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2024-07-13

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精选12篇)

1.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一

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作者自身在环艺专业授课的经历及经验总结,提出了实践教学对于大专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改革,创造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条件,改变和改进现有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从而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我们国家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由于受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实践教学的问题,大多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我们的学生直到毕业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关注市场的真正需求,这时候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新学习以便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企业则是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培养新人和等待新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必须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市场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学生毕业就能胜任岗位这个目的,而进行实践教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这些年,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膨胀性地增长,但就业率却在逐年下降。而另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却反映优秀设计人才难觅,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很难胜任设计实践工作。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首先就是我们现有的教学体系,偏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切断了与实践的联系,学生脱离实践,对于实际工程设计的程序和各个系统的联系了解不足造成的。在这种教育体系下,教师更多的是采用相对的“封闭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法,以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技能训练为主导,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由探索的学习兴趣,往往容易形成被动学习的惯性。同时,切断了与实际的联系,造成很多同学对工程中涉及的材料规格、尺寸、构造以及施工工艺等问题了解较少,所以做出的设计离现实太远。而设计课又让学生做一些假设的题目,实际上设计师所从事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都是有一定实际条件限制的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这种脱离环境、脱离社会现实的假题设计,只能使学生在“理想状态”下,使方案设计的艺术性仅仅是为了美观,而非是建立在功能上的艺术性,把玩弄形式当成环境艺术设计的全部。

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一是由于一些高校对于专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学校缺乏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统一规划和领导。二是一些高校对专业教育的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不健全,实践课程只是在课程计划里,在教学中并没有具体实施,形同虚设。三是由于设计市场竞争激烈,设计公司为了减少麻烦,一般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因此,学校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设计公司作为校外实践基地。四是高校中有些专业教师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学校的,没有参与过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社会实践,自然就很难正确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

三、把专业实践引入课堂,建立与理论教学

相匹配的实践教学场

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理论讲授 与实践结合

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解决设计问题的基础。但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枯燥的理论,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考虑将理论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单元,各单元又紧密与设计过程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接性,如:《装饰材料与施工》课就可以用这种方法讲授。另外,现场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平日课堂教学中一些无法讲述,无法感受的设计概念,如:空间感(图纸上只能表明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装修材料的质感、肌理以及材质对比。

(二)市场调研、资料分析

任何创新的意识的确立都是在科学的思考之后出现的,所以市场调研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个过程是通过对设计项目的整体环境、背景、功能等资料的收集、考察以及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比较、归纳。科学的结论往往都是建立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市场调查做的不深入,资料分析也不可能深入,其设计项目的市场定位也不可能准确。所以深入细致的调研为方案设计提出较为合理的方向,对设计的项目起市场定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调研可以使学生养成独自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期亦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观察力、胆量、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等。

(三)确立课题、展开设计

当前大多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题设计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采用虚拟的课题进行练习的情况,而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对于项目设计的过程必须全面了解,如室内设计师要从项目的招标、投标、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到现场施工配合和监理等都要设计,甚至到一块玻璃的成本都应了解。而课堂上的设想题目,没有实际设计项目来得真实,没能解决真正的技术问题。所以确立设计课题,应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实题实做”,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中,让学生走入社会去联系和争取设计项目,还可依据现阶段设计征稿和设计竞赛项目为课题进行实际的设计。

在设计开始的阶段,通过市场调研,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材料、工艺、成本、效果等方面,以便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的习惯,多画草图,多做模型。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以及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其他同学看到了别人的错误时,更容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这样模拟现实中设计工作的某些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主动性,并更多地刺激交流的发生,增强教学互动性。

(四)加强修养,提高能力

加强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要想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设计水平,必定要涉及到许多学科,如现代科学、建筑、历史、文学等等。当前,各类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了传统的多种专业知识,这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种方法进行立体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可以借鉴美国的一些课程建设的经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朝着面宽的方向发展一步,应当是大有裨益的。

二、建立全方位的教学实习基地

1、全年级工作室,模拟建筑事务所

正如法学院的教学要有“模拟法庭”一样,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也应该推行模拟现实的设计工作室,增加教学第一实践点,各个年级学生同在一起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各门课程之间知识网络的形成。实际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术修养上的差别,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在相当水平上,使用他们相互熟悉的语言和方式展开的,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增设系列讲座,间接获取广泛实践经验。

增设系列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对于一些专业性或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请在社会生产实践一线的高级技师来授课,新的设计思维及社会鲜活的实例,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工作注入新的设计理念,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同时可以缓解教师不足的压力。

3、开办教、产、研一体化基地。

工程实习和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到产学合作单位参与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做到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装饰课题,使学生在工程中学习设计,在设计中完成环境艺术装饰工程,以实际工程成果来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同时也为合作单位提供了大量的潜在用户和人才,可以说是双赢之举。

三、教师的新角色与面临的挑战

教师是一个院系的核心。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是否有设计实践教学能力,是否能指导学生,是否能对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展开,起着关键在作用。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同时担任着环境艺术设计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的责任,所以要不断跟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对于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实践指导教师表现出较大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学生才会在欣赏老师实践示范的同时把自己容入其中,教师再因势利导,达到理想的效果。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设计人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教育的重点,也是根本任务。

(责任编辑:陈娟娟)

2.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二

1 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 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作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而言, 对于教材的选择并不容易。随着课程改革的深人, 教材问题持续引发关注。在宽松的出版发行制度和市场需求的调节下, 图书市场上涌现出大批高校艺术类教材, 而且多以整套形式出现, 这些教材在内容编著等方面的水平良莠不齐、鱼目混杂, 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种类日趋繁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教材, 学校往往良芳难辨, 难以取舍。如何科学的认识以及正确的选择教材, 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教材能否成为高校教学中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要素, 教材的选择是关键。

基于当前教材的选择及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保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特色的同时又需要借鉴理工类专业教学的经验, 应尽快建立起符合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点的教材体系。进一步规范教材的选用, 选用高水平的教材, 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健全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材的正确选择及合理运用的基础之上, 教师和学生都应拥有丰富的教学及练习的参考资料。另外, 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 除讲授教材基本专业设计理论知识以外, 更要关注本专业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形式与动态。学生在作业练习时, 不能闭门造车, 应大量阅读相关专业资料并学习参考相关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对教材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前提下, 合理借鉴学习优秀的参考资料, 从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设计水品, 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 课程之间的衔接

高校教学的课程设置、时间分配等, 不仅体现了培养人才目标的要求, 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继续学习、就业、创业等各方面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课程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必修课构成。目前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不够合理, 专业理论课程部分内容重复;专业课程之间过渡衔接生硬。

