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道德失范案例

2024-09-24

新闻道德失范案例(共9篇)

1.新闻道德失范案例 篇一

一、当前我国网络新闻的发展特点

1. 网络新闻的自由度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

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沟通, 这就使得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一般来说, 网民可以直接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采用跟帖或者评论的方式发表出来, 或者也可以将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发布在网络上, 这充分说明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局限性, 提高了网络新闻的自由度。

2. 网络新闻意识形态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淡化

传统的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 大多注重政治军事方面的新闻主题, 这种禁锢式新闻传播使得人们过于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因此, 这种媒体传播方式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淡化, 被社会所淘汰。如今, 网络新闻的主题开始从政治军事方面转移到民生方面, 更加注重新闻的趣味性, 而传统新闻的意识形态也就随着网络新闻的出现而不断淡化, 逐渐趋于多元化, 方便人们的生活。

3. 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 新闻媒体所经历的过程相对比较漫长, 从报纸、广播、电视转变到网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发生之后往往需要经过撰写、修改、广播等过程传达给大众, 而网络新闻也就在当时可以直接通过视频等各种方式发布在网络上, 并随时更新新闻, 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特点, 并且新闻的信息量也非常大, 这也满足了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我国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表现形式

1. 虚假的网络信息过于严重

在网络环境开放的情况下, 网络新闻的自由度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传播方式, 并且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时效性、互动性、海量性等优点。网民可以直接在论坛、贴吧、博客等网络圈中发布或者转载新闻。与此同时, 各种虚假新闻也越来越多, 影响到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网站上出现各种获奖等虚假信息、超低价购物陷阱、诈骗、通过QQ群等及时通讯发布虚假信息等。这些现象严重影响网民的正常应用, 降低了网络媒体的信誉,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价值的严重失衡。

2. 网络新闻与信息监管不够严格

由于现代化社会正处于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中, 在网络中出现大量的暴力或者色情的内容, 通过发散式传播, 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并影响了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目前,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网络新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另外, 还有一些用户在正常上网的过程中, 还会收到以邮件方式发送过来的各种不良信息, 影响到用户的正常应用, 对网络环境也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网络新闻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

1. 建立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

积极加快并完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建设, 从根本上杜绝网络新闻失衡问题的出现。目前相关的网络法律, 远远不能适应网络新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应制定适合网络新闻导向的法律法规, 并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新闻法律体系。在具体实践中, 要严格执行网络新闻发布的有关规定, 对网站要实现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发布新闻要注明出处, 并按着传统媒体的转载要求进行转发。

2. 创建和谐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为了能够有效地制止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一些失范现象, 需要形成扶正祛邪的和谐网络新闻舆论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将管理网络舆论纳入重要工作日程, 成立对网络舆论进行搜集、分类、研究的专门机构, 建立网络舆论预警机制,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推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就群众所关心的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会;尝试建立网络新闻阅评制度, 定期对重点网站开展新闻阅评, 促使网站提高报道质量, 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实行网络大检查和群众举报机制, 从而创建和谐健康的网络新闻舆论环境。

3. 严格自律提高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传播网络新闻的网站, 首先要严格自律, 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 确保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官方的新闻网站, 要作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力军, 勇于担当重任, 尤其是对重大新闻与突然发性事件的报道, 要做到准确、客观与公正, 提升其公信力。网络新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多制作原创新闻, 对转载的新闻应及时核实, 标注具体出处, 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李颖.浅议在网络传播中新闻的自由问题及展望[J].科技资讯, 2007, (6) .

2.新闻道德的失范与自律效应 篇二

新闻道德自律简介

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或者新闻媒介机构在进行信息传播的活动中加强自身修养来提高道德素质并按照一定标准约束自己行为的意识,是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道德自律核心问题。自律是新闻工作者外在层面强化道德行为的自我规范,它一般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其尊崇事实的原则能够保证我国新闻事业的纯洁性和真实性。

1950年,针对当时新闻界道德自律意识薄弱这一问题,范长江提出了以“消息绝对真实、思想正确、建立群众观点以及自我批评”为基础的四个信条,借以提高我国新闻工作人员的道德自律意识。除此之外,我国行业性专业新闻团体、地方新闻团体、新闻单位也纷纷提出了道德自律的要求。在没有新闻法为基础,同时又处于一个相对落后时代的情况下,通过制定道德自律信条对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思想道德约束,说明我国新闻事业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新闻道德的失范

