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

2024-08-31

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精选8篇)

1.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 篇一

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调查报告

在市政协“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问题调研”总课题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下,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委员约谈会,实地视察、暗访、查阅资料等形式,深入了解情况,分析梳理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了建议意见,现报告如下: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近些年来,我市逐步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力度,主要体现在:

1、组织力量和经费支持初步得到缓解。至20XX年5月,全市流动人口协管员人数已配备357名,配比为流动人口数的1:961,其中XX县是我市第一亇按省要求1:500比例配备协管员的县,今年8月市政府又决定按1:500为XX区配备协管员;20XX年全市各级政府投入用于流动人口管理资金356.1万元,其中XX县就投入了114万元,全市今年预算投入443.7万元,比去年增加25%,至此,全市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力量和经费支持初步得到缓解。

2、体制机制有了较大的创新。全市总结推广了莲都白云街道的管理改革试点经验,初步形成了由党政领导、财政经费保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公安业务指导、基层组织具体组织实施的管理机制。重视推行“以房管人、企业管人”的暂住人口管理做法。各地还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社会化路子,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程度得到了提高。

3、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明显。截止20XX年底,全市登记暂住人口36.95万人、出租房屋6.22万户,分别是20XX年登记数的6.86倍和 13.98倍。与此同时,公安、人事劳动、计生、司法、卫生、教育、工会等部门团体结合自身工作职能,突出以人为本,在优化维权服务上迈出了一大步,全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市区东扩,来丽水创业发展、务工谋生的流动人口还将不断激增和频繁流动,聚居倾向将更为明显,这将对我市的公共资源供给、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运作和社会治安稳定等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工作难点和薄弱环节,主要有:

1、服务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服务管理理念有待提升。尽管全市普遍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但这些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高效、协调统一的作用,有的地方甚至连年度例会也难以保证;流动人口管理领导小组虽然有若干成员单位组成,但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协调工作机制和监督考核制度;流动人口较多的XX区与市本级有些职能的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流动人口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任务重和资源共享应用水平低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单位和干部对流动人口存在排斥、防范的观念,具体工作中往往是歧视多于尊重、管理多于服务、防范多于保护,导致工作开展不够主动。

2、基层基础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流动人口登记站点只有418个,覆盖面偏小,社会化管理程度还不高;不少地方住宅无门牌、门牌混乱的情况还存在,特别在一些城中村和新开发区域,影响暂住人口、出租房屋登记管理工作;一些地段乱搭建窝棚住人、出租房违章搭建、拆隔,有的群居,安全隐患大、管理难度大;一些区域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登记率低、暂住人口漏管失控和信息登记质量不高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地方流动人口信息更新不够及时,暂住人口离去末注销的垃圾信息也占有相当比例;一些旅馆业无证照经营,特别是城郊结合部情况更为严重;“以房管人”、“以用工单位管人”的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不少用工单位主动申报意识不强,而且信息员队伍也不健全,少数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配合登记意识淡薄,重经济轻治安的出租屋业主还普遍存在,参与治安管理的积极性不高,以致房屋租赁备案登记工作进度缓慢,《XX市房屋租赁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无力;房屋中介市场无序的状况也给暂住人口登记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3、保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按省有关文件要求配备比例是500:1。按20XX年底统计的36.95万人暂住人口计算,应配739名,还缺382名,以致有的社区1名协管员要负责近1500名暂住人口的排模、登记,实际上工作难以做到位。另外,经费缺口较大,虽然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经费逐年有所增加,但远远赶不上外来人口增长的实际需要,且流动人口协管员工资待遇偏低,月工资只有六、七百元、影响了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协管员队伍的稳定性。

4、流动人口中高危人口管理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已成为左右全市刑事发案、影响全市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据统计,20XX年全市抓获流动人员案犯1961人,占抓获案犯总数的31.1%。其中流动人口犯罪率超过50%的有市开发区、云和两地,开发区尤为突出,今年抓获刑事犯罪人员55人,其中流动人员53人,占96.36%。由于警力等原因,一批高危流动人口没能列入管控范围。

5、服务维权任重道远。一些企业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签订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中不平等情况时有发生、劳动超时加班现象频繁,而合法的加班工资难以兑现、工资拖欠和不按时足额发放在有些企业和建筑领域也很常见;流动人口享受公共服务覆盖面较小,其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同城同待遇”政策在有些地方难以完全落实,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居住环境恶劣,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的建议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流动人口的各项管理和服务措施,完善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针对目前我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难点,调研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

党委、政府要积极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对流动人口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组织对流动人口进行法律法规教育,提高流动人口服从管理的自觉性,努力形成尊重和善待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增强流动人口对我市的亲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流动人口与我市居民和谐相处。

(二)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1、整合力量,推进社会化管理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作用,继续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社会管理和服务的接口。要依托社区,落实对流动人口提供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要推广XX区城南村探索在流动人口中建立民主自治组织,让外来流动人口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要整合社会资源,动员和组织治保调解组织、治安志愿者、物业管理人员、保安联防人员等协助参与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

2、适合实际,建设协管员队伍。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继续加强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建设,应按照流动人口实有人数按城镇500:1的比例配齐配强,并将其纳入政府公益性岗位,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他们的工资标准,对外地员工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协管员或信息员,以配合做好相关基础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这支队伍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感。

3、强化“源头”管理。继续坚持“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重在加强宣传指导,督促落实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业主的主体责任,完善治安管理制度和措施;对房屋出租人不具备或难以履行治安责任的,实行有偿委托管理;政府有关部门要认真分析研究《XX市房屋租赁管理暂行办法》执行无力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完善办法,要集中力量清理违法搭建的窝棚,尽快解决一些地方无门牌号的问题。

4、强化治安管理。强化对流动人口中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的高危人员的管理控制;加大对中小旅馆、美容美发、保健泡脚、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点、劳务市场、房屋中介、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日常检查力度,坚决取缔非法经营场所,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中介市场的经营秩序。5、强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包括暂住人口、出租房屋、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税收征管、劳动就业、用工单位、旅馆业、育龄妇女等在内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为实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及相关情况提供服务,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水平,同时要加强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推进流动人口综合信息资源跨部门、跨系统共享,提高综合管理效能以及为各有关部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行政管理、开展公共服务提供支持。

