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024-09-14

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共10篇)

1.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一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二

1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概念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市规划法规和批准的城市规划, 对城市规划区内建设项目用地的选址、定点和范围的规定, 总平面审查, 核发建设用地许可证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确认其建设项目位置和用地范围的法律凭证。

2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

1) 控制各项建设合理地使用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 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

2) 节约建设用地, 促进城市建设和农业的协调发展。

3) 综合协调建设用地的有关矛盾和相关方面的要求。

4) 不断完善、深化城市规划。

3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内容

1) 控制土地使用性质和控制土地使用强度。

2) 确定建设用地范围。

3) 调整城市用地布局。

4) 核定土地使用的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4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程序及操作要求

根据《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需要申请用地的, 必须持国家批准建设项目的有关文件, 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定点。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城市规划按照下列程序进行审核。

4.1 认定建设用地定点申请

建设用地单位向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定点申请,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有关文件, 如设计任务书 (可行性研究报告) 、批准投资文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选址意见书等, 如果符合受理申请条件和要求, 则予以受理, 否则不予受理。受理后填写建设用地定点申请表。

4.2 根据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建设项目用地, 必然要涉及周围不少单位, 要发生业务联系、协作关系、生活联系、邻里关系等, 还会产生各种矛盾和互相干扰或影响, 因此,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该建设项目用地的性质、规模、发展情况, 决定向哪些部门、单位征询意见。如污染较严重的, 要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易燃易爆的, 要征求公安消防部门的意见;需要征用土地的, 则需要征询土地管理部门的意见等。填好建设用地征询意见表。

4.3 核定建设用地位置和界线

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和征询有关部门、单位意见的情况,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用地单位提出的用地申请的位置和界线进行核定, 初步划出该建设项目用地地址和红线范围。

4.4 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建设用地位置和红线范围初步拟定后,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用地单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以便为进行该建设项目总平面规划设计提供依据。规划设计条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该建设用地的现状地形图, 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和所处位置提出拟征用土地范围或划拨用地范围, 即用地红线。 (2) 征询各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综合性意见。 (3) 该建设用地的外部限制条件, 包括山、水地形和四邻的建设情况及空间环境要求等。 (4) 提出城市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位置、路幅及其规划要求等。 (5) 提出规划设计要点, 包括净空控制、绿地、排水方向、人防、防洪、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要求。 (6) 对于综合开发地区, 还应当提出公用设施、市政设施以及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要求。 (7) 其他方面的要求, 如需要代征一部分市政设施的用地等要求。

4.5 审查建设用地总平面布置

建设用地单位根据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的要求进行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 (一般委托规划设计单位提出总平面布置图) , 然后交城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查。主要审查其用地性质、规模和布局方式、运输方式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建筑与工程设施的布置是否合理用地、节约用地和符合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所规定的要求。

4.6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经有关领导审查批准后,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正式确定该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和界限,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4.7 办理建设用地征用划拨手续

建设用地单位只有在取得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 才能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建设用地征用划拨手续。

5 建设用地规划批后管理

1) 用地复核。在征用划拨土地的过程中进行验证。

2) 用地检查。建设用地单位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应进行监督、检查工作;随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杜绝违章占地情况。

3) 违章处理。凡是未领得建设用地许可证的建设用地, 未领得临时建设用地许可证的临时用地, 擅自变更核准的位置, 扩大用地范围的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 擅自转让、交换、买卖、租赁或变相非法买卖租赁的建设用地和临时用地, 改变使用性质和逾期不交回的临时用地等, 都属于违章占地。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发现违章占地行为, 都要发出违章占地通知书, 责令其停止使用土地, 进行违章登记, 并负责进行违章占地处理。违章占地处理, 包括没收土地、拆除地上地下设置物、罚款和行政处分等。

摘要:就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目的、内容、要求及批后管理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伟.县级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探析[J].小城镇建设, 2003 (11) .

3.浅议城乡建设的用地规划管理 篇三

关键字: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用地规划;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统筹城乡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既是节约和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协调好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及保护有限土地资源的矛盾,已经成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需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特点与展望,针对城乡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一)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的特点

1、用地结构复杂。城乡结合包括了很大一部分的工业用地,例如乡镇企业以及各种形式的私营企业办公用地以及厂房用地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土地权属的关系复杂,即使土地资源闲置也很难有效利用,这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顽疾。

2、有效利用土地。当前由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比较快,以及国家对农政策的调整,农田集体承包情况已然变得很普遍,大部分农民采取将口粮田集中起来交由部分承包者经营,而自己更多的从事三产经营或者去大城市打工等,因此大量农用地资源可以更有效分配,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转化成建筑用地。

(二)城乡建设的发展前景

现在城市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人口膨胀,建设用地的紧张和交通的拥堵等等原因已经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个区域仅靠大城市带动的区域非常有限了。在一个区域、一个省,其经济情况如何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城乡的指标,若有更多的城乡能发展壮大起来,那么,这个城市整体就发展起来了。而且现在我们的城乡建设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城市功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包括城市建设应该说处于刚刚起步,另外大多城乡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但是现在的土地建设资源能发展的主要还是在城乡,因此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因为我们要发展农村,农村所依赖的不管城镇化,农村的资源,农村的市场都要依靠城乡,我们又为大城市提供产业链下转移发展空间,因此城乡建设就是承上启下的经济发展的区域。

二、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城乡建设的不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耕地资源也在不断减少,因此,耕地资源的紧缺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一)用地的规划管理不到位

