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2024-08-02

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共6篇)

1.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篇一

作文评讲

材料作文的材料广泛,有的是一则新闻,有的是一则寓言,有的是一则名言,有的是几则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虽然材料变化多样,但我们审题还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材料

涉及的的对象;分清对象的主次;抓材料中的关健词、关键句,比如议论句等;揣摸材料的情感倾向,辨析事件的是非曲直;分析事件的结果和可能的原因;辨析人、事、物等诸方面的关系等。下面主要以2007年12月深圳市七校联考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来具体说明。

作文题:阅读下面这句黄永玉给自己的画作《螃蟹》所写的解说,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

这次作文:许多学生从人的角度入手,话题或观点定为“直走与转向”,“人就该挺直脊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许多同学审题不够准确,思路也不够开阔。考场上拿到这样一个题,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步:认真阅读材料,提取重要信息。如何提取重要信息呢?

一、抓对象。材料往往是一事多人,而且每个人都在故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物对象入手,有几人就有几个角度。如大家熟悉的滥竽充数故事,文中涉及到三个人,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愍王,我们抓住材料,从他们中任何一人的角度追问立意都可以。本则材料文字十分简单,对象只有两个,螃蟹、人。

二、分主次。有的材料尽管一事多人,但有的人物只是议论的对象,在文中不起什么作用,审题时,我们就要分清主次,尽量从重要人物的角度入手思考。

本则作文材料中,两个对象螃蟹和人是不是同样重要呢?我们可以分析,画作的标题是螃蟹,画作的解说也只有螃蟹的语言,人在这里只是螃蟹论文的对象,由此可见,材料的重点应该是螃蟹,我们应着重从审视螃蟹的角度来审题立意,那样才更切合材料思想,如果单从人直立行走的角度来写,就不够贴切了。2006年高考全国一卷中的材料作文也有类似审题问题:乌鸦学鹰刁羊,材料中共有五个人物,老鹰、乌鸦、羊、牧羊人和小孩,其中,材料是围绕着乌鸦的行为展开的,牧羊人和小孩都对乌鸦的行为有评论,都是重要人物,而其中的老鹰和羊,无行动无语言,不是值得议论的对象,如果从老鹰或羊的角度确定论点,就可能不切题了。

三、抓关键。材料中往往有不同人物对事件评论的句子,如上例乌鸦刁羊中有“牧羊人说”,“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等等,我们要重点关注。另外,一些如“某某认为”,“某某想”之类的议论句,一些暗示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等,都很重要,抓住关键句立论将事半功倍。本试题只有一句话,“螃蟹: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就字字关键,要反复揣摩每个字,揣摩句子的语气,揣摩螃蟹说这话时的心理。

四、辨是非。一则材料,总会或显或隐的包含作者或出题者的观点态度,有肯定的,有否定的,或是中性的,揣摸作者或出题者的观点态度,关系到审题的正误和立意的方向。本则材料中,我们要思考,螃蟹的发问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抑或是无善无恶,随意的?材料是肯定螃蟹的发问,歌颂螃蟹,还是否定讽刺螃蟹?或者无所谓肯定否定,只是陈述一种现象?联系螃蟹的横行的特性,联系平时人们对螃蟹横行霸道的批评,揣摩画家选择螃蟹作为画作题材的隐喻意义,我们可以认为材料是讽刺螃蟹,批评具有螃蟹恶习的一种人的,据此立意应该最切合题意。当然,你也可以坚持说材料没有褒贬意义,或者说就是歌颂螃蟹的天真和敢于发问的,从这一角度立意,只要言之有理也是可以的。

五、查原因。追查原因是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拓展思路的重要手段。一则材料,无论新闻事实或者寓言故事,总会有结果,有原因,有时一个原因可能会有多种结果,有时一个结果可能缘于多个原因,我们可以多角度分析这些原因和结果。一般说,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写作的角度。

以螃蟹的材料为例,材料主要写了螃蟹的奇怪和发问,我们可以围绕这个发问追查原因,进行多角度思考。螃蟹为什么发出“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个问题呢?原因可能有:

1、无知;2天真好奇,有疑问精神;3;看问题的角度单一,4以自我为中心,5认为人直走可笑,6排斥异已,等等。这些原因中,有能力问题,有习惯问题,有方法问题,也有价值观问题或道德问题。第二步:找出最佳角度→准确提炼观点

根据分析材料事实和追查原因,我们可以从下列方面提炼论题和观点:

1、如果是因为无知,那么我们要追问,螃蟹是无知而愚蠢呢,还是虽然无知,但勤学好问?如果是前者,我们可以提炼出“只有广泛学习,才不至在现代社会无所适从或见笑大方”的观点,如果是后者,我们则可以从赞扬其天真好奇,有疑问精神的角度立意。人非圣贤,孰能无惑,惑而敢问,善莫大焉。螃蟹尽管无知,但它勇于学习,不懂就问,虽然可能招来别人的讥笑,但比起增长知识的快乐,那又算得了什么呢?或者论述:要有怀疑精神。人类的进步,就是从疑问开始,许多科学发明不就是从一些看似异想天开的问题开始的吗?

2、如果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单一,那么我们要再追问,为什么会角度单一呢,是习惯问题、方法问题?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据此,可以提炼出观点,“要多角度看问题。”“不要自以为是”等。

3、如果是螃蟹觉得人直走的行为可笑,嘲弄人,这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本来螃蟹有螃蟹的活法,人有人的活法,而螃蟹却笑话人类,这是缺乏理解与宽容精神;进一步说,螃蟹脚多而无用,不得不横行,费力费功,这在生物中本来就是后进和另类,现在却反而笑直立行走的灵长动物――人类,那更是恬不知耻。现实生活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戴着有色眼睛看世界,对自己的可悲视而不见,对眼前的一切横加指责,黑白混淆,美丑颠倒,荣辱不分,以不正常笑正常的现象还少吗。据此,我们可以从批判极端利已主义者入手,提炼出论题和论点,如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宣传和确立正确的是非标准,要有正确的荣辱观等。

上面的写作角度和话题观点都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但有不有最佳角度呢?当然有。所谓最佳角度,一是紧扣材料,紧扣作者或出题者思想倾向的角度,一是便于自己写作的角度,自己在这方面有积累,有好的观点和事例,容易出彩的角度。上例中,如果从批评螃蟹的角度写,再联系到当今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那写出来的文章将更加深刻。

第三步:联系历史和现实,拟定写作提纲

角度选好了,观点提炼了,剩下是如何行文的问题。“引、议、提、联、深、结”是写好议论文的六字诀。

引:就是引用材料。高考中供材料作文,如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即使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评卷人)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试题提供的材料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材料作文一定要正确使用材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特别要注意的是,材料的引用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材料的引用不可过长,三五句话,50字即可。也不可在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离开试卷即不知“这”为何云。这种为答题而作文的作法是比较普遍的毛病,为材料作文之一大忌。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100字左右即可,不能举例。

提,就是在前面议论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注意,论点一定要明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最好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文字要简炼,一两句句即可。

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文章的高低成败,关键看联的功夫。有的同学思维打不开,只知道就事论事,围绕材料讲了许多废话,结果得分不高。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深: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分析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说危害,找症结。这是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果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练有力,反对尾大不掉。例文:

校准自己的秤

“可也怪,人怎么是直着走的?”这是王永玉画作中一只螃蟹的台词。(引)

螃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许因为它蟹眼近视,见少识短?或者因为蟹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容不得别人?我想多半是后者。螃蟹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以为自已横行,别人也得霸道。拿自己的好恶去强求别人,却不知道在指摘别人的时候,可笑的正是它自己。(议)

