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2024-10-03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通用10篇)

1.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篇一

江苏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之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风格的分析。考生须对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有所了解。杜甫后期主要生活在安史之乱中,形成了以沉郁顿挫为主的诗歌艺术风格。例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中借江边萧瑟苍凉的秋景,写出了诗人晚年的不幸遭遇和深沉悲愤的心情。掌握了这些,再参看注释,当不难作出正确回答。

答案:这首诗的风格特征是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诗人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2。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试赏析这首诗“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解析: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轻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后两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满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的炎热,化静为动。

答案:本诗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得到凉爽,恰遇“细草摇头”,运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后两句写天气炎热得连荷花也躲在叶底不愿露面,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基调活泼有趣,语言清新明快,写的是热,透露出的.却是无限“清爽”之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小重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有人用“一种壮怀能蕴藉”来评论《小重山》的艺术风格,请你作简要分析。

解析:“一种壮怀能蕴藉”其实已经点明了本词的艺术风格:“壮怀”主要是指悲壮的情怀,而“蕴藉”则是“含蓄”的意思。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诗句点明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答案:看惯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壮怀激烈,脍炙人口,再看这首《小重山》词,是用另一种艺术手法表达他抗金报国的壮怀。所谓“一种壮怀能蕴藉”指的是岳飞的《小重山》用含蓄的手法、低沉的格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孤愤,表达抗金报国的心志,却表现出一种沉郁含蓄的风格。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注】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特别是炼字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分析时可从词语的选择、词性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展开。

答案: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了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些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即可)

作者以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篇二

吴齐贤《论杜》曰:“唐人作诗, 于题目不轻下一字。”可见标题的重要, 它是文章的眼睛, 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它往往富含着诸多的信息, 认真研读标题可初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 推测作者的情感思想, 进而为下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

1. 研读标题, 明白内容

李白《听蜀僧?弹琴》, “听”点明了事件, “蜀僧”点明了人物。

2. 研读标题, 理解情感

李绅《悯农》, “农”点明人物, “悯”则表明了作者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怜悯之情。

3. 研读标题, 推断题材

杜甫《登高》, 古人有登高、望远、抒怀的习惯, 因此, 可初步推断, 这应是一首借景抒情诗。

知道了诗歌的题材类别, 就能很快推断出诗歌的主旨及表现手法, 这样, 鉴赏诗歌就容易多了。

二、研读作者

作者是作品的主导者, 是诗歌情感的源头。读懂了作者也就基本掌握了诗歌的思想方向。所谓读懂作者, 是指“知人”和“论事”。

知人是指要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古代诗人们大多有自己的信仰、思想倾向。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如, 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 陆游的悲壮爱国, 高适的苍凉悲壮,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论事, 主要指的是作者的生平遭遇、社会背景。任何作品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在鉴赏时, 必须联系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从写作背景着手, 便于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容易体会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研读正文

正文是作品的主体部分, 诗歌的血、肉、灵魂均浓缩其中, 是诗歌鉴赏的关键核心所在。在研读诗歌正文部分时, 要注意意象和关键字眼这两个问题。

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鉴赏诗歌时, 要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 领悟意象的寓意, 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 领会诗歌的主旨, 感知诗人的情感。

另外, 一首好诗中, “诗眼”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它是全诗的关键, 牵一发而动全身, 抓住“诗眼”便能很快入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的主旨, 从而更准确地鉴赏诗歌。

四、研读注释

一首诗歌, 一旦给了注释, 往往会有很重要的作用。阅读诗歌时必须认真研读注释, 因为注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诗歌的阅读难度。若能充分把握每一个有效的信息, 就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3.如何鉴赏古代诗歌 篇三

一、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自然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读完一首诗,首先要看它塑造的形象,形象把握住了,感情色彩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通常的分析角度有分析形象的色彩、动静、指向、强度、虚实等。形象的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表现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着诗人心情的愉快。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强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如李白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选取的形象是“明月”,“向上”的指向给人以飘逸之感。形象还常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诗中所写的“明月、清泉、浣女、渔舟”这些意象,既使诗歌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态描写,更加突出地显示了雨后秋景的幽静,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诗歌语言的鉴赏

诗贵含蓄,诗歌的语言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暗示性、跳跃性、多义性,隐喻性等,分析时应注意这些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诗中的哪些字词、哪个句子用得准确,或用得生动,或感情色彩浓烈,尤其要重视其中的动词、形容词。如《天净沙.秋思》一共只有28字,在描摹景物时,准确地把握住了事物的特征。“枯藤”、“老树”、“昏鸦”渲染出了秋之肃杀、凄清,为羁旅客漂泊异乡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氛围。再细细咀嚼“古”、“瘦”、“夕”、“断肠”等词语,游子那源源不断的乡愁就会汩汩流入鉴赏者的心田,引起情感的共鸣。

