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

2024-08-27

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共8篇)

1.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 篇一

中外酒店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国外酒店管理集团凭借他们强大的资本和管理经验占领了中国酒店业的高端市场,而我国的酒店业从1997年开始亏损。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外来的企业在中国能生存,而本土的企业却水土不服。通过现象看本质,经营业绩只是一种表现,而真正的原因在于国内外酒店管理模式的不同。我们只有研究清楚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合适的对策,改变在竞争中的地位。我们研究西方的管理模式并不是要照办照抄,而是要师夷长计而治夷。

一、国内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增长变化情况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0年到1988年可以称为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旅游饭店业始终处于高速增长状态,酒店数量从262家发展到1000家。但是由于发展基数较小,所以每年增长包含的绝对量不大。从经营来看,这个阶段正是处于短线制约时期,旅游饭店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各个方面都下了决心要大力发展旅游饭店。同时也使各个方面看好这个市场时机。在当时社会观念还非常保守的情况下,努力进入这个市场,在这一阶段总体来看瓶颈制约的因素有所缓解。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状况。第二个阶段是从1989年到1991年,称为波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市场大起大落,也使我国新兴的旅游饭店业第一次体会到市场残酷的滋味。在这个阶段旅游饭店的增长速度显著下滑,整个市场从高峰骤然下滑市场的残酷性竞争的激烈性马上体现出来了。酒店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移,打破了垄断经营的格局同时也培育了市场的竞争意识。这一阶段也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竞争比较无序的的阶段。各种各样的恶性竞争行为不断发生。第三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6年,是起飞阶段。这一阶段是旅游饭店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发展总体速度迅猛,以每年800家酒店,10万间客房的速度递增。完全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并逐步培育了良好的竞争机制。第四阶段是从1997年到今天。这个阶段又是一个下滑的阶段。酒店的总量不断扩大,但客源与市场供应结构不对称致使全行业进入恶性竞争阶段。主要表现为无序的恶性的削价竞争,酒店之间相互打价格战。杭州市1998年饭店客房地平均出租率为65%,同比下降不大,但是酒店的效益下降了30%。统计资料显示,自1996年以来全行业利润急剧下降,且自1998年以来出现了行业的全面亏损。1996-1999年四年间利润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目前,中国共有110余家饭店管理公司,管理饭店700余家,星级饭店集团化程度7.2%。中国饭店业集团20强数量占管理集团的17%,但管理的饭店房间总数占连锁化管理的60.49%。在中国饭店业20强中,国际饭店著名酒店集团入选12家,中国饭店集团入选8家(锦江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建国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东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新亚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如家和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中旅饭店总公司、华天国际酒店酒店管理公司、开元旅业集团)这8家饭店管理公司经营规模均己达到国际饭店300强的标准,反映出中国饭店的扩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在全球饭店市场中均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国国有饭店集团凭借自身优势,在国内饭店中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积累了一些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白天鹅宾馆、昆仑饭店、金陵饭店等都己成为国人管理,令同行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饭店。

(二)国外酒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次大战”之后,伴随着欧美等国出现的相对持续的和平,稳定,繁荣,发展历史机遇和五天工作制,高速公路及私家汽车的日益普及,针对在某一国家及其周边地区的休闲度假旅游或商务公干旅游对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的连锁酒店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如1946年成立的“洲际酒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1949年成立的“希尔顿国际集团”(HILTONINTERNATIONAL)。

伴随着波音707的问世和波音747的大批量投用,世界各国的民航也在20世纪60-70年代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从而使乘飞机出行逐渐成为大众休闲度假或商务旅游的首选,而不再是达官贵族的专利特权。此间在欧美国家逐渐普及的带薪年假制度又进一步催生了跨国旅游和跨洋度假的大众旅游消费市场。为了满足国际旅游的市场需求,并使本国出境游客在异国他乡同样能感受到“家外之家”的温馨,安全舒适,众多的欧美酒店集团纷纷联姻航空公司,并先后走出国门到本国出境游客流量较大的外国旅游目的地或中心门户城市接管或开设酒店。譬如:美国的希尔顿国际与环球航空公司的联姻,法国的子午线与法航的联姻等成功案例催生了一大批跨国,跨洲,跨地区经营的国际酒店集团。

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开放,以及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在各国酒店经营管理业务中的日益普及,那些兼具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益的欧美酒店管理集团在基本完成了全球酒店市场的瓜分之后又呈现出整合发展的趋势,即:酒店集团的扩张模式逐渐从单一酒店接管向管理公司或酒店集团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联盟的转型。从1981年大都会(GRANDMETROPOLITAN)兼并洲际酒店集团开始,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香港新世界集团(NEWWORLD)对华美达集团(RAMADA)的收购兼并,英国巴斯有限公司(BASS)对假日集团和洲际集团的收购兼并,以及法国雅高(ACCOR)集团对6号汽车旅馆公司(MOBILE6)的收购兼并。通过重新整合,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大批横跨国界,纵跨行业,品牌多元,管理统一的超级酒店集团(如:英国的洲际集团,美国的万豪集团和法国的雅高集团等)。其中,2004年跃居国际酒店集团三百强首位的“洲际酒店集团”就是通过在2003年成功收购兼并了美国的“蜡木酒店式公寓集团”(CANDLEWOODSUITE)而一举夺魁的,并把连续6年稳坐世界三百强头把交椅的美国圣丹特集团(CENDANT)拉下了马。目前,洲际酒店集团是世界上客房拥有量最大(高达535,000间),跨国经营范围最广(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接管酒店最多(多达45家)的超级酒店集团(MEGAGROUP)。国外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的牵引力。而国内酒店业集团化发展的方向,速度与形式则主要取决于行政命令的驱动力。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欧美等国的酒店集团始终在集团化进程中扮演着领跑和助动的角色。而国内的酒店集团则基本上都是在扮演着模仿或陪练的角色。

二、中外酒店经营宗旨的比较分析

每个酒店都有自己的经营宗旨,它表明酒店为什么存在,主要的旨趣是什么。外国酒店的经营宗旨强调顾客利益,股东与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从许多酒店的经营宗旨上可以看出,至少在书面上把顾客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其次是员工的利益,最后是企业的利润,即股东的利益放在最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也注重以义取利,如各种的优惠,免费服务,但这些义举的受益者是酒店的顾客而非其它,酒店更多的是致力于顾客满足,提高质量赢得顾客。

