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防沙治沙工作汇报

2024-10-11

某县防沙治沙工作汇报(精选7篇)

1.某县防沙治沙工作汇报 篇一

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推进全国防沙治沙工作

《防沙治沙法》已于2001年8月31日公布,这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关于防沙治沙的专门法律.其制定的宗旨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部法律确定了我国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制度,明确了社会各方在防沙治沙上的责任和义务,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我国是土地沙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防沙治沙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深刻认识贯彻实施《防沙治沙法》的极端重要性,做好贯彻实施的组织准备,通过贯彻实施法律,推进防沙治沙工作.要突出依法搞好防沙治沙规划、建立和完善监测报告制度、落实法定各项优惠政策、实行科学治沙、着力抓好重点工程地区的治沙.

作 者:周生贤 Zhou Shengxian 作者单位:国家林业局,北京市,100714刊 名:林业经济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STRY ECONOMICS年,卷(期):2001“”(11)分类号:F3关键词:

2.某县防沙治沙工作汇报 篇二

关键词:防沙治沙,做法,问题,建议,宁夏平罗

平罗县河东地区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 东部全境被毛乌素沙漠包围, 现有土地沙化面积3.43万hm2, 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6.2%。土地沙化不但影响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 而且制约着全县的经济发展。因此, 平罗县将改善沙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因地制宜提出了治沙源、涵水源、增资源、拓资源的防沙治沙思路。并积极争取, 先后实施了“三北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日本援助治沙工程。通过一批重点工程的建设, 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快速发展, 治沙造林面积逐年增加, 沙区植被得到了有效恢复, 部分地区实现了沙漠化逆转, 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1 平罗县防沙治沙工作主要做法

1.1 加强领导, 落实措施

平罗县将防沙治沙纳入全县经济发展整体规划, 成立了毛乌素沙漠沙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领导小组, 设立了治沙工作站, 专门负责全县防沙治沙工作。对实施的综合治理重点项目, 县乡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 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层层签订造林绿化目标责任书, 并将其列入年终乡 (场) 考核, 实施奖罚制。

1.2 科学规划, 分类实施

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 依据当地的立地条件和水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分类, 明确主攻方向和治理模式[1]。对固定沙丘和丘间地进行人工治沙造林, 采用乔灌木混交造林, 陶乐日援项目区的人工治沙造林模式为全县沙漠化综合治理奠定了基础。对流动沙丘进行飞播造林, 主要以灌木和草种为主, 成功的有庙庙湖飞播造林区、拉巴湖飞播造林区。现拉巴湖飞播造林区已建设成1 000 hm2花棒采种基地, 每年可提供灌木种子5 t。同时抓住雨季进行人工模拟飞播造林, 黄沙古渡1 000 hm2灌木林就是利用雨季人工模拟飞播造林成功的事例, 现植被盖度已达到35%以上。对有一定盖度的固定沙丘地带进行围栏封育, 保护现有植被, 增加植被覆盖度。马兰花大草原通过围栏封育, 满地遍开的马兰花已成为旅游业的亮点。

1.3 科技治沙, 提高成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在治沙造林工程中, 坚持科技试验与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同步进行。坚持技术指导、培训与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同步进行[2]。在治沙工程建设中推广了大苗深栽造林技术和应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强的树木, 突出表现在日援项目区采用大苗深栽造林的树木, 其成活率均达到85%以上。在飞播造林中应用种子保水剂包衣处理技术, 种子大料化处理技术大大提高了种子出苗率。在造林季节上改变过去一季造林的传统造林方式, 变一季造林为春夏秋3季造林, 并在日援项目区推广夏季营养袋造林技术。对个体治沙给予技术指导, 发放技术材料, 举办造林技术培训班, 增强了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农民的防沙治沙能力。选派人员到国内外进行防沙治沙业务培训, 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 将国内外先进的治沙造林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1.4 拓宽渠道, 加快治理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造林治沙的积极性, 全面落实加强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坚持国家、集体、企业、个人一齐上, 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长期不变, 对于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沙、荒滩, 鼓励面向社会承包土地使用进行治理改造。为治沙造林已见成效的企业和个人办理林权证, 保护好企业和个人的利益。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支撑、个人投入为补充的多元投资形式, 拓宽防沙治沙的投资渠道, 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治沙造林的积极性。

1.5 加大管护, 巩固成果

加大对现有沙生植被的保护作用是沙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县林业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森林法》和《防沙治沙法》, 不断增强群众造林、护林、爱林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并明确规定, 严禁在沙区刨挖白茨、锁阳、甘草、麻黄等沙生植被, 加大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草植被的违法行为, 有效地保护了沙区生态环境。

