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2024-09-09

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共9篇)

1.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篇一

大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从古到今,关于人性的讨论从未停止。有人认为人类天性善良,所谓“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他们举例说基督教里就认为人类具有原罪,有经常做错事的根源。也有人认为人性是亦善亦恶的,比如休谟说:仁慈是存在的,不管它有多么地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归总起来,人们争论的关键在于人性是利己的还是利他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彼特拉克之所以会认为人性自私,就是因为他看到个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为了 求得个人的幸福而不受一切道德规范和社会义务的约束。

但我觉得彼特拉克的观点很值得商榷。首先,人当然有利己的天性,人只要活着有各种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需要满足了,人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是人们不可被剥夺的一项权利。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美国《独立宣言》就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人性本恶的理论下,自私行为似乎是被定义为那些对个体有益,或者是个体感到愉快的行为。这实际上是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功利性的,追求个体的幸福是可耻的。显然,这于理不合。彼特拉特批评的行为在我看来,只是某些

人在追求自己幸福的时候侵犯了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损害践踏他人的权利,是恶的行为,但并不代表恶的人性。第二,人有利己的天性是人类能生存、发展的重要特性,是求得人类幸福的人性基础。人类社会的全体幸福,并不是镜中花,水中月,抽象模糊,高高在上,虚无飘渺,它应该是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的。所有的个体幸福才能组成全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首先要由该个体来追求,而不能由他人给予。只有个体本身才最能体会到自身的需要,最有去满足个体需要的动力,因此他会用各种办法来满足自己。别人的给予虽然也是需要的,但不是首要条件。

总得来说,我不认为人具有利己的天性利的天性就是“性本恶”;同理,我也不认为人有利他的天性就是“性本善”,单凭人有母性、友情和感恩等利他的本性就认为人性本善,显得过于武断,不严谨。我更愿意这样去看:人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要的生命,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她)必须不断满足自己的需求。

当然,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过程中的确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看了许多尔虞我诈,不折手段的卑鄙行为,我们还看到追求个体幸福中出现了许多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当代美国学者尼斯说,在美国,个人主义使社会组织瓦解,社会已不再是人们由共同利益、共同志趣所汇合凝聚成的团体,而是演化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这里至多是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而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草莽。这确实令人深思,这是一个从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理想

建立的现代西方社会发出的声音。我们常常说解放人性是进步,但在美国是不是已经到了放纵的地步呢?个人主义,是不是真的使社会瓦解呢?

应该说,尼斯看到了个人主义带来的弊病,但观点未免有片面之处。最大的组织是什么?是政府。在今天来看,政府的权力并没有削弱,而是加强了,对公共利益不是淡漠了,而是重视了。最典型的例子是财产权原则的改变。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强调的是绝对自由。“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意味着财产权益是一种绝对的所有权,即所有权人完全可以任意地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其他任何人包括政府都不得干涉。但是20世纪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资本主义法律在肯定私有财产权的同时,重视了社会利益和公共福利服务,“私有财产的绝对权利”原则改为了“所有权行使的限制”原则。显然,个人自由受到了限制,在社会公平面前低了头,向公共利益作出了一定的让步。而且,国家在住房、医疗卫生、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福利措施。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一个进步。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追求自己的幸福时,达到个人与社会双赢的局面。具体来说,好的体制至少要做到:1人们只为社会提供了某种服务,满足了社会上的某种需求,才能使自己的私利得到满足。从而实现为私的行为能达到增进公益的目的。2使社会上每一个有利他之心的人都有机会去施善,促进社会道德的提高。比如建立为社会公益或慈善事业捐款的制度。这

样,我们就可以尽力避免尼斯所说的情况出现,将个人主义的不良后果降到最低。

基于对人性和与人与社会关系的分析,我认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人我关系。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须相互尊重对方追求幸福的权利,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黄金规则。这样做即便不能增进他人的幸福,至少也不会增加他人的痛苦。

