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优秀教案

2024-07-17

《芦花荡》优秀教案(精选10篇)

1.《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一

芦花荡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一、导入部分

引导学生注意这篇小说与以往读过的战争题材小说或者看过的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作的风格不同之处,进入学习。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拟定“你喜欢这篇小说吗?喜欢小说的那些方面?”来确定学习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识教师归结到“人物形象美、环境美、语言美”三大方面并且板书,作为探究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1、处理生字词

2、概述小说内容

三、走近“老头子”

赏析老头子这一典型人物形象。

阅读提示:跳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老头子”的精彩之处标记勾画出来,加批注。

思考:

“老头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陈述理由。

1.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展示探究学习成果:

抗日热情高涨的人(二、五段);

老当益壮的人(三、四、五段);

自尊自信的人:

“每天夜里”、“每天傍晚”;三个“不怕”;三处“明天来看吧!”以及大菱受伤以后集中地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

爱憎分明的.人:

对两个孩子和爱和对敌人的恨“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智勇双全的人(诱敌上钩、痛击鬼子)

3.分角色朗读体会“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4.迁移训练,丰满人物形象:

从两题中选一题:

(1)二菱躲在荷叶底下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2)晚上“老头子”回来后向大菱转述白天痛击鬼子的经过。

5.深化“老头子”形象,分析其典型性和代表性:

小说为什么塑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干瘦的老头子形象,而没有塑造一个高大魁梧、身强力壮的硬汉子英雄形象。

(传奇性、典型性、代表性;男女老少全动员,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走进“芦花荡”

欣赏环境描写。

过渡:倒数第二段“他狠狠地敲打……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文中类似的精彩的景色描写还有很多,请找出来加以分析、欣赏。

1、自主学习;

2、展示;

3、指导朗读,读出情境和趣味。

语言美的分析穿插在二、三环节中

五、“荷花淀派”的创作风格

思考: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如诗如画,“老头子”的形象塑造趣味横生、丰满有加,这与当时残酷的抗日战争形势协调吗?难道不矛盾吗?谈谈你的看法。

教师小结: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抒写风云变幻的人生,从而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创作风格:

以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

六、几分钟自由质疑时间

七、课堂小结,推荐阅读《荷花淀》

2.《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二

能力目标:1)通过诵读、复述故事情节。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2)紧扣小说特点,从情节、人物、环境三方面分析课文,分析小说的基本方法。3)揣摩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品味语言,提高描写能力。

情感目标:1)体会孙犁小说诗情画意的语言美。2)领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3)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掌握小说通过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

教学设计: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扉页的彩色图片——白洋淀,白洋淀有“华北明珠”之称,但在七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在抗战时,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同学们熟知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的抗日老英雄。

二、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能简单地复述故事情节。

1、把握课文内容,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问题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学生明确: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问题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几句话复述下故事情节。给两分钟时间让同学们准备一下,请两个同学回答。(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

2、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

问题1:本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主要写了些什么?

明确:全文共63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背景:日本帝国侵略中国,老头子破坏鬼子计划。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铺垫)第二部分:(9—13)开端:老头子帮助两个小女孩渡江——护送;第三部分:(14—54)发展:大菱被鬼子打伤,老头子感到羞耻——受伤;第四部分:(55—62)高潮:老头子为大菱报仇而打鬼子——报仇(情节的一波三折);第五部分:(63)结局:二菱见证老头子是英雄;

3、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掌握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问题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明确:老头子。主要描写了他护送两个女孩到苇塘和用计杀鬼子的故事。

问题2:那么本文作者是怎样刻画主人公的?找出来分析。

1)“撑船的……手里拿着一枝竹篙。”(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老头子……特别明亮。”(有衣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老头子精明强干、敏锐机智,老当益壮等特点。)

语言描写:1)“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2)“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3)“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憎分明,对抗日队伍满怀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

心理描写:“谁知道……这老脸呀!”(老头子因未能圆满完成任务而懊悔,内疚,自责的心理)

