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工程

2024-10-03

地震工程(精选8篇)

1.地震工程 篇一

《地震工程学》课程总结

1.对所学内容的综述

1.1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很多,下面主要介绍反应谱理论和时程反应分析法

1.1.1 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其实又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理论。目前结构抗震设计中广泛使用的方法是线性的反应谱理论。我们通常就称之为反应谱理论。非线性反应谱理论在范立础的著作《桥梁抗震》里有较详细的论述。本文主要就线性反应谱理论进行介绍。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把结构物简化为离散体系,然后按振型分解为多个单自由度体系,用叠加来计算结构的反应(应力、应变)等。

反应谱方法用于抗震设计首先就是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因此这一步工作只需进行一次。此外,地震动能量主要集中在20Hz以下的频带,激发的建筑结构反应的振动频率较低。应用反应谱法,只取少数几个低振型就可以求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同时,该理论变动力问题转化为拟静力问题,易于工程师所接受。在设计一般结构时是允许结构进入塑性状态,但反应谱理论只能计算线性反应,难以得到其真实的位移和内力;另外,反应谱理论忽略了地震动时结构和土体间的相互作用;反应谱也并不是一次地震动作用下的反应谱,而是不同地震反应的包线。

1.1.2 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又称作动态分析法。它是将地震波段按时段进行数值化后,输入结构体系的振动微分方程,采用逐步积分法进行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计算出结构在整个强震时域中的振动状态过程,给出各个时刻各杆件的内力和变形以及各杆件出现塑性铰的顺序。时程分析法计算地震反应需要输入地震动参数,该参数具有概率含义的加速度时程曲线、结构和构件的动力模型考虑了结构的非线性恢复力特性,更接近实际情况,因而时程分析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它全面地考虑了强震三要素;比较确切地、具体地和细致地给出了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

1.1.3地震信号频域分析

地震信号频域分析是采用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x(t)变换为频域信号X(f),从而帮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信号的特征。信号频道X(f)代表了信 号在不同频率分量成分的大小,能够提供比时域信号波形更直观,丰富的信息.频域分析具有明显的优点:无需求解微分方程,图解(频率特性图)法,间接揭示系统性能并指明改进性能的方向和易于实验分析。

1.2 结构振动试验

1.2.1抗震试验的目标

(1)测定结构体系的自振频率、振型和振型阻尼比等模态参数;

(2)测定结构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即力-变形滞回曲线,确定刚度、强度、延性和耗能能力;

(3)研究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破坏机理和破坏特征,如地震反应的大小和分布、破坏形态和结构体系的薄弱环节等;

(4)验证抗震构造体系、抗震构造措施、抗震鉴定加固方法和振动控制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验证抗震理论、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结构振动控制算法等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1.2.2 结构抗震试验的实施程序

(1)确定研究目标和试验方法,含试验目的、试验设备和试件的采用、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等;

(2)荷载施加,含与试验设备相关的荷载施加方式和加载规则等;

(3)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含各类传感器和数采设备的采用、测点数量的选择;

(4)数据分析,含测试数据的常规处理和特殊分析。

1.2.3 结构试验的方法(1)静力试验

静力试验是在在静载荷下观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应力、应变分布以验证结构静强度的试验。

(2)拟静力试验

拟静力试验是以预先设定的荷载或位移控制模式对试体进行低频往复加载,旨在获得试体的荷载-变形特性(本构关系)的结构抗震试验。拟静力试验亦称往复加载试验或恢复力特性试验,是结构或构件抗震性能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准静力试验方法。(3)拟动力试验

拟动力试验是往复加载试验和结构地震反应逐步积分方法在线结合的结构抗震试验,亦称杂交试验或联机试验。拟动力试验可用于原型结构、模型结构、子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确定试件的力-变形滞回曲线,亦可近似模拟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结构或构件的地震反应,研究和验证结构地震破坏机理、破坏特征、抗震能力和抗震薄弱环节。

(4)振动台试验

振动台试验是利用振动台装置进行的结构强迫振动试验,是地震工程研究中最重要的实验手段之一。

(5)人工地震试验 人工地震试验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动进行的现场试验。山体开挖、采矿、化学爆破、地下核爆等均可引起地震动;锤击地面、重载车辆行驶或使用可控震源设备(如移动震源车、便携式可控震源、起振机和气枪等)亦可激发地震波。在科学技术探测中,化学爆炸和可控震源是产生人工地震的常用手段,后者是非破坏性的人工震源。人工地震试验常用于地震断层探测、地壳结构探测、地震动衰减研究和地震监测台网的检测,在工程地质勘察、探矿和人工振动采油技术研究中亦有应用。

(6)结构自振特性试验 结构自振特性试验为了测自振频率,振型,阻尼比,传递函数等。

1.2.4 模型设计

相似模型是与结构原型几何相似、可反映同一物理过程且某一位置的物理量与原型相应位置的同名物理量具有固定比值的模型,通常为缩尺模型。在进行结构模型设计时,将结构所遵循的物理方程无量纲化且令方程在原型和模型中对应的无量纲项相等,即可得到相似模型所应满足的相似关系。理论上,相似模型应满足全部相似关系,但在实际应用中难以作到。在结构工程相关的模型试验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相对次要的相似关系放松要求。

