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选举教学设计

2024-08-26

民主选举教学设计(精选9篇)

1.民主选举教学设计 篇一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活动探究型教案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题,承接第一课对我国国家本质和民主权利的认识,进一步深入研究选举与被选举权的实现途径问题。作用:旨在提升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并提升他们的价值取向。

二、学情分析

知识上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民主权利有了一定的认识;生活上学生们经常会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选举活动,由于学生们还没有直接参与过选举活动,对一些选举现象的认识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 2.能力目标:

(1)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2)学会把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讨论,明白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拥护我国的民主选举。

(2)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珍惜得来不易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得当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难点)2.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

/ 8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素材 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视频欣赏:把发扬民主贯穿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全过程.思考:看完视频你能说说我们的十八大代表怎么产生的吗?你对民主选举了解多少?

环节二:新知探究 展示选举图片并思考:

1.镜头一和镜头二的选举方式一样吗?有何异同? 2.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选举方式呢?

资料卡:据统计,举行一次全国性的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至少需要433万人的人力投入,3亿元以上的财力支出;举行一次全国性的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至少需要533万人的人力投入,6亿元的财力支出,而实际支出要高于此数。

选举面面观:选举方式的选择(1)幻灯片显示:

选举的分类①:从选举人的角度来看,选举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2)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难点)

老师: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有何千秋呢?请同学们结合P16第一段和方框内的探讨活动,讨论一下它们的优劣,讨论时间3分钟,然后归纳总结。

3分钟后,老师:好,时间到。请哪位同学总结一下?

学生乙:结合书本对这两者的定义,直接选举的优点是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间接选举的有点则是适用选民多、分布较广的情况。

老师:乙同学总结了两者的优点,很好。那么它们的缺点何在?对比一下两者,间接选举适用于选民多、分布广的情况,那么反过来,直接选举呢?

学生丙:直接选举就不宜用于选民多,分布广的!

/ 8

老师:对。我们看美国的选举,一选就是几个月,程序复杂,效率低,还有小布什当选总统,花了多少钱,单位是以亿美元计的。所以操作性复杂,成本太高,效率低是直接选举的局限所在。同样的道理,直接选举能直接表达选民意愿,那么间接选举就不能直接表达了,这是间接选举的局限性。

幻灯片显示: 【直接选举】:

优点——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

局限性——不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操作性复杂,成本太高,效率低)

适用范围——县及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②城市的居民委员会选举、③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

【间接选举】:

优点——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操作性简单,成本低,效率高。)

局限性——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

适用范围——①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②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 老师:每个选民能否都有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能否适用,从这两方面考虑,我们可以得出两者的优缺。再仔细看看表格,我们可以看出这两者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我有的,你没有;我没有的,你反而有。

全体学生:互补!

老师:不错,两者存在着互补的关系。正是因为这样,崇尚中庸之道的我国也就采取了两者结合的选举方式,但具体原因是不是这样呢,暂且卖个关子。

(3)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难点)(7分钟)

老师:我们从选举人的角度出发,可以把选举分为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那么从被选举人也即候选人的角度看,又可以分为什么呢?假如我是候选人,而候选人就我一个,那也就稳坐钓鱼台,非我莫属了;假如非候选人非我一个,而宝座也就Only One,那时鹿死谁手暂吴定论。于是从被选人角度看,选举分为等

/ 8

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幻灯片显示:

选举的分类②:从被选人(候选人)角度看 正式候选人 = 应选名额 —— 等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 > 应选名额 —— 差额选举

老师:这两者的优点和局限性又是什么呢?是不是也是互补关系?讨论3分钟。

3分钟后,老师:时间到,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说一下?

学生丁:等额选举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却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挫。差额选举则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能让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但容易出现贿选的情况,我们村的选举就存在这种情况。

老师:丁同学结合实际,说了自己的看法,回答的很正确。能否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能否形成竞争、是否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和选民积极性有没有受影响,这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幻灯片显示: 【等额选举】:

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局限性——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影响参加选举的积极性

适用范围——在极少数情况下才被采用。【差额选举】:

优点——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局限性——在被选举人之间会形成相应的竞争,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发生

适用范围——人大代表的选举。1979以后,在我国绝大多数情况下采用 老师:从表格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优点和局限性,这两者很明显的也是互补关系。

(4)选举方式的选择(重难点)(10分钟)

老师: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都有各自的优点,也都

/ 8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应怎样选择选举方式呢?我们且看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

幻灯片显示: 我国民主选举的历程

◆1953年12月,我国进行首次普选,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乡镇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等额选举。

◆1979年,我国扩大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规定实行差额选举。◆1986年,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1995年,我国简化了直接选举的程序。

◆2003年,人大代表进行换届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实行差额选举。

老师:从中,我们看出我国的民主选举有何变化?为何变化?请同学们思考总结一下。

3分钟后,幻灯片显示:

从我国人大代表选举方式的演变来看:

——新中国成立初,人大代表的选举,主要在小范围内(乡镇一级)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等额选举。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的不断提高,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了普遍的差额选举。

结论:选举的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老师:为何要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呢?

