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

2024-09-27

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精选5篇)

1.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 篇一

凄风,冷雨,这是近几天的天气,可社区居民送给我们的暖宝宝却让我们身上暖和和的。我作为防疫志愿者来到社区值班至今已连续三周多的时间了。

疫情渐渐平稳,小区不少居民复工上班了,_市一周多没有新增感染病例,我们机关的人员准备要撤回了。可没想到前几天我们这儿的无为市发现了1例新增的感染者,形势又陡然紧张起来。我所在的小区前两天的夜里有一位妈妈带着三个孩子回到小区。她自称是从南京回来的。值班人员进行了登记,并向上级做了汇报。可第二天小区居民就举报说她是从日本回来的。经调查核实确实如此,故除她父亲外,她和母亲及三个孩子都被送走进行了隔离。

鉴于疫情出现的新情况,接到上级防疫指挥部的指示,我们还要在社区坚守抗疫。

站岗的日子是单调的,但并不乏味。时间长了,我与小区居民们也基本熟了。在完成例行的检查后,我总喜欢与他们寒暄两句,聊聊当前的疫情或其它什么的,这也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在坚持严格管理的同时,对居民们有特殊情况和需求的适当予以变通处理,通过人性化执法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社区值班的同时,单位的工作我也没有耽误。平时上午在社区值完班,下午就去法院上班,本周五下午我还立了7件案件。

坚守,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虽然目前有点艰难,但我们终将战胜新型冠状病毒!

2.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 篇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美食类纪录片,对各地主要美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食材的采摘和选取、佐料的配比和调制、菜肴的制作工序都颇为细致、一览无遗地予以了展示说明;除此之外,还附带介绍了跟美食相关的历史文化,图文并茂、绘声绘色。观众不禁叹服美食制作者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感慨他们对美食的热衷和真诚,也佩服他们细腻的用心和勉力的坚持。一道或简单或繁复的美食,我们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知悉了它的制作原理,也明白了它的来之不易;这让我们在对美食垂涎三尺的同时,也对相关劳动者肃然起敬。纪录片向我们郑重介绍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强了我们对中华美食的爱慕之心,也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华民俗简图。我们不但知晓了中国人的饮食嗜好,还得以洞悉中国人的性格品质特征。该片并没有停留在平铺直叙的层面上,而是将镜头对准了美食、人物和环境的诸多细节,伴着或婉转或昂扬的音乐和娓娓道来、不瘟不火的解说,用美食带出人物,以人物引发故事,睹物生情、情景交融,不动声色间实现了些许诗意的转化和几丝哲思的阐发,悄然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达到了较为完满的视听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世界观

本片主角与其说是千变万化的中华美食,不如说是跟美食息息相关的中国人——那些淳朴善良、不辞辛苦的劳动者(即美食的提供者、制作者)和心系家园、奉献社会的工作者(即美食的享用者、敬畏者),二者紧密相连,很多时候又有交集。“民以食为天”,华夏这片广袤的热土用她的博大与宽厚源源不断地给予芸芸众生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亿万苍生的“衣食父母”。当舌尖触到中国,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奥妙关联恐怕唯有中国人能够参悟读懂吧。

(一)由美食看人与自然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开宗明义,明确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的主旨。松茸、笋、诺邓火腿、藕、鱼等珍贵食材的采集、制作与获取,都是人类汲取自然馈赠的结果。松茸出土后,藏民用松针把菌坑盖好以保护菌丝,这种习惯正是尊重自然的表现。诺邓火腿用天然盐井出产的盐腌制,将自制的诺邓盐抹在亲自挑选的火腿上,为保护纤维,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之后悬挂风干,三年以上的可生吃。同样的,职业挖藕人会竭力保持莲藕的完整;渔民捕捞时渔网的网眼尺寸有严格规定,为的是漏过小鱼……这些都是人类回馈自然的体现。人们渴望自然的慷慨,而面对自然的馈赠,只有胸怀感恩,维持生态平衡,才可能有所收获。