中国人受孔子的“义主利从论”的影响,在企业经营中强调酒店经营的社会效益。我国酒店对经营宗旨不明确,至少可以说没有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酒店经营的第一优先。中国酒店的员工较外国酒店的服务意识差,顾客至上意识差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酒店的经营宗旨不明确。实际经营与高悬的经营宗旨相差十万八千里,就像没有航标,在黑暗中漂流的航船,盲目而无序。酒店盲目经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许多酒店不是真正的商业酒店,还带着浓厚的政治接待性质,酒店的经营目的不是盈利而是政治服务目的。对上服务而非对客服务,总经理于上属部门作行政指派,总经理只要把上级主管服务好,职位就保住。因此部分酒店把大量工作放在满足上级上,而非改进服务质量上及满足顾客赢得利润。中国酒店的一些“以义取利”行为是向政府的寻租或是社会公关。从“义举”中获得的不是酒店的顾客,而是酒店人事,财政有决策权的人士。中国酒店管理人员工作重点不是在满足顾客而是上级的根本原因是满足顾客,盈的利润不是评估酒店管理层最重要的指标。也就是说,顾客满足于企业利润无法保证管理层的地位稳定。而上下级关系是保证管理层地位的关键。在我国服务质量比较好的酒店,多是较早实施了政企分开,员工的提升与其工作绩效密切挂钩,这样才能激发管理层致力于提高服务质量,满足顾客。

三、中外酒店服务质量管理的比较分析

对于酒店而言,标准化是基础,个性化是趋势。标准化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是标准化服务的核心。目前中国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处于,推销不力;员工缺乏纪律,经常三五成群聊天;浴池太小;楼面服务可以取消。领导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意识浓厚;.有章不循,员工过于散漫;形式主义,许多改革走过场。基本上属于情绪化服务,其弊端是服务质量的一致性(consistency)差,波动大。服务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标准化管理是克服情绪服务的良方。标准化意味着用数据说话,依规矩才能成方圆。要求制定操作规范,服务程序,服务标准与奖惩规则,标准应尽量具体化,使之易于考核与评判,员工依据标准行事。中国酒店业无法跳越标准化而直接进入个性化阶段。

外国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己不是什么时髦的方式了,大多数酒店已经推行个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的优点是:同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容易促成额外的销售,容易得到顾客的满意;顾客的忠诚度加强;顾客参与酒店活动,如产品/服务开发:一线员工能表现个性。个性化服务的缺点是:每个服务时间更长;顾客可能变得更苛刻;员工必须受到良好的培训能应付各种不同的交往场合;成本太高;个性化依赖顾客数据库,但它要受到严格的立法限制;非常难以得到顾客的真正需求信息;顾客并不总是需要个性服务。

四、中外酒店竞争比较分析

酒店之间的竞争形式无非一是硬件:建筑,装饰风格,设施性能,环境营造等方面的竞争;二是价格的竞争;三是;社会公关水平的竞争,看谁的公众形象与知名度高;四是:软件的竞争及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的竞争。目前外国酒店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差异竞争上,产品差异化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资属性差异化

2、服务差异化

3、员工差异化4,区位差异化

5、形象差异化。

外国酒店集团竞争靠的是管理技术,服务质量与企业品牌。外国酒店的竞争是集团化竞争,网络化经营。中国酒店市场近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升级与价格的竞争方面。中国酒店近年的市场竞争策略与国外差异巨大,重点放在客源结构调整,产品服务改造升级与削价竞争上,对产品与服务的特性方面注重不够,也就是说注重的是档次而非差异。中国酒店竞争靠的是关系与价格,这是与外国酒店竞争关系中一个根本的差别。中国酒店与外国酒店竞争体现在形式上是个体与集团化竞争。

五、中外饭店管理模式比较

首先在经营思想上,国外酒店立足点是强调顾客利益、企业利益、员工利益三者的统一,一切资源配置都以满足客人的需求为企业最高宗旨。而中国酒店强调企业经营的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营效益。因此中国酒店转换经营思想势在必行。第二,在经营风格上,国外酒店注重产品差异化,酒店寻找独特的消费方式推销自己,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定位。我国酒店重点放在价格竞争上,通过旺季提高价格和淡季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赢得市场份额。我国酒店业的市场定位模糊,一味追求用价格的杠杆来占领市场。所以我们要转变经营风格,以质量竞争代替价格竞争,从而取得经济效益。

战略意识关注现金流量,力争在保持己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缺乏明确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化、简单化关注企业核心竟争力增长,以形成长久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强调以战略管理作为基本模式,以对市场的控制力为规划依据组织结构典型的科层式结构,组织沟通主要通过汇报、会议等正式手段,决策反应相对滞后倾向于扁平式结构,以流程作为组织设计依据,强调建立基于现代IT信息技术技术的学习型组织,鼓励基层员工参与管理管理体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彻底,行政干预随意性大,职业经理人尚未成为主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职业经理人群体则担负起日常营运管理责任规模经济以单店经营为主,集团化进程缓慢集团化、连锁化经营为主,产品高度标准化人力资源素质基层员工相对素质高于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设计,培训手段原始专业教育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市场规范,培训系统,员工有良好的职业预期技术研发以简单的模仿创新为主,企业研发在经费、人员、组织等要素上缺乏制度保障集团总部职能以集中研发和提供智力服务为主,对社会技术资源获取反应敏捷市场策略以低效率的人员推销为主要营销手段,企业形象及品牌建设意识较差注重对顾客群体忠诚度的长期培育,会员俱乐部制度盛行,围绕着企业市场定位的企业形象及品牌意识强烈成本水平劳动力成本低,但规模偏小、硬件更新频率高、员工流失造成成本结构严重不合理劳动力成本较高,但规模经济显著,硬件更新周期较为合理,财务预算机制健全价格策略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的“随行就市”,缺乏严谨的成本分析,价格变动及执行很随意以自身的成本水平和财务预期作为价格基础,价格变动及执行严格制度化,价格进攻以变相的信号试探为主服务质量大力提倡个性化、定制化服务,但受制于员工素质,服务质量不稳定,顾客投诉多稳定的服务质量基于较高的员工素质和流程的合理化,大规模定制成为趋势国际化竞争能力侧重于在本地区或国内范围内扩张近年来侧重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张。

在运行机制上,国外酒店的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组织结构健全,管理严密和效率较高。而中国酒店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产物,产权模糊,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代理成本过高。这些运行机制上的弊端带来了管理上的疏漏和效率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国酒店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低下。第四,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国外酒店倾向于个性化服务,而我国酒店仍旧处于从情绪化服务向标准化服务迈进的阶段。

2.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 篇二

(一) 经济型酒店是市场的主导

随着中国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开始应变市场。酒店从开始单一的住宿酒店发展到如今的会议型酒店、度假型酒店、长住型酒店、经济型酒店等, 其中经济型酒店迅速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型酒店以优惠房价和优质服务为最大卖点, 符合国人消费观念。经济型酒店具有“清洁、舒适、实惠、方便、安全”等特点, 拥有广阔市场, 占据中国酒店业主导地位。