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不是注定我们要进行生存争斗式的竞争,而是提供了相互合作,携手齐进的机会。我们应该抦弃损人利己的观念,建立利己利人的信条。世界之大,人人都有足够的立足空间,人人都有享受生活的资源,他人所得不必视为自己所失。假如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永无休止的竞争中,必然会陷入永无休止的焦虑和痛苦之中,那时生命将是多么的可怕。因此,我们应该用互助与合作增进幸福。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爱是使我们感到幸福的一大因素,有爱情的生活是幸福的,有亲情的生活是温暖的,有友情的生活是愉快的。人不是一座座被大海分割的孤岛,而是密切联系的。如罗素所言,“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的,有了爱,生活才不会像一潭死水,暮气沉沉,也不像一台机器,重复单调。有了爱,我们才能更体会到

人生的意义,生活里的幸福。有了爱,我们会朝生活这一面镜子微笑,看到微笑,看到幸福,乐观而快乐地活着;而不会板着脸,尽是看见生活里冷漠的面孔。追求个人的幸福似乎是个人的事情,具有个人主义的色彩,但是谁又能够单独地获取幸福呢?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还是博爱之情,都是要与其他人联系起来的。这样,个人主义和爱就达到了和解,要求我们用智慧去把握好两者的关系。

人人都需要社会的帮助,而每一个人要为社会肩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社会应该为我们追求个人幸福提供条件,具体来说就是为我们提供受教育机会、生活保障等等。而我们也应该感恩于社会,为公共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倡导适当的个人主义和个人奋斗,并不与提倡为社会作贡献相冲突。个人美好的生活除了爱,还必须“由知识引导”(罗素语)。我们学习锻炼,使自己变得更有能力、知识和智慧,这似乎是个人的事情。但是如果每一个人的素质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素质也必然会提高,国家和民族也会更具活力,更有希望。司马迁说:“天下之患在土崩不在瓦解,古今一也。”国家的文明水平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够代表的,极少数人的腐败堕落并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民众总体素质。而无论是社会财富还是精神文明,最终只能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这就是所谓“藏富于民,藏智于民”。

于是,人性、社会与人我关系得到了统一,基于对人性的分析,我们建立起能够健康地满足人们需求的制度,并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

价值观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令每一个人都有获取幸福的可能。这样,个体得到了幸福,社会也会更加繁荣昌盛

邓世益

08级环艺四班

2.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篇二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循序渐进, 评价主体和角度要多元化

道德行为总是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 正确的行为方式才会带来良好的行为效果, 小学生对行为的理解具有很大的具体性和情境性, 教师、家长必须对其进行具体的指导, 细致地加以评价。对高年级学生, 除了让他们明了道德行为的一般要求、规则和步骤外, 还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地灵活地选择道德行为的能力。我们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 必须针对各年级道德认识的能力, 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概念到行为制订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标准, 为他们创设道德情境, 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他们得到道德行为反复训练的机会, 逐步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新课程倡导评价从单向转为多向, 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 建立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 以多渠道地反馈信息, 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民主化、人性化的评价, 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 强调多元化评价。道德认识的评价就大力提倡民主化与人性化, 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自评, 将评价变成儿童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多元化评价———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有关人员共同参与, 形成积极、友好、民主的评价氛围, 共同促进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追求的效果是将课堂上所获得的认识迁移到生活中, 直接指导学生的社会生活, 提升生活中的经验。而学校、家庭、社区是儿童成长的基本环境, 研究儿童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不同表现, 对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 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 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力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除了广泛汇集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等各方面的信息外, 还要从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的角度, 客观真实地评价学生。从这些角度会更容易考察儿童对道德知识的迁移能力, 评价儿童真实的道德水平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要实行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原则

在新课程的评价中, 首先要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让每一个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如我在进行五年级下册教学中, 指导学生对“感受快乐”的评价时, 首先要求学生对当天到校情况自己做一个评价 (按时到校的可得一颗星) , 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己在这一个星期里所得到的快乐情况进行评价, 以此评出得星最多的同学。这样的评价与其说是评价, 不如说是学生自我鼓励, 自我欣赏, 自我提升的过程。当然, 在学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自我, 从而发现自身的优点, 改正自身不足, 使评价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既发挥鉴别、诊断功能, 也发挥激励、调节作用。例如, 学生在展示自己做的名片的时候, 一位同学这样评价同桌的作品:“名片上的花边画得比我的漂亮, 不过字写得不好看。”学生在互评中既反思了自己的学习过程, 又了解了他人的学习过程, 进而取长补短, 同时, 学生也在评价中学会了一分为二地看待人。

