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2024-09-21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共10篇)

1.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一

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成为必然趋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恰当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由静态变成动态、由抽象变为具体,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能较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主动学习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有效辅助数学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对于小学数学学科而言,信息技术不但能够为学生呈现逼真生动的生活情境,而且还能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拓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从而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现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谈几点简单的看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忽视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漠视各种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的应用情境,直接进行孤立的知识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的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它既能看得见(视觉),听得着(听觉),还能用手操作(触觉),这种多样性的刺激,比单一地听老师讲强得多。[1]优美的音乐,色彩斑斓的图片,好看的动画视频这些充分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

例如,在应用计算机课件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就可以用鲜艳的色彩,优秀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游乐场的动态图,贴近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兴趣,伴随教师的提问:有几架小飞机?每架飞机上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通过学生列出连加算式,引导学生加数太多时写加法算式不方便,提出加数相同的加法可以改写成乘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生动的画面完全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中去。

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运用多媒体演示,先让学生看到画面中自行车、三轮车、汽车的车轮都是圆的,接着将它们的轮子换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等形状,学生观察后议论纷纷,个个笑得前俯后仰,最后画面又把轮子换成椭圆的,同学们看完后都说:“这也不行,坐上去谁受得了?”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圆形的轮子就行,其它形状的轮子都不行呢?”教师启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这样,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弄清了道理,深刻地认识了圆的特征。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使学生轻松学习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学科内容的抽象性形成矛盾。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利用信息技术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2]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在教学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一难点,一般要把圆分成若干等分再交错拼好,不管是实践操作还是借助道具,最多也只能把圆分成16份,然而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的长是波浪形的,宽还是斜的,怎么能说它是长方形的呢?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可以从教师的演示过程中想到变化的趋势,把它想象成一个长方形,可是还有部分理解能力不强的学生很难想象出这个变化的过程及趋势。那么借助课件我们就可以把圆等分成32份、64份、128份……再把这些过程连贯起来,重复演示,学生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圆是怎么转化成长方形的,使这节课的难点被攻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我设计了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比较图,先在圆柱体里倒满水,然后在转倒入圆锥体里,整整倒了三次才倒完。学生通过观察形象化的视频演示,很快理解并表述了数量关系,“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的三倍”或“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在数学课上总需要作图,课堂教学时间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宝贵的,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可以让老师节省出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思考时间。由此大大地提高了数学课堂容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没有被认知和使用的年代,练习课几乎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在下面抄,枯燥乏味,效率极低。如今,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3]

例如在练习中编制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用Authorware编制软件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可以使教学评价和反馈更加科学、及时、有效。还可以举行各种竞赛训练等,培养学生的自制力、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还可以减轻教师重复的教学和辅导,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

四、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

如教学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的知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出示三条等长的线段,动画演示一条围成长方形、一条围成正方形、一条围成圆。如果长方形的长4米,宽2.28米,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大?哪一个图形的面积最小?学生面对这样新颖有趣的题目都为之精神振奋,开动脑筋,通过独立计算、小组讨论证明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这样,沟通了几何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明白了茶杯、水桶等物体的底面为什么做成圆的,也使学生们懂得了今后在实际生活中要用最少的材料做一个容量最大的物体必须用圆的知识去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作用,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无限延伸,并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平台。但信息技术也不可改变其工具性,应服务于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要把握好“度”,不可滥用,过多地使用图像、声音,会影响学生的深入思维,如果使用信息技术不当,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新模式下的学习虽然存在很多优势,但是也需要逐步的过渡,传统模式虽然枯燥乏味,影响学生认知性差,但是在传统模式下培养的学生更加勤奋好学,认真刻苦。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所以需要更有效的结合。[4]

参考文献

[1]唐利岩.巧借信息技术优化数学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6(6):00220-00220.[2] 张淑丽.利用信息技术形象化解决数学问题[J].小学数学教育, 2016(5):29-30.[3]李保妹.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数学练习课[J].小学教学参考,2014,(21):51.[4] 秦冬芬.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7):142.