由是我想,高贵的人啊,可不要象螃蟹一样自以为是呀!请你在称量别人的时候,最好校准自己手中的秤,先称一称自己。(提)记得有一个老套的故事:从前,某国有一眼泉水,名叫“狂泉”。国人喝了这泉水,没有不发狂的。只有国王食用井水,不患狂病。结果国人反而认为正常的国王是狂人,大家要合力治疗他的“狂病”。他们对国君又烧火艾,又扎银针,又灌汤药,直到国王也发狂,大家才欢心乐意。(联1)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闹剧呢?是因为国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是因为它们的是非标准发生了颠倒。这种以不正常笑正常,把正常当不正常的现象历史上不乏前例。汉代苏武囚于匈奴,同是汉人的卫律劝苏武说,你看我“负汉归降匈奴”,“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宝贵如此”,你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卫律恬不知耻,当然遭到了苏武的痛斥,落得千古骂名。(联2)

当今现实生活中,象螃蟹这样自以为是,黑白不分的家伙似乎越来越多:有头发染得半红半黄的男女指着别人的满头黑发说,“老土,你怎么不去染一下呀?”靠歪门邪道混得职称的前辈“关心”后辈说,“不就少了论文吗,真傻,怎么不去抄几篇呀?”新官上任,亲朋故旧会说:“怎么不趁机捞一把啊?”这些人就如自以为是的螃蟹和喝了狂泉的疯子一样,本来自己横行已是“另类”,结果却笑话别人傻气。(联3)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复杂。我想,主要是因为社会变革过程中,一些人面对权钱利色等诱惑,丧失了正确的立场,颠倒了是非标准,结果以丑为美,以耻为荣。说到底,是极端个人主义在作怪。如果不引起警惕,后果是十分危险的,小而言之,它见笑大方,败坏了自己的形象,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大而言之,它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深1,挖根源)

现实中不是有很多类似的怪现象吗,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损人利己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如此等等。长此以往,是非混淆,荣耻颠倒,以耻为荣,以荣为耻,社会怎么能健康发展呢?(深2,说危害)

所以,我们要加强学习,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张扬个性,追求百花齐放的时候,更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这样,才不至于“蟹”眼看人低,才不至于脱离社会准则,突破道德底线,做出些见笑大方甚至祸害百姓的事来。(结)

评析:本文从材料中螃蟹的好奇入笔,抓住螃蟹奇怪人的直行这一结果发出疑问,查原因。定论题,提观点,这种读后感似的写法使论题和观点进口材料。论证部分分别从古代语言、古代人物和现实生活三方面联系开去,避免了就事论事,使内容丰富,论据充分。然后,进一步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其危害,使论证更加深入。最后,提出解决办法,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美丑观,照应标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这是一篇比较典型的议论文,较好地应用了“引、议、提、联、深、结”六字结构。

2.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篇二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说:世事其实不必太过在意。

也有人说: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

对上面两句话,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生活中,过于执着会迷失人生的意义,懂得看淡、学会放下,不失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智慧。与之相对,我们会因为懒惰懈怠而安于现状,找准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品质。

这个题目从两个相对的方向给予同学们思维引导,让同学们在两相权衡中找寻平衡点,学会适度原则,锻炼理性思维。

【写作立意】

材料中第一句话主要阐述了人在面对外界事物时的一种态度:在意人事但不能拘泥于此。既然无法左右他人外物,就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淡然处之,不必过于在意。但需注意,不必过于在意不等于无原则的放弃和无条件的妥协。

材料中第二句话表明了专注、执着对成功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古今中外成功的事例都离不开“认真”,着重强调了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题目并没有一边倒的观点指向,最佳立意应该是结合材料中的两句话分别阐述其合理性。“认真”与“不在意”构成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把握适度原则,这样才能在世事生活中从容应对。

【评分标准】

立意上兼顾“认真”与“淡然”,辩证看待两者,观点鲜明,结构严谨,论述中理据得当,语言流畅,内容表述上有特色,得50~60分。

立意上兼顾“认真”与“淡然”,或侧重一方,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论述部分略空泛,思维不够严密,但语言较流畅,内容与表达无明显不足,得42~49分。

立意上只写到“认真”“淡然”两者之一,结构基本完整,但论据与观点不能契合,内容与表达有明显不足,得36~41分。

立意不合题意,牵强附会;有套作或抄袭痕迹;结构混乱,论据与观点无法佐证,内容与表达均很差,得分在36分以下。

衢州第一中学 孙慧丽

较真与看淡

● 衢州考生

较真与看淡,这两者似乎针锋相对、互相矛盾。有人说世上只怕认真二字,也有人认为凡事不必太过在意。其实,一定要在两者中择其一作为人生信条并无道理,不如因人因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人中,较真自己如何待人,看淡他人如何待己。认真待人,体现的是自己的真诚;看淡待己,显露的是大度的胸怀。子曰:“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要想做到交往的时候彬彬有礼、措辞恳切,那就需要自己私下多做功课,学习怎样的举止才算尊敬,怎样的用词才没有歧义、不会伤人。否则,若是潦草处之,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就可能置人于尴尬之境。

相反,世上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表达习惯,如果一个大大咧咧的朋友有时行为未经琢磨,这个时候就要放过他那些细想几乎有些伤人的言行,才不会因为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坏了一段友谊。“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工作如此,为人亦如此。

处事时,认真对待一件事的过程,淡然面对这件事的结果。认真做事,讲究的是责任和严谨;笑看结果,彰显的是内心的强大。齐白石老人家作画的严谨远近闻名,一次作画忘记蕉叶新拔是左卷还是右卷,在北京遍寻芭蕉无果后遗憾放弃。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修改了39次才最终出版,修改时间几乎与初稿时间持平。就是因为做事认真、一丝不苟以至精益求精,终成大家。试想,若是肆意泼墨,作出的画如何让人驻足不离?试想,若是任性落笔,写出的书怎能使人感慨万千?事前运筹帷幄,事中认真细腻,正是一位大家应有的处事之风。

然而,纵你绞尽脑汁,在辛勤细致的努力之后,骨感的现实总有可能还给你一个意料之外的结果。那么此时,事后的泰然处之就是你应做的收尾之笔。或成或败,都不必太过在意。“我没有时间去悲伤,也没有精力去后悔,因为现在一片狼藉。”一位二战军官如此谈论他当时面对的失败。的确,事已至此,回首徒伤悲不如昂首向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乃我运败亦我命,最后的结果出来以后除了吃一堑长一智的总结以外,其他真的无须挂怀。

认真对己,以求君子之风;宽容待人,以得大度之怀。认真做事,谋的是事后不悔;淡然接受,为的是整装向前。较真与看淡,这两者似乎针锋相对,其实相辅相成。

得分: 56分

点评: 文章最大的特点是辩证说理,具备一定深度。开篇先摆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然后围绕这两种认识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练的开头为全文的议论走势明确了方向。接着,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分析“较真”与“看淡”各自的意义以及相互关联。在论证中,作者采用了递进式结构,行文思路清晰,议论深刻。非常值得肯定的是,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十分恰当妥帖,进一步凸显了议论的针对性和文章的深度。

匹诺曹的鼻子

● 衢州考生

意大利作家科洛迪在《木偶奇遇记》中描绘了一个说了谎鼻子就会变长的木偶匹诺曹如何历尽艰险变成了一个真正的诚实而善良的男孩。百余年后,一部韩剧用“匹诺曹综合征”这个词语,通过荧屏,再次将这只木偶带回到我们身边。不认真对待事物,而用说谎来掩盖事实,就会遭到惩罚。

认真,所以能实事求是不放过一个细节,所以能明察秋毫避免一切意外,所以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认真地接受每一个事实,令人高兴也好,让人伤心也罢,唯有认真对待,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世界。

