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2024-09-04

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8篇)

1.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一

江苏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与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建立良好的归因模式,首要问题是帮助学生树立____ A:自我概念 B:自我意识 C:自我观念 D:自我形象 E:自我信心

2、当人们在观察某个人时。某~品质在观察者看来是极为突出的.从而对这种突出的品质有了清晰明显的知觉并掩盖了对其余品质的知觉。这种现象称为____ A:投射效应 B:晕轮效应

C:皮格玛利翁效应 D:首因效应

3、在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4、最早提出迁移概念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 B:华生 C:布鲁纳 D:斯金纳

5、关于茶文化。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采制和饮用茶叶的国家

B:陆羽以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称为茶圣 C:茶兴于唐,盛于宋

D:花茶是用茶叶和香茶进行拼和窨制.使茶叶吸收花香而制成的香茶

6、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将教育评价分为____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7、下列哪种成分不是品德的心理结构__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8、下列属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的有()A:强烈的荣誉感 B:不适度的自尊心 C:学习动机不强 D:意志力薄弱

9、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A.备课 B.上课

C.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10、采取一个模式,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这根本上是对教育上的__的关系及其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A.自然性与社会性 B.受动性与能动性 C.共性与个性

D.方向性与现实性

1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容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称为()A:品德 B:态度 C:意向 D:技能

12、布鲁纳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表象形式呈现,以下不属于他提出的呈现方式的一项是____ A:动作表象 B:图象表象 C:符号表象 D:情感表象

13、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幼儿的(),不得对其实施体罚、变相体罚。A:个人意愿 B:人格尊严 C:人身自由 D:健康安全

14、”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____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15、在背诵一篇短文时,一般两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容易遗忘,这种现象的解释是____ A:痕迹消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倒摄与前摄抑制

16、某教师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此课文中的生字生词。这属于教育的()。A.总目标 B.实质性目标 C.发展性目标 D.教育性目标

17、”为人师表”作为教师行为规范,这是由教师职业道德的()决定的。A:示范性 B:责任性 C:继承性 D:特殊性

18、马拉松赛跑中的“马拉松”一词是指。A:人名 B:地名 C:山名 D:河流名

19、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__。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20、1 9世纪末.美罔心理学家桑代克通过对____的学习研究,建构了科学教育心理学的体系。A:动物 B:人类 C:学生 D:儿童

21、有计划、有目的、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的系统化活动是__。

A.制定课程标准 B.制订教学计划 C.课程设计

D.明确培养目标

22、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被称为()。A.习惯 B.定势 C.功能固着 D.定向

23、《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状况作了总结:“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这是因为()A:教育的周期性长,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 B: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D: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它有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4、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____ A:联结学习论 B:结构学习论 C:认知学习论 D:建构学习论

25、幼儿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效果的比较,是。A:机械记忆效果好 B:意义记忆效果好 C:两者都在发展 D:两者不可比较

26、个体在学习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期待 D:认知内驱力

27、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属于__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28、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二、多项选择题(共27题,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

1、个体身心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是____ A:格塞尔 B:洛克 C:孟子 D:高尔登

2、加涅在其所著《学习的条件》一书中,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学习目标分为动作技能和态度及()。A.言语技能 B.智力技能 C.学习策略 D.认知策略

3、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等教学方式,其主要理论依据是____ A:教学的具体细节 B:教学情境的创设 C: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 D:教学的主要步骤和内容

4、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的基本要求有()。A.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 B.集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 C.便于检测 D.难度适中 E.便于记忆

5、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 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 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

6、课程类型指课程的____ A:组织方式 B:进程 C:原则 D:体系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斯金纳 B:苛勒 C:巴甫洛夫 D:加涅

8、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____ A:内发论 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D:平衡论

9、小伟在数学课上学会了心算,这种学习属于。A:心智技能学习B:运动技能学习C:操作技能学习D:应用技能学习

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强调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____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一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1、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是()A:发明了印刷术和火药

B:中国古代历法体系开始成熟 C:有了总结性的工艺百科全书

D:出现了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

12、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____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A:校长

B:学校负责人

C:有关直接负责人

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13、个体的某种品质或特征给人以清晰、鲜明的印象,以致掩盖了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征的判断。这种现象称为。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投射效应 D:刻板效应

14、____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A:想象 B:表象 C:梦想 D:创造性

15、下列关于班集体的概念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集体就是班群体

B: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C:纪律松弛、涣散的群体算不上集体 D:不是任何一个班都能称得上班集体

16、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是__ A.愉快教学法 B.尝试教学法 C.情境教学法 D.成功教学法

17、初中阶段,一般称为()。A.学龄前期 B.学龄初期 C.学龄中期 D.学龄晚期

18、《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体现了教学中的()。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9、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不能回忆或再认的原因主要是()A:无适当提取线索 B:信息相互干扰 C:痕迹消退 D:压抑

20、班集体的形成和培养过程有__。A.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B.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C.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D.组织教育活动

21、以下测量单位.不属于同一类测量功能的是。A:海里、链、节 B:公顷、亩、平方尺 C:吨、磅、斤

D:盎司、加仑、升

22、沈从文小时候特别喜欢逃学,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最终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__。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2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____ A:辛亥革命 B:维新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告诉我们____ A:不能因为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而或喜或悲

B:不能因为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C:不能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好坏而或喜或悲

D:不能因为自己强于别人或不如别人而或喜或悲

25、评定学业成绩时,信度好,效度却往往不高的试题是__ A.问答型试题 B.论文式试题 C.主观性试题 D.客观性试题

26、个体在学习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称为()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期待 D:认知内驱力