2.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二

因此我认为,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应该根据学科的自身特点, 一方面合理利用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使小学科学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应正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使其弊端消弭于妥善运用中。

●合理利用—让科学教学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1. 诱—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意识倾心, 这种倾心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是自觉能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诱发学习动机, 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投入学习中, 也能使学生在繁重的刻苦学习过程中养成愿学、乐学的品质。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科学教学,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这一单元时, 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 陆地、海洋、高原、山脉等一一映入学生眼帘。随后提出问题:地球外表的地形是谁“塑造”的呢?它们发生过变化吗?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这样, 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欲望和情绪, 也能顺利引导他们进入到新的一个单元的学习情境中。

2. 优—教学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不易操作的实验活动过程进行处理, 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有效突破重、难点。例如, 在讲授教科版《运动起来会怎样》一课时, 为了能帮助学生较为直观形象地理解人体心脏的运动和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视频的演示, 帮助学生掌握单纯靠听讲不易理解的实践操作步骤和难理解的知识。再如, 在解释“昼夜交替”的成因时, 运用媒体再现天体的运动, 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增—真实感触

对小学生来说, 他们的认知具有形象性、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 而忽视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因此, 在实际教学时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用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认识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 矫正错误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 在指导认识《动物的卵》时, 学生要深入了解鸡和青蛙卵的孵化过程, 单凭几张图片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适时加入信息技术, 动态地展现动物卵的孵化过程, 将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 促—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分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强调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和教材是信息的主要载体, 这在一定程度上桎梏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 也制约了其自主探究的实施。如果借助信息技术, 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 将会促进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达到双赢。例如, 在教学教科版《地球表面的地球》时, 教师可在特定时间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房, 让学生通过自主浏览网站, 获取自己感兴趣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地形地貌的知识。

●趋利避害—让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拥有更缜密的整合

1.莫要为形式上的“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评优课与公开课中, 我们常会看到, 许多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 仅仅在形式上为“整合”而整合。这一方面源于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存在误解, 认为只要运用了就是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评优课常把是否使用了多媒体当作评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这就导致一些教师为了具有形式上的“整合”而去整合, 而事实上信息技术手段根本没有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是为用而用, 它必须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是教学过程与方式的有机成分, 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 不要滥用。因此, 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与教学的整合必须以教学内容的需要为源起, 必须以教学实效的提高为准则。

2.莫要在理解上走入误区

对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在理解上容易走入误区, 认为只要在教学中放录像就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了, 就是与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整合。而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一种工具、媒体和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应将教师、学生、内容、媒体系统地加以考虑, 使学习内容的组合更加合理、清晰,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更加优化。如果仅仅把放些视频就当作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的整合, 而不对是否该用、在什么时机用、如何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 是不能达到优化教学目的的, 当然也就算不上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3.莫要忽视某些“亲历”的替代

小学科学课十分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主动探究,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但是, 只强调亲历科学, 而不去指导学生借助替代经验去学习、认识规律的极端行为, 是对探究式教学的一种误解。小学生不可能像天文学家那样长期深更半夜地去观测天象;也不可能像地理学家那样跋山涉水地考察地质地貌。因此, 在科学课上不可能做到事事由学生亲历、体验和探究, 而这正为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如, 人体消化系统、地球内部的变化、耳朵的构造等。另外, 如果过于强调“亲历”是不可替代的, 新技术的应用就必然会被耽搁, 所以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胆地尝试使用, 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真正地让信息技术去替代一些, 拓展一些, 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 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的实效。但是, 在具体实施教学中, 我们应该合理利用, 消除弊端, 趋利避害, 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整合, 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 形成小学科学特有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

摘要:本文从“合理利用”和“趋利避害”这两个方面, 阐述了如何走出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运用中的误区, 采用恰当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以使其真正促进科学教学的提升, 形成小学科学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合理利用,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 (3-6年级) 新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三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现代教育的观点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老师的热爱、尊重、期待中去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做到以“兴”引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宽容和谐的课堂气氛,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

1.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游戏是每个小朋友都喜欢的。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通过“玩”去了解周围不熟悉的世界,就能让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学生刚接触电脑时,往往充满了好奇,这时教师向学生展示计算机的神奇功能。比如:用计算机画图、设计并播放幻灯片、处理照片、播放音乐、播放影碟、网上查寻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学生从演示中感受到计算机的“本领”,会激发起对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兴趣。需要是最好的动力。这时,教师再对开机、选取游戏、游戏规则说明、玩游戏时鼠标的操作应用等作简单的讲解演示,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后,大多数学生能独立进入游戏,按规则玩起来;少数有困难的学生经个别辅导后,也能很快掌握操作方法。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地学会鼠标的移动、单击、双击等操作方法。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空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出版物的不断出现,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大多是通过粉笔、黑板进行的教学是一种“单媒体”的活动,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使自己教得轻松,又使学生学得开心。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进行实例教学。教师注意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演播功能,进行实例作品教学,向学生展示一些實践中做得较好的作品(word文档,图片等等)。比如动物卡通画、人物卡通画、风景画等,学生被计算机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思路也一下子打开了,饶有兴趣地创作起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来。

(3)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投影展示功能,激励学生进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二、巧妙把握课堂时机——导思点拨

