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2024-09-25

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共12篇)

1.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一

为高质量推进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营造学习先进、学习典型、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3月29日,兴海县委政法委(司法局)开展了聆听英模(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会议由县委政法委副书记、县司法局局长桑杰主持,全体干部职工参会。

会上,由“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工作者”“全省三八红旗手”子科滩司法所所长更藏卓玛作个人事迹报告。她用真诚朴实的语言向全局干部职工讲述了她的忠诚履职、公正司法、为民司法的事迹。作为一名基层一线妇女干部,心系群众,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求真务实,忘我工作,不因私情而徇私,倾心为民解纷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她身上体现了倾情奉献、默默无闻、不求名利、扎根基层、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现了司法行政工作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光辉形象。

会后,全体干部职工纷纷表示,我们从身边的榜样身上真真切切看到了坚守、无悔、忠诚、忘我的精神境界。在以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保持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不断锻炼敢于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强化担当意识,干好本职工作。

2.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二

关键词:苏区精神,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2011 年11 月4 日,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提出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第一次明确使用了“苏区精神”的概念。2012年6月28日, 国务院批准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的出台, 凝结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革命老区的亲切关怀。苏区振兴发展离不开苏区精神的弘扬。

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是学校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更是同学们的利益代表者和代言人, 担负着支持学校开展学生工作、反映广大同学的意见和要求、维护广大同学的合法利益、增进学校与学生的共同理解、消除隔阂和减少摩擦的重任。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 切实转变学生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 是当前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学生会建设、树立学生会新形象的一项关键性的任务, 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当前学生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状况及存在问题

赣州是中央苏区的主要地区。苏区学生干部历来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有着 “从学生中来, 为学生工作” 的优秀工作传统。现阶段,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思想不断发展。而其中也出现了不少不良思想滋生的现象。这些不良思想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高职院校校园, 造成了负面影响。中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为16岁到20岁青少年, 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不成熟, 正处于人生中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最重要的阶段。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对青少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尤为不利。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学习、思想、能力等方面较优秀的分子组成。学生干部思想不正, 其影响更为恶劣。主要表现在:①一些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动摇, 思想空虚, 精神不振, 工作不安心、不尽责, 拖拖拉拉, 得过且过, 不思进取;②一些学生干部不注意道德修养, 个人名利思想严重, 造成内部不团结、不协调, 缺乏凝聚力、战斗力;③一些学生干部宗旨观念淡薄, 工作作风飘浮不踏实, 贪图安逸, 怕艰苦怕困难, 遇到问题碰到困难绕开走, 工作上无所作为;④一些学生干部深入同学中较少, 对同学的困难和要求关心不多, 对同学们的合法权益维护不够;⑤一些学生干部的工作方法简单生硬, 开展工作不够灵活, 办法不多;⑥一些学生干部说话不够公道, 办事不够公正, 有分亲疏厚薄近远现象;⑦一些学生干部不重视理论学习, 不注重向学校的政工干部和学生会的老干部学习, 对工作实践也认识不足。这些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还不是很明显, 不甚严重, 但其消极影响和危害不可低估, 不容忽视。

二、新时期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须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党中央几代领导人一直关注和重视苏区精神。习近平同志对苏区精神的内涵作了7 句话28个字的概括, 这就是: “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当前, 新时期加强学生干部思想政治教育,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最重要的就是要结合学生干部工作情况的新变化和新实践, 不断动员和激励学生干部加强自身修养, 改正工作作风, 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第一,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坚定信念, 矢志不移。学生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工作。学生干部作为学生自我管理的队伍, 是协助学校学管部门反映和处理学生问题的主要力量。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对青年学生干部能力是一项考验和锻炼。坚定信念是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保证。

第二,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苏区精神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这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命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学生干部一定要牢牢坚持求真务实, 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弘扬苏区精神要求我们学生干部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转变思想观念上不符合学校学生管理实际情况的想法, 把实事求是贯彻落实到学生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 开拓学生管理工作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艰苦奋斗, 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清正廉洁是苏区精神的本质特征。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优秀代表。作为新时代的苏区学生干部, 在新的历史时期, 优秀的传统不能放弃。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紧紧保持“实干苦干”作风。不能心存“高人一等”的狭隘观念, 踏实工作, 不谋私利, 做事公道, 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而努力工作。

第四,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关注民生, 一心为民,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学生干部来源于广大学生。对于学生干部而言, 一心为民,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广大学生服务。学生干部要本着“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的精神, 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反映学生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切实解决学生实际利益问题,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实学生代表的职责, 从而为广大学生所接受欢迎。

第五,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就要争创一流, 无私奉献。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 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 不断加强学生干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使广大学生干部发扬优秀的工作作风, 改正脱离学生、急功近利、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学生干部的工作形式要多样化, 要贴近学生, 易于为学生接受。尤其大力纠正部分学生干部好逸恶劳的不良风气。从而通过大力弘扬苏区精神, 营造学生干部队伍勇争第一, 一身正气, 为人表率的良好氛围, 开创学生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 2011-11-05 (3) .

