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语文评课稿(共11篇)
1.《画风》语文评课稿 篇一
《画风》评课稿
厦门市莲龙小学 曾小玲
《画风》一课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文本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这节课方华松老师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完成了比较成功的一节课,本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这一精神。
一、“以生为本”,开放课堂。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习、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方老师在这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她巧妙地设计三个学习任务:1.三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并用横线画出来;2.风藏在哪里,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请打上△;3.把三个小朋友画的风用图画表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汇报交流,展示作画,学生在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不但理解的课文的内容,而且初步学会“抓关键字词读懂句子”的方法,这样把读书、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学习方法传于学生,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能“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以读为本”,解放课堂。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方老师在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做了调整。打破了以往“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体现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把教材教活。整堂课朗读贯穿始终,在教学中方老师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课文4—8自然段时,分别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赵小艺把风藏在画里,小朋友你们能把风藏进朗读中吗?原来这调皮的风把小树变得弯弯的;淘气的风把雨丝变得斜斜的了,好像在跟他们玩捉迷藏呢。大家能像边读边把小树和雨丝的样子演出来吗?学生带着问题练读、分读、竞赛读,表演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教师借机指导朗读,如:“我能”、“我也会画风了”、“我还能画!”等句子,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这样以学生读为主,在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理解了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了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在这一环节中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三、拓展想象,激趣课堂。
新课标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而文本是静态的,教师的任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走进文本之后当然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方老师精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风来了,风把 吹 了,风藏在)。”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风悟风,然后巧妙地把四个句式串联起来,变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小诗,这样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加上叶圣陶的诗作,使课堂变得诗意盎然,情趣盎然。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本堂课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方老师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设计了“三个小朋友都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得那么好,真不简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画风呢?”引导想风、说风、画风、写风,通过句式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我画(),风把()吹得(),风藏在()。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的、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思考起来,促使学生从文本里走出来。
总之,方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愉快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本课的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的合作学习为主,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融洽的氛围,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合作交流,给学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好习惯。
2.《画风》语文评课稿 篇二
总体来说, 这次课堂教学实施比较成功, 达到了公开教学应有的效果。从询问职业开始, 然后通过幻灯片展示各种职业类型, 一直到谈论理想, 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连贯自然。遵循了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等课标理念, 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交际策略、资源策略等意识。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各层次的学生均有所得。此外, 英语学习氛围宽松、民主、浓厚, 师生情感交融极为成功。
一、课堂优点
1.采用多媒体教学, 形象直观、省时高效。放映关于各种职业的幻灯片,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将新授的语言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 相比在黑板上板书省时不少, 而且高效。
