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精选13篇)
1.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一
1月14日,张定宇在武汉第四医院工作的妻子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一向镇定的张定宇,突然慌了神。晚上,在开车去探望妻子的路上,张定宇哭了。
相伴28年,那是最令张定宇感到害怕的一个晚上。坐在隔离病房里,张定宇陪妻子聊了会天。看着她呼吸窘迫,虚弱不堪的样子,张定宇十分痛苦。
之后的3、4天,金银潭医院接诊的病人越来越多,张定宇分身乏术,实在顾不上再去探望妻子,他非常内疚,在后来的采访中说:“我也许是个好医生,但不是个好丈夫。”
不久后,好消息传来,妻子在使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情有所好转。1月29日,她正式痊愈出院,回家休养。
2月3日,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通告,为表彰张定宇同志的先进事迹,决定给予张定宇同志记功奖励。
2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给予张定宇记大功奖励。
2月9日,农历十五。在中央电视台的元宵特别节目上,主持人水均益连线了正在前线的张定宇医生。在白大褂的左胸上,张定宇别了一枚党徽。他说,感谢全国人民的驰援,我之前每天睡3小时,现在我可以睡6个小时了,“非常感谢大家,我的睡眠是全国人民给的。”
截至10日晚,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以及驰援武汉的各地医护人员的努力下,医院累计收治病人1500余人,部分病患已顺利出院。金银潭医院共有9名医护人员院内感染,一些已出院,没有重症案例。这同张定宇早期的敏锐、雷厉风行的举措不无关系。
2月4日凌晨1点,张定宇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查看这里的筹备状况。在网友上传的视频中,他一路蹒跚跛行,留给人们一个急匆匆的背影。
2.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二
巴黎正是五月, 满城的新绿让人心旷神怡, 我品味着平凡真实的巴黎, 忘情地融入巴黎的浪漫。 虽然忘情, 但是我依然清醒着, 因为到了巴黎, 去卢浮宫, 用双手与这座盛满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殿堂拥抱, 是此次我来巴黎的最大心愿。
当我跨过门槛, 终于真实地站在卢浮宫的大厅里时, 面对着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 我激动万分。 所有来拥抱卢浮宫的世界各地的游人和我一样激动、肃穆。 在这座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里, 我能倾听到所有艺术珍品撞击朝圣者心灵的声音。 在卢浮宫里行走, 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所到之处, 映入眼帘的皆是艺术珍品和精品, 对于每一个到来的人来说, 仿佛是在天堂里面旅行。
卢浮宫气势宏伟, 掩映在红花绿草之中, 逶迤的建筑群在大地母亲的怀抱里呈“几”字形布局。 这样布局的含义是很深刻的, 喻示着法国的发展史是曲折向前的。
卢浮宫左邻沃利大街, 右濒美丽的塞纳河。 人们从杜伊勒利广场通过卡鲁塞勒长廊和小凯旋门, 便可置身于卢浮宫广场。 卢浮宫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雄浑的乐章, 其面积之大、包容范围之广, 是其他建筑难以相媲美的。 卢浮宫的总面积达15 万多平方米, 内设埃及艺术馆、东方艺术馆、希腊和罗门艺术馆、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雕像馆等, 藏品多达40 万件, 仅藏画就有1.5 万件。 这里的奇珍异宝十分诱人, 让人情不自禁地想伸出手去抚摸。
在以往6 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 卢浮宫经历过10 余次大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1793年8 月, 法国“国民公会”决定, 把昔日的皇宫辟为国立美术博物馆。 同年11 月18 日, 卢浮宫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从此之后, 卢浮宫成了艺术品的荟萃之地。 为了使博物馆名副其实, 巴黎从上到下、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 在此, 值得浓墨重彩一笔的是拿破仑。 他将远征埃及、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俄罗斯等国家时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都存放于此, 以此向人们炫耀自己所谓的“功绩”。
然而, 历史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拿破仑兵败滑铁卢, 在威灵顿公爵麾下服役的英军士兵又从卢浮宫掠走了总计5233 件油画和雕塑珍品, 只给卢浮宫留下了可怜的1000 件绘画和雕塑作品。 战争结束后, 法国从英国索回了部分艺术品, 并公开接受了大量私人捐赠的艺术珍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收集和积累, 才使卢浮宫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上规模最大和藏品最丰富的艺术博物馆。
在卢浮宫浩瀚如烟海的艺术珍宝中, 有三件镇馆之宝———《米罗岛的维纳斯》《萨摩屈拉克胜利女神》和肖像《蒙娜丽莎》。
在卢浮宫, 我看见《米罗岛的维纳斯》静静地矗立在展厅的入口处。 这尊雕像是中世纪希腊雕刻家的得意之作。 在罗马神话中, 维纳斯是美与爱的化身, 是女性美的集中体现。 这座雕像用半透明的白云石雕刻而成, 造型逼真高雅, 形体各部分比例谐和统一, 尽管上臂残缺, 但是依然栩栩如生, 让人赞叹不已。 她的风姿绰约和天生丽质让人为之心动, 特别是那双传神的眼睛, 好像在专注地倾听每一位崇拜者表露自己的心声。
《蒙娜丽莎》的作者是达·芬奇先生。 被誉为意大利天才画家的达·芬奇, 用他的画笔留住了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摄人心魄, 我久久地凝视着她, 就像达·芬奇创作时一样专一和专注。 我突然发现, 站在大厅的任何一个角度和位置, 都可以发现蒙娜丽莎在深情地注视着你, 发现她在用眼睛和你进行交流。 达·芬奇先生给这位坐在阳台上的少妇创造了一个右高左低的背景, 从左至右, 或从右至左看时, 都会感到人物在下降或上升, 随着视角的变动, 整个画面都在变化。
据传, 达·芬奇与蒙娜丽莎是一对情人。后来, 蒙娜丽莎在父母的逼迫下嫁给了他人, 达·芬奇带着无限的惆怅和思念, 用了五年的时光, 将他心中的蒙娜丽莎画在画布上和自己的心中。 我是相信这一创作背景的, 否则蒙娜丽莎不会这样传神, 不会这样楚楚动人。
第三件珍宝则是无头断臂、双翅舒展欲飞的胜利女神尼卡雕像, 这尊雕像是1863 年在希腊的莫库勒岛上发现的。 女神高达2 米, 表现了凌风欲飞的风采, 体现了高度精湛的雕刻技巧。
当我依依不舍地走出卢浮宫时, 正是夕阳西下。夕阳的余晖将卢浮宫染得金碧辉煌, 那座全玻璃结构的金字塔建筑更是光彩夺目。 它的设计者是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 20 世纪80 年代, 巴黎政府对卢浮宫做了长达6 年的整修, 在卢浮宫后院拿破仑广场的中央增加了一大二小3 座玻璃金字塔建筑。 金字塔主塔高26 米多, 用675 块铝化玻璃镶嵌而成。
贝聿铭先生在设计前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更懂得什么是传统。”于是, 在古老的卢浮宫, 就有了年轻的玻璃金字塔。
卢浮宫, 没法和你说再见。
(选自人民网———国际频道, 本刊有删改)
鉴赏空间
上文是一篇介绍法国著名博物馆卢浮宫的说明文。 作者采用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构思全文, 重点描写三幅作品时, 又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结构清晰明了。 这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在写作顺序上有共通之处。 此外, 两篇文章最大的共同点是在说明文中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阅读的时候需要细细体会。
[读有所思]
本文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同样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 但在描写局部时, 两篇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又是不一样的。 如何根据说明对象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两篇说明文都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这有什么效果?
