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一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就是能够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那么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一、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注重实践,教学模式多以上机操作为主,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目的性。翻开教材,每一课都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做的根据教学目标安排好相应的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例如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索发现式教学法、实践启发式教学法等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很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在具体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记住一点,任务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的。
二、做好课前准备
一是硬件设备的准备,也就是电脑好使不好使,是不是每天机器里都有本课要用的应用软件,软件能不能用,鼠标键盘能不能正常使用,局域网能不能通,电子教室能不能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提前解决好,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修电脑修半节课,所以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设备的正常使用。
二是软件的准备,主要包括视频、音频、图片等素材,其实以我们目前的教学环境来说,使用次数最多的就是图片,WORD教学需要,EXCEL教学需要,FrontPage和Flash用就更多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这些图片素材的收集和累积完全可以由学生来完成。如果微机室没这个条件上不了网那就需要我们教师课前自己准备一些素材,现在网上免费的素材资源非常多,随处可下。下好之后利用电子教室下发到学生电脑指定位置就可以了。
三、授课时,多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听清楚、看清楚、学清楚、做清楚、说清楚
教师在安排好学习任务后就是分步骤的实施,在学生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之前,教师都要有相应的演示操作。在演示操作过程中尽量做到标准操作,简化操作,操作过程中配合讲解,要让学生看明白、听清楚教师的每一次操作都是怎么回事,要达到的效果是让学生少走弯路,节省时间,尤其是在讲解重难点的时候一定要慢。演示操作之后,接下来就是学生的实践操作练习,一定要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在学生中间,一方面指导学生操作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错,对于经常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提出来以防其他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重复错误,浪费课堂时间,最后随机抽查学生,让他们边操作边讲解并能给其他学生讲清楚,让其他学生听清楚、掌握好。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教学体会 篇二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效率 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终身学习的手段,虽然我省现在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但是它能为每个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一直是我探索的问题。我结合工作经验和教学体会,现将自己的一些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要有“武装”自己的意识
(一)要提高教学能力,教师必须先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潜心钻研,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把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理念影响着教育行为,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新课改精髓,博采众长,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上游刃有余。
(二)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的转换,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
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能适应未来教学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密切关注前沿技术、了解一些高端的电子产品,掌握一些最新软件的使用,接触一些时尚元素,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为了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网络多查阅一些最新知识。另外,也可以参观一些高科技产品,大致了解其技术原理。总的来说就是要有自我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不能是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生活和教学的联系,必须要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相同的知识内容,如果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故事情节去导入,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循环程序的时候,我们用一个学生平时玩的小游戏入手,课堂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一种有效做法,也是展示一个信息技术课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方面。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让学生一定要把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如,自己在家里独立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制作电子相册等,一定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在的高中生,有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思维、爱好、品味、追求。因为他们都很有个性,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挥、想象、创造。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创设探索性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探索创新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某一任务出发,采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问题,而不绝对服从教师或者教师提供的标准材料。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善于从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立脚点,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建立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学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手段,过分强调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实行丰富灵活的教学评价。教师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的表现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以小组形式选择相应的学习项目,并自主进行计划、组织、实施,在项目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展现。比如,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能力等。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技能、行为以及进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要有组内评价、组间互评等多元化评价方法。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信息素养的养成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循序渐进结合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能动性,热情奔放,可塑性强,道德教育是塑造他们道德行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渗透德育教育是必要和必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信息技术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理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目标渗透贯穿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落实到实际的教育工作中,让知识与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去承担责任,如何学会谅解,如何鼓起勇气。对于要做事先做人,教师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通过课堂教学来渗透。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为了迎战高考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伟洲.信息技术教学研究与范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叶斌.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三
随着教改以及有效教学的深入,国家对信息设备的资金的大量投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信息技术如何融入课堂,这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现象,或者说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出现了难以化解的矛盾,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理念。
