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命(儿童诗)

2024-11-17

生 命(儿童诗)(12篇)

1.生 命(儿童诗) 篇一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教育只有具有生命的灵性,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才能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对真善美的内在追求,最终提升学生内在的心灵力量,教育的一切形式和内容才会有生命的真实意义。从哲学的意义上说,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的精神意义只有通过符号——比如语言文字、体态情感等符号,才能体现其生命存在的意义,而通过语文教育就能达到这种符号动物的境界,作文教学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从交往这一教育教学的核心出发,构建交往作文,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无疑能够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而“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引导交往,关注生命的研究探索。可以这样说,教育教学与交往密不可分,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离不开交往,构建交往作文,关注儿童的生命世界,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这将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中教师的作用。

二、概念的界定 1.交往 交往,即互相来往(《现代汉语词典》)。它是人类生活一个中心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交往,自己影响了他人,同时又接受他人的应答性影响。听与说,或者说就是倾听与应答,是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学即特殊的社会交往。教学就是在人与人、人与知识的交往作用中进行着人生,不断展现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学习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接纳和互相喜欢,学习共同的观点和思想,学习并丰富他们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认识。因此,交往也是教育的基本而重要活动。2.交往作文 “交往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我们构建交往作文,目的是使学生:(1)在作文中学会交往:体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心灵;(2)在交往中自主习作: 引导学生主动把情感语言、体态语言、口头语言等用丰富多彩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3)交往与习作互动: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交流真情实感。概括起来,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生活、交往等实践活动,加强体验、理解、对话,指导学生自主习作,旨在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弘扬个体的生命灵性。3.交往作文的具体内容,即交往作文中的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1)交往与体验的关系 体验与实践紧紧相连,体验一般可以看成是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写作教学离不开交往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注重学生在习作交往中的体验,一方面强调儿童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具体教育行为上,就是强调儿童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与交往,儿童才能丰富认识、促进表达、加强合作交流,由此发展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2)交往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是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交往作文教学过程中,儿童通过情感的介入,借助体验、类比、想像等把握习作的意图、教学的本质,从而进入人的精神世界,体味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又通过作文教学中的交往、对话,儿童理解并实现“视域的融合”,生出新的意义,为人生开辟新的可能。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儿童不断交往,也对知识、教师和同伴不断理解,使自己的视域不断扩大,生命不断成长。儿童就是在交往、理解中不断进行着习作的意义建构、自我的认识建构,不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走向精神的充实和人格的完满。作文教学中,交往与理解密不可分。(3)交往与对话的关系 教学交往提倡师生主体之间的对话。苏格拉底曾说,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对话者。在交往作文教学中,教师以有声或无声言语形式向学生传递着各种语言或非语言的信息,直接或间接地与学生展开对话、进行交流,同时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也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交往过程中,师生关系不再僵化,双方的内心世界变得敞亮,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习作的个体特点和现在所处的状态,才能结合这些特点不断改造自己的教学计划,这也是对教学创造性本质的尊重。以交往为基本特色的作文教学离不开对话。

2.生 命(儿童诗) 篇二

一、引领教师做唤醒生命灵性的智者

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母亲回顾女儿写作上的成长时深有感慨:“发现题材, 是最重要的写作才能。”一件事有没有意思、是否值得写, 取决于心灵的体验和发现。有一颗敏感的心, 才能捕捉到有生命灵性的内容, 笔端才会流淌有生命温度的文字。有温度的作品说到底源自内在的心灵敏感。虽然小学生的习作与传统意义上文学作品距离还很远, 但我们强调习作说真话、表真情便是关注于此。试想, 面对初学写作的小学生, 作为引领者的教师, 如果没有丰富的感悟能力, 没有居高临下的智慧引领, 当孩子们思维、语言闪烁萌芽时, 又怎能令其生辉、令其蓬勃呢?因此, 对教师外在动力推进和内在专业能力的引领给予关注更显得格外重要。

1.助燃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对事业的执著、对生活意义的探寻、对职业价值的追求, 是优秀教师成长的原动力, 是他们不断进步, 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这一原动力的形成与生命个体的经历、心智模式等内在因素有关, 更与文化背景、工作环境等外部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提出了“营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氛围, 用和谐儒雅的学校文化引领教师的精神取向, 通过扎实有效的校本主题研究提升教师底蕴, 让教师真切享受职业内在的尊严与幸福, 培养和善、悦纳、睿智、大气的教师”。

“克隆名师”这一塑造名师的策略, 是我们学名师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得益于荣毅仁先生的家训:“择高而立, 就平地坐, 向宽处行。”择高而立, 就是要有理想, 有追求, 要仰望星空, 心中有精神高地。通过引领大家赏析名师的教学风格, 品评名师的经典案例, 追循名师的成长足迹, 试图探寻名师成长的经典解码, 缩短我们与敬仰的名师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职业成长, 无论业绩轻重, 都值得给予荣耀褒奖。围绕教师语文素养提升开展诸如读书交流、阅读课堂评优、作文教学观摩、语文实践活动等设置的各项奖励精神取向明晰, 传递给大家的信息是:职业的成长有尊严、令人尊敬。

2.建设协同共进的教师学习文化。

智慧的教育崇尚学习和思考, 能从学习者的角度思考教育, 是教育者的聪明。当教师的外在动力被点燃, 扎实的内在提升必将跟进, 否则前者就会等同于昙花一现的“噱头”。在助推教师成长的进程中, 通过建设各种教师学习的共同体, 引导教师在其中进行自我教育———以深度的教育教学反思和交流, 重组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经验, 使教师个体以求知者的身份, 分享彼此对于教育教学的认知和理解, 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阅读不但能倾听大师的声音, 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自我觉醒。”这是在“分享墨香”读书交流活动中教师的感慨。为了涵养教师的文化底蕴, 我们在教师中提出“让读书成为第四餐”。为了让理论的声音下沉, 更接近指导教育实践, 让实践的感悟上浮, 提升认识的高度, 我们注意了二者的结合。依据不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重点, 注意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 在开展“让作文落在儿童多行处”教学研究进程中, 我们采取“以育人理念为先导, 以动态管理为手段, 以创新实践为动力”的策略, 从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专业人格几方面实施扎实有序、旨在提升教师素质的学习培训。培训的方式上采取“分层推进、点面互动、借力而行、灵活安排”的多层面渗透;培训内容上包含了“名家论道”“课程标准”, 各地“经验荟萃”等多方面内容;监督管理方式上采取制度约束、时间落实、规划内容, 专人负责考核, 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 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得到不同程度更新。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的学习力被提升到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家普遍认识到, 做好教育工作不仅要强化学习, 而且要关注学什么和怎样学。学习和掌握、运用知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样的学习已经成为每位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共同要求, 变为教师主动的、贯穿于生命过程的自觉意识和需求。这种团队学习的方式由最初的指令性要求, 转变为很多教师的每日“第四餐”。一批教师也因此得到了更快的成长。

