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14篇)
1.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一
职业教育中的数学教学创新
国家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数学教育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使劳动者达到应有的基本素质,还得根据专业不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本文着重论述了数学教育在职业高中课程改革中的基础性、趣味性和应用性.
作 者:邓朝岭 作者单位:都江堰市职业中学,四川都江堰,611830 刊 名:科教导刊 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数学 创新
2.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二
一、创新兴趣情境
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创建一个新的心理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它是渴望获得数学知识而积极参与意识的活动。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 由兴趣产生动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自己具备独特的思维和意识的能力, 精心设计创新性问题, 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教学也可以称之为数学问题的教学, 怎样通过数学问题的内在魅力来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是对客观世界的数和形的研究, 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也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对于数学问题的研究, 课堂要始终保持数学处在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求解———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求知欲望不断得到激发, 进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数学的抽象美, 美妙的形体运动, 绚丽多姿、形态万千的点、线、面的风景画, 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魅力, 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就会使学生产生热爱数学的内部驱动力和对数学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谓的创造性, 就是不同的知识之间, 组合成新的结构的能力。把探索的权利交给学生, 既让学生自行提过类似于探索“创建”而习得新知, 并使学生从中获得许许多多成功的愉悦, 学习兴趣也会大大提高。组织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创造。“动”是一种能力和行为, 而不是简单的意识。“动”有两个含义: (1) 交往的“动”。重视班级中同学之间的信息交往, 通过组织活动来促进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 (2) 思维的条理化。思维条理化, 最后会形成知识逻辑结构, 像一棵树那样生长, 而不是零碎的、散乱的知识堆积。创新教育不满足于“举一反三”或“闻一知十”, 创新教育要的是“无中生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四、数学中用自身素质去影响学生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数学素质, 教师应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数学素质。在课堂上, 教师要将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数学知识的领悟程度、熟练水平、推理过程的严谨度与合理度、数学知识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抽象思维的逻辑性与艺术性等充分表示出来, 从多方面影响学生,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全面的认识能力和运用能力。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才能满足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之需要。
五、用互教互学的态度善待学生
3.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三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本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种做法。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
有好奇心,就有寻求结果的欲望。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并动手测量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及这个多边形(n-1)个内角的度数,我就能立即猜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这个问题新颖,同学们感到惊奇,从而调动了学生认真钻研的积极性,创造了最佳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学生想知道问题的结果,而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问题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例如: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时,出了一道简单题让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到黑板前表演,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谁做得快?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间可找一些有趣的难度相对高一点的题目让他们做,并同时提出看谁做得好,思路新,方法简单等要求。在每次活动中学生发挥各自的特长,充分表现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从而培养他们在数学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要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新知识,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课堂上,要常用表扬用语,如:“很好”、“太棒了”、“真行”等,表示教师的关注和赞许。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通过自己理解获得的知识,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学习。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六、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4.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篇四
摘要:本文从创新教育原则、教师创新意识的体现、学习动机和兴趣的诱发、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思维的培养、动手操作这六个方面来谈谈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学习;创新教育
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经济竞争就是科技竞争,也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要把最好的教育给我们的孩子,那么,这“最好的教育”就是要去培养人才以及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教育的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生的创新学习和教育,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增长,情感体验控制能力的加强,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不断提高,来达到小学数学中的一个学习的目标和能力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也占了比较显著的地位。
1 数学教学中要坚持创新教育的原则
1.1 自主性原则
自主性原则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体现,去主动积极的学习;通过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学习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智力加工的过程,学生只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在是受教育者,但他们是教育的对象;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出自主性的原则,才能真正自觉地获取知识和实现发展。
1.2 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是指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学生在教师的引道下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让学生从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发现”、“探索”及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为了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和学习,采用了创设探索情境、提出探索性问题的教学方法,把知识内容进行整合,用积极的提问和讨论方式让学生发表个人想法和意见。