1.民主政治的产生何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必须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民主方式的选择也是如此。

2.建国初,我国经济十分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还不强,实行较大范围的直接选择不现实。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公民民主意识何政治参与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我国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状况没有根

/ 8

本改善。从这个国情出发,我们仍要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幻灯片显示:

选择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水平、选民文化水平和国家性质。

老师:不同的选举方式各有利弊,不能笼统的说哪种方式更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来确定。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5分钟)

老师:学习了选举的方式及如何选择选举方式,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权利呢?

幻灯片显示:

思考:(1)如果我们都不珍惜自己的选举权,那么我们的国家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2)那么作为将来选民和被选举人,你们认为应具有那些政治素养才能适应?

学生结合书本思考 灯片显示:

(1)(提示)不行使或不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意味着我们将不能选举出能为人民谋福利的当家人,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将由重蹈旧中国的覆辙。

(2)从态度上讲: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从能力上讲:要不断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议政能力),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

结论:公民只有不断地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态度和能力),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物。

环节三:心灵感悟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的任期是四年,只能连任一届。

总的来说,目前的美国总统选举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候选人提名、竞选、6 / 8

选举总统选举人,最后由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

根据美国宪法,总统不是由国会选举,也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而是由选民选派的选举人选举。每个州的选举人数同该州在国会两院中的议员总数相等。

2007年2月11日,美国民主党黑人国会参议员奥巴马在参加竞选活动时向支持者致意。奥巴马是目前已宣布参加总统选举的人士中唯一的黑人。

环节四:行为提升

模拟一次直接的、差额选举活动活动准备:(1)制作选票、选民证、票箱

(2)创建选举委员会,产生候选人、计票、监票人、主持人 活动安排:

(1)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发表简短演讲(2)选民与候选人进行答辩(3)投票(4)计票

(5)宣布选举结果 环节五: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1.民主选举面面观 2.选举方式的选择

(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及竞选的优点与局限性(2)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3)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适合国情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及态度(2)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老师:我们趁热打铁,做两道习题,把今天的东西消化掉。环节六:当堂达标

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同时,差额选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 8

A.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B.不能产生让选民满意的结果

C.可能造成竞选秩序的混乱,造成恶性竞争 D.导致选民与被选举人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七、教学反思

《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教学内容很有挑战性,一是因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一项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内容。二是民主选举是当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杆,是社会各阶层进行政治诉求和利益博弈的重要手段,是社会和谐的支点,深受社会关注。三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采取的选举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在学生中不免产生疑惑。如何使学生明白,我国的选举方式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是我国人民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本课题教学的重要任务。

我在教学中采取的策略是:

第一,感性材料动人心弦,情感导入事半功倍。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情景材料,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始,逐步引导。

第二,理论分析环环相扣,理论实例结合紧密。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实行代议制民主,择优国家和社会代理人员,是现代政治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制度安排。到目前为止,人类发明并采用的选举方式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还辅之以竞选。这几种选举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各有其适用范围,也都有一定的缺陷和条件限制。借助这一课题的教学,端正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选举观,正确看待我国民主选举的进程,选择正确的选举方式,促进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发展和进步,不能不说意义重大。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理想与实际的碰撞,我们的思想变得明朗,见识变得清晰,观点变得鲜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撒满阳光的康庄大道。

第三,珍惜选举权利,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参加各种选举,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特别是端正学生参与选举的正确态度和提高辨别优劣善恶的能力尤为重要。在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实践中,确实出现一些不正常不愉快的现象,一些选举纯粹是一场闹剧,甚至是悲剧。

/ 8

2.民主选举教学设计 篇二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主要包括完美人格的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这与安全的生活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和谐、平等、团结向上、互助友爱的班级环境对每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发展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和谐平等、团结向上、互助友爱的氛围, 离不开班主任的民主管理。只有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 让他们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真正主人,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营造民主氛围。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就需要一个团结有力、勤奋有为、积极负责并有奉献精神的学生干部组成的班集体领导核心。

民主选举学生干部是班级民主管理的前提。民主选拔学生干部, 是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体现, 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笔者本学期在学生干部的任用上, 采取了如下做法:

首先, 向全班学生阐明本次民主选举干部的构想, 让学生明确一个团结有力、勤奋有为、积极负责的干部队伍对班级的发展, 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使每个学生在选举过程中持“公正、公平、用其所长、才尽其用”的积极态度。对一切调查的情况, 如实做答, 这样保证了考查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第二, 民主确定干部初选人。先对原在各班担任过的九位学生干部进行民主考核, 让全班学生对这九位学生干部按调查表打分, 并在广泛听取了学生的意见后, 将这九位干部确定为初选人。接着又在学生中民主推荐产生三名初选人。

第三, 采用问卷调查和口头答辩的方式确定候选人。本着“用其所长, 才尽其用”的原则, 对被确定的十二位初选人进行德、能考察。经过考查评定, 淘汰了三位初选人 (其中两位曾担任过干部, 一名为这次在学生中推荐产生的初选人) , 确定了九位候选人。