三、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 体现发展性原则

对学生的道德认识评价应有结果, 但不是定论;学生道德认识确实存在差异, 但要淡化横向比较, 注重个体自身的提高:有对某个单项内容的考察, 但不孤立地看学生, 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 发展学生的潜能。通过评价反馈, 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但激励不在于对学生一味表扬或“藏拙”, 一味表扬往往使得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全面的认识, 反而不利于他们成长, 甚至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 如盲目乐观, 夜郎自大, 不能接受批评等。小学生品德的发展, 经历了一个由非意志行动向意志行动转化的过程, 小学生的道德言行内容简单, 表现刻板, 直接与外界 (教师、家长等) 的褒贬有着密切的关系, 所以在评价时要做到确切、合理, 把不断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良好的道德意志为出发点, 在设计“评估导向标”时, 对不同年级的评价标准应有侧重点, 有适当的坡度和必要的反复, 允许学生一次做不到, 下次再重做, 培养他们的自觉性,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当然, 评价小学生的道德行为, 既要以激励为主, 也要给予必要的处罚, 但一定要讲清道理, 使其明白错在哪里, 为什么错了, 应该怎样去做才对。有时在引导小学生改正错误的时候, 应该有目的地组织他们反复练 (为他们创造改正错误的条件) , 培养其道德意志和调节能力, 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要求浅探 篇三

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教学质量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能否作出全面、科学和准确的评价,不仅直接影响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关系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对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可以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措施,自觉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求教师在教学形式上不断创新,运用新鲜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让教学更适合中学生的需要,更富有吸引力。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对呆板的教学形式的否定,倡导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鼓励更多的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使中学生牢固掌握思想品德课中的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关键在于调动中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评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特别是在检测、评价学习质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好还是不好,不好的原因在哪里,促使学生主动地改进。

二、以增强生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标准

开展中学思想品德课评价工作必须确定恰当的评价标准。以是否增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标准,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接受能力,具有丰富的内在规定性。

生动性说的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内容和技巧有机统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就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并使这种主动性达到自觉、稳定和持久的程度。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形式搞得生动新颖,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人心,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性说的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意思是要在知根知底、知敌知我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攻防战术,才能确保百战不殆,取得胜利。将这种思想和方法运用于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清楚了解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使教有所长、学有所获。首先要针对中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寓理于教,寓教于乐,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其次,要根据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坚持“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既要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层次、性别差异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最后要结合时代特点,紧跟时代步伐,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机结合。

实效性说的是实事求是,讲求效果。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里的实效主要是指学生的收获和教师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要取得这样的实效,教师就要依据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生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内在统一。有了生动性、针对性才能有实效性,而实效性反过来促进了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动性和针对性。

三、以坚持公开、公正为原则

公开原则是指在评价过程中不宜暗箱操作,评价目的和要求、评价体系、评价程序等都应公诸于众。评价虽要有一个结果,但重点不在结果本身,而在于知道结果的形成原因。公开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明白自己教学的长处和短处,知道如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

公正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教学标准制定,评价范围、评价内容、指标体系的选定,到教学评价打分,都不能掺杂个人倾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标准一旦设定,任何人都不能随意改动。那种在评价过程中随意确定标准,随意脱离既定的教学目标改动评价标准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总之,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思想品德课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只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价的实效。

4.高中学生道德自我评价 篇四

高中学生道德自我评价1

进入高中后,学校十分重视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在高一短短的学习生活中,我刻苦学习,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的到了相应的提高。当然,我也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在学习中不够努力刻苦,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高度。正因为我很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乐观生活态度,在学习上不断的努力求知,虚心求学,奋力拼搏。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取的属于自己的成功。吾生也有涯而学无涯。我要用勤奋和智慧为自己构建知识的大厦,营造更为美好的未来生活!有志者,事竟成,只有付出努力才会取的成功。

