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2024-10-01

质量问题改进计划(精选8篇)

1.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一

篇一: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xxxxxxxx有限公司

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有利于明确质量管理体系改进方向和目标,有利于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有利于落实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有利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特制订2012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一、工作任务

1、依据和机会

通过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确定改进的方向和追求;通过数据分析,识别改进机会;通过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通过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实施,避免不合格的发生或再发生。

2、改进方向和过程

依据“组织应策划并实施以下方面所需的监视、测量、分析和改进过程”的要求,应实施如下改进方向和过程: a)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b)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c)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分析和评价现况,提出改进方向。

结合公司本的内审和管理评审情况,提出以下几方面实施改进。

1、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2、加强生产过程抽查力度;

3、优化产品工艺方案,加强工艺文件执行的情况;

4、加强产品实现过程的标识状态管理;

5、加强质量体系培训;对过程检验人员,叉车工作人员,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

三、改进措施和目标

1、在各个部门均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监督检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加强生产现场抽查力度,关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加工;

3、一直以来工艺文件的执行情况流于表面形式,加强工艺过程控制;

4、对产品实现过程中确保设备状态完好,标识状态完整准确;

四、责任部门

质保部:负责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归口管理,编制2012过程监视和测量策划,完善过程监视和测量记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生产部:过程检验人员负责产品一次报检前的过程检验,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标识,便于生产人员操作方便;

技术部、工艺部:对焊接、冲压、喷涂等工艺文件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工艺文件,对特殊过程制定确认准则;

供应部:负责对元器件库做好标识管理;

人力资源部:对车间过程检验人员,叉车工作人员,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并持证上岗。

由公司管理者代表和质保部负责人共同组织相关部门责任人对以上改进计划进行不定期的跟进检查。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2012.1.9 篇二:2011年产品质量改进计划

2011年产品质量改进计划

1.产品生产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1.1.现状及存在问题

1.1.1.生产部没有建立系统的工作流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虽然包含与生产相关的二级程序文件,三级的作业指导书,但与生产部实际清况不完全相符。

1.1.2.生产部没有留下有效的质量跟踪及产品追溯所需的记录。

分析:上述两个薄弱环节导致质量管理部对生产过程的监控一直没有真正实现。

1.2.生产过程监督与质量保证改进建议

要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监控,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初步设想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2.1.人员技能

为了能够为生产人员建立岗级,必须建立人员技能矩阵。岗级代表人员的技能水平,与工作负荷无关,工作负荷由考核机制测量。具体实现流程如下:

1.2.1.1.首先建立《岗位工作人员任职标准》,设定生产需要的岗位及该岗位的

任职标准;

1.2.1.2.生产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申请相应的岗位及岗级;

1.2.1.3.由生产部分管领导、生产部负责人、质量管理部分管领导、质量管理

部负责人组成考核小组,对生产人员进行考核,考核通过后为生产人员定级。

1.2.1.4.定岗级后,生产人员通过参加培训和自学的方式可以申请调岗,由考

核小组重新考核,考核后调整新的岗位或岗级。

1.2.1.5.每个岗位分成几个级别,分别对应不同的岗级。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申请考核兼任多个岗位,最终个人的岗级由此人通过考核的多个岗位的岗级计算得出。

1.2.2.文件控制

文件的控制对生产至关重要,误用不正确版本的作业指导书将导致严重后果。虽然iso9000系统有文件控制程序文件,但未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文件控制环节要进行以下工作: 1.2.2.1.生产部要建立专人进行文档管理,为保证文档管理员的利益,文档

管理岗位增加适当的固定工时,加入每月的工时总和。

1.2.2.2.生产相关的文件控制主要包括两部分:

外来文件:这里的外来文件指硬件产品研发部下发的各类作业指导书。本部门文件:生产部制定的各种生产制度、操作手册、工艺等三级文件。

1.2.2.3.外来文件的控制由硬件产品研发部负责,硬件产品研发部需要建立

文件发放、回收记录,直接向生产部发放新版本、修订已发放版本(换页)、回收旧版本。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硬件产品研发部的发放、回收记录,并与生产部的实际文件、记录进行核对。

1.2.2.4.生产部建立外来文件登记记录,详细记录接收、修订、回收文件情

况,质量管理部进行检查时,生产部的外来文件记录必须与硬件产品研发部的记录一致。生产部对下发文件有份数要求时,应提前向硬件产品研发部提交文件要求清单,无要求清单时硬件产品研发部按默认份数下发。

1.2.2.5.生产部的文档管理员建立本部分的发放、回收记录,记录外来文件

及本部门文件的发放回收情况。记录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版本发放、发放版本的修订(换页)、旧版本的回收。1.2.2.6.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生产部外来、部门文件的管理情况,检查方式

采用记录与实物比对的方法,发现不符合问题扣除生产部文档管理员的工时。

1.2.3.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过程的控制是生产的薄弱环节,为了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需采取以下措施:

1.2.3.1.制定产品工序

为每个型号的产品分拆工序,工序的分拆原则是一个工序由一个人完成。一个人可以完成多个工序,但尽量使相邻的工序由不同的人员完成。

1.2.3.2.为工序分配工时

为了保证公平并得出有效的工序工时,工序的工时将采用现场采集的方式。由生产部负责人推荐每个工序最熟练的人员进行操作,考核小组现场监督。考核小组认可后,将这个时间定为该工序的标准工时。