其相似模拟包括几何相似、质量相似、荷载相似、物理相似、时间相似、边界条件相似和初试条件相似等。

1.3工程地震和结构抗震

工程地震学是用地震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工程结构对地震的反应及其抗震设计。它可以用于大型水利工程,核电站,高层建筑等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和抗震设计以及地下洞室,隧道,人工及天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在场地地震烈度确定和地震危险性分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近场地震动理论、工程地震学中的数值方法、工程结构的地震响应和地震安全性分析、边坡地震的稳定性分析。建筑结构抗震基本知识:地震及其破坏作用,震级与烈度,建筑抗震设防烈度、设防目标、设防标准、抗震设计概念的基本要求;多层及高层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措施;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和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抗震措施。1.4地震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体波是地球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体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

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或相反的波动,传播速度最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通过介质的形态变化而实现,又称作剪切波,只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慢。

面波实际上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面波的传播较为复杂,既可以引起地表上下的起伏,也可以是地表做横向的剪切,其中剪切运动对建筑物的破坏最为强烈。

2.学习收获与体会

学习收获: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对随机振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相对来说,只是浅显的认识,因为这方面的只是涉及到很多的公式,以及公式之间的推到转换,需要的一定的数学知识的,才能深入的理解懂得,而我下去又没深入的看,所以只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然后就是知道,上课反复强调的地震波分析一般是时时域分析,通过傅里叶变换变成频域分析,因为时域分析很多性质特点都看不清楚,而频域分析则很容易看清楚地震的性质特点,所以一般用频域分析。

之后就是知道了结构试验的各种方法,像什么静力试验、拟静力试验、拟动力试验等等,它们是怎样做的以及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分析能得到什么结果等等。最后就是知道了做实验的模型设计,因为以前很少接触做实验的事,所以很少往这方面想,根本不知道振动试验是怎么做的以及其模型是怎么处理的问题,甚至想当然认为振动试验是不需要做的,只要根据抗震要求设计就可以了。上完这课后,我知道我的想法是错的,而且基本知道了抗震试验的做法以及模型处理问题。

体会:

1、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勤于思考。就像我上面说的,以前我不知道有做整栋楼的振动试验一样,其实要是我往深在想一点,应该就会发现其实振动试验还是要做的。因为规范规定的抗震,房子的结构类型应该也都规定了,可是现在很多房子都是新式的,有的规范上面根本就没有,就像鸟巢国家大剧院那样的,那么它们的抗震怎么办呢?想一想,那还是需要做实验的吗!所以生活中还是要勤于思考!

2理论的进步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有的还涉及到数学的进步 因为有些实验如果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做不了的,就像振动台试验一样,那么这样就阻碍了我们的试验研究,进而阻碍了我们理论的得出。而数学的进步,则显示在公式推导以及其变换中,而公式的推导变换就是为了其往简单方便的方

2.地震工程 篇二

一、地震工程概述

地震工程 (earthquake engineering) 是为了防御地震的突然袭击所采取的有关工程措施的总称。包括地震烈度区划的鉴定与划分, 抗震建筑规范的正确制订与合理运用, 结构设计与最佳周期的研究,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地震灾害与次生灾害的预防等。我国各级地区均设有地震管理部门, 主要贯彻执行防震减灾工作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编制实施防震减灾工作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制定并督促落实地震应急预案和综合防御措施, 负责地震速报和灾情速报;监督重大工程及重要设施的抗震设防工作;按有关法律规定, 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及监测环境;破坏性地震发生后, 承担抗震救灾指挥部办事部门职能;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二、积极开展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纵观大量的地震先例, 城市地震灾害的出现主要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引起的。因此, 位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的地区的城市, 应该积极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 这是城市增强其防震减灾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 内容和意义

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工作主要是对目标区域的目标断层的规模、位置、活动性以及地震危险性进行查明, 并在查明具体位置的基础上提供标注在1:10000地理地图上的活断层分布图以及断层墙地面活动场分布图, 并综合深浅部的探测成果建立活断层的三维模型。最后利用先进技术对目标区域断层的基础数据机型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

这项工作可以对城市隐伏断裂分布以及其活动性有明确的分析和判断, 能划定城区以及周围的地震危险段, 这些成果可以为城市的规划以及新建工程提供相关科学合理的依据。其次, 开展该活动能对活动断层的危险性进行判定和甄别, 并能根据结果确定相关的抗震设防标准以及防御措施, 同时可以提供活动层避让建议, 这样就能使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而且可以为相关单位以及机构节约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成本。除此之外, 开展该项工作可以利用相关的技术平台迅速地对出现灾害的范围以及程度进行展示, 这样可以为已建成的相关建筑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抗震整改意见, 能对城市抗震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这样即使发生灾害, 也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最大程度上对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进行保证, 社会效益巨大。

