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市场部工作计划

2024-07-17

医药市场部工作计划(共8篇)

1.医药市场部工作计划 篇一

为了强化税收管理,我局近日组织了一次税源管理专项大检查,对医药流通企业作了重点调查,发现该行业在医药市场监管和税收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加强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药商贸企业销售毛利下降,增值税减少。部分药品价格下调,进销差价降低,医院药品竞标采购,医药销售行业终端市场毛利率为5%-7%。医药零售行业为了占领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分支机构迅速增加,导致库存增加,当期应纳税额减少。由于经营方式及经营品种不同,传统药品和新特药品毛利率差别较大,也造成同行业间税负高低不一。

范文网

(二)企业自身会计核算和申报不实,导致税款流失。主要表现为多计成本,少计收入,销售药品不开具发票;利用计划生育用品用具免税,中草药低税率的税收优惠政策,人为扩大这两项商品的收入;部分商品体外循环不计购进,取得购货方折扣折让后不扣减进项税额;将当期销售收入后移,减少当期申报销售额,不如实反映当期应纳税金;变相出卖药品经营资格证书,形成假连锁,假统一核算,财务管理混乱,核算体制不健全,对其分支机构疏于管理,这都造成了税收流失。例如,某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设分支机构7家,为了避税形式上注册成立多家分支机构向税务机关分别纳税,其实质是统一核算,规避高税负。多数分支机构以挂靠、租赁、承包形式存在,总公司只收取管理费,没有统一核算,增加了税收征管难度。

(三)管理手段不足,监管不力。医药商贸企业改制后经营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税务机关以及医药监管部门没有及时适应变化,调整管理方式,信息没有进行交流共享,对企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研究不足,对医药行业日常管理不到位。

(四)医药来源混乱,质量难以保证,且管理难度大。目前我市医药经营单位的供货渠道众多,有本地医药公司供货的,也有企业供货的,供货企业多以不开发票,低价让利为惠手段占领市场,导致本地正规经营的医药批发企业销售份额急剧下降,连年亏损,无法生存。另外,供货企业多采取直接送货到门方式进入市场,即不出具发票,又没有专业人员认真验收,也规避了医药监管部门的监管,给伪劣假药的流入造成了可乘之机,药品质量难以保证,也保证不了我市老百姓吃上放心药。

二、加强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部门协作,规范行业管理。由市政府统一协调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税务等部门要强化协作,共享企业基本情况、基础数据信息,要求医药商贸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新《药品管理法》和GSp认证的操作规程,统一验收、统一入库、统一配送、统一销售,统一实行计算机管理,打击“三无”经营(无证、无票、无固定经营场所),规范医药行业税收等方面的管理,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

(二)强化税源管理,减少管理漏洞。近年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医药商贸企业逐步转变为股份制、私营、其它有限责任制企业,改制后分配制度和所有形式随之改变,出现了改、转、租、包、卖、联等多种经营方式,税源也由显性税源变为隐性税源、由固定税源转为流动税源、由重点税源变为零散税源。税务机关要针对企业改制后税源发生的变化,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掌握企业动态变化,提高税源管理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变被动为主动;要注意宣传企业财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加紧推广税控收款机运用宣传,提醒消费者购买药品要索取发票,定期辅导、适当培训医药商贸企业的法人代表、财务人员、办税人员,促进医药商贸企业准确核算,据实申报,依法纳税。

(三)转变工作思路,实现精细管理。各有关管理部门要及时转变观念,建章建制,依法各负其责,强化协调沟通、信息共享,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掌握纳税人生产经营、财务、纳税情况,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手段,抓住薄弱环节,实现管理精细化。

2.医药市场部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市场经济,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生命线

从我党建立开始一直就很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其它所有工作开展的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 我国近3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之后的调整与转型阶段, 在这一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也有所变化, 开放性加大的同时, 难度也有所提升。基于此, 如何提升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1. 认识问题

认识引导行为, 错误的认识在指导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会产生负面的作用, 出现预想之外的问题。在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 主要存在以下认识上的问题:第一, 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对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上未能适时调整、及时更新 (1) 。第二, 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效益并无关联, 即使认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对企业效益也毫无助益, 因此, 在企业岗位进行调整时, 政工干部往往是首要调整的对象, 致使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落到实处。第三, 认为党是政治属性, 对企业的行政工作不应过多干预, 党组织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2. 队伍建设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主要由政工干部组成, 政工干部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直接挂钩, 但是由于目前的企业的局限性, 政工干部队伍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首先, 很多政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做事畏首畏尾, 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激情, 对职工的心理状况缺乏深入了解。其次, 很多政工干部只是照搬书本, 不能辩证的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工作, 创新意识差, 不能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最后, 在老员工功成身退之后, 新的优秀员工补给不够充足。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 政工工作者往往受人轻视, 这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开展造成一些阻力。

