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雷峰的日子》读后感

2024-09-24

《离开雷峰的日子》读后感(通用14篇)

1.离开商界的日子 篇一

王鹰(整理)

从医护人员、勤杂工,到IBM中国的“南天王”,微软中国的第一位本土总经理,TCL集团董事、副总裁,中国的“打工女皇”,吴士宏是个标本式的人物。2003年,在人们的种种猜测中,她静静地退出了商场。

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三年后,今年厦天,吴士宏“重出江湖”。这一次,她不再是叱喀商场的女强人。这一次,她给了自自己更高的使命。

在京郊一个清凉寂寞的城堡花园,记者见到了一身T恤便装,不施粉黛,却神采奕奕的吴士宏。曾经叱咤商场的风云人物如今远离城市的喧嚣,安然地享受生活的宁静之美。但是,她的内心并不宁静。此时的吴士宏,也许比过去的吴士宏更有价值。

吴士宏是一个传奇人物,更是一个标本式的人物。

很多年前,吴士宏还是一个医院的小护士,通过自学获得了英语大专文凭。随后,凭着后来成为“求职者必读”的面试考入IBM公司,从勤杂工做起,经过十载奋斗,历任大客户销售代表、销售经理、IBM华南地区市场经理,1995年任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1998年2月受聘担任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1999年12月1日,加入TCL集团,成为TCL企业家团队中的重要一员。2003年,吴士宏向TCL提出辞呈,只保留董事身份。2006年4月,吴士宏将所持TCL股份全部转让给公司10位高管,从此彻底告别TCL。

吴士宏既是中国IT和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风云人物,也是脚踏实地创造传统企业与全新互联网经济的中国企业家的优秀代表。之所以说她是标本式的人物,除了其“逆风飞扬”的传奇经历,还在于她的传奇始终交织着中国传统所推祟的自强不息和现代社会所渴求的飞扬向上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暗合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整个中国的社会精神面貌和探索中的商业精神。

今年夏天,吴文宏携两本译作(《社会企业家》和《穷人银行家》)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对吴而言,是复出,也是正式退隐,更是人生的转轨。

阅读中寻找自我

2002年初,我离开了TCL,当时外界有很多猜想,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是因为我心脏出了严重的问题,严重得差点没死过去。因为心脏病退下来不久,我又骨折了。有人会觉得这是祸不单行,但我想那就顺水推舟在家好好休养吧。

歇下来后我就开始看书。我从小就爱看书,看书对我来说简直是最幸福的事情。但在商业圈里打拼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书。突然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就像饿了很久的人一样,一开始就再也停不下来了。

大概七八个月后,受读书启发,我发现自己好像对慈善的事情感兴趣了。

当时这个念头跳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非常排斥,想把它推回去。因为我当时对公益很不了解,我觉得那是一件特苦的事情,要到深山老林,到最穷的地方,去做奉献自己的事情。我觉得我做不了。

我也不敢把这个念头跟别人说,就自己悄悄地找这方面的书来看。我原来只是想做点善事,看了书才发现这里面很动人,再后来又知道公益和慈善并不一样。但国内现有的书大多是教科书风格,笼而统之,我还是觉得隔靴搔痒。

我开始把这个念头悄悄告诉身边最要好的朋友,结果就有朋友给我找来了《社会企业家》(全称《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这本书。当时这本书的英文版都还没发行,我拿到的还是试行本。我拿到这本书简直太喜欢了,这些人简直是一群活雷锋嘛!

对我来说,企业社会投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就是用企业运作的方式,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来投资、运营大规模的社会化资本,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它的重点是用企业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且意义重大的投资方式。进行社会投资的人叫“社会企业家”,这笔钱叫做“社会资本”。我就觉得中国应该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中来,我应该能为此做点事情。

“翻译的过程中,我获益最多”

当时完全不管难不难,我就说我要翻译这本书。就一头扎了进去,每天七八个小时的翻译工作。一开始,我翻得很慢。我每天往沙发前面的地上一坐,拿个垫子靠着腰,支在茶几上,这是让我的腰最舒服的姿势。但两本书翻译下来,我的腰还是出毛病了,医生催着我做手术,吓唬我不做手术会瘫痪的。

我翻完第一本戴维(《社会企业家》作者)的书,就对做小额信贷的尤努斯特别着迷,问戴维有没有尤努斯自己写的自传,他说有,但是他找不着了。我跑了好多个书店,最后花了20多美元在美国的一个小书店买到了。

我读了特别喜欢,就按照书上的邮件地址给尤努斯发了一封邮件,说明了我是谁,以及我想把他的书翻译成中文的想法。我在那封邮件里跟他说,我在商场里面做了20多年,我觉得他特别伟大,做成了让千万穷人受益的事业。我还跟他说,我不是想靠翻译挣钱,我就是想把他和格莱珉银行介绍给中国人,虽然我之前只翻译过一本书,但我还是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机会,没想到第三天他就回信说:“我怎么可能拒绝这个请求。”这就是翻译《穷人银行家》的契机。

第二次翻译我快多了,初稿大概只用了2个月时间。其实翻译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我自己。

翻译的过程中我好几次落泪,二十几年了,尤努斯坚持在孟加拉给最穷的人、最需要钱的人提供贷款,他一生就做了这么一件事,大不容易了,这个人太伟大了。在《穷人银行家》导言里,尤努斯写1974年孟加拉的那场大饥馑,“饥饿的人像洪水一样涌向首都。他们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以至于不知道他们是死是活。无论老人孩子都是一个模样,老人看起来像孩子,而孩子像老人……他们对城里人毫无要求,就是静静地躺在我们的台阶上等死……人有很多种死法,饿死是其中最残酷的一种。随着时间一秒一秒过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直到如此接近,让人无法辨别。”这段话我都能背下来,平静的文字背后的张力让我动容。

书中还有一个地方,写尤努斯去给乔布拉村的妇女讲他的贷款计划,因为下雨,尤努斯和他助手破例被让到屋里。那些妇女则躲到竹墙背后,通过助手和尤努斯交流。后来墙突然塌了,大家都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有的妇女赶紧把脸藏到面纱后面,有的咯咯笑着,不敢正视尤努斯。有的读者觉得这是个很喜剧性的片断,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好像看到了那个场景,眼泪就下来了,他们做得确实太不容易了。

