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音乐教学计划

2024-10-24

二上音乐教学计划(精选7篇)

1.二上音乐教学计划 篇一

二年级第三册教案

第一课 过中秋 课 题: 过中秋 教学目标一:了解中国节日传统节日中秋节的风俗与人文内涵,体验节日歌曲中的美感,感受节日气氛。教学目标二:能有表情的演唱抒情和活泼等不同情绪的歌曲,用歌声表现中秋节的意境,并能背唱其中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在指导下,人人参与自编自演活动。教学目标三:能从长短不同的语言中懂得音的长短,能富有情感的朗诵配乐诗《月姥姥》,对语感有初步的审美能力。教学目标四:借助语言找到音的长短。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听关于中秋的故事看关于月亮的图片后,在唱关于中秋的歌曲时,更加的感情到位。

教学难点:对 XX XX ∣ X--∣ X X ∣ 节奏的练习。教具准备:卡片缱忧伲家艋?p>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律动练习 2 师生问候 二 故事导入 以童趣色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家家户户要团圆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把课前自己准备的花灯都带到课上来,让同学们互相欣赏,为本课的主题过中秋营造氛围。

三 学习新歌

学生听范唱,第二遍跟唱 2 学生分句跟琴模唱

听老师模唱,学生跟唱。

老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唱熟后交换。

学会歌曲后,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表演方式展示自己: A 表演唱的方式

B 舞蹈的方式,剩下的学生伴唱。C 选择打击乐器为他人表演伴奏的方式 D 用画画的方式设计自己喜爱的花灯。

四 教授新歌《爷爷为我打月饼》

通过对话让学生说说中秋节除了观花灯、赏月外,还吃过月饼吗?都喜欢吃哪些品种的月饼?在《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中,让同学们把自己喜欢吃的月饼画出来,让大家分享。边画画边让学生听熟歌曲。2 老师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的理解。3 师范唱,学生跟唱。4 学会歌曲后,鼓励学生独立演唱此歌曲,并请同学们结伴为大家表演。

五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复习旧歌

《中秋节》 《爷爷为我打月饼》 三 学唱新个歌

先于《爷爷为我打月饼》进行对比,让学生谈谈感受。2 边听边随音乐的节拍左右摆动,感受抒情而流畅的歌曲韵律

模仿老师的样子边朗读歌词边做第一拍拍腿,第二、三拍拍手的律动。4 在听唱歌曲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的做动作帮助记忆歌词,体验和感受歌曲的美感。

四 配乐诗朗诵 把配乐诗朗诵的的内容编个故事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带着一种幻想朗读《月姥姥》,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五 练习老师与学生合作游戏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出语音与节奏长短相关的话。分声部做一做书上的两个声部有节奏的声势练习,注意小声说,能相互倾听。六 小结

第二课《唱唱、跳跳》 第二课《唱唱、跳跳》 课题:唱唱、跳跳 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对五声音阶的相对音高概念,能打着手号唱准五个音组成的歌曲。

教学目标二:通过畅游和欣赏等音乐活动,使学生在唱唱跳跳的音乐活动中,用体态动作感受和表现活泼愉快的音乐情绪,对音乐的高低、强弱变化等规律做出真确的反应。

教学目标三:进一步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珍惜同学之间友谊,培养热爱同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这节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体验中,感受和表达“唱唱、跳跳”的愉快心情,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进一步建立自信心。教学难点:五声调式的音准的解决。

教具准备:卡片、头饰、小乐器、电子琴、录音机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导入 用卡片导入,学会手号的打法,以及唱准唱名,可用老师唱唱名,学生边打手号边模唱。用游戏的方法帮助音高的听辩和模唱。结合《五声歌》的内容,老师打手号让学生根据手号视唱唱名,逐句模唱。三 学唱《五声歌》 生以听唱法学会这首歌

四 学唱《我们都是好朋友》 1用听唱法边唱边拍打节奏。歌曲学会后,坐位前后左右自由组合,边唱边互相拍拍手,拉手,挥手进行律动。进行畅游活动。五 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图片导入

把《哇哈哈》歌曲当背景音乐,让同学们看图说说新疆人有什么特点。结合画画设计新疆帽,让同学们相互合作,动手用手折新疆帽。

三 学习新歌

用听唱法学会此歌

让有新疆舞舞蹈动作经验的同学来设计表演动作,全班同学跟着模仿。并把大家认为折的最好的新疆帽奖给动作设计的同学戴,边歌边舞。3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表演的方式。如:歌唱、舞蹈、拍节奏伴奏、选择打击乐器伴奏。

四 欣赏小提琴独奏曲《会跳舞的洋娃娃》

欣赏完后,自由探索,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稳定、均匀的强弱和强弱弱节拍规律,让大家想一想、议一议、学一学。

让学生用走路、学时钟摆动、打击身体各部位或敲击乐器来表现强弱和强弱弱的效果。

让学生模仿洋娃娃的样子跟随音乐走高走低、渐强渐弱做律动。

五 小结

第三课《奇妙的天空》 第三课《奇妙的天空》 课 题:奇妙的天空

教学目标一:能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闪烁的小星》、《云》,能背唱其中一首。

教学目标二:学会打手号“fa”,能模仿老师打着手号唱《闪烁的小星》的旋律。教学目标三:能用体态动作表现抒情和活泼两种不同情绪的歌曲。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两种不同节拍的歌曲伴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对神奇奥秘的天空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对手号“fa”的认识以及对歌曲的熟练掌握。教学难点:对三拍子歌曲和二拍子歌曲的对比。

教具准备:卡片,星星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录音机。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新课导入 以谜语导入新课 复习旧的手号,学习新的手号

A 做“请你跟我这样做”的模仿练习。让学生模仿老师打“fa”的手号,并进行模唱。

B 学生做书上的手号练习,并模唱。说星星: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的星星是怎样的? 4 做星星:让学生将自己打扮成星星,并表演。三 学习新歌 1 听范唱 师生合作演唱,让学生感受ABA 3 用律动表现歌曲 4 用打击乐器表现歌曲 完整的用好听的声音来演唱歌曲。6 赏星星:学生听“星星变奏曲”,感受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所表达的不同情绪。演星星:创设情景让孩子们感受和星星在一起的情景,并进行编排。四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感受音乐

听两首音乐《春节序曲》、〈云〉片段,每组选出两个同学随音乐挥动彩带,感受音乐的情绪。其余的学生用手臂随音乐画线条来感受音乐。2 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第一首音乐的线条。