目前我国新闻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更多的被利益化,将社会责任丢弃在一旁,职业道德的力量也显得微弱,腐败现象得不到遏制,新闻业在道德的困境中挣扎。归结起来,我国新闻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缺乏专业的监督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媒体缺乏监督机制,这成为了阻碍新闻业发展的原因之一。道德作为人自身的素质,不产生强制作用,但是如果人们长期缺乏道德意识,忽视社会责任,那么良好的监管机制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适当的管理措施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新闻从业人员尊重客观事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再次,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难以在现实工作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只能对新闻传播活动做出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难以解决各种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而且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准则不具有法律的强制性,更谈不上影响新闻记者的活动。因此,新闻媒体只是有所识而不是有所惧,未能根治新闻行业的不正之风,致使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

(二)混淆新闻和广告的界限

在市场激烈化的竞争中,广告媒介也被卷入,很多媒体在面对日益严峻形势的同时,选择了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广告作为导入点,进而提高自身的收入。广告的存在是合理的,然而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自身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如很多广告商以新闻的形式发布广告,对产品性能和形象进行宣传,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越来越多的这种看似新闻实则广告的内容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极大影响了人们对媒体的信任度。

(三)虚假新闻泛滥

部分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争夺有限的新闻资源开始抢占新闻前沿信息,这就使新闻的真实性成为了速度的牺牲品,未经核实的虚假新闻开始泛滥。如2004年新浪体育频道的一则消息“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这则消息源于女排姑娘前三局的落后,而新浪工作人员就认为女排会输掉比赛,不经核实就将该消息挂出,事实结果却与报道截然相反,这则消息不仅使新浪体育的信誉受损,也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再如《江南时报》于2008年7月8日刊登的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一份报告《地球生命只剩50年!》,报道称: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使得地球的生命可能只剩下50年,除非从现在开始就找到办法,在2050年之前将地球人大量转移到其他星球去。此消息一经传出,引发了大量评论,然而经核实,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并未作出这样的预测,只是记者的主观臆断。这样的未经核实的虚假新闻对于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四)新闻从业人员自律意识较差

在现代的媒体新闻行业中,很多新闻工作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职业素质较低。同时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如金钱的诱惑、权利的冲撞,使得新闻工作者处于一个物欲横流的层面,自律意识也越来越差,这造成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急剧下降。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的金矿爆炸事故就不失为一个典型,事故发生后,前去采访事故原因的新华社、《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生活晨报》的11位记者因接受当地负责人的贿赂而未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这种行为极大的挫伤了人们对新闻媒体的信任度,人权的保护也显得苍白无力。

新闻自律的必要性

新闻媒体作为还原事实真相的途径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新闻记者就担负着报道事实的神圣职责。然而当前呈現的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而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报道的核心人物对于新闻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现状,就有了新闻自律这一途径。新闻自律即是新闻从业人员以自觉、内化的方式转变自身道德操守进而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它有利于新闻从业人员在面对诱惑时保持坚定的立场、尊重新闻事件的道德底线、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自律机制的事后惩戒功能对新闻记者也产生了一定的威慑力,迫使他们遵守新闻报道的事实基础。新闻自律有利于提高媒体的可信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人们对记者的不良印象。

西方新闻媒体的自律意识

西方新闻自律经过社会责任理论、报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发展到今天,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新闻自律机制。(1)新闻评议会。它是利用专门的人员进行监管新闻工作人员的机构,如瑞典成立于1916年的报业荣誉法庭、1953年建立的英国报业总评议会和1973年美国的全国新闻评议会。(2)西方新闻评论的发展。在美国,新闻媒介评价运动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求事实、讲真话的平台。(3)新闻道德教育的加强。以美国为例,1977年美国新闻传播课程中道德科目所占有比例较小,到20世纪末,新闻伦理和道德的教育占了一半以上。另外,关于新闻道德的研究峰会也越来越多,新闻道德研究在美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由于新闻自律机制的建立,西方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有了明显提高。

我国新闻自律方向研究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公众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自律被提上了日程,而且也成为新闻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方法。研究新闻自律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新闻出版总署作为新闻行业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本国的国情,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构筑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对新闻从业人员加强培训,完善考核制度,实现定期、定量考核,使新闻从业人员能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共同为新闻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其次,新闻行业内部要加强自律。在我国,由于社会监督机制的匮乏,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需要依靠自身规范践行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基于人类自身所固有的懒惰性、利益性,成立专门的行业内部自律机制迫在眉睫。行业内部自律机制是新闻业实行团体自律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现今社会很多国家推行的一种自律方式,它能够制约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促使其朝着真实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学习西方新闻业关于自律的先进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律机制。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我国已融入到全球一体化当中,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当随之加强发展,借鉴西方先进经验,改善我国新闻行业自律中的不足,避免受到来自官方和各种行业的影响,保持新闻媒体行业的独立性,确保新闻从业人员在自律机制与社会的引导下提高自身素质,从真实的角度出发报道新闻内容,给受众呈现一个真实的新闻现场。

结束语

我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推进我国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而奋斗。

|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编校:王 姣

3.谈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 篇三

谈道德失范与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行为规范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是实现社会控制、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最基本的手段.任何社会都需要建立与这一社会制度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生活尽可能地规范化、秩序化.道德失范是相对于道德规范而言的.,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行为的混乱.