从香格里拉、大理到遂昌、嘉鱼县,再到查干湖以及海南远洋捕捞队,巨大的地理跨度伴随着丰富迥异的自然景观,不同的自然条件深刻影响着不同地域居民截然的生存方式。而无一例外的是:在自然面前,只有付出辛劳、默默耕耘,摒弃贪得无厌、急功近利,才能活得更为充实;自然的馈赠并不总是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生产方式(如高跷捕鱼)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这就是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人类不能只顾索取,只有敬畏自然,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规律改造自然方能服务自身、促进自然良性发展。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作为纪录片的结束篇,进一步点明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诀窍:因地制宜、顺应自然。农耕民族对自然有着天生的热爱,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所以中国人能够与自然友好相处、互惠互利。自然赋予中国食物以无穷的魅力,中国人通过舌尖品尝生活百味,咂摸人生百态。

(二)由美食看人与社会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将黄馍馍、馕、肉夹馍、泡馍、臊子面、拉面、竹升面、汤米粉、干炒牛河、粽子、年糕、焖面、饺子等全国范围内的重要主食展示给观众,对这些主食出现的背景(自然条件、地理特征、农耕传统等)和主食的制作方法进行了介绍,让观众深刻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俭朴劳苦、尊重劳动的光荣传统不能丢。该集最后选取了南方的宁宁和北方的白波所在的两个家庭,提炼出“主食凝聚了中国人极为重视的家庭观念”的主旨,到这里,主食的故事已然超越了食物(经济基础)本身,升华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观念(上层建筑)层面,这样的跳跃腾挪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一—在工业化流水线盛行的今天,主食所承载的家庭味道将镌刻于一辈辈中国人的记忆之中,中国人骨子里对家的深沉眷念、对团圆的赤诚向往将代代相承、生生不息。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注重风味的中国人在升华食物的智慧中,悟出并养成了善于创造、安贫乐道、恬淡闲适、睦邻友好的气质与习惯。千百年来,独特的饮食文化单靠口传心授是不够的,必须反复动手、亲自摸索方能传承。中国人如此对待传统饮食,就像对待其他文化载体一样:在保守中尝试创新,在创新中实现继承。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解密厨房时,我们看到:尼西乡人做午餐犒劳帮忙施肥的邻居们,年轻人到小学教授制陶这种传统工艺;客居他乡的中餐厨师年老时回国寻根;技校厨师欣享女儿在自家厨房制作的“业余”菜肴;村宴厨师在重阳节用美味守护尊老敬老的传统……厨房的秘密不再局限于专业技巧,它体现了中国人所推崇的对人与天地万物之和谐关系的朴素哲学,厨房承载了他们的生活点滴、质朴情感与人生记忆。

(三)由美食看人与自身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时间不仅是保存食物、改良品质的标尺,它在影响、积淀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同时,更滋养了中国人对世道人心的别样情愫:时间在金顺姬、阿添、苗家人、叶师傅、侯师傅、林仁灼、郭少芬那里,不仅是泡菜、腊味品、腌鱼腊肉、农家火腿、金华火腿、紫菜、虾膏虾酱的味道,更是眷恋故土、勤苦守业、岁月与记忆、热爱家乡、纪念与怀旧、坚忍与磨砺、守护与缅怀的味道。由美食之味提炼出时间之味,由时间之味提炼出人情之味,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叙述带着中国人“顺其自然”的味道,情理相生,巧妙妥帖,入情入味。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一—重点将中国饮食中的五味“甜、苦、咸、酸、辣”结合具体人与事一一道来,将不同的人生况味逐个点化出来,可谓妙哉。而更为精彩之处为:“调和”——生活不正是由这五味杂糅而成吗?只有吃苦耐劳、含辛茹苦,饱尝了酸涩与艰辛,用泼辣热情的朝天干劲努力经营,才能苦尽甘来,获取甜蜜踏实的幸福感和新鲜美好的生活体验。五味的终极指向“鲜”——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深刻体会并解释清楚的特殊味觉体验,也是一种洗去铅华、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结尾处画龙点睛:“五味最佳的存在方式是调和以及平衡,这不仅是中国历代厨师不断寻求的完美状态,也是中国在为人处事、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句结束语出自“舌尖”又超越了“舌尖”,为本片呈献了又一道新鲜“佳肴”—以调和与平衡为核心的中庸之道,中国人在味觉上偏好它,而在生活中亦一心追求此境界。

