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2024-08-12

信息技术基础教案(通用8篇)

1.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篇一

四、计算机网络基础

(四)教学目标: 理解计算机上不同进程的通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1)同一计算机上不同进程的含义(2)传输控制协议TCP(3)应用层接口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考:本地计算机上运行着的程序都分别如何与其他计算机上的程序进行数据交换? 讲授新课

一、传输层

1、进程:进程就是一个应用程序在中央处理器(CPU)上的一次执行过程 进程是一个“执行中的程序”。程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实体,只有处理器赋予程序生命时,它才能成为一个活动的实体,我们称其为进程。

2、传输层的任务就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主要使用两种协议:

01传输控制协议TCP——面向连接的,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能够提供可靠的交付。02用户数据报协议UDP——无连接的,提供“尽最大努力交付”

二、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

应用层就是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口。

应用层协议很多,如支持万维网应用的HTTP协议、支持电子邮件的SMTP协议、支持文件传送的FTP协议等等

在因特网所使用的各种协议中,最重要的和最著名的就是TCP和IP两个协议。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的TCP/IP是表示因特网所使用的整个TCP/IP协议族。

三、智能手机系统

智能手机像计算机一样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软件系统:

谷歌公司的安卓系统、苹果公司的IOS系统、微软公司的Windows Phone系统 硬件系统:(68页)CPU,存储:RAM、ROM,显示:GPU、屏幕,电池,相机 手机信号标志“4G”其下载速度可达100Mbps。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回答:

1、进程的含义

2、传输层协议TCP的控制过程

3、应用层的作用

2.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篇二

一、现状分析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 认为非专业课无须太多用功。大多数表现的热情不高, 报着一种应付差事的态度。尽管已经在课堂上引入了多媒体等比较先进的教学手段, 来改变授课的氛围。但教学模式仍然没有改善,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没有能从本质上得到转变。学生还只是被动去接受一些陌生领域的知识, 缺乏自主学习的探索精神, 不能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更多的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还有有些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对计算机知识几乎一片空白, 逃避或者不愿意去更多的深入的去学习它, 毫无兴趣可言。因此由于个体的差异, 仅仅采取单一的教学形式, 也难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不利于个性化发展。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如何加以改善,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了教学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简单阐述一些收效良好的教学手段。

二、改善手段

1、丰富课堂内容。

上好一堂课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学内容的准备, 授课前必须事先经过细致而认真的备课。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上, 提前找出重点和难点, 准备好丰富的教学素材非常关键;其次, 在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气氛当中, 愿意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 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2、操作举一反三。

在课堂上如果遇到实际操作过程的讲解。可以运用相应的素材, 将常用的操作合理编排, 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试验, 举一反三, 通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点。实践证明,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 常常会使学生感到易学易懂。

3、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

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工具可以增强课堂感染力。例如: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时, 可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视频, 图片等多媒体资料, 边演示边向学生做讲解, 比单纯抽象讲授晦涩的理论知识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地看到计算机的内部构成, 加强记忆。在课堂教学中, 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 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理论实践紧密结合。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 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对于本课程而言, 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 才能真正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最终都会归结到实际的使用中去。所以上机课程的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每周至少一次上机课的安排使得学生本周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好的消化过程。

5、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以应用为导向、普及信息技术为主, 所以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要求, 不能与实际教学情况相违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是改善基本操作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因此, 他们需要的电脑知识主要侧重于适用性和实用性。如果强制引入专业的知识, 容易使得学生在面对一大堆晦涩难懂概念和术语后, 对学习丧失兴趣, 使得原本非常有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 学习热情降低, 所以在引入扩展知识时要把握尺度, 需要讲的讲到透彻, 无需讲的一语带过。

6、教学要以人为本。

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水平差别, 做到因材施教, 使得各群体都得以获得较好的发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个体的目标和要求, 安排其教学内容, 比如新生入学对其进行计算机技能测试, 充分掌握学生的能力水平, 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留意他们对知识的接受情况, 不可忽视省略。

7、与专业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留意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 在准备教学素材时, 尽量收集本专业的相关内容;在预留作业时, 尽量与专业相结合, 比如一个有关word的作业,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能在网上找到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或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章, 下载后做一定的文本处理后以邮件的形式发给教师, 这一点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从与专业相结合、作为专业学习工具的角度讲, 学生通过这个练习, 能够了解了本专业的热点问题, 这对今后学习专业知识大有益处。同时也通过这个练习达到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的。

8、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近年来一个大的教学趋势, 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教学环境。要合理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这些资源,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较好的自我学习。当然在应用这些工具的同时, 也要合理的引导学生把精力放在新技术的掌握之上, 不要过分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 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9、注重平时作业的考察。

对该门课程的考核一般都是期末通过试题形式进行, 而少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测试。所以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素养, 培养基本实践能力基础这个目标, 将日常上机作业能力测试放在一个较为突出的位置。通过大量上机作业的测试, 使得学生能够将这门课程工具化。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服务。同时这个考核过程并不影响期末的试卷考察, 两者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教育教学手段不断得以改善, 传统的教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我们要切实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力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将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不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使学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3.信息技术教学从夯实学生基础开始 篇三

