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09-07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共10篇)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一

浅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摘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既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今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在论述阐述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意义后,着重从纵向差距,横向差距和基尼系数等方 面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关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社会公平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不断变化和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虽经多次曲折但总体态势是不断扩大的。

1、纵向差距

纵向差距包括绝对收人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绝对收入差距和相对收入差距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都可以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

教据来潭:《中国统计年鉴2007》...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1980年一2006年间,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的收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l980年的47...6元上升到2006年的11759.5元,绝对额增长11281.9元,增长了大约24.6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l91.3元上升到2006年的3587.0元,绝对额增长3395.7元,增长了大约l8.75倍,相对于城镇

来说,增长明显缓慢得多。再从城乡收入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从1980年到2006年这27年问。绝对差距从1980年的286.3元上升到2006年的8172元,增长了大约28.54 倍;相对差距从1980年的2.5O倍上升到205年的3.28 倍,虽然农村改革开始后这一比例有所降低,在1985年达到最小值1.86,但进入2O世纪9O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扩大,近年来更是呈现加速扩大的态势,到2006年更是达到了3.28,大大高于大多数国家不到1.5的水平。

2、横 向差距

数据来源:根括《中国境计年鉴 2007》数据 整理计算 .

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各地区间城乡差距最大的是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比达4.59,城乡差距最小的是上海,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26,两个省(市)份的城乡差距值的比为2.O3。同时,我们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的差异也比较明显,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包括天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上海、海南、河北十省市,其城乡收入差距比相对较小,平均为2.63;而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西藏、陕西、内蒙古、青海、甘肃、四JIl、重庆、云南、广西、贵州十二个省市,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居民收入比平均为3。77;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六省,收入比为3.03,介于东西部之间。

3、基尼系数

数据来源:1980-2 004年数据来自‘世界银行教据库’.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由1980 年的0.1813增加到20 06年的0.321,4扩大了77.96%,农村从1978年的0.2124增加到2006年的0.3561,扩大了67.66%,..而全国的基尼系数则从0.298增加到了0.47,也扩大了57.72%。从数值上看,我国早在1987年就突破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化,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城镇及农村的收入差距必将进一步的扩大。[1]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原因探究

1、不统一的户籍制度和不平等的就业政策。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分割体制,中国人从一出生起就注定了今后的人生中将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出生在城市的人生来就比出生在农村的人条件优越,这种差异和不平等导致种种特权愈演愈烈。众多的分析都认为,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造成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大中城市直接动用行政手段来限制农民工进入城市就业,或从事较好行业、工种的工作,人为地阻碍了人口和劳动力在不同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使得城乡之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劳动力市场、两种不同的工资率、两种不同的福利性收入、两种不同的就业政策。这就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由于户口性质不同,许多市民能享受的待遇农民都无法享受,即使长期在城里生活、务工的农民,也难以取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这种由户口的不平等性所带来的待遇上的不平等,特别是由农村户口所受到的限制性规定,严重

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已经转移到城里的农民工也只能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存在,这一切都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以缩小。[2]

2、城乡改革不平衡也制约了农村的发展,拉大了城乡的发展差距。众多研究都指出,我国2O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曾缩小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在8O年代中期由农村转向城市,农村改革从1984年起就明显不再有强力推进,并逐渐滞后于城市改革,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城市发展获得了优于农村的政策支持平台,也为主要基于城市利益的权衡来取舍改革的重点和路径提供了便利。随着国家政策对城市改革的倾斜和集中,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发展相形见细,城乡收入差距日渐扩大。尤其是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限制了农民手中土地的补偿、就业、社会保障的完善,甚至导致城市政府可以按照机会主义的原则,灵活取舍对计划和市场手段的运用,.为资源加快向城市集中增开了~道闸门。使得农民成为了城市改革的廉价成本承担者和利益受损者,造成了不仅仅是城乡收入差距甚至于是部分农民的生存危机。

二、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政策建议

1、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向现代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市场农业和二三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要增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传授科学技术和增产门路,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从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此外,还要加大对农业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措施。

2、统一城乡财税制度

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政策和现代税收政策,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一城乡税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统一城乡财政加大农业投入,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则,逐步加大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支持的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并逐步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3]

3、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非均衡发展,使得社会保障待遇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分配很不公平因此,应通过建立全社会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把农民纳入整个社会保障制度范

围,特别是在农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要积极探索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排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

4、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种分配制度

通过政府的强制性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改变不合理的制度设置,体现社会公正的原则。继续深化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具体而言,对于农村来说,应该缩减基层组织的冗员,规范农村税费,减轻农民负担;对于企业来说,要探索职工绩效和劳动分红等模式,积极试行企业领导人、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权分配制度。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的限制,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中国的城市化过程[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家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个社会问题不可能一时半刻,一两年就可以解决。但是只要我们国家在方向上把握住了这个问题,再加上社会各界人士献言建策,人民的奋发向上的努力,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水平一定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1]陈云.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演变及“十一五”趋势分析[J].经济经纬,2008 [2]李锦.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解析与矫正l-J].知识经济2008,[3]张晶.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 [4]王敏玉.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牛苏林.和谐发展要重视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刀.学习论坛,..2007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二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影响变量的理论分析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农村居民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第一产业的收入, 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势必影响农民的收入, 比重增加, 农民收入增加, 比重减少, 农村居民收入减少, 因此,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作为解释变量产生影响。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长率。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近年来大量产业蓬勃发展, 但农业仍作为基础产业, 且长期以来, 政府对农业进行扶持。可以说政府是农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由政府引导, 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成为一种模式, 因此, 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的增减必将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状况。