1.3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教程中,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师生和现代社会,勇于面对国内外一切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开放的目的就是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教育活动的发展。
1.4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根据学生已经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独立思考去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启发性原则的来源。现代教育中的“授之以渔”就是这一教育原则的最好解释。
1.5 民主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一种民主、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这种氛围,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怎样说,学生就怎样做,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长期以来,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正常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综合运用,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发,不盲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在生活中,做到转变角色,不再把他们当学生看待,与学生成为朋友,平等地交换意见,从一个侧面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6 因材施教原则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目的任务所决定的。我们中小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向学生既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又尽可能地发展每个学生各自的个性特长。 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存在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这是一个重要的客观的.实际,学生在先天的因素、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下,会表现出不同水平的差异,这就必须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体现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从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出现创新,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才能积极主动地为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因此,教师注重到自己创新意识,学会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学习新理念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教师的角色是调动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出摸索出来的成果;不暗示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成长,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因材施教,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得到充分的体现。
3 诱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引起人创新的内部驱力,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保持长久的兴趣和增强其创作性。为此,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可加强师生关系的交流,使之“尊其师信其道”,激发学习兴趣;教学中可对提出的问题留“尾巴”,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插讲有关的奇人趣事激发学习兴趣等等。
4 坚持教学民主,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民主的师生关系,能满足学生表现的欲望的同时还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维持学生创造的渴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状态,才能去提出发现问题和提出疑问,勇于创新。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发现问题的探索者,知识信息的反馈者,学习目标的实现者,他们理应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能让学生和谐愉悦地学习的教学氛围。如,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接着教师用温和的语气对他们说:今天这节课,就请大家来当老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看谁的方法最新颖,独特,有创造性。听了这些,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作为一名学习的主人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因为有了旧知识的积累,学生们更加大胆地展开了想象,进行创新。用梯形拼出了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甚至正方形。还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出了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节课几乎完全放手,学生们就能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完成了认知过程,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5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认知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能让他们有选择地、积极愉悦地学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教学时,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也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的水平对学习兴趣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这样引入,猴王为小猴分饼。它把一张圆饼平均分成了4分,取出一份分给猴一,猴二很调皮说,我要吃两份。猴王说好吧!就把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份,取出了2份分给了猴二 ,猴三看见了着急了,说,我要吃的比猴二多一份,猴王无奈,只好重新分饼,这回,它把饼平均分成了12份,取出了其中的3份给了猴三,猴三高高兴兴的跑到一边吃起来。故事讲完,提问:同学们你们说它们谁吃得多?通过这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积极开动脑筋、观察、分析,发现这三个分数相等,最终探索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6 动手操作,开启创新
思维基于动手。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度的时期,不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抽象的内容等。因此,教学过中,参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加强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7 总结
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创设的空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让学生形成多维型的思维方式。 创新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学生善于创新,乐于创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对知识能够融汇贯通。创新教育在小学数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视,应大力推行和实施小学数学的创新教育,促进小学数学的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卫国,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3]张菊英.认知心理学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J] .小学各科教与学,.08:27-30
5.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的论文 篇五