3. 体制机制问题

目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很难与国有医药控股企业的体制相融合,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目前企业都是有经济指标的, 这样造成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减少, 尤其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 很多国有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经费问题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桎梏, 欲为职工制造一些福利, 办些实事难度颇大;第二, 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2) 。企业的党组织成员需要分管企业行政工作, 追求效益的压力使得他们很难做到思想政治工作于行政工作两者兼顾, 他们往往是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了行政工作上。第三, 公司的企业党委与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关系比较复杂,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很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第四, 思想的多变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不断创新, 但目前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形式单一, 对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兴载体没有进行有效利用, 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合理的评价制度, 绩效考核未成体系。

二、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对策

1. 全程渗透科学发展观理念

当前形势下,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欲提升实效性, 应秉持科学发展观理念, 将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企业生产经营的各各方面, 全面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为企业发展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在实际工作中,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 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探索实践, 大胆创新,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此同时, 将职工群众紧紧围绕在一起, 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压力转化为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 以提升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发展的风向标,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才能对企业发展问题进行根本性的解决, 引领企业走出发展困境。

2. 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应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职工群众的功效进行深化和落实,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企业职工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 同解决职工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帮助员工解决思想上的问题, 扫清职工思想上的障碍。

(1)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围绕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进行, 在遇到问题时, 应及时解决, 认识到小问题不解决, 终会变成大问题, 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化, 日常话。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应当从基层开始, 全面建设基层党组织, 从基层抓起, 每个岗位, 每个班的排查, 将问题扼杀在摇篮时期;发现员工有思想问题应及时纠正, 并且上报上级领导协调解决 (3) 。同时政工人员也应该强化自身业务能力, 从自身做起带头做好工作, 以自身为中心, 扩散影响力, 不断的完善基层组织,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2) 强化服务功能发挥

强化服务意识, 树立思想政治就是服务职工和企业的观念。通过紧抓关键问题, 改变工作态度, 加大政工干部的服务意识等方法, 切实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在企业构建110服务体系, 做好突发事件、未然事件、己然事件的应对措施, 使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问题得到暴露, 并予以解决, 将问题扼杀在摇篮中, 解决在萌芽状态。国有医药控股企业应构建爱心小组、职工家庭急事援助小组等, 使职工的突发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为职工解决后顾之忧, 使其能够安心工作, 为企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3) 促进工作效果提升

加强宣传的力度, 对好的工作方法积极推广, 比如可以大力推广“民情卡”、“网络交流直通车”等形式各异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这样可以从多管道收集职工的思想信息, 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将思想矛盾进行弱化调和, 为国有医药控股企业内部职工间打造一个交流的平台, 让职工的思想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无死角, 营造全体员工为企业发展通力协作、万众一心的良好局面。

3. 把握思想脉搏突出人本关怀

做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遵循下面几个原则:以人为本、有序和谐、公平公正, 这些是促进企业良性发展的关键, 具体通过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

(1) 以人为本, 凸显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职工, 维护全体职工的利益特别是安全权益能够很好的团结职工, 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以维护职工安全权益为中心, 将安全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4) 。首先, 在安全生产任务较重时, 应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 为职工敲响安全警钟, 保质保量的完成安全生产任务;其次, 在安全管理情况不乐观时, 应对以往的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汲取教训, 避免再犯类似的问题;再次, 应针对安全生产的内容, 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 可以以季度为单位开展不同的活动, 如技术大比拼, 岗位小竞赛等, 使员工在竞赛、比拼的氛围中,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平台。

(2) 注重和谐, 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

当前, 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理想, 国有医药控股企业应将和谐作为发展奋斗的目标, 思想政治工作也应该围绕和谐开展。具体可以从围绕三个方面开展, 第一, 突出焦点问题, 对员工关心的焦点问题及时跟进, 把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结合实际宣传教育, 将员工思想往正确的路上引导, 促进员工思想和谐。第二, 国有控股医药企业的工会组织, 应该积极保证员工的既得利益, 保障职工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真正做到以工人为主体发展企业。第三, 解放员工思想, 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员工积极制止不合理现象,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创新拼搏, 扫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综上所述, 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职工的思想也有所变化, 国有控股医药企业应对职工思想进行深入分析, 寻找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 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立足企业实际, 不断探索创新,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为国有控股医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层面的保障。

注释

1何熠辉, 周宇.企业文化建设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企业文化, 2011 (20) :125-126.

2康金雁.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信息, 2010 (14) :187-188.

3陈琰.科学发展观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纵横, 2011 (12) :567-568.

