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2024-08-30

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共10篇)

1.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3、中和热的测量(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2)原理:Q= —C(T2—T1(C 为热容 中和热:Q=(3)步骤 或 Q= —C m(T2—T1(C 为比热容)Q —mC(T2—T1 =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n(H2O n(H2O

2.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二

版必修2 一 原子结构: 原子的构成:

相关知识点:原子的构成、核素、同位素、质量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电子微粒、18电子微粒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二、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

相关知识点:元素周期律、粒子半径大小比较、元素周期表结构、位-构-性关系。(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C.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 b.原子与其离子 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3.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三

原子结构

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

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原子结构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

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

【知识与技能】

A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 Z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

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

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思考、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原子核 核素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

1、等量关系

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总结: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Z)+ 中子数(N)==质量数(A)

2、原子的表示: A ZX(二).核素

1、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2、核素:种类由质子数和中子数决定

3、同位素:研究对象是原子

荐上教版

荐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很实用)荐化学

4.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四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CH4和Cl2在光

照条件下反应的产物最多可能有四种

B.CH3CH2OH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

C.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

D.从乙烯出发可经先加成后氧化制得乙醛

2.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次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

A.甲烷

B.苯

C.尿素

D.乙醇

3.《本草纲目》对民间的酿酒工艺载有:“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粮食酿酒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B.可用NaOH检验乙酸中含有的酒精

C.上述文中描述的内容涉及蒸馏操作

D.75%的酒精可用于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4.把①蔗糖、②淀粉、③纤维素、④蛋白质、⑤油脂,在硫酸存在下分别进行水解,最后产物只有一种的是()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④和⑤

D.③

5.下列关于化石燃料及其使用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煤的气化是指将固态煤粉碎成气态煤,使煤燃烧时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而完全燃烧

B.天然气除可用作清洁能源外,还可用于合成氨和生产甲醇等

C.石油分馏得到的汽油和石油催化裂化得到的汽油其成分不相同

D.化石燃料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和苯就是分别来自石油和煤的基本化工原料

6.1mol某烷烃完全燃烧,需要8mol氧气,这种烷烃的化学式是

A.C5H12

B.C4H10

C.C3H8

D.C6H14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证明锌比铜的还原性强

B.证明一水合氨是弱碱

C.制备乙酸乙酯

D.苯萃取碘水中碘单质

8.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78

g苯含有C=C双键的数目为3NA

B.标准状况下,22.4

LCC14所含分子总数为NA

C.0.1 mol的14C中,含有0.8NA个中子

D.100

g17%的H2O2溶液含氧原子总数为NA

9.下列物质中,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能褪色的是()

A.丙烯

B.苯

C.乙烷

D.硝酸

10.苯与甲苯比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都属于芳香烃

B.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等物质的量的苯和甲苯完全反应消耗等量的氢气

D.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完全燃烧时生成的产物种类相同

11.实验室用新鲜动物脂肪5g、95%的乙醇、热饱和食盐水和40%氢氧化钠溶液制备肥皂,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滤纸在托盘天平上称量5.0g动物脂肪

B.为检验皂化反应进行程度,取几滴反应液,滴入装有热水的试管中,振荡,若有油滴浮在液面上,说明油脂已完全反应

C.可用分液法分离反应后的混合物得到高级脂肪酸钠

D.在油脂完全反应后需加入热饱和食盐水,有利于高级脂肪酸钠析出

12.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泡沫灭火器可用于一般的起火,但不能用于电器起火

B.服用阿司匹林出现水杨酸反应时,用NaHCO3溶液解毒

C.中国古代利用明矾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D.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酯类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

B.完全燃烧某有机物,生成CO2

H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1,该有机物只可能是烯烃或环烷烃

C.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

D.符合通式CnH2n-2(n≥3)的有机物一定是炔烃

14.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烃在80mL氧气中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测得气体体积为70mL,则此烃为()

A.一定是甲烷

B.一定是乙炔

C.可能是甲烷、也可能是乙烯

D.可能是乙烯,也可能是乙烷

15.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加碳酸氢钠溶液,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AlO2—结合氢离子能力比CO32-强