1.2.3.3.工序检查

每道工序完成情况由下一工序的人员进行检查,检查不合格的产品退回上一工序重新加工。

1.2.3.4.工时统计

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由生产部负责人进行工时统计。工时总和即批次产品数量与每台产品工时相乘,生产部负责人再按照派工单将工时分解到每个人,所有加工不合格的产品均不在工时统计之列。如果工序检查不严格,会导致返工的工序增加,增加的工时又不进行计算,造成单位时间内工时减少,从而牵连到工序中的每一个人,这种机制可以有效的保证每道工序严格检查上一道工序,减少返工环节。

1.2.3.5.生产进度

为了准确反映每月的总工时不均衡是生产计划安排问题还是生产进度的问题。生产部的负责人必须制定生产进度。

生产进度用干特图描述,任务名称即各个工序名称,图中要标明任务进度、资源(执行人)、任务间的关系,由于缺件造成的进度延误也要标注。生产进度要每周更新,分别提交给生产部分管领导及质量管理部,作为本月考核的依据。

1.2.3.6.质量管理部监督

质量管理部对生产部生产过程的监督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

过程监督:质量管理部在每批产品生产结束后,检查生产过程记录。发现缺失或不正确的记录扣除相应工序操作人员的工时。

入库产品检验:产成品入库检验时发现不合格品,扣除部分不合格品的工时,再由生产部负责人将扣除的工时分解到相应不合格工序(元器件或外协导致的不合格问题除外)。

1.2.4.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检验质量记录,来源

于检验记录。另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记录,来源于各道生产工序、入库检验、产品维修、客户反馈。要实现对产品质量的跟踪与分析,必须建立完整的质量记录。

1.2.4.1.检验质量记录:

① 保留完整的机械件、电器件、标准件及其他零件的检验记录,作为检验质量

记录的输入。

② 质量管理部根据计划与资产管理部的清单按入库批次检查检验记录,如检验

记录缺失则扣除检验人员的工时。

③ 每批次原材料检验完成后,由检验人员将检验记录发现的问题登记到质量记

录中。

④ 质量管理部每月检查质量记录,如质量记录与检验记录的内容不符,则扣除

检验人员的工时。1.2.4.2.产品质量记录

① 产品编号

从生产的开始阶段为每台产品编号,后续所有的质量记录都围绕产品编号进行。

② 工序质量问题登记

各工序进行时,执行人员记录检查前道工序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本工序发现的质量问题。每批次的产品完成后,各工序执行人员将工作时发现的质量问题按产品编号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

③ 入库检验质量问题登记

质量管理部入库检验时,将入库检验发现的质量问题记录到检验报告中。整批产品检验完成后,将质量问题按产品编号记录到产品质量记录中。④ 产品维修质量问题登记 产品销售后出现故障退换或返修时,由质量管理部按产品编号将质量问题直接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

⑤ 客户反馈问题登记

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由销售部门登记后提交质量管理部,由质量管理部按产品编号登记到产品质量记录中。1.2.4.3.记录保存

质量记录全部使用电子版本,由质量管理部统一维护,保存于公司配置服务器。

其他记录由生产部文档管理员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要求保存,所有生产人员在批次工作完成后将记录提交给文档管理员。

1.2.5.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

针对产品销售后的质量问题反馈,增加必要的检验项目和检验手段。如在产品老化后增加振动试验;针对阅卷机驱动连不上的问题,驱动程序开发后,进行不同版本和环境的驱动挂接检验等。针对光电头老化,增加发光管的某些试验项目等。检验项目的实践由硬件产品研发部、质量管理部、生产部共同完成,硬件产品研发部将检验项目加入检验规程,下发至生产部及质量管理部,作为下一步的检验标准。

1.2.6.质量分析

每月由质量管理部将质量记录内容分析整理,形成质量报告,并将质量报告提交相关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每季度或遇批次质量问题由质量管理部组织召开质量分析会,分析原因并沟通解决质量问题。1.2.7.考核机制

生产部的考核以工时为基础,绩效工资将以每人每月总工时按比例发放。工时与绩效的关系及各种需要扣除工时的罚则在生产部考核管理办法中规定,工时的采集及其他相关规定在生产部的三级文件中规定。

1.2.7.1.工时来源:

生产部的工时有以下几个来源:

篇三:201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深圳市前沿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2014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公司所属各部门:

为了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特制订本质量管理体系改进计划。

一、总要求(见下表)

通过考核证实

a)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 b)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二、改进方向

1、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2、加强生产设备管理;

3、优化产品工艺方案,加强工艺文件执行力度;

4、产品标识状态管理;

5、加强质量体系培训和技能培训;

三、改进措施

1、各部门均应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管理,监督检查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2、进一步加强生产现场抽查力度,关注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个工序加工情况;

3、加强工艺过程工艺文件执行力度,严肃工艺纪律,完善工艺文件;

4、确保产品实现过程中设备状态完好,标识状态完整、准确;

四、责任部门

1、各部门负责监视和测量过程的归口管理,编制过程监视和测量统计表,完善过程监视和测量记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2、质量部负责做好产品实现过程的各种状态标识;

3、技术部进一步完善工艺文件,对特殊过程制定相关确认准则;

4、综合部负责对原材料库管理以及员工培训、考核并持证上岗;

5、生产部确保设备状态完好;

五、检查 考核

年内由公司管理者代表和质量部组织相关部门责任人对以上改进计划进行跟踪检查、考核。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篇四: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内容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内容[1]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包含了以下内容:

(1)生产流程:要求标明从来源到最终成品的每一个工序及工序

(2)生产设备:要求标明各工序所使用的生产设备。

(3)作业指引:要求标明各工序的作业指导文件。

(4)控制项目:要求标明各工序应该控制的项目。

(5)接收标准:要求标明各工序作业、测试的接收标淮。

(6)责任者:要求标明检测责任者。

(7)其他:包括抽样方法及频度,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等。

[编辑]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表[2]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表

说明:

1.由质量管理部提出具体的质量状况。

2.质量管理部和相关部门拟订质量改进方案。

3.各部门拟订各部门的质量改进计。

质量改进计划表 月份 改进项目名

称 存在问题 原因分析 改进措施 负责部门、人配合部门、人员 员 完成日期 项目改进目标 项目级别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 月 11 月 12 月 [编辑] 编制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步骤[3](1)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每个季度和全年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和项目负责部门;(2)各负责部门定出每一项目的改进措施计划,经质量管理部门综合平衡,汇编成企业的季度、计划草案,交由计划部门纳入企业的综合计划,按程序审批后执行;

(3)质量管理部门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急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经审批后,同生产作业计划一起下达执行。质量管理部门负责检查执行情况。

[编辑] 实施产品质量改进计划的步骤[1] 1.确定产品质量改进的项目并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

组织全体成员参与产品质量改进及活动的准备。对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的范围、计划、资源配置和重要性都应加以明确规定和论证。规定应包括有关的背景和历史情况,相关的质量损失以及目前的状况。如可能,应尽量具体。应将项目及活动分配到小组、组长和员工。应制定日程表并配置充足的资源。也应对产品质量改进活动的进展情况的定期评审做出规定。

项目的计划也应在这一阶段准备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确定每个季度和全年的质量改进措施项目和项目负责部门。各负责部门订出每一项目的改进措施计划后,经质量管理部门综合平衡,汇编成企业的季度、计划草案。同时,质量管理部门要根据季度计划和临时出现且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编制月度计划草案。

2.调查可能的因果关系

通过数据的搜集、分析和确认,进而提高对改进过程的性质的认识。应认真按照制定的计划采集数据;以事实为依据,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待改进过程的性质,并确定可能的因果关系。

3.采取预防和纠正措施

在确定因果关系后,应针对相应的原因制定不同的预防或纠正措施的方案,组织参与该措施实施的成员研究各方案的优缺点。

4.确认改进措施的实行

在采取了预防和纠正措施后,必须搜集有关的数据加以分析,以确认预防和纠正措施取得的结果。要注意的是,搜集数据的环境应与以前调查和确定因果关系时搜集数据的环境相同。如果在采取预防或纠正措施之后,那些不希望的结果仍继续发生,且发生的频次与以前几乎相同,以致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发展计划,那就需要重新确立质量改进项目及活动。

5.保持改进成果

质量改进结果经确认及认可后.需保持下夹。对改讲后的过程则需要在新的水平上加以控制。

6.继续完善及改进

如果所期望的改进已经实现,则应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再选择和实施新的质量改进项目或活动。进一步改进质量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要善于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

产品质量改进计划可以确定特殊项目或合同的特殊质量要求,并将其列入计划表中。产品质量改进计划还可以制定实现质量要求的具体措施和作为监督和评定质量的依据。在整个企业内所采取的旨在提高活动和过程的效益和效率的各项措施中,企业主管所进行的质量改进必须是持续不断的。

2.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二

1 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

①接种站外环境状况、接种站内部面积与内部平面布局及温控设施。②接种站工作人员与工作量、人流状况。③接种站消毒管理状况。

1.2 检测项目与方法

1.2.1 室内环境质量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CO2、CO用红外线分析仪 (GXH-3010/3011) 测定, 用微电脑激光粉尘仪 (LD3C) 测定可吸入颗粒物, 用甲醛分析仪 (4160-2) 测定甲醛, 用噪声计 (TES-1350) 测定噪声, 用数位式照度计 (TES-1332) 测定照度;其他项目有温度、风速、细菌总数 (沉降法) 。检测点布点与检测方法参照2000年《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1.2.2 室内环境消毒效果检测指标与检测方法

仪器为紫外线强度计 (ZQJ-254) 测定紫外线灯辐射强度, 检测方法参照《消毒与灭菌的评价方法与标准》GB 15981-1995。

2 评价标准

2.1 调查指标评价依据

2.1.1 卫生部2005年《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门诊有关参考标准有关条款摘要 ①接种门诊总面积应有不少于40 m2的专用房, 室内地面硬化、清洁明亮、空气流通②接种门诊要有候种室 (宣传教育、反应观察) 、预诊室 (登记、询问、体检) 、接种室 (疫苗接种应分室或分区, 卡介苗应设专室) , 各室有明显的标志牌。受种者在接种时有专门的出入口。③接种门诊与普通门诊、注射室、病房、放射科分开, 并保持一定的距离。④接种门诊要定期进行室内消毒。⑤接种室与儿童保健体检分室进行。⑥疫苗接种室应具有取暖、防暑降温设备, 并配备高压消毒锅、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

2.1.2 《江苏省预防接种门诊基本条件》 工作人员要求:每次接种门诊至少有5名接种人员, 门诊接种人员应具有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乡村医生资格, 并通过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和考核, 取得省卫生厅统一印制、统一编号的培训合格证。

