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

2024-09-23

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共8篇)

1.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 篇一

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 ——用WORD制作电子报为例 课程内容:WORD排版操作 所属学科:计算机基础 课程学时:2节课

教学对象:中专一年级

学习环境:计算机机房,每人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

学生可以上网查找所需要的资料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概述

二、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背景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笔者所在校是国家级重点学校,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职业中专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较强的新鲜感。学习之初,让学生们多完成一些类似职业岗位要的任务,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同时,有助于学生走出初中的学习模式,适应中专的学习,建立高效的学习方法,快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学生将来主动适应工作需要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文档编辑与管理”模块的教学中,笔设计了用Word制作电子报的任务。制作电子报虽在教学及研究中常常被采用,不新形式,但以制作电子报为学习Word的载体有无可替代的优势:(1)综合性强,及众多知识点,有一定难度,提高学生应用Word软件的实战水平;(2)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3)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表达信息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电子报的主题为“我的职业目标”。专业技能是中职学生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中职生要成功地步入社会,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就业平台,首先必须一技之长。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入学时虽己选择了专业,但一些学生对自学习的专业缺乏深入的了解,专业思想不牢,学习意识不强。制作电子报“我的职目标”,要求学生立足自己的专业,规划出近期的职业目标。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不仅能掌握Word图文混排、艺术化版面设计的技术,并且能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熟知专业技能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习专业技能的动力。在项目教学中,一个合适的项目可使学生形成学习的热情和期待完成的兴奋。

三、项目学习教学设计的理念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

项目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过程来获得学习。因此,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出发,结合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中心来开展教学。2.从经验、项目和反思中获得学习在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经验是项目的基础,学生要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项目来验证方法正确与否,如果项目失败,则在此项目的反思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并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再次通过项目进行检验,依此类推。因此项目学习是“从做中学”、“从反思中学”以及“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循环进行的项目—反思的过程,学生主要是通过交流已有的知识经验,并通过项目、反思来获得学习的。3.注重操作技能培养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的掌握,对学生利用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对其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教学设计中,教学的目标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主,逐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项目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在项目学习中只是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小组学习并适时给予恰当的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学生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因此,项目学习教学设计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通过适当的问题或情景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强调团队合作

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互助来共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更注重团队的合作能力,所以项目学习教学设计要强调团队合作,要让学生在项目学习中,既能发展智力、训练思维,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最终获得全方位的发展。6.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 项目学习是就特定的问题,在特定的情境下开展学习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交往中的情感因素,设法营造融洽、平等、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项目热情。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互敬互爱,通过项目学习过程,加深彼此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营造融洽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并分析项目

这是项目学习课堂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主要是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只是简单分析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的知识储备交给学生,这些需要学生在项目学习循环阶段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这也是项目学习的一个特点。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又是一门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课程,所以,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也尤为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项目学习中。

2、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项目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学习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整个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行动学习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项目学习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学习小组的组建本着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既要考虑到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的和谐共处,还要顾及到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每组成员以5-7人为宜。所以,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就要以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为依据,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学习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也是项目学习教学模式区别于分组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的重点阶段。项目学习由制定小组项目方案、实施小组项目方案、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反思)四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循环的次数要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就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如果第一次项目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项目学习阶段,教师作为辅导者要参与到项目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学生遇到普遍性问题时给予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即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1).制定小组项目方案

在明确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后,小组成员便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详细分析学习问题,研究并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详细分工。小组项目方案要包括解决问题的思路、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学习目标等。通过制定小组项目方案的过程,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帮助小组成员获得新的认知,为下一步的项目奠定相应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了解每个小组的项目方案,如果学生的解决方案存在较大问题,教师要及时指出,并与学生一起研究新的学习方案。当然,我们也不倡导教师提供给学生完全适当的项目方案,我们还是希望项目方案存在适当的问题,希望学生通过存在的问题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收获。(2).实施小组项目方案