B

将硫酸酸化的双氧水滴入硝酸亚铁溶液中,溶液黄色

H2O2的氧化性比Fe3+强

C

浓硫酸与乙醇共热产生气体Y,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紫色褪去

气体Y为纯净的乙烯

D

向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和NaI混合溶液中滴加速率稀硝酸银溶液,生成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16.某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共a

L,完全燃烧需要的氧气的体积也为a

L,则原混合气体中,甲烷和氢气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__。

17.最近研制成一种新型聚乳酸酯,能取代苯乙烯塑料,以消除“白色污染”,净化环境,它的单体结构简式为_____。

18.有四种无色液态物质:己烯、己烷、苯和甲苯。符合下列各题要求的分别是:

⑴不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但在溴化铁作用下能与液溴反应的是_____,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⑵能与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是________。

⑶不与溴水反应但能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

三、推断题

19.A、B、C、D、E、F、G均为常见的有机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已知:①A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催熟作用;②醛基在氧气中易被氧化成羧基。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中官能团名称分别是___和___。

(2)在F的众多同系物中:最简单的同系物其空间构型为___;含5个碳原子的同系物其同分异构体有___种,其中一氯代物种类最少的同系物的结构简式为___。

(3)反应⑥和⑦均可得到G,要制备得到较纯净的G,应该选用反应_____。

(4)反应①﹣⑦属取代反应的有___;反应④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四、实验题

20.为探究苯与溴的取代反应,甲用下图装置Ⅰ进行如下实验:

将一定量的苯和溴放在烧瓶中,同时加入少量铁屑做催化剂,3~5分钟后发现滴有AgNO3的锥形瓶中有浅黄色的沉淀生成,即证明苯与溴发生了取代反应。

(1)装置Ⅰ中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中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中长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烧瓶中生成的红褐色油状液滴的成分是________,要想得到纯净的产物,可用NaOH溶液试剂洗涤。洗涤后分离粗产品应使用的仪器是________。

(4)甲做实验时,乙观察到烧瓶中液体沸腾并有红棕色气体从导管中逸出,提出必须先除去红棕色气体,才能验证锥形瓶中的产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同学设计如图所示装置Ⅱ,并用下列某些试剂完成该实验。

可选用的试剂是:苯;液溴;浓硫酸;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银溶液;四氯化碳。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b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1.目前,化学家们已合成了一系列有机物:

联苯

联三苯

联四苯

联m苯

根据这一系列有机物的规律,试回答:

(1)写出联苯的化学式(用m表示)_________________

(2)该系列有机物中,其中含碳量最高的化合物碳含量百分率约为________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3)若联苯中C—C能自由旋转,那么联苯的二氯取代物有______种

22.将0.1mol有机化合物A与标准状况下5.6L氧气混合,一定条件下二者完全反应,只得到CO、CO2和H2O三种产物,将全部产物依次通入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中,浓硫酸增重5.4g,碱石灰增重4.4g,剩余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机化合物A的分子式___(要求写出推理过程)。

(2)若有机化合物A能与钠反应放出氢气,请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B

5.A

6.A

7.A

8.C

9.A

10.B

11.D

12.D

13.C

14.C

15.A

16.1:2

17.18.苯

己烯

19.碳碳双键

羟基

正四面体

C(CH3)4

④⑥

催化剂、吸水剂

2CH3CH2OH+O22CH3CHO+2H2O

20.Ag++Br-AgBr↓

冷凝回流、导气

与Br2

分液漏斗

反应放热,液溴挥发Br2+H2OHBr+HBrO,HBr+AgNO3AgBr+HNO3

防止倒吸

CCl4或

21.C6mH4m+2

94.7%

22.C2H6O

5.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五

会员交流资料

3.2 竖直方向上的抛体运动·同步测试

1.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通过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时间之比是 [

] A.2∶1

2.一物体以足够大的初速度做竖直上抛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最后1s初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和最后1s内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

] A.10m/s,10m B.10m/s,5m C.5m/s,5m D.由于不知道v0的大小,无法计算

3.以加速度a匀加速上升的气球上,突然掉出一个沙袋,在沙袋离开气球的瞬间,沙袋的初速度和加速度的方向为

[

] A.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上 B.初速度向上,加速度向下 C.初速度为零,加速度向下

D.初速度向上,加速度方向应由气球上升的加速度a与重力加速度g的大小决定

4.将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竖直上抛,在图2-14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速率v与时间t的关系的图像是 [

]

5.一个物体向上竖直抛出,如果在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所受的空气阻力数值相等,那么在图2-15中能够正确反映它的速度变化(以向上方向为正方向)的是

[

]

保护原创权益·净化网络环境

交流试题

会员交流资料

6.一小球从竖直的厘米刻度尺零点处自由落下(图2-16),如给此小球拍照,发现底片上留有从第n1到第n2刻度的痕迹,则小球从刻度n1到n2的时间为____.