1、利用网上学习交互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可以更好的创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交互式学习环境。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让课堂富有吸引力,实现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可爱的动物卡通、动听的音乐强烈的刺激学生的视听器官,引出的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发了孩子在整堂课中都积极动手、动脑,以探究他们的好奇心。最后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大胆创新,将其设置成动画。通过师生互动,帮学生找出他的错误。整堂可看、可听、可说、可操作,脑、眼、耳、口、手并用,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让一节抽象的课堂“活”起来。
二、固守传统之忧与现代信息技术滥用之患
1、传统思维定势的形成,限制教育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学生只记结果而不研究结果如何得来;只听不思、唯书至上、为师独尊等。这些传统的习惯极大地影响者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成为批判、探究精神发展的瓶颈。
传统课程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创新能力,具体表征为:
(1)、课程内容陈旧,过于强调学科体系,脱离社会实际。
(2)、课程实施基本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程管理统得过死,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多样化要求。
2.现代信息技术过度滥用,束缚教师课堂设计能力。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同时,缺乏专家和相关理论指导,缺乏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会使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课件,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耽误自身的教学任务,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为了“赶上”教学改革步伐,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一堂课从头到尾,不写一个粉笔字,全用电化设备打出来,似乎这才有新意,才符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精神。而教师一节课的主要任务只有不断点击鼠标,挖空心思的让学生围绕事先设计好的课件运行流程转。更有甚者,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乎演变成了各种电教实力、电教手段的大比拼,而教育教学的灵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品格的塑造等人文素养却荡然无存。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优化整合——素质教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1.教学设计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优化整合。
精美的画面与学生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申了学生们的审美感。运用了多媒体展示,激发了学习兴趣。然而,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有的教师仅把电脑作为一个展示图形的工具,学生还是没有摆脱“跟随着老师学习”的传统模式。有的教师则真正懂得充分利用网络的广阔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大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动脑发表自己的主见。一比较,便凸现出某些教师的教学设计,真正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优势,以有效辅助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延伸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会学”上,逐步要求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自主解决问题。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分小组统计家庭垃圾袋、一次性筷子、自来水和电的使用情况。上课时,生与生、组与组之间交流统计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垃圾袋滥用带来的“白色污染”,浪费木材、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利用一定的手段,呈现信息、分析原因、解释所用的查询策略,并根据不同成员提供的信息,自主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对自己认知结构进行重新建构。这种组内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师生互动等网络多向互动方式,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进行知识探究的自主性。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加强学习,用适应现代教育的信息技术武装教师的头脑
在现代社会中,广大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念,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习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创造高质量、高效益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要以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和教学的基本素质提高为起点。教师只有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具备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并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不断提高,推广信息技术,最终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4.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四
------信息化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河北省保定市安新县寨里总校西三小学 李 秀 珍
摘要一:
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摘要二:
信息技术教学尽管不能取代教师的全部作用,但在某些方面它确实超越了人类教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关键词:
多媒体 信息化 兴趣 应试教育----------------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农村
在现代社会,“创新教育”已经不同于以往的“应试教育”,近几年来已经被人们所重视,在不断创新的道路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更有效的体现出“创新”这种新教育思想,在今后的道路上这种手段还将是必须的。
我教学有将近十年了,在最初几年教学中我和老教师学习经验,由于我是比较年轻的教师,相比之下所具有的活力也让学生很喜欢,但时间慢慢的过去,学生也就失去了新鲜感,在农村每个教师的教学手段也都差不多,黑板,粉笔,课本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当我讲课时面对那些无精打采的学生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苦。传统的教育手段主要是教师将知识或技能填鸭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营养不良”,甚至会造成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更不用说学习中去创新。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以很快的速度普及时,这对于我们一直苦恼“如何教”----------------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的老师们来说,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信息技术教学通过文本、声音、图形和动画等信息载体的相结合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用更快捷、更方便、更灵活、更新颖的方式影响着人类。
我学生时代是计算机专业,现在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让我更深的体会到它来的及时,来的重要。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点多媒体对于教学发展的几方面的作用,现在进行探讨一下。
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使计算机具备了模拟教学行为的能力。
首先,多媒体教学中能让学生变强迫学习为自愿学习。作为教师角色的它让学生进行学习时是轻松愉快的;其次,作为学生的它能提供一种场景,随着交互的进行不断创建新的内容。学生遇到的不再是狭窄的、只有单一正确答案的世界,而是随不同模式出现时所表示的一系列选择,学生的创造性可以得到充----------------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分的发挥。这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帮助。最后,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技术能作为工具尽可能让学生使用它来完成各种任务,为学生创造性活动提供机会。
5.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心得 篇五
一、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
让学生了解信息安全威胁,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通过对信息安全的事例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再通过讲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电脑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平时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就信息安全的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密码安全意识。