(3)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

农民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多少影响了农民的非农业收入, 所以乡镇企业职工增长率也将作为解释变量产生影响。

2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根据所得的数据, 我们以城乡收入之比Y作因变量, 以X1、X2、X3、X4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公式即: Y=α+ β1X1+β2X2+β3X3+β4X4+ε

对x1 x2 x3 x4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从估计的结果可以看出, 可决系数R2=0.927338, F统计量为54.23988, 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较好, 说明模型中各解释变量联合对y的影响力较显著;但是, x2, x3的 t统计量均较低, 二者不能通过统计检验, 处理方法如下:

分别对X2, X3进行回归分析

由此看出拟合优度=0.014382, 过低, 而且t检验不显著, 因此, 需要舍掉x2。

由此看出拟合优度=0.014382, 过低, 而且t检验不显著, 因此将x4舍掉。

最后对保留的有关变量X1, X4进行回归分析可以有:

由此看出拟合优度=0.926593较高, 并且F统计量和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均通过了检验, 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可以用来解释198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变化。

因此此模型修正为:

undefined

从回归模型可知, 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回归系数最大, 为0.074742, 它是影响城乡居民收入比变化最重要的指标, 它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呈现负相关,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0.074742。因此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有助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回归模型中的第四个变量是城 镇 居民 人 均 年生 活 费 收 入 增 长 率 , 回 归 系 数 为0.012584, 这表明它与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呈现正相关,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城镇居民人均年生活费收入增长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0.012584。

3 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 加大国家财政中支农的比重, 重点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及农村教育的投入, 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后劲, 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 稳定农产品的价格,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调节机制, 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 保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3) 解决劳动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化保障, 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提高农民非农业收入。

参考文献

[1]滕明兰.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析[J].改革与战略, 2006.

[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0-2007.

[3]韩兆州, 欧阳萍.农民增收的多因素分析[J].南方农村, 2007.

[4]孙百才.城乡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J].甘肃理论导刊, 2006.

3.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三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多元回归;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2012)20-0038-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阻碍了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被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想的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省居民收入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从绝对数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1年的226.87元增加到2012的7828元,增加了34.5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77元增加到2012年的19860元,增加了52.7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远高于农村人均纯收入。从相对数来看(如图1所示),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波浪式上升的趋势,波动范围在1.4-2.8之间,虽低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3.3),但仍高于国际上最高水平(2)。从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来看,1981—2011年城市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始终低于农村居民家庭;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恩格尔系数均在45%以上,接近一半用于解决温饱。2011年江西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8%,城镇居民用于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农村,生活质量也远远高于农村。

二、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及变量选择

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针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固定投资差距等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因此本文的变量选择如下: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处于低级阶段时,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步提高;当经济发展处于高级阶段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反而降低,这是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假说。本文用X1表示江西省人均GDP。第二,城市化发展水平。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该指标值越大,城市化程度越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本文用X2表示江西省城市化率,具体数值用城市人口占江西省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第三,财政支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本文用X3表示江西省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第四,就业结构。本文用X4表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员的比重。第五,本文用X5表示农林牧渔业的商品率。第六,人均物质资本占有量的差异。本文用X6表示城镇居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二)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本文首先设立一个包含所有可能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因变量Y代表城乡收入差距,具体数值用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来表示,公式如下:

运用eviews6.0软件对上面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如下:

数据来源:根据1981-2011年《江西统计年鉴整理》

从结果来看,方程的显著性通过检验,但是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不通过,因此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而且DW值显示方程存在自相关。因此运用逐步回归法解决多重共线性,即用每个解释变量分别对被解释变量做简单回归,逐级迭加解释变量得到最佳回归方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城乡收入比Y受城市化率的影响最大。本文最终选择X1(江西省的人均GDP)、X2(江西省的城市化率)、X4(江西省的就业结构)为解释变量,并消除模型的自相关,最后估计的结果如下:

根据估计的结果,写出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Y=2.15-4.49*10-5X1+0.049*X2-0.02*X4

(2.15)(-2.43)(2.2)(-2.09)

R2=0.93;修正的R2=0.92;F=86.39;D.W=1.23

(三)对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实证结果的分析

1.从运算结果可以看出,在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中,城市化率>就业结构>人均GDP,其中城市化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相关关系,就业结构和人均GDP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R2为0.93,调整后的拟合优度R2为0.92,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量为86.39,说明方程总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同时通过了相关性检验。