一、培养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想象力是重要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句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对于很多的伟人科学家来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创新的开始,只有想到了才能够做到.因此我认为要想加强小学教育的创新,首先一定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动手能力,便是对想象力的进一步升华,动手能力即是将想象力落实于实际,最终作出完美的成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常常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们一边想一边做一边说,使脑、手、口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达到了统一和谐.比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不采用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给同学们发下我事先准备好的直径4厘米、6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直径并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去测量、讨论,同学们很快就可以明白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不论圆的大小,圆的周长都是与这个圆本身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悬念最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好奇心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巧妙地设置一些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上的情景,使学生们产生一定的新奇感与求知欲望,从而去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的问题:“同学们,大家谁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呢?”学生们都回答:“知道,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都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们一听,马上就议论纷纷,这时我就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引导同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6.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探析毕业论文 篇六
一、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里面充满着许多枯燥乏味的符号以及书写公式,直接吸引学生的内容并不多,那么怎样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生自发的兴趣恐怕难以养成,如果老师再一本正经地照本宣科,按照大纲要求讲解课本内容,学生一定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或许有的学生会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是得不偿失的。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开启整堂课,并在讲解难点的时候,试着用风趣的笑话故事把问题化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吸引学生的眼球。比如,在讲解“统计”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插入这样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很有钱的财主,他非常吝啬,让他的儿子去买火柴,还一个劲地嘱咐儿子,说要确保火车根根都要点着,儿子买回来火柴后,财主问是不是根根都能点着,他的儿子很高兴地说“:根根都能点着。”其实是他的儿子把所有的火车都点着试了试,以确定都能点着。学生听了这个故事,觉得很是好笑,那么给他们提问一个问题:如果你去办这样的事情,你该怎么做?这样的故事引入要讲的内容,就在课堂最开始抓住学生的吸引力,激发他们要学习统计的欲望,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比如,讲乘方的意义,一张厚度为0.05毫米的纸对折30次,这张纸的`高度是多少呢?并列出算式,问到底有多少米。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几十厘米,有的说是近一米,最后才列出算式,告诉他们其实这个高度很高,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要高许多。让学生能感官认识到乘方和乘法的区别。
二、教师和学生养成良好和谐的相处关系
如果老师对待学生漠不关心,或者训斥过多,会让学生很是讨厌教师,并且这种不良情绪是能够传染到学习中,进而对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也不喜欢。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和热情的信任态度,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的信赖和鼓舞,内心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真正地从内心喜欢上教师,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也就会喜欢上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笔者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原来的老师都表示出极大的尊敬,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则表示出对原先老师的厌恶之情。所以,教师应该营造出宽松和谐的教学的氛围,给学生以正能量的引导,这样才能渐入佳境。比如,对那些原本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要过度地训斥,要采用一些温和亲切的方式,或者面带笑容或者给予信任,这都能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尊心,带来极大的动力,让学生能在融洽的关系中从喜欢老师转向喜欢数学,从而对待数学科目也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三、认真挑选课堂练习题目
课堂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也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要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才能打好牢固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题目的时候,可根据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多出一些巩固概念的练习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一题使用多种方法解答,从不同的思路来解答问题,发散了思维,开发了智力。可以一边讲题一边进行练习,也可以讲完本节知识后再进行练习,或者讲练结合等,同时教师还要控制习题的难度以及数量,不搞题海战术,不出偏题和怪题来难为学生。让学生经过平时的练习,感觉到知识的伟大力量,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轻松地在练习中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总之,激发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作为出发点,并且需要付出长期的努力.
7.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篇七
一、利用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想要了解这种事物的未知领域的欲望和兴趣也最大。教师在教学中, 要利用学生的这种好奇心, 在知识讲解之前, 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画一个凸多边形, 然后让他们用量角器测量每个内角的度数。测量之后, 我对学生说:“你们只要告诉我你们所画多边形的边数以及多边形 (n-1) 个内角和度数, 我就能马上说出剩下一个内角的度数。”学生都表示不相信, 一个个跃跃欲试, 我让他们依次把自己所画的边数和 (n-1) 个角的内角和告诉我, 随着我每一个的正确回答, 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 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向我发问, 想知道我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算出答案的, 有没有什么技巧。在学生的兴趣都激发出来以后, 我进行了新课的引入, 使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都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欲,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师教学过程中, 还要学会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进行知识的巩固和创新。在提问中, 教师要掌握好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 问题不能太简单, 否则学生回答的时候不用思考就能说出答案, 发展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问题也不能太难, 不然学生思考半天也得不出正确答案, 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 学生经过仔细考虑能得出正确答案。这样, 学生通过回答问题, 会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 能逐渐体会到探索知识的乐趣,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发展创新思维。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面对教师、学生和家长, 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 获得每个人的肯定, 这就是学生的表现欲, 这种欲望支持着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理解不透彻, 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进行考试测验时经常出现差错, 这就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的表现欲无法得到满足, 并且还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指责。学生在这种学习压力下, 学习起来小心翼翼, 害怕出现错误, 导致思维不活跃, 创新能力难以发展。如果学生在学习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 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并不断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表扬和肯定, 那他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会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并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发展创新精神。教师在对待学生时, 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教师要对学生多表示肯定,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时的情感体验, 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要适时地给出表扬和肯定。同时, 在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 教师要耐心热情地进行指导, 帮助学生顺利解决学习难题。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要不断进行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能够达到进步。教师在学生取得进步时, 要经常使用表扬语对其进行表扬。例如, “你真棒”“很好”“真行”等。