(三)完善服务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质量

1、健全公共服务机制,提供优质服务。结合我市情况,尽快出台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问题的实施意见,促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队伍稳定。一是落实政策待遇。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积极落实流动人口在政治生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生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待遇,逐步把流动人口纳入我市公共服务体系;二是解决突出问题。要将流动人口廉租住房建设纳入当地城镇居住体系建设规划和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市场化运作等办法,鼓励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和实力建造员工用房,通过政府划拨土地、贴息贷款、城镇建设配套费减免等,鼓励民间资本建设“民工公寓”,实行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和廉价出租,实行相对集中居住管理,为流动人员的聚居创造一个更为适宜的发展空间和外部条件;要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府应对以接收流动人口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给予办学经费、师资培训等扶持,加强对这类学校监管、指导和规范,提高办学质量,同时给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子女发放一定面额的“教育券”以保障相关待遇的落实。三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参政议政,推荐其优秀模范人物通过法定程序担任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推选外来务工人员担任人民法院陪审员,逐步落实他们享有与我市居民同等的政治民主权益,依法查处侵害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搞好就业服务和培训,继续做好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同时,建立流动人口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及时掌握新情况,主动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2、建立符合实际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拨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时,要充分考虑流动人口实际增长情况,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把流动人口协管员工资、办公经费和公共服务管理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依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形成保障合力。

2.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流动人口,诚信,城市

诚信作为道德之本, 无论对于个人、企业及社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学者认为在道德方面存在公德和私德两种体系。私德体系是人们在熟人社会中所遵循的道德体系, 而公德体系是人们在陌生人社会中所遵循。我国文化传统历来重视私德体系, 而轻视公德体系。遵循这样的观点, 城市流动人口离开了自己的家乡, 到陌生的地方去打拼, 就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行为。事实果真如此吗?为了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对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很有必要。

一、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编的《个人诚信状况调查问卷》对居住在城市中工作的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进行调查。问卷由两部分构成, 其一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其二为问卷主体部分, 由48个条目组成, 涵盖公共诚信 (9个条目) 、家庭诚信 (4个条目) 、人际诚信 (6个条目) 、网络诚信 (4个条目) 、职场诚信 (4个条目) 与经济诚信 (21个条目) 诸领域。经济诚信又分为合同协议诚信、生产交易诚信、税务金融诚信、日常经济诚信, 条目数量分别为5、5、5、6。问卷采用五点记分制, 得分越高, 诚信水平越高。为了提高答卷的可信度, 正向记分、反向记分题目混合在一起。问卷信度检验结果, 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是0.772。

问卷调查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星网络调查两种形式进行, 最后实地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105份, 网络调查回收到有效问卷63份, 共168份。

采用SPSS22.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 主要统计方法是!2检验、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

二、研究对象

以调查对象对“是否为本市常住人口”的回答来区分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 回答为是的判定为非流动人口, 回答否的判定为流动人口。据此, 样本中有68人为流动人口, 100人为非流动人口。对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主要基本信息做!2检验, 结果发现本次调查虽然只有168人, 但涵盖了餐饮、美容美发、建筑、批发零售等诸多流动人口集中的行业。另外,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月收入等基本信息来看, 在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并不存在明显差异。值得一提的是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文化程度上已无统计学上的差异 (!2=3.08, p=.379) , 说明流动人口文化素质越来越高, 也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加入到城市流动人口的行列。当然,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所从事行业上还是有极其显著地差异 (!2=23.54, p<.000) , 流动人口更多的从事服务、建筑业等, 而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其他行业的流动人口百分比要明显少于非流动人口。

三、结果与分析

(一)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的一般状况

城市人口诚信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发展与文明和谐程度。为了很好的说明调查对象诚信的一般状况, 对诚信的各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统计, 计算出各个维度诚信的指数 (维度总分/维度题目数) 并计算其均值, 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样本诚信总体状况指数均值为3.84, 诚信水平中等偏上。从诚信的各个维度来看, 不论是城市流动人口还是非流动人口, 排在第一位的都是经济诚信, 处在第二位的是家庭诚信, 紧跟其后的是网络诚信, 公共生活领域诚信排在最后。经济诚信水平之所以是最高的, 分析原因可能为经济上的诚信与法律直接联系在一起, 如果不诚信, 很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所以大家对此的焦虑水平更高, 更愿意积极地去遵守。而公共诚信之所以排在最后, 恰恰证明仅凭道德去约束人们, 让人们去诚实去守信, 往往效果不大。公共诚信指的是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对社会共同准则的遵守情况, 包括诸如自觉排队、听从指挥、维护公共卫生等, 其发生与否主要受道德的制约。

对经济诚信子维度进行统计,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 城市工作人口在税务金融领域诚信度最高, 达到4.4分, 而在日常经济生活中诚信水平最低。表3的结果再一次证明法律在人们诚信践行中的重要性, 道德制约的低效能, 因为日常经济诚信更多的受到人们道德水准的制约, 所以它会排在最末位。

(二)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的比较

对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及差异性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在家庭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以及诚信总分上存在差异, 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水平低于城市非流动人口, 其中家庭诚信的差异水平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其余三个维度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 详见表4。分析原因可能为城市流动人口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异地打工, 也就离开了传统的地缘控制下的熟人社会的道德制约, 所以出现诚信水平下滑的现象, 而这种差异没有出现在主要受法律制约的经济诚信上, 也说明熟人社会中诚信更多的受道德制约的现象。对经济诚信的具体维度进行统计检验, 结果发现在税务金融方面,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也存在显著差异 (t=2.08, p<.05) 。也就是说, 流动人口更可能会出现偷税漏税、恶意透支、使用假币等不诚信行为。

