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2024-07-12

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精选11篇)

1.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一

1.1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实行收费上学制度和后勤社会化以后,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高校和学生之间已不完全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者意识和权益意识已普遍增强。“花钱买学上”使他们感到已用价值交换的手段部分地取得了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权和消费权,他们开始以消费者的心态思考自己缴纳的费用是否得到有效回报,并且按自己的意愿主动地寻找学校在教育设施、教育手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而且逐渐习惯于根据其合理利益来评价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学生工作。有专家认为,学校能否在校园生活环境、学习、交往、精神和发展等方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学校能否获得学生信赖和支持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进一步深改革,突出学生工作的服务职能。

1.2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在全面素质培养的基础上重视人的个性培养,是真正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正确观念。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学生个性的充分张扬,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现自己,发展自己。这就要求学生工作必须从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将服务功能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地位,通过加强服务平台建设、服务机制建设、服务制度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等,强化学生工作服务职能,营造起有利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良好校园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尽可能大的空间和尽可能好的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专业服务中得到良性培育和引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

1.3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增强学生工作实效的必然要求

在以教育管理为主的高校传统学生工作模式中,教育着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多以灌输、说教为主:管理着重于外在行为规范,以确保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学生安全、校园稳定为工作目标,方式上多以防御型、被动式的管理为主,方法上习惯于采取一些灌输式的、强制性的方法或手段。这种管理模式将学生摆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被管理者位置,更多地强调学生要自下而上的服从接受学校的各项教育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个体的客观差异性,使学生工作呈现为一种单向的、主体缺失的行为。这种管理模式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不仅使被教育者不断远离教育者,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能形成双向互动,而且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事实上,这种离开了服务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已经暴露出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既不符合以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对象的学生工作特点和要求,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从根本上落到实处,更不可能从根本上取得良好效果,实现学生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通过突出服务职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和生活服务,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不仅顺应了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成效。

1.4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是高校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现实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事务发展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学生服务,它要求学生事务管理要以服务学生为使命,向学生提供一系列专业服务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美国就一直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服务至上”的理念,它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作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其目的就是通过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法国、卢森堡等欧洲国家国在学生事务工作上的共同点就是服务学生,他们为青年学生提供的服务比较多,主要是开展活动(校外文体活动等)、进行培训(对青少年进行生存能力的训练)以及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如英国高校倡导和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其学生事务部认为头等重要的工作必须是专注于为学生提供服务,因此,他们把学生当作大学的顾客,因而替代“管理”出现的是服务、支持、指导、帮助,保证学生得到各种较好的服务。

2构建高校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的主要内涵和基本理念

2.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二

1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档案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受到人力、物力等因素的影响, 目前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仍然比较落后。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档案管理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未能够及时的更新档案内容。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和内容的增多, 很多高校干部的人事档案, 都应该不断的进行更新, 以此来保证任职或者是评判的时候, 拥有充足的依据。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部分高校并没有定期对档案进行更新, 导致很多人事方面的工作, 不能按时开展, 对高校的日常工作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第二, 由于档案的数量较大, 并且每年新增的档案较多, 再加上传统的档案工作占主要地位, 由此导致档案管理人员, 多数时间集中在收集、整理、装订等一些简单的工作上, 未能够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进行深入的分析。

1.2 档案材料缺乏真实性

对于档案而言, 其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真实性。在目前的工作中, 部分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受到了各界的怀疑, 无论是档案内容的真实性还是履历的真实性, 都受到了较大的质疑。经过讨论分析, 认为档案材料缺乏真实性,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中, 年龄、党龄、工作时间不一致的情况较多, 这就导致很多干部的功劳被主观的增加, 且造成了档案的混乱, 不利于日后的进一步管理。第二, 部分高校干部, 凭借自身的权利范畴, 对干部档案进行人为的更改, 甚至是出现了伪造的情况, 这对于高校而言, 已经严重影响了日常的工作, 并且触碰到了法律的红线, 日后必须严惩。

2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

高校是我国的重点机构, 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中, 应该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 对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实施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在多方面完成高校发展的进步以及培养人才数量的增多。在此, 本文主要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进行论述。

2.1 注重档案材料的真实性

由于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工作, 同时会对高校的发展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必须进一步注重档案材料的真实性。首先, 必须在客观上, 加强人事档案材料的审核把关, 对一切不合格的档案材料, 均不予收取。包括成套材料不齐全的、手续不完备的等等。其次, 必须根据客观需求和国家的相关规定, 在高校当中建立完善的干部档案材料收集的协调机制,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分析和整理工作, 避免总是集中在基础工作上, 要促使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具有较大的价值, 告别以往的“工作过于表面化现象”。除此之外, 提高档案材料真实性的过程,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短期的工作效果不值得肯定, 要注重建立长期的规范工作。

2.2 注重材料归档的及时性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在现阶段的工作中, 表现出了很多的问题, 不及时更新是相对严重的一个问题。注重材料归档的及时性, 能够对干部有一个正确的判定, 在日常工作的分配中, 可以实现优化配置, 完成高校发展的各个阶段性目标。今后, 必须通过多元化的方法, 进一步加强材料归档的及时性。第一, 材料在收集的过程中, 应及时的做出备份, 初始资料由于时间久远, 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全、丢失等情况。第二, 整理过程中, 应按照高校的标准和相应的类别进行整理, 长期统一整理的规范, 不要每年都应用不同的整理方法, 这只会导致档案陷入混乱。第三, 归档工作中, 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倘若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 则可以分期来完成, 要在多个方面完成归档的及时性, 不要对客观上的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影响。综上所述,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不容乐观, 今后还是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应对。

3 总结

本文对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以及对策进行讨论, 从目前的工作来看,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 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都显得不简单, 处理过程中, 需顾及到客观上的影响因素和主观上的各种负面思想, 应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 促使相关人员积极的参与进来, 要让大家看到管理的效果, 逐步建立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良性循环, 完成工作价值的更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玉萍.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 2014 (27) :196+199.