2 存在的问题

2.1 造林及管护难度大

平罗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 气候干旱, 降水量少, 治沙造林能否成功不仅要依靠科学的治沙造林模式, 还需要有利的天气条件和一定的水源保障。由于造林区处于沙漠地带, 面积大、交通不畅, 车辆行驶困难, 苗木需要人工运送, 增加了造林难度。治沙造林面积大, 沙区交通不畅, 缺少水源, 一旦发生火灾、病虫等灾害, 无法及时有效地组织防治。

2.2 资金投入不足

在治沙造林中, 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 如流动沙丘先进行扎设草方格后再进行植苗造林投入较大。目前, 国家在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中, 人工造林补助费是4 500元/hm2, 而目前市场苗木价格上涨, 治沙造林难度大, 投入高, 资金缺乏是治沙发展的大碍。个体、公司在治沙造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加快推进了防沙治沙的步伐, 但政府、业务部门给予的资金补助较少, 只给予苗木的支持, 缺少资金的补助, 影响了其治沙的积极性。

2.3 经济效益低

在治沙造林中只注重了生态效益, 而忽略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仅有的3家企业开发沙产业, 种植沙生植物, 开发利用面积不到666.67 hm2, 以市场经济的机制刺激沙漠化治理的力度较小。

3 防沙治沙工作的建议

3.1 做好科学规划工作

对宜林荒沙、荒山要进行全面的调查论证, 遵循自然规律, 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的规划, 确定重点治理区域, 集中资金, 提高投资标准, 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一块一块地突破, 一块一块地治理, 治理一块成功一块。避免造林简单粗放、成活率靠天帮忙、治沙进程缓慢、成效低等诸多弊病[3]。

3.2 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治沙项目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有项目才能有资金做保证, 要利用一切渠道多争取项目,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意识, 积极争取并实施好国家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依托“三北四期”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资金, 尤其要积极争取对外合作项目。

3.3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

要全面落实国家加强生态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 制定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对治沙造林已见成效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一定资金补助, 保护好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使他们的行动自觉地由“要我治”变为“我要治”,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造林治沙的积极性。

3.4 重视造林队伍的专业化

治沙造林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务必重视专业林场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林业职工长期从事林业工作, 专业素质较高, 在治沙造林中, 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优先支持专业林场承担重点区域造林项目, 以专业林场治沙作为样板和示范, 带动全民治沙。

3.5 重点区域推行工程造林

将工程管理的办法引入到治沙造林中来, 对一些重点、难点治沙区域, 做好规划设计,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进行公开招投标[4]。通过市场化运作, 选择专业化程度高、治沙经验丰富、有资质的队伍承包造林, 进行合同制管理, 限期治理达标, 以调动其积极性, 增强责任心, 有利于加快治理进程, 提高治理效果, 使局部沙漠化现象尽快得到扭转。

3.6 因地制宜, 科学治沙

要完成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历史任务,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成果, 推广实用技术, 开展科技试验, 抓好科技培训, 要将科技工作贯穿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因地制宜, 综合应用, 才能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确保造林成活, 从而加快治沙进程。

3.7 加大林区管护力度, 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防沙治沙工作不但是以造为主, 更重要的是造管结合, 才能持续发展。应坚持“一分造、九分管”的原则, 加大管护力度, 真正做到护林组织、护林队伍、管护制度和护林员报酬“四落实”。加强法制宣传, 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生态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魏登贤, 杨德福.共和盆地防沙治沙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7) :283-284.

[2]刘生俊.横山县防沙治沙工作之我见[J].陕西林业, 2011 (B10) :33-34.

[3]林琼.关于做好“十二五”防沙治沙工作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10 (3) :13-17.

3.鄂温克旗防沙治沙工作简介 篇三

(2012年5月)

根据全国第四次荒漠化普查结果,我旗沙地总面积为363.83万亩,占呼伦贝尔沙地总面积的18.6%。其中:流动沙地1.83万亩,半固定沙地8.05万亩,固定沙地195.05万亩,露沙地158.9万亩。与第三次荒漠化普查结果对比,重度沙化土地和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

一、鄂温克旗防沙治沙工作的开展有两个特点

1.开展时间早,持续治理时间长。鄂温克旗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展了防沙治沙工作,至今30多年来从未中断过。

2.领导重视,资金有保障。鄂温克旗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付诸行动,至今为止,共为沙地治理投入2300多万元。正是由于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使我旗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及时开展,有效控制了沙化土地的扩展趋势,减缓了沙地形成的速度,为后期积累经验实施大规模治理沙地争取了时间,避免了草原大面积沙化后才开始治理的局面。

二、在防沙治沙的管理方面有“五化”