在生活这个水晶球中,认真的光芒始终是最璀璨的。

而生活又是一面多棱镜,仅仅一方的逻辑无法将其诠释。谎言有时会架上善意的翅膀,盘旋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自诩是个懂事的孩子、乖巧的儿子,却不曾料想自己有一天会和一直融洽相处的母亲面红耳赤地争吵。仅仅是一顿晚饭的时间,仅仅是对于未来工作的设想,我和母亲意见不和、互不相让。她想让我按部就班地做一名公务员以求安安稳稳、轻轻松松,而我想趁着年轻去奋斗,努力创造财富。她笑我阅历尚浅不懂社会多凶险,我笑她思想僵硬不知年轻人有梦想。而最终的结果便是,晚饭之后我在厨房洗碗心中愤愤不平,她在房间流泪责备我翅膀硬了不听劝谏。其实这仅仅是关于我的将来的一个设想,也许从理解母亲的角度,一个善意的谎言定能让她满心欢喜。母亲也一样,只需明白我此刻展翅欲飞的心境。然而我们没有,我们都很认真地在告诉对方自己的想法,并且认真地纠正对方言语里自己认为不对的点滴用语,总是那么在意别人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总是在意自我领地的不容侵犯。

那一刻,我们的“认真”使得多年的母子情碾出了褶皱,既揉碎了一个为家庭任劳任怨独自拉扯我与姐姐长大的母亲的心,也重击了一个刚想引吭试啼的少年的壮志豪情。言语的选择权都握在自己手里,在意与较真,对抗与后退,应该以善良和公正为权杖,也许,这正是生活需要我们去感悟的另一面。

剧中的匹诺曹综合征患者,一旦说了谎话或是说了自己内心不认同的话,就会打嗝不止,直到说出实话打嗝才会停止。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有平和通畅的气息,只是偶尔的打嗝,也同样成为生活中最和善的情态、最温暖的包容。

得分: 53分

3.2011高三第二次作文训练材料 篇三

记叙文系列训练

(一)写亲历之事 抒真情实感

训练要求:

1、从自己的经历中取材,让作文中有“我”。

2、学会设置动情点,凭着真情实感打动阅卷老师。

3、为了高考,从现在开始就要积累素材、积淀思想和情感。

作前指导:

武林竞技,想要取胜,或“一把枪舞得风雨不透”,或有独门绝技,三招之内,挑敌于马下。你写记叙文有取胜的毒招吗?写真实的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打动别人。

一、作文不可无“我”!

“我”的见闻、“我”的经历、“我”的体验、“我”的见解、“我”的构思、“我”的语言、“我”的情感。文中有“我”,个性自出,何愁与别人文章“撞车”。

二、记叙文的素材来源于自己的经历。

1、写自己的生活。

写自己的所作所为,写自己经历过的事,写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写好自我审视。自己做的的事,自己想的问题,自己的心路历程,素材必须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比如写好成长中的烦恼:生动地描写个人的烦恼,进而向社会发出正义的呼吁;或者,再现自己对烦恼的超越,展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写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身边的人,写自己身边的事。认真审视熟悉的人、事中的价值,用独特的眼光搜寻有新意的素材。比如写亲情故事、友情故事。

3、写他人,写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根据生活,把储藏在自己脑海中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行提炼,进行整合,使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文章写得像小说一样。

三、记叙文的选材角度要小、新、深、奇。

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俗话说得好,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你的文章能感染读者,震撼读者的心灵,你的文章就成功了。

1、写好感情认识的转变。

⑴以感情认识的转变为线索 ⑵转变要有层次 ⑶转变要有动力

2、写好瞬间的顿悟。

可着力写好下列瞬间的顿悟:需要自我牺牲的瞬间,与人竞争的瞬间,身处逆境的瞬间,错过某一机遇的瞬间,感到被欺骗的瞬间,遭到意外不幸的瞬间,追求虚荣的瞬间,指责别人的瞬间,取得成功的瞬间,产生自卑的瞬间,产生报复念头的瞬间,遭到别人拒绝的瞬间,产生依赖心理的瞬间,感到孤立无援的瞬间,挫折面前动摇的瞬间,无端苦恼的瞬间,遭到诬陷的瞬间,遭到误解的瞬间,无端猜疑别人的瞬间,失信于人的瞬间……

注意:

⑴要有铺陈蓄势,做到水到渠成;⑵顿悟要有触发点;⑶顿悟点要有高度和深度

五、设置动情点的方法。

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1、巧择材料 尽显真情。

哪些题材适宜发掘动情点呢?自我、亲情、友情、乡土情等类题材都可以。真情缘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2004年云南省高考优秀作文《父亲,我爱你!》之所以能获得高分,就是因为它选择了有关的亲情材料:昔日勇于面对艰难困苦、战胜挫折的父亲,一个能为妻儿遮风挡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竟在妻子病故之后,放大痛苦,精神崩溃,很快地沉沦下去。女儿为此伤透了心,她采用书信的形式哭诉往事,祈望能唤起父亲面对挫折时的坚毅与勇气,再度坚强地站起来,顶起生活的蓝天。这是一篇饱含着父女深情的优秀散文,读来令人感叹嘘唏,热泪盈眶。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叙述艰辛的生活、至深的感情经历、细腻的心情故事来表达自己对身边人和物的感恩、赞美、歉疚、追悔等感情。李密的《陈情表》向我们讲述他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不幸去世,四岁时母亲又改嫁,和祖母刘氏相依为命的生活遭遇。文章写得悲恻动人,作者对祖母的孝情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作者冯梦龙抓住了情节的动情点:遭受欺凌的杜十娘追求美好爱情的梦想被李甲之流无情地破灭。

2004年高考甘肃省优秀作文《父亲的布底鞋》写“父亲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亲没有好衣服穿,还吃不饱肚子,但是父亲学习很刻苦,肯下功夫,老在班里拿

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4、议论抒情,升华情感。

如果同学们能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华、提纯,让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那无疑会把文章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少同学在作文中仅满足于叙事,而不是先叙后议,夹叙夹议,这样就很难将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我们可以在叙述材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论述,从而使真情得到深化和拓展。

湖北一考生的《给班主任的一封信》是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高考前,这位考生很希望自己尊敬的老师给自己以鼓励与安慰,然而,由于老师的偏心和不守信用,使得她非常失望和伤心,于是借“这静谧的考场,在蝉鸣与风声的陪伴下”向自己的老师“吐一吐心中的话”。作者通过议论、抒情写出了感情认识的转变,深深地感染了阅卷老师,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

当然,这种论述和抒情是有感而发的、有新意、有诚意的。比如可以突出写感情认识的转变,尤其要写好瞬间的感情升华。我们可以感情认识的转变为线索,当然转变得有层次,有动力,感情升华要有触发点,感情升华还应有高度和深度。

5、以错写情,情会更浓。

记叙文大多注重写情,以“错”相衬,情会更浓。下面是《飘香的生命》中的一段话:

我想起了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上自习后11点才回家,而那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里过了一夜,才知道学校大门是10点钟就关的,而原来看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溘然长逝了……

这里的“错”,是那名中学生的误认,以为大门是要到11点才关的,其实是老大爷在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老大爷一直都没有挑明,“错”在漫长的岁月中,缓缓前行,情在重复的细节中,渐渐积淀,一旦分明,便形成震憾人心的艺术力量,以“错”衬出来的“情”,格外浓郁,催人泪下。

还有一篇文章写战场上绝境中的两位战友,约定活下来的一定要替对方照料家中的老人,结果真的一存一亡。活下来的每月都以儿子的身份给亡友老母写信、寄钱,从部队转业之后仍然坚持着,亡友老母一直都在“错”中,在“错”中获得幸福、获得孝敬,也获得老人最需要的安稳与平静。

这样的人间真情,不是比挑明之后的慰抚更打动人心么?亡友老母在临终前极盼见“儿子”一面,战友又装扮成她的儿子,了了她最后的心愿,文章一“错”贯穿,读来让人感慨万千。

这样的“错”,在文章中大多起着一种映衬的作用,但它比一般的映衬显得更有力度,对情感的展示往往能够达到极致。

佳作导航:

送报的少年

放暑假的时候,给我家送报的换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我家住6楼,每天清早8点多钟的时候,便有一阵轻捷的脚步声急急地上楼来了。不论晴天雨天,他都来得很准时。门没开的时候,他轻轻地把报纸塞进报筒。门虚掩着的时候,他便会礼貌的喊声:“万老师,报纸来了!”