[2]张慧玉.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 2014 (11) :132.

[3]方满银.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J].科技视界, 2014 (30) :212.

3.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三

[关键词]艺术类高校教务工作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30-02

艺术类高校的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其特殊性,相较于普通综合类大学的学生,艺术类高校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喜欢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等等,在一般教学环节中,艺术类高校的教学模式也不同于普通综合类高校,经常采用模块化教学、重视艺术实践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等是艺术类高校教学的改进,也是其教学过程中的挑战。要想在艺术类高校培养高尖端的艺术类人才,必须自上而下进行方法的变革,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各个环节方法的运用与提高上应该抓住基础建设牢靠、创新项目推进、精品资源整合有效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基础建设牢靠

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建设应包括教务教学系统建设、基础课程的设置工作、相关程序的简化等,教育教学基础建设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做到准确、高效、便捷,为广大师生提供便捷轻松的教育教学环境。

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均使用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的课程、成绩、学分等方面的管理,大大提高了教务工作效率,在教务人员的安排上也不断精简。由于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软件开发等众多环节,因此我们只就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相关问题以及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进行分析,以求达到对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务方法上有一定的改进。首先,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学生的选课、成绩的录入、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等几个方面,而对于网上评教回馈环节,往往不够重视。其次,在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应的机制仍有待完善,很多临时开设的公共课程由于没有事先上报教务处而未能及时录入管理系统,导致上课时在学生人数的控制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如此,学校教材的选择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因此在教务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应该重视制度的完善、人员的培训等基础部分。学校教务管理人员的选聘与任用上,注重岗位的特殊性,选聘的人员应当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以及对教务相关工作环节有相应的把握能力,而且在相关岗位的调动上,应当考虑到教务工作的特殊性,最好相对固定其人员的调配。由于艺术类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大多低年级进行通识课教学,高年级进行模块化教学,很多地方有其特殊性,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需要重视这些特殊环节的设置,做到工作中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创新项目推进

创新项目推进主要是利用当今的传播资源进行教务方法的改革,包括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提高教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现在,已经有众多学校利用论坛、微博等传播工具进行教务信息的发布,在第一时间让广大师生知晓相关教务信息,方便学校组织间的沟通交流。但是,教务管理不仅仅是加入这些资源,而是应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和传播媒介,达到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因此,在创新方法的同时,更应该理清发展的思路,多种传播资源并进。

高校在利用网络传播媒介的同时,要注意新型传播媒介的互动性,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单向强制的信息灌输,注重学生对教务信息的反馈,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应当完善教学质量反馈制度,变年终考核为长期真正具有实效性的双向考核,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必要时进行比价结果的评选,优化评选办法。而在艺术类高校中,尤其应当重视学生的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

但是高校教务管理工作中创新项目的推进绝不仅仅是方法的改变,更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思维进行思考,这就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艺术类高校的学生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因此课程的先后顺序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很多艺术类高校新增设的专业在课程先后顺序上存在很多问题,虽然部分职责不属于教务管理的范畴,但是教务管理部门应该和相关部门做好有效的沟通,确保课程安排的合理性。同时,学校部门应该将教务教学信息实行信息共享,方便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开展。

高校教务管理存在两面性,一面是有章可循的程序性活动,另一方面是需要教务管理人员临时协调的非程序性管理活动,这种状态在普通高校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而在艺术类高校中,临时协调的非程序性管理活动占据绝大多数。同时,即使在有章可循的程序性活动中,由于程序操作的实际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创新过程。因此,高校教务管理创新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可盲目地为了创新而创新,避免创新的“形式化”,我们建议可以分点进行试验,既要重视创新模式的发展,又要不使其陷入“模式化”的窠臼中。

创新管理首先就是思想的转变,要让民主管理和法制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改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一刀切”,加强教务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可以设置学工助理岗位,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务管理的工作中来。从而不仅加强创新管理方式的推进,而且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精品资源整合

艺术类院校的资源包括师资力量、校内课程、艺术创作与实践项目等,而教务工作作为高校教学的基础工作,理当承担起整合各类资源,发挥主导作用的责任。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就是艺术创作的产学研相结合,做到艺术理论运用于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服务于人民,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务工作便充当着纽带的作用。

师资力量不仅包括校内从事多年艺术教育教学的专家教授,更应该包括社会上拥有大量艺术创作与管理经验的艺术家、企业人士。做到校内、校外资源的优势互补。而作为教务管理者,则应当充分考虑校内、校外教师资源的差异性,合理安排课程布局,使老师、学生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动性。

精品课程应是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示范性课程,应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艺术类院校教务管理上,不仅需要重视申报省级、国家级的精品课程,学校自身的校级精品课程也需要深入开设与评估。

