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思政教案

2024-08-03

课堂思政教案(共8篇)

1.课堂思政教案 篇一

教 案

院 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班 级: 09思本 学 生: 程鹏飞

案例:邓小平“三落三起”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2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封建军阀的矛盾,北伐战争就是证明;20年代后期,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破裂,内战是证明;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抗日战争是证明;40年代后期,中国人民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解放战争是证明;(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坚强刚毅的性格、宽阔的胸怀、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不怕挫折和困难)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 70年代末期)(1933——1977.7)邓小平的一生,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缩影。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1979年1月1日的期刊,邓小平被评为本的风云人物。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86年1月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风云人物)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都是与党的失误与成功密切联系的。凡是党的路线发生失误的时候,他就“落”;凡是党的路线走向正确的时候,他就“起”。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迁人苏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开始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不但反对毛泽东的正确方针,将毛泽东排挤出红军,而且对其他抵制“左”倾错误的同志进行残酷打击,错误地批判福建的罗明和江西的邓、毛、谢、古(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就是其中的两个典型事例。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主张在根据地边沿地区保留一定的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被临时中央视作“对革命悲观失望的、机会主义的、取消主义的逃跑路线”而遭到批判和打击。邓、毛、谢、古则被视为江西的“罗明路线”。邓小平在这次残酷的斗争中被撤销了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并被给予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此际,邓小平还遭遇了个人生活的一个大变故,就是妻子金维映与他离了婚。

2、一起

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1933年的政治磨难,并没有使邓小平屈服和消沉。他的才能,依然受到很多同志的赏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深知邓小平精明强干,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底中共中央在黎平开会,毛泽东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而一直拥护毛泽东的邓小平,经毛泽东提议,当上了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此后,他的人生和党的事业一样,从一个辉煌奔向另一个辉煌。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

时间:1966年

原因: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由于受“左”倾思想支配,毛泽东认为国内阶级斗争越来越严重,错误地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运动之初,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就被作为“中国第二号修正主义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变成了专政的对象,从党的总书记的职务上一下子被贬到江西“劳动改造”。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他的长子邓朴方被迫害致残,儿女都分散在各地乡下插队。(修正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思想.修正主义者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抹杀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区别.他们所主张的,在实际上并不是社会主义路线,而是资本主义路线”。)

2、二起

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叛逃,摔死在蒙古的温都尔汗,邓小平终有了复出的机会。林彪的事在精神上对毛泽东打击很大,他开始反思自己以前的一些做法。1972年1月陈毅元帅逝世,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有了重新起用老干部的念头。毛泽东说,邓小平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周恩来马上示意陈毅的子女,把毛对邓的评价传出去。对于邓小平的文韬武略,毛泽东多次给予高度评价。他多次称赞邓小平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在毛泽东的过问下,邓小平的复出之路柳暗花明。1973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4月12日晚,邓小平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邓小平的出现,引起了国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西方一家杂志就此称他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在纷繁复杂的问题面前,邓小平从铁路交通人手,继而在钢铁、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大刀阔斧开展了全面整顿。在1975年召开的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和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在周恩来总理因病住院期间,由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不久,又确定由他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9月,周恩来接受手术前,握着邓小平的手大声说:“这一年你比我干得好!”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

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1975年下半年,毛泽东的病情逐渐加重,此时他内心非常矛盾。他支持邓小平搞整顿、抓生产,但不希望邓小平改变对“文化大革命”的定性。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七分成绩,三分缺点”。他想再给邓一次机会,希望邓能够就此妥协。邓小平是坚持原则的人,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一向倚重邓小平的毛泽东失望了。在“四人帮”的蛊惑下,一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开始了。1976年1月15日,邓小平代表中央为周恩来逝世致完悼词后,便在中国的政坛上消失了。1976年的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地方出现了自发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活动。天安门广场成了声讨“四人帮”的主战场。4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江青等人的左右下,天安门广场的悼念活动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邓小平被指控为“天安门事件总后台”,第三次被打倒,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2、三起 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也随即结束,始终乐观地相信未来的邓小平再一次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的辉煌岁月。1977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上陈云作了书面发言,提出让邓小平重新参加党中央领导工作,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需要”。1977年7月的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次年有国外报刊称:“邓小平时代”开始了!7月30日,邓小平出现在北京国际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面。这个镜头成为73岁的邓小平第三次复出的象征性画面。

四、启示

(一)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党的启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纵观“三落三起”的每一个过程,都与党的主要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与工作方式、思想认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说明,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领导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三落三起”虽已成为历史、但反观历史,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却大有裨益。从“三落三起”中我们可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片面的工作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立足点。没有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给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专断与独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制度与组织原则。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可减少作的盲目性,增加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第三,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学习风气,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工作态度。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曾语重心长的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根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可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应加强自身理论素质的修养,切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当前,尤其应自觉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指导,努力探索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重大贡献。

