能繁荣。

参考文献

[1]英国.伯特兰罗素著.戴玉庆译《罗素自选文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

[2]谢嘉幸.郁文武编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

[3]朱儒楚.主编《美育与艺术欣赏》中国物资出版社, 1998年.

[4]邹本初著《歌唱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年.

3.什么是影视人类学? 篇三

影视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旨在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贯穿纪录片电影的摄制;或者说,影视人类学是以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 。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照片的拍摄、分析和民族志电影或录像最为常见。

在以文字作品为主流的人类学学术界,影视作品一直处于辅助性的位置,这显然和重文字轻图像的人类学传统相关。然而,人类学家发现,有别于文字撰写,影视方法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可以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而且,影视表现可以方便地实现人类学者—读者(观众)—当地人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特别是把人类学思想反馈给那些异文化或没有书写符号的当地人。

文本与影视这两种类型的民族志实践具有相通性,因此影视人类学片也称为民族志电影。

B民族志电影的特点——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

直到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将电影和照片运用到人类学研究中去。他们认为,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1936—1939年,贝特森和米德使用摄影手段补充他们巴厘岛进行有关文化与性格的田野研究报告。此次田野调查结束后的1932年,他们配合大量照片出版了两部著作。此外,他们将拍摄的22000英尺16毫米胶片素材剪辑成《巴厘跳神与舞蹈》、《巴厘与新几内亚的儿童竞争》、《一个巴厘人的家庭》、《一个新几内亚婴儿的出生》等6部影片。因此,米德和贝特森在巴厘岛关于文化和民族性的田野工作,因影像的介入使得再现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与表现过程成为可能。并且,他们使影像作品首次成为人类学研究与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拍摄原则及其实践

1.为人类学的影片影视人类学的对象和人类学是一致的。

其目的都在于应用学科理论解释某种文化或行为。多种方法的民族志田野工作经验及其田野成果的再现方式可以获得对于该族群和文化的重要综观。

保罗·霍金斯则认为,民族志电影在以下领域扮演了独特的角色:

1大学本科教学;

2文化材料档案;

3研究项目的设计和提出;

4探索性的田野工作;

5使人类学引起更多公众的注意 。

埃米莉·德·布里加德(Emilie De Bergard)则列出了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研究中发挥着以下三方面作用:

1当事件过于复杂,速度过快或太小,以至于人用肉眼或文字书写无法把握的时候,它们作为记录事件的工具而存在;

2由于人们的很多行为即将消逝,或者理论所涉及的事物已不复存在的时侯,它作为一种为了后代进行抢救性记录的方式而存在;

3 用于共时性跨文化的对比和历史性的文化变迁研究。

为了拍摄人类学宗旨,理查德·瑟伦森提出十分重要的准备策略:

1在做任何拍摄工作时,必须对现存的已知文化变异的真实状况有清楚的了解;

2 必须对不同文化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有明确的认识;

3 必须配备技术熟练的工作人员。

进一步而言,以人类学原则拍摄的民族志电影必然要接受人类学理论限定及学术规范。

2.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

人类学者推崇的拍摄构想、行动及其成果与下列因素紧密相联:

1 作品主要以用于学术研究为目的;

2影片拍摄者应是人类学者或由人类学者主持的摄制组拍摄,其摄制思想不应受商业性等任何非学术性条件干扰;

3 还须遵循人类学的理论原则;

4 在人类学“参与观察”诸理论与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再进行拍摄;

5文字作品和影视作品并重,二者成为互补与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而提供对文化理解的两种不同的互补表现形式。

因此,文字影视的双向作品的理想过程是:由一位(或几位)受过正规人类学训练的学者先行完成田野工作,待分析整理出文字材料和选题后,再和摄影师重返调查点进行拍摄 ;或者,影视人类学者自己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随时确定主题,及时进行拍摄。因此,影视人类学强调一部片子的人类学理论切入点及其诠释过程,以及影视效果的人类学创新与贡献。