27、如何采取有效的步骤解决问题,属于__ A.智力技能 B.认知策略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28、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一律不公开审理的年龄是()。A.14周岁以下

B.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 C.16周岁以上不满17周岁 D.18周岁以下

2.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二

一、高中生身体发育的特点与体育教学

高中生身体发育的速度明显缓慢下来, 男生每年平均增长2.22 厘米, 女生每年平均增长0.61 厘米, 这种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小学、初中时候。而体重, 每年增加2 公斤~3.5 公斤。高中生骨化过程基本完成, 骨骼变粗, 韧带也基本强化。不过, 心脏的发育要一直到20 岁左右的时候才能稳定。高中生的脑和脑神经发育及功能基本完善, 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能力加强, 这样可以促使他们有能力去深入认识高难度的问题。高中生性机能趋向成熟, 男生的肩膀增宽, 显得壮美, 女生的身体变圆, 显得丰满。学生到了高中阶段, 从体型方面看已经非常接近成年人, 但实际上他们并未完全成熟。因此, 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观察和研究, 不可轻率地判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以免在无意中伤害他们正在成长的稚嫩心灵。在体育教学中, 可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运动项目, 适当提高运动的难度。但由于他们的身体发育并未完全成熟, 所以, 仍要注意锻炼的项目和难度。对于一些具体的锻炼项目, 一定要考虑到高中生体型 (尤其是第二性征) 的变化。比如跳高、俯卧撑, 一定要男女分开做。

二、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体育教学

(1) 高中生认识发展的特点与体育教学。高中生生活实践经验较丰富, 观察能力更富有目的性、系统性, 注意力趋向稳定而持久, 记忆活动表现出更大的成熟性。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反映了认识能力的飞跃, 他们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进行逻辑分类, 经过自己的重新组织, 把知识系统化, 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这种思维水平, 反映他们概括能力增强和逻辑结构的逐渐严密。因此, 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已能逐渐摆脱直观形象和直观经验的限制, 并能借助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而这种判断和推理是建立在对客观现象和本质的认识上。所以, 他们对老师的讲课要求更高了, 他们希望老师讲课要有说服力, 并将采取逻辑论证的方法。他们不再轻信盲从, 所以有时不听别人劝告, 固执己见。教师应该对他们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和民主讨论的方法, 提高锻炼效果。体育教学中, 教师在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时, 首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生活, 观察自然, 观察社会。生活是体育之源, 观察与思考是获取体育锻炼真谛的必由之路。教师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标志着学生智力发展的水平。

(2) 高中生情感意志发展的特点与体育教学。高中生的情感明显变得深厚、稳定、闭锁, 控制情感的能力加强。当他们维护集体荣誉、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时, 会感到一种道德和理智上的满足。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受意志力的控制, 他们的问题行为与冲动已明显地减少, 似乎他们“真的成熟了”。他们能把异性友谊那份情感珍藏起来, 服从学习这个大局。一份高中生对恋爱态度的调查表明:主张在高中禁止谈恋爱的学生达68%, 主张提倡者才占1%, 这说明他们已能用正确的思想驾驭情感。高中生的勇敢、坚毅、自制、果断的意志品质得到了发展, 他们能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在体育锻炼中不怕苦, 在劳动中不怕累。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外, 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生活情趣, 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 使每一个学生都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体育锻炼是培养意志和控制情绪的最好方式, 可以避免各种情感障碍的发生。

(3) 高中生的个性差异与体育教学。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成熟, 已开始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们能够按照预先的计划行事, 对自己的优缺点也能正确认识, 他们希望在集体中得到适当的位置, 他们懂得自尊和尊重别人。高中生的世界观是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具有两极性。大部分同学对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 一小部分同学缺乏明确的生活目标, 讲究实惠, 追求物质享受, 学习不努力。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 是与掌握一定数量知识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相联系的, 没有这个前提, 就难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高中生的世界观是各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也是高中生是否成熟的真正标志。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帮助他们“真正地成熟起来”。

三、结束语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是教师神圣的责任。作为体育工作者, 应该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把他们培养成为既具有健康体魄又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人才。

摘要:依据高中生身体发育的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根据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识发展特点、情感意志发展特点、个性差异等) 进行体育教学,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培养既具有健康体魄又具有健康心理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中学生,身心发展,体育教学,健康体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霍军.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01) .

[2]段长文.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内化发展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2013 (04) .

3.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三

一、根据小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合理、有效地安排上课的各个环节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猛阶段,骨骼富有弹性,硬度小、韧度大,不易发生骨折,但易弯曲变形、脱臼和关节损伤。因此,课前一定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且要注意器械的重量。小学生的肌肉娇嫩、柔软、富有弹性,但其力量和耐力较差。小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调节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神经系统,易兴奋,表现出活泼好动,精力充沛,但少抑制,注意力不易集中,易于疲劳,也易于恢复;运动动作不协调,不精确,易出现多余动作,但其灵活性好,可塑性强。故练习中要注意练习的密度,密度以中等为主,特别是强度不宜过大。因此,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与合适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二、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安排练习手段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使得小学生在这一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心理特点和相应的心理活动。

1注意力不易集中,易于分散,将练习内容游戏化,以激发其练习兴趣。小学生无意注意较有意注意占有相当优势,而其注意力叉极易转移。针对这一情况,教学中,尽量使练习的内容游戏化,以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其练习兴趣。

2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将练习形式多样化,以保持联系兴趣。儿童天生好动,兴趣广泛,喜欢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于同一种活动,就应该不断变换教学手段以保持其兴趣。