实施小组项目方案实际上属于实践阶段,即学生将小组项目方案付诸于项目的过程。由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在实施小组项目方案时,重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操作技能与学习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与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共同研究),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各项学习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最好的教师就是学习者自己的经验。在实施小组项目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直接体验进行概括、判断,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并逐步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获得了新的学习。而且这种学习可以在学生的内心形成深刻的印象,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和保持。

在小组项目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指导,适当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但不支持教师一一讲解,而是希望教师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思路和方法,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项目、研究来解决问题。

(3).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 在学生基本完成第一次的项目方案时,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况或相关作品,并对本小组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阐述。通过这个过程可以达到小组间知识、技能、经验和方案的交流,使学生获得新的学习,提升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同时让学生在阐述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体验成功的感觉,这样既注重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了学生个人的发展,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特性。(4).反思与改进

评估改进与反思是项目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虽然学生可以从经验中获得学习,但如果不经过对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只是简单地积累经验,则并不能保证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通过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学生要对各小组问题的解决情况进行评价,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结合评价情况,反思自己的本阶段的研究过程,对从共享的经验中获得的隐性知识进行外化、内化和组合,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结构化,最终找出本小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急待解决的新的问题,以便制定新的小组项目方案,获得更多的、新的学习。在评估改进与反思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给予各个小组较多的肯定评价和适当的改进意见,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思路。

4、展示作品及交流

此处的总结反思阶段不同于项目学习阶段的评估改进(反思)环节,它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的总结反思,是对问题解决结果的反思,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先由学生总结小组的项目过程,谈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然后由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包括总结小组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而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技能进行强调、点拨,帮助学生更好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5、形成评价

形成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也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总之,评价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利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极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进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评价方式更要多样、灵活。要利用知识性评价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活动或完成任务过程中知道了什么、能够做什么,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利用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意志和态度的变化,并将评价与教学结果、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当然这些评价既可以是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可以是同伴评价、教师评价或常规标准评价等。

2.教学设计计算机基础 篇二

1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求知欲

对于学生而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要使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就需要教师注重基础内容课程的设置, 如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等, 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基础知识。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兴趣, 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Power Point时, 先让学生看幻灯片, 让学生从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中, 从优美动听的音乐中, 使学生的思想集中在幻灯片上, 使其产生好奇感,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其求知欲。

2 精心设计教学结构是关键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初次接触某一问题, 只要有一基本了解, 学生不可能一下子觉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教学中, 如果能使学生感到兴趣, 自己便会主动深入下去, 基于上述想法,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 培养学生学习思路的创新

教学的展开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心理机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始终用一种创新的思路去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进行创新国民经济, 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在适当的时间提出一些新问题, 让学生去探索;还要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去寻根问底,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那些勇于探索的学生应当众表扬, 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2.2 引导学生, 启迪创造思维

通过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篇文档, 可以选取报刊的排版样式, 也可自由发挥, 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讨论, 也可请教老师, 但必须以自己设计为主, 最后, 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这样, 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形成了学习的动力, 也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2.3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多动手, 有助于养成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实践, 让学生从操作中、从实践中去领会方法。

3 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教育靠教师, 名校靠名师。现代教育是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因此, 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 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个性的辅导者。

3.1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一方面应组织学生如何学会“会学”, 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树立勇攀高峰的决心与信心, 教师应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盏明灯”。

3.2 确立新的学习观

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 教师应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大力推行“自主、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 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 体验学习兴趣, 实现学习上的飞跃。

4 采取正确的评价与考核机制, 提高学生动力

为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 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正确的评价机制。首先是民主氛围, “百家争鸣, 畅所欲言”, 不能用“一言堂”的方法去评价;其次是平等精神, 教师应放下架子, 从学生的视角来理解和评价学生的创新;再次, 要有宽容之心, 宽待错误, 容忍失败。通过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发现差距, 寻找原因, 为改善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参照。