作 者:杨凤莺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CIRCLE年,卷(期):“”(6)分类号:B82关键词:

4.我国当前权力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篇四

[摘要]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行政道德失范现象日渐突出,这不仅是由于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还在于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解决行政道德失范,必须从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大量出现,行政腐败问题日趋突出。行政腐败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形象,腐蚀着社会肌体,涣散了党心、民心,败坏着社会道德风气,对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威胁。

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权力异化,指本来是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发展的结果却变成了异己的力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行政权力变成行政主体损害国家及公众利益、谋取私利的工具。综观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的领域和现实中发生的案例,目前行政道德失范的现象大体可以分为权力寻租型、公贿型、贪污腐化型、卖官鬻爵型、渎职型、官商型等几类。不过无论哪种类型的行政道德失范,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就是行政主体放弃或违背了行政权力的公共性,进行非公共的活动,为自己谋取私利,最终导致行政腐败。它的危害极大,致使行政效率低下,政策执行走样,行政目标难以实现。长此以往,公众势必会对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严重者会引发社会动荡。

一、引起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关于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是概括地说,不外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因,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主体与行政体制自身的原因。

行政管理主体而言,他的双重人格,使其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角色冲突,需要他在公与私、权利与义务之间作出选择。这时候,其自身的道德意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一言以蔽之,道德修养如何,便成为决定其选择方向的关键性因素。这实际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的过程。一般地说,如果行政主体自身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行政道德规范与实践脱节,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就可能失控,导致行政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行政主体对行政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的话,那么,当他在履行行政道德义务时,支配他的行为方式的内在心理动力,即道德感情,就会出现偏差,以致是非混淆,善恶莫辩,而道德感情偏离行政道德准则的直接后果,便是道德意志危机,缺乏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勇气与毅力,进而造成道德信念滑坡,个人人格与组织人格错位,道德责任心建立不起来。这样,日积月累,积淀于行政主体的心底,养成不良的道德习惯,行政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差、道德修养不高,是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一。

行政道德失范的内在根据之二,是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所谓行政体制自身的问题,既包括行政组织结构,又包括行政组织管理两大问题。它们是“组织人格”的物化形式,又是“组织道德”的具体体现者。“组织道德”是行政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行政目标、行政分工、行政协调、行政授权、行政管理幅度与层次、行政集权与分权等诸多方面。“组织道德”与行政道德失范的关系至为密切。“组织道德”规定并影响着组织行为。如果出现政府机关“经商”、公检法“下海”一类组织行为,那么,行政道德失范就会以加速度进行,造成结构性的行政道德失范。“组织道德”失范,反映行政体制自身的弊端。诸如政企不分,政府职能泛化;机构叠床架屋,编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开,人浮于事,因人设事,人满为患,干部素质低下;行政权力过分集中,行政决策靠领导人“拍脑瓜”;管理目标不明确,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无程序,行政监督无法;等等。这些属于行政体制自身的毛病,都为不道德的组织行为预留了空间,并引发出法人犯罪、单位集体犯法的非正常现象。其结果,必然造成大面积的行政道德失范。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外因

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引发行政道德失范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分配向交换的转变,从而不可避免地将金钱推上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深深地卷入了市场。于是,人们开始更多地承认金钱的作用,金钱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被泛化,其中包括公共权力在公共行政领域中被大量地交换,权钱交易就是一个典型。在这种金钱交易关系泛化的今天,部分人已经把金钱当作崇拜的对象,成为价值取向的核心。这就使得原有的价值体系、道德标准受到较大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用回扣、贿赂等多种方式向握有实权的行政人员“进攻”,与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员达成权钱、权物、权色交易,从而导致行政腐败。