则物体从下落到着地的时间为____.

8.竖直上抛物体在上升阶段的最后三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为____.

9.从离地高度为h处有自由下落的甲物体,同时在它正下方的地面上有乙物体以初速度v0竖直上抛,要使两物体在空中相碰,则作竖直上抛物体的初速度的取值应为____(不计空气阻力,两物体均看作质点).若要乙物体在下落过程中与甲物体相碰,即v0取值为____.

10.一小球从塔顶竖直上抛,它经过抛出点之上0.4m时的速度为3m/s,则它经过抛出点之下0.4m时的速度为____(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

11.某人在高层楼房的阳台外侧上以20m/s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石块,石块运动到离抛出点15m处所经历的时间可以是多少(空气阻力不计,g取10m/s2).

12.小球从高h0=120m处自由下落,着地后跳起,又落下.每与地

(2)求小球下落到停止的总时间和总路程(g取10m/s2). 参考答案

1.D. 2.B. 3.B. 4.B. 5.B.

8.5∶3∶1.

12.(1)图略;(2)15s,200m.

10.5m/s.

6.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六

【复习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掌握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复习重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情景设计】 【知识回顾】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概念: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

2、定量表示方法:

3、单位:mol/(L·s);mol/(L·min)。

友情提醒:

☆固体和纯液体单位V内n是定值,则C是常数,速率不变化。

☆同一反应速率可以用不同物质浓度变化表示,其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反应mA(g)+nB(g)=pC(g)+qD(g)则V(A):V(B):V(C):V(D)=m:n:p:q ☆无论用任何物质来表示反应速率都为正数 【课堂探究】

1、某化合物A的蒸气1mol充入0.5L容器中加热分解:2A(g)=B(g)+nC(g),反应到3min时,容器内A的浓度变为0.8mol/L,测得这段时间内,平均速率v(c)=0.6mol/(L.min),则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值为_____,v(b)=_______mol/(L.min)。

2、某温度时,在2L容器中,x、y、z三种物质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反应开始至2min,z的平均速率是____________。

3、在2L密闭容器中,发生3A+B = 2C 的反应,若最初加入A和B都是4mol,A的平均反应速率是0.12mol/(L.s),则10s后容器中的B的物质的量是:()A、1.6mol B、2.8mol C、3.2mol D、3.6mol

4、反应A+3B=2C + 2D 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分别为:

① VA=0.15mol /(L.S)② VB=0.6mol /(L.S)③ VC=4mol /(L.min)④ VD=0.15mol /(L.S)则该反应进行的最快的是()A.③ B.①④ C.②③ D.② E.②④

5、在温度、体积不变的容器中进行反应H2==2H,若反应物的浓度由0.1mol/L降到0.06mol/L需20s,那么由0.06mol/L降到0.036mol/L,所需反应时间应为

()A、=10s

B、=12s C、>12s

D、<12s 【知识回顾】

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的本质: 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生成物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过程

——旧键断裂,新键生成——

(2)外因:

①浓度:②压强:③温度:④催化剂:⑤其他因素:光、颗粒大小、溶剂等。

三、碰撞理论

碰撞理论解释各外界因素对速率的影响

1、浓度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知识应用】 应用1:

一定条件下,在CaCO3(块状)+2HCl=CaCl2+H2O+CO2↑反应中,为了加快反应的速率,下列那些方法可行:

A、增加HCl的浓度 B、加水 C、增加同浓度盐酸的量 D、改加CaCO3粉末 应用2:

若将物质的量相等的HI气体分别放在等容积的两个针桶中,一个保持体积不变,另一个压缩为原来的1/2。其它条件不变,则HI的分解反应速率谁快?