分析诗歌的语言还应注意品味诗人“炼字”的妙用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因为关键字和重要语句就是诗歌的眼睛,即“诗眼”。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三、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

诗歌的艺术技巧包括内容很多,常见的分析角度如:行文构思、修辞特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行文构思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采用一句一景的方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采用意象相加的形式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特点有拟人、夸张、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等。看看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的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其中有的是用读者熟悉的声音作本体,表现乐声的富于变化,如“如急雨”、“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如裂帛”;有的是用有形的喻体表现无形的乐声,如“花底滑”、“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这些比喻既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又将她的演奏描摹得生动可感。

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描写、抒情等。描写又有白描和细描,如白居易、陶渊明的诗多用白描,王维的很多诗则善工笔细描。抒情又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无比喜爱之情,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渲染、烘托、用典、比兴、象征、虚实结合等。如: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歌中,则旨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需要刻画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烘托出上阳白发人秋夜难眠的孤独苦闷的心情。

诗中的风格流派如李白的清俊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旷达豪放,柳永的柔美婉丽,刘禹锡的寄寓深远,陆游的激昂悲壮,陶渊明的平和冲淡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等等。所谓“有比较才能鉴别”,正是如此。

4.古代诗歌鉴赏 篇四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 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1、寻读诗歌意象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意象。

景物:月、松、泉、石

人事:浣女归、渔舟下

2、意象解读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征?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能答多少是多少,不必强求。

教师总结归纳。

明月:皎洁、静谧、安宁 —— 内心平和,情操高尚。

松柏:坚挺、傲岸、耐寒 ——正直,高洁,坚强。

清泉:清灵、洁净——生命,活力,高洁。

翠竹:本固性直,宁折不弯,心空节贞 ——积极向上,正直谦虚,气节坚贞,品质高洁。

3、融入体验,再现诗境:

欣赏意象的美需要巧妙地组合意象,而意象间的组合连接要依据诗歌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及特定的环境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联想想象,补充形象,用散文化的语言细致描绘,再现诗句画面,并为画面命名。

学生分四个组,每组描绘一句诗。然后全班交流。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示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雨后初晴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明月松林图 明月清泉图)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阵阵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在嬉戏着、追逐着,银铃般的笑声飞出竹林,打破了夜空的宁静;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蓬移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满载而归的渔舟穿过荷丛,顺流而下,荷塘里的月色顿时跳荡起来。(浣女晚归图 月夜归舟图)

小结: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1、找出诗句中蕴含的几组对比:

学生列举,归纳。

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动静、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2、以“竹喧归浣女,渔舟下莲动”为例深入研讨动静结合的写法:

问题探究: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下渔舟”?

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以“喧”来反衬“静”:

学生谈谈这样写的好处: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出山林的“空”和“静”。

小结:熟悉诗歌的常用技法,如情景交融,对比映衬等对我们准确把握诗歌情境和要旨有很大的帮助。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1、教师补充资料:秋的一般意象。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2、探求本诗秋的诗意。

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诗人笔下的景色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内心世界)?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表达了诗人远离仕途之路,喜爱隐居山中,过宁静的生活的情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教师补充: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从他的其他诗句中也可看出: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3、尝试给此诗加一个副标题:

如:隐居者的恋歌

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

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

山间月夜图

小结: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一定意义上说,古诗词乃是前代文化精英们用诗语的形式集体写成的一部大型“人生百科全书”。它所积淀的某些人生意蕴仍可对当代读者的修身养性提供一定的帮助。就像这首《山居秋暝》,读它,让我们安于平淡,诗意栖居。

五、鉴赏方法归纳

教师总结归纳并板书:

鉴赏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三)鉴赏技巧,把玩诗思

(四)揣摩思想,涵咏诗理

六、拓展训练:欣赏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面有何特点?人物的心情如何?