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达到教育效果的事半功倍,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点拨。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宽松、积极、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树立“尝试”创新意识,敢于参与,敢于提出,就是成功。还积极发现学生创新闪光点并及时表扬和鼓励。

三、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考虑。在课堂教学中就应首先着眼于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由于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学生学习和操作电脑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面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励和帮助他们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扩展与提高。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让大部分没有基础的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学习,而让少部分有基础的学生学自己想学的内容,这样不同学生的需要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因此教学要做到了因人而异,有的放矢。

四、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恰当的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在指导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ord软件操作,应该先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然后出示一段比较简单的编辑排版后的文字,让学生按照格式完成。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学会常用工具栏、复杂选项、复杂格式等操作,并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四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每个使用者来说应做到有的放矢。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要明确以下几点:用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其启发引导,解决教学难点;用其提供资源,开拓学生视野;用其代替板书,节省教学时间。在使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合理选择、合理设计利用,让信息技术发挥它最大的功效。

关键词:有效利用

创设情境

启发引导

提供资源

代替板书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渐深入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也成为信息技术不可或缺的施展阵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空前的解放。由此,也使一线教师课堂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色彩。但是,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不能拈来即用,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利用,否则,将会出现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得不丧失的局面。

当前,诸多一线教师正在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是个非常喜人的现象,也是教育事业的一个新气象。但是,老师们在应用这个新手段时,由于不甚明确使用目的而导致滥用现象。虽然刺激了学生眼球,激发了学生兴趣,但可能未解决教学的根本问题,未起到使用的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对每个使用者来说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与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下面,本人就多年使用信息技术的体会与感受,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一、用其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使用是多方面的。随着电脑技术及互联网络的普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信息技术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生动、形象的沟通与交流,而信息技术手段却能给学生带来新奇、多彩的画面与视觉感受,能让学生的感观受到强烈的刺激,从而产生亢奋的、愉悦的学习心理及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所在。如,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利用课件等信息手段创造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新奇、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形式出示课件,让学生与情境画面互动,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达到教与学的双赢,且为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保持高度的激情参与学习,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二、用其启发引导,解决教学难点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些教学问题用传统的教法是不便于甚至很难解决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于很难用语言向学生阐述清楚的问题,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却能迎仞而解,且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听过这样一堂小学语文课,某位语文老师教学“梯田”一词时,要求学生描述这个词语的含义。对生活在城市环境或没有接触过梯田环境中的学生来说,是无法理解与描述的。然随即老师用课件出示了“梯田”风貌的图片,学生顿时豁然开朗,直观地感受了这个词的含义。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释生僻的词语的案例还不胜枚举。再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某些不规则图形的转化的教学内容,用讲解及操作的方式很难解决,而利用多媒体的课件演示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小学高年级教学圆面积的推导以及某些特殊的不规则曲线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平面图形时,得用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教学手段。再如,小学一年级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运用课件出示公交车上下车的情境,让懵懂的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加减混合运算的含义。另外,还有些学科的教学内容是无法用传统教学方法解决的。如小学科学教学中,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宇宙星体运行的变化,模拟太阳、地球、月球三者关系的运转变化等,也帮助老师、学生解决了只能想像而无法操作的难题。由此也让老师及学生们感受到信息技术手段在解决诸多“难题”中的价值。其实,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的功能不胜枚举,老师们应有意识、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让其发挥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三、用其提供资源,开拓学生视野

信息技术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是能为教学提供大量、丰富、翔实的课程资源来辅助教学,且会更直接、更直观,这是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成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可用其补充大量的有声有色的文史资料及影视资料,让我们的课堂从书本延伸到广袤的世界中去,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光是学习,而也是在观赏、欣赏、感受。曾听过一位语文老师教学《火烧圆明圆》的课堂实录。这位老师在教学课文过程中用多媒体的课件出示了圆明圆变迁的历史背景,补充了大量文史与影视资料,把平淡的教学变为生动的、充满激情的画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祖国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强烈的、深远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试想,“空口无凭”能做到这点吗?再如,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还能给学生提供古今中外诸多音乐家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灵陶冶。试问,哪一位教师能把众多名家的作品都唱或弹奏出来给学生听呢?另外,当网络走进课堂时,也在悄然改变教师的角色。学生或许再不用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与介绍,就能从网络世界里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料,这或许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的一个强有力的冲击吧!作为当今社会的教师,自己的“一桶水”兴许已快被信息技术所取代。教师们在感到欣慰的同时或许还感到害怕与无奈。这正证明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今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无比重要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是不可阻拦的。