翻译完这两本书,也匡正了我起初对“公益”这两个字的认识。我原来对公益有两种极端的想法,一种认为我想做就做,喜欢就行,另一种想法认为我要做成一项大事业。后来我发现这两种想法都不对。第一种大轻佻,太随意,简直是不负责任。第二种也不对,如果你抱着超出这件事本身之外的目的去做,也是做不成的,一定是这个

事情本身让你兴奋,才能做好。

后来我和戴维,和国内的非政府组织人员、专家学者一起座谈,交流。我没有想到,他们对待《社会企业家》这本书,有点像八九十年代国内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对待MBA的那种态度。当时一有这方面的案例、材料进来,我们就赶紧找来放到自己的文件、报告里。我在企业里大小会开过无数,但目的这么单纯、又这么投入还是第一次,我们光社会企业家的概念就讨论了足足两个小时。

所以我觉得这些非政府组织的人,他们做这些事业,也是有着外人不理解的大快乐的。就像戴维写的这些故事,他原本是个专栏记者,走访了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40多个非政府组织,后来他在书里写到了9个。这些人在奉献,但社会企业家和慈善家还有区别,社会企业家把社会事业当成企业一样去经营。这其中有创业,有经营,有管理,有收成,所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他们都要经历。所以他们并不仅仅是苦里吧唧的,他们的事业是丰富的。

架起公益与企业间的桥梁

企业和公益事业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企业天生是逐利的,而公益是帮助弱者分享社会的发展。这两本书得出的经验是,公益要做成,必须打通公益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必须利用企业和政府的力量去推动。比如印度的儿童热线,他们和医院、警察、学校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动用了很多现有的社会救助力量。我非常赞同这种做法,公益的事业要做成功太艰难了,一定要让社会知道你,支持你,不能只自己苦哈哈地做,不能断了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

我们国内也有一些企业家做公益的探索。比如一群企业家在内蒙古阿拉善治理沙漠,他们把民主制度、提高效率等在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引入公益事业,也动用了很多知名企业家的力量,这种模式就很好。

公益肯定是我今后生活的一种选择。

从经度到纬度

我现在每天起的很早,早上弹琴,看书,下午是学习时间,我把这叫做我自己的文化复兴运动。商业圈里锻炼的是一个人的技能,可能也能学到一些知识,但是没有文化。而我从小就告诉自己要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商业圈里的经历再丰富,只丰富了我生命的经度。但是我生命的纬度,那些不大热闹的东西,不在台前被别人看到的东西,要我自己去补上。

我现在追求的是一种平衡丰满的生活,我还刻了块石头,是我最喜欢的弘一法师的四句话:“利关不破,宠辱惊之。名关不破,毁誉动之。”我这人对“利”一直没有什么贪念,但是很在乎“名”。我希望有一天,对于外界的评论我能从容不被惊动,这样才是真正把握住了自己。

我很高兴看到自己身上的这些变化。我并不高尚,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2.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二

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012年雷锋

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是他任活在我们心中。三月的春天万物复

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3月5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学习

雷锋日,山艺校园充满了浓郁的好人好事的节日氛围。作为21世纪

新一代中国大学生,我们在3月8日由院领导组织观看了影片《离开

雷锋的日子》,让我们重温了雷锋的战友乔安山的英雄事迹,影片让

我们看到一个雷锋倒下了,千千万万个乔安山起来了。。。

乔安山,是个十分特殊的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记住了雷锋,而却很少有人会记住或在意这位一直生活在他身后的人---乔安山。我也是看过《离开雷锋的日子》之后,才知道有这位人物的。那天他在倒车,谁也不会料到那车轮会被一个沟卡住,并且出来时一震;也不

会想到会打倒一个柱子,然后撞向雷锋的太阳穴,置他于死地。雷锋

在人们心中,扮演的是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英雄,而这正代表着乔安山之后背负着多么重的包袱。他被人另眼相看、被

人挖苦甚至侮辱。常人也许都会无法承受、悲痛欲绝,永远地生活在雷锋的阴影下。但乔安山,他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用雷锋精神去感

化一个又一个不信任他的人,最终得到了众人的肯定。

影片以乔安山的回忆作为贯穿线。乔安山出场伊始,便陷入常人

无法忍受的困境,给人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悬念,直觉告诉有一段悲伤的记忆在他心里,始终割舍不下。1962年8月15日,两人执行任务回来,乔安山在倒车时,无意中撞倒一根木杆,正巧打在指挥倒车的雷锋的头上,经抢救无效,雷锋牺牲了……….离开雷锋的日子。乔安山当了长途汽车司机。但班长在他心中却始终活着,做事之前总是想到“在我做什么之前,先问问自己要是班

长(雷锋)会怎么做”。就这么 一句话,指引着他几十年的言行,影片讲述了疾恶如仇的他和以权谋私的孙科长的面对面的斗争。售票员小吴,被乔安山的精神所感动,把原先想据为己有的一枚乘客遗失的金戒指,悄悄挂在方向盘上。

随后影片进入高潮,事情发生在1988年。乔安山救助被汽车撞伤的梁老头,由于老头的子女不肯交纳医疗费,反被梁家亲属无耻地冤枉为肇事者,此刻乔安山有口难辩。除了妻子,连亲生儿子也一时间站到对立面。他再次陷入比当年无意撞死雷锋更深重的绝境。他感到无比孤独,甚至绝望。乔安山周围,几乎无人相信,现今社会还有雷锋式的乔安山这样无私无畏的人!乔安山在电台的真情流露唤醒了目击证人的良知,终于在挺身站出来为乔安山同志作证,与此同时,公安干警把肇事司机抓获归案,才真正还这位活雷锋一个清白.又一次出车,乔安山的汽车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快要生孩子的孕妇,他毅然停下车来,送往这位孕妇去医院。谁知,在途中,检查处竟说领导要他停车处置,他不顾那么多,与检查员争辩了起来,最后,一位老奶奶被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下车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过去了。乔安山内心激动万分。人们没有忘记雷锋!