2.在模型中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0.0000449,系数为负值,与预期方向一致;说明人均GDP对城乡居民的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作用,经济的发展会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X2的系数为0.049,说明城市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049个百分点。由于近年来江西省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农村先富人群可以到城市买房,而且城市近郊的较发达地区被扩充为城镇,使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扩大,而偏远的落后地区未被划入城镇的范围,而且农村留下的人群收入偏低,导致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X4的系数为-0.02,说明就业结构系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0.02个百分点,说明江西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越多越有利于缩小江西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但作用力度有限。

三、缩小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分析

首先,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增加居民财富的引擎。民不富,将会直接制约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就会缺少持续的增长动力,继而产生社会的不稳定。一方面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调控资本从城市流向农村;另一方面调动社会各方力量,通过政策支持、舆论宣传等手段,使工业反哺农业,推动农村产业化的发展,促进结构合理化,构建双赢的农村多元经济体,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其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培育支撑城镇发展的优势产业体系和人力资源集聚功能区,同步推进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建立合理的农民进城留城转移机制;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和产业工人化的渠道;促产业结构进调整,为城乡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改变人才观念,调整就业结构。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同时加强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就业手段及就业层次,并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农村的80、90后上,要着眼于实际,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头人,以创业带动就业。另一方面调整农业生产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及手段,增大农业生产规模和管理,提高农民收入,缩小江西省城乡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王德文,蔡昉.如何避免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十五”期间农民收入变化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2]马斌,张富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2).

[3]曹裕,陈晓红,马跃如.城市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3).

[4]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10).

[5]李学灵,张尚豪.安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测算与分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4.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和影响 篇四

根据假期调查发现,城县与乡村的收入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不利于全国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拉大,会导致发展极不平衡。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大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城乡人均收入比为2:1,1995年为2.72:1,2001年为2.92:1,2003年进一步扩大为3.23:1,2005年约为3.22:1.这不仅仅是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仅从我们所居住的城乡而言,这也是一直存在的问题。

(二)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程度严重失衡。1978年前我国城乡

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约在0.20~0.24之间。但此后城乡居民收入的综合基尼系数开始拉大……

(三)从城乡居民人就生活消费支出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拉大,也表明收

入差距的扩大。

(四)从恩格尔系数看,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距很大。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下降较快,与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接近,但是在90年代中后期,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的速度比农村居民更快一些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逐渐拉大,高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水平。……

我县附近的居民收入现状总体也是存在很大的差距,导致我县发展缓慢。

那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原因是什么呢?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五

11级思政专转本班冯芊芊1120220098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迅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地扩大地趋势。本文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各方面阐述了产生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并解决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引言

城乡关系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3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与改善,整体由温饱向小康型转换。由于经济的快速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的焦点。同时我们看到了,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收入差距,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中共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的位臵,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

全面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深刻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关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社会地稳定,创建和谐社会,使城市和农村之间人们的收入的差距不断地缩小,以达到共同富裕,都具有很大的现实的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收入

收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由于划分角度的不同,收入具有不同的含义。按收入的主体划分,有宏观上的国民收入、部门收入、行业收入,中观上的企业收入和微观上的个人收入;按收入的形式划分,有货币收入、实物收入;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按收入的来源划分,有劳动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以上由于收入的定义不同、资料来源及收集方法不同,不同途径下产生的收入数据就会很不一致。

2)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非常大的概念,它是对收入在各主体之间进行分配的各个方面问题的一个总称,由于涉及到很多与收入分配具体相关的研究对象,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的内容包括功能性收入分配与规模性收入分配,研究的角度可以从宏观上研究国民经济总体收入分配,也可以从微观角度研究某个具体个人或单位的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是一个包含许多相似、相近或者相对概念的名词。只有弄清楚它的真正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财富分配是指国民收入的分配,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一年内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能混淆收入分配和经济分配。经济分配主要分配某个特定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社会产品及长期积累的社会财富。收入分配则是在国民收入分配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税收等政策工具进行收入分配的最终结果,即个人可支配收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生

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收入分配差距

收入分配差距是收入分配结果得体现,是收入在经历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过程后形成的人们收入之间的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包括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绝对差距是指用货币或实物表示的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绝对数表示,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富裕程度差别,在考察贫困程度时较常使用。而相对差距是用收入的相对比或各阶层居民收入所占的相对份额表示不同群体或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它在评价收入分配公平与否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距的现状分析

城乡差距根本地表现为收入差距, 城乡收入分配是否合理反映社会的协调发展程度, 它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整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的综合反映,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1978 年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配臵机制和城乡各自内部的收入分配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迅速提高的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也逐步拉大。

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0.3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0.459,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

1.收入差距扩大

目前,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变化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我国改革开放前,政府的工作重点是重工业,实行农业支持工业策略,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由此形成了很高的城乡收入比;1978年-1984年期间由于我国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地变化,极大地释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农村居民收入迅速地增加,六年期间总共增长165.9%,而城市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的展开,从而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六年间只增长了89.6%。