2.多元价值目标冲击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建立法治国家的实践,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改变着人们对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认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如实用主义、存在主义、唯意志论等,对人们的道德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的选择自由,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实现自己理想的目标,谁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进而导致道德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人们对自身或他们的任何一种行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价值观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的评价依据,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也都可以找到对其行为有利的文化支援。这种多元价值观深刻地影响到行政道德领域,导致国家公职人员道德价值取向紊乱和行政道德失范。因此,行政道德失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行政人员受多元价值目标的冲击和影响。

3.缺乏强有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说:“人一旦有了权力,就滥用权力,使用权力直到尽头。”权力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倾向决定了对其监督和制约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层面的各种规章制度建设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对权力的社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随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但与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相比,毕竟还存在着许多“真空”地带。同时,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治”传统的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惩处,一些已出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在某些现实条件下难以真正发生实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遏制。此外,由于对一些违反行政道德的行为处罚太轻,一些腐败现象难以得到及时有力有效的遏制,由于官官相护现象的存在,许多违法行为得不到惩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道德失范的进程。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径 行政道德失范和行政腐败,是人类社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正处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对此,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还要对之采取切实措施加以治理。

(一)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行政伦理是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和增进以及个人人格的完善为目标,通过自律和他律的方式,调节行政主体、行政行为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行政伦理建设的目的,是要在政府官员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即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所谓行政伦理的道德人格,是指国家公务员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国家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尊严、道德品质、道德境界以及所理解与实现的社会道德价值的总和。行政伦理道德人格是政府官员长期的习惯性道德行为的升华,是评价国家公务员综合素质的最重要标准。

以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为主,在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从着行政义务和道德他律,即构成行政伦理道德人格的总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强道德修养,提高政府官员的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行政失范的根本。因为我们知道,不管是行政体制改革,还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只是解决了不能贪、不敢贪的问题,都是从外部、他律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只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行政主体自身的素质,才能真正解决“不想贪”的问题,才能从根源上杜绝行政失范。此外除了要加强公共行政伦理建设,还要提高行政人员的行政道德素质。

崇高的社会主义行政道德素质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必须通过反复的教育和灌输。列宁在谈到培养工人的社会主义意识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因此,必须运用教育和灌输的方法提高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行政官员的行政道德素质的构成是一个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监督制约机制

孟德斯鸠曾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任何权力,如果没有监督与制约,都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即使这种权力的存在有多么合理和必要,也不能保证其权力的行使不会造成坏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我国当前行政腐败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现实,学习和借鉴世界上许多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瑞士、新加坡、香港等)的经验,他们都将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惩罚性来维护行政道德的纯洁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加强人大监督,扩大社会监督,重点抓行政监督,不仅要对已发生的问题的非道德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而且要对日常行政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切实形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且只能依法办事、以德办事的实践环境。行政道德法律化的优点在于,它为政府官员解决伦理冲突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导,也为惩罚那些违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缺点则在于它停留于一般性原则的指导,在实践中往往难以操作,并且如果严格执行的话,也会损害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气氛。

(三)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5.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篇五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极其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造成中国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各方面因素的交错影响的结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表现。正确分析当代中国道德失范的成因,对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道德现状,进而为推动中国道德重建任务都具有深刻的现实和实践意义。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所维系,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国家、社会、自然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被世界公认为礼仪之邦,具有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却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许多十分严峻的道德失范现象正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显现出来: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逐渐改变,集体主义价值观逐渐淡化,社会公德逐渐丧失,职业道德陷入诚信危机。道德的底线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警匪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我国社会公德缺失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状况方面的原因:经济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人们的行动受经济利益的支配。几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主导之下,分散的小农经济使我们的民族一直以来都缺乏公德意识,缺乏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虽然现在经过经济改革,小农经济的状况已完全改变,但是那种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依然影响着人们。“个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世哲学,制约着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

其次,法制建设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是社会成员起码的社会生活规范,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制性约束。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呈现出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人们在强调尊重个人权利、利益的同时尚未认同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联系,公德意识、公民意识仍十分匾乏.但是法制建设却明显的滞后,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对道德的支持力度不强,影响了社会公德的进步。

再次,教育方面的原因:教育重心的偏离也是致使社会公德缺失的一个原因。道德教育是人类精神绵延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它使人类能够在短时间内汲取几千年来积淀流传下来的文化成果,从而走向文明。但是,由于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公德建设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第四,社会方面的原因: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封闭式的单元结构住房,把邻里过去四合院之间的亲情隔开了;又由于受到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不关注公共利益,认为社会公德与己无关,是多管闲事;加上长期的分配不公,造成人们心里失衡,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对过去分配不公的补偿心理导致一部分人的行为危及社会与公众的利益。

