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精选6篇)
1.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 篇一
第一章 金融体系
1、直接融资 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直接流向资金短缺部门优点:节约交易成本
缺点:要求投资者(资金融出单位)具有一定的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和技能;投资者要承担较大风险;需要花费大量的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和成本;资金供应双方难找到相应交易对手;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门槛较高
2)间接融资:资金短缺单位与盈余单位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发生间接的融资关系
优点:容易实现资金供求期限和数量的匹配(续短为长,集零为整);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和合约成本;有利于通过分散化来降低风险
2、金融创新的种类
1)金融工具创新,包括时间衍生(远期、调期、期货、期权;有利于套期保值,降低和控制金融风险),功能衍生(增加企业财务杠杠灵活性,有利于进一步筹集资金),种类衍生(优先股、看跌期权),复合衍生(股票指数期货、期权)
2)金融机构创新 3)金融市场创新,包括新的市场种类的创新,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制度的创新 4)金融制度创新,包括货币制度、汇率制度、利率制度和金融机构的设立,金融市场的准入,金融业务监管等制度
第二章 货币和货币制度
1、货币演变
1)实物货币(高价值性、易于分割性、易于保存性、易于携带性;金、银)2)铸币(铜币、银币)3)代用货币(纸质、能随时与金属货币兑换)4)信用货币(纸币、辅币 两者统称通货、现金);银行存款;可作为支付手段的信用工具,支票、信用卡)
2、货币层次
广义货币-狭义货币=准货币
3、币制定义及其存在形式
货币制度是指一国法律所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与流通结构,即币制。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分为单本位制、复本位制)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的纸币流通制度)
1)确定货币金属并规定货币单位 2)规定本位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3)规定辅币材料
及其铸造、流通 4)规定信用货币及纸币的流通和发行 5)确定国家的黄金准备制度
第三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
1、利率种类
1)市场利率(由货币资金供求决定,随市场供求变化而变化;不受非市场因素限制)管制利率(由政府管制部门等非市场因素决定;成为政府干预经济重要手段)
2)固定利率(借贷期内保持不变,适用于短期借贷)
浮动利率(借贷期内随市场利率变动定期调整的利率,适用于借贷期较长,市场利率波动波动较大的借贷关系)
3)名义利率(人们收到或支付的货币利率。是一定时点上未剔除通货膨胀影响的利率)实际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影响后的利率)
2、货币时间价值含义
由于贷出货币具有收益(获得利息),持有货币具有成本(需要支付或损失利息),因此,在不同时间获得的货币其价值是不同的。现在获得的一定量的货币比未获得的等量具有更高价值,其可通过计算现金流的现值或终值来反映
第五章 金融资产的种类和特性
1、金融资产流动性
流动性指金融资产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变现的能力。当人们希望将其持有的流动性较差的金
融资产立即变现时,可能遭遇较大损失。货币资产具有很高的流动性。其他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既取决于该资产被市场投资者接受的程度,也取决于该市场的厚度,市场厚度越厚,则金融资产流动性越强
2、金融资产种类
2)信用资产:票据、贷款、债券
3)权益资产:优先股、普通股
4)外汇资产:现钞、现汇
衍生工具:1)金融期货:股指期货、利率期货、外汇期货
2)金融期权:股票期权、利率期权、外汇期权
3)金融互换:股权互换、利率互换、货币互换
3、信用资产类型
1)商业票据:按承兑人不同:(金融性商业票据、非金融性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
2)银行票据(银行券)3)贷款4)债券:①国家债券:短期债券(国库券、有利息的钞票、金边债券;采用贴现发行);中长期国债(固定利率)②公司债券(中长期债券居多,固定利率)③金融债券
4、商业票据融资特点
1)低成本,其发行成本通常低于银行的短期贷款成本2)灵活性3)有助于提高发行公司声誉
5、股票特性(优先股)
1)风险性与收益性;股东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参与性;无期限性;可转让性;价格波动性;股份的对折与合并
2)优先股的股东享有比普通股股东优先获得股息的权利,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和公司经营决策参与权,其是居于普通股和债务工具之间的金融资产,同时具有权益资产和债务资产的特性
6、外汇含义
外汇是国际汇总的简称。动态外汇:指将一种货币兑换成另外一种货币的行为。静态外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广义:泛指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金融资产;狭义: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7、金融衍生资产
特点:套期保值功能,高杠杆性,高风险性
1)金融期货:功能:价格发现功能,套期保值功能,投资功能
基本类型: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
2)金融期权:其标的物的交易价格称为敲定价格或约定价格。期权交易价格称为期权价格。分类:买权(看涨期权)、卖权(看跌期权);欧式期权、美式期权
特性:很强时间性;金融期权买卖双方权利和义务的非对称性(期权期货根本区别)功能:避险功能,投资功能(高的杠杆率;低的风险性)
第九章 金融机构
1、金融机构功能
信用中介;分散投资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支付结算便利;货币政策传导
2、金融机构分类
1)监督管理性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