问题4:好,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作者通过以上四种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明确:老英雄的形象。老当益壮、精明干练、满怀自信、勇敢无畏藐视敌人(回归原文,学生寻找,师总结)

问题5: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过于”有非常的意思,老头子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另一方面,确实有过头的意思。③大女孩子之所以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是有关系的。①小女孩子洗脸,大女孩子还警惕一些,老头子却说“不怕,洗一洗吧”,洗脸有响声。②老头子以为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照不见他们,事实上探照灯把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这些都是他过于自信以致有点麻痹的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说“过于自信和自尊”,是老头子性格的核心,他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可信,有他的优点也不避免的有自己的缺点,这样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啊!)

4、我们分析了老头子,老英雄的形象,是不是有点传奇色彩啊?

3.《芦花荡》中的景物描写 篇三

例一:“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镜子一样平”突出的是阳光照耀下的淀水的“平”与“亮”,而“蓝天一样清”则强调淀水的“清”,是“水天一色”。“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衬托的是水之“清”。这样巧妙地寓情于景,不仅强化了老头子的传奇色彩,而且还通过暗示鬼子的愚蠢来赞扬他的智勇双全。本来,按照常理,在这样的地方,稍微细心一点的人,是不难发现水中枯木桩子上系着钩子的。但鬼子一则为老头子的举动所迷惑,二则为新鲜的莲蓬所诱惑,一个个成了笨头笨脑的蠢猪。敌人的愚蠢正反衬了老头子的智勇双全,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

例二:“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洒。”

这是老头子为受伤的大女孩报仇后,“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为什么鲜嫩的芦花在他眼里显得格外地美丽?这是由老头子杀敌解恨之后内心萌发的轻松、愉快的情绪所决定的。

例三:课文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属于多项描写。对于多项描写,应该以先分后合的方式赏析、体味。

所谓“先分”,指的是从具体情况出发,把景物分成若干景致,然后一一分析。我们可将景物一分为四,其中一个就是“天空的星星”:“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这里明写星星暗写淀水,还暗示了“风”的存在,用的是烘托法。只有淀水晶莹明澈,星星水能倒影在淀水里;只有随着微风的轻拂,水面才能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从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其他几处,请同学们试着分析一下。

所謂的“后合”,指的是在具体分析之后,有所归纳与总结,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合”:这段景物描写富有生活实感,把读者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之中,很自然地成了后面故事的铺垫,艺术上融情入景,寄托着作者深沉的情怀。

技法小结:赏析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善于概括景物的特点;2.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3.分析景物描写所渗透的人物的情感;4.分析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5.分析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渲染气氛方面的作用。

4.教案:《芦花荡》 篇四

课题:《芦花荡》

课型:新授 执笔:崔华丽 审核:邱道刚

教学目标:

1.自学、积累生的新词,通读全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理清文章结构,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3.了解故事的传奇色彩,体会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4.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5.从文章内容体会出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教学重点:体味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分析老头子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富于特色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展示学生

(一)目标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故事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学生自学

1.完成下列“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我的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竹篙(gāo)飒飒(sà)转弯抹角(mî)泅着(qiú)白洋淀(dià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寒jìn(噤)zè(仄)歪 yào(疟)子

(3)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ā(抹布)tí(提取)yào(疟子)

抹mǒ(抹杀)提疟

î(转弯抹角)ī(提防)nüè(疟疾)

(4)解释词语

监视:从旁监察注视;监督察看。

央告:恳求。

泅:浮水。

尖利:尖锐,锋利。

我的搜集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他1936年在河北安新县教过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此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天津日报》工作,继续文字创作。后来,孙犁将自己解放前及解放初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这是他最高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其中《茶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

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旗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1982年,任教将从事文学事业以来所能收集到的绝大部分作品,辑成《孙犁文集》。

2.完成学案中“我的自主学习”中“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我的合作探究①

(1)熟读课文,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复述出本文的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老头子在水淀自由出入,当交通、运粮草、送干部。第二部分(9-29):护送两个女孩,大女孩受伤,老头子发誓报仇。

