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共12篇)
1.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一
建筑工程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工程所花费的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称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用数学公式表示为: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建筑企业生产总值/建筑企业生产成本)=(C+V+M)/C+V(C:消耗建筑材料价值;V:参与工作人员工资;M:利润)由公式可以看出,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要由所使用的材料价值C、工作人员的工资V及利润M来确定。具体说来,即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所得”与“V所费”或“产出”与“投入”的比例。不过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单凭其中某一个因素就确定经济效益的高低,而要时刻考虑两个因素之间的比例。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可按照其内涵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几大类。但从经济效益的`提高途径方面又可将其分为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管理经济效益。
2.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二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它的主要管理对象是货币的流通和周转,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运作资金的筹集、划拨、使用、分配和收回等各个环节的监督上面,其主要特点是对企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运动进行的管理。根据对经营成本的分析结果,实现企业财力、人力以及物力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目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财务管理方法陈旧
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应该也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少数的企业将信息网络手段运用在了财务管理上,但是还是存在很多的企业缺乏财务管理创新意识,不重视财务管理的改革发展,使用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方法,难以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风险评估意识薄弱
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风险评估意识薄弱,只是片面地认为管理人员增多就是加强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对于企业即将展开的生产经营活动没有可靠的评估分析,使得企业在经营上承担着巨大风险,对企业获得平稳的经济收益存在威胁。
(三)成本管理有待加强
很多企业将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放在成本投入生产的开始阶段和获得收益之后的资金管理,而一直忽略在生产环节中控制成本的问题,企业内没有规范的劳动考核标准、缺乏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不必要成本消耗缺少控制手段,疏于管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资金管理不够科学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陷入财务困境,多数是由于资金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有的企业在经营中由于惧怕风险或经营策略低下的原因,过度囤积现金,使企业内大量的流动资金没有投放到生产经营中,使得生产周期在缺乏资金支持下过度延长,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的回报效率。还有部分企业投入资金很是积极,回收管理上过于疏忽,使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后得不到回笼,企业陷入严重的资金周转困难中。这些都是由于财务调控手段不合理,导致资金在缺乏科学管理的情况下得不到合理的使用和周转。
三、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的财务管理制度,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将各项财务工作以责任制的形式由不同岗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承担,加大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完善的报销制度、生产成本分析制度和投放回收制度等,避免企业资金的损失。
(二)增强风险评估意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想在市场中获得胜算就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能及时洞察出机遇,还要准确看破利益背后的风险,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具有科学的市场风险分析手段、丰富的预测经验,在企业经营运作中,不断提高对企业风险的管理,充分借鉴其他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并同时总结自身企业的教训,帮助企业选择风险最小的经营道路,保证企业的安全发展。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科学的财务管理就要从经营的整体活动上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不能只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资金投入和回收的两个点上,要在资金投入到回收的整个阶段对资金进行跟踪、控制。所以企业必须加强采购成本、生产消耗、销售利润等各个环节的预算和核算。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企业各项财务情况,并在预算以及核算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生产中无谓的成本损失,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四)科学管理资金流动
企业要科学的管理、使用资金,对于应收账款要及时收回,如果由于一些原因不能收回的,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出现坏账使企业蒙受损失,对于财务相关的各项原始数据要加强管理,防止素质低下的人钻财务的空子。还要重视企业的各项对账工作,审核企业的账目、资金、票据等数据是否吻合。企业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在企业需要的时候投入生产,企业回收的时候顺利回笼。
(五)注重管理人员培训
财务管理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财务管理人员,企业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因为只有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才能将财务管理的制度充分落实,并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企业不仅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还必须加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得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为财务管理的科学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四、结束语
3.浅析企业如何提高建筑经济效益 篇三
关键词: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经济效益;企业
“建筑经济效益与建筑标准之间存在联系性,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促使生产专业化才能保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才能真正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良好的竞争机制,按照招标承包制度模式开展工作,这样才能体现商品经济模式下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与传统商品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不能把其直接看成商品,必须要从商品使用价值、商品性质、建筑标准等出发,建立符合经济效益要求的发展机制,才能促使行业稳定发展”。[1]中冶武汉冶金建筑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武建院”)在如何提高企业建筑经济效益方面形成了出于自己的体系和效果,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建筑经济效益,在同类型企业中具有先导作用,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标准规范化的建筑项目执行
在提升企业建筑经济效益方面,中冶武建院制订了健全的建筑行业标准和规范,在具体的落实过程当中,按照规范与标准准确落实,严格执行,不断提高企业的建筑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建筑标准化”的问题上,而所谓“建筑标准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建筑活动中为实现经济效益制定一系类的规则,最终促使建筑业更好的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首先是“积极有效的模数利用”,建筑模数在企业建筑行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建筑模数必须具有精确的尺度标准,因此制定规范标准便变的极其重要,中冶武建院就严格按照模数标准的尺度单位,在具体的建筑项目,尤其是建筑项目所需要的建筑物、建筑体和建筑材料等其他建筑辅助设备上按照统一规范的尺码进行操作。抱着严谨的态度,对于建筑项目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严格按照标准模数进行管理和操作。而本公司之所以在建筑物有效尺寸的协调以及建筑物性能效果方面不断提升,显示出极高的实力,正是因为标准模数的精确使用,大大降低了建筑项目的风险和二次建设问题,充分提升了企业的建筑经济效益。
二、高科技机械设备的引进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施工水平也迅速提高,中冶武建院迅速抓住这一契机,在机械化的施工技术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并且引进了一批新型科技技术较高的机械施工设备,这样就在一定的单位时间内,大大提升了本公司的生产率,进而促进了企业的建筑经济效益的发展。在本公司多次“关于如何提高企业建筑经济效益”的会议中,我们充分认识到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劳动力人口的迅速膨胀,即使劳动力不断增多,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未来的建筑行业中,高科技机械化的操作成本会逐渐走低,相反劳动力支出会逐渐增高。而未来的企业建筑经济效益评价体系一个重要的关键点便是是否拥有有效的高科技机械化操作设备。
三、加强企业资本管理
企业的资本管理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脉,而切实有效的企业资本管理往往能合理分配企业运营资金,在危急关头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合理的企业资金管理还可以成为企业建筑项目重要的实力储备。中冶武建院在多次的实践经验中,汇总出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其一是明确资本利润率的作用,合理规划,借助资本利润率的涨幅情况来建构和确认下一步建筑项目在资金运营上的具体细则;其二是定期检查资本库,严格检查旧账本,形成透明的监督体系,资金的投入与支出必须有明确的账目细则,对于发现的漏洞要及时补救,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第三,我们知道资金“静而动”,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管理资金的流动性。
四、成本的有效控制
“众所周知,劳动生产和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结合美国、日本等多个国家的成功经验来说,企业职工工资与福利待遇的增长不能超过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否则经济效益的提高将会成为空话”。而要想在企业建筑行业中降低成本,中冶武建院主要关注点在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上,即不断提高本公司建筑项目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有效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我的劳动生产率。此外,我们知道企业建筑行业所要使用的材料,设备费用花费巨大,因此,寻找质量过关而又价格相对较低的材料供应商,在选择材料过程中必须要以材料质量为重要基础,如果不是长期货源尽可能施行“货比三家”的原则,以此来实现采购成本的降低。此外,在建筑项目实行之初,中冶武建院会向武汉政府部门购买部分材料的使用权和开采权,这样就可以防止建筑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原材料涨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浅析企业如何提高建筑经济效益[J].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2(02):60-62.