第五,传统伦理方面的原因:社会公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创新其形式。在我国,过去以出身背景为基础的血缘、地缘的社会联系逐渐过渡到以居民身份为基础的社区联系,公共生活场所逐渐成为重要的生活场所。与此相对应.传统的大家庭的亲情伦理的家长负责制有排斥社会成员之间民主、平等地位的倾向,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民主和谐关系受到阻碍。其次,它只注重血缘、地缘关系.对有“关系”者恩宠有加,对无“关系”者漠不关心,甚至损人利己,从而导致不良风气的蔓延。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完善道德教育和强化道德实践

康德认为人具有有限理智,还不能把握普遍规律,通过责任观念才找到道德规律。长期以来,我们认为道德建设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宣传和推崇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一普遍发展规律,而不顾公民的实际道德状况、不考虑主体现有的道德素质和水准,导致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具体道德标准。因此现阶段我们道德教育必须强化个人德性的教育培养和公共道德体系的建设,使得人们实际生活“有德可依”。在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深化道德实践的作用。党员及国家干部的道德规范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公务员和国家干部要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先锋模范的作用,要为广大公民树立好榜样。2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因此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与此同时,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3加强法制和制度建设

通过法制的强制性和制度性的权威性来促进社会公德向好的方向发展。应该承认,人的道德水平各不相同,道德教育并非万能,社会舆论也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起作用,当人们对社会公德教育还不理解,遵守社会公德还不自觉时.就必须制定一些行政的或经济强制的方法甚至法律的手段,制度的建立包括行政手段和法律措施,它是一种约束机制,是对弱自律性行为的很好约束,同时又是对善行者的激励。行政和法律规范是“他律”,是靠外在强制制约.而道德则是通过“自律”.是靠内在的自觉性。社会公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公共生活准则,通过一段时间制度化的约束.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就会逐渐形成.遵守社会公德就会变为自觉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美丽的花园城市一新加坡就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典范。因此,要形成、发展和巩固良好的道德风尚,必须以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把公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社会管理结合起来。把公德规范纳人法制轨道,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以打击歪风邪气。4发挥媒体作用,调动舆论力量

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需要社会各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其中新闻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因为,新闻舆论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大众传媒应充分发挥教育和监督功能,利用传媒信度和效率高的优势,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使公德规范深人人心,变为人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公交车上的城市频道,以及网络等现代手段,进行正面的社会公德教育,起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舆论的力量净化社会空气、升华人心、扶正祛邪、弘扬正气。如厦门电视台有专门的栏目对违章的车辆和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进行曝光,通过媒体舆论的方式告诫和提醒人们遵守交通法规。

6.新闻道德失范案例 篇六

这些年来, 不论国外还是国内, 中央传媒或是地方传媒组织,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上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在我国当前来看, 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主要有:

(一) 新闻敲诈

“新闻敲诈”是指媒体从业者、媒体机构以曝光要挟当事人, 从而非法获取利益的行为。[1]例如, 2014年9月, 21世纪网通过公关公司招揽介绍和业内新闻记者物色筛选等方式, 寻找具有转型、重组等知名企业为敲诈目标, 主动挖掘其负面信息, 对于愿意合作的公司, 通过夸大事实进行所谓的“正面报道”;对于不愿合作的企业, 就直接发布负面报道, 并要挟该企业投放广告、签订协议, 从中获得高额费用。

(二) 新闻有偿

“有偿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新闻机构或者相关新闻工作者向需要刊登新闻的客户索取一定报酬的新闻。2008年, 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曾引起社会对记者职业道德缺失的声讨。2013年, 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人钱财, 发表大量失实报道, 又一次给新闻记者敲醒了警钟。

(三) 媚俗新闻

“媚俗新闻”指的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新闻机构为了迎合市场及大众的口味, 随意降低新闻作品的审美标准、道德水平。例如, 2011年, 富士康的16连跳, 被媒体冠以“跳楼秀”, 汽车相撞事故被喻为“激情拥吻”, 这些新闻从标题上看只是为了一味迎合大众猎奇、猎艳的心理, 在报道中宣扬色情、凶杀、暴力等, 忽略了社会责任感, 降低了新闻品位, 污染了社会空气。

(四) 虚假新闻

新闻报道失真, 欺骗的是受众的感情, 也凸显了从业者的道德素质低下。2007年, 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纸做的包子》引起轩然大波, 后经过调查, 发现这只是凭空捏造。2014年, 虚假新闻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 如揭露马航MH370航班失踪事件, 因权威信息源缺位, 信息漫天乱飞。再如, 因不实新闻报道引发的“浑水泡面事件”等。