5.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的内涵

2、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一)、考试说明: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的形象一般分为: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在浩瀚的诗海中,伟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很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然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

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如李清照《声声慢》 杜甫《登高》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如《江雪》 《孔雀东南飞》《琵琶行》《木兰辞》《氓》

(三)、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或者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分析诗中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二、典型例题

(2005年全国)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要求:

1、自主完成本诗歌鉴赏题。

2、小组交流,形成小组意见。3 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即什么特点,什么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5、人物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明确答案:

(步骤1)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栈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步骤2)一二句写冬至佳节,诗人远在邯郸的客店里,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自己相伴。三四句落笔对方,推想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会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步骤3)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高考再现,赏析指导:(2012高考湖北卷)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诗中刻画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其清廉品德的敬佩与赞美。

答题步骤:

1、概括形象(什么形象 包括身份、特征)答题用语:诗歌写出了(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

如:诗歌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结合相应诗句简要分析(具体分析上一步的判断依据)

3、形象的意义(概括作者在该形象上寄托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三、课堂精炼

(09全国卷Ⅱ)(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土蕃军队七万多人。

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诗中描写了一位不畏艰难困苦,指挥将士们奋勇杀敌、豪情万丈的将军形象。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的清冷,也暗示了局势的紧张。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后两句写将军士部署战斗、指挥将士奋勇杀敌的场面,和对胜利的满怀信心。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决心和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

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课堂小结:总结方法,让学生答题是有法可依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技巧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③紧扣要求,整理思路,按步骤组织答案。

资料储备:

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更多资料详见《解密高考》P77

课后作业:

1、写出几个你学过的有关人物形象的古诗词作品

2、完成以下练习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试分析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又有点孤寂的诗人形象。众鸟之高飞,孤云之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诗人孤独生活只有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唯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表现世俗的无情,从而写出诗人孤独寂寞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表现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 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概括特点

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分析依据

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指出意义(情感)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籙,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概括全诗内容

漂泊江汉,我这思归故乡的天涯游子,在茫茫天地之间,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像飘荡在远天的片云一样远客异乡;与明月一起,孤独地面对漫漫长夜。我虽已到暮年,就像日将落西山,但一展抱负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面对飒飒秋风,我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逐渐好转。自古以来存养老马是因为其智可用,而不必取其体力,跋涉长途。

2、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提示: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和典故分析人物形象

(1)本诗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病仍然不忘报国思用的儒士形象。(2)诗人不但用“片云”、“孤月”写自己孤独漂泊之苦,还用“落日”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尾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明自己还可为国效力。作者借这一形象,抒发了怀才见弃的怨愤和虽已晚年仍思报国的慷慨情怀。

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分析

形象

定位——性格身份 形象

分析

形象

6.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篇六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宜昌市夷陵区一中 陈文 武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古诗鉴赏的切入点,理解形象、意象、意境等文体知识。能力目标:探讨归纳古诗鉴赏炼情、会神、悟境的方法,培养鉴赏能力。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教学重点:鉴赏古诗方法。教学难点:形象、意象、意境的文体知识理解。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竞赛教学过程:一、导入1、激趣导入,出示课题。2、明示目标,明确考纲。二、新授:(一) 鉴赏杜甫的《登岳阳楼》归纳炼情的方法。1、 配乐朗诵由《登岳阳楼》改写的散文,看文中有哪些景物,并幻化成电影画面。听后猜一猜是哪一首古诗。2、 领读《登岳阳楼》3、 理解7个词:吴楚、坼、乾坤、字、戎马、轩、涕泗4、 你绘出了几幅什么样的画?(用主谓短语、偏正短语描述文中的景物)5、 颔联这两幅画可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其特点,这使你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哪些类似本联景物特点的句子?6、 优秀的诗歌是作者内心深处涌出的吟唱,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7、 你是如何读出作者感情的?请告诉同学你的发现。A了解处境,知人论世(杜甫写这诗时是什么处境?)B 抓住形象,组合画面(什么是形象,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板书: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C 抓住情词、情事D 抓住文化意象(人孤乎,舟孤乎)8、 男生齐背本诗9、 什么是意象?(鼓励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如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是诗人用感觉拥抱材料,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也是读者走进作者情感世界的桥梁,是解读作者思想感情的代码等)10、还知道哪些常见的文化意象?11、男女生竞答一些常用文化意象的内在含义:月、云、燕、东篱、梅花、松、莲、梧桐、杜娟鸟、蝉、大雁12、用以上炼情的方法完成《山居秋暝》的导学练习。(二) 鉴赏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归纳会神的方法1、 男女生轮读,并准备口头改写成散文2、 楚山孤:山孤乎,人孤乎?楚山何以孤?冰玉的特点是什么?(洁白无瑕)比喻什么情怀?3、 你是如何领悟出本诗表达的.是作者屡遭贬官而坚守信念的志向的?A 联想(冰心玉壶DD高洁)B 想象(楚山孤峙DD坚韧)C 卒章显志4、 什么是联想与想象?(个性化答案:联想是由此及彼,是复活生活的体验,是唤醒尘封的记忆,是经验的一唱一和,是穿越时间,跨越空间;想象是根据已知的形象创造出新的形象,如历历在目,如身临其境)5、 女生齐背《芙蓉楼送辛渐》6、 用以上会神的方法完成李颀的《送魏万之京》导学练习(先独立答题,后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三) 鉴赏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归纳悟境的方法1、 小组诵读接龙2、 理解词语:之、广陵、故人、烟花3、 诗中有哪些景物,景物特征如何?(繁花似锦、草长莺飞)的季节 (逐渐远去,消失在无际)的帆船(湛蓝明净)的天空 (滚滚东逝)的长江特征:迷蒙、幽远、明丽、广阔4、 环境即心境,景语即情语,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你是如何读出的?(抓住烟花、孤帆、碧空、江水等景物的特征,即意境。其中的孤帆,帆孤乎,人孤乎?)5、 什么是意境?(个性化答案:意境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和鸣,是诗人对情景的起兴,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碰撞而迸发的火花。板书:意境=景+情+意)6、 用把握意境来领悟主旨的方法鉴赏唐.刘禹锡《乌衣巷》的导学练习7、 女生齐背第一首,男生齐背第二首,全班齐背第三首。8、 这三首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上高楼的一种孤独的情感,孤独是怎样产生的,你对孤独如何看?孤独的讨论据时间而定)三、结语:古诗的鉴赏就是通过语词找形象,通过形象找画面,通过画面找意境,通过悟境来炼情、会神。生活中不是没有诗,而是缺乏发现诗的眼睛。读诗吧,让我们诗意的栖息在这蓝色的星球上!四、作业:完成导学练习中的扩展练习。附板书:知人论世 K 联想、想象 组合画面 K J 炼情 会神 抓住情词 J K 捕捉意象 J 卒章显志 I J 悟境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7.古代诗歌鉴赏四部曲 篇七