(二)邓小平“三落三起”对大学生的启示

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为之孜孜追求,韬光养晦、奉献一生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人生在世希望一帆风顺是不现实的,目标越是远大,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往往也越大,这时候需要用顽强地毅力去克服困难和挫折,永不放弃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保证,缺乏毅力的人做事常常会半途而废或者功败垂成。时机总是偶尔闪现,而不是天天来找你。当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为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做积极的准备,一旦时机来临,才有可能更有把握的抓住机会,不让它溜走。目标应该藏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行动才会有成绩,空谈到老无成。

五、案例点评

邓小平之所以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成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并不是偶然的,是同他的崇高品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分不开的。政治上三落三起的特殊生涯,使他成了中国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传奇人物。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传奇式的“三落三起”的特殊经历,不仅使他对马克思主义有深邃而独到的理解,而且铸就了他的崇高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韧,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并总是由此更加深刻地思索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和根本规律问题,发愤要有新的作为。这使他能够顺应历史和时势的要求,在经历逆境之后重新起来担当重任。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定的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在开拓新道路的进程中,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别国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新新办法,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六、教学建议

(一)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赞扬了他无私无畏、坚忍不拔的意志与精神。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全面了解,深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进而学习他的光辉品格和革命风范。

(二)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使用本案例时应注意结合史实引导学生分析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原因以及这些特殊经历对邓小平形成坚强刚毅的性格和宽阔的胸怀的作用。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新阶段,每个大学生都会面临一个如何适应和发展的问题,都要遭受一些成长的“痛”。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抗击挫折的教育,邓小平在政治生涯中“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就是极好的范例。

思考讨论 1.透过邓小平“三落三起”的坎坷经历,你能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有哪些宝贵的人格特征?这些人格特征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意义?

2.邓小平“三落三起”的传奇人生经历,对当代大学生有怎样的启示?

板书设计

一、背景分析

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是党的曲折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二、主题思想

(打不到的小个子)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三、教学内容

时间段:三起三落(20世纪30年代—— 70年代末期)(1933——1977.7)

(一)一落一起(邓小平的第一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

1、一落

时间:1933年

原因: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抵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2、一起 时间:1933年

原因:中央军委副主席兼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提议调邓小平到总政治部任秘书长

(二)二落二起(邓小平的第二次“落”和“起”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期间)

1、二落 时间:1966年

原因:错估形势的毛泽东领导和发动了“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党中央工作中“左”的思想倾向进行抵制,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

2、二起 时间:1973年

原因:“九一三”林彪事件后,毛泽东重新起用老干部

(三)三落三起(邓小平的第三次“落”和“起”是在他第二次复出三年之后)

1、三落 时间:1976年

原因:由于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再次被打倒

2、三起 时间:1977年

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顺应民心,恢复邓小平所有职务

四、启示 对党;对大学生;

2.课堂思政教案 篇二

一、以人为本,树立新型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尊重、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要上好课就必须树立这种新型的师生观,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要互动良好进行,就必须营造一种朋友式或邻居式的教学氛围,这样的交往、互动,意味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真正把教学看做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美好体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高中思政新课程标准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 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体角色,但如果营造氛围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课堂教学就会放任自流,一盘散沙,甚至失控。氛围的营造要坚持适度原则,我们应该参与学生的学习,却不能把自己等同于学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营造氛围时牢记“组织者”的身份 ,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确定合适的教法 ,结合学生特点对课堂教学做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组织,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保留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亦师亦友”的形象及时发现“散漫”的苗头并加以制止。

二、课堂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优化教学方法

思政教师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还要求教师尽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并运于教学过程之中,比如教学白板、多媒体、幻灯机的使用等。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是照片、图片、挂图等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或者通过师生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学生有如身临其境。通过这种情感渲染和传达,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对知识的诠释和理解,免去生涩与呆板,达到使学生学会对知识活学活用的目的。如在讲述《多变的价格》时,先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商品在不同阶段的价格,让学生充分感受市场调节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发现,把抽象的东西通过事实案例展示思考,达到对学生有效实施教学的目的。

三、课前设计,引导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长期以来,思政教学陷入“满堂灌”的教学境地,学生学习热情低,课堂效率低下,考试成绩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补课的负担,提高考试成绩,我们在课前作了充分的课前预习设计,既考虑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又将学习内容的静态和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相结合, 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给予学生学习的自由。例如我所设计的“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前预习设计如下:

注:1“我的学习”栏目,请写你是如何学习这一知识点,鼓励写出个性化学习心得和方法。 2“链接生活”栏目,请写出每一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要求内容典型、言简意赅。 3“我 的疑惑 ”栏目 ,若你在学习过程中对该部分知识理解有疑难之处,请写出疑惑。 4请忆一忆《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尝试与该知识部分内容相联系。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课前下发课前预习设计 ,学生据此进行自主学习,认真阅读教材,主动利用网络、报纸、书籍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发展能力的动态过程中获取静态知识。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自觉地反馈情况,准确把握学情和教学目标,更好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探究问题交流合作,开展有效教学。