4.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作为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位于不败的位置就要提供出质量过硬且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建筑工程的造价管理工作对于工程建设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站在建设单位的角度,同时结合笔者工作的实际经验,比较全面的阐述了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要素,介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方法等,这些内容对于现今背景下我国的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其控制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希望对有关人士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造价管理;经济效益
引言
经过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市场竞争都在增强,建筑行业也是如此。建筑工程项目属于综合性的工程,是通过不同任务来构成的整体,所以一定要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保证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技术以及经济内容,建立起完善的造价管理系统,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细化管理和控制。通过动态管理的方式来科学的控制造价的全过程,确保施工企业得到很好的经济效益。
1建筑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发展及完善,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经济体制之一,同时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竞争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工程造价领域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不单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进行了对接,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领域制度的更加完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建筑造价管理,应该更加关注的是建筑技术方面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联合展示,要在工程预结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以及施工过程等相关环节做好造价的管理以及控制,从而有效提升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经济性的提升。依照相关的建筑工程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造价管理以及控制对于工程影响的程度达到了70%左右。所以,在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对于工程造价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可以不断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从而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及控制的措施
2。1增强建筑工程预决算的控制以及管理
为了确保有效的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建筑施工方要在工程建设初期就树立起预决算控制管理意识,同时按照预决算内容对建筑成本核算方式进行完善。工程预决算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管理的依据,所以对于工程预决算的管理要和工程成本管理充分结合,利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来保证预决算控制的有效性。在工程建设初期要通过经验判断以及内部分析来挖掘出成本控制的潜能,同时对建设过程进行详细的成本记录,以便在后期成本核算时有较为详尽的参考依据。对于工程预决算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进工程管理人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施工标准,并能够发现潜在的可利用资源,从而能进一步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同时,工程监管部门要时刻保持成本核算意识,从而有效提升工程经济效益以及工程建设质量。例如对建筑材料要采取严格的施工审核及监管,从而有效控制建筑成本。
2。2对于建筑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1)必须要按照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大力促进标准化设计。建筑工程设计标准都是通过长期实际工作经验和具体工作结果得出的,实用性很强,对于设计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标准化设计能够节省设计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设计成本,若是很好的应用会对建筑工程设计有很大帮助。
(2)具体设计时采用限额设计的方式。限额设计指的就是按照建筑工程设计任务书内容中相关额度进行初期设计,然后按照上述初期设计得到的总额度进行施工设计的控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后期的设计标准主要是参考前期批准的投资额度来进行控制的,最终会达到总成本控制的目标。此种设计方法的实现基础就是在正式设计前充分研究,将投资的额度合理的分配到所有单位工程中,这样就可以从更加精细的角度控制好工程的造价。
(3)对设计的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对设计方案进行完善优化在工程设计期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控制工程成本来说是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在进行工程设计方案优化时主要应考虑工程的建设周期、工程的造价情况、人工和材料成本等。要进行多方案的对比,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选取设计方案,在保证基本使用功能和施工要求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
(4)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工程设计工作。通过现代化的设计技术(例如三维建模)可以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也可以直观发现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从而减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3对于建筑工程招投标的造价控制
(1)招投标对于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来说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属于控制建筑造价的基础性措施,也是最主要的手段。较高水平的招投标能够选出较为合适的施工企业,包括技术水平、管理能力以及价格方面等等,高水平的施工单位能够降低建设单位的各方面成本消耗。同时,较高水平的施工企业具有非常丰富的施工经验,可以帮助设计单位进行施工方案的优化,这也可以降低工程的建设成本,节省项目建设投入。
(2)建筑合同签订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阶段造价的控制。类似结算方式等内容在合同签订时已经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结算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价款超标。在合同签订时通过高效的审查手段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合同漏洞,防止后期出现经济方面的纠纷。一定不要签订活口合同,以便能够控制投资中的不稳定因素。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要明确合同风险的担负责任,这样能很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阶段的风险。
2。4对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这一阶段相对于工程造价影响力有限,主要是按照前期制定好的程序以及设计内容完成实体的建造。但由于此阶段真正形成了工程实体,如果控制不够严格就会造成工程造价失控,因此也要增强控制以及管理。
(1)工程整体的建设过程管理要采用全过程跟踪控制。要委托较为专业的造价管理机构建立起投资监控体系,利用其专业方面的优势给工程投资方提供咨询服务,给投资方必要的参考意见,最终是要实现资金的有效投资。最后需要出具较为正规的控制资料,此资料要能够真实的体现出工程造价情况,给投资方进行参考,以便为其后续投资提供依据。
(2)施工方案要进行审查以及完善。在施工阶段,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以及优化可以最大程度上控制工程造价,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能够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
(3)一定要严格管理工程变更的实施,最大程度降低工程变更的出现,减少资金的不必要增加。如果因为原来设计原因造成工程不符合业主意愿的工程变更,特别是变更中涉及到较高费用的情况,必须要经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核实,所有参建单位都同意后才可进行变更。如果变更时可以采用几种施工方案,还要对这些方案进行必要的甄选,找出最佳方案。
(4)要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签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签证是必不可少的,若是现场签证没有进行有效管理,就会造成投资费用的损失。所以为防止此种情况的出现,现场的建设方代表和监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记录,并且要熟悉合同双方应有的权利和义务,防止过多重复签证的问题。
(5)增强对投资偏差的分析力度,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在建筑工程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工程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收集有关资料,同时要对这些资料综合整理分析才能找到偏差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纠偏。可以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投资偏差分析,包括:曲线法、横道图法以及表格法等等。投资偏差之所以产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因:业主方面的原因、设计方面的原因、施工方面的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中业主方面的原因和设计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是纠偏时重点对象,要进行重点控制。其中业主方面的原因主要有:没有明确的投资规划、手续不健全、付款不够及时和对建设相关方协调不利;设计方面的原因主要有:设计缺陷、设计方面的误差和设计标准的变更等等。而施工方面的原因要通过施工方自己承担,原因包括质量方面问题以及施工进度问题。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所以这两种偏差并非纠偏重点。
3结束语
由于建筑工程属于综合性较高的工程,所以要想顺利完成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就需要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积极配合,需要对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管理,从工程预决算阶段、工程设计阶段,施工招投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等几个方面对工程的造价进行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同时,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从而充分发挥投资方的资金作用,使得企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晁月霞。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1):8~9。