我曾与他闲聊过,得知他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每天要为200多户人家送报,而且都是楼房户,他每天要爬18000多级台阶。

骄阳似火,送报的少年每天大汗淋淋地骑着车子穿街过巷。一大早,他的短袖衬衣就湿透了一大截,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但他的车铃却拨弄得很快活。小圆脸上闪着一双清亮的大眼睛,见人就腼腆地笑着,他的日子似乎无忧无虑。

7月下旬的一天,少年送报来时对我说:“今天报上刊登了高考录取分数线!”我说了声谢谢。少年便下楼去了。这时,我那儿子闻声从床上翻起,接过报纸急匆匆地翻阅,高兴地说:“妈,我可以上邮电大学了!”

我既高兴,又对儿子的那种少爷作风很不满意。8点多钟了还穿着睡衣,卧室里空调还在呼呼作响。每天几乎都是这样,千呼万唤才起床洗漱,然后,打开电视,靠在沙发上一边啜饮牛奶,一边不停地换频道……我说:“高考完了可以休整休整,但不能天天这样睡懒觉,一个青年有没有志气抱负,就看他能不能起早床!”

儿子不屑地说:“你那观念早过时了!”

我说,你看看人家那送报的少年,每天5点就起床了!

儿子笑得更嚣张:“他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我是新世纪的

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掠不去爱子的情肠。而她的儿子,却对她日渐淡漠,即使几月半载回来看她,也是出于一种义务,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忘恩负义,不只缺乏诚意,更带着私心。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妈,您腿脚不灵便,车多人又挤,过马路时千万要前后左右看一看,别跟车抢时间。啥时家里有什么难事,只要需要,不管多忙多远,我们都会来的。我是您一泡屎一泡尿带大的儿子呀,您还客气啥?”母亲便背过头去揩泪。

牵着母亲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我们能够爱幼,但我们却时常忘了像爱幼一样尊老。尊老吧,就在日常生活中。

点评:那个动作感动了你吗?你有类似的感动吗?

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我怕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了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茶壶,父亲高兴了,还逼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有点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天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时将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真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出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天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再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阅读提醒:文中选取了感人肺腑的细节来写“父亲”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烙下的深刻印迹,主要描写了儿时几个生活片断:①要我唱歌(或唱戏曲);②要我喝茶;③带我看庙画。

永 远 的 蝴 蝶(台)陈启佑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华冲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作文训练材料之记叙文写作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象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深秋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了,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阅读提醒:小说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交代“雨”是悲剧的起因;以“雨”为泪水和痛苦的象征;造成笼罩全文的阴冷氛围。小说最后再次描写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这样写,既使樱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更能表达“我”对樱子的深切怀念和爱恋。开始写“小雨点”溅到眼镜上,之后写“更大的雨点” 溅到眼镜上,两个细节基本一致,但前一个细节无感情色彩,后一个看似写景,实是写情,写“我”的内心痛苦。小说三次写到“站在骑楼下”,作用是显示“我”的思绪的流程和层次。文中最能够表露“我”的悔恨的一句话是“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虽然是春天,好象已是秋深了”,表现了“我”失去恋人的痛苦、凄凉的心境。小说最后交代给母亲信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操练材料:

亲情如一杯清茶,滋润你干渴的喉咙;亲情如一缕阳光,温暖你疲倦的身躯;亲情如一湾雨水,濯洗你困惑的心灵。

亲情是一堵墙,为你挡住外面的狂风暴雨;亲情是一把伞,为你撑起晴朗的天空;亲情是一把熊熊的火焰,为你照亮前面的路。

亲情也好像一个避风的港湾,让迷航的舢板能有一个喘息的地方!

沐浴在亲情的世界里,是最有滋味的事。

4.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篇四

作文评分细则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一、审题与立意 1.审题

对材料中的概念的说明:

“自己”既可以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生命,也可以是自己眼中的“他人”,也可以是集体,可以指人也可指拟化的物以及各种文化、文明等。“世界”一般是指相对于某个个体生命存在的外部世界。由物质世界和概念世界组成,物质世界通常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地球;概念世界包含所有生命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以及为记录认知而存在的事物的总和,有自然和精神、广义和狭义之分;“改变”一般是指事物产生显著的差别,有优劣之分,雅俗之别,需要辩证地认识。

改变自己,就是生命个体因观照自身,或受外部影响,自身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改变世界就是生命个体对外部世界观察考量后,施加影响,从而使外部世界某一领域在性质或方向上发生显著的差异。世界改变我们,就是外部世界对个体生命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审美趣味、心理情感等多个层面有重大的影响。

2.选材

本次作文的立意范围相对开放。“自己”既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还可以写拟化的物(各种文化、文明等);“世界”可以是自然生态,也可以使人类历史进程演变、自然科学发明创新、社会文化发展等。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改变”一是在文中一定要体现出“显著的变化”;二是对“变化”要有辩证的认识。作文时要紧扣“世界与我们”的关系而写,可以写“我们如何改变世界”,也可写“世界如何改变我们”,还可以写“我们对世界改变”的各种态度。由于本次作文立意广泛,写作空间较大,考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讲清“世界与我们”的关系,即符合题旨。切忌将“我们”狭隘的理解为只能写人,造成误判。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文体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考生选定文体的要求。需注意的是:若出现具有个性化文体样式.....的作文,如杂文、剧本、故事新编等,只要运用恰当,要敢打高分。2.判分等级

一类63~70;二类56~62;三类49~55;四类42~48;五类28~41;六类27分以下。3.特别说明 【立意】

①立意有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当上浮。

②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内涵,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③立意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定为六类卷。【文体】

记叙类文章要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切忌平淡叙事;议论类文章言之有据、辩之有理,切忌泛泛而谈。对于体裁创新,立意准确,语言精当,可适当提高一档,以适应《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语文)的要求。

【其他】

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就应该在48分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在最后阶段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文体创新、见解独特、立意新颖、富有生活情趣等,应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甚至创作的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明,最高不超过41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阅卷组长处理。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三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切题,最高不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10分。

5.高三第二次作文评讲 篇五

(2013年4月21日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任时曾经被媒体问到:“中国的电视机已经出口到英国了,你是否感到危机?” 撒切尔夫人一笑,回答说:“等到中国的节目也输出到的时候你再来问我这个问题。”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在任时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是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不能说它是一个强国。她们说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

在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看来,中国在没有输出电视节目或者是背后的价值观之前,中国是不足以为惧的。如果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人,在没有能力输出价值观以前,不能算是真正的“强国”“强市”和“强人”。

请仔细阅读材料,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角度作文。你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她们的观点。写议论文的话,你可以就国家或城市立论,也可以就个人立论;也可以写记叙文。只要把你的想法通过文章很好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要求: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少于800字。

用思想的天空,托起有力的翅膀

海是龙世界,天是鹤家乡。价值观是鲲鹏雄鹰展翅飞翔的天空,是龙鱼畅游的乐土,是一种国家、民族和个人行动的内驱力,是智慧、人才、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施展才华的无形舞台。强大的民族和国家,必先以价值观立民族百姓之心,而后才能经世致用、富国强兵。

《庄子》说:春秋时代的鲁国,举国儒服但儒者只有一人。儒服虽然是鲁国最时尚最畅销的服装产品,但全社会并未推行儒家价值观。所以,鲁国尽管拥有孔子而不能任用,流行儒服而不能强国。鲁国只配生产和畅销儒服产品,却未能真正成为富强的国家。与之相反,商鞅在秦推行法家,举国信奉,人人争立功受赏,秦虽居于中华边陲,生产力落后,但最终“大出于天下”。