2.1.3 苏州市卫生局2004年《苏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有关条款摘要 ①室内环境控制温度:夏天28 ℃以下, 冬天12 ℃以上。②室内环境消毒, 接种前后采用固定紫外灯进行室内环境消毒, 并有详细记录。③门诊接种人员不少于5人。④日门诊接种量不得超过200人次

2.1.4 张家港市《张家港市计划免疫规范化门诊考核标准》有关条款摘要 ①设立专门用房, 门诊面积不少于100 m2。②门诊区域相对独立, 环境清洁, 宽敞明亮, 空气流通;有卡介苗接种专室, 其他疫苗接种室面积不少于60 m2。③合理分区, 接种室单独设置, 采用一苗一接种区域, 专用工作台6张, 标志醒目。

2.2 检测项目评价标准

参照《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GB 9671—1996、《消毒与灭菌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标准值见表1。

3 结果

3.1 结果

3.1.1 接种站外环境状况、接种站内部面积与内部平面布局及温控设施

接种站周围1000 m半径内无可见工业“三废”排放源、周围100 m半径内无生活垃圾收集房, 周围40 m半径内无医用放射源等环境有害因子。

接种站有多功能室 (排队登记、计免知识宣传栏、休息观察等) 、综合接种室、卡介苗接种室、登记室、体检室、疫苗冷藏室、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室等, 其中多功能室面积105 m2、综合接种室131 m2, 卡介苗接种室9 m2, 登记室18 m2, 总面积达300 m2。有座椅30位。有2个门可供人流进出, 各室均有空调机。

3.1.2 接种站工作人员与工作量、人流状况

接种站工作人员有10人, 均为持有效合格证上岗, 一般情况下每周开设计免门诊2 d。在接种日上午9:30调查前来接种人流状况;多功能室有婴幼儿28名, 婴幼儿亲属56人;综合接种室有婴幼儿30名, 婴幼儿亲属60人。下午1:30时人流与上午9:30人流时相当, 显得较拥挤, 有噪杂感。

查接种记录, 一般日接种达300人次以上, 较高日接种在400人次以上。

3.1.3 接种站消毒管理状况

接种站有4只移动式大功率紫外线灯, 每个接种日消毒结束后进行紫外线灯消毒, 并有记录。

3.2 检测结果

3.2.1 接种站室内环境质量 检测当日室外平均温度33 ℃。在接种日下午2:00时后检测室内环境质量, 结果见表1。

4 结果讨论与改进建议

4.1 调查检测结果符合性评价

该接种站外环境规定距离内无工业和生活垃圾污染源, 无放射源, 环境状况良好。

接种站有多功能室、综合接种室、卡介苗接种室等, 总面积达300 m2, 能满足日常接种工作需要。有2个门可供人流进出, 平面布局合理。各室均有立式空调机, 空调的室温27.2 ~28 ℃, 符合《苏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室内环境控制温度 (夏天28 ℃以下) 要求。

注:室内环境质量标准参照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温度18~28 ℃, 风速≤0.5 m/s, CO2≤0.1%, CO≤5%, 甲醛≤0.12 mg/m3, 可吸入颗粒物≤0.15 mg/m3, 细菌总数≤40 CFU/m3, 噪声≤55 dB (A) , 照度≥50 lx, 紫外线辐照强度≥70 μW/cm2, 紫外线辐照强度在接种结束后开灯测定。

室内空气中CO2、CO、可吸入尘、甲醛、噪声、照度、风速、细菌总数符合有关参考标准要求。本次调查的空气细菌总数合格情况比范云清等[1]报道的结果好。

4.2 主要存在问题与改进

①紫处线灯幅射强度测定结果均小于70 μW/cm2, 不符合相关参考标准, 应予更新。新装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90 μW/cm2, 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应≥70 μW/cm2, 紫外线灯按每m3空间≥1.5 W配置。②接种室高峰时人流密度过高, 应尽可能改善。在调查接种日上午9:30调查前来接种人员状况可见多功能室有婴幼儿28名, 婴幼儿亲属56人;综合接种室有婴幼儿30名, 婴幼儿亲属60人。多功能室人流密度达0.8人/m2 (84/105) , 综合接种室0.68人/m2 (90/131) 。按每人站立时占室内面积0.36 m2计算, 多功能室与综合接种室室内空间平面占用率分别达28%、24%, 在较高日接种在400人次以上时, 人流密度将会更高, 因而有人声噪杂的感觉。陈瑶飞等[2]认为月接种门诊日少, 造成人员拥挤现象, 提出延长接种时间, 并营造舒适的高质量接种服务环境, 对此提议我们十分赞同, 建议在人力资源允许情况下, 适当增加预防接种门诊日天数。③建议研究制订国家《预防接种门诊卫生标准》。因为在卫生部2005年《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江西省预防接种单位标准化建设标准 (试行) 》、《苏州市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标准》等由多家不同级别的管理机构提出的预防接种门诊的卫生要求, 项目有较大差异, 不利于比较评价与督导改进。

提出研究制订国家《预防接种门诊卫生标准》的依据是:预防接种门诊是有围护结构的形成一定微小气候的公共场所, 服务对象婴幼儿是重点保护人群, 应严格控制接种室环境卫生质量, 防止呼吸道传染病和生活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预防接种门诊卫生标准》的项目可参照《医院候诊室卫生标准》, 将CO2、CO、可吸入尘、甲醛、噪声、照度、风速、细菌总数等列为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 但标准值应严于该标准。另外应增加消毒质量指标, 如紫外线灯辐射强度、人流密度等, 建议人流密度指标值为高峰时≤0.5人/m2。

参考文献

[1] 范云清, 谢红英, 钟凌.农村预防接种室污染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06, 12 (1) :53.