在艺术创作与实践上,应该加强艺术创作与实践与教务方面的联系,相关程序应该衔接恰当,完善相关审核评估机制。教务管理应当为艺术创作与实践提供相应的资料补充与艺术创作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档案。目前,许多艺术类高校普遍关注的是精品课程项目的产学研结合及其市场推广,而这些精品资源在向外推出的时候由于缺乏教务管理上的沟通,推广过程困难重重。因此,学校应当建立相关制度,完成教学方案向艺术创作与实践方案的转变流程。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则能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优秀的教师主持精品课程的开发,精品课程助推艺术创作的进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艺术类学科教学科研与产业研究多方面保持一致。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务管理人员也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将部分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传统高校的教务管理内容涉及范围较为广泛,因此,相关精品资源的整合既是普通高校教务管理日常工作中进行的实务,又是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体制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应当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保持一定方面的一致,同时在课程安排等特殊环节调整方法以适应艺术类高校教务教学的一般情况。在这些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立足基础方案的建设与完善,兼顾创新方法的推进与改革,提高建设精品资源的质量。在高校教务管理方面由于涉及的程序较为复杂,日常工作繁复,因此教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应当完善相应管理机制。虽然教务管理人员属于行政人员,但是艺术类高校存在各种特殊情况,因此艺术类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的选聘应该兼顾这些因素,对艺术类学生、教师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任何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都是建立在相关机制的完善上的,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务管理从微观方面的学生请假、学生选课到宏观的相关课程方面的申报评选方面都需要完善机制。

[参考文献]

[1]于涛.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教务与教学管理数据的质量问题与对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3).

[2]秦佳晶.浅谈高校教务管理创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8).

[责任编辑:碧瑶]

4.对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四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事关学校发展大局,它既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工作,是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统一体系.基建管理是一项实践性相当强的工作,特别是在管理和协调能力上要求较高.文章作者结合来工作实践经验,从高校基建队伍建设、优化设计、招标工作、管理监理、控制造价、合同管理、结(决)算工作等环节做出有益思考.

作 者:陈祥南 CHEN Xiang-nan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福建,泉州,36 刊 名: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xx 21(4) 分类号:G64 关键词:高校基建 合同管理 管理团队 优化

5.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篇五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河南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 学生会主席 李政武 摘要:院学生会处于学校和班级学生干部的中间层次,是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学校整个学生工作系统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想真正达到组织管理目的,除了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外。学生会的管理和学生会干部自身要求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高校 学生会 团队管理 学生干部

学生会组织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活动的主要载体;是高校对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是一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尤其是院学生会处于学校和班级学生干部的中间层次,是沟通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在学校整个学生工作系统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要想真正达到组织管理目的,除了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外。学生会的管理和学生会干部自身要求也是很重要的。

一、学生会团队管理

(一)凝聚力与执行力

中国有句古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集体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不管什么时候,单靠一个人的力量,都是不可能取得大的进步的。

1.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学生干部表率是关键。

一定意义上讲,命令只能指挥人,表率能够引领人。学生干部要当“风向标”、当“火车头”,其视野和理念、能力和素质对一个团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凝聚、引领和推动作用。

2.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大局意识是基础。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心系全局、服从全局、做好本职。只有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用高效的工作、勤奋的精神、务实的作风,才能落实上级的指示,完成工作任务。

3.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责任意识是根本。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当前,我们的学生会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敢担当、不敷衍,实实在在地为同学们办实事、办好事。可也有个别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履行职责不力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精神懈怠,得过且过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支流、是个别现象,但危害性极大。

4.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发展意识是主题。

提高凝聚力和执行力的最终目的都要体现到推动发展进步这一主题上来。只要有了强烈的发展意识,我们就会满怀昂扬的斗志去凝聚才智和力量,克服各种困难,使学生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二)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没有完善的管理及工作制度,任何先进的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保障学生会工作及团队的有效运转,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管理及工作制度,使学生会的发展规范化。制度是文件,是命令;执行是落实,是实践;制度是执行的基础,执行是制度的实践,没有制度就没有执行;没有执行,制度也只是一只空壳。

(三)变革与创新

变革和创新是最强大、最持久的管理原则之一。学生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这个动力源泉就是改革创新。只有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破除阻碍学生会发展的体制及工作障碍,才能刺激学生会的发展;只有大力推进工作及制度创新,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才能激发团队发展的旺盛活力。学生会干部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再把经验付诸实践中,要敢于尝试、敢于验证。其次,要善于与外界交流、取长补短。要经常与校内兄弟院系学生会开展交流会。甚至可以与兄弟院校学生会开展交流会。要带着问题有目的地交流,要怀着谦虚的心态去学习。互相交流日常管理方法,相互学习彼此可取之处。

二、充分发挥学生会干部的作用

(一)强化四个意识 1.强化角色意识。

学生会干部角色意识的强化,就是要帮助学生在认清自己特殊身份和地位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相应的权利和义务,选择好自己的行为模式。强化角色意识,对于确立和端正工作动机从而保证工作结果的积极有效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2.强化责任意识。

强化学生会干部的责任意识,就是首先要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在部门的职能,了解本部门在一学期和任何一个时期的工作内容;其次是要清楚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以及由此决定的自己在本部门工作中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再其次是要清楚自己工作行为对于整体工作的影响。这里尤为重要的就是要他们明确自己所在部门职能设置的有机统一性和科学性,以及自己工作的“无人替代性”。3.强化主动意识。

主动意识决定着工作中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学生会干部对待工作的主动意识强,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学生会干部才有可能做到主动、积极、充满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任务。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够开创出工作的新局面,迈上工作的高层次。4.强化团队意识。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加强学生会干部团队意识,以团结、互助、合作、高效为特点,以团队精神来建设一支全面发展的工作团队是一个有效地途径。

