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2024-10-21

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精选10篇)

1.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一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 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发委数据, 在全球范围内,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每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中, 有65%~80%是采用跨国并购的方式, 而从1991年至2001年外资并购在中国每年平均只有12亿美元, 占全国吸收FDI的3.4%, 因此跨国并购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现阶段,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仅只是一种开放政策和发展战略, 而且还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参与全球劳动分工的一种重要手段。

FDI的流入将会对东道国在资本集聚、产业结构、技术扩散和制度变迁等方面产生影响。首先, FDI作为一种投资形式, 可能会对一国的国内投资或是资本积累产生正面的刺激效应, 也有可能产业一定的挤出效应, 这要看FDI流入的领域是否存在国内企业以及国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水平 (Manuel R. Agosin & Roberto Machado, 2005) 。其次,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水平之间存在一种曲线型的关系, 利用外资有助于本国企业获得外商企业的技术溢出, 但是一旦引进外资超过一定限度, 这种溢出水平就有可能下降 (Chengqi Wang & L i Yu, 2007) 。外资并购作为FDI的一种主要形式, 它可以使东道国的产业实现升级以及使经济制度不断完善, 当并购发生在一国的比较优势产业, 通过与当地企业建立纵向联系, 有利于技术溢出。

当然, 在看到跨国并购的积极一面的同时, 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并购投资对我国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利用得好, 对我国解决包括国有企业改制在内的众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作用;利用不好, 反过来就会对我国产业安全和民族产业的健康成长以及创新型社会的建立形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在前人对跨国并购研究的基础上, 针对跨国并购在我国的新发展, 在全面剖析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产生的正面及负面效应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案例, 从微观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跨国并购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途径

跨国并购主要通过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对东道国经济产生影响。正面效应主要有:管理协同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财务协同效应。负面效应主要有:品牌挤出效应、行业垄断隐患。

(一) 管理协同效应

跨国公司进行跨国并购活动中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 也即1+1>2。而跨国并购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管理的协同效应产生。管理协同效应是指, A和B两个企业, A的管理水平高于B, A企业并购B企业后, B的管理水平会提高到A的水平。管理协同效应的发挥同并购企业吸收管理技术的能力及其与跨国公司管理水平的差距有很大联系。B企业的管理水平很低且吸收管理技术的能力很差, A企业就有很大的动力通过将B企业做亏做空, 然后完全收购B企业, 使其成为A在东道国中的全资子公司, 完成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独资化步伐, 管理协同效应也就无从发挥。如果B企业的管理水平与A企业的差距不是很大, 且吸收管理技术的能力较强, A企业为了获得并购的协同效应, 其技术溢出水平就会明显提高, 使B企业的管理水平达到A企业的水平。

(二) 规模经济效应

跨国公司的横向并购会产生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通过扩大规模可以提高专业生产能力以及资本的有效利用率, 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企业的赢利水平。企业通过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 跨国公司和并购企业都是规模经济的受益者。

(三) 财务协同效应

财务协同效应对跨国公司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税收优惠及亏损抵税方面, 对东道国企业主要体现在外资的注入使得企业的股价出现有利的波动。外资的注入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 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有利于上市公司现金流量的健康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正面效应。

(四) 品牌挤出效应

品牌是识别企业的标志。跨国公司为了占领东道国市场, 树立自己的品牌, 在并购过程中要求并购企业限制使用或取消原有品牌, 更换新的品牌, 或者在并购实现之后, 跨国公司凭借其强大的品牌优势挤占并购企业品牌的发展空间, 使并购企业的品牌发展举步维艰, 最终在市场上销声匿迹。品牌挤出效应使并购企业丧失原有品牌优势, 成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贴牌加工基地, 仅仅获得加工利润, 国际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

(五) 行业垄断隐患

跨国公司通过并购东道国行业龙头企业, 加快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独资化步伐, 形成垄断趋势, 对东道国的产业安全带来隐患。一旦东道国出现金融危机或是政治动荡, 跨国公司就有可能从东道国撤资, 东道国的产业将面临崩溃, 经济将受到极大的震荡, 甚至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些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对跨国并购也有严格的股权限制, 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出台了《反托拉斯法》。我国台湾地区规定, 单个外资在并购企业中的股份不能超过15%, 所有外资占并购企业的总股份不能超过30%。德国《公司法》规定外资收购德国公司25%的股份或取得表决权时, 必须通知联邦卡特尔局, 当这种收购产生并加强市场控制地位时, 这种收购将被禁止。韩国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案例分析

本文选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外资跨国并购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期望从微观角度出发对跨国并购给东道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得出分析结论。

(一) 案例描述

上海轮胎橡胶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上海轮胎橡胶公司”) 是国内知名的轮胎制造、轮胎研究、轮胎出口的综合性大型企业, 旗下拥有“双钱”和“回力”两大民族品牌。2001年3月24日, 上海轮胎橡胶公司与米其林集团双方共同投资2亿美金组建成立上海米其林回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由米其林集团控股70%, 上海轮胎橡胶公司持股30%。新公司成立后, 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将其下属乘用轮胎厂、上海钢丝厂泰和路工厂及轮胎研究所的部分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 出售给该合资公司, 售价为人民币9.7亿元。米其林集团首先通过建立合资公司, 然后通过合资公司反向收购上海轮胎橡胶公司的部分资产, 完成了此次跨国并购。

(二) 案例分析

通过比较并购前后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在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出现的变化情况, 分析并购对上海轮胎橡胶公司的影响, 为了避免行业因素的干扰, 本文将上海轮胎橡胶公司与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对照分析。

1.盈利能力分析

毛利率=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它是反映企业主营业务活动获利能力的指标, 体现了企业的获利空间和基础。该比率指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如图1所示, 并购发生后, 上海轮胎橡胶公司的毛利率出现了较大的提高, 到2003年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 而行业平均值在此期间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并购使得上海轮胎橡胶公司的主营业务更加突出, 在米其林公司的技术支持下, 公司的研发能力有所提高, 尤其是从米其林获得的子午线轮胎生产技术, 大大提高了公司技术实力, 使公司的“双钱”牌轮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2.经营能力分析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2/ (固定资产净值+上期固定资产净值) 。它是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周转情况, 从而衡量固定资产利用效率的一项指标。