还有一次,乔安山与儿子一起出车,他们的汽车陷进了泥潭,整整停留了一夜。路过的一群中学生帮他们把气车从泥潭中推了出来。乔安山正要给大家报酬时,学生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并且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爱心帽子,中间是一个和平鸽,代表的是和平。在这个鸽子的外面,有一颗心围绕,代表的是爱心。乔安山听了后非常感动,他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像雷锋这样的人,雷锋还活着!

我不得不感叹:“他与雷锋一样,是了不起的,是我们的模范!”他生命中有着一段坎坷的经历,乔安山受了许许多多的委屈。但是他

没有就默认了他人对他的侮辱和诬陷。他为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为自己的人格作出了担保。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点!当别人对自己产生了误解时,不应该默默地接受,这样反而会使误解加深;当无理由被诬陷时,要光明正大地为自己辩护,为自己的尊严站起身。我们要直起腰板做人,不能让自以为强大的人欺负我们!

当今社会上,像雷锋和乔安山这样的人是不是少了许多?其实我认为,并没有这样。每个人的心中始终有一块是愿意去帮助别人、去发扬雷锋精神的!只不过,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扰乱了我们。瞧,当我们动员大家捐书给农民工子弟学校,所有的人都积极地参与,踊跃地伸出援手!是的,雷锋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促使我们在别人需要时热心地帮助,同时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已离我们远去,他却永远活在了我们的心中。

3.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三

说道雷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他是中国的一名普通人民解放军战士,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曾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乔安山——雷锋生前的战友,雷锋牺牲的直接“肇事者”,在他一生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沉重的包袱,他默默的生活着,继续的发扬着“雷锋精神”。

看过了《离开雷锋的日子》后,我深深的被乔安山所触动,在内心饱受煎熬的折磨和外界巨大的压力下,他先是回到“雷锋班”继续的做着一名普通的战士,尔随后又随团队转到其他地方,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在漫长的生命旅途过程中,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做什么工作,他都没有忘记应该像班长那样做人,也没有忘记定期来到雷锋墓前,向班长汇报和倾诉。他一直在默默的发扬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人格啊!

看后电影,同时我也一直在深深的思索着:究竟雷锋精神在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地取舍和发扬下去?雷锋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从小就在党的教育熏陶下成长,因此,简单的社会形式很大程度上诱发了这样一种完全无私的雷锋精神。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严重的现代社会,雷锋精神还能被传承下去吗?当我们处身于这样的一个社会,我们的思想道德难免遭到各样的同化,而这些同化往往是与传统道德所违背的。当我们不停地被灌输集体主义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接受个人主义现实性的诱惑。那么如何的为人民服务,我们应怎样的发扬这种精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片中,我们可以注意到老人被撞之后因为找不到肇事者,儿女们又不愿承担昂贵的医药费,所以老人唯有指定乔安山就是撞到他的人。在这里钱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我想,如果不是老人经不起传统道德的责备,吐出真相,那么,凭借精神的力量,乔安山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改革开放10年左右,而到了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经济上去了,精神却难以上升,或是说精神建设在中国落后于经济建设。现在,狼烟四起的犯罪、暴力,严重的抑制了我们儿时被灌输的所谓的集体精神和助人为乐主义!在一句一句的很傻很天真,很黄很暴力之后折射出的是一种种的恶俗陋行。雷锋精神能改变这些东西吗?

个人修养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性总是自私的,贪婪的。就像片中那位出车祸的老头以及他的家人,为了免得自己出医药费,而昧着良心嫁祸于老乔。爱占小便宜是这个社会常见的,拾金不昧却被人当成笑柄,我不得不说这是个畸形的社会。随口吐痰,脏话横飞,我们的确非常痛恨这些人,可是再你手指着别人的时候,你自己又是怎样的呢?在这个物质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也应注重精神修养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又一次出车,乔安山的汽车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快要生孩子的孕妇,他毅然停下车来,送这位孕妇去医院。谁知,在途中,检查处竟说领导要他停车处置,他不顾那么多,与检查员争辩了起来,最后,一位老奶奶被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下车打了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才过去了。乔安山内心激动万分。人们没有忘记雷锋!

还有一次,乔安山与儿子一起出车,他们的汽车陷进了泥潭,整整停留了一夜。路过的一群中学生帮他们把气车从泥潭中推了出来。乔安山正要给大家报酬时,学生们说:“我们不要钱,我们是学雷锋做好事的。”并且还向他介绍了他们的爱心帽子,中间是一个和平鸽,代表的是和平。在这个鸽子的外面,有一颗心围绕,代表的是爱心。乔安山听了后非常感动,他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还有像雷锋这样的人,雷锋还活着!

我不得不感叹:“他与雷锋一样,是了不起的,是我们的模范!”他生命中有着一段坎坷的经历,乔安山受了许许多多的委屈。但是他没有就默认了他人对他的侮辱和诬陷。他为自己的尊严讨回了公道,为自己的人格作出了担保。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点!当别人对自己产生了误解时,不应该默默地接受,这样反而会使误解加深;当无理由被诬陷时,要光明正大地为自己辩护,为自己的尊严站起身。我们要直起腰板做人,不能让自以为强大的人欺负我们!

当今社会上,像雷锋和乔安山这样的人是不是少了许多?其实我认为,并没有这样。每个人心中有一块最柔软的地方,还是愿意去帮助别人、去发扬雷锋精神的!只不过,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扰乱了我们,打乱了我们的思绪。瞧,当我们给汶川捐物,给云南捐水时,所有的人都积极地参与,踊跃地伸出援手!是的,雷锋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促使我们在别人需要时热心地帮助,同时也感到无比的快乐!

4.《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四

今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观看了《离开雷锋的日子》,通过这部影片,我第一次了解到雷锋的死因,也在乔安山的一系列事迹中对雷锋精神有了新的认识。

雷锋生前对战友百般关爱,帮乔安山往家里寄钱,还劝他戒烟,一生助人无数,最后死于意外,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一代的人。雷锋死后,乔安山继承了他的事业,不惜自己违规帮助哑巴将难产的妻子送到医院,各处宣讲雷锋精神影响一代一代人,不管乔安山是因为对这次意外的内心赎罪还是对最亲爱战友的怀念,他对传扬雷锋精神的精神让人十分感动和敬佩。影片的结局是美好的,但现实社会似乎不那么乐观。

乔安山扶过路受伤老人反被讹的事情让我不禁联想到现今社会的“彭宇案”、小学生扶老奶奶反被讹等等事件,这反映了社会价值观的沦丧,这样下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便会日益下降,以后做好事的人岂不会越来越少!毛主席曾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3月5号也被定为学雷锋日。每年全国也会掀起一小段的学雷锋热潮,但似乎雷锋精神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似乎只是沦为了每年例行的一个活动,这让人感到十分心寒!