[2]曾小锋, 田有煌.论苏区精神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党史文苑, 2008, (4) :72-73.

[3]万建强.论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和时代价值[J].老区建设, 2009, (20) :4-7.

[4]程东旺, 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 2006, (03) :19-21.

[5]郭德宏.苏区精神的内涵和特点[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6, (01) :2730.

3.学前教育需要弘扬“游戏精神” 篇三

什么是游戏?《辞海》把游戏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是从广泛视野上说的,突出说明了游戏的愉悦性和主体参与性。所谓“精神”,在人类的概念中与物质对称,是层级最高最为复杂的概念。归纳它的涵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指人的主观存在状态,另一类指事物体现出来的意境、神韵或主题。显然,“游戏精神”更接近后者,它是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是最能体现游戏的意境或特质的。

目前,关于“游戏精神”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或视野。[1]

第一,哲学的观点或视野。如迩达默尔的“游戏精神”就是从哲学本体论角度解读的,他认为游戏开放,自为主体、自成目的、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积极对话,“游戏就是具有魅力吸引游戏者的东西,就是使游戏者卷入到游戏中的东西,就是束缚游戏者于游戏的东西。”“游戏精神”在哲学(解释学)那儿,广泛涵盖自由、平等、创造、和谐乃至于幸福的精神,重点是自由精神。

第二,美学的观点或视野。在美学领域,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过著名的“游戏理论”。它曾因为揭示现代文明中人性分裂问题,并提出通过自由的游戏和对外观形象的兴趣使人摆脱功利的束缚而使人性重新整合的思想,而广为人们注意。美学解读和倾向于把“游戏精神”视为一种使生命力量得以充分释放的精神,重点是和谐(自然、纯朴)的精神。

第三,竞技的观点或视野。这里的游戏与具体游戏特别是体育竞技游戏有深刻渊源,指实体性的游戏活动,荷兰的胡尹青加在《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一书中,强调了游戏中的“规则性”,即游戏规则的制订或接受、游戏规则的遵守和游戏规则的监督三个要点。相关论者常常以“规则游戏”推演“游戏规则”,期望把其中的公平公正的“游戏规则精神”渗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号召“国人要多多拥有游戏精神”。重点是平等和规则的精神(有制度主义和规则主义之嫌)。

第四,教育的观点或视野。教育的天职是培养人,因而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焦点,所以,游戏在教育中或在教育游戏中的重点,自然是彰显和培养创造精神。“游戏精神”作为从游戏所有内涵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精华,它也自然是“好”游戏应该和必须具有的;科学研究也已得出“好游戏”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权威结论。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作为儿童的语言,是他们表达自我的基本方式。而在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怀有教化、生存锻炼乃至娱乐的多目标活动——愉悦和参与只是游戏必要的直接的特征。教育研究者把游戏具有的正向功能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游戏为脑的发展提供蓝图;第二,游戏的发展与脑的发展相互促进;第三,人类的早期游戏和损耗与今后生活所必须的技能相匹配,是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第四,游戏对健康的发展是必要的,尤其对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2]

与此相关,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游戏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话题,因为,游戏与幼儿及幼儿教育“息息相关”;相关理论也早已阐明了幼儿游戏对于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创造力发展的价值。而从幼儿教育的视角阐述,“游戏精神”则体现在多个层面。“游戏精神”意味着一种自由的精神、愉悦的精神、创造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和平等的精神。

以上关于游戏本质及其视角和功能的讨论说明,学前教育需要积极利用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彰显游戏价值来弘扬“游戏精神”。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的尴尬处境

那么,幼儿园是如何开展游戏活动的?游戏价值在我国幼儿园发挥得如何?其实,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本身的价值,还因为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处境。

在通常理解上,学前教育游戏与“幼儿园游戏”是一个意思,它是指在托幼教育机构(主要是幼儿园)内开展的幼儿喜爱的、主动参与的、模拟与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幼儿园游戏”的基本特点是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给他们带来多种学习机会。从我国目前幼儿园活动组织的现实看,“幼儿园游戏”还是被业内人士认同的与“教学”相对独立的活动形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心理学界就肯定了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意义,提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朱智贤)。以后又逐渐演变为“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陈帼眉)。强调游戏对幼儿的价值,阐述“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呼吁“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已成为学前教育的“第一原则”。即使自1989年试行、1996年正式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算起,我国幼儿园就如何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探索也已经20多年。但是,事实是“理论上、口头上重视游戏,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游戏已经成为一种在幼儿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游戏困境’。”“在关于游戏价值的研究资料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在幼儿园的教室中游戏却在迅速地减少”,“游戏是幼儿的工作”的学前教育信条受到挑战。[3]一些幼儿园把“上课”看成头等大事,游戏被置于次要甚至可有可无的境地。游戏有计划有课表,但在实际上若隐若现——有评比验收、有同行参观或到开放日等重要时刻,才让幼儿玩一把,时过境迁就“刀枪入库”。事实上,以课堂教学即上课为主竟然变为常态。

