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2024-09-01

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8篇)

1.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篇一

大学生择业心理与择业价值观教育

[摘要]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择业价值观科学评判的三条基本原则 ,即社会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透过三种择业心理误区揭示了部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偏差。并且提出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三项策略 ,即加强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择业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和心理倾向 ,主要涉及职业选择时的基本价值判断、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等观念。择业价值观深刻制约着大学生的具体择业行为 ,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问题 ,显得尤为重要。

一、择业价值观的科学评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为此我们必须首先清楚什么是正确的择业价值观。但是对择业价值观的评判历来是个复杂的命题。所谓价值在根本上是指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因此 ,在不同的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不同的价值主体的择业价值观会有不同的侧重和倾向。但是尽管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们认为择业价值观的评判有几条基本的原则。

1.社会性原则。在社会学的视角下 ,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形式。由于社会和人类发展 ,需要个体从事一定的工作以促进发展。也就是说职业的第一个前提是个体对社会的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马克思强调要选择 “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他说: “在选择职业时 ,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 ,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 ,互相冲突的。” [1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问题时也强调指出: “要认清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国家民族如果没有前途 ,个人就决不会有出路;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因此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是光明和大有希望的 ,我们大学生一定要为国家民族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要首先注重个

人社会价值的实现,要把自身的发展目标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自觉地把能否更好地为社会、人民服务放在首位。

2.适应性原则。在考虑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 ,大学生要重视选择适合自己兴趣、个性和能力的职业 ,这是由职业的本质所决定的。职业在本质上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 ,由于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的形式 ,因而职业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不同的职业体系包含着不同的社会关系。第二 ,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特定社会位置 ,职业是包含着多种社会期待的社会角色[2 ]

。学生在选择职业时 ,就是选择了特定的社会关系 ,要符合特定的社会期待,遵守特定的社会规范 ,具备特定的职业技能。因此 ,大学生在择业时 ,不应将择业仅仅看成是专业选择、工资选择或机会选择 ,而要在全面认识自己和全面认识职业的基础上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3.发展性原则。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 ,往往不是一件容易说清楚的事情。很多学生是在从事了一定工作后 ,才真正明确什么是自己的理想职业。也就是说 ,择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适合自身并具有累积性的职业是最重要的。要有长远设计 ,要把择业放在整个 “职业生涯” 中来考虑 ,以发展的眼光来择业,选择那些能够不断提供发展机会 ,不断拓宽发展空间的职业。同时 ,要有基层意识 ,要敢于、肯于从基层做起 ,不能一味寻求高起点、高薪水、高社会地位。

二、几种择业心理误区折射部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偏差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是一个比较难以衡量和改变的心理品质。从择业心理角度透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从而构建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择业价值观教育体系 ,是发展完善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状况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主流上是积极健康的 ,但也有部分学生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呈现出一定的偏差。

1.个人利益驱动的择业心理动机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择业心理动机是择业价值观在择业时最为直接的体现 ,是个体择业行为发生的心理动因。择业心理动机包括个人发展动机、生活幸福动机、工作成就动机、社会贡献动机等等。从近10 年的相关调研来看 ,大学生择业时的最主要心理动机是如何获得最大限度的个人利益。比如 ,2000 年 ,阴国恩等对天津 7 所高校的 66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择业心理和择业价值观调查 ,结果表明 ,大学生现实的择业标准依次是收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及稳定的生活保障[3 ]。2006 年 ,魏世梅对全国部分高校学生进行的择业意向调研表明:73 %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选择概括为 “新三到” ,即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最赚钱的地方去;59 %的学生认 为 ,当选择与国家需要发生冲突时 ,应以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首选 ,只有 318 %的学生认为选择职业要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12 %的学生选择 “尽量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4 ]

。这表明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已由过去以拯救民族、改变社会、为人民服务等为主的社会导向价值观 ,转变为以注重经济价值和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导向价值观 ,择业价值观的功利性更加突出。

2.择业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 ,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择业时的心理状态是透视择业价值观冲突的有效观测指标。择业时 ,大学生焦虑、紧张情绪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还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从笔者近几年直接接待过的就业咨询学生来看 ,部分学生在择业时 “两怕心理” 比较严重。一怕找不到工作 ,找到工作的又怕错过了更好的工作。这种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反射出大学生缺乏正确择业价值认知。一般而言 ,择业价值认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客观评价;二是对职业规范、地位及社会期待等的全面了解;三是对社会和职业选择复杂性的认识;四是对自身与职业之间匹配性的评估和职业抉择。当前 ,部分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社会现实允许他做什么。因此 ,没有明确的择业方向和目标。所以经常出现 “这山望着那山高”、“前怕狼后

怕虎” 的迷茫状态。失落、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出现自是在所难免。究其根源就在于自身择业价值观的混乱与不确定。

3.对基层工作的排斥心理,反映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短期性。当前 ,大学生普遍希望到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城市就业 ,对就业岗位的期望也比较高 ,不愿意到最基层的岗位工作。对急需人才的边远贫困地区基层岗位更是排斥 ,选择到西部就业的学生不足 10 %。很多毕业生关注和向往占企业总数不到 013 %的大型企业 ,而对于占企业总数 9917 %的中小企业所提供的全国 75 %的城镇就业岗位却很少问津[5 ]。这种对基层的排斥心理 ,是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缺乏发展性的反映。存在这种心理的学生 ,没能认识到职业的发展性 ,没把职业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看待 ,更没能看到基层大有可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到基

层就业 “可能失掉了一部分东西 ,但你们也可能得到了一部分东西。你们失掉的东西 ,经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把它继续学习下去 ,并且搞得更深。但是你们得到的东西 ,比如社会实践 ,可能对你们来讲终生受益。”