3喜欢且善于模仿,将练习情景化,提高其练习兴趣。由于小学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明显优于第二信号系统。故其模仿力较强。教学中可多采用情景教学、游戏教学、电化教学等方法。

4易接受新知,但又易于遗忘,要适时温故而知新。在教学中,特别对于一些较复杂的动作,应当适时进行温故知新。

5情感易外露,自制力和应激能力较差,要及时发挥教师的监控作用。小学生情感易于激动,明显外露,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自己,当发生意外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其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要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监控活动的监控作用。

6榜样性强,激发榜样作用。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不同,学生对于掌握技术动作较好的同学往往很羡慕,但不嫉妒,无形中就促进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便想赶超强者。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课中要及时表扬突出的学生,以树立榜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向上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要及时做好课堂评价。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发现练习成功或动作改进及时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励学生,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发现错误动作时亦要及时纠正。

2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在一些学生难以掌握的复杂动作教学中,给予学生练习的一定“自由度”,通过自己独立的练习与思考,体会动作的要领。若采取一刀切的练习方式,不僅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造成一些后进生的错误动作形成定势。因此,练习中要给学生一定的动脑时间,根据动作要领,使学生在“想中练习,练习中想”,通过练习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其更快地掌握动作。

3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在练习中,让一些动作掌握比较快、比较好的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以一带一,这样,学生与学生之间,无形当中便少了拘束和肾张的心理,在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能够较快地、轻松地掌握动作,并形成相应的技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给学生创造一定的自主空间。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可采用语言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思维想象并在行为上也积极尝试、体验、创造,形成技能。

5教师要用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用形象化的儿童语言和精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以及热情的教态,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在感情上和孩子融为一体,让学生受到激励和鼓舞,为其学习积累能量。

6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并及时渗透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练习手段的安排,我们都要注意充分考虑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使体育课不但能收到育体的效果,同时还能育心、育智、育德。

4.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谈玩具 篇四

一、3-6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1)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2)是孩子一生中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3)是孩子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到了5-6岁时,脑的结构已经较成熟,这意味着可以开始系统地学习知识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教育方式方法。

1、语言表达

儿童开始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专家提示:

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不必太在意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表达内容,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

教育重点: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2、思维与想象 他们开始逐渐学会在动作之前就能在头脑里进行思考,思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预见性。但是,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对事物的概括也总是具体的、形象的。6岁时,可以进行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如口算10以内数字的加减,判断一个故事要说明的道理等。已经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集中表现在游戏以及积塑、泥工、绘画、讲故事等活动中。

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如流汗时要画出大颗的汗珠;大萝卜比人还大,要大人、孩子、小狗、小猫等一齐拔。

教育重点:

可以事先想好游戏活动的主题,计划游戏活动的内容,并预期游戏活动的结果;还能事先分配好角色,确定活动规则,在游戏中按规则、角色身份行事。

3、记忆

对图像的辨认和记忆能力很强,认记图、字都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完整地记住一个短小的故事或大人委托的一件小事。一记牢,就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4-5岁时,还不会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6-7岁时,虽不会主动利用语词作为记忆的中介,但一经提醒,记忆的效果就会迅速提高。

专家提示:

孩子的记忆容易受成人的暗示,也很容易发生现实与臆想混淆的现象,如他们十分相信童话或传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自己也会编织一些向往的却又根本不存在的事情,家长不要误以为他们在撒谎。

4、情绪和情感

一般成年人体验到的情绪,他们大部分已体验到了。

他们的情绪是外显的、缺少控制的,常常极度高涨。有时会出现极度的恐惧,有时会莫明其妙地发脾气。

在集体生活中,道德感得到进一步发展,能把别人或自己的行为与行为准则相比较,从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道德体验。

理智感产生,突出的表现是好奇和好问,他们的提问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们的注意。

他们还特别喜欢收集“破烂”、拆装玩具,这是探究性的强烈表现。

专家提示

儿童第一次从家庭踏入同伴的集体行列,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如果片面地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在他们身上,会使他们情绪压抑,影响身心的发展。

教育重点

提供丰富、适宜的智力玩具,启迪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耐心热情地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经常结合生活实际向他们提一些问题,培养他们爱思考、爱观察的习惯。

5、社会技能的发展

他们大部分都不甘寂寞,喜欢与同伴一起玩,玩伴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游戏转向联合性和合作性的游戏,玩伴关系由比较松散的撮合到比较协调的、有规则约束的结合。玩伴不稳定,经常在变化。

游戏中争吵是常有的事,一般是为了争夺玩具或争演某个角色,也有的是为了使别的孩子服从自己。不过争吵的时间不长,也不会因此耿耿于怀。

专家提示:

在没有玩伴的情况下,有的孩子会假想一个同伴跟自己玩,这种情况在3~6岁儿童中占一定比例。独生子女、智力较高的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这种情况一般到入学时会自行消失。

教育重点:

多让孩子参与一些分工合作的活动,比如几家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出门游玩,分配一些任务,让他们分工合作;组织一些游戏,玩一些复杂的玩具,需要几个小伙伴一起参与,分享交流或竞争。

6、个性

在与成人和同伴的交往中,自我意识有所发展,已经对自我形成某种看法,如知道自己是聪敏的还是愚笨的,是勤快的还是懒惰的,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是讨人喜欢的还是惹人讨厌的等等。

6岁时,幼儿已养成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已初步形成。

专家提示

·孩子的自我意识基本上是家长、同伴、教师平常对他们的评价的翻版。一直受到周围人肯定的、积极评价的幼儿往往对自己产生一种满意感、自信感;而经常受到周围人否定的、消极评价的幼儿会对自己产生一种自卑感、孤独感。