四、引导学生互动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学习数学时, 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不是通过模仿与记忆来完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 同时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互动学习, 并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 在自主观察、体验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使学生形成一套自己的有成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在学习中进行创新, 在创新中进行学习, 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然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利用声、像、图、文相结合的模式, 对学生进行耳、眼等感官的综合刺激,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注意力被吸引。在教师的生动讲解下,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生面前具体展现,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他们进行知识的探索,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使学生把基础知识掌握好。数学基础知识就好比数学工程体系的地基, 学生只有基础扎实, 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才能激发出自己探索知识的欲望。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课程的完成情况, 更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掌握的知识丰富了, 才能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量变达到质变, 才能发展创新思维和对知识进行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并且敢于提出问题, 学生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 是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发挥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学生的参与下, 要把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迸发出闪光的火花。
8.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改革 创新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要耐心细致地疏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学困生在过去数学中受到的肯定、鼓励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功,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某一层次学生的需要,促使教与学的适应,教与学的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克服“用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来代替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的倾向,树立起“要教就要使学生掌握”的观点,纠正过去“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师的责任,至于学得好不好不是学生的责任”的观点,多从自己教学方面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因素。
三、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四、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1、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2、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3、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4、多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我们的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或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
5、抢抓稍纵即逝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的计划课堂下,我们的教师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案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生活中不是缺乏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宋俊奎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学数学教育?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9.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九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结合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几方面进行简略论述。
关键词:新课改 创新教育 创造力 方法 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21世纪,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就自己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略述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设问、发掘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如在讲“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设计课前提问:“A、B、C三村(呈三角形分布)合建一所学校,校址应选在何处,才能使三个村到学校的距离相等?”学生带着这个悬念学习这部分知识,学习兴趣很浓;其次,提供质疑问难的条件,教师不独占课堂,让学生有质疑问难的时间以及对学生多启发、多诱导等;再次,注重质疑问难的效果。应抓住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不能什么问题都问,不要仅仅满足于所提问题的数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不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性质”时,设计问题“每位同学做一个等腰三角形的纸片,作出底边上的高,沿底边上的高折起来观察两个底角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既符合先动手、后动脑的科学性,又能启发学生探索,进而总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兴趣是从好奇心发展而来的,它是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的动力。教师导入新课时要采取灵活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导入等。例如;在引入“点的轨迹”时,教师先提出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轨迹”,比如,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运动着的点,沿着某一特定方向前进,它喷出的气体所构成的图形实际上就是飞机运动时留下的痕迹,这就给了我们轨迹的形象。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同学们发言踊跃,把生活中所见的有关“轨迹”问题举出了很多例子:“钟摆下端往复摆动时形成的弧行”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数、式的运算”、“方程,不等式的解法”等内容都可以组织竞赛,要求做到准确,迅速。