三、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对策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 ,而且是 “受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更深或更高层次的价值观所决定和制约的。” [6 ]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 ,在横向上涉及不同层面的主题和内容 ,在纵向上 ,要考虑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笔者认为 ,从横向角度 ,要以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教育为基础 ,以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注重教育的层次性;从纵向角度 ,要结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注重教育的 “全程化”。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 ,夯实择业价值观教育基础。择业价值观并非独立存在的 ,它是深受个体核心价值观影响的 ,是个体核心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具体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发展的战略要求和期待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实践层面落实、推进的自觉体现” [7 ]。因此 ,帮助学生解决择业价值观问题 ,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而是要首先从根源做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教育。人生观是制约择业观形成的深层的价值论前提 ,涉及学生追求怎样的职业价

值目标。荣辱观对大学生具体的择业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正确的荣辱观对学生到基层就业、避免急功近利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观涉及个体对自身职业素质的塑造 ,对职业价值观的适应性有重要影响。正确的人才观,有利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兴趣、能力。自我实现观则是制约择业价值观实现的手段。正确的自我实现观有利于学生按照客观实际及社会道德规范来择业。可以说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 ,就有什么样的择业价值观。因此 ,在开展择业价值观教育时 ,一定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荣辱观、人才观、自我实现观等深层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2.以大学生择业心理引导为切入点 ,开展择业动机引导和择业心理调适 ,丰富择业价值观教育载体。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在深层次上受核心价值观制约 ,在表层上表现为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因此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另一方面 ,价值观作为一种思想观念 ,除了受理性制约外 ,也受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除了通过理论力量进行说服教育外 ,也不能忽视择业心理教育。也就是说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择业心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择业心理预期调整、择业认知状况调整、择业心理动机引导、择业行为规范及择业情感调适等。择业心理教育形式一般可采取广谱教育与分群类教育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 ,普及择业心理知识 ,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

3.以全程化择业价值观教育为总体思路 ,实施 “多向、导向、定向、去向” 教育 ,完善择业价值观教育模式。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择业价值观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从个体择业价值观整体发展过程来看 ,经历了由幻想到现实、由片面到全面、由肤浅到深刻等发展阶段。仅就大学阶段的择业价值观发展来看 ,一方面 ,从大学一年级开始 ,便已经面临着择业价值观的发展问题;另一方面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有着明显的年级差异 ,在不同的年级 ,有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和问题。因此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教育应该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 ,遵循全程化择业价

值观教育思路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有不同的侧重。根据当前的相关研究成果及本人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 ,应该实行 “四向” 教育。一是在大一阶段做好 “多向” 职业信息教育。其实 ,在学生高考报考时 ,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职业期待 ,但还不十分明晰。入学后 ,由于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和个人经历、能力的变化 ,学生往往对职业选择越感迷茫。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与自己将要学习专业的相关职业信息 ,通过多向把握职业信息 ,开拓职业视野 ,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二是在大二阶段做好职业价值 “导向” 教育。大学二年级时 ,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 ,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日趋完善 ,这时的教育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职业兴趣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初步确定职业价值目标。三是在大三阶段做好 “定向” 职业技

能教育。大学三年级是学生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关键时期 ,这时应该引导学生基本确定就业范围 ,深入了解特定职业的技能要求、职业规范、社会地位等 ,按照相对明确的职业方向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四是在大四阶段做好职业选择的最终 “去向” 教育。大四年级 ,学生基本完成了主要学习任务 ,这时的主要教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 ,给学生提供最为准确全面的就业市场信息 ,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就业单位 ,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去向。这里需要特殊指出的是 ,“四向” 教育不是完全分割的 ,而是相互贯通、相对侧重的 ,其关键在于依据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

[参 考 文 献]

[ 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 2 ] 我们需要怎样的择业观,人民日报[N].200608(15).[ 3 ] 阴国恩,戴斌荣,金东贤.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38117.[ 5 ] 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 “基层” 路径的探讨[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 6 ] 刘淑艳,吴倬.关于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价值论反思[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

(2):68-72.[ 7 ]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83.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V alue

Abstract : This article indicates the three basic principles judging career choice value ,including social principle ,adaptable

principle and developmental principle.Meanwhile ,this article reveals the deviation of som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value by

analyzing three types of mistakes in 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put s forward three st rategies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Firs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 sp career choice value ,basing on the so2

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educators should enhance the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ife ,honor and disgrace and the concept

of talent and self2realization.Second ,starting f rom the guide of colleg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educators should

guide the student s on the motivation of career choice and regulate student spcareer choice

psychology ,and at the same time

enrich the carrier of the educa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Third ,educators should bear in mi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educa2

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 ,and carry on multi2directional ,leading ,orientational and targeted education ,so that the mode of

career choice value could be perfected.K ey words : college student s;career choice psychology;education of career choice value

2.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篇二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指高职学生在毕业时选择职业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状态与心理特征的总和。不同的大学生由于生活条件、自身素质等方面的不同, 择业心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高职学生能否拥有健康的择业心理并顺利择业, 取决于择业心理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方面。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社会职位与经济收入、性别差异。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个性差异、自我评价及一些传统观念 (比如攀高枝、首选国有企事业单位、盲目追求专业的需求量、一味要求专业对口等) 的影响。某高职学院心理咨询室利用两年的时间, 对该院2007届、2008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心理方面有共同的特点, 也普遍存在着相同的择业心理误区。以下就调查数据进行列项分析, 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尤其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等方面, 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107份, 回收854份, 有效问卷841份, 回收率达75.97%。调查结果显示, 高职学生在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单位选择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理想的工作单位是哪类? (见表1-1)

问题二、你希望从事的职业是哪类? (见表1-2)

上述调查表明, 高职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理想的单位有国有企业、国家机关。08届愿到国企单位工作的人员比07届毕业生比例下降了6.3%, 而愿意到三资、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比例提高了1.9%, 表明高职学生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不再重点选择国有企业, 而将私营、民营企业也作为主要选择目标, 他们开始重视自身的性格、兴趣、特长与单位的匹配程度, 重视个人职业的发展空间。

2. 在对择业中主要问题的看法上的特点。问题一、你认为当前择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3)

问题二、预计在择业过程中你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见表1-4)