2、压强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

压强对于反应速率的影响是通过对浓度的影响实现的 P增大→C成比例增大,P减小→C成比例减小

压强只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的速率有影响(紧扣对C的影响)

友情提醒

1、改变压强(参加反应的气体浓度发生变化),会使任何气体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变化程度不同,即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的反应速度变化较大。

2、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质是浓度的影响,所以当容器体积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反应速率不受影响,但若保持容器内压强不变,充入与反应无关气体,则反应速率减小(与减压引起的效果相同)

3、若某一反应只有反应物(或生成物)有气态物质,则改变压强瞬间,即只有正反应(或 3

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 【知识应用】

应用1:增大压强能够使下列可逆反应的逆反应速率增加的是

()

A.2 SO2(g)+O2(g)B.FeCl3+3KSCN C.H2(g)+I2(g)

2SO3(g)

Fe(SCN)3 + 3KCl 2HI(g)

D.CO2(g)+CaO = CaCO3 应用2:在N2+3H2 2NH3中,当其他外界条件不变时:

减小体系压强,该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N2,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容积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在反应中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He,反应的速率怎么变?

应用3:对于反应N2+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哪些不能加快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 N2 使压强增大

C、体积不变充入 O2使压强增大 D、使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 E、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

3、温度

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

一般说来,温度每升高10℃,速率增加2-4倍。【知识应用】

应用1:对于反应M+N→P,如果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在10℃时完成反应的10%需要54min,将温度提高到40℃完成反应的10%需要的时间为()A.2min B.3min C.6min D.9min

4、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

解释:

“对可逆反应而言,催化剂既能催化正反应又能催化逆反应”试利用如图原理加以解释?

友情提醒:

使用催化剂同等程度的增大(减慢)、正逆反应速率,从而改变反应到达平衡所需时间。没特别指明一般指正催化剂

催化剂只能催化可能发生的反应,对不发生的反应无作用 催化剂一定的具有选择性 【知识应用】

7.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七

【题1】甲溶液的pH=6,乙溶液的pH=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乙两溶液的[H+]之比为400:1

B.甲、乙两溶液均呈酸性 C.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

D.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无法比较

【解析】甲、乙两溶液中[H]之比(1×10 mol•L):(1×10

-6

-1

-2

mol•L

-1)=1:1×10,4故A错。未指明溶液的温度,Kw值未确定,pH<7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B错误。若甲、乙两溶液都是酸的溶液,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小,电离程度大,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大,电离程度小;若甲、乙两溶液都是强酸弱碱盐的溶液,+

+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程度较小,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程度较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错,D对。

【题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硫酸和硫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总数的关系是(B)A.H2S中多

B.H2SO4中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的强弱与电离的关系。氢硫酸、硫酸分别属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前者在溶液中只有极少量电离,尽管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一样,但是离子的个数却是后者大于前者。

【题3】在0.1 mol•L-1硫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A)

A.5×10-13 mol•L-1 B.0.02 mol•L-1 C.1×10-7 mol•L-1 D.1×10-12mol•L-1

【解析】硫酸属于二元强酸,硫酸溶液中c(H+)=0.02mol•L-1,由此可以求出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Kw/c(H+)=10-14/0.02 mol•L-1=5×10-13 mol•L-1,根据水的电离特点,可知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必等于其所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题4】已达到电离平衡的的醋酸溶液中,为了促进醋酸的电离,同时使溶液的pH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B)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热溶液

C.加入少量盐酸

D.再加入少量冰醋酸

【解析】加一定量的水,促进了醋酸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却会降低,引起溶液pH升高;加入少量盐酸和再加入少量冰醋酸等措施均会抑制醋酸的电离,虽然氢离子浓度高了,也不符合要求。

【题5】某一元酸HR的溶液中,H+与HR的个数之比为m:n,则此时HR的电离平衡常数为(A)

A.m2/n

B.m2/(m+n)

C.m2/(n-m)

D.n2/m2

【解析】根据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HRH++R-,可知其电离常数等于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浓度的乘积再除以弱酸分子的浓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题6】某温度下,可逆反应HA

H++A-的电离常数为K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易电离

B.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难电离 C.Ka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a随体系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以及影响因素,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乘积与原来总的分子浓度系数次方的比值,只受温度影响。