二、构建涵养生命厚度的语文课程

课程是学校办学的核心, 也是践行学校育人理念的主体渠道。立足于夯实底蕴、锻炼才能、增长智慧, 我校按基础类课程、发展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三条主线建构了校本课程框架结构。基础类课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托, 侧重于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拓展, 实施中对师生能力发展的“保底线、不封顶”, 从课时、内容、监管、评价各环节制定具体措施, 为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及能力基础。

在实施发展类课程中, 我们本着“保护天性、张扬个性、着眼发展、完美人生”的观点, 结合学校特色、地域文化、师生特点, 人才培养需要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实践空间, 坚持读写一体化研究, 坚定地让“写”始终走在“读”中。

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是由心灵的感受力、语言的驾驭力、现象的思辨力三者构成。由此, 我们从阅读吸纳、多维表达两个方面构建适于儿童的语文课程

适于儿童的阅读教材:研制学校儿童分级阅读内容及标准, 编写儿童阅读推荐书目, 选编学生分级阅读教材。

适于儿童的阅读活动:绘本阅读、韵文诵读、美文赏读、经典品析、创编童话剧、作品拓展续写、原文缩写等。

适于儿童的阅读评价:书虫升级活动、书香班级评比、智慧书虫评选。

适于儿童的教学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要求可概括为“为什么写”“写什么”及“怎么写”三个方面, 核心是契合儿童的生活, 选择适合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容, 目的是让写作成为帮助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 让课堂成为儿童的精神家园。以下三种习作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

童话生活:用童话的精神和哲学构筑习作教学, 教育的内在品质便会悄悄发生变化:自然生活的宽广与丰富、儿童世界的梦想与情趣、教学情境的引领与提升……各方面相通相融, 改善儿童步入习作时的蹒跚姿态, 激活儿童灵动的语言。

游戏生活:游戏是儿童生存的一种状态。它包含儿童的快乐情感, 基于儿童鲜活的体验。伴随游戏的不断生成, 习作教学资源也不断拓展, 儿童内心情感将自然流淌, 个性将率真流露, 精神世界真诚敞开, 促进人的发展的习作教学目标指向自然达成。

活动生活:由于儿童自觉的理性意识及抽象概括能力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适合于儿童的习作情境可观照儿童的“活动本性”, 具体的活动情境能唤醒儿童各种感官。通过活动, 可以丰盈儿童的习作体验, 为习作教学搭建动感开阔的平台, 在师生之间构筑共同的语言世界。在这种被活化的动态情境、被解放的精神世界中, 儿童犹如获得滋养的种子, 其言语必将随种子的发芽而渐渐生发出蓬勃的枝叶。

适于儿童的表达:小学生习作一贯倡导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那么, 通往儿童心灵的语言密码是什么?适合于儿童的习作教学要真实而质朴地面对每一个儿童的生命个体,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习作与“我”有关, 写作是从“我”开始, 言语就是为了表达“我”的经历、想象、情感, 让儿童的言语欲求、言语意识、言语才情、言语智慧、言语抱负、言语信仰从每一个鲜活自由的内在生命中成长、绽放。

关于“我”的话题, 孩子们有太丰富的材料。“我的故事”“我的成长”“我眼中的”, 如果按照现行小学习作训练内容要求, 写人、记事、写景、抒情无所不含。如果教师能引领着孩子们发现感动, 主动思考, 把身边的感动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相信会有很多饱含童心的感人作品出现。

适于儿童的发表:学生习作的发表指“交流互动”意义的发表。发表的方式是多元、多维的。学生的文章不再是只写给自己和老师看, 不能把目标定位在“练习上”, 而是要交付流通, 给一切想看的人看。发表是写作成功的标志, 是比“高分”和教师的鼓励更诱人的成功体验, 是学习写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动力。

通过佳作赏析、校园报纸、征文展览, 我们让学生懂得:文本的生命在于流通, 在于读者的阅读, 言语生命的价值也在于此。经常让别人阅读自己写的文章, 让自己的言说流通, 处于与他人的交流中, 与他人作信息交换, 言说就有价值, 文章就会写得更好, 言语的生命就会愈有光彩。让小学生在书面语言的初步习练阶段形成这样的写作观念,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是语文教师馈赠给他们的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无形资产。

3.张扬儿童的生命激情 篇三

1.知道湖北是自己的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了解湖北的行政区划、省会和相邻省市。

2.辨认地图上的方位,提高读图能力;培养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感受家乡的可爱,热爱家乡,为家乡自豪。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从网络中搜索湖北省所辖市(州),重点选择一个市(州),了解其最有影响的人、事、物、景,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与家长一起研究。

2.了解学生的籍贯及其家乡的情况。

3.制作课件,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小型《湖北政区图》。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活动一从儿歌猜家乡

师:同学们,家乡是每个人的生命中特别眷恋、特别牵挂的地方。我们的家乡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儿歌)

中国有个洞庭湖,它把两省分清楚。

湖的南部是湖南,北部省名叫什么?

生:湖北省。

师:对呀,湖北是我们的家乡,它位于洞庭湖北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板书课题)。

【评析】“猜一猜”的引入能让学生怀着极高的兴致主动参与活动,成功点燃学生的探究激情。

活动二从版图看家乡

师(示意学生把“湖北省政区图”摆上课桌):大家看一看,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地图。全图划分成了几个小块?请仔细数一数。

生:有16块。

师:再数数。

生:他数漏了一个,是17块。

师:这一小块、一小块代表什么?