第三部分(30-38):诱鬼子上钩,敲打鬼子头,讨回血债。)

(2)本小说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感知全文内容,请根据文中的相关描写思考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下面的句子回答。这是一个老当益壮的老头子。(这是一个爱憎分明的老头子。

过于自信和自尊

智能双全

具体分析见教参)

(3)读完全文,我们觉得老头子是一个很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这要归功于本文的人物描写艺术。思考探究,本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敌人的监视封锁那么严,而年近六

十、身体干瘪且不带一枝枪的老头子却能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由出入,他的精神是那么地悠闲,让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让我们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老头子确实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老头子向鬼子报仇,也很具有传奇色彩。文中先用两个女孩的怀疑来反衬,接着任教又直接写他复仇的过程,对于老头子事先的计谋安排,只字不提,让读者自己回味,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4)文中的景物描写很有特色,试找出一两句来,领悟其中的妙算,并想想景物描写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见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二、师生互动

(一)展示教师

1.教师检查、纠正、补充学生“我的积累”“我的搜集”

2.教师检查并与学生交流“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

3.学生就本文学习中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完成“我的合作探究②学生的疑问”

第三课时

三、展示运用

(一)我的展示运用

本文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活跃在冀中平原上的抗日老英雄,作者生动的描写让他就站在了我们面前,还有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也激起了我们对祖国山水的热爱。请仿照本文的写法写我们身边的人或熟悉的景物,要写出物色。

(二)巩固与练习

1.巩固“我的积累”“我的搜集”“我的合作探究”

2.完成“我的练习提高”

采蒲台的苇

①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②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③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④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⑤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⑦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⑧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有!”

⑨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⑩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⑾“没有!没有!”

⑿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请从第①段中找出一个比喻句来,品味其妙处。

答:

2、阅读第②段文字,概括不同苇的不同用途。

答:

3、“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名胜”?

答:

4、“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此句一语双关,赞美了____________,更隐含着____________。

5、文中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请说说其作用。

答:

6、全文采用____和____手法,塑造了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

附答案

1、“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形象地说出了“人”与“苇”密不可分的关系。

2、大白皮和大头栽:织炕席;正草:铺房、填房碱;白毛子: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

3、一方面因为好看,风景优美;另一方面是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

4、采蒲台的苇美对这里人民抗日英雄事迹的由衷赞美

5、塑造采蒲台英雄儿女平凡而伟大的人格与灵魂,抒发对抗日根据地人民的钦佩之情。

6、寓情于景;白描

5.芦花荡教案 篇五

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运用这些方法去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3揣摩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进而品味孙犁“荷花淀派”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意蕴之美。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

1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 ﹙一﹚给生字注音

提防()

苇塘()吆喝()

蹿

()一梭机枪()

﹙二﹚自学深思

放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复述故事内容。

2本文是哪种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3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主人公的? 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三 教

﹙一﹚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1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夜间穿越封锁线时,遇到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2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3刻画手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4本文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言之有理即可)

﹙二﹚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

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始终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代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为,也不写其用意,写老人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练 给生字注音

提防()

苇塘()吆喝()

蹿

()一梭机枪()

第二课时

一 导

同学们,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对那位白洋淀里的抗日老英雄有了很深的印象吧!是啊,这得归功于孙犁,因为正是他的妙笔,才让我们结识了一位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们再次走进白洋淀,再次走进《芦花荡》。二 学

仔细品读课文,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看谁说得又多又准。

以“我认为老头子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格或品质),我从_____________(句子或段)看出。”为句式。

学生自由回答 三 教

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其中人物是最主要的要素,小说创作最大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形象,而编织故事情节、渲染环境描写的目的则是为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而服务的。那本文的环境描写有哪些呢?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1品读小说开头一段的景物描写。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例:“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样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2小说写两个女孩在革命队伍里逐渐成长的过程,也穿插不少景物描绘,同学们能否找出来,加以品析?