四、合理开发乡土资源,巧妙融入思政课堂

对于乡土教育资源老一辈专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导后来人留心,善于从乡土生活中发现教育资源。对于乡土资源,教师只要加以适当运用,便是最切合实际、最能收到教学效果的教学资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思政课教学中,尽量缩小课程资源和学生在时间、空间的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这无疑是对老一辈科学教育思想的传承。因此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而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贴近生活,一个明显的标志是几个模块的命名都是“生活”为主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可见生活是最好的资源出处。比如教学《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从广西的众多民族多种多样的特色文化入手,如壮族的“三月三”沷水节、“刘三姐”壮乡民歌;客家文化的代表之一的“采茶戏”;侗族的“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戏”和“侗款”等,举一些极具亲和力的事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让学生感到思政课就在我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3.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探索 篇三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纲要”课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首先要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特有地位,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005年,教育部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05方案”中新增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的价值使命,而弄清这四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是实现这一使命的认识前提。

“纲要”课在四门思政课中处于主线地位。它不但是高校思政课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全校各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因此,如何讲好“纲要”课不仅涉及到是否实现这门课的教学目的和价值使命,也涉及到能否起到为其他几门课的讲授打下扎实的基础。无论是“思修”课还是“概论”课,其实都与“纲要”课有撇不开的关系。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近现代史的知识作为背景,学生没有办法直观的理解其它几门课程,教师也不可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思政教育目的。所以,四门课程正如《意见》中所指出的,是“各有侧重,功能互补”。

那么如何提高“纲要”课堂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认为,要把纲要课程讲授到位,既体现纲要课程的内涵与要求,又要呈现课堂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我们必须进行针对性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二以趣味性和思辨性为基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上师生双赢目的

认清了纲要课程的重要地位,要想达到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讲好纲要课必须牢记两个避免:避免高中历史课本的简单重复,避免长篇大论式的专业讲授。纲要课的部分内容和高中历史课有很大的重复,同时,纲要课又肩负高校思政教育的重任。因此,要想讲好纲要课,一定要把握好阐述历史史实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尺度,使课堂既充满趣味性又要具有思辨性,否则,纲要课堂就会失去吸引力,成为枯燥无味的课堂,无法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在处理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法使课堂充满思辨的火花,激起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的兴趣,从而使课堂形成一种良性的氛围:学生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辩论中,教师也极易形成强烈的成就感与责任感,自信力也会得到提高。这样,思政课堂就能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学生爱听、老师爱讲,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尽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特色,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基本的教学手法,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是需要遵循的。

第一,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孔子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著名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同样适用当今的思政课堂教学中。针对我国高校文理分科的现状,必须针对学科知识背景展开课堂教学。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对历史、对社会的了解各有不同。因此,要提高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了解学生的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教学。针对文科生,要进行专啰题式教学,以重要历史事件为顺序进行专题讲述,既避免嗦的重复性评述,又可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脉络。针对理科生的课堂教学也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掌握历史大线索,又要突出历史的细节,突出课堂教学的逻辑性、趣味性、思辨性。这样的分类教学,可以充分的把课堂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巧妙的结合起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可以突出课堂教学内容,极易吸引年轻的学生,也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认识课堂逻辑性的重要性,以思辨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文科课堂教学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性,课堂逻辑可以突出课堂内容,又可使课堂教学充满条理性。没有逻辑性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逻辑思辨性。纲要课的内容决定了课堂逻辑的重要性,同时,思政课堂又是一门充满思辨性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使课堂具有逻辑性,充满条理性的纲要课堂充满吸引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设计课堂思辨环节。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思辨问题,并投入课堂教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育目的。认识到思政课堂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可以有效的使教师避免啰嗦冗长的叙述,教学内容设计精炼、重点突出,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杜绝“独角戏”,灵活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教师对于课堂的重要作用在于如何发挥其引导作用。教师必须认清自身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有效进行教学。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教授的对象已经具有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已经具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如果按照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时,笔者认为,在纲要课堂教学中,还要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留给他们吸收课堂知识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会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采纳引导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发他们的兴趣点,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心,避免传统索然无味的“独角戏”式教学。

第四,科学掌握课堂时间,营造趣味课堂。趣味课堂的实现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课堂教学的内容,突出史实的趣味性,最好能穿插一些与专题有关的故事来吸引学生,既可使紧张的教学气氛得以缓和,又能使同学了解当时的人文风貌。兴趣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良剂。如果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了求知欲、充满了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凸显出来。同时,为了增加课堂趣味效果,教师还应尽力增加一些对史实的评论。没有独到评论的课堂教学,是历史知识索然无味的简单重复。客观、公允点评的存在,既是趣味课堂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渠道。趣味课堂的实现是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课堂的趣味性。