(二) 注意事项

这项工作的牵涉范围较广, 因此, 在开展工作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协作,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各个项目的实施, 对于项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 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应该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项目的管理, 对于需要施工的项目应该选用能力强、资历高的施工队伍进行, 并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安全监督等工作, 以确保工程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另外, 为了防止工作中出现腐败的违法违规行为, 应该加强资金管理, 严格遵守资金管理条例, 实行专项拨款、专项核算的制度。各个部门应该全力配合, 加强监督工作, 对于出现违规问题的现象, 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积极进行打击和制止, 确保资金使用的公正和透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国最近几年发生的几起较大的地震为我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除了直接和间接的财产损失, 还有人民的生命安全, 所以加强对地震的预报工作是极为重要的,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人民的利益, 社会意义深远。本文从实际出发, 对地震的相关内容以及抗震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说明, 旨在提高我国的抗震工作水平。

摘要:地震是指由地震波所造成岩石圈的振动。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都能造成地震波。地震的强弱可用地震仪来测量。地震的地理分布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 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 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不稳定的部位, 特别是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 形成地震活动活跃的地震带。2008年5月12日, 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7.9级大地震, 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公里, 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 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这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452亿元人民币。因此, 组织实施地震监测、预报;制定并督促落实地震应急预案和综合防御措施, 负责地震速报和灾情速报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对地震工程与抗震相关内容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地震,抗震原理,预测

参考文献

[1]林世镔, 谢礼立.基于能力谱的建筑物抗震能力研究——一汶川地震两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为例[J].土木工程学报, 2012 (05) .

[2]周云, 邓雪松, 汤统壁, 等.中国 (大陆) 耗能减震技术理论研究、应用的回顾与前瞻[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06 (06) .

3.地震工程 篇三

一、受灾及灾后重建情况

2003年4月17日,我州德令哈、大柴旦地区发生6.6级地震,德令哈市5个乡镇及大柴旦地区部分居民住房遭到严重破坏。受灾面积达5000多平方公里,受灾人口6523户23170人。地震损坏房屋20470间,成灾面积44.94万平方米,倒塌房屋1852间,严重损坏5184间,一般损坏13434间,倒塌围墙40257米。死亡牲畜124头(只)。灾区矿山企业、教育、卫生、水利、供电、供水、通讯等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479.45万元。

2004年5月4日,德令哈地区又连续发生5.0级和5.3级地震,5级以上地震达9次之多,余震1700余次。11日7时再次发生5.9级地震,受灾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德令哈市5个乡镇、3个街道、42个村、11个社区,农垦6个企业受灾,成灾面积98平方公里。受灾人口5666户23126人,其中农牧区3589户16859人,市区473户1535人,农垦企业职工及承包农民604户4822人受灾。城乡居民的房屋多次受到地震破坏,损坏房屋17143间,其中倒塌229间,受损面积3l万平方米,倒塌围墙3452米。灾区乡镇、街道的办公楼、学校、卫生、水利等设施再次遭到损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11.8万元。

同时,伴随着地震的频繁发生,东部一市三县出现较大面积的雪灾、霜冻、洪水、溃坝等灾害,累计受灾面积4139.37万亩,其中草场受灾面积4129万亩,耕地受灾面积10.37万亩。乌兰县赛什克涝池决口,下游兴化村被淹,造成死亡牲畜168头(只),倒塌房屋168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640.7万元。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从2003年6月和2004年8月先后在德令哈市、大柴旦行委、乌兰县的8个乡镇、45个村、6个社区及农垦系统3个单位实施民房重建工程。先后对德令哈市4026户、大柴旦行委453户、乌兰县40户(受雪灾和洪水灾害户)、农垦局602户农牧民和城镇居民的房屋开始了重建计划。经过三年的努力,建成新村14个,安居小区9个,敬老院1所;建成房屋18222间,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安置受灾群众5121户20133人。三年来,我们通过国家、省补助一部分、州县政府筹措一部分、政策优惠一部分、社会捐助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的办法,累计投入各类救灾救济、灾后重建资金21574.92万元,其中:投入救灾救济资金3803.41万元;民房重建资金9665.6万元,基本实现了灾区倒房、危房改造目标。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还多方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累计落实项目资金8105.91万元,实施灾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0项,建成和改造维修了一批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农牧业基础设施、乡村道路等工程,对灾区水库设施进行了维修和应急处理。

二、主要做法及体会

(一)加强领导,落实重建工作责任制。地震发生后,州委、州政府立即出台《海西州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成立了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灾后重建实行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党政领导主抓、民政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做到了职责、人员、工作到位。同时按照灾后重建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并落实了各级政府和灾后重建单位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和市(行委)、乡(镇)、村(社)三级负责制,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从工程管理、工程监督、资金拨付等方面加大了对重建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州市民政、地震、建设部门重点对工作的标准、进度、集中建设工程以及受灾群众的分类进行指导。州市财政、审计等部门按照资金使用制度和办法加强了对国家、省、州、县以及群众捐款等资金拨付、使用的检查,确保了资金的合理使用。有关乡镇领导与重建村进行联点,具体负责重建工作。还结合农垦企业改制工作,在妥善安置移民农户和职工的同时,选派干部驻村蹲点,落实灾后重建的自筹资金,使农垦企业灾后重建也得以顺利完成。为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我们对重建工程进行了自查验收,成立了灾后重建项目工程竣工自验、初验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初验,并对自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限期整改。通过初验,全州原计划实施的民房重建工程4319户,实际完成5121户,超额完成802户,完成率达到118.6%。