一、抓好训练,夯实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牢固的基础,这是决定一个事件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之一。对小学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也应该从最基础的知识教起,夯实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得到更高的发展。任何操作在形成技能之前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学生只有把基本功练好、练扎实,才能够熟练地、灵活的使用鼠标,指挥计算机按照使用者的意志执行各种各样的任务,才能够熟练地使用键盘向计算机输入各种各样的文字。所以,在小学生刚刚接触计算机的时候,就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中附带的纸牌和扫雷之类的小游戏,加强鼠标的操作训练,鼓励他们利用金山打字通软件加强键位训练和指法训练等等,促使他们练好指法,熟练键盘。在引导学生强化基本功训练的时候,我们再适当地把一些计算机的其他操作技能和方法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熟练的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学生进一步学好信息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三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我们必须要重视抓学生键盘指法的练习,让学生能够终身受益。对此,我们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步骤:(1)协助英语老师训练学生熟悉26个字母,并且能够正确区分英文字母的大、小写,同时,要求每个家长为子女准备一张专用的键盘指法练习卡,指导学生在练习卡上熟悉各个键的位置排列,以及几个功能键的用法,并经常进行模拟指法训练;(2)要求学生自学金山打字软件上的打字教程,帮助学生认识和熟悉键位,搞清楚手指的分工以及了解打字的指法,掌握键盘操作的练习技巧;(3)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上机英文打字练习,教会他们初步学会击键的姿势和击键的方法等;(4)安排学生分组上机,进行对抗性练习,引导学生弄清自己和其他同学之间存在的差距,查找原因,并做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纠正坐姿和击键方法,特别是要关注学生各个手指击键的范围,千万不可有“一指禅打天下”的现象出现,要教育学生,在练习的开始阶段不可心急,要注意提高打字的准确率;(5)以正规练习、小游戏和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提高指法练习的熟练程度,逐步过渡到“盲打”程度,并能把键盘上的各个键,按照它们的排列规律把位置默写出来。经过训练,学生就能养成比较好的击键姿势和击键习惯,为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熟练、正确、快速地操作计算机夯实基础。

二、自主学习,逐步提高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材,自己尝试进行练习。要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疑难问题,首先去阅读教材和查阅电脑上的联机帮助,还可以在同学之间进行协作讨论,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尝试之后,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去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解决问题。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在学生的学习历程中,有一些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往往会有些操之过急,既想孩子学会制作网页动画,又想要孩子学会维修电脑,甚者还想孩子学会计算机编程。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实在是太多,学生学的比信息技术教师掌握的还多。实际上,面面俱到,不如独沽一味,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是教学学生专业于某一方面较好。比如,现行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本,在编排四年级的教材时,就是把着力点放在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熟练进行文字输入以及能够使用电脑进行画图等等。通过日积月累,等到学生小学毕业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打字他们行,简单的编辑文章、进行数据处理、制作幻灯片等等都会,不知不觉中他们学到了许多知识。

三、教会学习,自善其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任务,我们既要教会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去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方法。例如,在课堂教学中,Windows系统中以及一些应用软件的知识,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教师在每周有效的课时里,是难以对这些知识逐一教学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逐步教会学生总结和归纳知识,获取学习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自善其身。例如,我们在演示和讲解如何管理C盘里的文件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认识D盘以及其他磁盘文件的管理方法;我们在教学、讲解把图片、视频插入到Word文档里的方法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电子表格中插入视频、声音文件的操作方法;我们演示、讲解一种硬件的驱动安装方法时,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其他硬件的安装方法。实施这样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才会突破局限,才能夠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所学到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4.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篇四

试讲教师:魏绪建

课程名称:大学计算机基础

讲授章节: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第一节计算机网络概述

教学对象:运动训练专业学生

教学内容: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网络的拓扑结构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功能、网络的分类和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难点: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1.0学时 使用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国铁道出版社,主编:刘晓燕贺忠华,2010年8月第1版

一、板书提纲: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 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 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

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 ①通信子网②资源子网

(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

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结点链路(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②星形拓扑结构 ③环形拓扑结构④网状拓扑结构

二、教学过程

(一)上一章课程回顾

1.学习了多媒体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多媒体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2.初步具备了处理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

3.掌握了如何利用PowerPoint创建、编辑和使用演示文稿的方法(二)新课导入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计算机网络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是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技能。本章将和大家一起探讨计算机网络的有关知识。

(三)新课讲解:

第八章计算机网络基础与信息安全 8.1计算机网络概述

8.1.1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P209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并按照有关协议实现相互通信、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综合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4个阶段)

P209 ①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初)

②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时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③开放式标准化网络时代(20世纪70年代末)④网络互连与高速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起)8.1.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P210 从网络的逻辑功能角度分析,计算机网络由两级子网组成,即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如课本图示:8-2,P211)。

①通信子网:处于网络内层,是由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的独立的数据通信系统,负责完成网络数据的传输和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即将一台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传送到另一台计算机。当前的通信子网一般由路由器、交换机和通信线路组成。

②资源子网:也称用户子网,处于网络的外层,由主机、终端、外设、各种软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组成,负责网络外围的信息处理,向网络投入可供用户选用的资源。资源子网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通信子网。(2)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

p211 ①资源共享②信息交换③分布式处理④提高系统可靠性 8.1.3计算机网络分类

(1)按网络通信涉及的地理范围来划分

P212 ①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也称局部区域网络 特征:范围不超过几千米;数据传输不低于几兆比特/秒(Mbit/s);为一个单位或部门所独有。

②城域网(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简称MAN):也称市域网

特点:覆盖范围一般是一个地区或城市,范围介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有时也称局域网。③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也称远程网

特点:覆盖范围通常在几十千米到几千千米,也可以覆盖整个城市、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具有规模大、传输延迟大的特征。(2)按通信方式来划分

P212 ①点对点传输网络②广播式传输网络 8.1.4网络的拓扑结构

(1)网络拓扑结构的基本概念

P21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的通信链路(link)和结点(node)之间的几何结构。结点:是网络中计算机、打印机或联网设备(如中继器和路由器)等的抽象描述。

链路:是指两个结点间承载信息流的线路或信道,所使用的介质可是电话线路或微波等。(2)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的分类

P212 ①总线形拓扑结构(Bus Topology):它将网络中所有设备通过一根公共总线连接,通信时信号沿总线进行广播式传送。

图1:总线形拓扑结构

优点:结构较简单,增、删结点容易

缺点:任何结点产生故障都会造成网络瘫痪,可靠性不高

②星形拓扑结构(Star

Topology):它由一个中央结点和若干从结点组成,中央结点可以与从结点直接通信,而从结点之间的通信必须经过中央结点的转发。

图2:星形拓扑结构

特点:结构也比较简单,易于管理和维护,但对中央结点要求高 ③环形拓扑结构(Ring Topology):所有设备被连接成环,信号沿着环传送。

图3:环形拓扑结构:

优点:传输路径固定,传输速率高 缺点:但灵活性差,管理及维护困难

④网状拓扑结构(Mesh Topology):将各网络点与通信线路互连成不规则的形状,每个结点至少有两条链路与其它结点相连。

图4:网状拓扑结构

优点:存在冗余链路,网络可靠性高,可以通过改善链路流量分配来提高网络性能。缺点:冗余链路也导致网络结构复杂,线路成本高,不易管理和维护。

三、布置作业(P252:1—4)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它有哪些主要功能? 2.计算机网络的可分为哪两个部分?