教师的教案及学生的练习可以以教师机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访问,或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而在打开教师的共享文件夹时都要求输入密码。而当学生做完练习后,我们也是采用学生上传的方式把做完的练习上传到教师机上。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三、培养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利用专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就“上网安全”、“电脑病毒”和“黑客”等一系列社会现象从自己的体验和认识角度来进行讨论,进而充分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实用工具,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而“上网”实际上等于把自己在大范围公开曝光,亦得,亦失,亦患,都在难测之中。因我们的学生缺乏社会交际经验和自己保护意识,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上网时必须把信息的安全意识放在第一位,于是我们要求每位学生在上网时至少不要把姓名、住址、电子邮件地址、照片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资料作为公开信息。要学生注意自己信息的安全,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有自我保护意识的文明网民。
四、培养学生自觉保护国家或企业机密的安全意识
6.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六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教学 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与传统计算机辅助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根本的出发点在于向变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教学信息的多样化,使得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具有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它所提供的交互性,使得学生更自主地控制和使用信息资源;它所提供的集成性使得学生对于语文信息的感知更加丰富;它所提供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实时性,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提供实施个性化的帮助或指导,对于课堂实现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例如:如教学“笑”字,传统教学只告诉学生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夭”。我根据汉字象形字的构字特点,探索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笑”字教学,先由投影出示一个卡通脸谱,然后依次将眼、眉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演变成“一”,将嘴演变成“一”,脸谱笑时,两个嘴角也演变成“/”和“\”,转眼一个“笑”字就出现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奇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人物令学生开怀大笑。在艺术的感染、熏陶、启迪下,他们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这个字,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秋天的图画》(第三册)这一教学活动中,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电脑屏幕上随着教学目的的需要逐一呈现主题内容:蓝天中大雁向南飞、树上的黄叶飘落下来、金黄的稻田、瓜果飘香的果园、火红的枫叶和高粱、田野上丰收的景象以及秋天特有的果实等。随着内容的需要,电脑画面出现了动态的内容,学生都不禁地发出“哇”,注意力很快地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通过这动态的画面,生动又有趣味性的演示、讲解。一下子便吸引住幼儿,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景,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随着一段段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出现,各种声、色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发,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突破时空,化难为易
事实上,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笔划,也难以表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而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是一节课的知识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便可以轻松解决问题,达到突破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正与语言文字中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相矛盾。而多媒体课件具有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图像等直观媒体信息可同步进行的优点,它进入课堂,成功地实现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如:在《翠鸟》一文,让学生通过比较姐妹字:“泡、抱、炮、跑”进行“找朋友”,这样学生不但能从字形上理解词义,而且从词语中记住字形。其次,让学生在三次练说中认识事物。一说,语言尝试。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翠鸟》的投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二说,语言的运用与积累。在给动物找名字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由此可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比较枯燥无味,而通过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观看生动有趣的影片后,主动练说,在游戏中,大胆练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通过三次练说,使语言训练层层递进,将识字与认识事物与说话训练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识字目的。
四、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学《北京》一课,这堂课内容丰富,涉及到北京的各个方面,在课外,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各种图片资料。而今,只要轻松地点击鼠标,在网上进行资源导航,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向学生进行视频展示就行了。不仅画面生动形象,还大大的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节省了许多时间。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的奇美是不够的。我们把黄山的视频资料和其它相关内容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形式按一定的链接方式制作成课堂教学网页。课上,学生通过“视频点播”看到了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形象地理解了文中的抽象词句,并在网上看到黄山不同形状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更加深了对它的认识。 (下转168页)
(接上141页)总之,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到大量信息,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性;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及时进行引导点拨,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这一切确实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方明净、亮丽的蓝天。
参考文献:
[1]沈亚强,蔡铁权,程燕平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朱莉.对多媒体教学的冷思考[J]小学语文研究.2002(4)
7.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体会 篇七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慧敏
今天,知识与信息的新经济形态已经崭露头角,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科知识的学习带来了动力和契机,将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教学进行整合,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以信息带动教育现代化,以研究性学习方法为载体,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资源、方法与研究内容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整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是开放的、多元的,且具有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我利用信息资源的这些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研究性学习中来。师生共同享受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有取舍地引入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丰富和充实课题研究内容,这样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也真正地“活”起来。
网络环境下的知识结构特点是多层次的、网状的,是跨学科,是综合的。若学生长期处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则为其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提供了保证和可能,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更广,知识结构会更合理,更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利用建构原理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丰富研究性学习内容,使研究形式具有更强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另外,由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的开放性、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形式和过程更教开放、交互和自主,这样的研究模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更多,使他们自由地荡漾在知识信息的海洋中,实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在研究中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这一新型的模式中,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从一个被动“听讲、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接受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创造者”、“研究者”和“体验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而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可提高课题研究效率。