【题7】相同温度下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A)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盐类的水解程度大小的有关因素,从内因来看,由于多元弱酸电离出正酸根离子最困难(弱酸的各级电离程度不同,最后一步的电离最困难),所以其正酸根离子就比酸式根离子更易水解,所以本题中Na2CO3的水解程度就比NaHCO3大,故而溶液的碱性前者比后者大。

【题8】下列各式属于正确的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A)A.NH4++H2OB.S2-NH3•H2O+H+

-+2H2O===H2S+2OH

CH3COO-+H3O+ C.CH3COOH+H2OD.CH3COOH+OH-==== CH3COO-+H2O 【解析】本题考查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原则。B选项错误,因为多元弱酸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不能合起来写;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这是电离方程式,不是水解方程式;D选项也不对,因这是一个酸碱中和的离子方程式。【题9】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D.同浓度的NH4Cl和NaCl pH之和大于14 【解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的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强酸强碱盐,因不水解,溶液仍呈中性;某些弱酸弱碱盐,比如CH3COONH4,因醋酸和氨水的酸碱性相当,所以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相等,溶液也仍呈中性;由此可知A、B选项均错;同浓度的NH4Cl和NaCl,前者的pH<7,后者的pH=7,所以两者之和小于14,所以也错。

【题10】将20 mL.0.4 mol•L

-1

硝酸铵溶液跟50 mL.0.1 mol•L

-1

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B)

A.c(NO3-)>c(OH-)>c(NH4+)>c(Ba2+)B.c(NO3-)>c(Ba2+)>c(OH-)>c(NH4+)C.c(Ba)>c(NO3)>c(OH)>c(NH4)D.c(NO3)>c(Ba)>c(NH4)>c(OH)【解析】NH4+和OH-生成一水合氨过程中,其他离子未参加反应,故Ba2+为0.005 mol,NO3为0.008 mol。根据反应计算,OH过量了0.002 mol,溶液显碱性;因为溶液较稀,且反应在常温时进行(无加热条件),氨气不会全部逸出,故溶液中仍有氨水电离出的NH4+,NH4+要比OH-少的多,所以c(OH-)>c(NH4+)。【题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SO42-+Ba2+=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NO3-+4H+=Cu2++NO↑+2 H2O 【解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应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找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再抓住关键,即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物质的性质,确定所书写的化学符号。离子方程式判断的常见错误为:化学反应原理不正确、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符号、电荷数不守恒、忽略了反应物用量的影响等。A、D选项电荷均不守恒,其中A选项还存在反应原理的错误。B选项中未找全参加反应的离子,除Ba2+与SO42-生成沉淀外,Mg2+和OH-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题12】醋酸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的氧化物及氧化物溶于水而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NH4+]=2.0×10-5 mol•L-1,[Cl-]=6.0×10-5 mol•L-1,[Na+]=1.9×10-5 mol•L-1,[NO3-

--

-2+-

2+

-]=2.3×10-5 mol•L-1,[SO4

2-

]=2.8×10

-5

mol•L

-1,则该酸雨的pH为(D)

【解析】本题要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求出[H+],再求出pH。因为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即[NH4+]+[Na+]+[H+]=[Cl-]+[NO3-]+2[SO42-]

8.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八

5.2 力的分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明确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使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已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已知力。3.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培养观察、实验和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体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重物、钩码、细线、台秤、滑块、木板 教学方法:

实验法、启发式、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桥,提出问题:赵州桥等石拱桥为什么设计成拱形?高架桥、立交桥为什么修很长的引桥?

演示实验: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合力、分力概念,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复习上节课知识,同时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力的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仍然保持重物静止,得出力分解的多解性,提示问题,具体分解一个力时,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去分解?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实际情况下应如何分解? 实例探究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一个斜向上方的拉力F,这个力与水平面成θ角。

(1)猜想: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2)演示实验验证

(3)结论:力F的作用效果有水平向前拉物体和竖直向上提物体的效果那么它的两个分力就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方向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就是唯一的。

如图所示分解F1=Fcosθ,F2=Fsinθ 实例探究2: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根据课本P91页迷你实验室以及提供的细绳套、钩码等实验器材进行探究,画出钩码对结点拉力的分解示意图。实战演练:课本P95页作业3