3.影视人类学的新取向

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也跟随着人类学理论进程而发展。当我们在拍摄中关注文化的诠释的构思与实践之时,有两个重要的、难于回避的问题一直影响着人类学家。这就是民族志电影的美学问题和应用问题。

胡台丽在她完成的影片《爱恋排湾笛》(2000)实践了被摄文化的美学如何在影片中呈现的问题。在前期调查中,她发现排湾族人喜欢看舞会中的盛装,因为服饰的纹样是极重要的文化表征与展演特色,他们看影像是在看对他们有意义的符号。如是,美学观是深植在排湾族人传说与传统纹饰所蕴含的哀思情感与美感中 。因此,民族志影片工作者在镜头前所发现的地方美学的差异,以及对影片呈现的影响,不但可以刺激我们思考,并可促使未来更优质的影像与文字民族志的产生。

4.什么是音乐美学 篇四

什么是美?

美学的研究开始于柏拉图对美的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古往今来的哲学家、美学家都在苦苦寻求答案,寻找美是什么。

美的定义是什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事物不存在一种叫做美的东西,事物身上只存在形象,形象与积极的审美感受(美感)、消极的审美感受(丑感)的联系不是绝对的,它有可能激发积极的审美感受,有可能激发消极的审美感受。为什么有些事物能激发人的美感呢?这是因为审美是功利性追求的前提,在审美观没有发生变异的一般情况下,能激发美感的事物,多数都是对人有利的,如美味的食物、聪明温和的人(聪明温和的人在容貌上会有所体现,虽然不是绝对)、规律的乐音。

没有审美能力,人类将无法辨别食物的好坏,无法辨别聪明、温和的人与愚蠢、凶恶的人(智商较低的人、性格较坏的人在容貌上会有所表现),无法避免噪音对身体的危害。

什么是音乐?

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门。

什么是美学?

简单地说,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学问。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也不单纯是日常的美化活动。

什么是音乐美学?

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音乐美学是从哲学-美学的高度,对音乐进行规律性的研究,具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特点,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是音乐学学科中的具有哲学性的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产生却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西方,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始探索音乐与数的关系,并提到音乐的“净化”作用;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强调音乐为政治理想服务,并将艺术模仿论建立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总结了前人的贡献,将音乐与人的感情相联系,并且首次指出音乐所具有的运动特征,肯定音乐的娱乐作用等。从古希腊多种多样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和萌芽。

音乐美学是美学和音乐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在音乐学领域中,它是体系的音乐学中的一个领先学科。18世纪末,德国音乐理论家、作家舒巴特(Daniel Schubart,1739~91)首次提出“音乐美学”这个概念,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则是从19世纪下半叶起在欧洲逐步建立起来。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至今尚无定论。顾名思义,这是一门研究音乐的美和审美特性及其特殊规律的学科。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它的美不仅体现在音结构本身,而且体现在寓于音结构中的内容,体现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之中。为此,要弄清音乐的美和审美的本质和规律,首先就要研究音乐与现实美的关系、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的特殊性、音乐美的结构形态等问题;其次,无论是音乐创作、表演还是欣赏,都是一系列的审美心理过程,研究它的特殊规律是近代音乐美学的核心;最后,音乐是社会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不是一种孤立的偶然现象,它总是与一定的时代、民族、阶级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背景相联系,从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社会功能。从社会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在音乐美学领域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当然,音乐是由音响构成的,是通过特定的音结构来体现内容与形式的美,因此,不少学者还从声学、数学、生物学等角度进行研究。