儒家、法家,正是那个时代民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任何产品、任何生活方式,都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物化,都是一个民族价值观的物化。江南人善绣,是因为江南是温柔旖旎的水乡;德国制造业领先世界,是因为德国人崇尚严谨的哲学和思想。善学者,必深入浸淫其思想和价值观,以求根本;不善学者,购得器物而归,以获得财货而洋洋得意。西方那些老牌的强国,不惧怕我们以消耗资源的方式出口产品,却非常忌惮我们的价值观传播。现在,美国西校军校总结说:“我们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这是价值观给一支军队带来的威力。

成熟的商业品牌,深谙只有运载价值观和文化的产品,才能长盛不衰的道理。因为商品的本质,只不过是在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喜欢炫耀金钱的人一定还不是真正的富有,声嘶力竭宣传产品性能的国度,其产品的质量也一定还未能尽如人意。

优胜劣汰是一种价值观,武力征服是一种价值观,和谐共赢是一种价值观。人类历史在此消彼长中交替前进。哪一种价值观赢得人心,哪一个民族就是世界的无冕之王。蒙古铁骑征服亚欧大陆靠的不是GDP和科技,靠的是一个民族在马背生长出来的勇武和善战骁勇的狼的价值观;孔子博得世界的青睐和万世之名不是因为富贵霸权,而是仁的深入人心。所有的科技发明、强大武力和畅销产品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只有世人认可并根植人心的价值观才能不朽;所有的征服都会遭遇反抗和冲突,只有美好的价值观才会让人自愿顶礼膜拜。白马迎佛经,是因为佛有舍身饲虎的伟大;万国争办奥运会,是因为奥林匹克圣火的无私健康。

产品、财富和权势,可以通过投机、暴力、命运而获得,但对价值观的判定和追随只能基于人心。美好的价值观,不是强大得让人惧怕而没有对手,而是因为利他而人不与之为敌。倭人因为仰慕大唐的盛世繁华而远涉大海派来遣唐使,德意志因为信奉武力征服而折戟莫斯科城。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等临”(孟浩然),只有超越个人和民族利益的价值观,才是人类的公器,才能超越种族国境,并不胫而走,才能代代浸濡人间。

在华夏,万古圣王只有一个,那就是孔子。尽管孔子的书被焚烧过,追随者被坑杀过,但什么人能够毁灭广阔的天空呢?仁爱的凤凰,始终翱翔在古老民族的天空。释迦牟尼说,任何邪恶的力量,企图诽谤和毁坏光明的信仰和价值观,如“仰天自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最终自取其辱。

人类漫长的历史证明:屠城的战火没有奥林匹克圣火持久,自利的奸诈比不上共赢的智慧博大,兵法,武器的锋芒掩不了仁爱的光辉。

所有的文明史都说明:有了思想形成价值观的美好天空,才有雄鹰强有力的翱翔。

编号:1 得分:59分中国精神的突围

多少次,我们骄傲孔孟儒思,老庄哲孛,李杜诗篇?(。)多少回,我们自傲自己的千年历史,悠久文化?(。)多少年,我们高呼中华民族必将带着自成一派,独立系统的中华文化傲然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是,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华带给我们的优越感日渐被撒切尔或希拉里几句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便不算强国的犀利话语弄得灰头土脸呢?

不可否认,中国的物质腰围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不同人的辛勤劳动后变得日益强大,颇有几分威武之势。而与之相对,我们引以为自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倒在改革开放下面临委顿的危机。撒切尔笑谈要等到中国节目而不是中国电视机出口到英国她才会真正感到危机。且让我们将其傲语作为前进的动力,毕竟精神之臂的无缚鸡之力注定物质之躯再粗壮也寸步难行。

倘若每个公民都不曾停止追求,(、)汲取,(、)创新我们的中华文化,倘若每个企业都竭力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倘若国家不曾停止去推广,(、)弘扬,(、)引导文化的发展,我想我们不单单能把五千年的精华归整成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更能将其输出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然而,当广电总局用禁播、限播日漫、美剧来阻止他国价值观的输出;当我们下一代的童年只能在喜洋洋和灰太狼中度过的时候;当我们自己都不能很好了解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怎么可能在欧美文化参天大树中寻求到一线光芒实现突围?

梁晓声曾言:文化实际上是根植与内心的休养,能约束自己的自由,潜移默化中的优雅举止。利益的重重包围下,我们多的是小聪明,而绝少大智慧。而正是已融于我们血脉的大智慧才能使我们最终找到输出价值观的路径,成为真正崛起的大国、强国。

我从来不曾失去信心,我相信中国能如它一贯的清淡平和姿态在世界中站稳脚跟,而非自满于一席之地的短暂拥有。

我相信“孔子学院的热捧”只是我们“强人”、“强市”、“强国”的预热,我相信汉语热潮定能席卷全世界,然后他们能明白仄起平收的词句、琅琅上口的诗篇、含蓄隽永的山水画究竟有多么动人。

但在此之前,我们要打起精神虚心学习,诚心汲取,因为,我们在哪里,中国就在哪里。

【点评】

作者思维活跃,充满思辨,从“ 我们曾经拥有傲人的文化”开始,对我国向世界输出价值观,实现精神突围充满信心。但又不盲目自信,而是理性、深刻的认识到要实现这种突围,需要每个公民和企业不停追寻、汲取、创新,需要深刻的了解自己的文化体系,需要有大智慧。文章有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批判,更有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输向世界的信心和期盼。

整篇文章结构错综见薏,摇曳生姿,第一段肯定我们有傲人的价值观,第二段便质疑我们为什么轻易被人弄得灰头土脸,第三段说要把别人的批判当做动力,第四段写我们满怀信心将一个与时俱进的价值观输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到第五、六自然段笔锋一转,写要很好的了解自己的文化,要有融入血脉的大智慧。最后,再次强调我们可以走上这样的道路,但需要我们虚心学习,诚心汲取。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此文得到比较充分的显现,对一高中生而言,在考场上有此等匠心难能可贵。作者语言表达能力强,句式灵活多变,文章多个文段大胆运用排比或对偶构段,有气势,有充沛的情感,有相对严密的逻辑。“物质的腰围”“精神之臂”等比喻生动形象。

当然,文章也有些不足: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核心概念有些紊乱,文章标题是“中国精神的突围”,但内容时而谈“中华文化”,时而谈“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的价值观”三个概念没弄清楚,也没能基于题目做有机的整合,一以贯之。

编号:2得分:58.5分“拿来”更应懂“送出”

当中国远销的汽车在外国的大路上嘟嘟齐鸣;当中国出口的机床在别国的工厂里轰轰作响;当外国城市中林立了中国工程(“林立”过于夸张,不合情理);当外国超市里列满了“中国制造”,你是否为中国技术、经济的发展感到自豪?你是否因此便确证中国的强大?至少我不会。(本段分号用得不当)

正如撒切尔夫人不曾担心,仅会外销产品的中国会威胁到英国的存在,当下的中国人又怎可仅因我们日臻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便拍拍胸膛大喊自己的强大?在我看来,中国尚停滞在“拿来”的阶段,我们也许知道“送出”,但国人所专仍拘限于先进的物质,怎不更进一步深入我们的文化与思想?英国不仅因其曾为“世界工厂”闻名于世,她还有那大英博物馆中涌动着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美国不仅因其闪动着科技之光而成为强国,她亦有其燃烧着的思想火花与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怎可仅凭技术产品称雄?我们必须懂得送出,传扬我们的文化、文明。

可惜的是,当下有多少人信誓旦旦地扛起传播文明的大旗,又“轻轻松松”沦为产出产品的机器? 犹记清华美院的学生怀揣着传承国画的信念却终沦为只为卖画挣钱的机器。即使他们摹出了完美的油画挂在金碧辉煌的展厅中,又怎能传扬中华笔墨中的浓淡、典雅?犹记年轻建筑师们带着重现中国经典的梦想一次次的设计、筑造,最终除了庭院楼阁式的小洋房,我们哪里看得到直栏横槛、“钩心斗角”、亭台楼阁的中式设计?