(二)因地制宜,制定详尽重建方案。地震发生后,在研究重建工作时,我们认真贯彻“依靠集体,依靠群众,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方针,根据受灾群众的经济总状况,确定重建补助对象,引导灾民利用农闲时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震后民房重建工作。并结合城乡发展规划,制定了《海西州地震灾后民房重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重建工作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分组负责、层层落实。

在实施灾后重建工作中,按照受灾群众的贫困程度,将受灾群众划分为五保户(三无户)、特困户(残疾户、优抚户、重特大家庭)、一般受灾户三种类别,并分别给予12000元、4000元、2000元的救助补助。具体实施中,建立了受灾群众个人申请、民主评议、三榜公开、乡镇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批等程序,按照重建工程的进度发放补助金,做到补助金发放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同时,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和抗震设防的要求,积极在重建地区推广和建设。州市地震、建设部门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灾区进行技术培训,进村驻户指导,帮助受灾群众严格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质量监理单位巡回检查,确保重建房屋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三)认真调查,采取相应措施。由于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倒塌或破坏,群众的住房困难显得尤为突出,同时民居房屋在抗震设防中暴露出一些问题。1.我州农牧区和城镇个人住房“砖柱土坯”、“干打垒”等现象居多。土木结构的房屋由于生土建材不具备抗震能力,历次地震中先是外墙闪出,接着屋顶塌落。2.农牧区的房屋纵横之间无必要的拉结,纵横墙不同时砌筑:墙角处无拉接钢筋,檐口无过梁,不设圈梁、构造柱;墙体

的整体性很差,地震时墙体不倒即裂,难以继续使用。3.广大农村牧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相当一部分农牧民防震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防震知识,特别是缺乏对农村房屋抗震设防的有效指导农村民居和乡镇公共设施防震能力仍然很薄弱。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了如下措施:

1.加强房屋抗震知识宣传教育。一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二是加强对施工人员教育培训,使他们掌握抗震施工的技能技巧,按设计高质量进行施工;三是教育村民及时进行危旧房屋的修缮加固。对屋架腐蚀,墙体裂缝等房屋要及时拆除,以免酿成灾祸。

2.采取工程措施,提高民房的抗震性能。为了正确引导个人建房规范化、标准化,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地冬长夏短、风大寒冷、建材价高、传统保守、收入偏低和贫困户多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符合我州农村牧区实际情况的民居通用图六套,集示范、抗震、保,暖、经济、适用、美观为一体的六种户型。

3.地震、建设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定期对村民盖房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深入村镇,加强对施工全过程监理,以确保民房抗震措施的落实。

4.积极推广农牧区民居房屋建设抗震技术。为了使这种性能好、功能全的民居房屋得到推广应用,我们率先将该套图纸推广应用到德令哈市怀头他拉镇的重建家园工作之中。在推广过程中深受农牧民群众欢迎。但由于该图专业性强,每道工序农牧民群众无法全面理解,在建房过程中造成了图纸与房屋有差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聘请专业人员将设计图转化为集声像、文字解说、三维动画、色彩丰富为一体的动画效果《民居房屋抗震技术》VCD光盘,正确引导个人建房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切实达到抗震设防和减轻震害损失的目的,深受农牧民群众称赞。该项目工作的开展,为我州防震减灾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全州农牧民群众做了一件好事、实事。

5.多方筹资,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的住房重建工作,我们积极探索多渠道筹资的途径,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的同时,各级政府也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灾后重建的工作。灾后重建期间,社会各界向灾区捐款170余万元,捐物15000多件。州市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其中土地部门对重建户无偿划拨宅基地,税务、工商部门给予税费减免,金融部门给予贷款支持,水、电部门对灾后重建项目实行优惠服务,建材行业向灾区提供质优价低的建筑材料,各单位结合旧城改造,无偿给灾区捐赠有利用价值的旧物旧料等,大大减轻了受灾群众的负担,形成了政府组织引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支援了灾后重建工作。同时州市行委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了8项校舍改造维修,7项医疗设施改造维修,25项水利设施改造维修,59条乡村道路改造维修,4所兽医站改造维修以及一批供电供水项目,确保了灾区生产生活正常运行。

6.统一部署,分类实施灾后重建工程。德令哈市采取集中建设与分散建设相结合,针对农村牧区受灾群众租农垦企业改革后安置移民采取统一规划,无偿划拨宅基地,建成新村12个,安置农牧区受灾群众4026户16606人。对国有企业改革后特困职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组织施工,集中建成安居小区5个,安置特困职工224户942人,安置农垦企业职工133户446人。投资180万元,建成集供养、休闲、照料为一体的2层砖混结构、封闭式德令哈敬老院项目,总建筑面积2461.54平方米,为五保户、三无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大柴旦行委采取多渠道筹资办法,累计投入1545.5万元,统一规划建设安居小区3个,牧区安居新村1个,安置受灾群众453户1194人。乌兰县采取整体搬迁措施,积极筹措资金34万元,在60天内建成房屋120间,安置兴化村群众40户117人,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正常进行。