1.资金保障制度化。除正常的治理工作所需资金外,旗

1政府还设立了专项资金,列入旗财政预算,形成制度化。而不是空喊口号不见行动。

2.治理规范化。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将旗境内沙地进行分区分类,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分期分批有序进行治理。

3.设计科学化。根据多年的治沙经验和技术成果总结,逐步选择科学合理的治沙方式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治沙植物种子配比,简化操作程序,降低治沙成本,使治沙技术逐步实现简单化,易推广应用。

4.队伍专业化。我旗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养、锻炼了一批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加上招录进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使我旗的技术力量逐步加强。旗林业局现有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8人,助理工程师20余人,治沙队伍有技术熟练的技术工人200余人。

5.生产科研一体化。这是我旗沙地治理的一大亮点。旗委、政府十分重视防沙治沙的科技支撑工作,鼓励林业部门在开展防沙治沙工作的同时,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林科院、内蒙古林业大学、呼伦贝尔市林研所、呼伦贝尔市草原站等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技术和模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我旗在治沙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使我旗的沙地治理模式逐步获得成熟。

三、在沙区综合治理具体实施中有七个第一

1.我旗林业技术人员设计制作的治沙播种机于2006年通过自治区农牧业机械鉴定站鉴定成为我市第一个治沙定型产品;

2.根据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要求第一个成立了旗县防沙治沙监测管护站;

3.根据国家《防沙治沙法》、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防沙治沙管理办法》,第一个经旗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颁布了《鄂温克旗防沙治沙管理办法》;

4.经旗政协调研、旗人大批准,第一个通过由旗县地方财政投资千万元以上的沙地治理规划,即《鄂温克旗防沙治沙管理办法》;

5.为鼓舞全旗人民防沙治沙的信心,2006年第一个提出“消除沙害”的奋斗目标,在沙区产生极大的影响;

6.为巩固沙地治理成果,第一个提出利用固沙植物加工颗粒饲料,增加沙区牧民收益,提高牧民参与防沙治沙积极性的建议。此建议在我旗已初见成效。

7.林业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数量第一,使我旗的沙地治理技术始终保持领先。

四、防沙治沙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由于呼伦贝尔沙地属沙漠化潜在发展区,再加上其特殊的地质结构,脆弱的草原植被下沙层厚度在几米至几百米之间,地表植被一旦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遭到破坏,沙化恶化趋

势将难以控制。我旗158.9万亩露沙地和150多万亩明显沙化趋势土地成为草原沙化的最大隐患,而治理过的沙地也可能重新活化。我旗人民政府旗长色音图曾指示林业部门“要把防沙治沙工作当作一项长期任务来抓,而不仅仅是一个或几个十年规划,防沙治沙应常抓不懈,这是我旗治理沙地30多年来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五、今后工作任务

1.各部门全力合作,全民参与,防沙治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2.继续研究有利于提高沙区牧民收益的激励政策;

4.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篇四

——记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包金山

包金山,男,1965年出生,蒙古族,中共党员,现为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多年来,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全力投入到鄂托克旗防沙治沙工作,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一、生态建设的鼓动者

包金山,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广袤的鄂尔多斯高原给了他宽广的胸怀,淳朴的父母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有抱负的男子汉。他深深地爱着养育他的草原。在草原上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在草原上他一步一个脚印地书写着成长的历史。1990年,他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新闻专业毕业,回到了他热爱的草原。回到家乡以后,他并没有从事新闻工作,而是来到了苏木工作。他前后共在4个苏木工作过,在基层工作期间,他和广大农牧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以至于他当了林业局局长后,能够很方便的和农牧民交往,他从一个青年干部,成长为一个苏木党委书记。2004年初,包金山走上了鄂托克旗林业局局长的岗位,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创业。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北,地处毛乌素沙地中,这里少雨,多风,属于大陆性干旱草原气候。历史上的鄂托克旗曾经“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是个美丽而富足的牧区。自清朝开始,土地沙化已日趋严重,草原赤地千里,沙浪滚滚,鼠害猖獗。一位生态专家到了这里后,认为“是不宜

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包金山激动地说:“不适于人类居住,那么农牧民去哪居住?搬到何处?哪儿是他们的家?”怀着对家乡深厚的感情和神圣的使命感,他一上任,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黄河中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鄂托克旗也在工程区内。2002年,又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为鄂托克旗的生态建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包金山在接任时,仍然有许多牧民思想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这也难怪,要让世代以放牧为生的牧民种树,让以游牧为主的牧民舍饲圈养牧畜,转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难度是很大的。为了转变牧民的观念,保护草原,包金山不辞辛苦,每年用50-60天时间,走访50-60个嘎查村,反复向农牧民讲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好处。他在基层工作多年,深知农牧民对羊群和草场有着极深的感情。现在要让他们放下羊鞭,投入到种树的行列中来,农牧民根本不愿意。在一个嘎查,当他不厌其烦地给牧民讲退耕还林的好处时,一个牧民问他:“不让我们养羊,那我们吃什么?”包金山告诉他:“政府每1亩给补助160元钱,你们的草场沙化这么严重了,退出一部分地种上树和灌木,不是既能保护草场又有收入吗?”他还带领林业技术人员到嘎查村里,手把手地教农牧民种树。广大农牧民被他的真诚和热心感动了,明白了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意义。包金山又对林业局的职工讲,“政府投入这么多资金,我们林业人一定