2)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
3)商业性金融机构(国内金融机构、跨国金融机构):
①存款型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社②投资型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资本市
场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③契约型储蓄机构:保险公司、养老基金
4)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
3、商业银行业务
1)表内业务:负债业务:存款业务、借款业务、发行金融债券、筹集及补充资本金 资产业务:发放贷款、票据贴现、证券投资
2)表外业务
4、银行经营原则
盈利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第十章 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主体、客体
1)主体:包括资金的余缺双方。金融中介机构和监管者(企业、个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是金融主体的两大目的2)客体:即交易对象。通常是以具体金融工具的形式存在并被转让流通的金融资产
2、金融市场的功能、一级市场、二级市场
包括资金融通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支付与清算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财富积累功能、提供信息和解决激励问题、传递政策效应、推动经济一体化
1)一级市场:即初级市场,为新证券的发行、报销及认购场所。其基本功能是创新金融工
具,从而把资金从储蓄者直接转移到投资者,实现资金的余额调剂
① 公开发行(公募发行):全额包销、余额包销、代销 ②非公开发行(私募发行)
2)二级市场:即次级市场,为金融资产的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证券转让交易的场所(二级市场的证券交易只改变证券的所有权,并不增加市场融资量,但它赋予证券流动性)
3、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1)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其交易工具通常是期限为一年及一年以内的票据和有价证券。其能以较低的成本促使经济中短期的过剩或赤字达到平衡
特点:①都是债券契约②收益低③期限短④安全性高⑤流动性高,交易工具具有准货币的性质⑥具有批发性特征,交易工具通常以大额方式发行
2)资本市场:即进行期限通常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有价证券交易的直接融资市场 特点: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差等特征,具有长期投资性质
4、货币市场的子货币市场
1)短期国库券市场2)同业拆借市场3)票据市场4)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5)回购协议市场
第十四章
1、货币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1)含义:是一种由货币需求能力与货币需求愿望而相互作用、相互决定的特殊需求(希望
得到持有﹢有能力得到持有)2)影响因素:①收入状况(与收入水平成正比。与取得收入的时间间隔的长短成正比)②信用发达程度(反比)③经济体制④市场利率(反比)⑤人们的预期和偏好
2、现金余额说的剑桥方程式
开创了从微观主体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先河①受个人财富总额的限制②受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的影响,也就是受货币意外各种资产的收益率的影响③货币持有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的预期的影响
3、凯恩斯理论
1)流动性偏好: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持有股票
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
2)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现代货币数量论)
1)财富总额(提出了持久收入的概念来代表财富总额)
2)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人才财富占财富总额的比例越大,对货币需
求越大)
3)持有货币与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若非货币资产相对于货币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上升,则货币需求减少;反之亦然)
4)其他因素(人们对货币的主观偏好,对未来经济稳定性的预期,各种技术和制度因素等)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原理、具体途径
货币供给是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形成的。从货币供给过程看,现金货币供给与存款货币供给是两个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的过程。以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为起点,以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为中间环节,以非银行部门转移,结算货币为终点,形成一个复杂的货币供给系统
2.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 篇二
一、吃透考试大纲, 制订科学的复习计划
测试范围: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和“必修3“稳态和环境”共三个必修模块;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占分值分别为7:3, 试卷难度比例: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 占分比例约为7:2:1;内容比例:必修1占分约为30%, 必修2占分约为30%, 必修3占分约为30%, 实验占分约为10%。 测试方式和时间:闭卷笔试, 测试时间为75分钟, 满分100分。 考点分布:共150个考点。 其中A级要求:64个, B级要求:78个, C级要求:8个。