高中学生道德自我评价2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集体,劳动积极肯干,自觉锻炼身体,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高中学生道德自我评价3

我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热爱祖国,在校我能遵纪守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为班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在学习上,我能勤奋踏实地学习,不断努力,力求每次都能做到最好,虽然我现在学习成绩还没有到最理想的阶段,外语是我最薄弱的环节,但是我有坚定的信念: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成功。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高中学生道德自我评价4

5.初二学生思想品德自我评价 篇五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关心热爱集体,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生活中一直勤俭节约、自立自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我能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相互学习、积极进取。

优点:

①晚自习上,浪费时间的现象有所避免。相对于以前而言有了较大的改善。

②回家作业能按时完成,不会在星期天晚上或者星期一早上赶作业。

③养成了不懂就问的习惯,不是和初一时一样不懂装懂。然后心里想着考试不会考到。

④老师上课时,走神的次数明显减少,但有时仍然会有。

⑤比以前少了许多废话。

⑥可以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搬作业本,叫同学等等。

⑦可以虚心,耐心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批评,不顶嘴。

缺点:

①自控力一直是我的心头病,现在也一样,还是很差,一直想提高,却不知从何入手。

②在学校里很晚才能入睡,导致白天上课时一直犯困,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③字写得很难看,以前也练过,但是没有多大的起色,所以作业或者考试的考卷上也很不工整。

④上“小三门”的课时偶尔会心不在焉,总是在想着下节课或者体育活动课的事情。对“小三门”不够重视。

6.大学生科技道德评价维度 篇六

摘要

现阶段,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时代。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他又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政治、经济,特别是思想道德领域带来了极大地冲击和挑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科技成果的广泛运用过程或多或少的都与人类既有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冲突。例如,当今社会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基因工程技术的普遍应用、转基因食品的大量普及、以及克隆技术的出现就给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恐慌。我们可以说,科技就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不仅是科技哲学领域一个重点研究的问题,同时也会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当代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关系,分析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双重影响,探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因素,找出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正确路径。

关键字:科学技术,道德,协调发展

当今时代,科技已成为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首要推动力。人们已深切感受 到了科学技术的巨大突破对人类物质生活产生的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 剑”,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的灾难,表现在 道德方面,同样具有双重影响和效应。

首先,科学技术是以追求真理为最高目标,是人们不断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 界的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道德是一种以追求善为最终目的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技术与道德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任何一方都不可缺失。

其次,道德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得日益突出,人们不得不重新审 视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得以从繁重的 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欲望,将人类 带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空前繁荣的时代;另一方面,人类逐渐沦为各种科技的奴隶,失去了原本的自主性和自然性,如:基因技术方 面,1997年2月23日,英国科学家经过从羊身上提取的体细胞,成功地培育出第一只克隆羊“多莉”,这就预示着人类离克隆自己几乎已成为可能。但这不得不让人想问:克隆人符合人类道德观念吗?克隆出来的“我”到底是谁呢?1988 年12月,美国出现了孩子归属权问题,到底孩子是属于精子和卵子所有者的夫妇还是代孕妈妈呢?虽然最后这个孩子属于了提供精子和卵细胞的父母,但还是有疑问:谁才是孩子真正的母亲呢?设想用这种技术来制造有杀伤性的武器的话,灾难就会不断产生。无论哪一种技术的发明和应用,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道 德问题,因此,辩证认识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努力探寻出减小科技给人类道 德带来负面影响的有力措施,在目前是很有必要的。同时,我们更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从最开始塑造他们的科技道德品质。李太平认为科技教育对道德品质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人们形成珍惜资源、热爱自然的社会公德、有利于人们道德判断和评价能力的发展。1只有给科技的发展加上道德的约束,我们才不会对新技术的发明产生恐慌,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冲突才有可能减少。