就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和流向管理而言,使用权流转是不可阻挡的社会现实,然而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作为农民用地物权而受到法律保护,并且允许继承、转让、抵押等依法流转。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和流向还没有可操作的具体规定,社会监管体系还不完善,管理仍然还不到位。

(二)用地的规划管理严重滞后

有些乡(镇)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已经二十多年没有修编,原有规划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过时的规划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发展,更谈不上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严重滞后影响了城乡建设的步伐。

(三)用地的规划管理监管不力

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其中用地不规范、违背规划用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地方政府以及相关园林、城市规划部门等协调不够,致使城乡建设的用地规划管理缺乏横向的监管体系,以及执法监督还不到位。

三、加强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城乡建设的用地结构

城乡建设的推进必然带来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必须正确把握城镇化发展形势,适度引导城镇建设用地的增长。在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有保有压”和“非均衡发展”原则,优先保证重大工程及重点区域的用地需求,引导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村镇体系,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

(二)健全用地规划的管理体制

严格土地管理,完善土地制度,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计,也是维护当前城市化稳步推进的前提条件。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7],从根本上消除城乡隐性土地市场和价格双轨,顺应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在严格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流转,从而统一城乡土地市场。

(三)完善用地规划管理的考核机制

政府在土地利用上的指导思想和行政行为,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效果。因此,要完善政府领导的考核机制,就要把项目投资和土地出让价格、项目开工时间及企业投产时间作为考核招商业绩的主要内容。

四、结束语

城乡建设的用地结构是一个随时空变化而变化的动态过程,为进一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我们就需要结合适应土地管理的要求,逐步树立、落实可续发展观的理念,建立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用地规划管理的制度创新,从而才能确保我国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

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晓炜,赵世强.土地利用规划的风险管理[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02).

[2]杜莺.完善我国土地规划体系的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06).

4.申办《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四

1.作业目的

为了体现政府对实施城市规划的监督,指导和服务的职能作用,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设计必须分阶段地得到政府部门的批准。要求经办岗位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一旦条件成熟,立即进入申办程序。避免将本作业转化到关键路线上去。2.作业依据

规划管理部门张榜公布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办程序。

3.主管岗位 总经济师:在申办过程中处理主办岗位解决不了的协调问题。主办岗位 土地开发:负责收集整理申办资料文件,具体经办申办手续。4.紧前工作条件

已取得规划部门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批复 5.作业描述

5.1主办岗位到规划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表》填报,并同时附送下列文件:(带*号的为必送文件,所送原件在窗口交验后退还)。

5.1.1批准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有关计划批准文件(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5.1.2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通知》及附图(复印件一份)。*5.1.3《建筑工程设计方案批复》及附图(复印件一份)。

*5.1.4市测绘院提供的1/500或1/1000地形图六份,地形图上应用红色铅笔标明用地位置地界。

*5.1.5凡属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地块的建设工程,需加送“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文本(副本)及附图各一份(原件)。

5.2 规划部门对审核同意的项目由总窗口发出领证通知,本岗位持规划局发放的“一书二证”联系卡(IC卡)办理领证手续。领取内容包括《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附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通知》。

5.3 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时限为40个工作日。

5.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报材料 篇五

1,建设单位填写≤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申请 审批表各一份,在封面建设单

位栏盖公章,出示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及复印件。

2,建设单位建设用地申请报告

3,建设项目有效批准文件

4,1:500或1:1000统一坐标系的现势地形图2份

5,≤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及附图原件,提供复印件一份

6,建设用地需要改变用地性质的、改变名称或改制的,须带土地使用权证明及

附图原件,提供复印件一份。

7,以拍卖、招标、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的,需要带中标通知书及土地出让合同

原件,提供复印件一份

8,工业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提供经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评定意见 9,拟建用地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权属单位的用地协议一份

6.建设用地适宜性与国土资源规划 篇六

关键词:建设用地适宜性,国土资源规划,优化配置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许多地区都面临着经济发展与土地制约的问题,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政府干预市场的两个重要手段,越来越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随着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开展,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在“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相互协调和衔接,才能解决由于城市迅速扩张及土地的稀缺,日益突出的建设用地难以满足人口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

二、现行规划体系

中国目前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两个部门分头管理,分属国土资源部和国家建设部的行政职能。尽管《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都规定了两个规划应相互协调,并规定两个在规划都应由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但由于两个规划负责的部门不同、规划的目的不同、规划空间范围、编制规划的时间以及所依据的技术标准等不同[1],导致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出现了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见图1)。

从某一区域的规划上说,中国城市总体规划中土地利用规划的部分内容属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这是由当前中国的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决定的。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是从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侧重于研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和各项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区内的用地布局和资源配置,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和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管理的依据。实际上,从其他国家现行城市规划来看,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远远超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除了土地利用外,还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的财政规划、邻里协调发展对策等[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过程,是在综合分析行政辖区内土地供给情况的基础上,对辖区内所有用地的需求量做出全面预测,并把各类用地指标分解配置到下一级行政单位,它将土地资源进行时间和空间配置,实施用途管制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土地资源数量稳定,达到土地资源生产总量动态平衡和持续增长。总的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较城市总体规划更全面、更具体地对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后编制的,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对城市总体规划起指导作用,决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

另外,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和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土地供给规模起检验作用,补充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关控制指标。这些反馈建立在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以城市实际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得到城市土地供给规模,这种微观到宏观的规划过程,恰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用地指标进行了检验。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尽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证,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避免以保护耕地为理由,限制城市规划,同时,也不能忽略真正造成耕地减少的原因,放弃对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用地废弃治理。