第二阶段(1985~1994):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使城镇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由1985年的2.43倍上升至1994年的2.86倍

第三阶段(1995~1997):由于我国于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农民的收入也增加,城乡之间有所缩小,由1995年的2.71倍下降至1997年的2.47倍。

第四阶段(1998~201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由1998年的2.51倍上升至2009年的3.333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是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对于抑制 城乡收入差距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回落,达到3.2284:1。

2011年第一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速度更是城镇居民的2倍。根据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6778元,实际增长1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城镇居民收入高出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同期的2.77:1缩小到2.72:1,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并连续三年呈缩小态势。

中国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

2.社会福利差距 扩大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收入上存在较大差距, 在收入统计之外, 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

3.财产差距 扩大

对城乡居民的财产情况目前尚无准确的统计, 但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来看, 城乡之间的差距相当大。

4.生活水平差距 扩大(从恩格尔系数来看城乡居民的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1999 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796 元, 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1927 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53 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78年到2011年城乡收入之间作比较。

5.不同地区之间的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是有差距

通过不同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之间,农村内部的居民的收入情况作对比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存在和扩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扩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收入的差异。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

a)重点放在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选择的安排下,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

同时我国是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的国家,由于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不断地拉大。

2)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建国以后, 我国实行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模式, 使城乡在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两方面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民的感情, 也限制了农民平等竞争的权利, 表现在:

第一、在劳动就业方面: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 限制了城乡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二, 在社会福利方面: 城乡居民在享受各种补贴和社会保险费用方面差距十分悬殊。

3)城乡不同的分配制度促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旨在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然而, 在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从一开始就直接面向市场, 农民在自主经营的同时, 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实行的是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就是自己的 分配原则。同时, 农民在市场化的条件下, 不但要面临市场竞争, 还面临着自然风险, 收入不稳定。

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

4)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在客观上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

第一, 农民承担着本应由政府投入的公共产品开支。

一是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由农民承担。

二是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自己承担。义务教育作为基础性教育, 具备公共产品的性质, 应由国家来承担。

三是乡镇政府的经费完全来源于农民。乡镇政府作为一级政府部门, 其经费不是来源于国家税收, 而是来源于农民,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第二, 农民承担着与收入不相称的高额税费

一是, 农民的税费远高于城市居民。

二是农村的税收基本上实行“人头税” , 即不考虑纳税者年龄大小、承包田地的多少和收入的高低, 都得交大致相同的税费

三是农村没有对贫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政策

5)农村的人们自身的原因

四、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1.深化农村改革,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消除价格“剪刀差”

2. 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允许城乡居民自由迁徙, 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障碍;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消除农民低素质障碍,, 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一是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城镇务工的各种地方性规定,二是认真清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三是在工资水平方面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坚决杜绝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和工资克扣现象。

3. 改革农村财税体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第一, 国家应改变其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上长期缺位的局面, 担负起农村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角色

一是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资。

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第二, 改革不合理的税收体制, 减免农业税收。

一是改革“ 人头税”, 使所征税额与纳税者的能力、收入和承包田地多少相联系。二是取消农业特产税,三是减免农业税费,减轻农民的负担

四是对农村特困人口实行税费减免, 帮助这部分人口脱贫。

4.建立和完善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

二元的社会结构必然带来二元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由于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直接与城市户口联系,所以要加强对农村户籍的管理,不受限制。

5加强政府的管理的制度

五.结束语

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目标。城乡居民之间收入也会影响到这一目标的实现,要缩小这之间的差距,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不要受到城乡二元机制的限制,为农民提供均等的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能够使农村的孩子走出农村,到城市来发展,政府加强和促进农民的财政的支持力度,和谐发展,与城市同步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自身的能力。这样以来,可以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的差距。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研究》白贵 张静伟

2.《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_原因与政策调整》 郭玮

3.《浅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和对策》 李华

4.《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制度成因探析》彭岚

5.《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与对策》郑书耀

6.《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韩丹

7.《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王昊

8.1978-20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9. 2011年我国按收入等级分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7)

10.我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季度数据(单位,人民币元)

11.1978-2011年中国经济统计数据

12.《告显示中国城乡收入差达到3.23倍 》出自《法制晚报》

13.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14.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15.中国历年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6. 1978年—201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17.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中国统计年鉴2012》之表10-6)

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篇六

食品101 钟智原 20101960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明显扩大了。

一、原因

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异常严峻,但很长时期以来,学界认为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的“倒U假说”理论来解释中国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倒U假说”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库兹涅茨在1955年发表的《经济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一文中提出的,他提出了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可以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而后是短暂的稳定,最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而通过分析我国的收入差距的阶段划分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呈现出了缩小一扩大一缩小一扩大这样的一个过程,和该理论是相违背的,说明我国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无法单纯的用经济增长来解释,它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2“剪刀差”的作用;3受教育程度的差异。

二、影响

2.1正面影响

(1)一定时期内能使我国经济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有长足进步,比如 改革开放后打“破大锅饭”及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确实把我国的现代化。(2)使农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素质。2.2负面影响