第四, 以民主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班长和班团支部书记。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广泛地反映学生的意愿, 并了解候选人的威信。同时为了使所组成的干部队伍能够团结协作, 采用了民主无记名投票方式在九位后选人中选举产生了班长和班团支部书记。

最后, 放手让当选的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组织选举其他六位学生干部成员。为了选出愿干、能干、正直、勤奋、负责、具有创新思维的其他干部成员, 让班长和支部书记再次组织选举。经选举, 在候选人中又产生了六位学生干部成员。分工时让这六位成员充分发表个人见解, 毛遂自荐, 担当各种职务。最后由班长和支部书记进行组阁。

尊重学生干部的决策是民主管理的保证。班务工作中, 不要求学生绝对服从个人的意志和愿望, 充分听取学生干部的意见, 引导他们充分论证每个决策及各项制度的公平性、公正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让学生自觉形成崇尚规则的风气是民主管理的实质。只有学生形成了崇尚规则、维护规则的风气, 他们才会自觉维护和监督各项制度的公正实施, 在制度面前, 才能做到人人平等。这既可避免班主任对某个学生的偏见, 又能避免班主任与学生因年龄的差距而造成分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而且又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土壤。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证明, 通过这种方式选举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 积极投身于班级事务的监督之中, 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干部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作, 干部队伍极为团结, 工作能力提升很快。在他们的努力下, 班级工作开展顺利, 班风纯正、学风浓厚、民主氛围更浓、班级凝聚力极强。在学校组织的班级各项量化中, 本班位居高二年级二十二个教学班之首, 荣获学校量化考核一等奖, 并被学校授予“文明班集体”称号。

以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民主管理, 从学生干部的民主选举开始, 民主选举学生干部, 尊重学生干部的决策, 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民主环境, 这有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也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班主任工作的成败,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能否在班级推行民主管理, 直接关系到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发展, 也影响着学生民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班级的民主管理, 除了要克服班主任的“一言堂”, 不以“权威”自居等情况外, 还要设法为班级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团结、友爱、互助、协作的班集体氛围。要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从民主选举学生干部队伍组成的班集体领导核心开始, 建立健全公正、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 逐步使学生形成崇尚维护规则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民主管理,民主选举,班干部,完美人格,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3.浅析班级民主选举是否真民主 篇三

关键词:民主选举;班级;民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標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19-01

当今社会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追求民主,因为它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作为世界中很小很小的一个组成,班级也在跟随世界的脚步,追逐民主。班委选拔和期末评优作为班级中两项最重要的选举工作,一般会采用三种选举方式:一是班主任选定,二是学生民主选举,三是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正因为学生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所以学生民主选举就成为最普遍的选举方式。但是学生民主选举是否真民主了呢?以下我将从选举方式和选举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非真民主的原因

1、选举方式上的不足之处

班级在选举时,一般事先通过自荐或推荐方式确定侯选人员名单,由学生现场投票和现场唱票来统计结果。至于计票方式上,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全票通过原则,二是半数通过原则,三是多数通过原则。第一种全票通过现实中几乎很少出现,因为它要求全部学生一致通过,没有一个人反对。而且现今学生对选举热情不高,选票趋于分散,导致最高票有时都未过总数的一半,所以多数通过就成为现实当中最普遍,也被大多数人认为最公正的方式。

然而采用多数通过原则,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现象。比如入选的学生有可能是一位能力平平的老好人,而能力强的学生只获得相对少数人的强烈支持。而且相对的多数并不表示绝对的认可,相对多数入选的学生,很有可能是剩余绝大多数学生所极力反对的人选,这在理论上被称为“波德效应”。

2、选举主体的原因

学生尚未成年,对事物或事件的认知水平有限,价值取向并未形成,对事物的判断仅从个人的喜好出发,并没有站在整体或者全局的角度去判断和评价。所以学生在民主选举时,考虑的是候选人是不是自己的好朋友、自己是否喜欢这个人、平时相处是否愉快等等。这种仅以自己的好恶程度来作为选择的依据,就使得学生的民主选举过于主观,缺乏客观的依据,导致选举的结果并不是符合事实的最佳结果。

比如我班级期中的一次班委改选,竞选班长的两个男生中,一个是老班长,做事认真,成绩也不错,另一个是班级的人缘男,平时活泼善谈,但是行规纪律表现不是很好,而且学习态度不认真。但是初次统计选举结果时,竟然还是人缘男以一票优势胜过了老班长。

在心理学中,讲到过从众心理,它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的出现一般是因为学生害怕自己的与众不同,减少群体的压力。在选举的时候,当绝大多数人都要选举某人时,学生为了掩盖自己的不支持、为了不影响所谓的同学关系、为了保持学生群体的团结,只能做出违心的选择。而这种从众现象在公开表决的时候特别明显。

比如期末学生评优时,由于统计分数的失误,导致一名可以参选的学生没有列入候选人。又由于之前的选举都已结束,为了减少重复工作,我采取的是对该生单独进行举手表决的投票方式。在举手表决现场,我明显的发现,刚一开始举手的学生只有少数几个,而后又有部分学生陆续举手。或许又因为该生是女生的缘故,举手的都是女生。