目前状况下针对以上种种问题, 特别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上, 学校每学期应制定统一的标准教学单元, 制定出统一的课程标准。众所周知, 课程衔接的实质就是课程相互分工、相互承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设置都是必不可少的, 分别在不同阶段担任着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给学生强调本课程重要性的同时, 还应介绍本课程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特别是后续课程的关系与作用。如一些高等院校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现象, 设计基础的课程设置仍多为绘画练习课程设置, 而思维训练、专攻性设计基础课比较少。针对这种情况因根据专业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像素描课程除练习传统素描外可适当加入设计素描阶段, 从而改变学生的设计观念古板、陈旧的现象。再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透视学课程, 课程初始教师就应给学生强调本课程虽然只是专业基础课, 但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的学习, 手绘效果图表现技法又是今后学习专业课如室内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专业课重要的表达方法之一, 一环扣一环, 让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有了目标和方向, 也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效果。

3 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 紧紧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重要环节, 千方百计摒弃传统教育思维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 改变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课堂与社会相错位的教学模式, 探索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因材施教, 激发思考, 引导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当重在实践, 实际参与一项设计项目要远远胜过背诵一本《室内设计原理》。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课程中, 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方式灵活掌握,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 鼓励学生将企业或公司的课题带到学校的课堂里来, 通过这些实际工程设计项目的引入, 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 每位学生都有一些新颖的设计点, 但并不完整系统, 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分组讨论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又让他们打开了设计思路。等方案基本完善时, 可挑选部分学生的较为优秀的设计方案, 让这些学生给大家一起分享讨论其设计构思与想法。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 留出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 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设计内容进行“讲”与“评”, 在实现对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归纳与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最终完成方案后, 可以采取举办优秀设计方案展览的形式, 让学生通过展览, 相互学习优秀设计作品, 同时找出自己的差距, 继续努力。经调查社会当前一些年轻的设计精英们, 他们都是在经历了高密度、高强度的设计实践之后才取得一定的成功。

4 结语

经济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品位和追求在不断地提高, 对高品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作为高等院校及教育教学工作者要根据市场的需求, 重视专业教材及参考书的选择, 优化课程结构之间的衔接, 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合理地进行教学改进, 才能与时俱进, 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向社会宣传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环境艺术设计辩义[J].雕塑, 1997, (3) :23-25.

[2]唐海波, 张立丽.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史志, 2010, (9) :145-146.

3.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三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包括织物设计、图案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其课程围绕图案设计、纤维艺术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三个核心课程扩展开,而三大课程体系都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素描表达能力,因此,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应与其他专业不同,有自己独特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河南工程学院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安排有两次,每次四周,每周12课时,第一次为基础教学,主要目的是夯实基础,第二次为创意素描,主要是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目的进行创意素描的训练。下面结合作者多年染织专业素描教学情况,谈谈对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几点认识。

1.基础阶段的改革

纯美术的素描基础训练内容一般只有:石膏几何体、静物、人物、风景等内容。而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是为将来的染织设计打基础的,所以素描基础训练的内容、题材、表现方式都应符合染织设计专业的要求,引导学生用染织艺术设计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第一次素描是在第一学期4-7周,此时学生通过系部组织的专业介绍已经对染织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对染织专业的三大课程体系也有一定的了解,课程需要的素描基础能力应在此阶段重点解决。

1.1写实花卉表现的能力(第4、5周)

花卉一直是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热衷表现的内容,不管是基础图案、装饰图案、创意图案等专业基础课程,还是印花图案设计、服饰图案设计、家用纺织品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

素描花卉写生应该选择有明显的花卉造型,可以单独表现,也可团花表现。花卉的写生要注意两点:其一是描绘与表达花卉的盎然生意与蓬勃生机;其二是通过写生了解和掌握花卉的结构特征、生长规律、生活习性与环境气氛。特别是花卉的结构特征。只有充分的了解花卉的结构特征,才能为以后的花卉变形提供确切的素材。

1.2各种纤维材料的写实表现能力(第6、7周)

纤维艺术设计是染织专业三大核心课程之一,无论是传统的平面纤维艺术还是带有前卫观念的装置作品都是将材料作为基本的元素,利用不同的技法来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艺术家不是简单的将多种材料进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一特性,改变其外部特征并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使其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定的材料适于一定的造型,如果用材不当,哪怕艺术形象再好,也会觉得别扭。所以在创作纤维艺术时,造型设计出来之后就是选择最合适的材质,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提高学生对各种纤维材料的表现能力,如棉、麻、丝、毛、皮、纸、塑料等等。摆放静物时可以把不同材质的物体放在同一画面中。

2.创意素描阶段的改革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图案设计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平涂、分面、撇丝、肌理等等,学生在此阶段主要是训练专业的观察与表现能力,为之后的专业技法学习做好准备。

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系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第二次素描是在第二学期1-4周,主要内容是结合专业技法知识,培养学生的染织技法表现能力及创意思维表现能力。

2.1素描分色练习(第1周)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中很重要一个技法就是分面,即用理性的方法把要表现物体的每个面分开,每个面都用平涂的方法填上不同层次的颜色。

分色阶段的练习可以摆放些块面关系明显的静物,学生结合色阶的理论把每块不同颜色、不同造型的色块用不同的色阶表现出来。在表现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把色阶画在画纸的一边,然后比较色阶和静物的明度变化运用平涂的方法把明暗层次分开。

2.2不同肌理的表现(第2周)

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纤维艺术设计就是用不同的材质,编织出具有强烈肌理效果的作品,肌理的表现对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现代壁纸的设计中有很多都是具有强烈肌理效果的作品。

大自然千姿百态,世间有万物之貌,这是构成肌理最基本的要素。肌理的表现可以让学生找具有不同肌理效果的实物、照片,通过观察物体、照片,提炼出本物体最主要的肌理,然后研究此肌理效果的素描表现形式,从而准确地表现。

2.3运用时空观的概念全面认识与表现物体(第3周)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物质固有的普遍属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的。辨证唯物主义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同时又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和具体特性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具体事物时空的有限性。

在认识要表现物体时要充分考虑本物体在不同时间及不同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时空观的运用能够打开学生设计思路,扩充学生素描的表现形式。

如一张纸,从时间上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分析纸的生产过程,成品纸之前是纸浆,纸浆之前是碎树片,碎树片之前是整棵树,整棵树之前是树苗等等,在画面表现时就可以把每个时期的特征表现出来;从空间上可以将纸放在不同的空间中表现它不同的状态,比如把纸放在水中、火中;从状态上可以把纸撕碎,折叠,揉拧之后,表现不同的状态。

2.4不同物体融合表现(第4周)

在图案设计中,很多图案都是把看似不相干的几种物体穿插安排在一个作品中,特别是日本和服上的图案,很多都是大杂烩,所以在素描的教学中也要让学会学会把看似不想干的几种物体通过某种联系表现在整个素描作品中。如鱼、桌子、扫把、人物、饮料瓶,通过对这些物体不同时期、不同空间、不同状态的分析,找到物体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一定的构图、明灰暗、技法、肌理表现出来。

总之: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应该区别于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学 ,它所表现的不只是物体本身存在的意义,而是代表着作者对物体的观察、分析,并引导学生用染织艺术设计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表现事物,构建出有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要求的素描作品。

参考文献

[1] 伦纳德•史莱因.《艺术与物理学》. 吉林人民出版社.