[2]王新坡,马淑青。浅谈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有效进行工程造价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08):29~30。
[3]张友花。工民建工程施工中的造价管理要点及控制策略探究[J]。江西建材,2014(21):13~14。
5.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五
曹亮
论文摘要: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灵魂,提高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管理活动的核心问题。在我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无论是企业等盈利组织还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都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促进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值得不断的深入探讨与分析。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 财务管理 特征 经济效益 促进措施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并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通过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要保障企业经济效益。首先要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来说异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高低。所以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1.1 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公司的各类应收款项应及时进行结算。只有及时结算回收,才能真实、完整、及时地反映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把应收回的资金及时收回,是避免呆账坏账损失的重要手段。
1.2 加强资金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做好银行结算票据及限额支票的管理,对银行直接结算的票据取回后及时登记、传递和报账,对必须使用限额支票的经济业务,要规定明确的报账期限和要求;二是重视和加强银企对账工作,及时处理未达账项,对企业银行存款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抓好应收账款和往来账款的清理核对和清收工作,确保资金的及时回收;四是抓紧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五是抓好会计凭证、账簿的管理,努力做到真实、完整、合理、合法:六是要努力增加现金流量,尽量减少流动资金贷款,增加自有资金比重。
1.3 加强资金的日常管理,科学、合理地使用银行贷款。使用银行贷款筹资要做好下面几点工作:一是对银行短期借款进行认真分析、及时还贷,避免逾期还贷发生高额罚息支出;二是加强银行贷款利息的核算和管理,及时与银行核对利息支出,避免利息误支付现象的发生:三是及时调度资金归还利息较高的贷款,减少大额贷款利息支出。
1.4 要加强负债比例的控制。要考虑贷款产生的效益,要权衡资金回报率和银行贷款率熟高熟低,作好投资项目的考察考核工作,了解市场考核投资回报率及投资风险比率,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投资损失,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预算管理。通过节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预算管理是按照企业指定的经营目标、发展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现代企业的重要管理工具,是推动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总之,建立事前引导、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对提高经济运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预算管理应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突出重点,高度重视企业财务资金理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把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工作重点转到推企业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工作上来。针对当前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普存在的使用分散、效率低下、体外循环等突出问题,一是从资金集管理入手,建立、完善并推广企业结算中心制度,强化资金集中统管理,充分发挥结算中心监控、服务与调剂资金余缺的功能;二是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障企业资金有序流动。将预算作为企业内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定依据,把资金的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序之中:三是明确现金流量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要以现流量监控为重点,分门别类,把好关键点,加强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测,强化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监控,严格限制无预算的资金支出,实施大额资金的跟踪监控。积极处理沉淀资金,盘活存量资产,保障企业经济稳定运行
我国企业的存贷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资金运用不良的问题,如何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进行调查摸底,提出积压清单,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对库存物资,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应下达库存资金定额,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加强材料、设备价格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的资金使用大部分用于购进材料与设备上,因此原材料的价格直接影响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此合理采用采购资金,降低采购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要在采购部门设立比价采购小组,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要货比三家,采购组长由采购业务部门主管担任,明确采购小组的职责、权限及采购程序,比价小组要对采购的物资向供应商询价、压价、列表比较,筛选后选择供应商,并把确定的供应商及其报价填在申请表上,然后通过专门人员进行继续询价、压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网上调查和信息收集等工作后,确实做到货比三家,核实无误后再进行采购,如果是大宗货物、批量货物要采用竞价招标方式进行,这种采购方式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最终实现降低了企业采购成本的目的。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影响企业效益事件发生
企业为了科学规避风险,必须建立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控制,完整地收集、传递、分析、评价财务信息,使企业经营和财务活动处于受控状态,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第一、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时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建立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风险分析机构的组织成员由企业经营者、企业内部熟悉管理知识和技术的管理人员及外聘的管理专家组成。财务风险分析工作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并具体到人。第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提高投资决策效果,建立财务风险分析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计算机会计系统可以对企业不同时期、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和外部同行业企业作比较分析,自动地为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管理提供“标杆”,一旦实际值超过预警值,计算机会计系统便会自动向主管人员发出警报,使企业经营者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防范不必要的财务风险。第三、建立财务风险责任机制,明确企业经营者应全盘负责本企业的风险管理,并将风险责任具体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要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真正促使各责任人保持高度警觉,在未来经营期内不再重犯。第四、建立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在加强财务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财务风险应急管理机制。在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合理分析后,企业应
制订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的财务风险可能发生在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投资等日常各项经营活动中。因此,财务风险处理机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财务活动和大量的财务数据,而且应充分考虑到各部门的常规性财务风险因素,以便对各项经济和管理活动中可能经常出现的风险,进行系统、连续的管理和控制。结语
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组织财务活动,保证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提高。也只有在理论上明确这了种统筹兼顾的财务管理目标体系,才能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把握努力的方向,使其更好的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服务。
参考文献:
[1]史玉梅,(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J],商业经济2008(8)。
6.学习指导如何提升教学品质与效益 篇六
学习指导如何提升教学品质与效益 本文关键词:效益,提升,品质,指导,教学
学习指导如何提升教学品质与效益 本文简介:摘要:结构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自主经历个性化认知过程并自觉建构整体关联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结构化学习指导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科学提升教学的品质与效益。学生通过结构化学习,学会结构化的学习方法,培养结构化学习的思想意识,进入深度学习并提升具有个性化
学习指导如何提升教学品质与效益 本文内容:
摘要:结构化学习,是指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自主经历个性化认知过程并自觉建构整体关联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结构化学习指导能有效提高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科学提升教学的品质与效益。学生通过结构化学习,学会结构化的学习方法,培养结构化学习的思想意识,进入深度学习并提升具有个性化整体关联特征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品质。
关键词:结构化学习指导;教学品质;教学效益
结构,含有结合与构造的意思,是事物各种内外关系的有序组合,其本质是元素及关系的整体关联。结构既是客观事物的运动状态,也是主观理解的观念形态[1]。结构化,指作用于主体并促进主体对事物的元素及关系进行整体关联而形成自主认知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关于结构的结构过程。结构化学习是基于知识整体单元发生与发展的学习,是展现了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的学习,是显现了知识元素的发现与发明的学习[2],是指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以学科知识学习为载体,自主经历个性化认知过程并自觉建构整体关联的一种学习方式与方法。结构化学习具有以下特征:1.自主建构。结构化学习是自我认知的了解理解、组织开展及监控调节的过程,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引导学习者的学习、作用于学习者的学习,是实现学习者心智发展的自主建构学习。2.整体关联。结构的元素之间关联,元素所在的线、面、体也相互关联。3.动态平衡。结构的过程是个体与团体互动影响、动态平衡的过程,能有效促进个体社会性发展、方向性选择及价值感判断,有效开放学习时空,促进学习者综合素养发展,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内驱力。4.循环上升。结构的形态是系统连续、螺旋上升、层阶发展的图景,其指向努力实践结构的思想方法与价值意义。结构化学习,是通过“过程-方法”催生“知识-技能”,通过“思维-思想”塑造“能力-品质”,通过“情感-态度”引领“方向-价值”,从而实现在学科学习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实施结构化学习指导,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教学品质与学生学习的品质与效益,能够科学地改变当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学习现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由而平等、自主而充分的成长,为学生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打牢基础。
一、分析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反思教师教学专业化的缺失
结构化学习包括科学理解知识发生的学理分学习研究析、理性尊重学生实际的学情分析、模型探索有趣好玩的学材开发、激发参与意义建构的学程设计及促进师生自主反思的学评监控。但现实中,由于课堂教学的短视功利及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不高等原因,学生的结构化学习,很少真正发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学理分析“泛”化教师难以形成学科专业化教学能力,专业理解与专业创造能力不强。学理分析成为提高教师教学专业化水平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2.学情分析“淡”化无视或轻视学情分析,学情分析的功能与价值未能有效发挥。忽视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与风格、学习动机与态度等进行具有结构性的基本信息分析,很难定位学生学习的起点,结构性教学设计困难,无法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3.学材适切“窄”化停留在知识学习内容的顺序呈现,忽视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个体的差异性及学科的生长性,学生课程学习的适切性远远不足。教学常常不是从教师能动角度、思维思想角度、学生主体角度、过程建构角度、动态立体角度来进行。这些导致学生学习主体角色淡化、学习思维方式封闭、思维结构很难形成,学科教育思想与方法难以内化生长与连续贯通。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资源,亟须师生对其进行动态生成性的学材开发。4.学程互动“弱”化注重教材显性知识学习,忽视教材背后默会知识的理解、融通与运用。学习过程齐步走,缺乏个性差异的学习已成常态。缺乏有效互动和意义展开,忽略了思维的过程创生。教师缺乏专业学习技术的引导与支撑,创造性教育手段与策略匮乏。5.学评监控“异”化以教定考、以考定评,以及功利化价值取向,使教师不能监控学生、学生不能监控调节自我学习的现状较为严重。学习的意义与价值被扭曲异化。
二、明晰结构化学习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结构化学习指导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教学品质,引导教师在理解学科知识结构和儿童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学材和设计学程,提升学生结构化学习的能力,以科学的学评监控发现并尊重学习差异,促进师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案与自我反思学习的能力的整体提升。1.通过学理分析与学情分析,使学生结构化学习的发生情境得以连续(1)学理分析,理解学生认知发生过程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是教师专业化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解读教材时,要解读教材知识点跨课时学习的纵向联系以及横向领域知识承载的核心思想方法,解读教材知识的纵向跨年段发展与横向跨领域融通,解读教材年段知识的跨学科整合。借助对教材编排体系的分析了解,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和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思想结构。(2)学情分析,明晰学生现有认知结构学情分析是结构化教与学的基础,对学情的全面了解与深入分析,为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分解、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流程的确定等指明了方向。“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式学情分析路径为科学设计学程的结构面和结构体做出了积极准备。课前学情分析通常采用测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找到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揭示学生的学习困难,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以利于设计适当的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聚焦学习的困难点,创造学习的结构点。课中学情分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调节与生成提供重要反馈,发现知识学习发生发展的冲突点,重构教学有效性的评价依据。课后学情分析包括后测、学生访谈及作业分析等,指向对学习结构的考查,为进一步设计学习提供了依据,是下一次课前学情分析的起点,使学情分析形成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持续过程。2.科学开发学材与设计学程,使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整个过程得以关联结构化对知识掌握有重要作用。当知识以一种层次网络结构存储时,知识检索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元认知策略,提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组织能力[3]。教师要站在学科结构和单元知识结构的高度,用结构化的观点理解与把握教材,用结构化的方法处理与使用教材,将教材创造性改造成学生的学材;要建构结构化学习课程体系,客观分析教材知识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性,明晰单元的主题及其网络结构。学材开发是基于学生学习的教材理解与改造,贴近学生经验与旧知的问题引导与探究设计。学材开发凸显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经验背景与问题情境的融合、探究经历与活动组织的契合、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的切合,是教师“依学而教”的材料设计与组织,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是教师对学情调查的分析运用,是教师科学设计学程的重要体现,也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激励的内在资源。教材变为学材,是教师专业化理解与创造的过程。学材是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说明书”,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行程表”。学程设计,是设计引导学习进程的方案。结构化学习站在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程,构建结构化课堂学习模式,探索实践“连续、关联、循环”的学习建构。连续,相连接续。结构化学习把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连接续,包括“起点连续”“元素连续”“目标连续”。起点连续从知识的源头入手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唤醒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活动。元素连续通过构建知识内、知识间的结构,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有机联结。目标连续将碎片化的知识由点连线,由线构面,由面筑体。关联,关系联结。关联主要包括“内容关联”“活动关联”“方法关联”。内容关联,是指教师在掌握了学科知识的结构关系后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重组,促进知识点的横向关联、纵向关联及教材文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个人经验的沟通联系。活动关联,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程投入,经历完整的知识探究过程;活动围绕知识结构逻辑,呈现知识展开的过程;最终组织成整体结构,形成系统思维。方法关联,要求教师善于退,退到知识的源头,退到思维的起点,退到学生已有经验最充分、心理最亲近的地方,让学生主动投入探究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能学习更多的知识,更广域地发展能力,更广泛地提升素养。循环,螺旋上升。让学生告别“脆弱浅层知识”,真正经历融会贯通的深度学习。练习循环、整理循环和问题循环,着力让学生真正经历思维学习的完整过程。结构化学习重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然延伸,指向知识的不确定性,指向知识的发展性,也指向知识发展文化史,培养学生经历知识学习的思维完整过程。3.通过评价监控与自我调节,使学生结构化学习的意义生长得以循环连续学习,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了解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从而把握教什么、怎么教及教到何种程度。能否促进学生连续学习,要看是否能找准学生的现实经验起点与逻辑经验起点;是否能精心设计学习情境以唤醒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是否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并围绕核心内容展开教学,使学生切实理解所学内容;学生是否能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团队合作等方式,进行深入而有意义地学习;学习内容是否能够体现结构的整体性;学习目标是否有弹性,是否能面向全体,尊重学生差异,使不同层次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关联学习,就是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能否促进学生关联学习,一是看学习环境是否真实、开放、融通、和谐,是否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素材是否有助于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结构,实现点、线、面、体的多向关联;学习组织的活动是否注重做与思的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运作,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转换和迁移,促学生自主建构。二是看是否尊重学生差异,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地投入学习、深度学习;是否鼓励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实现互助探究、共同提高,进而实现学习整体效率的提高;是否能够敏锐觉察到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状态、情感变化。循环学习,是一个螺旋递进、循环上升的过程。能否促进学生循环学习,要看是否能提供层次分明、结构联结的习题,是否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巩固知识的落点、结构;练习是否有助于新的认识、见解和创意的形成,是否通过“一模一样”“多模一样”“一模多样”的练习跨越时间、融合学科,指向知识的不确定性,走向知识学习的相近、相似与相通;是否有重点和针对性进行回顾、概括,是否形成过程结构与内容结构,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提炼,突出自内而外、自下而上的自主性生长,形成方法结构;是否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进行后续活动的延伸。