生:代表一个城市。

生:我不同意。每一小块中既有城市也有乡村。地图上标出来的是中心城市的名称,很多街道、社区、乡镇都不可能写上去。

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吧!你们从这一块一块地方中,知道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生:从地图上“武汉”这块空白处,我借助想象和记忆,知道这里有一座长江大桥,还有黄鹤楼。

生:这里不止一座大桥,武汉是全国建设长江大桥最多的城市。

生:长江水底还有汽车通行的隧道呢!

师:武汉是雄踞长江两岸的著名江城。天上、地上,水上、水下,交通网络十分发达。

生:我从电视上看到过,随州这个地方出土了编钟,至今还能奏响动人的乐曲。

生:我的爸爸是司机。我随爸爸到荆州,看到了稀世珍宝——古城墙。

(学生介绍神龙架林区的拱桐树、宜昌三峡大坝、十堰“东风牌汽车”等)

生:我爸爸是个旅游迷,他说十堰的武当山蛮好玩,那里有很多壮美的宗教建筑群咧!

生(迫不及待地):我从《中国少年报》上看到了一则最新消息,武当山已被列入世界地质遗产。

师:感谢你为我们家乡带来了好消息。同学们通过地图看到了家乡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想到了家乡的富饶和巨大发展;感受到了家乡的可亲可爱和多姿多彩。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感到无比幸福。

【评析】以地图为载体,以“形”引“意”,以“实”引“虚”,激发了学生想象力的放飞,提升了学生对乡土的亲近感。师生如同共赴“精神盛宴”,彼此交换了知识、见闻和经验,共享爱乡情感的浸润,演绎出了教学的精彩。

生:图上的每一块地方,大小形状都不相同,但是也有相同之处。

师:咦,真有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相同处就是每一块都属湖北管辖,每一块都是我们家乡湖北的一部分。(教室响起热烈掌声)

师:你的这个发现真了不起!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了对你的赞赏。湖北共管辖17个地方。请同学们读图,同桌之间说说它们的名称。

(生相互指图说地名)

师:湖北所属的管辖地有几种类型,看谁的眼睛最尖,最会发现。

生:我发现有一个地方很特别,上面画了五角星,它就是武汉市。

师:我佩服你的眼力,抓住了关键点。请教一下,武汉有什么特别呢?

生:武汉是大城市。

生:武汉地跨长江两岸。

生:它是省会城市,所以才画五角星。

生:武汉是湖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家邻居中有几个大哥哥、大姐姐都在武汉上大学。

师:我赞同大家的看法。武汉是省会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生:我发现了,有的地方由省直辖,如潜江就是。

师:湖北一共有几个直辖区域?

生:有3个:潜江、天门、仙桃。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还补充一个,神龙架林区。

师:你的眼睛真尖,很会发现。为什么叫林区呢?

生:我去神龙架旅游过。神龙架景色秀美,是国家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森林覆盖率特大,那里还有原始森林,所以叫林区。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有一个地方的名字最长,谁能说说是什么地方?

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师:为什么要在名称中把民族标出来呢?

生:我的老家在恩施,我知道这是因为恩施土家族、苗族的人很多,超过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数。

师:解释得很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还有一些地方既有市又有县,有大市管小市,谁能举出这样的例子?

生:宜昌就是大市,在宜昌市内有宜都、枝江、当阳等小市,还包括长阳、五峰、兴山、远安等县。

师:你说对了,像宜昌这样的大市称为地级市,数一数,我们家乡湖北有多少个这样的大市?

生:有11个。

师:请大家对照地图,整理归纳一下,湖北的区划有些什么类型,共有多少行政区域?

(学生思考整理)

生:湖北所辖行政区域有17个,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省会城市武汉;第二类是地级市,有黄冈、黄石、鄂州、咸宁、孝感、随州、荆门、荆州、襄樊、宜昌、十堰等11个;第三类是自治州,就是恩施土家施苗族自治州;第四类是省直辖区域,有仙桃、天门、潜江和神龙架林区。

师:刚才这个同学的归纳,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归纳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会归纳,知识的学习就更有效率了。

【评析】学生对湖北行政区划和省会意义的建构,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在对话与互动中自主建构的。特别可喜的是,在对话过程中,邓老师渗透了有关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既学了知识又孕育了智慧。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从地图上辨别东西南北。今天有一个很难的问题要考考大家,谁能从湖北地图上辨别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位?

生:我想东北一定会包含东边,也包含北边,是东边和北边交接的地方。

师:有道理,你真会动脑筋。

(关于东南、西北、西南的交流发言,略)

师:读湖北地图,处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南的是哪些地方?

生:黄冈市在湖北的东北,咸宁在湖北的东南。

生:十堰在湖北的西北,恩施在湖北的西南。

师:说得对。我向同学们表示祝贺,你们的读图能力又上了一级台阶。

【评析】学生对地图方位的意义构建,实际上是主动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对自我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教学表明,学生通过智力博弈,享受到了快乐和幸福。

活动三交流资料话家乡

师:课前通过网上搜索,同学们对家乡有了一定了解。下面请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在全班交流,有图片的可以在投影上展示。

(根据学生介绍的内容,课件随机点击相应的市、州地图。对潜江、仙桃、天门、恩施、咸宁、鄂州、黄冈等地的交流略)

生:我知道湖北简称为“鄂”。

生:湖北到处都能见到“鄂”,湖北的机动车牌照就写有“鄂”。

师:谁知道,湖北为什么简称“鄂”呢?

生:湖北这个地方是沼泽地带,以前有大量的鳄鱼在这里栖息、繁衍,因为“鳄”与“鄂”同音,“鄂”就成了湖北的代称。

生:我赞成这种说法。湖北的湖泊很多,被称为“千湖之省”。古时候,湖多鳄鱼自然会很多。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发表不同的意见。很早以前,武汉没有这么大。湖北当时的最高行政机构不是设在武汉,而是设在现在的鄂州,所以简称“鄂”。我也是从网上知道的。

师(走下讲台,抚摸着小江的头说):你的家乡在哪儿?

生:我不是湖北人,我的家乡在四川。

师:你能介绍一下你家乡的情况吗?

生:好呀,同学们特别喜欢的大熊猫就生活在四川的卧龙。九寨沟、峨嵋山、乐山大佛、都江堰,都是我们家乡最著名的风景区。欢迎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去做客。

师: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来到湖北的?