社会经济是发展的越来越快了,人们也不断在追赶着时代的步伐,“一切向钱看”似乎也成为一种潮流,但我们应该慢下来好好想一想,支撑这个社会最根本的是什么?当然不是钞票,而应该是道德素养。

我认为,雷锋精神不应只是因为雷锋这一个人的无私奉献的一生才传扬出的一种精神,而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与延续。同样,雷锋精神也不应该只成为一个简单的节日概念甚至人们饭后的谈资,它应该是深深根植在我们心中的一种帮助他人的欲望与想法。

影片中乔安山说:“别人有困难就是自己有困难。”“我不救他,我就不是雷锋班里出来的人。”他一生坚持践行雷锋精神,被讹事件的只是他生活中的小小插曲,这完全不能泯灭他对雷锋精神的践行与坚持。影片感动我们的同时,我想到作为一名清华的学子,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我们在提高学术知识的的同时,更应该在这个高等学府中学着如何成为一位真正的人。

5.离开欧美的日子 篇五

北京时间9月20日晚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报告,再次调降美国经济增长预期,将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5%和2.7%调降至1.5%和1.8%,调降幅度达到1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第三次下调美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预期,而此次是调降幅度最大的一次。

这当然不是最后的结果,未来继续调降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其实,现在欧元区除德国以外,其他经济体都已经失去了增长动力,而现实的经济增长也不过在“零”附近挣扎。就像IMF在同一份报告中提醒:如果发达国家的财政改善是以牺牲国民可支配收入为代价,那么欧美经济都可能会陷入停滞。

对美国,如果工薪税削减以及失业补助计划在美国不获延期,美国经济增速将严重减慢;与此同时,如果中期财政改善政策未获落实,普通家庭及商贩对经济前景抱持更悲观的态度,显著增加其存款率,结果是经济增长可能将面临“失落的十年”。

这绝不是IMF危言耸听——除了债务重组,人们看不到拉动欧美经济增长的动力。投资?这需要明确的产业政策,以及值得期待的收益前景。消费?这需要国民收入增长、失业减少,社会保障充实。出口?这需要强大的外需和自身“可出口商品”的充裕。

这三驾马车哪个强劲有力?看不出。而能够看到的都是负面,比如:财政紧缩必须减少社保开支;政府被一个个紧急的债务问题困扰,根本无力顾及长远的产业发展;国民收入被历史债务拖累,不仅减少消费,而且在增加储蓄。

经济要增长总要有人愿意花钱不是吗?但欧美的政府没钱可花了,消费者没钱可花了,企业不愿意现在花钱。那谁来推动经济增长?所以,经济必然停滞,衰退仅一步之遥。

再说中国,加入了WTO、而且已经履行了全部承诺之后,中国经济已经不可能“独立自主”。2008年之前的一轮经济过热,不就是发达经济体过度消费的必然产物吗?不过,现在中国恐怕很难再指望欧美经济的复苏了,而是“如何避免欧美经济衰退把中国经济拖向萧条”。

这当然需要依赖内需经济的强劲。但不幸的是,作为总需求政策的货币政策正在通过紧缩严厉地压制着中国的内需。今天中小企业的困境就是实实在在的证明。

有人认为,中国要扭转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势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沿袭传统生产方式存续的中小企业就是应当被淘汰的产能。

大错。第一,“旧的去”容易,“新的来”谈何容易。仅仅通过消除旧的,改变“新旧比例”关系就是转型吗?这种“数字游戏”只会让中国经济出现“旧的去了,新的没来”的青黄不接。如果真那样,中国就惨透了。

第二,什么是“新的”?去看看多晶硅吧,不就是新的“出口加工”?不就是新的“落后产能”?我们需要的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提高产业链的张力,在优势传统产业获得更多利润,而不是简单的“破旧立新”。

第三,必须把握好转型的节奏和速度,否则青黄不接就是危机最容易爆发的突破口,万万需要接受日本的教训。

“离开欧美的日子”已经来了,中国应该怎样过?商务部的数据已经表明,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速正在下滑。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一般消费品出口会大幅下滑,因为越是危机深重,欧美对中国中低端消费品的进口需求可能反而会上升。但无论如何,中国都必须更多地依赖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将是未来10年,我们非做不可的事情。

6.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六

对待同事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要像冬天一样残酷无情,

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你有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也有慈祥的面庞,有矫健的身躯,也有强壮的双臂,你,惟独没有漫长的生命。1961年,记得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却缺少了欢声笑语的点缀。当天上午,12点05分,你已与我们分离。你知道吗?你的战友乔鞍山,因救了一位白发苍苍被车撞了的老人而被冤枉,那是1988年,是一个寒冷的冬季,一辆黑轿车撞了一位老人,可他们不负医疗费,并把老人丢在一旁,乔鞍山把他送到医院,老人的亲人以为是乔鞍山是造事者,让父亲作证,可没良心的老人恩将仇报,。同学们,少先队员们,不要为了一丁点钱,而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要因亲人的一丝渴望,而嫁祸于人,什么事都要讲公正、公平、公开,瞧,乔鞍山叔叔,不惜一切为犯了错而不承担责任的人“背黑锅”,这种宽容之心是多直得我们学习呀!乐于帮助人,是多么美的行为,俗说“关心他人,快乐自己!”虽然,乔鞍山叔叔被冤枉,但事实证明了他是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有这么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只温暖的援助之手,一只和平展翅飞翔的白鸽,一颗温馨的爱心,一顶小红帽,

7.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七

这部电影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电影一开始,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在雷锋的坟墓前祭奠雷锋,扫着扫着,他就想起了和雷锋一齐的日子。

原先那位老人就是雷锋生前亲密的战友乔安山,也是雷锋离开我们的间接“罪人”。是他的无意导致雷锋离开了我们,虽然没有人去怪罪他,但是他自己却十分自责和内疚,曾多次想过自杀,之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乔安山决定要好好地活下去,把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发扬光大。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乔安山的所作所为打动了。乔安山顶着内心的煎熬和外界的压力毅然决然地回到“雷锋班”,继续做着一名普通的战士,随后又随团队转往其他地方,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中,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他都没有忘记要做一个像班长一样的人,也没有忘记定期到班长的墓前,向班长汇报自己的工作。

就是这样,乔安山一向默默地发扬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乔安山之后成为了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车上每一天都会遇到需要帮忙的人,乔安山也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帮忙他们。虽然有时会被冤枉,但乔安山没有吵闹,只是默默地忍受了,但是好人有好报,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是永久不会被“冤枉”的!