一、科技道德的意义

1、科学技术与道德进步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有些方方面面的影响,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上层建筑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底线,道德的进步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美好充实。学者们从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求真与求善之间的关系来探讨科学技术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下面的结论:科技和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水平对应、所起的作用相当,科技与道德伦理是同向运动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拥有的知识越多的人,其道德水平就越高尚;科学技术越发达的国家,公民的道德水平就越高,反之亦然。

2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道德的进步。(1)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带 动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变革和现有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本质上来说,具有革命 性的科学技术的每一次大发明或发现,都会对旧的道德观念造成巨大的冲击,促 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2)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新的研究方法的出 现和道德规范的产生。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扩展,同 时也扩展了道德研究的范围,并为道德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3)扩大道德 评价的范围。人类部分道德行为的产生原因和带来的后果都可以从科学技术发明 的成果那里得到准确的说明,这样就可以给道德的评价提供精确的标准和可靠的 依据。如在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把请吸烟作为好客行为,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吸烟行为的危害性被揭示出来,人们对才此行为重新进行了道德评价。

另一方面,科技发展引发道德问题。“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 和人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3比如,核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科学在战争中技术创新对战 争发挥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是引起武装冲突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核事故、核 污染事故频发,其对人员及环境所造成的损害更是不容忽视的。更为严重的是,事故发生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废料仍会对地球与人类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其 负面效应无法估量;又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在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这样使得我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美国却利用这一项科技对全球重要部门,各个国家进行监听,爆发出了“斯诺登事件”,这严重侵犯了所有人的隐私,是对人类道德的践踏;再如,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生活水平的需要,各种各样的工厂兴建以后,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严峻的气候问题,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2、道德发展对科技的影响 一方面,先进的道德促进科技的进步。道德不是科技发展的直接动因或动力,但是一定时代的适宜的道德氛围却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一定时代的先进的、开放的道德氛围是一定时代科技发展的重要的舆论环境,也是科学工作者投身科学事业的道德动力。道德品质的树立是人们掌握科技知识的动力机制和强化机制,只有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为人民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事业心、责任感,才可能具有坚强的毅力,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刻苦钻研科学,这种刻苦的精神、坚强的毅力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动力。同时,道德能保证科技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道德因素。科技创造力的发挥也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科技创造的目的是为人类生活的更加幸福服务的。离开这一目的,任何科技创造活动就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

另一方面,落后的道德水平阻碍科技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如果失去了道德的舆论支持,它的存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压抑和阻滞。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就充分证实了道德的落后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落后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受人欺凌。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既不是说完全排斥,也不是说绝对 同一,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科技与道德对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之间 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和转化;科学技术发 展会促使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观念的孕育和产生,同时道德又会对科技产生能 动的反作用。综上分析,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道德的深刻影响,已经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已不是单纯地给人们提供关于客观世界真理性的知识,而使人们成 功地改造世界,它还对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从 而促进道德的进步。

2、科技道德的定义

科技道德是指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一种道德现象,它是适应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科学技术发展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作为社会道德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调整从事科技事业人员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7.浅论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 篇七

1 思想品德评价的概念

思想品德是一定社会关系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个体化的产物, 是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统一体。德育则是把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态度以及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我们的学校, 就是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把党和国家对年轻一代在道德、政治和思想素质方面的要求, 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 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化。

思想品德评价, 就是以德育大纲和德育目标为主要依据, 运用一切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技术, 系统地收集有关的资料信息,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诸因素做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 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为德育决策提供依据。

2 思想品德度评价的意义

实施学生思想品德评价, 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德育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中,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和难点, 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是关系到学生政治方向、世界观、道德品质等发展方向的问题, 在学生教育教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将有力地促进其文化科学、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 思想品德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对学校德育管理的科学化, 以及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思想品德评价的方法

在制定大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方法时, 我们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归纳为九个方面, 即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遵纪守法、文明道德、学习态度、集体观念、劳动卫生、社会工作、组织观念。每个方面都对学生提出了若干要素, 如第三条遵纪守法要求大学生遵守国家法令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不参与非法组织, 不组织、煽动和参与非法的游行、罢课、张贴大小字报等活动, 不打架斗殴、不赌博、不酗酒, 遵守考勤、考试、作息、请销假制度等。21世纪以来, 各高校在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测量与评价方面作了大量有益地探索。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操行评语法