生:我爸爸在宜都投资办厂,工厂越办越大。为了照顾爸爸的生活,读幼儿园后,我和妈妈就一起从四川迁到宜都,在这里安了家。

师:同学们,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小江同学迁来宜都。

(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你在宜都已生活了三年多,刚才又听了同学们介绍湖北的情况,你有什么感受呢?

小江:我爱家乡四川,我也爱湖北。我要把湖北作为我的第二故乡。

(课堂上又响起一阵掌声)

【评析】邓老师善于用心倾听学生的言说,善于分享学生提供的信息,善于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邓老师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悉心呵护小江同学的心灵,并为她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时空。由此可见邓老师具有服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先进理念。

活动四和地图交朋友

师:我们的家乡是个可爱的地方。谁知道我们的家乡——湖北省,在祖国版图中的什么位置?(课件出示《中国政区图》)

生(上台用鼠标操作,找出湖北省的位置,闪烁强化):湖北在祖国的中部地区。

师:仔细看看,湖北省周围有哪些邻居省市?

生:北部和南部,分别是河南省和湖南省;西部和东部,分别是重庆市和安徽省;西北部和东南部,分别是陕西省和江西省。

师:你看得真仔细。请大家再想象一下,湖北省的版图形状像什么?

生:我觉得像一只跳跃的青蛙。

生:我看湖北的地形图蛮像一头胖胖的熊。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现在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份不完整的中国政区图(缺乏湖北省及周围六个省市),请大家根据湖北省在中国版图中的位置及其特殊的形状,玩玩拼图游戏,看哪个组最先将这幅中国政区图拼完整。

(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师:同学们玩拼图都很投入,都拼对了。李阳洋,我发现你拼得最快,你是怎么拼的?

生:湖北的大体形状我知道,先把湖北这一块摆在祖国拼图的中部。湖北相邻的省市我也知道,再将这些省市的图,按方位一个个拼进去,很快就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图。

师:讲得好。大家玩拼图游戏,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湖北相邻的省市。

生:我领悟到了湖北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玩拼图,既动手又动脑,收获不小哇!

【评析】拼图活动不局限于学生形体的动,实际上是“动中有静”,动手拼的同时也在动脑想。将具象思维与推理判断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对家乡湖北与祖国关系的认识。

活动五歌唱魅力宜都

师:这里还有一幅地图,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宜都地图)

生:这是我们宜都市的地图。

师:对呀,我们大多数同学都生长在宜都。宜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你们对宜都了解多少呢?

(学生介绍宜都的经济发展、农民养老补助制以及“国家级园林城市”的称号等)

师: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激动与自豪。我想知道,大家究竟爱家乡的什么呢?

生:我爱家乡的历史悠久。三国时期,宜都就是孙权打刘备“火烧连营三百里”的古战场。

生:我爱家乡的大江大河,宜都是长江、清江的汇合处,被誉为“两江明珠”。

生:我爱家乡的名人,杨守敬是最了不起的,宜都被称为“守敬故里”。

生:我爱宜都的市花“紫薇”,当夏秋季节,街道绿化带上的紫薇树开了花,一团团,一簇簇,火红火红,就像点燃的早霞,真美!

……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宜都是个很有魅力的地方。宜都和湖北,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大家看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宜都政区图套叠在湖北省政区图中,湖北省政区图套叠在中国政区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

生:我发现了,宜都是湖北省的一部分,湖北省是祖国的一部分。

生:我想说,无论是宜都,还是湖北,都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爱宜都,我们爱湖北。我们爱美丽的家乡,我们更爱伟大的祖国。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让我们张扬生命的激情,带着对家乡的美好祝福,一起高唱《宜都之歌》。

(播放DVD,学生随音乐一起歌唱)

【评析】一句“大家究竟爱家乡的什么”触及儿童的心灵,让他们张扬生命的激情,讴歌了宜都的发展和有代表性的人文、自然资源。只有“情”之深,才能“知”之切,“意”之恒,“行”之捷,只有打动了学生的情感,才可能有良好的德性构建。

活动六课后延伸:“湖北儿童欢迎您”

有一国际旅游团,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探神龙,登武当,游三国,逛武汉。湖北人民欢迎您!”这一广告词,引发了他们到湖北旅游的兴趣。作为一名湖北儿童,请你按照上述旅游线路,选择两处景点,向国际友人介绍。

【评析】这是教学的又一亮点,既能沟通课内外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又能引发学生继续探究,帮助他们升华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作者单位:湖北宜都市陆城一小

湖北宜都市教研室)

4.生 命(儿童诗) 篇四

嘉宝住在城外的一片大草地下,一看他那又松又软的皮毛、大大的爪子和粉红色的鼻头,你就知道,嘉宝是一只小鼹鼠。嘉宝白天的工作可辛苦啦。他在草地底下挖通道,再把挖出的泥土堆到外面,形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土堆。“哎哟!”每当他撞上一块石头,就叫一声再把石头推到一边。

晚上,当不远处城市里的灯光像繁星一样眨起眼睛时,嘉宝就会从地底下钻出来,一面清洁自己的爪子,一面享受着草地上的宁静。“多舒服啊,多美好啊!”他总是这样想。

实际上,草地的主人是位农民伯伯。他家的奶牛和小牛就在草地上吃草。看到草地上一连串的小土堆,有时他会发脾气,哇啦哇啦大喊:“我美丽的草地都给糟蹋成什么样了!”然后一脚一个把小土堆都给踏平了。但这对嘉宝来说没关系,反正还可以堆新的嘛。

不远处的树林里住着一群黑乌鸦,一心想捉住小嘉宝。所以嘉宝凡事小心翼翼,白天总是待在安全的地下。可有一天,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儿。大多数小鼹鼠这辈子可能都没碰上过。草地上来了几个陌生人,开始用各种工具丈量土地。

突然,一根测量标杆戳进了嘉宝睡觉的洞里,吓得他在角落缩成了一团儿。过了一会儿,标杆又抽了回去,正好留下一个孔,嘉宝从这个孔向外看到那些陌生人都在忙着;他们拿着标杆走来走去,还在文件夹上做记录。直到天黑,他们才收拾东西,坐车离开了这片草地。

从那以后,草地上就不太平了。清晨六点左右,“轰隆隆”,一阵地动山摇把嘉宝从睡梦中吵醒。地震了?他边想边匆忙寻找通往地面的通道,但出口已经被堵死了,有件很沉的东西压在了上面。嘉宝用鼻子拼命地顶啊顶啊。“噢,噢!”他叫起来,“好疼啊!