例句:“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们,大的不过十五,小的才十三。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例句品析:把女孩们的逐渐成长描述得多么富有生活韵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既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行军,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3同学们在品析中找出例句,小组间相互品析。

(1)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写出了老头子的身轻如燕。)

(2)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环境宁静、优美。)(3)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以景写情,表现了老头子的沮丧。)

(4)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为下文鬼子出来洗澡,老人智斗鬼子做铺垫。)

(5)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以静写动。)

(6)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老头痛打鬼子,内心痛快,故眼中的花格外美。)

小结:从这篇小说的景物描写可以看出,孙犁笔下的景物,不单纯是一种点缀,而是蕴涵了深远的寄寓在内的。在他的小说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因而,它们决不是几颗游离的珍珠,而是作品内在气质的结晶。四 练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五 作业布置

6.《芦花荡》教案 篇六

高密市银鹰文昌中学 王 亮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故事内容,培养爱国情感。

2、朗读小说的精彩语言,分析人物的传奇色彩。

教学重点:赏语言,品形象 教学准备:学生学案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主题曲《八路军拉大栓》配上白洋淀优美图片。检查课前准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古有北地西湖,现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白洋淀水域辽阔、风光旖旎,在这片美丽的水乡,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看,这是谁?(出示小兵张嘎的图片)机智勇敢的嘎子有着一身的水把式,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芦花荡》,去认识这位老英雄。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预习得怎样?好,请同学们拿起红笔对照大屏幕内容,同桌互相纠错、改错。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易写错的字:寒噤()

蹿

()

仄歪()

泅()

....易读错的字:提防()

竹篙()..疟子()剥

削()

..疟 疟疾()剥莲蓬()剥

..

2、文学常识。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著有

,该集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内容主要反映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一带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生活的情景,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芦花荡》与

为“姊妹篇”。语言简练质朴、清新明净。

(2)小说的三要素是:

、、全对的同学请举手?从预习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或:你觉得哪些内容得特别强调一下,保证下次不错?错了的同学加油哦!)

三、整体感知,走近故事

同学们已经读了文中的故事,小说主要人物是?还有谁?(老头子、大菱、二菱)如果以二菱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你会流畅地复述故事吗?请同学跳读课文,作好复述的准备。

提示:故事背景

地点

人物

外貌

主要工作

接到的任务

护送人姓名

护送过程(洗脸

探照灯

挂花

打退堂鼓)

有了复仇的计划

第二天天气

鬼子们的活动

老头子的巧妙布阵

痛打鬼子 在学生复述故事的时候,教师随机引导故事情节:(护送、复仇)

四、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二位同学的复述把我们带到了惊心动魄的场景,同学们很会读书,但老师更期待的是有没有一个同学从文中读出问题来呢?(为什么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他为什么半路上要把女孩子扔在淀里?)你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正是人物形象的一部分,冒昧地问你一下: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全班同学的意见如何?老师这节课就教给大家一个本领: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等描写手段以及抓住重点的字词,来分析人物的形象。

1、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老头子为什么这么自信、自尊?他还是一位怎样性格的老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结合具体语句点评分析。

2、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长调控好,让每位同学都精彩起来,之后向全班同学展现你们的智慧和魅力!

3、汇报交流。

好,我们来汇报交流人物的性格,先来看刚才同学们提出的疑难问题吧?首先我们让支持“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同学分析一下!注意一定要抓住人物描写的手段及重点字词。

(1)自信自尊。

学生可能会找到下列内容:

a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两个“什么”和“一......切”可以看出他胸有成竹)

b “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语言描写一方面体现了老头子对两个孩子的喜爱,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自信的特点)

c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一个“俊”字体现了老头子的慈祥、自....信)

d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语言描写体现了他过于自信的特点)e “她挂花了!”老头子没听见,拼命地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地说:“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f学生汇报第39—43段。(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头子内心的复杂及强烈的自尊心)g汇报第47段。(心理描写突出了老头子非常自责、非常懊悔的心情,从而体现了他的自尊)

那认为老头子自信自尊“不过”的同学该如何分析呢?