如图2所示, 并购发生后, 公司的运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行业值由于在2001年之前一直处于下降状态, 在2001年基本上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这主要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所导致的。而上海轮胎橡胶公司在2001年通过出售部分固定资产与外资进行合作的方式, 一方面减少了固定资产, 另一方面提高了盈利能力, 最后导致了公司的经营能力出现较大的提高。

3.偿债能力分析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它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债务的能力。

如图3所示, 并购发生后, 公司的流动比率出现了一定的波动, 但总体趋势有所上升, 而行业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并购的发生, 企业获得了大量的现金流入, 增加了企业的流动资产。这种变动说明公司在短期内偿债能力有所提高, 有利于公司现金流量的健康发展。

四、结论

通过上述理论和案例分析, 可以看出跨国并购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外资的跨国并购在现阶段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 这主要得益于跨国公司通过管理协同、财务协同以及规模经济的溢出效应, 并且在短期内, 并购能够增加企业的现金流量, 提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有利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健康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外资在中国必将兴起新的并购热潮。作为东道国企业, 要做好准备, 积极应对跨国并购浪潮, 通过与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把跨国并购可能给我国经济安全带来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 尽量争取获得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 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 2004, (1) :3-10.

[2]Manuel·R·Agosin&Roberto Machado.Foreign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Doesit Crowdin Domestic Invest-ment?[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June2005, Vol.33, No.2:149-162.

[3]Chengqi Wang and Li Yu.Do spillover benefits grow with rising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the case of China[J].Applied Economics, 2007, 39:397-405.

[4]Brian Portelli&Pajneesh Narula.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rough Acquisitions andImplicationsfor Technological Up-grading:Case EvidencefromTanzania[J].The European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2006, 18 (1) :59-85.

2.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二

关键词:跨国公司负面影响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资的进入限制逐渐放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迅猛。大量外资的注入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同样不应忽视的是,跨国公司在增加对中国投资的同时,也有意识地加强对输出中国的技术控制,严格控制企业自身的高新技术,对中国企业只提供已经相对过时的生产技术,以此来保证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同时通过更加优越的条件加强对中国高科技人才的掠夺,从而给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

1 影响企业资金运营

1979年到1991年我国利用外资数量不多,每年不过大约20-30亿元。从1992年起我国利用外资数量才有了大幅度增长,1998年已经达到了455亿美元。2012年1月至12月,中国批准的最新一批外商投资企业数量总共24925家,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大约为1117.2亿美元。12月份,中国新批准成立外商投资企业2422家,而利用外资金额117.0亿美元,(并未包含保险、银行、证券相关领域数据)。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外资投资的重点地区,大量国际资金的涌入,为中国企业自身建设提供了资本支持,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出口贸易打下了基础。

但是另一方面,必须承认大量合资企业的出现使得我国国内经济成分更加复杂,庞大外资的涌进势必对我国原有资金运行模式和机制产生影响和冲击。同时,由于国际政治局势风雨变幻,外商投资具有极大不确定性,一旦遇到一些风吹草动,外资有可能大量撤出,这势必影响相关企业和行业,对于那些外资占据重要位置的合资经济的中方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此外市场主体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金融系统、金融机构,就如同整个国家经济的大脑中枢一样,控制着整个经济机体。但是,中国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各种经济市场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金融系统更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随着中国资本管制日渐宽松,尤其是中国开放金融市场投资,国际热钱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通货膨胀日渐加剧,严重威胁中国金融市场安全。所以能否严格控制国际不良资本的流入,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影响资源储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这一环境而独立发展,发展对外贸易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如何增加出口、扩大对外贸易是每一个国家面临的课题。正如国家综合国力之争实质是高素质人才之争,一个国家要大力发展其出口贸易,就必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储备。国外跨国公司之所以能够长期在行业内处于领导地位,就是因为其吸纳、储存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目前看来,短时期内,跨国公司对人才的“虹吸现象”还不能改变。它们吸引了中国大量的人才,特别是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和海外留学人员,造成了大批的出口行业精英和专业人才的流失。中国本来教育就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出口行业人才储备不足,现阶段又是经济快速发展急需人才之时,这种人才流失现象的长期存在如不能得到改观,将从根本上危及中国的经济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加工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但是由于技术实力不足,大量的关键资源被低价加工甚至不加工就出卖给外商,从而形成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往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跨国公司本身就具有雄厚的实力,在资金、技术、渠道、人才、管理经验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中国国内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地位。长期以来跨国公司的市场垄断性优势和对经济资源的廉价掠夺给中国国内企业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例如,有着“工业维生素”美称的稀土,在科技进步和应用科技的不断突破条件下,愈发彰显出其难以估量的价值。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国的稀土储量为世界第一,不仅如此,相应的稀土出口总量和生产规模统计中均为世界第一,由于稀土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国际市场便产生了对稀土的巨大需求的刺激。于是,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国内出现了大批乱采滥挖稀土的民间小作坊,短时间内貌似相关产业的出口量得到了增加,实际上是竭泽而渔,造成了稀土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损耗。目前中国国内的稀土可开采储量已经从10多年之前的占世界总量的80%多下降到了现如今的52%左右。长此以往,中国国内的稀土比重会继续下降,而国民经济对稀土的需求会更加旺盛,当稀土资源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时,我们只能依赖于国际进口,相关的国内企业便会遇到生存危机,更谈不上生产高品质产品抢占国际市场了。相同的例子已经在石油行业得到印证。所幸的是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现象,并逐步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但不可否认,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出口过程中,跨国公司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滋生腐败、影响贸易环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获得了较为充足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但是若使得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经济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自由主义市场国家经济制度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的“跨越”特征,国家的干预