要花好这个钱,让农牧民真正享受到政策的好处”。他把造林的责任承包到每个职工,职工承包到户、到人。他带领林业技术人员指导农牧民种树,手把手地教,认真地讲,使世代以放羊为生的农牧民开始了种树的生活。每年春季,旗林业局除了看门的人员外,其他人都在一线种树,下乡最多的职工一年达270多天,每个职工平均每年下乡都在250天以上。

辛苦不负有心人。在包金山的宣传和直接参与下,鄂托克旗广大农牧民接受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在昔日黄沙滚滚的退化草原上,如今已种上了柠条、杨柴、沙柳等沙生植物,有效地制止了草原沙化。农牧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100元,并使1万多名农牧民从工程中受益。同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得到了转变,广大农牧民也在多年造林管护中转变了观念。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农牧民都在工程区里围上了网围栏,为的是确保禁牧及林业工程的效果。有的林业职工进入工程区检查工作打开网围栏时,农牧民立刻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听说是林业局的职工,他们就会带着查看项目;如果是其他人,农牧民就会不客气地请他绕行,以确保林地林木生长。2010年,国家林业局检查验收组在对木凯淖尔镇3万亩退耕还林地验收时,他们被眼前集中连片的林地震惊了,除了4亩地不达标外,其余全部合格,可以说,合格率达100%。

仅“十一五”期间,共完成各类林业建设任务204.8766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工程9.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飞播造林

34万亩,封山育林32.5万亩,三北四期10.9万亩万亩,巩固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3.2万亩,国家重点公益林项目128.42万亩,植被恢复项目4566亩,完成义务植树5000余万株,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并向良性的方向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旗林业用地面积达134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3.84%提高到现在的22.3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二、生态文化的领导者

包金山是一个十分爱学习的人,他到林业局工作后,深知林业工作涉及面广,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从一个外行成为一个精通本职业务,又懂管理的林业局局长。

上任初始,他带领林业技术人员认真探索“膜下滴灌技术”,他到现场观察,仔细对比苗木生长数据,在实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面积推广这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导致造林成活率低的难题。鄂托克旗是个多沙少林、生态脆弱的荒漠化旗县,旗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旗”的战略。包金山在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中,把广大农牧民动员起来,使他们成为防沙治沙的主力军,进而形成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好局面。过去有的农牧民不愿意种树,甚至把自己承包的草场委托给别人去种树,自己落个清闲。当他们看到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时,凡是参与了退耕还林的农牧民都领到了政府兑现的钱和粮,他们再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到造林的行列中来。

包金山看到,林业职工队伍提高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针对林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他大胆地从大学生志愿者中,聘用了3位有志于在鄂托克干事业的毕业生,其中有一位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广西籍学生。有的职工不理解,问他,为什么不优先录用我们的子女?他回答得很明白,林业局人才断档,我们不能看着林业人一代不如一代吧。

包金山是一个有心人,他不仅在局长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而且他把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组织、策划了“2010年鄂托克旗生态文化与生态建设深度采访工作”。深度采访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了解鄂托克旗100年来自然生态的变化、人类居住群落的结构,人口对生态的影响。第二阶段考察阿尔巴斯山区生态状况和木凯淖尔镇开荒历史和退耕还林情况,并且了解了鄂托克旗籍知识阶层所持的生态意识及对生态恢复建设的态度,并且搜集整理其他有关文献资料。第三阶段采访包括棋盘井、蒙西矿区的生态状况。

这个采访完全是包金山策划的,采访人员也都是他聘请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创意,采访以采访人员分组、以采访对象分类的办法进行了“地毯式”全方位扫描记录、抽样调查式点击记录,共采访了4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被采访都为50-60岁以上的直接参与者与知情者。他们所采访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不少是鲜为人知的口述资料。了解了100年来全旗乡土文化的变化和传承情况、原始植被和原始自然林所遭到的破坏程度和恢复

情况,以及人口增长对生态的影响等。另外还搜集到在民间流传至今的历史传说,这些传说对整个人类学范畴研究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5.防沙治沙的建议书 篇五