同美学一样,音乐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不断地吸取其他学科的一切有价值的成果。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它要求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音乐艺术。音乐美学理论来源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但它是从整体上把握音乐实践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概括而得来的成果。这些成果一旦形成理论体系,又反过来影响或指导音乐实践,并为研究音乐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因此,音乐美学不仅是美学和音乐学不可缺少的分支,而且是二者的结合和深化。它对音乐学领域中其他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同时音乐美学又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虽然它只是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音乐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它涉及的面非常宽广,因此有很多音乐学家们把它称为音乐哲学。音乐美学是我们音乐专业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我们是否能充分的掌握自己所从学习的那门乐器或者是演唱等专业知识,还需要拥有像音乐美学等各类与专业知识互补的音乐素质,不仅是从形式上把握他们,更重要的是掌握本质内容,尤其在音乐教育的领域中更为重要。

5.浅谈什么是音乐美 篇五

说起美,美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美的概念有很多,劳动的美,形体的外在美,事物的内在美等等,都是很好的美的体现。总之,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无论是艺术的内容还是艺术的形式,都是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实际上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各种美丽因素的融合,即艺术美包括它所再现的客体的美,也包括它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主观世界的美,即艺术家的思想、情操、理想所构成的美。同时艺术美也包括艺术内容的美、艺术的形象美、形式美。这样,它们不仅从不同侧面显示着社会实践主体的本质力量,而且也显示着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所以归根结底,艺术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来显现的。

音乐美学首先是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美学是研究人对世界,尤其是对艺术进行审美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它要探讨人类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发展、审美的特征以及在艺术中是如何体现的,进而研究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 和标准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普通美学所研究的只是人类一般的审美活动规律和特征,对艺术也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其普遍的规律,研究它与审美活动的一般关系,而不太可能对每一门艺术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一任务只能由每门艺术自身的美学来承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美学是普通美学在音乐领域的深化和具体化。它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揭示音乐与其他艺术共同的特征,而在于阐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特殊的审美规律。这里需要强调一点,音乐美学与普通美学的关系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这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比其他艺术鲜明得多的特殊性,其中许多特性是其他艺术门类所没有的,比如构成音乐的材料——乐音的非客体性和非语义性;音乐反映现实的间接性;情感因素在音乐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内容与形式的同一性等。因此音乐美学具有它自身存在的特殊价值。

6.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篇六

据最新一期美国《心与肺》杂志报道,俄亥俄州立大学对33名参加心功能恢复训练的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都接受过搭桥手术等疏通堵塞心血管的手术治疗。

研究人员让这些患者边听韦瓦尔第的“四季”边进行脚踏车训练,然后对他们进行口头能力测试。结果发现,测试成绩是患者不听音乐做运动后测试成绩的两倍。患者表示,无论听音乐与否,他们在运动后都感觉身心舒畅。

研究负责人心理学家查尔斯・埃默里说,运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产生积极的改变,这种改变能对认知能力产生直接影响。听音乐能够通过人脑中的不同神经传导路影响人的认知功能。

音乐与运动的结合能在刺激并提高认知能力的同时,协助大脑在接受信息后组织其认知输出。

埃默里说,他们之所以选择韦瓦尔第的“四季”,除去其舒缓的节拍外,主要因为它在此前的实验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科学家们仍需要对其他类型音乐对认知能力的影响作进一步评估。但是总的来说运动的时候听音乐来达到健身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7.浅谈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 篇七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力的意义

乐感是个体感受音乐特点的反映过程, 是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综合反映。所谓乐感和音乐鉴赏力, 就是依靠视觉和听觉对音乐的美、对音乐的情感、对音乐的内容有所感受。具体而言, 就是指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的高低、长短, 还能体验到音乐所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感情, 并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有别于其他学科, 音乐中蕴含着道德哲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它是通过音符、旋律、节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 没有一定的感受力, 就无法理解音乐主题, 更谈不上鉴赏。因此, 培养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能力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关键环节,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二、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力的原则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学习, 而不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进行“填鸭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让学生置身于不同的音乐场景中, 真正体验作者创作时所表达的情感, 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的感受, 更好地去领悟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进行实践, 通过实践更深刻地体会相关情感, 鼓励学生自主练习相关创作技巧, 更好地去体会乐曲玄妙之处。