(张烨/设计)
3.不忘英雄 清明游人民英雄纪念碑 篇三
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天安门以南,毛主席纪念堂以北,矗立着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决定,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日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虽然无数次路过天安门广场,却从没在意过广场中央的这座纪念碑,刚好利用清明节这个契机,好好的感悟一下纪念碑的意义,了解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初春的北京,微风习习中夹杂着丝丝暖意,路边的迎春花早早地举起了黄色的花骨朵热烈地迎接着春天的到来。去天安门广场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地铁了,从天安门东站下,往西走不远便能看见天安门广场中央那座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走近纪念碑,能看到纪念碑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整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103吨,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下层座为海棠形,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浮雕高2米,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然而为什么要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背后又有着什么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纪念碑建造之初
在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殷双喜编写的《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一书中,作者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需要有一个重要的历史象征,它该是什么样子呢?一座塔还是一座亭子?”当时的设计者梁思成认为,它应当“像一座中国到处都能找到的石头纪念碑”,这个建议最终被设计小组接受。于是1949年9月30日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做出决议,要在首都北京兴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以纪念1840年以来在中国历次革命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
最初关于纪念碑的建造地点曾有过多种意见,委员们讨论时曾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也有人主张建在八宝山,最终是由周恩来根据多数委员的意见,决定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周恩来认为天安门广场有“五四”以来的革命传统,天安门广场将是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敬仰的地方。
1949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与全体政协委员一起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址奠基典礼,毛泽东在典礼上宣读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纪念碑成为共和国在天安门广场打造的第一座历史性建筑。
这篇雕刻在碑石背面耳熟能详的碑文,是由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周恩来亲笔书写的。那时,周恩来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遍碑文,前后共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了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碑文写好后,雕刻碑文的任务也非常艰巨。篆刻师陈志敬就是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碑刻碑文的人。1949年9月23日,有几位政协的同志到他家,要求在9月30日前把154字的碑文刻好。接到任务后,陈志敬开始准备碑的石料。按照常规的方法找石料,肯定来不及,只能在家里的旧碑中找了一块合适的,但必须先把旧碑上的碑文磨平磨光。9月30日上午,陈志敬雇了一辆人力车把雕刻有碑文的奠基石碑送到天安门广场,因为担心车来回颠簸会把石碑弄坏,所以特地拿一床被子垫着。
坐南朝北的纪念碑
随着奠基典礼的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曾向全国各地征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当时征集到140多件方案。周恩来在审定设计方案时曾提出,为了将来能让更多人非常醒目地从长安街看到纪念碑的正面,建议将传统的纪念碑坐北朝南的形式改变为坐南朝北。
1952年5月1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主任由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彭真担任,副主任为著名建筑家梁思成。1953年后,委员会的工作就是对既定方案的颜色、高矮等情况进行进一步完善和修改,边设计边施工,直到1957年设计工作才全部完成。在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亲自为纪念碑的碑石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的题词。
这个“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题词毛泽东共写了3幅,他还捎口信说,要多请专家提意见,问哪一幅可以用,也可以选取一些字重新编排。如果认为写得不够好,还可重写。现在纪念碑上的8个大字,就是征求专家意见后,从3幅字中选取8个字重新编排而成的。
经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讨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形设计主要参照了中国的唐代石碑与清代石碑,但碑顶的设计在当时是最为困难、争论最多的一个部分。最终选取的碑顶方案是由梁思成制定下来的。他在结合了多处古建筑外形的基础上,设计形成了纪念碑的雏形,并在碑顶上破天荒地加了个“小屋顶”的装饰,这个极具特色的“小屋顶”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各种新建筑物之上。
此外,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花圈纹饰也十分重要,不仅是纪念碑建筑装饰的组成,也生动地表达了人民对英雄的崇高敬意,浮雕花圈表示对英雄的永久纪念。林徽因与梁思成是纪念碑上花圈纹饰的主要参与设计者。他们采用百花和卷草作为碑座装饰纹样的主题,而在不同的位置上用不同的方式以求变化,以取得建筑物本身各部分所要求的装饰效果。
凝结艺术家心血的浮雕
纪念碑碑体设计确定后,下部装饰的浮雕创作也随之开展。1953年成立了纪念碑美术创作组,著名作家、时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有两位,一位是雕刻家刘开渠,另一位是画家彦涵。刘开渠负责雕刻方面的组织工作,彦涵负责画稿设计的组织与协调。”
彦涵画过渡长江的油画,因此《胜利渡长江》的画稿便由他来设计。稿子画了三遍,第一遍画的是战士头戴美式钢盔冲锋的场景,这虽然真实地反映了渡江战斗的情形,但考虑到群众对解放军的普遍印象,于是第二稿将战士们改为头戴布军帽,并且突出了指挥员以及划船民工的形象。后来,纪念碑建设时采用了此稿。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创作,凝聚了许多人的心血,包括来自河北曲阳和苏州的石工,他们的祖辈都从事石匠工作,这些人的功劳不能忘记。
这批石工有28位,他们传统雕刻技艺很高,但对西方雕刻技术并不了解,也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风格。于是,在刘开渠的领导下,这些石工接受了很长时间的培训。雕塑家们拿出自己的人像雕塑作品,让石工练习,由于浮雕所采用的汉白玉开采于北京房山,完整的大料不容易取得,为确保石料不被损毁,石工在练习人像雕塑的基础上,再进行纪念碑人物试刻。
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于1958年5月1日。艺术家们的心血都凝聚在纪念碑下层四面镶嵌着的8幅汉白玉大型浮雕上了。
因为是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就这样,一座为了纪念他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在了全中国最显眼的天安门广场中央,他们的精神也深深地被中华儿女们铭记在心中。
Tips
交通
乘车路线:乘坐地铁1号线或公交1路、99路、52路、等天安门广场东下。
自驾路线:长安街天安门正对面。
4.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四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1
一线天,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又因景观奇特而闻名。疫情发生以来,近400万名城乡社区工作者奋战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平均6个社区工作者守护着一个社区,每名社区工作者面对350名群众。1:350,这些在一线的社区工作者,前方要战“疫”,后方要守护群众,你们和你们一样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才是最美的“一线天”。
“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在战“疫”一线,你们如磐石一样坚韧。常说,身在其中,方知其中“味”儿。其实,在战“疫”一线的你们也有苦、也有累、也有烦,只是你们从不怕!