和调控并不能如想象般作用于公司。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缺乏本国公司的“主体”意识,在国家利益与公司利益之间一般会选择后者,有时甚至会钻法律空子,在经济犯罪的边缘游走。特别是在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手握审批大权的政府官员,极易成为跨国公司“公关”的对象,以引进外资之名、行损害国家利益之事。一家咨询公司近年来收集并提供了一些数据资料,据其统计,在近十年调查的有关中国的五十万件经济腐败案件之中,其中百分之六十四都与国外跨国公司、外国资本有关。跨国公司涉入的中国政府官员腐败案件日益增加,其中IBM、沃尔玛、力拓、西门子等众多世界知名的国际跨国公司都有涉及。大量跨国公司行贿事件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国家资源、出口产品被迫以极低价格出卖给国外商家,从而严重损害了中国相关出口行业的经济利益。

大型国际跨国公司对其本国的政治经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为了保护其公司在全球市场的经济利益,会运用自身的影响力来干扰所在国家政府的调控行为,以打击其竞争对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壁垒数量急剧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各种形式层出不穷。大量存在的贸易壁垒,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恶化了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导致出口量的减少。此外,国际跨国公司为了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打击中国对手,还会通过影响本国政府制造贸易摩擦。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整个2012年度中国的出口产品一共遭遇到总计为72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涉案的金额来看,都较2011年有了明显的上升。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的前三个季度中,中国的出口行业受到来自国外的贸易救济调查已达到55起,资金总额达到243亿美元,相对而言增长了将近8倍。诸如,2012年,韩国国家财政部发表通告,继续增加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新加坡的醋酸乙酯产品增加征收反倾销税3年,以此来保证本地生产商的利益;2012年3月28日,加拿大的国际贸易法庭发出公告,对产自于中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自行车产品进行反倾销的日落复审调查。这些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都与跨国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贸易壁垒的大量增加无疑给我国进出口贸易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局。

4 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推进,与跨国公司打交道,并利用其资金、技术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这是现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国策的必然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基于地缘政治和商业利润的考虑,跨国公司会带来资金、资源以及贸易方面的负面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负面影响有时可能会危及我国的经济安全和贸易环境。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发挥跨国公司资金、技术等的优势,减少、遏制其负面影响,是目前我国对外贸易以及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顾磊.跨国公司在海外扩张模式解读[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03期.

[2]程艳.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年4月.

[3]步维力,邹成萍.跨国公司与发展中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J],中国外资,2012年3月上总第260期.

[4]姚远.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的关系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2期,2011年3月.

3.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三

分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现状及对我国的影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投资,除了少数公司因为我国限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我国投资外,几乎都在我国进行了投资。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全面开放后,外商投资的幅度将越来越大。其中尤以世界500强为典型代表,本文着重分析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截至2003年低,投资我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中,无论是从项目数量看,还是从投资规模和外方实际投资额看,日本跨国公司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从项目数量看,500强中的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838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71%;500强中的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220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18%;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企业有10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9%;其他国家在我国投资的企业很少,只有29家,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企业总数的2%。从投资规模看,日本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169.30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56%;美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5.22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1%;欧盟公司在我国投资的规模为61.83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20%;其他国家在我国的投资规模较小,只有9.36亿美元,占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规模的3%。

各行业跨国公司都看好中国市场,其投资的产业分布表现为: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发展迅速。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产业分布

截至2003年底,500强投资总额在我国的产业分布情况主要是:第二产业占83.67%,第三产业占15.84%。与大多在华投资的外资相同,工业是跨国公司投资的主要行业。农业,交通等基础行业,由于资金投入大,投资利益率低,资金回收慢等原因,所以所占比重不大。

从投资企业数看,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比重为73.78%,占有绝对优势。在第三产业中,500强企业的投资则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业上,比例为10.79%。可以预期随着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开放,投资也将不断增加。

世界500强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

从行业的角度来说,截至2003年底,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项目数达900个,占到所有投资项目总数的75%左右,其次是社会服务业,投资数为128个,占总体的10%左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也分别有58和49的投资项目数,而其他的诸如农林牧渔业,房地产业,采掘业等则呈个位数分布。

500强投资行业集中在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所以成为投资重点,是因为他们经营范围广,比传统产业风险小,投资回收期短,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深入,高新技术领域中的跨国公司竞争将更加激烈,跨国公司只有具备超前意识,输出较先进的技术成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投资大多数集中在那些集中度和规模效应较高的行业里,按照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根据技术水平划分行业的标准,截止2004年底,在统计的1204家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属于低技术行业的有217家,属于中等技术行业的有684家,高技术行业的有303家。

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数额大幅增加。跨国公司投资规模大,技术层次高,管理水平先进,具有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绝对优势。为了开发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一般愿意把资金投向我国急需发展的基础工业和新兴工业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外商直接投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分布格局,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具有积极的促进效应。

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

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跨国公司在华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行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我国空白的技术。跨国公司投资较多集中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从而直接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我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以下几个特点:

降低产业技术研发的风险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将大大降低技术进步的风险。以前我国企业通过技术贸易方式引进的技术,往往由于资金供应不配套,忽视市场的开发,缺乏成熟的商业策略,成本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原因,使许多技术引进项目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而由跨国公司投资引进的技术,随着技术的转移与其相关的资金供应,市场开拓和相应的商业计划、管理知识,都会随之整体进入,引进的技术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企业技术水平提升速度明显提高跨国公司在刚刚进入我国市场时,出于对我国市场的需求和国内配套技术及技术人才的情况缺乏了解,所提供的技术和产品往往是试探性的。这些技术和产品可能仅仅是相对于我国的先进水平,并不是跨国公司所拥有的最先进技术或比较先进的技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特别是取得较好的经营业绩后,多数企业都再次或者多次引进更先进的技术,甚至是最先进的技术。以摩托罗拉公司为例,刚进入我国市场时,产品和技术水平都不是最先进的,经过不断增加投资和滚动式引进技术,到2002年底,摩托罗拉在中国的实际投资额已达34亿美元,在中国的销售额2000年高达40亿美元,占全公司全球总收入的10.6%。现在摩托罗拉经验将部分本行业世界高精尖技术引入我国,在我国生产的手机的技术水平,已经等于或高于在美国的产品。