在一个班级的大团体中,少不了会出现小的团体,有学生自发的,也有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在选举面前,有时大人都免不了小团体主义,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所以在选举的过程中,学生也会首先考虑自己小团体里面的成员,对他们进行优先照顾。

我们学校的学生首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住校生,一类是非住校生。我班级中住校生有27人,非住校生有24人。对于住校生和非住校生有一点可以肯定,住校生之间肯定更团结,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学习生活在一起,而如果是同寝室的就更不用说了;而非住校生就会比较分散,因为放学后就各自回家了,他们可以说学习在一起,生活不在一起。在我班这次期末的评优过程中,一共有21人参加评比,其中住校生住校生16人,非住校生5人,而评选的结果是住校生14人评上,非住校生仅2人评上。住校生和非住校生上评人数比例的明显差距,以及非住校生中评上学生的相对较低的票数,让我思考有多少住校生的团体思想在作祟。

二、追求真民主的解决办法

1、选举制度与方案的优化

选举不能简单采取多数通过原则,应该严格采取过半数原则,要求候选人必须获得半数以上选票才能通过。当候选人最高票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时,则可以在得票最多的几个候选人之间再进行一次选举,直到达到规定的比例。

对于每次选举,都应事先通知每位学生,给学生留足充分的反应和准备时间。而班主任可以事先进行摸底工作,探知学生的意向,并进一步决定投票的相关事宜。

另外选举时,可以改革以前单纯的是或否的选举方式,而可以让学生根据评选的要求从多方面对候选人进行评定,最后依据总分来确定入选人选。这样可以使选举从一个全面的角度来评定候选人的综合能力,为班级找出最合适的人选,而且也减少了单投票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

民主不单单只是一种思想,它应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民主的启蒙教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这摆脱不了情感,离开了情感,教育无从谈起。教师在给予学生爱的同时,更应该建立相互之间自由交流、平等对话、理性协商的平等和谐的民主氛围。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相互平等的,教师应摆脱知识权威和道德规训者的角色,做到与学生的平等交流,也给每位学生创造平等的成功机会。

4.民主选举教案 篇四

1、培养学生的意识,评比优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主动复习提供动力。

活动过程

1、 今天我们来进行期末评比,我们要评出:

全优生 学习新星 洁净天使 运动健将各5名 。我们用先提名,再举手表决的方式进行。

2、首先我们来评比“全优生”。

(1)、谁先来说说全优生有哪些要求?

(2)、你认为哪些小朋友能被评为“全优生”的?

(3)、举手表决,以得票率决定谁当选。

3、用同样的方式评出“学习新星,洁净天使 ,运动健将”,努力做到不重复,加大先进的覆盖面。

5.职工民主大会选举程序 篇五

今天,我们将在这里召开2013年××××××职工民主大会.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亲临此次会议的农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主席×××、纪委副书记×××、工会副×××、组织部×××纪委×××等几位领导。

今天召开的这次职工民主大会主要有3个议程,一是×××领导班子进行工作述职;二是民主选举×××农机副主任;三是对×××领导班子进行民主测评。

1、下面进行大会第一项,请农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同志传达农场关于民主选举×××主任、副主任及工会主席及民主评议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方案。

2、下面由×××主任

×××同志宣读推荐候选人资格报告,并介绍候选人基本情况。

3、下面举手表决通过监票人和计票人(监票人、计票人名单),同意的请举手,请放下,不同意的请举手,请放下,弃权的请举手,请放下。好,大家一致通过监记票人员。

4、下面由×××班子进行述职,首先由我代表×××进行班子述职,下面我个人进行述职。

5、下面请×××主任

×××同志进行述职。

6、下面由×××副书记、工会主席刘云鹏进行述职。

7、下面由

8、下面由×××同志进行述职并发表竞选演讲。×××同志进行述职并发表竞选演讲。

9、下面进行投票,计监票小组清点人数,发放选票。(发完选票后将发出选票张数向主持人报告)

10、填写选票;(由我做填写选票说明)

11、收选票:(监票人、计票人收选票)

12、监票人、计票人统计收回选票数

13、向民主选举领导小组汇报

14、下面开始汇唱选票(工作人员汇总结果报大会主席团)

15、下面宣布选举结果(主持人宣布)。

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领导班子民主测评。

1、发放领导班子民主测评票(清点人数)。

2、进行投票。

3、收回选票,上交农场党委。

下面我宣布×××2013年职工民主大会结束,接下来将进行民主谈话。

6.民主选举教学设计 篇六

专业论文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关系

摘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人民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两种形式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但在具体途径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奠基于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政治协商的实践,与选举民主互相补充。笔者认为,只有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

关键词: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民主的形式而言,选举民主首当其冲,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把协商民主作为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则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色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本文重在分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来更好地实现人民民主。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两种实现形式