考核的目的是为真实有效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肯定成绩的同时, 发现不足, 促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重点教, 学生有重点学。我认为,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考核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即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考核时可采用“模块法”、“任务法”的办法。“模块法”就是每学完一个内容, 就进行一次考核。“任务法”是根据学生所学相应模块的知识,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在我实际教学过程中, 采用“模块法”、“任务法”考核方法, 能够达到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这种考核有助于学生临场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5 积累是保障

计算机的优越性是人人皆知的, 但一旦计算机系统运行不稳定或是系统崩溃, 造成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因此,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逐渐地给学生讲一些应急措施, 鼓励学生订阅一些报刊、杂志, 从而积累更多的软件、硬件知识。

总之, 以上是作者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做法, 还需要计算机教师团队不断地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庄巴朗.《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3期.[1]庄巴朗.《计算机应用基础》任务驱动教学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03期.

[2]杨玉萍, 王莉军.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J].福建电脑, 2011年06期.[2]杨玉萍, 王莉军.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提高[J].福建电脑, 2011年06期.

3.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计算机;项目教学;设计

项目教学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项目教学是当今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一种方向和趋势。项目教学的开展,要以项目设计为基础。项目方案的选择及设计、项目的实施过程、学生成绩的考核评定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项目教学法的成败。本文对项目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及计算机课程项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进行探讨。

一、项目教学设计的原则

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其任务设计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当好“协助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要充分得到发挥,学生要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同时要兼顾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是项目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负责设计和组织整个教学,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2.项目的选取成为学习的关键

选取项目要以教学的内容和现实的对象为依据和材料,体现基本的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又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去主动发现身边的素材,紧密联系学习和生活,选择的项目难度适中且具有可操作性。

二、以计算机课程为例的项目设计流程

项目教学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通常其流程或实施步骤分为选定项目、制定计划、活动探究、作品制作、成果交流和活動评价等六个基本步骤。

1.选定项目

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项目的选择很重要,其确立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来选择,要受大多数学生喜爱,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能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学生选定的主题,教师进行把关,任何项目强加给学生都是不允许的。

如以主题为“‘环境保护’的电子版黑板报”为项目,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列出一些主题。

(1)通过 INTERNET 查找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用WORD进行处理,呼吁同学们要保护环境,爱我校园。

(2)利用书籍、文章、因特网研究一名教育工作先进者,并用文字处理软件来创办一份图文并茂的期刊,歌颂和介绍其优秀且感人的事迹,作为教师节的献礼。

(3)撰写或搜索有关保护森林和草原的文章,包括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保护森林的措施,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情况及合理利用草原的方法,体现植树节的意义所在。

(4)查找中秋节由来及有关传说,还有诗歌等,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团聚的喜庆。

(5)在学习了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件的基础上,到网上或者书刊杂志上查阅较高的计算机配置,制作图表,配以文字图片说明,让同学们更好地促进这方面的学习。

每位学生自主从上述的主题选择建议中选一个。学生们由于兴趣爱好存在差异,他们选择的主题或项目也不尽相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制定计划

计划的内容有详细安排的学习时间和周详的活动计划。时间安排即学生总体规划项目学习所需的时间,对时间流程进行一个详细的安排。活动计划是指对项目的学习中需采访哪些对象,人员的详细分工,资料获取的途径类似这些活动预先进行考虑规划。

根据他们选择项目的不同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最终任务分工要形成文档,并填写小组分工表,主要工作可有:拟订计划、收集资料、整理资料、问题解决、演示制作、汇报讲演等。

小组成员在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尽量每天集中一次,各自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项目的实施,同时可以督促各成员认真完成任务,有必要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为能把研究主题探讨好,需要研究或解决的若干问题要先列出,如研究目标,工具、软件、手段,所需时间,预想困难。

