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共14篇)
1.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一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与2001年版课标对比学习体会
课改10年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曾经迷茫,但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我们又以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最近学习了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比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能感受到十年课改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有如下几点重要的变化:
一、新课标修改后最大的变化是:双基变四基,双能变四能。2001年版: “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标》修订中在继承我国数学教育注重“双基”传统的同时,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强调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之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我们能感受到现代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的灵魂,它是伴随学生知识、思维的发展逐渐被理解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是在学生数学活动中积累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最终通过自身的学习转化为创造能力。这对于学习数学、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觉得,如何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潜心思考与研究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活动经验积累。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我校正在进行的《中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德育整合研究》课题正是与时俱进的提倡教师培养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名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基本素养。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更应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己任。三、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四、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五、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2011年版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2.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二
数学的学习, 它主要体现在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去组织教学与学习, 应该是围绕一系列的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因此, 就需要有一个由问题而引出的情境、实验或猜想,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动脑动手的过程, 并且在此过程中发现新问题, 通过进一步思考, 寻求新的解体方法。由此可见,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深入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有价值的资源和问题, 整合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问题, 同时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和趣味性, 尽量超出学生的预想, 这样学生才会对数学学习充满期待并保持浓厚的热情。
具体实现这一过程, 首先应避免“问答式”, 因为问答式只要求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而不能唤起一个连环式的数学探索活动。重要的是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寻求到处理问题的方法, 进而获得必要的相关知识。问答式不具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 具有“不可再生性”, 而好的问题情境除了能引导出一系列数学活动外, 往往会在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中派生出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或许多意料之外的问题。因此, 好的问题应该具有“可再生性”, 也就是说属于“开放性”问题。
学习目标的确立, 首先要构建灵活的基础知识体系。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基础知识已经渗透于具体的问题情境之中, 使本来空洞的、晦涩难懂的内容有了丰富、生动的意义。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要经过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提取、整理、归纳等一系列过程, 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对基础知识概括出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由于加入了特定的心理体验, 对学生本人来说它是鲜活而有生气的, 同时也是能够灵活进行迁移的。其次,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数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标志, 然而这种训练往往受到模仿式操作训练的局限, 到头来不过是沿袭别人的思路进行的推理论证。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应着眼于学生的创新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有意识地拓展思路, 提高创造性、批判性、发散性思维以及自我总结、反思的能力。再次, 应是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用好的问题情境开始数学学习过程, 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独特的吸引力。这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问题, 成为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和主人。
3.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小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实践活动。在新课程理念普及的今天,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数学课堂,对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给小学生提供了在团队中学习的机会,也让数学课堂活动有了更多的选择性。正确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数学教学创新的表现。
一、设置合理的合作问题,促进学生全员参与
确保小学生全员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是保障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合作学习参与度,与合作的内容有密切关系。具有趣味性的讨论问题,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开动脑筋,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过去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为了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而应用合作学习模式,并不关注小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合作会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更加自然地习得数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比如,在讲解《24时计时法》时,为了让小学生习惯使用24小时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改写时间故事。像“小明13:00出去与小伙伴踢足球,14:00一起去喝冷饮,17:00回家吃饭。21:00看了一个电影,22:00上床睡觉”这样的小故事,可以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将其改成12小时计时法的故事,让每一个小组之间相互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
二、认可合作学习的理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需要教师认可合作学习理念,并开发有效的合作教学方法。目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思想,认为自己的教学经验最正确,任何新的教学方法都不如老前辈的经验科学。灌输式教学法正是因此仍然被广泛利用,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现代数学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现代化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升,鼓励教师应用创新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创新氛围。
学校可以利用学期初的时间,组织数学教师集体学习,在学期伊始,让教师头脑得到更新。更可以利用学期末的时间,引导教师集体反思,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于总结中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科学性。只有教师具有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的能力,才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重视合作成果的展示,完善合作学习机制