研发投资多且有增加趋势跨国公司到我国投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在华设立R&D机构。跨国公司作为先进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主体,我国广泛开展与其合作是获取技术、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渠道。自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在北京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讯电信发展研究中心以来,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R&D机构的发展趋势日益迅猛。统计数据显示,到2002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至少设立了96家规模较大的R&D机构。这96家跨国公司的R&D机构主要设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其中北京有49家、上海27家、广东(广州、深圳)7家、江苏(南京、苏州)6家;西部的城市包括西安3家、成都1家。这96家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从事IT行业(计算机、通讯、电讯)的为70家,占总数的72.9%;其次为精细化工8家(占8.3%)、生物医药8家(占8.3%)、汽车7家(占7.3%)。跨国公司在华R&D机构的研究领域主要以IT业为主,而IT业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这会极大地促进中国的技术进步。上述分析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使用的技术不仅普遍高于我国同类企业的水平,而且有相当比例的跨国公司使用母公司的先进技术,填补了我国的技术空白,进而促进了我国的产业技术进步。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由于跨国公司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无法脱离其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要有效地运转,必定要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它们来华投资,为了使其技术、设备能够有效运转和经营方针能有效贯彻,就必须在我国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

在母公司或海外培训基地进行培训。通过这种培训,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经营理念,技术要求,管理特点,营销方式等被它们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才所了解和掌握,开阔了其眼界。

在企业内部对员工进行多层次、针对性较强的培训。跨国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信念是,公司的竞争优势需要全体员工的行为才能体现出来,无法脱离其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体现在设备和技术上。因此所有的管理理念,专有知识和诀窍都向子公司传递,这些跨国公司对员工培训的内容丰富而实用,培训工作的效率很高,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的方式及教材。提升我国产业结构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商在我国重点投资的行业主要是服装、鞋类、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皮革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没有明显的带动作用。90年代初期以后,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大多数进入我国产业结构中急需提升和大力发展的产业。从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行业来看,其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均要高于一般外商直接投资。有数据显示,500强在纺织及服装,食品及饮料行业中的投资项目数虽然较多,所占比重分别为9%和8%,但投资规模所占比重分别仅仅只有2%和4%。相反,他们投资在电子及通信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非金属矿物领域的项目虽然分别只占10%,9%和2%,但其投资规模却分别占到20%,14%和4%。总之,由于技术先进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对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过程中,不仅能促进一些技术,资金密集行业的发展,而且推动着这些行业内部产品结构的升级。

优化我国产业的组织结构

跨国公司投资优化我国产业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投资提高和加强了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和联系。跨国公司投资将会带动其海外配套商来华投资,从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大型跨国公司多数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各地有多家技术水平相当,产品质量符合要求的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前来我国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当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的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一些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发挥了显着作用。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产生行业垄断现象

据统计,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占全行业30%的有133个,占50%的则有57个。跨国公司全面系统地进入中国市场,极大地挤压了中国原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市场生存空间。与以上现象伴生而来的是中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遇到了困难。在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中,中方难以接触其核心技术,使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有所下降。以上的现象均是与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有关。因此加强自身,增强实力,这是改变外商投资负面影响的可行切入点。

外方控制核心技术以至产品增值率低

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几乎垄断了全世界大约8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当代主要科技成果的主要拥有者。吸引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前来投资,有利于贯彻用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战略,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但是,用市场换技术客观上难度很大,一是世界跨国公司企业技术转移的内部化倾向严重。这些企业往往垄断技术,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输出,而是把低技术工序向外转移。二是生产的高度自动化从装备上保证了其核心技术不扩散,以致出现产品高科技,劳动简单化的现象。三是消化吸引新技术及其装备的人才相对缺乏。不过在市场竞争规律的制约下,世界跨国公司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所采用的技术仍是比较先进的。

产业结构新的不合理变化生成新的结构性矛盾

至今,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重点仍是制造业领域,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早已形成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支柱,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应是第三产业,但跨国公司出于诸多考虑而常常选择投资制造业,而非别的行业,这有可能造成我国的产业结构畸形,产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产业结构战略更无从实施。此外,由于绝大多数跨国公司不向中国转让先进技术,所以所谓“世界工厂”只是“世界加工厂”。外资的进入并未直接地带动我国自主研发能力。

利用跨国公司投资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具体措施

20多年利用外商投资的实践经验,特别是近些年来外国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的实践经验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跨国公司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吸引跨国公司前来投资,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我国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正面效应,防止其负面效应,全面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此,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促使我国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生产基地

这就需要从制度和投资环境入手,进一步优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环境,努力保持中国作为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这一地位。在产业选择上,除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在通信技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外,还应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目录,使跨国公司尽可能在诸如石油,天然气开发,汽车制造业,运输业,零售业以及会计,审计等领域开展投资,以确保我国经济在行业上能够平衡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大力培养高新技术领域中的优秀人才,努力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国,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吸引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开展。

积极引导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转变

首先要鼓励跨国公司在华的并购重组。当今跨国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中的一种潮流,顺应这一潮流,我们也应当适当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特别要鼓励跨国公司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并购,使国有资产从一些低效率的部门中退出,提高国有资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但也必须注重防止新的垄断的形成,保持市场的有效竞争结构。

其次要扩大我国服务业对外资开放的领域。服务业是我国加入WTO后着重培养并需要开放的行业。我国在投资上准入的领域是电信、金融、商品流通等发达国家占较大市场和竞争优势而中国政策管制与保护比较严的部门。从实际来看,我国在这些行业不具优势,但这些行业的开放潜力还是很大的。当然,上述领域特别是金融业的敏感性,对其开放既要积极还有慎重,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积极谨慎地扩大上述行业的对外开放。

发展国内配套企业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升级

4.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四

【摘要】我国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突飞猛击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我国已经逐渐走向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但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至今仍处于逐渐复苏的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保证本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就要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探索在国际经济贸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国家经济;影响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世界经济也向着多元化、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向着贸易环境的自由化、紧密化发展。

5.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五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民稳则天下稳。农业强,则天下强。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了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负担沉重”为核心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客观现实已经要求我们必须拿出切实有效的、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对经济的影响