3.活动探究

在此阶段,学生将完成大部分知识内容的获得和技能、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学习小组将按照项目计划直接对必要的地点、对象或事件进行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随时记录活动内容和他们对活动的看法以及感想,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凭借一定的研究方法,采取适当的技术工具来收集信息。然后,加工处理收集到的信息,验证或推翻之前提出的假设。最终得出问题解决的方案。

4.作品制作

作品制作是基于项目学习的重要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作品的制作中得到运用,并体现在学习小组展示的研究成果中。作品的形式包括:文档、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各组选派一名成员,共同整理各组获取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管理,供各小组共享。小组成员讨论并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并着手实施。结果呈现方式必须图文并茂、穿插表格。

5.成果交流

作品制作完成后,学习小组间交流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交流作品制作中存在的缺陷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分享制作的成功和喜悦。在成果交流中,参与的人员包括本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的师生等。从项目的实施,到最后项目产品的诞生,学生看到了自己亲手制作的、非常有价值的完整的产品,这些产品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投入下一个项目的学习。另外,通过展示作品可以锻炼学生的临场表现能力与沟通能力,为今后的求职作准备。

6.活动评价

基于项目的学习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学习评价。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具有诊断、激励和反馈等功能。在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具有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也是多方面的,专家、学者、教师、小组内外成员以及学习者自己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评价所采用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对学生的评价强调百分制、等级制和评语评价的相互补充结合,充分体现各类评定方式科学性和互补性。学生完成项目后,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同时对组内其他同学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价,对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纠正。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一次技能训练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4.《计算机基础》教学总结 篇四

本学期我担任12级电子商务1班的《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虽然这门课上过数次,但我从来不敢马虎怠慢,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编写教学计划、备课,到课堂教学、答疑、批改作业、成绩考核、操作实验,我都能认真地做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如集体讲授法、小组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学生成绩的取得,首先取决于学校机房的建设,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足够的上机训练时间是教学考证的根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一个大方向,就是以操作为中心。

一、保证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上机时间达80%以上,我们学校有计算机60多台,保证了同学们有充分的上机时间。学校建立了网络平台,使我们经常能上网寻找教学资料。

二、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下半年有计算机一级B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要根据一级B考试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采用多媒体上课,制作课件,提高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以练习主,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以大部分学生为主进行讲解,课外重点辅导优等生和差生。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发现一些尖子生,鼓励他们多看些课外书,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他们自学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是对于某一知识点,或多个知识点,以一个案例形式来描述,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活动中,也让学生找到不同的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也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知识点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实践、理论一体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综合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教学方式,全面提高班的整体素质。差生往往学习成绩差,自信也差。提高差生成绩,重点在于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抓差生要双管齐下,首先,要有给差生表现的机会,凡是差生有了一点小进步,就一定要宣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第二,对差生,要有耐心。差生之所以差,或者不爱学习,时间用来干别的事,或者是脑子不好用,反应慢,总之,是学习时间不够,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陪着他一起练习。另外,还充分发挥学生中“小老师”的作用,组成学习小组,让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篇五

(一)一、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工作计划,积极开展本科各项活动。旨在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使学生掌握WINXP操作系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学会使用word版面设计和文字编辑能力,能够使用excel 制作出电子表格文档,能够熟练进行数据的计算、排序和筛选。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尤其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所必须的职业技能。

二、学生情况分析

现任教的高一计算机学生中有少数没有使用过电脑的学生,他们和其他大部分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的基础相差较大。而绝大多数同学接触过WINXP操作系统,但没学习使用过集成办公软件诸如WORD2003、excel等软件,对于计算机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计算机就是用于游戏、聊天的一种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认知还不够,对于学习计算机的方法一无所知。表现在知识衔接不上,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材分析

学生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特点而编写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

1、教材特点:教材实用性强,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是比较适合高一计算机学生的使用。

2、教材内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基础》总共有六章,第一章为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是因特网的基本应用,第三章为WINDOWS操作的,第四章是分别为办公软件word文字编辑与电子表格EXCEL,第五章电子邮件的使用,第六重新对第一章进行补充详细说明。