(三)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忆、学习思维,才能真正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的而课本中又没有专节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如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又如八年级数学第三册(北师大版)上的习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四个点A(-6,3),B(-2,5),C(0,m),D(n,0)。当四边形ABCD的周长最短时,m,n的值分别是什么? A(5,-3)或(-5,-3),B(-3,5)或(-3,-5),C(-3,5),D(-3,-5)”解答本例题的思维方法可以是:(1)排异法,或(2)演绎推理法,或(3)分析归纳法都可以。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著名数学家哈尔斯曾说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不光是讲清事实,而应该是激励学生去思索,自己去动手。”传授知识是我们教学重要目的之一,但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目的,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数学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直是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今后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自我再学习、具有开拓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四、进行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是学生创新能力凸现的保证: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平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激励学生树立以周恩来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应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10.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第1章引言
1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数学是研究数量、变化以及结构和空间模型等相关概念的一门科学,通过对抽象化以及逻辑推理等的使用,被称作是人类对自身逻辑性训练的一个必要的途径。数学作为人们思维表达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人们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缜密周详的推理能力以及对完美境界的不断追求。数学最基本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逻辑、直观、分析、推理、共性以及个性等。虽然,不同的传统学派可以强调其不同的侧面,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互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他们综合起来的努力,一是的数学科学具有生命力以及可用性,才可以体现出它崇高的价值。到目前为止,数学已经在世界上不同的领域内都有所应用,主要包括科学、医学以及经济学、工程等。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通常情况下被称作是应用数学,有时候在应用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数学发现,数学家会研究纯数学,也就是说数学本身,而且不将其在实际中应用。虽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纯数学方面开始的,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应用数学方面的发现。对于教育来说,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21世纪最主要的旋律,是实现数学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践中,怎么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发挥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作用,构建一个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以尊重学生主体以及主动精神、对潜在的智能进行开发以及形成人类健全个性作为根本的特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数学实践方而的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这也直接的关系到数学素质教育战略的实施问题。
1.2研究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应州都不是万能,而且不楚一成不变的。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应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因为一些因素的变化而出现不适应的现象,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可以将一种教学模式固定不变的、十分僵化的去讲授所有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中学数学进行教学的新模式已经成为了数学教育方面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学方式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综合化、系统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的发挥数学在创新教育中体现出的特殊的功能,把数学创新教育的先进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不断的调查研究以及反复的实践,对现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方面的经验不断的总结、提炼,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气氛,建立健全形式多样化而且可以因情、因景采取不同模式的教学模式。
第2章研究的理论基础
2. 1模式及数学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并组织的模式,教学模式规定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具体活动,在实施教学程序、遵循教学原则以及应用教学模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点等,是一套可以实际操作的、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国内外现在已有几十种教学的具体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总结下来,现在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1讲授模式
讲授式在数学教学当中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印象中最深的就是,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们都只是关注老师对数学知识的讲解,没有很好的互动。我国自从解放之后,就开始推行前苏联的凯洛夫五环节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这个教学模式也是我国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短寸问内,比较系统的去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倡,这种讲授模式也在不断的改善,出现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模式,也到了广泛的采纳。
2.2创新教育下数学教育的内涵
创新型数学教学的内涵可以从数学教学活动的性质以及目标意识、问题解决等很多的角度去分析、把握。对创新型数学课堂的实施,应该充分的关注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准备,对数学教学结构不断的完善,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很好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下面从几个方面去对创新教育下数学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
2. 2. 1从数学教学活动的性质角度的分析
11.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一
一、正确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个性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重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
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长,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做后盾。
总之,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既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作者简介:
12.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氛围,内容与培养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二、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三、开展创新教育: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让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1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三