2.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句型入手, 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如teacher, student, worker等, 然后放映幻灯片展示新的职业类型, 如engineer, pilot等, 最后谈论理想:What are you going to be?并进一步讨论: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这样的教学流程既科学合理、严谨有序, 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从旧知识的复习到新知识的呈现, 过渡自然, 富有逻辑性。教师设问:What do you do? What does she/he do?自然引出关于职业的单词, 进而学习新的职业类型。这样的衔接很巧妙、很自然。
4.生词的呈现与记忆很直观, 且多样化。开展了 “Do you have quick eyes?” “Can you remember well?” “中英文互译”等教学活动。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起到了引导者、指挥者的作用, 能够立足于学生的学, 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呈现完“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后, 随即提供Tina等人的信息并要求对话操练, 起到了很好的巩固效果。
6.在“Choose one of the situations below to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your partner.”中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
7.学生积极主动, 发言踊跃, 师生配合默契。
8.作业设计紧扣重点、难点, 达到巩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9.教学节奏中速, 教学容量适中。
二、美中不足
1.教学重点不够突出, 主次不分明。重点是学习关于职业的生词, 还是掌握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从教学现象来看无法判断。
2.学生语言输入后未能进行充分有效的输出, 使语言停留在知识状态而没有转化为能力。
3.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均不足, 教学尚未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4.听、说、读、写四会的基本原则没有很好地遵循, 且忽视了“写”的技能培养。
5.时间分配不够合理, 花在生词教学上的时间几乎等同于句型学习的时间。
三、个人建议
1.在直观呈现生词后, 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对话操练来巩固和掌握它们。因为单词是死的, 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活过来。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2.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的操练, 应分三个阶段:控制→半控制→全开放。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练习演示文稿中的对话例子, 然后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编对话, 最后发挥想象畅谈自己的愿望与打算。
3.生词教学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拿出25分钟的时间学习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把教学重点放在这两个句型上。
4.多一些自主, 少一些灌输。注重精讲多练。
附:教师素质
1.仪表端庄大方, 精神焕发。教态亲切自然, 富有感染力。
2.口语准确流利, 能用英语组织教学。
3.课堂驾驭能力强, 有一定的教学机智。
4.专业素质比较扎实, 有良好的教学功底。现代教学技术娴熟。
3.二年级语文下册《画风》说课稿 篇三
2在读、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积累语言。
3告诉学生遇事要善于观察、动脑。
过程与方法:
1主要通过讲解、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观察宋涛、陈丹和赵小艺“画风”的情景,让学生从中理解风并不难画,从而学会画风。
2利用学生好奇、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亲手做做,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这看似无形的风,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较小的特征,各项目标落实我多用引导法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去理解领悟。期望将过渡语设计的合理衔接能将各项环节紧紧相扣。
本课重难点也是感悟人物对话,领会文中文中小朋友的的创意这方面,我主要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分角色品读等方式试图让学生充分掌握。导入我采用谜语导入法。
教学流程我还是采用传统的读、讲、练方式。
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解为基础,多媒体演示为亮点努力让这堂课踏实却不古板,活跃又不花哨。
教学反思:
4.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 篇四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为大家带来小学语文评课:《太阳》评课稿,快来看看吧!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课。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以学科专题网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的资料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本节课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个性化。
本节课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注重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提出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思维空间,在新技术的支撑下和教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如本节课开始时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四个可选择性学习方式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二、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发展性。
多媒体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支点。本节课注重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网络学习课文及有关知识,这是任何学具不能比拟的。学生真正从书本向生活拓展,呈现多元、开放态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创新智能培养目标得以落实。
三、体现了教学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语言,组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激活了思维,克服了障碍,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如本节课课后作业的设计:学生可选择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来完成。
