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会-高秀国的农村创业故事(共15篇)
1.创业故事会-高秀国的农村创业故事 篇一
农村小伙创业故事篇三
说起狼,你会想到什么?忘恩负义的白眼狼,还是狡诈凶残的中山狼?看到狼,一般人的反应大概都是夺路而逃。可一位东北农民竟养殖了上百只狼,他不仅自己“与狼同居”,还让成千上万的游客爱上了狼这种猛兽。更惊人的是,他开创了一份前所未有、颇具特色的“狼文化”产业,挣下数千万元财富!是什么人如此大胆?请看一个倔农民的传奇故事——
特立独行
大胆农民要靠养狼赚钱
李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高中毕业后便独自到满洲里打工。后来,他学着当地的一些商人做起了“倒包”生意,即把国内的童装、童鞋等生活日用品装成几十个大包,运送到俄罗斯远东地区,换回各种钢材,一转手就换成了大把大把的人民币。渐渐地,他积累了不少做边境贸易的经验,胆子也练得忒大。
到了,李军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了。一次,他到俄罗斯谈生意,当地的几个朋友约他去打猎。他们在深山老林里寻找猎物时,突然蹿出一只狼来,李军吓了一跳,随即举起猎枪准备射击。可一个朋友立刻阻止他,说:“我知道中国有一句话叫‘见狼不打三分罪’,因为你们都认为狼既狡猾又凶残。可我们俄罗斯人认为,狼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身上有很多优点,我们很敬重它……”
李军见那只狼既不进攻他们,也不逃走,而是毫无畏惧地看着他们,眼神威严,他不禁十分诧异。几分钟后,狼转身走了。李军带着疑惑,远远地跟了过去,只见狼走进了一个洞,洞里有几只小狼崽。它招呼小狼崽们汇聚到角落里,然后自己站在洞口当起了守卫——原来,它是担心猎人们对小狼崽不利。李军非常感动,他突然发现,狼的眼神里,除了威严,还包含着几分温情……
此后不久,俄罗斯朋友带李军到当地一个很有名的动物园去参观,那里有一个驯狼的节目非常受欢迎。李军以前只看过驯狗、驯海狮,却从未见过谁敢驯狼。那一次,他看到驯狼师像逗宠物似的完成了驯狼的精彩表演,不禁大开眼界。
回到哈尔滨后,李军有意阅读了大量有关狼的书籍和资料,发现确如朋友所说,狼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团结,狼不会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忠诚,对于对自己有过恩惠的动物,狼可以以命来报答;狼的家庭观念也极强,公狼会在母狼怀孕后一直保护它,对小狼更是爱护有加……
李军发现,人们对狼的误解的确太深了。狼虽然对待猎物凶残,但极少主动袭击人类,而它的忠诚、责任心绝不比狗差。既然狗是人类的朋友,狼又何尝不能成为人类的朋友?想到这里,他眼前又浮现出俄罗斯人观看驯狼表演的火爆场面,突然冒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念头:养狼,然后让中国人来看表演,这前所未有的表演一定能够赚钱!
可是,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和朋友的集体“棒杀”:“狼那么凶残,你不要命了吗?”“只听说养狗能赚钱,没听说养狼能赚钱的,你是不是疯了?”……可李军坚持认为,物以稀为贵,养狼比养狗更有市场潜力。
确定目标后,李军四处找狼。由于“见狼便打”的习俗,好多原本有狼的地区都已经没有狼了。他决定前往内蒙古大草原寻找。在当地一个酒馆里,他恰巧听说附近有一个猎人打死了一只母狼,并抓到了几只小狼。他兴奋不已,急忙打听猎人的住址,赶去用高价买下了那6只小狼。
接着,他包了一辆卡车,把狼装进铁笼子,由于狼还小,攻击性不强,他顺利将它们带回了自己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友谊路某胡同的家。他把狼安置在自家院子的铁笼里,像对待儿女一样整日伺候着,就连边贸生意都不做了。
可是,第二天,就有不少街坊邻居登门抗议:“你没事养什么狼呀!整天鬼哭狼嚎的,尤其是晚上,吓死人!我们简直没法睡觉了!”一个邻居甚至打电话报警。民警过来看后,限令他尽快把狼弄走。李军的父亲气得操起扫帚就揍他,还骂道:“你这是作孽呀!这狼要是咬伤了人,你也别活了!”
不久,被“千夫所指”的李军只好花几万元买下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倒闭的砖厂,然后改建成一个简陋的“狼园”。远离市区,狼的嚎叫再也影响不到别人了。安顿下来后,李军买来一大堆养殖资料,又想方设法结识了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的几位教授,了解了很多有关狼的知识。
几个月后,李军再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找狼。这次,他成功地“引进”了8只“草原狼”。一开始,那批狼由于远离故乡,对“新家”非常抵触,满含敌意,一副备战状态。更糟糕的是,那些狼先后出现了食欲不振、腹泻的症状。李军赶紧查阅资料,学到了一些救治方法,可是,实践起来却不容易——他想给病狼喂药、打针,尽管狼被锁链拴住,他还是十分恐惧,好几次端着药碗,狼一嚎叫,他就吓得摔了碗。还有一次,他趁着狼睡着时,颤抖着手给它打针,可针还没扎进去,就见狼一伸腿,他吓得扔下注射器就连滚带爬地跑了……后来,为了安全,他把药混进食物中,可病狼一吃,便全吐了出来!反复几次后,病狼就像倔犟的小孩一样,干脆绝食,还凶狠地瞪着他!
有两只狼,进园前是一对情侣,后来生病了,李军为了防止传染,便将它们分开安置在两个狼舍中。谁知,母狼情急之下竟开始绝食,而公狼则彻夜怒号以示抗议。李军原以为过两天它们便会适应,谁知,直到第四天,母狼仍水食未进,饿得奄奄一息,而“失恋”的公狼更是以死明志,一头撞到墙壁上,当场咽了气!
李军心惊不已,赶紧请来专家,制订了救治方案。经过细心照料,剩下的病狼终于好了,对他的态度也亲善起来。不久,他又雇了几名饲养员,开始繁殖狼。底,有两窝狼终于繁殖成功了,其中一只母狼生了3只小狼崽,另一只母狼生了7只小狼崽。李军对母狼格外关心,为了给正在“坐月子”的母狼加强营养,他特意买来最新鲜的牛肉、动物肝脏,并且自己也搬到了“狼园”住,日夜蹲守。因为母狼有个特点,哺乳时决不允许外人偷看,李军和饲养员只好躲在远处用望远镜偷窥。当看到母狼把吃进去的食物咀嚼后,再全部吐出来喂给小狼崽时,他们全都惊呆了……
深受感动的李军开始变着花样侍候那些小狼崽,为了给狼洗澡,他还特意买来了一个桑拿浴房!一位俄罗斯朋友得知后,提醒他说:“你这样‘娇惯’它们,它们会渐渐失去野性,那就不是狼了!”李军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每天买来活兔、活鸡等,让狼在园子里捕食。可狼的肉食量大得惊人,每只狼一天都要吃上三四斤肉,两三年下来,李军做生意多年的积蓄就花得差不多了。
眼见资金困难,回报却遥遥无期,李军十分苦恼。这时,那位俄罗斯朋友刚好到哈尔滨谈生意。得知他的窘境后,便鼓励他坚持下去,并借给他一笔钱,这才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见李军像着了魔似的整天伺候那些狼,把家里搞得越来越穷,还借了债,他的妻子都快急疯了,整天抱怨说:“老话说,白眼狼,白眼狼,你迟早要被这些狼搞得倾家荡产!”妻子甚至以离婚来威胁李军罢手,可他怎么也不肯……
另辟蹊径
养殖与旅游相结合大发“狼”财
李军最初的打算是,把自己的“狼园”做成像城里的动物园那样,再通过驯狼表演等形式,卖门票赚钱,并向人们传达“狼亦有爱”的观念。然而,他去了好几次俄罗斯,想请一个驯狼师,可对方的薪酬要求相当高,他无法满足,中国人又没谁敢驯狼。他还渐渐发现,“狼园”实在太简陋,根本吸引不了游人。而且很多人一听说有狼,都吓得绕道走,哪还有胆子花钱来观看呢?