回顾三年来灾后重建走过的历程,我们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也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体会。一是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是我们战胜灾害、实施重建的坚强后盾。二是坚强的组织领导是实施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及时确定工作重点、制定工作目标、强化工作职责,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把解决受灾群众生活、生产困难放在突出位置,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灾区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生产得到及时恢复,社会秩序保持稳定。三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是灾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动力。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纷纷开展为灾区人民献爱心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灾区人民战胜自然灾害、重建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灾区群众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是实施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基础。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中,始终把稳定受灾群众情绪,号召群众积极开展抗灾自救、发展生产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在实施灾后重建中,引导群众自力更生,开展邻里相帮,亲友互助,帮工帮料,集体帮扶等社会互助活动,确保了各项重建工程的顺利完工。

4.地震工程 篇四

一、以人为本,把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作为民生大事来抓

(一)更新理念,深刻认识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重要性。一是借鉴汶川地震启示,充分认识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是提高抵御地震灾害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去年“5.12汶川地震”灾害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一条深刻的教训就是,抗震设防工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农村农居和中小学教室、宿舍都未达到设防要求。目前,我县人口51万,80%以上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农居都是砖瓦土木结构,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很差。遇到6级左右的地震绝大部分的房屋都会倒塌,对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二是从我县地处的地理位置,充分认识地震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我县地处国家确定的地震重点防御区之一,在辖区范围内分布有三条地震断裂带,这些地震断裂带活动频繁,难以预测在哪一天爆发,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三是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势头,充分认识营造地震安全环境是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健全机制,加强对实施地震安全工程的领导。县委、县政府一贯重视支持农居抗震设防工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进行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的文件,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镇政府也指定了一名副镇长分管这项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领导小组,并配备了一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实施地震农居工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县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机制不完善,个别单位思想理念滞后,重视不够,指导不力,进展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应通过学习实践活动认真解决。

(三)统筹规划,把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列入民生重点发展项目统一实施。省政府关于《海南省2008-2012年重点民生项目发展规划》已把农居地震安全试点示范工程列为民生工程重点项目,我县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从本县实际出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2009年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工作计划,把145户列为试点示范户,目前已有80户动工兴建,年底有望按照计划全面实施。同时,我们还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安排,与我县国民经济及财力增长相适应,与“十一五”规划和以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相衔接,与其他民生发展项目协调的原则,正在编制**县2008到2012年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规划,预定5年内实现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户800户,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扶持资金尚未到位,5年内我们要积极争取省拔款200万元,县财政解决160万元,以保证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创新思路,加快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的步伐

(一)深入宣传,增强群众忧患意识,激发群众建设地震安全家园的热情。多年来,在宣传、建设、科技、广播、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县结合开展《防震减灾法》发布纪念日,“7.28”唐山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日等活动,运用刊登专题文章、进行地震知识讲座,出动巡回宣传车、组织图片展览参观、悬挂横幅标语等形式,做了大量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及时组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收看了地震救灾现场,踊跃开展献爱心、支援抗震救灾活动,使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一次防震减灾的深刻教育宣传教育工作,但还存在着方法不够灵活,内容缺少通俗趣味性。今后,我们要着力在改进宣传教育的方法,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上作文章,进一步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建设地震安全家园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力量扎扎实实做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工作。

(二)试点示范,积累经验,探索出加快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途径。2007年,我县已在金江镇大拉村委会开展了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省地震局的指导帮助下,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大拉村试点经验

从小就是天才 我的异界特种部队 宋末商贾第二部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的推动下,目前,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工作已在全县铺开,145户列为2009年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试点示范户。我们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克服困难,把地震安全工作落实到村到户。不断丰富实践经验,探索出加快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步行的途径,力争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走在全省前列。

(三)加大投入,破解难题,保证地震安全农居那一世小说网 http://工程顺利实施。加快地震安全农居步伐,除了加强领导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等因素外,加大资金投入是至关重要的保障因素。因此,县财政应该把地震安全农居工程扶持资金列入预算范围,并逐年加大支付力度,切实解决因资金不足出现的疑难问题,为我县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财力保障。

三、竭诚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实施任务

(一)设立机构,把服务工作送到千家万户。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各项任务,服务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地震局同建设局等相关单位联合及时成立了“**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服务中心”;11个镇也挑选3至5人设立了“镇农村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服务站”,并已挂牌上墙;157个村委会组织了“农居协会”,选配了157名联络员,全县已初步建立了农村农居地震安全工程服务网络。目前,这些服务机构已启动运转,开展了试点示范户调查摸底、试点计划申报,施建资料收集、施工技术指导等服务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这支服务队伍的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中的骨干作用。

(二)加强培训,培育一支技术精堪、责任心强的农居建筑工匠队伍。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技术含量高,选址规划、设计施工都必须严格依照抗震设防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为了确保农居建设抗震设防的质量,我们已在加强建筑工匠培训,提高施工技能上下了一番工夫,但培训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全县大多数农村民居建筑工匠的技能尚停留在传统农居建造的技术水平,抗震设防的技术尚未掌握。今后,必须加大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印发农居建设抗震设防技术资料、现场讲解示范等多种形式,把全县农居建筑工匠的抗震设防施工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地震安全农居工程的实施任务。