二、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而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后果。笔者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引入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传播活动中, 将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也分为内外两个因素:

(一) 外部因素

(1) 法制建设滞后, 导致无法可依。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新闻事业的法律, 虽然有些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凭借“第四权力”、“言论自由”的名义滥用媒体, 但惩罚却无法可依, 使得这些从业者有恃无恐, 成为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2) 媒体之间竞争激烈, 导致生存环境压力较大。如今, 我国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 为了争夺市场、受众, 媒体之间抢首发、抢独家的现象十分激烈, 从业者在这样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 就会忘记自身的使命, 从而成为赚钱的工具。

(二) 内部原因

(1) 网络新闻媒体行业自身的体制不完善:行业岗位混乱, 权责不够明晰;人事管理的不到位, 门槛越来越低, 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 这就为职业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考核制度的不规范, 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丧失前进的动力。

(2) 从业者自身有问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 只向“钱”看齐, 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下降, 助推了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失范现象。此外, 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也导致网络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客观性、公正性认识不够深入。

三、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防范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事业存在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已愈演愈烈, 迫切需要做出努力来遏制此现象的发生, 具体防范措施为:

(一) 净化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环境

(1) 完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的体制建设。从三方面入手:一要梳理岗位、明确全责明晰, 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事。二要强化人事管理, 逐渐提高从业者进入该领域的门槛, 从而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三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 加强从业队伍道德素质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 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媒体法规。逐步完善的互联网新闻法律制度, 对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媒体和从业人员都自觉服从党、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 并接受职业道德的规范。

(二) 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自身素养

(1) 提升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 最终还是要依靠从业者自身来完成。不仅要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 还应当严格约束自我, 保证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真实, 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2) 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的是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中立性, 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 推崇职业化教育。[2]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坚持维护正义、真理, 坚持摆事实、说真话的原则, 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 从根本上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 新闻教学体系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的新闻院系是培养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摇篮, 如果这些教育机构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 在教学体系中适当增加职业道德教育, 让他们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训练, 并在今后的从业实践中加以坚持,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摘要:如今,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令大众目不暇接, 网络新闻媒体用其独特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新闻传播格局。但由于从业者自身道德素养缺失等各方面的原因, 也使得新闻敲诈等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增多。本文着重探讨了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网络,媒体,道德失范

参考文献

[1]杨娜.记者的职业道德修养[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11 (6) .

[2]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73.

7.企业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篇七

关键词:企业 营销 道德失范 成因

近年来,随着:苏丹红事件、三鹿事件、广药事件等产品安全事件被新闻媒体的曝光,引起了人们对企业营销道德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期GSK(葛兰素史克)事件的不断发酵,更是将企业营销道德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行为,损害的不仅是广大消费者的利益,更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秩序。企业营销中的道德问题,已成为处于转轨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广大消费者利益以及企业自身都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呼吁。对营销道德的研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营销道德的内涵及判断标准.

尽管理论界对于营销道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林林总总的解释中,总体我们可以归纳出:营销道德是在市场营销活动中企业在各种社会力量的舆论监督和影响下,通过对自身营销行为的自律,约束和规范而形成的企业营销行为规范的总和。它要求企业在获取利润的过程中,不能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同时使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和满意。对企业而言,重视营销道德能为其带来强有力的竞争优势,能够帮助企业与相关利益者实现双赢。

2.营销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就以4P为分类下原则,谈谈营销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

①产品(Product)策略中的失范行为

在产品领域的问题极为严重,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最为直接。产品缺乏应有的质量和标准,违规添加对人体有危害的添加剂,比如之前的“毒胶囊”,“三鹿事件”都是产品策略失范的典型。这种只顾企业利益而不顾消费者和社会利益的企业必然将走向灭亡。其他产品策略中失范行为还包括:产品包装信息的不真实,缺斤少两,修改出厂日期,产品成分不明,故意夸大产品的功能,过度包装等。

②价格(Price)策略中的失范行为

营销过程中,价格因素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然而近年来出现的“海南天价海鲜”,“郑州天价理发”以及年年中秋时节都会粉墨登场的“天价月饼”每每都刺激着国人的神经。还有与性命攸关的“天价药”更是让医患关系跌至冰点。价格策略中出现的失范行为包括:为追求利润而变相涨价或漫天要价的掠夺性价格行为;为削弱或伤害竞争者而实行差异性的价格歧视行为;为掠夺消费者及打击竞争者而实行的价格垄断行为;为迷惑消费者而不披露真实价格,欺骗及诱惑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价格欺诈行为。这些市场上较为突出的价格策略的失范行为,不仅损伤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企业的信誉,更造成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③渠道(Place)策略中的失范行为