[2] 陈瑶飞.奉化市计划免疫规范化接种室的巩固与发展.浙江预防医学, 2002, 14 (8) :67.

3.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三

一、现阶段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盘棋”思想

1.不重视审计项目计划的龙头作用,缺乏系统性。部分审计机关在编制计划前,未自上而下地确定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和总体目标,计划管理部门只是机械地将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任务以及业务部门提出的备选项目进行汇总,往往造成年度计划零散且非系统。此外,部分审计机关的业务部门工作牵涉较广,如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并非能由某个部门独立完成,仅仅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分别提出审计备选项目,再由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协调后分配给各个业务部门,存在不熟悉审计对象的问题。

2.不重视审计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一是部分审计机关未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未能对审计对象进行分类管理和规划,审计项目计划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不突出。二是部分审计机关未搭建财政资金联网审计平台,未能利用计算机对财政资金重点支出存在问题的分析作为编制项目计划的依据,审计监督缺乏技术保障。

(二)频繁调整计划,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新《准则》规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项目组织和实施单位应当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需调整,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但是,审计项目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突发情况而发生调整,其严肃性难以得到保证。

1.下级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计划年度不一致。如某市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1月至12月期间实施,但其上级审计机关的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自8月至次年7月期间实施。计划年度不一致,导致上级审计机关下达新的审计项目计划时,下级审计机关已将审计项目计划报同级政府主要负责人审批同意并印发实施。其结果是,下级审计机关每年都要通过调整审计项目计划来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下达的统一组织实施项目。

2.党和政府临时交办任务较多。党和政府会临时交办一些审计或调查项目,由于交办项目具有不确定性,势必会占用一定的审计资源,加剧审计机关力量不足的矛盾,影响审计项目计划的推进。

(三)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审计机关未设立专职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机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由办公室或法规处承担,部分基层审计机关甚至没有配备专职的计划管理人员。一些审计机关虽然配备了计划管理人员,但这些人员存在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宏观意识薄弱、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作用和效能的发挥。

(四)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不够

有的审计机关在计划执行中缺乏检查与控制,领导和计划管理部门对计划执行情况掌握得不充分,跟踪督促和指导落实工作做得不实。有的审计机关对计划执行情况的总结不够认真,对年度计划项目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考核和奖惩不到位,影响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提高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效果的对策研究

(一)形成计划“一盘棋”的思路,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1.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统一审计思路。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过程,可先由计划管理部门根据审计机关制定的长期工作规划,围绕党和政府工作中心,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总体情况,提出下一年度的审计工作思路、审计重点领域、审计总体目标,报经审计机关业务会议讨论确定。计划管理部门应将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内容及对审计机关的工作要求、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者授权审计事项、群众举报或公众关注事项、近年已审计单位名单等,提供给业务部门,由其开展审计需求调查,提出备选项目。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备选项目先由各业务部门提出,再分别由财政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甄选调整,然后报至计划管理部门。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计划的零散性和非系统性,既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和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风险高、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也从维护财经秩序角度出发,抓好一定层面、一定周期项目的审计,避免审计死角。

2.建立审计对象的基础数据库。计划管理人员应定期对本级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财务数据、业务资料、审计情况等进行调查,建立并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逐步实现对审计对象的动态管理,要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及时掌握不断变化的情况。

3.将审计信息化技术作为技术支持。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审计局在2011年完成了财政联网审计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财政预算管理、国库支付、总预算会计等大部分业务的审计监督,审计人员可以随时访问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导出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广州市审计局正着手研究,在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时,利用联网系统对重点财政资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选取重点审计对象,确保重点审计对象每年审计一次、一般审计对象五年至少审计一次。

(二)预留审计力量减少计划调整

为避免审计项目计划的频繁调整,保持其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兼顾灵活性,预留一定审计力量是必要的。计划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前年度党和政府临时交办的工作量,评估自身的审计资源,预留一定比例的审计力量。年度终结时,再将临时增加的审计任务,按照原审批程序报批。

(三)完善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组织架构

针对计划机构设置及人员素质不适应审计实践要求的问题,应加强计划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一要明确管理机构,保证相关机构以主要力量认真做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二要强化管理职能,特别注重计划管理的统筹功能,使其在计划的制定、执行、评估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三要提高人员素质,挑选具有良好的财经知识背景、审计实践经验丰富、宏观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计划管理工作岗位,使之适应计划管理工作的需要。

(四)加大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评价力度

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以审计项目计划、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为依据,建立考核指标,从项目进度执行情况、审计组织实施情况、审计成果、审计成本等方面进行考核。此外,还应及时报告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争取做到年中通报、年终考核。

4.2017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 篇四

一、改进计划

(一)医疗制度、医疗技术

1.重点抓好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交接班制度、报告书写规范等。

2.加强医疗质量关键环节的管理。

3.加强全员质量和安全教育,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提高全员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和参与能力,严格执行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常规。

4.加强全员培训,医务人员“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必须人人达标。

(二)报告书写

1.《超声报告书写规范》的学习和领会,《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手册》讲解和学习;

2.报告写中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3.报告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具体措施

1.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操作规范和常规,加强对科室的质量管理、检查、评价、监督。

