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2024-09-26

重点课程建设方案(共8篇)

1.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一

推进交通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方案

永州市交通运输局

(2012年3月日)

根据《永州市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加快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水运工程项目建设,确保完投资任务,尽快实现“对外大畅通,对内大循环”的发展目标。

二、项目计划

1、在建高速公路项目。永蓝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2亿元,年内建成通车;厦蓉高速(永州段)完成投资10亿元,年内建成通车。

2、祁东经冷水滩至道县高速公路。路线全长179.6km,估算总投资142.7亿元,其中祁阳至冷水滩长43.6km,估算投资26.7亿元;冷水滩至道县长136km,估算投资116亿元。按交通部下发的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指导意见,山岭重丘区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时间需要三年。前期工作包括预可、工可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报批工作。

3、干线公路项目。2012至2014年建成800公里。2012年建成双牌至红水岭、东安至广西边界、S324蓝山段改造工程、S323新田至宁远、G322祁阳绕城公路、厦蓉高速至宁远南互通连接线、道贺高速至江永连接线、衡桂高速至新田 1

连接线、S326江华白芒营至分水岭等9条路共计241.227公里,完成投资7.12亿元;完成祁阳木梓圩至金洞(牛头山)、新田邬下至金鸡岭、厦蓉高速宁远互通至九嶷山连接线等3条路共计78公里的项目前期工作。

4、水运工程项目。投资7亿元,2013年开工建设湘江萍岛至近尾洲186公里千吨级航道和冷水滩、零陵、祁阳三个千吨级的港口。

三、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1、积极向上争取政策。祁道高速公路,主要是向省里做好汇报,力求省里支持,共同向交通运输部争取将其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并由省里投资或招商引资建设。国省干线公路,一方面是向省里争取将永州所属县区全部纳入“大湘西”地区公路补助政策范围,提高国省补助资金所占比例;另一方面,向省里争取简化干线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审批程序,对于线路主要是利用老路提质改造和提质改善的项目,取消工可阶段的部分专项评估程序,尽可能节省前期工作时间。水运项目,重点是争取湘江衡阳近尾洲至永州萍岛段航道改扩建工程以及冷水滩、零陵、祁阳等3个千吨级港口列入省“十二五”正式项目,争取提高3个千吨级港口建设的国省补助资金标准,配套港口前期工作经费,或者将冷水滩、零陵、祁阳港与湘江近尾洲至萍岛千吨级航道改扩建工程捆绑实施。

2、确保在建项目工程进度。将调度督查制度常态化。一个季度至少要调度一次交通项目建设情况;一个月至少对

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在建高速公路,主要是协调处理好矛盾纠纷,保持良好施工环境,确保无障碍施工,确保永蓝高速、厦蓉高速(永州段)年内建成通车。干线公路建设,干线公路建设,目前还存在征地拆迁和杆线搬迁进度慢、个别县区存在阻工现象,下一步工作重点是加强调度和督查,实行十天一通报、一月一调度的方式,及时掌握项目动态,督促相关单位和业主做好征地拆迁和杆线搬迁工作,加强施工组织、项目管理,及时排除各种矛盾、消除阻工现象,确保工程进度。

3、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祁道高速,目前办公室人员已抽调到位,并正式开展工作,争取在二年内完成前期工作,比上级主管部门推荐的前期工作时间争取提前一年完成,具备开工条件。2012年工作安排:3月份召开沿途各县区及相关市直各单位的征求意见会,4月份请省交通运输厅召开预可评审会,6月份完成预可的批复,6月底前完成工可的招标工作,确定工可编制单位。7月底之前完成工可的编制工作。9月份完成工可评审和修改工作,同时开展八项专项报告的编制工作。2012年12月完成省厅的审查,12月底明确投资人。2013年工作安排:2013年元月份完成压覆矿产调查、地质灾害评估和项目能耗评估工作,2月份完成水土保持评估和防洪评估工作,3月份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工作,4月份完成项目选址论证工作,5月份完成项目用地预审工作,所有专项报告在2013年6月份完成,具备报批工可条件,争取10月份完成省发改委审批。初步设计8月份