表1-3、表1-4显示, 近50%的毕业生注意社会需求总量的增减和靠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另外, 他们也比较关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和毕业生期望值过高的矛盾。此外, 自己所学的专业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职位不匹配、自己的专业知识面不够或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录用标准等问题均引起了高职学生的重视。

3. 在择业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上的特点。

问题一、你认为下列因素对就业的影响程度如何? (见表1-5)

问题二、在求职过程中, 如果用人单位愿意录用, 你如何应对? (见表1-6)

问题三、求职失败后, 你怎么办? (见表1-7)

问题四、签约后若有更好的单位, 你是否违约? (见表1-8) 统计数据表明, 高职学生在处理择业过程中的问题时, 有如下表现特点:一是在影响择业的诸因素中, 毕业生注重实际能力和自己专业知识的科学化, 而实际能力则居首位;二是在与单位签订合约时更冷静、成熟;三是失败后并不气馁, 能主动分析自己失败的各方面原因, 再接再厉, 意志力坚强;四、高职学生已经能够懂得通过合法的程序来维护自己求职择业过程中的权益;五、高职学生对就业协议的合法性, 签协议的严肃性认识还有待提高, 毕业生违约率近几年都较高。从以上择业心理特点分析可以看出, 当下“自主择业”给予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许多毕业生能适应形势, 积极探索, 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但是, 仍然有一部分学生在竞争中无所适从, 出现了一些择业的心理误区。

三、高职学生的择业心理误区

择业的心理误区指毕业生在择业时心理上特别是认知和人格上陷入了无以自拔的困境, 而本人对此又缺乏意识的状态。根据问卷调查, 高职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误区有以下几种:

1. 盲目攀高, 追求“热门单位”。

在择业中, 有一部分高职学生从众心理突出, 看到其他同学找到好的工作单位了, 自己也不管用人单位的好坏, 工作岗位的合适与否, 只要单位热门, 待遇高, 先签就业协议再说。

2. 不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热衷于托关系。

不少毕业生依靠家庭亲友给自己找门路, 千方百计找朋友托关系谋职业,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而是寄希望于找关系递条子, 甚至不惜代价请客送礼, 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 其结果不仅使公平公正的原则受到损害, 污染了社会风气, 对毕业生自己将来的健康成长与事业发展也带来危害。

3. 法律意识淡薄, 诚信意识不强。

一部分高职学生没有认识到就业协议的合法性和严肃性, 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 一旦再找到新的更好的岗位, 就不辞而别。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热情, 不仅影响了学校的诚信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稳定, 甚至还可能给毕业生本来带来法律纠纷。事实表明, 以上提到的各种择业心理误区, 已经严重影响了高职学生求职择业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 高职院校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端正学生的就业动机, 调整择业心态,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职业。

四、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全面提高择业心理素质

近几年来, 高职院校针对毕业生开设了一系列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学生择业心理的渐趋成熟和就业率的提高表明, 重视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调适和择业技巧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要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择业心理, 全面提高学生的择业心理素质。

1. 培养学生长远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的认识、意向以及对职业所持的主要观点。市场经济风云变幻, 社会上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因此, 高职院校应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的长远意识, 加强学生的职业奉献意识、素质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 高职学生在真正进入用人单位工作的时候才能体现出训练有素的一面, 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赢得一席之地。

2. 掌握灵活的求职技巧。

高职院校应开设有针对性的面试求职技巧课程, 提高学生的面试能力。面试实际上就是求职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的过程。在面试中, 高职学生要能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当碰到自己不懂的或对自己不利的问题时, 要能应变, 巧妙回答。笔者在参加某高职学院毕业生的模拟面试时, 曾经问一名学生:“你认为你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他回答:“不善与人交际”。虽然这名同学回答得很实在, 但是如果在正式的应聘场合, 这样的回答就有可能使他落选。对这个问题, 这名同学可以这样来回答:“由于平时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业学习上, 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时间较少, 今后将在人际交往上多多学习交际技巧, 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

3. 诚信意识不可缺。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已经纳入市场体系的就业市场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所以毕业生要从大局出发, 树立信用意识。一是求职简历要诚实可信, 并附带相关的证明材料, 如毕业证、奖状及各类考级证书。有些学校的毕业生擅自篡改学校统一下发的推荐表内容、成绩单, 甚至伪造各类证书、奖项, 不仅损害了学校的声誉、形象, 也给自己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 动机要端正, 要认识到签协议是一种法律行为。协议一旦签订就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就不能随便更改, 应严格履行。

4. 增强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素质的高低往往成为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步入社会的一项重要决定因素。当今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竞争激烈, 很多高职学生在求职择业中体验到焦虑、情绪不稳定等心境。面对这种情况, 高职学生就应增强自身的择业心理承受能力, 具体可以做到以下几点:一, 平时注意锻炼自己的耐性与意志, 碰到困难能迎面而上, 不逃避。失败了, 能及时分析原因, 不气馁。二、提升自我意识的水平, 全面、客观分析自己的气质、性格、爱好、特长, 根据社会形势和就业机会,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和职业定向。第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 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并不顺利, 对此高职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以利于就业与再就业的顺利进行。第四, 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在求职不顺的时候, 向家人、朋友、老师倾诉并听取他们的建议。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时, 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原因, 适当调整择业目标, 重新制定择业方案。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生心理健康[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2]肖建中.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大学生择业怎样克服“心理落差” 篇三

2010年,中国将有600多万名研究生、大学本科和专科学生毕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严峻:校园招聘比往年少,而毕业生人数比往年多。莘莘学子由此遭遇无奈、失落、郁闷等心情在所难免。

调整心理预期,转变就业观念

关于大学生就业,有政府人士强调说:对于零就业家庭,只要学生不挑不拣,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找到工作。

只要“不挑不拣”就可以就业的岗位,这对大学生有多大吸引力?