·孩子的行为习惯全是成人强化的结果,他们一般认为被成人接纳的行为都是好的行为,反之则是不好的行为。

·这一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个性特征和倾向性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虽然以后也能对其中一些不良个性特征加以改造,但往往只能是量的变化,除非客观环境、儿童的亲身经历一次次出现极严重的转折,否则是很难改变的。正因为如此,要特别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

教育重点

多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形象化的教育,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谦让,为别人着想,讲礼貌等优良品德,并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适当的玩具、恰当的作用

玩具是儿童游戏的物质基础,是其生活中的良师益友、精神食粮。由于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不同,玩具对儿童的适用及启发程度亦有所差异,作为家长,如何适龄、适度、适当地为儿童准备合适的玩具,并发挥玩具的积极作用,是一门相当重要的学问。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1、如何选择玩具(玩什么):不同的年龄段,孩子需求不同。

笔者在幼儿园工作,幼儿园每周都安排一天为自带玩具日。在平时的观察中,笔者发现,小朋友带来的玩具绝大多数是成品玩具。不少家长在为孩子选择玩具时,存在“满足孩子就是好”、“贵就是好”和“买来的就是好”等误区。

不少家长认为花钱买来的才叫玩具,因而很少会为孩子收集类似小木棍、废纸盒、树叶等不用花钱的材料,作为玩具。

其实,孩子对玩具的选择和认识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多地关注眼前的玩具好不好玩,却不会去想这个玩具的价格。因而,从玩具对孩子的重要意义来看,玩具的价值取决于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而不是价格的高低等。

总的来说,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选择玩具。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

(1)满足孩子的需要。

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有目的地选择玩具。

好动的幼儿,家长可为其选择静态性的智力玩具,如积木拼搭、插塑玩具、图书、棋类等,以利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逐步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性格孤僻、沉默寡言、不合群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动态玩具,如声控玩具、双人或多人操作的玩具等,让其在轻松、自由的游戏氛围中产生愉快和自信的情感,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粗枝大叶、性情急躁的孩子,家长可为其选择制作性玩具,如提供半成品或纸盒、小棒、磁铁、碎布、数字游戏等,让孩子在专心操作的过程中产生敏锐的辨别能力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2)启迪孩子的智慧。

他们多选择一些活动变化、功能多样、能满足孩子智能发展需要的玩具。各种建构类积木、镶嵌玩具、拼图、建造模型等都是理想的玩具。游戏材料,可以使孩子根据游戏内容和情节的发展需要替代玩具或自己制作玩具,较好地发挥孩子的创造想像和思维。(3)发展孩子的能力。

可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与生活切实相关的玩具,帮助孩子在玩中学,以及关注生活的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而且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喜欢用身体各部分去感知周围。对这一阶段的孩子,家长宜选择促进他们体能发展的玩具,这类玩具一般体积较大、颜色鲜艳、质料安全。如小皮球、手推车、小木桶、积木、娃娃等。

4岁的孩子,随着语言功能的发展,比较喜欢模仿周围成人的动作和生活,是语言发展和动作发展的最好时机,因此可为他们选择模仿生活的主题玩具,如娃娃过家家玩具(娃娃、餐具等)、医院玩具(针筒、听诊器等)、交通玩具(汽车、摩托车、飞机等)、还可以选择小型的音乐娱乐玩具,如不倒翁等。

5至6岁的孩子,知识经验逐渐增多,自主性加强,可为他们选择自己动手、动脑的玩具,如棋类玩具、建筑积木、橡皮泥以及一些工具性玩具和半成品材料——木板、木棰、安全剪刀、胶水、火柴盒、牙膏管、干果壳等。可引导孩子、适当的时候帮助孩子观察生活,利用这些东西随意制作自己理想的物品。

2、发挥玩具的作用(怎么玩)。

当家长为孩子准备了充足的玩具之后,如何有效地使用也很有讲究。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作用,我们这里不做详细的讨论。我们来谈谈如何运用好这些玩具的原则,总的来说,分为三个方面:(1)自由发挥。

虽然,许多玩具需要一定的技巧,也包含有一些学习的功能,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但在这之外,家长更应该放下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让孩子自由发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玩具,从中获得满足感,保证安全和不影响他人就行。家长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哪怕他们遇到了困难。

其实,一个熟悉、信赖的成人在身旁,就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2)进入情景。

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感性的,他们参与一件事情需要,也善于寻找一种情感支撑、一个情景烘托,其实成人也会这样。把孩子融入一个设定的环境中,他会比任何时候都投入的去做他认为有意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孩子就像中了魔法一样,一个个向你设定的目标冲去。比如,你希望他成为武林高手,他真的把手中的积木变成兵器,把自己一步步学习变成修炼独门绝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引导他设定自己的目标,逐渐培养他们自主的能力。

有意识的把玩具和某种情境结合起来——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以是生活场景,还可以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道德感以及学习生活常识。比如,在设定的情景中,加入一些困难、设置一些“意外”的障碍,让孩子们凭自己的能力,运用所知的常识,解决问题;在情境中,让孩子们扮演正义、善良的角色,帮助其他人或动物。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玩具运用策略。

(3)合作与比赛。

家长有意识的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和他一起协商,设定玩具游戏的方案;一起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适当的向孩子“示弱”,请教孩子一些玩法,提高他的自信心、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设定一个目标,合作完成,体现合作的力量;适当的比赛,激发他的兴趣与动力,但注意适度,以免造成比较严重挫败感和虚荣心。