渠道系统,是由执行者把一个产品及其所有权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的所有活动或功能的一套机构组成的。这套机构的成员包括生产商、经销商、代理商等。整个产销渠道中每个环节都有示范的行为存在,主要体现在:中间商违背行业规定经营商品;中间商拖欠或延付货款;零售商从非法渠道进货;生产商进行经营性垄断地位,对干预屮间商的销售活动。

④促销(Promotion)策略中的失范行为

促销本来是企业树立企业形象,提高知名度,扩大产品销售的有效途径。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些企业在促销中急功近利、弄虚作假、不择手段,只顾眼前利益,无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主要表现在: 滥用标志;强行推销伪劣、滞销产品;夸大产品功能;商业贿赂行为。

3.营销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现有的资料和调研情况来看,营销道德问题的成因多种多样。下面笔者就抛离消费者因素不谈,仅从从内、外因这两个方面分别来进行分析。

第一,企业营销道德的缺失。从本质上讲是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将利润域大化作为企业惟一的目标和经营思想的结果。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企业急功近利,不惜损害消费者和社会的利益,不惜承担违背道德和法律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企业文化缺失。企业文化在企业潜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它对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一些企业宣扬惟利是图的经营理念,只要能赚钱,便不择手段,这种理念对企业员工的营销道德滑坡产生了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三,企业领导者道德素质参差不齐。企业领导者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会融入企业的各项决策中,决定企业行为是否符合或违背道德准则。如果,企业领导者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损害社会与消费者利益,营销决策必然会偏离道德的轨迹。企业领导者对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默许必然会纵容这些行为的蔓延和变本加厉。第四,企业员工科学技术文化知识的匮乏。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深刻影响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高低。员工的道德认知程度比较低,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就很难形成自律,从而影响了营销过程中的判断,就容易出现了违法或者违反营销道德的行为。

②外因分析

第一,市场本身效应,市场机制不完善。市场经济是利益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求利具有合理性,求利本身在道德评价上并无好坏之分。但是在市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得到强化,容易导致企业把个体利益无限放大,唯利是图,从而导致见利忘义,不择手段的去获取利益。第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不少企业游走于边缘,谋取暴利。尽管,我国出台了如《广告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过健全,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政策存在一些空白或模糊之处,原则性条款较多,操作起来弹性较大,使一些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打擦边球,从事违法违规营销活动。第三,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企业统一的信用登记制度尚未建立,致使企业营销道德缺失行为并不造成对企业信誉的损害,不会对企业在市场上后续的交易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受到应有的惩罚。第五,地方主义保护严重。中小企业是各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权钱交易,对当地企业的一些非法和不道德的营销活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那些中小企业在地方注意的保护下,会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参考文献:

[1]張淑君.论市场营销道德的四点表现[M].北京:边疆经济与文化出版社,2004.

[2]付晓丹.中国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分析[J].经济评论,2007(9).

[3]王阳. 企业营销道德失范及治理对策 [J]. 商业时代, 2008,6.

8.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主体分析 篇八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的主体分析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现象增多,从道德主体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在于道德主体的道德认同弱化、自主选择能力下降和道德主体的非理性的`外化.为了减少道德失范的发生,当前应加强社会的整合,提高人们的道德选择能力,加强对非理性行为的引导.

作 者:罗箭华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广西,柳州,545003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4)分类号:B82-052关键词:道德认同 道德选择 道德理性

9.新闻道德失范案例 篇九

一、道德失范现象为何多发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如古人提出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道德血液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流淌了数千年,中华民族养成了崇德尚善的优良传统。

这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社会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无论是人们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热情、遵法守规意识、敬业进取精神的大大增强,还是公共秩序的明显改善、文明礼仪的广泛普及、志愿服务的蓬勃开展;无论是以任长霞、沈浩、杨善洲为代表的优秀领导干部,还是以“当代雷锋”郭明义和吴菊萍、吴斌、张丽莉等一大批“最美人物”为代表的“平民英雄”,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都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诠释着道德良知,彰显着人间大爱,昭示着社会道德的进步。

同时,社会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领域诚信缺失、丧失道德底线,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窗口行业和公共场所发生的失德事件,损害公众利益,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十分恶劣。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时期,为什么失德现象容易多发呢?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巨大财富,但经济利益至上的主力特性,也诱发了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传播与扩散,对一些人造成了腐蚀,使他们唯利是图,只认钱、不讲德,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为一己之利,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权威。