1991年3月江泽民首次明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与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选举、投票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名称,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前一种形式就是选举民主,后一种形式则是协商民主。2007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正式概括了这两种民主形式之间的关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大特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这段论述鲜明地阐述了我国协商民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再一次概括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涵。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是互补关系

选举民主保障的是公民个人的选择权,协商民主保障的是公民个人与组织的平等参与和话语权,选举的多数原则与维护个人权利的可能矛盾是公共协商的原始问题;而公共协商很有可能无法确立一致目标,必须以公共部门决策或公众集体表决方式确立目标,这恰恰是选举的目的和形式。所以,二者不是简单的替代或共存关系,而是民主制度框架下的相互支持和补充关系。

1.二者在公民权利的保障方面实现互补。选举民主的多数原则常常使少数人的权益难以保证,人民代表虽然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但是由于代表比例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情况常常使人民利益不能充分表达。协商民主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多数决定”的不足,因为其通过广泛、平等的参与使得所有公民都能进入到协商过程,从而保证公民权利的普遍实现。

2.二者在民意表达方面实现互补。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了人民的主流意见,是人民利益表达的主渠道,是选举民主的主要途径;人民政协从各党派、团体、界别等群体利益的角度反映更加广泛的民意,是协商民主的主要途径,这两种途径的统一使两种民主形式实现互补,从而把人大和政协的各种意见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广泛和全面地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愿。

3.二者在民主决策方面实现互补。选举民主容易达成共识,但是没有协商民主就失去了民意基础,因此通过先协商、后选举就保证了决策程序的完整性,选举之前必须协商,否则协商就失去意义。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最佳途径

首先,要发挥协商民主的特点和优势。

1.以理性作为实现民主的前提。协商总是合乎理性而不是简单的集中,对理性的尊重和利用,通过适当的程序能够保证利用理性解决多元分歧与冲突。协商民主的过程,也就是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增进理解、扩大共识的过程,目的是有效实现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相统一,确保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业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以协商讨论为实现民主的关键。协商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公共协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商,公共领域内的协商议题是除了国家权力和某个集团的私利之外的任何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理想协商模式下的公民之间是相互负责的,协商的公开性使得参与者负有说明提出某项动议的道德合理性的义务和责任。协商民主尊重程序,并将程序看作决策获得合法性的规范性要求,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3.以公民的平等参与为实现民主的核心。在协商过程中,参与协商的公民在程序上和实质性上都是平等的,政治积极分子、媒体、政治评论家、知识分子、社会团体以及普通公民都可以平等参与。协商民主坚持广开言路、畅所欲言,使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都能得到充分表达,从而保证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有效地参与政治建设,实现民主权利。

4.以共识为实现民主的基本条件。获取共识是协商民主赖以存在的根基。协商民主坚持求同存异、合作包容,并不要求全体公民在相同或所有理由上保持完全共识,而只要求达成多元一致。参与协商的各方面人士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在充分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作出决策,既尊重大多数人的共同意愿,也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

其次,需着力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1.把丰富和完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核心内容。十八大报告要求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更好地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2.把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作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是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基础性工程。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乡村选举制度的推行,以及诸如村民代表委员会等协商制度的建立,中国的协商民主实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政协和政党层面,而且扩展到基层选举民主制度中,实现了民主自治的新突破。进入90年代后期,城市社区直接选举的推行及协商制度的建立也对中国现有的近7万个城市社区产生影响,地方城市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和乡村社会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在不同地方,这些制度采取不同的形式,有着不同的名称,具有不同的特征,解决了多种公共领域的问题。

3.建立网络协商民主制度的新平台。中国网民数量庞大,参与公共决策的愿望强烈,中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将在此酝酿。民主不仅仅是个政治体制问题,也是个国家和公民,及公民之间的关系模式问题,除了培育政治公民,它也培育有责任感的公民和完善监督体系。在中国的背景下,协商是使人们转变为公民的过程。协商被视为是培养公民的机制,通过它,人们互相了解、交换意见、提高人们的公德。因此应当适应这样一种协商民主大趋势,切实保障公民利用网络资源参与政治生活、进行民主协商、开展民主监督的权利,建立公共信息及时公开客观发布制度,建立党委、政府与网民平等协商对话制度,同时积极引导网民科学理性地参与民主协商和讨论,坚决打击少数人利用网络造谣生事和煽动不良情绪的行为,促进和保障网络协商民主健康发展。

4.逐步推进在国家权力机关和政府机关协商民主的制度化。比如说在人大立法中开展协商,一方面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公开性和科学性,一方面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锻炼公民的执法守法能力。同样,政府决策协商是协商民主制度的重要环节。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利益诉求和参与行政决策的热情,应当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国家行政机关协商民主制度化进一步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王洪树.协商合作视野下的民主政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林尚立.协商民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4

[3] 陈家刚.协商民主.三联书店,2004.[4] [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5]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政治协商.学习与探索.2005.2.[6] 杨雪冬.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可以相互替代吗.解放日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009.03.24

[7] 陈家刚.多元主义、公民社会与理性.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8.4

[8] 何彬生,曾昭伟.论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创新与发展――兼论西方代议制的选举民主的本质及历史局限性.湖南社院学报,2011.1