3.从网络的分布范围来看,计算机网络如何分类?

4.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常用的拓扑结构有哪些?

5.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案 篇五

课题:绪论、数制、码制 课时安排:2 重点:数制之间的转换

难点:码制与数制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数字电路的特点,理解各种数制及数制之间的转换方法,理解数制、码制的区别。教学过程: 引言

一、逻辑代数 二、二进制表示方法

1、数制

2、几种常用进制数之间的转换 1)、二、八、十六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2)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

3)二进制数转换为八、十六进制数 4)

八、十六转换为二进制数 三、二进制代码

1、编码

2、二进制编码

3、BCD码4、8421BCD码

课题: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 课时安排:2 重点:基本公式 难点: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几种常用的逻辑关系,掌握逻辑运算及规则 教学过程: 一、三种基本逻辑运算

1、基本逻辑关系举例

2、三种基本逻辑关系

二、基本逻辑运算

三、逻辑变量与逻辑函数

四、几种常用逻辑运算

五、逻辑符号

六、公式和定理

1、常量之间的关系

2、常量与变量的关系

3、与不同代数相似的定理

4、逻辑代数的一些特殊定理

5、关于等式的三个规则 1)、代入规则

2)、反演规则

3)、对偶规则

6、若干常用公式

课题:异或运算、逻辑函数的标准与或式和最简式 课时安排:2 重点:最小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难点:最小项的编号与表达式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异或运算的饿性质、最小项的表示方法及其性质、公式化简法 教学过程:

一、异或运算

1、定义

2、性质

二、逻辑函数的标准与或式和最简式

1、最小项

2、标准与或式

3、用公式化简法化简

课题:用K图化简逻辑函数 课时安排:2 重点:用K图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 难点:对K图化实质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变量卡诺图的画法,掌握逻辑函数K图的填法,化简方法,注意事项,并学会用K图求反函数的与或式 教学过程:

一、逻辑变量的卡诺图

1、两变量卡诺图

2、变量K图的画法

3、变量K图的特点

4、变量K图中最小项合并的规律

二、逻辑函数的卡诺图

三、用卡诺图化简逻辑函数

1、合并原则

2、基本步骤

3、用卡诺图化简函数应注意几点

5、用卡诺图求反函数的最简与或式

5、用卡诺图检验函数是否最简

课题: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课时安排:2 重点: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难点: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约束条件,掌握用约束条件化简逻辑函数的方法,了解逻辑函数的几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

一、表达式间的变换

二、约束的概念和约束的条件

三、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四、具有约束的逻辑函数的化简

1、在公式中的应用

2、在图形法中的应用

3、化简举例

课题: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转换 课时安排:2 重点:逻辑函数表示方法相互之间的转换 难点:由真值表到表达式的转换 教学目标:使同学对前面介绍的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学会它们之间的转换方法

教学过程:

一、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

1、真值表

2、卡诺图

3、表达式

4、逻辑图

5、时序图

二、表示方法间的转换

1、由真值表到逻辑图

2、由逻辑图到真值表

课题:二极管、三极管开关特性 课时安排:2 重点:各种电子开关的条件、逻辑门电路 难点:门电路与逻辑运算的联系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电子开关的条件及开关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理想开关的开关的开关特性

二、半导体二极管的开关特性

三、半导体三极管的开关特性

四、MOS管的开关特性

课题:分立元件门电路、CMOS反相器 课时安排:2 重点:CMOS反相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CMOS带负载的能力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分立元件门电路、CMOS门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正逻辑、负逻辑的概念,掌握CMOS门电路的外部特性

教学过程:

一、分立元件门电路

1、二极管与门、或门

2、三极管非门

三、CMOS集成门电路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静态特性

3、动态特性

课题:CMOS其它门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课时安排:2 重点:CMOS使用中的注意问题 难点:三态门使能端的作用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CMOS其它门的工作原理,掌握CMOS门的使用方法、CMOS三态门使能端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CMOS与非门

二、CMOS或非门

三、CMOS传输门

四、CMOS三态门

五、CMOS漏极开路门

六、CMOS电路产品系列、主要特性和使用中应注意问题

课题:TTL反相器 课时安排:2 重点:TTL反相器的电气特性

难点:TTL反相器的输入端的负载特性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TTL反相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的电气特性,特别是它的静态特性,为使用TTL门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TTL反相器电路组成

二、TTL反相器工作原理

三、TTL反相器静态特性

1、输入伏安特性

2、输入端负载特性

3、输出特性

4、电压传输特性

四、动态特性

五、TTL与非门和或非门

课题:TTL oc门、三态门、小结 课时安排:2 重点:TTL oc门的使用

难点:TTL oc门负载R的选择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TTL oc门、三态门的工作原理,掌握R选择原则及CMOS、TTL 门特点,了解TTL、CMOS接口问题 教学过程:

一、TTL oc门

1、电路组成

2、工作原理

3、R的选择

二、TTL三态门

1、电路组成

2、工作原理

3、三态门的作用

三、CMOS、TTL比较

四、CMOS、TTL接口问题

课题: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 课时安排:2 重点: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组合电路的概念 难点:逻辑抽象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组合电路的概念、分析和设计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

一、组合电路的概念

1、组合电路的特点

2、组合电路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

3、组合电路的分类

二、组合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1、分析方法及举例

2、设计方法及举例

课题:加法器和比较器 课时安排:2 重点:设计的过程分析 难点:集成比较器及其级联

教学目标:使同学加深对组合电路的理解,理解加法器和比较器的工作原理,了解集成比较器的级联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加法器