无论是针对课堂教学,还是趣味课堂、或者思辨课堂的存在,这些都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心思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显然,没有思辨性的思政课堂是索然无味的课堂,没有独立思考的思政课堂同样很难达到思政教育目的的。当然,优质课堂的教学方法举不胜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只能根据教学内容不断摸索适合本课程的、最恰当适用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分发现课堂教学的新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达到思政课堂教育的目的与功效。

第五,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带来诸多的便利条件。及时、迅速的处理课堂教学问题是新兴科技带提供给教师的绝佳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型网络沟通平台,比如QQ群,微信平台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把一些在课堂上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放在课余进行沟通,开展第二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教学的存在能够及时、迅速的解决问题。当代大学生都是九零后,他们善于利用新兴交流平台将一些疑惑问题与教师进行沟通,同时,这些新兴交流平台可缩短师生交流距离,也有利于及时处理课外时间中学生遇到的疑惑,从而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深度,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条件,积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开辟第二课堂教学,及时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第二课堂教学成为思政课堂教学的补充,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4.思政“全”课堂课程感悟 篇四

大学教育,不仅要授予青年学生以知识,还要予以青年学生正确的思政教育和引领。信息学院老师通过讲学授课、言传身教,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中。谢建国教授在讲授《互联网程序设计》课程时,将网络安全相关知识点结合国家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把专业技术用在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之处。要求学生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引导学生成为守法有道德的技术人员。

英语教育学院教师吕琳琼老师充分利用《教育创新与批评性思维》《德育原理》等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开展学生思政教育。英语教育系级2班黄同学表示自己“虽然每时每刻大脑都在活动,但以前却没有想过‘思维’有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布鲁姆思维分类学让我意识到要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具有不同可信度的信息,如老师讲的微信阅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来经常不假思索地转发一些耸人听闻的帖子,而现在我就会先在微信的‘搜索’功能中先看看到底是真是假,同一件事有其他什么不同的说法。”

德育教学融入专业课成学校老师共识。除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老师也都有着强烈的“教书与育人、立德与树人融为一体”的责任意识。省级教学名师郭桂杭表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使命,选择做一名老师,就要全身心投入,对学生悉心栽培”,“教学案例必须要紧跟时代,知识新、案例新、方法新才能吸引学生”。他说,师生关系更多地是一种情感关系,师生之间平等、信任的状态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在与学生交流中不断提醒学生,“摆脱学习中浮躁与功利的心态,用长远的目光去看待所学的知识,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去学习与工作”。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徐海平时工作很忙,但他坚持带领学生阅读学术文献,并定期与学生们一同探讨论文进展,引导学生攻克难关。他说,这只是对恩师黄建华教授的做法的传承。“黄老师从来不会对任何人发火,非常体谅后辈。”徐海表示:“他总是以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方式诠释做学问与做人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对学生的责任,不仅在于教导他们如何做学问,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人。”他教授的博士生冯永芳表示:“徐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

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学校通过全方位课程设计、全过程指导推进,将思政教育与价值观引领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把育人要求落小、落细,落实在每一堂专业课程里、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让专业课程不仅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期待,更能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学校已经形成“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的工作思路,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成长之路。

5.思政课课堂情境要求探析 篇五

口周林松

在思想政治课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适宜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笔者最近担任了本地的两次教学比赛评委工作,高兴地看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选手们都能积极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教材观点的统一,但也发现有些选手在情境创设和分析上存在一些问题,突出地表现在缺乏辩证思维的要求。本文从求实、求思、求活三个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课课堂情境教学的实践原则。

一、求实——尊重生活,创设反映符合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以实际生活为突破口,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或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创设具有一定真实性和现实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在学习《经济生活》中“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时,有位选手设计了以上情境材料。

(注:在同样的时期内,生产同类汽车)

问题:该汽车的价值量到底以谁的劳动时间为标准?谁将在生产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谁将在商品定价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上述情境材料中提到的A汽车生产者,劳动工具是手工制造。到了21世纪的今天,所谓手工制造的汽车,早已不是过去那种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了,也并不意味着从头到尾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是在使用先进技术工具的基础上,把精巧的手工技术与先进的科技相结合而进行的,这样生产出的产品,自然是传统技艺与现代机械所共同创造的艺术品。如以09款大众辉腾的制造为例,整个制造过程95%由手工完成,在辉腾生产线上,除了前后风挡、轮胎以及备胎的安装使用机器人之外,其余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手工完成。如此耗费人力物力打造出来的汽车其成本自然是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量产车所不能比拟的,这也是造成手工制造汽车价格昂贵的最主要原因。而讲课老师设计的意图是要说明手工制造的汽车生产者,由于其劳动工具的落后,所花费的生产时间最长,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