三、国土资源规划

中共中央文件中发[1997]11号、国务院文件国发[1996]18号、国家土地管理局文件[1997]国土[规]字第100号等文件,都一再强调了城市总体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协调,城市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然而,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包含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要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规模的比较很难做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标控制,简单地对建设用地指标实行自上而下的控制,平均分配,规划缺乏弹性,难以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规划指标难以应对大量招商引资项目上马和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急剧扩张的局面,不能够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总体规划对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频繁修改规划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另外,当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了农用地转用,强调建设项目要尽量少占耕地,能占劣地的不占好地。而对哪些地可以被建设项目利用,没有明确的回答,这直接导致无地可用的尴尬局面。为了协调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战略部署。

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提高国土使用效率,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国土资源规划被看做是一种使高度工业化社会对空间不断增长的要求与实际存在的空间尽可能好地协调一致的尝试,主要任务是根据各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分类,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国土资源利用战略目标,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土地产出率。从荷兰、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国土资源规划经验来看,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就是要根据本国实际,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要务,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之间的矛盾,预防区域国土资源利用的“过密”与“过疏”情况,从“点”的开发逐步转向“线”再到“面”的开发模式,最终形成多轴、多核型的国土结构。

但是,目前中国规划数量过多,有些规划无限制地扩大规划范围和空间,与其他规划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增加了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难度,影响了规划在公众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纵观当前的规划体系,除了土地利用、矿产资源从上而下有了比较系统的规划以外,其他方面还没有形成这样比较系统的规划。并且,当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规划产生矛盾时,规划通常是被忽略的一个[3]。

这就要求必须加快规划体制改革,从加强规划综合管理入手,统筹协调各类空间规划。国土资源规划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以此为基础,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类涉及空间布局的专项规划的相互衔接和协调,从而为规范国土资源空间开发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

国土资源规划是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角度出发,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在空间上、时间进行统筹安排与合理布局;同时,根据一定时期内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明确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使国土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国土资源规划的任务可表述为通过国土、资源环境的合理供给和重大基础设施优化配置。国土资源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上讲,应当有一部全国性的国土资源规规划作为全国国土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指导,省级以下行政区域国土资源规划作为它的进一步细化;从微观上讲,县域尺度的国土资源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涉及到的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做出具体的安排,由此形成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国土资源规划体系。

中国具体的国土资源规划办法尚未出台,各个部门之间也在加快探索构建国土资源规划科学体系。本文认为引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能够协调各项规划的关系、明确各项规划的层级与分工和增加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构建新时期的国土资源规划科学体系。

四、建设用地适宜性协调机制

明确国土资源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步骤,使国土资源得以优化配置,重要任务是全面掌握国土资源现状。在国土资源规划的这一宏观层面上引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区域的建设用地质量、建设用地成本和效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反应区域复杂的国土资源潜力,明确区域建设用地资源规模、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和建设用地利用的限制条件。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土地资源用作某种特定建设用地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适宜程度如何,这种利用方式是否具有局限性,如果有,其不利因素有那些。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将国土开发中经济、社会、环保的要求通过控制土地开发利用体现出来,对于适合开发的国土集中开发或增加开发强度,对于不适于开发的国土加强保护,直接服务于国土资源规划的宏观管理与微观控制。

宏观上,对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相对欠发达区域,选择建设用地适宜等级高、易于开发、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区域,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核,为欠发达地区提供均等的发展平台,以缩小不同地区居民生活质量差距。决策部门通过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扶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大财力、物力和人力投入,培养区域形成产业集群,进而带动相关产业及区域整体发展。微观上,利用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成果,区域内部各级规划部门通过建设用地适宜性能够清楚认识区域国土资源特点,弱化无制度约束的强大行政干预力对规划的影响,进一步合理的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有计划、有步骤的梳理现行城市规划中不合理的区域,实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3,(5):41-44.

[2]吴良镛.城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3):1-10.

[3]朱才斌.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机制[J].城市规划汇刊,1999,(4):10-13.

[4]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1):29-33.

7.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七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 建设用地 规划管理 保障机制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区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增加趋势更加明显[1]。近些年,这种建设用地增长的趋势已经逐步在我国中小型城市出现,对这些中小型城市建设用的规划管理也逐步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的热点。

1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自身特征

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型城市同时具有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多种功能,相对而言,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2]: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环境的及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等诸方面的因素都对其土地利用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一般有以下特征[3]。

1.1 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型城市农业用地比重较高,与乡村相比,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因此,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城乡土地利用特征的复合性。中小型城市分布着城市企业、集体乡镇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利用主体,表现为权属复杂,土地关系多样。

1.2 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迅速 中小型城市土地适宜性强,能够满足大多数用地的要求。由于紧邻城乡结合部,一般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级差收益明显,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好。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小型城市大批农用地在短时间内纷纷转化为非农用地,变化十分迅速。由于这些土地用途广泛,可塑性较强,可转化为各种类型的非农用地,并在不同类型之间还可进行转换,土地利用活动很频繁。

2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

土地利用固有的特征及其规划管理的落后,导致目前我国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用地结构偏重,土地利用格局混乱;规划管理薄弱,空间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收益流失严重;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4]。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混乱。随着城市外延扩展的不断自由蔓延,中小型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无序混杂局面,既增加城乡矛盾,恶化社区环境,又为今后的改造建设留下了隐患;二是城区住宅建设零乱,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由于缺乏全局性与长远性的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其城市郊区部分的许多村镇住宅以单家独户建设为主,用地随意性大。很多居民点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低、通风采光不良、卫生状况较差、交通不畅。而企业的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积聚效应,又增加土地占用,扩大对水源、大气和土地的污染范围。