于是,他想挖一条新的通道,堆一个新的土堆,从那儿探探外面的情况。可是不行——泥土就像冬天冰冻的土地那样硬。当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顶开的出口时,却发现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比他自己的要大上一百倍,正朝他抓来······

他吓得慌忙钻回地下,比平时钻得更深,可是那怪物紧追不放,把他连同一大团泥土抓了起来······

嘉宝在空中转悠了半圈后,又被丢到了地上。这时,他才发现那美丽的草地上停满了推土机、挖土机、载重车和水泥搅拌机。一排排吊车被架了起来,而那个有着一对可怕大爪子的怪物原来是台挖土机,它已经在地上挖了很多深坑。这里正在建造一栋带地下车库的摩天大楼。一个工人看见了小嘉宝,想要抓住他。

嘉宝急忙逃到一堆木料底下,才脱离了危险,直到有人喊“下班了!”,所有的噪音才停下来。他壮起胆子望了一眼自己的草地——以前的草地不见了,只剩下大坑,脚手架和沟渠,就连城市的灯光也看不见了。嘉宝伤心极了,他决定搬家,上哪都行,只要那里有鲜美的草地和松软的泥土。他走啊走,穿过一条条铁路和危险的街道······

直到他来到一片新的一望无际的草地,那儿的泥土松软,花儿芬芳。嘉宝开心地挖起通道来,并在草地上撒欢儿地堆起许多小土堆,一个紧挨着一个。

最后,嘉宝给自己挖了一个新家。他往里垫了些干草,将鼻子放在两个爪子中间,头枕在松软的皮毛上。“多舒服啊,多美好啊!”他心满意足地自言自语,很快就沉入了甜美的梦乡。

故事寓意

5.生 命(儿童诗) 篇五

7月8日第二届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生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在浦东新区生命人寿大厦前举办了以“爱无疆,责任在行”为主题的公益宣传活动。在这个保险行业的特殊日子,生命人寿精心设置了亲子活动、公益活动,让现场参与者到活动中去认识保险、感受保险带给生活的美好,同时设置了生命人寿保险宣传站为大家讲解保险知识、解答保险疑问。

生命人寿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施文澜表示,今年的宣传日主题旨在宣导保险蕴含着爱的力量,传播的是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关爱未来的责任传承。活动现场生命人寿工作人员、居民消费者以及众多小朋友们纷至沓来,互动交流的热情十分高涨。

其中最具感动环节是亲子互动场面。小铲子、小锄头、营养土、彩色陶粒……在生命人寿今年举办的宣传日上,亲子互动环节可谓一大亮点。只见十多位小朋友人手一个小盆栽,在家长们的帮助下亲手将植物种入泥土中,并按照生命人寿工作人员提示为新盆栽做起了装饰。种植完成后,小朋友们当场在吊牌上为新植物写上名字及生日,回到家后,他们将细心呵护这颗爱心种子让它生根发芽。

生命人寿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甄丽莉表示,“保险就好比一颗会长大的种子,从出生时就陪伴直到我们长大、老去。因此,保险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和感受,也需要我们付出信任和真诚,这样它才会成长成一颗大树,为我们遮风避雨保护自己和家人。”

6.生 命(儿童诗) 篇六

生命是无形的,但我们可以感受生命,感受生命无穷的力量,是多么伟大!

海伦·凯勒,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人,但她却用仅有的触觉,写出了一般人写不出的东西,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人类艺术的美。

因为她失明,所以知道失明的痛苦,才会致力于慈善事业中。

她,对未来充满美好的遐想,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用她梦想的东西--视觉,去感受了美好的生命。

相比之下,杏林子的《生命生命》述说的也是如此道理。

当作者抓住一只飞蛾时,只要手指稍一用力飞蛾便动弹不得,但飞蛾没有放弃,极力鼓动双翅,这种生命力令我们震惊,使作者忍不住放了它!

一粒香瓜子几经挣扎后,掉进了砖缝里,却又在那“三无”—无阳光、无泥土、无水源的情况下顽强生长,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即使它只活了几天。

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足以让生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杏林子也是如此,12岁就得了不治之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眼看着自己的关节一个个坏掉,渐渐的不能跑不能跳,她非常伤心失望。但几年后她明白了这个道理,渐渐振作起来,开始写作,屡屡获奖,实现了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渺小的,时光让生命变得象尘埃,一闪而过。生命却又是伟大的,哪怕是小小的种子,也是生命力的杰作。不管是现在我们用笔写下一个个文字,还是在地震的废墟中被困八个小时而毫发无损,都是生命的力量的体现。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却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只其貌不扬的毛虫,将蜕变成五彩斑斓的蝴蝶。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歌咏出生命力量的奇迹。---杏林子

7.生 命(儿童诗) 篇七

1. 文字稀少,符合学生阅读能力

儿童绘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因此,绘本图书中文字所占比例不多。其中的语句简短而又简单,对于刚开始认字的孩子来说,绘本就是让他们从阅读图画到阅读文字过渡的媒介物。精美的图画配以浅显的文字,大部分孩子都能读懂故事内容,儿童绘本正好满足了此年龄段儿童的阅读需求。

2. 图片精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大人与孩子阅读方式的不同在于大人阅读的时候最先关注的是文字,而孩子关注的则是图画,儿童绘本中的插图都是来自著名插画家的作品,他们根据文字的提示,以不同的绘画表现形式把这些主题表现出来,画面或色彩浓重,或笔墨淡雅,或委婉写实,或奇异抽象,这些独具匠心的绘画,往往最先吸引孩子好奇的目光,即便不认字的孩子也能阅读。

3. 情节有趣,满足学生阅读欲望

儿童绘本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不仅因为那一张张如电影般变幻的图片,许多故事的有趣情节,也是孩子们愿意阅读的原因之一。故事的取材更是五花八门,有的是贴近生活,是孩子们所熟知的事情;有的则是充满哲理,给孩子一定的人生启示。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出现,有趣的故事情节总能满足孩子阅读的渴望。