[2] 席跃良.《素描与设计素描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3] 雍自鸿.《染织设计基础》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1

4.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四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关系到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多个层面的学科,“追本溯源”属于其中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学习和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硕士的培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这一基本内容的结构框架,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对“追本溯源”进行了相关教学实验,并总结了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追本溯源;环境艺术设计结构框架;营造思想;传统图绘

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短短几十年间各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神奇的“中国速度”,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然而,这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较为明显:城市普遍丧失了视觉上的辨识性;乡村在城镇化的蚕食下沦为“城中村”;许多传统历史街区、古村落以保护之名,被简单粗暴地改造为喧嚣鼓噪的商业和旅游产品集散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忽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环境艺术设计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形成对环境营造的合理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创造符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就必须改变设计师“知今而不知古”的局面,扎扎实实地展开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

一、追本溯源是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追本溯源,理解和探究其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不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且收效也较难立竿见影。与追求较高产业效益的设计机构相比,高校作为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应该也必须担负起这项基础性内容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追本溯源应该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积极展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对专业设置的要求,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显然,与本科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相比,艺术硕士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专业批判的精神以及综合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离不开对设计理论、设计模式、设计发展趋势的学习和理解,离不开对社会人文、技术发展与设计之间的关系的探究和思考,而这也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基本内容。艺术硕士也正是追本溯源基础性学术研究的生力军。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追本溯源研究的参与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并且还要具备深入观察和思辨的视野和能力。作为本科生中的佼佼者,艺术硕士已经初步拥有了这样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现阶段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亟待展开全面的探索和补充,而该研究的第一个关键步骤就是对内容庞杂的传统营造资源信息的收集、梳理、统计和初步分析,以及对传统遗存进行实地踏勘和感官体验。这要求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和时间,与研究任务繁重的博士研究生相比,艺术硕士研究生可更加有效地保证该项学术研究的投入和产出。

二、研究的结构框架

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进行追本溯源的教育和研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框架。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是一个系统化的组织,囊括了人类生存、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又具有某种关联性,共同构成了环境营造文化的内因系统。这一内因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营造文化发展与变迁的根源。不同时期的国家和民族,由于传统文化习俗、自然环境、技术能力等条件的不同,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环境营造思想。对不同时期的各个国家、民族的环境营造思想,尤其是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思想的学习和思考,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起点和基本路径。环境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环境类型构成元素的配置、空间安排多具有一定的惯常性,这种惯常性构成了特定的营造模式。但是,即便是同一种环境类型,由于某些具体条件的差异,在营造细节上也很难完全一致,由此彰显出了不同的空间价值和等级。认识不同环境类型的营造模式、更为细致地分辨同一环境类型不同案例之间的差异,正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之一。教育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传统环境营造文化和营造模式,减少认知上的混乱,避免误解和过度解读,并寻找传统与当代营造的契合点,实现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城市现实空间发展的合理关联。

三、教学实验

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不仅涉及到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内容,还牵涉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者很难以一己之力展开教育和研究,必须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结构框架具有明显的生长性和开放性。所谓生长性,指的是对于结构框架中的营造内因系统、传统环境营造思想以及种种环境类型和典型案例来说,不管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地进行,均可通过一般状况概括与典型案例分析并行的方法彼此促进。这就使得人们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选择关键的时间点、地域和一定的视角展开相关教学和研究具备可行性;而开放性指的是不同院校、不同教育和研究的主体,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搭建起开放性的协作平台,促进资源共享,逐步建设起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基于上述对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设想,笔者针对近年来艺术硕士呈现的特点,选择传统图绘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教学实验。图绘是指一切图画和图像资料,在古物大多不存的情况下,传统图绘中包含着传统营造的相关信息,弥足珍贵。与古典文献资料相比,传统图绘能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某些历史时期的真实环境(或环境片段)或当时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特定人群)心目中的理想环境,它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重要依据。但是传统图绘描绘的内容较为丰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和研究,笔者在教学中进一步限定出城市图、山水画两个专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具体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

第一步,广泛收集不同专题的传统图绘,进行合理选择,并完善有效图绘的相关背景,建立专题图像数据库;

第二步,对有效图绘中涉及到的环境营造按照当代设计图例进行绘制,包括环境营造的平面布局、构成元素的外部形态、装饰图样及细部构造等;

第三步,对上述信息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统计、比较;

第四步,对某些现象、结论的深层缘由展开探求;

第五步,对传统营造智慧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

一是有效图绘的判定。许多传统图绘中虽然绘有构筑物,但有些仅画了建筑的一角,有些虽然描绘有单体构筑物或建筑群体的形象,但图绘本身却很模糊,使人们很难辨别图绘中的具体环境营造特征,这些图绘就不能作为有效图绘。

二是对于传统图绘尤其是山水画来说,画家出于构图、意境的表达需要竭力避免对营构物的完整刻画,在辨认时一定要把握如实原则,避免主观添加和臆断。

三是对不同的图绘专题和图绘的具体内容给予适合的关注点。比如在我国传统社会,人居环境营造以院落式为主,但院落式又可以细分为墙院式、廊院式和合院式,不同的院落形式所塑造的景观意象各有不同。

因此,对图绘中涉及到的建筑群,必须细析其院落样式,对于城市图不但要梳理、辨认图绘中的山水关系、街巷体系、建筑群空间布局,还要特别关注街巷构成元素的类型和数量、界面的形态和尺度。可以说,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合理操作是保证教学和研究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其难点是对上述梳理和统计结论的缘由探索。该项教学实验中特别关注传统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方式对环境营造的影响,因为中国传统环境营造和建设在很多时候是制度性的活动,是造成我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与西方环境营造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传统人类生活方式的架构与变迁入手展开追本溯源式的理解和探究,更贴近中国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本质,能够引领学生更加准确地认知各类环境的价值与意义、把握环境营造的规律、弥补以往学习和探究过程中物质与情感之间的缺失,并避免学习和探究过程的过度抽象化。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此项教学实验普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不但提升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养,而且开启了他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发现和探索传统图绘价值的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发现信息、统计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基本方法。在提交的研究成果中,城市图专题小组比较分析了三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对不同时期的画家或国家政权理想中的帝都街道美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山水画专题小组通过对宋元以前图绘中的建筑布局的统计和分析,验证了在传统社会时期,廊院式是高等级建筑群惯用的院落格式,合院虽然早已存在,却一直是较为低级的建构形式,或是较低等级建构中作为廊院的一种变通形式。他们发现在唐代以前,廊院式格局及变体的使用区间较大,但宋元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廊院使用区间下移和合院使用区间扩张的趋势。有些学生更是通过该项学习,开始有意识地将发现的信息与现实传统遗存进行联系和比较,在项目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掌握到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比如一位学生在对某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和景观提升设计时,对于坍塌程度不同的民居和空地,根据各自的具体条件,选择了保留或弱恢复院落格局的策略。以“片畦”为设计概念将坍塌的民居和空地转化为菜园、花园、蜂园等,既满足了当代村民、游客的需要,也表达了传统村落鸡犬相闻的景观意象。

该项教学实验以传统图绘作为切入点,改变了以往直接将环境营造本体“拿来”的教学和研究方法,符合艺术生的美术教育背景;制定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避免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以偏概全、重点模糊的弊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项教学实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集到的有效传统图绘的数量较为有限,部分图绘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还有待进一步确认;对传统图绘中所包含的信息认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厘清和细致辨认;对形成某种营造模式的原因探求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相关探索刚刚起步。不过,也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坚定了笔者在艺术硕士教育阶段长期开展对传统环境营造文化的追本溯源教育和研究的决心。

作者:宋鸣笛 单位: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涤宇.从历史图像到建筑信息——以1930-1950年代两位学者以敦煌壁画为素材的建筑史研究成果为例[J].建筑学报,(9).

