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2024-09-24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精选5篇)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篇一

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历史背景

一、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需要

1848年欧洲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残余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开辟了道路,欧洲各国的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尤其是1857年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操场很大冲击。为了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集中精力潜心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于1859年6月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为之写了这篇序言。

二、创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需要

1857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预示着欧洲无产阶级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适应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的要求,应当创建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为此,马克思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夜以继日地勤奋工作。他曾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为之写的《序言》,阐明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列宁高度评价说:《序言》对“推广运用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完整的表达”。

基本内容

该文阐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顺利和方法;说明了研究的经过和动因;概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结论,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性的阐述;并指明历史唯物主义结论是其艰苦研究的结晶。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

1、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马克思在当时曾计划按照“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的次序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准备根据此6项内容来完成由6个分册组成的一部经济学巨著,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其中前三项是研究生产

关系,即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三个主要阶段: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后三项主要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生产的国际关系以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总体的世界市场。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前三项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后三项的相互关系也是“一目了然”的。这些内容,马克思都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写成了草稿。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首先,马克思在1842-1843年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第一次遇到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然后,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法兰西思潮”,即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在德国也有反映,《莱茵报》上也发表了这类带有哲学色彩的文章。尽管只是“肤浅的言论”仍受到某些人的攻击。而马克思深感自己“以往的研究“不足以战,要对之做出确切的评判,必须加强对经济问题的研究。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

其中物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者有机结合,密切联系构成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史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2、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首先,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次,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人们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推动社会变革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经济基础的变革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判断社会变革不能以意识为根据,要把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变革与意识形态的变革区分开来。

4、社会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基于上述原理,马克思得出了著名的“两个绝不会“的论断。即”无论哪一

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之前,是绝不会出现的“。这说明,人们决不能不顾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盲目地进行社会变革,而要根据一定的时代物质条件的发展状况提出社会发展的任务。

5、根据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阐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在《序言》中,马克思还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史实际上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主要是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准,认为社会的演进、依次经历了这样的几种意识形态;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几种生产方式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结果。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仍然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抗性的矛盾。它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的发展,既为消灭这种对抗形式创造了物质条件,也创造了埋葬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历史发展的对抗形态也就就次而告终。

现实意义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由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有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使得马克思进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是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前提。可以说,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

2、当前学习这篇《序言》,对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该说是奠基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上的。其主要内容都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认真学习和领会《序言》中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我们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篇二

刘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208070100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颇有感触,现将本人的部分观点分享下: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

(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我对该表述的理解。

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一共四页,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需要重视的。也就是启迪我们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篇三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确实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

4.《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篇四

伦理透视

献给我的女儿阿丽莎,作为她班级在法律学校毕业的告别演说者

目录

序言

xi 引言

xv

第一章

伦理学的研究

罗伯特科尔斯,“智力与性格之间的差距”孟子,“人之初,性本善”克里斯蒂娜萨默斯,“哪里都好事迹飘?”

希拉乌鱼,“移视角:一种新的伦理”高硕 弥祖坦尼,“佛教传统与现代化”

章节小结

第二章

伦理相对主义

主观主义的伦理卢梭,《爱弥儿》

玛丽 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对妇女权利辩护

雅各布 贾维茨和罗森塔尔,“该疾病的研究被称为冷漠” 斯蒂芬 萨里斯,“学生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

赫伯特 斯宾塞,《伦理学原理》

露丝 本尼迪克特,“文化相对主义的辩护”

伊本 哈勒敦,《历史绪论》

玛丽莲 弗莱,“压迫”

丹尼尔 约拿 戈尔德哈根,《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

马丁 路德 金,“伯明翰监狱来信”

威廉 肖,“伦理学中的相对主义”

第三章

道德与宗教

古兰经

圣雄甘地,“薄伽梵歌的德育教学”

创世记,埃及记,马太福音以及圣经的摘录

利普曼 波多夫,“上帝测试亚伯拉罕,亚伯拉罕测试上帝”

柏拉图,《尤西弗罗》

129

托马斯 阿奎那,《神学大全》

140

弗里德里希 尼采,超越善恶的智慧和欢乐

凯 尼尔森,“宗教伦理与人文伦理”

154

第四章

超越相对主义:

良知和道德的发展

170

詹姆斯 威尔逊,《道德意识》

172 拉文斯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哲学》

185 卡罗尔 吉利根,《不同的声音》

193 弗吉尼亚 赫德,“关怀与正义的网”

203 马克 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08 伊格 曼,“我们都是相关的”

211

第五章

伦理利己主义

225

柏拉图,《理想国》

227 爱德华 威尔逊,《论人性》

234 安 兰德,《源泉》

241 玛丽 米杰里,《我们不能作出道德判断?》

248 简 汉普顿,“利己主义智慧:重视自我的道德和政治意义”

第六章

功利主义

274

墨子,《兼爱》

275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281 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功利主义》,《论自由》和《代表政府》彼得 辛格,《动物解放》

295 伯纳德 威廉姆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302

第七章

义务论

314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315 《论语》

326 锡塞拉 博克,《说谎: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331 威廉 大卫 罗斯,《正当与善》

343 约翰 罗尔斯,《正义论》

349

252

288

第八章

权利伦理

364

约翰 洛克,《政府论两篇》

366

卡尔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377 古斯塔沃 古铁雷斯,《在历史的微薄的力量》

381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

388 简尼 克帕特里克吉,“建立一个可行的人权政策”

395 乔尔范伯格,《人权,正义和自由的界限》

401

第九章

美德伦理学

41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421 孔子,《中庸》

435 唐 普雷马西,“八正道与当代社会的关联”

441 《普塔霍特普教谕》

450 大卫 休谟,《道德原则研究》

453 尼尔 诺丁斯,《关怀:一个女性的方法和伦理道德教育》

460 阿拉斯代尔 麦金太尔,《追寻美德:伦理理论研究》

477 章节小结

477

引用书目

485

检索目录

487

序言

在有关伦理学的引导性课程中,许多学生都感觉这门学科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毫不相干。这种认识上的障碍的归咎于课程和课本仅仅关注于理论本身,并且同时,学生们常常缺乏必要的分析工具,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在哲学读物中出现的复杂的理论。在另一方面,基于理论,关注问题的伦理学课程则会告诉同学们伦理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另外,多元的文化和人们对人类活动和决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持续关注,让教授和学生们更加地认识到运用传统方法去作出道德决定的不足。

伦理学透视的目的就是试图克服以上不足,引导学生阅读理论性文献,同时在问题探讨和案例学习(研究)中将理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尽管传统的西方哲学构成了本书的核心,本书也选摘了一些非西方传统以及其他准则来强调道德分析的真正重要性。

本书结构

引言

第一次接触哲学读物时,许多学生都感到不堪重负。绪论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客观思考的技巧,来缓解学生的焦虑,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客观地分析那些材料。在每个章节的开头,提供了批判性思考的问题,以便加强这些技能。阅读选择

本书选择了传统西方道德哲学的读物,也包括了非西方的,多元文化的,女权主义者,宗教的,人类学的,社会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法学的以及自由视角的读物。九个章节

所有的读物被分成了九个章节。这些章节

1.开篇章节提出了伦理学研究和伦理学教育的需要的问题。2.第二章给读者引入基于相对伦理主义的道德理论。这部分进一步被分成客观主义伦理学(与个人相关的道德)和相对主义文化(与文化相关的道德)。

3.第三章将探索道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尤其,这一章将着重于以下问题,道德是否与宗教以及上帝的指令有关?道德是否基于更普适的美德价值观,而独立存在于宗教和上帝之外。

4.第四章的安排与良知和道德发展有关。道德发展这一看法要求我们,作为道德的载体,努力突破先前两章讨论过的相对主义伦理。

5.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九章,将包含把道德看做普遍的道德理论。第五章将给同学们介绍利己主义伦理学,这种观点认为道德就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所作所为。在这一章节,学生将会被鼓励去超越他们的个人利益展开思考,但同时不将他们个人的利益和生命的重要性最小化。

6.第六章是关于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性应该仅仅由它产生的结果来决定。这一章的阅读材料既包括古代中国哲学家墨子的功利理论也包括西方的功利主义理论。尽管结果很重要,学生们应该了解到一个合乎要求和情理的道德理论不可能单单基于结果之上。