(二)学会八种工作方法 1.结合需要。

结合需要,首位的就是要结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同学在不同时间和空间需要的特殊性和共同性。不顾学生需要所开展的活动,就好比对牛弹琴,无的放矢。2.领会意图。

领会意图,就是要领会最直接的上级领导(团委老师)和上级指导部门(指院团委、校学生会)的意图。这里不仅是了解领导布置了什么工作,而且还要了解为什么要了解布置工作和如何完成工作以及完成这一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这种意图了解的越透,工作就会开展得越顺利,影响就会越大,成就也就越加明显。3.依托骨干。

学生会干部要学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工作方法。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并取得理想成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为骨干最具有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最具有把相应活动推到更高层次的优势。另外,他们的影响还具有突出的带动性和感染性。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因此依托骨干最容易收到有以点带面的功效。4.依靠老师。

既是学生,又是干部,便构成了学生干部角色丛中的主要部分。而学生干部最本质的角色,应该还是学生。受这一根本属性的影响,学生干部在开展和推动工作过程中,尤其是在做一些落后学生的工作中,其推力和压力都是相当有限的。如果不借助于更高层次组织的行政权力和老师的威信,光凭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去单兵作战,即使全力以赴,也难以做得出色。5.纵横结合。

在纵的方向上,要注意领会和贯彻上级领导的意图,合理地利用好他们的权威,又要积极组织和调动好自己的部下,让他们都能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尽心尽力。在横向上,学生会的干部和班级学生干部结合,来更好地带领本年级各平行班的相应委员完成学生会布置的有关任务。只有在这两个方向上的所有力量都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这样的学生干部才算是真正地学会了工作。6.关心在前。

学生会干部完成工作任务和树立良好的威信,都离不开学生骨干和群众的支持。要在平时通过对他们的关心、帮助和与他们友好相处,建立深厚的感情,创造和提供必要的件,让他们积极参加训练,提高能力,做好随时迎接挑战的准备等。7.加强联系。

决策的制定、执行,实际上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反馈、研究、加工以及对其结果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决定着一件事情的成败。学生工作的顺利推进,同样也需要学生会干部通过积极地加强与工作中相关各方的联系,既输送信息,又接收信息,从而保证相关各方在最大量地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做到更加科学地完成各自的任务。8.及时总结。

及时总结,就是要求在开展每一项工作过后,或工作的每一个阶段过后,都要立即分析、归纳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且进一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工作、成才与学习的关系。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首先一条就是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要正确;其次就是要精打细算,善于抓主要矛盾,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学会挤时间;再次就是在改进学习和工作的方法上做文章,力争提高效率。学生干部岗位是一个极能提高素质、锻炼能力的地方。要珍惜难得的机会,一手抓好学习,一手抓好工作,这样才利于更好更快地成才。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会干部不仅要争取自己个人的成才,更重要的还要服务同学带领大家一道成才。2.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作为新时期高的学生会干部,应有坚定奉献自己,服务大家的思想、先公而后私的美德及宽广、豁达的胸怀。在遇到个人利与集体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应首先为集体利益想。没有这种精神,就无法一以贯之、善始善终做好工作。

(四)养成两大工作作风 1.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高校是一个极强调率的场所,再加上学生干部要兼顾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这些都决定了高校学生会干部一定要养成反映敏、行动迅速和处事果断的工作作风。否则,工作效的广泛性、深入性和及时性就难以达到。2.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

院学生会干部如果不能以高度理性的头脑、求实新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来对待工作,而是凭年轻人的一时热情,或是“出风头”、“随大流”,大而化之,晴蜒点水,生搬硬套,其工作质量会被大打折扣。其成就目标也就根本无法实。

(五)发挥好两大作用 1.桥梁纽带作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在校院各级领导、老师与学生之间,一方面向上做好代表学生的正当利益、反映学生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工作;另一方面向下要做好传贯彻校院各项规章制度、传达执行校院有关决策精神和响应上级号召组织开展有关动的工作。通过双向信息的传递与处理,使自成为校院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2.榜样带头作用。

学生会干部的一举一动、言一行都可能直接并深刻地影响着身边的同学。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就是要发挥他们对学生影响积极的一面,消除消极的一面。让他们在带动院系学生工作前进的过程中,不仅是重要的织者,同时又是名副其实的先锋队

对高校学生会管理及工作的思考

和排头兵。

6.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六

摘 要: 新疆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及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都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关系新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新疆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入手,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几点应对措施,旨在从实际出发,探讨适合新疆高校学生工作的方法,促进新疆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 新疆高校 学生管理工作 重要意义 自身特点 应对措施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指围绕学生管理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管理和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在促进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疆在全国处于特殊的战略地位,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这给新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因此,应大力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对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1.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促进新疆稳定及社会稳定大局的客观需要。

新疆高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的大家庭,由于复杂的客观环境,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教育各族学生树立“四个认同”的意识,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在行动上自觉地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这直接关系到祖国的统一、边疆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承担的任务非常艰巨,更为重要。

2.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和碰撞的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1]。新疆高校也不例外,在与内地高校及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要与全国乃至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所以,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的改进及观念的更新是新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3.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培养新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在要求。

新疆教育管理者必须把学生培养成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身心健康,人格完美,并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振兴新疆、发展新疆的历史使命,为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进步和共同繁荣、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作出自己贡献的“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更是每个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积极转变管理思想,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法,尽快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想状况,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新疆高校大学生的特点