再听第二首音乐〈云〉音乐,请学生拍拍手,觉的可以怎样拍。老师提出要求:第一拍强,后两拍弱,感受三拍子音乐的强弱规律。4 跟老师模唱第一乐句唱名。想想最后一个音有什么特点。5 请一位同学用一种打击乐器把长音敲出来。

学生打手号跟老师模唱唱名,在每个长音的地方用三角铁敲一下。7 老师模唱 3 5 6 ∣5--∣和 3 5 6 ∣5 0 0 ∣请学生说说有什么不同?用对比的方法感受音的长、短对音乐的影响。

三 歌曲学唱

出示课件:歌词和旋律走向。学生可边看边用手画旋律线。2 歌曲唱到云朵像什么? 3 想想你看到的云朵像什么? 4 学生自由回答。

边听范唱边随老师一起做律动。请几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可以 6 随琴唱出歌词

A 随琴轻声唱出歌词。

B 纠正学生演唱出现的问题。C 用多种方法来演唱歌曲。

D 全体清唱一遍,用三角铁在长音处伴奏。四 创编活动

请学生用乐器表现风声、雨声、太阳出来。

老师用情节把各种声音连起来,学生进行表演一次。

歌曲前奏用打击乐器表现风、雨、太阳出来,完整地唱一遍歌曲〈云〉

五 欣赏童声合唱曲《小白船》

放《小白船》歌曲音乐,跟随老师朗读歌词。

边欣赏边跟着录音哼唱,自由律动,请全班以小组为单位,手拉手模仿小船,小组里选出做桂花树和玉兔的同学。

六 小结

第四课《动物世界》 课 题:动物世界

教学目标一:从歌曲旋律的走向,感受上行、下行、同音反复。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的高低变化。

学目标二:从语言的朗读中体会音乐节奏里X—O 的停顿。在聆听音乐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能背唱歌曲《小毛驴》。

教学目标三:能听辩出长笛、低音大提琴的音色,用动作表现这两种乐器所表现的动物形象,从音乐中感受动物可爱的形象。教学重点:音乐的走向和音乐中的停顿。

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旋律以及会画歌曲的旋律线。教学准备:头饰、打击乐器、电子琴、录音机。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 律动练习2 师生问候 二 教授新课 学唱歌曲前,先进行语言与音乐中的停顿的探索。让学生说一说:

一 二 三,开 步 走,抬 起 头,挺 起 胸,就 像 小 兵 雄 赳 赳。X X X O X X X O X X X O X X X O X X X X X X X O 探索到说话中的停顿,导入音乐中的停顿。2 欣赏歌曲《野兔饿了》,边听边一拍一下拍手,遇到音乐中的停顿用双手握拳表示。轻轻地放背景音乐《野兔饿了》,让学生边拍节奏边朗读歌词,停顿处双手握拳或让学生自己设计表示停顿的方法。让学生对歌曲音乐有初步印象后,配合结合歌曲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听觉的分辨,感知音乐的上行下行。

A 先模仿老师做打手号唱旋律的练习。老师打手号唱《野兔饿了》的第一、二小结旋律,让学生模仿。

B 老师打手号唱的旋律用线条画出来。用同样的方法把第三、四小节旋律,让学生模仿和画出线条,边唱边感受音的上行、下行和同音反复。C 听唱歌曲《野兔饿了》,边唱边用手势表示歌曲旋律的走向。D 轻轻的放背景音乐《野兔饿了》,按照教材22页的要求,把停顿处睡觉的小兔用彩笔涂上颜色,加深对音乐中停顿的印象。5 歌曲基本掌握后,让学生讨论歌曲的处理方法,启发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来处理歌曲演唱的速度。让学生边唱边做律动,进一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7 改编歌词,请同学上台设计表演。三 学唱歌曲《小毛驴》 老师分句打手号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相同乐句,音乐中的走向特点。用听唱法学唱歌曲,第一遍先欣赏歌曲《小毛驴》,请同学们议一议,歌曲里讲了怎样一件有趣的事?第二遍欣赏歌曲《小毛驴》时,让学生轻声跟唱,学着小朋友骑着小毛律从很得意的样子到摔下地,谈谈自己对歌曲的感受。结合歌词的朗诵配上打击乐器,感受小毛驴行走的节奏。请一部分同学朗读,让一部分同学自己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模仿小毛驴行走。没有乐器的同学用声势配合。综合体验。歌曲熟悉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老师和同学进行分工合作,请一部分同学扮演小毛驴,一些同学自选打击乐器伴奏,其余同学演唱歌曲。四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新课导入 1 故事导入

A欣赏管弦乐曲《狮王进行曲》

B让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联想到什么动物?它是怎样上场的?合着音乐学学它走路的样子。

C 听辩演奏《狮王进行曲》的主要乐器,随音乐的节奏用跺脚、拍手和“嘣”哼唱主旋律的方法感受音乐。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中《小鸟》的主题。A 以“动物联欢会”为串线,欣赏《小鸟》音乐。

B 音乐形象的比较,让学生比较小鸟的音乐形象和狮子的音乐形象,说说对《小鸟》音乐的感受。

C 请一些同学戴上各类小鸟的头饰,随音乐的节奏自由飞翔,用动作表现音乐中的小鸟形象,其他同学学着演奏长笛的样子感受音乐。3 欣赏《大象》的音乐。

A 继续以“动物联欢会”为串线,欣赏《大象》的音乐。B 音乐形象的比较,让学生谈谈听了这段音乐的感受,联想到什么动物?它是怎样上场的?跟着音乐学学它跳舞的样子。

C 让学生模仿大象笨重的样子感受三拍子的韵律,认识低音大提琴乐器,了解其音色特点和演奏方法。三 做音的高低的游戏

1游戏前让学生静静欣赏《加沃特舞曲》。在听觉上基本有高低概念后,让学生在座位上用动作表示听出的变化。四 小结

第五课《唱游》 第五课《唱游》 课 题:唱游 教学目标一:锻炼对动作的反应和协调能力,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和协同表演的能力。教学目标二:〈学生做〉通过跟唱的方式提高识谱能力,音准能力以及节奏的准确性。〈玩具进行曲〉则让大家在唱游中通过自己用脚走进行曲步伐来参与的方式去 进一步感受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休止符的节奏。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唱游活动懂得相互间的合作和配合。教学难点:在唱游中学生音准和节奏的掌握。教具准备:打击乐器、电子琴、录音机。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新课导入

以做“照镜子”的游戏导入。

请两个同学站着做“照镜子”的游戏。3 导入听唱歌曲《学我做》,学生按照歌曲要求进行活动,互相评价。4 进行即兴创作的练习,在模仿的基础上,进入老师指导下的创作练习。