由于情境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能进行有效的“对接”,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对情境的观察、质疑和思考。因此,很多学生回答A汽车生产者的汽车价格可以定得高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客观实际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情境创设要与变化发展的生活实际相统一而不能脱节。

二、求思——激活思维,创设能够体现矛盾特点的教学情境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教师创设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质疑心理,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在分析《新时代的劳动者》“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时,大部分选手都是根据教材内容依次安排三组材料,说明就业者数量大(就业难)、素质不高和就业信息不畅通。教学内容正确但过程平淡。

有位选手设计的情境材料使大家眼前一亮。他不仅呈现了“就业难”,还呈现了近年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招工难”。这一设计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的新变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招工难与部分人群就业难并存。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近年长三角、珠三角出现的“招工难”,是否意味着我国劳动力“就业难”的基本格局改变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招工难”是一种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变。“招工难”反映出劳动力素质结构还不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也反映出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招工难”现象的存在并没有否定教材对“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的论述。

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现象冲突,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招工难”还反映出一些企业的薪酬待遇、劳动环境、与劳动者的收入预期和职业发展预期不相适应,因此又可以巧妙地导人到本课第二目的内容“依法维护者权益”。

三、求活——引导生成,创设能激发学生表达欲的教学情境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对待预设与生成的问题上,往往会出现“厚此薄彼”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部分老师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拘泥于教材来设计和分析情境材料,而我们面对的是有思想的学生,随着情境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新的问题将不断生成,所以指导教师对这样的问题不要置之不理,相反要更加关注。

如在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有位老师设计了以下情境。某品牌手机刚上市时的价格数据,以及经过某一时间段后的价格情况。

问题:请同学们观察该手机的价格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接着提问:为什么一段时间后手机价格会降低很多?

一位学生回答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显然课堂教学的进程没有按教师设想的流程进行,学生答的结果出乎教师预设,该老师于是又请一位学生来回答,该学生翻着书终于讲到了受生产手机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影响。最后,老师肯定后一位学生的回答,并归纳出“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的关系”。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答案却要求是封闭性的。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拘泥于教学预设,忽视教学生成,在教学预设时又拘泥于教材某一目内容,而忽略了教材知识是有联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供求关系影响,当然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因素。

6.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篇六

高校思政课大课堂教学节奏探讨

傅 龙 华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4)

摘要:在高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大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节奏的把握变得复杂化,而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必须控制好课堂节奏。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运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

关键词:大课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课堂节奏

课堂节奏主要是指一堂课的张弛快慢及其有规律的变化,它参与知识的呈现与意义建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以具有一定节奏呈现的知识,能增加学习内容的可感性,切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促进学习者领会和掌握学习内容。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敏感程度、思维活跃程度的变化规律,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使教学在张弛有致的和谐节奏中进行,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在大课堂下,如何使学生在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把握学生注意力变化的规律性,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会呈现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安排课堂教学时间时,要特别考虑学生注意力变化的四个阶段:

1、注意力转移期。学生从喧闹的课间环境回到课堂,需要稳定情绪,这段时间教师最好安排一个课前15分钟,给学生们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以小组或个人的方式上台进行时事点评、情景剧表演、讲红色故事、演讲等,通过这样一些形式多样、人人参与的开场白,不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2、注意力稳定期(15—45分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内容上,是整堂课的黄金期。学生精神饱满、情绪稳定,最适合安排核心的教学内容,并运用语言和感官刺激等手段,突出重点,引发学生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疑惑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如果我们能捕捉好这一契机,就能较好地调控教学节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意力分散期(45—75分钟)。课堂上,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再加上学生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疲劳,学生往往会注意力分散。此时教师应采用新的互动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如小组讨论或合作项目、相互辩论等。经过调节,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适度回升,状态有所改善。

4、注意力反弹期(75—90分钟)。临近下课时,学生的状态往往会有所反弹,出现另外一个小高峰,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很好地巩固和升华前面的教学成果。如有位教师在上完一次课的内容时,留下10分钟让学生每人说出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悟,学生情绪高涨,在彼此的交流和分享中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设计好教学内容,调控课堂的讲授节奏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合理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全面把握教材,明确一堂课的知识点,考虑好应强化什么知识,弱化什么知识,补充什么知识。确定好知识容量,就为形成良好的课堂节奏创造了