5.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五

关键词:社会发展 基础英语 专业英语

目前,高校为了顺应社会进步的发展,在开设有通用英语课程的情况下很多专业还开设了相应的专用英语课程。艺术设计专业也不例外,同样开设了艺术设计的专用英语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强调沟通交流的的特性及设计专业国际化的趋势,使得社会急需综合素质人才,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行业的发展使得对专业英语的要求与日俱增,艺术生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英语学习好坏对于他们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高校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在高校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包括基础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学习和专用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学习,其中基础英语(egp)学习是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完成,而专用英语(esp)学习是通过《专业英语》课程完成。然而由于专业的特点及招考制度决定了艺术生是在某些方面区别于文理科的一个较具特性的群体。近年来,由于扩大招生生源以及高考制度,过分强调艺术专业成绩而忽略了艺术生的文化课程学习尤其忽略了英语的学习,导致进入高校后,进行《大学英语》(基础英语)学习时明显跟不上,反而更加排斥英语学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大学英语教师也不愿意上艺术专业的课,普遍反映艺术专业学生基础差,缺乏上课积极性,厌学情绪严重。尽管英语学习在中国越来越普及,某些一线城市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点比较早基础相对较好,但是进入高校后在千篇一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兴趣不大,学习动机不足,英语水平和其实践应用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英语成为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所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

在高考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英语起步已经滞后于文理科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后,却要进行相同教材的《大学英语》学习,紧接着在《大学英语》学习基础不牢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犹如一步需要跨两层楼梯,何其之难。

对于艺术专业学生这个群体来说,关注度依然集中在egp的学习方面,对其esp课程的关注力度还是不够大。艺术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学习一直处于一个边缘地带,他们的英语学习(包括egp和esp)更是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尤其在研究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egp学习和esp学习的衔接性上,广大研究者已经认可了egp学习是esp学习的基础,但是极少数研究者在考虑,egp和esp的连接问题。侯淑声提出建立基于esp与egp的接续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设想,在egp教学中慢慢渗透esp的内容,把egp教学趋向于esp模式。但是目前这一研究只是一个设想,还缺乏实际操作性。

二、关于egp和esp课程的思考

戴明忠和涂孝春在《esp及大学英语教学》一文中阐述了esp和egp的关系:“egp以教授语言技能为目的,对学习者而言,学习通用英语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实现日常交际;而esp是是学习者在某以专业或职业上实现英语知识和技能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前者通常是后者的基础。”

针对目前国内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egp和esp课程的现状,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笔者对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egp和esp课程提出一些思考:

1.egp课程与esp课程是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者之间的衔接工作必须做好,例如,egp和esp课程开设的学期以及学时的分配,这都是值得研究的。目前大部分高校egp的学习总学时跨越4个学期将近256学时,而esp的学时多的达100学时,少则32学时。对于egp的学时数大部分高校没有太大的区别,然而对于esp课程学时设置,差别较大。如何设置合理,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来思考。然而,不仅仅是开设时间的设置和衔接问题,在内容方面也要注意如何衔接。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生的特性,egp课程内容是否可以初步地结合该专业知识呢?这也是作为一线教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例如,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生实际英语基础进行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选择等。

2.esp和egp课程是不能割裂的,egp的教学应当趋向于esp的内容,egp和esp课程的改革应当是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在这种情况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英语环境相对有所改善,有更多的时间接触使用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相对有所提高,但同时对讲授老师的要求就增高了,讲授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英语功底,还要了解熟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让学生了解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实用功能。

3.esp理论的核心是“需求分析论”,高校除了传授知识给学生意外,也是具有社会功能的,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授课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自身及未来发展需求出发,还要从社会的需求出发,找到这两种需求的结合点针对性地教学以挺高教学效果。此时,教师是社会和学生之间的一个平衡者,找准两者需求结合点尤为重要。另外教师基于学生不同需求进行教学,也是可行的,这样针对性更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会有所增强。

语言是一门工具,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应该强调语言的应用功能,从而借助英语的优势使专业知识有质的飞跃,促进其自身专业发展。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并非仅仅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不应例外。所以无论是egp还是esp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念,让学生摆脱阴影走出大学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参考文献

[1]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j].外国语.2002(6)

6.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六

存档文件

艺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陶瓷艺术设计是我系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本专业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具有悠久的陶瓷艺术文化底蕴,这又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地域优势。我系该专业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较高的评价,该专业亦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也是省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为进一步使我们的专业更适应市场对素质型和技术应用型陶瓷艺术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我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细分为三个发展方向:

1、陶瓷装饰绘画;

2、现代陶艺;

3、生活陶瓷艺术。

一、陶瓷装饰绘画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艺术与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具有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性延续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传统陶瓷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在传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注重绘画与陶瓷的结合,绘画技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将釉上彩艺术与釉下彩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将艺术引入生活。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基础图案、书法、构成基础、人体素描、工笔花鸟、工笔人物、陶瓷造型设计、写意花鸟、国画山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存档文件

青花、新彩、粉彩、古彩、花纸设计、综合装饰、电脑绘画、中 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美学概论、绘画艺术欣赏

二、现代陶艺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陶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及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专门人才。培养在造型艺术、立体造型范围内进行具像及抽象造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现代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探索陶瓷材料的特性并运用于陶艺作品中,全面掌握陶艺的泥板、泥条、手塑、拉坯等成型技法,通过对泥土的捏、搓、揉、压、抹等制作过程,使制作者的情感个性固化在作品中,形成永恒的记忆。将现代陶艺与建筑艺术、公共艺术等相关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要求多元化的趋势,适应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立体构成、陶艺造型、立体雕塑、装饰雕塑、实用陶艺、陶艺釉上装饰、陶艺釉下装饰、环境陶艺、陶艺创作、中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艺术概论、中外艺术欣赏

三、生活陶瓷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艺术与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陶瓷造型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习美术设计的基础理论,接受美术方面的系统训练,旨在培养学生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能力,注重陶瓷造型设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存档文件