(二) 数量规模加速度扩张

自1980年开始, 中国酒店业的产业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酒店的供给量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快速增长。以旅游涉外酒店为例, 中国酒店市场客房需求量带动销售间夜数增长, 从2007年的4亿间夜增加到2010年的5. 3亿间夜, 4年时间增长了33%。同期, 客房间数增长30余倍。旅游酒店每五年的增长率在50%以上。

(三) 不成熟的管理模式

虽然我国一些酒店集团发展迅速, 但是在技术创新和理念更新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太依赖于借鉴国外酒店集团的经验甚至照搬照抄他们的发展模式, 认为只要做大规模, 提高硬件就能一劳永逸。仅在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转变的过程中就已经举步维艰。

二、国外酒店集团发展现状

(一) 面向全球品牌化

国外酒店集团在市场需求的驱动和经济效益的牵引双重作用下, 逐步经历了区域发展阶段、洲际发展阶段和全球发展阶段, 酒店集团全球化是品牌化的基础, 而品牌化则是集团化的目的。酒店集团品牌化能形成品牌效应, 成为酒店集团所独具的品牌资产, 酒店集团通过品牌的资产运作即收购兼并、特许经营、委托管理和战略联盟等方式来扩大酒店集团的市场份额, 从而进一步地促进全球化。国外酒店集团品牌的发展为我国酒店集团品牌的扩张和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未来世界酒店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品牌化发展将是全球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立足市场, 多元化

进入21世纪, 消费者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 国外酒店集团在加速全球化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多元化发展。酒店集团的多元化包括市场定位的多元化和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市场定位的多元化是酒店集团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为求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深度市场细分; 产品功能的多元化则是酒店集团为追求更优质的服务、满足更多的市场消费者而进行的酒店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改造。酒店集团通过多元化发展能够提升酒店服务质量, 增加酒店经济效益。多元化发展是提升酒店集团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 科技为先, 智能化

技术的进步为全球酒店业带来了新的科技革命, 国外著名的酒店集团都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并成功地运用到酒店的服务和管理中。酒店管理借助计算机以后, 不仅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能节约人力资源, 使成本也大大降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 酒店可以随心所欲地为顾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 如美国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设计的“21世纪酒店客房”拥有虚拟现实、生物测定等先进技术, 从而赋予传统酒店客房“舒适”、“安全”等标准以全新的含义。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酒店人性化设计的脚步, 是全球酒店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 节约环保, 绿色化发展

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日益恶化, 生态进一步失衡, “绿色运动”旋风席卷全球。营造绿色酒店, 在这方面, 国外的酒店集团, 尤其是欧美国家已先行一步。营造绿色饭店不论对饭店、对客人、对社会都有非常重大的积极作用。饭店早日实施绿色战略, 不仅能节约酒店成本, 为饭店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且可迎合现代顾客“绿色”需求, 针对消费者的“绿色偏好”进行绿色生产及营销, 形成市场卖点。重视环保, 注重生态平衡, 倡导绿色消费, 开展绿色经营, 加强绿色管理, 已成为21世纪不可阻挡的洪流。

三、中外酒店管理集团比较

(一) 发展历程不同

我国的酒店业随经济的长足发展而趋于完善与规范, 酒店文化也日趋丰富, 特别是双休日的实施,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闲暇时光, 旅游、运动、娱乐等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店文化也不仅仅是原来意义上的“住宿、餐饮”文化, 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物质生活水平, 更是人们追求精神文明, 提高生活质量的反映。而国外相对于国内, 科技化发展迅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饭店销售除传统方式外, 更多地利用网络, 发展趋向现代化。我国酒店管理集团应继续发扬自身的特色, 同时可引进国外集团管理的方法, 发展我国酒店业。

(二) 发展背景不同

我国酒店管理集团随着经济、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酒店业历经客舍、客栈、客店、旅舍、榻房、旅社, 直至民国时期出现了饭店、酒店等, 规模不断扩大, 但基本基于餐饮、住宿。而国外的酒店集团, 随着经济运行全球化, 市场和资源跨国化的影响, 世界饭店集团每年都在调整和兼并之中, 饭店业的联盟和合并导致更大规模的饭店集团的诞生。就此方面, 我国应向国外酒店学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注重享受, 我国可建立更大的酒店集团, 丰富酒店行业,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三) 扩张模式不同

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酒店业的产生规模成倍数地加速发展, 星级酒店档次呈现两头小, 中间大的格局, 空间分布上依经济发达程度呈梯次减斗的状态, 总体向经济型酒店扩张。国外相对来说偏向饭店智能化, 程度不断提高。并创造绿色饭店, 倡导绿色消费。依据我国国情, 人们喜欢舒适、简约的酒店。经济型酒店的确适合我国酒店发展, 但我国也可向国际化发展, 提升酒店智能化, 绿色化, 积极向国际化扩张。

(四) 经营风格不同

中外酒店集团管理理念上的差异, 也决定了中外酒店集团在经营上呈现不同的风格。在市场策略上, 国外酒店集团注重对顾客群体忠诚度的长期培育, 会员俱乐部制度盛行, 品牌意识强烈, 善于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在顾客心目中定位, 侧重国际市场的发展。中国大多酒店集团把竞争的重点放在价格竞争上, 通过旺季提高价格和淡季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吸引顾客, 赢得市场份额。市场定位模糊, 一味追求用价格的杠杆来占领市场, 营销手段单一, 企业形象及品牌建设意识较差, 主要市场还是局限于国内地区。

(五) 运行机制不同

国外酒店集团产权明晰,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董事会和股东代表大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法人治理结构合理, 管理严密、效率较高。中国酒店业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产权模糊,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彻底, 行政干预随意性大, 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的现象比较严重, 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这些运行机制上的弊端带来了管理上的疏漏和效率低下, 直接导致中国酒店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低下。

(六) 管理理念不同

中外酒店集团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表现在酒店管理理念上就形成“出奇制胜”和“稳扎稳打”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国外酒店集团更加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 以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为战略目标, 强调以战略管理作为基本模式, 以对市场的控制力作为规划依据。相比而言, 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 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 这形成中国酒店集团关注现金流量, 力争在保持已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稳步提高的管理理念, 发展规划流于形式化、简单化。

参考文献

[1]薛秀芬.中外酒店集团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2]蒋丁新.饭店管理[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邹统钎, 吴正平.现代饭店经营思想与竞争战略——中外酒店管理比较研究[M].广东: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0.