8.离开PGL的日子 篇八

写每篇文章之前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已经成为习惯,希望本文能给更多喜欢电子竞技、准备投身电子竞技行业、正在从事电子竞技行业或者已经离开电子竞技行业的朋友们带来些感触,这篇文章不为别人,是为了你们和自己的心情而创作的,就像题目中所写的一样,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电子竞技的朋友!

CEG-PGL(1)

作为前文的续作,那么就在第一个段落对从CBG到PGL的口子做个说明吧。真正离开CEG的日期是个很有纪念意义的日子——2005年的光棍节,我不知道当时选择从CEG离开是否正确,但可以肯定的是,2005年在一起为全国电子竞技运动会(CEG)、CEG官方网站、CEG电子竞技中文门户所奋斗的兄弟姐妹们,几乎都已经不在这个行业了……

说起离开CEG的情形其实有些可笑,除了对于CEG当时的现状略感不满,另外就是与时任女友分手,所以迫切的希望换个心情,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从CEG投身到了ESWC。

当时的ESWC是一个老洪做了3年的牌子,外界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关于这一点我就不罔加评价了,虽然有年龄的差距,但是老洪在我眼里是个良师益友,毕竟我第一份比较深层次接触电子竞技赛事的工作就是在ESWC,虽然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学,只是以兼职身份提前感受了一下世态炎凉。

CEG-PGL(2)

进入ESWC还是干了自己的老本行,负责ESWC官方网站的建设和运营。因为当时工作人员不多,印象中只有6、7个人,所以还要兼一部分宣传和赛事工作,可谓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吧,因为本篇文章中ESWC并不是重点,所以就简单做个大事记好了。(图1-5)

不得不提的是,ESWC2006从筹备阶段到全球总决赛的全部战役中因为工作人员不多,在每一个人都要当几个人用的情况下,大家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而ESWC2006时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也是本人从事电子竞技行业至今最为喜欢的。

虽然ESWC2006中国区总决赛的场地和规模在历届ESWC中评价相对较高,但当比赛全部结束的时候,站在空旷的场地中我竟然没有一丝成就感,或许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以及几个月的忙忙碌碌已经彻底磨灭了我对ESWC的激情。

要说ESWC2000中最高兴的事,应该是收获了一个亲爱的女友?

CEG-PGL(3)

2006年6月,这是离开ESWC倒计时的日子。在这里想要告诫所有准备投身或者刚刚投身电子竞技行业的朋友们,其实能否继续一个电子竞技相关的项目并不取决于这个项目本身做到了什么高度,而是你的投资商和老板的某一方是否准备继续运营这个项目。或许这样说会有些绕口,但实际情况是如果这两方中的一方决定退出,那么这个项目本身就将变得摇摇欲坠。

在ESWC2006这个项目中,瑞典投资人、中方老板、中方员工是贯穿公司的主链条,当然在ESWC2006由谁承办的过程中还牵扯到了国家体育总局、法国组委会、老洪的公司和赞助商等多方的利益。

ESWC2006无论从赞助商规格、赛事组织和总决赛场面等都是历届ESWC中较为成功的一次,但是瑞典投资人在整个ESWC始终坚持推广一个国外对战平台,赛道狂飙的玩家或许印象深刻,这个平台叫ECP。正是这个在国外同时在线人数不超过100的对战平台,被投资人十分看好。为了更好的运营这个平台,在ESWC2006总决赛后,投资人引入了一家台湾线上麻将公司,或许这就是时任ESWC2006高级顾问王漫江带领中方团队离开的主要原因。

记录下这些,一是让大家清楚一家电子竞技公司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二是让刚入行电子竞技的从业者们知道,其实我们的角色很卑微。或许我们是带着满腔的热情投入了自己所喜爱的行业,但是当你真正离开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的渺小,也许你曾经认为自己是公司很重要的一环,也许你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到头来拥有生杀大权的人动一动手指,整个项目随即停摆。

借此也劝告从事电子竞技行业的同行们,调整好心态,做好本职工作是每人必修的功课,至于生意,生意永远都是生意,哪怕这个生意是场游戏。

2006年崭新的一页

还记得2006年的PGL魔兽天王争霸赛和PGL星际争霸公开赛么?虽然这两次赛事最后并没有算在PGL的整个系列中,但它们给所有电子竞技玩家,甚至是整个电子竞技行业所带来的冲击是毋庸置疑的。

PGL并不是国内第一家采用视频直播电子竞技赛事的,但是它所打造的以视频为核心的电子竞技品牌赛事从各方面都做到了全新的境界,无论是比赛形式、转播质量以及邀请选手规格,都成为了2007年国内赛事争相模仿的对象。

对于这两次赛事,我们无须用言语去表达太多,谨用以下一些镜头来缅怀这两次成功的PGL前哨战吧,也希望所有玩家能永远将它们珍藏在回忆中。

PGL魔兽天王争霸赛,于2006年9月5日—9月10进行了全程直播,在6天时间内对129场赛事进行了共计64小时的现场直播。共有15家电视、网络视频平台对此次比赛进行了现场直播,创造了电了竞技史上播出平台最多、播出范围最广的纪录。从比赛开赛之口起便在多家平台处于热播状态,长时间在新浪网、QQLIVE、PPLive、PPStream等平台位列热门排行榜第一位,最高同时在线峰值突破32万,比赛期间收看总人次达到140万。

9.观看《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九

一、领导小组:

组长:农晖欧阳海波

副组长:汪飞燕房树亮唐华军侯永春张文梅李泉生

二、工作小组:

组长:唐华军

成员:雷凤利黄九华刘琼黄绍清 成华 各班班主任

三、活动时间:2012年3月14日(星期三)第五、六节课

四、参加对象:全校老师和学生

五、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在星期三上午前自行下载好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手提电脑上。

2、由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在教室里观看电影,16班学生由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组织到学校阶梯教室观看。

3、三——六年级学生写好观后感,各班进行初评,3月16日上午每班上交3篇优秀观后感到政教处(要求用A4纸打印好)。

4、老师自由安排时间观看,于3月16日上午将观后感打印好上交到办公室。

桂阳县士杰学校

10.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十

3月5日,是雷锋纪念日,老师给我们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离开雷锋的日子》是讲述雷锋和同乘一辆车的安乔生的故事。为了给安乔生倒车当指挥,雷锋失去了年仅22岁的生命。我印象最深的雷锋说的一句话:“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他的个人精神是助人为乐,谁的身边有困难,他就会帮助别人。人们没有忘记雷锋。

雷锋虽然走了,但世界上还有真雷锋的存在。老师告诉我们,要多做好事,为大家服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如看见别人没有橡皮,主动借给他;别人摔跤了,拉一把;看见有废纸就捡起来放垃圾桶里等等。

这就是雷锋的精神,老主席给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是我们的好榜样。

11.王朔:离开大院的日子 篇十一

37年前,周大伟和王朔分别从北京31中、北京44中毕业,成为北海舰队的新兵。二人中,一个来自三里河附近的一机部汽车局大院,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一个成长于复兴路西头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大院,是典型的部队子弟。

虽然家庭背景不同,但同在北京城,经历的事儿大同小异。周大伟认为,那个年代违背了当时流行的哲学理念,无论个体如何努力,也无法获得正常的成长机遇,“外因成了决定因素,内因成了变化条件”。用王朔的话总结,则是“身体发育时适逢三年自然灾害,受教育时赶上文化大革命,所谓全面营养不良,身无一技之长”。

好在扭曲的年代终于结束。一些人揪着头发把自己从原来的轨道上硬生生拉扯出来,而那些从没被扯疼过的人,很多就像被温水慢慢煮熟的青蛙,还没回过神儿来,便已经失去了在新时代抗争的能力和勇气。

周大伟和王朔经历了不同的人生拐点,却都属于前者。他们都与绝大多数当年的战友失去了联系,但两人之间仍时断时续地保持着电话联络,偶尔还会在北京城里一起坐坐。

军营岁月

有时,人生如同海上行舟,有人扬起风帆,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原地打转。起落沉浮,身不由己。

距离青岛数十华里的即墨(现属青岛市管辖),有一个叫南泉的海军训练基地。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海军新兵被送到此地。经过近一年的新兵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后,再被派往北海舰队的水面舰艇上服役。

1977年1月初的一个下午,120名来自北京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来到这里。这些年轻人身穿藏蓝色的冬季海军服,满脸兴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当兵才是应届高中生的最好选择,不仅可以逃过上山下乡,复员后还能返回原籍。周大伟和王朔也在这趟列车上,尽管互不相识,但身为海军的幸运与自豪并无二致。

在新兵连,王朔因为过人的“神侃”天赋远近闻名。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他受邀到周大伟所在的班级表演。那天,王朔给周大伟的第一印象是“极为清纯的脸”,“皮肤细嫩红润,表情腼腆乖巧,但一笑又好像一脸的坏水儿被拧出来了”。当天,来自大院的王朔满口名人趣事、军事典故,其间还不乏男女荷尔蒙之类的医学名词,几乎把周大伟和战友们“侃晕”了。

后来,周大伟和王朔都参加了中队的宣传小组。借出板报的由头,他们一起逃过队列训练,钻过熄灯号的空子。周大伟发现,王朔对事情的认识和判断又准又狠,眼界远超同龄人。再加上他骨子里透出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劲头儿,到了哪,都是个刺眼的人物。

由于过于特立独行,部队里很多人对王朔并不欣赏。但周大伟不这么看,他认为王朔绝顶聪明,是个“精灵一般的人”。

和王朔比,周大伟似乎正好相反。尽管内心中同样自视甚高,但他并不张扬,也从不惹事。他是那种从小就很乖的孩子,好强但听话,成绩好却不怎么招人嫉妒。对一些士兵讨好上级、假装刻苦训练的功利行为,他也看不顺眼,但不会在言语中表露态度。

新兵连结束后,王朔和战友孙东平被调到青岛市区,一个去卫生学校学护士,一个去水兵俱乐部做炊事员。周大伟则和100多战友留在封闭的基地,继续学习航海和操舵。

数月训练,基地大门紧闭,几乎与外界隔绝。一次,因为要进行大型队列训练,场地不够,士兵们破天荒地在营区的围墙外训练。走队列时,远处两个村姑包着花头巾、提着竹篮子走进视野,士兵们的步法一下全乱了。副中队长气急败坏地大吼:“刚才谁看了,站出来!谁看了?站出来!”其实所有人都看了,只是离得太远,压根就没见到正脸儿。

离开北京数月,周大伟开始感受到文革结束后社会生活的剧变。从亲友来信中,他了解到,北京城里放映了久违的西方电影,各种世界文学名著重新印刷。

1977年夏,这股气息四处弥漫,传到军营。一天,战友们正在沙坑前练习单杠,不远处的一个男人一下吸引了周大伟的眼光。这是一个战友的同学,专程从北京赶来探望。周大伟发现,这个同龄人穿着尖头皮鞋、藏青色西裤和一件夹克衫。他悠哉游哉地站在场外,看着战友们做着拉上、放下,再拉上、再放下的机械性动作。周大伟隐隐感觉有点儿不对。突然间,他明白了,是自己初为军人时的优越感正在迅速消减。他开始羡慕这个无拘无束的“地方老百姓”,心中五味杂陈。

那年年底,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在与家人和同学的通信中,周大伟得知整个北京都沉浸在备战高考的氛围之中。周大伟过去的同学、身边的亲友,只要有条件都准备试上一把。他自己也在思考,要不要追赶 “高考”这趟人生的高速列车?