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是促进合作学习效果明显化的重要方法。重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给小学生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找到学习成就感,才能让小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先组织小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消化数学知识。之后,教师提出“创造小组轴对称图形”的任务,让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图形或者线条,设计最美的轴对称图形。这样的任务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融入合作活动。在各小组完成合作创作后,让小组派代表到大家面前展示小组作品,并用这些作品去分析轴对称知识。评选出最美轴对称图形与最具创意的轴对称图形等,促进小学生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打造教学格局,改变教师具体布局
教师的具体布局,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室,是学生学习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合理的布局,会给小学生新鲜感,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课桌都是一排一排整齐摆放着的,在这样的教室布局中,小学生很难组成团队合作学习,也无法自由地去与其他同伴进行交流。为了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对教室的桌椅摆放进行改造。首先,教师可以对桌椅进行马蹄型布置,让学生可以与对面的同伴交流,与身边的同伴交流,创作合作学习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桌椅进行拼凑型布置。将四个或者六个桌子摆放在一起,用座位的重新布置形成一个天然的小组,增加小学生的团队学习意识。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小学生很明确自己在一个团队中学习,也会在遇到问题时集体解决,有利于小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利大于弊。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将教学内容与合作学习活动有效地结合在一起。积极完善合作学习机制,确保小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才能让合作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长久地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李爱君.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J].学苑教育,2012(10).
[2]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6).
[3]吴红川.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3).
4.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一)
今天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二)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二、上课: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而必须学会应用。
只有如此,才能使所学数学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
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三)
开学前,我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感到收获甚多。现就这次的培训活动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从而得心应手地驾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学习方式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健全新的评价机制。
不但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5.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学习《2011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要教好这门课,就必须对这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那现在的小学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通过这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龙江县第六中学小学部
6.小学音乐新课程数学学习心得总结 篇六
在多年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小学音乐课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性差的特点,依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下面是我关于识谱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设计游戏,互动中学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如,游戏l《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游戏Ⅱ《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
如,小猫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2.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
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
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
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
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笛子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另外,利用各种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7.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探究式学习 篇七
1. 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许多教师对“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施条件存在误解。他们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搞科研, 只能在少数优秀学校、优秀学生中开展;还有的教师认为只能在课外实践活动课中开展, 课堂教学主要是学习知识, 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其次是许多教师不清楚、不掌握开展“探究式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1.1 针对“探究式学习”的实施条件:创设民主、平等、和谐
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于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愿去探究。
1.2 针对“探究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
讨:设计铺垫, 引导探究;结合探究, 引导创新;利用探究, 突破难点;体验探究, 巩固知识;通过探究, 应用知识。
2. 对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2.1 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几点体会。
2.1.1 学生的思维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
发展的, 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 除了他们对学习某知识的目的、兴趣有关外, 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常常在赞叹教师的思路“精妙”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就要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上多下功夫。
2.1.2 课改中, 不管你使用什么样的方法, 都应该是知识与
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有机统一, 这并不矛盾。探究式学习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和领悟到了什么, 而不是对人类社会贡献了什么;重在过程, 而不是结果。
2.1.3 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思维活跃, 考虑问题方法、角度不
同的学生, 有时提出的一些突破教师设计思路、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一致的问题时, 教师不要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走, 应先按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 不要怕学生出错。
2.2 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初步成效。
2.2.1 在实验过程中, 由于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
元化的, 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 比教师多, 教师在学生面前已不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为了积极学习理论知识、钻研教材, 搜集整理材料;在组织参与活动中, 由不会、不敢搞科研到现在小有成就, 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 积累了很好的材料和经验。
2.2.2 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把学习的时间和
空间最大限度地还给了学生, 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学机会和自我表现机会, 使学生逐步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能在讨论、探索等课堂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因此师生关系融洽。