四、体现了教学模式创新性。
5.语文评课稿 篇五
2009-04-01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教师绩效工资最新消息
《称赞》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新教材。这是一个有趣味的故事,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文质兼美、语言典范,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苏肖华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所带来的效果。
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
《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苏肖华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特点,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探索、读中拓展,丰富语言积累,从而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苏老师能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把握时机,把学生带进喜闻乐见,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中。例如她在导入时说:“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两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吗?”指名看图说出动物的名称并认读词语。在这里老师以小伙伴的身份出现,导入自然,符合低年级儿童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有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我们来看看小刺猬和小獾之间发生什么事,看看互相鼓励与称赞会有什么神奇的作用?想知道就请大家打开书来听读,了解课文的大意,这样过渡语言朴素,自然得体。
三、自主识字、生生互动
新字的学习,老师先让学生在自由读课文时圈画出来,然后老师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书中的树叶阿姨,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接着出示带生字的句子选读、齐读、带音节读,脱拼音读,采用自学、同位互相读、正音,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读音,最后用游戏的方法检查识字的效果,摘苹果的游戏形象地体现自主识字、生生互动的结果。
四、以生为本、朗读感悟。
在以学生为本的新课改中,提出了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称赞》一课的执教中,如:苏老师释题后就给学生的读书方法,把找到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还采用听读、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选择读、分角色读、扮演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1、展读理解
苏老师精心设计了展示读这一教学环节,很有创造性,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这样不但能展示学生的个性,而且能为突破重点而铺路,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
在品读的教学环节中,苏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句子,然后重点指导朗读。如“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和:“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抓住称赞的话,老师通过范读,特别注意读好“真”“一个比一个”“香极”这些重点词,读好语气,读出感情,再让学生评议,找出轻读重读的字词,在这里巧妙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动作示意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让学生评价,老师在评价中称赞和表扬学生,给学生带来了好心情,师生起到互动的作用,也为培养学生的朗读开了绿灯。这一步教学环节很扎实,切实体现为培养朗读能力而设计。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接着,苏老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两只小动物其它称赞的话,苏老师又抓住了小刺猬和小獾对话的其它句子,培养学生从朗读到感悟。如:小獾的板凳做得很粗糙,小刺猬为什么还要称赞他呢?苏老师抓住了“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肯定别人的认真态度;又如“小刺猬走到小獾身边,拿起板凳仔细地看了看”,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设问你懂得了什么?应该怎样读?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自信心:“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里引导学生明白从粗糙板凳到会做椅子,这一过程,是被小刺猬称赞后,小獾才有这么大的成就,这是来之不易的。又如“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这就是好心情带来的奇效和价值。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彬彬有礼,富有真情,苏老师根据课文对话鲜明、有利于培养朗读的优势,抓住读好对话训练为突破口,采用了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品读和评评议议,在读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能切身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体会句子蕴含的真谛,用内心的情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真正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使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3、悟读延伸
苏老师承着品读感悟的学习热情,通过质疑引导知识延伸,情感得到升华。如“假如小刺猬一开始不是称赞小獾,而是取笑板凳做得粗糙,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这一质疑,学生思维又一次激发,思维探索纵横发展,学生跃跃欲试,争相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五、实践活动、拓展思维
苏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实践平台:自己选一个家人,发现他的优点,夸夸他的优点。让学生以读引读,以读引说,理出了人间的真情美,懂得了从平淡中见深情的真理,拓展了思维,培养了语言,提倡了学习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提出一点小建议
1课件出示的生字“liu”字的声调标错第一声,课前检查不够认真。