例如:研究“摩擦生热”时,学生综合运用物理、制图等方面的知识,用计算机制出了“汽车散热装置”模型示意图,生动、形象、直观,附有研究原理说明并征求意见。在校园网上展示深受教师和学生赞赏,一天点机高达332次,一周内提出修改意见一周争求意见达211个。教师和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交互质疑,这组学生设计的引导使其他学生开阔了思路,促进了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展示、交流、探讨。
2、在整合中有效地创造情景突破难点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由学生自己选择,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启发、呈现一些需要观察、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内容,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如果都是这样做,不仅会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并且所用时间短。
“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又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感到最难的是提出问题,要提出一个有研究价值并适合学生研究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社会,观察事物,知道涉及此问题的研究方法,所需知识,研究的价值等情况。
我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难点,运用网络技术,搜集、制作多种教学课件。
例如:“观察”一课,我利用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近年来国内高中学生关注的创新设计、空气污染、土壤碱化,以及我自己研究的十字路口红绿灯时间控制、小区丢失自行车等情况分析。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或采用一段内容及材料等,并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不同之处,从中可以找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确定研究问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研究问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怎样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等,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应给以适当的指导。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究问题兴趣。因此,在计算机教学引入研究性学习时,教师精心设计制作对学生来说较熟悉新颖的短片,展示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探究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希望学生能带着一种高涨而积极的情绪从事研究和创作。然而,学生阅历潜、生活空间有限,许多现象、实物无法观察到,再加上他们对周围的很多事物缺少留心观察,对生活中很多东西就体会不到其探究的价值,以致于提不出问题来。使用信息技术能恰当地进行整合,并以信息系统中的语言、行为、画面、情感协同作用于教学中,可以创设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外部情境,能够很好地突破难点。凤简河的污染进行调查,为学生设计制作了短篇和课件,给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每一部分学生都看得一清二楚,使得更好的突破难点。
3、发挥网络优势,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研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生都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图书,不是每个学校的阅览室都对学生开放,现实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问题、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指导,需要更多的指导教师,这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也有力不从心的表现,如一是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教师进行指导时对问题的分析欠全面,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并且指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已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处于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限,教师将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如特长、邮箱地址等)指导教师可校内、外校或专家。设置一个校外平台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平台上对你的研究问题进行指导。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会。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交流。学生亲手处理与研究问题相匹配的相关信息,在网上发表个人研究、制作的课件,并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切磋,学生们在相互浏览各自的成果后,做出客观的点评,及时反馈于学生本人或教师,最后教师汇总、点评或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师以往在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也可以向他人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而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
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网络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学生自主地建立研究性学习网站,为师生交流讨论提供一个完善的平台,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学生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形式讨论交流,还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网络技术,按照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想法和解答或提出疑问,帮助实现更好的作品。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帮助。从而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做到让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
4、整合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学习中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能很自然地利用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
课程整合要求,学生探究的中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地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迁移到其它领域。
在课堂整合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是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更要的一环。
教学中,教师、材料、资源与学生是整个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而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必然依赖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最优化,那么,信息技术就必然与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方法、形式、成果和评价等各个环节相互整合,也即优化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调控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 探究、主动创新,从而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作学习、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因此,整个探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和不断调控的过程。
5、及时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给与评价和肯定,可随时要求学生把问题及时的反指导教师,及时进行快速的指导,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的反应性。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并随时进行评价,取长补短。能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信息技术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微型研究”,作者:河南信阳市第九中学 孔伟 《中学化学教学》2003年第8期。
2、“信息教育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究”,作者:大团振初级中学 瞿伟清《南 汇教育》2003第3期。
3、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4期。
4、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教育传播与技术,1996年第三期(总第12期)。
5、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6、教育部教基[2000]3号文件