3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方法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该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从上述要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三个内容:①效益尺度性。在目标层面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适宜性,引导建设用地的利用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操作层面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要指导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都具有可行性。②空间尺度性。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的,不同尺度的土地评价单元构成了多层次的空间系统。影响建设用地利用的主要因素和利用目标与空间单元的尺度密切相关,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③时间尺度性。建设用地适宜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适宜性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建设用地的选址更多的考虑了区位因素和交通条件,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又加入了生态容量的概念。

4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措施

4.1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保障机制

4.1.1 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利用区,确定每一块地的用途,使用者、土地所有者都应该严格地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的制度,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保证土地利用的明确性。

4.1.2 完善土地规划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复杂的土地国情和立法现状,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快规划立法的速度。遵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法,通过市场优化规划的编制主体,明确规划的法律责任,保障民众的规划知情权,使得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成为土地利用、经济、环保活动的坐标系。同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的法律价值,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2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模式和体制

4.2.1 加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对城市规划管理应从土地规划和管理的角度着手,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土地区位论、土地供给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土地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各项因素因子,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讨论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对其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4.2.2 加强中小型城市绿化建设 中小型城市相对大城市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由于处于复杂的管理环境,也更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在其建设规划过程应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城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环境破坏、污染源向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得到遏制,对中小型城市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5]。

4.2.3 加强中小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要使中小型城市能够和谐发展,其管理规划就应对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统一规划[6]。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趋势,并与之有效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

4.2.4 加强中小型城市的行业管理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大规模建设,规划编制等规划服务的业务量繁多,规划成果的商品属性突出,社会责任被弱化,导致规划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更有编制单位为迎合出资方的要求,而违背规划原则编制规划。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使城市规划编制人员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克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浮躁心态,促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洋.中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4]张庭伟.城市发展决策及规划实施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

[5]何兴华.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J].城市规划.1997.

8.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 篇八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

许可项目之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审批 许可对象: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许可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国家主席令第23号,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89年12月26日通过)及其配套法规、规章

2、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3、《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1992年10月27日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1995年10月31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和1997年6月4日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正)

4、《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85号,2003年7月14日发布)

5、《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政发[2000]46号,2000年12月29日发布)

6、《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7、经批准的专项规划、分区规划、各项详细规划及其他规划编制成果

8、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 许可条件: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

1、在城市规划区内的项目

2、符合城市规划

3、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有关规定

4、取得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

5、申请材料

(1)定点及规划要点审批阶段(含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审批)

①长沙市规划管理局规划审批申报表;

②建设用地规划申请表(建设单位加盖单位公章); ③建设单位申请用地函件;

④1/500-1/2000地形图2份(含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道路上线资料,图网一年内有效),并用铅笔标明意向用地位置;

⑤发改委立项批复(专指政府投资及经济适用房项目); ⑥转让地需原土地红线资料复印件及转让协议(1992年以后用地须附规划用地许可证及建设用地规划审批单);

⑦重要建设或大、中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及选址意见书(专指办理了“选址意见书”的项目);

⑧拍卖地须有长沙市国土局拍卖中标通知书(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⑨法院判决土地须持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

(2)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审查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阶段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 情况一:同时申报规划总平面图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①规划选址、定点阶段所有资料; ②国土部门调查红线及勘测成果;

③与用地单位的协议或合同及国土部门的有关报表(用地呈报表、审批表、地籍处签字认可的会审表等);

④拍卖地须有长沙市国土局拍卖中标通知书或成交确认书(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⑤符合规划要点经过核实指标的的总平面图(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比例为1/500-1/1000,份数4份。

⑥Autocad14格式电子介质(光盘、软盘)的总平面图。情况二:只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审总图 ①规划选址、定点阶段所有资料; ②国土部门调查红线及勘测成果;

③与用地单位的协议或合同及国土部门的有关报表(用地呈报表、审批表、地籍处签字认可的会审表等);

④建设用地规划定点审查通知单;

⑤拍卖地须有长沙市国土局拍卖中标通知书或成交确认书(含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情况三:单审总图,不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①规划审批申报表;

②建设用地规划定点审查通知单和签有修改意见及有关职能部门意见的规划总平面图;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 ③国土部门调查红线及勘测成果(复印件)或土地权属红线; ④符合规划要点并经过指标复核后的总平面图(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比例为1/500-1/1000,份数4份;

⑤调整规划的须附有原批准的规划总图及说明;

⑥与总图相对应的Autocad14格式电子介质(光盘、软盘); ⑦已审批的交通影响评价报告。情况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更名

①建设单位要求更名的申请(仅限于工商登记变更的情况); ②工商部门批准的变更登记批复;

③原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原件及建设用地审批单原件(重新颁发)。许可程序:

1、定点及规划要点审批阶段(含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审批)

窗口受理→局用地规划管理处经办人现场踏勘,提出审批意见→

处室领导审核→总规划师审核→分管副局长审核→窗口核发规划定点蓝线和规划定点要点通知单

2、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审批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阶段

情况一:同时申报规划总平面图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窗口申请受理→局用地规划管理处经办人现场踏勘,提出审批意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 见→

处室领导审核→总规划师审核→分管副局长审核→局长审定→ 窗口对审定的规划总平面图签章并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

情况二:只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审总图

窗口申请受理→局用地规划管理处经办人现场踏勘,提出审批意见→

处室领导审核→ 分管副局长审核→局长审定→窗口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

情况三:单审总图,不申报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窗口申请受理→局用地规划管理处经办人现场踏勘,提出审批意见