这种方法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学生某个时期有关表现的观察和了解, 参照有关标准, 以简短的陈述句形式, 概括地总结出学生在该时期的品德表现状况和发展水平。评语要求:全面, 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优缺点给予全面评价;真实, 以平时记载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写出真实客观的评语;具体, 观点鲜明, 事实清楚, 不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文字;鼓励, 评语充满对学生的期望,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操行评语的方式可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写出, 也可经学生自我总结、小组评议、班委会审核而产生。操行评语法是目前学校采用最为广泛的方法, 由于这种方法是以总体印象为基础, 因而主观随意因素较重, 而且常常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况。

3.2 等第法

这种方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对被评价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结性的等第评定, 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测评标准可以是被评价者外部标准, 然后让学生自评自报, 学生小组进行评论, 再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征求任课教师意见, 结合小组评议结果及平时观察评出等第, 最后由学校审定。所评等第从三级到十级不等。对各等级的人数, 有的学校规定具体比例以进行控制, 有的学校则采取绝对评价方法。等第法对学生品德发展虽能分出发展层次和等级, 促进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 但也存在过于高度概括化的问题, 难以反映品德发展中方方面面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或教师常常将等第法与评语法结合使用。

3.3 评等评分测评法

这种方法是先拟定一定数量的测评标准, 测评时按个人、小组、教师分别逐项对照标准进行评定。先判断等级, 然后按规定转为分值, 并将分值填在相应的栏目中, 最后综合为一个总分并转为等第。在具体使用中又有不同的变化如有的只分项目评等不综合, 有的则把各项目分为只评等不评分或只评分不评等, 进行分别处理等等。

3.4 操作加减评分法

在这种方法中, 测评者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大学生守则》、《大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具体要求, 列出评分项目, 制定加分减分标准, 对于应该提倡的良好行为确定加分数值, 对不良行为确定减分数值。学期开始, 全体学生有共同的基础分数, 例如100分, 学期结束评价时,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 对照标准分别评出加分和减分的数值, 在基础分数上进行加减, 得出最后成绩。这种方法客观、具体, 结果具有可比性, 但多偏重于对言行的评定, 对道德意识等不易反映。

3.5 加权综合测评法

这种方法首先应建立思想品德评价项目或指标体系, 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是将德育教育目标逐层分解, 直到末级项目可以测评为止。为了使评价的要求更加明确, 还应进一步制定评价标准, 并根据各个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的重要程度的不同确定相应的权重。评价时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 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先确定单项分值或等级, 然后进行加权求和, 得出综合值。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合理地体现各因素的作用, 但它对标准化和权重确定要求较高, 这在方案准备时应予以重视。

3.6 评等评分评语综合测评法

这是对上述各种测评方法兼容综合的方法。是在得出分数、等第之后, 再加评语, 以解释等级分数的意义, 定性说明被评价者的品德个性与特点。具体操作是先按标准逐项分等评分, 再综合得到总分及等第, 最后依据分项及综合评定提供的信息写出评语。这种方法由于比较客观、具体, 而且能较全面地反映被评价者品德情况, 因而应用较广。

思想品德评价一定注重学生思想动机而不仅仅在于学生的行为, 因为行为是一种外显性, 动机是具有内隐性, 学生的行为和动机有时表现出相脱离情形, 如学生行为不是出于对品德评价目标的自觉遵守, 而是为了躲避扣分, 争取高分, 而这样的学生行为结果的评价, 岂不是对学生起了误导作用吗?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问题, 终结性评价显得无能为力, 只有采用形成性评价, 及时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及时调整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和手段, 最终实现学生思想品德的目标达成。

8.中学生思想道德评价 篇八

关键词:90后大学生自我评价思想引导策略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思想观念和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政治品格。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在上世纪90年代,成长在社会变革加剧、经济转型加快的背景下,表现出其特有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做好“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认清他们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性。

一、调研基本情况

本文以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90后”大学生为例,采用自编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会计学、物流管理6个专业。共访谈75人,发放匿名调查问卷4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372份,回收有效率98%。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自我评价