战“疫”一线不怕苦,因为你们把这“苦”默默地落到了心底。越是饱尝苦难的民族,越能理解灾难的意味,我们是从苦难中走出来,一往无前的民族,你们的“根”就扎在这样的民族之上。越是历经沧桑的国家,越懂得自强的重要。在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度,除了勇往直前,没有退路,你们的“脚”就踏在这样的土地上。在战“疫”一线的你们,呈现出了“中国人”的脾气,“中国人”的硬气和“中国人”的志气。面对1:350,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盛下这样的“苦”,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容纳这样的“苦”,只有举国的同心才能战胜这样的“苦”,这在你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你们身上彰显得更加直截了当,在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不屈的意志,中国昂然的毅力,中国惊人的品格。平生多磨砺,天地由我行。我们知道,你们把这“苦”默默的落在了心底。
战“疫”一线不怕累,因为你们把这“累”渐渐地用到了极致。疫情就是命令。生长在这里就会坚决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寸土地,这是你们对命令的“回应”。防控就是责任。工作在这里,就会勇敢地守好这里的每一块阵地,这是你们对责任的“回答”。累过极致,就不感觉累了。为了打赢防疫阻击战,无论风雨,你们连轴转、“开夜车”。每天醒来就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如哪吒有个“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化作“千手观音”,驱除这场“疫”魔,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白天与黑夜。众人捧柴火焰高,是源于来自不同层次,不同力量的累积。正如庆幸的是,我们处在可以让数据“跑步”的时代,很多地方已经运用这些技术,把社区工作者和一线抗“疫”工作者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你们集中精力、轻装上阵,心无旁骛战斗在第一线。
战“疫”一线不怕烦,因为你们把这“烦”悄悄地躲到了静处。基层一线是群众的“天然”防线。记得在做村官时,一位退休的老村官告诉我,把基层工作做好,一个重要的方法是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耐”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要想把社区这道防线守住,一方面,要坚持严防死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不忽视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要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安慰群众的腻烦心理,要安抚群众的抵触情绪,追本溯源,就是要“耐”烦。只有“耐”烦,才能守住这“天然”防线。反求诸己,在战“疫”一线的工作者也有“烦”,更需要安抚、安慰,只是你们在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把这种“烦”悄悄地带到了角落里,看一下家里人发来的信息,刷一下朋友圈,甚至是低声的抽泣几声,第二天黎明,你们还是接着干!
“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瞩目仰望,你们就是那万丈青天!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2
张定宇,男,现年56岁,1986年7月参加工作,200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研究生学历,临床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曾任武汉市第四医院医务处副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党委委员,武汉血液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2013年12月至今担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传染病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现聘任管理五级兼任专业技术三级岗位。该同志2013年、2014年、2015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优秀,2017年年度考核优秀。2008年原湖北省卫生厅授予“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授予“2016—2017流行季H7N9防控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1月,湖北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武汉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张定宇同志长期从事医疗一线工作,曾赴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带领湖北省第三医疗队赴汶川抗震救灾。无论是禽流感席卷而来、甲流爆发之时,还是这次疫情肆虐,身为党员的张定宇都雷厉风行、毅然决然,跛足前行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每一个角落,带领着全院职工,站到疫情的最前沿,担任冲锋在前的“逆行者”,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他冲锋在前、身先士卒。高度重视武汉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出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情况,对首批7名不明肺炎患者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率先采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样本送检,为确定病源赢得先手。在大量诊治实践的基础上,率先将抗艾药物克力芝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为治疗赢得宝贵时间。
面对艰巨繁重的防控任务,他勇于担当、连续奋战。该院转入首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以来,带领600多名医护人员,一直不间断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该院240多名党员,全部坚守在急难险重岗位上,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直面绝症、舍身忘我。隐瞒自己身患渐冻症的事实,顾不上照顾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入院的妻子,夜以继日投入抗击疫情工作,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力争抢救更多病人,与所有白衣战士们一起,为患者、为社会燃起生命的希望之光。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3
回首向来时,难忘这英勇奋战、闯关夺隘的200多个日夜。自4月8日武汉大城重启,时间过去5个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时间过去8个多月。穿越疾风暴雨,经历艰苦卓绝,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经过一场场斗争的磨砺,在烈火洗礼中迸发奋进磅礴力量。