(三)严格管理,确保扶持资金使用到农居抗震设防工程上。要切实加强农居抗震设防扶持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的审批程序,做到农户姓名不对号的不审批,建筑资料收集不全的不审批,抗震设防不达标的不审批,弄虚作假骗取扶持资金的,要责令收回,并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充分发挥扶持资金在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实施中的促进、推动、鼓励作用。

5.地震工程 篇五

1、农村基本情况简述

**县位于**省北部,北临长江,南靠九岭山脉,东对鄱阳湖平原,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县内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北面河湖众多,是有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灾区气候为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降雨丰富,多集中在夏季。区内沉积石灰岩发育良好,历史上有火山,岩浆活动,第四纪以来

有红壤层堆积。

**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7′至116°15′,北纬29°21′至29°51′。全境东西长62千米,南北宽57千米,总面积873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81.5%,有耕地16063公顷。**县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其中棉花、油料、水产品等生产具有一定优势。2006年县财政收入2.0088亿元,增长28.7%,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748元,增长15.3%。

**县现属**市市辖县,全县辖7个镇、5个乡、3个农林鱼场、1个经济开发区,104个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15个,全县有79720户左右,总人口34.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15万,农业人口为28.49万,县城沙河街人口4.8万人,人口密度为397人/平方千米,在**市是县(市)中列第一位。汉族人口占全县人口绝大多数,少数民族有回、苗、壮、朝鲜、蒙古、侗、瑶、满、白、土家等十个,人口为368人。

2、农村民房简况

**县农村目前存在的民房建构类型有:土(石)木结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其中土木结构占7%左右,砖木结构占25%左右,砖混结构占45%左右,多层砖混结构占8%左右,框架结构占15%左右,详情请见农村民居抗震设防现状调查表。

3、农村地震灾害简述和现有农居抗震能力评估。

**县位于西太平洋边缘活动带之长江中游断陷带与**—靖安断陷带的交汇处,沿新生代大陆三叉裂谷,上地幔强烈隆起,与之相应的大别山、九岭、障公山三个断块山区,上地幔呈凹陷状,重力负异常特别高,**县恰位于隆起与凹陷的梯度带上,地壳活动性大。

1990年以来最为典型的地震是2005年11月26日8时49分,发生在**县、瑞昌市交界处的**县新塘乡四华村(北纬29.7度,东经115.7度)的5.7级地震,这次地震震源浅,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震区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场、区),尤其是新塘、新合、城门、港口四个乡镇农村灾情更为严重。全县因灾死亡5人,伤247人,受灾人口29.3万人,占总人口的83.7%,倒房1077户6122间,经建筑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鉴定,评估一类危房14829户,核定一类危房11922户;学校受损131所,需重建卫生院7所7栋;需重建“三院”12所38栋,此外,还有供水、供电、通讯、桥梁、公路、水利、广电网络等公用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全县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县农村建房90年以前以砖木结构为主,没有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抗震能力低;90年以后以砖混结构为主,也无抗震设计,抗震能力也不高;05年地震灾后重建以后以框架结构为主,农村建房一律采取抗震设计施工技术,基本具备抗御6度地震的能力。总的来说**县农村的抗震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不具备抗震能力的民房居多。一旦发生6级左右地震,民房的破坏性依然很大。

二、实施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截止到目前规划建设了46个灾民集中安置点,全面完成11922户民房、82所学校、7所农村乡镇卫生院和12所乡镇敬老院的建设。同时结合地震灾后重建,实施了40个新农村整治建设试点自然村建设。

2、据调研表明我县农村居民普片反映农村住房和规划应该经济实用,要因地制宜,符合本地实际要求,符合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3、现阶段我县农民建房主要以自筹资金为主,灾后重建中受灾农民有国家财政补助和地方相应的补助。

4、我县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农民甚至党员干部思想认识不高;二是农民反映建设施工队伍不足,施工技术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三是规划、设计有些滞后,地质调查不具体,对选址的作用不大;四是农村建材市场监管覆盖面小,建材质量无保障。

三、农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的主要做法和典型经验。

一是创新领导方式,领导干部包村包点,形成强大活力;二是深入农村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农民积极性;三是灾后重建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四是培训农村工匠,设计施工技术和方案,科学规划集体建设,充分节约土地资源。

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推进政策措施和尚需国家、省级层面制定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建议。

**县经过11.26地震以后,农民的抗震设防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调研,其中也

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对推进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把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成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伟大工程。搞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变震后灾后的被动救灾为震前灾前的主动防御,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2、农村抗震安居工程

要切实做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经济实用,抗震安全;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在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出台优惠政策,包括资金、土地利用、农村建材等等优惠政策。

3、精心组织,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要达到“工作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要求,建议从上到下成立实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的专门领导机构。