春,李军盯上了“狼园”附近一个因经营不善、几近倒闭的旅游度假村。经过协商,他租用了度假村的一块场地,将“狼园”搬至此处。就这样,“狼园”成了度假村里的一个旅游项目。可尽管“狼园”当时门票只需50元,很多游客却由于害怕,不敢进去看;有些大胆的游客参观完了也非常失望,说这样远远地看一下,根本不过瘾。
李军明白,他必须从狼身上找“卖点”。他日思夜想,终于有了主意:既然那么多人害怕狼,何不以此开发一个“练胆”项目?很快,他就推出了“狼吞虎咽”、“鬼哭狼嚎”等一系列有趣而刺激的项目。“狼吞虎咽”就是由游客亲自将活鸡活兔投给狼吃,看它们吃东西时又猛又急的样子;而“鬼哭狼嚎”就是夜晚听狼叫。
狼的叫声很特别,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像是在大声地哭,很恐怖,一般人听了都会毛骨悚然,但现代人几乎没人听过狼叫,很多人都很好奇。度假村有几间房子离“狼园”很近,李军便将它们修建成宾馆式的客房。客房刚开放,就有不少年轻情侣前来体验刺激,一间客房每晚299元,夜夜爆满。李军知道,那些情侣不是真的来听狼叫的,而是想在这种“恐怖环境”中增加爱情的浓度……
另外,每当新繁殖的狼崽出生时,李军就借机让游客亲近狼、了解狼。他搞了一个“瞭望台”,摆了二十多副望远镜,让游客“偷窥”母狼哺乳、公狼反刍的情景,看半个小时收费15元钱。狼仔出生后,公狼每天都要“出去”猎食,游客们首先会看到它自己吞下食物,回到“家”后,它又把食物全部吐出来,分给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吃;但母狼吞下的食物,也会留到适当的时候再吐出来给孩子吃,这也就是为什么大狼在有了小狼崽后会越来越瘦的原因。许多游客
2.创业故事会-高秀国的农村创业故事 篇二
可是专业写作后, 表弟才发现这行饭吃起来并不容易。一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 二是有些报纸稿费超低, 还有的报纸不给稿费。这样算下来, 一月稿费都不够宽带费呢。渐渐地, 表弟失去了当初的自信。
那天, 表弟在街头小吃摊吃米皮。边吃边听同桌两位食客闲聊。一位食客对另一位食客说:“你别看不起这位老太太卖米皮, 生意好极了, 她卖米皮发了。”另一食客说:“发也是有限的, 小本生意。”这位食客眼一瞪:“你说什么!这一带, 只要一提卖米皮的这个老太太, 很多人都知道, 3年时间, 她靠卖米皮在这个城市买一套房了, 价值30多万!”
说者无心, 听者有心。乖乖!卖米皮这么赚钱!上班辛辛苦苦累死累活一月就那千把块钱, 并且还要看人家老板的脸色, 回到住处, 表弟发誓不找工作了, 我自己创业!卖米皮!
说干就干。很快一幅卖米皮的“宏伟蓝图”描绘好了。
先是租个店面。然后加盟了一家米皮店。在火车站附近, 表弟的米皮店很快开业了。
刚开始, 父母亲戚很多人都不理解。有的亲戚甚至说:“早知道念了那么多年的书还是去卖米皮, 还不如一开始就卖米皮呢, 也不用花那么多学费了!”一些同学和朋友听说后, 也纷纷劝他赶快打住。
好在米皮店一开业, 生意还好。表弟终于顶住了所有世俗的压力。
可是, 好景不长, 生意渐渐惨淡下来, 有时候一天只有两三个顾客。表弟陷入了愁闷之中。
那段时间, 表弟简直是度日如年, 他想得更多的是放弃!但是, 仔细一想, 投资了几万块钱, 那是父母种地的血汗钱呀!为了开店, 自己投入了很大精力, 如果说就这样不干了, 对得起父母吗?!况且我会被更多的亲戚朋友看不起!
于是, 表弟选择了坚持!通过考察, 表弟发现, 其他米皮店生意却是出奇的好, 说明米皮深受市民喜爱, 那么自己的米皮店生意这么差劲, 为什么呢?
经过深思, 表弟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原来, 店址选择失误。因为米皮的消费人群大多是学生白领还有一些市民。而店址选择火车站, 那里人口流动性比较大。很多匆匆忙忙赶车的人, 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消费这个类似于快餐的食品。
于是, 表弟把店搬到了一所学校门口。果然生意一下火暴起来了。特别是中午, 表弟一人忙不过来, 一口气招聘了七个下岗失业人员。我深深被他这种不畏世俗, 自立自强的精神所感动, 那天, 我开玩笑, 说:“假如现在一家公司开出4000元的月薪, 邀请你去公司上班, 你干不干?”表弟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笑了:“不干!我大学生卖米皮虽然很辛苦, 也不被人理解, 但我觉得很自由, 很快乐!比起白领强多了。”
现在, 表弟购置了一台新电脑, 每天只管负责收钱, 偶尔写写文字。前天, 他打电话给我, 说让我陪他考察一个公园门口的门面房, 最近他准备再开一家分店呢。
咋样?
看完俺家表弟的创业路, 你啥感受?
我是除了羡慕, 还是羡慕。
羡慕之余, 我得出了一条创业心得:创业路上只要具备三颗心, 我们也一定能行!
3.六名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故事 篇三
在安远县三百山镇“众诚瓜果栽培基地”,笔者见到了6名“80后”的大学生。虽来自五湖四海,但相同的“田园梦”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从借款30万元起家,到近百亩的现代农业瓜果栽培基地的形成,五彩斑斓的田园承载着他们的“绿色梦想”。
创业冲破观念壁垒
“现在的条件已经好多了,刚开始创业时,一穷二白,连住的地方也没有,真是苦!”谈到创业难,毕业于河南科技学院园艺专业的朱安成说,他最难忘的是刚刚建基地时,许多亲友不理解:一个大学生带着女友到外地的农村干农活,简直太没出息了。当时精神压力很大。
建设初期,搭建大棚、购种、化肥农药及试验每样都需要大量资金,他们6人分成3伙入股,每股10万元。起初,父母们不太支持。郭帅以前在郑州省城一家公司做种子销售员,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放弃稳定的工作到农村去种地,家里人不理解。郭帅一方面给父母做工作,另一方面四处向亲戚朋友借钱;李华和杜宗涛的父母思想都比较传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念了大学还去种田。但这些年轻人没有动摇,因为这一创业极具挑战性。
6个年轻人抱着“初生牛犊不畏虎” 的精神,引进了“日本小青瓜”、“红春早玉”、“一口茄”、“娃娃菜”等十几个瓜、果品种,一年种3茬至4茬,错开上市高峰,并把销售点定位在广州、深圳等沿海大、中城市,他们把大学5年里学到的知识全都搬了出来,开始了艰辛而漫长的创业路。6人的梦想随第一批种子一起植根入土。育苗锄草、施肥灌溉、测温挂牌、修剪打药……吃的是粗茶淡饭,干的都是农家活,说起专业,说起基地的前途,大家信心十足。李晓艳娇小玲珑,力气最小,每天跟着几个大男生进大棚玩泥巴,常常搞得一身泥一身汗,活像个“村姑”,她却高兴地说:“我现在和土地特别亲,一天不下地,心里就直发痒。”杜宗涛负责观测、记录、统计作物的生长情况。夏季是作物发生病虫害的高峰期,尽管大棚里的温度都快50℃了,但他一点也不敢怠慢,每天来回十几遍地跑,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这些“绿色宝贝”,一个夏天下来,整个“烤”成了“非洲难民”。
每一个品种从试种到成功上市都得经过气候、水土、营养成分等方面的反复研究和实验,绝不是件容易的事。2007年春天,他们试种的2个大棚“早春红玉”西瓜无缘无故地死了十几株。郭帅立即把解剖图片等相关资料发给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教授李新峥和王广印。经过诊断,原来西瓜得了炭疽病,他们及时按照教授的要求,用炭清和叶面肥做激素调整,增强了作物的抗疫抗病性,挽回4万多元经济损失。“我们能有今天,多亏这两位教授的帮助和鼓励。”朱安成说,毕业后,他们一直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并常常在网上探讨解决栽培技术难题。
花开沃野润心田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1年多来的努力,如今,长长的“小青瓜”、红红的“圣女果”、拇指般大小的“一口茄”脱颖而出,荒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五彩斑斓的果实。而6名大学生齐心协力、吃苦耐劳、经得起失败、敢于挑战现实的创业故事和精神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据负责跑销售的郭帅介绍,由于基地里生产的全是当地没有的蔬菜、瓜果,而且他们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了固定的销售市场,这些“绿色食品”以高出当地市场3倍至6倍的价格销往各地,亩均收入近4万元。目前,产品在广东、上海市场供不应求。
谈起如何打破传统的种植模式,让现代农业植根新农村?朱安成说,最好的方法是用实际行动说话,通过基地示范让农民了解到,大棚蔬菜能打破季节和市场的限制;新品种可以拓宽市场需求;“订单农业”能给农民增产增收带来保护。未来农业发展应该走一条生态、循环、高效节约的道路。2008年我们准备再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把种植面积扩大2倍,并增加5个至15个新品种。目前,他们已经拿出了详细的方案,准备带领当地百姓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进行推广种植,据预算,每亩比过去至少可以增加两三千元的收入,再接下来就是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基地将建设成为集生态农业、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六名年轻的天之娇子,顺着时代发展的巨轮,载着田园创业的梦想,正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行。
4.农村创业故事 篇四
他16岁外出打工,从事餐饮服务行业,虽说辛苦,但也不至于风吹日晒。打工时,他认为打工不能长久,遂产生创业想法。在广东某鸡场打工的第一天,他吃了有史以来最难吃,但吃得最饱的一顿饭。尽管条件艰苦,一想到自己的选择,他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创业十年来,他带领上百户村民搞乌骨鸡养殖,村民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收。在看到乌骨鸡批发的抗风险能力低时,他开始想到走品牌的路线。“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抗风险能力,让村民持续增收。”目前,他已经在成都“探路”,未来两年将基本实现品牌化的道路。
说起创业,他总是显得很热血,他有说不完的话,有诉不完的情。在他看来,创业是一件能让他激动的事情。他说,创业不仅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还能带动周边的乡亲致富,这就是令他热血沸腾的事情。
他就是高县庆符镇百通村村民李丛江。
打工少年与鸡结缘
2001年,16岁的李丛江外出打工,在成都温江一家农家乐从事餐饮服务。农家乐的生意不错,一道名为“叫花鸡”的招牌菜点单率很高,“鸡的价值原来这么高?”这个印象逐渐进入了李丛江的脑海。两年后,他又到广东清远从事餐饮服务。
“外出打工的人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知道回家后能做什么。”李丛江说,他和身边的务工人员交流发现,只要家乡有机会,他们都愿意回家,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回家后自己能做什么。不到20岁的李丛江心想,那些四十多岁务工者的今天,就是他的明天,他想要改变这个现象,就只有选择一条未知的路。
许是机缘巧合,许是命运安排。李丛江想到的第一个项目是养猪,他有一个同事是清远当地人,同事的亲戚养猪的效益还不错。某天,两人跑到书店,选购两本养殖的书籍,一本是养猪,一本是养鸡。“没想到养猪那本书没看进去,倒把养鸡的书看进去了。”李丛江说,看了书后就热血沸腾,书上都是成功的例子,他想自己也会很快成功的。