三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声问候

二 唱游歌曲《玩具进行曲》

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玩具 曲》,让学生通过听歌曲录音、做律动去感受,找出两个适合这首歌曲的词填进去,启发学生听出进行曲的风格。2 用听唱法学唱歌曲,边听歌曲边拍手感受歌曲节奏的行走特点。3 学生分批进行音乐律动,表演的同学拍成一行、或围成一圈行走,边和着歌曲的节奏行走边自由的做一些具有个性化的动作。

根据歌曲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进行表演。5 坐着的同学可用声势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三 小结

第六课《要做好孩子》 课 题:要做好孩子

教学目标一:能富有情感地演唱《小朋友,爱祖国》和《什么船儿》这两首歌曲。理解歌词内容,从感受歌曲美的意境中,培养 “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背唱其中一首歌曲。

教学目标二:能选择打击乐器并探索自然音源,为民间故事《狼来了》配音响,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故事情节,并能用较流利的语言看画讲故事,发展语言智能。

教学目标三:培养学生争做好孩子的自信心,懂得每个人都应争做“爱祖国、爱 科学、诚实勇敢和有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音乐形象的体验、创作以及表现。教学难点:对歌曲的创作以及表演。教具准备:打击乐器、电子琴。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导如新课

用对话的方式引入课题。

老师把歌词里的几个比喻提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找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听唱歌曲。第一遍放歌曲《小朋友,爱祖国》的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一听,歌曲作了怎样的回答,和同学们的答案是否一致。第二遍让学生用模唱的方法,跟着录音学唱歌曲。4 表现歌曲,继续跟着歌曲录音完整演唱歌曲时,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动作有表情地表现歌曲。

歌词基本熟悉后,进行填唱新歌的练习。

三 学唱歌曲《什么船儿》 1 感受歌曲、表现歌曲 A 游戏“听音乐找座位”。B 游戏“点虫虫”,玩中学唱歌曲。C 游戏“乘飞船”,玩中巩固歌曲。2 理解歌曲、创作歌曲

引言:刚才,我们的歌中唱了四种神奇的船儿,你还知道一些什么船儿呢?

A 学生展示查找的资料,没有的可找老师借用。看到这么多奇妙的船儿,你能把它也唱一唱吗?

B 老师讲“船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正是人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一步发展创造而来的,鼓励他们应该热爱科学,具有发明创造的精神。C 同学们在歌声陪伴下动手设计自己心目中最神奇的船儿。

D 全体学生手举自己的“船儿”尽情表演歌曲《什么船儿》至下课。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为叙事故事《狼来了》配音响。

全班分组围坐成4个半圆,教师在中间。1 说一说、做一做

A 电脑多媒体屏幕展示一组故事《狼来了》的图片。

B 故事接龙,把八幅图片分别给八个小组,每组请一位同学讲图画内容。让学生根据图片的内容讲故事,运用“语言智能”简单复述图片上的故事,从语言上的角度体验和表现故事情节。讲完故事请同学给故事取名。C 让学生说出故事中出现的几种不同的脚步声,并用动作表现出来。2 拍一拍、读一读

A 老师给出一节奏:XX X ∣ XX X ∣ XX XX ∣ XX X║ B 每组按节奏说一句话,描述一张图片的内容。

方法:把八副图片编上号码,老师边打着快板边让学生按节奏说出一句话,并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

C 老师根据学生的创作的一句话,引导和改编成快板,在词句里划上小节线、时植线和反复记号。3 想一想、仪一仪

分组讨论:

A 为快板编简单动作。B 为每幅画加音响效果。4 配一配、演一演

A 在快板词里加进打击乐器和配音响的记号。

B 请每组试音响效果,反复演练本组承担的配音任务。

C 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齐读快板故事。全班合作表演时,教师要给各小组分工,各组明确参与配乐的地方及如何演奏,协商好后进行合作,教师担当起提示和调配的作用,注意控制好演奏的速度和力度。5 编一编、说一说

A 多媒体出现第八幅图“牧童哪里去了?” B 请学生用节奏编故事结尾。

C 以“实话实说”的形式让学生用一句最简明的话,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最后多媒体展示关键词语“好孩子要诚实。”

三 小结

第七课《我们都是小乐手》

第七课《我们都是小乐手》 课 题: 我们都是小乐手

教学目标一:通过歌曲《大鼓和小鼓》的学习,能用强弱对比的手法边唱边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二:通过歌曲《玩乐器》的学习,能较协和地用三角铁、小鼓、双响筒边唱边参与四个声部的合奏,培养学生多层次合奏的能力。

教学目标三:通过歌曲《我们的小乐队》的学习,巩固已学过的的节奏型,学会自选打击乐器参与多层次歌曲伴奏的过程,并能即兴创编简单的歌词,边唱边表演。

教学重点:打击乐器与歌曲的配合。

教学难点:歌曲当中的强弱的对比以及节奏型X XX X O │ X XX X X║的练习与掌握。

教学准备:打击乐器,电子琴,录音机。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游戏导入 1 学唱歌曲前,先做“感应强弱”的游戏。如:教师用强弱的力度拍歌曲前两小结的节奏,让学生用相反的力度模仿。2 放歌曲的录音,先让学生用动作感受歌曲中擂大鼓和敲小鼓的强弱力度,再进入听唱歌曲的学习。

在学生可以背唱歌曲后,教师和学生用游戏的方法边唱边表演。4 边唱边用打击乐器大鼓和小鼓进行伴奏,没有乐器的同学也可以用跺脚和拍手来模仿为歌曲配伴奏,加入节奏声势和打击乐器的练习。

三 唱唱、敲敲《玩乐器》 1 欣赏歌曲《玩乐器》,让学生听一听歌曲中出现了哪几种打击乐器?先按照教材上的四种节奏组合要求,把全班分成四部分,选出四位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在前面领拍节奏,分组把节奏练熟。

让学生讨论:根据教材上的四种节奏乐器的敲击方法,三角铁、小鼓、双响筒分别试一试效果,让学生自己选择乐器和节奏型相配,听一听,比较一下,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分声部合奏,从一个声部熟悉后加入第二个声部,基本协调后,再加入第三个个声部、第四个声部,循序渐进进行合奏。4 边唱边用打击乐器参与演奏。四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唱唱、动动《我们的小乐队》

用自由行走的方法,感受歌曲行进的风格,用律动法听唱歌曲,歌曲熟悉后可在老师的指导下,模唱唱名,并复习前面学过的手号。2 歌曲掌握后,可根据各种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行即兴填词演唱和表演的练习。