我想,许许多多的人们(删掉“们”)更关注的是产出、产量,却鲜有人可以为文化的传扬多驻足一秒,如陈丹青那样忠于国画的画家,莫言那般忠于脚下土地的作家是否早已失职?难道我们不应该担起“送出”、传扬文明的责任吗?

是的,我们应该。正如那些专注于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既(改为“即”)便他们并没有为中国的GDP带来直接的影响,但他们埋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正如那些专注于弘扬古代纹路的本土服装设计师们,也许他们的产出十分少,但他们让外国人认识到了龙凤、生肖、青花、图腾的精致,他们才真正地炫示了中国的强大,中华文化深处的富饶!

可是这样的事情仅凭个人之为怎能完成,社会不该营造这样一种传扬文化的社会氛围吗?

若有更多的人注重国画、汉字,不一味拿来送出西洋的油画,是否会有更多人为中国倾心?若我们更热爱古典建筑的高雅,我们传递出的不会是对文化的忠诚吗?若我们不仅有“中国制造”,更有“中国创造”;若外国人如我们读莎士比亚一样读孔孟,我想这样才更显我们强国风范。

千年以前,孔子慢坐牛车传承、传扬的是思想,辘辘车声中传递出的是诗情,正因他,他的国家备受赞誉。我们是否也该就此反思呢?

别再痴迷于产品的输送了吧,我们更该专于中华文明的传扬!“拿来”更应懂“送出”,只有如此,中国才可真正称为强国。

【点评】读罢此作,颇感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融会贯通,既能拿来,又能送出。

作为一篇优秀作文,有几点吸引我们的眼球:1.运用设疑法开头。作者先摆出中国貌似强大的现象,提出疑问。设疑之后,再以自己的观点作答。通过开头设疑,文章把读者带入了矛盾的焦点,使读者思考,亦令读者急切想知道作者的观点。

2.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举例论证,将“‘拿来’更应懂‘送出’”的观点引向深入,富有逻辑性,事例鲜明贴切。文章以大英博物馆的辉煌历史文化,美国所具有的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清华美院的学生模仿出完美的油画、年轻的建筑师只会建筑小洋楼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只懂拿来,不懂送出;以陈丹青、莫言的失职和孔子学院、本土服装设计师传播中国文化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应担当起“送出”的责任;以假设排比,进一步论证了送出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层层递进,构思绵密。3.语言亦理亦情,富有感染力,整散结合,给人美感,同时亦有说服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但语言也略有瑕疵,少数句子表达不当,但瑕不掩瑜,此文不失为考场佳作。

编号:3得分:58分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评:形象,在众多理性标题中脱颖而出。)

英国诗人萨松曾言:“我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诚然,一个人的内心是强大而又细腻的。(评:不故弄玄虚,起笔即点题并解题,让读者恍然大悟。)何必强求外在的认同呢?世间千奇百态,而自己,只需一颗圆融饱满的心便足矣。(评:“圆融”,内心平和,佛教用语,作者见识非同一般。)

价值观的主观性就在于它是因人而异的。如果使一个国家的文化非要别国所认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强加于他人,那么这与“霸权主义”有何不同呢?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做好自己、忠于本心才是份内之事。所以我们的价值观,不需要输出。(评:因果分析、假设分析加条件分析,点击材料关键词“价值观”“输出”,用“所以”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古训有言:“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故怡和养神,则安于内,清虚栖心,则不诱于外也。”(评:“神静”、“心和”、“形全”,故“不诱于外”,引证成功。)正如庄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评: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引用欠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评:句号应放引号之外。)在宦海烟云、功名利禄的俗世几经浮沉,唯有庄子仍坚守本心,所以他才不致为官场蜗角虚名所动。纵然清贫,仍自在惬意、享乐其中。这就是庄子的价值观,它无需向车马喧嚣的外界传递,因为庄子只求内心的一份安逸、不许一切执念打破它内心的平和。

其实,真正强大的不正是这内心“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吗?他的强大,在于它根本就不需要俗世中的眼光对他的认可。学会像庄子一样守静吧!守静,低到尘埃里的素颜,亦可以是高擎着灵魂飞翔的风骨。何不像庄子一样,在名利枷锁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呢?(评:通过分析再次强调“真正的强大无需俗世认可”,从而证明了“价值观不需要输出”的观点;这里的分析中紧扣中心论点似显不够。)

曾有名家说过,人要多做无用的事。无用的事指什么呢?是品一杯茗茶?是看一本“无关风月、只为真心”的好书?抑或是“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不,我绝不认为这些抛开功利、陶冶性情的事是无用之事。相反,它们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总统华盛顿热爱田园生活,他放弃了连任总统的机会,在庄园里种葡萄,自己酿葡萄酒。他所酿的酒被路人称为“全国最好喝的酒”。他满足于陌生人一句如此简单的赞美,而不是站上最高讲台去宣扬什么政治主张,不是去输出他个人的“价值观”。因为在他的心里,享受、热爱生活才是至深的哲学。(评:例证分析紧扣中心论点。)

弘一大师道:“以冰霜之洁励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此言真矣。何不让内心中的价值观携一颗圆融饱满的心灵安睡、让心中的那头猛虎静静细嗅蔷薇呢?(评:点题并照应开头,用反问句式强调文章观点。)

【点评】作为一篇优秀作文,本文亮点明显。

立意上,新颖而有深度。文章一反绝大部分文章顺着材料导向立意的做法,反弹琵琶,提出“我们的价值观,不需要输出”的观点,且分析深刻。

论证上,论据充足、论证方法多样。文中引证有“英国诗人萨松曾言”、“古训有言”、“一箪食„„”、“弱水三千„„”、“弘一大师道”等内容;例证有“庄子只求内心的一份安逸”、“美国总统华盛顿”“享受、热爱生活”等内容。尤为可贵的是,每个论据使用后作者都会结合论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增强文章说服力。

语言上,理性内容的形象表述,增加了文章感染力。如:标题、开头和结尾中“猛虎”与“蔷薇”的表述,文中“守静,低到尘埃里的素颜,亦可以是高擎着灵魂飞翔的风骨”、“在名利枷锁中做一个脱巾独步的逸士”、“看一本“‘无关风月、只为真心’的好书?抑或‘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的表述等。

编号:4得分:57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铁娘子”微微一笑,一番锋芒毕露的话就击出了当今时代大国之间较量的手段——价值观(评:“较量的手段”应该是“价值观输出”。这句话为后文立论作张本)。在她眼里,没有输出价值观的中国手无缚鸡之力。

然而,笔者想说,真正的强大的价值观,无需强迫也会被接受。她们在抵抗中国价值观之时,却忘了圣贤孔子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价值观(评:应该是“价值观输出”)决定的“强国”是强迫非强大。(评:这段文字颇为费解,句意表达不明确。)

国家间的交流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各国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行为举动(评:“意识形态决定了”“文化背景”的说法不正确。),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瑰宝繁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试想,若是全世界都是千篇一律的红墙金瓦,万篇一致的庭院深深,那么美则无处安放。如今各国纷纷使出各种价值观传播的烟雾弹:美剧泛滥、韩流入侵,一首《江南style》让全球疯狂„„但你是否看见这背后隐藏各国强迫性的价值观,让你整天沉溺在“欧巴”“英雄主义”的无底洞呢?因此我们应该坚守自己的阵地,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评:病句,搭配不当),让世界文化(评:宜加上“百花”)齐放。

(评:国家间的交流自然有价值观的输出。既然作者说是“交流”,那么,价值观输出就不是文化侵略,也就没有违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正是有“交流”,有价值观的输出,世界文化才得以繁荣,才具有多样性。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否定“交流”中价值观输出,进而否定有价值观输出是强国标准的观点,论证缺乏说服力。)