1、半加器

2、全加器

3、加法器

二、数值比较器

1、一位数值比较器2、4位数值比较器

3、集成数值比较器

课题:编码器 课时安排:2 重点:编码器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编码器的概念,理解编码器的真值表、掌握优先编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二进制编码器 1、3位二进制编码器 2、3位二进制优先编码器

3、集成8线——3线二进制优先编码器 二、二——十二进制编码器

三、几种常用编码

课题:译码器 课时安排:2 重点:译码原理及集成器件 难点:集成器件的级联

教学目标:使同学认识集成器件,掌握它们的级联方法,理解显示译码器原理 教学过程: 一、二进制译码器 1、3位二进制译码器 2、3位二进制优先译码器

3、集成8线——3线二进制优先译码器 二、二——十二进制译码器

三、显示译码器

1、两种常用的数码显示器

2、显示译码器

3、集成显示译码器

课题:数据选择器、分配器及用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课时安排:2 重点:集成数据选择器及用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难点:对数据选择器、分配器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数据选择器、分配器的工作原理,掌握集成数据选择器的使用及级联方法,掌握用集成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数据选择器

1、4选1数据选择器 2、集成数据选择器

二、数据分配器 1、4选1数据分配器 2、集成数据分配器

三、用译码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1、基本原理 2、基本步骤 3、应用举例

课题: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竞争冒险 课时安排:2

重点: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难点: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使同学熟练掌握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了解竞争冒险的含义及消除竞争冒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用数据选择器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1、基本原理 2、基本步骤 3、应用举例

二、组合电路的竞争冒险

1、竞争冒险的概念及其产生原理 2、消除竞争冒险的方法

课题:基本RS触发器 课时安排:2

重点:基本RS触发器的特性表、特性方程 难点:基本RS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使同学了解触发器的概念,理解基本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RS触发器的特性表、特性方程 教学过程: 概念

一、对触发器的基本要求

二、触发器的现态和次态

4、1

基本触发器

一、用与非门组成的基本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逻辑符号 2、工作原理 1)电路两个稳态

2)电路接收输入信号过程

3)现态、次态、特性表和特性方程

二、用或非门组成的基本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逻辑符号 2、工作原理

二、集成基本触发器

课题: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 课时安排:2

重点:同步触发器、主从触发器的触发特点 难点:主从触发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每一种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性能特点及功能,会画波形图 教学过程:

一、同步RS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主要特点

3、或门、与门构成的同步RS触发器

二、同步D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主要特点

三、主从RS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主要特点

3、异步输入端的作用

课题:主从JK触发器、边沿触发器 课时安排:2

重点:边沿触发器的动作特点 难点:主从JK触发器动作特点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主从、边沿触发器的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它们波形的画法,了解触发器的电气特性 教学过程:

一、主从JK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主要特点 3、“一次跳变”问题

二、边沿D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波形画法

三、边沿JK触发器、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波形画法

四、触发器的电气特性 1、静态特性 2、动态特性

课题: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逻辑功能表示方法及转换 课时安排:2

重点:逻辑功能表示方法,特别使状态图

难点:时钟触发器的转换以及由时序图到其他表示方法的转换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时钟触发器的功能分类,掌握它们的转换方法,逻辑功能的表示方法及转换,特别是由时序图到其他表示方法的转换,理解状态图及其转换条件

教学过程:

一、功能分类

二、转换

三、逻辑功能表示方法

四、逻辑功能表示方法转换

课题: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 课时安排:2

重点: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

难点:由状态表到状态图、时序图的转换

教学目标:使同学熟练掌握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及状态图、时序图的画法,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

一、概述

二、时序电路的分析 1、分析的基本步骤 2、例题

课题:集成计数器 课时安排:2

重点: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 难点:74290的连接与编码的对应关系

教学目标:使同学学会看功能表,理解异步与同步工作的区别,熟练掌握用集成计数器构成N进制计数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概述

二、MSI计数器 1、74161 2、74290

三、用集成计数器(MSI)构成N进制计数器 1、由同步清零端或同步置零法 2、由异步清零端或异步置零法

课题:大容量N进制计数器、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课时安排:2

重点:大容量N进制计数器的获得 难点: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MSI计数器的级联及大容量N进制计数器的实现方法,初步理解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MSI计数器的级联

1、两片161 2、两片290

二、大容量N进制计数器 1、用整体清零法或置数法 2、利用级联方法

三、3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

1、状态图 2、次态K图 3、状态方程 4、驱动方程 5、电路图

课题: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课时安排:2

重点:求驱动方程的方法

难点:建立状态图及其编码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基本步骤,理解逻辑抽象及状态编码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计的基本步骤

二、例5.1.4

三、例5.1.5

四、例5.1.6

课题:寄存器、移位型计数器 课时安排:2 重点:移位型计数器的特点 难点:自启动设计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寄存器、移位型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会使用集成移位寄存器,熟练掌握用集成移位寄存器构成各种计数器,理解自启动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寄存器

二、移位寄存器

三、集成移位寄存器

四、由集成移位寄存器构成各种计数器 1、环型计数器 2、扭环型计数器

3、最大长度移位型计数器

课题:序列信号发生器的设计 课时安排:2 重点:序列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的思路 难点:对设计的理解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序列信号发生器的设计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顺序脉冲发生器

1、移位型脉冲计数器 2、计数器加译码器

二、序列信号发生器 1、直接逻辑型 2、间接逻辑型

课题:555定时器、多谐振荡器 课时安排:2 重点: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

难点:555定时器电路中电容充、放电及定时的过程 教学目标:使同学熟练掌握555定时器的工作原理、多谐振荡器工作原理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正确理解石英晶体多谐振荡器 教学过程:

一、555定时器

1、电路组成 2、基本功能

三、多谐振荡器 1、电路图 2、工作原理

3、振荡频率的估算 4、占空比可调电路 5、多谐振荡器应用举例

课题:555定时器 课时安排:3 重点:555定时器构成各种电路的工作原理 难点:各种电路的工作特点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几种电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它们的工作特点及各种参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用555定时器构成的施密特触发器 1、电路组成及工作原理 2、滞回特性及主要参数