说干就干,三天后李丛江就办理了辞职,在亲戚的介绍下去一家养鸡场打工。广东是我国肉鸡养殖的主产区 ,而当地的清远鸡更是闻名全国的鸡种,深受港澳消费者的欢迎。这些信息对于李丛江而言,无疑是兴奋的。但是,他的兴奋很快被舟车劳顿消磨了。
“从清远县过去,要坐三个多小时的车,再转车。”李丛江说,到了养殖场老板的家里,他吃了一顿目前为止,最难以下咽,却吃得最饱的饭。原来,那里饮食条件很差,在李丛江看来,那是在老家连猪也许都会嫌弃的伙食。
“我差点眼泪就流出来了,但是强忍住了。”李丛江说,他一想到这是自己的选择,就咬牙坚持了下来,尽管饭菜难以下咽,他也强逼自己吃了三大碗,算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艰苦生活打基础。饭后,李丛江被带到养殖场,开始了他新的打工生活。
回乡带领村民致富
2005年,李丛江回到家乡,看到自己家乡已有了几家小型的养殖场,但他们都是在自己房屋内饲养,饲养方式还比较传统。于是,他的创业路开始了,他用了2500元养了100只鸡,虽然都成活了,却因为品种的原因没有赚到钱。“其实在打工期间,很多实用的技术并没有学到。”李丛江说,虽然当时老板对他能吃苦、善学习的精神很满意,但是很多技术并没有交给他,担心他学成后就另立门户了。几年鸡场的打工生涯,对于李丛江而言,就是开阔了眼见,对养鸡的基本套路,以及鸡场建设有了一定了解。
经过选品种的失败后,李丛江仔细分析发现,虽目前没有挣到钱,但实际上干这一行是很前途的,他暗暗给自己加油打气。第二批,他购买了500只当地的乌骨鸡,进行竹林饲养,深受城里人喜爱。四个月后,果然赚到了6000多元,这比当时在外地打工要强多了,更加增加了他对养鸡的信心。
李丛江有个特点,善于思考接下来如何走。当养鸡挣到钱后,他就在想,如果只养殖五六斤的大鸡,肯定会因为它的养殖周期长(5个月)积压资金多而周转不过来,怎样才能摆脱这个瓶颈呢?他从信用社贷款了5000元,只能暂时解决资金的困难,但是,这对以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从发展思路上想方法。
后来,他调查发现,很多农民想养鸡,苦于孵化技术不到位,而导致养鸡的成活率不高。于是他想,何不把刚孵出的小鸡养大点,然后卖给想养鸡的农户呢?这样时间又短,见效又快,资金周转也快,风险又小,而且还可以带动农户养鸡的积极性,从而带动该村的经济发展。
金渔村村主任李兴友说,李丛江创办养殖场获得成功后,周围村民渐渐上门来请教技术。他都耐心地将养鸡技术传授给村民,对缺乏养殖资金的村民主动提供脱温鸡苗,并精心指导饲养技术,帮助村民逐步走上脱贫路。来自落润乡的养殖户潘厅洪说,李丛江不仅卖小鸡苗给他,还教他怎么喂,年初他买了100只小鸡,前几天把成品鸡卖了,赚了好几千元。“今天来多买点鸡苗,喂到过年的时候准能卖个好价钱。”
“探路者”欲造品牌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李丛江以自己近十年的养殖技术经验为基础,带头成立了高县三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并承包了位于庆符镇金鱼村150亩茶山作为养殖基地,年出商品鸡2万只,带领其他合作社成员出栏3万余只,实现销售额400余万元,商品鸡主要销售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方。
“虽然每年的出栏量在递增,价钱上不去的话,抗风险能力就低。”李丛江说,在2013年以前,他和村民主要是靠批发销售,量大价低,虽然销量一直很好,但是李丛江担心的是变化莫测的市场因素,一旦市场有变,村民们就挣不到钱了。
2013年,李丛江在成都开设了第一家“粮辛生态鸟骨鸡专卖店”并注册了“粮辛土鸡”商标。他的想法是,通过自己在成都市场的发展进行“探路”,看看能否走出一条品牌路线。以往批发价18元/斤左右的乌骨鸡,在成都的售价是28-48元/斤不等,在附加值上提高了不少。“成都这边的市民还是很接受这个价格,销量不错。”李丛江说,2014年在成都的总销售额约80万元。
5.农村人创业励志故事 篇五
核心提示
齐肩的头发,合身的连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俨然一名大美女。看着这么一个大美女,很难把她和比手掌还大的青蟹联系到一起。实际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红树林空隙放置瓦缸养殖青蟹的首创人。一个女子成为当地养殖的标杆,这背后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样的创业心得。
无意
聚会上听到青蟹养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于广西防城北部湾茅尾海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早年间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经济效益不好,夏天,曾上玲辞职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呗。”曾上玲说。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时赚时蚀,生活仍入不敷出。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时赚时赔,生活入不敷出。海边人常说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别人干起了养殖。鳁鱼、鳄鱼、龟、鳖,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养过了。可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曾上玲的生意总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养了这么多却养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当她发愁的时候,她发现提倡吃生态食品、绿色食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一时间她恍然大悟,“也许是海水养殖过分依赖饲料和药物了。”过后,曾上玲看准了一条路——生态养殖。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秋,曾上玲在一次和朋友的聚会中,无意中听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原生态养殖青蟹的养殖场。朋友们随口说说就过了,可曾上玲却放在了心上。没多久,曾上玲便约朋友专程前往浙江、福建参观,他们看到了一家养殖场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
曾上玲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适合地处沿海、红树林面积分布广的防城港市,而且发展青蟹养殖非常有养殖前景。红树林为沿海海域多种鱼类和附生物提供了丰富饵料和栖息地,在红树林里养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小型鱼、虾、蟹、贝等低值海洋生态资源作为饵料,加快青蟹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也非常清洁,是一种纯天然的养殖方法,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后是成活率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养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残杀,有利于病害的防治。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寻求的生态海水养殖方法吗?曾上玲为此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有心
摸索出养青蟹的门道
这一次养殖,曾上玲不是匆忙开始,而是做足了功课。
参观回来后,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湾海岸线所有的红树林滩涂进行详细考察,整整走了3个月。此外,曾上玲请了好几个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用水泥铸缸被推翻了,因为成本大。用塑料桶养殖呢?也被专家否定,因为会污染环境,与创业的初衷背道而驰。那段时间曾上玲可谓心力交瘁。
细心的曾上玲还请有关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发现此法有两个弊病:一是用水泥铸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经海水侵蚀后容易损坏,损坏后淤塞海域,将来清理需要花费相当一笔资金。于是,她改用塑料桶养殖,但经海水浸泡后的塑料桶硬化、发臭,污染环境,与自己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用瓦缸养殖行不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询了专家,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后,曾上玲立刻着手,亲自设计瓦缸并送到陶瓷厂定做。
3000只瓦缸,每个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个月里,曾上玲几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涨潮的时候才能喂食,提前喂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里就容易滋生细菌。”现在曾上玲说起养蟹头头是道,但这些经验都是一次次摸索和总结出来的。
当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时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
心得
抓住机会并坚持到底
按规划,每亩红树林放置瓦缸600个,3万多个瓦缸仅占红树林面积50多亩,仍有250亩红树林闲置。为扩大规模,年夏,曾上玲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成立合作社,成员侧重倾向当地村民尤其是妇女。经过将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门、反复向村民宣传红树林瓦缸养殖青蟹的发展前景,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20初,江山乡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妇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为“防城区江山乡润丰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到年6月,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名,共筹集资金628.8万元。目前,合作社青蟹养殖已发展到5万多个瓦缸,养殖面积扩至90亩。
如今的曾上玲,已经成为防城港市当地养蟹的女强人,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当地一大批农户从事青蟹养殖,户均年收入七八万元。
6.90后农村小伙创业故事 篇六
他,高中还没毕业就外出打工。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从此走上了泥鳅的养殖道路。他,如何养殖成功获得百万财富?