三、初中音乐教学培养学生乐感及音乐鉴赏力的教学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越来越高, 培养艺术新型人才越来越重要。初中是塑造人才的关键时期, 培养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是音乐教学的目标。基于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音乐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鉴赏能力。

(一)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学生只有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会专心听讲、认真思考, 学习起来无负担, 自主学习音乐知识, 自己注重乐感的培养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鉴于此, 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运用游戏教学、表演导入教学, 让学生通过拍手、叉腰、踩脚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 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校园广播中多播放一些著名音乐家的作品, 以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让学生每天都被艺术所感染, 使学生产生追求成功的动力。而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我们要用心和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内心活动, 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互动的局面, 迎合学生的心理, 制作音乐演唱视频课件或者举办课堂演唱会, 让学生自主创作和表演, 并给学生讲解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给学生以听觉冲击, 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 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三) 树立学生自信心, 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

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争取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避免给学生造成乐感太抽象、鉴赏能力太难培养的感觉,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成就感,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

(四) 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可以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将图、文、形、声合理地融合在一起, 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音乐作品创作情景中去。

四、结语

初中是一个时间紧、学习任务重的学习阶段, 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艺术的魅力、营造音乐教学氛围、采取适当的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乐感和鉴赏能力, 按时按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清才.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 (1) :10-13.

[2]张国鹏.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8) :37-40.

8.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篇八

本人拜读“周文”之后,对该文以“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部分内容有所质疑:认为“周文”的“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部分上有偏颇谬误之处;认为该文以深入浅出的话语文风列举的不少例子亦有失准确,学术上也不够严谨。由于此文所涉及关于“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大小”是一个举世关注的大课题,大学问,事关重大,影响深远,本人不揣冒昧,愿就“周文”中某些内容提出个人的一些不同看法,向周博士求教,亦期引起他人关注。

首先申明两点:1.本人不是音乐美学研究专家,从理论上的阐述(或曰从理论上批驳“周文”),以至从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等方面来探讨,恐怕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和资格;2.本人对通俗音乐不了解,不熟悉,没有研究;平时不听或曰不大喜欢听——这两点既是想说明自己没有理论的根基,又没有通俗音乐的知识,但作为一个从事作曲、演奏的音乐人士,或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关心是长期存在的,基本观念看法也是有的,当然只是一己之见,算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吧。

一、 概念的梳理。我个人对“高雅音乐”和“通俗音乐”两类不同音乐的概念用语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我同意周文说“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我之所以选用上述概念用语也是“为了论述的方便”,个人还以为这样的用语似乎与国际上的概念比较接近。需要稍做解释的是,这里的“古典音乐”,已非指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早期以欧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为代表的古典乐派(Classical Period, Classicism),而正如英国牛津音乐辞典中对“古典”(Classical)一词注释条目第三所称:“该词亦是指对‘流行(Popular)一语的对立反义词。”我之所以不选用“高雅音乐”,一是我觉得并不确切;二是因为我不了解“‘高雅音乐的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乃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背景;三是我总觉得此语“高雅”二字,颇有自视高雅,自以为高之嫌,不利于与它种音乐(例如“通俗音乐”)共存并进。而“通俗音乐”我则选用“流行音乐”,因为这更是国际共识之词语,在辞典中Popular music(流行音乐)之涵义是“不同于古典音乐(unlike classical music)”,“适应大众口味的、普及的、通俗的音乐。”但不管用何种词语,这两种不同音乐类别的概念是明晰的,各人仍可根据他(她)的习惯或看法,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以上也并不是本文想说的主要方面。