(三)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状况的影响因素

1. 性别与诚信

性别是否会影响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水平?对此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 诚信在性别上具有差异性, 具体表现在网络诚信水平、经济诚信水平以及诚信总分上都是男性不如女性诚信水平高, 其差异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1, .01和.05。对经济诚信的各个具体维度进行检验, 发现不同性别调查对象在生产交易诚信和日常经济诚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t=-2.55, p<.05;t=-3.31, p=.001)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类似。有研究者在分析男女大学生诚信水平的差异时, 提出这可能与男生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经历及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2. 行业与诚信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所在行业对其诚信水平有影响。不同行业人口的诚信水平在经济诚信和诚信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1。而不同行业城市人口经济诚信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合同协议的遵守履行上 (p<.001) 。事后检验发现, 在诚信总分上, 饮食服务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显著差异 (p<.05) , 美容美发业与批发零售业存在显著差异 (p<.05) , 美容美发业与其他行业存在极其的显著差异 (p<.001) 。在经济诚信上, 不同职业人口在诚信水平上与诚信总分上存在一致的差异。具体而言, 都是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美容美发业极其显著的低于其他行业, 美容美发业诚信水平也显著低于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在合同协议的遵守履行方面, 饮食服务业低于批发零售业 (p<.05) , 非常显著低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 (p<.01) , 美容美发业非常显著低于建筑业、批发零售业 (p<.01) , 极其显著低于其他行业 (p<.001) 。美容美发业及饮食餐饮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 这可能会拉低这两个行业的诚信水平。

3. 收入与诚信

对不同收入的人群诚信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在诚信总分及其主要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但在对经济诚信中的日常经济诚信进行分析时, 发现不同月收入的调查样本, 其日常经济诚信水平有所不同 (F=3.30, p<.05) 。事后检验发现, 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样本日常经济诚信水平高于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 (均值差=1.73, p<.05) , 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极其显著地高于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 (均值差=2.14, p<.001) , 而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显著低于月收入为5000—8000元 (均值差=-1.59, p<.05) , 尽管并未发现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日常经济诚信水平显著低于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 但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日常经济诚信均值在所调查的不同收入群体中是最低的。本研究中, 日常经济诚信主要指的是向亲朋借钱归还情况、顺手牵羊行为、赌博行为、逃票行为、各种费用如电费物业费等缴纳情况以及车险骗保情况等。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之所以在这一维度的诚信水平低于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以及月收入在2000—3000元的, 主要原因可能为月月收入更低的群体相比, 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在所调查城市中可能是刚好买得起轿车、房子的群体, 经济压力较大, 所以可能会有更多的日常经济不诚信的行为。所以本调查结果并不能推翻“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古训。

此外, 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城市流动人口及非流动人口诚信水平没有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一) 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诚信总体水平中等偏上, 但公共诚信水平最低

公共生活领域不成文规定的遵守更多是受道德制约, 公共诚信水平较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民公德水平较低的现象, 如何提高我国公民公德水平是一项长期的、涉及面广但具有战略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公民自身都要积极参与公德建设中来, 做好舆论宣传、奖惩分明, 实施道德立法, 开展公德教育, 提高公民道德自觉性等措施都有助于提升城市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诚信水平。

(二) 城市流动人口在家庭诚信、人际诚信、网络诚信、诚信总分以及经济诚信中的税务金融诚信低于城市非流动人口

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监管和教育, 将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情况进行归档管理, 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切实让那些不诚信的人受到相应的制裁。尽快帮助城市流动人口熟悉所在城市的人文和地理环境, 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朋友圈, 强化道德对诚信的制约作用, 也是有助于提高城市流动人口诚信水平的。

(三) 性别、行业、月收入是影响诚信的主要人口统计学变量, 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诚信没有影响

男性、饮食服务业、公共场所服务业、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人口在诚信方面是应该关注和监管的群体。月收入在3000—5000元的城市工作人口在中等城市中属于中间力量, 该群体诚信水平低下, 直接影响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发展前景。相关部门应了解该群体失信的原因, 对症下药, 对践踏经济法的行为严惩不贷, 对因相关部门工作不利造成的失信行为, 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改善工作作风。总之, 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该群体的诚信水平。

总之, 处在陌生人社会中的城市流动人口更容易出现不诚信言行, 但影响诚信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

参考文献

[1]陈丽君, 王重鸣.中西方关于诚信的诠释及应用的异同与启示[J].哲学研究, 2002, 08:35-40.

[2]常秀芹.大学生诚信状况调查报告——以河北省唐山市大学生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2:113-116.

[3]史兆光, 林红霞.城市生态和谐与公民公德素质的提升[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3:122-124.

3.关于流动商贩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流动商贩管理情况 产生原因

关于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整治执法,历来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难题,牵涉了城市管理执法单位的大量人力物力,耗费了大量精力,却收效甚微。从衡量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来看,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水平的高低是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指标。所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执法方法,对提高工作效率,顺利开展执法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1 存在现状及产生原因

产生原因:通过对市场周围的流动商贩和市场内的业主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商贩由于没有固定的营业摊位,每月可以节省设施费、税费、物业管理费、水电费等800-1200元。流动商贩的进货渠道和市场内的业户进货渠道几乎相同,有的流动商贩还凭借着自己流动性强、销售量大的特点,购进一些低成本的物品来与市场内业户进行竞争,个别流动商贩还有着8两秤的秘密武器。与此同时市场内业户平均每日要支付约20元税费。一个流动商贩就比市场业户每月多节省一千多元费用。从以上调研分析,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收益高,是流动商贩产生的根源所在。

存在现状:从调查分析看,现阶段无照经营的主体人员复杂,其中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困难人员、劳释人员占了相当比例,他们中绝大多数是社会中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生活比较困难,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的居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镇、城乡结合部和主干道路两侧,骑三轮车的、推手推车的、挑扁担的、摆地摊的,形式多样。流动商贩见执法人员来便一哄而散,待执法人员离开后又重新聚集贩卖商品。对于城管执法人员来说,所管辖的区域大,人数有限,清理规范比较困难。