7.民主选举教学设计 篇七

现如今农村基层群众自治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里所说的“四个民主”是农村践行自治的重要内容。在这四种主要活动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不仅是群众自治的前提,更是贯穿基层民主中的核心与本质所在,是当代践行好、实现好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关键。

2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中的民主选举现状

当前从全国大多数村组织中对民主的践行上看,民主选举相对于其他民主实践活动,发展较快,随着多数人的生活条件好转,他们开始关注集体的事务,一大部分人对本村的村委选举比以前更加关注,不仅希望自家的日子美满,也开始关心村里整体的发展,参与村里民主活动更积极热情,随着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不断探索深入,基层民主选举实践也更加进步、有序。此外,我们也不能主观的肯定基层民主选举没有问题,依然要看到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并没有走入很成熟的阶段,存在的弊端依然还很突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不断迈进,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的不断完善,一部分人开始在利益的促动下,想借机大捞一笔,由此开始争相当村干部,他们为了使自己当选,可谓是各出奇招,使出浑身解数,不择手段。

2.1“宗族人情”

尽管现如今农村现代化不断的深入,但由于村史的原由,现如今依然存在一个姓氏独居一村的现象,同时一村1—2或者3—5个姓氏更是普遍了,而这种姓氏多样化的村落尤其是在比较落后的农村还是很多见的。长此以来逐步形成一种宗族情感,而在村里换届选举中这种宗族情感左右了选举的民主,其中宗族人情也越来越严重的破坏着选举的民主性。这种家族宗亲关系,在有组织有目的情况下,从而进一步在选举中,一步步夺取村委干部的利益集团,其核心是宗族人情。他们形成共同目的:一是为荣誉,彰显家族地位;二是为了有靠山,好办事形成利益保护等。这种世俗心理,小团体主义思想,形成了你争我夺,各个势力家族之间的“拉锯战”,而把村落的稳定与发展,强村富民共奔富路搁置脑后。这种宗族人情对民主选举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隐蔽的,给人在表面上看是很民主的,其实往往在家族中形成串联,意见很统一,通过家族的每个人对其他村民进行劝票等方式拉票从而左右选票。而且这种选举有宗族势力的操纵,一般情况下参加选举的选民来的比较齐,候选人得票率会很高,不会出现“以威胁、贿赂、伪造选票”等非法情况,但宗族势力操纵的选举的确不是村民民主选举,实际上是以宗族的意志取代了村民的意志,这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民主的精髓。

2.2 非宗族人情

2.2.1“人情利益票”:

2.2.1. 1 参选的候选人通过一些物资上的出让来换取人们的好感,以至于赢得与投票人的假意情感,最终达到获选的目的,有的甚至事先将集体财产许诺给投票人,从而拉选票。

2.2.1. 2 候选人中在担任村里职务过程中将村民应得利益最小化甚至剥夺一部分村民的利益,从中获得一部分村民的好感,殊不知村民表现的好感是通过牺牲自己大部分利益来获得的。

还有就是在某人任职期间,使得村里少数人得了不少利益,因而都推举他;再就是加上给村里做了一些小小的贡献,村民大多数也选他。另一边由村支部授意推出的另一候选人群众基础很差,许多人就抱着“反正谁上台都要占群众便宜,不如先占他点便宜”的心态,把选票投给了他。

2.2.2“屈服票”:

有的利用暴力,威逼利诱,强拉选票,以期获得“屈服票”;走街串户威胁选民,强迫选民投某某的票,摆出一副“强取豪夺”的阵势,如不顺从就扬言报复。

2.2.3“愚昧票”:

农民外出务工,一方面使选票不足,另一方面,农村剩下的主体是老人、妇女、儿童,绝大部分没有文化,对于民主更是不知道,大家咋做就咋做,人家说啥就是啥,没有自己主观判断的标准。

3 完善民主选举,推动农村基层群众自治

3.1 提高村民权利意识、主人翁意识

不断地完善政治民主化,鼓励群众、媒体对干部道德考核评价进行积极监督,引导监督的合理性、真实性、客观性、实效性和自觉性,同时进一步规范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广泛的通过街头问卷调查、事实动态等方法,获取评价指标的有关信息,建立评价体系及标准参照系、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这将是强有力的确保干部道德考核评价公平性、公正性、客观性的重要手段。

3.2 提高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树立科学道德观,权力价值观。一切以实践为基础,以人民群众利益为客观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道德观,以及共产党领导干部权力价值观的科学定位,这是党员干部道德建设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坚持群众根本利益观。在干部道德建设中所有干部,都应该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情怀,践行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处理好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做决策、定政策,最大限度地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才是我们党员干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是党员干部道德建设考核体系中最根本的评判标准。

3.3 完善民主选举法律和程序

3.3.1 要强化民主选举法治化的理念。

将民主选举法治化的基本要进一步义纳入宪法或地方法律体系中,强化新时民主选举法治化的重要性。

3.3.2 进一步制定完善民主选举内部法规。

这既是民主选举的重要保证和依据,也是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过程。要进一步制定完善民主选举法规,注重村内民主选举的内部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以及处罚力度、处罚标准,注重下级与上级以及同级的相互监督机制,提高执行力,使民主选举法规成为村民选举最根本的法规。

3.3.3 在民主选举考核评判中坚持法治化操作程序。

法治化民主选举评判程序是选举法治化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防止和克服干部在民主选举评判中的随意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法治观念,全面推进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孙津.中国农民问题研究[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俞可平.马克思论民主的普遍性[N].学习时报,2007-09-17.