“三农问题”的经济影响。中国有九亿农民,农村地区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2002年9月24日,《2002年下半年主要商品供求情况分析报告》对600种主要商品的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种商品将供过于求,占总数的88%,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仅占12%,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调查显示,农业生产资料全部供过于求,农副土特产品有73.5%供过于求,工业产品有90.3%供过于求。因此,中国经济需要扩大市场,扩大消费需求。实际上,自从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买方社会,社会需求严重不足。国家不得不采取各种政府措施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对于大中城市来说,这些供大于求的大部分商品已经饱和。而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状态,农民出现增收困难,使得农村消费处于很低的水平,农村人口的人均消费是城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而消费额仅为全国消费总额的39.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直接导致了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不景气。中国有9亿农民,2.1亿多家庭,任何商品的家庭普及率只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多万台件的商品需求量。1998年,仅仅9%的农村居民有冰箱,23%有洗衣机,33%有彩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假如使农村家用电器的普及率与目前的城市相同,中国的家电产业还有至少10多年的高增长。而现实的情况是,不仅象汽车、电话、大屏幕彩电、电脑、热水器等耐用品与大部分农民无缘,就是许多城市居民习以为常的日常消费品如牛奶、面包、许多副食品等,也是农民可望而不可及的。这些产品在城市中,已经很难再开拓大的市场,所以要维持这些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据统计,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消费需求,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的消费投资。但是,消费需求来源于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的增长,拉动消费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实际上可以带动牵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农民太多,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落后的主要标志,另一方面,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其关键就是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如果把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提高到城市水平,将会创造出巨大的市场,不仅会解决目前的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是加快城市化进程

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我国劳动力总量来看,农村大约剩余的2到3亿劳动力在农村本身已经无法消化,只有转移到城市来就业。首先,从世界范围来看,农业一直就是一个弱质产业,是一个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低的行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比其他产业部门相对落后,因此,许多国家一直就给予农业以优厚的产业政策,象欧盟、日本、美国等每年都要对农业进行相当的补贴。随着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值中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应当不断的减少。世界上发达的国家,除了那些地广人稀,依靠高效农业出口为生的国家,农业人口都少于10,而我国土地紧张,却有60多的人生活在农村,这势必造成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过剩。按照今天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中国农业只需1.3亿劳动力就够了(仍占到人口的10),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其次,从我国农业生产总量看。我国各种农产品国内市场实际上已经饱和,价格也不可能再有太大的上升空间。因为生产成本过高,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所以我国的种植业没有多大的比较优势,依靠农产品出口,不会高的经济效益。另外,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来看,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占有土地,很难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一家一户进行的调整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受运输、市场信息等条件的制约,不会产生真正的市场效益。另外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极端可能就是政府行政命令而推行的、同样是没有任何效益,反而给农民带来巨大损失的“形象工程”.最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农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农业市场的冲击。原先依靠农业种植而生活的农民,因为农产品无法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无法竞争,收益必将更加减少。因此,如果不跳出农村来看三农问题,已经无法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城市化是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从1980

-1995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80年代中前期,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在农业上有了自主决定权和选择权,农村经济取得巨大发展,带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90年代上半期,农民开始可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则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增长趋缓和乡镇企业的萎缩,特别是体制政策上的变化,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增加,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政府把解决本地下岗失业作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规定,城市化的进程明显放慢。实际上这个时候,中国开始出现内需严重不足,大量商品过剩的现象。而面对广大的农村,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刺激措施,都无法来启动所谓“巨大潜在的”的消费市场。

事实已经证明,城市化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收入增加。例如,在广东,农民工维持了珠三角的繁荣,同时还维持了他们家乡的农村政府的税费收入。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最先放开城镇户籍管制和就业限制,给浙江的经济带来了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发展态势。从1995-1999年浙江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了7.48个百分点,而同时期全国城市化平均只提高了1.85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直接务农的劳动力已经不到农村劳动力的40.浙江的农民收入迅速增长(31.3),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28.3)。1995年,外出民工民汇款占四川省GDP的7%.据估计,全国范围内的外出打工的民工的汇款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为240亿美元。因此,加速城市化是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在中国现实情况下,城市化的含义不仅限于让农民进城这一个层面上,它的内涵应当是让农民享有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基本国民待遇,改变目前的城乡两种政策体制安排的局面。至少应当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取消包括户籍限制在内的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给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改革现有的农村政策,给留在农村的农民以公平的国民待遇。

让农民进城,减少农民的数量。在目前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局限于农村已经不能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必须大力推进城市化,通过城市化来吸收农民。应当从改革现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入手,采取以下措施:

1、应当取消农民进城的各种限制和收费。“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也大大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现实中的问题是因为长期实行的“二元户籍政策”而导致的农民在城市中的定居成本太高,民工的基本权利不能得以保障。目前,农民离开农村至少要办五证:身份证、未婚证、计生证、毕业证、待业证,每个证都要交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此外,还要交纳计划生育季度妇检保证金和公粮水费、三体五统保证金,这些收费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元。因此,农民在离开农村,还没有到城里挣到一分钱的时候,就要付出可能一年都难以挣回的费用。而这决不是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所能解释的。到了城里,还要交纳各种办证费:暂住证、健康证、就业管理费、治安保护费,有的打工企业还要收取打工保证金。这些证办好,又要付出成百上千元不等。即使这些证都办齐全了,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够安安心心的在城里打工。每到五一,国庆,城市还要清理流动人口,这是民工最害怕的日子,收容部门有权随便把他们抓起来遣送回家,不但自己掏路费,还要交五六百元的所谓收容费。此外,进城的农民工还要面临着子女教育、夫妻两地分居等生活问题。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是广大进城民工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改变城乡二元户籍政策成为当前改革的一个重点。