2.2.3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
有个性和特长的学生将会脱颖而出, 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 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 而且思维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 而有的同学在看到其他同学好的思路、好的方法时, 又有了强烈的竞争意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指导鼓励学生去做探究,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 并不是为了取得多大的成果或获得什么样的奖励, 而是为了使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造就一个强大的脑子, 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 强化学生独立的或合作式的探究性学习,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教学素养。但任何一堂课, 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 总会觉得有多多少少的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正因如此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只要教师能有效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做课程改革的拥护者、支持者, 把握机遇, 把握自己, 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努力, 数学将走进学生的生活之中, 成为生活的数学, 探究的数学, 应用的数学, 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摘要: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在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种学习方法。探究式课堂教学以老师和学生的探究为特征, 重点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探索和总结。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探究式学习,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庆霞.在数学作业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王志海.高中数学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的研究[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龙秋榕.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策略[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4]朱喜香.物理师范生新课程理念获得策略初探[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孙晓春.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探究[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魏拴柱.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何金霞.尝试新课标下引错纠错的教学方法[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魏向东.浅谈新课标下化学作业的改革及实践[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姚惠兰.新课程理念在《蛋白质》教学中的渗透[A];中国化学会关注中国西部地区中学化学教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往日只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只看重知识却忽视能力的评价策略开始发生了变化,从而更加尊重学生的能力和技巧的培养,这一变革更加符合时代的特征。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关注。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从过多地注重甄别的功能转向发展性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势必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建立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的理念参与态度、投入状态、情感体验等多方面的评价。如在教学《观察与测量》时,让学生离开座位观察不同用度看到的物体,让学生量课桌、互量身高,量裤长,量臂长等,使他们充分体验观察测量的方法与过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有可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显露出学习的潜能。面对新知识,学生应该学会用已学知识和经验,通过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构建自己的知识。知识掌握后,又能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中,学生在学习用圆规画圆的基础上,思考其他方法画圆。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到了用一个钉子,一根绳子,一支笔就可以得到圆;还可以用瓶盖等圆形物体描出圆;有学生还想出了,然后把周围的点连起来得到圆;用两支笔就可以画圆……针对这些富有创意的想法,我们都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在本课的最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有关圆的实际问题。如车轮为什么都是圆形的?为什么在街上观看表演时,人们总爱围成一个圆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好的表现,我们都应给予评价鼓励。
三、注重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除笔试测验外,还有日常检查和表现性评价。日常检查是指通过课堂上的口头提问、课堂练习、学生板演、数学作业、课堂观察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学生的活动、操作、实验、社会调查、数学日记、成长记录袋等形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它既能反映学生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也能揭示其非认知行为,如学习数学的态度、自信心、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在课堂上的学习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外,应更多地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四、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评价结果的确呈现应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人人体会到只要你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了公正的、客观的评价。评价的同时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喜欢上课,乐于上学。
9.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九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感受到这次课改不仅是改变了教材,而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重大改变,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更是有重大的改变。以前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而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经过学习,改变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特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明确教学目标,透彻地去分析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教学思想,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突破重点、破解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
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三、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课标,教材除了安排一些必要的陈述性的学习内容外,创设了许多以学生所经历的事例为情境。如:踢足球、乘车、送水、跳绳、分苹果、踢毽子、搭积木、买铅笔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10.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语文 篇十
XXX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学习和反思,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以下就是我在学习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这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必须进行各种尝试,在不断的探索中成长。新课程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尤其是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通过这次学习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新课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为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应有这种意识,有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主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师要善于读书,善于学习。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做学习型的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在教学中学习,在学习中教学,作为一名新教师,要向课本学,向实践学,向各种信息渠道学,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为教师角色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使其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