[4]袁学娅.中外酒店管理比较——入世后我国酒店管理如何同国际接轨[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浅谈中外初等教育管理模式差异 篇三

关键词 初等教育 教育管理模式 比较 思考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称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作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通常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对象一般为6~12岁儿童。这种教育对提高国家民族文化水平极为重要,因此各国在其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都把它定为实施义务教育或普及教育的目标。

一、中外文化差异

谈到中外文化差异,我认为教育管理模式是最大的差异,在教育管理理念上中外父母持有不同的观点:

中国父母的观点:(1)孩子跌倒时,绝大数父母选择立刻上前扶起孩子,哄他别哭。(2)只有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3)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程度、道德情操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关心甚少。

外国父母的观点:(1)外国父母绝大多数则会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表扬他真勇敢。(2)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个性,教育在千方百计考虑如何适合孩子的个性发展上,能力第一位。(3)在外国的一些学校,他们很多课都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作业不会很多,他们认为:孩子现在就是需要玩的。

二、外国初等教育管理模式(以美国为例)

美国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渗透式教育,它是美国文化与教育相互作用的产物,影响着家庭、学校,是美国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 地方管理下办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基础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的中小学有相当的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讲,每个学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本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决定办学的模 式和课程的设置。

(二)知识传授时间迟

以算术为例,美国小学三年级教授100以内的四则运算,只相当于我国小学一年级下学期水平,六年级小学生作文长度及表达能力大体相当于我国小学四年级水准。课程、教材虽浅,但涉及的面宽。如“科学”课较我国“自然”课内容多,另有介绍政府、政治等内容的课程。

(三)校内活动丰富,教学管理气氛轻松

除算术、英语、科学等课程外,其他课程均以活动形式进行,就是“玩”,如游戏、绘画、手工制作、植物栽培、表演等。众多教学科目教师只负责组织,具体的由孩子凭想象去干。例如手工制作,孩子可利用各种工具、材料“为所欲为”,教师不多干预,作品五花八门,别出心裁。

(四)课外作业注重培养能力

作业形式大都符合孩子的心理,如观察某一现象、制作一手工制品、编个故事等。孩子完成的作业虽然幼稚,但毫无思想制约,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国驻美机构时常收到美国小学生来信索要有关中国的材料,他们要用这些材料办展览,作报告,从中不难体会到美国小学生的勇气和自信。

(五)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发展个性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旅游,使他们接触自然、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美国的风景区、历史和文化设施均给学生参观优惠。美国是政治、文化多元化社会,注重人的个性,学校不以统一模式“铸造”学生,教师对学生“管”得不多,评语多是鼓励性的,以国内观点看,未免有些“放任自流”。

三、我国初等教育管理模式

(一)正面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模式,也是教育面最广的,效果最好的一种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大会、主题班团会、各种报告会、小组讨论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也可以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来为在校生做报告;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等思想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正面教育要有所侧重,对前三年的学生侧重于政治信仰、世界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培养;后两年的学生侧重于专业思想、教师职业道德、公益活动等方面的教育;对未成年与成年过度年龄的学生更要侧重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使学生向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自强自律模式

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能否有主观能动性、自我控制力等教育能力对其成长尤为重要。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其中主动性是核心因素。自律模式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自己管理自己。

(三)感化沟通模式

建立感化沟通模式,就是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教育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教育因素,在学生的周围创设一种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生成一个涤荡心灵、沐浴灵魂的精神空间,从而使学生感悟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

(四)阶段成长模式

学生在校五年,其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方面会发生相当大的量变和质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尽管考虑和照顾到了学生发展的实际,但是工作的重心还是偏于教育者的主观要求,是一种让成长适应教育、而非讓教育促进生长的教育模式。

(五)协同合作模式

协同合作模式,就是以学校教育为教育主干力量,同时协同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去教育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构建协同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其次,要做好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沟通工作,避免负教育因素的出现;最后,合理调配各种教育力量,以求得工作上的最大效率。

四、总结

初等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然而我国在这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教育,吸收西方教育的精华来补齐我们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当引导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参考文献:

[1]鲁江.中美基础教育比较:差异、融合、选择[N].广东教育报,2009(12)

[2]刘敏,李新生.《五年制师范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工作现状调查分析》2007(35)

作者简介:

4.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 篇四

计算机和多媒体传输技术的爆破式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知识信息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网络技术推进了传统教育改革,教育的观念、手段、内容随之产生巨大变化,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技术的教育载体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革新,远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许多问题。远程教育市场化趋势明显,在现代化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通过管理在国际远程教育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促进国内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研究课题。如何构建适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的新模式,如何健全管理制度。如何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搞好网上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摆在政府和远程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国家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原则在 21 世纪初颁布了《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并同时颁布了《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建设了 27 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院校,远程网络教育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这些试点高校为加强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并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共建,于 2000 年 7 月 31 日在北京联合成立了“高等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

2001 年 7 月,教育部为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继续扩大了试学院的范围,又增加了 14 所新院校,从原来的 31 所院校扩增至 45 所。

教育信息化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信息化设中具有战略地位,并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支撑和推动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截至 2013 年教学点设备逐步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用,让教学点有资源、开齐课、开好课,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网络学校做作为一个团体和组织,如何运行和管理成为越来越多管理者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关键。

项目管理就是运用管理学知识对项目实施的管理行为。是项目的所有参与人员,组成管理项目的组织结构,运用特定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项目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包括是一些已成功地达成一系列目标相关的活动的整体监测和管控。还包含了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美国的远程教育在战略管理角度出台了一系列立法和制度。美国公共事务局于 2000 年 3 月发表了《21 世纪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2001 年 3 月又通过了 TEACH 法案。在质量管理方面,美国的远程教育质量在美国远程教育认证机构的严格把关下得到了保证。通过认证,学院或大学能够传递其在办学资质方面的相关信息,比如在教师、学生服务等各方面达到了相关规定的要求,美国十分注重保持持续性地对远程教育资质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并且将其作为远程教育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成本管理方面方面,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推动。在风险管理方面,在对市场分析不够的前提下,各大高校和网络公司过低的估计了市场风险,也错误了定位了自身的产品。远程教育,仍然是一种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强调的是“教”与“育”,这些高校过分强调了“教”的行为,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只教不育,最终导致了自身的失败。

日本的远程教育管理,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对远程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以放送大学为例。从 1967 年从放送大学开始筹备到国会于 1981 年颁布第 80 号法令《放送大学学园法》并开始实施。确保了放送大学的顺利发展。在战略管理角度日本将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为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成年人设立了通信制研究生院。在质量管理角度,日本于 1997 年 4 月成立了日本国立多媒体研究所,通过促进开展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来加强教育界对通信卫星的运用,并利用这一组织开展各类调研活动。

英国的远程教育管理,在宏观管理上,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英国政府对于远程教育的支持不遗余力。70 年代开始开放大学的成立成为各国远程教育效仿的对象。在政策方面,英国开放大学的建立和政府鼓励密不可分。在技术手段支持上,在远程教育传输方面的更新,英国政府为此提供了大笔的资金支持以此来促进远程教育的进步,在质量管理方面,英国远程教育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成立了专业的课程组进行教材的开发,并且进行线下的课程辅导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技术支持上,英国远程教育注重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既有原始的邮寄服务,也有新技术的教学平台,即打造了全方位的教学环境,也顾忌了各个阶层的教学对象。