根据复习的总时间, 按照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要求, 按照“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三个模块十七个部分和实验进行复习。每个部分约2—3课时。 复习期间进行三次模拟考试。
二、找准目标, 理性面对
首先在心理状态上要摆正位置。 从实际出发明确目标:我们在保C的基础上, 力争得到更多A。 对本来基础知识不是很好的学生, 要求不能过高, 不要施压, 一定要他们“跳一跳, 摘得到”, 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其次在知识要求上要找准。 这次考试的难度是7:2:1, 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强调了试题的基础性。 其中的10%是选拔A的考生, 试题主要是来自应用部分。这部分要想在短时间内全部理解并掌握应用是很难的, 这就要根据自身实际大胆割舍。 特别是于保C争B的考生, 在复习时切勿把知识点挖深, 题目选得很难。 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有关计算题, 遗传规律中的相关计算等就要果断筛选。 推荐用好教材后面的基础习题, 力争全面掌握。
三、巧用教学方法, 提高复习效率
1.夯实基础, 巩固双基。
一方面考试说明中明确基本题占70%, 而且近两年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中大部分选择题与部分的非选择题都与课本的知识点扣得很紧, 另一方面由于考点内容多、能力要求高、联系实际广, 抓好基础, 至关重要, 因此要重视对各模块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复习。
2.归纳整理, 形成网络。
根据生命活动的连续变化过程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使各模块的知识点牢牢刻在大脑沟回里, 从而形成完整的认识和记忆体系。 我们采取由点到面, 由局部到整体, 由微观到宏观, 最后汇总整个模块。 概念图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特色, 也是近年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在复习时可将人教课后练习中的概念图让学生填写。
3.注重探究, 联系实际。
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实验中重点要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要求学生具备作出假设、设计对照、设计实验步骤, 最关键的是能预期实验结果, 并学会对实验结果加以分析等能力。 考纲考察的有 (黑体实验结果分析为C级要求) :
1.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3.探究影响酶活性素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6.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8.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制作生态瓶或生态缸
通过高中生物学习, 记住一些原理结论和事实并不是根本的目的, 能用生物学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现实生产、生活现象, 理解科学发展的新进展, 并对特定条件下的事物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测、判断或假设更重要。
例如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呼吸作用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酵母菌的呼吸方式、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人类的遗传病的调查及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失调引起疾病等、艾滋病的机理、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等等。 让学生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知识体系揭示问题的实质, 解决实际问题。
4.加强训练, 提高能力。
生物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范围是有限的, 但是考查这些知识的题目却在题海中, 如何使练习有针对性? 最重要的是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同时, 适当记忆是准确再现知识、正确描述问题的必要条件。 对照水平测试考试说明的知识点和测试点, 系统地完成各章节、各单元的练习, 在全面复习结束时, 选择1-2份综合练习, 进行自我评价, 使复习过程井然有序。 如可参考如下思路:
第一阶段:时间6周, 内容基础复习;目标是对考试范围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进行全面复习, 能力以理解和记忆为主;方式以自主学习完成考点知识的填空, 教师强化考点精讲为主, 练习为辅。
第二阶段:时间2周, 内容综合复习, 目标是对各单元有联系的知识加以综合, 训练学生对部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方式是通过训练及师生共同查对相结合, 尽量不留死角。
第三阶段:时间1~2周, 内容应试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在考试各个环节的应试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质;方式是模拟考。
在复习中, 要对各种题型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 不仅关注70%的单选题, 30%的主观题也不能忽视。主观题型有填空、识图、分析、实验等, 在复习时都要一一训练。
例如识图题可能包括图像题、图解题、表格题、图表综合题等类型。 生物图表信息题在创新情境的基础上还起到考查能力的作用。
总之, 在学业水平复习中老师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教科书的基础知识, 强化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进行归纳整理。 另一方面精选一些过关题让学生及时巩固, 但要注意不要做过难的试题, 更不要把时间花在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不作要求的知识上。
参考文献
[1]沈皖秀.2009年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策略.