每一次的生病过后,都能让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仿佛生命就是一根细丝,轻轻的一碰,它就会缓缓的断裂。非典那年我是个无知的小宝宝,感觉不到身边的惶恐。新型冠状病毒的今年我18岁,深感生命的珍贵。
没有什么事一帆风顺的,只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疫情期间我是感到如此的幸运,我健康地和我的爸爸妈妈在一起。每天实时地关注疫情的新情况,看着数量的不断攀增和网络各界的评论。
这一系列的事都让我一次次的提升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会热泪盈眶,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令我感到最动容的是那些年轻的志愿者们,他们自愿去支援武汉不求任何回报。与那些利欲熏心的人相比,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更多。无论你是世界各地哪个角落的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我们就是一家人,并且我们始终在一起,只要你需要,我就会去搭把手帮你。还有一位老人,他的话让全国人民都安下心来,坐在家里,不在惶恐。这样一位垂暮之年的人,让我打心底里深深的敬佩,我立志要向他学习,无论以后我会从事于哪一岗位,我都会坚守到最后一刻不放弃,热衷于我的职业,我认为赞美他最好的诗句就是臧克家著作的《有的人》。
疫情爆发,全国人民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投入到一线去,让我深深地感动,我们的大中华,永远的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今年参加高考的考生,我深深地希望那些在网络上肆意传播消息的人,请停下你们的手指摸着你们的良心对自己说“我是一名中国人”。希望那些在一线奋战的白衣天使,愿你们首先平安再去守护我们的健康。希望那些正在实施雷山医院工程的工人们,愿你们首先注意安全再去拼尽全力建设。希望那些待在家里的学生,不要松懈,努力学习,毕业后成为保护我们祖国的人。
生命诚可贵,身体是一切劳动的本钱。我建议那些待在家里的人,你们也不要懒惰,要在家里做适当的运动。出门时,一定要戴口罩,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社会各大营销场所要注意消毒处理,为公众提供安全场所。做好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工作,别恐慌,为武汉人民尽可能地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论你是白皮肤,黑皮肤还是黄皮肤,无论你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某国人,都请你记住,我们生而为人,我们就都是一家人,抗击疫情,我们一直同在。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4
“我身后都是老百姓,我要守护我必须要守护的人。”这是江西省安义县新民乡向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何致忠在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中经常挂在嘴边、愿意跟人分享的话。这句简单而朴素的话道出了他作为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显现了他在危难时刻和急难险重面前的责任和担当。何致忠作为千千万万抗击疫情党员干部当中的一员,他在抗疫路上的点点滴滴,可以从“一日三餐”中窥探出奥秘。
一个馒头,一碗稀饭,是他抗疫路上的“必需品”。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选择了吃住在社区,他一天的早餐就是一个馒头加一碗稀饭,十分简单。快速吃完早餐后,他就前往社区内为居民张贴宣传单,仔细核对湖北入赣返乡人员的信息、收集返乡人员的体温记录。由于他只有一只手臂,当乡里领导考虑到他身体情况,想把他安排到二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何致忠坚定地说道:“如今疫情形势如此严峻,尽管我身体残疾,但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必须义不容辞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疫情防控工作很累很苦,但他从未因这点累而抱怨,因为他的心里已经扎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信仰、对社区居民爱大于天的感情。他的奉献付出只是广大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的一个缩影,正是这些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让党员本色在战役火线越擦越亮,让党徽底色在疫情防控一线熠熠生辉!
一碗蛋炒饭,一勺豆腐汤,是抗疫路上的“营养品”。上午排查工作忙完后,他就匆匆忙忙到家给自己做了个蛋炒饭,又做了豆腐汤。他常说,这个搭配是最有营养,最养生的。吃完午饭,他又做起了“配送员”。“何书记,给我带点几斤肉,回来给你钱”“何老板,给我带条鱼回来”……“收到,晚上我就给你买过来,明天给你们送过去”,他答应道。每天下午4点去买菜,5点左右去送菜,晚上还要守夜班,有时候睡眠不足4—5个小时,可他依然乐此不彼。他说,“以前服务大家总觉得累、觉得苦,但现在觉得很快乐、很开心、很光荣。”社区居民都说:“我们书记虽然是独臂,但是他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冲在前面,我们就有信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干部在疫情一线诠释了入党时的铮铮誓言,用行动撑起了战胜病魔的全民信心。
一碗泡面,一根火腿肠,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忙到晚上8点,才把社区群众需要的东西给准备好。又想起了要对返汉人员进行测量体温,又急忙跑去了给他们测量体温并记录。虽然每天做的最多的就是“戴口罩、测体温、劝返群众”,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的核查,但他从不马虎,坚持做到一丝不苟。忙碌完,在晚上一碗泡面加一根火腿肠就是“美味”,就是抗疫路上的“奢侈品”。对他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在帐篷里和亲人视频对话,在街道社区为居民采购就是日常……亲人朋友常叫他多休息,他却说道:“疫情当前,我必须冲在一线,报答国家一直以来对我的关怀。”人们常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这场只许胜利的战役中,哪里有疫情、险情,哪里最困难、最艰苦,哪里就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默默坚守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践行“守初心、担使命、战疫情、保平安”的神圣职责!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观后感5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全国的疫情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死亡病例日增长数逐渐减少。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应该以更扎实、更接“地气”的作风打赢抗击疫情阻击战,绝不可让形式主义拖了后腿。
多一些统一指挥,少一些重复发文。形式主义贻害无穷,注重形式不重实效,很容易出现“精力空耗”现象。现在各地均成立了抗疫指挥机构,对本地区的抗疫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一些地方缺少统筹安排,不同部门各发指令,重复给乡镇、村布置相同或类似的工作,导致身处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干部被无谓的工作消耗了精力。显然,这又是犯了形式主义的病。我们应该提高抗疫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能力,建立更高效的信息互通机制,将各种数据进行共享,避免因为各部门之间欠缺沟通协调,欠缺统一部署,导致各发指令、各下任务、重复发文。疫情防控是一场艰巨的阻击战、攻坚战,各个部门应积极参与,形成合力。