二、单稳态触发器

三、由555定时器构成的电路分析

课题:概述、DAC 课时安排:2 重点:DAC的工作原理 难点:主要性能指标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DAC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

一、概述

二、DAC 1、对DAC的基本要求 2、电路组成 3、工作原理 4、表达式

5、DAC的转换精度、速度和主要参数 6、例题

课题:ADC 课时安排:3 重点:ADC的转换过程 难点:量化误差

教学目标:使同学掌握ADC的原理 教学过程: 一、一般步骤与取样定理 1、取样定理 2、量化和编码

二、取样、保持电路

三、逐次渐进型ADC 1、基本工作原理 2、转换过程

四、双积分型ADC 1、基本工作原理 2、转换过程

五、并联比较型ADC 1、基本工作原理 2、转换过程

课题:ROM 课时安排:2 重点: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

难点: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阵列图画法

教学目标:使同学理解ROM的工作原理,掌握用ROM实现组合逻辑函数的方法及ROM级联的方法,阵列图的画法,了解RAM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PLD的基本结构和分类

二、ROM的结构示意图 1、基本结构

2、内部结构示意图 3、逻辑结构示意图

三、ROM的基本工作原理 1、电路组成 2、工作原理

四、ROM应用举例

五、ROM容量扩展

六、读/写存储器

课题:复习课时安排:2 重点:主要知识点

6.信息技术基础 篇六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为必修模块,也是作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内容与义务阶段学习内容相衔接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础模块,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模块的前提。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1、信息获取 ⑴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的基本载体形式,能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信息的定义:

关于信息的定义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说法,比较多人认可的定义的有:

a)信息是除物质与能量以外的第三类资源 b)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是关于事物运动的知识 d)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e)信息就是用符号、信号或消息所包含的内容,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 f)信息就是消息 g)信息就是信号 h)信息就是数据 i)信息就是情报 j)信息就是知识 …… 信息的基本特征 a)载体依附性 b)信息的价值性 c)信息的时效性 d)信息的共享性

拓展 e)信息的传递性 f)信息的真伪性 g)信息的不完全性 信息的基本载体形式:常见的如声音、文字、语言、磁盘、光盘等

⑵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采用的技术,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可以说,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本定义。

进入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主要利用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四大基本技术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功能。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 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a、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CRT、DOS、GUI)

b、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c、越来越高的性价比 了解以下信息技术 ①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等)

②语音技术(自动语音识别技术 ASR、语音合成技术 TTS、语音输入法)

自动语音识别技术 ASR:是指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 TTS:是指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③智能代理技术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正确对待信息技术的的利与弊

⑶了解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熟练掌握通过因特网获取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①定位信息需求(准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的时间范围 信息的地域范围 信息的内容范围 即: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样的信息 ②选择信息来源 P16 表 文献型信息源 口头型信息源 电子型信息源 实物型信息源 比较各种信息来源的类型、例子、优缺点,对信息来源进一步细分。

③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信息来源不同,获取的方法也不同 问题的现场调查可以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 去图书馆借书可以利用图书分类查找,卡片式的检索方法查找,计算机检索…… 根据信息需求和已有条件采用恰当的获取方法 ④评价信息 定位信息需求 选择信息源 确定信息获取的方法、获取信息 评价信息 调整

评价的依据是先前确定的信息需求,比如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适用性、载体形式、可信度、时效性等。获取的信息如果不能满足需求(获取不成功),则需要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如上图)。

选择信息获取途径的原则:在确保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方便快捷、成本较低的途径。

因特网获取信息 搜索引擎按其工作方式分类:目录分类搜索与关键字(全文)搜索 掌握搜索技巧,提高搜索质量 文件及文件下载 文件是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

计算机中的信息通常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中存储器中。文件是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也是人们管理计算机信息的重要方式。

文件的重要属性有:文件名、扩展名、存储位置、文件内容、文件的创建日期、修改日期、只读属性、存档属性、隐藏属性、文件长度(大小)等 扩展名用来表示文件类型,常见的文件类型有:Htm、Pdf、Txt、Doc、Jpg、Swf、Rm、Ram、Xls、Exe、Bat 等 按最终使用目的,可将文件分为可执行文件和数据文件两大类。可执行文件的内容主要是一条一条可以被计算机理解和执行的指令,它可以指挥计算机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这种文件主要是一些应用软件,通常以 EXE 作为文件的扩展名。数据文件包含的则是可以被计算机加工处理展示的各种数字化信息。

常用的下载工具:P31 表 2-12 网 络 蚂 蚁(NetAnts)、网 际 快 车(FlashGet)、网 络 吸 血 鬼(Net Vampire)、BT 下载(BitTorrent)、迅雷(Thunder)等 了解断点续传、多线程技术 悉 熟悉 URL和(统一资源定位器)地址和 UNC(通用命名约定)地址的表示 1)

URL 地址格式(广域网资源访问路径)

<服务协议>://服务器地址/文件夹/…./文件名 常见的服务协议有:HTTP

FTP

MMS 等 服务器地址:用 IP 地址或域名表示等 2)

UNC 地址格式(局域网资源访问路径)

主机名共享名文件夹....文件名 注意上述两种地址斜杠的方向

网络数据库检索 关系图:

(数据库应用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检索程序: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一种 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教育资源库、学术数据库(中国期刊库)、电子图书、娱乐欣赏媒体库、网上商城商品库、数字城市数据库等。

网络数据库检索的特点:提供大量数据、提供检索程序、检索速度快、便于分类统计等 评价网络数据库的标准:内容准确无误、范围广深适度、来源权威可信、更新及时规律、检索方便高效、系统稳定可靠等方面。

⑷掌握信息价值评价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

信息的评价原则:以信息需求为目标,对获取的信息的评价应遵循“目的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以信息需求为收集前提,对收集方向有稳妥的把握。