上海市政协委员施有毅是上海云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最近,他的公司在上海虹桥机场附近新开了一家商务酒店。酒店前台需要三名会日语的接待员,月薪3000元以上。酒店通过各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不过“就是招不到人”。前来面试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者嫌“工作过于简单”,或者抱怨薪酬不理想。有两人来见习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跑了。

赵晓琴(化名)刚结束上海一个单位的面试,回到浙江萧山的家中。迄今,这位在广东上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经接触过六七家用人单位,投出的简历“不计其数”。她希望“新年能等到好消息”。

她父母上世纪90年代下岗后,几经辗转,最后在萧山当地开了一家鞋店,这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不过,读新闻的赵晓琴对父母的鞋店兴趣不大。在她看来,父母当时下岗、开店,只要能赚钱、谋生就可以了,而她就业要考虑别的因素,比如社会地位、个人兴趣等。她说自己是个有些理想化的人,“不想仅把职业当成赚钱的工作”。

这位女大学生希望能在媒体工作,“虽然收入不一定高,但总是个白领吧!”“白领”在赵晓琴心目中的“职业排序”中,在“社会中层以上”,“至少比简单的体力活要好一点”。

有关专家指出,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同择业理念有关,他们大多向往大城市、大机关,而忽视基层的工作岗位。

“择业理念”已经成为当下的一个流行词。在日前闭幕的上海“两会”上,“大学生就业观念”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季宝红代表说:“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一定要坐办公室,而不能做一线工人呢?有这么多办公室岗位吗?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不要总想着外资企业,也可以考虑考虑民营小企业,要拓展自己的就业思维和思路。”

一些政协委员建议年轻人“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去参与就业竞争,否则政府推出再多的就业岗位也难以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种结构性困难,许多服务业、制造业的岗位需要大量人手,而大学生就业预期比较高,总觉得自己该做‘白领’而忽视普通就业岗位,这当然不现实。”施有毅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因自己是“普通劳动者”而妄自菲薄。

转变成才观念,从基层岗位做起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调整就业心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说,大学生欲成为“社会精英”,首先要找到劳动的岗位。在“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座右铭下,“欲扫天下”,先得从基层的“扫一屋”开始。

在人才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同时也是优质的人力资源。

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工人李斌仅毕业于一所技校,从一线基层钻研、实干多年成长为全国著名的“知识型专家”,如今被大学聘为教授,登上“象牙塔”的讲台。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早年于华仁书院预科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辉瑞制药公司推销员。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最近在大学生中颇为流行。这位著名的新闻记者在博客中说:“我们这些不在乎铁饭碗和名声好不好听的人,倒是机会不少,反正就是要一份工作,有工资,能够学到东西。大学一毕业,我去了深圳,做过国企的总经理助理,做过接线生,酒店前台服务员,之所以接受这些工作机会,是因为至少我需要有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事实上,相对于大学生而言,需要调整择业理念的,也包括学生家长。

采访发现,许多家长扮演了子女求职“决策者”的角色。一些家长说,与其让孩子做工人、服务行业人员,还不如先不就业;时间长了,甚至可以先申请低保,也就是说,宁肯让孩子在家“啃老”。

针对这种现象,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主委高小玫呼吁说,大学毕业生要尽快自食其力,所谓“先就业、后择业”,先能养活自己,再谈理想。

施有毅认为,选择普通岗位,相当于在“起跑线”上退了一点而已,只要有才能,普通岗位照样能培养出精英!

高等教育如何同社会需求衔接?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委书记武克敏对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表示理解。他说,学生花大量学费读大学,当然有一个成本预期,“那么多高分学生愿意来读我们学校,首先是看中我们学校毕业生能找到好工作,期望教育投入有好的回报。”

因此,仅要求大学生及其家长转变观念是不够的,高等教育也需要转变观念。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妨碍大学生一时难以认同“普通劳动者”身份的,更多的是教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要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根本在于转变教育观念,使高等教育从“身份教育”、“分数教育”转变为能力教育。

熊丙奇说,我国高校目前还是“精英模式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短短几年时间完成的;如此短暂的时间里,高校方面还来不及作出相应的调整,基础教育也没有任何转变。许多高校追逐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并没有多少培养“普通劳动者”的理念。

与此同时,这种精英教育逐渐演变为应试教育:注重各类成绩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特长、兴趣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灌输“赢在起点”的理念,将学生“劫持”到“好幼儿园-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中。为此,学生及其家长付出了很大的人力和财力。这种教育模式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

熊丙奇认为,轻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还与社会保障有关。如今,劳动者越是“普通”,他们享受的社会保障越是“低廉”。

“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变精英教育的模式,重塑社会劳动价值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比呼吁大学生‘心怀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义的事。”熊丙奇如是说。

4.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准备 篇四

对于一名毕业生来说,了解毕业就业政策,澄清模糊认识,调整好择业心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勇敢地迎接挑战,在择业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毕业生在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了解正在实 施中的改革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从微观上要了解自己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改革趋势,以及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和动态、用人数量和标准,同时还应尽可能地了解有关的政策和法规。了 解的目的不是研究、评判,而是为了接纳、适应。

因社会变动迅速,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学生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 做的预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中,却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种种现象使同学们在毕业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和迷茫。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之塔,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不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亲友所给予的尊重、爱护、关心当成社会给予的最终认可,而要勇敢地投入社会,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因为求职择业不是凭理想按图索马骥,而是社会选择,优胜劣汰。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以每个毕业生对自己和自身能力都应有客观和正确的认识,都应该明了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这样,我们每个毕业生才能树立良好心态,在求职中抓住机遇,从而避免盲目和减少失败。

良好的择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一个人的择业目标和本人具备的实力相当或接近,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 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标的适当,决定于知己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成功择业的钥匙。张莉是一个出色的音乐教师。上大学时,作为出色的演员、教师、业余教练而出名,参加过各种专业和业余比赛以及音乐会。虽然她并没有雄心勃勃地在事业上向上爬,但由于她热爱音乐教师职业,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在省内任何一个学校里找到工作。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洪流中,期望水平会受到其它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虚荣心、侥幸心理会 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名大学生毕业生的美好愿望。但是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而是在同学中盲目攀比,好象不到一个比别人更好的单位就不能实现自身价值。到头来,只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近几年,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有些毕业生由于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而错过了其它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就业困难。尤其是有些条件好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脚踩几只船,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能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致后来就业困难,悔之不及。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而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当今社会,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在择业之初,就树立自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如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某女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时,她被推荐到重庆市内一中学讲课,由于备课充分,现场发挥又好,一篇高中课文《蒲公英》讲得绘声绘色,学生耳目一新,中学领导拍案叫绝。课后,校长当即拍板接收她到校任教。