2 现阶段海港区城管局针对流动商贩采取的主要措施

根据街道办事处的管辖区域,设置了两个执法大队,各自下设5个执法中队,建立队长包区片、队员包路段责任制度,确立“突出重点、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分步解决”工作思路,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在清理占道经营上下功夫。加大了对各类违规占道经营的整治力度,先后组织开展了清理摊点棚亭,取缔露天烧烤、马路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二是投资建设规范化摊位。部分缓解了闹市区流动商贩堵塞交通问题,改善了流动小吃卫生差和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三是做好流动摊点规范疏导。启动了“心系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城管”的“民心工程”,按照“主干道严控、次干道严管、小街巷规范”的原则,在“不影响交通、不影响市容、方便群众生活”的前提下,经征求市民意见后,有计划地设置夜市烧烤摊群,修鞋、修车、配钥匙等便民摊点,以满足弱势群体的谋生需求和居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3 针对现场治理流动商贩存在问题的几点分析

要保证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根据所辖区域路段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相对完善的现场执法工作机制,细化制定出现场执法工作流程,确保现场执法快速有效,真正做到文明执法与有效执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的发生,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这些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是时间问题。流动无照商贩具有随时流动的特点,且对周边环境情况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防备执法人员的出现。所以,对流动无照商贩的现场执法在时间上应注重“准”和“快”。“准”是对流动无照商贩出现的时间、地点掌握准确,这就要求前期调查工作必须做到位。现场执法的具体时间,应尽量避免在交通高峰期间执法。“快”是现场实际操作必须快,包括进入现场必须快,完成执法程序必须快,撤出现场必须快。

二是策略问题。在对流动无照商贩现场执法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如对较大规模流动无照摊群,应有选择,有重点,分阶段,分批次将其逐步整治完毕。如发现流动无照商贩在奔逃过程中可能发生交通事故之类的危险,应立即停止追赶,留待以后计划周详再进行执法整治。特别是现场指挥员,如遇到特殊情况造成现场执法无法进行下去的,应当机立断,及时撤离。

三是围观和暴力抗法问题。在现场执法遇到群众围观时要冷静、机智、艺术地给予处理。由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的特殊性,群众大多对行政相对人有同情心,可能会产生一些过激言行,其中难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故意挑拨。这时,我们一定要保持冷静头脑,过火的话不说,过激的事不做,通过冷处理的方式使事态得到控制。

4 对完善管理,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法制机构职能建设,确保城管行政执法工作始终纳入法制框架之中。城管部门应该在内部建立起一整套围绕法制机构而展开执法行为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负责。在城管行政执法实践中,大量的事实证明:以法制机构为中轴线的行政执法组织监督体制一旦建立完善,不但可以在客观上有效地对具体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而且这种体制还能发挥出其促使执法人员按照法律的要求,强化自身法制观念的巨大能动性。可以说:法制机构的建设和不断强化,是城管行政执法部门步入法制化正轨必不可少的坚实基础。

二是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使城管行政执法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强化法制机构建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使法制工作具体化,城管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工作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自觉检视自身的执法行为,并根据实际完善整套的城管行政执法监督制度体系,这一体系应该包括: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承诺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两错”追究制等。城管行政执法实践表明,制度体系的健全,不但可以极大地促进城管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主观自觉性,而且在客观上也可以促进城管行政执法队伍整体法制化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强岗前、岗中法制业务培训,树立“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风气。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城管行政执法队伍也不断壮大,突出的特点是年轻人所占比例较大,这在客观上造成队伍法制观念以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因此,将年轻的城管执法队伍锻炼成为一支合格的“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行政执法队伍,就必须从改造城管队员的思想、向城管队员灌输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入手。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各种机会在城管执法人员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制业务培训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证明:高强度、大容量的法律培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城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只有具备了这种良好的法制观念,城管行政执法才能更准确、更理性、更好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潘登科,张蕾.流动商贩治理模式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3).

[2]石磊,陈伟,谢剑波.六位一体:流动商贩治理的公共服务模式探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04).

[3]石磊,谢剑波,喻娇.从我国流动摊贩的历史沿革观其存在的合理性[J].现代商业,2010(17).

4.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报告 篇四

工作情况

2011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州综治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们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把其做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xx”的重要内容来抓,按照“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积极探索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坚持以出租房屋、实有人口管理为切入点,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工作机制,全面开展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调查登记专项行动,不断提高对流动暂住人口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了切实掌握和了解全县流动人口工作开展情况现状,我们组织相关人员对全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形成了专题报告。

一、全县流动人口的现状

截止2012年3月底,全县流动人口总量16571人,其中:流出15848人,流入723人。从年龄构成上看,流入人口中30—45岁的青壮年 个,占全县流入人口总数的 %;行业分布上看,从事房屋装磺的 人,占全县流入人口总数的 %,经商务工的 人,占全县流入人口总数的 %;全 县流动育龄人口13488人,其中流入已婚育龄妇女186人,占全县流入人口总数的 %;全县共登记流动暂住人口1663名,累计办理暂住证1380人,录入信息系统1663人。全县共有流动人口子女296名,其中男185名,女111名,少数民族247名。

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健全机制、靠实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提高流动暂住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综治委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县认真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县公安局、人口局等职能部门专门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分别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按照各自职责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为了确保服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县上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公安、工商、人口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督促全县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此同时,各成员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建立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流动人口服务登记管理制度、教育培训宣传制度、流动人口分类及房屋出租星级管理制度、房屋出租管理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县公安部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治安大队、国保大队及各派出所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治安大 队设立专门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流动暂住人口的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县工商局、县人口局也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专人,开展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层层明确工作职责,切实把工作责任落到了实处。