(1)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而影响改革发展的进程。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农村居民购买力过低,难以激活农村广大消费市场,可导致农村边际消费倾向持续走低,而这又影响了投资乘数作用的发挥,难以起到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影响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3)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会导致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下,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水平难以提高,这也决定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撑。为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唯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三、对策

3.1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从总体上讲,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3.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首先,要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改进粮食补贴方式、并建立政府指导下形成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机制。3.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如果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所在。

3.4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和弱势人群的扶助力度。结语:

7.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七

1970年以来,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缩小—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1970年, 城乡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相当大。1978年,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 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家产品价格政策的调整,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加快, 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缩小, 1983年缩小至1.82倍 (1970年以来差距最小年份) 。此后,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又开始扩大, 1994年相对收入差距达到2.86倍, 其后相对差距又开始缩小, 1997年降到2.47倍 (为1986年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重新扩大以后的最小值) 。其后,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又开始持续扩大。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成因

1970年末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扩大根源是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经济结构。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传统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地是不可再生的, 不断增加的劳动力供给的边际生产率会逐渐趋于零。而现代工业使用的资本、技术和设备可以再生, 规模可以扩大, 技术进步高, 就业者的收入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增长。从事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居民和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决不只是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 除了受这种必然因素的影响之外, 还是很多非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后者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能还要更大一些。这些因素是:

1、传统的户籍制度及其改革的滞后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国家制定实施了严格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农民被剥夺了平等的参与收入分配的权利。农业部门所滞留的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到城市, 使农业部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大大高于其他产业部门, 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低收入和城市劳动力高收入并存的二元分配格局。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进城的户籍壁垒已经出现缺口, 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一种体制外的暂时流动, 流入城市的农民并没有被纳入到正式制度范围之内。中国户籍制度仍顽强地阻碍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2、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制度的巨大差距

绝大多数农村村民没有住房、医疗补贴和青少年教育费用减免等福利, 只能自己出钱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道路、水溻以及农村中的一切福利设施。而城镇居民各类福利设施和大量福利。尽管近几年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 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已逐渐被取消, 但相对于农民来说, 其福利水平还是要高得多。

3、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改革开放以来, 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 但家庭经营性收入仍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直接受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国家的农产品价格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新中国建立以来, 政府一直实行的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价格政策, 即国家在压低农产品价格的基础上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 将农业剩余转化为工业利润。这种“剪刀差”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原因。

4、城乡人口数量的差别

1980年初, 城市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 但由于深受“传宗接代”、“多子多福”等思想的影响,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失控, 城乡生育数明显拉大。一方面, 农村人口的过度膨胀, 使得农村本已紧张的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 城市居民高收入相对较高, 其子女少而财产继续趋于集中、增加, 而农民收入相对较低, 其子女较多而财产继续趋于分散、减少。

5、城乡教育体制的差异

随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劳动力素质已成为决定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劳动力素质在很大程序上取决于受教育水平, 而劳动者受教育程序是与国家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的。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偏向城市的教育体制, 具体表现在:城镇适龄儿童入学率显著高于全部入学;农村学生辍学率和流失率远远高于城市, 城镇办学质量优于农村学校;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 而城市人口则主要是由受了高中及其以上教育的群体构成。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 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这种在教育程度和水平上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劳动力素质上的差距。在劳动力供应非常充分的条件下, 城乡劳动力素质上的差距最终在居民收入差距上得以体现, 并且在代际间累进扩大。

6、公共收入转移制度向城市倾斜

政府可通过合理的财政税收体制对居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从而实现资源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转移, 这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但中国现行的向城市倾斜的公共收入转移制度不仅未缓解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反而在客观上强化了这一趋势。城乡居民所承担的税收负担不合理, 收入较高的城镇居民负担的税赋较低, 而收入较低的农村居民负担的税赋却较高。1995年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40%, 而农民负担的税费相当于城镇居民的近30倍。再次, 财政支出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发达的交通、便利的通讯、完善的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体系等公共设施的建设资金基本上都来源于财政的无偿拨款。农村获得的有限财政资金只够用于生产性的基础设施。

7、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与城乡资产分布的不平衡

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居民的收入来源多元化, 居民的收入不再局限于劳动收入, 资产收入成了居民收入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这使得原本在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由劳动者个人能力而产生的有限差距扩大成为凭借资本等生产要素分享生产成果所引发的巨大财产差距。中国城乡居民财富资产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即便是在城乡资金收益相同的条件下, 金融资产的差距导致其财产性收入的差距, 更何城乡居民在投资渠道、投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即使是等量资金, 城市居民也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回报。而且, 城市居民往往在政治上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能够在中内决策中为自身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制约了消费总需求的增长;造成消费需求断层;制约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约了人力资本的积累, 不利于机会均等的实现, 造成新型的自愿失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是国家发展的要求。

三、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选择

1、推进工业化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

不断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弥补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中工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不同所产生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 必须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 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过去力, 调整农业产品和就业结构偏差, 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民非农收入增长, 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农业收入增长。