3.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的启示 篇三
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 合理分配每个小组的成员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每个合作小组以4人至6人为宜,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配。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兴趣爱好、性别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公平、平均地分配到每个小组,以确保组内各个成员相互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组间的公平性。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分配完每组成员后,要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避免一些学生无所作为。关于任务的分配,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分配。比如,让有一定组织能力、号召力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对组内人员进行分工,组织组员进行自主学习、讨论交流、问题探究,并协助教师督促本组成员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等活动;让书写较快且工整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声音宏亮的同学担任汇报员;让做事认真细心的同学担任检查员,负责对小组成员的课堂笔记、作业和默写的订正情况进行检查等等。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分工不分家”,小组是一个统一体,各组员间彼此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任务。对于每个组员的不同分工可以根据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者轮换,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团队磋商小组名称 明确了小组成员和各自分工后,并不代表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了,还要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磋商各小组的名称。通过这样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团队精神、建立小组共同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复习课 在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参差不齐,教师如果从头将知识点重新讲授,复习时间明显不够,而且显得没有重点,所以笔者首先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考点和要求,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中的知识点梳理,并让学生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填空,随后让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内讨论、交流答案。通过学生知识互补,基础性的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随后,教师让每个小组反馈较为不清晰的内容,老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节省了复习时间,也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试卷讲评课 在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过程中,模拟试卷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就涉及到教师要上好试卷讲评课。在学业水平测试中题目的难易程度比值为7:2:1,基础题占到了70%,并且在满分100分的试卷中客观题占了70分,所以教师在紧张的复习时间里每题都讲评是不合适的,但也要考虑到少数过关较困难的学生,这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对试卷的讲评。先让组内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对试卷答案的分析和讨论,尤其针对电脑阅卷时统计数据显示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讨论。这个过程中,对于一些过关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组内其他成员面对面的帮助,一些常见的基础题他们可以得到充分地解析。然后教师随机请出个别组的代表对正确率较低的题目进行分析,其他小组的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共同交流与分享,老师认真倾听,并适时给出评价意见。最后由教师做出必要的讲解和提醒。这样使每个学生在试卷中存在的问题都能得到妥善的解答。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课外学习活动 对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任课教师一般都授多个班级的课,任务量大,所以让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每个班的学生进行辅导是很难达到的,也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其他课外学习活动包括课间、自习课和晚自习,学习小组可以进行作业互查互纠、知识点的相互默写、组员结对帮扶等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教师评价 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必须及时给予评价,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师评价时,应该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依据,让学生意识到小组是“利益共同体”,这样有助于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使学习较好的同学为了本小组总体成绩自愿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教师鼓励学生的方式可以是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荣誉称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自评、互评 在教师评价的同时,还要定期地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主体性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根据学生的评价,组内分工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节省了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的时间,提高了复习的有效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有效帮助了过关较为困难的学生。在此过程中,依然有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不强,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究、积极改进,努力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好地应用在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复习中。
4.化学实验考试复习内容总结范文 篇四
1)
2)
3)
4)
5)
6)准备工作:酸管、碱管的洗涤,最主要的是滴定之前别忘记要润洗。液体转移:酸碱滴定管中的液体直接加入,一定要从0刻度开始。锥形瓶中的液体需要借助移液管。移液管要会正确使用,这可能是考试的一个重点。标液转移到滴定管,被标定的液体转移到锥形瓶后,注意酸碱指示剂的正确选择:酸滴碱用甲基橙,碱滴算用酚酞。开始滴加,可能考察你左右手操作是否规范:左手滴加,右手摇动锥形瓶,快接近终点时,(酚酞颜色褪去较慢/甲基橙接近呈红色时),要一滴一滴滴加,边滴加便摇,复习一下课本上逐滴滴加和半滴滴加动作。
实验考试复习内容总结-单臂分析天平使用:看一下视频 1)
2)
3)准备工作:取罩,叠放,并且要叠好,想取得好成绩就得把细节做好。检查水平:看气泡是否在中央,不在的话找老师。一般老师会说没事。天平归零:不管在使用前还是你自己称量完要走人,都要让天平归0,否
则,有的老师会扣你分,天平归0:从十位开始归位,一直到投影壁上的刻度线为0.(注意什么状态下归0)
4)实物称量:
1)休止状态:加入待测样品,关好门。
2)半开状态:加减砝码,从大到小。投影壁为负时,下一个刻度变为正确称量值。
3)全开状态:调动微动手扭,使投影壁上刻度位于夹线之间。
若投影壁无光亮出现,此时说明减去砝码的质量已超过被称量物的质量,应
回一位。
5)记录数据:若称量准确,全开状态下,调动微动手扭,使得投影壁上刻度
位于夹线之间,记录数据。
6)休止状态:取出物品。
7)归0.(什么状态下归0)
8)休止状态:使天平停止工作
9)关闭太平:开关处于水平状态。
10)清理天平,盖上罩子。
上面这十个步骤都有可能成为考试考察点,望大家认真复习,做到胸有成竹。实验考试复习内容总结-考试中的口试题目
5.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 篇五
一、文学常识
1、《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
(1)必得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古今异义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由是感激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4)诚宜开张圣听
(5)晓畅军事
(6)临表涕零
4、一词多义
(1)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深追先帝遗诏
(2)效 恐托付不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
(3)益 有所广益
斟酌损益
(4)以 以光先帝遗德
以塞忠谏之路也
愚以为宫中之事
悉以咨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
遂许先帝以驱驰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阙通“缺”,缺点、疏漏 简通“检”,选拔 有通“又”,整数后的零头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指品质低劣、下流。古义:感动激奋古义:痛心遗憾古义:扩大古义:通晓,熟悉古义:眼泪。今义:指激动感谢。今义:指十分憎恨。今义:商店开始营业。今义:明白通达 今义: 鼻涕(给予)(指死去的人留下的)(成效)(效果)(好处)(增加)(来)(以致)(认为)(拿)(因为)(替、为)(把)
(5)于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在)
未尝不叹息痛恨(对)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到)
(6)之 危急存亡之秋也(的)
欲报之于陛下也(代先帝的殊遇)
悉以咨之(代他们即郭攸之费袆允等)
先帝称之曰能(代他,将军向宠)
愿陛下亲之信之(代他们,代侍中、尚书、长史、参军)
三、语句翻译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如今天下分成(魏、蜀、吴)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
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振,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名气。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先帝不因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四、理解性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怎样实施严明赏罚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5)《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6)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8)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9)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1)《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说明蜀国当时所处不利政治形势的句子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出自己在刘备“三顾茅庐”前躬耕南阳时心态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4)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通过对比写出先后汉兴隆及衰败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1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追言白帝城托孤之事,交代此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及思想基础的语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严明赏罚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0)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2)诸葛亮的政治愿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3)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4)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5)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五、课文理解
2、你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
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三顾茅庐,临危委重任,临崩寄大事。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
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辈创业的艰难激励刘禅。
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6、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蕴含着作者对先帝的感恩图报之情,表达其竭力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