适用性原则:防止收集过多的冗余信息 关联性原则:与需求相关联的,排除无关信息 全面性原则:尽可能获取完整、全面的资料 信息评价的基本方法:从信息的价值取向、权威性、准确性、独特性、深广性、时效性、前瞻性、连续性、易得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信息的鉴别就是判断信息的真伪,以确保获取真实、有用的信息 信息的鉴别方法:溯源法、比较法、佐证法、逻辑推断法 一般来说,口头资料的可靠性不如文字资料,文字材料的可靠性不如物证材料等。2、信息加工与表达

⑴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检索程序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

⑵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图表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分析数据,表达意图。

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呈现主题,表达创意。

⑷能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图像文件的方法。

⑸能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音频文件的方法。

⑹能使用软件的帮助信息解决操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⑺了解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规范和基本方法。

⑻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⑼了解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

信息加工的定义: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别,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一系列过程,使收集到的信息成为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信息。

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加工? ①、避免真假混杂 ②、有效地使用 ③、使其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信息加工一般过程

信息加工方式的变化 人工加工方式的特点:

所需工具较少、方法灵活、使用方便。

不足:繁琐、容易出错、费时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信息加工的时间,提高了信息加工精度 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 ①根据信息类型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或者自编程序。

②信息录入 ③信息加工 ④信息输出 ⑤信息存储 计算机信息加工类型 ① 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1、需求分析(算法分析):确定要解决的问题,即要计算机“做什么” 2、设计算法:对特定的问题设计一组求解步骤或方法。

3、编写程序:把人工设计的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代码 4、上机调试与维护:刚写好的程序不一定正确,必须在计算机上实际运行,排除错误,测试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 根据信息加工的要求,设计程序,由计算机根据程序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加工 ② 基于信息技术工 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利用 Word 字处理工具、Excel 表格加工工具、PhotoShop 图像处理工具、CoolEdit 音频信息处理工具等,按个人对信息的加工要求而进行的加工处理 ③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工信息,能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加工效率等 人工智能技术有:专家系统、数据挖掘、计算机博弈、机器翻译、模式识别(指纹识别、语音识别、手写识别)、智能机器人、智能代理技术。

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

Wps 等,实现图、文、表混排。

表格信息的加工工具 具:Excel

lotus 等,对表格数据的统计分类等。

熟练掌握 Word 和 Excel 的操作。

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问题:须解决对汉字的输入问题、存储问题和输出问题 汉字输入问题:构造输入编码,实现对汉字的输入,如拼音编码对应拼音输入法(音码)、五笔字型码对应五笔输入法(型码)、自然码对应自然码输入法(音形结合码)。

汉字存储问题:点阵字库或矢量字库存储汉字的字型,每个汉字的点阵信息和矢量信息称汉字的字型码。对字库的所有汉字及符号的编码,称机内码(2 字节)。

懂得计算存储一个 16 点阵汉字和 24 点阵汉字,需要多少字节。

懂得计算存储一篇 1000 个汉字的文章,理论上需要多少字节。

用 利用 Word 进行文本信息的加工处理:

需掌握的操作包括:字体、字型、艺术字、表格编辑、图像插入、版式、页面设置、文本框、分栏等。

文本信息的结构化表达 1)文字表达 2)项目式表达 3)表格表达 4)结构图表达 文本信息的形象化表达 用生动、形象的图像、图形表达信息,形象化表达能超越语言文字的壁垒,增强信息的可读性。

用 利用 Excel 进行表格信息的加工处理:

懂得 Excel 的单元格地址表示、公式、填充、图表、分类统计、排序、函数等内容。表格数据加工的多元性,同样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或站在不同的立场统计出来的数据能说明不同的问题,因此应注意信息加工的客观、全面,不要片面化。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处理:

图像的采集:数码相机、扫描仪等 图像的加工:裁减、羽化、图像调整(亮度、对比度、色调等)、水平或垂直校正、图层顺序、填充、合成等 了解图像的类型:点阵图、向量图(矢量图)

常用的图像加工工具:PhotoShop

Flash

CorelDraw 等,P88 表5-4

音频信息的采集:数字化录音设备,如录音笔;从音频资料库获取;网上获取等 音频信息的加工:剪切、增益、衰减、添加回声、自动降噪、导入等 了解音频文件的格式:Wav

mid

Mp3 等 音频加工工具:CoolEdit 了解:

视频信息的采集 视频信息的加工 视频加工工具

信息集成的一般过程:

选题立意阶段---〉设计规划阶段----〉开发制作阶段----〉评估测试阶段 ① 选题立意价段 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确定要表达的主题和设计的目标,并用一个贴切而有特色的名字来表达。

② 设计规划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确定的主题设计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并收集、整理和选择作品中需要使用的素材。

③ 开发制作阶段 常见的信息集成工具 1 基 于 页 面 的 工 具 :

Word、WPS、PowerPoint、FrontPage、Dreamweaver 2、基于图标的工具:Authorware、方正奥思 3、基于时间的工具:

Flash、Director 网页三剑客 Dreamweaver、Firework、Flash ④ 评估测试价段 看作品设计是否达到你预计的效果;

检查内容是否有错误; 检查各处链接是否正确等。

信息发布的类型 按不同的发布的主体分为三种:

1、个人信息发布 2、行业信息发布 3、官方机构信息发布 了解上述三种发布类型,根据要发布的内容、发布的对象、发布的成本,选择合适的发布途径,举例说明。

信息的交流:

常用的交流工具:即使通讯工具(QQ、MSN)、Email、BBS、博客等 做个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3、信息资源管理

⑴了解常见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⑵能描述各种常见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⑶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信息资源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

各种信息资源管理活动都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从具体需要出发,对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方法分类、组织和存储,继而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要不断进行更新与维护。

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的方式: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中的标准化思想和意义 标准化是指国际、国家、地区或某行业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统一规定社会活动中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

标准的内容一般包括 标准化术语、标准化技术、标准化设施、标准化管理过程四个方面。

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缩短了信息资源开发周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使信息产品开发与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衔接和协调得到保证;、有助于提高信息的使用率。、通过制定质量标准提高信息资源的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