2.科室实施全程质量管理,重视基础质量,加强环节质量,保证终末质量。树立全员质量和安全意识,加强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管理和监督。

3.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建立病历环节质量的监控、评价、反馈,每季度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每年总结一次,检查处理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4.定期组织进行“三基”培训、技能操作培训。

5.加强《超声报告书写规范》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学习和领会,严格按规定及时、准确、完整书写医疗文书。

5.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计划 篇五

及实施方案

一、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1、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要完善和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和制度,医疗诊疗规程,各级岗位职责,做到每项医疗行为有制度有规程,各级岗位职责有落实;要提高医疗水平,保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切实抓好医务人员的“三基”培训。

2、按照新的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提升全体医务人员医疗质量管理与改进的意识,提升各临床科室自我改进质量管理的能力,促进全程医疗质量管理与环节医疗质量管理的结合与实施。

3、疑难病例讨论是一种需要医院各方面积极参与、互助,利用医院现有资源优化医疗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提升“两个效益”的先进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各临床科室必须每月选择两个疑难病例,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工作。

4、促进临床科室合理用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完善执业医师处方制度及管理流程,完善用药检测及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规范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完善用药差错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5、完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在加强在架病历、终末病历日常检查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死亡病历质量的检查、剖析及讲评,促进病历质量的提高。

6、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管理,建立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档案,注重住院医师素质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培养;坚决执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度;建立住院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住院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7、明确主治医师的工作职责,发挥他们在医疗工作中“对下指导、对上汇报”的核心骨干作用;建立主治医师个人考核档案,定期对主治医师的履行职责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考评。

8、严格执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努力提高查房水平,严禁擅自取消主任医师查房;充分发挥三级查房的作用,将此项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定期巡回督导检查。

9、确保住院病人医护诊疗计划及时完成,有适宜的检查计划、治疗计划,完善病人或家属的知情告知制度,特殊检查和治疗要得到病人或家属的认可;完善病人出院康复及随访制度。

10、加强精神科量表在临床上的应用;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制度,责任到人;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加强精神科新理论新进展的学习。

二、具体计划1、1月完善、量化、细化医疗质量的控制体系。

2、3月根据卫生部新版病历书写规范制订我院《病历评价标准》,组建我院病历检查小组,制订《核心制度考核评价细则》,加强对病历质量和核心制度的监控管理。

3、4月医疗纠纷防范培训、病历评比、疑难病例讨论、“三基三严”及核心制度考试。

4、5月急诊急救知识培训,运行及归档病历的考核评价。5、6月外出学习进修医生学习汇报,“三基三严”及“法律法规”考试。半年工作总结。

6、7月神经系统疾病影像学诊断,疑难病例讨论,医疗核心制度考核。

7、8月卫生法律、法规讲座,病历评比,运行及归档病例考核。

8、9月急救知识培训,临床科研知识培训,心肺复苏技能考核,医师定期考核。

9、10月精神科新理论新进展专题讲座,疑难病例讨论,运行及归档病历评比。

6.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六

全程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中最重点的工作,根据医院工作计划和总体目标要求,结合等级医院评审细则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检查要点,特制定如下管理方案:

一、全面实施医疗质量管理,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口腔科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由科医护人员组成。研究质量改进意见,对全科医疗质量进行监督。

二、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科室成立质量控制小组,科主任任组长,组员为护长和科室业务骨干。每月进行科内医疗质量自查一次以上,并填写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记录表,科主任负责检查整改后的效果评价。

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目标及内容。

(一)总体目标:

1、门诊量力达2000人次,全年业务总收入为54万元。

2、强化学习“医疗核心制度和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并贯彻到工作中,抓好创“二甲”的各项准备工作。

3、完善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科主任担任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组长,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质量自查;对职能部门反馈的质量问题科主任负责落实整改。同完成)

4、布局合理,口腔诊疗区和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单独设置器械清洗室、消毒室。

5、保持室内环境整洁,每天操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每周对环境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洁、消毒。

6、对每一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手套一人一换,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7、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器械(如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黏膜、皮肤的常用的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必须达到消毒。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正畸模型等物品,操作前必须消毒。进入病人口腔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的要求。

8、严格执行口腔诊疗器械消毒工作程序。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必须先清洗、加酶浸泡、注油、干燥,然后再灭菌。特殊污染器械应单独处置,先高水平消毒后再清洗-灭菌。

9、严格执行监测制度,定时进行工艺、化学和生物监测。

10、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11、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夹片器应一用一消毒,干燥保存或使用避污纸一次性使用。

12、配备器械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的器械清洗池、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或干热灭菌器。

10、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三)口腔科管理目标及内容

1、口腔科医师诊疗病人要执行首诊负责制,认真负责,因病医治,不得开人情方和假证明,首诊医生须按规范书写门诊病历,并填写好门诊日记登记本,病历自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拒收病人。

2、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在治疗过程中不准泄露病人隐私,不准在治疗过程中讲不利于疾病治疗及情绪的言语。建立病情、手术和创伤性治疗及大额医疗费用知情同意制度并落实到位。

3、贯彻落实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自治区下发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努力做到安全、有效、经济用药。

4、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口腔科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每月做一次细菌培养,要求达标,不达标者查原因整改。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保证抢救药品和器材性能良好;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消毒管理办法》,认真按消毒规范掌握消毒知识,保证消毒质量,加强预防感染措施,熟练掌握无菌技术操作,严防院内交叉感染。