来看这位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20,小小年纪的贺龙兴高中没读完,便怀揣着创业的梦想来到了深圳。可到了深圳之后,一切都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别说奋斗创业了,就连找份称心的工作都不容易。最后,他好不容易找了份餐馆服务员的工作。虽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但每月却只有一千多元的工资。为此,小贺一次次地更换工作。可换来换去,换来的却是一次次的失望。就在他每天都在为生活而奔波时,一次途径一个农贸市场,卖泥鳅的让他来了兴趣。
泥鳅在老家就是一个不起眼的东西,在这里卖这么贵还很有市场。当时,小贺就想,现在野生泥鳅越来越少,如果能养泥鳅,不是既创业又赚钱了吗?于是,他辞掉了深圳的工作,东拼西凑的借来了5万块钱,回乡租赁了5亩鱼塘,并从市场上购买了斤野生小苗,便开始养起了泥鳅。可养了没多久问题就来了。
原来是因为泥鳅的苗种问题而导致了部分泥鳅的死亡现象。为此小贺在短短时间内就损失了600多斤泥鳅,这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又养了一段时间,小贺发现,泥鳅似乎又在一天天的减少,这让他就有些纳闷了。
原来这罪魁祸首竟然是鸟。这下小贺就更有的干了,他每天除了养泥鳅,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哄鸟。
白天晚上与鸟的抗争把小贺搞的是筋疲力尽。无奈之下,他猛然想到,利用围网的保护方式,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于是,他很快便加以了实施,果然效果还不错。
这下小贺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可当他满心欢喜地开始捕捞时,两千斤苗种才收获了一百多斤泥鳅。尽管卖的价格达到了每斤四十多元,但整个收入也只有可怜的几千块钱。这不但让小贺赔了个精光,而且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虽然伤心,但小贺平静下来一想,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技术。于是,他决定到浙江海洋学院系统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己。就这样,小贺破例成为了浙江海洋学院的一名进修生。,学业完成后,因为有过泥鳅养殖的创业经历,小贺选择了在舟山重新创业。就这样,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小贺和几位同学筹措了20万元,合伙承租了一处20多亩的鱼塘,走上了泥鳅养殖的创业之路。
为了能够尽快回笼资金,他们很快就养出了几千斤泥鳅。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些泥鳅拿到市场上卖,不但不顺利,反而还备受冷落。
原来是因为客户对初出茅庐小伙子们的怀疑态度,使得大量泥鳅积压,根本卖不出去。为此,他们白天一边搞生产,一边跑市场。为了能够赢得客户,他们甚至把泥鳅苗免费送给客户去养殖。没想到半年之后,他们终于有了转机。
就这样,靠着过硬的技术和优质的售后跟踪服务,他们终于赢得了行业的认可。,他们的育苗量就有5000万尾,产值达到了150多万元。
7.“我的创业故事创业梦想”征文 篇七
征文要求
1故事内容可以是自己的创业梦想、自己亲身的创业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的创业梦想、创业故事。
2注重创业故事的生动性、创新性和传播性。
3字数1000字左右。
评选方式
1征集期间将投稿的故事发表在《创富指南》“创业者之窗”专栏。截止时间为2010年12月31日。
22011年1月公布由《创富指南》杂志评选委员会选出的十佳创业故事。获奖名单将在2011年1月《创富指南》杂志中刊登。
奖励办法
1由《创富指南》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一年《创富指南》杂志。
2部分优秀创业者,免费吸收为创业无忧俱乐部会员。
来稿请寄:
地址:430071武汉市武昌武珞路558号C座合丰财富时代310室《创富指南》杂志编辑部
或发送至邮箱cfzn2004@126.com
联系电话:027-87738507
我的未来不是梦
主人公:余先生
创业项目:创业投资策划服务工作室
我是很喜欢自主创业的人,也是个善于做计划的人,在创业的时候任何事儿都是遇上了才想办法解决,也许是运气还算好,许多年来一直没有遇到因缺少计划而麻烦不断的事。就那么车到山前、顺水推舟地我长到了21岁。
21岁。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太单纯了,作为一个刚进入社会创业的商人,太困难了。
书上说,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从零开始起点创业了,要想创造成功的事业,就要付出一切的代价。看着刚走向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心中也莫名地掠过一丝隐忧:明天,也许就是明天,第一道阳光照耀我的眼角,我的希望来了。离成功不远了,因为阳光给了我充满成功的自信!再没有成功事业的我,今后还需要生活和工作呀!21岁,也许真的是学生和商人成功创业的开始,好几个曾经想和我一起创业,但是一直在寻找一个创业的机会和项目。大家对创业似乎一下子变得实际,变得渴望成熟。
我也有些恐慌:21岁,可以发挥创业的智慧,施展我多年成就创业经验的才华,但我并没有做好成年创业的准备。我依然是个孩子,最长远的计划是努力工作,自主创业。我想自己做个创业工作室,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的空间,哪怕那个时候我只有一元钱,一口气,我想我都会坚持到最后,现在我想我该拥有自己的投资项目,哪怕只是做投资服务、做企业策划、做市场销售、做服务员,我都会去接受眼前的一切。在创业最初,事实上,我没有存款,那时我是一个消费者还没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因为社会对于每个人都很残酷,机会是需要人去创造的。没有人会给你提供任何机会,人生的路线始终要靠自己去走完,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帮助你。
钱是挣出来的,体验了消费的愉悦才有动力赚钱嘛。我一直那么认为。
曾经我认为钱很容易挣,现在想起来太难太难了,如果想找一个自己施展才华的空间,那还需要很努力,努力,再努力呀!我应该是个成年人了,应该为自己的事业而努力。
用了整整一个晚上,我在纸上写着自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实现的愿望,并把它整理成我的三个五年计划。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年龄:21~26段。
1有一个创意性的创业工作室。
2找一个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
3买一块地做自己喜欢的别墅。
4考国际职业经理、培训师和高级策划师资格证书。
二、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年龄:26~31段。
1成立自己的公司。
2写一本书。
3上美国哈佛商学院专修CEO。
三、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年龄:31~36段。
1实现全球化创业。
2每年同家人一起出国游玩。
3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
8.28岁农村姑娘创业故事 篇八
农村淘宝合伙人王茜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分享主题演讲
王茜首先讲述了自己如何成为阿里巴巴的农村淘宝合伙人。回到农村之前,她在浙江金华的义乌从事外贸工作,收入不错。回到农村,起源于父亲的一个电话:“他可能在哪儿看到农村淘宝淘宝在招合伙人,就给我打电话,他说修桥铺路都是造福后人的事,你是学电子商务的,去做农村淘宝把电子商务教会给农村的人,也是造福后人的事。”
农村淘宝合伙人王茜在阿里巴巴总部
王茜父亲的这番话勾起了她对返乡的渴望,有着很好的电商经验和互联网知识的她很快通过了考试成为一名农村淘宝合伙人,带着两个孩子和丈夫回到了河南柘城县大仵乡马庄村。这是个贫困村,村里到处是泥巴路,下雨天就没办法走路。
起初王茜在村里发展并不顺利,由于从城市回到农村不适应,加上村里人对她还很陌生,最初很少有人找她买东西,农村淘宝的服务站每天空荡荡。王茜守着村淘点很失落,门口玩耍的孩子们给她带来了唯一的热闹。
农村淘宝合伙人王茜在农村淘宝服务站给村里的留守儿童梳头
后来她开始跟孩子们聊天,发现这些都是留守儿童,她帮这些邋邋遢遢的孩子们梳头洗脸,剪脚趾甲和手指甲,给孩子们上网买村里买不到的零食,慢慢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也熟悉了,渐渐大家都愿意来她这里聊聊天,她也经常帮助村民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通过真诚获得了村里人的信任后,村里人主动把日常所需的东西都到农村淘宝的服务站来买,大家都信任她,她也从不给大家推荐不需要的或者性价比不高的商品。在她的带领下,村里人用上了洗衣机,把老旧的电视机换成了液晶彩电。
服务村民是村淘合伙人很重要的工作,村民上网买来的东西都是王茜来安装,她曾连续装了200多个鞋柜,还装过儿童车、儿童床以及桌子等等,同时她还成为村里的购物风向引导者。春节后大家吃油腻了,她鼓励大家买柠檬片;她鼓励村里的中年妇女买面膜,连70岁的老太太也跟着买;她还鼓励村里的妇女跳广场舞,老太太们从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后来每天都跳得很开心。
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王茜通过一张张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享了农村淘宝合伙人和村里的真实故事,向台下来自埃及、印度的官员以及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展现了她如何通过农村淘宝平台找到了自己返乡创业的舞台,同时发挥自己的热情给农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农村打开了互联网的世界的大门。
她的演讲赢得了台下联合国工作人员和各国官员的掌声,很多官员提问,如何让返乡的年轻人长久留在农村发展扎根?