(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在当时战争的岁月里,两个孩子就如惊恐的鸟儿,老人不想让她们担心,老人对这两个孩子非常喜爱,所以才这样说的,之所以如此自尊是因为对孩子的责任感)教师随时点拨: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自信当中透出的慈爱呢?

是啊,刚才同学们分析得有理有据,有血有肉,非常精彩,展示了我们二中人的魅力。确实,老人非常自信,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关爱孩子的基础上的;他确实很自尊,但这种自尊是建立在对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之上的。为了进一步体会这种自尊,这种责任感,我们来看

第47段,朗读引导:哪一句让你的感受最为强烈?(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这老脸呀!)哪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老人的无地自容?谁能更愧疚,更自责地读这一句?

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偶有失误,他就痛苦得如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我们一齐来读,读出老头子的懊悔和伤心。

(2)智勇双全。

除了自信自尊,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勇敢、机智)哪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的智慧和谋略?

a“张皇失措”(理解张皇失措的意思,体会神态描写可以看出他很机智,演技很高)b“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一个“才”字可以看出老头子善于引诱敌人,有着很.高的表演才能)

c“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 .d“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架船的本领高超,引得鬼子团团转)

e第55段“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悠闲的神...........情,看出他的勇敢)

老头子手无寸铁就能把敌人周旋于股掌之间,这足以看出他的智慧,有人说经典作品就在于它能够使每个读过它的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还有那些人物形象是越琢磨越有味道。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到前台来表演,找另一位同学朗读老头子智斗鬼子的过程。

教师评价:我们的同学可以去当舞台演员和配音演员了。掌声鼓励!那老头子还有没有其他的性格特点?(有柔情,有热血)

(3)爱憎分明。

a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b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孩子)

c“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动作描写表明老头子意想不到,因怜爱而惊奇)

d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动作描写表明老头子迫不及待地救....孩子,体现了他的关爱)

教师小结:多么俊的孩子呀!可是孩子受伤了。多么美的芦花荡啊!可是被鬼子占领了。你说恨不恨。“恨”哪个地方表现得最为突出呢?

e“敲打顽固的老玉米”(恨).教师顺势引导:好我们一起齐读61、62痛打日寇的两段,大家看,哪些字我们应该重读?(“砸”、“狠狠地”、“敲”)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愤怒)让我们一齐体会痛打日寇的酣

畅场面!集体朗读。

4、引入环境描写

当老头子凭着自己的一身绝技痛打鬼子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心情的?

(学生读第62段,写了他高兴的心情,从“鲜嫩”“展开的”“紫色的”“迎风飘撒”几个词语可以看出,由此可见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渲染场景气氛。)出示投影,朗读指导。

其实文中有不少语句写得富有诗情画意,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你能找到这样的环境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可能会找到:

a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环境描写写出了抗日军民的乐观豪情)

b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景物描写烘托了“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狠狠地”、“钻”表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与敌人斗争渲染气氛)

c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失落的心情)d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景物描写衬托出老头子对敌时的悠闲,显示了老头子的自信)

战争在孙犁笔下,已褪去了它那狰狞的面目,有浓浓的诗情画意。原来,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是突出抗战军民的乐观精神。

5、假如你就是苇叶下面的女孩子,看到了单身痛打群寇的场面,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情不自禁地说些什么?(学生围绕“英雄”、“内疚”等说都可)

教师顺势引导:同学们,你看文中的老头子一脚的泥土气,一身的鱼腥味,他没有响亮的名字,只是千千万万个普通抗日英雄的代表,他自信自尊、勇敢机智、爱憎分明,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的形象愈渐鲜明,他毫无疑问是我们效仿的英雄!