有研究者指出,我国“幼儿园游戏”存在“显而易见”的三个问题和三个阻碍。[4]三个问题是:(1)采用分科教学方法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保教人员中存在着严重的“轻游戏重教学”的错误观念,游戏时间被挤占,游戏空间被挪用,游戏权利被损害甚至被剥夺,正常的游戏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依然严峻。(2)幼儿园游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游戏条件和环境创设不利、指导策略程式化、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科学评价标准等问题。(3)幼儿游戏与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隔裂现象,缺乏内在的必然联系与目标的统整,幼儿课程的游戏化尚处于初级水平。三个阻碍是:(1)态度障碍。在广大家长的心里,游戏被看作“无所事事”,是不具有明确价值的事情,升学压力的下延、筛选性测验的广泛使用使儿童游戏退居次要地位。(2)结构障碍。是指预先设计或者结构化的课程对幼儿园游戏空间、时间与材料上的限制。师生比过大、狭小的活动空间、匮乏的游戏材料都是限制儿童游戏的障碍。(3)功能障碍。主要指幼儿园教师待遇低、优质师资流失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幼儿教师引发的种种问题。

nlc202309020202

可见,长期以来,我们幼教实践中存在着“以教学为主”(事实上是以“上课”为主)的小学化倾向。据我们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儿童游戏权利的缺失,正在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通病,甚至连强调幼儿园课程以游戏为基础的西方托幼机构也难幸免。

目前,我国幼儿园游戏的现实表现,为社会各界所不解,为专家学者所责难,为园长教师所纠结。一句话,面临困境,处境尴尬。

三、学前教育需要弘扬“游戏精神”

对于我国幼儿园教学来说,焦点之一就是摆脱尴尬的困境。我们认为,摆脱困境的前提,是寻找原因;情况往往是问题越复杂,导致问题的原因越多。摆脱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要义是弘扬“游戏精神”:高屋建瓴,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弘扬游戏的自由精神、愉悦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精神和超功利精神。这既是游戏本质的彰显,也是生活实践的呼唤。

一方面,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我国幼儿园游戏困境的原因很多;既然是复杂问题,就有多层面原因。有理论方面的,也有实践方面的:前者如缺乏可以解释与指导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游戏理论,后者如幼儿园客观环境与物质条件方面对游戏活动有效开展的限制;有历史方面的,也有现实方面的:前者如我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知识情结及对游戏价值缺乏认识,后者如以现代人急功近利为背景体现出来的家长要求教师“绩效”的压力;有宏观层面的,也有微观层面的:前者如国家和社会层面在政策法规方面的完备性欠缺,后者如幼儿园业务管理如何有效处理和落实游戏与目标、课程及其它活动形式关系不够深入细致;有幼教领域内部的,也有外部社会的:前者如我们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素质与游戏指导能力的欠缺,后者如社会中家长、媒体对早期教育中神童的误区和误导。总之,客观物质条件有欠缺,主观精神条件不充分。

另一方面,我们也认为,既然是世界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就肯定有共同的原因。我们目前的认识是,对于学前儿童游戏包括托幼机构游戏问题,在思想认识上,我们多多少少可能有“想当然”和“理想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当然权利”的论证、实验和解释是不够充分和缺乏说服力的;这样的理论认识就经不起实践的拷问和基于利益的强大社会压力。与此同时,对“游戏是幼师的天职”,当然责任的规定、强调和监控(评价)是缺乏足够力度的;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与“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系的认识是“等同的”和“模糊的”;这样理论上的简单化和“模糊”就使游戏在幼教中不能扎根。与此相关,在客观条件上,我们多多少少有些“不以为然”和“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成分。实事求是地说,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幼教界对游戏所需要的条件和限制是缺乏论证、试验,没有严格规定和足够资源准备的。

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个方面包括国际同行的共同努力。国外有人针对前述“三个阻碍”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能对策:第一,需要来自幼儿教育专业团体对游戏的肯定;第二,促进对游戏价值的广泛的社会认同;第三,克服幼儿园课程本身存在的结构障碍问题;第四,重视在职前训练中帮助未来的幼儿教师掌握有关儿童游戏的理论与知识;第五,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得到研究人员的帮助与指导。[5]这个研究对思考我国幼儿园游戏问题,是有启发的。