二、“听说读写”能力在绘本中生长

1. 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现在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听”在听说读写中排在最前,只有能真正做到听懂,那么才能开展有效的“说读写”。

2.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是使用最多的交际手段,小学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黄金段,教师要把握好这段时期,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让孩子真正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3. 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读,也是一种能力。它与听、说、写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就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可见,学会读是—种相当重要的能力培养。

4. 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韩国作家南美英认为,“阅读是一种言语上的推测游戏。根据言语所提示的情况,想象作家没有写出来的部分,推测下一步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这项工作,是属于读者的。”而绘本就为这种推测游戏提供了舞台。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结尾是狐狸被一群蜜蜂追赶着,可是到底后来怎么样了呢,于是我让孩子围绕狐狸被蜜蜂追赶这个话题进行写话。

续写:狐狸逃到河边,跳入河中,不小心被龙虾的钳子夹到了,于是就跳出水面,又被蜜蜂发现了,蜜蜂飞过去叮它,最后狐狸被叮得满头大包。它想:我真是倒霉透了,老天,为什么我那么倒霉啊!可恶的鸡。

我们且不论孩子在续写中出现的问题,单看他们写的故事情节,就能看出孩子们想象力得到了发展,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为狐狸谱写了一段难忘的经历。

三、绘本阅读,无尽的甜蜜收获

1. 积累好词

在孩子开始认字的时候,我就在教室黑板上开设了一块“好词记一记”板块,每次和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把听到的好词记录在上面,孩子们则也会拿出自己准备的摘记本,把这些好词记录下来。每个故事讲完以后,黑板上总是会出现那么几个好词,有时是在故事中出现的,而有时是孩子们回答中的。

当孩子积累了好词,就会用到他们平时的写话中,在《贝贝熊的坏习惯》中孩子积累了好词“全神贯注”,在以后一次写话中,孩子就写到了“中午,小朋友都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看书。”这就是孩子在绘本阅读中的收获。

2. 乐于表达

通过一段时间的绘本阅读教学,大部分孩子在课堂中、平时交流中都能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有的时候遇到一个问题,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可以围绕这个话题说很久很久,虽然有的时候话题会越扯越远,可是孩子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大家都能听到他精彩的回答。

3. 乐于倾听

8.童话———滋养儿童的生命树 篇八

一、童话滋养儿童的想象

童话中丰富的幻想,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有积极的意义,可使他们勇于进取,产生向新的世界探索的欲望,童话故事的创作把握住了儿童的思维特点,迎合了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天性,无疑是激发儿童想象和幻想能力的最好文学形式。童话作家能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用儿童的耳朵去听,特别是能用儿童的脑子去想,真是了不起。童话集中了人类最大胆、最自由、最优秀的幻想。它的读者长大后也一定是最具幻想力、最具创造力的人。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就说过:童话在孩子生活中“天天产生,处处产生”,爱童话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

二、童话塑造儿童的品性

童话对真、善、美的追寻,对良好品质的颂扬使其潜在的德育价值彰显无疑,童话开启了儿童对于道德智慧最初的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自主地构建自身的道德体系。儿童就像刚刚抽芽的树苗渴望着阳光雨露一样,当他们捧着一本本神奇的童话阅读的时候,当他们全神贯注听老师讲一个个动听的幻想故事的时候,他们纯洁的心灵也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精神的营养。优秀的童话故事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并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真正的好童话是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能够陪伴终身的。真正的读童话不仅是读故事,更是读生活,读人生。

三、童话播下文学的种子

童话是一座桥梁,可以瞬间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童话是一个宝库,可以向孩子提供他们心灵所需要的养料;童话是一个魔术师,可以给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成就他们的梦想。童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们拓展想像的空间,积累语言,写出富有童趣的,更有意义的作文来。

小学生作文教学应以“童话引路”,给他们一片幻想的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又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想象,真是一举两得的事。首先,在童话中感受童话的色彩。童话丰富的语言,奇幻的想象,吸引儿童走近它,我们还要带领孩子去了解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文质兼美的童话读物。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其次,阅读童话可以先读目录和简介,大概了解故事内容,再慢慢去读懂人物,读出道理,还可以尝试写写读后感。在读故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初步的鉴赏能力。最后,学以致用,创作童话。当学生可以自觉、主动参与阅读的时候,我们应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帮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入自己创作的境地。阅读的童话故事多了,学生才能渐入佳境,学会创作童话。多读童话故事,不能不说是一条学写童话故事的路径。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说:“童年多阅读一些属于自已的文学书,这是种植童话。你听说过种植童话吗?就是把非常奇异的想像力、非常美妙的心愿、非常善意的爱惜……搁入自己的脑里,搁进思维和精神。它们不像一棵树成长是让你看见的,可是只要你成长了,它们也就附入了你的生命,是一大片的绿荫,鸟儿站在枝上是快乐和歌唱,阳光洒下,就总有灿烂和灵感。”这样的话语让我感动得几乎落泪。安徒生在他的自传中也说:“人生就是一个童话。充满了流浪的艰辛和执着追求的曲折,我的一生居无定所,我的心灵漂泊无依,童话是我流浪一生的阿拉丁神灯。”阅读童话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守护着我们的童心和爱心,使我们平凡的生命、平淡的生活焕发出非凡的亮丽。好书如良人,阅读即是与之为友。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有阅读相伴身边,便永不会孤单寂寞。

美好的人生从幸福的童年开始,幸福童年从快乐阅读开始,快乐阅读从童话世界开始……

9.思考生命的小学作文:生命生命 篇九

在野外游玩时,蜻蜓总在我面前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轻轻一掐,它便不能动弹了。它极力地煽动翅膀,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跳跃,是那样的强烈,那样的鲜明。蜻蜓求生的欲望使我感到惊讶,我心软便放了它。

门口的砖块中不小心落下去一个南瓜子,过了几天,便冒出一颗小瓜苗。它只是一颗种子,竟包含如此是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块中不屈向上。虽然它仅仅活了两天,但它的生命力,不容小视。

人生命短暂,我们可以使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无限的价值。我们决不能让生命白白流失。使它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优爸点评:小作者的这个年纪,正是初步建立生命观的时候,我们的小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小的细节当中读到了生命的力量和跃动,领悟了生命的光彩和活力,真是不一般!文章虽然不长,内容也很简单,但我们的小作者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写出这种生命的强大,这就得益于小作者对于一种严酷环境的强调,如第一个例子中“只要我的手指轻轻一掐,它便不能动弹了”,第二个例子中“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块中”,这些都是对于这些渺小生命来说相当严酷的环境,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渺小生命对于“生”所做的努力才更加感人,蜻蜓“极力地煽动翅膀”、瓜苗“不屈向上”皆是如此。文章简单但蕴藏的力量很强大,优爸也希望小作者和小读者们都能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前行!