四、用其代替板书,节省教学时间

站在三尺讲台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板书是必需的,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就需大量的板书。但如果短暂的一节课都在板书的话,势必会耗费掉很多宝贵的时间。且有些板书是无需保留到课堂最后的,教学时老师们都是边讲解边板书边擦除,这样不仅费力费时,用粉笔还伤身体。然而,当信息技术出现后,用课件代替板书的使用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备课时,可以把需要板书而又无需保留到最后的诸多内容做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出示,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只要老师动动手指便能很快完成很多教学任务。同样,当我们按照传统方式出示教学挂图教学时,也比不上信息技术的课件来得更直观、便捷。因而,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在这个视时间为金钱的年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把握好课堂上的40或45分钟,有效地用好每节课的宝贵时间。那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就是非常理想的手段了。

5.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五

在传统音乐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音乐教学转变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广大学生的美育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证。那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呢?

一、利用电脑音乐进行音乐教学

(一)在乐理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直观,有利于揭示重点,突破难点。乐理知识是中学音乐教学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这是个理论上的问题,很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比如说:要让学生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用传统方法教学很难说明白。如果改用电脑音乐系统“音乐大师”则易如反掌,借助五线谱编辑窗,只要输入该种音符就能使电脑发出与之相应的声音。使学生在认识音符形状的同时,又能听到它的发音长短,既直观又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进行音准、节奏方面的训练。在这方面电脑具有独特的优势。电脑的音高 采用十二平均律,其音准是其他任何乐器无可比拟的,节奏节拍的精确度更是独一无二。我们教学时可先将所教曲谱输入电脑,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曲谱,让学生试唱,最后按电脑菜单中的播放键,将旋律播放出来进行校对。由于在电脑上可任意调节旋律的速度,可自由选择某个音乐片段进行播放,对于视唱中的难点,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地反复倾听、仔细揣摩。因此对于视唱教学来说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三)在歌唱练习中,利用电脑音乐系统可以方便直观地再现音乐瞬间,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可先将歌词谱输入电脑,在容易出错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涂上颜色,或在该处设置某种打击乐器以提醒注意)。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有所侧重,便于抓住难点、突破难点。另外,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制作歌曲伴奏带,伴奏音乐的每个声部都能哑音、放音、独奏,可任意调节速度和移调,倒带也很快,只要用鼠标点击目标位置即可瞬间完成,而且准确方便,因此操作比较灵活,可以满足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利用电脑音乐可以为学生深刻地理解音乐形象提供方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众所 周知,感受美、鉴赏美是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音乐欣赏教学以及歌曲教学中,电脑音乐系统也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段前奏5653 5︱ 5653 5︱ 5653 55 ︱ 3432 3︱ 2321 2 35 ︱ 10 1︱ 速度较快,表现的是一种欢快热情的音乐情绪。我们把它输入电脑后,用不同的速度进行播放,我们会发现速度变慢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优雅、庄重,速度变快后音乐情绪就会变得明快、热烈。通过对比,可以让学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从电脑提供的音色库中,选择不同乐器音色,来引导学生进行听辨,让学生感受不同音色对音乐情绪、音乐形象的影响。这样一来,音乐欣赏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富于启迪、富有情趣的艺术欣赏活动。音乐课堂从此生机盎然,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

(五)在乐器教学中,电脑音乐系统也同样有用武之地。试以二胡教学为例,在基础教学过程中,用电脑中的不同音色(可用二胡、古筝等音色)听唱大小调以及各种民族调式的音阶琶音,练习曲目,培养准确的音高概念,树立良好的内心听觉;将电脑做成的练习曲目用不同速度和不同的调奏出,让学生变换练习建立良好的节奏感、调性感,进一步提高其音乐 鉴赏能力。

二、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音乐教学

(一)巧用地理、旅游资源,扩展学生视野,增加感性经验,让学生从多个视角理解音乐作品内涵,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有利于发展想象力。网上的旅游网站很多,一般来说,这些网站在宣传中都会介绍当地的风景名胜,风土人情。我们在向学生介绍地方民歌时可以加以利用。例如:我在介绍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时,利用搜索引擎就可以查到这首歌的起源:大理南涧彝族自治县与弥渡县交界的太极顶东面山麓有一个闻名的“花灯之乡”,著名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就起源于这里,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其知识,拓展其视野,发展其想象能力。