2、政府要以产业作支撑, 吸纳相对知识技能水平较高的农民进入企业, 参与劳动分配

在工业化进程中,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依靠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通过市场资源的配置来自动弥合。但市场经济单一的逐利行为, 既可能使这种差距的扩张在一定时期内毫无节制, 又可能使这个过程持续时间特别长。所以, 政府在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 从而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1) 彻底改革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流动和转移的新型制度框架。要在政策法规上赋予农民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就业地位, 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数量。

(2) 逐步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我目前农民整体收入水平较低, 农村存在一定规模贫困人口的现实,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应有别于城镇, 建立适应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应以乡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为重点。

(3) 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率。第一, 稳定和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第二, 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第三, 调整粮食补贴范围和方式, 把过去补在流通环节的费用改在补在生产环节, 使补贴直接作用于农业的生产, 发挥农业上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 增加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

(4) 继续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中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农村“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恶性循环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中国目前必须采取严格的人口控制措施, 特别是要控制西部和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增长。

(5) 加强对教育资源分配的调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给予积极支持, 在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供给的同时, 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对农村居民接受高等教育采取特殊的支持措施, 建立健全教育援助制度。通过改善农村的教育状况, 提高他们的受教育程度, 进而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这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起到决定性作用。

(6) 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收入的转移制度。第一, 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提高农村征税的起征点, 做到城乡平等。第二, 平衡国家对于城市和农村的财政投入比重, 在国家财政经常性支出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扶持力度, 尤其是增加对农村道路、电力、能源、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第三, 继续实施农村减贫和扶贫政策, 增加对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转移。

3、积极鼓励第三种力量参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

第三种力量能够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它不仅能减轻政府的救助负担, 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助风气, 有利于协调城乡居民之间的关系。从收入分配理论的角度看, 这事实上也是“涓滴效应” (trickling down effect) 起作用的一种形式。政府不仅应该允许, 而且应该积极鼓励第三种力量参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从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 第三种力量参与的规模小, 且缺乏系统性。政府应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城市居民向农村低收入者提供援助, 鼓励他们向公益机构 (慈善机构、福利机构等) 教材机构、医疗机构等提供捐助。政府首先需要做的是为这种捐助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从而使第三种力量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但通过建立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体系, 都可以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从而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2003) 》,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2]、李实.中国个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2003 (2)

8.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八

关键词:收入距;两极化;原因

收入分配的矛盾可以说几乎是一切社会矛盾的基础,经济学界有关收入分配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间断过,从古典学派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现代经济理论,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家的关注,并且取得了非常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依然在不断的更新,试图找出收入差距产生的关键原因。

一、相关概念

(一)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我国目前倡导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理论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收入差距快速扩大并超过合理收入差距的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中国的收入差距快速扩大,这值得我们理论与实践工作者认真思索与研究。这也是本文章写作的一个目的。

(二)基尼系数

尼系数(Gini Coeffine)t法是目前国际上一种比较通行的衡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而提出来的飞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社会成员的总收入分配状况与绝对平均分配状况的相对差距,也就是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具体来说基尼系数在小于0.2时,收入的平均度较高;在0.2到0.3之间则表示相对的平均;在0.3到0.4之间为比较合理;0.4到0.5之间是收入差距较大;如果达到了0.6则表明收入差距悬殊。通常世界范围内的做法是以0.4为标准红线。而相关调查显示我国2013年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473,已经明显的超过了国际规定的0.4红线。

二、我国居民收入两极化的表现

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因为我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使得其有很多种表现方式,这里我们将介绍几种主要情形。

(一)总体收入差距不断的拉大

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拉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拉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的基尼系数急剧增长。中世纪70年代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3以内,但是到2000年基尼系数就开始超过0.4。

(二)高低收入群体之间差距扩大

除了基尼系数的不断增大,我国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按照经济学的定义,我国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型的社会财富分布。除了财富分布的不平均,更让我们担心的是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低收入阶层,这也就意味着高收入者收入越来越高,低收入者则完全相反。

(三)存在群体性

这里的群体性指的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逐渐形成了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前者占有了丰富的财富和知识以及社会人脉资源,而后者则什么也没有。

三、收入差距两极化的原因

(一)收入分配改革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实行的是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分配制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首先是农村地区实行了家庭年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在农村消除了平均主义,农民的收入也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取决于生产的付出。与此同时,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制等改革行为也使得城市的收入分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竞争的机制被引入到了收入分配中来,自然就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收入的差距也就出现了。

(二)经济发展因素

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因素决定的。首先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渐结束了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发展速度、经营机制、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公有制经济,致使二者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其次,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也引起了区域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时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由东向西的推进,我国地域间经济发展的状况更加不平衡。再次,我国垄断性行业的高额垄断利润及其内部的工资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状况也导致了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最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它一方面使农村的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又通过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把农村劳动力长期禁锢于农村和农业,这就在客观上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也必然导致我国居民之间,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三)人力资本差异

我国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的市场对于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渐的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断的提升,不同的人力资本所获得的社会回报也出现了很大的差异。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地方文化差异等问题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本非常的不均衡,这就间接的增大了收入的差距。而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中教育是最直接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不及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

(四)宏观调控政策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密不可分。首先,我国个人税收的公平分配功能弱化,它不但没有缩小居民间的贫富差距,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扩大效应.其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我国的制度、法律、政策、管理等各方面都不完善,导致非法非正常收入大量滋生,这不仅拉大了收入分配差距,而且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再次,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的一些重大政策实施造成了我国城乡、地区、行业、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

参考文献:

[1]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7,06:65-71.