(一)政治思想:认同马克思主义观点,但入党动机有功利化的倾向

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赞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在问及“你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根本性指导作用”时,92%的大学生选择了“非常认同”或者“比较认同”。在对学校普遍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价值评价较高,认为开设“这些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的占调查总数的80%。这些表明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且评价较高。此外,在对大学生入党这一热点问题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入党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有61%的人选择“为增加就业竞争力”作为想要入党的原因之一,表明大学生政治追求的动机存在偏差,必须加以引导。

(二)人生追求:對未来充满理想抱负,但人生规划还不清晰

对于人生理想和追求,“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美好憧憬。调查中,93%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不在于获得文凭,而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外,90%以上的受访大学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65%的大学生是“有规划但不明确”,也有12%的大学生表示“不知如何规划”。在问及对自己大学阶段的规划时,90%的学生都表示对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进行了相应的规划,但是其中有62%的学生“制定过计划但没有实行”。由此可见,“90后”大学生普遍还处在“有目标、没规划”和“有规划、轻落实”的情况。

(三)学业观念:重视专业学习,但按专业找工作的传统想法减退

在对大学学习与个人未来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人持赞成态度。39%的人认为“专业学习与个人未来发展联系密切”,50%的人认为“有一定的关系”,只有11%的人认为“关系不大”。在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上,大学生的认识开始有所分歧。只有54%的大学生明确表示“毕业后按所学专业寻找相关工作”,46%的大学生则“不确定就业的方向”。就业观的差异导致了学习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在调查中了解到,有57%的同学“除自己所学的专业外,还会自学喜欢领域的专业知识”。

(四)个人情感:重视亲情并能自发维护,恋爱观初步形成

多数“90后”大学生是“独一代”或“独二代”,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核心地位使他们具备的较强的亲情观念。关于“你是否会因为要照顾父母而选择就近考研和就业”的问题,68%的同学都选择了“会”。他们平常和家里通话联系的主要目的是“增进感情”,占80%。在恋爱动机的多选题中,大学生的选择较为分散。“被对方的优点所吸引”是恋爱交友的第一动机,占47%;第二位“寻找精神寄托”占44%;“寻找学习伴侣”居第三位,占30%。“受环境影响,认为自己单身很没面子”而交友的仅占18%。在择友的诸要素中,“朋友的性格”和“道德品质”分列第一、二位,分别为74%和73%。

三、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一)调查结论

“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开始着手准备,家庭的责任感逐渐显现,情感生活日益丰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但同时,也表现出大学生人生的经验阅历缺乏,思想还比较稚嫩,意志品格还需要历练,责任的担当还比较有限。这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逐一破解。

(二)“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一方面有青年人的共性特征,是人的生理机能发展到特定水平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有他们独特的时代特点,联系着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

1.青年时期大学生的一般特点。从人的生理机能发展的角度讲,青年人的特点是渴望独立,乐于探索。步入青年期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未来充满期望,这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共同特点。但他们涉世不深,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但还普遍缺乏经验,这使得他们对人生的重大问题缺乏见解与自信,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伤交织在一起,导致了大学生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可以说,青年时期的大学阶段是人生矛盾最多、最敏感的一个时期。积极向上的心态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是年轻大学生共有的心态,挫折与迷茫则是他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2.“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充满矛盾的青年期中,“90后”大学生还有这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即高度自我和功利性强的心理。这是由他们所处的家庭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家庭方面,“90后”大多是“独一代”和“独二代”,家庭中心的独特地位使他们获得了比前辈更好的教育条件,肩负着家人更高的期望。这些促使他们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社会层面,他们不得不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从2001到2010的十年间,对求职者来说,工作岗位少,就业机会少,选择余地小,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就业困境,而且这种情况还在加剧。“90后”大学生在迷恋浪漫大学时光的同时,还要苦苦思索个人未来发展的道路;在进行外部世界的探索时,还要进行自我世界的深度探索,这些导致“90后”大学生注定是一群被催熟的群体。

9.2016大学生思想品德自我评价 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