沙漠化的主要根源之一是水份的不足,我想是否可以采用以污治污的办法。也就是说利用可降解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其他能自然分解的有机工业污水(必须排除含重金属和其他不可降解及有毒的污水)作为水源,注入沙漠区。使之在一定的沙漠区域内给以充足的水份。在自然蒸发、降解的同时,可选择培育适宜菌种促进污水自然降解。当在沙漠得到一定湿润的基础上,可进行植物的选择种植,以渐渐从根本上改变沙漠的属性。

对于诸如含动物粪便的污水、酿造业等的污水以及其他大量的生活污水当其浓度达到足够高时,是一种污染。但是若控制在一定浓度下,则可视为植物的营养物。在六、七十代年以前,动物粪便污水、酿造业污水等,在乡村作为农田的上好有机肥料,而争相抢运。对于缺水少肥的沙漠地区,用这些有机污水作区域性供给沙漠水源的同时,应该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对沙漠的治理起到相应的作用。目前各地用于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治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面且治污的费用是经常性的、长期性和永久性的。另外更又有大量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成天源源不断地涌入江河湖海,给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人类也正面临着接受因自身施于大自然的恶行而所至的惩罚------水资源的恶化,沙漠化的.加剧,这一切使我们人类的生活圈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终将被人类自己逐出地球!所以我想以污治沙也许是一条防沙减污,改善生态的好途径。若能将这些有机污水直接或初步处理后回流至沙漠地区用于治沙防沙,不仅能给治沙提供大量的水源和有机营养源,而且能大大减少各类污水的治理费用,大幅度减轻原排污地区的环境压力,提高环境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若理论上可行,可先选择一些离沙漠较近的城市,合理布设污水回供管网,将已集中并基本均质后的有机污水泵入沙漠区进行试验。

6.塞罕坝防沙治沙的成功之路 篇六

众所周知,频频发生的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给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致使土地沙化急剧蔓延,生产力衰退,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整体恶化,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此极为重视,要求社会各界与时俱进,奋力实践江则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搞好防沙治沙工作,为早日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建功立业,谱写出中国林业和生态建设的壮美篇章。

2002年5月27日至28日,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党组成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则慧为组长的全国政协防沙治沙考察团专程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就防沙治沙工作进行调研。江则慧对塞罕坝的防沙治沙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40年来的艰苦创业,将一个“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之地,建设成为“绿色明珠”,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为京津挡风沙、涵水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塞罕坝的防沙治沙工作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自然情况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北部,地处河北省北端(与北京直线距离270公里),北、西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和多伦县隔河相望;南、东分别与省御道口牧场和围场县的四个乡相邻,按地形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39.6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450米。境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林区气候特殊,冬长、春秋短、夏季温差小,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90年代(1990-1999)坝上地区平均气温-1.0℃,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显31.9℃和-38.7℃,年降水量539毫米,年均降水日为160天,年均大风日数为67天,年均无霜期67天。土壤类型以山地棕壤、1 灰色森林土和风沙土为主,塞罕坝处于森林——草原交错地带,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依此分别为落叶针叶林、长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丛、草原与草甸和沼泽及水生群落。林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自生维管植物81科、312属、659种,代表种有金莲花、干枝梅、野罂粟、杜鹃等;有野生动物100余种,珍稀动物有豹、马鹿、梅花鹿、天鹅、黑琴鸡、细鳞鱼等。

二、建场40年来防沙治沙所取得的成就

翻阅历史,这里也曾是一望无际的万顷林海,由于常年无限度的采伐和过度放牧,郁郁葱葱的森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荒凉、日益沙化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原林业部提出在塞罕坝建设一个大型国营林场,并制订了“以造为主,造育并举,综合经营,永续利用”的经营方针和林场20年总体规划设计方案。1962年,(196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这里建立国家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1969年归河北省管理)。

在省林业厅(局)的正确领导下,经过40年的艰苦奋斗,塞罕坝人默默无闻地在生态环境建设的篇章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全场总经营面积141万亩,共营造人工林近百万亩,现有天然次生林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林木总蓄积544.5万立方米。平均年生长率为9.6%。由落叶松、樟子松、云杉、白桦和山杨等树种组成的万顷林海,象一条绿色的长龙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有效地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移,成为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绿化家园的典范。气象资料表明:塞罕坝周边地区,目前同建场初期60年代相比,年均大风日数由72天减少到67天;降水量由417.0毫米增加到539毫米;无霜期由42天延长到67天。