(二)加强摸排、突出重点,扎实开展专项行动。为进一步摸清底数,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县综治部门牵头,先后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两次摸排登记专项行动。一是按照州上《通知》精神,我们安排公安派出所和人口部门,从2012年2月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展开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调查登记专项行动。将工作重点放在以沿兰郎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xxxxxxxxxxxxxxxxxxxxxxxx等乡(镇),对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劳务市场、建筑工地(包括xxxxx、xxxx、xxxxxxx等工程),宗教场所、新建居民小区、出租房屋、旅馆和娱乐场所。特别是对今年以来的商住房、公寓房出租户、偏僻路段出租户、集贸市场周边的中小旅馆、废旧收购站点、企事业单位内部流动人口等区域作为重中之重,逐区、逐栋、逐户、逐人进行摸排登记,全面摸清流动人口底数,掌握情况,落实管控责任,真正实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底数清、情况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活动得到彻底有效遏止,流动人口管理规章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确保达到预期的目标。二是对宗教活动场所流动暂住人口进行登记管理。我们组织县公安国保、治安大队及各乡镇派出所,抽调专人,利用一个月时间,深入各乡镇清真寺、拱北、教学点和寺庙,将全县宗教场所内的流动暂住人口纳入登记管理范围,重新摸排、登记建档,确保宗教场所 内的流动暂住人口信息完整、及时和准确,全县宗教场所流动暂住人口登记率达到100%。截止目前,共对556个清真寺、9个拱北、3个宗教活动点、2处庙宇中的流动暂住人口进行了登记。

(三)加强管理、分门别类,落实管控措施。一是加强对藏区、新疆等外省区来广人员的管理。各派出所紧紧依靠基层社区、居(村)委会、治保会和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基层组织,以流动人口集居地、城乡结合部等地为重点区域、逐户、逐人进行摸底排查,建立暂住人口备案登记制度,对暂住人口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号、户口所在地、服务处所、有无违法犯罪前科等内容全部登记备案。二是加强对高危人员的管控。在抓好暂住人口登记发证工作的同时,通过日常检查、网上比对、信息研判等方法,把流动人口中有违法犯罪前科以及具有潜在社会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纳入视线,实施重点管理。对未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或办理暂住证的暂住人口责令其补办,对不落实管理责任,给违法犯罪人员提供栖身藏匿赃物、制假贩假场所或雇佣(留住)无任何证件或有重大犯罪嫌疑不及时报告的单位、场所、行业负责人和出租房主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租赁房屋管理规定》进行处罚,增强出租房主和相关责任人管理暂住人口的自觉性。三是以出租房屋为重点,加强对流动暂住人口落脚点的管控。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全面实行出租房屋备案和签定治安责任保证书制度,落实房屋出租人的治安责任。加大对出租房屋的治安检查力度,着力解决出租房屋漏管失控、藏物纳垢、重大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提高对出租房屋中制毒贩 毒、制假贩假、销赃窝赃、卖淫嫖娼、设赌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现、打击和控制能力。加强对建筑工地、废品收购站点、劳动市场、公共娱乐场所等流动人口容易聚集的场所、部位的口常检查,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规范经营活动。截止目前,全县共出动警力xxx人次,登记出租房屋户xxxx户,录入信息管理系统xxxx处,签订治安责任书155份。四是宣传教育和处罚“双管”齐下。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充分应用《治安管理处罚法》,督促落实房屋出租人、用工单位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职责,及时与其签定治安责任书,加大对不履行责任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其向公安机关提供流动人口、出租房屋日常变动和违法犯罪信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及时性。五是强化综合治理。充分综治部门牵头作用,牢固树立协作配合意识,主动与公安、建设、城管、人事、人口、工商等部门沟通与联系,互通有关情况和信息,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水平。截止目前,全县共有流动人口子女xxxx名,其中xxx镇167名,xxx镇129名,全部按就近入学的原则,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学校上学,未收借读费,县计生局对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进行了造册登记,按相关政策给予优先服务,县工商局、人事局、信访局按照各自职责加强了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专项行动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的要求,开展了全员流动人口摸底清理登记和录入工作。切实加快公安警务综合信息平台建 设,不断强化信息录入和应用,加快暂住人口、出租房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完善系统实时录入、自动比对、自动报警、网上布控、注销提醒等实战功能,为警综平台建设提供大量完整、准确、鲜活的数据,基本实现了流动暂住人口和租赁房屋信息的微机管理。特别是人口部门按照国家PADIS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平台要求,及时提交反馈信息,提交和反馈率达100%,登记录入工作达100%。公安各派出所在摸排登记流动暂住人口基础上,按照《全县公安基础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加快流动暂住人口信息录入工作,对登记的流动暂住人口的8项主项信息即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照片、公民身份号码、户籍地详细地址、暂住地详细地址,做到必采必录,缺一不可,录入率必须达到100%,对身高、文化程度、发证日期、暂住证编号、联系电话、来暂住地时间、在暂住地服务处所、注销时间8项辅项信息中,每人采录不低于6项。对所有登记的流动暂住人口均纳入了管理,建立专门档案,进行了信息录入,逐步达到了利用公安机关警综信息平台进行流动暂住人口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三、存在的问题

1、工作量大、面广,动态管控任务艰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繁重而巨大的工作量,是需要很大的物力和人力来保障的,因受我县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基本措施及制度的落实仍还不够,公安警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工作也还有落实不扎实的地 方;

2、流入人口安全设施管理不够到位。对外来人口租赁的房屋,对其安全设施管理力度仍有不完善的地方,如:居住的外来人员大都是吃、住在一起,屋内煤炉、液化气随处乱放,私拉乱接电线现象普遍,安全事故隐患较多,因此,对我县的平安创建工作构成了严重威胁。

3、相关部门措施落实不够及时。由于流动人口居住隐匿,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中存在不到位、不及时的问题。部分流入人口归属感不强,尚未形成共建和谐的氛围。

四、今后工作的措施

一是推进社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加强暂住人口登记发证、治安信息员建设等各项基础工作,严密重点场所、部位的治安检查。依法严厉打击混迹于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分子。

二是不断强化组织领导。着眼于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县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三是加强基层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头绪多、任务重的工作,全县各级党组织要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抓,对外来人员 的子女入学等,与本县居民实行同等待遇。公安机关更新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暂住人口、房屋出租户的管理手续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对外来人员坚持平等化、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