鼓励孩子多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玩具、分享游戏中的经验、合作完成游戏中的“工作”、相互激励,适当竞争,并在成人的帮助下,在游戏中建立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

总之,引导孩子与家长或与其他玩伴合作玩玩具,可以建立团队意识,养成分享与合作的习惯;并营造良性竞争的环境,体会竞争激发出的动力和建立积极的心态。

3、玩具的价值以及达到的效果(为什么玩)

玩具的价值在哪里?直观的效果,是小孩子能从中获得愉悦感,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更进一步的是教育的功效,很多玩具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在其中。它们的价值可以从下面来看:(1)孩子获得自我的满足。

孩子在这些与玩具为伴的活动过程中,能够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他们感到此刻自己能够有力量把握一些东西,在游戏中,他们内心的力量逐渐得到成长,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求知欲。这些感受,综合表现出来,就是孩子的愉悦感,小孩子乐此不疲。

但这种感觉,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快乐,对他来说,这不是一种时间的消磨和可有可无的消遣,而是自己的“工作”和成长方式。孩子要从复杂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愉悦是需要努力的。他们要完成一项自己渴望做成的“游戏工作”,不只需要创造性的想象,还需要技能、耐心和意志力。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感和自信,对他们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2)亲子关系的融洽。

许多大人不愿意和小孩子一起玩玩具、做游戏,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放下自己,进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时,成人对于玩具或游戏的感觉,只不过是幼稚的消磨时间的举动罢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们应该发自内心地去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与成人不一样的智慧个体来看待,并尝试着去感受他们的游戏活动,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参与其中,成人相对成熟的思维以及生活经验,在游戏中可以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欲和征服感带来的喜悦添加一双翅膀。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源。经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孩子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并愿意与父母分享与交流;父母在与孩子亲密接触,心与心沟通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新的生命体验带来的喜悦。

这种亲情的流淌,远远超越了玩具本身的价值。

(3)教育的功效。

这一点无需多说,对于儿童来说,玩乐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尤其是精心设计的玩具,本身就融入了教育的元素,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吸收知识,并与外界环境建立良好的关系。教育的功效,简单的可以分为三小点:

1、习惯的养成。比如玩具的摆放整齐、归类,对游戏时间的把握,○本身就是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搭建类积木,锻炼了小肌肉群的协调性、初步了解完成一项工作的科学思维等。

2、技能的培养。比如分享、交流、合作的能力;在良性竞争中保持○积极性,以及共赢的思想;不同的玩具,有不同的玩法,因此也有不同的技巧,如搭建类积木的搭建技巧、智力类玩具的非常规思维。

3、知识的学习。不同的玩具融入了不同的知识元素,比如搭建一辆○汽车,可以了解汽车的一些知识;玩一套医院主题玩具,可以了解到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

5.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五

(一)、孩子的心理方面

三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个性差别大: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2、情绪不稳定: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

3、自控力不强:从三年级开始,学生进入少年期,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二)学习方面

从三年级开始,学习需要拿出真本事。三年级课程似乎一下子变得难了,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

一、二年级的时候,有的孩子比较聪明,不太认真学习也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然而到了三年级就没有那么简单了,稍有马虎,学习成绩就有可能滑下来。常听有些家长说:我孩子一二年级一直考99、100分,怎么到三年级只有90来分、八十几分了? 的确是这样,三年级是一个两极分化的阶段,中高段的学习与低段相比,不再是单纯的基础知识了。这具体表现在:

1、学习内容逐步深化、学科知识逐步系统化

进入三年级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学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开始使用钢笔写字,对孩子来说也是新的尝试。希望您和我一样注重孩子的习字习惯;而作文和大量的阅读训练也是孩子学习语文的难点。数学更多了文字应用题,重点训练孩子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发言稿《三年级家长会发言稿:三年级学生身心特点》。这学期增加了英语学科,这对学生既新奇又陌生,也有一定的难度。

2、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明显

进入三年级以后,随着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三年级学生心理波动的变化,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波动会很大,同时也会出现明显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来说,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三年级后半学期或四年级学习阶段,习惯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对三年级的学习都不敢放松,稍一放松,学习就会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忙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3、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相对来说,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电脑游戏、动画武打电视、光盘,玩耍等等对学生都会产生极大的诱惑,成为影响学习的因素。有些学生自制能力比较脆弱,还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习。自觉性、主动性比较强的学生就能保持相对持久和稳定的学习状态。总体看来,三年级学生还处在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的年龄。家长要注意经常帮助孩子排除干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兴趣、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使他们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得以巩固。

如果这一年能保持良好成绩的话,小学阶段以后几年的学习会变得更加顺利。相反,如果三年级成绩滑下去了,那基础肯定不会扎实,以后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困难。所以,如果现在孩子的成绩偶尔下滑是正常的,关键在 于我们老师家长及时发现问题,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学好这一年。

(三)交往方面:

三年级的学生与同伴的友谊进入了一个双向帮助阶段、但是还不能共患难。他们对友谊的认识有了提高,但还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他们的择友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往往把学习的好坏当作衡量人的能力的标志。

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在外面见到什么事或者自己做了什么事回家都要讲给大人听,大人不听还不高兴,但是到了三年级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学生不愿意把在外面发生的事讲述给家长,有时自己经历的事也不告诉家长,显示出独立的个性。并且此时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从“听话”标准上升到“学习好,能力强”的标准,而对他们的照料和关注则比以前要减少许多,因此父子、母女之间的沟通通常被忽视,矛盾与代沟开始出现。心理学家对几千例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多的孩子,在学业成绩、能力素质和品德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明显优于与父母在一起时间少的孩子,双亲家庭的孩子发展明显优于单亲家庭的子女。