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遗诏,“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8、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六、开放性试题
1、你还知道哪些与《出师表》有关的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3).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4)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2、《三国演义》中反映诸葛亮聪明和智慧的典型事例有:
空城计、七擒孟获、草船借箭、舌战群儒、摆八封阵、三气周瑜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的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他的这种精神将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作好分内的事(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
4、回忆全文内容,从诸葛亮对刘禅“宜开张圣听”、“不宜偏私”、“宜自谋”、“不宜妄自菲薄”、“亲贤臣,远小人”的谆谆教导中,你悟出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6.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 篇六
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4.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规则的公民。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5.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天性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教育经费控制、教育行政组织系统以及有组织的教学和教育的机构体系。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7.教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8.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机构与一定的规范相结合,就构成了教育管理体制。它包括了教育行政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整个教育体制得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对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速度、规模有直接的影响。
9.校长负责制:是校长负责处理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活动,完善学校的管理,校长全权代表学校并负责赋予校长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和财务权,同时健全学校领导机构心机制。校长负责制体现了校本管理思想的某些精神。
10.学校: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所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11.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三个特征。
12.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基础性
13.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身份特征:专业人员 教师的职业特征:教育教学 教师的根本任务(天职):教书育人。
14.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业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成为一个专业型教师的过程。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16.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17.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这是一种基于国家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而设计,并依据公民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18.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19.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和重要依据。2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22.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式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23.课程实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已经编定好的课程付诸实践,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定课程效果的必要途径。
24.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操,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活动。
2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26.教学原则:是根据对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
28.直观性原则: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29.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30.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如孔子的学习时习之,温故而知新。31.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32.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而提出的。
3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而提出的。34.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35.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基本形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具体地说,又可以分为:讲述、讲读、讲解三种方式。36.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谈话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进行学习。
37.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进行学习。
38.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印证某一事物和现象,使唤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演示法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9.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练习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实践性学习。
40.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实验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学习。
41.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包涵三重意蕴(标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42.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43.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4.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道德观点和规范体系
4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育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
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56.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57.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58.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59.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60.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6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6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63.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 展的重要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64.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包括典范;示范;评优等。
65.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66.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67.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包括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
68.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69.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70.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7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72.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的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由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3.观察法:观察法师人类认识事物最古老、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者借助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和详细的记录,获得事实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74.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指研究者根据实验的目的,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条件下,通过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测因变量,以探求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认识教育本质和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75.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教育研究活动。76.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77.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在教育调查研究中,最基本、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是问卷调查。
78.质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常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79.定性研究:是指研究者运用历史回顾、文献分析、访问、观察、参与经验等方法获得教育研究的资料,并用非量化的手段对其进行分析、获得研究结论的方法。
80.定量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81.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求的宏观变革。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创新成为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由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组成。
3.意志: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4.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6.无意注意:这是一种是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7.有意注意:这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8.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注意的广度:即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多寡的注意特征。
10.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否则,稳定性越差。11.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这是因为人的感受性不能长时间的保持固定状态,而是间歇性的加强或减弱造成的。
12.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
13.注意的分配:是人把心理活动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任务的注意特征。1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或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
15.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