四是营造和谐氛围,增强归属感。本着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的生存、生活质量,认真落实流入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在入学条件等各方面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切实强化计划生育服务,对外来妇女实行了与本县妇女“同管理、同服务、同享受”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保障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妇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生服务。开展了流动人口劳动保障权益保护检查活动和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进一步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

5.2014年流动人口管理调研报告 篇五

作者:沈 亮

流动人口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特殊群体。目前王市镇人口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流向城市,流动人口的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随着农村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不仅为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和改变家庭生活状况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改变农民生活观念、生活习惯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因此,加强农村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积极探索农村流动人口的发展出路,对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增加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流动人口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商品和要素市场的迅速发展,自主性迁移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迁移的地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群体。

1、农村流动人口的特点分析

在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中,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女性外出规模和频率逐年提高,女性流动的主动性在加强。外出流动人口文化程度越来越高。

2、农村流动人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流动人口一方面为流入地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为流出地增加了经济总量,并且带回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不但为自己挣回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流动人口管理现状

1、基本情况

流动人口的流动性、隐蔽性、复杂性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相当一部分从业和居所变动频繁、无有效证件、无固定住所、无固定职业。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不正确处理好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势必给户籍地和现居住地的社会稳定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强化和探讨对农村流动人口的管理,是新世纪、新阶段各级综治部门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多年的流动人口管理实践中,王市镇综治办针对难点、突破难点,大胆探索,创新思路,重点抓好流入地、流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形成资源共享。

2、主要做法、成效及经验总结

(1)进一步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两节”前后外出人口返乡的有利时机,进村入户对经常外流人员和有外出倾向的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宣传。

(2)对外流未返乡人员,通过询问家属或亲戚掌握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流出对象取得联系。针对我镇流动人员较多的特点,镇综治办在13个村分别成立互联责任区,并聘任村、组干部担任流动人口协管员,村、组干部是流出人口的直接管理者和联系人,我镇积极发挥其能动性、积极性,建立村、组干部包户联系责任制确保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信息收集到位,随时保持联系,并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平台,做到流出农民信息准确。全面形成了乡村组干部齐抓共管的流动人口新格局,使流动人口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3)倡导农民工回乡创业、建设家乡。介绍了2011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他们提供就业创业途经和思路,指出未来王市镇政府将全心全意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主动、周到、真诚的服务。外出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经营管理经验,掌握了技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后,返回家乡走自主创业自主经营的道路,引进技术、注入资金、带来市场信息,并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当地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业资本的形成,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快了农业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优势,建立由综治委牵头,公安为主,工商、劳动、计生、民政、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集管理、教育、服务职能于一体的流动人口工作平台。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农村流动人口对城镇、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

3、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村流动人口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农村流动人口离开其原居住地,形成人户分离的局面,虽然计划生育部门都强调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管理,但实际上婚育证明管理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部分流动人口利用这一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机会超计划生育。

(2)农村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的课题。农村流动人口中不乏身无长技又盲目流动的,他们很难在城市中找到谋生的工作,这些生活无保障的人会迫于生计可能做出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安管理的难度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3)农村流动人口的生产经营居住条件和环境往往十分恶劣,部分流动家庭对子女无暇顾及,或由于缺乏经济能力,其下一代极易被某些不健康因素感染。农村劳动力外流大多是有知识、有技能、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性别上以男性劳动力为主,留在家里务农的多是老人、妇女、及小孩。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教育管理,也是我镇综治工作开展的一个重点。

4、群众评价及农民期盼

农村流动人口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关系问题、农村流动人口对城市社区生活的适应问题,均为农民所期盼政府予以解决的问题。

三、对策分析和政策建议

1、解决农村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对策

对农村流动人口要准确掌握其动态,对将外出的流动人口要掌握其流入地信息,并及时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协查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档案和反馈情况。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平台,及时了解动态和生活情况,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农村流动人口对城镇、新农

村建设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同时,充分享受发展成果。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对流动人口的综合管理,把流动人口的负面社会效应降至最低点。防止两地都管不到的“真空”状态的出现。

2、今后农村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政策建议

(1)要积极为人口流动创造宽松的环境。城市凭借户籍堡垒构建的住房、医疗、教育和养老等一系列排他性的社会福利,限制了农民参与工业化的权利,限制了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因此,要剥离与户籍制度相联系或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规定,使得农民通过自由迁移来改变身份和分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2)要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转移农民的就业竞争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长期因素,从根本上看,应该增加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强化技术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镇农村的社会保障刚刚起步,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与土地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容易出现非农产业劳动力向农村和农业回流,造成就业的不稳定。而且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也制约着农村消费的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制度,扩大

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

(4)建立专门针对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管理服务机构。要建立免费的为农村外出劳动力提供就业服务和咨询的管理机构,提供就业信息和指导。完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调控机制,从主要依靠行政管理手段调控尽快过渡到主要凭借市场机制来调节。统筹农民工管理和当地城镇居民的管理,为农民进城打工创造宽松的坏境,帮助农民工实现公平的就业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之后的在城市的稳定。

王市镇计生办

6.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调研报告 篇六

—城市里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城市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进一步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人口的流动将会进一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以更大的幅度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四面八方较为落后的农村,对整个城市管理的要求缺乏了解,加上总体系质偏低,给城市稳定和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很多的难题。解决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稳定和繁荣,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制约城市的持续发展。因此,流动人口工作的好与差,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管理水平。流动人口的作用与问题自80年代初,全国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从几千万,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到2007年以后的近2亿人。,在所街流动人口密集地,建立了与街道政务中心各项功能相类似的融管理、教育、服务为一体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站”。服务站在上级主管部门和街道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该站有公安、计生、民政、劳动、工商、税务、房产、市容等部门参与,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专职协管员实施工作,形成了上下一致,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采取了一家牵头、一套班子、一个网络、一证许可,一站式管理的方式,结合多年实践,从广大流动人口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开展系列社区服务,把强赶硬堵的老做法改变为正确引导和教育服务为主,实行了流动人口常住化管理。先后创立和组建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属首家的流动人口社区服务中心、党支部、民兵连、法制教育培训中心、纠纷调委会、维权站、团支部、妇联等10个相应的组织网络、各项制度、《条例、法规》、工作流程示意图等规范上墙,实行窗口式一条龙文明服务,方便流动人口,接受流动人口监督,按300:1的比例,选配了素质好,有能力的22名同志担任专职协管员,其中专职负责计生、医疗、保健服务的人员2名。服务站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依照法律法规对流动人口、房屋出租户、用工单位依法实施管理;