计与制作,陶瓷花纸设计、陶瓷装饰能力的培养,了解陶瓷工艺的全过程。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升陶瓷设计的艺术水平,增强日用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养能在企事业技术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陶瓷日用品、艺术品等创作设计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基础图案、构成基础、工笔花鸟、工笔人物、陶瓷造型设计与制作、写意花鸟、写意山水、青花、三维造型、新彩、粉彩、花纸设计、陶艺基础、装饰画、综合装饰、中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生活陶艺鉴赏

7.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七

一、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坚持的原则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在原则的指导下才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质量评价。(1)坚持全面性原则,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对各个教学环节和整个教学系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不能省略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对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更要对每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教学效果进行详细的评价。(2)坚持评价主体多元性原则,在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中,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既要包括师生自评,还要有其他教师评价、同行评价、教学主管部门评价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教学评价的科学合理。(3)坚持发展性原则,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教学评价体系不能一直固定不变,而是要根据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的改革而不断优化更新。

(二)明确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

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评价体系的内容。对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专业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专业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上,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教师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课堂教育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高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率。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将实际生活中的艺术呈现在课堂中,或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

(三)规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

规范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是先收集评价数据,然后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最后进行综合评判。通过这样的规范评价体系可以为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更好地实施奠定基础。

二、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新树立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信息化教学的需要进行备课,精心设计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培养艺术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网络技术进行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地把握所学的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基础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地展示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高职艺术设计学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艺术设计课程中采用信息化教学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例如,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经典的艺术作品,或者通过网络分享艺术书籍,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艺术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在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要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掌握新时代的设计思路,在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创作。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体系的实施要坚持激励性原则,不论是评价原则、内容、方法和结果都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机制有利于调动学生艺术设计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坚持一定的原则,明确评价内容,规范评价方法,进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摘要: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更专业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化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与生活密切相关。构建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以信息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信息化教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马超.高职艺术设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50-151.

8.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艺术设计;具体应用

高职之内的艺术设计科目历经长时段的变更,已经渐趋完善。然而,信息化态势下,这一科目仍面对着多样的疑难,亟待予以调整。适应未来就业、累积艺术设计必备的可用技能,就要接纳信息化特有的新教学。在最大范畴内,提升认知的效率,摒除单调识记的偏旧思路。信息化架构下的师生互通变得更为便捷,深化授课内涵。归结教学经验,在这样的根基上摸索适宜的应用思路。

1 现有教学弊病

(1)文化水准偏低。艺术设计范畴内的专业学生常常缺失了根本的文化水准,基础科目表现出来的水准仍偏低。这是由于高职录取进来的学生并没能拥有稳固的文化课根基,文化素质不佳。日常教学中,高职也没能侧重人文类的多样科目,很难提升水准。进入院校以后,没能明晰应有的认知目标,自身定位含糊,缺失必备兴趣。如上的要素造成:缺失自主接纳知识的热情,认识也很淡薄。[1]学生在毕业后,没能适应多样态势下的岗位要求。

(2)缺失了新颖模式。高职院校调配的平日授课时段偏短,时间十分紧张。为了发掘潜能,要变更惯用的授课程式,让它能吻合新时段的市场进展。但从现状看,艺术设计侧重去应对测试,应试压力之下,师生注重去增添学术范畴的认知,没能注重技能。现有模式之下,拟定课程显出了偏大的随意倾向,忽视主体素质。日常考核依循的流程偏僵化,应用特性不佳。为了顺应就业,盲目累加日常流程内的授课负担,没能侧重某一技能。

(3)师资及现有教材的弊病。针对艺术设计,科目配有的师资仍偏少,缺失高素质这样的师资。艺术设计之中,教学水准紧密关联着配有的师资数目。双师型特有的师资偏少,数目严重缺乏。选出来的教材没能涵盖着新颖的设计技能,高职教材常被看成本科特有的压缩校本,缺乏新式内涵。如上两类缺陷,都阻碍着长久进展,影响教学进步。

2 信息化路径下的授课流程

借助信息技术,拓展了授课必备的新颖资源,便利日常授课。信息技术配有数字化这样的足量资源。信息时代之内,网络不断延展,教学设计拥有了稳固的技术根基,二者彼此融会,借助数字资源,创设新颖的程式。信息化设计中,就要摸索去增设新的程式、探析新的流程,整合并予以运用。

(1)初始讲解时,要让学生明晰这一课节内涵,识记必要内容。例如,解析设计概念,就要明晰对应着的职业特性、艺术设计依循的总理念、常规设计习惯。与此同时,可以延展至工业设计、常用空间设计、视觉传达特有的设计。艺术设计应被融会在更大范畴的文化之内,了解生活联系,从全方位这一视角来识别概念。[2]

(2)欣赏及解析时,要借助筛选出来的某一案例,创设适宜的情境。解析的侧重点为:体会空间设计、解析这样的设计、提炼得出概要的必备元素。经过这种探析,艺术设计可被整合于实践,达到授课目的。

(3)后续讨论之中,要明晰教学场景,寻找出设计依循的主旨。可把班内同学细分成学习组,以便分组探究。课余时段内,可以预设这一作业:经由上网搜索,搜集得出艺术设计特有的多彩作品、关联的视频等;在这之后,带到班内以便供应师生分享。拟定后续评价,要兼顾这一科目的综合水准。

(4)在理论授课外,还应增设课余时段的实践。艺术设计常常用到的实践流程含有:参观并且学习、模拟某一作品、课余调研访谈。依照某一课节特有的内涵,灵活调配课余时段的实践。借助于多媒体,小组以内的成员应能彼此协同,归结得出珍贵的探析成果,制备成幻灯片。可以创设数据库,用于留存探析得来的实践成果,提供学习参照。在实验室之内,也可灵活予以应用。[3]

3 摸索适宜的运用路径

(1)紧密衔接多重的环节。艺术设计特有的专业内,教学流程应被紧密衔接在一起,侧重于多样化。设定出来的授课程式要增添多样性,同时尋找出某一契合点。艺术设计细分出来的环节含有:基础类的授课、日常专业授课、毕业时段的设计。详细而言,要侧重基础课,累积必备的技能,吻合新的市场走向。熟识专业方向,才能寻找出最适宜自身的某一岗位,提升设计技能。专业教学流程应能兼顾总体架构内的市场状态,紧密衔接着院校及基地。这样做,延展了获取认知的渠道,强化实践环节,增添了亲手去操作的必备技能。充分发掘潜能,明晰自身的弊病及优势,以便扬长避短。毕业设计之中,侧重考量应有的综合水准、增添实践技能。设计出来的新作品可增添就业之中的筹码,赢得企业喜爱。

(2)凸显信息化独有的优势。信息化状态下,高职要变更惯用的程式,增添新的流程。借助网络来促动彼此的互通,分享各类信息。借助于校内网,让学生随时明晰这一时段的就业走向,明确现有的弊病,协助同学去着力改进,更加适应就业。[4]课余时段中,搜集可得典型特性的多样设计作品,摸索设计技巧,累积珍贵的经验。及时查验新近的信息,跟紧市场动向。校企应能紧密协同,依循合作育人这一根本指引,构建新的模式。侧重培育技能,深化原有的认知水准。经由密切接触,培育出最为优良的这种认识,善于动手设计。密切接触企业,也为后续时段的就业供应了稳固的根基,面对着剧烈态势下的竞争,也不至于慌乱。