学生可模仿自己所选乐器演奏的姿势,口中模拟该乐器发出的声音,边唱边奏,象征性地感受和模拟乐队的合奏形式。4 在同学们演唱和表演的同时,可请一部分同学自选打击乐器自编音型伴奏。

三 小结 第八课 唱唱、算算 第八课 唱唱、算算 课 题:唱唱、算算

教学目标一:通过唱唱、算算的有趣过程,能用歌唱的方式进行数字的换算和表演。

教学目标二:能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能参与创编简单歌词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三:通过欣赏《日历歌》基本掌握年、月、星期、日、时、分、秒之间的换算关系。能随着《在钟表店里》音乐的节奏做律动。教学重点:歌曲的学唱

教学难点:打击乐器与音乐的配合,以及学生对歌曲的即兴创编。教具准备:打击乐器、录音机、电子琴。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算算、唱唱、敲敲《数蛤蟆》

老师出题,让学生计算,从数一只蛤蟆的嘴、眼睛和腿,到两只、三只,掌握蛤蟆的嘴、眼睛和腿的数字递增的规律,看看谁的反应快。

跟着范唱的音乐轻轻哼唱。教师采取清唱的方法,速度慢一些,让学生不看课本,带领学生进行边唱边算的练习。3 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材上提供了固定的伴奏音型。先分两个声部用拍节奏的方法练好,然后进行两个声部的节奏配乐练习,让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乐器,敲一敲,合一合,选出最和谐的音色。4 学生进行歌词的创编。

三 小结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候

二 欣赏歌曲《日历歌》 1 请学生欣赏《日历歌》,根据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把《日历歌》的歌词知识做成卡片,发给学生,听到歌词里和自己手里持有的卡片内容相同时就举起卡片示意。

三 欣赏管弦乐曲《在钟表店里》 1 首先让学生静静地欣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开展讨论,听到和想象到怎样的场景。用语言简单描绘。

让学生自选角色模仿音乐的节奏做动作,参与音乐欣赏的过程。3 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商量如何表现钟表店的场景。4 以小组为单位,协商和创编参与音乐欣赏的律动方案,每组再派出代表汇报各自的表演方案。

四 小结

2.二上音乐教学计划 篇二

重难点:能对象形统计图进行抽象的理解, 用方块来表示物体。

过程:

1. 创设情境, 感受统计的需要

师:小朋友们, 小红去了农村奶奶家干活, 她在做什么呢?

生:她在给小动物喂食。

师:仔细观察, 奶奶家养了哪几种小动物? (鸡、鸭、鹅) 各有几只?

2. 象形统计图

师:今天老师把奶奶家养的这些小动物请到了小黑板上, 你能想办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每种动物的只数吗?

生1:先分开, 再数。

生2:分开了, 排一排, 再数。

师:你的意思是说先按照种类分一分, 再排一排, 对吗?谁想上来排一排。

师:他是从哪往哪排的呢? (从下往上排) 我们就在最下面画上一条起始线, 表示从这里开始往上排。 (用直尺画起始线) 如果横着排, 画上起始线后把小黑板旋转一下。你能清楚地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几只吗?你还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比一比, 你还知道了什么?那最多的是?最少的是?

小结:通过把动物头像先分后排, 我们很快数出了小动物的只数, 还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多少关系。这是以前学过的统计。今天老师提高点难度, 其他小朋友也想试试吗?只给你提供一张纸, 请你把统计的结果表示在练习纸上,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 先和同桌说一说。拿出练习纸, 画画看。

【意图】这里的摆动物头像, 学生们本能的反应一种是横着, 一种是竖着。面对此景, 教师没有急于扭转到书本上的竖着摆的样式, 而是放手让学生去试。这出于两方面考虑: (1) 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保护自信心和创造欲; (2) 方法本身没有谁优谁劣的区分 (实际生活中的统计图示就有横向和竖向的) , 见识两种摆法, 有助于拓展视野。

3. 方块统计图

师:翟老师收集到了四个小朋友的作品, 想不想看一看?

预设:

(1) 三角、圆、正方。 (先来看一号作品, 教师在纸上标上圈1, 你能看懂吗?如果翟老师给二1 班的小朋友看, 你觉得他们能看懂吗?看不出来是哪种动物, 谁提个好建议)

(2) 三角、圆、正方、动物名称。 (这个建议真不错!他就是这么做的, 看懂了吗?圈2)

(3) 打钩、小动物。 (再来看看这个作品, 他只用了一种符号。圈3, 原来用一种符号也能让大家看出三种动物的只数。只要标注好小动物的名称)

(4) 动物头像。 (圈4, 让我们来看看四号作品, 瞧!他是怎样表示的?大家用的时间都一样, 猜猜他为什么没有完成呢?)

这四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

小结:其实, 不管是用三角形、圆形、正方形还是打钩的方法来表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是用一种简单的图形来表示, 一个符号就表示一只小动物。

师:今天, 我们还要学习用一个小方块表示一只小动物的方法来统计。 (边说边贴三个方块, 要从下往上贴) 猜猜看, 这三个方块表示谁的只数? (鹅) 为了说明这表示鹅的只数, 我们需要在下面贴上鹅的头像。你会接着用方块表示其他小动物的只数吗?

师:打开数学书第96 页, 这一列要表示谁的只数? (鹅) 这一列呢? (鸡) 用涂颜色的方式表示它们的只数。

汇报:小鸭要涂几个方块表示, 小鸡呢?课件核对, 请大家看一下, 黑板上表示的对吗?

小结:刚才我们用一个正方形表示一只小动物的方式, 通过分和排整理了每种小动物的只数, 更直观、简便地了解了各种小动物的只数。这就是今天学习的表示统计结果的方法。

【意图】让学生通过发现、质疑, 对不同的统计方法作比较, 既体现新课改中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要求, 也是学生自我反省的时机, 这种由比较发展到自省的过程是孩子们必须学会的, 课堂中要利用这些机会培养孩子的自省能力, 积累统计的经验。

4. 练习

(1) 走出了农村小朋友的家, 让我们一起走进校园。为了丰富小朋友的业余生活, 校长打算开展四个兴趣小组。一起看看, 你最想参加哪个组呢?

(2) 要想知道参加各组的人数, 可以进行统计。

师:课前已经对每个小朋友做了调查, 我请一位同学来当播音员, 其他同学记录在练习纸上, 你打算怎样记录?

(3) 核对:分别有几人?

(4) 换种方式, 你能在方框里涂色, 把调查的结果表示出来吗?

(5) 展示: (选一个理想的学生作品) 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6) 根据结果, 你能给校长提个建议吗?