多一些“跟我上”,少一些“给我上”。在战争年代,共产党员扛着红旗高呼“跟我上”,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身先士卒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这场战“疫”中,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多一些“跟我上”,冲锋在前,奋斗在排查一线、宣传前沿、医护主战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履行铮铮誓言;不要只到现场拍拍手、挥挥手,有形式,没主意,压力层层加码转嫁给基层。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加压,身临一线不后退,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到“密切跟踪、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坚定有力、毫不懈怠做好各项工作”;不要四处奔波“亮相”“作秀造势”,让基层干部和当地群众难以招架。
多一些物资援助,少一些报送表格。“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广大的基层干部是冲锋在前的突击手、排头兵,各部门必须为基层干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确保口罩、消毒水等物资能准时按量配送到位,不能让前线的战士“缺枪少弹”,要让他们都有口罩戴,而不是只有口号喊。同时减少重复或不必要表格的填报,避免基层干部的力量被分散,精力被消耗。“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实属不易。只有将拖后腿的形式主义从疫情防控中消除掉,广大基层干部才能干字当头,干出样子,干出风采,干出成效。
“飞雪迎春到”,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拒绝形式主义,就一定能战胜疫情,扫去病毒的阴霾。在山花烂漫时,会心一笑。
5.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五
主动请缨,争做前线“冲锋者”。春节前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作为扬州电视台主打新闻栏目,《扬州新闻》承担着传递党委政府声音、及时报道疫情、发布权威信息的重任。1月22日下午,扬州突现首例疑似病例,得知这一信息,朱林川主动请缨,紧急赶往市三院采访报道,甚至连基本的防护装备——口罩都没来得及准备,便拎起摄像机直奔现场,抵达医院后才设法解决防护问题,第一时间发回了报道。为更深入报道抗疫一线,扬州广电成立了4人前线报道组,随时准备进入最危险的隔离病区拍摄采访。尽管不是医卫条口记者,但朱林川再次主动请战,申请进入前线报道组。截至目前,朱林川已前后七次进入市三院、多次前往苏北医院、扬大附院等扬州抗疫最前线进行采访报道,是疫情期间出入危险区域最多的“逆行记者”,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90后”党员的入党誓词。
吃苦耐劳,甘做一线“坚守者”。虽然是“90”后,但是朱林川已经是一位有着八年工作经验的“老”记者,加班加点采访已是家常便饭。为了更好地深入疫情最前线报道,朱林川主动与家人隔离,安排爱人带着2岁的女儿回了娘家,自己以台为家,随时待命出发。没有后顾之忧,他也更加玩命地工作,在专题报道《新闻特写:夜幕下的坚守》中,他主动承担了时间最晚、沟通最难的市三院部分。深夜十二点,他联系拍摄了医院隔离区的医护人员换班,用镜头直观展现了一线医护人员的辛苦和坚守。为了做好“保供应”的报道,正月初六,他在凌晨三点前往市定点屠宰场,探访生猪供应情况,将鲜活、生动的新闻现场搬上了荧屏。
6.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六
在_高速口,40岁以下公安干警主动请缨,24小时值守,所有车辆全部登记,所有人员一律测温,可疑车辆进行劝返,护住_平安,__平安第一道“防线”。
在村内,“哪里有危险就让我们去”他们配合市公安局、镇政府做好外来人员登记调查随访,重点关注湖北或经湖北返乡人员,动态管理_市以外返乡人员,保证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
在值班室,他们依据大数据情况分析,为镇村对疫区返_人员的摸排提供强大数据支撑,及时封堵、删除有关谣言和歪曲报道,并依法打击和处理谣言制造和传播者,面对错综复杂上百万条数据,他们保证“一切事经我手无差错”。
7.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七
人物时事速递>>·原创·
四方救助,八方祈福,但他的生命还是永远停止在了2016年10月1日下午4点34分,年仅38岁!他就是河南救火英雄王锋!2016年5月18日,南阳市西华村一栋三层民宅一楼突发大火,浓烟滚滚。住在三楼的王锋在将妻女送达安全地带后,不顾个人安危,三度勇闯无情火海先后救出24人,他自己却被烧成黑炭,烧伤面积达98%!除他以外,无一人伤亡。王锋救火的事迹感动全国,不到一个星期,社会各界为他捐款200多万,所有人都想从死神手里抢回这位救火英雄。7月,王锋荣登“中国好人榜”。7月12日,王锋转至北京治疗。然而,十余次植皮手术后,因严重感染导致免疫力低下,伴随多脏器功能损伤,与死神拼搏136天后,他还是离开了人世。10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致敬河南救火英雄王锋:没有过往英雄的牺牲,就没有今日国家的强盛。在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王锋舍生忘死,挺身而出,以三入火海勇敢救人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令人感动的英雄赞歌。
人物素描1 舍己为人
王锋第二次冲进火海时,救出了3人。这时候,他还没有被烧伤,虽然楼内已是火光冲天,不时响起噼噼啪啪的爆炸声,但王锋不顾生命危险,又冲进了小楼,再出来时,他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志已不清醒。即使这样,王锋还在外面跑着喊着:“快救人啊,快救人啊,失火了!”向四周邻居呼救示警。从住处到张衡路口,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都留下了他带血的脚印。当天大约1点35分,来了两辆消防车,迅速扑灭了大火,楼内所有居民都已脱离险境,但王锋已经处于半昏迷状态,脑子里就記着“救人”这一件事,当大家把王锋弄上救护车时,他还不肯上车,一个劲地说:“楼上还有很多人,先救他们。”
人物素描2 痛而不言
被王锋的事迹感动不已的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大家都希望他能死里逃生。王锋自己也在努力,为了治疗他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和承受的痛苦。前后10多次的大型植皮手术,每一次,之于他都是刀插血骨的疼痛,他痛得浑身颤抖,痛得彻夜无眠,却从不呻吟。被火灼伤的皮肤极易感染,创口很快会生长出腐肉,护士几乎每天都会将新长出的腐肉割掉,之后,再送王锋去“泡澡”,只不过,是用消毒用的盐水。“泡澡”时,有人闹,有人跳,有人“拼死挣扎”,哭天抢地……但王锋每次都不发一声,即使痛得全身都在颤抖。
人物素描3 有责任、有担当
王锋是家中长子,有一个患有癫痫的弟弟,双亲的身体也不好,早早地,他就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结婚之后,他与妻子共同撑起这个家。生前的他与妻子开了个叫“小饭桌”的辅导班。30多个学生,每天除了辅导孩子写作业,他们还管两顿饭。对于孩子的伙食,王锋也是亲力亲为,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起床做饭,把孩子们送去上学后,又一头扎进菜市场……等到晚饭结束,一切收拾妥当,常常已经是深夜。躺在病床上的王锋还总是念叨着这些孩子,妻子告诉他已经托付给别的辅导班,他才安心。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舍己为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800字左右。