4、切实做好农村抗震安居工程技术服务管理。

一是要贯彻“夯实基础、上下圈梁构造柱”的抗震安居房质量要求,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经得起地震的考验;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防震抗震技术培训,编制安居建设技术标准,提供适合不同地区、满足不同需要的农居设计图集和施工技术指南,逐步建立长期发挥作用的农村居民建设信息技术网和技术培训与咨询服务网。

五、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由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各乡镇具体负责实施。我县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目前阶段主要是灾后重建,按照“属地负责,县里协调,技术指导;灾民自建,队伍自选,费用自理;弱势群体,适当补助”的原则,灾后重建中的安居建设基本完成。

六、**县人民政府和下属部门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的作用及职责分工。

6.地震工程 篇六

为了获得科学合理、安全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成果,更好的服务于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评工作者技术人员,需开展如下工作:

1、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详尽搜集工作区域及近场区内的地震资料,资料涵盖所有历史记载和仪器记录的所有地震资料,搜集、分析、整理工作需要做到:资料完整,分析深入,总结科学。给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评价。

2、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技术人员需仔细调查工作区和近场区(场地周边至少25公里)范围的所有地震构造证据。现场采集样品、拍摄地质剖面照片,为室内进一步分析提供一手资料。绘制地震构造图。给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

3、地震动衰减关系确定和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技术人员需要开展专门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地震动衰减关系,综合地震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分析、区域及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调查与评价成果,进行场地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4、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分析。每个场地需进行地质条件勘测,现场钻探,探明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进行现场岩土层剪切波速、纵波波速测试,采集现场试验数据,采取场地内不同深度的原状土样开展室内岩土动力性能参数测试,不论现场测试还是室内试验样品测试均需秉着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因为每个环节的结果都会对后续土层反应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现场技术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进行试验操作。确保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针对每一个场地,技术人员需认真调查和评估场地是否存在地震地表破裂、砂土液化、软土震馅、岩溶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引发的潜在危险,给出科学合理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为工程项目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设建议。

7.地震引发某危岩体防治工程设计 篇七

关键词:危岩体,赤平投影,治理措施

1 概述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断裂带发生了震级高达Ms8.0级的汶川特大地震。强烈的地震不仅对建筑物和构筑物造成极大破坏,产生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还触发了大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甘肃省陇南市某危岩体即是由于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该段斜坡分布的危岩体威胁该村38户约180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位于村内一所由银监会投资设立的小学,威胁校内师生约50人。本文在对该危岩体现场考察的基础上,对危岩体中1、2号危岩体做了较为具体的描述,同时,结合危岩体地质结构特征采用赤平投影的方法分析了危岩体变形失稳的模式,最后根据对变形失稳模式的判断,采用定量计算的手段,对危岩体采取了锚杆和主动防护网的防治措施。根据施工后的情况,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 1#、2#危岩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1、2#危岩体位于斜坡左上方的条梁上,两处危岩体性质相近。两处危岩体均由中厚层灰岩组成,1#危岩体面积约495m2,厚度2~3m,危岩体积约1200m3,2#危岩体面积约550m2,厚度约2m,危岩体积约1100m3。两处危岩体产状紊乱,基本产状为30°∠5°,多为已发生移动的岩体,本次选取有代表性的结构面进行统计和描述,薄层灰岩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局部有粉土或碎石充填。下伏基岩为千枚岩夹板岩,地层产状20°∠5°,产状反倾。坡面岩石在各个结构面作用下极为破碎,岩石崩落、掉块等灾害发生易发,严重威胁坡脚村民安全。

在本次勘查中1、2#危岩体斜坡共统计各类结构面20组,统计内容包括各组结构面的产状(倾向/倾角)、结构面间距、结构面延伸长度、结构面张开度(裂缝宽度),统计结果见表1。

采用赤平投影法对统计的结构面进分析,进而分析1#、2#危岩体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对1、2#危岩体斜坡的上述统计结构面进行赤平投影,生成结构面等密度图(如图1,2所示)。

根据等密度图可以看出,1、2#危岩体一共4组优势结构面,分别为第1组45°∠65°;第2组190°∠80°;第3组220°∠75°;第4组250°∠60°。结合等密度图分析结果,对照危岩体灾害发育现状,主要是已崩落区域结构面情况,说明等密度图分析结果与现场实际吻合较好。

通过上图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第1组结构面极点落入倾倒不稳定区,沿该组结构面可能发生倾倒破坏;

2)2/4结构面交线的极点以及第4组结构面极点落入滑动区,说明在各组结构面交线作用下1、2#危岩体会发生楔形体破坏;

3)其余结构面及结构面交线极点未落如倾倒及滑动区。

根据赤平投影分析,1、2#危岩体主要治理对象为1、2、4组结构面发育区域,在1、2、4组结构面的作用下危岩体主要失稳模式为滑动破坏、楔形体破坏以及倾倒破坏。

3 落石运动计算

3.1 落石速度计算

本次斜坡无明显台阶,且相邻段坡角度相差小于5°,落石计算速度按任意形状物体沿坡面滚动理论计算:

式中:V———岩块崩落到地面时的速度;