无论是时间还是五味,流转之间、变幻之时,都烘托出个人的价值观,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藏着曲折的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站着不凡的主人公。一个人生存于社会,其目的不止于舌尖,还要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调适自我,以积极健康的态度迎接生活、面对万物;只有心存感激、舍得付出,自觉接受美德的感召和懿行的感染,真诚有爱,才能将美好的味道从舌尖传递到心尖吧。

三、时空的穿越与交叉

《舌尖上的中国》共七集,每集50分钟左右,大致循着总—分一总的方式展开,信息密度大,容量可观,制作精良,值得学习。这首先表现在时间的跨度上:时令涵盖了春夏秋冬,而每道美食制作的流程和始末虽是通过特技来表现,但若在采风过程中没有跟踪记录,不严格遵循时间的实际流程,特技再炫,恐怕村宴也完成不了,毛豆腐也做不出来,芋头也收获不成,酱和醋也酿不好吧。其次表现在地理位置的跨度上:该片选取了我国东西南北中诸多食材出产地和美食制作地,上山下地入水,光顾了平原、高原、山林、丘陵、湖泊、大海等各种自然景观,流连于北京、上海、重庆、澳门、香港、台湾等大城市和不同省份,驻足于都市大饭店和乡野长街宴,既有民俗风味小吃,又有平头百姓家常菜,跨越多个省份、城镇和山村,撷取多个民族的生活片段,实地跟随拍摄了厨师、美食家、家庭主妇、技师、餐馆老板、作坊主、农民、渔民、牧民、游子等诸多行业、诸多领域、不同身份的人,真实展示他们跟美食有关的生活,倾听他们不同味道的故事,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活本色。随着平行交叉而流畅紧凑的剪辑,纪录片如一幅中华美食全景图徐徐展开,比较考究的解说词结合全片张弛有致的节奏,使得观众在这种内敛而不张扬、浓郁而不渲染的文化氛围中静心去感受和品评。上述种种不俗表现都归功于纪录片编创队伍的独具匠心、持之以恒和他们深切的人文情怀。

四、解说词瑕不掩瑜

该片的特殊性对解说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刨除时空的屡次大幅度跨越,单从食到人到事到理,就需要在过渡衔接方面苦下工夫。像“对于专业的厨师来说,厨房的秘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对于普通人来说,厨房的秘密则更多的和他们的青春、情感、记忆联系在一起。”“中国人在品尝生活的甘甜之时,似乎也很善于欣赏苦。”“中国的烹饪,手段千变万化,滋味层出不穷,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样如此凶猛地侵略我们的味觉,也能润物细无声地让我们的舌尖领略鲜味的美好。”等,都可见编创人员做足了功课,不再赘述。这里,笔者且从读音方面挑一些刺儿,供参考查证:第一集——“潜(在的食物和原材料)”将二声误读为三声,“(大雨让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生)菌”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将四声误读为三声,“析(出的盐分增多)”将一声误读为四声;第五集——“载(体)”将四声误读为三声;第六集——“(鸭)脯”将“葡”音误读为“普”音,“咄咄(逼人)”将一声误读为二声,“喷(香)”将四声误读为一声,“撩(拨)”将二声误读为一声;第七集——“(糌)粑”将轻声误读为一声。必须承认,本片解说词总体来说恰切得体,在起承转合方面颇为讲究,可圈可点。

摘要: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大跨度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润物细无声地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七集连播从不同的角度撩拨着观众的味蕾,全面冲击着他们的感官,带给他们美妙平实、不带一丝造作和浮华的视听享受,这是一场美食荟萃、回味无穷的饕餮盛宴。

3.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 篇三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1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毒,让今年的春节大不一样,往年的新春旅行,走亲访友,欢聚一堂都取消了。疫情牵动着举国上下每个人的心,人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击着病毒,我们一家三口也不例外。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警察,大年初三他们就回到了工作岗位,和很多行业的叔叔阿姨们一起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他们不停的在辖区里巡逻,提醒市民戴上口罩。他们查宾馆,查饭店,查消毒器材是否齐全。他们进社区,入各家宣传疫情防护。他们还到疫区回来的人员家走访,询问隔离情况,翻阅体温记录表,我每天都为他们提心吊胆,怕他们接触到可怕的冠状病毒。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逆行者”这个词,我觉得他们和所有冲在抗击冠状病毒第一线的叔叔阿姨们,都是最美的逆行者!