3.医药市场:“原罪”谁之责 篇三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医药卫生领域就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如药品招标采购、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药品强制降价、反商业贿赂等,但由于没有从问题的根源出发,并没有因此而解决问题,收效甚微。

对于医药卫生领域的种种问题,不同的相关利益群体均有着不同的表现反应:

患者(或社会)

消费者普遍反映看病越来越贵、医疗费用太高,普遍有“看不起病”的感觉。虽然数次药品降价,但感觉不到药品价格、医疗费用在下降。即使是药品招标采购,但并没有感受到实在的“好处”。

显然,药品价格虚高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的药品价格已经超出了个人经济负担能力,而且流通过程中的高额药品“回扣”现象也使社会大众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医疗机构和医生

医疗机构则反映,一方面政府投入太少,每年财政投入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例只有10%左右(二、三级医院),绝大部分要靠自己去“赚”,否则医院没法生存;另一方面医疗服务价格太低,难以弥补医疗成本,不能反映医疗机构的成本投入和医务人员的技术价值。

同时,医药生产企业过多,市场过度竞争,而且药品流通环节太多,流通企业甚至与医院数量相同。医药代表太多,扰乱了医药市场的秩序。

药品招标后,医院需要的传统药市场见不到了,只能用高价的“新药”;而所谓新药不过是对以前药品改换剂型、规格。

医生的反应是,其待遇低,劳动强度大,与其工作付出极不相称、工作环境恶劣,医疗纠纷越来越多。

同时,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管理没有到位,实际上处于“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管得太多”状态,政府部门的职责不清,对于应该承担的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的投入没有到位,而过多地干预了医疗机构的微观经营,束缚了医疗机构的“手脚”。

医药企业

生产企业对现行的药品降价和药品招标采购表示了强烈不满,认为其已经处于微利状况,已经危害到企业持续发展,大部分企业维持生存已经很困难,更没有能力进行新药的研发。

至于药品招标采购,并没有真正改变医院或医生在药品流通过程中的垄断地位,决定权还在医院手中,况且就算进了医院,医生用不用还是个问题,这就出现了“不中等死”与“一中就死”的现象。认为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增加了流通的环节,只是又多了一个“腐败”部门。

从生产企业的本意来说,确实想使药价降下来让百姓受益,但现实环境不允许其这样做。

流通企业

流通企业一方面抱怨医院的垄断经营。同时,由于民营流通企业的加入,原有的国有流通企业与民营流通企业反应不一。国有流通企业抱怨民营流通企业扰乱了医药流通市场秩序,搞恶性价格竞争。在民营流通企业进入之前,药品流通利润就很微薄,而且GSP认证增加了很多的投入。而民营流通企业则反映流通环节太多,行业保护主义严重。

上述各方均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似乎药品价格虚高、医疗费用太高的问题谁都没有责任,但又相互冲突。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

1.各级政府财政补偿不到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不可否认,1980年代初,为解决当时医疗服务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鼓励医疗机构增加医疗服务的供给,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在医疗机构开始实行差额拨款,有效地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了当时医疗服务供需不足的矛盾。但到1990年代中期,由于政府财政卫生的比例大幅减少(虽然绝对数在增加),政府财政拨款在医疗机构总收入中的比例大大减少,医院市场化倾向已经相当严重。

然而,由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没能在1990年代中期及时地进行改革,调整医院的经营方向,致使目前医疗市场的混乱,药价虚高、医疗费用高昂,药品流通中回扣现象屡禁不止,即使是卫生行政部门出台了各种行政命令。

2.“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制约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

一方面,“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使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实际上成为了医疗机构的代言人——维护医疗机构的利益,而不是代表广大患者的利益(无论是医疗卫生规划,还是医疗质量监督、卫生改革政策的制定),真正地实现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全行业管理,形成了医疗市场实际上的行政垄断;

另一方面,“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很难清楚地界定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各自在卫生职责的界限,往往造成了主体的错位,过多地干预了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动,诸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事、后勤等方方面面,实际上成为了医疗市场的实际经营者。

3.医药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造成了医疗机构的垄断经营。

从整个医疗行业的消费结构来看,医疗机构在医疗服务的消费中具有绝对的“双重”垄断地位:对上游而言,即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来说,医疗机构是产品最大的买方。

对下游,即患者来说,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患者与医生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实际上,医生是医疗消费的最终决策者。因此,这种绝对的“双重”垄断地位滋生了医疗消费过程中的种种腐败现象,如药品流通过程的药品回扣、医生收受红包、大处方、乱检查等。

而随着平价药房在全国掀起的平价风暴,医院为限制处方的外流,甚至采取了电子处方、密码处方等非正常手段。

4.药品管理失控。

主要表现在:藥品标准不统一,以前药品的审批权限被下放到地方,导致各地方标准不统一甚至降低标准乱审乱批。这是现在药厂太多、大量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药审批不规范,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创新的作用。新药中原创性的、技术含量高的新药不多,99%以上的新药其实只是简单的经过改变剂型、规格后的所谓新药,但在审批时往往会顺利通过新药审评。即使是新的药品管理法的出台,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其次,价格管理失控,为医药市场的混乱打开方便之门。由于对进口药品以及合资与外资药厂生产的药品单独定价,并且是按到岸价计算药品零售价格,并没有要求提交药品经济评价报告。不可否认,进口及合资药品的质量相对较高,但是否物有所值,在评价时并不清楚,因此药品价格往往偏高。