1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是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的。
17.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测量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用能引起感觉和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阈限分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9.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继时)对比两类 20.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
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
效,也称感觉后像。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应
22.空间知觉:对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3.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和顺序性)的反映。24.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25.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
26.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
27.错觉:是指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不可避免)
28.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记忆是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构成。
29.无意识记:就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30.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31.机械识记:是指识记的材料本身无内在的意义联系,或虽然有意义但学习者不理解,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32.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识记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33.保持:是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盒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
34.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心理过程,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变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35.遗忘曲线:又称艾宾浩斯曲线,即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的程度不再遗忘。
36.系列位置效应: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即接近开头和末尾的记忆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的趋势。包括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7.前摄抑制:是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来记忆材料的干扰 38.倒摄抑制:是指后记忆的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39.再认: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辨认出来,就叫再认。再认是一种低水平的提取信息的方式,再认比再现容易。
40.回忆: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在头脑中呈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过程。它与再认最大区别是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
41.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想起某些经验。42.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
43.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44.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特点是信息储存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易衰退。45.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主要是听觉编码。其特点是容量一般为5—9个项目,平均为7个,主体意识清晰,操作性强,但易受干扰。
46.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以意义编码方式为主,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其特点是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4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48.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49.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50.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
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51.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52.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
53.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54.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新作品创作中,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55.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都属于幻想。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活动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幻想的形象是人们希望寄托的东西。
56.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57.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需要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
区别:情绪是低级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高级的,人类独有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比较外显。情感比较内敛 联系:情感依赖情绪。情绪又受情感的影响。58.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59.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60.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61.气质:是依赖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的人格特征。它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2.性格:是指人的教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63.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一抽象概括力为核心。
64.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65.人生全程发展观: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受精卵形成胚胎)经过新生儿、婴儿、幼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各个时期直至生命完结的发展过程。
66.认知结构:所有生物包括人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这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67.图式:指主体的一种内部认知结构,是可重复而概括化了的动作模式。
68.同化:是指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示或认知结构中。
69.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70.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71.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72.有意义言语学习:奥苏泊尔提出了有意义言语学习(接受学习)的概念,是指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语言文字所表述的概念、原理和事实信息的意义理解而获得知识。
73.智慧技能:是由加涅提出的,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 74.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为替代性学习、模仿学习
75.先行组织者:奥苏泊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即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
76.知识:是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
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77.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对事实,规则,事件等信息的表述。78.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具体操作程序。
79.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去学习、记忆、理解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它包括应用策略进行自我监控的方法。
80.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81.规则学习:即原理学习,是对自然界中定律、定理的学习。人们在认识世界、发现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得出的计算公式、法则、原理、定律都是规则。
规则的学习是通过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两种方式来进行的。
82.问题解决学习:狭义定义:超越了学科要素给定的信息界限,具有一定实际情境性的问题解决的学习。广义定义:以要素为基础,以方法为线索,以思维为特征的问题解决的学习。
83.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8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85.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86.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87.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动机水平和行为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88.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特定身份和与之相联系的行为某事。89.角色期待:是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要求。
90.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达给了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语言似乎自动地应验了。罗森塔尔借用古希腊神话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91.专家型教师:可具体描述为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92.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活动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93.职业倦怠:是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育政策法规 1.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其中,教育路线是核心教育政策。2.教育法规:是指为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3.教育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教育行为的规范,即法律的主要内容。由假定、处理和奖惩三个要素构成。
4.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与教师、学生的关系。
5.教育法律适用:简称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6.教育行政执法:即教育法规的执行,专指教育法律的执行。7.教育法律责任: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法应承担的带有强调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
8.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救济方式有:教师申述制度、学生申述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民事诉讼。
9.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生物化学超全复习资料考试总结】推荐阅读:
初中生物学业考试复习策略经验谈07-25
高中生物总复习要点总结07-21
高一生物期末考试总结反思09-24
八年级的生物期中考试总结09-11
高二生物复习专题--生物与环境09-22
高考生物复习遗传07-15
初一生物期末复习09-22
生物化学考试大纲硕士07-08
八年级上生物复习资料06-27
高三生物必修三复习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