本文在分析了以上三个先进国家远程教育情况、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国外在远程教育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我国远程教育的现状和我国远程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分析。

随后对国内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管理模式以及市场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项目管理理论,从宏观政策法律、战略项目管理、组织结构模式、项目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六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针对我国远程教育学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远程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希望能够达到推动中国远程教育学校管理水平提高的目标,仅作为对我国远程教育改革和远程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远程教育;管理模式;对比研究

目 录

摘 要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情况

5.中外酒店员工培训 篇五

国外酒店培训的内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侧重于激励安抚员工、挖掘员工潜能等方面,培训内容由酒店组建的专家团队论证研发,培训者也往往经过严格的培训,掌握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培训内容拥有完整的体系,培训目标明确可测量;而国内酒店大多由培训部门决定或酒店品牌自我开发的培训方式,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欠缺科学性,只单纯注重于技能方面培训,培训者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者缺失,培训内容只顾眼前,缺乏长远利益。我国酒店应积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员工培训经验。通过帮助员工制定职业规划,关心员工,减少流失率。建立专业的员工培训制度来打造过硬的专业人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创新员工培训方式来激发积极的热情,加强员工的培训保障使酒店员工培训长期长效,成为酒店战略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外酒店 国内酒店 员工培训

目 录

摘 要„„„„„„„„„„„„„„„„„„„„„„„„„„„„„„„„I 引

言„„„„„„„„„„„„„„„„„„„„„„„„„„„„„„„„1 1 中外酒店员工的培训比较„„„„„„„„„„„„„„„„„„„„„„„„2 1.1 培训内容的比较„„„„„„„„„„„„„„„„„„„„„„„„„„„2 1.2 培训师资的比较„„„„„„„„„„„„„„„„„„„„„„„„„„„2 1.3 培训目标的比较„„„„„„„„„„„„„„„„„„„„„„„„„„„2 1.4 培训差异的分析„„„„„„„„„„„„„„„„„„„„„„„„„„„2 1.4.1 酒店行业发展与员工培训相制约„„„„„„„„„„„„„„„„„„„2 1.4.2 传统思想导致员工培训走向误区„„„„„„„„„„„„„„„„„„„2 1.4.3 酒店员工培训的实际操作性差„„„„„„„„„„„„„„„„„„„„2 1.4.4 政府缺乏相关的指引„„„„„„„„„„„„„„„„„„„„„„„„3 2 对于我国酒店员工培训的启示„„„„„„„„„„„„„„„„„„„„„„3 2.1 帮助员工制定规划„„„„„„„„„„„„„„„„„„„„„„„„„„3 2.2 建立专业培训制度„„„„„„„„„„„„„„„„„„„„„„„„„„3 2.3 创新员工培训方式„„„„„„„„„„„„„„„„„„„„„„„„„„3 2.4 加强员工培训保障„„„„„„„„„„„„„„„„„„„„„„„„„„3 结

论„„„„„„„„„„„„„„„„„„„„„„„„„„„„„„„„4 参考文献„„„„„„„„„„„„„„„„„„„„„„„„„„„„„„„„7

引 言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论题,“人力资源是酒店管理中的最重要部分”。在这个在激烈的人才竞争时代,对于劳动密集型的酒店业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只有人,才能使用和控制饭店的其他资源——物资,资金,信息和时间,从而形成饭店的接待能力,达到饭店的预期目标。而在这之中,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更是重中之重,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关键所在,其中,培训就在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酒店行业早已与国外接轨,但还是限于直接借鉴的层次,尽管“硬件”水平日益接近,但“软件”,即人力资源的差距,影响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对比国内外酒店对于员工培养的区别,为我国酒店行业员工的培训带来一些启示。中外酒店员工的培训比较 1.1培训内容的比较

国外酒店培训的内容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国外著名酒店其培训内容是由酒店组建的专家团队或知名酒店培训公司按照酒店发展需求论证研发的。它培训的重点多侧重于激励安抚员工、挖掘员工潜能等方面,通过培训使员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极具洞察力和执行能力。我国酒店培训的内容的选择大多由培训部门决定要不就是酒店品牌自我开发的培训方式,对培训需求的分析欠缺科学性。培训技能大多集中在员工技能这个方面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员工的个人开发,这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太多正面的影响。一些酒店的培训还处于落后的状态,一些发展前沿的知识、观点、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2培训师资的比较

国外酒店对培训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培训师不仅要有实际的工作经验还要有深厚的理论功能。国外大多是酒店的培训师资都是来自培训专家、专职培训师和培训部经理等专、兼职培训师按比例组成,共同进行酒店培训工作,保证酒店培训员工的专业性。部分国外酒店集团,如洲际酒店集团还建立了培训师俱乐部,为培训师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提高了酒店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我国酒店培训师资组成大体有三种:一是由酒店有经验的中层管理者承担;二是由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师承担培训;三是由既有一定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专业化培训师承担。相比较而言,第三种更具有专业性也不会脱离实际,但我国很缺乏这类人才。第一种缺乏了培训经验和规范性,导致只是感性的培训,第二种一定缺乏了实际,拥有专业知识但没有实操经验也是无用的。

1.3培训目标的比较

国外著名酒店具有系统的培训目标体系。酒店会根据培训阶段的不同将培训目标分为若干层次,从酒店的发展年总体培训目标具体至每堂课的学习目标。此外,国外酒店培训目标具有明确的培训方向。酒店会根据员工实际工作所需制定培训目标,针对性较强。例如万豪酒店集团依据员工在工作遇到的问题,在培训需求分析结束之后,设定个培训课程的目标,师培训时能准确选取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受训员工能够有意识的吸收新知识,实践新技能,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国内酒店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酒店更多着重于眼前,培训目标简单分散,缺乏针对性。酒店通常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确定培训目标,以短期目标为主,缺乏长远培训目标的建立,且多层次的培训目标体系尚未形成;缺少对不同层次员工发展目标的设定,只是强调不断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工作职责。

1.4培训差异的分析

1.4.1 酒店行业发展与员工培训相制约

国外酒店集团对于员工培训管理都有自身成熟的模式,酒店员工经过短期的培训之后能够胜任岗位要求。我国酒店业虽然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在员工的培训管理模式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酒店依然沿用传统的员工培训模式。这些传统模式培训出来的员工无法满足酒店业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心要求,也就造成酒店业与国外存在巨大差距。另外,酒店业是一个较为缺乏具有高度符合技能人力资源的行业,由于缺少高素质管理人才,酒店业整体缺乏对于先进培训理念的理解,无法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理论导入企业,这也是致使我国酒店培训管理水平较差的原因之一。