实例探究3:物体放在斜面上,那物体受的重力产生有什么样的效果。由学生分析、提出猜想:

G方向竖直向下,又不能下落。在垂直于斜面方向产生紧压斜面的力的作用效果;在沿斜面方向上使物体产生沿斜面向下滑动的效果。

探究:钩码在课本构造的斜面上下滑时,钩码重力产生的效果 结论:G1=Fsinθ,G2=Gcosθ

分析生活现象:高架桥、立交桥的引桥;滑梯;盘山公路 实例探究4:提出探究问题,留待课下探讨(1)两个大力士拔河的小故事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生活中常见现象:菜刀、斧头形状;小孩推动柜子的办法…… 探究问题:当两个分力的夹角变化时,分力大小与合力的关系。

三、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从理论上按照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是无数组的。但分力与合力是在相同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换,在此意义上分解是唯一的。

四、作业

1.留心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斜面和支架。2.课本P95页作业

教后感

1.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把生活中景象、现象搬进课堂,给学生的直观感受胜过老师最形象的直观描述,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当把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2.多媒体实物投影的应用能够及时的把学生的做题过程、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生。这对于改变学生存在的许多细节性的问题效果显著。

3.由于课前充分备课(既备了教材,又备了学生),抓住了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到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生活、实例分析),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把教材中属于本节内容的知识点调整到习题课去讲),自我感觉本节课落实效果不错。当然,这与传统题海战术的效果孰好孰坏还有待验证。

3.虽努力在形式、过程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旧存思想的影响、对新理念的理解不十分到位、学生对新的学习方法的不适应等客观问题的存在,使得这节课师生的互动探究基本上流于形式,浅尝即止。老师不敢放开讨论,学生表达跟不上、放不开。造成了课堂上启而不发、老师讲的过多、学生思考、讨论时间不充分的现象。

9.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九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解析】盐类的水解使溶液呈现酸碱性,所以必然会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Na2CO3溶液中,首先Na2CO3==2Na++CO32-,但有弱会水解,CO32-+H2O-

HCO3-+H+,HCO3+H2OH2CO3+H+。所以c(Na+)大于c(CO32-)的2倍

【题5】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以促进水电离的是(C)A.H2SOB.NaOH

C.Na2COD.KNO3 【解析】2H2OOH+H3O,加酸加碱均会抑制水的电离,强酸强碱盐不影响水的电离,-

+含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的盐均可以促进水的电离。【题6】下列水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错误的是(A)A.Fe3++3H2O=Fe(OH)3+3H+ B.HSO3+H2OC.C6H5COO-+H2O-H2SO3+OH

C6H5COOH+OH-

-D.Al3++3 HCO3-=Al(OH)3↓+3CO2↑

【解析】A应该为可逆符号,而不是等号。D为双水解,相互促进至最后完全。【题7】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32-和OH-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C.10 mL 0.10 mol•L-1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 c(CH3COO-)> c(OH-)> c(H+)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恰好生成Na2CO3,而Na2CO3中CO32-会水解生成HCO3-,故A错误。c(H+)+c(H2CO3)=c(OH-)+ c(CO32-)质子守恒,故B错误。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恰好生成CH3COONa,CH3COO发生水解生成CH3COOH和OH-,所以c(Na+)> c(CH3COO-)> c(OH-)> c(H+)。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的pH都相同,说明二者产生出的H+一样多,CH3COOH为弱酸,部分电离,所以要电离出相同的H+,其物质的量浓度必然要比盐酸多。【题8】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B)

A.CH3COOH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关系满足:c(H)=c(OH)+c(CH3COO)B.0.1 mol/L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减小 C.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逆向移动

-+

H++CH3CO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D.常温下,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7

【解析】电荷守恒:c(H+)=c(OH-)+c(CH3COO-);加水稀释,促进醋酸的电离,但c(H+)却减小,再依据水的离子积可得c(OH)增大;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抑制了醋酸的电离,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H=2的CH3COOH溶液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恰好生成CH3COONa,但CH3COO水解产生OH,所以pH>7。【题9】加热蒸干下列各物质的溶液,能得到该物质晶体的是(A)A.Na2COB.FeCl3

C.Al(NO3)