五、拓展延伸(时间允许的话)

平日你读过或看过哪些反映抗战英雄的书籍或影视作品?(《小兵张嘎》《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或央视正在热播的《平原游击队》等)

六、课堂小结

7.《芦花荡》教案设计 篇七

1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2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流程图

①芦 花 荡

孙犁

②发生

③发展

④高潮

⑤语言 抗日的热情

⑥动作 爱憎分明

⑦心理 自信和自尊

⑧外貌 智勇双全

⑩技法

a反差对比

b反衬

c引发联想,让读者顿悟

讲解链接

① 板书课题,回顾课文内容

在上节可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找出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理顺文章脉络。

② 在交代了老头子的身份和业绩后,课文写出了本故事的发生:老头子载两个女孩回芦花荡。

③ 在经过敌人封锁线的时候,大女孩负伤,老头子的自尊受到挫伤

④ 为给女孩报仇,老头子智斗鬼子。

⑤ 分小组,学生找出课文中老头子的语言,体会人物性格。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抗日的热情)

不怕,洗一洗吧 (自信和自尊)

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自信和自尊)

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等到明天你们看吧(爱憎分明)

⑥ 找到老头子的动作,然后请几个同学表演,在表演中体会老头子的性格

⑦ 心理描写重点突出老头子自尊自信和受到挫伤后的心理反差。

⑧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关于老头子的外貌,重点突出他的老来,这样的年纪,本该安享晚年,可他却战斗在抗日的第一线,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体现了他的英雄性格。

⑨ 引导学生联想所学知识,进而感受到民族解放大业还有千千万万个象老头子这样的中国人。

8.芦花荡语文教案 篇八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赏析“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3、在回味故事情节中,品味老头子的传奇色彩。

4、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性格,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看过)那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吗?(河北白洋淀) 影片中那涌起阵阵绿色涟漪的芦苇,那夕阳斜照下深沉宁静的芦苇,那一望无际的水域深深吸引了我;小英雄嘎子的机智勇敢更是让我惊叹。今天,我们将再次踏进白洋淀,去认识一位老英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芦花荡》。

二、作家作品介绍:

(有哪位同学来说说作者简介,哦,你来说。)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荷花淀派代表作家。

2、哦,说得不错,老师再向大家补充一点:孙犁年轻时曾在白洋淀生活过一段时间,对那里的人和事很熟悉,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他曾经满含深情地说: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帷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在《芦花荡》里,作者将这种力量赋予一个老人,演绎出一段悲壮地传奇!

三、绘声绘色说老人。

1、这究竟是一位怎样地老人,请同学们从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说说老人给你的印象。(为了节省时间,我给同学们分了四个大组,每组从一个方面来找就行了,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从 描写,我看到了一位 的老人。)

答案示例:①“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师也看到了一位“瘦而有精神”的老人。)

②“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他找不见我们。”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这位同学是从语言上来说的,主要体现老头子的“自信和自尊”)

③“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老头子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说得真不错,这是从动作方面来写的,体现老头子“敏锐机智”“自尊”。)

④”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大江大河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哦,这位同学读得可真好!把老头子那种愧疚、难过的心情读得绘声绘色。请同学们也来用心读一遍。

总结归纳:随着同学们精彩地回答,老头子的形象变得更加清晰了!他是一位瘦而有精神,自信自尊,动作敏捷的老人。

四、立足情节品传奇

过渡:这位干瘦得老人,年近六十,应该在家养老了,可孙犁笔下这位老人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演绎着一次又一次的传奇。

1、请同学们找一下,这篇小说的哪些情节富有传奇性?用“老英雄奇在

”这样的句式来述说传奇!

答案示例:老英雄“奇”在:他手无寸铁,却神通广大。

老英雄“奇”在:他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却特别有精神。

老英雄“奇”在:他没有一支枪,却让十几个鬼子送了命。

老英雄“奇”在: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悠闲地撑船出入。

老英雄“奇”在:在白洋淀迷宫似地水道上,自由行进。

过渡与总结:老头子的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奇在他悠闲乐观的情绪。那么老师想再问一句:这样的一位老人,为什么会演绎传奇?