二、 “周文”通过对“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特征,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形态上的差异”,对“二者受群体差异的原因”等的“分析”,遂得出“‘高雅音乐为什么是‘高”的四项理由——从“个体主观性”,“感性的有序与丰富”,“社会功能作用”及“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诸方面阐述。诚如周文认为“审美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是个人主观性的”,因而“每个人都有一把标准不同的尺子,那么就必然不能进行审美价值高低的比较,自然也就得不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结论。”但这个“基础依据”却与“周文”前后所述大相径庭,因而自相矛盾地在文章开始及后来结论为“人们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而且被认定是“社会现实”),认为对通俗音乐“人们对其审美价值的总体评价低于‘高雅音乐”。“周文”中曾七次使用“人们”,我不懂此处“人们”的涵义,我个人倒倾向于把文中的“人们”的涵义理解为“周文”的作者本人或是一部分人群。我自己恐怕难咎置身于其中。

三、“审美价值的群体普适性原则”,“周文”是说其不同于“个体主观性”的另一价值判断因素。本文不拟从生理心理属性谈(因为不懂),但对“周文”中提到“存在着对于广泛群体都普遍适用的审美原则”很有兴趣,并以为这是审美价值判断的重要准绳及依据之一。流行音乐因其固有的功能和特征,在全球范围之内,确确实实是被亿万最“广泛群体都普遍”适应的大众口味。(我个人肤浅地认为节奏旋律的时尚特征和易上口易传唱是它的最基本最显著特性。)不幸的是,却由于“周文”“感性的有序与丰富性”之词以及相关例证,而被有意无意地贬为“单一”、“单调”、“相对简单”,而得出结论“因其形态相对简单,这是其总体上审美价值低于‘高雅音乐的重要原因。”而且有失偏颇地做出“在人们的审美价值判断中,相对简单的作品的审美价值低于相对复杂的作品”的裁定。我觉得这种“人们”的看法,大有商榷的余地。最起码这里的“人们”毕竟也是一家之言吧?我认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之间可以做很多比较,从理论上、学术上、技术上、实践上去探讨二者之间的特点、优劣长短,目的是相互借鉴和融汇(比如旋律写作中艺术歌曲和流行歌曲在旋法、走向、语气、节奏、结构之中的同异,以便互相参考吸收)。在市场上相互替补,共同繁荣。正像著名作曲、指挥家伯恩斯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而格什温把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中一个重要分支爵士乐作了很好的糅合而写出一批传世杰作。因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二者的创作、表演、受众、理论不同(可也不是对立的、水火不容的),所以站在古典音乐的立场上来说教评审二者审美价值之高低,很难做到公允。

“周文”中提到“人们通过统计得票多少来决定艺术比赛名次的原因”,我却认为讨论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判断,似乎并不同于艺术比赛,是另一类学术问题。如果硬是要“统计得票”而在全国(球)范围“全民投票”,来比出“流”与“古”的获票率,不仅是无稽之谈,恐怕结局也绝不会是“古”票就“高”到哪里去。况且“钟表的滴哒声”本身不是艺术,无须以它为例,而“八音盒清脆、悦耳”,这种独一无二、无它可代的声音,世人并没有“因其过于单调”而要求它“成为好的音乐艺术作品”。钟表声和八音盒,和流行音乐风马牛不相及。