建场以来,全场总投资1.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546万元,场内自筹资金5428万元。几十年来,累计向当地财政纳税7000万元,为相邻乡镇、村百姓增加劳务收入7000万元,为社会提供优质苗木1亿余株。林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他们在从事农牧业的同时,采集山野资源每年收入达 2 500万元。至2000年底全场共有资产12亿元(固定资产2亿元,林木资产10亿元)。目前,年林木蓄积生长量达40余万立方米,可增加资产9000余万元。塞罕坝在林业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40年的绿化,由荒芜变绿洲,森林蓄积增加500多万立方米,被国外专家学者盛赞为人类改造大自然的伟大创举,被党和国家领导人誉为绿色明珠、水源卫士、风沙屏障,再造秀美山川示范教育基地,并指示我们要把这里的森林资源“保护好、管理好、经营好、发展好。”并提出了在河北北部再造三个与塞罕坝同等规模的大型林场,增加森林覆盖率,控制土壤沙化,目前该项目工程已经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并在实施过程中。事实证明了塞罕坝国有林场在防沙治沙项目中起着骨干和示范带头作用。

三、主要经验和做法

防沙治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我场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的基础上,围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坚持“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治沙工作方针,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防沙、治沙和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既注重当前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努力改善沙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作到防、治、用结合,治一片,绿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实现环境治理与经济协调发展。

(一)领导重视,加大防沙治沙的投入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工作极为重视,把防治沙漠化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塞罕坝机械林场紧紧抓住这一 3 千载难逢的机遇,始终把造林绿化、抚育好林子、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的力度,把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解决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这一任务作为主要目标,本着“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沙治沙,近几年还专门成立了防沙治沙领导小组,强化资金的专向管理,并制订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治沙工作管理体系。

(二)以科技为依托,加速沙地绿化进程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历了建场初期的造林阶段和1983年以来的营林阶段,产业结构由建场初期的以造林为主,农业、牧业为辅转变为以造林、营林为主,森林旅游业、林产品工业、多种经营等相关产业互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纵观我场的发展历程,为使我场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减缓沙漠化扩大局面,维护生态平衡,仍是我们不容忽视的工作重点。这就要求我们在搞好抚育间伐和经营采伐的同时,还要去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用科技指导生产,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大力培养森林后备资源,使塞罕坝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成为“为北京固沙源,为天津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一道坚不可催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经过了近40多年的造林绿化,现在还有将近25万亩的荒山、沙地造林已属啃骨头工程,加之连续三年来干旱少雨,造林成活难度很大。特别是西部沙荒处于干旱草原的边缘,年降水量仅300毫米,沙丘阳坡更是干旱。我场根据实际情况,首先把吸收借鉴外地的先进科技成果和好的做法与本场生产实际相结合,不断研究、探索新路子、新技术,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4 力,生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公开发表有科学技术价值的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取得科学技术成果7项。这些科技成果为林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时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场时分配来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现有林业技术人才184人,其中:正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21人,工程师61人,初级职称101人。他们具有解决育苗、造林、营林以及森保等方面技术难题的能力,如98年主要进行了育苗方式、整地方式、造林密度的改革,99年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推出了造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和造林模型设计,并通过充分调研,确定了不同造林模型的技术经济指标。2000年建立了高科技工厂化育苗中心,现出圃苗木已经用于上山造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推广了保水剂、ABT生根粉、食盐水溶液等浸根造林技术,带土坨大苗移植造林和容器桶造林,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林业生产服务。

(三)因地制宜,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有机结合

“再建三个塞罕坝”项目的实施,使我场的工程造林进入攻坚阶段。立地条件差,天气干旱、多风都是制约造林成活和加速土壤沙漠化的主要因素。针对这种现实,我场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及时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采取了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在造林中坚持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乔、灌、草有机结合的强大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林草覆盖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起来分析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林周期短。由于正确处理了封山育林与造林的关系,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的有机结合,能够正确处理林牧矛盾,坚持以林为主,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危害和牲畜危害造林地的现象,有助于一次性成林,缩短了成林周期。

2、节省资金。人工造林因涉及种子、育苗、整地、栽植、幼抚等多个生产环节,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才能够完成,而封山育林则大大节省了中间费用,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

3、有利于涵养水源,增加林草覆盖率。防沙治沙坚持防中有治,治中有防,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禁止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有效地增加了土壤的植被盖度,使土壤免受狂风暴雨的冲蚀,有利于保持水土,增强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增强防沙治沙效果

抓住工程质量管理这个重点,在开展治沙工作和培养森林后备资源过程中,实行全过程、全员、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着重在事前、事中进行管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提高劳动者的责任心和生产技能,并在生产过程中勤于指导,不放松制约成活、成材、速生丰产的每一个环节。治沙和造林工作与林场全体干部职工及和林场相毗邻的农村居民息息相关,人人有责,人人受益。因此,我们采取宣传教育与依法治林、依法护林相结合,打击毁林开荒,鼓励造林护林,激励创新,调动全员力量,为造林绿化做贡献。