可惜,军人不是自由之身,周大伟不能参加高考。他甚至感觉自己被时代抛在了后面。

各奔前程

转机出现在1979年。那一年,周大伟结束了军舰上的实习,成了训练基地航海教研室的一名助教,不再出海。和他一起留下的,还有战友裴真。

当时的军人要想参加高考,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部队推荐;二是有时间复习。周大伟和另外一名叫裴真的战友,是那120名京籍水兵中符合条件中仅有的两人。1979年春,他们开始复习准备。他们白天给新兵上课,晚上就猫在屋里埋头苦读。等所有营房都成了黑漆漆的一片,他们的宿舍还亮着灯。

那年夏天,周大伟考中了重庆的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裴真没有参加这次高考,也放弃了投考军事院校(由军队内部出题,比较容易录取)的机会。他的家人希望他早日退伍回京,准备报考地方大学。

等待发榜的日子里,周大伟在青岛市区的水兵招待所门前再次遇到王朔。他参加高考的消息,也传到了王朔耳中。那次见面,王朔主动问起高考的事,而且破天荒没有调侃。从王朔的表情,周大伟看出了他对前途的担忧。

不过,对于大多数北京籍士兵来说,那根变革的神经尚未觉醒。

海军当时有个规矩,水兵复员时要上交一套大衣、手套、皮鞋。很多人复员前就想法设法找到一套旧装上交,而把新装后压在箱底不穿,等着临走时带回家炫耀。对于这些人来说,理想依旧简单,海上日子再苦,只要熬到年头复员回家,就能找个工厂当工人。

在西政,周大伟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同学,很多人来自基层的农村和工厂。在周大伟看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此后都走向了成功,同学聚会时,席间不乏省部级的高官、全国知名的学者、腰缠万贯的律师。

有时,周大伟会想,在他人生的多个转弯中,高考或许是角度最大的一个。

对于裴真而言,周大伟的离开是一个巨大的激励。1980年初,几经周折,裴真如愿复员回京。

在北京三里河附近的高考补习班,裴真意外碰到了同样复员回京的王朔。据裴真回忆,王朔常穿一件草绿色的军大衣,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和女生小声说话,有时还会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时,王朔正在白塔寺附近的一家药品批发商店担任业务员。当兵时,他就对打针、抽血之类的事情不太擅长,总要在病人的胳膊上扎两次才能找到血管。换了地方、换了岗位,他依然提不起兴趣,也不怎么好好干。据传,商店的女团支部书记要找王朔谈话,还没进入正题,就被他逗得咯咯直笑,合不拢嘴。1983年,王朔下狠心辞职,成了一个没工作、没收入、没单位的人。“那时,他只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过一篇小说,但他决定从此以写作为生”。

经过一番努力,裴真考取了西安交通大学。周大伟则在大四时,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的研究生。他回绝了北海舰队军事法院助理法官的任命,从重庆再次回京。而当年的那些战友,不少成了岗位工人,还有人当了出租车司机。

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文革时风光无限的北京复兴路便归于沉寂,泯然众人。当年扬名立万的军队大院子弟,在高考这场新的战役中节节败退,失去了半壁江山。与此相反,三里河的国家部委大院、中关村的高校大院,作为一股新势力在京城迅速崛起。

重新谋生

1984年春夏之交,周大伟和家人一同到颐和园踏青。在回程的114路无轨电车上,他见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王朔身穿T恤和短裤,很有些香港同胞的味道。

5年后再次相遇,彼此都很激动。后来,周大伟到王朔位于解放军政治学院大院的家中做客。在周大伟的印象中,王朔的卧室不仅面积狭小,而且屋顶是个斜坡,简直就像一个专门设计出的储物间,而且王朔当时和家里的关系有些紧张。

1986年,周大伟硕士毕业,在人大留校任教。虽然研究生学历在那个时代被称作“天之骄子”,但现实中,他每月不过几十块钱。他开始跟着导师和师兄外出讲课、打官司赚钱。不过,几经考虑他还是决定去美国深造、发展。

出国前,正赶上1989年风波。此时的王朔,已是大红大紫的名作家、名编剧。“他对政治看得一清二楚,以旁观者的心态,说出一些虚虚实实耐人寻味的话”。

周大伟说,当时的中国如果像今天这个样子,他肯定不走。因为对于一个小有名气的大学老师来说,提着两个箱子到地球的另外一边重新谋生,需要极大的勇气。

在美国,周大伟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到图书馆清理微缩胶片、到出版社进行文字校对,努力挣回来的那点儿美元,还要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当时,在国内工作的父亲经常因公出国。每次到美国看望他时,都要带去不少日用品,有一次甚至背去了一床被子。“当时人在美国,穿的衣服都是海鸥牌、蓝天牌,大华衬衫。”周大伟说,直到学业结束开始工作后,他才开始在国外买衣服。

那几年,王朔参与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渴望》等已经风靡全国。周大伟回忆,就连大洋彼岸的华人圈子也争相租借这些录像,作为王朔的昔日战友,周大伟时常把这些影视剧推荐给海外的华人朋友观看。

1994年,周大伟第一次回国,也算“衣锦还乡”。毕竟,在美国打工一小时挣的钱,相当于国内一个大学生干上一个月。在北京西苑饭店著名的旋转餐厅,周大伟再次见到王朔。饭吃到一半时,冯小刚匆匆赶到。冯一坐下,一大群姑娘小伙就蜂拥而上,围着冯、王二人要签名。即便超凡脱俗如王朔,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显出一点儿得意。但是人群散去之后,冯小刚一脸沮丧,周大伟后来得知,彼时王朔在国内几乎被各类媒体封杀。

1997年,王朔曾带着家人短暂赴美。用周大伟的话说,“当他来到美国大陆时,他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语言的障碍让他才思枯竭。”在美国逗留几个月后,王朔孤身一人回到北京。

回到北京

经过一番打拼,周大伟在美国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2000年后,在“海归”最为受宠的时候,他“与时俱进”地回到国内,开始经商。那段日子,他每天夹着皮包出入于东方广场、港澳中心等豪华酒店,逢人便称自己是在“谈生意”。虽然日子过得风生水起,但他对从商并没有多少发自内心的热爱。