5科室根据能力,组织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条件成熟的积极向县、市、区科委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积极开展新技术、新疗法,各科要根据“二甲”科室技术要求开展工作。

轮台县人民医院口腔科

7.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 2009年3月—2010年2月置管患者200例。发生UEX 15例, 其中男9例, 女6例;年龄25~92岁, 平均65.2岁。发生情况:清醒10例, 模糊5例;经口插管3例, 经鼻插管12例;有肢体约束6例, 无肢体约束9例;使用镇静剂6例, 没有使用镇静剂9例;护士白班5例, 护士夜班10例;护士年限<5年10例, 护士年限≥5年5例;重新插管12例, 无重新插管3例。

1.2 方法

1.2.1 原因分析

通过我院ICU发生的15例UEX事件分析, 结合有关文献报道, 认为UEX的发生与患者的意识状态、舒适改变后的耐受、插管方式、导管固定方法、肢体约束情况及是否使用有效的镇静剂等有关, 且可能还与护士工作经验、工作时段有关。

1.2.2 改进措施

1.2.2.1 培养护士正确识别防范危险因素的能力

对所有入住ICU的患者, 均要进行意识、肢体活动度、管道情况等评估, 高危患者悬挂警示标识并班班评估, 发生病情变化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做好管道标识, 通过统一管道标识的使用, 形成有效预警, 增强护士的风险防范意识。

1.2.2.2 加强护士技能培训, 落实护理操作规程

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进行ICU专科理论与操作培训, 提高护理技能, 并将业务能力强的护士与业务能力较薄弱者一对一帮扶带教, 且低年资护士必须完成我院ICU规范化培训项目并考核合格。在管道护理中,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因疏忽造成管道滑脱。

1.2.2.3 科学排班, 合理分配护理人力资源

实行APN排班与弹性排班相结合, 注意能力强弱及新老搭配, 增加夜班、节假日等薄弱时段的值班护士人数。每日备机动人员1名, 保证在危重患者增加或其他紧急情况下, 护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及质量优良。

1.2.2.4 妥善的导管固定, 有效的肢体约束

气管插管在确定深度后用胶布在导管外部的刻度上做标记, 用丝绸胶布做交叉固定, 另外再扁布带双“8”字结套在气管插管上, 依头颈绕圈然后打结。固定好各种导管后 (包括尿管) , 予被套覆盖在导管的上方, 手的下方, 避免患者双手接触到导管而不自觉的拔管, 发生意外。经常巡视检查导管的刻度有无变化, 布带有无松脱, 固定的胶布有没有失去粘性。每天更换胶布。对意识不清、不合作者应采用约束带对患者进行肢体约束。护士应密切观察, 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1.2.2.5 合理使用镇静剂, 及时评估镇静效果

合理使用镇静剂可增加患者对插管的耐受, 改善患者的舒适度, 减少患者自行拔管的风险。在镇静药物使用过程中, 护士须注意观察和评估患者的反应和用药效果, 及时向医生汇报, 为医生调整药物剂量提供可靠依据, 保证用药安全。

1.2.2.6 制定预案, 加强质量控制

ICU制定了《管道防滑脱及预案和紧急处理流程》, 科室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模拟演练, 达到护士人人知晓, 人人掌握。科室成立了由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小组, 每月进行护理质量检查和督导, 把UEX的发生作为质控内容, 纳入重点环节管理项目中, 质控结果在科室内通报。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 分析原因, 提出整改措施, 最后效果评价, 以实现不断持续质量改进。

2 结果

我科将持续质量改进用于UEX事件的管理后, 2010年3月—2011年2月ICU置管患者198例, 发生UEX 2例, 发生率明显下降。

3 小结

ICU发生UEX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护士应充分认识到其危险性和危害性[3]。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管理方法, 分析发生原因、制定并落实改进措施, 效果评价的循环, 不断完善与改进护理质量, 其核心是更加注重过程管理, 达到事前控制, 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从而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 加强ICU质量管理, 减少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保障患者安全。方法 应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 分析ICU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 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结果 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下降。结论 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管理, 能有效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非计划性拔管,ICU,护理

参考文献

[1]段摄霞, 王红艳.ICU气管插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前瞻性研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10) :457-458.

[2]陈洁.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与安全防范[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10) :138-139.

8.质量问题改进计划 篇八

关键词:油井;小修作业;质量问题

中图分类号: TE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4-189-2

0 引言

井下修井工作的施工与产品制造施工相同,都是通过各道施工的工序组合而成的,因此我们需要重视井下作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在油井小修作业当中,质量问题是关键的环节之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对井下作业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1 井下作业的特点

在石油钻井和后续油井的维护中展开作业就是指修井作业,主要是保证油井能够在接下来的工作之中正常的使用,因此我们就需要展开油井的维护和保养,但是井下的修井作业施工比较复杂,需要由各种施工的工序组合而成,所以为了提高井下作业施工的有效性,就需要在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方面下功夫,不仅关系到修井作业的质量问题,作为控制井下作业的关键环节需要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

1.1 作业人员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在油井的井下作业的时候,聘请了大量的临时工,没有专业的作业人员进行施工,所以就会导致施工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临时作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低下,并且没有受到合同的约束所以流动性也比较大,而油井作业的工作强度较大,所以临时员工非常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

1.2 井下施工工序较为复杂

在展开井下施工的时候,由于要求较多所以在施工管理技术的运用上,没有一定的标准,一般都是以班为单位来阻止队伍施工作业,所以在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岗位当中。