王茜说,让更多人留在农村是自己的愿望,为此她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她想和农村淘宝合作把村里的玉米卖出去,提高村民的收入让更多人回来务农。她还介绍了怎么通过自己的互联网经验帮助村里一个做睡衣的企业从网上找订单,结果企业接到了更多的订单,也有更多人可以去乡镇企业工作,同时,王茜还分享了自己做旺农贷(蚂蚁金服在农村推出的农村金融产品)帮助农村企业发展的经历。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集团副总裁、农村淘宝事业部总经理孙利军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分享农村淘宝经验
阿里巴巴集团合伙人、农村淘宝总经理孙利军和在场的各国官员交流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农村淘宝合伙人是农村淘宝发展的关键,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才是农村发展的未来,“农村只有吸引大量懂电商的年轻人回乡,让他们真正扎根在农村,农村的发展才会有可持续性,未来农村的农产品都可以通过这些懂电商的年轻人源源不断卖出去。”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阿里巴巴集团就返乡创业发展农村电商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计划20到每年支持约100个返乡创业试点地区发展农村电商,真正让漂泊在外的农民工在家门口就能创业。
9.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故事 篇九
大学生回农村养鸭创业
尹玉哲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道理。在创建企业努力实现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他时刻不忘家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有感于寒门学子求学的艰辛,尹玉哲成功地帮助了当地近百人次的贫困生迈入大学校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企业感召力。
自主创业 彰显实力
尹玉哲毕业于莱阳农学院,毕业后他分配到了博兴县第一油棉厂工作,因工作表现出色,2001年被调入华康食品有限公司,他扎根基层一干就是10年。2007年,三十而立的尹玉哲,创业的念头愈发膨胀。2007年以前,因为业务关系尹玉哲经常回自己的家乡无棣县,也进行了市场调研,发现当时樱桃谷鸭养殖在黄河以北相对空白,在无棣县更是缺少,但无棣的养鸡业发达,养殖环境好。2007年3月份 ,尹玉哲不顾父母家人的反对,毅然放弃了优越的工作,与其同学一行四人筹集30万元,成立了无棣县智诚鸭业有限公司,开始了漫长的创业之路。
一个好不容易从庄稼地里考上大学,在城里有了稳定的工作和不错收入的大学生竟然回农村养鸭创业,在公司受苦受累的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说不干就不干了,村里人都认为尹玉哲就是没事找事,对于他的创业,大家都不看好。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创业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资金的支持,尹玉哲也经受了这样的考验,由于公司成立初期资金受限,没有资金聘用人,他同时以工人的身份在鸭场工作,和普通工人穿着一样的工作服,清理鸭粪、喂鸭、捡蛋……工人干什么活他也干什么活。没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不到10平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室的门后面始终放着一个折叠床,到了晚上把折叠床拿出来,办公室就变成了宿舍。
由于没钱,在养殖大棚上也只能采取边建设边养殖的方法,首先建设了4个低标准养鸭大棚。6月份,公司购进了第一批4700只鸭苗,随后经过向好友借资,每隔二个月购进4700只种苗,连购6批,价值60万元。2008年初,6批种鸭苗陆续出现效益,半年后,公司纯收入达到80万元。在尹玉哲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虽然辛苦但他感到特别满足,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发展过程 艰难重重
10.我的创业故事 篇十
创业项目:土元养殖
我是农民的儿子,1980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上有一个姐姐,父母做着小生意,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给了我们在当时最好的物质条件,从很小的时候,每当看到父母辛苦的样子我的心就很痛,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有出息,好好报答我的父母,不让他们为我的前途焦虑。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真正体会到生活的艰难是我创业的初期。那时我刚从当地的卫生学校毕业,只有19岁,父母希望我再深造。可是想到父母为了供我读书那么辛苦的样子,我放弃了。我决定自己创业,呵呵,其实到现在我还是后悔,如果我当时继续深造的话到现在我也许是医生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去深造今天就没有我的土元王国了。
创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当年正逢我姐姐结婚,父母不多的积蓄给姐姐办了嫁妆后所剩无几,哪里还有钱来给我开门诊。最后他们给了我1400元钱到药材公司买了一些药。可是没有房屋又咋办呢,我就把自己住的房间腾出一小部分来做我的诊室,没有办公桌就用空心砖做桌脚烂窗子做桌面,然后铺上一个塑料布,呵呵,一个新式办公桌做好了,摆药的药橱我就用一个废弃大木门做桌面,同样空心砖做桌腿,这样就做成了……然后到邻居家借了一个藤椅,加上自己家的一个,两个椅子就开工了,呵呵,现在说来还有一些心酸。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年纪很轻,来看病的人很少很少,有时一天才挣一块多钱,我记得当时在我的日记本里写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无奈”。做了大概10多天吧,我算了一下账:毛利润140多元。于是我和老妈到离我们家大约18公里的街上买了一个隔帘用来把我的诊室隔成两部分,我自己住里间,外间做诊室。一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我买的那个隔帘,那可是我第一笔收入买来的啊,呵呵。
当时购药不像现在一车一车的送,都是自己30元、50元的去买药,呵呵,想多买自己没有钱啊。我记得一个药老板和我说过:“你拿60块钱的药还要出8元的路费划的来吗?我无言以对,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只好沉默。
尽管创业很艰难,但我的思想还是很乐观,我不相信我一辈子就这么窝囊,我要坚持住,成功迟早属于我。俗话说的好:先苦后甜。不苦咋会有甜,就是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
后来生意慢慢的好起来了,我积聚了几千块钱,于是大胆的投资到土元养殖上,同样走了很多弯路后获得成功。成功以后我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看见太阳了!现在我还是很感谢老天给了我那么艰难的几年时间,它是我的财富,它是推动我前进的动力,是我现在事业的筋骨和血脉。如果没有艰难困苦的那些年我也没有今天。
11.80后农村创业故事3个 篇十一
我是一个地道的80后小农民。一个在城市奔波过的无名。一个有过创业的失败者。一个刚刚起步的小站长。一个将要去拼搏的小农。
我是一个生长在农村的80人,农村空气好,噪音小。没有太多的花红柳绿!只有清清的河水、淡淡的花香!
农民没有别的就是不断去“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都在地里干活,自己很累,每个农村人都向往着城市,都向往着繁华。
第二年我开始了奔波城市的路上。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2000左右的工资。对一个农村出来的小伙,在北京工作,这些钱我很满足。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到城市后,自己才发现自己根本不是城市人,没有留下的资源。这里的花费让我变得就像一个城市里的农村人,永远不能平起平坐。但是我还坚持的留了下来。毕竟这个样的工作不好找。当时家里的邻居都非常的羡慕。说我在北京工作!父母也高兴。来到城市我没有吧自己当做城市人。因为你成为不被你周围的人所放在后面,你就要不断的去工作。
8月这是一个祖国庆祝的日子。因为奥运会。我很荣幸的成为了一名城市这愿者。我在北京的建国门做个志愿指挥员。那是我这一生的荣幸。也非常怀念的日子。就这样。我也荣升了我的职位,班长!