11.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标;互助合作;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82-0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学习活动的主体,所开展的探知新知、解决问题等各项活动,离不开学生群体的帮助和支持。加之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客观存在体,具有社会性、群体性以及自然性等一般社会属性,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其他学生个体的帮助和支持,是一种群体性的学习活动。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单兵作战”,致使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合住合作意识得不到锻炼和增强。近年来,本人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现行教学纲要内容,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尝试和探究,现将教研收获进行简要论述。
一、设置有效合作教学情境,点燃学生互助合作情感“火花”
情感是人们解决问题、克服苦难、主动进取的“助推剂”。学生开展互助学习活动的根本原因,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找准问题的“症结”,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而初中生内心情感具有波动性和反复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善于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设置出融洽、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开展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主动“投身”教学情境,开展行之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
如在教学“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的异同点”内容时,如果单独让学生进行探知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困难,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时,教师根据数学学科的整体性以及丰富性特性,在讲解该知识点时,采用互助合作的学习模式,设置出“某电信公司开展有奖通讯消费”的一次函数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借助图像法,观察分析图像,并通过转化,引导学生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以及反比例函数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合作、补充的学习过程中,认识、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深刻联系,从而实现对该知识点内涵的有效掌握。
二、重视学习方法要领,传授学生互助合作学习“要诀”
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是学生借助外界力量和智慧开展的学习活动,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要领,才能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实现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可见,“方法”是学生有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的“金钥匙”。
互助合作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方法传授作为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补充,搭建学生锻炼和解答问题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解答过程的“回头看”,反思解题过程和方法,总结解题经验和要领,逐步形成问题解答的一般要领,从而使学生带着方法要领进行互助合作学习活动,提升互助合作学习效能。
问题: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如图所示(图略),E、F分别是ABCD的边AD、BC的中点。求证:AF与CE相等。
上述问题是关于平行四边形的数学问题案例,教师在该问题教学中,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该问题探究解答的“任务”。学生在解答问题活动中,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成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在探究问题条件的过程中发现该问题解答的关键是“正确掌握和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因此,在学习小组探究活动中,有学生提出“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根据问题条件,判定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进行问题有效解答。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ABF≌△CDE,从而得出AF=CE的结论。
其证明过程如下:
证明:方法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E=CF。
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即AE∥CF。
∴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AF=CE。
方法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且E、F分别是AD、BC的中点,∴BF=DE。又∵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B=∠D,AB=CD。
∴△ABF≌△CDE。
∴AF=CE。
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不仅对问题进行了有效解答,同时为有效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指导。
三、强化互助合作活动指导,奠定学生互助合作
互助合作学习活动作为学生个体之间开展学习方式之一,需要具有良好的学习水平和解题素养作为支撑。教师要发挥自身在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引导,使学生能够解决合作解题中的困难,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中出现的“不足”进行有的放矢的“纠偏”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学习思想和习惯。
12.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 篇十二
一、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方法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以“先学后教,超前断后”为基本特征的,即课前让学生超前于老师的教学进度进行独立自主学习,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探究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从而找到打开数学知识的大门钥匙,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设置预习提纲,在“学什么”和“怎样学”两方面加以指导,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自学。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多加以分析、思考,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教师设置问题要有启发性,概括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课本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设计形式应多样,可以是表格式、填表式、问答式、调查式、实验式和提纲式等。例如:在教学“小数性质”时出示以下预习提纲:1通过预习你学会了什么内容?2.你想和同学交流什么内容?3.你想在课堂教学中向教师提出哪些问题?这样安排预习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课本中自主探索,获得知识,也为今后发展自我质疑、自我思考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和谐、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改善学习方式的首要条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强调学生合作,小组合作。这里的小组合作就是课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帮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学会倾听,并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这样做有许多好处:1.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学的时间和空间。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质疑并进行小组讨论,便于老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及时调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智力因素参与,而且非智力因素参与;不仅思维参与,而且其他感官参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而且课堂讨论创造了多方交流的机会,满足了各种学习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自学能力。提供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活泼主动地发展,同时也满足了同学互相关心的需要,这种学习习惯形成能大大促进同学间友谊的发展,增强班级内在的凝聚力。
三、留有思维时空,回归学生的生活