四、“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功能层面要求”。如何评估流行音乐在音乐历史,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本来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课题,了解其影响对于判断其社会功能有着直接关系,也有利于从文化艺术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对流行音乐的发展因势利导,疏通截流。我很不理解“周文”说,由于流行音乐“因其主要是给人以听觉感官的愉悦,而极少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难以更进一步影响欣赏者,从而也就较少具备影响社会的功能。”于是乎,又进一步佐证“使得它作为一个门类,从总体上价值低于‘高雅音乐”。此言差矣,因为它完全无视流行音乐巨大的“影响社会的功能”的“社会现实”,置历史事实于不顾。例如流行音乐中的“甲壳虫”(Beetles)及其代表作《昨天》(Yesterday),半个多世纪以来,其广泛及深远的社会影响,或曰“影响社会的功能”,用“不可估量”似并不为过。在世界华人圈内,邓丽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影响着几代人。至于这类作品是否“存在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深沉的情感表现”,我看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每当我聆听此类音乐时都受到感染,但那却是和听巴赫的作品不可相比拟的。问题在于,我并不认为比拟它们之间的高低之分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五、“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属于生理部分,不在本文讨论目标之中。我只想着重强调社会环境、社会影响及欣赏习惯等对人的感知能力发展过程的重要作用。审美感的体验,须有美的环境。对古典音乐或流行音乐其是否美的认知,其是否各有各的美的认知,亦须有社会环境的熏陶。选一首流行音乐,在五十年前的中国,众口一辞地说它”丑“,现在的环境发生变化,审美判断也会发生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与墨只是颜色功能不同,此中并无褒贬之意。“青菜萝卜各有所爱”,青菜萝卜本是蔬菜中之一二,它们并无高低之分。我所要说的问题在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根本差异是其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其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关系不是谁高谁低的问题。在二者之间进行审美价值的比较,在学术上不仅“不严谨”,而且不公平。至于“周文”中谈到,从小孩和大人味觉发达不发达而引申出“小孩喜欢喝软饮料,不喜欢喝酒类饮料,而大人则对甜饮料不感兴趣,却对酒类乐此不疲”,我以为把此种北京饭局上的常见现象推理到学术上,是不准确不科学的论据。作为学术性讨论,“周文”甚至有如下的见解:

“我们可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准确的例子(“很准确”?笔者存疑)来形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差异——软饮料与酒。通俗音乐好比软饮料,‘高雅音乐好比酒。

……软饮料味道简单,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则味道醇厚,细细品之,耐人寻味。

软饮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别无它物;而酒则口味之外,带给人精神世界深处的变化。

软饮料味道明确,容易接受,人生下就能够饮用,所以广为年龄较低的人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终身地强烈热爱某种软饮料;而烈酒味道复杂(如何复杂?笔者不解),强烈刺激,人生之初难以接受,需要很长时间味觉经验的培养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爱,则会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以上不厌其烦地摘录,觉得是在谈论人们的口味饮食习惯爱好。这本来是各种饮品的功能问题,因为功能不同,便有不同的作用,本不能互相代替抑或互相排斥。问君,如果解渴,您选择一杯烈酒还是一杯可乐?比软饮料味道更“简单”,更“别无它物”的白开水,则又有其本身的功能,恐怕也更是人类基本饮品,“甚至成为生活不可或缺之物”。但请问,这些都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何干?这种例子,我以为不但不准确,甚至不科学亦并不具普遍性,在饮宴中,年龄长、有身份、文化素养高但滴酒不沾的大有人在。这只是餐饮口味习惯问题而已。当然形成这种习惯除年龄外,性格、性别、环境、地区、文化、生活经历等都有关系(比如四川人普遍吃辣,是自然地域环境造就的生活习惯,也不必扯上味觉发达、不发达)。用这些貌似深入浅出却似是而非的生活实例来引证古典音乐及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孰高孰低,有失审慎。因为它并不严谨不科学,反而降低了“周文”学术论证的说服能力。

六、“审美价值判断的社会主导性影响”。“周文”一方面认为“从本质上说,音乐艺术是听觉的审美消费品”,另一方面又认为流行音乐“可以创造巨大的艺术产品消费价值,但主流社会对其审美价值的判断并不高,特别是在艺术行业专家的判断中更是如此。”本文无意把“消费价值”与“艺术价值”划等号,消费价值高但艺术价值低,或艺术价值高但消费价值低的事情比比皆是。但“周文”所称“艺术行业专家”,怕也仅是古典音乐的艺术行业专家,如以百家言,世界流行音乐的天王大师埃尔顿·约翰或迈克·杰克逊之类当然不会受邀其中。而其“主流社会”也只是把亿万热爱流行音乐的广大听众不计在内的说辞而已。