总以为自己可以好好地发展自己,可是好景不常。金融危机来了。
公司面临着裁员。而自己很“荣幸”的是其中一位。我也病倒了,
2个星期我都没有出去我的寝室,吃的都是我的室友买的,每天就是对着电脑,听歌,游戏,聊天室,等等。想办法麻痹自己。后来自己
这时我发现,原来老天不会照顾任何一个人,不会偏向任何一个人,我走在北京的路上。看着满天星光,车辆的穿梭,才知道自己的孤独!
第二天,我坐上了开往沈阳的动车,看着就要远离的都市,我落泪了。这是我工作2年的城市。那天有很多的朋友去送我,我知道这里我可能不在回来!车动了,我走了!
回到家乡!我开始了我第一次的创业,因为我是农村人,所以做的也是农村生意,我开始了农产品买卖。自己在银行贷了10万元。开始我创业的旅程。我以为创业是很简单的,但是我后来发现,根本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自己的盲目创业,让我受了伤,自己跑过多处,都没有找到买家!这一下让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了!我麻木了。因为自己根本就没有在创业之前了解市场.使自己寸步难行!后来我以失败告终!
后来我不相信自己总是失败,运气不好!我开始学起网络。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把网络基本弄了明白,但是还是有很多专业的不明白,毕竟自己不是专业的,存数业余! 在去年的12月。我创办了网站并将我们的网站发布!现在已经3个月了。这个网站流量已经突破2000多!这让我欢迎了一些!毕竟自己的网站不是专业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太多太多!才换回这一小步.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们在一点一点的前进!还要去坚持!
同时自己也为今年制定了自己的目标!我会不断的拼搏,不断的前进!永不放弃!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死在明天的晚上。
记住永不放弃。下一站可能就是美好的明天,
我希望和我一样在创业的80后的朋友,请坚信自己!不要放弃!
12.80后回农村养殖创业故事自述 篇十二
养殖业岂止是坑!此乃天坑!!!
不是虚言!
乃是老夫周不顺的泣血真言,经过七年,呃,不,八年,八年加持的紧箍咒。
老夫周顺,哦!不!周不顺!原来也是一名帅气阳光、玉树临风、人称少女杀手的腹黑小周总一枚呀,孬不孬,好不好,也正是时下“网上流行的高管创业”大军中的一个呀!(其实,我呸!狗屁的高管,很痛苦很不爽很不开心的做了几天狗屁副总厂长罢了,啥勇气可嘉退出,干不下去了呗,没路走了呗,不创业怎么办?)
但创——业干新农业之后,就创业了,创伤的创,业障的业,丢脸丢死个先人板板哦!
且听老夫言简意赅的诉说一遍自己的经历,少侠自可判断养殖业是不是人干的了。
老夫生于一九八零,家穷人不丑,一米八没有,好像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憋业),工作后升职快,颠簸多,垃圾食物吃太多,二零一零年,差点——卒!
于是,为保小命,遁迹山林深处学习中药,种菜养鸡,命就一半,还敢信誓旦旦,探索食品安全、安全农业解决之路,自此进入天坑被活埋!
起先,在某军事基地旁边办场养绿色品质小鸡,因部队眼见天天熬煮中药喂食,粮食投喂无非玉米麦麸,因此当即许多兵弟弟们表示订鸡——此后,无法立足安身。外贼与内鬼联手,连番偷鸡,更在晚上放狼狗扑杀鸡群——此场,卒!
尔后四川某地大山,5000元起步,又逐渐办起了养殖场。苦!很艰苦!住的悬崖边废弃土房,买苗被坑了许多次,苗养不活。开始也卖不掉,20一斤无人问津,后来逐渐卖到50,这在当地是天价了。但辛苦养成的老鸡,某天,一场“狗瘟”感染,中药西药,禽流感特效药,各牛逼兽医都经历了一下——灭绝!
再干,又是小偷,持续不断的偷,山林里都被做了各种标记。年终腊月十五,一家四口,口袋里剩1000元整!
对鸡特别了解,靠年末十几天贩卖土鸡,赚了几万,赶紧跑回安徽老家,年三十晚上火车上简单吃了一顿年夜饭——想想落泪可怜。
回老家,想造福家乡,轰轰烈烈干一场,自多方拉投资,准备起建有机基地,以中药鸡为主打,带动一方,同时,通过收售农家土鸡土鸡蛋等土产方式,渴望做点业绩出来。
各种谣言满天飞,侮辱,嘲笑,说穷大学生,快死的人,搞个屁……
给钱租地,一手签字一手给钱,亲叔婶闹事,最凶,不给山,不给田,兄弟多的队长手遮天,直接霸占水库……
仍然坚持,逐渐平息,基地建不成,先拉个小的,投资百万建微小农场模型。
逐渐小有名,但是是因为鸡蛋3元一个,鸡两三百一只,农人们经常看见我发货。
从湖南调回来的精品土鸡苗,一月内,灭绝!
从霍邱拉回来的土鸡苗,弱,只活一半。
农家的土鸡土鸡蛋开始频繁出问题,赔钱!
又被小偷盯上,持续偷盗超半,报警多次,无法凑效。
农民在租地范围内,偷打除草剂,死一片。
山上被投毒,野鸟、一些树都死了,报警无效,谣言又起,鸡得了瘟疫死的!
有人闹事甚至打架砸门砸人,报警没起实际效果,反而差点被讹诈赔偿(我们受伤)。
回家至今第四年,第一年鸭子被大量偷,第二年平稳,起建农场,第三年,农场卒!
养殖的难题在哪?
政策调控,限制养殖,小户无法满足规模需求。
种苗、兽药、饲料、防疫无处不有坑,哪个环节出问题,都能灭绝!
普通品,市场饱和,价格波动震荡,不好掌控。
绿色、有机品质成本高,尤其是风险成本、人工成本,看售价可观,实则盈利很困难。
绿色、有机难以走量,饭店餐馆食堂,不管有星没星,高档低档,基本不会使用如此好的食材。
恶性竞争,劣币驱逐良币,造假猖狂,以假乱真,市场混乱。
技术要求高,每一种对应一门技术,没个三年五载,无法搞懂,个别稀罕技术,三五十年,也未必能摸到门路。
农村社会环境复杂,看似淳朴,但处处暗藏“农业杀机”,没有契约精神,没有法律意识,补贴、手续办理(特别涉及建筑)烦烦烦,难难难,死死死,建筑手续齐全的情况,依然有强拆得风险。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说一个积极的
——就是因为太难了,才需要年轻人们,有志气的青年来飞蛾扑火一般的改变。
——就是因为太难了,虽然资本热情投入,但基本都是死回去,因此,才有可创业的空间。
说到后面,调侃不起来了。
如果你真想做,放手干吧,至少自己一家人吃得好、健康,对顾客也有莫大帮助好处。后面会改变的,不相信我,请相信时代。
补充一句,我还在干!
干劲十足,直到某个春天将我葬埋!