三、推动结构化学习的专业理解,促进教与学
活动的快乐创造结构化学习,是立足学生学习研究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前瞻性教学改革,其核心是发展教师的教学思维能力与品质,促进教师教学思维方式改善与思维方法改进,特别重视引导教师基于教学改革的价值判断与思维反省,逐步培养以学为主的教学思维与能力。1.在学生意义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结构化学习结构化学习立足基本思想与方法的建构,大背景、长思维地对知识进行合理地统整,重视真实情境下的课程理解,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系统化,即理解知识结构的生长性连接;深入理解知识发生过程,发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指向学科思想方法的结构化,达到简约而不简单、深度而不浅表。伴随结构化学习的知识中心转移、转化与转变,探讨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样态的改善,实现静态学习向动态学习转变,实现知识单一教学向学科综合育人转变,实现学科教学内容由系统线性呈现向融合立体构筑转变。2.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实现结构化学习(1)结构化学习促进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组织方式创新。结构化学习用“学情、学理、学用”和“学材、学评、学程”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教师、学生”学习组织关系。重视动态参与地结构,让学习的内容有生命地呈现,有顺序地排列,有层次地展开,在人与人对话、人与物对话、人与自己对话中建构自己的思维。(2)结构化学习推动了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运用与创造。结构化的教育技术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结构化与认知结构化的专业理解、创造与应用。结构化学习重视技术创造性地结构,用技术创造支撑参与,让学生能够有痕经历学习过程,看得清知识完整的样子,感悟体会到思维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促使当下平面、静态、直接的技术使用向立体、动态、过程的技术创造转变。技术,不只是工具,还是教师专业创造下的思维,伴随着学习的结构思维始终。3.在课程科学优化的重构中实现结构化学习结构化学习促进了课程的优化建构,真正将结构化学习过程作为目标予以落实。(1)结构化学材开发促进课程的优化建构。结构化学材开发不应局限于单纯的知识点挖掘,而该多维度地“彼此关联地、相互作用地展开纵深设计和分层设计”[4]。结构化学习的学材开发重视在认知冲突中创设问题情境,突出知识结构的核心理解,增加学材开发的厚度与学生思维的深度,推动课程的优化建构,师生在不断的交互活动中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2)结构化学习提升了学生的学“问”素养。结构化学习关注学生知识结构与心智结构协同发展,通过剖析儿童学习认知建构的复杂性、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和思维过程的完整性,在知识原点上发现“为什么”,在知识进程中探索“怎么样”,在知识指向下总结“是什么”。在体验知识的丰富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心智模型。实践结构化学习指导,是立足课堂教学提升教师专业化教学品质的有效策略,更是贴近教学本质、深化教育理解与学习变革的应有方式和适合路径。
参考文献:
7.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七
一、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现状
供水是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一种公共产品,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供水一直受到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管理,但是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外资企业参与到国有股份当中,这样公共产品的供给也就形成了多种形式。在供水领域,都会采用原水公共生产、自来水市场提供的方式,然后以微薄的利润进行自来水的定价,再向水源使用者进行费用的收取。供水价格的组成主要由供水成本以及供水费用和利润税金共同组成。最近几年,因为市场物价的上涨,很多供水企业都处于资金运转不畅的状态,甚至亏损严重,并且各项事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经济效益无从谈起。
二、制约供水企业管理质量及经济效益提升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管理水平比较低下
很多供水企业因为改革的深入,所以加入了外资和民营资本,这样原有的国有制企业也变成股份制企业。并且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企业的传统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受到多种弊端的影响,并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管理水平也就过于低下,很多经营管理只是在少数领导的手中进行,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对供水企业难以形成约束。
2、营运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供水企业一直存在成本偏高的状况,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在成本控制方面的观念比较薄弱,对成本管理的水平较低,因此成本预测的控制力不够,企业浪费现象过于严重。与此同时,很多供水公司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预算管理制度,所以在预算的执行力方面比较弱,一些企业因为预算执行流程的控制存在松散的状况,所以即使有十分严密的预算管理,也难于有效的发挥。
(二)外部因素
1、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干预过多
供水企业因为在服务成本上与政府服务成本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所以很多供水公司往往会承担起政府的那部分成本,这样政府在政府的干预下,供水价格就会比较低,企业很难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供水在社会中属于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一员,这样供水的成本边界就会异常含糊,并且供水管网在投资方面较大,维护和更新等等都需要很大的投资,这样供水企业就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活动,缺乏经营和生产的自主权。这样的后果是一些供水单位,经常处于负债之中,然后还要根据政府的要求进行各项供水设施的建设。
2、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
供水企业在政企改革分开以后,产权也渐渐清晰,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和企业的权责关系并没有明确下来,特别是在供水价格方面。供水企业常常处于垄断经营过程中,这样便没有非常详细的统计资料以及数据,例如,对水质情况检测的数据、供水系统的运行数据等等。
三、提升供水企业管理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加速“政企分开”,推进企业的市场化建设
整齐分开制度的执行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政府对供水企业的干预,并且减轻企业为城府承担的额供水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在管理方面有优越的成绩就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市场化金蛇,对市场供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分清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相互之间的职责,包括企业未来发展道路与企业管理的政策方针等等。
(二)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形成机制,主要是在水价制定方面要遵循水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原则,对各类水源价格进行统筹,形成外调水、当地水以及再生水等多种水资源联合的制度,由此形成科学合理的供水新机制。在供水方式上,可以建立交叉补贴机制,这样能够有效的对水价进行调节。
(三)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增加企业收入
供水企业要加强预算力度就要制定出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各项管理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工程成本,增加企业的收入。供水成本的管理需要在日常范围内对各项预算管理制度加以预测,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然后对企业预算的执行效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以此来提升管理执行力度,不断降低供水企业的供水成本,提升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如何提升供水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进行了思考,总结出目前供水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促进供水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的很多供水企业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暴露出管理水平低下、经营管理成本较高、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本文从制约我国供水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主要因素出发,对如何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进行思考。
关键词:供水企业,管理水平,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赖凤萍,彭明远.供水企业机电设备的管理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2(32):287-287
[2]宋玲.浅谈供水企业如何加强经济管理体系建设[J].管理观察,2013,10(17):26-26,27
8.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八