当然,中国问题的解决要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过往,我们的教育,一直致力于追求方法的有效性——事实证明,这是不够的;应当追求教育整体,而不是仅仅追求方法的有效性。因为,无论是仅仅着力于教育的“外烁作用”,还是仅仅依赖于儿童的“内发作用”,我们都无法强迫孩子学会,难以让孩子学到我们所期望学到的东西。教育的关键,是在我们期望的目标与孩子的内发之间寻找平衡点,即教育要求转化为孩子需要;游戏恰恰显示了它的中介地位——游戏是儿童发展的需要,教育的目标是孩子发展。因此,游戏必然蕴藏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即蕴藏着教育幸福、教育影响的全面性和教育方法的契机,而它成为幼儿教育的基本活动和基本手段也就顺理成章了。[6]

在中国幼教界,当前我们工作的重点,不是老是呼吁“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活动(权利)”,而是要全面而辩证地审视游戏,现实践履“游戏精神”,落实“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制度)”的保障,具体研究游戏过程的指导创新,把“游戏是幼师的教学方式(责任)”作为入手,切切实实帮助教师解决如何以游戏方式实现教育目标、体现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帮助教师解决能够和愿意以游戏方式工作的问题。作为教师,则要从我做起,提高自身素质,熟练掌握并运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学模式的能力,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游戏环境的净化,切切实实回应家长的疑问和社会压力。

可见,我们需要突破陈旧观念包括陈旧的科学理论的桎梏,既要看到游戏功能的两面性,注意游戏的选择,还要注意游戏环境条件保障和组织的适当。[7]目前,我国游戏的实践拓展要重点关注: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共识与法规保障问题;游戏过程的指导与环境净化问题;游戏负向功能认识与游戏治疗推广问题。

参考文献:

[1] [3]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前言

[2]曹中平,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4]陈爱萍.幼儿教育呼唤游戏精神——谈幼儿园游戏的创新与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7(5)

[6]李庆云.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特殊地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3)

[7]吴玲,葛金国.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6

4.弘扬英模精神心得体会 篇四

一、信念坚定,加强修养

面对持刀歹徒,英模刘彦同志将个人的安全置之身外,用生命践行了当初的入警誓言,奋力保护身处险境的法官和其他群众,以实际行动向群众展示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堪称政法战线的骄傲和楷模。

我们作为党员干部,应该向刘彦同志学习,应坚持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首先,我们应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切实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与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认真学习并积极践行。其次,我们应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应积极履行核心价值观赋予党员干部的责任,并以自身行动去感召、带动其它社会成员,让自身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就象刘彦同志一样,面对非正义事件,勇于上前作表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的普及。

我们还应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经典理论著作。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首先,通过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我们能够更加具体而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其次,加深理解历史现实问题。我们应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哲学思考,并结合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深入思考我们党的发展方向。最后,我们还需不断拓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研究深度,定期学习党规党章,定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是的,理想信念,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行动引领、精神支柱,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奋斗目标和精神动力,高度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思想觉悟、政治境界和道德情操。作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就是我们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骨头才能硬。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精神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全体干警、全体党员要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生命中最崇高的理想、最重要的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履职尽责,敢于担当

斯人已逝,遗风千古!刘彦同志的壮举必将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敢于担当、积极有为。“为国履职,敢于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更是党员干部的为政之德。履职尽责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一直以来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挑起一国领袖的重担,引领我国进入新时代,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为国履职,敢于担当”的光辉榜样。

5.弘扬英模精神个人感悟心得 篇五

今天,我学习观看了《“弘扬英模精神筑牢忠诚警魂”——公安英模先进事迹“云”宣讲》,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报告会上英模的先进事迹感人至深。

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人民的守护神,是一支牺牲多、奉献大的队伍。我们要永远铭记公安英模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深怀爱民之心,苦练为民之功,多办利民之事。我将立足岗位,学习、发扬英模们勤学善思、公道正派、惩恶扬善、攻坚克难、勇于进取的先进精神和高尚品格,真正做到情系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务实担当的作风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公安指挥战线中,坚决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

6.大力弘扬英模精神心得体会 篇六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公安英模精神,高扬起理想信念的旗帜,树立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激荡惩恶扬善、崇德向善的社会正气,不断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信仰就有力量,有担当就有作为,有正气就有希望。用公安英模精神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坚持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传播正能量,我们必将汇聚起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全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才能进一步做好公安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支持公安工作,关心关爱公安民警,切实安排好、照顾好因公牺牲的同志的家属,让广大公安民警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和全社会的温暖。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不忘初心、再立新功,是党和人民对公安战线的殷切期望。把忠诚刻在心上,让警徽照耀人生,人民公安必将交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新答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7.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七