6.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六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修身是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替代的漫长的“必修课”。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社会活动的成效如何,除受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德是人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因素。当前,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学科教育质量固然是学校的生命线,但只有加强了德育工作,才能为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恩勰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从德育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着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培养两个方面。前者可以通过强制学习,提高青少年认识水平来实现,但后者却是一个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的过程,是一个正面认同的过程,需要青少年有正面的体验。因此,作为学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主导作用,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模式。现结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就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一、以先进典型示范人

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发展总是不平衡的,人们的思想特点也会有高有低,呈现出先进、中间、落后等不同层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和重要资源,就是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导的功能。

一方面,要善于发现、精心培养先进典型。先进典型既然是客观存在的,工作中就应注意不断去发现和树立典型。除了历史伟人、革命英雄、著名科学家以外,还要善于在学生中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因为身边的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说服力强;它倾向性鲜明,对人教育深刻;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是抽象道理的具体化、人格化,感染力极强。教育者应高度重视,经常深入学生中开展调查研究,运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典型,并注意精心培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思想教育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使他们成为各方面的典型。如评选“五好学生”“学习标兵”“模范班干部”“优秀团员”等。

另一方面,要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典型作用。要把先进典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资源”,充分利用。首先是要大力宣传典型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以激起广大学生对典型的敬慕之情,促进他们共同进步。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典型的先进思想、优秀品质、拼搏精神和奋斗经历,特别要了解那些感人至深的东西,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受到震撼,其次要引导学生用典型来激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典型的先进思想和高尚行为,因其具体形象,易于接受和仿效,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产生正面激励作用;同时,典型所体现或代表的先进思想深刻寓于具体事例之中,又易于学习和理解,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育者要注意抓住时机利用这种“激励”、“引导”,及时把学生对先进典型产生的敬慕之情转化为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个别先进典型的境界水平转化为群体自觉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要总结典型成长经验,发挥其启示功能。一所学校每年要招收新的学生,而且每届学生的年龄、文化水平、经历等情况大体相同,在学校学习、工作、生活经历和周期也极为相似。因此,各届学生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我们完全可以以高年级为参照物,特别是注意总结高年级不同类型学生成长的经验或教训,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资源”,大力开发并通过现身说法、座谈交流,编辑经验材料等多种形式,发挥对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影响作用。

引导高年级学生总结入校后“不适应期”的经历。新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新鲜、好奇,又有许多不适应,包括学习的不适应,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的不适应,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等。面对这许多的不适应,每一届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摸索了一些应对的办法,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教师要及时要求他们总结这些经验,用以指导新入校的学生,对于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低一级学校到高一级学校的过渡,缩短不适应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总结一些团员、干部的成长经验,后进生转化的经验等,这些经验无疑能给师弟师妹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以学生干部管理人

学生干部在学生的各种活动及学生工作中的作用,随着教育各方面的改革,显得愈来愈重要。这支队伍来源于学生,又作用于学生。他们是学生的一员,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能灵敏地了解到学生中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要求和愿望有亲身感受,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在学生眼中,他们又是干部,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具有管理,组织,服务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是思想教育的又一种“资源”。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思想政治素质较好,学习成绩优良,有某方面的能力或特长,在同学中有较高的威信。因此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他们作为学校与广大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加强配合和理解等方面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学生干部在学生中主动积极工作,把学校的意图贯彻到学生中去,及时解决学生中的问题。

当然,要使学生干部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真正能发挥这些作用,前提是选拔培养好学生干部。学校选拔学生干部应坚持任人唯贤,品学兼优的原则和标准;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学生意见;依靠团队组织把好关;讲究工作互补,团结协作。对选拔出来的学生干部,要大胆使用,用其所长;加强指导和培养;在思想上关心,在工作上支持,在方法上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组织管理工作,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干部的作用落到实处。

三、以优秀文化陶冶人近年来,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了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当然,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不能苛求通过人文课程或人文活动直接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政治方向问题,但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吸取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为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和政治方向的把握上等方面打下文化和审美的基础。另外,这种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采取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形式,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仅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一旦形成便比较稳定。它完全可以作为一般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有时甚至还能起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教育的这种潜在的作用还应进一步得到开发。

首先,学校应逐步开设人文选修课,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必须坚持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突出其育人功能,使人文教育课程逐步在学校取得基础性地位,从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次,是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多种人文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例如,请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教育专家、学者不定期举办各种人文系列讲座,开展人文学术沙龙,出版人文书籍,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艺社团活动等等。此外,应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陶冶人的情操,使个体受到启发和感染,形成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不仅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而且可能持久地影响他们整个成才过程。

四、以科学制度规范人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这就是集体规范。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同时还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制订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体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在行为规范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样几点:一是要使制度真正成为集体全体成员的集体规范。如果集体规范制度脱离实际,不切实可行,或者只是班主任或班干部等少数人的思想,而大多数集体成员不认同,就难以转化为全体成员的约束力,实施起来,效果肯定佳,甚至形同虚设

班集体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是人不是物。人际关系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进行机械的操纵。人际关系是以人的情感与心理的沟通为基础的,所以班集体管理说到底是人心的管理。在一个班集体里,由于种种原因,集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活动中难免产生种种磨擦、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难免出现种种不协调不和谐的情况。班集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及时发现和研究集体成员之间(包括同学之间、男女生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等)思想上的矛盾,认识上的分歧,心理上的隔阂,尽快地加以调整,力求统一思想认识,消除分歧和隔阂,最终形成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