新课标强调:“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客观世界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因而教师不能只强调教材单元体系化书本知识,而应向学生呈现孩子眼中的生活经验。首先,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走,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没有留给学生独立创造思考的时间。其次是教师讲得太多,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太小,抑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发现规律,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第七课“两步计算应用题”例题时,在出示题目后,让学生默读并思考讲些什么?再看图,看要求些什么?接着提问:应该怎样算?你又是怎样想的?通过层层设疑,不断提问,激励学生探索。这样,通过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更深入地挖掘此类应用题的价值,使学生在思考、叙述、讨论、交流中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本质。
四、引入教学开放题,激活发散思维
教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增长才干。开放题的特点:1.条件与问题的变化,如8个正方形可以摆哪些长方形?2.呈现方法不拘一格。如48×□>288方框可以填哪些数?最大能填几?3.解题方法力求多样。如:走迷宫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我领悟,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才能的舞台。
13.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1、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说:“你想得真不错,谁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同学们赞成他的想法吗?”“你们组表现得很好!”“谁想给大家汇报一下?”“他还没有想好,哪位同学能帮他一下?”“哪组希望老师和你们一起做呀?”这些话语的运用,既让学生备感亲切,也充分表明了教师在鼓励学生、尊重学生,努力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上所做出的努力。可以预见,自信心与民主精神会在学生身上逐步得到体现。其实这一点已经在某些学生身上有所表现:如,有些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及时指出其他同学的问题,而被指出问题的同学也能够坦然接受。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是实验区学校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也是课堂教学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如,在数学课学习长度单位时,教师能够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创设实际测量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感受长度单位,并学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统计初步知识时,教师结合学校运动会,设计了一个统计参加不同运动项目人数的问题情境,从而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献计献策。
3、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和处理
随着教材功能的转变,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必然成为一种趋势。略创造宽松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指导。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状况对课程内在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处理时不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设计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对教材提供的基本情境进行再审视,明确情境的优势与不足。情境设计得较好的,教师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情境设计得有不足之处的,教师则需要探索如何弥补、完善甚至更新相应的情境。还要对教材的设计思路、表述方式、结论等进行多角度的考量,以便为学生多样的思考、表述、选择策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考虑如何利用各类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或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课题。在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地以学生熟知或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内容,来替换学生陌生的、日常难以接触到的内容。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科学地分析课程内容的价值,对那些学生虽然感到陌生且平常难以接触到,但对其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内容,应思考采取什么策略实施相关内容的教学。
14.小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制度 篇十四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根本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旧的思想观念。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解放思想,带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推动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教育工作者行为模式的新教育观念层出不穷。宣传与学习以下这些好的思想、好的观念以及好的做法,对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
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二《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因此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如果从孔子办私学算起,我国学校课程已有二千多年的发展史,经历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历史变革。我国封建社会的课程体系是适应科举制度要求的“五经”和“四书”,这是以封建文化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鸦片战争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之后,特别是清朝末期,我国逐渐确立起近代的课程体系。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开始。该章程所规定的普通学校课程结构是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体的学科中心体系。
在二十年代,杜威的经验为本的课程观已经在我国广泛流行,并以此为实验宗旨在某些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实验,也曾有一定影响,但赫尔巴特的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观一直处于主宰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深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长期没有形成自己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按照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原理,一直把课程论作为教学论的一部分,“所谓教养和教学的内容,我们理解为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的连环,为了适应共产主义教育的目的,使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关系复杂的体系,必须把知识、技能、熟练技巧三者传授给他们。教学内容具体表现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苏联只有教学论而没有课程论,但他们所说的教学内容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和我们所说的课程论概念所包括的内涵,基本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凯洛夫所说的教学内容即课程论,是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是一种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点,是知识为本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至今还在我国处主宰地位,因此台湾学者说:“大陆人士对‘课程’的概念,有所谓‘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尽管我们也曾批判过凯洛夫的教育学并进行过多次课程改革,但对凯洛夫的课程观即教学科目的观点却从没有进行过反思,对于课程的本质没有进行过专门的探讨。缺乏强有力的课程理论专业队伍,课程理论研究落后,对课程的本质缺乏深入探讨,是我们课程观念陈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的原因应当从社会需要去寻找,形势要求才是课程观念变革的最终源泉。
从近一二百年世界各国教育普及和课程改革的历史来看,普及教育与课程观念密切相关,凡是普及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实施早的国家和地区,课程理论的研究就深入,人们的课程观也变革快。从课程发展历史来看,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课程论之所以能够形成独立的学科分支,就是由于这一时期欧洲大多数国家已普及义务教育。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的事情,至今适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没有后建立起来,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是滞后的。这些年来各地进行的大量问卷调查就是佐证。