一、自然生命教育

生命的诞生承载了亲人的呵护与期盼, 生命的离去带走了亲人的眷恋与思念。可见, 生命本身就是爱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对大学生来说, 了解生命历程已不成问题, 关键是要用心去感悟, 特别是感悟“仁”在生命中的内涵;更要以身去体验, 体验“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要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每个个体都应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以形成自爱、自信、自强的生命观;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 要培育平等、互助、宽容的精神, 创造和谐的生存环境;每个生命都不是个人的私有财产, 而是父母的、民族的、国家的, 是前人生命的延续、后人生命的起点、当前群体生命的个体。只有把个体的生命融入民族的命运、国家的事业中, 才能使个体的价值生命得以彰显。因此, 自然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文化精神的弘扬。

高校还要实施体验教育。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 也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方式。任何人的生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生理的、心理的、物质的、精神的、自身的、外界的等。因此, 要让大学生掌握生存的技巧。大学生面对险境与困难时, 要用智慧和积极的心态去调整自身的状态, 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当然, 高校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有艰辛和苦难, 幸福的生活来自家人的付出、国家的关爱、前辈的流血牺牲。这样, 学生才能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 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把聪明才智奉献给伟大的祖国。而珍惜、关爱、奉献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

开展生命教育, 还要抓住体现生命真正价值的典型。汶川大地震中, 渴望生命的坚强不屈、挽救生命的勇敢正义、转让生命机会的无私奉献、志愿者的爱心付出、全国人民的团结奋进, 奏响了中华文化的绚丽乐章, 让全球中华儿女集体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洗礼。

二、精神生命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 是因为人有精神。情感是精神活动的内驱力, 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并折射出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人生来就有情感,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是与生俱来的。当前, 情感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 高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 这既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中华民族是一个重情的民族, 亲情、友情、爱国情、民族情等历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主题。

亲情是人间最无私、最真挚的爱。亲情教育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贯坚持的传统美德, 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当代的亲情教育不仅要有观念上的更新, 还要与弘扬中华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 更要从实际出发, 与时代、社会、家庭相结合, 让大学生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激发亲情、回报亲情。一个内心充满亲情的人, 必然会把爱带给社会;一个充满爱的社会, 必然更加和谐昌盛。

友情教育应从人际认知教育、健康情绪教育、人格教育等入手, 要让大学生明白真正的友情是情趣高雅的, 充满真诚、宽容、自信与积极。友情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阳光、健康的心态, 树立共同进步、良性竞争的意识, 养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性,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 高校要加强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 培育大学生的真诚、爱心与关怀, 丰富中华文化的当代内涵。

爱情教育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与异性交往, 并了解只有具有丰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人文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从而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还要让学生明白:爱情除了浪漫, 更有责任。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的基础情感, 是个体精神大厦的根基。仁爱、奉献、担当责任是中华文化宣扬的主题, 是文化精神渗入中华儿女骨子里的东西。

乡情教育是大学生了解祖国的基础, 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形式。乡情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使他们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学校所在地就是大学生的第二故乡, 大多是文化、政治中心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对大学生进行乡情教育会有更多的资源。

进行民情教育, 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了解民情的资源、开放接触民情的机会。大学生们只有了解民情, 才能关心民族和国家的前途, 才能够培养心系人民、胸怀祖国、能够“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识。

国情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要游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因为历史是“根”。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了解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 并能做到正视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把现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作纵向比较, 放在世界大环境中作横向分析。这样可以启发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入思考, 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 高校要借助重大节日及时事, 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价值生命教育

道德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为规范。我们要把传统道德中的宝贵资源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赋予道德教育以时代内涵。同时要坚持培养与弘扬并重的原则, 紧跟时代步伐,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借鉴世界各国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容。另外, 我们还要认真完成“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使命。

常言道, 有情感而无理智是疯狂, 有理智而无情感是冷漠。因此, 理智的情感才是健康的情感。当今时代, 人们处在节奏日益加快、情感极易失控的时代, 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 就要学会管理自己, 不让负面情感和消极情绪滋生、蔓延。因此, 大学生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 还要不断历练自己的道德意志, 使自己成为具有理智情感的人。