6.语文评课稿 篇六
课的伊始,教师让孩子做了一个“找不一样”的游戏,让学生意识到我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以此导入本次习作“我的发现”。课堂教师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拍了有关春天学校植物变化的视频,并让学生课前用相机或画笔记录下自我的发现。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进行四人小组交流,推选出最趣味、最与众不一样的发现,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将自我的发现贴在黑板上,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发现分分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同学们的发现分成了动物、植物、人、自然现象等。经过这个小小的步骤让学生意识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发现也能够多种多样,有很多东西能够写。
接下来教师带领着学生认真学习例文,经过一系列巧妙的环节让学生逐步习得将文章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思路清晰,设计环环相扣。首先,教师出示了这样一句话:“我发现地上有一群蚂蚁,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甲虫。”这句话出来后,我明白教师必须是想经过“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例文写的好处,进而学会如何将文章写具体。可是接下来教师的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教师在出示了这句话之后,并没有急着出示例文,让学生比较。而是问学生,你有什么疑问吗?教师将学生的疑问板书在黑板上:在哪儿、什么样貌、干什么…这时再出示例文,听朗读。听完例文朗读,再问学生之前的疑问有答案了吗?这一步步的学习之后,教师再请学生回顾并总结用什么方法就能将文章写具体了?教师再进一步进行总结:用向自我提问题的方法来将文章写具体,并将具体二字写在刚才学生的疑问旁。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我经常是在面批作文时,针对学生的作文,由我向学生提问。却没有想到让学生针对自我的作文提问题。有时转换一下思维会让习作教学更有效。
在学习了方法之后,教师让学生就自我的发现提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当堂就将刚学习的方法进行运用,反复巩固。
解决了如何将文章写具体的问题后,教师接下来又指导学生如何将文章写生动。教师让学生再认真读一读例文,看看有没有什么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呢?说说为什么?例文中将甲虫头上两根长长的须比作电视机上的天线。我在教学时根本就没有研究到这个地方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因为自我见过这样的电视,在备课时还是没有做到从学生出发。平时在教学中,往往你认为没有什么难的地方,你也会想当然地认为到学生那儿也不会成问题。这种思想必须要改。这节课上,教师就准确地把握住了学生理解的难点,找了这样的电视机图片让学生看,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图片,但就是这样一张图片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例文中这个比喻句的贴切。学生一般抓的都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接下来教师便引导学生去关注例文中一些精彩的词语。教师圈出了“拨开、惊喜”两个词。先看“拨”这个字,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左边是个提手旁,右边是个发现的发,动动手就有惊喜的发现。看来发现不仅仅要靠眼睛,有时还要动动手。这个字的教学实在是太巧妙了。结合字形理解字义,表面上是在教汉字,却不动声色、异常巧妙地给学生渗透了一个有所发现的新思维。之后教师就让学生说一说,自我有没有过这样额经历,动动手就有了新发现的?学生的经历和思维
被教师点燃,很多孩子激动、兴奋地说着自我的发现。最终教师总结写作方法,要想写生动,不仅仅要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还应写出自我发现时的那份惊喜和好奇。
7.语文评课稿 篇七
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青蛙和松鼠、苍鹰的对话展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悟。
教师首先引导孩子说出对于青蛙来说,登山看海是件难事,然后抓住“难”字,问学生“难在哪里?课文中哪句话能体现登山难?”学生找得都很准,一句是“天哪,这么高的山!”另一句是“我没有一双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样上得去呢?”教师重点指导了这两句话的朗读。
“上不去就不上吗?”,在青蛙感到很失望的时候,小松鼠来帮忙了它,引领它一级一级的跳上台阶。这儿的节奏编排又独具匠心,这时青蛙开始变得有信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青蛙登山的艰辛,教师又设计了让学生交流登山时遇到的各种困难,还会遇到什么意外,同时让学生一齐做登山的动作来体会辛苦。最终,教师展示小松鼠、小青蛙爬上山顶的图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到实现愿望时的幸福感、成就感。
8.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八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X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X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X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X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X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X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X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翻译句子。
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
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作者为何“独爱莲”?
2、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X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X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X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9.高三语文评课稿 篇九
高三语文评课稿1文言文阅读是一块硬骨头,需要慢慢啃,反复练。考试技巧的训练,高三文言文复习肯定要进行,但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训练,才有效果。对翻译题,许多师生也很重视,但结果不妙。
李冬慧老师对文言文复习,提出以下几点想法:
一、突出复习重点,强化翻译训练。文言文翻译题是一种综合性考查,它涉及到的文言文常见语言知识(或现象)包括实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见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等。把翻译作为文言文复习重点,能以点带面,突出重点,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做翻译训练时,应注意(1)重视朗读。利用早读时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多课本上的文言文,适当地读一些课外的篇目,如《史记》、《古文观止》中的篇目,多读能强化语感。 (2)重视笔头翻译。笔头翻译讲究表达的规范性,讲究表达严谨语言流畅,而口头翻译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要求。笔头翻译可以放在课前5分钟进行。(3)重视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的反复梳理。命题者选择文言文翻译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现象的句子,并且将这些重要的文言现象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做翻译题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文言现象,并要求学生在答题时把它们很好地体现出来。每次答题后,应要求学生自觉归纳总结,以求强化。(4)重视培养联系语境推断句意的能力。有的学生在做题时,会因为眼前的一片树叶而挡住一片森林,会因为一两个难词难句而不能快速顺利地理解全文的意思。训练时,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句段篇的关系,使他们能结合上下文推断句子意思。
二、精讲多练,强化解题要领。强调老师的“讲”要精,要及时。讲,要抓住要害,让学生明白失分原因。在学生明确了文言文考什么、怎么考,复习什么、如何复习,做什么题、如何做后,设法让学生多练。
三、强化文言文的解题要领。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意,对个别难词难句,不要纠缠,做个标记,暂且放过。其次要善于借助语境,借助题干与选项,揣摩文意,在答题时,可以先做第4小题,再做前面的实词虚词题和信息筛选题。至于,做实词词义判断题时常用的代入法、语境脉络、字音字形、语法位置、成语比较法等判断法,做虚词题时常用的词性、位置、意义、语气、搭配等判断法,做信息筛选题时常用的排除法,做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题时常用的命题思路的判断方法等等。
李冬慧老师提出的以上建议中肯,实在,可操作行强,也为后面文言文的复习开了好头,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高三语文评课稿21、学生的习惯养成靠老师督促
在X中,我看到了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如改卷子全用红笔,齐读全把书竖起来,听课主动记重点,每天背四个成语等等。这些我也对自己的学生要求过,从高一就反复要求,但是直到现在也没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教师不能坚持督促检查,你都不能坚持,怎么能希望学生形成好习惯呢?我们有的时候太能找客观原因,总认为要求一遍记不住,又要求一遍还记不住,就归结到学生差,根本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上来,然后给自己的“索性不管”找个很好的理由。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难教育,但是难教育不等于不能教育,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需要更长时间的等待,需要接受“错误常反复”这个事实,要坚信,我们的学生完全可以规矩出来。
2、备课要深入研究,授课要有针对性
X老师的散文阅读课,课件做的特别棒,能看出课下真是深入备课了,而且每道题他都做出自己的答案,把自己的答案和参考答案都展示给学生。
X老师教两个班,一个尖子班,一个普通班,授课方式和深浅度就不一样。我听的是普通班,也是她任班主任的班级,她讲文言文,课前提问知识点,所有知识点和所在句子都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特别直观。我们提问文言知识点的时候往往教师口头说句子,效果真不如大屏幕展示效果好,但我们呢,往往嫌麻烦,也嫌屏幕占地方,就越过这一环节,很不应该。X老师讲课时翻译得非常细,一直是她自己译,并无学生活动,也无小组合作什么的,但学生真是跟得特别好,都拿笔在书上写呀记呀,只要不偷懒,一节课听下来收获特别大。
一中老师的授课特别贴近高考,很有针对性。高一备课组在讲散文单元以前先讲了高考散文阅读的一般要求,做了纯正高考题。X老师还在每节课前加入了诗歌鉴赏的内容,在高考中能力级别是E级的,我们的高三学生做起来都会觉得困难。高二备课组也在授课之余做了xxxx年的高考模拟题,而且是形成常规,一直在做。可能有些专家批判这种做法,认为太功利,但说实在话,对于提分来说真的有效。
教师的地位不高,但是影响很大,教师的收入不高,但是责任很大。潜心教书,精心育人,做好每一件简单平凡的小事,来成就自己的不简单和不平凡。
高三语文评课稿3朱老师上的是一节诗歌鉴赏课《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同时也是一节高三一轮复习课。朱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校“三三式”课堂模式要求。
这节课围绕意象、意境组织教学。导入新课环节让学生默写《天净.沙秋思》,一方面检验了学生的背默,又顺利成章的引出了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首曲写了什么意象,呈现出什么意境。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然后由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该曲凄凉孤寂、感伤忧郁的意境自然得出。同时使学生明了意象对营造意境的作用。
第二个环节,朱老师安排意象的探究。首先展示意向的概念,意象是寄托了诗人强烈情感的物象。然后用20xx年辽宁高考题作例子进行训练,学生分组讨论10分钟,展示探究成果10分钟。意象选用上朱老师设计了对比替换环节,落帆、客航,小店、野店,侧出、倒出,船、帆,应有、犹有,一系列的对比探究让学生对意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及时进行了归纳,把对意境影响的因素进行了提炼。这个环节对于高三复习来说很必要,学生对概念的熟识是做好鉴赏题的基础。
第三个环节,朱老师选取20xx年天津高考题进行训练。小组讨论,展示15分钟。训练使用高考真题,保证了题目训练的有效性。
整节课用时50分钟,超时5分钟,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以更紧凑。朱老师这节课体现了我校课改的要求,大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完成角色转变作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解放了教师。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并未消解,而是把功夫放在课外,认真选题,设计教学。这样的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10.小学语文评课稿 篇十