爸爸妈妈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一名“红领巾”我也不能落后,虽然我只能“宅”在家里,但是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为抗击病毒贡献一份力量。我听从学校的安排,乖乖待在家里写作业,每天认真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好好吃饭,作息规律,不给病毒可乘之机,不给祖国妈妈添乱。我用画笔画出“武器”,打败冠状病毒,我还编了一首防治冠状病毒的儿歌,提醒大家做好防护,还有幸在铜陵日报小记者专栏发表了。

虽然冠状病毒来势汹汹,但疫情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手拉手心连心,众志成城,用我们自己的力量抗击疫情,就一定能战胜病毒。祖国加油!武汉加油!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2

经过十二年的轮回,鼠年又来了,这意味着又一生肖轮回的开始。2020年是农历庚子鼠年,是十二生肖开始的第一年。往年的春节,大街小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欢天喜地;但今年的春节却不同往常,街道上、社区里、乡村中没有往日的车来车往,人声鼎沸。大家都待在家中,时刻被一则则消息牵动着心。

这一切,全是因为一种突如其来的可怕病毒,它使人类陷入危难之中。通过查看手机中的图片,我知道了这种病毒表面是凸起的,像国王头上的王冠,所以人们称它为“新型冠状病毒”。这种病毒通常都是藏在野生动物体内,人类怎么会感染呢?那是因为有人吃了不该吃的野生动物,被病毒传染,然后“人传人”,以致更多的人生病了。

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感觉非常可怕,也特别害怕。爸爸妈妈告诉我:医务人员已经冲上去了,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同病毒奋力抗击;科技人员也冲上去了,他们夜以继日、合力攻关,定能早日攻克病毒的关隘……

鼠,十二生肖之首。它有两个象征意义——灵性和生命力强。面对疫情,讲究卫生、加强锻炼、蜗居家中是我们普通人抗击疫情的最好方式。

“众志成城抗疫情”,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一定能打赢这场抗击病毒的战争,迎来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3

近日来,武汉各市引起的疫情牵动广大人民的心。对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人们都措手不及。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疫情牵动各方人民的心。

当然,政府也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他们为了防止病菌传播,特下达了指令,形成了一些些隔离区。那些“白衣天使”也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助那些患有病毒的人们,这些并不只仅仅靠政府和他们来完成。

我们也可以为抗议情做一些贡献,随着武汉疫情在逐步蔓延,网络上面也出现了许多的谣言,比如,“饮用高度酒精能抵抗新型冠状病毒”,以及寻找一些根本没有科学原理的偏方。这些都是一些不可取的行为,也有的省市,一些人嘴里喊着“武汉加油!”但是只要一听到身边有武汉人,就立马变脸,唯恐避之不及。甚至还出现“悬赏”,驱逐武汉人的闹剧。这些行为虽然是为自己的安全着想的,但是却是非常自私的行为,我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也不去伤害别人。更不能用恶语来嘲讽他人。

如果你要奉献出一些自己的力量的话,我们可以做到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洗脚等等。做好出门的防护工作,注意个人卫生,出门要记得戴口罩,这些合理的做法都可以为减少疫情的严重性,为抗议情出一份自己的力。

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对那些患有疫情的人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嘲讽,多一些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份爱心,少一份鄙视……在科学技术的研发下,总会找到治疗疫情的方法,而现在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全国人民加油,给武汉加油,在领导人的带领下,疫情终究会被打败的。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4

今年的春节,是最不同寻常的;今年的春节,是最揪心的;今年的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内涵和不一样的味道。不同寻常,是新型冠状病毒的肆意妄行;说它揪心,是因为疫情形势严峻;而这次疫情,我看到更多的不是可怕和恐慌,而是团结一心,是众志成城,是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在困难面前的永不退缩,顽强拼搏!