(二)利用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为音乐教学提供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运用这些资料可使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音乐内涵。例如:我在介绍歌曲《祝酒歌》时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功能查找“施光南”,结果找到多个相关主题,有的介绍其生平,有的介绍其高尚的人格,有的介绍《祝酒歌》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所有这些资料都为学生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把握这首作品的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开拓了 思维,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丰富的音乐资源(如MP3、MIDI音乐等)为教师解决了找资料难的烦恼,活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增长见识,提高音乐修养和鉴赏能力,更好地感受音乐之美。例如要找民族器乐方面的资料可去“中华民族音乐在线”,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民乐音响资料。要找外国古典音乐我们可以登陆安徽音乐台,点击“在线视听”即可看到各国著名作曲家的乐曲音响资料。如果我们细心查找,还可以找到同一乐曲的多个版本。例如我在教《二泉映月》时就曾去“中华民族音乐在线”找到了多个演奏版本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比较其配器、乐曲处理演奏风格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利用音乐软件进行探究性教学

(一)丰富的软件资料源为学生尝试作曲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活用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裨益。目前众多的音乐网站大多数都提供一些免费的软件下载。例如:在“乐音”网站可以下载乐音MIDI音乐制作软件进行音乐制作,该软件同时支持五线谱和简谱,全中文界面,因此学生很容易上手。在该软件的支持下学生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随心所欲的写作,并能即时播放。实践证明学生对此十 分感兴趣。因此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创造精神大有益处。

(二)利用各具特色的网站开展探究性学习,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利用各类网络资源自主进行探究性音乐学习,如歌唱、器乐、乐理、音乐知识、音乐史以及世界音乐文化等。网络信息社会为学习者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各类音乐网站、信息库等。同时有些网站还提供免费主页空间,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建立自己的网页,发布自己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几个同学一组共同创建和维护自己的网页,从而获得一种成就感。这对于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习热情而言,它具有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特殊效果。

(三)巧用网上MIDI音乐资源对音乐进行二次创作,有利于塑造富有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网上MIDI音乐资源十分丰富。MIDI音乐制作的质量良莠并存,以至于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如果你稍加变通,同样会给你的教学带来帮助。笔者曾在网上下载了一首MIDI作品《牧民新歌》,说实话制作得不怎样。我把这首作品放给学生听时学生纷纷表示不好听,不愿听。这个时候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 能不能想办法修改,把它做得好听一点呢?这时我用MIDI制作软件“音乐大师”打开这个MIDI音乐,电脑上出现了这首乐曲的完整乐谱以及配器。由于该软件具有易于编辑,即时播放的独特功能,我和学生边听边改,改后再听,讨论配器、讨论伴奏、讨论速度等。结果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听辩能力、鉴赏水平、创新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6.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各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际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理 有效 辅助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现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我校在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很少接触计算机,所以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最主要是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像物理、化学一样,信息技术科学也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学生应当学习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构成、程序语言、历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2)学习信息技术基本技能: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学生应当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如开关机器、使用键盘和鼠标、管理磁盘软件等。

(3)学习信息技术对社会的用途和影响:信息技术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生应当了解信息技术给社会各领域带来的变化及问 2 题,知道信息技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4)分层对教师们进行了理论培训,让教师们都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与任务、构建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信息化环境下,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策略、基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在校内迅速铺开,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迅速的提高,涌现了一批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在地区领先的学科带头人。现在计算机已成为教师们备课、上课和进行教研的工具,自编制辅助教学软件、课件已成为教师们的自觉行为。自觉地应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大部分没有接触过多媒体教学的学生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 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动静结合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让同学们更容易领悟知识,并且深入地领会其内含,最后得到升华,也就是所说的创新,但有些课件过分强调课件的修饰,什么动画、影像、图片一起上,重视了它的信息技术含量,而忽视知识的掌握上,过分情境化,喧宾夺主。这样的课堂,自然课上气氛活跃,热热闹闹,有时甚至产生一些笑料,让人难以接受。这样的一节课学生自然是在轻松、愉悦的情景 中度过。但课堂毕竟不是娱乐场所,不能被过份的活跃冲昏了头,让华丽课件修饰而忽略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在动的同时要让同学们合理的静,要动中有静,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展自主学习,探索学习,让他们静上心来去想、去悟,给学生提供创造灵感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造灵感的环境。

四、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多媒体的关键作用

多媒体技术把文本、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和视频集成处理,使信息更生动更丰富多彩。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应用在学科课堂教学当中,创设了理想的教学环境,取得更高的教学效率与效益。首先网络化的教学系统实现了高度的资源共享。如在备课时,我们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优质教案库和计算机教学软件库中的资源,设计教案,以提高备课质量。教师通过浏览、选择、组编,设计成一个个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既快捷又高效。课堂上应用这些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

五、合理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更好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我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特别在课程中安排了计算机实践课。网络化的教学环境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些学生利用网络接触广阔的世界,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认识广阔的 5 世界。这些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美观大方,深受全校师生的欢迎。