7.义务论,最流行的道德理论之一,是第七章的主题。义务论者将责任作为道德的基石。在这一章,同学们将会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道德责任以及它们与一些现实生活问题的关系,这些问题包括自杀,自尊,说谎和个体正义。

8.权利伦理有两个主要的分支,这是第八章的主题。自然权利伦理者宣称权利是源于我们的人类的自然属性,而其他的权利论者认为权利是从义务中衍生出来的。这一章将探讨关于权利的不同理论的内在联系。

9.最后一章关注于美德伦理。几乎所有的道德理论都会包含一定的美德伦理和权利伦理。美德伦理有时也会被认为是道德理论的最高形式。美德要求的是不仅是我们做正确的事,而且我们要成为好的的公民,这将我们带回亚里士多德的深层的坚定信仰(这也被本书作者所坚持),这就是“学习伦理学的道德目的不像其他学科所要求的,掌握一些技术上的知识。我们进行这些探究不是为了让你知道什么是美德,而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些学习就毫无益处。”

批判性阅读和讨论问题

章节介绍和问题提供了将话题整合起来的初始结构。《伦理透视》中每一章材料都是由一个简短的介绍和一系列批判性思考的问题引入的。讨论问题是在每章的末尾提出,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前文的议论和从中提出的各种概念。这些讨论问题也鼓励学生将本章与书中的其他章节联系起来阅读,并且加入关于他们自身的现实生活的思考。章节运用

每一章都是以与本章相关的一些案例研究结束。大部分的案例研究是基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这些案例提供给学生一个将理论联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机会,这些问题包括嫉妒,欺骗,贪婪,安乐死,校园流言,流产与胎儿权利,无家可归童工,政治庇护,家庭财产以及经济伦理。一些案例中包含着道德两难,这就强迫学生要关于这个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个特定的立场做出辩护。对于现实生活道德难题的讨论已经被证实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有效道德推理的能力。在另一方面,聚焦于两难问题远离了危险并给学生们留下这样的印象,这些问题没有所谓对的和错的答案,而且所有的道德理论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其他的案例聚集于一些直截了当的问题,但是需要学生们的内省和反思。

我将会感谢以下,他们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多那 贝斯托克,斯凯兰 凯里奇,大卫 钱妮,布里奇伍德州立大学,卢卡 派姆,达拉沃大学,罗伯特 布林,海科姆郡立社区学院,马力 斯坦以及帕拉里州立大学。

感谢我的编辑肯 金,感谢他的热心的支持,他有用的建议以及让我按时完成任务。我也要感谢出版编辑玛丽萨 克里斯切,感谢她的耐心、乐观和效率,以及权限编辑马蒂 甘纳罕,感谢她在获得本书一些材料使用权限上的卓越工作。我也汗感谢我所在大学布朗大学的支持,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教授,威廉姆 达蒙博士,感谢他在道德发展这一章节的建议,以及哲学教授,维克多 卡斯博士,感谢他在关于亚里士多德部分的有助性建议。除此以外,我还要着重我对罗杰 威廉姆大学法律学院图书馆查询员纳特 凯里的感谢,感谢他对我研究的协助以及对罗杰 威廉姆大学传播学教授,梅尔 多弗的感谢,感谢他的鼓励和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反馈。我还要感谢我重要的助手,詹姆斯 拿组,他在每个最后期限前总能更进一步。最后,我最深厚感谢要给予我对女儿阿丽莎 博斯,对她这本书有特别的意义,感谢她的不停息的激情,她对手稿的校队阅读以及她的许多有益的评论。

引言

民无智则大治/当权者的最大的幸运是民众不会思考

阿道夫 希特勒 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伦理学是研究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这些价值观世界观的正义性的学问。伦理并不是简单地依赖于个人意见、风俗的认同亦或是一个特定组织或文化的宗旨。相反,哲学伦理要求在普世价值下对这些宗旨的分析和衡量。这一切需要依靠批判性思考的技巧的辅助,以及做出更好的道德判断的能力。