而国内大量的、经过简单的改变剂型、规格后的所谓“新药”在价格审批时往往一路“绿灯”,与原有的药品相比,最终价格成倍上升,这就为医药市场随后的混乱打开了方便之门。

5.医疗保险机构粗放式的药品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现在医疗保险发展的形势。

首先是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有欠科学性。目前,医疗保险基本药品目录中药品的进入有欠科学性,随意性较大,往往是“非正常”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列入基本药品目录的药品除了要求质量可靠、疗效显著外,应经过药物经济学的科学评价。这不仅要求对新进入基本药品目录的药品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保证药品的经济性;也包括对现有目录药品进行回顾性评价,为目录的调整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

其次是医疗保险机构对于药品费用,尤其是门诊药品费用的控制作用极为有限。在现有体制下,门诊药品是以其实际零售价格报销的,价格差异很大,即使是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由于各医院、各区招标采购的情况不同,价格也不相同。而且由于医院用高价药(新药、进口药、合资药)的倾向,招标药品往往用量不大。事实上,由于体制的缺陷,目前医疗保险机构只是作为医疗服务的购买方,被动地支付费用。其实作为药品的实际采购方,在药品费用的控制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如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

4.医药物流市场分析 篇四

1、医药物流市场现状

(1)医药物流处于起步阶段,医药物流投资成为热点

在我国,医药物流刚刚起步,但是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医药流通领域的热

点。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宏观上,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国经济形势普遍走好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微观上,我国医药经济持续走强,药品连锁经营以及零售市

场前景普遍看好。

国家不断出台利好政策重点支持医药流通产业的改革,并大力支持医药零售

企业连锁化的规模经营,鼓励药品零售企业进行集中。这些计划和政策的出台为

医药物流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医药流通业在大力推进代理配送制、零售连锁制的过程中,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其中的瓶颈。随着外资分销商的进入,市场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日益严峻的生存状况迫使医药商业企业不得不把精力投向物流,力争生存。

现代医药物流获利空间巨大。2010 年我国的医药市场价值将达到 600 亿美

元,2020 年将达到 1200 亿美元

5,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医药市场。我国的药价虚

高根本原因在于中间环节过多,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快速、高效、廉价地打造出丰

5.医药市场营销 复习 篇五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利益(功能、情感)除以成本(货币、时间、体力、精力)

需求:人们对有能力购买的某种具体产品的欲望

医药市场营销管理:分析市场机会,评估顾客价值;选择目标市场,选择顾客价值;实施市场营销组合,创造、传递和传播顾客价值;控制市场营销活动,管理顾客价值

顾客满意:顾客对某产品满足其需求的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所形成的感受状态

全面质量管理:组织对所有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广泛有组织的管理,不断地改进质量工作

绿色营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三者结合起来,并且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创造和销售,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医药市场营销环境:存在于医药企业营销系统外部的能够影响医药营销部门建立并保持与目标顾客良好联系能力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集合(客观性、差异性、相关性、不确定性、可利用性)医药市场微观营销环境:企业内部因素(组织结构、人员资金设备、文化)供应商(稳定性及及时性、价格变动、质量水平)营销中介(中间商、储运商、营销服务机构、金融服务机构)顾客(消费者、生产者、商业、医疗机构、政府)竞争者(品牌、属类、形式、愿望)公众(媒体、政府、社团、社区、一般、内部)

医药市场宏观营销环境:人口(数量与增长速度、结构)经济(消费者收入水平、支出摸式和消费结构、储蓄和信贷、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行业发展、城市化程度)自然(物质、地理)科学技术(发展应用)政治法律、社会文化

机会分析:潜在的吸引力(赢利性)和成功的可能性(企业优势)大小

环境威胁分析:分析威胁的潜在严重性,即影响程度;分析威胁出现的可能性,即出现概率 医药消费者市场:个人或家庭为了满足其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等生活需要而购买医药产品和接收服务所形成的市场(多样性、伸缩性、替代性、特殊性、决策权与使用权分离)

医药消费者购买行为:为了实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获得、使用和处置医疗卫生服务、药品和相关产品的消费活动

购买行为影响因素:文化、社会(相关群体、家庭)、个人、心理(需要动机知觉学习态度信念)购买决策过程:引起需要、产生动机、收集信息、比较选择、购买决策、购后评价

购买行为类型:复杂、失调感、多样性、习惯性

医药组织市场特点:购买者的数量相对少,容易明确;购买规模相对大,业务相对稳定;购买者地理位置集中;购买需求具有派生性,弹性小;购买专业性强,程序复杂

企业战略:在内外环境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发展的宗旨和使命,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发展目标,以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保障措施等做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总体策划(公司、业务、职能)

规划增长战略:密集(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一体化(后向、水平、前向)多元化(同心、水平、集团)

STP营销战略: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

市场细分:企业按照顾客需求的差异性,选用一定的标准,将某一特定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

市场细分有效性标准:可衡量性、可进入性、可盈利性、差异性

目标市场:企业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依据企业资源和经营条件所选定的、准备以相应的产品

或服务去满足其需求的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选择模式:市场集中化、选择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市场全面化)

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无差异性、差异性、集中性(影响因素:企业实力、产品同质性、市场同质性、产品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竞争对手的市场营销战略)