8.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八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小就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在这个学科岗位上的教师或多或少面临着一个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总是很控制,造成课堂上积极动手操作却缺乏有效地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是稳定学生情绪、维护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学习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教师怎样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抓住学科特点组织好教学,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以下谈谈我对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组织教学的初浅看法。
一、建立信息技术课堂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息技术课不同于一般学科,组织教学难度比较大。可以这么说:信息课、玩电脑,学生个个都爱好。高高兴兴来上课,瞧瞧这,摸摸那,叽叽喳喳说说话。“显示器”够朋友,挡着教师,也挡我。乘着老师看不见,偷偷按起游戏键。教师要费好大的劲才能平息轰轰响的局面。制订机房管理制度是保障信息技术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因为,机房里有众多的电脑设备,每个电脑都通着电源。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安全,同时还要保障电脑正常工作不受损坏。另外,由于机房里教师不容易全面观察到学生的举止行为,学生有可能背着教师打游戏、上网等。因此,要确保课堂上人、机安全,防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不制订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行的。机房管理制度:①学生到机房上课时按组长的安排有序就坐,不准打闹、说笑,随意下位。②学生上课时,不准带与课堂无关的物品进入机房。自觉维护机房清洁卫生。③不准打游戏、聊天,不浏览非法网站、传播非法信息,不准在电脑和电脑桌上乱刻乱画。④操作中,电脑发生故障,学生应立即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拔插电源,随意开关机。⑤不准利用机房做与教学无关的事宜。未经老师检查的软盘不得上机使用,防止病毒传染。
在建立一定的机房上课制度后,老师利用每次上课的时间强化这些制度。在落实这些制度时,可以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将各班的学生分成几大组,然后有组长对组内成员进行编号。每次课前注重组织学生按编号就坐,并在课堂注重维持本组的纪律。课结束,总结本组学生表现。积极评价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对有的学生提出改进建议。
其次在机房利用教学软件广播教学也是有效组织教学的方法。在机房里上课要使用“红蜘蛛”等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的广播功能完成在机房里的班级集体授课。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操作过程通过广播软件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每个学生都可以仔细观察教师的操作。当教师演示操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立即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极其重视操作技能,因此这种方式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式,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二、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模式
现在的教学班一般都有五十名学生,而小学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力较弱,对于电脑出现的一些变化感到新奇而无所适从。课堂上,教师再怎么精心组织,都往往顾此失彼,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因此,在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建立合理的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培养能力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引导为主,以辅导为副。“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性差。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会感到厌烦,打不开思路。所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当多考虑小学生的特点,应当做到各方面的合作,即师生合作,学生之间合作。课堂上,学生有问题可以与老师交流,寻求帮助;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比如刚学习鼠标操作时,通过游戏软件的操作,大家的合作帮助,很快掌握鼠标的操作。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注意他们的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问答、游戏、比赛等形式参与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可进行作品展示操作速度等进行活动。全体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之中。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们都参与到教学中,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自我展现。
1、形成“学习合作小组”。
我们对学生中存在差异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归类,从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搭配,组成合理结构的“学习合作小组”。学习合作小组则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再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我们对全班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学习小组,每组4-6人。
2、开展小组之间的竞争
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同时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接着,在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名学习基础好、组织能力强、说话流利的同学担任组长。在学习时,请组长管理本小组的纪律,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再者,为了更好地发挥合作效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一般都以小组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小组之间展开竞赛。一节课后,评一评哪组为“最守纪律小组”、“发言最积极小组”、“最佳合作小组”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口头表扬为主)通过评比,可以让学生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三、加强评价的导向作用
素质教育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从过去“为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转变为今天的“创造适合于儿童发展的教育”,面向21世纪,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中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由于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评价标准,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易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模仿轻创造、重教法轻学法等诸多不足,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以及在教学中满堂灌而不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许多问题,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给学生积极、及时的评价也是组织教学的有效手段。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可以使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增强勤奋工作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风。课堂中还得关注学生的评价,在课堂互动中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善于评价,以便于其他同学的提高。课堂小结时,让组长评价组内成员的表现。这种及时的评价是课堂中学生情感体验最佳时机。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反馈、指导和改进是评价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了使教学活动不断接近教育目标,就必须对活动过程中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修正。评价过程的各个环节实际上都是为了最终的调节和改进提供依据。教师借助于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组织的成败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小学生由于年龄决定了他们在注意力方面的不稳定和不持久性,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多以机械识记为主。其情感表现显得天真而且明显,自尊心强,喜欢得到老师表扬等等。只要老师尊重孩子年龄特点,根据学科的特点精心设计教案、采取有效地教学手段定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临桂县六塘镇保联小学
9.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九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实验教学 整合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具体到化学实验教学而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前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下面本人结合我们宿迁中学近八年来的多媒体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式、策略和体会,以供大家借鉴。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具体做法
信息技术,一般包括摄影、实物投影、摄像、放像、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