【范文片段示例】如果说,“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那么王锋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好人。本已逃脱火海的他大可报警之后坐等消防官兵来救火,他却舍生忘死,三入火海,救他人于危难之中。他的身材并不比我们高大,却足以让我们仰望。当我们在为他的离去感到惋惜的同时,更应该接力这位“时代先锋”的精神——舍己为人,临危不惧。
8.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八
正是在这焦灼时刻,来自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科的谭灿培同志挺身而出,主动报名参加第三批抗疫工作队。此时他的妻子正身怀二胎,预产期就在3月中下旬,而第三批的抗疫支援一线时间将持续至3月15日。担心妻子临近预产期胎儿随时发动的可能性,谭灿培将家里的汽车留给了妻子和家人,自己则马上联系亲戚借车去抗疫一线。
3月1日,根据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统一安排,谭灿培来到了横沥镇长巷村支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工作中,他及时根据上级防控工作指示要求,检查复工企业落实防疫工作情况,重点对人员的出入体温监测登记、用餐安全、防护物资储备等情况进行检查;检查入村卡口科学管控情况,比如将落实莞e申报和进行体温检测结合起来,严把基层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检查“三小”场所以及出租屋,将疫情防控的要求传达到每一个经营主以及每一位住户。除了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等相关工作,对基层弱势群体的生活他也是一直放在心上,多次协助村委将慰问物资亲手送往低保户和孤寡老人的手中。根据近期境外疫情日益严峻的态势,谭灿培第一时间建议村委干部要及时收集掌握村内境外来莞返莞人员信息,同时重点巡查企业是否有境外从业人员及客户来访,为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疫情防控阻击战织密织牢基层防护网。
9.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九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伯礼主持讨论制定中西医结合救治方案,指导中医药全过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取得显著成效,为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贡献。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人民英雄张伯礼抗疫先进事迹个人有感.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1
授予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高校校长张伯礼“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消息传来,海河儿女倍感兴奋。
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张伯礼校长,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和、谦逊。“盛名之下,其实难符!我占了全国医护人员的功,占了中医药之功。感谢党和国家的鼓舞和信任!我将再接再厉,倍加珍惜党和国家赐予的荣誉,做好充分防控预备,打赢抗疫决胜之战。”张伯礼告知记者。
张伯礼一再表示自己获得的这份荣誉太高太重了。“抗疫期间全国医护人员都在努力奋战,从中心到地方到各行各业的人员都在全力支援,湖北、武汉人民做出了重大牺牲,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张伯礼对记者说,“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人民赐予整个医务界的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赐予中医界的无上荣誉,我只是其中一般的一员,努力尽职而已。对我来说,被授予的国家荣誉称号不是给个人的,自己只是个代表。“许多医护人员做得都比我好,尤其还有一些同志牺牲了,这让获得荣誉的我感到担心。在抗疫前线,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张伯礼告知记者,他刚刚填了首词,用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清平乐·人民才英雄》
白甲十万,战疫三月酣。江城生死皆英雄,数英雄独颜汗。
中心经略济生,举国众志成城。中西协和防治,环球凉热彰明。
张伯礼告知记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给了天津中医药高校和团队许多关怀和关心!我和团队将此化为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预防工作,为秋冬可能到来的疫情做好充分预备。近日带领团队围绕新冠肺炎预防和治疗药物研发及生产开展了大量工作,同时在市卫健委的支持下,培训了中医医院的防疫队伍,主动开展防疫技术学习。此外,组分中药国家重点试验室刚刚获批,也在主动组织项目,尽快研制出更好的药来回报党和人民。
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2
张伯礼院士泪洒会场!有一种落泪,叫责任与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男儿有泪不轻弹”。
张伯礼教授,一位年逾72岁的大龄逆行者,怀揣着对祖国的喜爱,为关心那些需要关心的人,他不顾个人身体,将全身心都投入到抗疫工作中。
他此次的落泪,与其说是难受,不如说是对如今国内取得的良好效果的感动。
正如张伯礼教授曾经在一次直播中的讲话所言:
我在武汉待了82天,我把看到、听到的,都跟大家说,有些事情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只有在中国,才能做到这一点,才能赢得抗疫工作的成功,才能救治每一个患者,不管你是多大岁数,不管你是穷人、你是富人,都是如此。哪个国家能做到呢?
中国,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我们应当为自己的祖国而骄傲。
百年大计,训练为本,敬重自己的祖国、爱国,才造就了如今这样的高效、平安,爱国训练也应当是训练的重中之重。
如张伯礼教授这般,不顾个人安危的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明明已经在各自领域拥有很高的地位,按理说,他们“犯不着”去一线冒险。
可是,他们坚决果断,没有条件,制造条件,也要去武汉,只为真正发挥自己的完和热。
正如张伯礼教授、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
他们是真正的“逆行者”之完!
把“胆”留在武汉的张伯礼
张伯礼教授作为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当时疫情发生,就乘坐飞机紧急奔赴武汉一线,加入到中医医疗队。
张伯礼教授接到任务之后,就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曾经2021年时的誓言,他到了2021年依旧践行!
抗疫期间,张伯礼教授由于过度劳累,甚至不得不进行胆囊切除手术,而在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这是一位将自己的“胆”留在武汉的“逆行者”!
而张伯礼教授的辛勤付出,也取得不俗的成效:入住中医方舱医院的患者,无一人转重症!