学术资源

条件。

但是,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须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却是非常讲究的,需要合理控制讲授节奏。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围绕育人这个根本,教师先简要阐明所要讲授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初步接受某一理论之后,紧接着介绍一些相关材料、案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其他教学方法对所讲理论重点分析说明,以加深他们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要收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材料,制作并演示与理论内容有关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学生经常关注社会分配差距问题,官员腐败等,教师就应直接面对,加以引导,不应回避。如果教师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思考不深,在讲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问题,就会引起学生在“感情”上“拒绝”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师在完成理论讲授、材料分析后,还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大学生实际拟出相关思考题,进行实践性教学或情境模拟或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教学环境,引发讨论和辩论,把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向深入。譬如,在讲“社会公德”这一内容时,阐述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就可运用现实生活中一些道德问题的案例给予分析深化,引导大学生对诸如“见义勇为”、“见死不救”等社会现实问题展开讨论。进而让大学生思考应该做出怎样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这样就使原来显得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由“要你怎么做”的被动思维模式变成“我应怎么做”的主动思维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一堂课90分钟的内容要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有充足的时间,具体到每个课时则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又要灵活机动,才可能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节奏鲜明。教师切不可上随意课,漫无边际地调侃,浪费时间的“马拉松”式教学是良好课堂节奏的大忌。

三、把握课堂节奏规律,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是保证良好的课堂节奏的主要条件。如果教学的方法单一,采用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学,课堂节奏缓慢平板、无起伏波澜,课堂气氛将如死水一潭,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教学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气氛动静结合,既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和热烈讨论,又要让学生静心听课、深入思考。

在大课堂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调适教学方法。除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其课堂驾驭能力,讨论要有放有收,事先准备充分,掌握翔实的理论和事实材料。必要时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成为讨论中的一员,以引导讨论方向。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讨论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全班交流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如在学习“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内容时,选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求职择业问题展开讨论,采用话题讨论的方式,围绕当前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卖猪肉、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大学生创业等几个话题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同学们参与思考,参与教学互动,使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培育就业意识、增强就业观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研究学习法

研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研究的题目可大可小,可以是简单思考、查找资料后就能得出一个结论,也可以是同学讨论后形成的一个方案,还可以是经过社会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形式不一,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提前给出可供选择的几个题目,分组准备。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学术资源

和双休日,以5—6人为一个小组,就老师布置的题目展开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召开调查报告展示会,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调查研究成果。

3、情感体验法

在讲述人生观、价值观内容时,单纯理论与事例结合的方法,很容易使课堂变成简单的说教式,那些杰出人物的人生价值选择又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一些口号式的理论学生总是理解为大道理,觉得不现实。而一些感染力很强的活动却能让学生感悟人性的美,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进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一件自己做过的好事,无论大小,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当接受别人感谢时的感觉,告诉学生:我们的存在或大或小对别人对社会有意义,这就是人生真正的价值。人活着不完全是为了物质利益,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感觉,我们能够找到这种价值感,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实现。如此可以把看似理论化的、学生称之为“大道理”的观点演绎成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支持。

4、演讲、辩论法 这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的最高形式的训练,演讲内容、辩论题目不一定直接与书本有关,但必须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

老师要把握全局,对每一位演讲的学生进行客观但侧重于肯定的评价,老师的评论只要两三句话,有时可以是一句诙谐的语言,就能引导方向,控制全局。这时的课堂可以是宽松、民主、自由的,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对个别偏激观点不能直接批评,应以引导转移为好。此时,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提出活动内容的倡导者,学生确定议题和讨论活动时的参谋者;活动“初级阶段”的示范者,学生活动开始后的场上指导者;学生活动结束后的参评者。

演讲或辩论题目可事先让学生设计,教师收集整理后交给老师,最后让学生自己来确定演讲主题或辩论内容,如“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性——中国的经济与环境”、“大学生怎样才是美丽的”、“为今后赢得企业的欢迎和赏识,现在我们应该做什么?”

现在的学生在全方位接受外界的知识信息,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把它们看成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利用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的情绪是影响课堂节奏的重要因素。一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烦躁惊恐,教师就是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若一堂课洋溢着积极热情、欢快喜悦的气氛,那就为形成良好的教学节奏打下了基础。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利用各种教育机智,调节学生情绪,从而控制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学应变换节奏,轻松一下,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当发现多数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表现得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察颜观色,发现情况及时进行情感调节,消除不良情感,利用积极情感,让良好情绪始终环绕课堂。这种良好情绪的维系,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育机智才能达到。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语言功夫,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打动学生征服学生;其次,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再次,教师要善用举例、比喻等手段;最后,教师要有幽默感,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

总之,课堂节奏的控制既是一门教学艺术,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每位教师要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地控制和把握课堂节奏,还有待于自己去认真分析,用心研究。

学术资源

主要参考文献:

7.小议思政课堂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篇七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生积极性与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系。

思想政治课对于师范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像其它课程那样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直接关系,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这门课缺少直接的动力;同时,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内容表面上都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因为其部分内容是在社会上广泛宣传的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还有些内容以前在中小学也学过,这往往使得学生以为是重复学习而反感;还有,学校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实际有偏差,导致学生不相信政治课的内容而不愿意上。动力不足再加上心理抵触,就构成了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极大障碍,学生不爱上政治课。

这样大的障碍不克服,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国内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所有障碍,追根溯源都是因为学生没有积极性。而思想政治课教学之所以能够维持,主要是规定思想政治课为学生必修的共同课,学生不得不学而已。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学生混个考试及格,考完试很快就都忘掉了。而这显然是没有达到使我们宣扬的思想观点进入学生头脑的目的。所以,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首先解决动力问题,即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问题。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呢?