我生于春天的农村,也愿静静的消失在农村的春天里!若有可能,我生前杀生无数,愿死时削肉喂鸟,碎骨肥树。
新手创业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心多用的误区
有的人在创业中把自己忙死,也有的人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我曾很多次的尝试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业,将创业视为我的副业,然而这些尝试从来没有成功过。我并不是说利用业余时间创业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我的意识是说在进行创业的时候,你应该非常认真,做一些值得你去投资的事情,当你看到了创业的价值,并且爱上了它,很快你就会开始全职创业的。无论你的创意和理念有多好,如果你自己不认真对待它,那么其他人也不会对你和你的企业进行投资的。
切忌浮躁
一个投资人表达了对你的兴趣,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始终没跟你联系过,这样的事情经常出现,投资人表达了兴趣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将资金放在自己的银行账户里了,你仍然需要努力去促成这笔投资。同样,一个消费者认为你的产品很有意思,并不意味着他会购买你的产品,你要努力去促成销售,在真金白银到手之前,你没有停止努力的资本。
要定义好服务的客户
谁也不能在一心二用的情况下把两件事情都做好,你没有时间、资金和资源为让一个产品同时匹配两个市场。当新的机遇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会被它吸引,但是你不能欺骗自己。在同一时间内,你无法拆分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专注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战略。拆分自己的经历最好的结果,是让两个工作都变的平庸,而最常见的情况是两个工作做的都很糟。如果你真的觉得新机遇很好,那你就进行转型,全新投入到新机遇当中去。
直面终端消费者
你上一次与客户进行对话是多久以前的事情了?你是与他进行了电话沟通还是面对面沟通?你与他们对话不是为了卖给他们东西,也不是为了为他们提供帮助,而是为了聆听,是为了与他们建立关系,是为了向他们提问。不要告诉我你上一次与消费者进行这样的沟通是1-2周以前的事情了。一个创业者,尤其是CEO,应该要不断的与客户进行沟通,在这件事情上,你没有任何逃避的借口。你现在还没有客户?那就给你的潜在客户打电话。
自己不是万能的
13.创业故事会-高秀国的农村创业故事 篇十三
50岁学英语,60岁学电脑,73岁二次创业,77岁还在路上……
黄戊朴在创业前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毕业于上海产业大学,是共产党培育的第一批红色大学生,工作后响应毛主席号召“积极投身到大三线经济建设当中”,在四川的落后地区生活了20年。改革开放以后,他又成为了国内第一批合资企业长飞集团的创始人之一。
“假如不是黄老醉心于科学研究,他做上长飞的一把手也不成问题。”回忆起黄戊朴在长飞的日子,20年前的老部下,现在的合伙人李涌说。
1995年60岁的黄戊朴从长飞退休,退休的他并没有选择像其他老人一样颐养天年,忙碌了一辈子,忽然闲下来让黄戊朴无所适从,“本以为退休后自由了,可没想到后来自己给自己套了个紧箍咒”,黄戊朴口中的紧箍咒便是他对创新的追求。他的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不理会世俗的眼光。
固然退休了,可他仍然心系工作了几十年的长飞。为了给公司做一个网站,黄戊朴从60岁开始自学电脑,当时CPU还是586,一台电脑要两万多,61岁时他开始接触互联网,从市场上买了个美国软件就开始自己研究,长飞公司的第一个网站就出自黄戊朴之手。为了把公司生产光导纤维的工艺教材做成动态的,他就自学Flash,到最后他的水平已经可以将玻璃纤维拉成丝的过程演示得像真的一样。
黄戊朴说:“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时,就不会觉得累。”由于要跟康宁等很多国外的光纤公司谈判,黄戊朴从50岁开始自学英语,那时候他天天早晨听VoiceofAustralia(澳大利亚之声),到了单位在房间里还要跟自己讲2个小时,有很多同事不理解说:“傻子,都一大把年纪了,还学英语干什么。”但是他绝不理会。
那时的黄戊朴坐公交时也想着构思英语句子,天天学14个小时,谈判时尽量讲话,等到跟荷兰和日本合作的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就可以写文章了。基本上是第一年学会看文件;第二年能说话;第三年给武汉的一些设计师们当翻译。“当时就想着长飞需要跟国外合作,所以英语学起来就特别快。”黄戊朴说。
2000年的时候,黄戊朴曾去深圳创业,那一次他差点成功,当时他受邀和一个长飞光纤光缆厂的美国客户去深圳,用微波等离子技术做二氧化硅,这是来自于长飞的技术灵感。这个项目很好,科技含量也很高,但是遇上了互联网泡沫,股市一落千丈,由于资金不足项目最后夭折。闲不住的黄戊朴回到武汉后不但没有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而退缩,反而搞出了更大的动作。
那时候新技术层出不穷,尤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更是出现了很多震动世界的研究成果,这让通讯专业出身的黄戊朴心惊不已,于是60多岁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决定:从零开始自学新能源知识,并创造出一项可用于量产的专利技术。黄戊朴50岁时自学的英语再次派上了用场,他通过浏览国外的技术类网站,下载麻省理工等大学的新能源研究报告,利用几年的时间进行了一次跨领域的知识长征。“我扫描了全世界的新能源技术,发现自己手头上的材料能启动的项目,就只有做节能减排装置。又想到中国庞大的汽车,发现即使有10个大厂同时做这种节能减排装置都不够用,当时我就觉得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
黄戊朴确定了创业方向便进入了艰苦的试验阶段,他用自己的积蓄买太阳能盘模子,在家里的阳台上做实验,模子转得很快,那一刻他更确定了这个项目的可行性。但是,第一次实验最后失败了,发生了强烈的爆炸,后来的实验越做越难,越做越复杂,投入也越多。这让本就积蓄未几的黄戊朴变得捉襟见肘。“我当时就想,只要有钱就做,没有就算了。但我会一直坚持,我总感觉节能减排需要我,研究这些东西又是一种乐趣,对我来说,这些就是生命里的一部分。”
李涌是在黄戊朴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的,用黄戊朴的话说他们两人是忘年交,一对“70后”。那时候黄戊朴的钱只够维持半年,而李涌对节能减排的项目一直很感爱好,他看到20年前的老领导黄戊朴的实验演示后立即便决定投资。
“他说我老骥伏枥,我说他慧眼识宝,我们在产业发展上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合作计划一拍即合。”谈到黄李二人的合作,黄戊朴满面东风,这次合作为黄戊朴的创新之路解决了后顾之忧,于是他便开始了在家中潜心研究这套节能减排装置,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合资企业的骨干技术员工,黄戊朴有着坚实的“闭门造车”基础,“在长飞的时候,国外的先进设备运到中国,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就能造出一套比原设备效率更高、本钱更低的新设备。”黄戊朴所要做的节能减排装置在国外同样存在技术原型,但是每套设备大概需要1万~1.5万美元,这样的价格在中国很难推广。
黄戊朴似乎面临着和他在长飞工作中一样的技术困难,那就是如何在保证功效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本钱。只不过这次的他没有了同事,没有了丰富的行业知识,而只有自己的一腔创业激情。项目的实验过程非常艰苦,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采集数据,检测自己组装的OEM核心部件。不管白入夜夜,一开就是一万公里,李涌有时深更半夜还要在高速公路上开车。70多岁高龄的黄戊朴有时也跟上车,在上面坐三四个小时,查看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找规律和数据最佳值。
经过两年的实验,黄戊朴成功地研制出了同样功效的节能减排装置,它能使车辆的耗油量降低10%、尾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50%。并将美国1万~1.5万美元的设备价格压缩到了1万~1.5万元人民币,这是一次成功的中国式技术创新。2005年微氢集团创立,李涌任CEO,黄戊朴任CTO,从产品研发到产业化,公司走得很顺利,节能减排装置也成功地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的技术成果鉴定。2010年公司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经过前期的投入,从研发产品到小批量生产,再转化成合格的产业产品一共经历了7年。目前,这项节能减排技术已经申请了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也在申请过程当中。
“公交车市场集中度高,可以降低市场开发的难度。”李涌说。所以前几年微氢的产品主要针对公交,现在已经有了300台的装机量,武汉大街上有不少公交车装上了微氢的节能减排装置。今年6月,微氢拿到了国内某投资人2000多万元人民币的投资,正在筹划建设新的厂房。公司员工从去年的4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人,专注领域也从公交市场转为了煤矿大型机械以及航运市场,“我们已经和中煤、中远等大型国有煤矿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产生1个多亿的节能量,预计微氢可实现年5000万元的利润。”李涌说。去年微氢还参加了《创业邦》传播举办的创新中国DemoChina的比赛,进入了总决赛并获得了创新之星第三名的好成绩,76岁的黄戊朴亲身上台先容项目,感动了在常的所有观众。
14.一个农村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故事 篇十四
编者按:一个农村大学生毕业4年间的经历。怀着创业梦的他在最初的职业历练上显得有些操之过急,进而又过于自卑。此文作为有志创业的朋友们的警醒吧!