小作者:何泽慧

10.生 命(儿童诗) 篇十

为我们学习了这组课文,让我对生命的含义有了深一步的理解,生命是珍贵的我们要好好的使用它,不能把它白白的浪费他,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他。

生命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放弃,在办一件大事的时候,不能因为艰难半途而废,把这件事做到底,我们要对自己负责,生命仅仅只有一次,我们要好好使用,绝不能白白的糟蹋他,各种生物,也是有着小小的生命我们,不能破坏他们。

顽强的生命

一个星期六,我正在家里吃苹果。苹果被我啃得只剩核了。我把剩下的苹果核随手扔在了花盆里。几个星期后的一天,我准备给文竹浇水时,竟惊奇地发现文竹的旁边,有一株含露的小幼苗。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想起了几个星期前吃的苹果。想到这里,我不禁惊呆了:“几颗随手撒进去的苹果核,竟然发芽了!这是多么顽强,多么神奇呀!”尽管这株幼苗只活了几天。

夜晚,我在灯下写作文。有一只蛾子在我们面前飞来飞去。我被惹恼火了,生气地抓住了它的翅膀。这只飞蛾在我手里扇动另一个翅膀挣扎着,我被这一幕打动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求生欲望啊!我忍不住把它给放了。

尊重生命

我把一颗黄豆放入自己的口袋,放入洗衣机后,便忘拿出,过了几天,在洗衣机的一个角落发现了几根豆芽,这小小的黄豆里包含着多么强的生命力啊,在只有一点儿肥皂水的情况下,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的生命那样短暂。

还有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刚跑完步老师就叫我们静听自己的心跳的脉的跳动,那一声声像鼓一样而有规律,这就是我的生命,美好的生命,它给了我喜悦,给了我悲伤,给了我痛苦,也给了我欢乐……

11.词趣教学 激活儿童言语生命 篇十一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词汇积累单薄贫乏,是学生语文素养薄弱的表现。如果把语言比作高楼大厦,词语就是建造大厦的砖头、砂石,没有足够的、齐全的、优质的建筑材料,何来高楼大厦?这里,“足够”,是建材量的保障;“齐全”,是建材类的需要;“优质”,是建材质的要求。

当然,新课程改革也明确强调词语积累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人心,“丰富语言积累”备受关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小学第一学段,“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在小学第二学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语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所新鲜感的词句。

因此,词语积累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必修课。我们需要系统地规划词语积累,我们需要全面地梳理词语积累,我们需要具体地细化词语积累,夯实小学生语言基础,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词趣教学”的目标定位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情况,我们提出了“小积累大阅读”语文学科特色思路,实施“词趣教学”特色实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小积累大阅读” 做细,做实,做大,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词趣教学”的主要实施途径与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词语积累:

1.用词语组织课堂教学

词语组织常规。每个阶段结束,用能体现课堂常规的成语组织课堂,如: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精神抖擞、目光炯炯……老师说一半,学生说一半,在这一问一答之间,既组织了课堂,调节了学生的课堂常规,又潜移默化的积累了词语。

词语激趣课堂。低年级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教学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兴趣,维持有意注意。而这些措施必须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词语游戏,词语休息操,使学生既得到了休息调节又积累了语言,同时,趣味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词语促进评价。课堂评价如何有效、高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运用词语进行课堂评价,着力促成评价的到位,精准,与此同时提高课堂效率,确保评价的有效和高效。

2.于教学恰当处送词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丰富语言的积累。而在语言积累中,词语积累应该是积累之首。故而,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量的送词,可以丰富词汇量,很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如理解了“注视”这个词语后,可启发学生写出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如“俯视、仰视、瞧、盯、瞥”等。

3.词语拓展迁移训练

课堂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进行换词、仿词、一词开花等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变式迁移中理解、积累进而灵活运用。

(二)在词趣活动中贯穿词语积累:

1.词语派送

根据单元教学所需以及词语积累序列目标,每周进行词语派送,教师进行好词推荐,收集在学生的《词海拾贝之派送集》中,并定时定期进行诵读积累。

2.词语采撷

课外阅读、生活积累也是词语积累的重要途径。根据每阶段的词语积累序列,由学生进行课外搜集整理,在阅读中积累,在积累中促进阅读。

3.在阅读生活中积累词语

每天30分钟的阅读活动是学生徜徉书海,玩味文字的快乐时光。在自主阅读的同时,让学生发现文字中的亮点,将好词搜集在《书海悦读》册中,并在阅读交流活动中分享互学,在诵读活动中诵读积累。

4.课前三分钟快乐诵词

课前三分钟,是调整学习状态,让学生回归课堂的关键。我们利用这宝贵的三分钟,进行读诗诵词,在韵味十足的诵读中,让学生沉醉于文字,痴迷于语文课堂,日积月累,学生对语文的爱油然而生,水到渠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日益丰厚。

5.词汇小专家评比

词语积累如修筑楼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一系列常规评价激励活动必不可少。对每月在词汇积累中学生的成果进行验收评价,评出“词汇小专家”,并对这些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颁发证书、奖章,利用词汇报、宣传栏进行大力宣传,借助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竞争中提升词语积累的质与量。

6.古代经典诵读。利用路队文化,为学生精选中国文化经典著作,让学生反诵读。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格修养,让学生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收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积累大量语言材料,为习作表达做好铺垫。

词语积累,看似事小,然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只有把词语积累这样的“小事”做好了,语文素养之“大堤”才可能固若金汤。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高度,审视词语积累,重视词语积累。