2、正确认识社会,寻找最佳位臵

选择职业,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如果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如何? 就总体而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发展加快,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毕业生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专 业,情况就不尽相同了。

由于我国人口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而步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加之国企改造、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下岗人员日益增多,就业形势更趋紧张,而高校毕业生却在逐年增多。因此,而对以上情况,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值定得太高,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从而求得理想的工作。

3、努力转变求职择业观念

广大大学毕业生应该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克服自身的心理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敢地面对社会的选择。

一是要改变一家统包的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分配都是国家统包统分。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对安排大学生就业和稳定社会铁序虽然起过良好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包下来”而且是“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主要是由于否认用人单位和大学生择业的自主权,不允许专门人才的合理流动,从而既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又不利于劳动资源的优化配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学生就业的方向、规模、结构和流动必要受到劳动力市场供和求两方面的影响,政府不再像在传统体制中那样采取行政命令统包统配,而是要让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即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双方按自愿的原则自主选择,合理流动,让市场机制调节大学生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间的配臵。

当然,大学生就业由计划走向市场,有一个渐进性、阶段性的演变过程。就业制度的变化需要大学生主动适应,放开眼界,转变观念。大学生要善于推销自己,勇于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打好牢固的知识基础,全面发展,力争在社会上凭实力谋取一席之地;要丢掉依赖思想,不等不靠,树立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的观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奉献自己的青春和聪明才智。

二是要改变一次就业的观念。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事,不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难以做到,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不可能完全做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更新和提高,人才资源总是在不断的交换和流动中得到优化配臵、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快速更替,用人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必将使失业和就业成为今后大学毕业生一生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因此,每个大学生在一生中,都要有多次就业的思想准备。

大学生朋友不要因为第一次择业不够理想就丧失信心。要抱定豁达乐观的择业态度,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西方不亮东方亮”,逐步树立多次择业的观念。通过反复比较,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在实践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三是要改变一步到位的观念。大学毕业生择业一般很难一下子就能找到合适的理想工作,大学生朋友在就业问题上要树立逐步到位的观念,勤奋务实,努力上进,专心致志,勇于创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事业挫折,在曲折的工作经历和多次的工作更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4、努力克服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障碍

择业是大学生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一次转折,因此,给大学生带来很大思想、心理压力,背上沉重精神负担,成为困扰莘莘学子们的一大难题,也使部分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这既不利于就业,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和学习。

心理障碍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障碍多属适当过程中的轻度心理障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焦虑

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紧张、恐惧为基本特征的一种病态心理。适度的焦虑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压力,增强积极向上、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人的正常活动,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

毕业前夕,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己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十年寒窗付之东流,无颜回江东见父老乡亲;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特别是一些长线专业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而又不善“包装”自己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这种焦虑,使大学生背上沉重的精神枷锁,常双眉紧锁,心情沉重,意志消沉,对任何事情都失去兴趣,注意力极度涣散,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惶惶不可终日,特别在遭受挫折后,对因自己“无能”而招致的“失败”怀有深深的自卑或自咎。据《中国青年报》进行一项调查表明:有七成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尤其在职业未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就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有时恨时间过得太慢,简直是度日如年;有时又恨时间过得太快,最后期限将至,单位仍无着落;他们埋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怨父母亲朋办事不力,希望能一 帆风顺,一蹴而就;一旦遇到挫折后便暴跳如雷,怨声载道,特别是那些在规定期限内未落 实单位的学生,心理更为急躁。这种急躁心理,往往使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心理紧张,烦躁不安,无所适从,有时会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等。

(2)幻想

幻想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在择业中,有些大学生渴望竞争,希望能找到理想的单位、职业,但由于害怕面对严酷的竞争结果或屡受挫折后,而采取的一种逃避态度。幻想 不要参与竞争,“天上就能掉下馅饼”,如愿以偿找到理想工作,更有甚者,隐入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深渊,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慧眼识 金”等,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很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不思进取,整日处于幻想 状态中,恍恍惚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能找到理想职业,如愿 以偿。

(3)自卑 自卑是由于受到暂时性挫折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跃跃欲试,很想一显身手,大展宏图;而一旦受到挫折后,有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大大减弱,自尊心受损伤,对自己全盘否定,感到一种空前的失败和愧疚。从此自己看不起自己,自惭形秽,总是过低估价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在择业中,往往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这在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身上表现较为明显。自卑不仅使一些 学生悲观失望,不思进取,错失良机,而且也有碍自身才能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麻木不振,心灵扭曲、孤独、丧失生活信心等心理现象。

(4)怯懦

5.大学生择业从众问题的探究 篇五

10709223张珊珊

摘要:从众心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研究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从众现象、形成产生的主客观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以及提出消除大学生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有利于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顺利和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众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从众方面所占比例较大。从众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从众现象的表现和成因,研究大学生求职择业从众现象的心理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对于大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在择业中从众心理的现象

此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是大学生普遍了解社会需求,能对自己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并注重自己的素质能力拓展。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社会集体环境下很多大学生认识到目前自己将面临的就是严峻就业形势;认识到本专业在社会的需求情况;期望辅修第二专业和攻读第二学位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考取汽车驾照或计划争取获得全国计算机证书和其他各类资格、资质证书。这类大学生在群体里学习和应用大家所共有的社会功能,普遍认识到在学好专业的同时须拓宽视野,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在知识结构的建立上坚持广博与精深理论与实践静态与动态、个人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四个相结合。大学生在良好社会风气、正确舆论导向的引导下形成这些正面而进取向上的从众行为,对个人、对社会均有益处。