道德教育不够有效。一些地方和单位对道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抓道德教育流于形式、敷衍塞责的情况。从教育本身来看,存在内容空泛、形式僵化、对象一刀切等问题,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惩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大量事实表明,道德问题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仅靠道德自律、良心谴责是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当前,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一些失德行为无法进行惩治。这就导致失德成本低,甚至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失德现象的发生。

体制机制不完善。改革开放过程中,以往的道德调节机制受到削弱,新的道德机制还么有建立起来,出现了一些漏洞,让一些道德败坏的人钻了空子。比如,在现代社会,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相关的诚信体系建设没有跟上,给失信者留下了空间。

德是根,物是花,厚德才能载物。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曾感叹:“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道德失范的危害不容小觑。我们要增强道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推动社会风气的改善。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下大力气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治道德失范行为,引导人们知荣明耻、扶正祛邪,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二、道德教育怎么给力

古人云:“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道德教化养成、道德失范治理,基础在教育。只有抓好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倡导“五讲四美三热爱”到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到“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到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顿过。

然而,与过去相比,现在道德教育的对象、环境、条件都在发生变化,引导感化的难度也在加大,如果还沿用老套路、旧办法,很难取得成效。应不断创新观念、形式、手段,在增强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增加人们的道德力量,营造有德光荣、失德可耻的社会氛围。

首先,抓住重点人群。道德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块早春的土壤,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应把道德教育融入幼儿园、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使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领导干部的品性言行影响较大,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标杆。应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水平,使之为全社会作出表率。

其次,改进教育方法。“教得其道、乐为用矣,教不得法、无益于事。”近年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道德模范评选等形式,受到广泛欢迎,收到了良好效果。应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文明新风。继续探索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善于运用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平台,运用连环画、动漫、微电影等手法,进行形象化展示、故事化表达,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再次,注重实践养成。有句话说得好,“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道德教育不应只是说教,而应重在实践养成。应突出行为教育、习惯养成,把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工作学习中,引导人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在活动中领悟崇高、感受光荣,使凡人善举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发挥民间舆论作用,褒扬邻里好人好事,批评身边不良现象,自觉修身律己、崇德向善。

道,源于教育;道,源于传承;道,贵在坚持。道德教育是个慢功夫,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惩戒力度如何加大 古话说,“严刑重典者成,驰法宽刑者败”。治理道德失范行为,不能单纯依赖道德教化和舆论谴责,关键还要依照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对失德、败德者进行惩戒约束,对违法犯罪者进行严厉打击。

对不文明行为施以严惩,是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普遍做法。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人良心的形成,仅仅靠观念教化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趋善避恶,自觉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因此,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严重失德的人,必须加大惩戒力度,让他们为失德行为付出高昂代价。

定红线,明确行为禁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失德行为,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修改完善相关法律,制定配套法规,将有关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为道德建设提供有力法律支撑。

重管理,狠抓集中治理。集中整治公共秩序,加强公园广场、机场车站、旅游景区、体育场馆等的管理,尽可能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重点整治窗口行业,严格行业规范,严明纪律要求,扭转靠人情、托关系办事的不良风气,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杜绝“吃拿卡要”那一套,树立良好的政风行风。

惩恶行,震慑败德无良。自古正邪不两立,扬善必须成额。应建立对失德违法行为的惩戒机制,形成震慑失德者的强大力量。对失德失信、造成严重后果的典型案例,必须依法严肃查处、追究责任;对情节特别恶劣的,应对有关责任人实行在相关行业终身禁入的惩罚。通过这一些列制度手段发出强烈信号,让败德群体受到严惩、付出沉重代价,再也不敢为恶。

四、道德治理如何长效化

实践表明,道德失范的治理有其特殊规律,急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关键要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就是常态化、长期抓,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真正抓出成效。

健全法律法规构筑道德保障。社会良好道德的养成,需要每个人的内在自律,也需要外在的力量约束。特别是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全社会弘扬正气、激浊扬清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建立一套完整的诚信体系,是治理失信行为的有效手段。应抓紧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搭建统一的信用记录平台,健全个人和单位信用档案,完善“黑名单”制度,形成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惩戒防范机制。

建立人人参与的机制。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源于每个人的滴水汇流。应当建立健全参与、激励机制,鼓励人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社会道德的提升贡献一份力量。动员人们积极投身到学雷锋志愿服务中来,广泛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便民利民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

上一篇:如果你路过我的过去诗歌下一篇:有关诚信的作文素材名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