目前,我校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集中演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集中演示时教师向全体学生播放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片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或欣赏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网络教室里,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的通讯功能进行协作学习。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已有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与同学合作学习,这充分体现了新生一代所要具备的能力。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服务。

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七

在新课标下现代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辅助化学教学。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 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真正体现, 很多实验 (如危险性大、设备要求高的实验) 不能现场操作。通过设计一些应用软件, 让学生在多媒体的海洋里可以大胆尝试。打破了以往的局限性和盲目实验的危险性。

一、演示危险性实验。

视频可以演示一些错误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后果, 如: (1) 点燃可燃性气体前未进行验纯, 出现爆炸; (2) 浓硫酸溅到皮肤上产生腐蚀等等。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并理解错误实验操作引起危害性, 再进行学生实验, 大大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让学生更能深刻理解正确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又如高中教材中讲解碱金属活泼性递变时, 金属钾、铷、铯和水的反应很剧烈, 遇水爆炸。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很形象直观的进行了对比, 减少了危险性, 学生们也很容易了解了它们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二、演示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 可减少污染。

如播放NO在空气中转变为NO2的视频, 很清晰的呈现了实验现象, 避免了污染。再如用多媒体为同学们展示多幅由光化学烟雾所造成的污染的图画以及它给人们的生命造成的威胁。讲解“酸雨的危害”时, 播放一段酸雨对植物的危害视频, 免去很多解释, 就能从直观上让学生对酸雨有了明确的认识。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们对的危害有深刻的认识, 让学生感知化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 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播放物质的作用、用途视频。

如讲解氮气用途时, 播放视频, 氮气的冷冻作用, 鲜活的金鱼放到液氮中, 捞出来成了冻鱼, 放入鱼缸中一会金鱼又自由的游动了。学生们都睁大眼睛, 满是好奇和认真。如硫酸的用途等。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即形象又直观, 还引人入胜, 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对一些化工生产过程, 如接触法制硫酸, 氨氧化法制硝酸等, 学生大多数未见过, 缺乏感性认识, 用多媒体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步的生产过程, 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五、模拟有机物的空间结构, 化学反应过程, 将微观知识“实物化”。

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缺乏想象力, 借助模型也难以真正理解, 而一些优秀的软件如Flash6.0、3Dmarx, 绘制乙醇、苯酚、环已烷、金刚烷等分子的三维立体结构的空间模型, 该模型可任意旋转, 从不同的角度可见, 各种原子还可选择不同颜色, 不但将有机物的结构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枯燥的分子变得活灵活现, 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断开化学键和形成化学键是有机反应的本质, 如乙烯的加成反应, 乙醇与金属钠、HBr、O2 (铜作催化剂) 、乙酸 (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 等物质发生反应时, 究竟哪些共价键断裂、哪些共价键形成, 讲解很困难, 但通过flash将反应过程制成动画展示给学生, 原理就变得一目了然的简单。

六、静态事物“动态化”。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看似不动, 实质上是静中有动, 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等。学生往往习惯静态分析, 缺少一种动态观, 使用计算机进行动态模拟,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仿真化学实验室》是非常好的软件, 如化学平衡的建立中, 分子的运动情况能很清晰的展现出来。静态事物“动态化”会大大增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使得教学中很多难点变得简单。

七、增大课堂教学密度。

不管是各章节复习还是高三总复习, 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比较多, 学生很难将这些内容条理化, 教师串讲起来也感到费时费力, 而将这些知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大屏幕上显示, 使得条理非常清晰, 学生就很容易弄清知识的脉络, 便于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有更进一步的加深。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但是由于图象、声音、文字在屏幕上出现过快, 信息对学生的作用时间短暂, 刺激强度不够, 印象不深, 往往上课听老师讲的时候很清楚, 但过后回忆不起学习的内容。导致记忆长久性差, 学习效果不佳。对此, 我认为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以下的关系,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将信息技术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不宜取代实验, 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是辅教、辅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主张能做的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 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 享受第一感觉。

二、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不宜替代教师。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 起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如果整个过程完全使用信息技术教学, 那么很有可能扼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只有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教学质量才有可望提高, 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三、现代信息技术要适用、适时、适度、适量地运用。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 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另外在使用时, 学生容易关注生动有趣的画面, 而忽视教师的点拨, 教师应留心观察, 随时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 使之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

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化学教学, 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也促进了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 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积极改善教学, 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让“以学生为中心”, 师生互动“开放课堂”的教学模式显示更大魅力。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与定位, 颠覆传统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 “开放课堂”。让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8.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八