“周文”的结尾则说什么“从原则上讲,只要歌词中不包含明显有害于(明显有害?如果是潜隐的害处怎么算?——笔者)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危害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容,就不应该阻止它。”这些话语,几近把流行音乐的角色推向了危害社会的边缘,听上去好像是讲政策给出路的口吻,但确确实实是站在流行音乐的对立面的感觉。我要是流行音乐的作者、表演者或听众,真该向“周文”说一声谢谢,谢谢您的宽容、开放和豁达。此刻对“青菜萝卜”一视同仁的感情荡然无存。“周文”所说“一个健康、发达、文明的社会应该能满足所有人群的消费需要。”“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应该是共存、伴生、互相帮衬与支持的关系。这就好像美食的世界丰富多彩,软饮料与烈性酒、洋酒、啤酒相安无事,各司其责,满足人们味觉的审美需求一样。”“周文”行文到此,对酒类及饮料之褒贬,已大不同上述引文,足见作者逻辑思维说理论证之矛盾和混乱,这样,文章中不少处已和从“原理上”“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的初衷相去甚远了。

七、“周文”提出以“听通俗音乐”入手,“从小培养听的需要,具备听的感受能力……”,并“从这一基础出发,从比较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开始逐渐让青少年接受‘高雅音乐”。这未尝不是好的主意。但事实是也同样可以以听古典音乐入手(古典音乐中包含大量“甜美、轻松,听觉上易接受的作品”)来“从小培养”。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并不是简单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程度深浅或审美价值高低、大小的问题。二者之间在传达思想感情的手段方面和其型态风貌及时尚感乃至价值理念上都有不同的着眼点,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就像说你让他先学会了骑自行车,将来就可以学好驾驶汽车一样,此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传承关系。据我所知,不少琴童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古典音乐),到了中学大学却热衷于听流行音乐。这么看来,“培养听”的时间顺序是颠倒过来了。“周文”“对通俗音乐应采取的态度”——“不应阻止它——因为通俗音乐本身是一种听觉的感受方式习惯与需要。从小培养……”,“随着一个人听觉感受能力的发展,其接受和喜爱‘高雅音乐仅仅是时间、年龄与偏好问题”的见解,恐怕也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2006年1月12日于澳大利亚墨尔本静远斋

① 见牛津音乐大辞典(The Oxford Companier To Music(第九版)193页。

② 分别见《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1141页及《企鹅古典音乐词典》(The Penguin Companion To Classical Music)第621页。

9.影视音乐鉴赏是什么 篇九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大家分享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最新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资料,内容精辟独到,非常感谢网友的分享,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音乐教育作为高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时期下,高中音乐教师要对音乐教学积极探索和研究,下面是就爱阅读为大家准备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1

高中音乐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音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尤其是近几年高考基本能力学科的开设,音乐课的质量,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音乐教师也应该学会反思、善于反思。那么,音乐教学反思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呢?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音乐课的备课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可以先给自己设计 这样的几个问题以供反思。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民歌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学唱民歌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还是以提高兴趣为主。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课堂不是车间的流水线,一成不变,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许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反思最具有借鉴意义的一种方式是编写案例反思。所谓案例反思,就是通过具体的典型的教学个案,来研究和揭示其内在规律的一种写作方式。虽然案例有其个别性、特殊性,但是也从中体现出了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等等。教师将这些典型案例通过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可以提供给同行借鉴。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过观摩分析他人的范例来进行。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筑在自身的基础上,而许多事情还是旁观者清。所以,教师应该多观摩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样内容的课,会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我从中得到了哪些启发,等等。音乐教师往往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长,比如器乐,比如声乐,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长,别人的特长可以作为自己的借鉴,看看别人是如何来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因此,无论是主课也好,副课也罢,教学反思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我认为更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从而发现问题,学会研究,不断地去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2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要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上,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气氛,在紧张地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的能力。比如欣赏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歌舞音乐、戏曲和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4、采用多种方法,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县方设法的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具体为:

⑴ 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观看视频,对各单元的内容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⑵ 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打拍子、打节奏,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的学生有困难,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性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

⑶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响设备,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便哼唱旋律,反复练习,学生的识谱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⑷ 课堂内让同学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主体主动的参与,实践的能力,从而使的学生的情绪高涨,是的音乐课上的更加生动活泼。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需要更加的努力。同学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中学生们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同学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出音乐中最纯净的美。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3

一、课堂教学:

高一年级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音乐有兴趣,特别对流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

1、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通过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3、在音乐课堂上培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如民歌、民间乐器、民间歌舞音乐、戏曲曲艺音乐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此外,在音乐欣赏课上我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4、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还有,幽默力量运用不够。

三、课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按学校的计划,举办了各种有意义的的文艺活动,如校园歌唱比赛,音乐知识竞答等等。

四、考试:

为了使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奏、舞等来表现,通过学生的表现情形来打分。也希望音乐能给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享受!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音乐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孩子们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学生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从而感悟他们纯真的心灵。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范文篇4

音乐鉴赏在高中音乐课中占有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怎样才能使音乐鉴赏课发挥应有的作用,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与学生的音乐素养,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使高中音乐鉴赏课体现优质高效的特点,是当前高中音乐教师研究的重点。

一、引导学生充分想象

要想让获得音乐感知则必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获得音乐体验。因此,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感知、领会音乐的过程。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是主体,教师具有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去领会作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当中,受到音乐的感染,才能抓住音乐作品的本质。讲通、讲透音乐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用,在欣赏相同的音乐作品时,学生也会依据自身经历与生活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感受,呈现不同的意境。所以,教师在音乐课中不宜过多讲解音乐内容,而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想象与创造空间。

二、加强师生对话、交流,增强师生互动

创建科学高效的音乐课堂,常常以师生间的合理互动为前提。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可以大量增加师生互动机会。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就是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教师利用设问和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对话式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教师的角色由此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主持者,学生则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学生在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掌握课堂基础理论知识,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个体间的交流与互动,共同享受同学间的音乐感悟,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自多个方面增加自己对音乐的认知。教师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对那些存在显著错误的、与科学道理相违背的看法要及时给予指导;而针对那些立意新、创造力强的意见,则要给予鼓励和表扬,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

三、加强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

体验式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与教师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也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验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巩固原有知识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时,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应用问题体验式教学方法,将学生置于各种问题当中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展示各种音乐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过程中,对音乐学习产生强烈愿望,进一步体验学习过程;如教师可以反复播放经典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如赏析《黄河大合唱》时,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具备对音乐作品的初步认识,才能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到那种战火纷飞年代的意境,在具备一定的感情基调以后,教师可以展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认识解决这些问题,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与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相比,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关于学生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和情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要求学生自理解音乐主题开始,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然后结合音乐内容和创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构成与体裁,感悟音乐作品中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赏析者本人的思想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相互交融,它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等多种器官的参与,在赏析作品时具有认知、强化、研究、评价等多种情感体验与升华。所以,要求学生加强体验音乐情绪和情感的过程,在当前的审美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有效引入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可以丰富音乐鉴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自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音乐课的学习当中,提高音乐鉴赏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教学手段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易捕捉到学习重点,有时还会出现偏差。有时教师也易将精力用于制作各种多媒体课件上,而用于钻研教材的时间过少,不能进行认真的教材教法设计。做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发挥这种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才能使高中音乐鉴赏课得到成功。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随着人们对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高中音乐教学质量也必须提到提高,因此广大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效果,总结经验与发展创新,积极创造有利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音乐鉴赏课水平。猜你喜欢:

上一篇:整改落实制度下一篇:绩效考核研讨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