所谓整合就是将现代教育技术自然地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整合的最佳效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彻底更新。观念必须先行。我们认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有现代教育的崭新观念,然后才有教学手段与教学实践的全面优化。所以,从创新教育的高度认识现代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是时代对教师的崭新要求。
(一)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破除对CAI教学认识的若干误区。当然,有一些顽固的认为CAI教学不过是电脑代替黑板、粉笔的教学,这样的观点当然不值一驳。但是,还有一些经常运用现代媒体教学的老师也会有的困惑,却不得不予以厘清。
困惑一、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理由是现代媒体由于制作的成本比较高(这里指的是时间成本),而且必须在课前准备好,不能根据学生的发展及时调整课件的播放顺序、不能及时增减课件内容,不能显现老师没有预计到的、但学生新发现的有价值的创新样式等等。
对策:
现代媒体不是限制了创造思维的发展,而是为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这以创造思维的发展平台是人类历史上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平台,并且它还在一日千里的飞速发展着。诚然,我们现在不能在几十秒钟几分钟内根据学生发展制作出满意的课件,我们也无从抓住学生的突发灵感,并且立即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但是,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收集相关的课件资料,以便用的时候随时都有;也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随时凋取所需资源。这是解决突发情况的必要准备,此其一。另外,作为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的时候,应该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可能达到的领域,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此其二。
然而,上面所讲的两个准备都是被动的准备;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该主动。现代媒体能够展示几乎小学数学里所有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现代媒体的巨大优势之一;现代媒体能够提供百倍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声音信息,将这些信息有机的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方式之一,因为“组合是创新的捷径”。所以,积件的形式准备课件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转变教育观念的要求。
困惑二、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主导性的发挥。
理由与误区一恰恰相反,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束缚了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观点认为现代媒体代替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导,教师的亲和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和学生都成了电脑机器的部分零件。不是由人来控制机器,而是由机器(电脑)来操纵人(教师和学生)了。
对策:
产生这种困惑的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做到运用现代媒体象运用手臂、运用粉笔那样自如。一旦能够自如的运用现代媒体(至少包括电脑和网络),教师就等于多长了一条灵巧的手,多了一张讲解自如的嘴。
另外,运用媒体,不是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亲近机会,而是大大的增加了这种机会。――有了网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几乎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教师和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而不局限于教室这一狭小的空间,不局限于上课这一点可怜的时间。现在,简单的电子邮件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
困惑三、现代媒体限制了学生空间思维、语言形成等的发展。
理由是现代媒体(特别是前几年开发的平面视觉效果的课件)大都是平面的,即使是三维的画面也是虚拟的,不利于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而且,每一个知识的.细节都由课件展示出来,学生就会产生懒惰情绪,依赖于电脑进行想象,以至于离开电脑就无法展开想象思维。另外,一方面,电脑大大的增加了视觉刺激的时间;另一方面,语言刺激,特别是学生自己开口读的机会就会相应的大大减少,从而不利于学生语言,特别是规范数学语言的形成。
对策:
空间想象能力要通过大量的表象感知才能逐步培养,传统教学手段往往不能形象的展示很多知识(特别是几何知识)的形成过程,而电脑却完全可以。比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电脑能够将圆平均分成的分数达到肉眼所能看到的最多份数。至于语言的形成,更可以利用电脑的声音、动画等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既是给学生的示范,也可以充当“带读”的功能。
综上所述,现代媒体为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教师应该找到现代媒体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努力用创造教育的思想把握现代媒体在小学数学中的融合。
(二)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整合现代教育媒体与小学数学教学,准确把握、巧妙利用二者的融会点,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数学的误区之一是只求结果忽视过程;创新教育要求最大限度的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只有明了知识的形成、结构、链接方式,学生才能运用这些方式去创造新的成果。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就运用了现代媒体,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利用解霸制作了圆柱的展开过程。
14.探究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点 篇十四
摘要: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早已实行新课标,若想有效快速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加之当前尚存在老师“厌教”、学生“厌学”问题,更有必要从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以寻求若干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略,既能够激发老师的教学激情,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文章就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旨在为同行老师提供一定借鉴。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理念
引言
如今,大部分数学教学的重心都放在理论层面,片面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却没有凸显出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枯燥抽象、晦涩难懂,学生难以接受。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实施方法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这本身就是一个良好信号,鼓励广大教研工作者寻求新方法、新思路,进而不断跟上课改的步伐,逐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当今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谈方法创新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对症下药。1.1教学理念定位不准
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同时,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交流学习的空间也较狭隘,学生的思路被禁锢在老师预先设定好的框架内,对学生的思路产生极大的限制作用,这是教学创新的一大障碍。
1.2教学目标模糊,往往临时抱佛脚
一部分教师没有吃透课标的深层含义,不清除究竟要达到何种教学目的。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呈现三足鼎立的形式:丰富学科知识、训练数学素养、同时对数学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现如今,绝大多数教师还停留在第一点,只针对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做文章,简化了教学过程,使之模块化。这其实不能谓之培养,而只是一种培训。
1.3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中学里多进行集体备课,有些老师为了应付差事,仅仅简单的分割教学内容,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教案千篇一律,鲜有亮点。当然,探索发现、推陈出新的理念值得倡导,但并非所有的数学教学任务都非要“独辟蹊径”。高低年级的授课方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调整。课改并不是全盘推倒传统教学方式,某些较为抽象难懂的问题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跟从的方法反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4教学内容适应性较差
教材本身不是一本法律文集,没必要完全照搬里面的理论,教师应该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准切入点,既不让普通学生跟不上,也不让优秀学生“吃不饱”。再有,板书设计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果随写随擦,临场发挥的比例太大,便会让学生产生雾里看花之感,抓不住重点和要害,自然谈不上良好的教学效果。