1.民族成分的复杂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为50%左右,个别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达90%。新疆高校学生的民族成分共有20多种,其中绝大部分是生活在新疆本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又以维吾尔族学生占绝大多数。汉族学生和维吾尔族学生,维吾尔族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构成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对象。

2.语言的多样性。

在新疆高校中,各族学生主要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如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尤其是来自广大农村和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使用汉语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为了提高民族学生汉语水平,各高校实行一年预科制度,开始推行民族教师使用汉语授课,辅助于民族语言。但是,在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使用民族语言,这样才能消除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隔阂,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理解教育内容。

3.文化背景的差异性。

新疆高校大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行为方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其他内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各民族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使各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问题一旦出现,就要认真地及时处理。

4.思想认识的多样性。

由于新疆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于广大农村和牧区,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感到很多方面不适应,因此容易产生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因此,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引导这些学生逐步克服相对封闭的心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来源多样化。

随着新疆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内地学生来疆人数不断增加,他们大多来自于中小城镇和农村,其民族成分又主要以汉族为主。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他们对新疆的情况了解不多,尤其对少数民族的情况知之甚少。有不少学生存在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想了解新疆的少数民族,想与少数民族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与少数民族学生打交道。虽然大家都在一个学校学习生活,但彼此还有相当的距离。这种状况给学生管理工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三、加强和改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应对措施

新疆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促进和谐校园的稳定发展。

1.推进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以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稳定为大局。

(1)以民族团结教育理论学习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

新疆高校不仅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及法制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上好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民族团结教育理论课在教育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应尽可能地贴近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新疆社会实际,贴近现实生活,用各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便于理解的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教育各民族大学生。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开展民族团结专题讲座,学习民族理论和政策,广泛了解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利用周日班会做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学习经验分享。

(2)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深入持久开展。

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载体。如组织开展“促民族团结、建和谐寝室”文化节、民族歌舞大赛、民族知识竞赛、民族服饰大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增进各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补充,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实效性

组织学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义务民族团结知识宣讲、义务支教和民族文化调研活动,让各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4)以民、汉学生合住为平台,共建和谐向上的民族大家庭。

民、汉学生合住就是在大学校园社区推行以学院为单位,同专业汉族与少数民族学生混合编排宿舍住宿生活。民、汉学生合住能够为各族学生创造更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语言的机会,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帮助各族学生学习彼此的文化习俗,提供相互了解优秀文化的平台,进一步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团结和进步,从而营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氛围。

2.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素质建设。

面对新疆高校发展的新形势,开创新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实现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及双语化。

从当前新疆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是本科毕业就从事学生工作,不但理论修养不够,专业管理知识也欠缺,基本上处于经验化工作水平,专业化程度较低。各高校应培养学生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相结合的人才,为管理者创造理论学术研究发展平台,与其他高校交流学习及深造培训的机会。再者,新疆高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又有各自的语言、文化背景及思想认识。因此,配备使用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生工作者,是加强新疆高校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3.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

第12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指出高校应大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骨干作用。高校学生组织中的学生骨干(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等品学兼优的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更是教育管理的力量[2]。一方面,大学生党员群体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尤其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存在狭隘民族意识及思想封闭的民族学生改变原有观念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班委会等学生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切实加强民主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通过学生组织了解到第一线的信息和动态,了解学生当前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广大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增强走入社会的自信心,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4.关注特殊群体,建立学校学院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

新疆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各种个性特质,要认真地、细致地加以对待。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建立高校大学生特殊群体档案,制定教育帮助工作计划和措施,负责抓落实,并亲自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其次,学校和学院应加大投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1)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使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救助;(2)加强奖助学金评选工作,加大筹措力度,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困难学生真正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3)扩大民族学生就业途径,切实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难问题;(4)建立院系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学生问题专家、社会专门机构三者相结合的违纪违规学生教育转化机制;(5)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者与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负责制教育,用学识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感染学生,打开他们思想心结。通过开设问题学生学习班,进行重点教育。第三,学校教育不能代替学生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特殊群体学生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学生所在院系要与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将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告知学生家庭,争取学生家庭与学生有更多的亲情交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教育。如果学生的问题比较严重,则需要学生家长到学校,配合学校一起开展工作[3]。

5.优化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疆高校应将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涵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在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精神洗礼[4]。在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时要积极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从各族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使文化建设深入到广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学生的公德意识;将“两课”教育与高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在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前提下,与校园整体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创造良好的育才成才环境;参观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学生了解先辈的光荣历史,了解新疆发展历程;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广泛开展校企联合,请企业界成功人士来校举办讲座,让学生到工厂企业参观学习,或兼职锻炼,或科技开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积极性,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逐步形成优良学风、校风,真正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7.论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篇七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生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目前在高校毕业生中很多人的心里存了“大学毕业后档案没什么用了”的想法, “弃档”现象越来越严重, 这其实是错误的, 而且对以后的工作生活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学生档案是国家人事档案的组成部分, 2008年9月1日颁发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首次把学生类档案列入高等学校文件材料的归档, 它真实地记载了每位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各种重要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它反映了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及学生的家庭及社会关系, 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就业部门及各级组织选拔任用学生的主要依据[1]。

但是, 由于很多学校在学生档案管理方面的制度不够健全, 导致学生档案材料不全或者丢失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时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