2、依法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进城的民工的合法权益不能受到保护是当前一个重要的问题。首先是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大量的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的发生已经带来的严重的影响。据统计春节前北京的抢劫偷窃案件中有三分之一是和农民工没有按时拿到工资有关。其次,是大量民工的劳动环境还缺乏起码的、必要的劳动保护,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的因为缺乏劳动保护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最后,应当采取措施保证让民工在城市生活不再受到来自城市人心理上的歧视,获得平等的人格权。因此,公民基本权益的起码保障是农民工最紧迫要解决的问题。

6.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六

1.1 跨国公司通过不同品牌定位策略排挤中方名品牌和民族品牌

(1)基于抢占我国品牌市场份额的挤出式并购。跨国公司要进入我国市场首先面对的是抢占我国市场的知名品牌的市场份额,需要较长时间和大量资本,而直接选择挤出式并购行业知名品牌,跨国公司可以无需价格竞争而直接抢占相当份额的市场地位和资源,由于当地领先品牌影响力大,跨国公司只要提出针对当地某个行业领先品牌的并购,就会引起行业和大众的关注,最后不论并购是否成功,跨国公司品牌将被更多的顾客和大众了解,获取品牌的超额收益。(2)基于抢占行业垄断地位的挤出式并购,将民族品牌位于自身原有品牌的辅助品牌位置,或在市场宣传推广上采取差别待遇,使民族品牌定位于低端用户或促销地位,将民族品牌用来作为与国内其他成长中的民族品牌进行价格战的有效工具,形成我国自主品牌内部自相竞争的恶性态势,这样跨国公司一方面可以消灭一部分竞争对手。[1]

1.2 跨国公司技术挤出式并购对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制衡

跨国公司的技术挤出式并购我国产业中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的长期结果必然导致我国产业发展在技术上的“外围化”,形成产业发展技术上对跨国公司的路径依赖。[2]当跨国公司通过对产业的挤出式并购掌握了产业发展的技术方向,中国企业的技术开发就必须围绕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进行技术辅助性开发,我国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主动权,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全球技术积累而保持技术连续性,主导我国产业技术发展,而我国被收购公司搁置的技术可能使中国产业技术进步断层,我国市场成为跨国公司控制的市场,产业成为跨国公司全球产业的一个环节,产业边缘化将成为可能,同时也抑制了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跨国公司挤出式并购新取向:我国产业内大型龙头企业

目前国际跨国企业外资并购多选择我国某行业龙头企业,并并购方式多选择吸纳收购公司主要控股权,完全控制被并购公司管理权和核心技术,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并购,外国跨国公司可以直接获取相应龙头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市场的主导,跨国公司凭借其市场主导地位,控制行业的标准,建立行业的进入壁垒,达到其控制我国相关产业的目的,使我国此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慢慢失去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计划有变动,我国该产业只能被动受制,从长远来看我国的相关产业将会慢慢被外围化,而我国相关产业只能变成外国产业的“加工厂”。

2 针对跨国公司产业并购过程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2.1 加强民族品牌的保护意识和品牌并购管理

跨国公司选择并购国内知名族品牌,主要目的是占有市场和排挤竞争对手,实现其对行业市场的控制地位注意并购协议的自我保护,要有相应的自我品牌保护方面的条款限制,设置外资持股底线确保实际控制权,一旦外资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控股权达到一定比例,即要求必须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审批,并建立长效的监控机制,严防外资渗透式吸纳我国有企业的持股份额,实现最终的控股权。

2.2 建立科学的自主研发体系,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建立完善的产业技术信息库,随时把握重点行业核心产业发展方向和动态,我国产业中企业由于缺乏技术的长期积累而处于产业发展的外围,政府通过相关的信息披露系统可以及时的了解跨国公司的并购意图,是否瞄准了我国核心技术生产企业,如果是技术挤出式并购,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程序干预并购行为,将核心技术剥离被并购企业,或直接终止并购活动。(2)国家应及时扭转一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国外投资者”作为大型国企改制主要途径的思路和做法,优先利用好国内现有资源,大力推动国有企业实施国有控股式的产权多元化改制,鼓励对国内中小企业的并购,政府部门给与资金、技术、人才、税收等方面实际倾斜的优惠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实施横向的规模扩充,或实行纵向产业整合,逐步形成资源的内部流通和有效利用,最终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龙头企业。实现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3)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体系,政府应加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建立国家级别的高新技术培育中心,重点攻克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技术壁垒,同时提供条件优惠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中小企业孵化器,重点扶植培育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的技术突破,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自主研发的技术创新体系。(4)自主研发的同时注重世界先进技术的引进,可加大技术引进的投资成本,鼓励民族企业走出国门学习先进技术,努力打造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研发体系。

2.3 建立健全各行业内龙头企业的信息披露和申报机制

健全产业内龙头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强政府信息管理水平,掌握每个行业重点企业信息,企业发展规模、经营状况、产量税收贡献等相关数据及时更新,严格控制各产业尤其是基础性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状况,实现每年数据更新,每年做行业内部排名,对于各年行业内排名靠前的龙头企业由国家统一监管,地方政府配合执行和监控,以预防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完成考核指标而盲目吸引外资并购,(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国有龙头企业政府应起到的作用应仅限于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相关数据的监管,而不是控制企业的运营方式,整个行业的发展依赖于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发展应是顺应市场竞争机制的自发的管理,切忌政府干预过度)。

参考文献

[1]曾浩.外资并购的负面效应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2007.