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是一个成熟的班集体的标志,对学习与生活其间的集体成员具有特殊的激励和陶冶作用。实践表明,在一个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为荣的集体里,人们自律、互律、互助、共进;孤独者得到温暖,缺陷者得到补偿,愚者因而变智,弱者因而变强,人的内在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样,既可促进成员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可增强班集体的内在活力,极大地提高集体活动的成功率。

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形成,自然跟集体成员的自身素质有关,更重要的还在于培养。首先,要广开交往渠道,促进人际交流。交往和交流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矗只有通过交往与交流,才能促进思想与感情的接近、沟通与理解,才能进一步密切联系,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组织多样化的班级集体活动,是促进人际交往的主渠道。其次,要优化人际关系准则,提高人际关系质量。团结的实质是价值观念的一致,因此群体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就决定着集体中人际关系质量的高低。在某些崇尚“人人为我”和“一切向钱看”的群体中,可能存在暂时的利益认同,也可能出现表面的合作,但那种低级趣味的投合不可能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可能形成坚强的集体。

五、以集体舆论引导人

集体舆论,就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或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或集体成员的言行,成为控制个人或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积极的、正确的舆论能起到明辨是非、祛邪扶正、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促进作用,而消极的、错误的舆论则会起到混淆是非、涣散人心、毒化风气的不良作用。在正确的舆论面前,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班集体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培养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使之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加速良好集体的形成和发展。如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需要借助集体活动得以实现一样,正确的集体舆论也是在展一系列有益的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须知集体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一个健全的班集体,在其活动过程中,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社会认识水平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为此,要善于设计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并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培育和引导正确的积极的集体舆论。

引导和培育正确的集体舆论过程中,首先要让集体成员认识和掌握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标准,促进他们思想的健康发展,提高集体舆论的质量,防止产生不健康的舆论。同时,要在集体中开展表扬和批评,这对于正确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要经常表扬好人好事,及时批评、纠正错误行为和一切不利于集体进步、有损集体形象的不良言行,以扶持正气,抑制歪风邪气,激励进取,始终把集体舆论导入正确的方向。开展表扬和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到好处,谨防虚假浮夸,以免舆论失真。同时,要在集体中开展表扬和批评,这对于正确舆论的形成至关重要。要经常表扬好人好事,及时批评、纠正错误行为和一切不利于集体进步、有损集体形象的不良言行,以扶持正气,抑制歪风邪气,激励进取,始终把集体舆论导入正确的方向。开展表扬和批评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恰到好处,谨防虚假浮夸,以免舆论失真要建立班级舆论阵地,如举行班会活动、团队活动等,把准备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作为培养和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的过程;充分运用黑板报、墙报、专栏和班级日记等,开展教育宣传,强化舆论氛围,促进舆论发展。

总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从广义上来说,有多少影响学生精神领域的渠道,就可能有多少思想教育的途径。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学校主要是通过“两课”、“三育人”、“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等来教育影响学生。学校政工干部应在德育创新中敏锐地意识到广大学生中的那些客观存在着的“典型”、“经验”、“干部”以及学校的“人文资源”,它们都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要拓展思路、不断开辟新形势下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①《当代中小学继续教育必读》

张维平

主编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陆庆壬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 ③《青年思想教育学》

安国启

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0 ④《教育原理》

陈桂生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⑤《现代管理学基础》

刘熙瑞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杜

1997 ⑥《班级的科学管理》

刘华丽、邵庆林

载《山东教育科研》1996年第 1期

7.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七

大学的职能涵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础的功能。体育的功能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益智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等,将“德”“智”“体”三育兼容并蓄。因此,体育的功能和大学的职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就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这是我国办教育的宗旨。

“心灵手巧”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身”和“心”的微妙关系。毛主席当年就非常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主张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并强调了“健康第一”的思想。1951年毛主席在给时任教育部长马叙伦的信中指出:“关于学生健康问题,之前与先生谈过,此问题深值注意。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这说明身体健康是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基础,体育不达标的人何谈栋梁。当前,“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还必须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价值观与“友谊、团结、公平、自尊、自信、自强”等奥林匹克精神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体育非常重要,必须加以重视。体育教育与人才培养、大学精神、大学品质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参加适当的运动和劳动,把“射”和“御”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以达到文武双全的目的。近现代的教育家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马约翰等都非常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催生了体育教育思想新的飞跃。

二、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三点思考

当前,青少年体质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这说明我们的体育工作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体育工作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高校普遍流行这样一句话,说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其实很大程度上反映大学校长的体育观。

针对此问题,有三个方面值得思考。首先是独生子女时代的体育教育思考。

如今,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往往忽视了体育兴趣及运动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可能会对孩子说,“你要好好读书,有了知识和能力之后,你的生活会更快乐、更幸福”,殊不知身体素质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让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会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并不鼓励孩子参与运动,造成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缺乏基础的身体素质练习。独生子女家庭忽略体育教育,使得体育教师成为“高危”职业,体育课也不受到校领导、家长、学生的重视。

青少年时期应该多参加体育活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成为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大学应该坚持科学的体育教育理念,通过体育教育达到锻炼身体和意志品质的目的。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保障措施,如引入体育课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加强体育师资培训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第二,社会转型期人文精神的失落与体育教育的思考。

如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中社会转型引起人文精神的失落便是显著的变化之一。人文精神的问题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体育也概莫能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体育更为淋漓尽致地反映着社会的变革。所以说,中国体育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体育从解放前的“强国强种”、“保家卫国”到解放后的“乒乓外交”、“奥运争光”,它一直作为实现其他文化形态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一直没有回归体育的文化本位。