进行道德判断是无可避免的。每天,我们都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局势中,我们必须做出决定什么才是行动的正确准则。甚至是内心活动也可能有道德判定。无论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定,我们都事出有因。一些原因会比其他的好。我们都曾听过这条格言,“通往地狱的道路是由善意铺成的/好心办坏事”。伦理学课程的一个目标是帮助你了解哪个原因是跟好的,可以让你经过深思熟虑做出更加合理的道德决定,你日后反悔的可能性更小。

除此以外,在个人决策层面,有效的道德参与,要求你首先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对话。批判性思考是一个帮组你决定某个特定的论断是否正确的过程,抑或至少是更像是真的。通过提升批判性思考的技巧,你将会准备得更加充分,去对你的生活做出更好的决定和避免

坚持的批判性思考的人,在今天看来,他们做出错误的决定更小,做出合理的决定的可能性更大。

道德理论是什么?

道德哲学家总是不停地反思,“我该过何种生活?”,“我怎么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好的?”,“我的义务和权利是什么?”,“我们是否有自由意愿?”,“为什么我要有道德?”,“道德的来源是什么?”,“我如何才能够正义化我的道德信念?”,“我应该对动物以及自然的其他事物负有义务吗?”,“人的本性是好的还是自私的?”,以及“当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道德理论提供了一连贯的结构来分析和解决以上及其他类似的问题。

本书将介绍将介绍一些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的道德理论,并会分析一些普遍的道德问题。你可能会问,通过阅读一些抽象的道德理论怎么可能有助于做出更好的道德决策呢?道德理论与现实生活有什么联系?道德理论不仅仅是一堆抽象的假设的集合。它也关注实际行动,行动的后果以及我们个人的动力和个性。早分析和解释道德概念方面,这些理论提供给我们一个判定决定那个行为和norms是对还是错,一个好的道德理论,换而言之,提供了道德准则来指引我们的行为,塑造我们的个性。

尽管道德理论可能。。,它还是塑造了我们的世界观和我们的经验。。例如,大多数的美国人将道德与文化

和风俗混为一谈。基于这项假设的理论被熟知为文化相对主义。。

在追寻生命意义和良好天性的问题上,道德哲学家得出了有悖常规的结论。有时,一些分析能够揭示出,道德的内省只不过是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比如欧洲中心主义或是相信男性比女性更合理。

作为科学的理论,一些道德理论在回答这些问题上会做的更好。我们需要学的就是辨明何种理论是最好的。由于其本身的性质,理论也是高度精炼的。理论饱含事实的架构,这表明当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时,可以丰富我们队道德的理解。在这一章,你将学会如何评定一个特定的道德理论的优缺点。

这本书把道德理论分成了两个广泛的种类,相对主义伦理和普遍性理论。每一个种类都是建立在关于什么是道德的最基本的来源的不同假设的基础上。相对主义伦理宣称道德是由人类创造的,而另一方面,普适理论者认为道德和人类是一样的,人类只不过是发现了道德而不是创造了道德。宣称道德是相联系的理论往往又较弱并且难以达成一致。但是,由于许许多多的人将他们的道德决定建立在相对主义伦理之上,因此广泛地学习理论就比仅仅了解理论的弱点显得更加重要了。

一个道德理论的构建可能包含数个阶段。在接受反馈和听取关于他个人以及他的理论的后,哲学家可能重新修订理论,甚至将原来的理论彻底抛弃。最简单而又最脆弱的是,道德理论是客观主义伦理,它宣称道德高于个人意见。文化相对主义,曾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一些学者中广泛流行,并伴随着二战逐渐淡出主流。最有力的道德理论是宣称道德是普适的理论。有趣的是,在人的一生中,人们的道德推理倾向于从客观主义伦理过渡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终转变为一个坚定的普世信仰。

批判性阅读的技巧

像大多数一样,在第一次接触到哲学文章时,你可能会感到不堪重负。这部分材料将提供给你必要的批判行思考的技巧来理解和批判性分析读物。批判性阅读技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框架,可以让你测试比较不同的理论和有关正义的准则。你需要时刻谨记的是,面对这些阅读材料,你并没有空手而去。在你的一生中,你总是/时刻在进行着道德判定。接下来就是一些有效的批判性阅读的建议。阅读前的准备

1.准备足够的时间。道德哲学的读物是一个整体,它的每一部分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你应该准备足够的时间不间断地阅读。道德哲学的一个任务就是鼓励你自我反思和内省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为了获得最大的效果,足够的时间需要分配在不同的阅读和议论间。