3、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熟练使用WINDOWS的操作,以及word、excel的使用;难点在于对程度不一的学生,特别是从未操作过计算机的学生,要在短短几个课时中熟练掌握和运用,理论和操作两不误。

四、教学措施

学生光有兴趣,不一定就能学好这门科学知识,要想使学生能系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进行引导,端正其学习态度。

2、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好课堂40分钟时间。

3、对组都培养一名信息技术学生代表,由此学生带头对其他学生进行引导和榜样。

4、注重个体适性发展,重视环保教育,在讲解WORD相关知道时,将环保教育湛透教学中,通过海报制作等方式,树立人人参与,时刻保护我们的环境。

5、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教室功能,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件,或借助一些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的印象。每节课均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后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可以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印象。

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二)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20xx级饭店管理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具体安排如下:

一、学生特点:

今年20xx级饭店管理班的学生人数较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轧实,但学生纪律较好,尊敬老师,学生之间关系较融洽,有较强烈的学习愿望。开学初我曾认真观察,发现学生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计算机文化概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3 操作系统,汉字输入和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文稿处理软件PowerPoint2003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等。

三、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机文化的概念;

2、基本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知识;

3、具有较好地使用Windows2003操作系统平台的能力;

4、了解汉字编码的概念,()熟练掌握一种Windows2003下的汉字输入方法;

5、掌握字处理软件Word2003的使用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实用文档组织与处理;

6、具有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知识,掌握Excel2003的使用;

7、掌握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03的使用,能灵活地组织多媒体信息进行发布;

8、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掌握电子邮件和浏览器的使用;熟练掌握OutlookExpress/Internet Explorer,具有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

9、了解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常识。

四、课程教学时间安排(略)

五、课程考核办法

考核:平时成绩占40%;上机考试占60%。

1.上机考试或理论考试低于35分,总评为不及格;

2.平时上课、上机考勤;课后作业;上机作业;课程设计作品;课堂表现等都记录平时成绩;

五、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学生学习强调以动手为主,必须加强上机实验。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各个知识要点,注意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掌握操作步骤,上机时认真实践,完成各个实验任务。

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

(三)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员主要为成年视力残疾人,且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接受速度较慢,汉语拼音、计算机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另外培训时间短,所以教学要抓住将复杂的,纵深的内容抛弃,去难从简、化繁为简。采用简单直观、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学手法从最基础的开关机、鼠标、键盘、拼音输入法等开始并逐步提升,达到计算机基础操作较为熟练的程度。

二、教材分析

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特选用计算机短期培训教材——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李杰红主编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教程》。

三、教学目标

使学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全面脱盲,并能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满足日常办公应用方面的需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办公自动化

难点:计算机网络应用

五、方法措施

1、备课:根据学员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内容,适当调整难易度,做到每节课,学员都能基本掌握。

2、多媒体教学:采用声音、图象、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法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3、上机实践辅导:加强实用操作技能的掌握。

4、学习互助小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形成以“先进带后进”的良好互助学习风气。

六、教学进度

6.《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总结 篇六

在本学期中,本人分别担任计算机295、296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步,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顺利出色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任务。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教学工作:

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虚心向前辈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和调查学生状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1、备课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重中之重,而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对于中专的计算机教材,并不是很熟悉。中专的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课堂近可能和生活贴近,这样才能有一堂生动的课,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讲课时加入生活元素。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方法,习惯。一开始我并不知道一堂课怎样把握重难点,而且没有教参为根据,这对于一个刚踏上讲台的新老师,确实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后来才渐渐认识到每一次备课、上课都应该带着重点和难点去,注意哪些该详讲,讲透,哪些无关紧要。我主动去向一些老教师请教,并利用课余时间去听他们的课,对我们这些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教学还一无所知的新教师来说就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也让我在备课各个方面都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在听了别人的课之后,将其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把好的地方记录下来,吸取他的精华,真是获益匪浅。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己更快成长。