→处室领导审核→总规划师审核→分管副局长审核→窗口对审定的规划总平面图签章

情况四: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更名

窗口申请受理→局用地规划管理处经办人现场踏勘,提出审批意见→

处室领导审核→窗口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 许可结果:

1、定点及规划要点审批阶段(含城市规划区内改变土地使用性质审批)

经审定后准予批准的发放规划定点蓝线和《定点及规划要点通知单》;不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不予许可,填写《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并退回其资料。

2、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审查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核发阶段

土地资源网国内最大的土地流转平台

土地资源网 经审定后准予批准的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有总平面图审查的对审定的总平面图予以签章;不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不予许可,填写《不予行政许可决定告知书》告知申请人,并退回其资料。

许可时限:31个工作日

须报上级部门审定的,时限另计。

许可收费:不收费

责任追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章执行。监督检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六章执行。

市规划管理局纪检监察室电话:0731—8666212

市行政效能投诉中心电话:0731—4142127

9.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九

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申请规划方案批复、申请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必备材料:

1、申请报告(经营性用地均由土地储备中心提出);

2、计划批文或备案登记;

3、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办理时限:12个工作日

注:“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条件”有效期一年

(二)申请“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必备材料:

1、申请书;

2、规划设计条件;

3、属于出让供地方式的建设项目,提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注明用地边界点大地坐标);

4、有相应资质设计单位设计的成果资料三份(含规划设计方案、设计说明及电子地图文件):

(1)图纸绘制在1:500或1:1000泰安市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的现状地形图上的总平面图、竖向定位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绿地规划图(须附准确的绿地面积统计一览表)、鸟瞰图(一式三份、图上坐标应与城市坐标一致);CAD总平面图中,建筑物应单独成层、每个建筑物外轮廓线须闭合;

(2)单体方案效果图,平、立、剖面图;

(3)规划说明书;

(4)以上三项的电子文档(竖向定位规划图、绿地系统规划图、单体方案效果图,平、立、剖面图必须为CAD格式);

(5)规划与设计数据信息表,住宅项目需报日照分析图。

(6)属于工业项目用地,提出投资协议和所在园区签署的意见和土地部门的预审意见,有选址意见书的提供选址意见书。办理时限:12个工作日

注:规划设计方案批复同意后有效期为两年,可申请延期。

(三)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必备材料:

1、已经审定的规划方案;

2、通过出让方式取得用地的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注明用地边界点大地坐标);

10.2、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篇十

关键词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挂钩潜力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94—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土地流转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1]。

由于我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学者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意义的探索[2—3]、挂钩运作模式的研究[4]、挂钩政策的由来及挂钩政策落实阻力方面的分析[5]等。规划是土地利用和管理的龙头,是落实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开展还缺少相应的技术规程,关于挂钩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研究还较少,例如周小平、黄蕾[6]等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测算级差区域指数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宇德良、汪景宽[7]从项目区实际条件出发,采用特尔斐法选取挂钩选址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加权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得分,并运用累积曲线分级法对对拆旧地块进行适宜性评价。相关研究为挂钩规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使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过程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生态学中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分别从区域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及生活条件3个方面,构建相应的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该模型以“资源类型”替代因子权重,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同时,以生态位适宜度评价结果为表征量,构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够具体有效地指导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规划的时空安排,为解决挂钩规划的技术难题提供方法借鉴及参考。

1 挂钩规划原理与方法

1.1 挂钩规划的原理

挂钩规划主要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布局、加快城乡统筹为目标,其核心任务是确定挂钩的规模及其时空安排[6]。因此,挂钩规划的关键是建立挂钩需求区域与挂钩供给区域之间合理的对应关系。其中,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重点发展城镇建设的地区,而挂钩供给区域是指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提供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

本文尝试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针对挂钩供给区域和挂钩需求区域不同发展要求,构建指标体系,从而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适宜程度。以各个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作为重要指标,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与此同时,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法,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测算供给和需求区域的挂钩潜力,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的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的挂钩分区结果与基于挂钩潜力的分区结果做叠加分析,最终确定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挂钩供给适宜区和挂钩需求适宜区。在做挂钩规划时,优先安排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和需求高度适宜区的联动,并依次逐级关联,科学指导挂钩工作。

程 龙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2 研究方法

1.2.1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生态位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概念最早由Grinell在1917年定义为:“生物在栖息地所占据的单元”[8—9],Hutchinson将生态位扩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定位,还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的位置,即“超体积生态位”[10]。近年来,生态位理论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11—12]。王筱明在耕地适宜性评价中引入生态位理论,并借助GIS技术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界定区域内需退耕还林的地块[13]。罗小龙等将生态位及态势理论引入城乡结合部研究中,并具体分析了城乡生态位及其态势对城乡结合部空间扩展的塑造作用[14]。

若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区域的“建新”和“拆旧”(即挂钩需求和供给)比作环境中的生物行为,则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挂钩分区的目的就是寻找最适宜生物生存的空间位置,即最适宜发展为挂钩需求和挂钩供给的区域。因此,本文将挂钩供给和挂钩需求区域发展对资源需求所构成的n维资源空间称为其资源需求生态位,简称为需求生态位[15]。挂钩区域现实资源也构成对应的资源空间,称为现实资源生态位,简称现实生态位。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的匹配关系反映了现实资源条件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程度,即生态位适宜度。当区域现状资源条件完全满足挂钩开展的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1,而当资源条件完全不能满足挂钩开展对应的资源要求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