大学生除了学会不断地用道德完善人格、用理智制约情感、用情感来丰富智慧, 还要培养审美的眼光。因此, 高校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等, 使大学生提高美学素养。美就根植于大自然之中、存在于社会生活之内、绽放于人们的心灵之上, 因此, 要让他们亲近大自然, 接近人民大众, 了解社会民情, 认识中华文化, 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境界。高校还要提供大量的文化典籍, 营造书香校园, 净化学生的灵魂, 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渐渐地, 大学生就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成为理解美、代表美、弘扬美的化身。高校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去发现、感受、品味并创造美, 因此, 创新才是审美的最终指向。想象是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 而良好的想象力是在广博的知识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道德修养以及与自然、艺术、科学广泛接触基础之上形成的。大学生只有具备敏捷的创新思维与极强的创新能力,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才能为文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美是中华文化的主题与不懈追求, 创新是中华文化“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精神的表现。人之所以不断超越自己, 是因为人具有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明的演进是人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历史。因此, 创新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总之, 高校通过生命教育, 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具体而言, 自然生命教育弘扬了自强不息的文化主旋律, 精神生命教育弘扬了“和”的文化要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价值生命教育弘扬了中华文化的创新之魂。

摘要:大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加强生命教育、弘扬中华文化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彰显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和道德风范。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中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教育论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 (3) .

[2]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 2004, (5) .

8.浅谈学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篇八

我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学校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通过诚实守信和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自强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不屈服于任何压力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引导学生和困境、逆境做斗争,养成不抛弃、不放弃的行为处事习惯。

仁爱精神。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源远流长。我们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更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勤奋精神。 勤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我们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创造财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源泉。勤奋包括勤于学习、勤于劳作、勤于思考、勤于发问等方面,包含勤勉与奋发两个相互依存的因素。我们利用体现勤奋精神的古训俗谚和佳话传说鼓励学生立学、立志、立言、立德,为了理想,勤勉努力,奋斗不止。

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养成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优良习惯。

我校立足实际,结合地域特点,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对学生进行了组织化、专业化、长期化的民族精神教育。

第一,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加强各学科有机渗透。学校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有机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大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召开主题班会、团会,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组织开展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比赛和竞赛;定期组织学生到“赵三多纪念馆”参观学习,打扫烈士陵园,到光荣院为军烈属服务,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站、橱窗、黑板报、LED大屏幕、教室室内文化张贴等形式弘扬民族精神。坚持每周一、重大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会活动都举行庄严的升国旗、唱国歌仪式。

第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建立表彰奖励机制。学校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表彰奖励机制,把学生、班级、年级组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评选星级学生和德育教育先进集体的重要依据。

第五,重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合互动。结合派出所对校园周边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彻底清除了经营性网吧、不健康书籍音像制品经营店。教育教师以积极的言行去塑造学生的心灵,让家长陪同学生共同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为深厚的历史情感和爱国情怀的结晶,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传承民族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我们学校将继续致力于打造一个个在精神上顶天立地的人。

9.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九

报告会上,来自南充政法“战线”上的四位英模代表,以真挚的感情、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讲述了自己践行使命、无私奉献、真情温暖的动人事迹,再现了新时代南充政法战线英模的风采,充分彰显了政法干警“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政治本色。

观看结束后,干警们十分动容,纷纷表示要以李春霞、潘丽琼、范红、杨丽君四名英模为榜样,从她们的英模事迹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坚定信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无私奉献,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勇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自己所在的岗位发光发亮,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贡献力量,为阆中法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10.英模教育学英模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会上,学习了黄南州中级人民法院陆仲青、青海省委政法委梁强以及刚察县优秀共产党员宽卓太和娘格加等7名同志的感人事迹。这些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政法干警中,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在岗位上迸发战斗激情的“老黄牛”,有在纯净高原上履行司法职责的“排头兵”,有一心向党无私奉献,用信仰打动所有人的老党员,有退休后仍扎根基层从事普法调解的老政法,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一个人驻守帐篷检查站六年的平安卫士,他们用忠诚奉献、担当实干、满腔热血践行初心使命和铮铮誓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政法干警坚持一心为公、忠诚为民的高尚情怀。

会后,大家积极分享学习心得,纷纷表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后一定要以身边的先进典型为标杆,对标先进找差距,用榜样的力量激励自身奋发有为、干事担当,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入到审判执行工作中,在司法为民上有更大的新作为。

11.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十一

关键词: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弘扬;培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所作的高度概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它始终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两者是内涵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

党中央在十六大和十七大上都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明确要求,这使我国的民族精神教育有了制度和政策的保证。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该加强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在培养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时,还应加强国家观念教育和国情意识教育

2006年11月,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公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其中第二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国防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与技能,树立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激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这是对高校国防教育提出的要求和目标。

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但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国情意识。

国家观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正确理解,了解我国的国体和政体,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了解我国的领土和主权,了解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并且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达到增进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国情意识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国家的基本情况,即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传承知我中华、爱我中华的优良传统,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步骤和宏伟前景,看到我国在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进一步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客观效果来看,国情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显著作用。