2、备学生

针对不同的班不同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也各不一样,并采取了不同的教法。

3、课堂

课堂教与学的效率是教学的关键。在课堂上要合理组织好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不能让学生过于活跃,否则不利于控制课堂纪律,进而影响学习的效果。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授课,即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使教学动静结合,增加课堂气氛。并采用广播教学,进行操作演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点。有一些课程知识因为学校没有相应的平台设备,我就采取教学屏幕录制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能直观地掌握,尽可能避免空谈。但不要一味追求使用现代化教学方式,而忽略教学效果。尽量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我主要采取了案例教学法,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我要求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就是做到:看、听、记、问、忆。“看”就是预习、准备,在上每一次上课前,我都要求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听”就是令学生精神集中主动去听,我首先将作品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上完这一节课,他就懂了些什么,从而引发听课的兴趣。“记”就是让学生学会快速做笔记,在我讲例子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怎么去把这一例题的重点记下,时间一长,学生就养成了快速做笔记的习惯。“问”即要好问,现在的学生都不爱问,我们就要启发他们不懂就问,所以上课时,我会有意识地走到一些差生的身边,问她们会不会,并对她们不懂的知识进行一一讲解,这样一来,差生就克服了问老师的恐惧感了,而且一对一的教学效

果会更明显,让差生有了学的兴趣,下一次他们就会主动问你了。

4、课后总结

每一堂课下来,认真做好笔录,把本课需要改正的地方记录下来,避免重犯,也更好的做到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5、作业的批改

课后通过对学生的作业,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每次测验中总结学生的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强调订正。让学生改正后告诉我为什么,确保他们真正懂,批改作业和测验一定要及时。这样才能进一步把握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更好的把握学生的进度和掌握程度。

6、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甚至抄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要有耐心,要落实到位。多与学生交流,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但跟学生关系也要跟保持适当的距离。这一点开始时我做得不好,跟学生走的太近,不利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严形象,不利于教与学。我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从学生身上了解自己,定期对学生作调查,针对学生的意见反馈适当调整上课方式。如刚开始时,我上课的声音不够大,语速和教学进程都比较快,提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后来从学生的意见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改正。虚心对待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完善自我,更快更好地成长。

7、重视考前的实习周

在考试前安排一周的强化训练实习课,我首先制定好仔细周密的实习计

7.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究 篇七

1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生有自己的独特特点,他们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差异大,在实际教学中显得更为明显。学生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来自城镇;有的家里有电脑,有的初中学过,也有的连键盘都没摸过。调查发现,中职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基本上都仅限于网络,如QQ聊天、上网发邮件等,但这些离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重点放在如何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操作的具体要求上来。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之所以没有达到预计教学效果,主要原因归结如下:(1)传统的灌输教学方式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重视对学生实践性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始终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2)教学设备陈旧落后,学生所学与社会脱节。近几年国家对中职教育的投入有限,导致学校的教学设备陈旧,常常得不到更新,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社会得不到应用。再加上中职学校中所有的专业都开设此课程,意味着进行上机操作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硬件设施非常紧缺,显然学生的上机课时是非常少的,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大量练习的课程,如果没有实际的操作练习,那么这门课程学下来,学生到底掌握多少,掌握程度如何,无人知晓。(3)过分重视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很多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职学校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中职学校本身是一所技术性学校,应该强调知识的实践性,但事实上很多学校没有充分重视这一特点,还是将重心放在了理论教学方面,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进而阻碍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4)优秀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灵活运用。如案例教学法。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增添课堂的新鲜感,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案例教学法,都采用案例教学法,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让学生越来越没兴趣,没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 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首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1)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将以往教师手把手教转变到点到为止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任务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任务驱动教学不需要教师对任务进行全部、仔细的讲解,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时,教师只需给学生提供上机练习的素材,至于如何操作就要学生自己去摸索,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能力。即使教师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实例,学生照着资料操作,在其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学生想办法去解决它。(2)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形成以实用技能为主,以理论学习为辅的合理结构。教师只是教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对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是提供丰富的资源供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两个方面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其实对于计算机这门课程实际操作要比理论课更为重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性课程是无可厚非的。