2.听取正确的意见。批旁性阅读的第一步就是掌握一个哲学家的视角。批判性阅读不是消极被动的,相反,它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据教育家查尔斯 费里所言,批判性阅读和作出社会判定要求“一系列技巧的累加,(包括)理解力、思考力、反应力、想象力、判断力、甄别能力、分析能力和公正力”。

拥有哲学家的视角,意味着你首先需要抛开一切偏见和先入为主的想法来使自己变得客观。哲学家将怀疑论作为自己的初步观点。像一名哲学家一样,你应当质疑自己的信仰以及他人的信仰。

3.清楚自己对这些材料和多样的理论的反应。变得客观需要控制力,或至少要知道你对这些材料在情感上的反应。我们大多数人讨厌被证明是错误的,并会运用防御机制像抵制,来避免让我们珍惜的世界观遭到颠覆。这些防御机制包括,生气、厌烦、冷漠、低容忍和忽视等。例如,你会发现当阅读一个特定选刊时,你可能会打开电视或是收音机。这些类型的抵触情绪可能会让你远离深入思考,并进一步阻止你进行批判性阅读。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些反应,你就可以穿过这些防御机制,深入地阅读某个选材。

4.学习如何识别论据。学习怎么识别和分析一个论据是批判性阅读的核心。这本书的大部分的选文展示的是支撑某个特定的理论或某个具体道德问题的立场的论据。作者的目标就是说服作为读者的你,他或她的理论和立场是对的或者是最好的。

为了决定一个特定的理论是否是好的,你首先得能够甄别理由。辨别的过程就是从前提到结果。前提就是提供的原因或支持特定的立场和结论。结论是是被前提支撑的。道德哲学中的结论可能是某个理论,比如“道德与文化息息相关”,也可能是某个问题的立场,比如“堕胎是不道德的”。

在伦理学的学习中,分析议论和识别不完善的论据的能力十分重要。作为研究推理正确与否的科学,逻辑学提供给人们一些列的方法和技巧,来评估合理的道德议论并将好的论据从蹩脚的论据中区分出来。如果你还没有学过逻辑课,像伦理学一样,逻辑学也有一些入门读物,会向你解释如何识别和驳斥论据。

5.阅读批判性读物的问题。在开始阅读前,你会看到在每个每节开头的思辨性阅读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向导一样,给你指出下文中的重要观点。它们也会让你在回答章节末的讨论题时觉得更加容易。

第一读物:辨别关键部分

将每个章节分成基本的几个部分,会让阅读更可控。大多数道德哲学的著作包含两个主要部分:(1)有关议论和前提的主题议论和(2)议论中使用的关键部分和概念的解释、分类。一些读物还可能包含背景材料或证明理论的例子。从主体议论开始往往是很简单的,因为这些大体上组成了文章的焦点论点。你常常可以在开头的一到两段中发现主要论据的概括。

1.识别结论。大部分哲学文章的目的是支持一个特定的立场。这个立场就像是论文中的陈述或立论。批判性阅读是以区分主要议论的结论开始的。这个结论往往在文章一开头就会给出,并会在结尾再一次呼应。如果你在辨别结论、论点中有麻烦,那就问问你自己,“作者议论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作者试图证明的是什么?作者想让我接受的立场是什么?”。

有些论证也会包含结论指示部分。结论指示包含诸如此类的短语,像因此、从而、于是、如果它遵从、由于这个原因以及所以,这些短语都会有助于你辨别结论。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一卷,论点的阐述和结论出现在了第二个句子,“我们可能同意这个观点表示,良好意愿是所有事物的目的”。

在批判性阅读中,给结论划线或是高亮往往很有帮助。甚至是哲学家自己有时也会偏离迷失他们自己初始的议论。如果结论被清晰标注的话,作为批判性读者的你,被任何纷扰迷乱的可能性会更小。