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通常分为3类,第Ⅰ类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对于该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1)

式中:Sk为土地利用中资源k(k∈[1,n])的生态位适宜度;Xk为评价单位中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Dkmin为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小值;Dkopt为资源k的生态位理想值。

第Ⅱ类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是指在在资源可供给的范围内存在一个适宜区间,即既不能低于一定值,一也不能高于某个值,资源供给过少及过多均将成为限制因素。对于该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式中:Dkmax为资源k的现实生态位集合的最大值;其他符号与式1相同。

第Ⅲ类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对资源的需求是指资源的现实生态位越小越好,对于这类资源,评价单元的生态位适宜度可以用公式表达如下:

(3)

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资源需求生态位是一个n种资源构成的n维资源空间。根据Shefold限制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就会导致该生物的衰退或不能生存[16]。因此,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n维资源空间生态位适宜度可用式(4)表示:

(4)

式中:S为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n维资源空间生态位适宜度;n为约束增加挂钩开展的资源维数。

1.2.2 评价因子选取与指标体系构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因子选取原则主要有:差异性原则,主导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还要体现不同发展目标与空间尺度下的土地利用限制因子的差异性[17]。评价因子选取首先依据文献[6]、[18—19]初步建立指标体系;其次依据数据来源、可测性、独立性等对指标体系进行简化处理;最后根据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不同的土地利用特点、经济条件和发展目标,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所属的资源需求类型。在具体应用中,评价因子应先通过显著性水平P=0.05及相关系数r<0.7的相关性检验。

(1)挂钩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挂钩需求区域是指需要发展成为建设用地的区域,一般选取在地势平坦,自然灾害较少发生的地区,同时开展建设也要注意保护水土资源环境。因而,生态条件选取了地貌类型、坡度、水源影响度三项指标。其中:发展为建设用地的地貌类型主要有平原、平岗、山丘等三种,分别赋值为3、2、1;水源影响度是指在当地水环境治理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对主干河流以50 m为半径作缓冲区分析所得区域面积占研究区域的比例。其次,挂钩需求区域要有良好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满足城镇建设要求,因而,生产条件包含从业人口规模、非农人口比例、工商企业用地比例等指标因子;最后,城镇建设要以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因此,生活条件选取城镇中心可达性、农村居民点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方面作为评价指标。指标体系见表1。

(2)挂钩供给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挂钩供给区域是指可以通过调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迁村并点等措施,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地面积的区域[20]。一般选取在地势平坦,居民点散乱分布,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亟待改善村居环境,适宜开展土地整理以增加耕地面积的地方。因此,同挂钩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相似,对于供给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选取因子,确定因子资源类型。具体见表1。

1.2.3 数据标准化

由于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综合分析各项评价指标时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为:

(5)

式中:Xi j为第i个评价对象j因子标准化值;xi j为第i个评价对象j因子的原始值;xj为xj的平均值;Sj为xj的标准差。

1.2.4 确定各因子生态位理想值

对不同的研究区域,因其影响增减挂钩开展的因素不同,其评价因子的生态位理想值也会有所不同。另外,评价因子的生态位理想值确定不仅要考虑挂钩区域的需求生态位水平,还要考虑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現实生态位水平[21—22]。因此,参照于婧,俞艳等人基于生态位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对于第1种资源,选择其指标值标准化后的最大值为理想值;对第2种资源,选择其指标值标准化后的平均值为理想值;对第3种资源,选择其指标标准化后的最小值为理想值。最后,将各因子的标准化值代入上式中计算,可得到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生态位适宜度S。

1.2.5 测算挂钩区域需求潜力和供给潜力

(1)挂钩区域需求潜力预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需求潜力是指在规划期内为满足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所需要的建设用地需求量。本文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预测法,通过分析挂钩区域历年城镇人口变化趋势,预测规划目标年城镇人口数量。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确定规划目标年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并测算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面积。将预测的建设用地面积减去规划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现状面积即可得出挂钩区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潜力,如式6。

(6)

式中:S需求为建设用地需求潜力;S标准为人均建设用地标准;P预测为规划目标年城镇人口数量;S现状为规划基期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本文定义挂钩需求潜力系数ηD来描述需求潜力大小,如下式:

(7)

式中:ηD为挂钩区域需求潜力系数;S需求为规划目标年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量;S现状与式(6)含义相同。

(2)挂钩区域供给潜力预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潜力是指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优化调整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形式,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它用地面积[20]。本文利用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法,通过分析挂钩区域历年农村人口变化,预测规划期末农村人口数量。结合《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调整人均居民点用地指标,预测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面积。将现状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去整理后农村居民点面积即可计算得挂钩区域供给潜力,如式(8)。

表1 挂钩区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8)

式中:S供给为挂钩区域供给潜力;S标准为人均居民点用地标准;P预测为规划目标年农村人口数量;S现状为规划基期年农村居民点现状面积;

本文定义挂钩供给潜力系数ηS来描述供给潜力大小,如下式:

(9)

式中:ηS为挂钩区域供给潜力系数;S供给为规划目标年挂钩区域供给潜力;S现状与式(8)含义相同。

1.2.6 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综合分区

依据测算的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及挂钩潜力系数,采用数理统计中聚类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域划分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和基于挂钩潜力系数的挂钩供给和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并应用MapGIS软件做出相应的分区示意图。通过利用Map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指数绘制出的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分区图与基于挂钩潜力系数绘制出的挂钩供给区域分区图做叠加分析,从而最终确定挂钩供给综合分区。利用同样方法,最终确定挂钩需求综合分区,据此指导挂钩规划的开展。