(3)显示亮点及特色。依照设定好的大纲,凸显高职独有的亮点。编排好的科目大纲应紧密衔接着授课之中的细节,显示学科特性。适当予以调配平日的常规安排,密切结合逻辑。凸显实践指引,兼顾动手技能。对于动手设计时的各类疑难,应当耐心去供应指引。合理去调配各时段的学时,真正做到活用。日常授课中,侧重添加交叉科目的新内涵,艺术设计特有的科目要被融会至更广的科目之中,灵活掌握知识。[5]师生密切互动,为学生预留足量的消化时间,规避偏集中的授课,也要规避多重科目脱节的弊病。

4 结语

高职拟定的多样科目授课,都应依循就业导向,符合市场要求,促进综合水准的升高。在这种指引下,变更不适宜的授课程式,增添信息内涵。信息化应被融会在平日授课的细节,调整专业架构。创设适宜的专业体系,更加吻合现今时段内的就业进程。信息化教学中,经常遇有多样的疑难,师生应能协同予以化解,增添自主解析的必备技能。

参考文献:

[1] 黄坚,袁燕.竞赛课题引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价值探讨[J].现代装饰(理论),2012(02):83-84.

[2] 张榕泉,吴海燕,夏建红,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394-395+397.

[3] 周昆乔.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再思考[J].大众文艺,2010(10):197+21.

[4] 刘锦玉.工作室制教学: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尚演绎——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形式与管理[J].艺术教育,2010(05):20-22.

9.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初探 篇九

2011年初,我们杨浦分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外专家评审,成为了首批20个校级教学团队建设的一个。因为是首批团队,很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如何建设、怎样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了一年时间的探索、努力和实践,通过思考和摸索把“提升素质、服务学生、探索创新”这12个字作为团队建设的中心思想。我们从零开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团队的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里就围绕这12个字的中心思想来介绍我们团队的设计思路、开展的活动以及取得的成果。

首先,提升素质是团队建设的基础。

作为一个教学团队,教学毋庸置疑是放在首位的。提高本专业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是根本所在。而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依靠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提升实践经验和教学素养。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我们通过了下面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教学能力的培养

我们团队成员大多数是青年教师,近一半很多都是非师范类的设计专业毕业,所以在教学的经验上还是有所欠缺的。而从专业实践来看,几乎所有成员都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针对这样的教师结构特点,我们在教师培养上,注重教学基本功的培养,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帮助我们青年教师提升教学的基本功。在学习教学方法的同时,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团队成员在电大杨浦分校2011年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及优秀奖。通过这样的学习与参与一些竞赛,提高了团队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二、科研水平的提高

作为高校教师,科研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团队建设中,我们也注重成员的科研成果。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注意积累,并整理成文章与论文。团队成员的文章在《上海电大报》上发表,并有论文准备在今年的公开刊物上发表。

三、知识层次的提升与知识结构的拓展

我们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团队,专业的特点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且要不断更新。我们团队在教师自身知识的学习上,依照我们杨浦分校对青年教师的进修要求,每两年必须到普通高校进修相关专业的研究生课程。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层次,掌握学科的前沿发展。平时的一些展会也积极参加一些有影响的大型设计展、画展。如每年的国际建筑装饰设计展、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2012米罗版画作品特展等。另外,由于成员中的专业方

向不同,有的是绘画专业,有的是室内设计专业还有广告设计专业等。我们采用相互听课评课的方式,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听课,听与自己专业不同的课程,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听课的同时相互评课,指出个人上课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大家共同探讨,激励大家共同提高。

其次,服务学生是团队建设的着力点。

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目标是教好学生,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学生是我们团队得以发展和实施教学实践的载体。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服务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贯彻“3L”教学模式

“3L”教学模式是上海电大“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实施教学的模式。在艺术设计这个比较注重实践、培养创新思维的专业教学中,团队成员始终围绕“3L”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服务学生。各门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都会把一些好的作品给学生做展示,在还没有开始学习的阶段让学生对这个学科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知道课程学什么,学好能做什么。一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导学”的作用。很多课程有设计的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所学的设计理论来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制作。由于设计是独创性的,没有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式样,在很大的程度上需要通过自己的创造来完成。这里就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了。在“助学”方面,我们专业在现有的网上课堂、BBS的基础上,开设了我们专业的博客。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这个公开的平台上相互交流,通过文章、图片、视频等各种模式来进行课程的辅导、专业的宣传以及作业的展评。

二、注重个性化教学实践

我们团队面对时主要是电大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个专业的时代性强、信息更新快,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紧跟市场需求,教育质量也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电大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是已经工作的成人学生,他们中间有部分学生有着丰富的广告设计工作实践经验,来电大学习是想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补充专业知识;有部分学生是出于对设计专业的兴趣爱好,想看看到底学些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因为数学等其他文化课的基础不好,而转学设计类专业,可以多动手,减少课程中背诵和记忆的部分。这样的学生结构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专业教学团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这与一般的普通高校的教学是不同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育质量等与教师的能力与知识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教学对象的多样化、个体差异的巨大使得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动机有着很大的差异,普通高校的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难满足我们的所有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有所创新,有针对性的进行个性化教学。单纯的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很难进行细致个性化教学,在有些课程的授课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基础把学生分成两到三个组,教学时注意难度和深度的区别,既照顾了基础差的同学,也满足了有设计基础的同学更上一层楼的要求。有的个别学生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更专业的问题,我们就通过网络,个别的加以辅导,满足各个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增加师生间教学交流

在电大的教学中,教师不再只是单一的信息和知识的拥有者、传播者,而同时是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的自学的辅导等。学生也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还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作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交流,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完成专业知识的建构。学生的业余学习,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像全日制学校那样天天与学生见面交流。我们就利用现代信息化的各种通讯手段,电话、短信、Email、BBS、QQ、博客等等,通过这些手段与学生加强交流。使学生在与老师的接触中觉得老师是他们学习的帮助者也是他们的好朋友,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教学也就十分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了。

第三,探索创新是团队建设的生命力

团队在课程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创新。例如我在上个学期的《包装设计》课程,在一个阶段的作业完成后,尝试性地开展了一次学生作业的网上展评。我把同学们的包装设计成品一一拍摄下来,上传到我们建立的专业博客上。在实时BBS的时候组织了一个网上作业讨论和评比。让大家自己来看看来评评自己的作业,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学们都很乐意参与,积极相互评论,让同学们对自己的作品提高了信心。在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团队成员张斌老师的《色彩》课程也尝试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绘画教学的同时,用色彩的知识来介绍一些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是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很有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10.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十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教学改革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以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完善的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