二、将近现代的历史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纳入国防教育的体系,拓宽和丰富国防教育的内容

高校国防教育应将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近现代斗争史纳入进去。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人民进行近现代史和我们党的斗争史的教育,“目的是要提高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防止崇洋媚外思想的抬头”。历史是民族精神的载体,通过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深入具体地了解我们的先辈是怎样反对外敌入侵,以及怎样为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有助于他们吸取和利用其中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树立民族忧患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自己的历史责任。

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精神的继续、升华,如航天精神、抗击雪灾精神和四川地震全国人民的团结精神等。将这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融入国防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丰富、深化国防教育的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培育。

三、与其他学科结合、渗透,共同担负起民族精神培育的重任

国防教育在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培育的同时,应与其他学科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结合,共同担负起培育民族精神的责任。

一方面,国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和渗透其他学科中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的内容。例如,高校国防教育可以挖掘并扩充自身所包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如毛泽东、邓小平军事思想中的哲学观点,从而使学生能把握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和客观规律,了解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世界观,并逐渐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另一方面,其他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掘民族精神的内容,与国防教育一起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例如,理工科课程可以充分发掘学科史在弘扬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时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的历史飞跃联系在一起。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等包含丰富传统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也应是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和熏陶,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最终使民族精神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弘扬和升华。

四、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有利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校园环境

民族精神应通过合适的载体和时机内化为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内化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这就需要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应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好大学生活动中心,以便于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的活动,可以使民族精神通过具体的活动得到弘扬和培育。如利用建军节、国庆节、“国防教育日”等重大节日,通过观看升国旗仪式,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为内容的演讲会、报告会、朗诵会、辩论赛、书画展,或拜访革命老前辈,观看爱国主义影片,阅读经典书籍等,使学生从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效果。

五、利用互联网,建立国防教育网站,开辟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高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

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转换教育观念,营建“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阵地”。一是努力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国防教育教育网站或网页,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国防教育内容制成数字化产品,并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民族精神教育的网络活动,形成网上网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合力。二是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提高网络国防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素养,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监管,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防线。

另外,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必然趋势。高校还可以建立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经典名著、宣传改革发展的成果等内容的网站或网页,开展专题活动,借助网络开展互动式交流讨论,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得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宏伟事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然。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关系紧密相连,应该承担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职责,培养出具有民族精神的青年学生作为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接班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贾云生.新时期国防教育理论与实践[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12.弘扬英模精神教育心得 篇十二

嘉庚精神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矢志报国的政治态度;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明辨是非的处事准则;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勤劳节俭、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 等等。这与2001年党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鉴于嘉庚精神的影响力, 集美大学以嘉庚精神为重要内容进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到嘉庚精神的教育中, 通过弘扬嘉庚精神, 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拟结合集美大学通过嘉庚精神教育推进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 谈谈嘉庚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弘扬嘉庚精神,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陈嘉庚光辉的一生贯穿着一条主线, 这就是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秉承“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古训, 始终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相联, 努力践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人生诺言。因此, 集美大学把弘扬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永恒主题,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在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 学校涌现出了无数心系祖国、奉献社会的栋梁之材。

集美大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观念。首先, 引导学生树立报效祖国的人生志向, 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校围绕弘扬嘉庚精神,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建设了陈嘉庚铜像、陈嘉庚语录园、基石广场等一系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情,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长期以来, 学校把学习嘉庚精神列入每年新生教育的必备内容, 通过组织学生唱校歌、参观嘉庚故居、归来园、嘉庚公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 让学生在参观学习中体会嘉庚精神博大精深的内涵, 真切感受到陈嘉庚的爱国报国之行。并且继2004年诚毅学院率先在全院学生中开设陈嘉庚精神课程之后, 学校从2006年开始把《陈嘉庚精神》列入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大力推进《陈嘉庚精神》课程进课堂活动, 与“两课”教学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 教育大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的决心, 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其次, 引导当代大学生脚踏实地、由近及远, 把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爱国主义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是从爱亲人、爱家乡逐步升华为爱国家、爱民族。当年陈嘉庚为了践行“国民天职”、“匹夫之责”, 倾资办学、支援抗战、积极参加新中国建设, 以一生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 为国家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当代大学生培养爱国之情, 要像陈嘉庚那样从身边小事做起, 即从爱亲人、爱家乡做起, 关心支持家乡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并进一步激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把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付诸实践, 转化为实际行动。大学生在校期间, 只有认真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才能为人民服务, 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弘扬嘉庚精神, 引导当代大学生恪守明礼诚信的处事原则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诚信是一切德行的基础, 也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陈嘉庚一生诚信待人、诚信处事;重承诺, 守信用;言必信, 行必果, 是践履诚信美德的典范, 他的诚信精神是我们今天进行诚信教育的宝贵资源。诚信教育也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我国公民“明礼诚信”, “强调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集美大学的校训“诚毅”即“诚以待人, 毅以处事”, 是嘉庚先生留给每个学子的殷切期望, 他期望大学生做一个诚信正直的人。