市场定位: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和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塑造出本企业产品与众不同的鲜明的个性或形象,并传递给目标顾客,使该产品在细分市场上占有强有力的竞争位置;产品、品牌、企业

定位步骤:识别差异化、选择差异化、传递差异化

市场营销组合:企业通过市场细分,在选定目标市场,确定市场定位以后,将可控制的产品、价格、分销、促销策略进行最佳组合,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综合地发挥作用,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市场营销目标(特点:可控性、多层次性、动态性、整体性)产品层次:核心、基础、期望、附加、潜在产品组合调整策略:扩大产品组合、缩减产品组合、产品线延伸(向下、向上、双向)产品线现代化

产品品牌策略:有无、归属、统分(统一、分类、个别、企业名称与个别品牌并用、多品牌)、延伸、重新定位

品牌设计原则:简单醒目,便于记忆;新颖别致,易于识别;富蕴内涵,利于通用;配合风俗,易于接受;符合法律法规

产品生命周期:导入期(生产批量小、价格高、费用高、销量小、竞争者观望)成长期(销量迅速增加、产品不断改进基本完善、成本销售费用下降、利润增长速度加快、竞争激烈)成熟期(销量增长缓慢、产量达到最高、成本低、利润下降、竞争激烈)衰退期(销量迅速下降、产品滞销退出市场、转向购买新产品)

基本定价方法:成本导向(成本加成、盈亏平衡、目标收益、变动成本)需求定向(感知价值、逆向)竞争导向(随行就市、密封投标)

定价策略:折扣折让(现金、数量、功能、季节、折让)差别(顾客、产品形式、地点、时间)心理(尾数、整数、小计量单位、习惯、声望)地理(原产地、统一交货、分区、基点)促销(招徕、特殊、心理折扣)产品组合(产品线、选择品、互补产品、产品束)

分销渠道:某种货物或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激动是取得这种货物或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

促销:企业通过人员推销、广告、公共关系、营业推广和口碑营销等方式,向消费者或用户传递产品信息,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以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处方药广告媒体选择:利用好医药专业媒体、以otc线带动处方线、新闻式软文宣传、充分利用医院的资源优势抢占新广告媒体

OTC广告媒体选择:电视和报纸、购买地点POP广告

广告设计原则:真实性、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合法性

6.医药市场营销论文 篇六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身的健康,因此与健康有密切关联的医药也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居民的支付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医保体系在逐步地健全,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是促使医药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医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也同样也意味着医药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一种病上百种药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何才能使自家医药企业在同行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了各大医药企业的首要难题。医药企业的盈利与否通常取决于该企业的营销能力,但是营销管理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部门,营销部门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但是,我国的医药企业很少制定营销策略,大部门企业仅仅是空设了营销这个部门。

二、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医药企业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两种。经过了一轮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成长后,中国医药企业进入了一个危机与转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医药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价格战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秩序,行业内各企业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不仅仅如此,中国的医药市场一直是以国外品牌和国内成分仿制药为主导。国外一直认为中国的很多行业都是以中国制造为主、以中国创造为辅,中国的医药行业似乎也在印证这种说法。由于新药的研发成本较高,药品的临床试验时间较长,中国的医药市场就一直被国外药物占领着。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医药产业陷入了低成本竞争常态化的低谷。其实这是医药产业必经的产业重组过程,回顾西方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与目前中国医药产业相似的身影。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北美产业以及美国医药产业的重组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点,即均是在陷入低成本竞争中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史为鉴,中国的医药也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市场的集中度将会大幅度提高,医药企业的数量会大幅度减少,较为专业化、特色化的高科技医药企业有可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权。因此,医药企业应该站在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理性的思考,积极地应对新一轮的市场竞争和洗牌重组。

三、医药营销的意义

随着医药市场的繁荣,医药企业之间竞争程度的激烈就不言而喻了。医药行业与其他传统行业不太一样,它的产品以及服务同质性很强,那就是为人们的健康服务。因此,在医药企业之间很难形成差异化的优势,这时品牌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医药营销就是通过一些营销手段,如广告、媒体传播等,结合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品牌产生推动效应,建立、维护和宣传医该药品牌,为品牌树立个性,加强大众对该品牌的认可度。大众对于医药品牌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更多的是依赖医生、专家等的专业建议和正面口碑。医药市场营销对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口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它才是决定企业盈利的根本。

四、中国医药市场营销现状

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的差距也暗示了国家人均用药水平的差距。这种差距为日后药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中国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下寻求契机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药品消费市场之一。现如今,中国的医药市场在流通渠道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药品的厂商可以直接与医院、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进行直接交易,省去了批发商和零售商等与医院对接的流程。虽然说这样提高了医药流通的效率,但这存在一些弊端。这种做法是造成医院市场和目前医院之间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这种紧张关系直接表现为医院在医药的贷款方面拖欠不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些医药企业没有做好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划,逐渐堙没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为了在医药企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各个医药企业不断地在降低药品的价格,医药企业的利润也越来越少。这种“杀敌一千自毁八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要想取得长期发展,还是要做好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在新环境下,医药企业最明智的营销手段不是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中,而是应该把客户作为中心,针对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以及影响因素做出对应的营销策略,完善医药市场营销体系。