一、审清题目

古人云:“题者, 额也;目者, 眼也。”题目犹如窗户, 认真审视可以了解作品的内容主旨, 猜测到其思想感情, 进而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下基础。鉴赏诗歌更是如此, 可以说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它往往能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 使我们获得一些重要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诗歌很有帮助。比如通过审题, 我们可知陶渊明《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 杜甫《咏怀古迹》是一首怀古诗。此外, 题目有时还告诉我们诗歌创作的时间、事件和主旨等内容,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从“送李胄”我们可以知道作者在送别友人, 从“暮雨”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及天气的状况;又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题目中“冬至”点明了特定的时间, “思家”揭示了此诗的主旨;再如唐代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被贬谪, 说明了此时作者内心的愁苦和愤懑。所以说审清题目对把握诗歌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人论世

在诗歌鉴赏时, 首先要关注作者, 寻找一些背景提示, 了解诗人的资质禀赋、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 这对于深入了解诗作思想情感很有帮助。同时, 个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 每个时代都会在个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知人主要是了解作者的思想、经历及创作风格, 如杜甫忧国忧民, 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 诗风潇洒。论世主要是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社会生活。如南宋偏安江南, 中原沦于敌手, 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其实, 阅读不能仅仅读诗歌内容, 了解作者的背景年代、个人身世处境对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都有很大帮助, 也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譬如苏轼的诗歌, 意境壮阔、雄浑, 主要借历史英雄人物来写个人的遭遇, 表现壮志难酬的感慨, 因此在他的诗中, 既有壮志难酬的苦闷, 又能表现出洒脱乐观的豪情;李清照温婉浪漫, 她在诗中常用含蓄蕴藉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了解了这些, 欣赏她的作品就比较易懂了。如《声声慢》中:“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其实并不是酒淡, 而是愁太浓重, 才会觉得酒无味, 李清照正是用这种含蓄的手法来表现晚年生活的悲伤。所以, 我们应该养成关注作者的习惯, 联系其生平以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这将成为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三、把握意象

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 “象”就是物象。意象就是有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后, 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 正如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 “用你的想象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鉴赏诗歌时, “调动积累”相当重要, 包括意象的含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内容等方面, 这些知识需要靠平时多读多背, 做适量的试题以加深理解与记忆, 所有这些并非一日之功。荀子说过:“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所以, 要想做好这些, 必须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勤积累。

那么如何把握意象呢?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大多较为固定, 如:梅大多传达高洁、坚贞之情;雁表离别之意;梧桐寓忧愁伤感之感。当然, 具体的情感还得回到具体语境中去揣摩, 也就是说, 我们需要通读全诗, 抓诗眼, 领会情与景的关系。有人说:“诗歌是热情、欣喜、绝望和呼号。”别林斯基在《爱都华·古别尔诗集》中说:“感情是诗情天性最主要的动力之一, 没有感情, 就没有诗人, 也没有诗歌。”这些不仅说明了诗歌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而且强调了诗歌是诗人感情比较强烈时的产物。因此, 具有强烈的感情是诗歌创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例如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情景交融, 学生通过对碧天、黄叶 (菊花) 、寒烟、斜阳、芳草、明月等极富秋天特色的意象的把握, 便可在脑海里形成一幅阔远绮丽的秋景图, 读出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感受到羁旅天涯的词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关注注解