[2]全球并购研究中心.中国并购报告2007[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防经济安全;影响

前言

长期以来,国防经济问题是各国尤为关注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加强国防经济维护更具必要性。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防经济安全问题日益关系着国家的安全,甚至决定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国防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国防经济安全的有效防护。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强对该问题的探讨,以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维护国防经济安全。

一、维护我国国防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在国防经济安全的作用下,我国国防经济能够始终保持稳定持续发展中,避免受内外部不利因素的影响。加强维护国防经济安全具有重要性。首先,国防经济安全一旦遭受威胁影响,可能阻碍国家经济发展、恶化生态环境,甚至造成决策失误,影响我国发展。其次,国防经济不安全,对我国经济主权产生侵害影响,不利于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对国家国防经济安全产生该影响。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既为我国提供了发展机遇,又为我国带来诸多安全风险隐患。因此,维护国家国防经济安全尤为重要,确保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维护国家主权[1]。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防经济安全的不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虽然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但也使我国面临着诸多风险隐患。国防经济安全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而经济全球化对国防经济安全有不良影响,因而,我国有关部门应充分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对国防经济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可能遏制我国国防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工业不仅是国防经济的重要支柱,而且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经济全球化对国防工业的遏制,不利于我国国防安全。其次,经济全球化可能造成外国资本对我国能源、物质等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不良影响。再次,经济全球化可能造成我国军队保密工作面临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军队后勤队伍建设中,对资金和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有着更大的需求,进而可能对军队保密工作带来挑战。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下,可能使我国国防经济人才受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较大,进而在我国国防经济中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第五,可能为我国带来金融安全威胁。最后,可能影响我国信息安全[2]。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国防经济安全面临着诸多风险隐患,严重威胁着国防经济安全,进而影响国家安全。所以,我国有关部门必须积极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国防经济安全带来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维护国防经济安全,为国家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

三、确保我国国防经济安全的策略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防经济安全有一定的威胁,对我国发展有不良影响。所以,针对具体威胁问题,我国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和威胁,有效维护国防经济安全[3]。

首先,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应注重对机遇和挑战的综合考虑,既不可过于乐观,又不可过于悲观,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和应对挑战,趋利避害,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其次,我国应大力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安全风险挑战。国民经济发展是国防经济安全的基础,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可以为国防经济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所以,我国有必要积极参与国际技术的合作与竞争,在竞争中求提升,在合作中求发展。再次,从国家国防经济利益和安全角度出发,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规则的制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秩序仍需得到进一步完善。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应更充分的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而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制定,为维护国防经济安全奠定良好基础。第四,我国应创新经济制度,以维护国防经济安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虽然能为我国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本支持,但却不能为我国带来完善的管理。因而,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经济制度。最后,制定完善的国防经济人才安全战略,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条件[4]。

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防经济安全虽然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我国只要积极采取各项完善措施,则能够更好应对风险挑战,进而维护国防经济安全。

结论

国防经济安全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国防经济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威胁,对国家生存和发展有不良影响。因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加强对该问题的探讨,以提出合理化的解决建议,维护国防经济安全,确保国家安全稳定发展,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动力。

参考文献:

[1]龚传洲,艾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J].軍事经济研究,2011,08:13-16.

[2]张远军.国防科技资源全球化配置的内涵、风险与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04:10-13.

[3]许琳,白文丽.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学理论,2011,12:12-14.

[4]袁定喜.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经济安全的原因分析[J].价格月刊,2010,08:66-69.

8.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篇八

摘要:尽管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但是,我们要看到,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我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调控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危机;宏观经济;宏观调控;影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战胜了冰雪灾害、地震灾害、遏制了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等各种艰难险阻。当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就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深入和蔓延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因此,尽管我们在2008年国民经济仍然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金融危机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会继续对中国经济产生更加严峻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考察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针对性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背景及现状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布什政府及时推出了减税政策。2001~2004年,美联储连续13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低到1%的水平。美联储的降息政策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业和信贷消费的发展,由此带来的财富效应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然而,通货膨胀压力也重新显现。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逐渐刺破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2007年3月,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人坏账危机;4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10月。房地美、房利美相继陷入困境,美国雷曼兄弟的破产,彻底粉碎了人们的希望。2009年初,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正在不断蔓延,当然也包括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并在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有所体现。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2008年以来,美国次债危机给全球股市带来剧烈振荡,间接增加了我国A股市场的波动性。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没有全面开放,人民币没有实现自由兑换,这使我国证券市场避免了直接受外部的冲击。特别是这次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两会期间,美国道琼斯指数连连下挫,而我国股票市场却小幅上涨,冲上了2200点关口。但是,如果这次危机使周边市场继续恶化,中国的投资者心态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并反作用于宏观经济运行,加重企业和个人对经济减速或衰退的预期,进而影响实体经济。

(二)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影响

如今美国房地产业已经是萎靡不振,美联储自2008年9月以来开始放松银根,连续三次降息及大规模注资救市,在美国放松银根的同时,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近期有一定程度的加大,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向中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将会继续增加,金融和经济领域的流动性会加大过剩。值得关注的是,两会召开之际,房地产业虽未能进入中国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但股市和楼市的价格由于政府的干预(比如,契税降到1%),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会有所上涨。

(三)对我国贸易渠道的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指出,我国在肯定2008年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会降低欧美发达国家的进口需求,这无疑将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减少,极大打击我国出口外贸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国内消费需求依然不够旺盛的情况下,净出口的大幅下降很可能会恶化产能和供给过剩问题。为了应对出口贸易渠道的受阻,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转变调控思路,扩大内需来解决问题。

(四)对我国利率和汇率的影响

在降低利率、经济衰退等预期下,经济危机很可能促使美元继续贬值,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客观上有利于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的问题,缓解中美贸易冲突,但是过快的升值则会对我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美元贬值还会引发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延伸到中国资产价格的涨跌、通货膨胀加剧等情况。美元贬值将对中国持续带来输入性的通货膨胀。

三、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1309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正确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采取一系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努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适当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推进资本市场改革,维护股票市场稳定,发展和规范债券市场。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深化保险业改革,积极发挥保险保障和融资功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因为人民币升值速度的快慢和幅度需要考虑到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如果人民币仅仅对美元升值,而对其他主要货币如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升值幅度很小甚至贬值。那么,我们就没有摆脱原有的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机制。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我国将因为进口价格上涨,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加剧,令货币政策和行政手段抑制通胀的努力失效。但如果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中国将面临一些出口加工企业倒闭、失业增加的风险,进而冲击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进入2009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需要进行适当控制。

(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我国只有将用于总量调节的货币政策与用于结构优化的财政政策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在未来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实行结构性减

税和推进税费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改善金融调控、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证资金渠道畅通、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要加强产业、贸易、土地、投资、就业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形成调控合力。总之,要加大公共支出转型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大财力投入到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改善社会保障上,进一步启动内需,逐渐从出口拉动转变到内需拉动。

(三)采取相机抉择方式,适时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操作

2008年中期,在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处于高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针对沿海地区出现出口和经济增速下滑苗头,及时把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措施。2008年9月以后,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明显加重,我们又果断地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转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因此,可以看出政府仍然需要做好启动内需的各项工作,宏观调控必须准备在紧缩操纵和转入放松之间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应避免转折性的操作,尽量渐变式调整,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四、结束语

9.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九

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7月13日,我国北京成功获得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申奥成功被称为20中国经济界的一件盛事.根据以往的经验,举办奥运会城市的国家都有机会进入一种由奥运带来的“景气”.奥运概念吹响了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号角.据国家统计局预计,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七年内拉动中国经济每年增长0.3~0.4个百分点.