与许多生意人不同,周大伟多年来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还会做一些剪报,记录下那些值得思考的东西。当在一个偶然的场合,有人主动向他约稿时,他又回到了十几年前阅读、写作的生活状态。没几年,他的两本法学随笔《北京往事》《法治的细节》先后出版,在法学界引起不小的影响。

回首往事,周大伟会感慨于自己的“顺”。大家挤破头去当兵时,他当了海军;高考恢复后,他考上了大学;流行出国时,他飞到了美国;国内环境变好后,他又成为了“海归”。从某种程度上讲,或许,他比王朔还要幸运。

而老战友王朔,这些年一直住在北京近郊那个最早开发的别墅区里。门口的汽车上蒙着厚厚的尘土,显然,主人自闭一隅,久未外出。据周大伟了解,近年来,王朔几乎谢绝了所有的交际活动,就连女儿王咪的婚礼,都未曾露面。他在家潜心研究古籍,作品充满虚幻而又真实的宗教味道。

不过,周大伟和王朔只是当年的120名战友中的少数,那些昔日的战友已很少联系。

12.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参考 篇十二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雷锋叔叔的战友乔安山叔叔开着卡车需要开过一段很窄的地方,旁边正好是晾衣架,雷锋叔叔站在晾衣杆旁边,指挥乔安山叔叔通过这里,结果因为路太窄,卡车撞到了一根晾衣杆,晾衣杆倒下正中旁边雷锋叔叔的太阳穴,雷锋叔叔当场晕倒,结果送去医院时,还未等到专家来抢救,他就离开了人世,他离世时只有22岁。

这部影片也讲了乔安山叔叔是如何做现实世界中的另一个“雷锋”,我越看越感动,可是看到后面,我的心情变得很沉重,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现在的一些人看钱办事,而变得不再乐于助人。而且还有一些人胡乱冤枉人,甚至还想骗人家的钱,就像影片中的那家人,他们那些子女的爸爸被别人的车撞了,明明是乔安山叔叔救的,那些人却不去找真正的肇事者,却说是乔安山叔叔撞的,把全部责任都赖在乔安山叔叔的头上,要乔安山叔叔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但是乔安山叔叔还是心甘情愿的帮他们支付所有的医疗费用,总共要一万多元,在当时那个年代这么多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的,而且那些人还逼迫他们的爸爸说撞他的人就是乔安山叔叔。

最后通过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终于把真正的肇事者找了出来,然而那一家人看见穿帮了,就想敷衍了事。之前乔安山叔叔帮他们垫付的一万多元医药费却只字不提,只是随便道个歉,就想走人。对于这种人我真想冲上去踹他两脚吐两口吐沫,因为他们连做人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根本不配做一个人,连动物都不如,拿动物和这些人比,真是委屈了动物,正应了那句话:“禽兽都不如”。

然而有许多人都跟这部影片里的另一位司机很相似,他本来想帮助一个被另外的司机撞倒的老大爷,结果一听到这位老大爷说撞倒他的车和这个人的车一模一样,结果这个人就把老大爷又放回了地上,开车走掉了。

然而现在的许多人和这位司机一样有警惕性,都怕自己救了别人,别人反而冤枉自己,这些人有警惕性固然很好,但他们在提高警惕性的同时也能不能提高一下辨别性呢?不要再让我在报纸上看到的这种事情再发生:一位老婆婆在菜市场摔倒了,但是没有人过去扶她,有一个人刚想走过去又掉头回来了,结果这位老太太因为摔倒太久,而没有人扶,最终离开了人世。

13.离开雷锋的日子观后感 篇十三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雷锋的战友乔安山在雷锋牺牲后继续把雷锋精神发扬下去的故事。在发扬雷锋精神的过程中,乔安山受到了种种挫折,比如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就一直反对他在外面“学雷锋做好事”,还有当他把一位被车撞倒的老大爷送到医院时,却被老大爷的子女诬陷为肇事司机……但所有这些都没有扑灭他心中的希望!

没错,影片中所讲述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时有发生,现在的社会,“乐于助人”的人越来越少,“袖手旁观”的人越来越多。“不是不想帮,而是不敢帮”。每个人都在为自身的利益而奔波,处处以“防人之心不可无”来提醒自己。

在这里我想问所有人一些问题:帮助别人有那么难吗?难道你不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有人过来帮你一把吗?

不要怕帮助别人会给自己惹上麻烦,因为乌云遮不住太阳,真理定会战胜邪恶,风雨之后的彩虹会显得格外地美丽和绚烂!人都是以心换心的,希望别人帮助自己首先要学会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就等于在帮助自己!

14.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 篇十四

萨拉没有想到,此后全家人的生活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麻烦,过去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都变成了令人痛苦的事情:要找到不是中国制造的产品非常困难,服装、鞋子、玩具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想要全部替换这些,就需要相当不菲的花费;而家居用品出了问题则无法修理,因为那些配件几乎也都是“中国制造”;查看产品的标签和说明也花费了她大量的精力,购物成了让她精疲力竭的一件事。“有很多东西,你以为产自美国或欧洲,”她说,“其实都产自中国”。

邦焦尔尼所在报社的老板对她说:“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无处不在,不管你多么努力,你都不可能躲开它们,因为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一年之后,邦焦尔尼的“抵制”运动宣告结束,她也因此感到了解脱。

一年的体验让她更深切地认识到美国和中国以及世界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这段生活经历,后来被她写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她在书中写道:“经过一年的实验,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生活已经与中国密切相关。”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间爆发了惊人的生产能力,如今,想离开“中国制造”是很难的。目前,中国制造业中已有近200类产品的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的增速也连续20年居全球之首。其中58%的产品由外资企业出口,这也是许多跨国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还让全世界消费者节省了巨大的支出。据美国媒体测算,过去10年中,“中国制造”让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在2009年,中国差不多占全球制造业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而这一改变,终结了美国在制造业领域长达100多年的老大地位,也使中国制造业在世界的位置,重新回归到1840年之前(据美国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的数字,1830年中国制造业产量占世界制造业生产量的29.8%,略低于整个欧洲所占34.2%,但大大高于英国和日本分别所占9.5%和2.8%的份额)。

上一篇:论人际关系的沟通技巧下一篇:文章鉴赏范文150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