(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塞罕坝属国家一级旅游资源景点。凉爽宜人的气候,独特的森林草原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木兰围场”的历史文化积淀,为这里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1993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自开展森林旅游以来,我场以总场党委副书记、场长张海同志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按照前代人规划好的蓝图,始终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任,确立了“营、造、管、护、游、副、工、城为主导的开放带动,资源开发、科技兴场的发展战略”目标,深化内部改革,强化城区建设,实施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以精神文明推动林场各项事业的发展。首先,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生态旅游的定位,着眼于发展大旅游、兴 6 办大产业的目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与旅游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以旅游牵头,带动各业发展的新格局。同时,要大力扶持和发展旅游业龙头组织,带动全场职工广泛参与,创造全民、全社会办旅游的新局面。其次,要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使之与旅游业健康,协调的发展。一是加强宣传,抓住西部大开发等各种机遇,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宣传我场所肩负的为北京防风固沙,为天津保护水源的重要作用。二是把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为林场发展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确保森林资源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三是依法打击乱砍滥伐,乱捕乱猎的违法犯罪活动,严格限额采伐,有效地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加大执法力度,保护野生动植物和风景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7.浅谈草方格沙障防沙治沙效果 篇七

年 级:08级 姓 名:张志强 专 业:水土保持 指导老师:葛云辉

二零一一年六月

摘 要

荒漠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沙运动所引起的土壤风蚀是沙质荒漠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沙漠造成的危害,归根结底还在于风沙流的风蚀、搬运、堆积的作用。为了防止沙丘的移动,首先应该控制沙丘表面疏松的沙粒不被风蚀吹扬,可以利用杂草、树枝以及其它材料,在沙丘上插设风障或覆盖在沙面上。凡此一类的措施,都属于工程治理。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再一个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

关键词:草方格;沙障;荒漠化

目录

摘要....................................................................................1 草方格沙障..............................................................................1

1.1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的机理和作用..................................2 2 草方格沙障植护的方法..........................................................2 3草方格沙障植护的规格....................................................3 4 草方格沙障对植物的影响...............................................3 5 草方格沙障对沙的影响.........................................................2 结论............................................................................................3 参考文献....................................................................................4

1草方格沙障

草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

1.1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的机理和作用

在新设置的草方格沙障上,当气流或风沙流经沙障时,均有涡旋产生,并伴有积沙现象。过充分蚀积,最后形成较为光滑凹曲面(蚀积平衡的洼面),方格沙障 沙区群众把沙障统称为“风墙”,草方格沙障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1.1.1增大地表粗糙度,削弱近地面层风速。

地面扎制草方格改 变了下垫 面性质的第一个反 映是加大 了地面粗糙度。转化风沙运动条件阻滞近地面层的风速。1.2引起流场结构的变化,目前,学术界虽然对草方格的研究较多。

但对草方格工程布设后附近流场的结构变化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一般认 为柔性 草(尤其草头部)在风中的抖动。能“ 击碎” 顶部流场。使顶部加速区的能量聚集不起来。1.3导致草方格沙障内气流场地 和地表形态变化。

从沙丘上设置沙障地 段的剖面来分析,在新设置 的草方格沙障上,当风沙流经时,均有旋涡产生,有积沙现象。经过充分蚀积作用,最终形成光滑而稳定的凹曲面。由这种凹曲面组成的有规则纹状的下垫面,由于凹槽内回流的存在。对其顶 部气流具有一种升力作用,通常称为这种小型浅槽的“ 升力效应”。既能保证在强风时沙面自身不起沙。又能使气流中挟带的少量外来沙物质被升气流搬运过境。不产生流沙的堆积。草方格沙障植护的方法

用麦秸草、稻草扎制草方格前需在材料上洒一些水 ,使之湿润 ,为的是提高材料的柔性 ,以免扎制时折断。芦苇在扎制前要碾压 ,目标是将管状的芦苇压劈 ,改变为柔性材料。扎制前将材料切成 60cm长的段 ,整齐的堆放在事先计划好的地上 ,然后在沙丘迎风坡横对主风方向划出网络线 ,沿线平铺麦秸 ,扎制材料要垂直 “线” 排放 ,并置中间位置于线上 ,用钝仞平头铁锹(防止切断材料)在草中部用力将其对折压入沙层内 12~15cm ,出露高度 13~15cm(偏差为 ±2cm),顶部宽度 5~6cm ,再用脚将草带两侧的沙踩实 ,并用铁锨或刮沙板将中间的沙向草带下刮一刮 ,使草方格提前形成碟形凹槽 ,有利于沙障内地面稳定。草方格沙障每 10m布设一条 “Z” 型防火通道 ,宽度 1m ,通道内不埋设麦秸草。