关于如何调动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许多同仁提出过很多经验、办法、观点、理论甚或模式,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参与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丰富多彩的参与形式;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等等。这些方法从形式上看都是很富想象的,在理论上也有很好的说明,但大多数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有实效者不是很多。可以说,目前还没有一种可以推广的成熟模式。

笔者认为,其实,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不一定要讲出一套高深的理论,重新设计一个堂皇的教学模式,而应该从实际出发,从最基本的层面做起。我认为,在一般的课堂讲授中,就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下面,我讲几个具体做法。

1.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讲解政治理论。

思政课的内容本身与现实生活就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些理论,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现实生活的总结。而当我们用这些理论内容去解释现实生活时,却不一定能做到恰如其分。这是因为理论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而现实却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深入研读所要讲授的理论,而且要掌握大量的实际生活材料,并能对号入座地给出恰当的解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讲案例,让学生在对身有所感的社会现实的分析中理解所学的理论。

比如我们讲“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而实际上,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仍在高速发展着,社会主义社会却在经济发展上追赶资本主义。如果我们不能做出让人信服的解释,学生自然不会相信我们所讲的马克思主义。这时,我们就不能仅仅抱着马克思和列宁的现成结论从理论上解释,而是要向学生回顾资本主义的历史,了解现代资本主义吸收社会主义思想的改革和完善,分析资本主义大调整和资本主义本质的关系,还有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制度的关系,从而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只有这样,才可能让学生信服。

再如,我们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有些家长下岗的学生认为,如今社会上只讲效益、只讲赚钱,造成大量失业,使很多人没饭吃,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这种看法来自现实实际生活,我们如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就无法让他们接受课本上的观点。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成熟,还有许多问题,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许多关系民生和社会保障的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改革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但改革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改革初期所产生的对人民生活的冲击。这些问题将在进一步改革中解决,国家绝不会留下这些问题不管,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教师只有从总体和长远的角度,才能解释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暂时现象,使学生走出庐山。

2. 讲解要客观,避免不实之词。

在对课本内容的讲解上,我们一定要彻底摒弃“假大空”的文革遗风,不唱高调,不自卖自夸。我们的课本和教师总是愿意把自己要宣传的观点冠以“正确”、“进步”、“最伟大”等定语,给人强烈的贴金感。这样的话语使学生一听就烦,往下再怎么讲他也听不进去。所以,思政教育在形式上最好淡化意识形态色彩,更多地以中性的、科学的面目出现,从客观的角度去分析、评价和讲解,以事实为根据,把自己好的方面摆出来,让别人去说好,而往往只有这样才能更有说服力。

求真是人的普遍心理,人们相信真实的东西,排斥甚至厌恶虚假的东西,这是“人类共通性的基本的内在价值观和心理契约”[1]。我们宣传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必须符合这一“心理契约”的要求,才能被人们认同和接受。同时,人是有智慧、会思考的动物,不是你说什么他就信什么,所以,你要教育别人,首先就必须实事求是。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当领导的人,往往认为喊得越好思想就越好,其实,正是这些人使思想政治教育事与愿违。

按照传统的政治课讲法,在讲一种思想观点时,常常先给这种思想定性,再按照这一定性去讲。这种失去客观的说话方式,往往会造成极强的逆反心理。人们会认为是你想这样说、你不得不这样说,你讲的道理都是对那个不可更改的结论的附会。这时,你即使讲的都是真理、讲得再对,别人也不相信。

如果我们站在中性的角度客观一些说话,就不会有这种适得其反的结果。就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说,要先讲出“三个代表”思想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然后再作出结论说“三个代表”思想是重要的。而如果一张嘴就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会有“标榜”之嫌,而且会减少人们的认同感,这是因为已经定了性,就不用再去仔细理解了,这在宣传教育上是极不策略的。所以,我认为讲政治课,并不需要更多的褒贬,应尽量用中性色彩,让人清楚地看到其客观性,如此才不致受到学生的排斥。

其实,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如果客观地去讲解,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我们只要向学生讲清它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学生就会有正确的评价和取舍,并最终接受我们的观点。目前有些障碍是人为造成的,若是去掉了虚夸、贴金和牵强附会等这些人为的毛病,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自然就会有好的效果。

3. 增加课堂交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教学上,有时根本也并不需要殚精竭虑地试图变换很多花样,我们只要设法多与学生交流,就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

这里,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提问。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提问”这个做法虽然原始,但却是基本的和有效的。提问可以直接促使学生想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自然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提问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的最好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设疑、释疑、解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而回答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先发言,教师再作小结。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每次课后给学生留思考题目,下一次讲新课之前讨论。这样,政治课堂一下就会活跃起来,学生也就不会感到单纯灌输那种枯燥而厌学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灵活、具体,不要死板、抽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比如,不要问“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而最好问:“没有党的领导中国会怎样?”