个人间的交流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背景与思想,百花齐放,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更加容易倍(辈)出人才。然而,这种思想碰撞(过程中)也应该(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自己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不等于非得强迫他人也接受你的观点。傅雷与张爱玲之间的交流也曾充满硝烟味,但仅只限于嘴;苏轼与佛印之间的对话也曾充满挑衅意味,但仅止于文。可如今人们口舌之争往往上升到人身攻击:徐铮与周立波间的对骂让看客无奈;闾丘露薇对柴静的点评却遭网友攻击„„是谁说你的观点我必须接纳,我的看法你必须认同的?思想贵在独立,所以我们待人接物也该时刻铭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评:以上两个主体段,都是论述交流需要坚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的道理,都不能切合“价值观输出是否是强者标准”的题意。)

真正强大的人,无需自我推销,无需强迫他人,亦能屹立高山之巅:真正强大的国家,无需使用手段,无需借助口碑,亦能助矗立世界之林。吾山自有清林风,吾水自有水自流。强大与否,并非依靠别人评价,而是依靠自身的发展完善成长。强人所难非强大,违人所愿非力量。所以,价值观的输出与否,并非衡量强大的标准;而价值观的强大与持久与否,才是国家民族屹立不倒的主心骨。(评:病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强大回归本质,让价值的衡量重新找回标准。(表意不清)

【点评】本文行文生动,语言颇具张力,比如开头一段文字很有个性,一开始就很能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表现出这位考生的文字功底。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引用的例子丰富新鲜,给人鲜活之感,展示出这位考生丰厚的积累和对现实的广泛关注。书写工整,字体端正,几乎无涂改痕迹,如此整洁美观的卷面,也是难能可贵,可见这位考生扎实的基本功。从反面立意,独立思考,力求新意,颇有挑战的勇气和自信,故而文章底气较足。但此文的立意和论证是值得商榷的。此文的立论的基础是作者对“价值输出”的认识,作者认为,“输出”是“强迫”性的,这显然是有片面性。基于对“输出”的这种认识,作者引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在文中是指交流的原则,而不是对价值观输出是否是强者标准的判断,显然此文的观点并未直接准确地切合题意。并且,由这个观点怎么就能得出价值观的输出“并非衡量强大的标准”的结论?文章的观点和结论之间明显是缺少直接的逻辑关系。思维不严密,语言表达也不够规范简明。此文最终判为57分,这足见阅卷老师的厚爱和鼓励。

编号5得分57分

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的话,让人不得不捂住俨然被戳中的软肋。中国文化的代言,仿佛仍是孔夫子、功夫。而现代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仍然微乎其微。须知对功夫等事物的迷恋仅仅是外国人对于东方文化的一腔热情所致,要想真正变得有影响力,一个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而要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则必须拥有并输出成熟而吸引人的思想。

尽管我们有诺奖得主莫言,尽管李安也捧回了奥斯卡小金人,可他们更多的是以个体之名闻名的,而我所说的思想,是一种更为宏观,更为抽象的价值观,比如法国有启蒙思想,美国的民主与自由更是被推向了世界各个角落。甚至于日本文化,也以其独特的精致与禅意征服了乔布斯这样挑剔的完美主义者。很无奈的是,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存在的呢?

我如身处黑暗,无法认知其真正的特征。孔子的确是伟大的思想家,可他的思想在当世已不再具有太多实用价值与新意。中华美食?有可能,不过外国的中国美食已经失去了它的本色,难以培养真正的中餐爱好者。细细想来,我还真找不出什么明显的特征。在世界上,中国的思维难以应用于物质,而中国的物质,却又难以承载中国的精神与思想。的确,有影响力的思想是需要物质载体的,通过物质载体,才能提供一种途径,使思想为人所知。类似孔子学院的机构不是载体,它更像是国际友好机构而不是文化场所,而且它也无法体现物质承载寄予思想这一特点。真正的物质载体,是风靡世界的书籍、电影,将美与中华文化传向整个世界。曾经的李小龙做到了这一点,可随着他的陨逝,功夫已经很难将中国的武术之道传递给世界了,至少,影响力大减。

归根结底,这一切还是源于国内文化的浮躁。我们好像缺乏一种特质,一种沉下心细细钻研的特质。我们的文化缺乏必要的庄重与仪式感,我们的思想缺乏新意与哲思,匿于诗意与美感。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与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然而我们却缺乏发展高端精致文化的耐心,任浮躁的心将文化资源处理得越来越廉价。廉价的文化,注定缺乏深刻的思想,缺乏深邃的普世价值观。

顾城呼吁道“我要做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在经济如狂风一般扶摇直上时,我们的文化圈理应还得保持沉静。唯有如此,才能制造未来最大的海浪潮。

物质载体与沉静踏实,内外结合,中国文化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我真盼望那一天!

【点评】考生作文的文化含量,往往是阅卷老师的聚焦点之一。本文以“文化”为中心词立意、拟题、行文,自然显得“有文化”,而且扣紧了所给的材料。

行文也不乏闪光的语句,尤其是开头——“撒切尔夫人和希拉里的话,让人不得不捂住俨然被戳中的软肋”。先顺手拈来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个女强人,后妙笔点出“感性十足”的“软肋”;确实绽放出令人眼前一亮的魅力!

当然,如果文章的重心略往前移,照应自己的文题可能更从容些。

编号:6得分:57分

弘文化,扬国威

当“中国速度”令世界瞩目;(改逗号)当“和平崛起”势不可挡;(改逗号)睡狮觉醒,雄鸡高唱。在经济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的“强国之名”已正。

然而撒切尔的一句话却让人深思:我们输出的,除了物质,更应有丰富的、具有世界价值的文化。一个国家,除了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软实力。

(对比之中,提出中心论点,以下写如何提升软实力)

然而软实力的体现,是由内而外的。只有先将华夏文明内化,融入到国人的血液、灵魂中,才能由内而外,向国外推广、宣传。(总写“怎么办”,明确)

将文化内化,不能只通过读与学,要融入灵魂,先要慢下生活的节奏,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氛围。(写文化怎么内化,提出要慢下节奏,比较牵强,扯远了。)

看看邻国印度,“中国速度”之下,他们无比淡然。印度流行“拼慢”。他们的每个早晨,起床后,先会慢条斯理地阅读《印度时报》,与家人讨论经济金融,饮一杯咖啡,开始畅谈哲学与灵修,开始讨论、争辩。兴尽,方开始一天的工作。(是这样吗?)

便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你能转角邂逅浮生旧梦,随处可见智者仁人,下一刻便找到心灵的栖居。(印度简直成了圣地,真的是这样吗?看看近期的新闻吧。)

文化氛围,便是如此。反观国内,轰鸣嘈杂的汽笛天未亮便开始轰鸣,“急于求成”被写在了每一个奔走于街上的人的脸上。微薄谈不出文化意蕴,微信传不出真情实感。

我们的文化追不上崛起的速度,钻不进奔跑的灵魂,文化氛围尚未成形,便又消弭。

古有书法家师宜官窘于酒资,于酒馆墙上写字,见者不禁解囊。这便是一种文化氛围。(这怎么是文化氛围?)有了文化氛围,文化才能形成,良禽方有木而栖,软实力才能得以提升。文化方能弘扬,国威才能显露。

(以上中印对比,古今对比,用例不典型,看法偏颇,是古非今,妄自菲薄,且并未分析出文化不能内化之原因。)文化内化,深入骨髓之后方能外化,才能在有意识的国民努力下与国际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这需要眼光,需要胸怀,需要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兼纳,需要对于本土文化的固守坚持。

(把这句放在第三段后,作为提升软实力的方法,就不会有中间几段琐碎离题的议论了。)

文人莫言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把“高密乡推向了世界”;“华人之光”李安电影结合中西特点,让中国影视为世界认可。(此两例好,可重用。)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不是让外来主流思想变得更贴近本土文化;而应让本土文化,去适应世界的潮流,才能真正形成文化输出,打开交流之窗。

从外及内,形成文化氛围,文化深入骨髓;由内而外,文化兼容并包,锐意求变求新,同时坚守中国特色,让华夏之声,响遍全世界。

(结尾两段,态度明确,呼应开头和标题)