1.5课堂评价单一化
课堂评价是反映教师涵养和内力的镜子,某些教师的评价语言琐碎、浅薄、偏激,对学生无法形成机理和启发的作用,只代以简单的鼓掌。更有甚者,一些老师的评价语言具有讽刺和辱骂成分,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课堂评价的目的是加深师生感情,产生思维的火花,以形成有效反馈,对教学改进形成正面影响,如果仅仅流于形式,而忽视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那便失去了评价的意义,甚至会起到副作用。
2.浅析数学教学方法中的创新策略
2.1变“以书为本”为“以人为本”
传统数学教学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以往的数学教学以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习题难度、作业量都是一个模子,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数学本身是要求很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在人群中的分布式参差不齐的,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个人特点,明确每个人的兴趣、思维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能力,安排适当的作业和练习,同时也要采取因人制宜的评价方式,切忌对所有学生采取单一标准,以偏概全。
2.2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从小学生到初中生往往存在一个较大的飞跃,尤其是在如今信息爆炸、科技进步的大环境下,学生们沐浴在信息的浪潮下,想象力得到了很大的施展空间,心理成熟度也日益完善。初中数学教学要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尽力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可以适当的给学生灌输“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理念,旨在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自主研究、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空间,给他们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这样一个过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大胆假设、合理推演、即兴发挥,给学生以最大的包容度,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懂得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
2.3找准切入点,以兴趣引导课堂
由于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某些内容难于理解接受,本身相对枯燥。为了能让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上打起精神、提起兴趣,合理的切入点是关键所在,否则后续的一系列工作都是空中楼阁。新颖的切入点能够给学生带来新奇感,使学生迅速兴奋起来,让学生把学习数学由一项任务变为一种兴趣和习惯。所以,精准的切入点对于引领课堂走向、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格外重要。举个例子,在学习圆的基本知识时,可以用剪纸代替板书,教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法得出五边形、矩形、长方形等图形,使教学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为了选准切入点,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很熟悉教学内容,要根据内容衍生出生动的情景,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肆意发挥。而且,这一情景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便于调动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情景本身是问题的具象化,是摒弃了传统的你问我答形式后的一种改良形式。其次,设立合适的问题猜想环节,让学生针对问题本身展开数学活动,譬如剪纸、制作模型、课堂游戏等。藉由一系列活动和游戏,再对深层次的抽象问题进行猜想和探讨。最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尽量寻求新方法解决问题,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灵活运用,以一个小的切入点辐射出一系列问题。不仅让学生明白一个简单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帮助其建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2.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倡导多媒体教学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教师依据知识的脉络关联,将讲稿、练习题、解答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在一起,以PPT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也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但是,教师不能局限在课件本身,若只通过敲键盘、点鼠标顺序播放幻灯片,便会使教学陷入一个固定的桎梏中,缺乏活力,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无异。为此,我们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利用图像简化、具体化抽象化概念,如果能引入一些动画,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使得立体感、直观感、动态感贯穿于整个数学课堂。二是,引导学生自己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解决身边的问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要主动学习,寻求有效手段解决数学问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搜集整理有价值信息,从而激发灵感、引发思路,找到解决难题的突破口。
2.5课堂评价方式多样化
以前的应试教育中,考试分数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扼杀了学习的本质作用,让学生建立起分数就是王道这一错误的学习理念。评价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分数,也要注重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否独立思考,能否进行合理衍生,能否活学活用,这都是评价指标。再者,要辅以必要的奖励手段,对成绩优秀的个人或团队进行嘉奖,既可以促使优等生再接再厉,也可以激发普通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型教学方法对于数学教学的贡献
应该说,相比传统的被动接受型教学方法,优点是突出的,既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对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技探索能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创新型教学方法为学生打开了通往知识宝库的一扇门,对于他们以后接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大有裨益。
结语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是基本要求,更要让学生不断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定期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引导学生积极找寻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其主动学习、主动求知,成为书本的主人,而不是被书本、考试牵着鼻子走。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宗旨便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内心深处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广大数学教研工作者应该共同努力,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互相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兆和.浅谈评价性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理化学习,2011(6).
[2]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生本教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09-26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9-11
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10-09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活动08-16
浅谈数学史教学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作用11-12
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08-13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延伸06-19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总结报告08-13
浅谈利用多媒体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得体会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