1、运用投影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体现实验过程的真实性、科学性,让学生信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可为引出问题,进行讨论、探索、发现创造条件。尤其是我校化学教学模式——四部教学法,首先应以实验引出课题,通过多媒体,使我们的这一课题得以全面推广和实施。我们知道,有些演示实验不能真正起到演示作用,使演示实验变成了讲实验和讲现象。如为了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传统的方法一般采用放大实验仪器、抬高实验装置、增加实验药品的用量巡回展示实验结果,然而实验仪器的放大是有限的,巡回展示实验结果又浪费时间,且有些现象是在实验中瞬间产生的而无法观察到,以至影响教学效果。采用投影技术,可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
2、运用摄像、放像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许多演示实验的全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且伴随着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会干扰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现象,影响实验的效果;还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上无法实施演示。而借助于录相教学,既能保证学生的安全,又能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氯水见光分解实验和钢铁腐蚀等采用此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大大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当学生生动地看到氯水在几小时的光照后才开始慢慢地冒小气泡、20多小时才有明显气体产生,不仅对实验结论信服,更体会到了有些化学反应是很缓慢地发生的,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有效性。
二、完善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
利用信息技术和化学实验教学的整合,可以得到许多传统教学所不能实现的效果,显然要加以提倡和推广,但目前还存在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其次,教育主管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建立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和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计算机网络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现在江苏省电教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平台。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更要注意:(1)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当今的教育改革就是教学工具的革命,即用电脑代替教师、黑板、粉笔,产生了“电脑万能观”,误认为采用了电脑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教师成了“放映员”,丢掉了“主导者”的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2)信息技术不能全代实验。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检验化学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所以化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我们主张化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享受第一感觉。(3)不能把电教变成“电灌”。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在接受多媒体教学时,要逐渐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我们的教学有机结合,不要把电教流于形式,防止落入“为电教而电教”、摆“花架子”等教学误区,更不要把电教变成“电灌”。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学技术与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功能,也有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等。综上所述,电化教学手段象一缕温馨的风,给化学实验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又似一种催化剂,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②邵泽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国教育报》,2000-11-6。
10.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
内容提要:
本文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课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中心,以信息技术给语文学课教学带来的优势为出发点,从信息技术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鲜活的教学媒介、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和较为多项的教学互动几方面,阐释了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特殊作用,为语文课程教材改革提供了新的活力,为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情景
信息量
引言: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 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教育部已决定,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人结合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深有体会。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正文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
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威尼斯小艇》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物的散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威尼斯异国他乡的地理风貌,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完全有必要先对该水上城市的奇特风光,诸如河道、古建筑、桥梁、小艇、船夫等有个大体的感性认识。因此教者在教学之始,让学生通过风光片“游览”一下威尼斯水城,从而激发出求知全文的冲动。看完风光片老师提出“在众多的事物当中为什么选择小艇来写”的问题,学生对“众多的事物”有个鲜明的印象,就使他们自觉地从文章中去寻求答案。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为课文提供信息,成为理解内容与激发情感的工具。当教者在讲到威尼斯城夜里宁静,再一次用了电教媒体,让月夜的威尼斯人歇、艇停、城静的美丽夜色,呈现于学生眼前。两处用上光碟,给学生提供了一“动”一“静”,强烈对比的生活信息,加深了小艇在威尼斯作用的体验,感情上会起着“呼应”的作用。
授课时教师较好地创设学习的情景,学生在认知基础上进行阅读、发现、探究、理解、感受语言文字,也可以说其乐融融。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学习机会,表现了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同时学生在观察、阅读、思考、探究、创造等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没有细致观察过这种植物),先放了一段爬山虎生长的录像,学生一下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满墙的爬山虎吸引住了,使原本一种普通的植物,变得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了解的愿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语文的热情。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爬山虎的什么? 你从画面里1我想了解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2我想了解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发现了什么?”学生:○3我想知道爬山虎的叶子的样子?还有到底有多密?○4爬山虎是怎样爬的?„„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但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老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给充分的鼓励。由于学生缺乏生活基础,教师并没有用抽象的语言进行说明、讲解,而是利用电脑课件播放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爬的过程。学生一下全明白了,对书上的语言文字也理解了,而且认识了爬山虎这种植物。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象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三)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鸟瞰新重庆、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的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习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视野扩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二、转变理念,总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新体会。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系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同时得到了一些体会:
1、转变了教学理念。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改变了学习工具。通过整合,把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建立了新型模式。在实验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寻求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