一、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当前高校学生的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领导重视不够, 档案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学生档案虽然重要, 目前却并不为学校的领导层所特别关注和高度重视, 学校大部分领导和同志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无足轻重, 没有多大作用, 在人员配备和资金投入上不是很重视。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没有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多数高校尚未制定学生档案的管理规范及制度, 档案管理较随意, 主要由管理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决定档案管理水平。而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 很少有机会参加专门的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和在职学习, 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 因此大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人才, 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2. 档案管理技术落后, 网络化意识不强。

很多的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手工整理、档案袋存放的层次, 导致学生档案归档工作滞后。学生档案材料具有原生性, 一般应该在产生时归档, 但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毕业离校时才突击整理, 然后仓促传递, 极易造成学生档案不能及时归档、缺失等现象。即使不少高校近年来采用了计算机技术管理, 但程度化不高, 仅停留在用计算机管理信息, 将学生档案管理输入计算机中保存, 不重视对档案的优化管理, 完全把档案管理看作是“保管型”工作, 这并没有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优势。面对档案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存在的工作量大、操作烦琐、易出错等问题缺乏采用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科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档案信息量不足, 利用率不高。

当前各高校日益扩大的招生规模加剧了学生档案管理的技术难度与操作难度, 大部分高校学生档案材料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记载, 而忽略了学生日常教育考查、考核材料的收集, 档案材料中只装有高考档案、毕业生登记表、学籍表、成绩单等几项材料;而对学生在校的处分、检查材料要么在毕业前给予撤销, 要么就干脆不装, 从而影响了学生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 很难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经历及学习情况。学生档案常常从入校建档到离校调档过程中, 除了必要的资料补充, 连起码的归类整理可能都没有, 使学生档案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 达不到学生档案的完整性这一基本要求, 失去了档案的本意[2]。

二、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

1. 建立健全的学生档案的管理制度。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个人各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 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学校一定要把学生档案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 尽可能地投入资金和人力, 改善学生档案管理的条件。要根据学校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标准, 结合学校具体实际, 制定出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要配备专职档案管理员, 确立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人员和职责范围, 确保学生档案的收集、鉴别、整理、保管和传递等环节责权明确。

另外要注意院、处、系之间相互协作, 力争管理规范化, 切实抓好平时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例如可以成立学生档案管理委员会, 把校领导确定为学生档案管理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 各部门负责人为委员, 各院系辅导员为成员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档案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把全校涉及到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聚集在一起, 为今后学生档案工作的开展搭建起一个互相配合指导与监督的平台。这样必将有力促进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促进学校档案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3]。

2.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修养, 建设高素质的档案工作队伍。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又繁忙复杂、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档案管理由传统的纸质载体拓展到现代电子载体, 档案管理网络化、信息化已势在必行。因此, 高校必须加强学生档案的管理力度,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 改善学生档案管理水平, 加大学生档案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改革力度, 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社会效益。

要加强档案队伍的建设, 关键在于档案工作的自身素质。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工作者队伍, 很多学校原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原来的工作能力及水平只限于一般档案的整理、编目、查阅等, 对如何优化档案资源、提高服务功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 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如通过参加各种在职培训、在岗继续教育来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责任感,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外语水平等, 特别是应加强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的应用和针对现有档案资料的利用与开发等能力的培训, 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大学生档案管理规范、有序、准确、完整[2、4]。

3. 增加档案材料收集渠道, 保证档案材料准确及时地更新。

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生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进而自觉地参加到这项工作中去, 从而保证学生档案材料收集的准确、完整。一方面, 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收集学生各个阶段形成的档案材料, 将档案材料收集的责任落实到人。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设置兼职档案联络员, 协助辅导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5], 以便实现档案材料及时、安全地传递, 同时也有助于档案管理意识的提高。档案材料要经辅导员验证签字后再及时送交档案室。要加强档案材料收集的横向联系, 确保材料收集过程中的保密与安全, 保证档案材料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归档。

另一方面, 各高校档案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通过开设学生个性档案网站等方式, 让学生自己将其认为重要的图片、视频、参加的活动等内容展示出来, 调动学生参与完善自己档案的积极性, 既增加了档案馆与学生直接交流沟通的平台, 又可以广开档案搜集渠道[6]。

三、小结

总之, 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 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 不断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不断更新管理手段, 才能使学校的档案案门类和馆藏更全, 档案效益更高, 实现学校档案工作持续发展, 发挥档案最大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时彦敏.试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5) :216.

[2]孙远芳.高职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浅析[J].文教资料, 2009, (8) :204-205.

[3]刘珏.高职院校“学生类”档案管理模式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8 (3) :84-86.

[4]涂师平.学分制下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要性[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8) :267-269.

[5]单芹华.学生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7 (6) :66-68.

8.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资产的筹集、组织、分配、使用、结算以及资源使用效益管理工作的总称。众所周知,对高校而言,财务管理具有监督管理和考核的作用,而且针对的是高校所有资金的筹集、分配及使用。所以,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所有管理工作的核心,同时,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即是对资金和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与管理,也是对高校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发展建设等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1]。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由来已久,它是指高校为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保护高校的教学、科研等资源的安全,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相互联系、相互约束的体系。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把注意力放到了增加高校学生的生源,从而扩大办学规模,忽視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有些高校虽然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只是挂在墙上的一些条条框框,没有很好的执行,没有发挥内部控制对高校发展应有的作用。