作 者:卓武扬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经济论坛英文刊名:ECONOMIC TRIBUNE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10.跨国并购对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篇十

[关键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中国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生产经营全球化的载体和国际技术转移的主体以及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渠道的跨国公司,不仅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且其经营策略和具体运作方式上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目前,跨国公司以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附属公司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的每个国家,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和对外直接投资的90%,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特别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新形势,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逐步推行全球扩张政策,从而使跨国公司自身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整体趋势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征。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对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安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世界500强中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美国最大20家工业公司中的19家、日本最大工业公司中的19家、德国最大10家工业公司中的9家均已在华投资。另据最近权威部门的统计,2002年全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了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即首次超过长期占居首位的美国。毫无疑问,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显著的。首先,它带来了雄厚的资金。这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已成为我国资本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它把世界上的一些高科技产品、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带入了我国,从而推动了我国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增强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第四,增加就业人口。目前,在外商投资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已达2000万之多,如果把间接扩大就业因素考虑进去的话,可以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通过改善产品结构来扩大出口。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它们利用自己遍布世界的销售网络把中国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的种类和总值都得到迅速提高。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扩大了产品出口数量,而且对于提高我国出口产品档次,改善出口结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见,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多方面的,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日益改善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跨国公司的属性就是追求高额利润和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在强大经济力量的支持和利润动机的驱使下,跨国公司的大举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人才资源国内流失的被动局面。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技术与管理的竞争,而最终决定竞争胜负的因素就在于企业拥有人才的量和质。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之所以能“转战”世界各地,就是凭借大量优秀人才为其开发技术、开发产品、进行高效管理。它们所采取的本地化策略避免了国际间人才流动的繁杂手续,绕开了相关法律和政策的约束,比较容易获得优秀实用人才。目前,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工资收入、工作条件和发展机会等方面比国内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因而吸引了不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者和归国留学人员,而且从国内企业也挖走了相当数量的优秀人才,造成了大批精英人才和企业经营骨干在国内流失,为他人服务的被动局面,这对经济比较落后、人才相对紧缺的边远地区更是带来巨大损失和潜在危机。

第二,带来就业安置新矛盾,负面影响日趋明显。从表面上看,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使东道国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间接地创造了失业。因为不少跨国公司在通过购并国内企业或以合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时,往往选择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留下的则是经营困难的企业;或只与企业中的精华部分搞合资,而把企业原有的债务、离退休人员、富余人员的安置等包袱甩给原企业,使得原企业更难生存下去,必然导致下岗工人数的增加。难怪有人形象地说“新合资企业成立之时,就是原国有企业垮台之日。”这不是没有根据的。随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逐年增加,下岗职工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这当然不能全部归结到跨国公司的进入,但是外商直接投资间接导致下岗职工人数的增加或者说加快了职工下岗的步伐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第三,通过市场挤出效应对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冲击。跨国公司往往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渗透能力,而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基础薄弱,管理落后,尤其是一些正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产业,很难抵御跨国公司的强力渗透和巨大冲击。其结果市场逐渐被占领,经营权被控制或垄断,导致国有企业和著名商标面临生存危机,甚至被挤出市场的可能,对此我们不能不警惕和反思。没有自己的标志性产品,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很难站稳脚跟,这对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和国际地位的有效提升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也有人大声疾呼要保护国内民族产业,限制外资企业的大举进入。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有效引导。我们既不能关门杜绝,也不能任其摆布,在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尽力避免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有效融入到国民经济的总体布局中,在振兴中华的伟大实践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与我国的产业分布和地区投资导向相背离。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巨人,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是长远的经济利益和高额的利润追求以及最大可能地占有庞大的中国市场。从目前外商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第二产业仍占70%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和食品、饮料业以及国内市场容量大的电子通讯设备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这虽然有助于我国增加就业,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工业化水平,但是我国政府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综合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以中西部为主。所以,跨国公司投资决策和我国政府的投资导向之间的这种矛盾和背离现象,一方面使我国很可能成为发达国家转移其高成本、低技术、少利润的生产制造业的载体,进一步拉大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对我国政府致力于改善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的努力也不会有实质性的帮助。这说明我们在应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方面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第五,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实际效果与我国政府招商引资的真正目的明显偏离。我国政府欢迎和鼓励跨國公司直接投资,其真正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进资金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考虑到跨国公司以获取最大利润和占领东道国市场为目的的现实,我国甚至不惜代价地提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应当承认,这的确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问题和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了。实践证明,市场和技术是不能等量的两个概念,技术转移经济效益的评价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它无法与市场份额作当量换算。面对难以量化的外来技术,当我们还无法对其产生的效果做出评价时,国内大片市场已被占领,再加上我们自身的一些原因,我们所得到的实际效果与付出的代价相比差距是相当大的。这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思考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综上所述,跨国公司全球扩张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两方面的。我们在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面对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逐年增加的现实,认真探索应对策略,主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变消极防御、被动挨打为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勇于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在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带动下,实现国民经济有效增长和国际地位的快速提高,才能迎来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金润圭等著:全球战略,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漓高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汉林著:强国之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及政策选择[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莹陈国宏: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技术转移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年3月号

[5]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1998.Newyork:Unitednations

[6]宝胜: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间的策略性技术联盟[J].科研管理,2002年第5期

上一篇:镇组织下一篇:高中学生处分决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