消极的一面是大学生在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的污染下,容易形成不求进取、消沉、阻碍发展的从众心理。这种从众便使个人在行动、信念上改变原有观念,放弃个人意见,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它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均有害。

主要表现的方面:大多数大学生期望毕业后能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极少数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把到公办、国有单位就业作为首先目标,极少数愿意到“无保障”、风险大的民营、合资单位就业;在对就业违约的认识态度上,大多数学生认同“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做法;近几年考取公务员职位成为大学生所挤的“独木桥”,只为大学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在这种没有考虑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只是一味的随大流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的从众行为导致了很多就业机会丧失。

二、大学生择业从众的成因

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体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性别、年龄、社会阅历和文化差异等。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奇菲尔德提出具有以下特征的人容易产生从众心理:智能较不发达、思维过程缓慢、缺乏己见,坚韧性不强,应激能力较差,情绪沮丧,明显的自卑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不强,人际交往消极被动,容易受人暗示,依赖性强;另外,据研究证明:女性从众多于男性,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的丰富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

造成大学生在择业中的从众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存在从众心理的主观因素

1、求同心理。人是社会群体的一员,在社会性的压力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

范。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认为人们在满足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后,则渴望获得安全感和亲密感。人以群体生存,无依无靠的孤独和不安全感最可怕。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评价,大学生在择业中如果没有信息供自己参考,则普遍倾向于求同,这样就会有安全感,不与大多数人对立。求同心通常发生在自信心比较弱的大学生中,他们认为大部分人都这样做应该有充分的理由,在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以求安慰自己不安的心。

2、缺乏自我认识。有些大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特别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倾向、个人兴趣等认识不足。当代大学生因为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方面的辅导,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规划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目标。当外来信息模棱两可时,就会给自己的判断和认知带来困难,这时就会倾向于和群体的意见取得一致,从而增加了盲目从众行为的可能性。

3、功利及竞争心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都优先考虑经济发达地区和高经济收入的三资企业、公办和国有企业。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把“工作条件好、有利于发挥才能”排在第一位,把“经济收入高”排在第二位,把“社会地位高”排在第三位。从这些调查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以致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大都涌向发达地区以及热门职业,就业竞争压力日趋增加。这种在功利与竞争心理驱使下的从众毫无意义,反而会使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丧失。

(二)大学生择业中存在从众心理的客观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

1、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择业从众心理的影响根深蒂固。自古我国人民就形成了大一统的集体思想,同时也形成了中国人民的独特性格。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使我们在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时有着很强的团体意识,在这个社会里“他人”的意见对个体的行为有很大影响。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这是社会群体给予的,这使我们尤其注重他人的评价和社会舆论,在择业过程中就容易迎合众人的选择,将群体的评价作为主要标准。

2、社会发展与需求方面;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时代,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经济、科技和金融类专业人才,而另外一些还未被熟知或发展的专业被大学生所冷漠,如社会工作、社会劳动与保障和城市规划与建设等。相对以上经济类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来说这些冷门专业所适应的职业是不被当代大学生所青睐的,不是社会不需要这方面的职业,而是社会还没发展到大量需求此类职业的程度而已。因此,就有热门与冷门职业之说。大学生在选择专业上也优先考虑了这些热门专业,即使没有就读此类专业也会选择辅修或自考第二专业为以后就业转型做准备。在已存有投奔经济类职业的思想准备下大量的大学生涌向经济招聘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不能说这种从众是错误的或是不理性的。

3、学校因素方面;学校自身的盲目从众导致学生的被动从众。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学校也设置各类新型的专业,例如前些年的计算机热,各个学校纷纷设立计算机相关专业,近年来又出现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等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专业,一些高校在没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不考虑自身的办学实力的前提下,盲目的设置此类专业,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引导,由于专业的限制,导致此类专业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不得不从众。

4、家庭因素方面;主要是家庭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互相盲目攀比、从众,使得子女在择业中也盲目从众。家人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社会形势进行判断,根据自己对某一行业的了解来影响他们的决定,也常常把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据有关调查,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考虑家人的意见的学生占不小比例,这种家长的参照体系导致大学毕业生的从众心理和行为加剧。

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即产生了积极效应又有消极效应。

(一)积极效应:一是,从众有助于获得大量的就业信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信息的获得是关键,大学生就业时的从众很容易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尤其对独立性和社会性较差的学生来说,同学就是最好的信息来源。二是,从众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优化人才结构。从众使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化程度,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标准,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去竞争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消极效应:一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同时不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的从众抑制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许多学生并不积极地去获得就业信息,而是仅仅等待其他的的同学获得信息后,询问一下便可。一些学生并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仅仅是跟着大多数同学走,或是听家长的安排。二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易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从众非常明显的现象是千军万马齐过独木桥,竞争激烈,期间的挫折与失败,容易引发大学生过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心理失衡。三是,盲目、非理性的从众使大量的人才资源流向经济发达城市和公办、国有单位等高薪企业地区就业,导致人才结构分布不均,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乡发展及缩短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距离。

四、消除大学生在择业中消极的从众心理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自身: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要谋求理想的职业就必须认清形势,合理调整就业值。当前,高校急剧扩招,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方向,充分了解自己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个性、能力以及家庭情况等出发点定位职业期望值,在职业定位基础上建构正确的择业观。然而,现代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求闲、怕苦、虚荣、功利、攀比等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他们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所以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应该完善认知偏差、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不完整的情况,加强对社会、就业信息、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等的了解,把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强化自身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避免在择业时出现盲目从众、自负自卑等状况。

(二)社会政策:落实大学生就业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就业多元化的今天,许多学生受心理的影响,一味的追求福利好、工作轻松的“铁饭碗”类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中提到,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应征入伍、参加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家庭困难的五类大学毕业生将分别给予各种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涉及很多方面,包括由政府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考研或考公务员可加分并取消户口限制、登记失业并自主创业的如自筹资金不足可申请五万元小额担保贷款等。教育部的这些政策非常具体,一旦得到充分落实,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尤其是极大的激发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三)学校教育:

1、增强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盲目从众,看到市场需求什么就设什么,而许多具有前瞻性的、紧贴市场需要的专业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高校专业的盲目设置,师资质量跟不上发展要求,导致高校人才质量下滑,学生缺乏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较大,进而导致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因此,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和优化高校的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设置新兴专业,从实际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不断提升专业布局和专业建设水平。通过优化高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结构来提高人才质量,提升学生素质,从而使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加积极的心态来应对未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创造美好生活。

很多大学生由于择业目标不明确而导致择业从众心理倾向较强。学校应重视低年级学生的人生规划课、就业指导课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开展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积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启迪和人生规划的指导,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其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同时,学校要对高年级学生加强就业教育,如把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技巧等作为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这对培养他们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有极大的帮助。

2、高校应适当开设第二专业,供有意愿修读第二学位的同学选择

由于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高考时盲目填报志愿的后果,一方面使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另一方面,盲目从众热门专业导致择业时遇到困难,就业很艰辛。这些现实状况,如果高校能够科学地设置第二专业,同时对不满意于第一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校期间转专业进行学习会更好。原本由于资源有限和专业限制,能够转专业的同学非常有限。因此,开辟第二专业的学习,学生在保证第一学位的学习质量同时,在周末或利用毕业后两年的实践修完第二学位所要求的课程。这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真正想学到的东西,又能够通过学到知识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和工作,避免盲目从众,促进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6.大学生择业观问题问卷调查 篇六

参与人数:89人(女生72人,男生16人)

1、以下哪些因素你在择业中最看重?(多选)

A、报酬71人

B、稳定37人

C、工作环境71人

D、工作时间41人

E、兴趣53人

F、地点31人

G、升职空间48人

H、职业声誉30人

2、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到你的择业观?(多选)

A、长辈的意见46人

B、社会的需求38人

C、自己的意愿89人

D、男女朋友的意愿15人

3、你是否愿意从基层做起?

A、是81人

B、否8人

4、你认为在择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多选)

A、性别歧视13人

B、工作经验60人

C、专业对口10人

D、兴趣问题18人

5、你现在是否已经对将来的职业有了一个规划和构想?

A、是28人

B、否14人

C、不确定47人

6、你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对你的择业是否有帮助?

A、非常有帮助9人

B、有一些帮助75人

C、完全没有帮助5人

如果有你认为有哪些方面的帮助?

27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培养了我们的专业技能。

16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我们认识自我(兴趣、天赋、能力等)有帮助。

17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划定了以后的就业方向。

16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职业生涯设计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指导。13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利于我们了解各种职业需求。

7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并训练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2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对我们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帮助(双语班)。2人认为学校是我们最好的就业媒介。

11人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对于考取专业执照和证件有帮助。

如果没有你认为需要哪些方面的帮助?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 自己需要一个平台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部分同学认为需要更多了解社会需求及职业需求,以及更明确的(职业规划)指导,和一些专业培训、讲座。

个别同学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并设置一些有特色的专业,而不是仅将专业特色体现在专业名称上。

7、你更想创业还是就业?

A、就业77人(女生64人,男生13人)

B、创业12人(女生9人,男生3人)

这对这个问题的选择,你能谈谈你的意见吗?

选择就业的同学中:

33人认为创业对经验与个人能力要求较多,风险也较大,因此选择就业。19人认为应先就业积累经验,最终目标仍是创业。

14人因为缺乏创业资金而选择就业。

13人因就业收入更稳定选择就业。

6人因性别(女生)或性格(内向)因素选择就业。

3人因欠缺创造力或领导能力而选择就业。

2人以专业限制而选择就业。

选择创业的同学中:

5人因就业后可能面临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而选择创业求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4人认为应趁年轻闯出一番事业,创造自己的价值而选择创业。4人因不愿给别人打工而创业。

7.大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篇七

一、大学生择业中的障碍

(一) 认知障碍

目前, “双向选择, 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开拓了广阔的择业空间, 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也大大激发了毕业生择业的主动性, 自主择业意识显著增强。但是, 毕业生的求职能力较弱, 影响了“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在择业认知心理方面, 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往往失去判断力, 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 于是跟风盲从, 使其无法根据自身情况作出合理归因判断, 影响其就业乃至今后的发展。

(二) 情绪心理障碍

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 期望水平会受到其他择业者期望水平的影响。在就业形势的压力下, 部分学生或因迷茫焦虑的心态, 或因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负担, 或因屡屡求职碰壁, 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或低就心理。不少大学生过高地估量了就业压力, 或过低地评价了自我价值, 妄自菲薄, 以消极的心态对待就业前景。面对激烈的现实世界, 毕业生承受着理想与现实之问的落差。虚荣心、侥幸心理也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自我期望而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 一些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认识不清, 对自己的评价不恰当, 盲目追求, 过于自信, 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择业中受挫, 浪费了时间、精力、财力, 还错过了很多适合自己的好机会。

(三) 人际交往障碍

不少毕业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紧张、语无伦次等情况;有的毕业生怕一句话说错, 一个问题回答不好, 影响自己给用人单位的印象, 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表现给用人单位, 错过了良机。当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时, 就会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沮丧等反应, 他们对就业前景失去信心, 不在想主动争取就业机会, 竞争意识单薄, 这种心理与当前就业竞争机制和社会环境是不相适应的。

(四)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时, 给大学生毕业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长与子女的相互关系上, 家长对子女择业进行直接规划。有的父母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子女联系工作, 有的父母凭自己的社会经验为学生作参谋, 有的父母比较尊重子女自主择业意见, 而有些家长对子女择业进行限制。这样, 都会影响到毕业生的择业观和对今后职业生涯的规划, 使毕业生失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工作的机会。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 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毕业生择业时期望找到理想的职业, 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理想变为现实, 首先必须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 正确调整就业期望值。当前, 我国大学生急剧扩招, 迫使就业形势严峻异常。毕业生在择业时, 要仔细思考所学专业和方向, 了解当今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 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和性格气质特点, 去调整职业期望, 在择业时要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职业指导课等形式, 普及择业心理知识, 讲授择业心理调适技巧。针对个别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 通过面对面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予以调整。必要时, 可以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开展择业心理教育。择业观是毕业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 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二) 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自己最适合干的是什么工作, 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在择业过程中, 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 毕业生应提前做好择业的各项准备, 心理准备尤其重要。毕业生根据自己的需要, 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 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职业倾向等进行测试, 明确自我的个性特点, 找出适合的职业方向, 减少择业的盲目性, 避免不必要的挫折。