2 实证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本文拟选取武汉市新洲区做实证研究。新洲区位于长江中游北岸、武汉市东北部,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全区版图面积1 500.66 km2,其中陆地占82%,水域占18%;总人口98.57万,其中,农业人口75.64万人,非农业人口22.93万人,全区现辖邾城、旧街、潘塘、三店、李集、仓埠、阳逻、双柳、汪集9个街道办事处,辛冲、徐古、凤凰3个镇,涨渡湖、龙王咀2个国营农场,阳逻开发区、火车站开发区两个开发区和道观河风景旅游区,共597个行政村。

近年来,随着阳逻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新洲区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不失为促进新洲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

2.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2000—2009年武汉年鉴、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本挂钩规划以新洲9街3镇为基本评价单元,拟定规划基期是2009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涨渡湖、龙王咀国营农场以及道观河风景区由于所有权的特殊性及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考虑,不参与增减挂钩。

2.3 需求区域需求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2.3.1 基于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的新洲区挂钩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1和1.2.2部分提出的生态位适宜度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分别测算新洲区9街3镇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新洲区各街镇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

本文选取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应用SAS软件对新洲各街镇的挂钩需求生态位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1。

2.3.2 基于需求潜力的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5提出的测算挂钩区域需求潜力的方法,结合新洲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测算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需求量和潜力系数,见表3。

应用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以新洲各街镇的挂钩需求潜力为指标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需求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2。

2.3.3 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综合分区

本文应用MapGIS中空间分析功能,对图1和图2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新洲区挂钩需求区域综合分区结果,如图3。

图1 基于生态位的挂钩需求区域分区示意图

表3 新洲区2020年各街镇建设用地需求量

图2 基于挂钩潜力的挂钩需求区域分区示意图

图3 挂钩供给及需求区域分布及规划安排示意图

由图3可知,综合挂钩需求生态位适宜度和需求潜力得出阳逻和旧街是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邾城、潘塘是挂钩需求中度适宜区,李集是挂钩需求低度适宜区,其他街镇不做挂钩需求区域。

2.4 供给区域供给能力及其空间分布

2.4.1 基于掛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的新洲区挂钩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1和1.2.2部分提出的生态位适宜度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年新洲区统计数据,分别测算新洲区9街3镇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计算结果见表4。

采用聚类分析中类平均法,应用SAS软件对新洲各街镇的挂钩供给生态位做聚类分析,得出挂钩区域供给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如图4。

2.4.2 基于供给潜力的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分区

根据本文1.2.5提出的测算挂钩区域供给潜力的方

图4 基于生态位的挂钩供给区域分区示意图

法,结合新洲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以及全国土地利用第二次调查数据,测算出规划目标年建设用地供给量和潜力系数,见表5。

基于供给潜力系数做聚类分析,得出供给区域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分区示意图见图5。

2.4.3 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综合分区

利用MapGIS中空间分析功能,对图4和图5进行叠加分析得出新洲区挂钩供给区域综合分区结果,如图3。

由图3可知,综合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和供给潜力得出双柳是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凤凰、潘塘是挂钩需求中度适宜区,李集、汪集和辛冲是挂钩需求低度适宜区,其

表5 新洲区2020年各街镇农村居民点

表4 新洲区各街镇挂钩供给生态位适宜度

图5 基于挂钩潜力的挂钩供给区域

他街镇暂不做挂钩供给区域。

2.5 规划方案确定

基于以上对新洲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分区结果(见图3),结合本文1.1部分阐述的挂钩规划原理与新洲区具体情况,将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与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联动,作为新洲区近期(到2020年)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最优规划方案,见图3。远期(2020年以后)的挂钩规划可以考虑通过挂钩指标周转,逐级关联以满足需求区域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的发展要求。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根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现实生态位和需求生态位的耦合关系构建增减挂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生态位适宜度,并以此划分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同时,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的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利用MapGIS中叠加分析功能,修正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划分结果,最终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并制定联动规划方案。本文利用此规划方法,对武汉市新洲区做实证分析,以验证其可行性。研究结论如下:

(1)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包括生态、生产和生活三大因素。其中,生态条件反映了研究区域开展挂钩工作所需要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反映了城乡发展的永续性和研究区域现状对挂钩开展的阻力大小;生活条件则反映了挂钩规划的目的,即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生活条件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发展规模。

(2)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是在现状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预测城镇建设用地扩张需求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得出的。反映了研究区域在土地利用层面上开展挂钩工作的能力大小。通过测算新洲区各街镇挂钩潜力大小,表明新洲区是有能力开展增加挂钩工作的。

(3)综合生态位适宜度和挂钩潜力得出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分区较为客观的反映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为指导挂钩规划提供参考。按照本文提出的规划原理,新洲区应优先实现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与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的联动。

3.2 讨论

本文虽然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做了一定研究,但仍有几点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①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及个别指标的选取仍有待商榷。②由于没能获取到矢量化的新洲区1∶ 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无法以建设用地地块和农村居民点地块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缩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评价的基本单元,制定出更为具体的挂钩方案。③挂钩方案的制定还需要公众参与,应将该部分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保障挂钩工作的顺利開展。

(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杨巧玲.对城镇与农村建设用地挂钩政策的探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36—538. [Yang Qiaoling. Discussion on the Policy Link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J].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2):536—538.]

[2]王玉川.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潜力在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J].国土经济,1997,(6):27—29.[Wang Yuchuan. To Realize the Dynamic Balance of Gross Cultivated Land Need Consoli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J]. Land Economy,1997,(6):27—29.]