关键词:新经济;煤炭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一直都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状况下,企业若想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就需要有科学、高校的企业管理作为保证。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变动相对较大的时期,一方面,国内经济与国外接轨,外部的市场环境对于国内的人来讲较陌生;另一方面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根深蒂固,对现代企业制度仍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可见,在这样复杂的大背景下,煤炭企业应大力推进煤炭企业的制度化改革,全面提升企业管理的水平。
一、提升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型管理队伍。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都需要很多各部门的员工共同配合,在每个层次上的管理人员只有大力支持企业的工作,才能有助于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只有企业真正实现管理水平理论上的创新,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让企业的中坚力量更好的发挥出来,管理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了煤炭企业长期发展,因此有必要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队伍。首先,管理者自身要明确其职责,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增强个人学习外部知识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者也可以学习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将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手段等引进本企业,从而全面提升学习能力,掌握更加有效的管理技巧。其次,应该意识到对于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果,而是经过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奋斗,才逐渐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
(二)坚持精细化管理。煤炭企业是一种工作内容较为复杂的企业,其中包含了许多繁杂的工序、工作方法等,在煤炭企业运营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例如:采矿环境恶劣,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工作时员工的生命安全等,精细化管理符合了当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现代企业制度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它的主要含义在于能够将企业内部人员科学的进行分配,当发生事故时可以很清楚的区分责任,避免有关人员之间相互推诿。目前煤炭企业都是以精细化管理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这也是使得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战略。人员是煤炭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一个企业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好人力资源的优势,则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由此可以看出,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是促使煤炭企业平稳、高效发展的必然途径。企业应真正意识到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高度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还应重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发展中所占据的位置,企业应高度重视,完善相关职工的档案资料,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企业内部的文化建设管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企业的运营中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是管理内容上较高层次的内容,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使企业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党的先进性,结合中外一些鲜明的案例,可以看到,每位成功的案例背后都是具有一定企业文化修养的知名企业,这就说明文化建设的力量足以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结果,因此需要根据本企业存在的自身状况,打造出具有煤炭发展特色,适合企业发展的一种文化。企业文化都是具有一定本质的,要避免出现简单化等错误做法,要正确理解其深层次的意图。另外,企业还以应注意到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提升企业多方面效果的因素,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五)搞好煤炭企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我国煤炭行业当前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交替的时期,实现煤炭企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也是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前提。信息化可以将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及时了解市场上的行情,促使煤炭企业平稳发展。信息化是指人们对存在的信息或者物品的共享和交流,从而对得到的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最终为企业服务的内容。若想要搞好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领导还应高度重视此问题的发生,聘用计算机知识较为丰富且擅于统计的复合型人才,定期对员工进行信息上的培训,为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人事上的基础。
二、结束语
在当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下,传统的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显然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煤炭企业也不例外,企业想要在激烈的是场竞争中,保持原有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快转变企业管理的方式,从人才、精细化管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文化建设、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分别介绍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几点具体措施,为煤炭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林玉利,冯南妮,透视煤炭企业管理创新的几大趋势[j],辽宁经济,2010.(11)
9.如何提升企业文化 篇九
第一 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就要继承和弘扬企业的优良传统,提炼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就要注意吸取国内外企业的优秀文化成果,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发展理念、人才理念、质量理念、创新理念、安全理念等,在企业中逐渐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关注细节、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精神。
企业领导要从广大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制定企业相关措施,实施文化型管理,培养学习型员工,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员工搭建职业发展平台,把员工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提高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为充分发挥员工首创精神和创造活力营造了良好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关于这一点个人觉得公司的分红激励政策实施的很好,很好的贯彻了这一思想。
第二 提炼、创新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对于自动化企业来说,提炼、创新符合企业实际的经营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创新管理制度,在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加快企业战略发展的空间和区域布局、品牌推广、人力资源和培训教育、使组织结构更合理,运作流程更高效,更能有效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着眼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从中分享更多的利益。从我加入公司到现在,目见证了公司智能化设备的自主创新历程。也看到了公司三层业务链持续增长的迅猛态势。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第三 进一步完善加强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长期保持和不断发展企业文化,就必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使企业文化各要素充分发挥作用,激励、约束领导和员工自觉践行企业文化理念。话虽如此,可个人觉得公司的惩罚制度太过于苛刻,与底层员工薪资福利明显不成正比。奖励机制未贯彻到位。
第四 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素质。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关于这一点个人觉得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10.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 篇十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在企业发展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章在探究企业软实力内涵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这个主题提出了塑造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培育员工综合素质、优秀企业文化等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促使中国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中国企业在品牌管理、技术创新、人才建设等软实力方面与国际优秀企业之间仍存在很大差距。如丰田、英特尔、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品牌之所在其所处行业具有领先地位,是由于品牌、人才、技术、信誉等构成的软实力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国企业要真正具备与世界一流企业同台竞争的实力,还需要把握节奏培育好软实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企业软实力,但因为研究的时间较短,相对国外的研究,软实力基础理论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企业软实力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如何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稳定发展和长盛不衰并且获得成功,一直是企业家和学者们追求的目标和永恒的课题。