1.4.2 传统思想导致员工培训走向误区

酒店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酒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处于对员工简单技能的培训下发展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酒店的进入,我国酒店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培训管理的重要性,酒店纷纷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理论。但与此同时,酒店的管理也陷入另一种困境,由于先进的制度建立和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引进与中国目前的文化背景势必并驾齐驱,这也使得酒店经营管理在执行过程中并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导致酒店管理者和员工对于酒店培训产生误区。

1.4.3 酒店员工培训的实际操作性差

首先。陈旧的培训教学方式方法,在培训的实施过程中,酒店仍以课堂教学与知识讲授作为主导模式,忽略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所以酒店员工的创新意识和自身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其次,培训师专业化程度的差异。内部培训师精通部分业务但是缺乏专业的培训技术和技巧,而外请的培训师又常常不了解酒店和学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是很了解酒店的运作,导致培训内容有很大的主观性,造成了理论与实际脱节。再者,缺乏专职的培训部门。许多酒店的员工培训工作都是由每个部门的主管经理或领班来实施的,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培训部门,加之负责监督检查培训工作的人力资源部门只注重培训的结果,而对培训做工的实施过程未加以监督和检查。所以酒店培训工作执行的不够彻底,培训的预期效果就很难达到,员工的整体素质很难提高。

1.4.4 政府缺乏相关的指引

正度的政策引导对于酒店员工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虽然对企业员工培训的基金投入限定为1.5%,单个酒店受一些因素影响,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政策,但没有将政策完全的引入到企业中去,致使企业员工培训资金投入少,员工培训效果差,服务质量难达到要求。对于我国酒店员工的启示 2.1 帮助员工制定规划

酒店行业是一个人员流动率相对大的行业,如何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关心员工,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是酒店管理需要重视和研究的课题。在日常的酒店管理过程中,除按照制度对员工加强管理外,还需要经常性的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员工的情绪发生变化,就需要从侧面了解他的一些情况,在管理过程中给予人性化管理。酒店员工的职业规划应成为培训时的一个课题,从事酒店行业的人员大多都是年轻人,他们大多缺乏对自己职业的规划,在我们的管理中,根据员工的个人状况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生涯,无论对酒店还是对员工都是一个双赢的举措。同时,在培训时就为员工做好职业规划有利于员工日后的工作。目标明确以后,工作会更有动力,也会一定程度上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2 建立专业培训制度

培训是酒店管理的一项基本功能,可说是酒店最有效、最有价值的工具。培训的目的在于使员工掌握某种特殊工作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酒店的整体目标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中得以实现。要想使酒店的经营合理化、规范化、酒店的管理人员就必须对酒店自身组织机构、设施设备、资金成本、技术方法、人际关系等各因素加以协调,只有这些因素自荐的关系相互均衡的情况下,各各因素之间才能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发挥出最大功效。要想提高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能力,健全酒店的组织机构,就必须对酒店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最终目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酒店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如何在强手如林的酒店业中胜出,不仅仅是酒店硬件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酒店是否拥有一支专业水准过硬的员工队伍。培训作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酒店必须建立一个专业的培训制度才能打造出一支专业水准过硬的员工队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2.3创新员工培训方式

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兴旺而飞速发展,要想使酒店业在服务行业中得以进步,酒店的软件条件是企业相互竞争中最有力的武器,包括酒店从业人员的素质、酒店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这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将会给企业带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因此,要使酒店能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人力资源的优势,就必须十分重视利用新的观念和方式来对酒店员工进行培训。我国酒店要从开始就增强员工各方面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是酒店管理人员最应关注的事情之一。要提高服务质量,就必须提高员工素质,而要提高员工素质,就必须加强员工培训。酒店员工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动态的工作,因为员工培训是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增加酒店效益的有效途径,以如家酒店为例,员工培训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态度、知识、技能、这就是新的思路,现在的酒店企业已经更注重员工的软实力,如家酒店看重的是员工,在这个行业里是否有积极的态度面对,认为积极态度有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对此没有什么争论。许多有才能的人——包括那些拥有让人羡慕的品质的人,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里,都有可能很孤单和不幸福,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积极态度的重要性。同时有“无爱则无物,无物则无缘”的看法,酒店业需要用积极的态度激发出热情。

2.4加强员工培训保障

中国酒店在人力资源管理上一贯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得目前酒店培训缺乏一套有效的、建立在培训与发展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国酒店的培训通常由培训部统筹,酒店业务培训多以短期、简单、分散为主,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通常没有长远的发展目标,对学院毕业生、有潜质的经理人或业务骨干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只是强调不断地完成工作任务,承担工作职责。系统的培训体系是提高培训工作系统性的重要条件,所以说,加强培训保障就是提高培训体系,使酒店员工有一个良好循环的环境。现的问题是,在很多企业往往将培训当作一个“救火队”,哪里有问题就在哪里培训,培训工作既没有计划,也没有相关制度和规范。比如总经理看到前台接待员外语不好,马上责令培训部搞一个外语强化班,客人投诉餐饮部服务员态度不好,就搞一期礼仪培训班,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随意性很强的培训做法使得培训工作即无整体性,也无连续性。从表面上看,企业培训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其实是无的放矢,往往达不到培训的效果。因此,酒店必须把培训视为长期的、长效的战略,使培训成为酒店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训体系的人力投入、制度化建设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最终得出以下结论来改善国内酒店的员工培训:首先,酒店在员工培训中要具有差异性。所谓“差异性”,就是要在培训中对员工进行“因材施教”。酒店员工多由学历背景不同,能力各异的年轻人汇聚而成,故而造就酒店员工一开始就具有差异性,所以酒店管理者应该多关注员工思想,了解其需求愿景,并由此来确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这样即帮助员工能有一个良好的职业生涯,也能避免酒店困扰已久的员工流失问题,实现酒店和员工的双赢。其次,酒店在员工培训中要具有创新性。目前国内一些酒店在对员工培训上仍用落后的理念来培养员工,使员工产生工作效率低下,积极性低下等问题,从而对酒店运行和盈利产生一些影响。因此,酒店应须创新过时的培训制度,建立专业培训理念和制度。使酒店员工更具专业水平,更高效地为顾客和酒店服务,成为具有酒店服务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最后,酒店的员工培训要具有同步性。现在国内大多酒店在员工培训上一贯是采取“重使用轻培养”的做法,使得员工不能及时适应新的环境,降低了效率同时也不能合理地解决问题。因此酒店管理者应有合理的培训,使员工在实际操作和培训具有同步性。

6.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篇六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事物原料的采收、加工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无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生产模式及哲学理念。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国饮食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的碰撞、融合,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1.1 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1.1.1 饮食原料和饮食结构

从“食”的角度来看[3],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 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常,但是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奶类食品也大都是取之于动物。从“饮”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4];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