H———石块坠落高度,本次危岩体取为110m;

g———重力加速度,取为9.81m/s2;

k———石块沿山坡运动所受阻力特征系数,按下列条件取值。

3.2 落石弹跳距离计算

石块在撞击坡脚平台后,其运动轨迹曲线方程为:

ρ———恢复系数,本次勘查按密实岩块堆积层,恢复系数取0.5;

λ———瞬间摩擦系数,本次勘查按密实岩块堆积层取值,瞬间摩擦系数取0.3。

Φ———入射角,通常采用山坡坡脚a为入射角的值,取为45°。

落石第一次弹跳的最远距离X0为:

4 治理工程设计

针对1、2#危岩体治理设计措施为:沿上述三组结构面反倾向布设锚杆、GPS2型主动防护网、危岩清理。

1、2#锚杆工程设计入射角度与结构面倾向相反,锚杆设计入射方向90°,入射角度与水平面夹角20°,2根直径Φ16钢筋,长度4.5m,锚杆在岩坡面上水平间距4.5m,竖向间距4.5m,累计布设80根、88根。

1、2#危岩体在多组结构面作用下围岩破碎,采用GPS2型主动防护网支护,布设总面积分别为590m2、780m2。网的型号DO/08/300:菱形钢丝绳网,钢丝绳直径为Φ8,网孔尺寸(菱形边长30mm);每块网的尺寸4m×4m,地形变化复杂处可采用4m×2m,采用8mm钢丝缝合线与支撑绳连接。

锚杆:锚杆材料Φ16钢筋;锚孔深度4.5m;孔径50mm;砂浆强度M30;孔口凹槽直径20cm,深20cm;锚杆抗拔力大于50k N。

支撑绳:横向采用φ16钢丝绳,纵向采用φ12钢丝绳,布设尺寸4.5m×4.5m,地形变化复杂处可采用4.5m×2.5m,并进行张拉。

钢丝格栅网:防护较破碎的危岩体,尺寸依据破碎危岩体面积而定,格栅网用直径Φ2.2的钢丝绳制成,并与支撑绳连接。

通过治理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5 结论

1)现场调查,详细统计了危岩体节理面的发育情况,利用赤平投影方法合理的确定了危岩体的失稳模式。对于相似类型的危岩体可以通过赤平投影的方法合理确定危岩体失稳模式;

2)通过现场的调查合理确定计算参数,用科学的计算方法计算了落石的速度和距离,计算结果可作为治理设计的依据;

3)通过采用危石清理+锚固+主动防护网+被动防护网的治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类似工程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徐邦栋.滑坡分析与防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2]郑颖人,陈祖煜,王恭先,等.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8.地震云真的能预报地震吗 篇八

第一个提出“地震云”说法的是一个日本政治家键田忠三郎,他在1948年日本福井7级地震之前看到一条非常奇特的条状云带。之后他留意到,只要出现这样的云,某处就会有地震发生,于是他称这样的云为“地震云”。随后几十年,中国和日本民间爱好者做了一些观测和总结,认为“地震云”是地震在酝酿阶段向天空释放的云雾信号。其形态或是一条狭长的云带,类似所谓的“飞机云”;或是辐射状的“扇骨云”;或是一条一条平行排列的“肋骨状”云。“地震云”通常出现在早晨和傍晚,颜色各种各样,不尽相同,但往往奇异可怖。

关于“地震云”的生成机制,有以下几种说法。

热量说。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引力作用发生剧烈摩擦,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溢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些气流就于高空形成“地震云”,带状云的头端指向或辐射状云的辐射点所在方位即地震发生处。

电磁说。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会使电磁场出现相应的局部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压磁效应”。由于电磁波影响到高空电离层,故而出现了电离层电浆(等离子体)浓度锐减的情况,从而使水汽和尘埃非自由地有序排列,形成了“地震云”。

核辐射说。早期核物理学家曾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将纯净的饱和蒸气充入容器中,然后使其绝热膨胀,气体温度便会降低,从而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若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蒸气便会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这一现象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形成了所谓的“地震云”。

氧气顺磁性说。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氧气属于顺磁性物质。因此空气中的氧气经过磁场时,在某个距离会被吸引过去,风潮聚会产生雾气,如同线条或带状的云。

地震前会观测到气象异常的说法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斯多德的地震成因说。亚里斯多德认为,地震的成因和风有直接的关联,从而使地震与气象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然而,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地震是由地壳破裂所造成的,并非受气象影响,故“地震云”的说法并无严谨的科学依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更直接表示,地质现象虽能影响天气,但却必须历时百万年,且是在地震发生后,而非发生前,认为那些形状的云的出现与地震没有特殊联系。因为地震在地球上发生的频率是很高的,所以任何现象出现后的两周之内都可能会有地震发生,并不能确定其就是地震前兆。

而对于利用卫星云图观测地震云预报地震的做法,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认为:“地震是固态地理的现象,现在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间有内在关联性。到目前为止,除了事后分析之外,还没有真正的证据证明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地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因此“地震云”几乎完全没有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它既不是气象学学术名词也不是地质学学术名词。在气象学和地震学工作者看来,它只是一个缺乏理论基础、充满民间想象的“传说”。

上一篇: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班主任工作经验下一篇:一章四节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