4、培养了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目的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资源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5、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如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信息资料的搜集、加工、处理或者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式阅读与写作。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论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 的生机和活力。随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我们要改变原先那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课程组织形式,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探索以课程整合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素养并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上的讲话
2、《新课程标准》
3、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九册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雨花小学
11.《时间都知道》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篇十一
虽然因为时空缘故,许珈成不再记得时简是他最爱的大宝贝,是他的妻子,但是再一次面对时简的时候,他还是沦陷了,他还是深深的爱上了时简,他的小狐狸。或许时间都知道的,时简爱她的许先生那么深,真的不忍心让她伤心,在时简带着记忆回到十年前,努力追着不是她的许先生的许珈成,我们是不是也看到了当初的自己,我们也曾那么努力的追寻着某个人,当然我们可能不知道谁会是自己的MR.RIGHT,但是我们也曾那么努力,那么认真。
是不是如果我们都知道结果,那么过程就不会那么辛苦,但是太过于一帆风顺的爱情真的是能够得到的吗。很多人都想嫁给爱情,像时简和叶珈成的婚姻那么美好,叶珈成对时简的宠爱,很多都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但是平凡人的爱情依旧可以甜的不像话,知足常乐呀。我想时间真是个调皮的小孩,它将秘密掩藏,又将秘密公开。而一切因缘际会、人生来往的结局,只有时间才知道。 有一种奇迹,叫作用爱换来绝处逢生;有一种爱,终将跨越千山和万水,穿越时间和空间,与你相见。
12.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构思 篇十二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环境;模式构建
Tentative Conception&Research On new mode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Zhao Xiaosheng
(Henan Urban Construction University,Pingdingshan467036,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a new teaching model gave an in-depth stud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meaning and message of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have combined together and put forward a more viable mod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theory.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Teaching&Learning Environment;Mode Construction
为适应21世纪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学校必须培养更多具有创造思想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搜集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和构建适合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模式。
一、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提出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过去经验的积累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从而获得更多的认知利益,积极的学习行为可以获得更好的记忆,它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强调师生间的和谐平等关系。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具有可系统讲授基本知识的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将二者结合起来,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主体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在基本保留“传递—接受”式教学活动程序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环境,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更多地去主动探索、发现和思考,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我们可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称之为“双主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内涵及理论模型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启发者与引导者,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监控者,但不能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但不是完全处于中心地位;教学资源则是教师用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建构学习的认识工具。三者的关系可以用图1来表示:
(一)双主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教育的功能优势
1.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一方面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喜爱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互联网主动获得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新的问题。利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2.交互式的网络教学环境充分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交互式教学过程以学生探索为主,把交互性、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融为一体,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生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提供良好的条件。
利用多媒体设施可以展示真实的情境,多感官的刺激最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这对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学习者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调动其积极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平等的协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观念。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双主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
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作为引导者、指导者、诱导者、辅助者和教导者,真正成为学习的帮助者、鼓励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应起主动角色的作用,发挥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自主作用。
(三)双主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过程的主客体关系
第一,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开展教法创新,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转变为注重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启迪学生思维、锤炼学生穿心品质的智慧型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真正履行作为导师的角色。
第二,强调学生是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主人、主动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努力使自身发展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创造能力的个体,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第三,坚持教学互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否发挥,关键要看教师能否有效地进行引导。只有建立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三、结束语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已经被教育界提出多年,但是一直以来停留在单一理论层面上,本文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深入探讨,明确了关于新型教学模式应用到现代教学的重要意义,将其建设意义与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结合一起,提出了一个具有更强生命力的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9-23
【信息化教学知道与研究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11-15
信息技术与高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06-24
信息化设计教学与反思11-1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09-04
2015网络与移动环境下信息化教学变革07-05
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07-26
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