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 1、用个人数字助理安排学习计划 PDA(俗称掌上电脑),文曲星 记录电话簿 计算器 电子词典 备忘录等 2、用资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计算机资源 打开资源管理器:右击“我的电脑”,选择资源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采用目 录树实现目录管理。

实践:将“音乐”文件夹,参考 P64 音乐分类的结构图对其做些调整。、用电子表格管理个人财务 工具:使用表格工具 Excel 4、用收藏夹分类管理喜爱的网站 按照一定的主题,如“学习”,“体育”,“音乐”,“电影”分类,新建不同的文 件夹收藏不同的类别的网站。

实践:在收藏夹中建立一个名为“素材” 的文件夹,将素材网移到该文件夹中。、用 Blog 管理网上学习资源 Blog:Weblog 的简称,网络日志 注册搜狐博客 http://blog.sohu.com

文件管理方式:

计算机中的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大多是以文件为单位进行管理的:

如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等。

了解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比较三种信息资源管理方式:

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其中 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是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资源的两个方式4、信息技术与社会

⑴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学习,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⑵理解网络使用规范和有关社会道德问题。

⑶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了解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思想。

⑷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

远离网络的不良信息,树立信息的安全意识,学会防范病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有关计算机及网络的法律法规。做文明网民。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危害:

1)消耗系统资源 2)干扰输出 3)干扰输入 4)破坏系统信息资源 5)泄露信息资源 6)破坏系统的关键信息,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7)阻塞网络 8)造成人们使用对使用计算机及网络的担忧,有一定的心理影响 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

1)人为编写的计算机程序 2)具有潜伏性、传染性、破坏性等特征 防范计算机病毒:

1)重要部门的计算机尽量专机专用于外界隔绝 2)尽量不要把 U 盘等移动存储介质在情况不明的电脑上使用 3)安装病毒监控、查杀系统、安装系统防火墙 4)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 5)做好重要数据的备份

6)建议使用正版软件,不要使用盗版光盘或从网络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 7)不要轻易打开邮件附件 8)坚持对外获取的资源文件应先查杀病毒后使用 9)及时下载安装系统补丁 10)做好系统的安全设置,确保账户密码、资源使用权限设置的安全

考点解析:

一.信息获取 1.信息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⑴理解信息的基本概念 ⑵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⑶了解信息的基本载体形式 ⑷能通过具体事例分析信息的特征。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⑴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⑵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⑶了解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⑷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⑴理解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⑵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⑶了解几种常见的采集信息的工具 ⑷掌握采集信息的基本方法 ⑸能根据问题确定信息来源 ⑹了解计算机常用的信息存储格式 4.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的策略和技巧 ⑴能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 ⑵掌握常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的方法 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搜索信息 ⑷掌握从因特网上下载网页、文件及图片的方法

⑸掌握使用下载工具软件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方法 5.信息鉴别与信息评价 ⑴能根据具体事例鉴别信息的真伪 ⑵能根据具体事例客观评价信息 二、信息加工与表达 1.文字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⑴了解几种常用的字处理软件及其存储格式 ⑵能根据任务合理选择合适的文字处理软件加工信息 ⑶掌握图文混排、分栏等排版方法 ⑷掌握艺术字、文本框、图形图像等对象在文字信息表达中的作用 ⑸掌握文本信息的加工过程 2.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⑴掌握使用常用的公式、函数对表格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 ⑵掌握使用图表表达数据的方法 ⑶能够对表格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3.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⑴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应用

⑵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 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使用恰当的工具软件 ⑷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图像文件的方法 ⑸了解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软件处理加工音频文件的方法 4.信息的发布 ⑴了解在网络中发布信息的规范 ⑵了解使用工具软件发布信息的基本方法 5.智能信息的加工与处理 ⑴了解常见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 ⑵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6.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⑴了解计算机程序运行过程及其作用 ⑵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⑶了解几种常见的程序设计语言 三、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

7.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篇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形成个性化发展, 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 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 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 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结合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和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等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既不能盲目崇拜某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 又不能固守陈旧落后的教学习惯而懒于进行教学创新。本文的最后部分, 着眼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等现实性问题, 属实践性研究。

一教学内容设计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依据课程特点, 课程组对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 遵从模块化设计思想:以信息及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要素, 内容模块化, 结构框架化, 且各部分之间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同时注意强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 切实掌握信息技术及运用技能。

基本概念:着眼于大学生实际, 从信息的定义、特征、作用等基本概念入手, 以信息的流程为主线, 将各种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系统讲授。初步培养大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基本技术:通过对信息获取、传输、交换、存储、加工、服务、安全等技术相关内容的讲授, 培养大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基本技能:通过指导大学生实践信息加解密和保密传输、数据加工技术演示等实验, 对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强化训练,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基本概念是整个内容体系的基奠, 基本技术是知识和技能的延伸, 基本技能是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锻炼, 以此培养学员独立获取知识、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设计

根据本课程及学生特点, 课程组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 群策群力, 发挥众人之长, 构建一个全方位、灵活多变的教学体系。其中行之有效的主要教学方法及手段如下:

1. 注重整体授课思路的主线贯穿始终的教学法

课程中涉及各种模块化信息技术的讲授, 为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后有所得, 首先教师的讲课思路要清晰明了, 为此所有主题均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五个问题为主线进行讲解, 并合理运用启发式、导学式、研究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将实例贯穿其中, 便于学生理解“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 同时结合学员关注的相关案例引导学员理解“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 从而保证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 注重能力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本课程开设于第五学期, 学生在此之前已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通信基础等课程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因此有些内容 (如信息传输技术) 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五个问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学后怎样用?用时注意什么?”的主线式思路, 自己梳理学习内容, 自己走上讲台, 讲给教师和同学听, 然后共同讨论, 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全程辅助, 关键时引导。多次实践证明, 通过此种方法, 既能锻炼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员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研究。