软实力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一)企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以后又有学者把“软实力”引申应用于企业。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即与传统硬实力同等甚至超过了它的地位。企业的软实力是指企业在某种社会经济文化环境下,为谋求自身发展长期形成的社会的文化认同感而产生的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从长远来看,软实力甚至比硬实力更具有持久性和影响力。国家软实力主要由文化和经济元素构成,而企业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中的核心内容和基础。由此说明,培育企业软实力的目的,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当前的竞争力、生存能力和兴旺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二)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要全面提升企业的软实力,关键在于找出影响企业软实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硬实力
企业的硬实力是指企业办公楼、设备、资本等,是以物化形式存在的。企业的硬实力是软实力存在的基础,为软实力的发展提供物质载体。企业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两者关系十分密切、相辅相成,软实力要靠硬实力支撑,硬实力要靠软实力辅佐。硬实力对软实力的影响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程度不同。2.创新能力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随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创造性地采取相应对策,以维护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能力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是企业发展动力与源泉的软实力。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造性的破坏”以后,创新能力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规模多大、名气多大的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发展,都需要新的竞争优势、需要创新。
3.企业家的修为
企业家的修为是指企业家的修养、素质、诚信。企业家是建设软实力的主体和源动力,其具有企业管理的能力,称为“源动力”,这种“源动力”既不是企业家精神也不是企业家能力,而是企业家的修为。企业家自身的超强自我驱动力和自我完善力,能够激发员工士气,改变员工行为,塑造企业精神,从而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软实力因素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且,影响企业软实力形成的各项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同时,企业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影响企业的经济实力,如何提升企业软实力
(一)全面塑造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指的是人们对企业的总体主观印象,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展市场规模、赢得客户信任、获得政府扶持等都有很强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将其品牌内涵、服务理解能内容渗透给客户、员工等受众对象,塑造企业形象,赢得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积极提升企业的内在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精神、社会信誉、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形象。第二,塑造企业的外在形象。主要包括:企业办公环境、营业场所环境和员工着装等方面的形象。第三,积极宣传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公关部门要借助新闻媒体、报纸刊物等有影响力的媒介进行宣传,借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二)塑造品牌形象
品牌是一种形象认知度、感知度、忠诚度,是企业最重要的软实力。品牌的基本功能是促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好感,使品牌对用户产生影响力。如何更好的塑造品牌形象,主要在于:
第一,突出自己的差异性。在塑造品牌形象时,要突出与强化自己的差异性,创造品牌优势,这种品牌优势是其他的企业无法复制的,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第二,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关键,品牌的一切传播活动都要围绕品牌核心价值展开进行。例如,青岛海尔的核心价值就是“真诚”,其广告语为“真诚到永远”;诺基亚的核心价值是“科技、人性化”,其广告语为“科技以人为本”。
(三)全面优化员工的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企业必须尊重员工、依靠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服务,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第一,培育他们树立高尚的价值观,即培养他们自觉遵从高尚的价值标准,更多地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在面对“大我”与“小我”的选择中,应以大我为重,更多地关心社会集体利益,有集体责任感。第二,加强技术学习教育。企业每年都应针对各个岗位员工制定实用性强的培训方案和教育学习,以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第三,奖罚分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参加各类培训的优秀员工和在各自工作岗位上表演突出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违反职业道德等的员工进行处罚。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全面优化员工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标准”的人才队伍,可带动整个企业的快速发展进步。
(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基础。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彰显出企业独具特色的底蕴,塑造核心价值理念。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培育特色文化。积极推进企业文化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的特色文化、社区文化等企业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体现行业特点、企业个性的文化品牌,构建企业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第二,确立核心价值观。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准则。企业要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先进的核心价值观。第三,提升企业凝聚力。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公益活动和宣传活动。在企业中开展健康丰富的文化活动,能够陶冶员工的情操,提高员工的生活质量,使企业的凝聚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11.绿色建筑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 篇十一
《经济》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国际信息产业基地的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就是上面一幕。2014年,这家公司的综合办公楼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绿色运营三星标识。经过3年的运行评测表明:节能效率达到70%,冬季采暖费用每平方米低于10元,夏季空调费用每平方米低于8元,建筑能耗每年每平米37千瓦时。绿色建筑就该是这个样子吧。
建筑不绿,原因何在?
当前,我国正面临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制约,建筑耗能已占到我国总能耗的30%以上。其中单位面积能耗最高的是公共建筑,其能耗强度约为住宅的2至3倍,城市“地标”建筑能耗则更大。我国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不高,建筑物的质量、节能效果等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建筑质量平均寿命仅为30年,是发达国家的1/3左右。效率也是发达国家的1/5。以供热为例,我国集中供热的一次能源消耗标煤20kg/m2,高出同纬度欧洲国家一倍。大多数城市的建筑物隔音、隔热、隔气流效果较差,太阳能与热利用所占该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比例不高。
究其原因,既有发展阶段的因素,也有人为和认识的因素。
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崔源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方式是靠投资拉动的,靠简单的数量增长而非创新驱动。而建筑发展还处在解决刚性需求的粗放式的短缺期。此外,过去,我们没有物权法的时候,房子住一段时间,可能就会更换户主,购房者对建筑物保暖隔热、节能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十分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商是不可能建造那些质量高、价格贵、卖不动的房子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中心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小玲则认为,目前一些建筑质量甚至不如上世纪80年代之前,更比不上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其中人才短缺是一个重要原因。农民工取代了传统产业工人,生产企业没有了学徒制,反映到最终的产品上,性能和质量普遍差强人意。同时,人们普遍喜欢采用较多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以彰显建筑的先进性,往往以使用进口产品为荣,而对于这些先进的技术产品对建筑究竟带来了多少好处却缺乏量化性指标。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所生态城市建设专业委员会主任谭洪起表示,目前民营或外资的新型建材发展很快,但设计院、标准院出台的标准却有些滞后、脱节,当然,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太完全有关,在国外,很多企业标准是高于部颁标准和国标的,有一个很好的企业标准就可以销售,就可以打开市场,但是在我国没有部标或国标的建材行业,而企业标准没人敢采用。
所有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建筑质量不高,能耗居高不下。
发展绿色建筑需更新观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周宏春指出,在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房地产市场过剩、已建住宅空置率较高的情况下,将保证建筑物供应数量转向提高建筑物质量、发展绿色建筑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政府的绿色建筑计划导向下,建筑商和建筑使用者均应更新绿色发展观念,从实际出发,避免以下认识上的误区、避免盲目照搬国外水平。
国外的=先进的?
无论哪个国家,其绿色建筑标准、产品和技术,都是在满足当地气温、湿度、光照等条件约束下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的,除美国的国土与我国差不多之外,欧洲国家国土面积较小、气象条件相对简单,而我国幅员辽阔,纵跨几个气候带,居住环境和条件差别很大。有关绿色建筑的技术、工艺、产品和标准,必须适合国情,不能照搬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模式,国内的标准和实践也不能“一刀切”。
绿色建筑=成本高、价格贵?