我们的高等教育要面向未来,体育自身的社会功能就必将发生改变,它将从生产到生活、从群体到个体、从工具到玩具。我们要通过体育精神教育的挖掘,以“美”来实现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进而推动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三,科技进步与大学体育发展的思考。

近十几年来,现代体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体育科技的发展。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对体育发展水平具有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在竞技体育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训练竞赛水平已成为教练员、运动员的共识;在全民健身领域,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重视科学健身的意识会愈发强烈。

历史告诉我们,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大学体育工作发展的方向与动力源。大学体育的发展应该通过科研推动科技的进步与普及推广,从而推动体育自身的发展。

三、探索与改革

纵观各种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分析,无外乎是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家庭重成绩及过度溺爱、生活方式变迁,以及学生个人或社会因素等。但要究其对策却都泛泛而谈,尚未找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的观点是不断探索与改革。改革体育课模式,探索俱乐部式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集运动知识、体能、技能、素养等四位一体的大学生体育评价体系。目前,上海正在探索相关方面的改革措施。2012年11月,上海开始努力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大学公共体育专业化”的循序递进、科学衔接的学校体育教学新体系。那么这里面就牵涉到很多政策惠顾。首先是市教委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健康促进”重大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投入了大量扶持资金;其次是学校校长要签署责任状,保证学校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相关制度保障;最后是体育教学部及各位体育教师必须严阵以待,因为这关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进则退。

8.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身心变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3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为实现教学目标而产生,为教学内容而设计。教学方法能够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结起来,使静态的教材表述动态化,使物化的教学手段人性化,使前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课内外课程资源相统一。教学方法应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行性,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笔者,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策略,搞好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学生身心特点等因素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横向看,一堂课上选择、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是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师教学风格和班级学生特点所决定的。纵向看,一个学龄阶段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则是由整体教学内容的系统布局及其教学总目标、教材内部体系的前后照应所决定的,也应当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变化,并与之相适应。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总目标、教师、教学手段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的身心变化与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则是影响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如何针对一个学龄阶段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则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变化的特点来进行通盘考虑,需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推进来实现教学方法的统筹运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在实行循环教学制度,老师跟班走,一教就是三年。教初一语文、初二语文与初三语文,感觉是不同的,笔者对此深有体会。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跟初中生在初中三年的身心变化特点相适应,要跟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系统推进相适应。初中生年龄从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正处于身体快速长高、心理迅速成熟的阶段。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心变化非常明显,呈现出一种跨越式发展的状态。初一的学生看起来有点像小学生,但初三的学生看起来却有点像高中生了。在初中三年的学习历程中,他们要完成从入学时的矮小瘦弱、性征不彰向毕业时的颀长健硕、性征明显的身体转变,也要完成从入学时的单纯幼稚、活泼好动、心直口快、想象丰富向毕业时的稳重懂事、安静成熟、冷静理智、思维发达的心理转变。这些身心变化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心态、思维水平、理解能力、课堂言行、言语方式、情趣品位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在其参与各科教学活动的言行举止中显现出来。各科教师务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生的这些身心特征来选择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三、依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掌握教学方法整体运用策略,针对初一初二与初三学生分别使用与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并使各个学年所用的语文教学方法彰显出一定的实效性。

刚升入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完全摆脱小学生的稚气,在课堂上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喜欢答问,爱好朗读,愿意背诵。对于参与问答式的群体性口语交际活动常常表现出十足的劲头,对于字、词、句方面的阅读理解练习比较感兴趣;喜欢写记叙性的文章,老师的表扬能够让其心花怒放,老师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上多提问,多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予热情评价和鼓励。当然,他们犯了错误也要直接地指出。在阅读课上可以安排全班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或当场背诵,可以让他们上黑板默写字、词,或当众作示范性、展示性的朗读,给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写作课上,则可以让学生多谈谈自己的见闻感受,把自己的作文大声朗读给同伴听,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经历的故事叙述得完整而生动,有真情实感,借此来激发他们的习作热情,树立起习作的自信。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摆脱了小学生的形象特征与性格特征,情绪外显。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比较容易被调动,而且面对老师的提问常常胸有成竹,愿意主动举手答问,与老师的配合开始显得默契;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开始由表及里,对精彩句段的内涵愿意去思考、探究,表现出一定的欣赏水平,语言表述也具有很强的条理性。虽然形象思维在起主导作用,但抽象思维已经有了发展。针对此情况,教师就可以考虑多提问,并鼓励学生在经过思考之后再答疑与讨论;组织口语交际训练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打腹稿或者先拟提纲,然后进行口头表达。在阅读课上,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用语措辞,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与段意;在作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写同时讲述几个人与几件事的记叙性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熟悉的人、事、物、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借此来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成长为翩翩少年或者花季少女,他们情绪较为稳定,有自己的思想主见。在语文课堂上,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仍然高涨,课堂氛围依然容易营造,提问必有应对,讨论必有对手,观点趋向成熟,也富有条理,争论时有针对性。他们开始关心课文的语言技巧与构思方式,能够欣赏经典的美文佳作。作文时,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自己想说的意思能明确表达,思维的深度与力度开始彰显。针对这种情况,初三年级的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仁者见仁,见仁见智”,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课上,可以让他们更多地学习、分析课文的结构方式与语言表达,可以引导他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理解与感悟课文,领略文章的内涵与形式之美,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评判标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作文课上,可以让他们写一些富有生活情趣或理趣的话题,借以引发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也可以让他们自选话题写一些随笔感想,借此提升自我选择能力、自我判断能力与自我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做到整体考虑、瞻前顾后,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上一篇:精彩的土楼之旅作文400字下一篇:创建环保文明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