2、预算管理不到位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预算涉及行政部门、教学单位、后勤部门等各个部门的各项费用的收入和支出,是全方面、全过程的预算管理,它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方向。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对预算管理没有充分的重视,片面的认为预算管理工作无关紧要,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预算编制时,对于各项收入、支出经费的金额,只是依照上级审批的数字确定,缺乏统筹安排,事先没有详细的用款计划,盲目性很大。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中不能做到将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键点的预算管理不到位,预算管理形同虚设,可操作性不强。此外,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执行进度没有及时的追踪,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的分析、处理,进一步造成了财务预算情况与预算执行情况二者相脱节,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仍然以本科学历为主,硕士、博士等高学历、高能力的财务管理人员较少,甚至没有,部分高校还存在大中专及其以下人员担任财务管理人员的情况[2]。除此之外,高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较少,对新的财经法规和新政策等相关知识的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处理业务的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三、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一方面,高校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为准绳,认真贯彻《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合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要以预防控制为主、以事后控制为辅,完善岗位职责,同时实施动态管理,对财务行为进行约束。

例如,高校要加强对开户银行账号、库存现金限额、银行预留印鉴的保管、银行支付结算办法等相关的控制力度,必须制定财务收支的具体管理办法。在此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高校相关部门制定涉及货币资金支付的限额制度、决策重大资金项目的集体审议和联签制度、基建、国资等部门的公开招投标管理办法等。内部控制制度要进一步明确财务管理的职责权限,进一步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中薄弱环节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发挥其对高校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

2、加强预算管理

高校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对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提高预算管理的意识。其次,预算的编制进一步细化,将高校的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形成高校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收支计划。合理安排高校的资金,充分的利用高校的各种现有资源,使经费的使用得到优化,并且要保证关键点,从而使资金使用效率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在制定预算时,高校要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收入预算时,必须做到积极、稳妥;编制支出预算时,要坚持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勤俭节约的原则,要集中财力,优先解决高校的发展目标中急需的问题,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3]。最后,建立预算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及时跟踪分析,对各教学单位、行政部门等执行预算的效果进行考核,一方面要节约支出,避免浪费,另一方面要充分、合理的利用高校现有的资源,优化支出结构。

3、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要熟悉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和相关的会计制度,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因为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受财务人员专业化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更新财务相关知识,掌握最新的高校财务制度、会计电算化方法,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对财务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促进和保障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1] 吕蔚琼.试论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理念创新[J].财会研究,2015.(8):237.

[2] 许冬雪.浅析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以高校财务管理为例[J].商业文化,2015,160.

9.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九

保卫部门档案管理工作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保卫档案工作对于推进高校育人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由于地方高校保卫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积极探索保卫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作 者:徐群英 作者单位:五邑大学保卫处,广东,江门,529020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7)分类号:G27关键词:地方高校 保卫部门 档案管理

10.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思考 篇十

口冯劲涛 叶硕

组织机构代码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组织机构代码应用的愈加广泛,高校在与外单位办理业务时,被要求出示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的情形越来越多。组织机构代码证书作为高校的“身份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如何做到既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又很好地服务于高校的教学、科研、育人工作,是学校办公室需要认真思考的工作问题和主动实践的工作内容。

一、组织机构代码的含义与功能

准确理解组织机构代码的含义是规范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管理的重要前提。组织机构代码是指国家主管机关根据代码编制规则编制,在全国范围内赋予每一个组织机构(依法设立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机构)唯一的、始终不变的识别标识码,由8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本体代码和l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校验码组成。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是组织机构代码识别标识的载体和法定凭证,分为正本(纸质证书)和副本(纸质证书和电子证书)。

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在换发税务登记证工作中使用(全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的通知》(技监局综发[1996]114号),首次强制性要求包括高校在内的组织机构纳税人提供(俭国组织机构统一代码证书》,否则税务机关一律不予换发和办理税务登记证件。随后,全国人事管理信息系统、银行账户管理系统、外汇管理系统、公安车辆管理系统、海关通关系统、社会保障系统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出国境管理、网络域名备案等诸多与高校人、财、物管理及日常运行息息相关的业务领域先后将查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采集相关数据作为办理业务的必要前提。可以说,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基本证件。

二、清华大学规范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管理的做法

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高校办公室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多年来,清华大学学校办公室在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工作队伍的基础上,坚持以规范管理服务学校事业健康发展,不断加强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规范化管理,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申领流程

清华大学现有15个学院、56个系及几十个校机关职能部处,均存在借用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申领证书复印件的情形,且经办人员变动较为频繁。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每年借用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申领复印件的申请数都在1000次以上。为避免因办事程序随意导致工作出现失误或错误,推动办公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规章制度的形式明确学校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管理流程非常必要。

清华大学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及《北京市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不断摸索分析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管理工作规律,并将其制度化为“院系申请一部门审查——校办核准”三项基本环节。首先,经办人根据所办业务要求,填写借用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其复印件)申请表,内容包括申请证件类型、事由、拟归还时间、经办人姓名及其联系方式等,报所在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并加盖公章。然后,由相关校级职能部处对申办事项的合法性(如购买易制毒化学品等)、出示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提供证书复印件的合规性进行实质性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最后,学校办公室对所填写的申请表格及职能部处审查意见进行审查后,核准是否出借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或提供证书复印件。同时,学校办公室对提供的每一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编号登记,并要求借用人在复印件上现场填写具体用途和有效期,以确保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规范使用。