其实,政治课的课堂是很容易活跃的,因为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致。只要我们教师不去人为地与学生划一条界限,摒弃“灌输”的教学理念,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政治课堂中来。如果课堂上经常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我们就无需怀疑学生不专心上课,无须担心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

4. 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极其方便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材料形象逼真、生动新颖,能增加学生的真情实感,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课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如PPt、CAI、影像、图片、声音、文献资料、影视作品等,这些图、文、声、情并茂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使主动学习变成被动学习,减少他们听课的疲劳,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合理增加影视资料和网络资源,能使学生及时、真实、全面地获得学习中所需要的大量丰富信息,以此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直观、更容易接受。

现代技术所产生的多媒体工具的出现为政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因为中国的政治课在传统上是严肃的、死板的、理论的、抽象的和高度划一的,这往往使得教政治课的老师和听政治课的学生都饱受其苦,而多媒体的出现则使改变这种传统成为可能,它正渐渐地把老师和学生以及思想政治课本身从过去的苦闷中解救出来。教师如果能用好、用足多媒体手段,思想政治课必将会成为一门最有意思的课程。

参考文献

8.课堂思政教案 篇八

【关键词】高职教育;思政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思政教育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由此可见生活和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是非常相似的。在众多教育科目中思政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最大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思政教育对生活指导的影子。但是思政教育作为一门科目出现在高职教学当中,其学科成绩的重要程度常常掩盖住了其对于学生生活上的指导和规范作用。鉴于此,要强化思政教育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用思政教育知识规范自己行为生活,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思政教育对于生活实际有指导性的作用,有利于健全社会认知的构建,有利于正确价值观念的建立。同时,生活实际对思政教育有积极的反作用,可以从生活实际内容中对思政教育的侧重点和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而有利于思政教育与社会发展同步,进而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思政课堂中生活化教学的路径

1.引课材料与生活密切相关

引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引课的作用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科教学内容上来,好的引课材料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教学成果质量的提高。要实现高职思政课堂生活化教学,教师在引课时要做到引课材料取之于学生生活,最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因此,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充分发挥思政理论中实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的作用,将思政课堂的引课密切关联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为生活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2.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

授课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部分,思政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授课的目的在于学生根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为了考试成绩的目的性还是比较强烈。因此,要将思政授课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方法论连接到日常琐事上看,以小见大,对思政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对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度的反思,从而启迪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从而建立健全自己的思想和人格。

3.课堂互动与学生交流心得

课堂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有效沟通的主要形式。思政课是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形式,思政课实质上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实用性学科。对于思政课的实用性的体验要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进行,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思政基础理论知识去思考和行为的习惯,进而实现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互动比重,与学生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一方面,教师要现身说法,将思政理论指导自身的案例与学生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政课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教师的例证可以为学生运用思政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提供样本,教会学生思政——生活的思维模式。另外,增加课堂互动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意思动态进行了解,对学生的观点和见解给予适当的纠正和指导,也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材料,对生活化备课质量的积攒丰富的材料。

4.课后作业与生活实践融合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方式,也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方法。思政课的课后作业中,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固然不可缺少,同时也要布置生活实践作业以利于学生将学得的思政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因此,教师要用心布置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内容,以求与生活实践相互融合,具体作业布置需要参考以下两点。第一,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课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作业反馈的真实性。学生的专业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所以不同阅历的学生对于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敏感度。开放性课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社会实践,这样学生能够身体力行完成作业,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建立运用思政知识指导生活实践的目的。第二,思政课后实践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程给予指导和关怀,设置教师答疑信箱,对学生作业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以利于学生作业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思政课堂生活化要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中,从而切实做到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教学对生活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切实保证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思政教育的基础理论内容,同时学会了将思政知识作為工具对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有利于高职毕业生走向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高职思政教师要对教学生活化的教研活动进行到底,通过对思政基础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关注以及对社会大环境文化形态变化趋势的捕捉,寻找定位思政教育与当代生活的关联点,从而提高思政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质量。

三、结语

思政课程的设置贯穿于学生时代的所有年级中,思政课程是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和指导载体,在中小学阶段思品教育和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教会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高职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辩证思维能力,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进而让思政理论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导。因此,思政教育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是现阶段教研的主要课堂,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精心准备,了解并参与学生的生活和校园活动,以便于教学材料的选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完美对接。

参考文献:

[1]董玉来,陈艳红,孔维刚,黄晞建.基于“易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探微[J].思想理论教育.2012(17)

[2]陈华栋.“易班”:Web2.0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1(13)

作者简介:

上一篇:7月7日是七夕情人节吗下一篇:一年级下品德与社会说课稿-小心,别伤着-人教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