2D.Ca(HCO3)2

【解析】FeCl3加热蒸干产物为Fe(OH)3,Al(NO3)2加热蒸干产物为Al(OH)3,Ca(HCO3)2加热蒸干产物为CaCO3。

【题10】为了除去MgCl2酸性溶液中的Fe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的盐酸,这种试剂是(D)

A.NH3•H2O

B.NaOH

C.Na2CO3

D.MgCO3

【解析】不能引入杂质,所以需要使用的试剂阳离子也应该为Mg2+。【题11】下列操作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而且溶液呈酸性的是(BC)A.加入小苏打

B.滴加稀硫酸 C.加入FeCl3•6H2O晶体

D.加入NaOH固体

【解析】四个选项均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B、D是抑制水的电离,A、C是促进水的电离,要特别注意NaHCO3溶于水时即可发生HCO3-的电离,又可发生HCO3-的水解,但电离趋势小于水解趋势,故溶液呈碱性。【题12】下列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分子的是(C)

A.Ba(OH)

2B.CH3COOH

C.Ca(OH)2

D.NH3•6H2O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强弱电解质的分类,弱电解质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故存在电解质分子。

【题13】一定温度下,将一定量的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a、b、c三点溶液的pH:c < a < b B.a、b、c三点醋酸的电离程度:c > a > b C.用湿润的pH试纸测量a处溶液的pH,测量结果偏小

D.a、b、c三点溶液用1 mol/L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c < a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解析】pH大小与[H]有关,pH大[H]小。导电能力与离子浓度有关,在醋酸溶液中离子来源于醋酸的电离,所以醋酸溶液的导电能力越强说明[H+]越大,A不对。电离度在一定温度下与浓度有关,溶液越席电离度越大,B错误。a处溶液稀释时,[H+]增大,pH减小,C正确。既然是“一定质量的冰醋酸”,则消耗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应该是a=b=c,D错误。+

10.高中化学 1.1 走进化学科学教学设计 鲁科版必修 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A.丙烯酸和油酸          B.和

C.乙二醇和丙三醇          D.环丁烷和乙烯

2.关于酸、碱、盐的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的是酸

B.化合物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有氢氧根离子的是碱

C.化合物电离时,盐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

D.NH4Cl的电离方程式是NH4Cl=

NH4+

+Cl-,所以NH4Cl是盐

3.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C60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B.1H和2H互为同位素

C.和

互为同分异构体

D.CH4和C3H8互为同系物

4.有机物种类繁多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界中存在着多种形式的、大量的有机物

B.碳原子能与其它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且碳原子间也相互成键

C.有机物除了含碳元素外,还含其他多种元素

D.有机物分子结构十分复杂

5.以下反响的产物中,可能有两种互为同分异构体物质生成是〔

A.丙烯与氯化氢加成                                              B.2-溴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

C.1-溴丁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                             D.1—溴丙烷与NaOH溶液共热

6.主链上有4个碳的某烷烃有两种同分异构体,那么与该烷烃等碳且主链上四个碳的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几种〔

A.3                                           B.4                                           C.5                                           D.6

7.以下化学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8                             B.C4H10                             C.C6H12O6                             D.C12H22O11

8.以下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本草经集注?中关于鉴别硝石(KNO3)和朴硝(Na2SO4)的记载:“以火烧之,紫青烟

起,乃真硝石也〞,该方法应用了显色反响

B.氢化钙的电子式是:Ca2+[∶H]2–

C.目前,元素周期表已经排满,第七周期最后一种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18

D.直径为

20nm的纳米碳酸钙属于胶体

9.以下有关烷烃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A.烷烃几乎不溶于水

B.所有的烷烃在光照条件下都能与Cl2发生取代反响

C.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nH2n+2,符合该通式的烃不一定是烷烃

D.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熔、沸点逐渐升高

10.环与环之间共用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的多环烷烃称为桥环烷烃,其中二环[1.1.0]丁烷

()是其中一种。以下关于该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与C3H4是同系物                                                B.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C.与环丁烯互为同分异构体                                    D.所有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

11.以下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A.CH3CH=CH2与CH3CH3                                    B.与