3.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

课程组在授课时, 为激发学生兴趣, 一般从人们熟悉的海湾战争实例谈起, 细致分析战争中各种场景下使用的武器装备以及武器装备上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 各种信息技术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原理, 并从技术角度总结其优缺点, 结合实际战争场景, 分析其适用场合。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各个战争场景的需求有哪些, 归纳总结什么样的技术可满足需求, 现有武器装备中应用的各种信息技术能否进一步改进等。通过逐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递进剖析案例的教学方式, 既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课堂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思考, 教员适时引导讲解, 学生参与度强,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积极性高。

4. 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程组坚持“一切手段要有利于引领学员思维”的原则, 合理运用板书、图片、动画、视频、实物等媒介构建一个利于学员接受信息的教学环境。如在讲解基本概念和术语时 (如并行、串行传输) , 多采用自制动画或图的手段促进理解;在讲授技术原理 (如声呐技术) 时, 则采用视频演示和原理图讲解结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在分析各种技术 (如红外信息获取技术) 的优缺点时又引入各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实例 (“成也红光败也红光”) 强化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同时向学生推荐各种关于新军事变革的视频节目, 鼓励学生课下观看思考, 实现系统加趣味等多种学习形式间的相互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

三结束语

课程组每次授课完毕, 均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评估, 综合500余份调查问卷, 学生认为系统地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非常必要的占100%, 认为提高了自身信息素质及技能的占92%, 认为授课主线清晰明了的占94%, 对启发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为90%, 对教学手段运用的满意度为85%, 对自主学习方法的支持度为88%。总之通过本课程学习, 我院大学生普遍认为, 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主要特色及与相关学科的相互关系, 也能切实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发展前景以及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等, 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质。

新课程提出,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过程等。教学评价要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 全面考查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 并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动态把握, 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的评价从确定教学目标时已经开始, 并贯穿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以评价反馈为途径, 检验计划并不断修改完善计划、方案, 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可以说, 没有评价环节, 教学设计过程就会缺少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 教学设计成果也难以达到真正完美。所以, 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 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和地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 如内容多课时少、实验实践课少、考核形式单一等, 目前正在探讨对策及解决途径, 相信通过课程组的共同努力和改进完善, 一定会使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取得更加满意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崔静、李宁、齐剑锋等.基于信息化案例教学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 (下) , 2014 (7)

[2]徐新艳、杨慧.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2)

8.信息技术基础教案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作者简介]闫敬(1973- ),女,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的教学与研究;李银兵(1973- ),男,河北张家口人,唐山学院计算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53-01

信息技术基础是为高校新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另外还有中文Windows2000操作系统、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Excel2000电子表格软件、PowerPoint2000演示文稿软件、FrontPage2000网页制作软件、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等内容。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基础,还会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目标和要求

1.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信息技术基础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学生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计算机是信息化的基础,计算机应用领域覆盖了社会各个方面,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通过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计算机语言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以实际操作为主的课程,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常用的应用操作为主要目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重要。通过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学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入学以前有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因此就认为自己已经会用计算机了,上课时不认真听课。而一部分同学由于客观原因从未接触过或很少接触计算机,他们就会感觉这门课理论知识很抽象,深奥难懂;他们不会用键盘、鼠标,有的甚至连开机和关机都不会,自信心受到挫折,消极地对待这门以实践为主的新课程。

2.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实验室连接因特网,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抵御不住网络的诱惑,上网聊天、打网络游戏、浏览网页,浪费了时间,形成了不良的学风,影响了学生的最终成绩。

3.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太少相矛盾。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广、操作性强,并且许多知识点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如果仍按照以前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来讲课,必定需要大量的时间,但实际的效果却又不好。

三、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学习该学科是为了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教学更应该多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解各种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应坚持以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从需求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陌生感。

为此,我们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确保了教学效果。我们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本已有的、学生自学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利用多媒体授课的有利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讲解鼠标、键盘、显示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多媒体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掌握较难理解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2.对于实际操作部分,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实际操作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当讲解新的知识时,我们大多采用实际的例子进行演示说明,并在演示过程中逐步引入各个相关知识点和概念。生动形象的实例中融合了多个概念和知识点,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抽象的概念,并使学生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强烈求知欲。探索和遵循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讲解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优化压缩,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1)Word2000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先用Word2000的知识点制作一篇文档,然后根据这一文档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入编辑、排版、表格和图文混排等各个主要知识点。对学生容易忽视且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再次设置实例进行讲解。如为了另起一页,一般会使用多个“回车符”,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问题,我们说明“回车符”是产生段落的“字符”,特别强调它同一般要被输入的文章内容一样,也是“字符”,而不是用来换页的。此问题若与“存储器”和“数据在计算机的存储”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就更好,进而又可以讲到“段落”排版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可引出与“段落”相关的“样式”的概念及其应用。(2)Excel 2000电子表格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易明白的实例——“学生期末成绩表”引出Excel的许多概念及功能。学生完成这个“学生期末成绩表”后,可以掌握数据录入、工作表的编辑和格式化、图表的操作及数据管理和分析等主要操作。在学习Excel时,可以把Excel 2000强大的“电子表格”与Word 2000的“表格”进行比较,说明单元格的不同,它可以输入函数、公式等,可以特别强调单元格中“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决定数据存储和数据运算”的概念。(3)PowerPoint 2000演示文稿软件的教学。用一个学生经常使用的实例——“个人简历”,该实例应用多种多媒体元素制作一个实用、漂亮的“个人简历”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母版、模板、配色方案、动画、多媒体效果、超级链接等概念及制作技巧。

总之,通过“实例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3.采用“问题驱动”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另一种形式是以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例如在讲解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2000”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给同学共享一个文件夹该如何做?”“我如何把自己的资料保护起来,不让别人看到?”“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到?”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兴趣驱动”的上机实践。在学习某一个软件时,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布置一些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想象力的大作业。例如:“网页制作与FrontPage 2000”的大作业结合网页设计课程的特点,综合了网页设计、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处理、在Internet中搜索信息、上传和下载文件等知识。学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设计和制作的网页别具一格,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此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受传统考试的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此外,学生要高质量地完成大作业,不仅需要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结合课堂知识自学很多相关知识,因此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上一篇:八年级英语期末复习计划封面下一篇:冷热与温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