五、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并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做好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维护价格体系。首先解决内部管理问题,不要压货,现将内部存货问题解决掉。此外,调整好销售渠道,不要无止境地向市场销售,严格控制各级销售的出货价格;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包装提高药品的客单价。打价格战的最终结果损害自身的利益,因此医药企业可以从品牌包装入手,为企业品牌设计不同以往的包装,并且不给传统的流通渠道提供货物。市场上没有流通,只要销售价格合理企业利润就有保障;做好战略合作规划。改变以往的营销策略,举办大型的培训活动、树立品牌形象、与连锁终端进行战略合作。针对消费者的心理以及影响因素,制定一些营销策略:信誉定价。消费者普遍认为价格越高质量越好,信誉较好的、已经树立好良好形象的企业可以适当将一些药品的价格定高一些;惯性定价。对于消费者较为熟悉其功能、质量的药品,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习惯,制定一个惯性价;更换产品组合策略。将产品组合中获利过大或者过小的产品去掉,更换成易获利的产品;差异定价策略。根据时间、地点和顾客购买力的差异,为消费者推荐合适的药品。比如相同的药品,不同的日期定不一样的价格。

六、结束语

7.关于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分析 篇七

关键词:医药物流,商业集群,流通经济

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在全国医药行业竞争中取得成功, 是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该市场的成功值得肯定, 但是, 该市场运营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 由该市场的运营情况展开探讨, 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应对政策, 提出有利于该市场的良好运营和长远发展建议。

一、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存在的问题

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是全国著名的药品批发市场之一, 其发展迅速, 是当地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的医药事业部销售额在过去十多年间实现连年增长, 销售额由2002年的3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50亿元, 已在全国医药商业企业单体销售排行榜上名位列第一。目前, 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的物流事业部, 每天有1500多台货运车辆发往全国, 药品进出超过20万件, 每年的物流营业收入达5亿多元, 其主要服务对象是该市场的往销药品。但是, 随之而来市场发展速度过快、发展内部不均衡、市场发展面临障碍。

1. 市场发展速度过快

(1) 管理难题

该市场日均销售达到4000多万, 每天由该市场中转的药品数量达到20万件, 并且呈现继续快速增长的势头。面临如此庞大的业务量和潜在压力, 该市场现有的管理系统难以应对, 存在着市场难以有效控制管理的风险。该市场以商品流通为主营业务, 要积极维护好往来客户关系。面临全国4000多个生产性厂家和数以万计的药品经销商、药店、医院、政府机关, 该市场管理系统, 如何能够做到及时的沟通, 维护亲密合作关系, 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现有客户, 是存在的一大难题。该市场内部, 同样面临着繁杂的业务量, 复杂的业务流程等管理问题。

(2) 硬件设施欠缺

该市场早在2008年实现一期扩建工程, 拥有现代化药品仓库60000平方米, 物流中心建筑面积18500平方米。在销售额不断攀升的情况下, 显然现有的仓库、物流中心是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的, 引起了储存难、中转难的问题。而该市场原本规划的二期、三期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 距离建设施工、完工交付遥遥无期。面临着日益增长的需求压力, 硬件能否跟上影响着市场的正常运营。

2. 市场发展内部不平衡

该市场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 不注重结构的调整, 存在着发展过程中内部不平衡的问题。该市场过于侧重医药事业方面的发展, 忽视了物流事业在市场发展的作用。根据数据表现, 医药事业部门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和物流事业部门营业收入的平稳表现相对比, 很容易发现物流事业部门的营收能力没有被表现出来。由此带来的是物流事业部门的平庸表现, 继而引发药品物流运输难, 潜在营收能力无法开发出来, 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 市场发展面临障碍

(1) 政策风险

由于国家新医改的实施, 全国各地大宗药品采购普遍实施招投标的形式, 在政府努力推进药品生产厂商到医院、采购中心直通车式的供应链, 减少流通环节, 并且一再降低药品价格。面临这些政策风险, 医药流通行业存在着经济效益流失和进行内部重组的风险。国家政策带来的风险约束着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的长远发展。

(2) 新的竞争对手

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网购成为普遍现象的当今, 传统经济已经受到影响, 尤其是流通业。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尽管之前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营业绩, 打败了许多竞争对手。但是, 面对网购这个新鲜经济事务, 如何应对互联网对面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竞争对手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有待解决。

(3) 上游厂商的压力

尽管该市场与国内4000多家药品生产厂商之前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但是随着自主营销意识的增强、厂商自身天然追逐利润意识加强, 该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能否应对这些, 影响着该市场能否继续发展。

二、改善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的对策

针对该市场运营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 提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该市场实际情况, 提出一些对策。