2、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工作、生活、居住等情况,为各职能部门提供可靠的管理信息;

3、为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挖掘发现各类线索,配合执法机关,打击流动人口中的违法犯罪;

4、及时排除纠纷矛盾,维护社会安宁;

5、积极引导,深入服务,加强教育,提高流动人口整体素质,带领流动人口参与文明社区创建;

6、大胆探索,不断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服务城市管理,开辟科学管理新途径。问题与对策——几年来针对地区流动人口实际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人口流动性大,对城市管理及相关法规不了解,易违法犯罪。)对策:强化法治,抓源头管理。把私房出租户、用工单位、私营业主确定为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人,将流管工作分解条块,责任到人,变成甲、乙双方共同的义务,同时与责任人签订一年一度的管理责任书,明确双方责任,义务和奖惩细则。私房出租户必须办齐两证(治安安全许可证和房屋出租赁证)后,才允许出租经营,用工单位必须按劳动部门规定,办齐手续,才能合法用工。在管理上,要求责任人不得向“三无”人员出租房屋,提供就业,并负责向承租房屋或单位内部的流动人口,按照致流动人口一封《信》的内容和要求,经常不断地进行市容卫生、计划生育、治安防范等方面的教育,协助服务站做好登记办证工作,做到来有登记,走有注销,使责任人成为管理信息员、法规宣传员,为规范流动人口管理把住教育和管理的第一关。

7.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5月在广州市萝岗区所辖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妇保卡档案的所有流动人口孕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其中流动孕产妇定义为非萝岗区户籍, 来萝岗区工作或居住≥1个月且孕期在13周以下的女性。

1.2 调查方法

采用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干预前调查在调查对象建立妇保卡档案时实施,实施干预措施后6个月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两次调查由同一批调查员使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问卷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艾滋病流动人口健康调查问卷”修订而成,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信息、艾滋病知识及态度和行为等题目。调查员统一培训, 问卷匿名填写,现场回收,并随机抽取10%的调查问卷复核,填写符合率>90%为合格。

1.3 健康干预方式

本研究期间由调查员对调查对象实施艾滋病健康干预,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向调查对象发放1份艾滋病宣传材料;2次手机短信宣传;邀请参加1次知识讲座。干预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国家相关政策等。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t检验、χ2检验比较分析干预前后调查对象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与正确率以及行为改变情况。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共调查512人,年龄以17~29岁居多(78.1%);文化程度以高中及以上为主(77.9%);职业以职员和个体从业者居多(55.2%);户籍以广东省其他地区为主(40.4%);在萝岗区居住时间以1~2年为主(73.8%)。

2.2 干预前后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显示,与干预前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12.96±4.59)分相比,干预后调查对象平均得分(17.82±3.51)分显著提高 (t=17.15,P<0.05)。其中,艾滋病母婴传播途径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5.2%提高至干预后的93.0%(χ2=250.5,P<0.01); 干预前分别仅有57.2%、53.1%和35.7%的调查对象认为共用毛巾衣物、礼节性接吻及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的, 干预后回答正确率分别提高至85.5%、84.2%和78.5%(P< 0.01)。调查还发现,干预前调查对象对国家艾滋病“四免一关怀”、广州市“孕产妇免费筛查艾滋病”政策的知晓率低,干预前知晓率分别仅为28.4%、35.9%,但干预后分别提高至80.6%、80.9%(P<0.01)。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

2.3 干预前后态度情况

与干预前艾滋病相关态度平均得分(11.54±2.17)分相比,干预后平均得分(12.65±1.81)分显著提高(t=9.33,P< 0.05)。其中,干预前有67.6%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防控与本人无关,59.2%的认为能与艾滋病亲人朋友正常相处, 65.4%的人认为丈夫应该做艾滋病检测,干预后态度正确率分别提至87.6%、79.6%和84.4%(P<0.01)。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改变情况见表2。

2.4 干预前后行为情况

干预前,仅有19.0%的调查对象每次使用安全套, 59.3%会到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治疗生殖系统感染,干预后百分比分别提高至40.8%、68.5%(P<0.01)。调查还发现, 干预前后调查对象感染HIV愿意向医护人员求助的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91.0%和98.0%,但是干预前后自愿接受HIV检测的比例较低,分别仅为30.1%和38.7%。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以流动人口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健康教育干预前后有关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宣传材料、电话短信和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提高流动人口孕产妇有关艾滋病知识,改变对待艾滋病及感染者的态度,促进养成积极预防艾滋病感染的行为。

目前,我国HIV母婴传播情况和传播率尚未清楚,根据国家疾控中心艾滋病疫情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妇女儿童艾滋病感染病例和母婴传播感染病例的比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我国HIV通过母婴传播方式导致疫情流行形势严峻。在本次调查期间,共发现4例HIV阳性的流动人口孕产妇,阳性率高达7.8‰(4/512),而2011—2012年萝岗区仅发现2例HIV感染者,其他城市(北京、杭州和上海)流动人口的类似调查均没有发现阳性[5,6,7],提示目前萝岗区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人群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