作 者:谢永 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0050刊 名: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英文刊名:WORLD CHINESE ENTREPRENEUR ECONOMIC YEARBOOK・GAOXIAO JIAOYU YANJIU年,卷(期):“”(6)分类号:H191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 改革 课程设置 工作室 实践教学

11.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化;艺术设计;高职院校;交互式学习;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25-01

当前高职教育下,伴随着新的理念和新的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教育教学的途径已经逐渐转为信息化教育手段。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任何学科的教育中都发挥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在新的教育时期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手段也逐渐转为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并且,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设计的教学领域中有着极为卓越的贡献和突出的优势。

在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信息化教学的内涵,发展阶段以及主要特征。从而才能够更加匹配的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来,创造更合乎艺术设计专业要求的数字化应用平台。信息化教学主要是以多媒体手段配合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展开利用信息化手段多途径,高综合,利用数字化平台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发展采用双重视角,即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反向的从技术看教育。所以在信息化教学的特征来看,主要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一切可以利用并且达到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技能培养的教学手段与途径,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支持教学进行的各种系统。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料是指能够创造出一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信息,在信息化教学中我们所讲的能够支教学展开的各种系统不仅仅是多媒体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够配合教学展开的教学设备。

飞速的信息化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在教育学生,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和手段中也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模式更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无疑对于我们教师的教育思维和教育观念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我们教育过程中,怎样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用新时代新形式的教育方法——信息化教育手段,在课堂中启迪学生思维,思考模式等等。信息化手段促使着我们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及内容和人才的培养模式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所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在艺术设计领域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来,使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艺术,使生活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还能具有一定的美感也就是说,艺术设计与艺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为大众人类而服务的:衣食住行,生活空间,使人们的生活充满着设计感与美感,艺术设计是完全现代化的产物,是一定物质丰富之后,人类的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高度结合的产物,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然的产物。而艺术与之不同,艺术是完全体现艺术家自我内心的表达方式,只有美感的鉴赏功能。艺术设计是一门完全独立的学科,所以,他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完全区别于其他学科门类,也区别于艺术门类。艺术设计是一门相对较为复杂,并且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综合了:哲学,社会,经济,文化与市场科学等等……所以,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艺术设计学科相结合对于职业院校的教学方式有着完全合理的新型教育理念,也是高职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场面。

首先,看信息化在职业院校中的影响,比如在职业院校中,大力推广着微课,慕课的发展,信息化以它的新颖性,多样性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发展,因此,许多高职院校对其非常的重视,大量的资金和仪器投入,大力着发展着学校的信息化教育,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

其次看到艺术设计类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时体现出来的明显优势,它解决了在传统教育中无法突破的教育方式问题,使艺术设计教学更加直观,方便,快捷,增大了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信息量传播,扩展了学生的认知度。其实,艺术设计教学更多的是感性超过理性,要使学生们进入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思考模式,这个问题在传统教学的过程中是很难突破的,然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运用了许多声音,视频,图片的直观导入方式清楚简明的表达了教学内容,使之更加清楚,直观,生动。

在艺术设计类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中,更加有利的启迪了学生的艺术思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图片素材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模式,短时间内将教学内容传递出去,也可以将历史性的艺术资料与现代发展最新的艺术相关信息只管而又快捷的展现给学生们。有利的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样与学生的知识点相融合,能够加速学生的认知与教育信息相融合,从而方便快捷的产生教育中质的飞跃起到了教育的积极,快捷的作用。

在信息化手段中,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艺术设计的兴趣,在艺术设计课程的講授中,理论课程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以讲授的方式传播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中形成了枯燥的,乏味的教育理念,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所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之后,极大的直观和形象的向学生展示了理论课程中所需要的视频,图像等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们也减少了教师口述过程中抽象思维转为具象思维的困难性。

但是在信息化手段在艺术设计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而且,有的教师完全依赖信息化手段,从而忽视了艺术设计中本身徒手设计思维与方法。

所以,在职业院校的艺术类教学过程中怎样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是应该将两者更好的从本质上结合起来,不能忽视艺术设计本身徒手绘画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在信息化教学手段中,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交互模式的发展。

科学技术不能完全代替艺术设计,信息化的发展也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脑力教学思维,所以,要想在职业院校中更好的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艺术设计的教学,就应该从两个方面都入手,加强教师自我发展,加强信息化的科技手段与艺术设计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晓青.简谈计算机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济宁师专学报2001.(4)

[2] 吴军伟.刘 寅.电脑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价值与流弊[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3] 李世龙.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成功(下);2007.04期

12.艺术设计类专业信息化教学管理思考论文 篇十二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自身地域文化也极为丰富, 形成新疆独特而丰富的设计文化, 但远未形成有新疆特色的设计教育体系, 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极少体现本土设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前, 新疆的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内地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无论从师资条件、硬件设施, 还是外部环境都有一定距离。

设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点从工业文明的发展史来看都是十分明确的。发展经济必然要全面推进设计教育的发展, 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为新疆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近年来, 新疆各院校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也培养了一些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新疆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本土特色的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的体系。众所周知, 自包豪斯开启现代设计教育之始, 设计实践与其伴随的工作室制教学就是其教育核心之一。即使在之后的设计教育中“在欧洲设计艺术院校中, 包豪斯初期创建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并没有随着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 而是不断发展和完善, 出现了‘理论教学’与‘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就艺术设计而言, 设计构思和设计表现是两个关键环节, 设计构思涉及人文、历史、社会需求、市场等多种因素, 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理论教学来完成, 其结果是解决设计的‘概念’层面;如何把概念层面的设计表现为现实设计, 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如材料技术、成型技术等。欧洲设计艺术院校的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特点进行统一规划, 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 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 或者说解决学生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 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 工作室统一管理, 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 不隶属于某系或某专业, 除了有的学校需要交纳部分材料费外, 免费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1]新疆的特色艺术设计教育, 还停留在民间美术理论与工艺技术探讨的层面, 过多地的停留在对实物和过去事物的描摹, 缺少创造力与创新意识, 课程的设置和授课方式并没有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改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带来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潮, 但我们极少运用这些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思潮, 结合新疆本土设计文化进行创新的实践教学, 为此, 面对新疆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现状, 结合现代设计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传承本土设计文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

课题调研主要涉及3所院校: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大学, 为了突出共性问题, 均以视觉传达专业为例。调研结果反映出新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中本土特色课程缺乏

根据目前3所院校教学计划反映的实践教学中基本没有本土特色课程体系的设置, 从专业设置上看, 新疆艺术学院设计专业最全, 开设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画、数字媒体、产品设计五个专业方向;新疆师范大学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新疆大学开设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从专业设置看, 都没有地方特色的专业, 从教学大纲看目前只有新疆艺术学院有一门专业实践课《新疆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目前, 新疆开设民族特色艺术设计课程的院校, 课程设置也仅仅停留在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知, 对于继承发展和创新不是很重视, 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只涉及民族装饰图案设计、纹样设计等, 没有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笔者亲身经历过这些课程的教学, 都是从临摹开始到模仿结束, 缺少现代思潮的视觉语境, 只是把旧元素用简单运用到现代设计的商业环境中, 没有与社会发展接轨, 课程设置也缺乏专业化、系统化。我们知道, 艺术设计的发展始终与现代科学技术、时代审美观念紧密相连, 而新疆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多以过去民间艺人的方式授课, 近年来一些教师虽然在一些设计课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但最终没有在课程体系中表现出来。