[2]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及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实证分析[J]. 财贸经济,2007,04:18-23+126+128.

[3]祝洪娇.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与两极分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

9.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九

作者:叶兴庆

社会上广泛使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是一种相对差距。近两年,以这种方法衡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续出现缩小。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的积极信号。但也有人心存疑问:这是否标志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已经终结,开始步入缩小的发展阶段?如何把这个势头延续下去?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回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演变的过程,分析这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贡献因素的可持续性及其政策启示。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三个阶段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突出的矛盾之一。在过去33个年份中,按当年价格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比有12个年份出现缩小,分布规律较差;按1978年价格计算,城乡居民收入比有14个年份出现缩小,集中在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9-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发展乡镇企业,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仍处于传统计划体制内的城镇居民。这个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呈现缩小走势,由1978年的2.57:1,缩小到1988年的1.51:1。

第二阶段是1995-1997年。由于主要农产品恢复性增产、农产品价格涨幅较大,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职工下岗较多,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个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4.1%;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三年缩小,由1994年的1.95:1,缩小到1997年的1.83:1。第三阶段是2010-2011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9%,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3.1个百分点。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三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二年缩小,由2009年的2.67:1,缩小到2011年的2.53:1。

需要注意的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与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的同时,有两点差异:一是在有的年份,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与按1978年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出现相反的变化;二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明显大于按1978年价格计算的城乡居民收入比。

审慎看待近两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贡献因素的可持续性

近两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缩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体现经济发展内在变化、代表制度变迁方向的趋势性、可持续因素,也有一些特殊性、不可持续的因素。不能盲目乐观,需要认真甄别、因势利导。

人数、工资“双增长”,促使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近两年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量增加、平均工资水平提高,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加较多。2010年和2011年,全国农民工人数分别比上年增加1245万人和1055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月人均工资分别比上年增长19.3%和21.2%,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7.9%和21.9%。同时,这两年城镇职工特别是公务员工资增加不多,城镇居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仅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2.4%,比农民年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低8.6和8.8个百分点。这两年农民工工资增长较快,固然受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影响,但主要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这种上涨趋势将长期持续。需要注意的是,城镇职工特别是公务员也存在工资上涨压力,一旦得到释放,农民工工资的相对增长速度就会下降,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有可能发生逆转。

产量、价格“双提高”,促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和2011年,全国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蛋奶、水产全面增产,仅棉花2010年出现减产;同时,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0.9%和16.5%,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分别高8和5.2个百分点。收成好、价格高,使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增加较多。2010年和2011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分别增长12.2%和12.9%,比上年分别加快10和0.7个百分点。产量普遍提高、售价普遍上涨、农资价格平稳,这种局面多年未有,既是农产品相对价格随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的客观反映,也与国家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等调控政策发挥作用有关。今后,农产品产量还会继续提高,农产品相对价格也会继续上升,但能否保持这两年的格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范围、标准“双扩大”,促使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受益范围扩大、国家补助力度加大影响,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农民人均农业“四补贴”增长6.9%、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增长32.8%、报销医疗费增长36.6%、领取最低生活保障收入增长29.6%,全部转移性收入增长13.8%。2011年,这些收入继续增长,特别是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加快推进、人均离退休金和养老金同比增长68.6%影响,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长高达24.4%。这两年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与制度建立初期基数低有关,所谓“平地起高楼”。今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国家财力增强,各类农业补贴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强度会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和补助标准也会继续扩大,但在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以后,各类转移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将转入常态。

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的思路与建议 避免1979-1988年和1995-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后又连年扩大的现象重演,使2010-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不再是又一次昙花一现,真正迎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必须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以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为主线持续较快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多、收入增量的50%左右。必须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作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着力点。随着城乡二元体制的逐步破除,城乡劳动力的机会差距在逐步消弭。由于受教育年限不同,城乡劳动力存在较大人力资本差异,这需要通过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逐步加以解决。从当前看,需要针对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情况,通过多种途径继续释放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应针对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年龄偏大、非农就业技能缺乏、农忙农闲季节分明、对家庭多有牵挂等特征,更加重视发展县域经济、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道路,使就业增收与照顾家庭两全其便。正确处理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与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通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增强对人力成本上升的承受和消化能力,为农民工工资持续较快增长创造更大空间。顺应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形势,改革和调整城乡居民收入统计调查制度,把举家外出者纳入城镇居民收入调查统计范围,把其他农民工在务工地的消费计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二)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主线持续较快增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比仍高于工资性收入占比;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中,家庭经营纯收入的贡献率也很高,有的年份甚至超过工资性收入的贡献率。这两年,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较多、对增收的贡献率较大,主要归因于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今后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上涨,两者应呈螺旋上涨之势。这要求我们正确处理控制物价总水平与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关系,通过调减食品价格在CPI中的权重、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生活补贴等途径,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价格合理上涨的容忍度和承受能力。但也要看到,单纯靠农产品价格上涨促进农民增收有其局限性。这改变的仅是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并没有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增加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特别是第一产业纯收入,必须更多地建立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为此,需要根据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适时促进土地流转,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占有更多农业资源,扩大单个农户经营规模;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增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农业附加值;引导农民通过专业合作,向产前产后延伸,分享流通和加工环节增值收益。