北京海林节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清介绍,海林运营三星综合办公楼的节能系统并没有采用多么高新的技术,而是利用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使用全新的建筑节能综合解决方案达到系统的节能优化,这样的系统功能强大、可靠性高且成本低,全部建筑成本只有2830元/m2。
节约能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支撑城乡居民良好的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建筑实现绿色的目标。
回归绿色本真,上下同行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阶段性过剩,人们收入的增加、对改善型住房需求的增长,一些高科技企业研发的材料、技术会逐步用到国内市场,助力绿色建筑。为促进这一转变的尽早发生,尚需政府、企业和市场做出相应调整。
周宏春认为,从政府角度看,应当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尤其是对新型建材、绿色建筑计划实施的扶持;制定并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加大对公共建筑的绿色改造、节能改造的扶持,促进建筑节能。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绿色建筑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江卫建议以税收为杠杆,通过对建造和购买绿色建筑的开发商和购房者实行税收减免,以此调节市场需求,引导发展绿色建筑,而不是简单地按星级标准发放补贴。
崔源声表示,企业应转变思路,树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学习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强自主创新,有实力的大企业,更应该加大科技投入。要提高教育和科研的地位,进行体制创新,不断淡化直至最终根除官本位文化的毒害。若不重视基础科研,不重视科技投入,过几年我们引进的技术落后了,还得再次引进,不断恶性循环。
对于建筑业的从业人员、无论是操作工人还是技术人员,张小玲认为,都需要回归追求事物的本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市场要彻底改变劣币淘汰良币竞次规则,才能使我国的建筑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才拥有提升价值的创新动力。
12.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 篇十二
一、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的现状
1.国有企业员工薪酬福利不均衡, 还处于较低水平
国有企业员工的薪酬与福利结构有明显的制度约束,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薪资标准取决于员工的工龄、职务、职称等因素, 而绩效、业绩等效益指标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国有企业中, 常出现同一级别的工作岗位,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 薪酬都是一个样。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是“铁饭碗”, 薪酬福利都比较稳定, 但随着市场经济尤其是全球化经济的发展, 外资、合资及私营企业的发展对国有企业的“铁饭碗”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相关数据研究表明:与外资、合资及部分私营企业相比,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薪资处于较低水平 (部分垄断地位国有企业除外) , 福利结构也比较单一。外资、合资及私营企业在薪酬体系设计中更注重员工工作的岗位、职责及能力等因素, 尤其是特别重视绩效工资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除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之外, 外资、合资及私营企业还提出优厚的福利待遇, 如股权计划、带薪休假、企业年金及补充医疗保险等。与之相比, 国有企业“铁饭碗”的吸引力就有所降低了。
2.国有企业员工的劳动经济权益未得到切实保障
员工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及个人的发展需要, 因此员工的薪酬与福利应与当地的物价上涨水平、企业的生产力发展相匹配。就目前而言,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增长的速度几乎很难赶上当地物价指数增长的速度, 并远低于实行年薪制的企业管理层及持股人。此外, 国有企业中还存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的现象, 将劳务派遣工安排在企业辅助性、替代性、临时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上, 其劳动报酬与正式员工相比有所差距, 甚至还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劳动经济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有时还会导致劳动经济争议的发生。
现代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力资源, 国有企业要实现长远的发展, 必须科学、合理地进行薪酬体系设计, 让员工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发挥最大的经济价值。但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没意识到这一点, 使得员工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经济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3.国有企业因劳动经济管理不当造成人才流失
劳动经济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就是指导企业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管理与引导, 从而让企业获得更好地发展。但目前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劳动经济管理方面受传统制度的影响, 以领导意图为管理方向, 没有真正发挥出企业劳动经济管理的有效性。以笔者所熟悉的项目技术人员为例, 他们以技术为力量支撑公司经营策略的实施, 有时甚至是某项经营策略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但他们所获得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平台却受传统经济管理制度的制约, 未能将自我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根据职务、职称、工龄等形成的劳动经济管理模式, 已不能真正体现员工工作所付出的实际价值, 易引起部分业务水平高、工作业绩好但薪酬待遇低的员工的不满, 进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 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发展。
二、提高国有企业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途径
1.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的工作岗位与人员数量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一种现象, 即部门人员已经超标但仍有部门在抱怨人手不足, 要求增加人员。对此,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 (如工作分析法等) , 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合理设置各部门的工作岗位与人员数量, 即科学定岗与定员。科学定岗的本质就是对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分工;定员则是在岗位分工的基础上更注重降低成本与提高工作效率。定岗与定员要结合企业的需求来设置, 并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而言, 定岗、定员包括以下三种模式。
(1) 专业化定岗模式: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业务流程、工作条件、员工能力等因素进行岗位设置。
(2) 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定员模式:根据企业的总产量及人均劳动效率, 推算出企业人员的总体规模并进行逐级分解。
(3) 按照部门职能、岗位定员模式:根据部门职能、岗位合理确定管理人员总定员, 再将总定员分配到各部门。
2.结合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 制定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体系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目前的薪酬体系大致包括三种, 即岗位 (职位) 薪酬体系、技能薪酬体系和能力薪酬体系。企业薪酬体系是否科学合理, 对企业控制人力成本、保障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及企业引进与留住人才,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必须遵循“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国有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企业外部的竞争性, 即企业在制定薪酬标准时要分析目前市场上同类型劳动力的价格, 有竞争力的薪酬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二是企业内部的公平性。企业发展是一个全体员工都参与的过程, 因此进行薪酬设计时要考虑企业内部的相对公平性, 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发挥薪酬管理的激励效用。三是薪酬分配要重视员工的参与程度, 鼓励员工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交流沟通平台, 增加员工对薪酬分配方案的认可度。
具体而言, 国有企业可参考外资、私营企业的薪酬分配方式, 按照岗位贡献率、业绩能力建立分配体系, 加大绩效考核所占的比重, 而不是单一地根据职务、工龄、职称来设定薪酬等级。同时, 在物质报酬外, 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企业年金、灵活休假制度等方式, 给予员工更好的福利待遇, 肯定员工自身的工作价值, 激发员工更大的工作动力。
3.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通道
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 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通道, 不仅可以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 增强团队的协作力, 还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 提升工作绩效, 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1) 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 分层次进行培训。建立适应企业与员工发展要求的培训体系, 健全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 将公司全体员工纳入培训体系之内, 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培训。具体而言, 可将培训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员工三个层次进行。高层管理者实行“送培”制度, 将高层管理者分批次地输送到高校进行培训;中层管理者实行“走出去”制度, 组织中层管理者赴同行业的典型企业、优秀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基层员工实行“请进来”制度, 从高校及社会上聘请专业老师上门授课, 并请企业内部的专家定期进行专业、专题培训。
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水平;通过培训不断挖掘人才的潜力, 合理规划人才培养发展路径, 把人才放在能激发其潜力的工作岗位上, 给予其更大的发展平台与空间。
(2) 建立企业后备人才库,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通道。
通过对关键岗位、重点人才的筛选与评估, 建立公司的后备人才库, 并通过举办青干班等多种方式对后备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与开发。同时, 还要不断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从不同系列为员工设定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让不同层次的员工都有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语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财富, 优秀的人才是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最大动力;国有企业只有立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做好定岗、定员与薪酬设计, 建立科学有效的员工培训与开发体系, 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通道, 才能不断提高国有企业的劳动经济管理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经济效益, 在同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段建武.略论国有企业提高劳动经济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J].经济师, 2014, (7) :233-234.
[2]左向.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实践与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3, (10) :73-74.
【如何提升建筑企业经济效益论文】推荐阅读:
如何提提升企业形象10-21
餐饮企业如何有效提升员工满意度07-14
如何提升企业中的自我价值07-20
如何提升自己口才06-28
教师如何提升自己08-10
工作如何提升自己08-12
如何提升单店业绩08-16
教师如何提升语言技巧08-03
如何做好员工提升培训08-10
如何提升听说读写能力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