大学时代是人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品质养成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己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应当懂得“人无信而不立”的道理, 自觉地按照诚信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近几年, 学校秉承“做事先做人”的育人理念, 以“诚毅”教育为突破口, 广泛深入开展“诚毅”精神教育, 把“诚毅”教育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 锻造学生过硬的素质。在开学典礼及重大活动上, 必讲“诚毅”, 每年评选“诚毅之星”, 每年举办“诚毅”知识竞赛、征文和演讲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诚毅”的认识, 引导学生将诚信的美德融入到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履诚信美德, 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转换和统一, 并从细微处着手, 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要求大学生在待人接物中讲求诚信, 信守承诺;在学习生活中遵守校规校纪, 做到不逃课、不抄袭、不作弊;尤其是在申请助学贷款、缴纳学费和自荐择业等关键的时刻, 要讲求诚信, 实事求是, 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责, 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讲诚信的人。

三、弘扬嘉庚精神, 引导当代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俭以养德”, 陈嘉庚正是继承发扬了这种勤俭美德, 一生对勤俭极重视, 实践最彻底。他从小就“守职勤俭, 未尝枉费一文钱”, 平生奉行“应该用的钱, 千万百万也不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的用钱原则。他一生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却倾资倾力兴办教育。陈嘉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 为教育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供了宝贵的教材。

当年陈嘉庚十分重视以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教育集美学校的学生和自己的子女。他把“省俭”作为集美学校办学的方针, 要求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大学生要以陈嘉庚为榜样, 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杜绝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的不良现象, 增强节俭意识, 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的小事做起, 努力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校园生活中, 大学生应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光荣, 奢侈浪费可耻”的荣辱观, 形成尊重劳动、合理消费、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良好风气。学校也充分利用陈嘉庚故居这一教育基地, 通过参观嘉庚故居,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陈嘉庚先生勤俭朴素的生活, 引导大学生从自身的健康成长出发, 增强节俭意识,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反对骄奢淫逸之风, 杜绝铺张浪费行为,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为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弘扬嘉庚精神,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陈嘉庚一生艰苦创业, 克己奉公, 敬业奉献, 在办学过程中, 他历经艰难困苦, 却百折不挠;屡遭挫折, 却愈挫愈勇, 为“诚毅”精神作了最好的诠释。陈嘉庚虽不是当时最有钱的华侨, 但他是华侨史上第一个发了财而倾资办学的楷模, 一生为教育事业倾心、倾力。陈嘉庚倾资兴学, 培育人才的可贵精神, 为世人所称道, 他倾资兴学数十年的沧桑历程, 集中体现了他的无私奉献, 为社会服务的精神。

集美大学通过一年一度的“集友陈嘉庚助学金”、“集友陈嘉庚奖学金”的评比和颁奖, 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嘉庚先生的恩泽, 激励广大学生以嘉庚精神为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 树立感恩和回报社会的观念;通过组织义务导游团到嘉庚公园进行义务导游, 让广大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介绍陈嘉庚事迹的同时, 也从中得到教益。当代大学生学习嘉庚精神, 要学习他艰苦创业, 敬业奉献的精神, 克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金钱观。要从实际出发, 努力学习, 不计个人得失, 积极为同学服务,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还要把爱国与敬业统一起来, 把爱国之情转化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 不论做什么工作, 都应干一行爱一行, 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 努力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多作贡献。

综上所述, 嘉庚精神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结果,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宝贵资源。宣传陈嘉庚的光辉事迹, 弘扬陈嘉庚的崇高精神, 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恪守明礼诚信的处事原则, 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以及发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等等, 具有宝贵的示范与教育意义。

摘要:陈嘉庚在其奋斗的一生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学习和弘扬嘉庚精神, 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 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 恪守明礼诚信的处事原则, 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以及发扬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 等等, 具有宝贵的示范与教育意义。

关键词:嘉庚精神,当代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锡勤.中国传统道德举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焦国成主编.公民道德论[M].人民出版社, 2004.

[3]林斯丰等.陈嘉庚精神读本[M].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4]陈嘉庚.南侨回忆录[M].新加坡:南洋印刷社, 1946.

[5]陈嘉庚.陈嘉庚言论集 (新版) [M].集美陈嘉庚研究会翻印.2004.

上一篇:24节气白露的诗句下一篇:地上车位租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