在被压迫中激发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情感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在战争中练就出的智勇双全的本领让他有了神奇的表现。

五、联系背景悟精神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难以想像在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民过着怎样一种水深火热的生活!但历史却清晰地让我们记住了这些曾在抗战中奋不顾身的有名或无名英雄!他们是正义的象征,和平的缔造者!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英雄们致敬!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做个新时期的英雄,用知识武装自己,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六、满怀敬意写英雄

9.《芦花荡》课文教案及反思 篇九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 “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 “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10.《芦花荡》优秀教案 篇十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动作描写)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从称谓推断出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动作描写,两次重复,沉稳、足智多谋)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技艺高超)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1945年8月于延安

教学内容:通过分析老头子“英雄”的人物形象,学生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答题技巧。

整体与局部。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人物的一段对话、一个行动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暂定)

二、导入:1.XXX,你知道小说一般从哪些方面出题,为难你们吗?

2.好的,那么就从人物形象来讲一讲,出题人是如何为难你们的。现在呢,XX,你先阅读这一则小故事,并且思考文中的老头子是一怎样的人呢?(在学生看到此篇文章时,可以提问,你是否似曾相识呢?)(五分钟)

如果学生需要了解课文:可以讲解故事内容梗概:一个干瘦的、眼睛特别明亮的老者撑着一只小船,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甚至也不穿一件像样的衣服(除了那件蓝色的破旧短裤),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般驰骋,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稻米和肥鱼的香味,才和歌声一起从苇塘里飘出来;靠了他,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却发生了意外,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有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他感到自己蒙受了耻辱,无脸再见苇塘里的战士;但他到底将船驶到苇塘边,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窄窄的入口。他发誓为女孩子复仇:“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三、分析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1.请xx先告诉我,本文中找出哪一个词可以概括出“老头子”的任务形象。生预设回答:英雄。(如果没法回答,那么我就说,好的,没事的,那请你告诉我,读了此文,你觉得“老头子”是一怎样的人呢?)

2.方案一:回答英雄,则问,“很好,XX,概括能力不错,那么你从此文中可以看出‘老头子’哪些具体的英雄事迹呢?

方案二:好的,XX,你已经说了你在此文中读到的“老头子“的任务形象,那么请你具体的告诉我,你从哪些地方读到的呢?

生:明确:

(一)历史背景:本片段告诉了我们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故事吗? 鬼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横行中华大地,“鬼子”就成为“日本鬼子”的简称。明清以来,我国沿海一带都受到日本海盗的侵袭,“倭寇”。

(二)足智多谋,勇敢,机智,仇视鬼子:表达技巧:1.描写方式:动作描写: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忙着剥,慢慢地冲,动作描写,突出了“老头子”的沉稳、临危不乱;“好像”和“张皇失措”,动作描写,突出老头子的机智。

2.修辞: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比喻,把鬼子的头形容为‘顽固的老玉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老头子”足智多谋,轻松地报复了鬼子,作者也嘲笑了鬼子的愚蠢。

3.侧面描写(鬼子的表现):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鬼子由叫老头“过来”转变为“追”的老头,而一步步走入老头的圈套、诱敌深入的过程,展示了‘老头子’的足智多谋和勇敢。)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鬼子无法动弹地遭受着钩子的伤害,说明了“老头”的智慧和鬼子的仇视。)

(三)故事情节:他单身智斗敌人,十几个鬼子由叫老头过来,到追老头,最终落入圈套,被钩子伤得无法动弹。他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用篙砸他们的脑袋„„在苇塘那边,鲜嫩的芦花展开一片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在芦花下面,露出一个女孩子的俊俏的脸,她按照老人的约定,惊奇地欣赏着这场英雄行为。

(四)技艺高超: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船一撑来到。细节描写,突出了老头的技艺高超。

四、小结:从此文的故事情节、表达技巧和故事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老头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生明确:老头是一名机智、足智多谋、技艺高超、仇视日本鬼子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战英雄。

那我们是从哪些角度得出老头的人物形象特点的呢?生:历史背景、表达技巧、故事情节三方面。

教师:在我们高考的体制下,任何题都是有模可循的。

五、拓展延伸:

上一篇:雷锋叔叔的故事300字下一篇:辩论赛总决赛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