宋欧阳修《序》:“其难晓之言, 略为注解。”注解可以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 从注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等, 因此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命题者在编制试题时, 往往会对一些影响诗歌内容理解的背景作简略注释, 从“背景”入手, 便于体会诗歌中的内容、主旨。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 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 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 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 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 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 诗人应是带着愉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 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 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 好的古诗既能陶冶人的情操, 丰富人的精神修养, 激发人的情感和兴趣, 提高人的道德修养, 又可以增加人的知识, 提高人的认识。因此,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摘要: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也是学生很难把握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教师应重视古代诗歌鉴赏这一教学内容, 在诗歌鉴赏中注意审清题目、知人论世、把握意象、关注注解, 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意象

参考文献

[1]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赵祥麟, 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1.

[3]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吴格明.逻辑思维与语文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古代诗歌鉴赏五法 篇八

对于中考冲刺来说,怎样进行古代诗歌的阅读呢?首先,应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要建立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之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注意有意识的、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地多背诵一些古诗词。其次,要明确古代诗词赏析解题要点——读、知、看、找、辨、评。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巧借“他山之石”,为赏析服务。下面,就如何进行具体的赏析作些例解。

一、读题目

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内容或事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如,《约客》,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让学生能够在约客未到的特定情境中去顺利感悟诗人的失落和孤寂。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歌行体”,写咏白雪和送别的内容,题目既交代了时间节令(冬季),又表明了事情、情感(送别、惜别),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友人),让学生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相互勉励、慰藉。

二、知背景

一看诗前“小序”,往往诗人的写作缘由和背景尽在其中。例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看注释就知诗人被元军所俘,路经零丁洋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而杜甫的《石壕吏》,则以“我”在“安史之乱”中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百姓造成的不得安宁、民不聊生的巨大灾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注和无限同情。

三、辨技法

古典诗歌的意境、主旨常借助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学生在赏析时要通过诗歌的写作技巧来读懂“诗言志”。分析表达技巧,包括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例如,从抒情方式分直接和间接抒情,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反问、拟人、借代等。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梦言志,抒发豪迈之情,尤其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将“言志”和“记梦”相辅相成,因“志”而入“梦”,以“梦”而写“志”,集中体现了诗人感情的飞跃。再如,杜牧的《赤壁》,吊古伤今,情景交融。“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凭吊古迹,遥想当年一干英雄人物意气风发,在战场上大显身手,而今国势衰弱,英雄何在?诗人不禁吊古伤今,感慨万分。

四、挖意境

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赏析诗歌时,要体味诗歌的意境之美。需要说明的是,要想准确理解古诗,就有必要在平常的学习中注意认识并积累传统意象。所谓意象,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体现思想的景或物。例如,望月怀远,闻笛思乡,鸿雁作信使表示思念亲人,杜鹃哀惋、至诚代表薄命佳人、忧国志士,鹧鸪的凄情之音表怀乡之情,东篱意寓隐居山乡的脱俗之境,竹子虚心而富有气节,菊花傲霜高洁在战地芬芳,杨柳寓指离别怀思的家人盼归之情,等等。“折柳”二字,如果学生了解了传统意象“杨柳”经常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那么此题就可迎刃而解。

五、评语言

9.古代诗歌鉴赏 篇九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D 级(鉴赏评价)。

诗歌中的形象有三类:一是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刻画的 人物形象),

二是景物形象,三是事物形象。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要把 握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风格特点。

3.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10.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 篇十

一、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 “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二、鉴赏指导:

1.具体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3.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去重点,分散笔墨,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4.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5.例题分析: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参考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析】(1)诗后附有“幽州台”的注释,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再,贤才无举,登临此地,作者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语言:“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

【参考答案】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课堂练习: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参考答案】

(1)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闲适孤傲的形象。

(2)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误例:

(1)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2)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3)诗人李白是一位豪放不羁的才子,在敬亭山之上,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三、常见艺术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四、课外练习:

1.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2.试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解析】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不着痕迹地表现了将军策马疾驰的风姿。尾联以“回看”一词写将军踌躇满志的神情。这首诗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将军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形象。3.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解析】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解析】(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5.“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上一篇:妈妈我爱你小学六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小额信贷公司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