【意图】为了给予学生充分体验的空间, 在练习环节中依然采用生生互动方式来完成, 由于问题情景贴近他们的生活需要, 使练习显得自然且有指导和借鉴的价值, 为今后的知识运用、实践能力提升打下基础。

5. 小结

3.人教版二上《山行》教学设计 篇三

1. 借助拼音读准“刘、菊”等10个生字,特别是“残、橙、斜”的读音。

2. 正确书写6个字,重点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

3. 借助画图和想象等方法了解古诗的意思。

4.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5. 喜欢背诵古诗,并积累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难点】

借助画图和想象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读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时光老人的脚步总是不断前行。春夏秋冬来了又去。有人说,春天是绿色的,因为春天啊,那嫩绿的小草、树叶,那么让人心旷神怡。有人说,冬天是白色的,因为雪花给天地间的万物都穿上了洁白的衣裳。如今,秋天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能不能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生说)

唐朝文人的眼中,秋天又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山行》,共同感受诗人笔下秋天的美丽。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题目。老师再提高一点要求:如果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就更好了。告诉你一个小技巧:可以把后面的这个“行”字,读得绵长一点,就更有诗的意味了。自己试试,一起读。

3.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知道?谁了解他?

二、 初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

1.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先自己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相机讲“斜”的读音)

3.现在,老师想要提高一点要求,你有信心做到吗?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美妙的乐曲,每首乐曲都有动人的节奏,那你能读出诗的节奏来吗?先看这句话“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话应该在哪儿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来?还应该在哪儿停顿?照这个样子,自己读读试试!(真了不起,同学们读得像音乐一样动听!太好了!)

4.那第2句,谁会读?谁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一读?

5.第3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两人一起读一读。一会儿我请同桌起来展示,老师来给你们当指挥。

6.最后一句,大家一起读!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情画意

1.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美妙的画。(音乐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读到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诗,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为这首意蕴无穷的诗配一幅意趣无尽的画,有信心完成吗?

3.请同学们自己来读一读这首诗的前两行。想一想,我们要在这幅画上先画点什么?好好读,读明白诗的意思才知道画什么。(寒山。)

什么是“寒山”?(什么是高山?什么是青山?)

谁来帮老师把它贴到黑板上?还要添上什么?(石径。)

什么是“石径”?这条石头小路是什么样的?看看诗里面怎么说的?“斜”在现代汉语中,就是“倾斜”的意思。比如,这只笔,这样拿是直的,这样就是斜的。但在这首诗中,“斜”字的意思是——(弯弯曲曲),那这条石头小路就是弯弯曲曲的。谁来帮老师贴上小路?现在谁来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远远地向山顶延伸。)同学们,深秋时节,这深深的大山,还有这冰冷的石头小路,会给人什么感觉啊?第一行诗中哪个字,最能表达这种感觉?就让我们把这种深深的寒意带到朗读中去。

还应该画什么?(白云。)

好。老师把白云贴上。还有什么?(人家。)

这个“人家”应该贴在哪儿呢?好好读读这句诗,读懂了,才能贴得对,看看谁能读明白。

你为什么贴在这儿啊?白云生处有人家,从字面上看,是说在白云产生的地方有人家居住。也可以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

同学们,想象一下,作者赶了一天的路,十分疲劳。此时,夕阳西下,暮色降临。劳累中的诗人,忽然看到山上的小屋,看到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纸窗里透出的暖暖的灯火,诗人心里又会感到怎样啊?(温暖。)那就读出这种温暖的感

觉吧!

(前两行小结)老师描述诗意,同学们读古诗,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看老师的手势,好吗?

充满寒意的大山之中,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男生读——

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有人家居住。女生读——

这深秋的大山,给人深深的寒意。男生读——

这云深处的人家,又温暖着路人的心房。女生读——

自己读一读这一行,看看是什么意思?有不懂的字吗?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因为作者太喜欢这傍晚的枫树林了,所以停下了车子。那枫林中究竟有怎样的美景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月的花呀,是春天的花!春天的鲜花是怎样的?你能形容一下吗?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说: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春天的花呀,姹紫嫣红,满目缤纷。但这一切,在作者的眼中,都比不上这秋天的枫叶。想不想欣赏一下,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美妙的图画?谁来帮老师贴上去?正是这样的美景,让作者流连忘返。(贴作者)在作者的心中,最美的景色莫过于秋天,最美的色彩莫如这经霜的枫叶!齐读,读出作者由衷的喜爱!

四、总结朗读,共同充实

图画

1.诗中有画意,诗人短短的28个字,却让我们读成了这样一幅意蕴悠长的画。请大家凝望着这幅图,体会着诗人的情感,深情地吟出这首诗。自己先试试。谁想来当小诗人?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2.枫叶流丹,层林尽染,这夕阳下的寒山、石径、白云、人家,还有这一片片火红的枫叶,尽显秋的韵致。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在山中慢慢行走。且行且歌,唱出这首秋的颂歌。一边诵读这首诗,一边走上前来,将你手中的枫叶贴到这幅图上,我们共同完成这样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胜景。

3.自古悲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片片枫叶,摇动着秋天的迷人色彩。同学们,秋天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就让我们投入自然的怀抱,欣赏秋天别样的美丽吧!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天桥区小学教研室)

4.二上音乐教学计划 篇四

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富有情趣的事物。而儿童歌曲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最能表现他们欢乐的心情。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的相关教学体会:

一、故事激趣:

把音乐教材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常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情境。如我在讲《保护小羊》一课时,出示大象、熊、刺猬团结一心战恶狼的图画,配乐讲道:一个夏天的早晨,天气分外的晴朗,一群小羊唱着歌上了山冈,吃着又嫩又香的鲜草。突然,山坡上跑来了三只恶狼,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吐着血红的长舌头,一步步向小羊逼近。小羊看见恶狼来了,吓得拼命地大喊起来:“大象爷爷救命啊!”“熊哥哥救命啊!”正在远处做游戏的动物听见叫喊声,飞快地跑过来…..通过我绘声绘色的叙述,使学生轻松愉快的进入角色,为新课的导入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律动导趣:

音乐是时间艺术,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根据课程节奏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律动训练,不但可以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而且可减缓教学坡度,为新课的传授增加情趣。学生天生爱表演,也善于表演,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教新歌之前,我总试着让学生轻松一下,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律动。我在教授《小小雨点》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寻找春天,接着让学生律动《嘀哩嘀哩》,学生很开心,积极性很高。再如在教授《彝家娃娃真幸福》时,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寻找节奏(大家快来、快点快点),(扫扫地、刷刷牙)(爸爸、妈妈),再通过朗读、视谱和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动作学习,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得牢,饶有兴趣地融入了本课具有舞蹈性的节奏。