关键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34

新课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六章讲述细胞的生命历程。是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之后,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细胞增殖》是第六章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抽象复杂,不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其中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变化等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丝分裂还是以后学习《必修2》中的减数分裂、遗传和变异、DNA复a制等的重要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个阶段的特征,难点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并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准确描述有丝分裂各阶段的重要特征。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点。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图像、解读图像的能力。2.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量变化规律,并培养用曲线图表示数量变化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视频和flash动画进行学习。

2.通过自主探究、对比、归纳的方法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对生命的运动性、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哲学问题有正确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受精卵发育成胎儿的视频。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一个成年人大约是由1014个细胞构成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那么,一个受精卵怎样形成1014个细胞的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展开探究性学习。此处利用视频中真实的影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二、自主学习

(一)细胞周期的学习

利用ppt课件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动态演示画面。教师提出问题:一个细胞周期可以用一个圆来表示,那么是不是圆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作为细胞周期的起点呢?学生就此提问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再引领学生归纳细胞周期的定义、起点、终点、时间和前提条件。

(二)有丝分裂过程的学习

该部分内容利用flash动画进行学习。通过flash动画依次的、分步播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分裂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的变化过程,并要求学生找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主要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因为在网络教室每人都有一台电脑,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反复多次观看动画,经过仔细观察,前后对比,发现特点,总结归纳。最后我们共同总结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口诀,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三)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的学习

在网站页面上给出有丝分裂过程的静态图,学生通过看图先填写有丝分裂过程各时期染色体的数量变化的表格(表格在网站上),然后点击“显示曲线”,曲线显示的数量变化更直观,学生可以找出关键时期,得出规律,并学习曲线的画法。在明确染色体与DNA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DNA的数量变化以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最后学生发现,有丝分裂前后,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和DNA数量是不变的,因而在细胞的亲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可见,有丝分裂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些媒体的应用,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对比归纳法、分组讨论、自主探究法等,提高了本节的教学效果。学完以上内容后,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提升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在线提升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需求。作答后可以自行评判,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通过留言板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这样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效率。网站还设置了视野拓展模块,学生可通过链接视频、网络搜索等了解其他的分裂方式,形象生动的画面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令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倍增。

9.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九

目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它逐步实现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最近参加了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合理科学地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把静止的、呆板的文字、画面转化为鲜明的视觉、听觉、动感形象,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密度,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但是传统的备课,老师在查阅资料、寻找教学例子上常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却并不尽人意。而如今,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寻找到各种各样和教学相关的知识,如:时代背景、人物介绍、课文图片等等。对备课的流程也有很大的帮助,自己备课常常是花了时间和心思,可时常会出现忽视某个教学细节的现象。如今有了网络我们在备课时可以参考各家的教学设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再加上自己的见解,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就出现了。当然,也可以拿着自己的设计去和全国各地的老师探讨,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凝聚着集体智慧的结晶的教案,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较之以前的确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增强语文课的生动性

新课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崭新学习方式,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理念,一扫传统教学所带来的沉闷低效的教学氛围,构建了一个生机勃勃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也就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上组织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各种互动的过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以识字写字教学为主,枯燥的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出现疲软、失去兴趣的情况。所以适当的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设备,不仅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可以是学生快速的记住所学的生字。例如:在教学生识记“本”字的时候,我会先在屏幕上出示一棵树,在树的旁边出示“木”字,然后动画出示树长出根的动画,并在旁边的“木”字上动画出示出示一横,告诉学生长出根的树就是“本”。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轻松的记住这个字,还能让学生对这个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比传统的识字方法生动有趣的多。

当让也能辅助低年级学生更生动的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时,小朋友们都对“扫荡”这一词不理解。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些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烧杀抢夺”的视频资料,告诉他们日本人的这种行为就是“扫荡”。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原来“扫荡”是日本人残暴的行为。这种解释比老师用嘴巴滔滔不绝的讲解效果更好、更生动。所以说,让学生更有趣的学习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指导课文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朗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将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放到教学任务的重要位置上。”所以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掌握信息技术后,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上显得更为轻松。将视频、图画、动画、声音等聚为一体的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充满感情的朗读,是学生能更真切的感受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容易的把握住自己朗读时的基调。

例如;在《春雨的色彩》这一课中,要求学生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使学生喜爱春天这个季节。为了达到这个教学目标,我首先播放了在美丽的春天下着蒙蒙细雨的动画视频,并为视频配上了春雨的沙沙声和优美的背景音乐声。看着美丽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的感情马上就迸发出来了,都惊叹“好美呀!”于是我趁机说:这么美丽的画面、这么动听的音乐如果能配上我们大家充满感情的朗读,那就更完美了。同学们听完都跃跃欲试。我没有马上让学生试读,而是让他们讨论怎样读会更好,他们竟然都说出了重点,哪里该重读,哪里应该轻轻地读,都说的比较准确,再加上我的指点,学生基本上就掌握了这篇课文朗读时的感情基调了。然后再次把视频打开,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享受读书的乐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0.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 篇十