2.2 适当调整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

对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材的选择上,要么教材相对稳定,每年的教学内容基本不变,要么紧跟流行的软硬件,年年更新。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教学,教材内容陈旧,跟不上当前的应用水平,教材内容更新太快,教师本身知识更新与储备压力过大,备课与施教缺乏经验积累与借鉴,影响教学实效。比如我国一些中职学校一直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教程)》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以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要求来选择教学内容,其内容主要包含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Word 2003的使用、Excel 2003的使用、Power Point 2003的使用、网络基础与简单应用等,教材内容对于参加全国一级计算机考试的同学而言,其针对性较强。一级考试的要求有其特殊性(如考试标准的衔接、考试系统不能及时更新等原因),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对于教师而言,也比较好教学。但从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还需要收集补充实用性的实例与课后操作练习,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操作技能。比如当今网络应用日益广泛,计算机有较多的机会“中招”,学生有必要学一点计算机维护的知识,也需要进一步对学生加强计算机应用道德与计算机法律知识教育;再如,现在的电子商务应用日益成熟,许多的单位与个人会牵涉到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也很有必要讲授一些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而并不仅仅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

2.3 完善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课程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元素,它是一种结构体系,这种结构体系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应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结合为根本,对课程体系进行深化、改革。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来看:教学内容合理地更新与选择,内容、课程之间的逻辑与结构关系恰当地处理,促使课程体系结构的各个元素最终达到最佳的组合与平衡,以及内容与课程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都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的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培的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由于信息技术不断的更新,传统的教材已经落后,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队伍教学水平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同样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应用为主,继续深入地探讨教学规律,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后,要求教师要把上好每一节课作为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一种沟通交流的乐趣,一种展示自我的享受。要通过教师们讲授感染学生,给学生灌输一种强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基础课不能照本宣科,更不能照“片”宣科,教材只是学习者最佳的自学读物。每一次精彩而受欢迎的授课,无不包含着严肃认真的前期备课,引人入胜的教学内容,轻松愉快的教学方法,师生交融的课堂组织,活泼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艺术、风格、人格的融入等等,这些都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中职学校可以给教师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更新和进步。

2.5 完善计算机基础考核方式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只是“试卷”式,主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实上,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成效。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计算机基础的考核方式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学生平时实践的情况加入考核范围。这种方式不仅能观察学生在平时上机课上认真练习的情况,而且还能监督学生上网的具体情况。(2)平时学生如果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应该加进考核。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地展现自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3)学期末应该进行上机考察。检测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综合应用能力。只有结合以上方式进行考核,才能真实地检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其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师要从多方面来提高教学质量,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真正实现教学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职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彩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华章(教学探索),2007,(11).

[2]吴亚林.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统计与咨询,2008,(05).

[3]刘芳,高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新阶段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5).

[4]刘国琴.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2010,(05).

[5]栗宁.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10,(26).

[6]王晓娟,周虹,刘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8.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初探 篇八

【关键词】专业需求;分级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会使用电脑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已经成为了毋庸质疑的观念,各行各业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能够操作计算机又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项。但是,我国国民在计算机的使用技能上差距巨大,计算机基础教育还任重道远。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几年,电脑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必备,同时在中小学也已经开始了计算机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算机基础水平摆脱了“零起点”,因此,对于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必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除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更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情感是发展认知能力的动力,当学生带着问题步入知识的殿堂,就会产生一种饶有兴趣的感受,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忍受。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精心准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做到各个教学环节中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融合,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目的,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也是学生能否学好该门课程的关键。