%

本次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孕产妇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认识仍存在一定误区,如50.0%左右的调查对象不知道母婴传播途径,并认为共用毛巾衣物、礼节性接吻能感染艾滋病;70.0%左右的调查对象认为蚊虫叮咬能传播艾滋病。另外,流动人口孕产妇对国家“‘四免一关怀’政策”与广州市“孕产妇免费筛查HIV”等相关政策不了解,知晓率仅为30.0%左右,但健康教育干预后效果显著,知晓率能提高至80.0%左右。提示针对流动人口孕产妇人群进行艾滋病健康宣教干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应重点加强国家艾滋病防控和治疗等政策的宣传。

调查显示,干预前流动人口孕产妇对艾滋病病人有一定“歧视”态度,如干预前仅有59.2%的调查对象认为能与艾滋病亲人、朋友正常相处,干预后提高至79.6%。说明采取干预措施后,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态度改善明显。建议对流动人口包括孕产妇进行艾滋病知识深入和广泛的干预教育,通过提高人群的艾滋病知识水平,促进人群对待艾滋病态度的改变。

目前,广州市对孕产妇(包括流动人口)实施HIV免费筛查,调查结果显示干预前仅有30.1%的孕产妇在孕早、中期做过艾滋病检测,即使实施干预措施后,愿意进行免费筛查的比 例才达到38.7% , 低于唐友 池等[8]的调查结 果 (41.26%),高于马碧蓝[9]的研究结果(32.7%)。其原因可能与孕产妇人群中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缺乏、不了解政府艾滋病筛检政策有关,可在今后的工作中做进一步研究。

本次调查实施的干预方式以健康资料、短信和讲座教育等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为主,干预后流动人口孕产妇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都产生了明显效果[10],提示针对特殊人群仍可以采取相对传统的宣教干预模式。随着网络的发展,干预模式亦可选择微信等网络新型的自媒体方式开展,实施知识全方位爆炸式的宣教,值得今后在艾滋病干预措施中借鉴。

摘要: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孕产妇艾滋病的认知现状并分析健康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萝岗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有妇保卡档案的流动人口孕产妇512人作为调查对象。通过两次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比较健康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结果 艾滋病相关知识中,干预后平均得分为(17.82±3.51)分,高于干预前的(12.96±4.5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15,P<0.05);干预前分别有57.2%、53.1%和35.7%的调查对象认为共用毛巾衣物、礼节性接吻及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的,干预后为85.5%、84.2%和78.5%(P<0.01);干预前“四免一关怀”、“孕产妇免费筛查艾滋病”政策的知晓率为28.4%、35.9%,干预后分别为80.6%、80.9%(P<0.01)。相关态度中,干预后平均得分为(12.65±1.81)分,高于干预前的(11.54±2.17)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9.33,P<0.05);干预前67.6%的调查对象认为艾滋病防控与自身相关,59.2%的认为能与艾滋病亲人朋友正常相处,干预后分别为87.6%、79.6%(P<0.01);相关行为中,分别有30.1%和38.7%的调查对象自愿在干预前、后接受HIV检测。结论 流动人口孕产妇对艾滋病认知不足,通过健康教育材料、短信和讲座等宣教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其知识水平,改变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促进预防感染的行为改变。

8.流动人口管理调查报告 篇八

一、家庭因素

1.家长学历不高,不能处理好孩子的学习问题。从现有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基本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

2.家长和孩子缺乏沟通。在调查中,有65%的父母一天工作要10至12小时。这是流动人口迫于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

二、外部因素

1.学校教育机会缺乏。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

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主观上不愿上学,指的是流动家庭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送孩子上学的情况。

2.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

首先,流动家庭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一方面,同老乡住在一起会带来一种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对于那些因为方言口音而难以同当地人交流和感到受当地人歧视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而言尤有裨益。另一方面,同当地居民住在一起则使流动家庭特别是其子女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其次,由于流动家庭居住地方经常变动,带来社区环境的经常变动,从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对于许多流动家庭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由于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缺乏相对稳定的社区环境,其子女的社会化和城市化过程被多次中断,造成了其子女社会化和城市化的不充分状态,无疑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往往导致家庭教育无法顺利进行。

3.同龄群体。所谓同龄群体,指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群集合体。同龄群体对个人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流动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是流动家庭子女社会化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

子女随着父母进入城市后,其同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数量的减少。这是因为,在农村中由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的亲近,同龄群体中同学朋友往往比较多,有时一个村子的孩子差不多就组成一个同龄群体。而在流入城市后,由于原有的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本上消失,流动家庭子女的同龄群体数量明显减少。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流动儿童同龄群体中本地儿童数量不多,以流动儿童为主体的同龄群体带有极强的边缘色彩,这种同龄群体的边缘性,不利于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的正常交往,从而加剧了自身地位的边缘化,甚至造成了流动儿童之间不良行为习惯的相互传染。

4.大众传媒。流动家庭子女在随父母流入城市后,感觉最明显的一个现象便是大众传媒比以前更加丰富多样了。丰富的信息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社会知识,激励孩子向成功人物学习;同时也满足了孩子的娱乐需要,充实了孩子的课余生活,缓解了孩子的孤独苦闷情绪。

但是,信息量的增加对孩子的教育也产生了明显的消极作用,不健康传媒中(包括影视、读物等)大量的暴力、色情信息腐蚀了孩子原本健康的心灵,大量的虚假信息混淆了孩子的视听,孩子因为过量的信息而产生了迷航现象,显得无所适从。

5.地方制度。从地方制度因素来说,流动家庭在子女家庭教育上出现的各种失调现象,其根源在于我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以及为维护和巩固这种城乡分割体系而设立的户籍制度。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的最大影响就是户籍歧视,流动家庭及其子女往往因为其农村户口兼流动人口而被当作“三等公民”,遭遇诸多不合理的待遇。

三、对策及建议

流动人口是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调查中发现一半以上的家长根本没有接触过家庭教育知识,再加上流动人口家长文化素质偏低,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严重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汇集社会各方力量,依托大众传媒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渠道、全方位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教育效果。

2.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家庭文化是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家长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创设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氛围。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有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学习小空间(哪怕是只有一张小桌子的小角落),不要只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要注重孩子的精神生活。

3.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上一篇:我眼中的他作文600字下一篇:日记300字小学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