今年是我毕业的第四年。从小的时候,自己就梦想着创业。这不仅仅是因为钱,而更多的是因为信念.一个出生在农村底层看过太多不公平的事而决意要改变命运的人的信念。
从大学毕业后,在生活中碰到了种种的困难,有时候没有别人的帮助不能生存,从内心的深处真的感觉自己很没有用。但想想中国,博士有时候都没有饭吃,何况一个普通的大专生,我学的是中文,但我根本就没有想着教书。虽然教书是一个非常阳光的工作,但自己希望的人生是自由而变动的。虽然不希望自己总是变动的一无所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了电子商务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发展方向,于是我坚决地走入了这一行。
刚开始的时候是做网络招聘,做了三个月,成绩算是比较好的,很多同事也比较看好我。但我不得不承认,后来我的心态变了,认为这里工资太低,当时是只有底薪600元,其它没有。这在一个农村人眼里,包括自己的父母这是不可以理解的,读书都已经花了很多钱,怎么还是这样的工资?比个没读书的人都不行,于是我的心态变了,认为这里确实钱太少。
心态的改变让我再次做了一次选择,选择了做网络推广和网站建设,又做了三个月,成绩也是不错的,在新人里面至少是第一名,然而因为很多客户的劝说,说做网站已经过时了,再加上自己在这三个月中确实非常的努力,然而得到的仅仅是刚好有饭吃,因为贫穷,我也失去了在这个公司认识的女朋友。
带着无比的伤痛和无奈,默默地踏上了那个想回又怕回的家。这个家,有过自己熟悉的童年,有过天真的嬉戏,有过打柴的艰辛,有过说不尽的感觉,而最让人感到害怕的是世人挑剔的双眼。是的,无论你曾经有多少辉煌,当已经是物是人非的时候,你的精神就会被无情的践踏,你的尊严就无足轻重。(创业)这里也有父母殷切却也无情的怨恨。过了短短的几天,我又踏上了一条未知的路。
徘徊在东莞的街头,虽然是春意盎然,但我和我的朋友还是不得不在晚上受到寒气的侵袭.因为我们没有被子.整整一个月过去了,口袋里父母给的800元已经差不多啦。就在这个非常紧急的时刻,我到了另外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我现在写文章给它的公司.在这个公司,我又仅仅呆了五个月。
15.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 篇十五
一下车,就看到王大春正与妻子一起在院内忙着将几只鸡和一篮子鸡蛋装进设计精巧的包装盒中,准备发给南充的客户。随后,跟着王大春来到屋后的山坡上,一群群鸡三两成群的在核桃林下悠闲追逐、觅食、嬉戏,有的鸡还飞上树枝引吭高歌,为寂静的山村平添了许多生机,不时还能在草丛中见到几枚刚下不久还未来得及捡走的鸡蛋。
返乡创业搞生态养殖
初见38岁的王大春,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腼腆,但一说到他的生态养殖之路,王大春侃侃而谈。
王大春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高中未毕业的他和许多同龄的农村孩子一样,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选择了外出务工挣钱,去过广州,也闯过北京,主要是做装修工作。2003年,王大春与妻子刘蓉结婚,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让他决定要回到家乡创业。“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大城市打工,一年到头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没几天,我和妻子不想一辈子在外打工,让自己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王大春告诉记者。
在家乡做什么呢?王大春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让他发现如今绿色、环保、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自己的家乡陈家沟村环境优美,林地条件好,空气、土壤无污染,饮用水质佳,是发展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
回家乡养鸡,王大春的家人一开始很不能理解。父母做了一辈子农民,深知务农的艰辛,一个农村小伙好不容易在城市有了些门路,而回到农村养鸡又能挣多少钱?
但父母的反对并没有打消王大春创业的念头,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业前期准备工作中。2008年,王大春带着妻子回到了陈家沟村,东拼西凑投资20万元,在老家流转了20多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发展生态养鸡。他白天和妻子搭鸡舍、圈围栏,晚上则在网上查阅学习生态养鸡等相关信息技术,随后又去考察生态养殖场学习生态养鸡技术,通过考察学习坚定了他发展生态养鸡的信心。
克服重重困难成规模
虽然陈家沟村环境优美,但交通非常落后,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要发展产业非常艰难。买材料搭建鸡舍、买粮食,都得靠自己肩挑背磨。“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产业,就要先修路。王大春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动员村里的村民修路,到各家各户拜访,协同村干部做起了群众工作。最终,村民们统一意见:同意修路。
修路的问题解决了,王大春立即到广汉市购买了第一批鸡苗,一共500只。在王大春眼里每一只都是致富的希望,然而,一开始他就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当鸡长到两斤多的时候,眼看就可以出栏销售了,但因为经验不足,把防疫球虫病的药量搞错了,导致大批的鸡突然死亡,面对漫山遍野的死鸡,王大春好像跌进了人间地狱。
还没开始养殖就遭遇亏损,资金短缺的王大春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赚发展的本钱,让妻子在家里带着两个孩子发展养鸡。两年后,一条崭新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而在外务工的王大春资金也得到了缓解。他决定再次回到老家引进鸡苗,凭着一股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中。王大春把所有基础工程建下来,一算账,已陆续投入50余万元,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哪怕是失败了也问心无愧。”他时刻这样告诫自己。
2013年,王大春创办宏兴生态养殖家庭农场。他认识到必须打破传统养殖观念,依靠科学,创新方法,才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初期,王大春常常外出学习养殖经验,购买了很多关于养殖管理、防疫防病的技术书籍学习,专注于实验“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
“他一个人经常待在林子观察鸡的生活习性,其他时间就在电脑前学习生态养鸡的技术,为了不让他分心、我要做鸡场里的活儿,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妻子刘蓉说道。
目前,他的鸡苗成活率基本达到95%以上,存栏2000余只土鸡,还建了雏鸡孵化室实现自繁自养,孵化了新品种芦花鸡2000余只,年产值30余万元。
经济生态双收益
终于,“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在王大春的无数次实验下取得成功。“利用益生菌发酵的原理,将野草切碎通过青贮发酵,使其软化和糖化,配合少量农家粮饲喂土鸡。”王大春自信的说道,让野草变“不吃”为“要吃”,变“难吃”为“好吃”,真正达到了“以草代粮、变废为宝”的效果。
同时,为了让土鸡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还种草种树,栽植了1000余株核桃树,引进了各种牧草。让记者奇怪的是,无论是树林里,还是鸡舍里都没有浓浓的臭味,原来王大春夫妻俩每隔半个月都把鸡的粪便收集起来生物发酵养殖蚯蚓,再把蚯蚓和蚯蚓粪加工成饲料用来喂猪、喂鱼,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养殖模式。“我们有效回收利用了鸡的粪便,非常环保,不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现在,王大春的生态养殖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也常常过来帮忙。“因为环境好,鸡在林地里,吃的是野草,喝的是井水,养出的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鸡蛋口感鲜香,胆固醇低,活性钙高,现在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来购买。”说到销售,王大春笑得合不拢嘴。
夫妻俩还在永乐镇、复兴镇、新政镇的市场都设定固定摊位销售,并向一些餐馆推销。由于鸡肉、鸡蛋味道纯正,经过几年的经营,王大春的宏兴家庭农场生产的草鸡、草鸡蛋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为了使自己的鸡和鸡蛋销路更广,王大春还注册了“永乐宏兴”商标,制作了精美的包装盒,在网上开起了网店,主要由妻子打理。现在,草鸡、草鸡蛋搭乘“电商快车”,飞出陈家沟,销往广东、新疆等地,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与乡邻共铺“致富路”
2014年,当家庭农场步入正轨后,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脱贫,在当地1212的支持下,王大春还牵头成立了“基地+农户”组建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由合作社按照“统一孵化、集中育雏、分户饲养、合同订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重点指导永乐镇鹿子垭、石骡沟、石桥坝三个重点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真正使贫困户从产业中得到持续增收。目前,合作社带动农户116户,养殖草蛋鸡6200只,2016年,仅草蛋鸡养殖一项,户均增收5000余元。
为了正确引导这些没有成熟技术的农户,王大春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避免少走弯路,尽快进入正常养殖生产。这种发展模式让不少农民受益匪浅,石桥坝村的吴维明家养了200只鸡,他笑着说:“这种模式太好了,我们基本不要什么成本,能学到养殖技术,而且销售上没有后顾之忧,增加我们的收入。”
农场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村民的就业,快60岁的杨远明就是其中之一。自从王大春在村里开起了养殖场,他在农闲时常去养殖场打工。“平常农活不耽误,不出门一个月就可以赚七八百到一千多元。”杨远明说。
2015年12月,王大春的宏兴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荣获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7年1月,“以草代粮”生态养殖技术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农业厅首届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如今,王大春的家庭农场里除了在山坡上放养草鸡,种上了核桃,他还屋前建起了鱼塘,投放鲫鱼、草鱼等鱼苗,下一步他的计划就是开办农家乐。“我要依靠顺山、顺水、顺势的自然资源,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观光养殖农场,带领更多的乡邻增收,给更多人送去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站在山头上,王大春信心十足的说着自己的生态养殖蓝图。
1.有关年轻人回农村的创业故事
2.年轻人创业故事
3.90后年轻人农村养殖的励志创业故事
4.年轻人创业做什么好?年轻人创业故事
5.年轻人小本创业故事
6.五个年轻人的软件创业故事
7.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8.三个80后年轻人的网络创业故事
9.农村金点子有哪些?农村金点子创业故事
【创业故事会-高秀国的农村创业故事】推荐阅读:
创业青年王用水农村土鸡创业的故事08-31
农村女孩成功创业故事09-21
重庆创业故事07-14
创业启示小故事08-12
名人创业失败故事08-28
雷军创业故事总结09-04
名人创业故事汇10-10
小本创业故事 卖雪糕07-31
创业失败故事集08-25
创业故事案例和点评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