[3]李兆前.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J].求是,2007(14).

8.民主选举是理性的胡闹? 篇八

民主是偏好的结合,如果选民具有某种形式的非理性偏好,就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由于人类具有“双重属性”: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就决定了民主制度下并不一定产生十分完美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在高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虚荣和逐利心理,还是到“秀水街”购买“名牌”;在呼吁“要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同时,又托亲朋好友使子女上“名校”。这种情况是“不同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典型表现,卡普兰称之为“理性的胡闹”。

上小学一年级那年我7岁。开学第二天,老师组织选举“班干”,因为都刚入学,所有同学都不会写字,选举只能采取举手表决的办法。老师首先提出候选人,然后问全班同学是否有意见,最后“一致通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所有人都把手举得很高,坐在后排的同学甚至站了起来。年复一年,每个新学年都重复这种选举程序,不同的是选举方法从举手表决到写“选票”,最后在黑板上写“正”字计算票数……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参加选举的次数和选举过的人也不计其数,直至参加国家最高级别的选举。当我每次投上庄严神圣一票的同时,不禁要问自己,我“这一票”能起多大作用,这是否就是民主?一次次投又一次次问,每次选举都有结果,但心中疑云未消。尽管如此,我还是毫无怨言地不放弃任何一次投票选举的机会。抱着“我选故我在”的心态,坚守“民主政治就是民主选举,民主制度可治社会百病”的信念。一次次地走近投票箱,期盼着“这一票”能改变选举结果,选出的政治精英给百姓带来福祉,使社会更加繁荣。

民主是什么?投票管用吗?民主制度是否是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民主化到底能给大众(选民)带来什么?最近,带着这些问题,读了布赖恩·卡普兰著的《理性选民的神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版)。读后感触很深,积淀在心中多年的疑问在这里找到答案。

这是一部研究民主制度下公共选择的学术专著,是一张对准民主机制拍摄的X光片。作者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条始终存在,但从未被清晰展露的逻辑通道。这就是“民主制度产生不良政策”的因果链条,或“选民自愿选择下策”的制度缺陷。

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民主制度一直被人类所追捧。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们对民主制度又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近代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们要求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同利益的群体开始出现,并对政治利益集团表达诉求。此时,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制度才开始构建。它最基本的要求是实现政治民主化,在保障人们最基本权利的前提下,选举产生政治利益集团,并参与事务的决策。人们坚信,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完美的制度。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从此便可高枕无忧。因为人们相信大部分人在多数场合都是正确的。只要决策者们善于听民声、察民情、顺民意,且不断坚持下去,公共政策就会如同绑上卫星导航仪,哪怕起点多么偏远,迟早都会回到正确的轨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找到了关于偏见的心理学及公众舆论调查研究的证据,证明在与政策直接相关的问题上,选民偏见不仅普遍,而且在数据统计上十分显著。由于选民自身的原因和对民主制度下经济政策的看法存在着系统的偏见(作者概括为:排外意见、就业偏见、市场偏见和悲观主义偏见),“民主倾向”未必能产生“经济良策”。为什么呢?早在1997年,乔治·布伦南和洛伦·洛马斯基在合著的《民主和决策》之中,提出了“民主投票的表达性作用”的观点,告诉我们人们投票的动机。选民之所以去参与选举投票,并不是为了改变选举结果,是因为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显示自己的品德,标榜自己的作用。同时,也恰恰是由于深知自己的投票对选举结果的影响接近于零,选民才不关心不良经济政策对自己造成的实际后果。

为了揭开民主神秘面纱,作者在对选民投票动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思维试验,对民主制度下由于选民的非理性导致愚蠢政策的出炉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民主是偏好的结合,如果选民具有某种形式的非理性偏好,就容易导致错误的结果。事实上,人类具有“双重属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这就决定了民主制度下并不一定产生十分完美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在高喊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同时,出于个人的虚荣和逐利心理,还是到“秀水街”购买“名牌”;在呼吁“要实现教育资源均等化”的同时,又托亲朋好友使子女上“名校”;在呼吁惩治腐败、为国家前途担忧时,又大肆搞权力寻租。凡此种种,人们在言论上的夸夸其谈,在行动上精于算计,毛泽东曾把此类人称之为“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这种情况恰好是“不同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利益化”的典型表现,卡普兰对此称之为“理性的胡闹”。