【点评】文章对比入题,快速亮出观点:一个国家,除了经济与科技为基础的硬实力,更需要精神层面的软实力。明确准确。然后直入如何提升软实力的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文化内化”,至此都很清晰,但进而提出要过慢节奏的生活,就有些舍本逐末了。而结束部分提出的办法才是根本途径——“需要眼光,需要胸怀,需要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兼纳,需要对于本土文化的固守坚持”,显然,是写着写着才找到路径的,中间部分明显受之前作文的影响,提及慢节奏,很是牵强。而且,主体部分的论述和结尾的总结并不对应。

本文起笔入题快速,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值得学习。

(编号:7得分:57分

中国式浅薄

撒切尔夫人意味深长的一笑表现出了她对中国价值观的毫无危机感。(此句似乎应如此表达: “撒切尔夫人意味深长的一笑说明了中国价值观对她毫无威胁”)更令人惊愕的是,美国前国务卿已经说过类似的话了。反观神州大地,浮躁、空洞的思想正甚嚣尘上,我似乎也理解了为什么她们对中国价值观会“充分信任”了。(语句幽默风趣,言简意丰,两相对照,既点出了“中国式价值观的浅薄”,又分析了原因)

列夫托尔斯泰曾气冲斗牛地怒吼:“看看我们的文学在宣扬什么吧!骄傲、性欲以及对生活的慵懒!”重读来自上世纪俄罗斯这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却恍如大师是在针砭当今中国的浅薄。打开所谓的文学网站,各式各样的风流韵事被撰(杜撰)成小说,高高地雄踞排行榜,受到广大读者的追捧。再接下来的便是韩寒(、)郭敬明们,他们骄傲或忧伤的笔调赚得了足够的人气,盆满钵满。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毫无逻辑可言的都市武侠,小人物的发迹史也让人们对之趋之若鹜。“伪文学”,“伪励志”,“伪经典”(去掉逗号)大行其道。还记得“哈佛大学图书馆墙上的校训”(去掉引号)吗?(哪一句校训,与观点有何关系)在大家的手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说。一本诗集仅有精悍的几十千字节却无人问津,而一本网络小说的上万千字节却被“耐心”的读者看完,无人批评其冗长肥厚(去掉“肥厚”)。有人说:“不懂得欣赏诗的民族是浅薄的民族。”难道中华民族就要这样被打上“浅薄”的烙印?

(以文学领域的事例为论据既不落俗套,又显示作者阅读的广泛性,以及较为深刻的文化思考)

价值观的浅薄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集会上语惊四座:“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都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授敢于说真话的精神令人敬佩,然而他揭露的事实也令人忧虑。如今的学生,“名利”二字从不离脑,十年寒窗无人问,只为“一日看遍长安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少年,你又在哪里!(巧妙化用诗句,值得借鉴)再问学生们的理想,竟是一些空洞陈腐的说辞。甚至干脆概括为“娶妻成家生娃娃”,把“稳定”作为唯一的目标。难为(改为“难怪”)中国公务员的比例(改为“队伍之庞大”)会如此令人咋舌,因为那些奋进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们,脑中都只装着浅薄的、功利的价值观啊!

(深入分析了造成中国式浅薄的原因,说服力强)

中国文化曾经既厚实又飘逸灵动,价值观,也就是有稳定性、持久性的思想更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中国的价值观曾经输出到四方列国,遍地生根,深深地影响了世界文明,在世界文化史上书就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缘何现在的外国人听说中国的价值观只留下一声放心的嗤笑?其皆出有因乎?其皆出有因也!过马路时人们有“中国式过马路”;进餐时人们有“中国式喧哗”;出国时人们有“中国式丑陋”„„难道在价值观上我们也有“中国式浅薄”?

(与上段构成对比,凸显了产生“中国式浅薄”的原因及其危害)

鲁迅在《狂人日记》最末位写道:“救救孩子„„”

(巧妙引用,耐人寻味)

【点评】文章批判了当今文学创作及阅读领域存在的“价值观浅薄”,进而批判了学校教育中“人生观浅薄”,指出学校理想教育的缺失,浅薄的功利主义盛行。在批判的同时,分析了中国式浅薄产生的原因,指出了中国式浅薄的危害。文章思路缜密,又文气生动。

6.浅析高三历史试卷的评讲方法 篇六

关键词:讲评;互动;有效;方式与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90-01

考试是考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作为教师,除了要掌握命制试卷的能力,更要能够上好试卷讲评课。上好试卷讲评课意义重大:对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查漏补缺,纠正错误、规范解题、开阔思路,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訓,完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为下一阶段学习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对我们老师而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试卷讲评的效率?

一、有效的试卷讲评的意义

试卷的评析、利用作为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活动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高中学生知识优化的手段之一,有着重要的价值。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高三学生学习的功利性非常明确,是直指高考,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任何时候都要容易激发。考试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紧迫感,有效的试卷讲评课可以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讲授技巧与方法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忆,但不是对历史题目进行死记硬背。让学生理解怎么样的题型用什么样的方法技巧或理解什么技巧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题型,多给学生一些情景体会才能将学生引向学习过程的心理体验,在过程中收获,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养成正确的态度。一次考试不是能绝对说明问题,绝对体现成绩。通过一次次的考试,我们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成绩让学生明白以后的学习中要从哪些方面去改善,让学生能够调整情绪,摆正心态,去迎接下次的考试,直至高考。而且,“活到老,学到老”,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止,有了健康的心理,积极的态度,就会有自动自觉的学习,从而受益终身。

二、有效的试卷讲评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试卷讲评的目标就是巩固基本知识、熟练解题技能和实验技能、突出重点热点、突破难点错点。因此,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能力要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错误、知识要点、重点难点和考试热点进行评讲。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平铺直叙式的逐题讲解。一堂课时间有限,师生精力有限,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热点题型的解题思维与方法,更要突破学生的错点知识或解题技能。针对难点错点补充必要的跟踪训练,直到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答为止。这一原则是我们提升有效评析试卷的前提和基础。

(二)自主性与提领性原则

主体性教学理论的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知系统。

试卷讲评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要将学生自行讨论分析、自行探究纠错、自行归纳总结、自行解决问题这条主线贯穿在讲评课的始终;也应该突显教师的提领作用,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地提出适合的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最大限度地完善与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对于本次考试做简单概述,主要是对试题考查目标、难度的评价,学生的得分情况公布(有重点)、值得肯定的试卷和答卷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些简单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本次考试的概况和自己所处的位置。

(三)时效性原则

测试是学生独立思考性最强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有很多解题的念头和想法,即使是试卷上做错了甚至没有做的题,他们都曾闪现过思维的火花,若不及时交流,这些火花就会熄灭。如果测试之后都过了好几天,甚至在学生把试题内容都快忘了的时候教师才讲评,这样不但会降低学生寻求正确答案及失分原因的积极性,而且不利于学生对错误的纠正及知识的查漏补缺。学生刚考试时,他们在头脑中对试题解答情形的记忆表象还是十分明晰的,此时学生的思维和心理都处于一个非常兴奋的状态,对考试成绩和未知解答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渴望。他们渴求老师的评价,特别是肯定他们的进步,指点面临的迷津。教师要抓住这些心理特点,及时进行讲评,就能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四)延展性原则

试卷讲评是一个重新梳理学生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借题发挥,类比延伸,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理清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一个经纬交织、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首先,要对共性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拓展性训练。即针对试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知识、方法缺陷,布置有针对性、拓展性的练习。可以先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知识、技能和方法进行补偿练习,再进行变式训练,最后进行拓展性训练。第二是矫正个别错误、进行一般性训练。学生矫正改错,相互讨论、交流,解决个别问题。第三是针对共性问题,设置较有深度的训练题,提高层次,变换角度,进行拓宽性训练。

上一篇:医者仁心-观后感下一篇:初三上学期英语期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