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

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设计教育中实践技能课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目前的教学要求。3所院校的师资职称结构:

从调研的结果看, 首先是高职称老师奇缺, 讲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 但是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这些院校真正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极其匮乏, 一些有能力的老教师已经退休、离世, 为数不多的高职称教师普遍年龄偏大, 从数量和质量上均不符合形势的发展与要求, 而且他们过去接受的是工艺美术教育, 不是真正意义的设计教育, 因此他们缺乏现代设计意识。年轻化当然不是坏事, 但教师职称偏低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整体的学术研究水平薄弱, 有些院校不得不长期依靠外聘教师授课。其次, 艺术设计专业教材的缺乏是最普遍的现象。我们很难找到比较满意的教材, 与艺术设计课程相结合的反映传统工艺美术精华的教材就更加缺乏了。再次, 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中很少设置系统讲授与传统工艺美术相关内容的课程, 即使开设了地方民族特色艺术设计课程的院校, 课程质量也缺乏评定标准, 多是教师多年整理的讲义, 多以学生临摹简单的图案、纹样或是建筑装饰等, 没有现代意识的再创造, 不能把它转化成一种社会需求的创意产品。在这方面与内地院校相比还差得很远,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 重点在认识理解, 授课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不够。

三、实践教学实验室不足

实践教学实验室对于设计教育至关重要。然而, 课题组调研发现:在设计教育中实践教学实验室及各类实践场所严重不足。目前3所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实验室的设置情况如下:

目前, 新疆本科院校设计教育的专业实验室最全的要数新疆艺术学院。但是, 新疆目前没有一所院校拥有专业实践工厂, 更无相关的设施、设备, 建设投入也远远不够。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课程, 大多停留在纸面作业上, 而且几乎与民族、地域的特色教育没有太多关联性, 无法与实际的设计项目建立联系。

四、实践课程中创意课程极少体现本土设计需求

从新疆艺术类、师范类高校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城市景观、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及生活用具和旅游产品设计来看, 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外, 大多采用的是临摹、模仿的方式, 没有创新与突破。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在创意教学上下功夫,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设计师。

新疆有13个世居民族, 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视觉元素, 如享有盛誉的艾德莱斯绸、和田地毯、民族服装、民居建筑、土陶、雕刻、彩绘、金工技艺等, 但是这些技艺都在民间, 没有民族特色工艺美术能够进入高校的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通过考察调研, 新疆3所本科院校开设本土特色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的只有新疆艺术院, 并在视觉传达专业开设有“新疆民族传统装饰艺术”课程, 但教学内容局限于描摹, 没有与现代设计结合, 缺少艺术设计的理念和观念。同时, 既熟悉本民族文化, 又接受过现代设计教育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少数民族教师极为匮乏。这种现象与新疆设计教育的要求和发展极不相称。

设计艺术说到底是对物质文化审美化改造的过程, 使之更加合目的性、彰显精神的文化张力。艺术设计是随着科学技术、文化观念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而我们的艺术设计特色教育几乎没有太大变化, 无非是从手工变成了计算机技术辅助, 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带来的是动手能力的退化。基础训练薄弱, 动手能力差, 是新疆设计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地域性特色设计文化教育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教育领域也存在尴尬的境遇。

如何加强本土特色教育, 并能够与现代信息社会接轨, 继承与创新, 在“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 在新疆艺术类高校中推广民族特色艺术设计的优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因为它也关系着新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曾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 发展有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在新疆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 减少极端宗教的影响一个途径, 让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热爱艺术, 通过艺术改变生活, 从而远离极端思想。纵观历史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融合汲取中进步, 才能让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只有持开放的态度, 才能让世界接受, 而不是故步自封。为艺术院校输送更好更多的设计人才, 通过高校回馈社会, 使我们新疆的文化环境得到良性的发展, 因此积极探索符合新疆民族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是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新疆设计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较完善的艺术设计特色实践教学体系。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系统的民族工艺史论类、欣赏类、工艺技术类的系列教材。设立民族工艺设计专业, 让学生熟悉民间民族工艺设计的形态、特征, 了解少数民族的创作思维、审美习惯, 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艺术在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在接受现代科技教育同时, 热爱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信, 关注和致力于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利用好传统文化元素开创新的应用领域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接轨, 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势, 拓展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品牌的商业市场。

重视设计教育中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事设计教育的教师虽然不少, 但是从事民族特色设计艺术教育的专业教师却是青黄不接, 尤其是少数民族教师更为缺乏。要重视对现有师资的培养, 只要能胜任教学, 就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要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创意能力强的少数民族学生, 不断充实教师队伍。

制订可持续性的发展规划, 结合信息科技的运用, 建立特色艺术设计教育的长期目标。新疆高校管理部门应组织专家研究制订一个符合新疆实际、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教育长远规划, 鼓励并重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研究与创作, 快速有效地推动本土特色设计艺术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 新疆在未来必定有飞跃发展, 新疆的经济正在与世界接轨, 这迫切需要我们的专业设计人才。新疆的特色艺术设计教育不能忽视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对新观念的认知决定这新疆特设计教育发展空间。

利用现有资源优势, 打造新疆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有效整合现有的高校资源, 将实验室、工作室面向各级学校和社会开放, 设立专项资金, 利用高校专业优势、师资优势与市场结合, 以开发地域特色产品为目标, 利用文化项目与艺术设计实践课程结合, 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 建立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创意设计平台, 打造新疆高校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思维, 有文化素质的专业设计人才。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文化艺术资源大省, 怎样充分利用本土设计文化教育资源优势, 突出艺术设计教育特色创新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社会经济越发达, 外来文化的冲击就会越强, 我们就越要强化和挖掘自己的文化, 因为重视自身的特色与传统, 保持文化的连续性, 不仅是社会的需求, 同时也是使我们得到世界认可的前提。鲁迅先生曾言:“越是民族的, 也才可能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影响了我们近一个世纪, 今天看来它是有局限性的, 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 使民族性与国际化接轨, 使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观念的结合, 我们才能被世界认可。

时代在变化, 高度发展的传统工艺美术恰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视觉符号, 我们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传统的文化艺术符号, 传统工艺美术并没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亡, 没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文物, 而是通过与时代需要的结合焕发出新的光彩。因此, 传统工艺美术及其设计教育要与时代的需求相适应。所以加强本土文化的艺术教育, 突出现代本土特色教育, 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必然。相对于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特色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对于设计教育而言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2]王受之.中国设计教育批判[A].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7.

上一篇:2018护理学术交流发言稿与2018护理学毕业论文答辩稿下一篇:《猪八戒偷果》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