2.辨别前提。在道德议论中前提包括(a)有关事实的描述性陈述和(b)有关应该是什么的惯例性陈述。伦理学超越了科学与观察。当然我们不可能直接从事实描述到达应该是什么的惯例性陈述。取而代之的是,道德判定和价值观-比如“不能撒谎”、“公平”和“不伤害”-需要在作出关于行动的决定时率先考虑。关键部分的限定也可能出现在前提中。在好的议论中,作者试图只运用公认的被大部分理性民众所接受的前提。这是由于如果前提不正确或是不被接受,那么结论本身也可能是错的、不可接受的。

伦理论证并不是基于其自身,但是根植于其他的哲学假设,像比如人类在宇宙中的角色定位,自由意志的存在以及道德良知的天性。如果你不清楚论证的前提是什么,问问你自己这些问题,“关于人类天性和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作者的假设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事实和道德准则来支持他的立场?”如果你在辨认前提上有困难,试试搜寻前提提示。类似由于、因为、但是、之类的词可能是前提出现的信号。但是,就如结论提示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前提都必定跟随着前提提示的出现而出现。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科伦理学》的第一句就为他的结论提供了一个前提:“我们认为每一个行动、艺术、科学,事实上每一个直接的行动和工作,都拥有客观而言的良好意义”。这个前提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人性的观察结果,人的行动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在批判性阅读中,无论如何,你都不可以简单地接受一个前提而不经过事前的评估他是否正确。例如,亚里士多德的观察或假设,关于所有人类的行动都是目的性的正确吗?并不是所有东方的哲学家都同意这个议论的假设。

给每个前提加上括号或标记。如果你针对某个前提怀有疑问,在它旁边打上问号,这样你就可以以后再回看并进一步检查。有时,某个特定的前提会伴随有一个长长的解释。这个可以解决你对这个前提的初始的疑问。前提也可能在后来的议论中再次出现。你也可以在文章的空白的边页写下每个前提的总结。

一些哲学家,比如亚里士多德,可能会在议论时岔开话题,来着重客观性和反驳性议论。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尼各马科伦理学》,像书中其他的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手写的笔记,所以比一些润色的作品更加缩略。这不是说它的议论没有其他的好。着仅仅表明它在互相迁就的讨论中有个更加开放的结尾。

作者认为显而易见的前提有时是不会陈述的。在批判性阅读中,很重要的是你学会怎样在字里行间阅读。尽管一些没有阐述的假设是没有影响的,但是一些其他的是关于人性的一些假设,它们更倾向于基于文化和宗教偏见而不是经验数据。如果文中有一些没有明写的假设,你也需要将它们标记出来。

3.确定关键术语及其定义。构建合理的道德判断需要对关键术语的清晰的定义和解释。像个人、幸福、善良、合理的以及对的之类的短语很明显的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由于这个原因,哲学家明确他们怎么使用这些短语就显得极为重要,哲学家必须在他的议论中保持短语意义的一贯性。在批判性阅读中,问问你自己,在议论中的关键术语是否被清晰定义了。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善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定义。他以通常接受的定义开始,那就是善就是幸福。但是,这样他又不得不对幸福下定义,这需要他一贯的技巧。确实仅仅是能够澄清这些术语本身往往是显着的成就。

第二读物:批判性分析

一旦你已经辨别了材料中的各个部分,你就已经准备好将它分类进行批判性分析。在回到阅读材料前,问问你自己以下问题:

1.这些关键术语和概念被清晰定义了吗?这些定义被省略啦吗还是它们太含糊了而毫无用处?你对作者运用的定义满意吗?例如,你对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善和幸福的定义满意吗?作者写作中运用的术语是否一以贯之呢?例如,在柏拉图的尤西弗罗对话中,尤西弗罗在他的议论中一直在变换对不虔诚的定义。苏格拉底,作为一位精明的哲学家,就紧抓这点来挑战尤西弗罗,不断地要求他澄清对这个关键术语的定义。2.这些前提是可以接受的吗?一个议论可能在逻辑上无懈可击。但是,它的一些前提可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数据之上。许多人都会将事实与意见相混淆,将这者区分开来就很重要。描述性的前提能够被支持吗?在道德问题的讨论中,作者常常用经验上的观念来支持他的结论,这些经验观念比如是“资金惩罚对未来的犯罪会有震慑作用”,或者“同性婚姻会破坏传统的家庭结构”。当你见到类似的声明时,不要简单地假设认为作者自己是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的。记住,作为夜歌哲学家,你要作为一个怀疑论者来接受这些立场。自我询问,这些作者是否有事实依据来支持他的论述。