1997年北京市为了制订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方面的调查,在教师队伍中,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持经验为本课程观的约20%,如果说,课程即学科知识的观点是一种较为古老传统的观点(其重要代表人物是十九世纪的赫尔巴特),课程即学习经验的观点是一种较为现代的观点(这是二十世纪初期由杜威提出的)那么,可以说,大部分教育工作者的课程观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都相对滞后。如果说,课程即育人媒体的观点是我国学者于九十年代提出的适合素质教育的现代课程观,那么,从现阶段来说,这种课程观及课程理论还没有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认可。如果说,对课程本质由从知识发展到经验的认识,这在课程体制和课程理论的发展史上是完成一次重要的变革,实现了一场革命,那么同样,把课程看作是育人的媒体,进而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的课程观念和课程体制的大变革。
因为,从课程体制来看,具有普及功能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和具有筛选功能的”应试教育“课程体制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体制。前者”以学习者特性、社会变化和需要、学科内容为设计基础,课程组织以综合为原则“;后看”以学科结构为课程组织的原则,实行分科设计“,强调学科体制。从课程体制本身来看,我国课程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来看,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由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为了科举应试、跳龙门、谋高官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观尤为困难。所以直至今日,作为适宜”应试教育“的学科知识为本的课程,在教育界和课程观念领域依然严重存在,课程即教学科目的观念似乎成为一种没有必要改革的公理。
因此,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程体制。这个课程体制共包括四大类课程:学科课程和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
1、摒弃学科本位主义,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学科本位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所从事研究或施教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贬低或忽视其他科目的作用,为自己的本门学科争取过大课时比重的片面观点和行为。学科本位主义是课程变革活动中的”大敌“,从课程发展史来看,在中外历次重大课程改革运动中都难以避免。著名专家学者由于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缺乏了解,在主持课程编订时就会加大某门学科的难度和比重,使课程体系失去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原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在总结苏联近半个世纪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时说:对于大专家的话不能不听,但也不能全听,如果全听就会出现大的改革偏差,造成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是原苏联从历次课程教材改革中总结出的一条规律。我国近十几年的课程教材当中,学科本位主义的问题也严重存在,搞物理的认为物理学科重要,搞数学的认为数学重要,都希望自己所施教的科目在课程体系中占有较多的课时,这种观点对制订新的课程方案和实施新的课程方案都是不利的。
事实也确实如此。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某些省市和某些学校所设计并推行的新型课程改革新方案之所以难以坚持下去,其原因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遭到具有学科本位主义者的反对。持有学科本位主义观点的人,往往指责新课程方案削弱了系统知识的传授,课程教材改革降低了教学质量。浙江省的综合课程改革虽然有诸多不尽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修订,但反对者从学科本位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新型课程方案缺乏整体的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课程改革必须倡导整体的全局的课程观,不论课程编订者或课程实施者都要摒弃学科本位主义。为此,课程的编订队伍要有各方成员参加,既要有学科专家,又要有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者既要熟悉本门学科的知识,又要了解教育教学的全局。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是编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才能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课程问题在任何国家教育体系中都是居于中心地位,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要求。因此,在知识经济这种新背景下,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缺点,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应加强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课都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的新观念。
2、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
教师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服务,而不是让学习者为自己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在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应该读什么、看什么、做什么却没有读、没有看、没有做,这是终生的缺失、终生的遗憾。而我们的教育代替学生学习的东西太多,导致学 生没有了自己的感悟,也很难有震撼心灵而刻骨铭心的东西。于是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复习旧东西,而不是学习新知识。
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新观念。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跳出学科看教学“,应避免学科的分类割裂了知识的广泛联系,造成学生认识的僵化和局限,妨碍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的协调发展。课程结构、教材系统、教学内容的调整,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域”。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23、强调教学与课程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这场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摆正和处理好的一对关系。在这对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的一方。二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繁、难、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这种改革最多只能造就教学法专家。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由学科走向学生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的课程)即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教师即课程,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学生同样是课程的有机构成,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 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
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现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很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这种改革是需要教育家也是能够造就教育家的改革。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三《树立师生交往互动的平等观》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在教学中,交往存在着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当前师生人际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由此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经常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改变师生关系因此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 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开放,从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与生活教育的融合。