用丰富多样的形式调动儿童对语言敏锐的触觉,充分感受词语之趣,言语之妙,让词语在儿童的语文生命成长中绽放异彩。

12.生 命(儿童诗) 篇十二

一、儿童道德教育的本末倒置

道德教育是一个包括知、情、意、行的完整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 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 不可或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日益完善是道德教育之本, 而具体的道德规范的掌握只是道德教育之末。”[2]这从根本上回答了“儿童道德教育将把儿童引向何处?”这样一个道德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纵观中国的儿童道德教育, 人们更加关注的是儿童对道德规范的掌握和应用。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培养遵守社会规范, 按社会规范行事的“道德人”, 这种道德教育的唯一目的性,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道德教育的异化, 使得道德教育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内化为人生命的一部分, 导致了人们对生命的忽视和不尊重。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儿童自杀、他杀事件, 从根本上反映出了儿童对于“自我”和“他人”生命的漠视, 也警醒着人们, 儿童道德教育应强调儿童对其生命意义的建构, 因为一个不懂得尊重生命、不能体会到生命意义的人, 绝对不会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儿童道德教育的根基追寻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欲望。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变得异常匮乏。进入21世纪, 人们在反思的基础上开始逐步意识到物质需求只是人最基本的需求, 是人的一种生理需求。人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和爱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前提是人必须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让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是道德教育本然之意。回顾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 道德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封建社会,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 道德教育更多的是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法律规范, 道德教育根本的目的就是灌输封建伦理。社会的解体, 西方平等、自由观念的输入, “个人主义”开始盛行, 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群体转移到了个体, “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 道德开始被人们从“自我”的角度进行阐释。科技的进步, 让人类成为了自然的“主宰”, 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伴随着的却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 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 导致了一系列反道德行为的出现, “功利主义”的思想无孔不入, 以至蔓延到了儿童道德教育领域。[3]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本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普通品德, 在现在社会却成为了极其罕见的美德。当大众媒体花费大量的篇幅对人们普通品德进行赞扬的时候, 我们是否曾反思, 这样的报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道德”的人在这个社会是何其的稀少。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祖国未来的儿童, 对其进行适宜的道德教育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三、儿童道德教育的根本———生命意义的建构

人生存在世上, 强调的是生活, 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为了追寻生命的意义, 为了自我的不断完善。[4]儿童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儿童成为社会人的教育, 应注重其生命意义的建构。

1. 回归自然, 体悟生命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生命存在的秘密是万物归根:“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强调“复归于婴儿”, 即回归人自身的自然。这与他的“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是一致的。为了回归人自身的自然, 老子主张自然而然, 在自然而然中体现自然自身的秩序。[5]因此, 道家曾告诫人们, “人的真正幸福或快乐在于与自然的相和”。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 应具有“万物与我唯一”的宽阔胸怀和广远视野。[6]

与道家具有相似自然观的法国哲学家卢梭在其代表作《爱弥儿》第一卷中谈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 都是好的, 而一到人的手里, 就全变坏了……他扰乱一切, 毁坏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因此, 儿童道德教育应该“回归自然”。“回归自然”一方面要求儿童道德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学记》有云:“禁于未发之谓豫, 当其可之谓时, 不凌节而施之为孙。”因此, 道德教育应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正所谓“只有顺从自然, 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语) 。另一方面强调让儿童更多的接触自然界。教育“本来应该让小孩子看蓝天、白云、沟渠、星星、月亮……本该与大自然接触, 与大自然交流, 在大自然中感动和接受陶冶”。[7]而现代教育“分数至上”的观念, 使得儿童远离了自然界, “五谷不分”的儿童比比皆是, 除了学习, 儿童的一切都有外人加以包办, 导致了一大批“有知识, 无道德”的人的产生。面对日益严重的道德危机, 儿童道德教育应回归自然, 让儿童在自然中体会生命的奥妙, 感受生命的魅力, 倾听生命的音符, 理解生命的渺小与伟大, 学会尊重生命, 热爱生命。

2. 体验生活, 热爱生命

人作为一个社会个体, 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生活, 人是在生活中追寻生命的意义, 完善自身的建构的。不同的阶段人面对着不同的生活, 人在其中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这体现了生活具有历史性, 是随着时间、空间、地点、人物等不断改变的。虽然人的生活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等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活更多的是基于自身的构建。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 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构建自己理想的生活, 这就体现了生活的差异性。人总是有一种追求“完满”的倾向, 在这种倾向的促使下, 人不断地完成生活的建构, 促进主体内在精神的完善。[8]

《周易·条辞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正是有了生命的存在, 才得以生生不息, 人类才能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命的意义源于生活的体验。儿童道德教育应以尊重儿童的生活为前提。因此, 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应取材于儿童的实际生活, 同时应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 例如, 为了让儿童学会帮助他人, 可以让儿童在生活中分担家务劳动等。

3. 树立信仰, 敬畏生命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们相信, 只有物质财富的不断积累, 人类才能够获得幸福。在这样一种思想的推动下, 整个社会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了唯一的目的, 人们唯一信仰的就是物质财富。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反道德”“不道德”现象的频繁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不可否认物质对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将其极端化为人类追求的唯一目的时, 人就丧失了“为人”的根本。[9]

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类追求的目的, 而信仰是支撑道德生活的基石, 信仰是人们进行道德选择的依据, 是人们从事道德行为的动力, 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的道德实践, 塑造着人们的道德人格。

一个人的信仰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的影响, 因此, 人类的信仰具有差异性。从道德的角度来看, 任何“合道德”的信仰都是尊重生命的。正是由于缺乏信仰, 缺少对生命的敬畏, 才导致了一系列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法苑珠林》卷九四提到:“生无信仰心, 恒被他笑具。”一个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 无希望的民族。因此, “树立信仰, 敬畏生命”应是儿童道德教育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 2007 (11) .

[2]吕耀怀.道德单元[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3][9]鲁洁.道德危机:一个现代化的悖论[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4) .

[4]鲁洁.创造性是人的一种基本德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 (5) .

[5][7]刘晓东.蒙蔽与拯救:评儿童读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6]吕锡琛.道德经纬[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散文随笔:胜似亲人下一篇:公益广告创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