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讲是比较热情奔放的[5]。1.1.2 烹饪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6],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同时,同一道菜还可能因厨师的即时情绪变化而做出不同于其原烹饪特色的菜肴。据史书载[7],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烹饪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众多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国内外人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饮食的专利,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使之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8],令西方乃至世界其它民族可望而不可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烹饪,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就拿西餐中的牛排来说吧,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的调料以外,刚做出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如出一辙,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

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9],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土豆条、炸鸡、炸鱼块、面包夹肉等;1995 年第1 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其调料架上排着整整齐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活像个化学实验室”[10]。烹饪在西方已成为了一份机械性的工作,毫无趣味可言。

1.2 在饮食方式和食用餐具上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吃中餐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食客们都是围坐在餐桌旁,厨师做好饭菜以后,将所有的饭菜都置于食客的中央,食客们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各自行选取相应的饭菜,即各取所需。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然而,在吃西餐时,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然后自顾自地食用,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中国人还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则没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此外,中餐讲究丰盛,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点,到水果,可谓琳琅满目,且对上餐次序也非常之讲究。而西方人在宴客时,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餐后甜品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炸制类、酥皮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仅是带来了进食习惯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 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1.3 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在饮食观念上,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10];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搭配,比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 会说这道菜“好吃”,那盘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时,可能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而西方人则不在乎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他们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等等。中国人也很好客,觉得上一桌子菜便是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有时候也更注重形式。而西方人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有多么豪华高档,其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无艺术可言。2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

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 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理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7.中外酒店财务管理之差异 篇七

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酒店业是旅游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截至2009年, 我国旅游专业在校生已达95.24万人, 酒店从业人员却依然严重匮乏, 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率连年下降, 毕业生在酒店业短暂工作后转做他行、“有业不就”的现象也十分突出。

处于西北欧的荷兰, 旅游业是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日制旅游专业在校生为15000人, 行业流失率为33%。本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将视角转向酒店业一线员工的主要来源渠道—中国高职院校和荷兰职业类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群体, 对同专业不同国籍学生的择业影响因素进行比较, 期望找出共性、差异、差距与不足并探究其中原因, 以期能为中国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和酒店业拟定人力政策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中国选取浙江省杭州市某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100人, 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64份;选取荷兰Overijssel省府Zwolle市某职业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100人, 发放调查问卷100份, 收回有效问卷60份。对回收卷进行统计处理, 旨在对影响两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择业主要因素进行比较。为防止问卷调查的偏颇, 笔者还通过网络与这些毕业生进行了多次访谈。最后用比较法得出相关结论, 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杭州市某高职院校和Zwolle市某职业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比

综合以往有关高职生择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笔者挑选出了对择业影响较大的可比性因素作为对比的主要内容:专业认可度, 实习体验、择业标准, 待遇与前景。

1. 专业认可度

由于传统意识的影响, 国民对酒店专业认同度不高。认为是个吃青春饭的行业, 工作就是伺候人, 没地位没尊严, 因而酒店专业不是家长和学生的首选。

在统计64份回收卷时发现, 31%的学生是被调剂到酒店管理专业的, 有27.2%的学生是自主招生渠道进来的, 只有41.8%的学生主动填报了此专业, 但也是冲着专业名称中的“管理”而来, 以为就业就能直接走上管理岗位。

在60位荷兰毕业生中, 6.67%的学生认为当初选错了专业;40%的学生是喜欢为他人服务而选择此专业;30%的学生是因朋友、熟人在酒店业工作, 或者度假时与酒店从业人员的谈话激发了对此专业的兴趣。另有23.33%的学生认为除了酒店专业, 也许还有更适合自己的专业。

2. 实习体验

铺床、摆台等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内容及“上班时间有点, 下班时间没点”的行业特征, 使实习后的中国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普遍觉得酒店业无发展前途。64份回收卷的统计结果表明, 实习前有67.19%的学生想从事酒店业, 实习后只有25%的学生仍愿意从事酒店业。

荷兰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 前后要完成三次实习。第一学期在校内餐厅 (对外营业) 实习9个星期, 第二学年实习期为3个月, 第四学年实习期为5个月。学生可选择在国内 (荷兰) 实习, 也可去境外实习。该校在16个国家和地区有实习点:较远的国家有中国, 加勒比海南部的库拉索 (荷属岛) , 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 (西班牙海外领土) ;其他都在欧洲本土的英国, 爱尔兰, 丹麦, 瑞典, 比利时, 德国, 法国, 瑞士, 奥地利, 葡萄牙, 西班牙, 意大利, 希腊。该校充分利用Facebook网站让在校生随时关注学生在各国的实习体验和照片。超过60%的荷兰学生选择境外实习, 实习目标呈现多样化特点:一是提高外语能力 (如西班牙语、英语等) , 二是给自己的简历增加份量, 欧洲的雇主青睐那些愿意走出自己国家舒适环境的毕业生, 有些公司想招募具有新兴市场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尤其看重在中国的实习。三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四是巩固专业技能;五是旅游。在统计的60份回收卷中发现, 有58位荷兰毕业生认为, 实习对他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只有2位实习后意识到, 酒店工作并不适合他们。

3. 择业标准

当今中国的商品消费型经济催生了毕业生价值取向的务实化、功利化, 工资高、福利待遇好是毕业生的择业标准。

而荷兰学生的择业标准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酒店管理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喜欢为他人服务, 认为酒店业是个有吸引力、高度国际化的行业, 能遇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学到很多知识, 结交很多朋友, 因而大多数从业者对酒店工作充满激情 (见表1) 。

4. 待遇与前景

中国酒店业的工资相比其他行业要低, 薪酬体系并不考虑工作年限等因素, 酒店从业人员必须升职才能升薪。

荷兰酒店从业人员的起薪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偏低, 比如前台接待的月薪只有1328欧元。但荷兰的薪酬体系充分考虑员工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工作年限, 因而一个为酒店工作了20年的普通员工, 其工资也可能会比工作年限不长的管理人员高。

荷兰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同样不可能直接走上管理岗位, 能得到永久性合同的毕业生不多。2011年旅游专业毕业生中只有26%的人得到永久性合同, 其他都是小时工, 其中56%有希望成为长期员工。在荷兰, 非全日制工种比例占40%, 其中70%至80%的人, 愿意就业于非全日制工作, 因为只有这样, 工作与个人生活才可以达到合理的结合。

四对策与建议

1. 摒弃陈旧观念, 加强专业宣传

中国的社会、大众传媒及家庭对大学生的精英期望观是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率低和流失率高的深层次原因。要摒弃进酒店服务业是最下等的选择的陈旧观点, 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应通过各种宣传途径, 利用一切教育力量, 如政府部门、新闻媒体、街道社区等, 弘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兼顾的就业观念, 让工作无贵贱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相信通过社会各方的努力对服务业的偏见必将逐步减少。