二、教学过程中要精讲多练

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很多,而且大部分教材都图文并茂,多数实践操作内容学生自己参照教材就能完成。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内容的讲解要合理,不必满堂灌,把学生会不会的都讲一遍;应该重点讲授学生难于理解和操作容易出错的地方。多留一些时间来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实验课只是演示不宜掌握的操作让学生看,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例如:我在Word2003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制作黑白字,主要讲解创建黑白字的原理,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文本录入、艺术字的创建、图片的基本操作可以一概不讲,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想像力完成实验内容。教师则观察学生的操作,对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操作错误,及时进行提示和指正,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教师今后教学收集资料。

三、按专业需求、社会需求教学

在2000年以前,计算机课程更多的出现在理工科专业方便,然而随着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社会的需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要求已经不再仅仅是只针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对于文科的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同样重要。理科的学生较为理性并且逻辑性较强,喜欢深入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究,动手能力较强,关注计算机的发展和新鲜事物,因此教师在面对这样的一个学生群体时应充分的考虑这一群的特点,从他们的喜好入手,设计有效的教学课程,比如可以增加入门级网络攻防教学,可以简单引入程序概念等。而文科的学生较为感性,不喜欢枯燥刻板的学习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化、理想化、形象化,而针对这样的学生可以从极具生活气息的计算机应用如QQ、淘宝等电子商务、游戏、mp3等等入手,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采取相对浅入浅出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同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文理科学生都对图形图像处理表现出极大地热情,因而在计算机基础教程过程中也应该适当的加入一些相关的知识,起到辅助性作用。

除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差异之外,在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的需要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建筑或机械专业的学生可学习ATuoCAD之类的工程制图及仿真软件课程,经济专业的学生可学习电子商务等计算机相关课程,艺术系专业可以开始3DMAX,Flash等图像课程。总的来讲,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论,并充分的将该理论渗透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去。

四、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家庭经济条件千差万别,中学阶段的教育水平也相差很大,计算机基础相差较大。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不达标的占36%;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比如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编写过程序,然后有些学生可能只见过电脑而根本不会用。这给组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若起点过高,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这会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分级教学承认学生的差异,本着”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实施目标分级、教学分级,是符合教学中可接受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分级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分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教学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和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了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想听,有些学生听不懂的现象。

在构建和动作分级教学时,我们遵照基础—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分层次设置教学内容。我所思考的做法应该是,先对入学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的水平模底考试,然后依据考试成绩并通过选课指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制定个人发展计划,进行选课并分教学班。将学生分成初、中、高三个层次。对初级班的学生,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系统的操作和应用。中级班主要针对计算机一级考试实施办公自动化的教学。对高级班的同学的教学目标是计算机二级考试,使之具备获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能力。

五、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一张卷子定终身”的考试方式显然已不再适用目前的教育体制,很多学生平时没有很好的积累,到期末的时候就只能靠作弊,并且由于监考有一定的局限性,就出现了奇怪的分数现象——该低的反而很高。这样逐渐的淡化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造成非常不好的气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当中,更多的应该采用过程式考试方式,教学建议采用项目是教学,在每个项目中细化每次完成的分值,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促进教与学,也能更好的体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性强的特点。

另外,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考试标准,比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社会的;各地也有一些面向学校的统一考试,如何将这些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衔接起来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承认这类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学生在计算机综合应用上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些考试“应试”氛围浓厚,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相对滞后。所以对于这类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衔接,尤其与计算机基础教学考核的衔接而言我认为不能完全划为等同。

信息化技术不断快速发展,作为国家五大新兴产业,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不断加强,这就要求我们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时刻思考怎么去加强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怎么更好教授计算机知识为行业,为社会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蒋宗良.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1(5).

[2]李芒,徐承龙.PBL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1(6).

上一篇:法律(小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作文)下一篇:惊心动魄的周末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