三、击乐促趣:

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讲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制“土乐器”,比如:一只装沙的易拉罐、几只碗碟或者几块竹片都能用来演奏打击乐。教完歌曲的词曲后,我一边让孩子们演唱,一边用打击乐器伴奏多声部节奏。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意识,不但能主动地去参与音乐实践,去直接感受音乐,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克服了音乐课以唱为主的枯燥乏味,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同时也巩固了节奏概念,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了解,掌握了乐器的使用方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学生要在唱、跳、奏、听、看中做到整体的协调和谐,无形中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游戏引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如我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听音训练时。请七名同学上台分别带上七个音头饰。然后老师在琴上弹,弹到哪个音,带头饰的那个音的同学就跳出来。或者做打电话游戏:我在琴上弹出三度音程“do、mi”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就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为了让学生牢记某种音乐符号,我采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猜谜形式教学。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它是终止线‖”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再来唱一唱。”学生猜谜回答:“它是反复记号︰‖”类似游戏活动妙趣横生,实践证明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五、表演激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利用他们这一特点,把表演融入教学,增加课堂情趣,无形中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达到育人的目的。当学生理解和熟悉一首新歌时,我总试着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气氛中,用身段、手势、表情、眼神自我表演,边唱边舞。学生自由发挥,教师择优鼓励。如在教学《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讨论,自编小木匠干活时的动作:刨木花的动作;拉大锯的动作由前到后的拉,身体随之运动;开开心心的动作。一小节一小节的表演。将这些模仿小木匠的动作与节奏、体态律动结合起来,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地唱跳,既使学生情绪欢欣饱满,又培养了他们即兴创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图画拓趣:

音乐和绘画是姐妹艺术,正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当我作曲时,总是描绘着一副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清楚的意思,可以用图画表达;许多学生难以想象的事物,可以靠图画再现。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属于形象教育的范畴,都反应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授《粗心的小画家》时,当出示“小画家”画的四条腿的螃蟹,小尖嘴的鸭子,圆耳朵的兔子,没有尾巴的大马四幅图后,学生常会笑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致使学唱时陶醉在音乐情境之中,边唱边即兴表演,将整个音乐形象表演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达到境中感知,境中悟性的目的。

七、简笔带趣 教师用生动的、形象的简笔画能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歌曲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教学中我也经常鼓励学生用简笔画把自己感受的音乐的形象描绘出来。同学们非常喜欢这个活动,积极地展开想象,把美妙的音乐变成了流动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在教授《梦幻曲》一课时,我让学生把听音乐时的感受用线条或颜色画出来。当我问道:“还能把当时的想象描绘出来吗?”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用蓝色表现夜晚寂静的样子,用了一些冷色调画出了夜晚好多动物都在沉睡的情景……艺术是相通的,一幅幅五彩缤纷、显得有些雅气又不失大胆创造力的画从他们手中随着歌声与音乐流淌出来,音乐与色彩相映成趣,图画与音乐融为一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了美、表达了美、创造了美。

八、欣赏孕趣

音乐欣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积累音乐语汇,还可以培养他们欣赏良好习惯,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的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如在教授《洋娃娃的梦》一课时,让学生反复听录音,引导学生捕捉每一跳动的音符,掌握旋律流动的美,同时我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身体,摇头等动作,用之体验音乐所表达出的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中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心中播下兴趣的种子,从而逐步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方面来。

九、电教渗趣:

5.二上数学教学计划, 篇五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3人,男生28人,女生23人。一年来学生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小朋友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但还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还没养成这样的习惯,经常上课开小差,作业不认真完成。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对二年级学生,我们应该更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有用性,从而更加喜爱数学这门学科。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一、表内乘法

(一);

二、角的初步认识;

三、表内乘法

(二);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五、认识方向;

六、表内除法;

七、观察物体;八有余数的除法;

九、解决问题;

十、总复习。

教学重点是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这是学习一位数乘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三、总体目标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具体目标。

(一)数与代数。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除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4、经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间与图形。

1、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在从事“我们身上的小秘密”“我喜欢的地方”等活动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之间的联系;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如:组织学生进行“数一数”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乘法的含义;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

一、表内乘法

(一)………………………………… 5课时

二、角的初步认识 ……………………………………5课时

三、表内乘法

(二)…………………………………11课时

四、除法的初步认识 …………………………………9课时

五、认识方向 ………………………………………4课时

六、表内除法 …………………………………………10课时

七、观察物体 ……………………………………3课时

八、有余数的除法 …………………………………………4课时

九、解决问题 …………………………………………5课时

6.二上复习计划教案 篇六

一、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内容共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乘法、认识图形和观察物体、厘米和米、口诀求商。以上各单元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对知识的中段复习起到了很好的总结作用。而最后的总复习对整册的知识点进行了整体的浓缩和提炼。

(一)表内乘除法

1、乘法、除法知识部分。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掌握的比较好。难点是理解乘法和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做题中进一步明确乘除意义。

2、乘除应用题,复习数量关系,增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的学习。部分学生掌握的乘除应用题数量关系不是很扎实,要从数量关系着手,要重点复习“倍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画图,操作,弄清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的几倍是几?的解题方法。加强对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训练,使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正确解题。

(二)空间与图形

1、强化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二、指导思想:

复习的目的既要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使知识条理化,形成体系,又要适当进行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帮助学困生,查漏补缺,解决他们在知识与技能上的缺失。

三、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乘法、除法的意义。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下来。在统计中能根据统计表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能能说明物体的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5.通过整理和复习,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四、复习重点、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感受乘除法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进一步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3、培养初步推理能力。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

2、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开展“二帮一”活动,提高后进生的成绩,使后进生提高的同时,使帮助后进生的学生也有所提高。

4、定期进行测试,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讲练结合。

5、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

第八单元

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表内乘、除法复习(教科书第94~95页期末复习第1~6题)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回忆整理,进一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记忆、背诵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和乘除两步计算算式,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2.使学生能联系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能联系计算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思考、积极交流,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的应用价值,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感受计算中的简单规律,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

乘、除法含义和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准备

师生准备小棒;教师准备乘法口诀表、口诀卡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回顾学习内容。

谈话:这学期的数学内容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的数学内容主要有哪些?说给大家听一听。

提问:回顾一下这些内容的学习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同学分享?请和大家交流一下。

2.回顾学习效果。

谈话:那小朋友这学期对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哪些内容学得最好,还有哪些内容觉得有一点困难呢?请你回忆一下,把课本上表格填一填。

交流:说说你最感兴趣和学得最好的内容,再说说哪些觉得有点困难。3.揭示复习内容。

谈话:小朋友有这么多感兴趣和学得最好的知识,也有像这样有点小困难的内容。那从今天开始我们复习这学期学习的数学内容,使大家更有进步,有困难的呢,要在复习中弄明白、理清楚。今天,我们先复习这学期的重点知识:表内乘、除法。

二、复习含义

1.学具操作。

提问:你能摆出几个几?用小棒摆一摆,好吗?