(二)创新管理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

工作方式方法与程序的创新可有效提高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管理水平。清华大学行政办公地点分散各处,有的职能部门因主管业务众多又下设若干办公室分管具体事务,有时院系为一件事情往往要往返于校内多个地点或者同一部门的不同办公室之间,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办公室以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出发点,对历年申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整理发现相关业务有两个主要特点:(1)类型相对集中。因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科研、财务、物业管理(办理固定电话)等业务而申请的比重很大。(2)流程较为规范。相关职能部门因经常办理此类业务,且对上级主管部门业务规定较为熟悉,早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有效的操作流程。由此,学校办公室研究决定,对申领业务相对集中的若干部处如科研院、国际处等进行校内授权,学校办公室向其批量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受权部处负责对其核准院系使用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情况严格登记备案,每年定期向学校办公室反馈申领明细。这样,院系经业务部处审查后即可领取复印件,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学校办公室还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组织机构代码相关知识及规范性文件,鼓励结合工作实际开展调研和深入探讨,力争每个人都成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采取多种方式不定期地与各部处、院系办公室人员及经常办理借用事宜的工作人员等进行工作交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工作过程中的摩擦,提高了整个队伍的协同工作能力。

当前,学校办公室正在现有公文管理与查询系统基础上研发一套更加符合高校管理工作实际需求的协同办公系统,并考虑将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申领实行网上审批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多年实践证明,制定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显著提高了学校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借用效率,有力加强了基层部门工作的规范性,大大减少了工作失误,进一步提高了管理工作的综合水平。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组织机构代码涉及的业务领域将会越来越多。如何区分情况做好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管理工作,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思考与完善。

11.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创新 篇十一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第二,互联网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贫困学生增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新考验。高等教育招生、收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逐年升高。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已高达300多万人,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0%以上,特困生比例约为5%—10%,而在一些农林师范类院校这个比例还要更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否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第四,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学生宿舍管理实行公寓化管理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混合居住,就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以前按班级、院系管理的模式难以取到应有的作用。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许多高校原有的校园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要求,各高校纷纷在原有校园外建设新校区,造成同一专业学生或者同一院系学生分开接受教育,严重冲击了以前按院系管理的模式。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适应新形势,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观念

理念是管理的基础和先导,是管理的核心和精髓,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没有先进的理念,工作就缺乏正确的导向。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首先是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选渠道之一。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转变观念,以全新的管理思想、精神状态、思维方式以及工作作风投身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去,必须做到以下几个转变:

(一)对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思想的转变。思想是一个人行动的指南,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员育人”的管理思想、“学生工作无小事”的管理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思想认识的高度,充分重视学生管理工作。

(二)对学生管理工作精神状态的转变。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是能否做好工作的基本前提。在这方面,首先要改变旧体制下形成的因循守旧,突破旧的管理模式的束缚,树立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其次要改变“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树立“无功就是过”的思想,立足本职工作,找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做出佳绩。

(三)对学生管理工作思维方式的转变。有了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思维方式,就能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对待旧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对待一些常规的、仍能适应现代学生管理工作的,要保持、吸收、继承和发扬光大;对待一些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旧制度、旧方法,应给予剔除、更新。要深入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四)对学生管理工作作风的转变。作风是指一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在新形势下,必须具有能与新形势发展相适应的工作态度和思想行为。对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就必须注重实效,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真抓实干,建设优良学风、文明校风,求真务实地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

三、踏实工作,开拓创新,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一)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根本

学生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依靠学生来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承认和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工作,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把以人为本当作一种管理的哲学和观念,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发展。发扬民主,让学生以不同形式参与管理和监督,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的和被动的地位,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采取学生管理措施时,要尽量考虑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进行具体而有差别的管理;要尽量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以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既要给学生竞争压力,又要给予较为宽松的环境,以便能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能让学生自由地、心情舒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开发学生潜力。

(二)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主力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效率的学生管理干部队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学校应树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真正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格局。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使齐抓共管真正落到实处。在队伍建设中,既要强调政治坚定、素质过硬,又要注意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当前特别要补充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业指导工作者。首先,加强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政工人员队伍建设。包括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团总支书记,要经常研究学生工作,成为学生工作的行家能手,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具有工作的主动性;善于观察,具有思想政治敏锐感和工作预见性;并且有满腔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具有高度的工作创造性。其次,加强政治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年轻化、专业化是学生辅导员及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发展趋势,部分政治辅导员专业脱节、经验不足、人员紧张的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加强领导管理,注意选留,优化结构,保证队伍质量,严格要求,加强培养,不断提高整体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三)建立多渠道有体系的困难学生救助机制

开设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保证贫困新生顺利入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与发放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主体,其他资助形式为辅的助学体系;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深挖潜力,开辟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使勤工助学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过渡;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银行与学校的合作,确保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多元贫困生救助体系,广开渠道,欢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捐资助学,设立专项奖学金。

(四)让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学生公寓管理

后勤服务社会化不是一个模式,而是更好地为学生成才服务的载体。要根据不同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探索最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方式,统一学校、后勤服务单位、师生三者的认识,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入公寓。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是育人的需要,是保证学校改革顺利进行的需要,是保持校园稳定的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使一部分高校的学生公寓划归物业公司管理,曾一度使高校学生公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空白点。应加强学生在公寓中的行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宿舍管理制度,引导和制约大学生们遵守纪律;通过“五星级宿舍”等形式的优秀宿舍评比,鼓励学生开展寝室文化生活,创建文明高雅的育人环境,形成鲜明的导向,引导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发展方向,建设文明、向上、和谐的宿舍文化,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良好氛围。

(五)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

高教改革的迅猛发展,大学越来越成为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也变得更加复杂,迫切要求学生工作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意识。现在,学生工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程序、步骤和规章制度,并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行之有效地管理。

上一篇:贵州师范大学模板下一篇:残疾人座谈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