(三) 主动的竞争意识

随着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 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搭建起“双向选择”的桥梁。双向选择首先需要毕业生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 主动参与劳动岗位的竞争来争取自我的劳动权利。激烈的就业竞争, 对于每一位毕业生来说, 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面对激烈的竞争, 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 在竞争中敢闯敢干,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参与求职竞争。其次, 毕业生应有长远的竞争目标。毕业生要走向社会, 就不能受短期行为的影响, 必须着眼未来, 放眼世界, 树立长远目标, 锁定自我的岗位目标, 坚定自我的信念和意志, 不抛弃, 不放弃。最后, 毕业生应该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以一个积极、乐观、主动的择业心态面对就业竞争。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未来。每个毕业生, 如果正确的选择了职业, 就是为未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 毕业生要把握好机遇, 迎接挑战, 争取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那么,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呢?首先需要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弄清当前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如何?就总体而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我国经济发展加快, 而就业机会往往不能同步扩大, 就业难仍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 毕业生不要把就业期望定的太高, 即使热门专业的毕业生, 也同样要不断调整自我的期望值, 使自己的理想更加切合实际, 这样才能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从而得到理想的工作。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高等教育正经历一场深刻改革的改革。毕业生就业作为一个社会焦点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做好毕业生择业工作对于毕业生本人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目标,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2000年8月刊第11页至13页。

[2]《高等工科教育》1998年1月刊第69页至71页。

[3]《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8月合刊第170页至175页。

[4]王伶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错位与调试.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1期。

8.浅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19-01

一、择业形势

自从我国1999年第一次实行高校扩招后,据统计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从2001年114万,到2015年的749万,在就业岗位有限,就业人数激增的情形下,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引发各种心理问题,既不易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求职成功。在此情形下,深刻分析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择业。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探析

(一)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对未知世界的不确定和感觉无能为力。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焦虑症状。他们常常夸大自己眼前的困难,对前途感到担忧,甚至感到大学几年的学习在能力上并未让自己提升,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行业。因此,对未来做出选择的时候表现出茫然和不知所措。适度的焦虑可以让学生动力十足,增强人的进取心。但如果焦虑长期无法缓解和调节,则有可能会向病态发展,如情绪紊乱、注意力无法集中,身心疲惫、心悸、失眠等。这种情况不但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还成了择业的绊脚石。

(二)自卑

自卑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最大障碍。自卑的学生不敢正视现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虑问题总是从最坏的角度出发,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容易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求职的勇气。

(三)自负

相反,如果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好高骛远,一味把目光锁定在高薪水、高职位、高起点,其结果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迟迟难于落实单位。看到比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都成功签约,他们常常有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心理,对社会学校和他人都怀有不满情绪。严重者还有可能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自卑心理,消极避世,不敢去应聘。

(四)依赖

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信心不足,犹豫观望,过分依赖父母、朋友、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去面试、咨询用人单位的例子屡见不鲜。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的影响,还有学生认为择业必须走后门靠关系,认为自己的努力作用不大,把择业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家庭背景不好,因此,依赖心理也是择业过程中不良心理的突出表现。

(五)冷漠

冷漠是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消极应对心理,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一些学生在择业中挫折后失去信心,进而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自认为看破红尘,决定听天由命,觉得前途一片黑暗,不再想主动去争取择业机会,即使再次有单位伸出橄榄枝,也兴趣不大,觉得会以失败告终而无动于衷。

(六)从众心理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就业价值目标,包括地域选择、行业选择、岗位选择、工作条件选择等。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容易跟风产生从众心理和行为。部分毕业生对自身职业定位不明确,一味追求高薪职业,忽视职业前景。

三、高校大学生择业心理对策

(一)加强就业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不够理性存在眼高手低的误区:择业时过分看重薪资待遇和舒适度高的工作,把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体现放在其次。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状况下,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思想教育,要认真考虑所学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家庭情况等确定职业期望值。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二)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较为偏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也有一定的距离。学校应根据社会和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去培养“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用人单位衡量应聘者的首要标准,所以,高职高专院校依然要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苦练基本功。其次要注重“一专多能”的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不仅仅只是专业人才,而是具备多方面能力的“通才”。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在专业外的培养力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广泛涉猎各方面领域。再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做好从象牙塔到社会的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到社会中。由于学生现在频繁跳槽的现象发生,对职业没有起码的认同和敬业精神,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正确职业观。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并不是很乐观,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而从学校宣传得到就业信息的学生只有19. 5%,从这些数据看来,学校很有必要加大对毕业生国家就业方面的政策、方针,就业的形势,就业的方式、有关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比如择业技巧指导是就业指导的基本内容之一,大学生普遍缺乏恰当的择业技巧,这是引起择业浮躁心理的主要原因;至于具体的应聘程序、资料的整理和使用,面对用人单位如何介绍自己、如何了解对方,以及应有的礼仪和言谈举止,就业后的适应期,都需要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主题讲座、开设就业指导课、职业生涯规划等都是值得借鉴的方式,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教育效果最好。同时要教育大学生从个人实际出发,克服急功近利、虚荣攀比的错误择业心理,树立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朱倬然,白云利. 积极思维视角下大学生不良择业心理研究[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72.

[2]徐复智,崔运坤.大学生择业心理现状和对策研究[J].岱宗学刊,2008(12):83.

[3]陈庆红.大学生择业心理研究[J].闽江学院学报,2004(2):1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市场信息服务协议下一篇:优秀班组演讲精彩演讲3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