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3
疫情发生以来,年过古稀的张校长始终在坚守在抗疫前线,将患者的生命健康,置于自己的生命健康之前,在胆囊摘除手术的第三天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投入到救治工作中,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工作这,心系着患者,一切为了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愿山河无恙。在由中医全面接管的大花山方舱医院,充分体现了中医特色治疗的充分优势,为缓解患者的心情,张校长把医生患者变为伴侣,更好的救治病人,大花山方舱医院五百多名患者无一例转为重症,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张校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国为民,医者仁心。穿上白衣,就是战士,为国为民,战斗究竟。在抗击非典和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医是传承五千多年的国粹,张校长扛起了以中医药国粹为国效力的脊梁,将进展中医药作为毕生使命,始终在不懈地推动中医的进展。张伯礼校长是我们中医药学子的傲慢,是我们国家的傲慢。此次疫情张校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广阔的中医药学习上了深刻的一堂课。作为中医药传承者的我们,我们应当学习张校长的精神,应当时刻谨记作为中医药人的初心与使命,扎实学好理论学问,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呈现出我们青年人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4
抗击新冠肺炎,中医药的作用备受瞩目。在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中,中医药疗效究竟怎么样?一般人是否需要服用预防汤药?央视新闻独家连线正在武汉战“疫”一线的中心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高校校长张伯礼带来权威解答。
1月27日,年逾七旬的张伯礼赶赴武汉,参加新冠肺炎的救治工作。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江夏方舱医院。
江夏方舱医院380例病人
无一例转为重症
记者:江夏方舱医院和其他方舱最大的区分是什么呢?
张伯礼:江夏方舱医院是以中医诊疗为主的方舱医院,它和其他方舱医院最大的区分在于,这个医院里全部的医务人员都来自于中医医院、中医药高校,由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的209位中医大夫组成,进驻江夏方舱医院。
张伯礼:江夏方舱医院里的患者都以服用中药为主,除了有统一调配的汤剂外,还会依据每人不同的身体状况进行配方颗粒的调制。
张伯礼:除了服用中药外,患者每天会练习太极、八段锦,同时会加入针灸等中医的医疗项目。这样的治疗支配不仅有利于康复,还可以关心患者缓解压力、愉悦精神。
记者:到目前为止,江夏方舱医院的中医药治疗效果怎么样?
张伯礼:第一批我们收治了超过380位病人,目前没有一例转为重症。目前,将近上百位病人核酸病毒一次转阴,个别病人两次转阴,间续有病人将要出舱,整体效果不错。
中医以成建制方式建立定点医院
和西医成为并肩作战的主力军
记者:您之前提到过治疗新冠肺炎中医药是主力军,关于这点我们应当怎么理解?
张伯礼:以前,中医的角色是会诊中提建议的参加者。但在这次疫情的治疗中,中医以成建制的方式建立了定点医院,从上到下拥有自主权。在这次治疗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中医和西医成为了并肩作战的主力军。
张伯礼:特殊是对于轻症患者,通过中医的治疗是可以让患者痊愈的,我对这点是有信念的。但在重症的治疗中,西医仍是主力军,中医是帮助作用的。中医、西医是我们中国人常用的两套医学体系,各有各的特长。
张伯礼:疑似患者或轻症病人,在初步确诊时应及早用药。等到了肯定阶段再用药,可能会错过最佳诊疗时期。一般感冒也是一样,用药越早越好,事半功倍。
记者:不同的地域用药配方会有一些调整吗?例如武汉和黑龙江,同样的清肺排毒汤内的成分会有调整吗?
张伯礼:是这样的,中医讲究因时、因地、因人。这个疫情的病因相同,所以致病因素都是一样的,临床表现也是大致相同,因此可以用同一个标准的处方来治疗。但是各地有不同的气候、地理特点,并且每个人的个体特征不同,所以应当做出适当调整,这样更有利于治疗。
张伯礼抗击疫情先进事迹心得5
利用春节假期,我观看了《人民的好儿女》系列训练片,其中大医精诚——张伯礼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张伯礼,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高校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当今中医药事业进展奠基人之一。他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大医精诚”之道激励同学:“要成大医,必先修身,‘无医德者不行为医’,为医者应有良好的医德”。?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医德的一位老党员,在中医领域里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0.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十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号角吹响后,于都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批事迹感人的先进典型。
有一种责任叫党员,有一种承诺叫立行立做
--记于都县禾丰镇中心小学驻禾丰镇尧口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刘贤春
刘贤春,一个有着党龄的普通党员教师,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在全县脱贫攻坚克难之时,对于脱贫攻坚工作始终严格按照上级组织的既定部署压茬推进,始终保持着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超常规的举措和方法,用最为坚决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做好最后的冲刺,为贫困县脱贫摘帽献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贤春积极参与户主会及走访慰问活动
武汉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传来时,驻村工作队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严格按照县驻村工作队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坚守岗位职责,值守村内关卡,全面排查监测,减少人员流动,做好应急准备,为确保疫情防控到位。
刘贤春身先士卒,模范带头。 带领驻村工作队全体成员履职尽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高高飘扬。
刘贤春积极调度为驻村工作队排忧解难,慷慨解囊解决医疗物资—口罩紧缺的困境,让一线守卡防控人员无防护后顾之忧。
11.人民英雄钟南山优秀个人先进事迹 篇十一
17年前,抗击“非典”勇挑重担;今年,抗击“新冠”再次出征。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代价很大。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9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说。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84岁的钟南山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无数生命。
钟南山出席广州市疫情防控新闻通气会(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逆行出征 战新冠勇担当
1月18日,钟南山登上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他临危受命担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为的是查明在武汉报告的一种未知的“新型肺炎”。此前几天,钟南山还向全国民众呼吁,普通人如果没有迫切需要,不要前往武汉。
在武汉实地调研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确认,这种“新型肺炎”已经出现“人传人”现象。1月20日,钟南山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果断向社会公布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的情况,拉响了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警报。
此后,他多次出席新闻发布会,为公众答疑解惑,为一线战“疫”注入信心。
“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1月28日,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为焦灼的时刻,钟南山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动情地说。
这并不是钟南山第一次“敢医敢言”。早在“非典”疫情期间,他在“衣原体是病因”几乎已成定论的背景下,提出并证实“非典”病因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8月,国家领导人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程中作出的杰出贡献。