例如,安 兰德在他的合理利己主义的理论中,宣称创造性工作使人变得快乐。这个前提是她整个论述的关键。但是,这种说法在经验上正确吗?她是否引用了任何研究来支持她的观点,亦或是这个前提仅仅是的主观臆断?在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拥有美德的人是最快乐的。他的这个论调可以被验证吗?告诉你,事实上,如果你查阅有关幸福感的研究,你会发现亚里斯多德的看法比起安 兰德的看法拥有更多的事实依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惯例性陈述。在前提中运用的道德准则和陈述时可以接受的吗?尽管人们在一般的道德原则的应用有不同意见,但对基本道德准则本身的接受却是毫无争议的,即便穿越了不同的文化。经常的情况是,一个理论出现问题是由于一些重要的道德准则被忽略了或是没有被充分重视。例如,功利主义者认为,道德可以被归集到一条原则,那就是:“一项行动总体上来说,如果它倾向于提高人们的幸福,它就是对的,反之,如果它削减了人们的幸福感,它就是错的”。结果就是,功利主义者在以下方面被人所诟病,他们不能给正义的准则和个人独立以充分的重视。

3.这些前提能够支持结论吗?这些前提构成了议论的基础。在好的议论中,前提必须能够有力地支持结论。一个良好构建的议论,就像一座建造结实的房子,它必须能够抵挡得住一些挑战。如果前提是无力的,整个议论就会想谚语中建在沙地上的房子一样,轰然倒塌。

如果关键前提中任何一个是基于不准确的数据或是不可接受的,哪怕结论再引人注目,整个议论都还是薄弱的不堪一击的。如果前提是错的,那结论可能也是错的。

一个议论也可能很脆弱由于其中包含了一些谬论。当一个议论在哲学上或感情上拥有说服力,但逻辑上是错的,这其中就包含了被逻辑学家称之为非正式谬论的东西。下面是一些非正式谬的例子:

·攻击这个人的性格当他不赞成某个人的立场

·引用某个不是当前讨论的这个领域的权威的事实性陈述 ·迎合主流观念

·基于一些不足和非典型的案例做出总结 ·将话题转换到一个相关的事物 ·仅仅由于存在就肯定某物的道德性

当人们不清楚自己的立场时,他们就很有可能诉诸于谬论。能够识别谬论,会减少你落入他们的圈套的可能性。

结论必须是基于给出的前提。有时,结论会说得很多。甚至结论可能做出一些有悖于前面议论陈述的断言。这并不意味着结论就是错的,这只能说明它是证据不足的。当结论不能被前提有力地支持,你就可以否定整个议论。

4.议论时连贯的吗?连贯性是合理的标志。连贯性要求我们的原因具有普适性,除非在情形中有一个明显的不同让原因不再适用。普适性的概念是从应当这一概念中提取出来的。我们不应当杀戮,除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不得不做。自我防卫就是不杀生这一概念不再适用的一个很有力的情形。另一方面,如果将杀戮作为个人乐趣,这就绝对不是跨越不杀生这一概念的合理原因。

在决定议论是否连贯时,问问你自己作者在理论中运用的准则是否对每个人都适用。公正这一概念,几乎可以在所有的道德系统汇总被发现。公正就要求所有的人的诉求都是一样的,并且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公正排除了给予优先对待或是歧视针对某一特定的集体。如果一个哲学家认为不同组织应当受到不同的对待,那么他就必须为他偏离公正这一准则提供合理性。例如,这种合理性在讨论某些群体如动物、未出生的胎儿以及环境的道德地位和权利时很重要。如果作者不能为不同等对待提供好的理由,那么公正这一要求就不应该被放一边。

有时,前提本身就包含了歧视。例如,卢梭认为美德对于男女来说是有区别的。玛丽 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在她对卢梭理论的批判中就指出,卢梭在他关于美德的定义中没有保持一致性。尽管一些伦理相对主义者宣称道德准则是普适的但具体到每个人又是有差别的,他们也在一些类似容忍的道德准则上企图偷换概念。当作者同时宣称普适的道德准则是存在的也是不存在的,那他就在逻辑上不一致了。如果一个理论中包含了不一致和内在的分歧,那这个了理论就应该被摒弃。