交流:你摆了几个几,怎样摆的?(指名学生交流,说明摆的几个几,摆了几份,每份几根)

引导:现在老师每份摆3根,摆4份。请小朋友边看老师摆边数几个几。提问:把这12根小棒看成平均分,可以看成是怎样分的呢?

2.做期末复习第1题。

让学生看图说说图里有什么,怎样摆的。

引导: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吗?请自己列出来。

交流:你列的怎样的算式?

为什么可以列成3×5和5×3?那15÷5=3和15÷3=5表示图里的什么意思呢?

追问:想一想,你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吗?那写成除法算式表示呢? 小结:当要看几个几是多少时,可以写成乘法算式表示:当要看平均分的结果时,可以写成除法算式表示。写除法算式时,要看清是按每几个一份分呢,还是按几份平均分,根据意思写出正确的算式。

三、复习口诀和计算

1.记忆口诀。(1)口诀含义。

提问:算上面的题用哪句口诀?“三五十五”表示什么意思呢?“六八四十八呢”? 你知道表内一共有多少句口诀吗?

指出:口诀表里一共有45句口诀,是按几个几是多少这样一句一句编出来的。你能背一背所有的口诀吗?自己先独立背一背。

(2)背诵口诀。

提问:你知道乘法口诀表里的哪些规律?能横着按顺序背出口诀吗?我们来背一背看。指名学生背口诀,再集体齐背一遍。

(3)对口令。

师生集体口诀对口令;对于不熟悉的、易混淆的口诀要加强背、记。

2.看口诀说算式。

引导:口诀有什么用处? 出示“七九六十三”,让学生写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并交流;出示“七七四十九”让学生写乘法和除法算式,说说为什么只能各写一道。

追问: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乘法和一道除法算式?

出示口诀卡片,每次让学生口头说出两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

3.看算式说口诀、算得数。

出示:4×5=

7×8=

9×6=

3×6=

59=

6×3=

让学生一组一组算,先说出口诀,再说出每道题的得数。提问:算乘法怎样想口算?算除法呢?

说明:算乘法口译直接看乘数想“几几得多少”,算除法要想除数乘几得被除数,就用“几几得多少”来想出商是几。

4.学生解答。(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

(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米。黄绳长多少米?

(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哪两个数量比较大小?哪个数量大,哪个数量小?

让学生列式解答,同时指名三人板演。

5.做期末复习第9题。

让学生读题,交流知道了什么。

提问:求面包车多少座要用什么条件?求大客车多少座呢?

引导:面包车和中巴车座数哪个多,哪个少?大客车和中巴车呢?

先想一想可以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再列式解决。

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这两道题的算法为什么不同?

6.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复习小结

×

4=

7=

6×提问: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内容 加减两步计算复习(教科书第95页期末复习第7~9题)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练习、归纳,进一步认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能正确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通过运算、交流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里条件、问题间的联系,能说明解决加、减法相关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培养几何直观,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会实际申个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加减两步计算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复习第一单元学习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三)”,也就是加减两步计算的复习。你还记得第一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吗?知道的可以说一说,不记得的可以到书上看一看。提问: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指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还有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小朋友通过今天的复习,要掌握好加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能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两步计算

1.做期末复习第7题第一列两题。让学生明确连加、连减再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每一题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请小朋友再看竖式是怎样写的,算得对不对,说说你的评价。

提问:有没有小朋友哪里不用笔算而用了口算?为什么第一小题用先算出的60加35时可以用口算?

指出:两步计算如果出现我们学过的口算内容,可以用口算,这样比较方便。2.做期末复习第7题第二、三列四题。让学生明确加减混合,接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学生评价板演题,练习有错的订正。追问:有没有可以用口算的? 3.归纳:通过上面六道算式的练习,你觉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怎样?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是加减两步计算,可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算。计算时要注意合理算法:一是竖式可以连起来写,这样比较方便;二是能口算的可以用口算,这样算起来也方便一些。

三、解决问题

1.做期末复习第8题。学生读题,说说有哪些条件,求什么问题。提问:根据什么求第一个问题,再根据什么求第二个问题?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交流:你能看算式再说说解决这里的问题时怎样想的吗?

指出: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可以这样想,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求出第一个问题,再根据第一个问题的得数和另一个条件,求出第二个问题。2.学生思考、交流。

出示圆片。提问:白色的有几个,黑色的有几个?哪一种圆片数量大,哪一种圆片数量小? 指出:黑色圆片个数多,数量大一些;白色圆片个数少,数量小一些。

引导:请看图说一说:要和大的数量黑色圆片个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要和小的数量白色圆片个数同样多,又可以怎样做?

指出:把小的数量加上比它多的个数,就等于大的那个数量;从大的数量里减去比它少的个数,就等于小的那个数量。按照这样的想法,就可以求出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是多少。下面我们就解决这样的问题。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1)出示:梨比苹果多八个。①如果苹果有20个,梨有多少个? ②如果梨有28个,苹果有多少个?

(2)提问:哪种水果个数多,哪种水果个数少? 求梨有多少个可以怎样想?求苹果有多少个又可以怎样想? 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追问:求梨有多少个为什么用加法?求苹果的个数为什么用减法? 4.学生解答。

(1)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是6米。黄绳比红绳长多少米?(2)一根红绳是4米,一根黄绳比红绳长2米。黄绳长多少米?(3)一根黄绳是6米,一根红绳比黄绳短2米。红绳长多少米?

提问:这三道题都是哪两个数量比较大小?哪个数量大,哪个数量小? 让学生列式解答,同时指名三人板演。

5.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四、复习小结

提问:这节课复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对这些内容是怎样认识的?还有哪些体会?