1.3 修井作业施工人员比较分散

由于修井作业的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时间,并且都是通过作业井的位置来决定作业人员的施工位置的,因此作业的井位都比较分散。由于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会受到外界不可抗力的因素影响,比如天气和环境等,所以施工的时间也无法得到有效管理。

1.4 井下设备性能直接检验比较困难

由于井下的管杆柱和其他的工具若是出现问题的话,无法利用直接的方式进行检验,所以只有在每一道工序完成之后,对比较隐蔽的问题用间接法来进行检验。

2 油井施工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在展开井下作业的时候,由于施工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处理压井液,造成油层出现污染,最终使得油井不产油或是产出油量较少。

在施工的时候油井注灰的高度无法满足油井设计的要求。

油井施工的时候时常会出现相关的施工工具以及设备落入油井当中的情况,或是抽油杆脱落的问题。

油井的卡层管柱中的封隔器出现位置卡错的问题。

油井中的封隔器座封无法保证其严密性,所以当油井施工作业展开之后,导致原油开采中的含水量受到影响。

在完成井下作业之后,进行电泵的电缆测试,若是电缆不具备绝缘性能,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油井的返工作业。

在进行油井小修作业之后,油管容易出现漏油的现象导致产出的液量较低。

泵罩的过滤性能较低,容易导致泵内有脏物和杂物卡住的问题。

3 出现施工质量问题的原因

在油井施工的时候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导致的,所以人为问题占据质量问题的大部分,而少部分的技术问题和施工机械问题等所占据的部分是少数的,由于技术和施工机械都是在施工之前的准备阶段进行安排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施工作业当中排除技术和施工机械可能出现的问题,现在主要考虑的是施工当中人为导致的问题。例如,由于相关的油井施工人员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油井施工的质量问题,质量意识比较薄弱,所以在施工的时候会为了缩短施工的时间而进行违规操作,没有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展开施工,没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忽视了工作的效率。并且相关的施工管理和操作人员在进行培训的时候没有有效提高人员的素质,培训的深度不足导致相关的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施工的进度而进行违章指挥。相关的施工单位在施工之前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减少材料的用量,将施工之中必要的施工工序进行缩减,导致施工的质量降低。

①没有按期的校验仪表导致精度不准确,最终导致反映出的数据错误引起操作人员的判断失误。

②油管在回收之后没有展开具体的分类,相关企业没有进行检查就在井上继续使用,由于油管厂家的不负责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③背钳在电泵下井的时候没有打好,导致管柱出现转动的情况造成电缆破坏。

④油管在下井之前没有清洗到位,也没有展开细致的检查,导致有缺陷的油管在井下继续使用,并且经常出现不利用保护丝展开油管拉送的现象。

⑤相关的操作人员没有仔细的检查抽油杆,导致预紧力不足的情况发生,最终引起抽油杆脱落的危险。

⑥由于下井的机具没有清洗干净导致脏物、杂物卡泵的情况出现。

⑦工作人员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不够认真仔细,在记录数据的时候出现低级错误而引发一些施工的事故,导致质量降低。

4 提高井下小修作业施工质量的方法

4.1 加大施工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作业队伍的素质

为了提高施工的质量,修井作业企业应该加强对施工员工的培训力度,通过提高作业队伍的素质,加强相关人员的质量意识,在进行作业操作培训之后,还需要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修井作业施工各要素的讲解,经过施工组织设计和工序的质量标准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技术等关键知识点的了解,让员工意识到油井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相关的考核工作,以警醒相关的作业人员。

4.2 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教育,提高作业人员质量意识

为了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质量教育,这不仅能够影响到修井企业的经济收入,更能够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企业不仅仅要以自身作为出发点来加强施工作业人员的作业质量,也要对其他业主负责。一个企业要想实现生存发展,首先就要保证企业的施工质量,所以修井单位需要严格的控制施工工序和相关的质量标准,通过培养人员的质量意识来加强施工队伍的质量建设,将拥有较强责任心的施工人员任命为班组长组织施工,提高队伍的施工技术,保证施工的质量。

4.3 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控制管理水平

在质量管理工作当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质量保障,所以为了提高油井作业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就需要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实现全员参加,以此来提高企业和业主的经济收益,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加的“三全管理”,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井下作业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提高。

4.4 加大下井工具管理力度

油管企业一般都会对旧油管进行回收,但是在回收投入使用之前需要利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进行除垢处理,并且在处理之后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检查,不合格的油管不能在油井作业地区投入使用。油管在经过修复之后,需要将其与未修复的油管进行分开放置,并且建立相关的管理档案对油管进行科学的管理。在进行工具验收的时候,需要加强监管的力度,将责任落实到方方面面,工具的入库和出库都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签字验收,并且在下井之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清洗,只有在施工队长检查之后,认定其合格才能够投入使用。

5 结语

每一个企业要想实现长远的发展,就需要将质量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修井企业更是如此,所以为了提高修井施工的质量,需要不断的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还需要利用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来促进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及时的发现问题做出整改,将作业队伍的考核工作与集体作业队伍的工资奖金相结合,若是员工没有履行自身的职责,也要展开一定的处罚,从而为实现修井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质量协会.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刁望庆,杨兴隆,宋春霞.谈井下作业施工质量监督[J]. 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01).

上一篇:gre作文题库下一篇:内部审计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