1. 强化市场管理

管理是流通行业的关键, 只有强化市场的管理, 才能够保障市场的长远发展。该市场应立足长远, 对市场管理进行适当调整以保证市场的行业竞争力。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加强教育, 不定期召开学习大会, 强化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推进管理人员和行业同行的沟通交流, 认清外部形势。适当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 强化市场的管理团队, 提升管理水平。根据实际制定相关奖罚制度, 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完善市场运营的软件设施, 确保市场管理高效运营。

2.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市场在高速发展过程中, 应制定准确计划, 并予以实施, 解决设施的投入跟不上该市场发展需要的问题, 以保证市场运营的稳定。均衡软硬件设施的投资比例, 使得该市场能高效有序进行。

3. 调整运营模式

在面临新医改的大背景下, 该市场应从实际出发, 制定新的竞争机制, 调整发展方案。调整内部结构, 医药和物流是该市场最重要的两大部门, 现代物流带动医药的发展, 现代医药带动物流的发展,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只有合理发展计划, 合理的分配资源, 平衡医药和物流的发展, 充分发掘两大部门在该市场潜在能量, 保证该市场长期运营的科学性发展。

为维护和拓宽往来客户,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市场从业人员和往来单位、个人建立合理适当的交流。适时举办展销交流会, 邀请全国往来客户、行业精英、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共同交流探讨行业发展问题, 能够有效的展开沟通赢得发展机会。展销会可以制定一定优惠政策, 推进销售, 同客户保持良好互动。市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对药品市场的信息优势, 适当兼并上游生产企业, 逐渐摆脱传统经营中, 依赖上游生产企业的情况, 走出自产自销的模式来, 成为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4. 引入O2O模式

引入O2O模式做好电子商务, 以应对新的市场竞争中的对手。与一般的网购不同, 药品经营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 该市场完全可以借助自身优势, 将电子商务作为发展优势。该市场应完善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做好往来客户的服务工作, 完善在线交易的全过程。该市场可以适当引入新业务, 利用自身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资源, 建立起网络药品零售营销的新途径, 依托自身便捷的物流体系, 将网购顺利推进, 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O2O线上和线下的有机搭配, 能够共同推动该市场的行业竞争力。

三、对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发展建议

太和县现代医药物流市场立足于全国医药批发流通行业, 在面临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行业发展转型之际, 为了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 提出以下建议:

1. 发挥集群效应

该市场的成功, 原因在于医药和物流的有机结合, 医药带动物流发展, 物流带动医药发展。该市场两大部门的集聚, 可以形成商业集群效应。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环境, 该市场应当强化物流事业发展, 完善内部结构, 发挥商业集群效应。拥有完备的物流体系, 为医药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物流同医药共成长。促进太和县医药物流市场物流和医药联营, 逐渐强化商业集群, 发挥集群效应。医药和物流的有机结合, 有效的降低市场运营成本;逐步打造地域经济特色实现商业区位品牌效应;共建商业价值观, 密切合作, 实现1+1>2的组合效应;可以带动相关第二、三产业, 实现关联效应。

2.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

商品流通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与发展的根本基础,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太和县并不是主要的生产药品的基地, 却成为了著名的全国药品集散地, 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医药物流市场。该市场的形成是流通经济领域的成功案例, 作为支撑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两大产业, 制造业和流通业。近年来的数据显示, 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过多, 非常经典的例子是物流的“最后一公里”价格翻番, 物流成本占GDP的18%。因此, 建议该市场立足商品流通行业, 面向全国经营, 控制物流成本, 力求将物流费用占药品成交金额的3%左右, 适当低于同行业水平。同时, 建立现代物流管理平台, 完善的药品物流配送机制, 通过物流销售一体化, 减少中间环节, 大力发挥供应链物流和发展功能性物流, 减少物流成本, 使得现代医药物流紧密一体, 相互促进, 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物流一体化、现代化、网络化。此外, 还需整合周边县市物流市场资源, 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补充货源, 打造成为药品运输为主, 其他商品流通为补充的全国性物流平台。整合该市场在全国投放的物流资源, 发展返程物流线路, 促进物流收益。

参考文献

[1]丁心基, 武云亮.商业集群的效应及其发展趋势[J].技术经济.2004. (05)

8.把握非洲医药市场的巨大商机 篇八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的叠加,非洲尚属于全球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之一,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撒哈拉以南非洲大约6亿人口中有2250万人感染上了艾滋病,每年有300万人死于疟疾。据不完全统计,非洲人口数量约9亿,占世界人口的12%左右,但每年的药品消费约100多亿美元,仅为全球的1%,且非洲大多数药品依赖进口,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医药市场。

近期,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医保商会)率领的包括商务部外贸司官员、国家药监局官员和30多家医药企业70多人组成的一个庞大的访问团即将前往非洲。医保商会期望能够通过非洲之行,宣传我国在医药领域取得的成就及良好的医疗和制药水平,树立我国医药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帮助企业开拓非洲市场,促进中非医药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非洲步入飞速上升期