教学内容

厘米和米、多边形、观察物体复习(教科书第96~97页期末复习第10~15题)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线段,进一步明晰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能用米和厘米表示实际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多边形的特点,体验多边形的分类标准,能清楚地判断一个图形是几边形;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平行四边形。

3.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感受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进一步体会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小朋友,这学期的数学课除了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乘、除法,还学习了厘米和米、平行四边形、观察物体。今天就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线段、厘米和米,加强长度观念;进一步认识多边形,加深平行四边形特点的感受;进一步体会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体会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二、复习米和厘米

1.回忆整理。

提问:还记得在“厘米和米”这个单元学习了什么内容吗?同桌讨论讨论,不记得的同学可以再看一看课本。

交流:这个单元认识了哪些知识? 能说说你对线段、厘米和米有哪些认识吗?

结合交流,画出线段并板书

2.做期末复习第11题。让学生按要求画线段。提问:你是怎样画的?指出:线段可以沿直尺的边来画,从尺上“0”刻度画起,画到刻度“几”,这条线段就是几厘米;画线段注意表示出两个端点。

3.“身体尺”举例。

引导:还记得身体上的“尺”吗?你有哪些“身体尺”?举例说一说。

提问:举例说说你可以用哪把“身体尺”去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

4.做期末复习第12题。(1)提问:米和厘米哪个长度单位大一些?怎样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用米作单位的呢?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2)比划或举例说明下面的长度大约是多少。1厘米、1米(比划1米或举出课桌的长等);4厘米、4米(黑板的长、教室的高等);8厘米、8米(教师的长等);15厘米、15米(5层楼房的高等)。(3)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期末复习第12题。交流选择结果,适当说明理由。

三、复习近平行四边形

1.回忆单元内容。

引导:在“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这个单元你认识了些什么?线段围成的图形是按什么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等的?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几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交流画的平行四边形,说说自己怎样画成的。

2.图形判断。

出示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让学生说说各是几边形,再说说四边形里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举例。

日常生活里,你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

4.做期末复习第13题。

让学生独立数一数、填一填,完成表格。交流填表结果。

四、复习观察物体

1.做期末复习第15题。

提问:图中小朋友从哪些位置观察茶壶的?他们各人看到了什么形状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学生连线。

交流:怎样连的?为什么要这样连?哪两个小朋友看到的形状正好相反?

2.学生思考。

提问: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你有什么感受告诉大家吗?

指出:从不同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会有不同。

五、课堂小结

引导:能举例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你更清楚地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吗?

教学内容

简单实际问题复习(教科书第97~98页期末复习第16~20题,思考题和回顾评价)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正确列式解决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和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的特点,能说明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考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能在简单问题里探索相应的规律,发

展初步的探索能力,以及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初步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日常生活里的数量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初步体验数学的本质,对数学产生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2根小棒,实际问题条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小朋友,我们这学期学习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复习简单实际问题。

提问:你能回想起这学期学习过哪些简单实际问题吗?

要求:小朋友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简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分析并解答;能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乘、除法实际问题

1.观察、列式。

出示:一共12根小棒,每份摆3根,摆成4份。引导:你能看图列出怎样的乘法和除法算式?请小朋友自己列出算式。交流算式,教师板书乘、除法算式。提问:列乘法算式时是怎样想的?不同除法算式表示图里什么意思?

2.做期末复习第16题。

学生读题。提问:图里几人浇树,浇了几个几颗? 3人浇多少课怎样算?

为什么要用3×4=12(棵)? 5人浇多少棵,9人浇多少棵各要怎样算呢?请小朋友自己列式,算出这两个问题的结果。

交流算式,分别口答结果。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用乘法算。

3.做期末复习第17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先说说图上马路两边什么。提问:知道什么条件,求哪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列式解决,指名两人板演。检查算式、结果。

提问:为什么两个问题都用除法算?为什么都除以“2”?让学生口答。

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就是平均分的问题。这里是把彩旗、盆花按2边平均分,求每边有多少,所以把16面彩旗、14盆花都除以“2”,得到每边有多少。

4.做期末复习第18题。

比较:你认为这三题各用什么方法做?小组里同学讨论讨论,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算式,教师板书,学生口答结果。

交流:这三道题都有哪3个数量?三道题不同在哪里?

解决这三个问题各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

1.做期末复习第19题。

(1)让学生自己看图、读题。

提问:图里的小朋友各是在干什么呀?这里有哪几个实际问题呢?能说说每个问题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吗?

(2)请小朋友们先求搭帐篷的问题,再求摘草莓的问题,自己列出算式、求出结果。交流算式,教师板书。

提问:搭帐篷的问题用除法算式怎样想的?摘草莓的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集体口答结果。

(3)划船的问题怎样解决?同桌先讨论,看哪些小朋友能想到方法。哪个小朋友说说可以怎样解决?说明:我们可以算6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这是最简单的算法;也可以想5次坐了多少人,还剩下5人能不能1次过河;还可以把35人一次一次算,每次6人,看6次能不能全部过河。

2.完成思考题。引导:第20题下面这列数从4开始,按顺序每次加3,这是它的排列规律。你还有信心找出一列数里的规律吗?

交流:你找到规律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填数的,为什么这样填。提问:找着两列数的规律时,找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复习小结

1.全课小结。提问:通过复习,你对本学期学习的简单实际问题有哪些认识和体会?

7.土卫二上会有生命吗? 篇七

这些令人惊讶的照片是地球以外星球上存在液态水的最有力证据。一些科学家对此十分兴奋,称应该把土卫二加进有可能存在外星生命的名单之列。科学家一般认为生命出现应该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液态水和稳定的热源。但是迄今为止科学家并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星球存在液态水的直接证据,只是通过分析岩石成份以及其它数据推断星球可能存在液态水。因此,在土卫二上的发现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卡西尼探测器虽然没有直接拍摄到液态水,但是科学家相信距土卫二地表很近的地下存在液态水,而南极地区的冰颗粒和水蒸汽喷发正是来自于地表下的液态水。科罗拉多州太空科学研究院的卡西尼项目图像专家卡罗琳说:“我们掌握有力的证据表明土卫二有水。”在美国航宇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的卡西尼项目科学家特伦斯-约翰逊称,这是人类第一次找到其它星球很浅的地表下存在液态水的证据。

不过科学家指出,如果土卫二上存在生命,那很可能是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生存的微生物或其它原始生命形式。因为按照地球上的标准,土卫二还是太寒冷了。所谓土卫二南极地区的“热点”的温度只有零下297度,不过要比周围地区温度高20度。美国航宇局的天体生物学科学家大卫-莫里森提醒说,不要急于下结论土卫二上存在生命,科学家认为土卫二地表下的水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形成冰颗粒和水蒸汽喷发。卡罗琳认为喷发至少持续了数千年,表明地下很可能存在一个持续的热源。

上一篇: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方案下一篇:设立分公司流程及费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