从课程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开放,从过程角度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否则就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人是未完成的非终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把培养中的中点当作终点,以目标取代目的,否则就会阻隔人的发展。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总之,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 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份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过程的开放也许会影响某些课时的教学进度或教学任务,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首先,课堂教学改革,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有序的过程;其次,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进而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应该成为对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的成全。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四《强调整合构建新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共同框架,如何把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框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首位的,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可有可无的,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课堂教学因此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改革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从而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对一门学科而言,过程表征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的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什么样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必然对应着什么样的探究结论或结果;概念原理体系的获得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论。任何概念原理体系,不论暂时看起来多么完备,它总是一种过程性、生成性、开放性的存在,总是一种需要进一步检验的假设体系,总是需要进一步发展为更完善、合理的概念框架。另一方面,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又内在于概念原理体系之中,并随着概念原理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同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不同,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也存在区别。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论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利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育的功能就不是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而是对个性的控制与压抑。
从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知识、洁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这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而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因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当前在新的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
首先,内涵变得丰富了,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是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从横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构成了人的感性世界或非理性世界的相对完整的画面;从纵向角度看,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它们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灵连续体。
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身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是附属的,而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正如不同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方法论存在区别一样,不同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和指向也有所区别。但就其共性而言,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教育对象,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学习材料之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
1、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会
江总书记特别强调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一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确造就了一大批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但以往的教育不大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未来文明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明天才能善于创新、善于超越;只有今天勤于动手、经常实践,明天才能大胆变革、开拓进取。
2、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只有在学生自主的活动中才能进行。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社会进步为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着机会与空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础与条件。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上要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使学生在多样性教育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范围,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应当体会儿童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要让更多的孩子有所表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获奖,让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孩子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但并不是个性发展的全部。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就是要承认并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教师应当学会: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3、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应当寻找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儿童。传统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教师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维空间与自我体验权力。在教师眼中,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些大胆质疑、经常提问的孩子有时甚至会受到斥责。结果,本应生动活泼的教育变得死气沉沉,原来充满想象和创造热望的儿童变得墨守成规、孤陋寡闻。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燃烧。教师不要做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考的果实。教学仅仅留给学生时间是不够的,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思维的过程。把已经还给学生的时间再按教师的要求安排得满满当当,学生依然是“愧倔”。
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着密切联系,”要我做“与”我要做"的主动程度,表现在学生身上大不一样。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除了必修课程之外,还要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有条件的学校,允许学生在选修课范围内选择课程,允许学生在必修课范围内选择老师、选择进度。学校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教师指导选择,管理保障选择一一最终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选择中形成个性,在主动选择中富有创新。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在经济一体化与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大趋势之下,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
东伏小学
姓名:
新课程理念学习笔记
学习材料
心得体会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之一。教师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学生合作,让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中使之完成合作意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高,这是现代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课题。
东伏小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彩片断赏析10-26
小学数学老师外出学习心得06-23
小学数学研修骨干教师学习心得07-30
高中数学新课程培训心得06-28
作业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07-23
小学数学学习的心得体会10-13
玉潭中学小学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汇报材料11-09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10-28
小学数学基础课程改革09-27
新数学老师小学作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