(三)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持续较快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从全国平均水平看,目前农民财产性收入总量和占比都不是很高。但在一些地方,财产性收入占有重要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明确农民家庭财产的法律地位,保障农民对集体财产的收益权,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为此,应当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改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收益的分配权;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公益性征地逐步按市场价补偿,经营性用地允许农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引导农村集体规范发展公租房等物业经济,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调整完善相关法规,扩大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住宅所有权的权能范围,探索市场化转让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增加农民土地租赁收入。

(四)以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为主线持续较快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在所有四项收入中,转移性收入的政策性最为明显,最能体现政府意图,是政府最有条件和理由进行调控的。然而,恰恰是转移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最为突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这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存在巨大差距的必然反映。遏制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必须重视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民获得的生产补贴收入增加较快。但农村居民领取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报销的医疗费等社会保障收入还很低。今后应在继续强化农业补贴政策的同时,着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农民的保障性转移收入。为此,应尽快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参保和养老金发放标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并轨;大幅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扩大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逐步缩小城乡低保政策差距;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保障五保供养对象权益;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国家补助水平,提高报销率,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救助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扩大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特别扶助制度;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提高参保率。

1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篇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整体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收入分配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各类收入差距显著地扩大,集中体现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收入差距等的不断扩大。其中,尤以城乡收入差距最引人关注,这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造成了群众的严重不满,威胁社会的稳定。鉴于此,本文对当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城乡收入差距成因

收入差距合理、合法、合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目前不合理、不合法的,特别是群众深恶痛绝的按权力分配、按关系分配,甚至违法乱纪地大量分配造成过大的收入差距,不仅背离了社会公平和正义,而且直接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解决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意义重大。

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为准确认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们可以从城乡居民的`的平均每人年收入还有生活消费水品的差距等方面来深入了解。

1.人均年收入的差距

想要了解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当然首先要看我国城乡的收入情况。从我国历年的人均年收入来看,1990年,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全部年收入都很低,差距相对较小。从1990年至,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在上涨,但是,城镇居民的人均年收入明显迅速增长,而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增长速度则十分缓慢,且二者差距越来越大。

2.从人们的消费水平了解城乡收入差距

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足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恩格尔系数大小,来了解一个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由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了20的37.89%和43.67%。然而,农村居民家庭和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差距一直较大,且农村居民家庭在以后恩格尔系数才低于50%,开始进入小康阶段,与此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低于40%,进入富裕阶段。从表中也可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超过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并且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成因

库茨涅茨认为,一些工业部门的迅速发胀促进了经济增长,这些工业部门的从业者收入迅速提高,从而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但是随着更多的劳动力从低收入的传统产业想现代产业部门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水平又会缩小。我国工业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后期,是城乡收入不均等继续加剧的时期,继续加剧一段时期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将会趋于平稳,然后逐渐缩小。

1.政策

首先,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远远低于城市,城乡财政投入差距较大。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一直在10%左右徘徊。其次,在固定资产的投资商,城乡的差额无论在绝对数额还是在相对数额上差别都很大

2.城乡人力资源

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普遍较低,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越城镇居民相比都有较大差距。据调查资料显示,近90%的农民文化水平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人人都要靠自身的文化素质就业,所以文化素质较高的城镇居民平均收入会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3.收入来源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就工资收入而言,其主要来源于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私有企业等单位,这些单位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与农村居民相比,城镇居民可以“旱涝保收”。而农业投资会有很大的风险,特别是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增收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

三、调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1.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重在经济发展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在发展中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基本前提。调节收入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发展,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问题,都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

2.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促进收入分配结果公平

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和《失业保险条例》;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城市低保人员和农民难以享受医保的问题;充分发挥群众团体民间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救助机制。

3.完善税收调节功能和作用,适当限制过高收入

一是要健全个人监测办法,强化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实行综合分类税制,合理确定点征收额和扣除额,以体现公平原则。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和个人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以税收为杠杆调节好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二是改革和完善财产税。规范现行财产税税种,对个人收入进行多环节、多渠道调节。适时开征并不断完善遗产与赠与税,避免由于少数人收入畸高形成的两极分化。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篇:值日作文,关于值日的作文下一篇:秘书礼仪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