语文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更有着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特点。周海伟老师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真正的目的。周海伟老师找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结合点,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品德教育的火花。(1)在识字组词中,潜移默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文章的字词中蕴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教学中要抓住这些字词反复品味,才能较好地领会思想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质的目的。周海伟老师在字词教学中注意通过对学生识字组词进行思想教育。如在初读课文时周海伟老师让学生在读准生字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中哪一个词与题目最密切?周海伟老师抓住了学生提出的劝告一词学习生字“劝”和劝告的意思,进而深入问一句:“围绕劝告你最想提哪些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了教育。周海伟老师把握字词的意义,掌握好时机,灵活多样地寓教育与字词训练中,长此下去势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在课文教学中,加以深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思想教育内容是丰富的。每篇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也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散在各册语文教材之中,没有完整的序列。我们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确定恰当的教育目标,找出德育点,就能发挥课文教学的基础作用。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劝告?怎样劝告?结果怎样?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应该听从别人的劝告。又如在教学第四、五自然段时教师提出: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养羊人后悔?他会怎样想?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同桌表演从中受到教育。总而言之,周海伟老师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借助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形象的感染力,恰如其分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深入到学生心田。
11.语文评课稿 篇十一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L.斯腾豪斯曾明确地指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并且发展的最好手段不是经过明晰目的,而是经过批评实践。”我个人认为,那里的批评就是进行反思。那么,经过一周紧张的听课,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所收获,有所反思。反思越深,收获就越大。下头,我就听课,做一些不成熟的发言,题目是《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1、做有效的学习组织者。课标要求教师由教育教学管理者变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首要任务是营造一个接纳性、宽容性、倾听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氛围。陈楚云教师执教的《我要的是葫芦》,学生主动参与的进取性就十分高。教师要板画葫芦架,不是直接画出,而是要求学生细读文字,找出描述的4个事物。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画画,并引诱说:“同学们朗读越正确、越流利,越有感情教师的葫芦就会画得越好。”经过学生朗读,把葫芦架子画出,画了4片葫芦叶,又戛然而止,挠得学生心里痒痒的,之后进一步引导:“你们把这句话读得好,教师就画得多。”学生越读越起劲。教师用贴叶的方法理直气壮地哄得孩子一次又一次,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葫芦叶也就越添越多。这样的组织教学就是有效的教学。同样,陈妹教师的《秋天的雨》中也有类似的教学例子。
2、做有效的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课标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学习知识的参与者,由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构建民主、合作的“文化生态”。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做到师生平等,和学生一道找真理、规律,与学生一齐分享他们的感情、观点。应把学生尊重为“主演”,“主人”。我认为我们应当摒弃教师讲得越细,越好的思想。注重学生本事的培养,做学生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如陈霞清教师的一个环节:寻找身边的美。由学校的弯腰捡纸屑启发,引导到学生回答对父母的孝敬等。她朴实、清新的风格给我们如沐春风的感觉。陈妹“勾住”一词的教学能够说是画龙点睛。“这么多的气味,难怪勾住了小朋友的脚。”“生活中哪些事物也勾住了你的脚?举例谈谈”,学生紧扣“勾住”谈得眉飞色舞,热闹非凡。
3、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语文的本质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课标要求教师用“心”施教。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关注自我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资料能否按部就班地传授,也不应是细心翼翼控制整个课堂局面,怕出现异常情景,令自我措手不及。陈霞清、陈楚云的教学手段就运用得恰当。陈妹教师的句子教学很到位。出现两个需要比较的句子:一是比较学;二是反复读;三是抓重点;四是抓句子中的反义词;五是感情指导“轻”“慢”“连贯”,边读边感受颜色的美丽,秋天的迷人。她异常关注学生的听说,尤其注重让孩子表达自我独特的阅读感受。
4、删繁就简,构建有效清楚的教学环节。一篇课文可挖掘,可赏析的资料实在很多,如果我们逐节展开,一成不变,只能把书本抠死,将语文教死。我们要做的是抓重点段落,品位语言;抓关键词,读出画面;提炼精华,删繁就简。如陈妹教师的《秋天的雨》,整个教学环节十分紧凑:第一是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呢?从总体把握课文整体。第二是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快速找一找描述颜色的词语,都有哪些,圈出来;自由读课文,秋雨把这颜色都给了谁,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再把你认为最美,最喜欢的一句多读几遍。第三是同桌配合读第3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藏着哪些好闻的气味。第四是秋天的雨不仅仅有好看的色,好闻的味道,还是一个热心人。秋天的雨做了哪些事?第五是总结,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五个环节,不多不少,没有拖泥带水。
【《画风》语文评课稿】推荐阅读:
二年级语文画风常用知识点11-16
画风景美术教案10-28
画风说课教案设计08-29
语文《称象》评课稿11-13
语文识字课评课稿06-19
一年级语文《月亮的味道》评课稿07-14
六年级语文《山谷中谜底》评课稿09-04
一年级语文《认一认4》评课稿10-22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8》评课稿08-26
二年级语文《揠苗助长》评课稿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