《理性选民的神话》是一部政治经济学专著。该书除了绪论和结论外,共分八章。各章独立成篇又相互联系并层层递进,围绕民主制度下为何产生不良政策展开讨论。通过实证分析和对人性的剖析,得出了民主制度下未必产生完美政策的结论。至此,卡普兰并未停住,学者的责任和良知使他继续深入研究,就如何解决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等问题给出答案。如果说,“理性的胡闹”会产生不良的经济政策的分析结论是该书的特点,那么,依靠市场的力量减少“理性的胡闹”是该书的又一大特色。作者认为,民主是一副备受推崇的政治万灵药,但糟糕政策的存在是因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利益的分歧,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市场。无论你是否相信市场的绝对力量,如果民主使事情变得很糟糕,那么相应地,市场往往能改善事情的效果。这就是该书的独到之处。在凯恩斯主义盛行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出台“刺激计划”,用“有形的手”干预市场,作者依然坚守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为哈耶克辩护,为自由市场叫好,相信市场的力量。作者坚持这种观点的对错暂且不论,但就其这种科学的态度和执着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今天正在寻找并要坚守的东西么?

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轮子,又是孪生姐妹。没有经济的市场化就很难有政治的民主化,即使有了所谓的“民主”也是残缺的,只有市场才能遏制或减少政治集团出台的政策对公众利益的侵害,减少利益集团的寻租。没有政治的民主化,市场经济秩序很难建立,根本谈不上经济市场化。由于该书研究的是民主制度下公共政策的选择,故对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市场化的相互关系,以及孰前孰后没有涉及。我认为,经济的市场化应走在政治民主化之前,主要原因是市场解决问题快捷、高效,先有市场化再有民主化是发达国家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当然市场有时也会失灵,但市场本身有自我修复、完善的功能,相对于民主制度来说,市场的作用明显优于民主制度。在民主国家中,多数人的主要选择还是市场,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不仅普通大众低估了市场的作用,就连经济学家也低估了市场相对于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理性选民的神话》的译者刘艳红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政府政策系读书期间的老师,她将此书推荐给我阅读。我读后确实受益匪浅,并对民主制度有了进一步理解。相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对公共选择感兴趣的朋友,读后一定会与我有同样的感受。

9.高一民主选举的政治教案 篇九

一、温故知新

判断下列行为是否属于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我班班干部的选举

2、镇长的选举

3、区人大代表的选举

4、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5、居委会、村委会的选举

二、学习目标

识记:选举的具体方式;选举方式选择的具体条件

理解:各种民主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问题探究一、选举方式的选择1、直接选举。由选民 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我们称为 它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 的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2、间接选举。先有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有 这种选举叫做 。这种选举方式适用于 、的情况。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与 相等,我们称之为 。它的好处是可以比较充分的考虑 的合理性;其不足在于,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 ,影响选民的积极性。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 。我们称之 。它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 , 在 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但是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 , 等情况。5、确定选举方式的条件。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区,要根据 、、等具体条件来确定。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优点和缺点,适用范围并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直接选举间接选举优点缺点

差额选举等额选举优点缺点二、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 和 ,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的管理 ,管理 ,管理 。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 、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的体现。公民行使选举权应要在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合作探究】

阅读民主选举面面观

一目,回答探究问题:

【自主探究1】

1、我国区、县人大代表的选举方式是

A等额选举

B直接选绝

C间接选举

D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

2、在下列选举方式中,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选举方式是

A等额选举

B差额选举

C直接选举

D间接选举

【释疑】

1.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力,才能更好地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 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 这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因素。

2.怎样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当堂巩固练习]

1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比,其优点在于( )

A、使选举进程快捷、高效

B、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

C、能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D、能杜绝弄虚作假等情况的发生

2、下列选举方式中属于间接选举的是

A、某班同学投票选举自己的班长

B、某村村民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

C、某镇人大代表对镇长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

D、某乡镇投票选举本乡镇的人大代表

3、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同时,差额选举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

A、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B、不能产生让选民满意的结果

C、可能造成竞选秩序的混乱,造成恶性竞争

D、导致选民与被选举人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

4、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

A、人口比例 B、地域条件 C、国家性质 D、国情

4、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

A、一律实行直接选举

B、大多实行差额选举

C、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

D、反映所有公民的意愿,维护所有公民的利益

[课后巩固练习]

1、公民的选举权神圣不可侵犯,要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德才兼备的代表人民意志的代表,必须

①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②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权利③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④不断增加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2、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选举委员可以组织代表候选人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的问题。规定候选人与选民见面这种做法

①有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 ②能准确表达选民的意见和意志 ③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 ④有利于选民进行监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①③④

3、影响选举方式的选择的主观因素主要是

A.选民的文化水平B.国家的性质

C.物质的物质条件 D.社会经济制度

4、某县进行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时,选民明确提出,不了解的候选人不选,不办实事的候选人不选,不替百姓说话的候选人不选。这三不选表明

A.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生活权利

B.我国的选举制度日益完善

C.选民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D.人大代表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5、(选做)谈谈你对 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这一观点的认识。

上一篇:小学优秀班主任先进事迹材料范文下一篇:大班音乐活动《螃蟹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