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什么是最大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在全国中小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上,钟南山动情地说。
8月27日,钟南山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团队对外宣布,一位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支持长达111天的新冠肺炎患者成功康复出院,创造了医学救治的奇迹。
ECMO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视为重症患者“最后的救命稻草”。钟南山说:“在救治过程中,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即便看起来必死无疑的患者,我们还是要像绣花一样抢救回来。”
在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这里来”落地有声、铿锵有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再次做出“绝不放弃任何一个患者”的庄严承诺。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钟南山还多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为湖北等地危重症患者会诊,给当地医生和患者吃下“定心丸”。
“由于武汉的患者多,中央立刻组织了全国4多名医务人员来支援武汉,而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起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援鄂医务人员们,个个以能够参加抗疫为荣。”钟南山说:“把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做到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疗工作者,能够得到‘共和国勋章’,很激动。但我更多考虑的还是‘责任’两个字。”他说:“我们要加倍努力,建好呼吸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平台,为进一步战胜新冠肺炎和防控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贡献我们的力量。”
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钟南山说,各行各业的抗疫英雄目标一致,只因“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国际上的疫情还是比较严重的,我们不能就此停止,要提升科研、防治水平,为全世界贡献更大的力量。”他说。
在一线指导救治的同时,钟南山始终坚守在国际医学研究一线,第一时间分享中国的抗疫做法和经验。
“传染病是没有国界的,战胜疫情需要全球合作。”钟南山说,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未来可能暴发的其他疫情面前,人类更需要共同面对。“通过交流,可让其他国家少走弯路。因为我们走过了艰难的路,所以要相互支持。”
1月21日,科技部宣布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14位专家组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科研攻关专家组,为一线防控治疗工作提供科技支撑。
12.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 篇十二
二月末,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张伯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乐观地表示:“4月底除了湖北以外,全国其他省市我觉得就可以摘口罩恢复正常秩序了。”此论断一出,全国人民备受振奋,让经历了月余“宅生活”的人们看到了回归正常生活的希望。
作为专家组成员,张伯礼院士随指导组于大年初三来到武汉。这位72岁高龄的中医领域的泰斗级学者,不畏感染风险,奔走在医院、社区,亲率一支中医治疗团队,会诊患者,琢磨处方,竭力推动中医药在救治患者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过去的那一个多月时间里,全国人民都知道,最危险的地方莫过于武汉,最危险的人莫过于参与一线救治患者的医护人员。
可是,年逾古稀的张伯礼院士不但亲自来了,他的儿子作为天津援鄂医疗队的成员,也来到了凶险的武汉城。这对父子兵,齐齐上阵,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来到武汉这么长时间,父子俩尚未来得及见上一面。
据媒体报道,全国已经有26个省份持续零新增,西藏、青海、贵州等不少省份已经持续多日零新增。贵州、青海两省已经官宣开学时间,青海省将在9日迎来高中、中职学校正式开学,成为最早正式开学的内地省份。
这样喜人的反转态势,背后凝结着钟南山、张伯礼、李兰娟、陈薇等众多医疗专家和全体一线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辛勤付出,其中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比如张伯礼院士,来到武汉后持续奋战在第一线,因为过于劳累,诱发了胆囊疾病,还做了手术。正常情况下,这样的手术再怎么也要休养一段时间才能上班,但是张院士做完摘除胆囊手术后的第三天,又回到了一线岗位上,继续投入紧张忙碌的工作。
张院士还风趣地说:“这是肝胆相照,我把胆留在这儿了。”同样奋战在武汉医护一线的儿子听说老爸做了手术,想前去看望,却被张院士所阻止:“你不要来看我,你看好你的病人就行!”
挖挖机有一位亲戚,也是七十多岁高龄,做了胆囊摘除手术,静心休养、用心养护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其间子女几乎要全程陪伴,给予事务服务和精神慰藉。
反观张伯礼院士,同样是古稀之龄,同样是胆囊摘除手术,儿子就在身边不远处,他却打破常规,术后第三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之上,还不准近在咫尺的儿子前来探望,叮嘱儿子把病人给照看好。医者父母心,在张院士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张伯礼成“无胆英雄”的事迹被分享出来,挖挖机真的被震撼了,网友们也纷纷点赞:“太感人了”“我被震撼了”“医者仁心”“院士保重啊”……就连天津支援湖北的总指挥都直言:““我听了这个故事很受感动,也很受教。””
是啊,真的令我们每一个人很是感动!
胆囊摘除手术后第3天上班的张伯礼院士,满脸严肃与疲惫的钟南山院士,防护服在面部留下深深压痕的李兰娟院士,等等,这些高龄的国士,以及忘我奋战在第一线的全体医护人员,正因为有他们无畏风险、勇往直前的拼搏与鏖战,才迎来了今天这可喜的防控工作形势。
当前形势来之不易,凝结着巨大的生命代价、经济代价,凝结着钟南山、张伯礼等医护人员持续辛勤付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倍加珍惜。让我们一起牢记钟南山院士的叮嘱,绝不麻痹大意,继续按照防控工作要求,做好个人防护,齐心协力尽早打赢这场新时代的全民战争。
13.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 篇十三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我好朋友抗疫的故事。他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突如其来,他只能一个人回家“过年”,因为他的哥哥嫂子是政府工作人员,他的表姐是医生都驻守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江汉区。照顾父母的重任就交给了他,但在家中的日子无比难熬,丰盛的饭菜难以下咽,夜幕降临难以入睡。对未知的恐惧,亲人朋友的担心,外界环境的压力使他身心俱疲。为了照顾好父母,他积极的调整自己的情绪,鼓励父母,积极响应社区号召,做了小区志愿者。他每天为小区居民买食材、送食材、量体温、写记录。
苦难的日子,有了希望就能挺过。难忘的经历,因为相互扶持而温暖人心。我的朋友是众多武汉人中普通的一个,不同于奔赴在抗疫一线的英雄,他的经历代表着每一个武汉人,每一个在疫情中,焦虑、迷茫、痛苦、坚强的武汉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他们就是英雄。
他们代表着这个城市,正是有一个个坚强的武汉人做后盾,武汉才会这样令人感动的“解封”。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啊,正因为有这群最最勇敢的人始终冲锋在最前沿的阵地,才使得我们可以如此平静的待在家中。
【英雄的人民人民的英雄抗疫先进事迹优秀】推荐阅读: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09-07
做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11-03
人民的好公仆(民政局长先进事迹材料)08-13
“**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事迹——街道社区主任10-31
“**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先进事迹——县委老干局局长范文09-0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表彰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先进个人的决定07-01
人民调解先进事迹材料08-29
XXX人民医院个人先进事迹09-20
人民日报副刊优秀散文选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