作者:毛亚玲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南关小学

【摘 要】:教育教学过程是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是教师借助媒体向学生传送一定的教育信息,从而引起学生思想、行为的变化的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课堂后,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气,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情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

运用

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认识,积极探究的学习心理特征,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开课伊始,教师便可利用投影仪出示有关黄山的图片,教师适时配上解说,这就是我国安徽省的黄山,黄山的云海、奇松、温泉都非常有名,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黄山的奇石,这些奇石形状各异,非常有趣,孩子们愿意学吗?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愿意。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同时,教学媒体的合理利用,还可弥补教师自身素质的不足,由于受方言的影响,许多语文教师在范读时往往会出现吐字不够清楚,字音不够准确,这样的范读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时,可采用录音机和录音磁带来替代教师的范读。用类似的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使学生直观感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语言感悟能力、审美能力和个性阅读休验。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达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主题,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为个目标呢?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是一种最好的办法。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由于时代的不同伟大周总理的形象对当今小学生是比较陌生,历史背景与他们有距离感。如果只让学生读几篇课分,教师作一些分析讲解,学生是不能感受到一个形象丰满精神崇高伟大的周总理。因此我结合课文内容,有机地用电脑课件播放一些有关的图片和录像。在讲到周总理夜里工作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总理工作劳苦,我插放了一段在电影《周恩来》中截取下来的周总理在中南海工作一夜的录像片段。学生津津有味地观看着。通过录像中人物角色的表演和配音、配乐调动起学生视角、听角等感观感受使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周总理工作的劳苦,增强周总理形象的感染力。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把学生对总理的热爱崇敬之情带向高潮,在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个感情致深的自然段之前,我又插播了周总理逝世,长安街送总理的感人一幕。这样再现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质,更领悟到亿万人自发为总理送行的无限深情的内在情感驱动。最后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当然就水到渠成了。可以说,没有情境的渲染,就没有“语文”也就没有语文教学。

三、解决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缺点,缩短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距离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克服教学难点,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开发学生的智能,提高语文教学在实效性。比如《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大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像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图、山脚仰视图,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四、补充丰富的课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科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学科。它几乎涵盖了其他几个学科。有人说,语文外延=生活的外延,也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开发语文学习资源,扩大课外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一方面的问题。如教学《体育颂》一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学习情感的发展。我为学生补充了以下内容:(1)体育运动的发展史。(2)运动员资料,如瓦尔德内尔、刘国梁、邓亚平、玄静和、李宇、李小双、布勃卡、刘易斯、奥蒂、德弗斯等十多位中外著名的运动员们的图片和有关的方字材料。(3)我国申奥成功的经程和近几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和部分奥运会比赛的视频。以上内容都预先存放在电脑里面,上课时让学生有选择地欣赏、阅读。这些内容都是小学生十分感受兴趣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促进师生互动,对于学生全面、深入理解课文起到重要作用。

五、培养学生能力。

1、实践能力。在教学制作校园贺岁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联系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综合”。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信息处理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底世界》等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漫游海底世界》的文章,让学生网上收集有关海底世界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4、创新能力。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在屏幕上展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校园网中下载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拔、评价。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诞生了。通过网上的查阅、交流和相互间的思维碰撞,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

六、反馈及时,提高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反馈快,知识迁移快的课学教学环境,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和智能发展。如:阅读文段分析,教师用扫描仪或汉字键盘输入甚至从网上下载的文字材料或练习事先储存好,当需要时就会很快把文字材料在屏幕中显示出来。学生也只要拷打键盘或看着屏幕便可以阅读或作答。学生的答案、问题也可以直接地在屏幕上显示出来方便了教生的交流互动和生生的交流互动。这种做法比起传统的教学操作省时省力,大提高四十分钟的内容含量。

七、为学生建立有机的知识系统

语文新课标要指出,要为学生开发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开发学习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储存、显示、交互等强大功能,可以为小学生建立一个有机的知识系统。把小学十二册书中零散分布的语文知识系统化。把各种语文知识点,作者介绍,各种历史背景、名篇欣赏,练习资料、视频材料和课件和一些与语文学习相关的网址等组合制成课件放到局域网或互联网上提供给学生查阅或识记,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理解小学语文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一个平台,也为教师备课提供一个丰富的资料库,而且操作起来非常方便快捷。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科经典的整合。

总之,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科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制粉系统优化试验措施下一篇:《易经》与管理研究系列(二):易经的逻辑与管理的演绎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