3草方格沙障植护的规格

草方格沙障的规格要根据地区风力大小而定 ,草方格的形式为正方形 ,最常见的为1m× 1m。实践证明 ,在地形起伏不大的沙面上 1m ×1m草方格最为合理 ,在风能较小的平坦沙地可以灵活地放大草方格规格 ,在迎风坡 ,因地形的倾斜 ,沿等高线的草带要加密 ,原则上L ≤h/ sin α(L 为草带间距 ,h为草的出露高度 , α为地形坡度)。草方格的用草量要适当 ,草量过少影响其防沙效益 ,太多造成材料的浪费 ,也增加施工难度 ,根据经验 ,1m× 1m的草方格设计植草量为 0.8kg(因为成片草方格每一个方格都与相邻方格有公用边 ,第一个方格按两个边计算用草量 ,即每米植草量 0.4kg)。

4草方格沙障对植物的影响

4.1草方格沙障的固沙措施能增大地表的粗糙度 ,有效降低地表的风速 ,而无草方格固定的地面则

处于风蚀状态。

4.2在草方格形成的风积环境条件下 ,细粒沙物质能够将落在沙表面的植物种子埋积起来 ,便于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4.3草方格中细粒物质增多 ,使沙面紧实 ,能够将夜间空气中凝结水分和微弱的降水蓄积在沙层表面 ,不至于很快下渗到沙层的下部 ,一定程度上为浅根性的先锋植物种的生长提供了短暂的水分供应。

4.4细粒物质中多含有碳酸钙、二氧化硅和盐份 ,它们能溶解于水中并下渗 ,毛细作用可以将其带到沙表面 ,失水后将细粒物质胶结在一起 ,硬化而形成沙面结皮;草方格表层盐分含量明显比次表层 高。

4.5随着植物在草方格中定居生长和进一步的演化 ,沙面趋向固定 ,生物结皮的厚度、硬度增大 ,有机质逐渐在沙层中积累。虽然有机质含量很低 ,但随时间变化成正比 ,表层的含量明显比次表层高。

4.6草方格中的植物定居过程同自然条件下相同 ,首先是适于流沙环境的三芒草 ,接着是适于较稳定环境的沙蒿 ,再次是白梭梭 ,随着梭梭株体的增大 ,在梭梭林下出现短命植物层片。

4.7原始背景植被覆盖不同 ,影响植物种源和植物的定居速度。

5草方格沙障对沙的影响

5.1 草方格沙障的固沙措施能增大地表的粗糙度,有效降低地表的风速,而无草方格固定的地面则处于风蚀状态。

5.2 在草方格形成的风积环境条件下,细粒沙物质能够将落在沙表面的植物种子埋积起来,便于植物种子的萌发生长;草方格中细粒物质增多,使沙面紧实,能够将夜间空气中凝结水分和微弱的降水蓄积在沙层表面,不至于很快下渗到沙层的下部,一定程度上为浅根性的先锋植物种的生长提供了短暂的水分供应。

5.3 细粒物质中多含有碳酸钙、二氧化硅和盐分它们能溶解于水中并下渗,毛细作用可以将其带到沙表面,失水后将细粒物质胶结在一起,硬化而形成沙面结皮;草方格表层盐分含量明显比次表层高。5.4 随着植物在草方格中定居生长和进一步的演化,沙面趋向固定,生物结皮的厚度、硬度增大,有机质逐渐在沙层中积累。虽然有机质含量很低,但与时间变化成正比,表层的含量明显比次表层高。

5.5 虽然草方格沙障能在一定时期内起到固沙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方格会腐朽损坏,所以需要定期更换,保证其固沙作用的正常发挥。同时,应在采取机械固沙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措施,及时恢复塔河沿岸的植被,以达到长久固沙的目的。

结论

在流沙固定中, 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 改变其上的风速廓线, 从而减弱贴地面层风速, 降低实际风力作用, 有效地控制风速。它主要是通过沙障工程增大地表粗糙度, 削弱近地面层风速, 引起流场结构和草方格沙障内气流场地和地表形态变化来实现固定流沙并阻止沙丘前移的。因此, 草方格沙障在河西走廊干旱区风沙治理中具有良好的治沙固沙作用, 应在旱区大力推广。然而, 在干旱风沙区应用草方格沙障固沙时, 其设定还应注意草方格效益与地表坡度关系、多行沙障和前沿阻沙带的作用及临界保护带宽度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隆亨、李福兴等。中国风沙土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

上一篇:写给乱砍乱伐的人们一封信600字作文下一篇:基础教育提升工程督查情况的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