[3]王珏.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溧阳市为例[J].科教导刊,2010,9:236—237.[Wang Jue. The Analysis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Take Liyang as an Example [J]. Science and Education Tribune,2010,9:236—237.]

[4]王君,朱玉碧,郑财贵.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运作模式的探讨[J].农村经济,2007,(8):29—31. [Wang Jun, Zhu Biyu, Zheng Caigui. Study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Rural Economy, 2007,(8):29—31.]

[5]张宇,欧名豪.该怎么挂钩: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6,(3):23. [Zhang Yu, Ou Minghao. “How to link”:Thought on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China Land, 2006,(3):23.]

[6]周小平,黄蕾,谷晓坤,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及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20 (10):79—84. [Zhou Xiaoping, Huang Lei, Gu Xiaokun, et al. Measures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n“Planning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10):79—84.]

[7]宇德良,汪景宽,李双异,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拆旧地块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以辽宁省桓仁县华莱镇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168—171.[Yu Deliang, Wang Jingkuan Li Shuangyi, et al. Research of Suitability Evaluation on Location of Depreciation Plots comection with in 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A Case Study of Hualai in Huanren Country in Liaoning Provinc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3):168—171.]

[8]Jihuai Wang. The Models of Niche and Their Application[J].Ecological Modeling,1995,80:279—291.

[9]胡春雷,肖玲.生态位理论与方法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2):13—16.[Hu Chunlei,Xiao Ling.The Pilot Application of the Niche Theories and Methods in the Research of City[J].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4,23(2):13—16.]

[10]Ouyang Z, Weisman J, Wang R.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Model with an Application in Taojiang[J]. Land Use Planning of Environment Science,1994,6(4):449—456.

[11]Wenlong Li, Zizhen Li, Weide Li. Effect of the Nichefitness at Different Water Supply and Fertilization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 in Farmland of Semiarid Areas[J].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004,67(1):1—13.

[12]井波,任建兰.生态位理论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79—81.[Jing Bo, Ren Jianlan.The Apply of Niche Theory in Land Use Configuration Preliminary:A Case Study of Jinan[J].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6,21(4):79—81.]

[13]王筱明.生態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在退耕还林决策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7,23(8):113—116.[Wang Xiaoming.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Model to Decisionmaking for Converting Cultivated Land into Forests[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2007,23(8):113—116.]

[14]罗小龙,甄峰.生态位态势理论在城乡结合部应用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5):55—59.[Luo Xiaolong, Zhen Feng.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Use of the Ecostateecorole Theory in the Study of Urbanrural Ecotone: A Case Study of Nanjing[J].Economic Geography,2000,20(5):55—59. ]

[15]欧阳志云,王如松,符贵南.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1996,16(2):113—120.[Ouyang Zhiyun,Wang Rusong,Fu Guilan.Ecological Niche Suitabilit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Land Suitability Assessment[J].Acta Ecologica Sinca,1996,16(2):113—120.]

[16]刘小平,黎夏,彭晓娟.“生态位”元胞自动机在土地可持续规划模型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7,27(6):2391—2402.[Liu Xiaoping, Li Xia,Peng Xiaojuan.Nichebased Cellular Automata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J].Acta Ecological Sinica,2007,27(6):2391—2402.]

[17]Liu M F, Zhang J. Appraisal on Logistics Park Niche Fitness based on Gray Relation Analysis [A].The Paper Corpus of Conference on Systems Science, Management Science and System Dynamic [C]. Shanghai: System Dynamics Soc,2007.1393—1398.

[18]曲衍波,张凤荣,姜广辉,等.基于生态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分区调控[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1):290—296.[Qu Yanbo, Zhang Fengrong, Jiang Guanghui, et 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and Subarea Control and Regul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based on Niche [J].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0,26(11):290—296.]

[19]王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适宜区评价:以河北省任丘市为例[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2011:25—26. [Wang Yang. Appraisement for SuiTab. Region of Pothook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ecrease:A Case of Study in Renqiu City of HeBei Province [D]. HeBei: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1:25—26. ]

[20]买晓森,杨庆媛,马寅华,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78.[Mai Xiaosen ,Yang Qingyuan,Zhou Yong, et al. Study on Pothook of City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 an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Decrease[J].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7,35(8):2377—2379.]

[21]于婧,聂艳,周勇,等.生态位适宜度方法在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中的应用[J].土壤通报,2006,43(2):190—196.[Yu Jing,Nie Yan,Zhou Yong,et al.Nichefitness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GISbased Multi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J].Acta Pedologica Sinica,2006,43(2):190—196.]

[22]俞艳,何建华.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土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124—128.[Yu Yan, He Jianhua. Land Ecoeconom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based on Niche Fitness [J].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08, 24(1):124—128. ]

Planning Method of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Nichefitness Model

CHENG Long DONG Jie

(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hat linking the increase in land use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with the decrease in land used for rural construction. It provides us a new thought on how to realize the intensive economical use of land and to protect arable land. Planning of the project is the foundation to carry out the linking work. In this paper, the nichefitness model is introduced to the demand and supply area.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shows zoning result based on the capability of demand and supply area. It helps to modify the zoning result calculated from nichefitness model by the overlaying analysis in MapGIS and makes the linking plan according to the final zoning result of demand and supply areas. The planning method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s used to d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Xinzhou District, Wuhan C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it is better to link the high supply area (Shuangliu County) with high demand area (Yangluo County and Jiujie County).

上一篇:肉制品项目商业计划书下一篇: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