5.一个理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它们可以被接受吗?一些道德理论中包含着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没有陈诉的言外之意。例如,情感主义者认为,道德主张既不是对的也不是错的,而仅仅是情感的表达。这个理论的一个言外之意就是二战中纳粹的所作所为不能被判定为对或错,而应该认为是他们(人类)情感的一种道德天性的表达。

文化相对主义者,他们将道德与文化规范等同起来,同样这让他们在一些可怕的事情上遇到难题,如在二战犹太人大屠杀这个问题上。丹尼尔 戈尔德哈根检查了《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的一些片段的言外之意。由于以上这两种理论的言外之意并不被大多数的理性民众所接受,它们双双在二战后退出了学界的主流地位。

6.这个理论是否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实践性的指导?道德理论不应该独立于现实生活而存在。一个好的理论应该可以为我们的更加美好地生活提供实践性的建议。例如,亚里斯多德说,学习伦理学的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变得善和美。

问问你自己,该理论是否在日常的道德决定中有实践性的指导?问问你自己这些指导是是否在人类能力范围之内?一些指导,像博爱,太模糊和抽象而不能有实际运用价值。就像一个无门无窗的房子在结构上可能是合理的,一些道德理论尽管在逻辑上保持了一贯性,但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指导。相比之下,边沁的效用论和孔子的伦理理论,就主要关注于为我们做出实践性的道德决定提供指导。

7.该理论是否适用于特殊环境或是道德价值观的冲突之中?一个理论也需要能够为道德价值冲突提供指导,同时为分歧性的道德问题的讨论提供帮助。许多理论在直接相关的情况中处理得很好。但是,当我们尝试把该理论运用到不平常情形或道德两难中时,这些理论的缺点就会很明显。

例如,伊曼 肯特在坚持认为道德理论从来不会起冲突这点,已经因不能有效处理一些情形而受到批判,例如在说谎才能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时。如果能够提高社会的和谐,甚至可以终结一个无辜的人的生命,这种看法也让功利主义者饱受批评。但同时,这些批评是否公正也将留给你这个批判性读者去思考。

5.《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报告 篇五

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唯物主义承认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感觉的源泉,而经验批判主义是唯心主义,否认物质的存在,认为感觉是物质的源泉,两者是完全对立的。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细致地分析了经验批判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性,是为了粉碎俄国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世纪初期的俄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革命失败,使得很多人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出现了很多修正主义者。列宁的这篇著作,不仅在当时的俄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唯物主义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而唯心主义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在认识论方面,经验批判主义和唯物主义是对立的。马赫主义,即经验批判主义,主张感觉第一性,否认感觉是有机体的技能和属性。它认为质量和运动构成心理体验,而实际上体验只是物质的特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马赫的“要素论”实际只是换了说法的唯心主义,混淆了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实质。而且马赫否认人脑是思维的“住所”,否认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新术语和新诡辩并不能消除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想要掩盖这个对立。经验批判主义的最终结果也只能导致唯我论。

在对真理的认识上,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也是完全对立的。真理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真的的认识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唯物主义感觉论坚持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承认客观真理。唯心主义感觉论则否定外部世界是感觉的源泉,否认客观真理。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人类对客观真理的认识是有限的,总是会受到历史背景和环境等影响,但是客观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人类可以不断地向客观真理靠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是重要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而经验批判主义则把实践从认识中排除出去,认为理论不受实践的影响。

列宁说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到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定义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经验,但对经验的来源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把客观事物看作经验的内容,把经验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映象。唯心主义否认经验的客观源泉,把经验看作心灵的产物。

在对现代物理学和唯物主义的观点上,列宁解释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变化并不影响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哲学物质概念是个认识论范畴,它揭示的是物质和存在的关系。物质结构学说是个自然科学问题,它只与物理世界本身有关。作为哲学概念的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是永远不会陈腐的。

最后,书中指出马赫主义实质上是为某些社会阶级服务的,哲学党派的斗争,实际上是社会阶级斗争的反映。

上一篇:我有幸参加了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下一篇:药学院学生会学习部 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