2. 实习目标多样化, 增加境外实习点

酒店实习后, 学生丧失本行业从业兴趣是不争的事实, 但荷兰兰学学生生却却实实习习效效果果良良好好, , 值值得得我我们们反反思思。。我我国国高高职职院院校校应努力开发境外实习点, 向学生提供更有挑战性、更多元化的实习体验, 或者选择境外客人和高端商务客多、管理规范和经营状况良好的国内酒店作为实习点。学生有机会多接触境外客人和高端商务客人, 外语水平可得到提升, 眼界可得到开拓;在管理规范的酒店实习, 学生有机会见识先进和实用的管理, 经营状况良好的酒店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样的工作情景。总之, 要尽一切努力, 充分发挥专业实习的正面效应, 增强学生从业的信心。

3. 改革薪酬制度, 培养员工忠诚度

现阶段, 工作是大多数中国员工谋生的手段, 人们不得不考虑收入问题。酒店员工的福利成本相比国内其他行业要高, 很多星级酒店提供宿舍、工作餐、工作服, 带薪假期和五险一金等。近年来, 酒店业利润持续下降, 唯有精简人员才能提升薪酬, 才能吸引、激励和保留优秀员工。

中国酒店的人员配比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有精简的空间。在荷兰, 酒店是按淡季用工的需要来确定长期合同工数量的。3星级及以上的酒店, 平均一间客房相对应0.37位员工。拿客房数为128间的酒店为例, 应配置47位员工。荷兰的酒店一般只招收36位全职员工, 另外11个名额, 用24位小时工来弥补。虽然国内某些星级酒店的餐饮规模大, 餐饮员工的配置比例高, 酒店行业通用的纯客房与员工比例不能反映其员工配置是否合理, 例如, 荷兰的五星级酒店Grand Hotel Huis ter Duin, 它的餐厅之一是世界顶级的Michelin Star, 而它的人员配比也只有0.984。

由于国内酒店人员配置过多, 旅游淡季员工每天仅有极少的工作量, 容易滋生惰性, 再加上薪酬低, 工作缺乏动力, 遇到客人有要求时会互相推托。因此应该精简员工, 合并岗位, 实行一人多岗, 同时给予较高的薪酬, 让高素质、高能力的员工做出高贡献。当然, 员工与岗位的合理配置需要各酒店根据各自情况反复摸索才能达到。

另外, 酒店业还应建立年功序列和终身雇用制度, 根据员工在酒店连续工作的年限来增加工资和提升职务, 留住经验丰富而乐于工作的员工。

五结束语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比我国杭州某高职院校和荷兰某职业类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择业影响因素, 以新的视角发现我国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本行业就业率低的深层次原因, 使借鉴模式更加全面。

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本行业的就业率, 降低酒店从业人员的流失率, 并不是靠学校教育或酒店行业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 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建立完善的就业保护立法, 使多样化的聘雇契约、弹性工时等成为可能。既能降低酒店淡季劳动力的库存, 也能为酒店从业人员协调工作和私人生活并获得工作经验提供保障。当晋升和加薪不是酒店从业人员的唯一生活目标时, 当薪酬制度利于忠诚的员工时, 当社会不再轻视服务行业时, 员工流失率必然会降低。

参考文献

[1]董倩.旅游管理学生专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费照伟.北京市星级酒店员工流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9

8.酒店财务管理之成本控制 篇八

酒店财务管理是酒店管理的核心,酒店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工作。只有有了收入有了利润才能更好的提供更多的设施和服务。一般来讲,酒店管理分对外管理和对内管理。对外管理就是我们的软硬件服务,是创收的过程;对内管理就是成本费用的管理,是创造利润的过程。而财务管理贯穿着内外,但目前似乎看重对内管理。酒店属于企业,也是股东为了盈利而投入的,因此我们就要加强内部管理,开源节流,实现利润。成本控制就是创造利润的利剑,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酒店的发展!酒店如何成本控制有效合理?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据我了解或者看到的酒店,多数酒店采取成本控制的方法,都是事后控制,亡羊补牢式的“倒挤成本”控制,一般常用于酒店的创业初期,或因财务人员的经验而采取的,简单明了。这种控制办法在一定上达到了效果,因为有各方人士的控制,也不会出现太高或太低波动。老总的控制,老总会时刻关注着酒店收入、利润、成本率等几个数字,凭着他的经验可以断定成本的高低;厨师长的控制,有经验的厨师长可以在列菜单的过程中会考虑成本的,给其压力,也会很好的控制;再个就是财务控制了,财务可能通过一定政策约束成本,如规定成本率等方法,另外财务还负责采购,这是成本的关键,成本高底最终决定采购成本和开列菜品成本,因此财务把握好采购原料的价格也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但是总上所讲的都是粗放式的成本控制。开业初期可以粗放式的经营,但随着酒店市场逐步的建立,收入趋于稳定,要创造利润,采用标准成本控制管理办法,是内部挖潜提高利润的最佳武器。

相对月底倒挤成本的管理办法,标准成本控制是会使成本统计更准确。倒挤成本不足就是平时只能估计成本,成本核算利用月底根据上月余额加本月进货量减掉本月初库数就得到本月的成本。因此相对出库数无法控制,拿多拿少都一样只要总量控制,试想上半月厨师长感觉成本过高,那么下半月就要在菜品的量上减少来弥补成本的不足或漏洞,这就会造成浪费和菜品质量问题。

我们知道酒店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缓慢增长,如果再利用这种粗放式的成本控制办法势必会造成浪费和质量问题,从而影响利润。而标准成本就弥补了其不足。使用标准成本就有了参照物,且能够有效控制厨房跑冒滴漏。

标准成本大家听得比较多,也比较熟悉,他的不足之出就是计算比较复杂,之所以目前酒店很少采取此办法,也是这个原因,其次统计人员欠缺。但当前利用其计算机以及软件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在一些大型的餐饮企业通过点菜系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投入也是巨大的。但高级星级酒店中往往餐饮包间较少而没有必要引用这一系统,下面自己的想法也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客人就餐往往采用零点和宴会的方式点菜,而在宴会点菜中往往不好计算,因其采用标准的方式。在计算中需要将一个菜一个菜统计出来,因此这就需要单独进行计算。因此,酒店无须投入即可建立标准成本办法:

1、酒店可以根据财务人员的人数适当找到一位人员单独计算。

2、财务同厨房共同确定每个菜的成本,无须精确到原料;

3、统计人员根据点菜单上收银联或厨房联按天售出的每个菜品录入电脑。可以编制一个简单的小程序,可以看看每天的成本以及累计成本和成本率,即可做到事中控制,成本出现异常及时通报。

4、月底盘点,以统计数作为标准,盘亏:查找原因、分析原因弥补不足并考核相关人员;盘赢也应如此,可以适当奖励相关人员。

上一篇:班级管理责任书下一篇:平安保险公司人才流失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