C.CH3CH2OH

与CH2OHCH2OH                          D.C3H8和C5H12

12.以下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正确的选项是〔

A.3﹣甲基﹣4﹣乙基戊烷     B.3,3,4﹣三甲基已烷     C.2,2﹣甲基戊烷     D.3,5﹣二甲基已烷

13.如图两种化合物的结构或性质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两种化合物均是芳香烃

B.两种化合物可用红外光谱区分,但不能用核磁共振氢谱区分

C.两种化合物分子中共平面的碳原子数相同

D.两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均能与溴水反响

14.降冰片二烯类化合物是一类太阳能储能材料。降冰片二烯在紫外线照射下可以发生以下转化。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降冰片二烯与四环烷互为同分异构体

B.降冰片二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四环烷的一氯代物超过三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D.降冰片二烯分子中位于同一平面的碳原子不超过4个

15.侯氏制碱法原理:NaCl+H2O+CO2+NH3=NaHCO3↓+NH4Cl,以下相关化学用语正确的选项是〔

A.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

78N                                                  B.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C.NaHCO3的电离方程式:NaHCO3=Na++H++

CO32-D.CO2的球棍模型:

16.三种有机物

(x)

(y)

(z),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x、y、z

互为同分异构体,z的二氯代物有三种

B.x、y的一氯代物均只有三种,z的一氯代物有一种

C.x、y

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因发生加成反响而褪色

D.x、y、z

中只有

x的所有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二、综合题

17.〔1〕Ⅰ.下面列出了几组物质,请将物质的适宜序号填写在空格上。

①金刚石和石墨

②D和T

③12C和13C

④O2和O3

⑤CH4和CH3CH2CH3

⑥CH2=CHCH3和CH2=CH2

⑦CH3CH(CH3)CH2CH3和CH3(CH2)3CH3

同系物________;同分异构体________。

〔2〕Ⅱ.篮烷分子的键线式如下图,试答复:

篮烷的一氯代物的种数为________种(不考虑立体异构)。

〔3〕Ⅲ.在一定温度下,体积为2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NO2和N2O4之间发生反响2NO2(g)

N2O4(g),如下图。

曲线________

(填“X〞或“Y〞)表示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4〕该反响到达限度时,Y的转化率是________,反响开始时与反响到达平衡状态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

18.如图是研究甲烷取代反响实验装置图,具体的实验方法是:取一个100mL的大量筒,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收集20mLCH4和80mLCl2,进行实验.

〔1〕假设研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响,还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

〔2〕假设将如下图装置放在光亮的地方,等待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假设将如下图装置放在强光下照射会有________〔填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

〔4〕假设量筒中的甲烷和氯气的量比拟大,放在光亮的地方足够长的时间,除看到〔2〕的现象外,还能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

19.请根据官能团的不同对以下有机物进行分类:

①CH3CH2OH②

③CH3CH2Br④

〔1〕芳香烃:________;卤代烃:________;

〔2〕醇:________;酚:________;醛:________;酮:________;

〔3〕羧酸:________;酯:________;

〔4〕键线式

表示的有机物的分子式________;

〔5〕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20.最近中央电视二台报道,市场抽查吸管合格率较低,存在较大的平安隐患,其中塑化剂超标是一个主要方面,塑化剂种类繁多,其中邻苯二甲酸二酯是主要的一大类,〔代号DMP〕是一种常用的酯类化剂,其蒸气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97。工业上生产DMP的流程如下图:

:R-X+NaOH

→△H2O

R-OH+NaX

〔1〕上述反响⑤的反响类型为________。

〔2〕D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

〔3〕DMP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

〔4〕B→C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A

6.B

7.A

8.C

9.C

10.C

11.D

12.B

13.D

14.C

15.B

16.B

17.〔1〕⑤⑥;⑦

〔2〕4

〔3〕Y

〔4〕60%;14∶11

18.〔1〕光照

〔2〕可以观察到量筒内气体颜色变浅,量筒壁上出现油状液滴,量筒内水面上升

〔3〕爆炸

〔4〕饱和食盐水中析出晶体

19.〔1〕⑨;③

〔2〕①⑥;⑤;⑦;②

〔3〕⑧⑩;④

〔4〕C6H14

〔5〕酚羟基、酯基

20.〔1〕取代反响〔酯化反响〕

〔2〕羧基

〔3〕

上一篇:家乡的桃花作文200字下一篇:大班级安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