在新型冠状病毒刚刚出现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还在外地旅行。我们去南京的总统府,爸爸给我讲总统府的历史,“沧桑国府,金陵一梦”。它见证了历史在不断地发展、不断地进步、不断地走向辉煌。而这辉煌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想起了主席的一句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也知道了什么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然而,正当我们一家人参观总统府的时候,爸妈得知形势非常严峻,必须要停止旅行,马上回家。刚开始,我心里特别委屈,盼了很久的旅行怎么说结束就结束了啊?吵闹着不想回家。后来,妈妈给我讲了钟南山爷爷的事迹:钟爷爷84岁高龄仍义无反顾地冲到武汉,就是要和这次疫情抗争到底。钟爷爷对全国人民的告诫,让我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不再任性和吵闹,乖乖地跟在爸妈身后。而此刻,“钟南山”这三个字在我小小的心灵里落地生根。他告诉我什么是“担当”和“责任”,什么是泰然自若,什么是视死如归,我们国家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钟爷爷是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我还要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为人民群众的安危,奋不顾身的白衣天使们;献给大年三十,不能与家人团聚,仍守在自己岗位上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民战士们;献给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敢于逆行的全国各地的支援者和志愿者们……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对勇敢顽强的中华民族来说,仅仅是一次考验,绝不是命运的终点。强壮的东方雄狮绝不会被这小小的病毒打败!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普通百姓做好隔离,做好防护;只要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小小的病毒就只是一只纸老虎,推倒它的日子指日可待!

加油吧,武汉!加油吧,中国!

《中国抗疫志》观后感心得感悟5

2020年初是我国刻骨铭心的灾难之痛,新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着我国湖北武汉,然后快速向国内疯狂散播,在没有特效药治疗和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情况下,以致我国十几亿人民封锁在家隔离病毒自我保护。防止疫情继续蔓延和扩散。

疫情当下,暴露了人类正面与负面的所有信息,我想这一切偶然的背后都是必然的。所谓的天灾人祸都不过是人类的贪婪和无休止的欲望招惹而至。

如果人类自恃尊荣,草菅万物生灵为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万物生灵也将回报人类万劫不复的灾难,这就是吃野生动物之祸——新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

人们不合理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导致植被和地表结构破坏,使草原枯萎,土地沙化,生态系统失衡,从而引起地震山洪海啸等等天灾人祸。

瘟疫的发生,是提醒我们爱惜其他生灵,在这场灾难中有多少人付出爱,看到爱,它就有多快结束。希望这次能有更多的人觉醒,以避免大自然下一次的提醒。

这次坑击疫情的同时,我们对外应感恩,对内应反省。感恩那些辛苦付出的人,是他们的付出,才能让我们对战胜病毒更有信心。我们也要深刻反省,敬畏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观纪录片《中国抗疫志》有感优秀 篇四

首先,新冠肺炎的出现,让我们认识到“疾病面前人人平等”,都被它所困。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讲,较多的是“宅”在家里,虽然缺少一些自由,但不给防控人员添麻烦,不消耗防护用品,也是为抗疫助力;当然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志愿在疫情防控战线上,在疫情卡点、社区排查、护工子女辅导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也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在行动,在战疫,在助力我们的国家。

其次,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国家,国难当头,最坚实的后盾就是我们国家。疫情发生后,对于疫情重灾区的武汉,各省市纷纷对口支援,出人出资;各省区也进行一级响应,实现人员可控,减少了疫情蔓延;我们国家也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应急医院,也使相应物资得到了保障,以上种种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实力以及我们民族的团结。此外,理性爱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空说酸话是弱者和懦夫的表现,拒绝形式,量力而行,让主动代替强制,为国助力。

最后,要向奋斗在一线的医护工作人员们致敬,赞美的话有太多太多。但在视频中看到一位父亲写给她女儿的一首诗“风萧萧兮易水寒,不计安危赴国难,恨无子嗣承祖志,幸有爱女学木兰。”使我很受振奋,这种家国情怀,可歌可泣!我们都知道打仗是要死人的,但在医生和疾病的战场上也是,向英雄们致敬!

5.关于中国抗疫志观后感 篇五

经过四位教授的侃侃而谈,时而热血,时而震撼,时而感动,时而心疼。堪称一场视听盛宴。感触颇深,冯秀军教授演讲的主题是和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密切相关的,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冯教授开讲时的一组图片深深感动了我:三代人的接力传承。前王卫国出击“非典”,母亲为他送行,17年后,王卫国为驰援武汉的女儿送行。他的女儿学着父辈的样子,挺身而出,保家卫国!

上一篇:托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瓶宝宝下一篇:建筑材料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