2001~2008年期间,非洲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年均增长率高达5.6%。尽管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非洲2009年增长率陡降至2.5%,但还是避免了经济衰退,高于同期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据非洲发展银行预测,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非洲2010年的实际GDP增长可达4.5%,2011年将达到5.2%。尽管这种增长率低于危机前的水平,但非洲经济的复苏有着广泛的基础,有超过15个国家预计,2010年的增长率将在5%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贸易快速增长,2000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8年,中国同非洲的贸易额达到了1068亿美元,创造了历史的新高。2009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中非贸易额虽然同比下降了15.7%,但仍然高达910.7亿美元。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非贸易总额同比大大增加,全年有望再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中非良好的贸易关系,促进了中非贸易的进一步腾飞。2009年,在大连举行的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上,尼日利亚央行副行长Alade表示,“中国在非洲整体影响力在上升”,他认为,“非洲希望的东西是贸易,他们对此的依赖度非常高”。非洲同中国的关系是互利的,中国为非洲带来了经济领域各方面的投资,非洲认为中国的影响力是有益的。

自7月1日起,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刚果(金)、莫桑比克等26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签署相关换文,上述国家60%的产品开始享受对华出口免税待遇。零关税待遇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降低企业进口成本,拓宽我国进口渠道,丰富我国市场,同时也为中非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巨大的药品商机有待发掘

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非洲人口数量约9亿,占世界人口的12%左右,但每年的药品消费达100多亿美元,仅为全球的1%。另外,全球70%的艾滋病患者为非洲人,非洲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数量超过2600万;46个国家中有42个疟疾流行,全球疟疾病例中90%位于非洲;每年新发240万个结核病例,因结核病例死亡的人数达54万之多。

多数非洲国家人均医疗支出水平较低,医疗卫生事业水平亟待提高。非洲的医药业体制呈城市和乡村二元化态势发展,现代医疗手段与传统草药医术并存,以现代医学为主导。许多国家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但医药工业基础较薄弱,医疗卫生设施不健全,除了南非和埃及等少数国家的医药工业基础较好外,其他非洲国家生产的药品主要是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等普通药物,剂型较为单一。当地工业缺乏配套条件,制造药品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等均依赖进口。但是,目前,不少非洲国家已经在加大医疗卫生领域投资,药品支出日益增加。因此,对我国医药企业而言,这里蕴藏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国外药品进入非洲有以下三条渠道:

一是国际组织采购。由联合国基金、国际红十字会、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国际组织通过一些基金免费向非洲困难地区提供药品,免费药品主要是针对艾滋病、疟疾、结核和禽流感四类疾病的。

二是国际组织将一部分全球资金和募集款分给非洲各国家,非洲国家公立医院实行政府采购。目前,国际组织采购参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每年发布的各类疾病推荐用药以及推荐供应商采购目录。

三是私营市场,包括药店、药房、私立医院和诊所。外国药品要进入非洲的私营市场,需获得各国政府部门的审批,具体到各个国家情况各异。

中非医药贸易基础坚实

在医药贸易方面,从2001年开始,中非几乎保持了年均20%的增长速度,2001年的中非医药贸易额仅为1.99亿美元,但到2009年,已经达到了11.4亿美元。其中,11.4亿美元的贸易中,有11亿是我国对非洲医药产品的出口。

我国对非洲出口的各种医药产品比较稳定,以2009年为例,中药类占比3.26%,西药类占62.9%,医疗器械类占33.91%。其中,我国对非洲出口以原料药为主,制剂出口日益加大,抗生素和抗感染类占主导,生化药增长较为迅速,肝素类2009年同比增加了668.98%。另外,我国医疗器械对非洲出口额有较大增长,2009年上升到3.73亿美元,一次性耗材、医用辅料和医院诊断与治疗用品占主导,连续10年占器械类出口的85%左右。

随着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医药消费也将逐渐增加,我国企业可以利用累积多年的经验和成熟的生产技术,在非洲国家投资办厂,生产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或与非洲国家的医药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比如生产保健品等。

进一步发掘非洲医药市场

目前,非洲的绝大部分药品来自西方国家,如美、英、德、法和意等国家,日本和印度的药品在早些年也相继进入非洲市场。我国医药没有进入非洲医药市场的主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非洲历史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影响,药品市场长期被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以致形成不同的医疗体系;另一方面,中国医药出口企业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出口企业销往非洲的产品档次不高,在质量产品包装和说明书等方面控制不严。有的企业对产品的剂型、颜色等未作深入调研,以致产品不符合非洲民众的使用习惯,不能得到认可等。因此,我国企业现在需要做的是积极树立中国医药产品的良好形象,努力开发非洲市场上需要的产品,并找到进人主流消费群体的渠道。

在非洲,要获得非洲国家政府的大额订单,必须设法先进入联合国的推荐用药目录,并取得推荐供应商资格。此外,在非洲国家搭建药品销售网络也是捷径之一。目前,中国开拓非洲市场的先行者之一的天津天士力已经建立了部分销售网络,国内的医药企业可以通过这个销售渠道进一步打开非洲市场。

上一篇:经典的升学祝福下一篇: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