完成评审,10月份完成批复。施工图设计10月份完成评审,12月份完成批复,具备开工条件。国省干线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充实专门班子,落实工作经费,确保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宁远绕城公路、G207双牌大山段、G207零陵段和道县段、永州大道城区段等项目上半年开工,确保厦蓉高速宁远互通至九嶷山、祁阳木梓圩至金洞、新田邬下至金鸡岭、G207零陵至双牌一级公路、东安芦洪市至小江口、S326江华白芒营至码市等项目下半年开工。水运项目,根据省里安排,力争今年8月份完成千吨级航道工可报告,并完成三个千吨级港口项目规划编制。

4、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祁道高速,在开展工可和设计报批的同时,加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将项目招商信息发布到交通运输厅信息平台上,让有投资能力的投资商知道和了解本项目。二是给予投资商一定优惠政策。明确项目招商条件及优惠政策。沿线县区划出专门土地对投资商予以补偿,补偿的标准拟按总投资额的15%-20%,其中市里(包括冷水滩区、零陵区)占50%,祁阳、双牌、道县、江永、江华、回龙圩六县区50%(该路未经过江华、江永和回龙圩),六县区分摊的办法拟按2011年统计年报公布的人口和汽车保有量计算分摊。督促各县区尽快明确提供土地的具体位置和数量,作为招商条件刊登到相关媒体上。三是进一步优化设计,尽量减少投资总额,提高收益比,以引投资人。

5、推进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一是落实工作责任。以责任书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各县区(管理区)、市直相关单位的工作责任。已从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即市交通会战办),正式运作。二是落实配套资金。除积极争取省补资金及时到位、市里落实干线公路建设征地拆迁以奖代补资金外,督促各县区(管理区)落实好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部分及征地拆迁资金。三是强化督查。做到“一月一督查、一季一奖罚、一年一总评”,每旬对全市干线公路建设进行一次情况调度,每月对全市干线公路建设情况进行调度和督查,每季度对全市干线公路建设情况考核兑现奖罚一次,每年进行综合总评。三月下旬拟由督查室带队组织督查,奖罚兑现。四是严格考核。将交通项目建设情况纳入县区(管理区)绩效考核,对组织不力、完不成干线公路建设季度任务,启动问责程序,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对未完成干线公路季度建设任务的县区(管理区)政府,停止申报拨付该项目上级建设补助资金,直至达到建设进度要求再予以恢复,对未完成干线公路建设任务的相应减少安排下交通建设项目计划。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征地拆迁任务的县区(管理区)政府,市政府规定的以奖代补政策不予兑现。

2.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二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 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会处, 是石羊河流域的源头区和黄河一级支流的发源区, 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全县辖19个乡镇、172个行政村, 总人口21.52万人, 其中农牧业人口18.3万人, 占总人口的85%, 农村劳动力9.98万人, 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2°00′~103°40′、北纬36°30′~37°35′之间, 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 具有气温低、光照不足、生长期短、降雨较少等特点, 冻土深度1.49米~2.0米, 径流深15毫米~280毫米, 降雨量多集中在6月~9月, 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 且在时空和地域间的分布极不均衡, 属寒冷、干旱、半干旱高原性气候, 常有冰雹、干旱、霜冻、洪水等自然灾害。

天祝县地处河源上游, 以祁连山乌鞘岭为界, 分黄河流域和石羊河两大流域, 主要有8条河流。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12.787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7.185亿立方米, 石羊河流域5.602亿立方米) ,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205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4.695亿立方米, 石羊河流域5.51亿立方米) , 地下水资源量2.582亿立方米 (黄河流域2.49亿立方米, 石羊河流域0.092亿立方米) 。过境水资源量23.15亿立方米, 开发利用量为1.25亿立方米。2008年现状用水量为1.0859亿立方米, 仅占全县水资源总量的8.5%, 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8887.55万立方米, 城镇生活用水量为302.17万立方米, 农村生活用水量为699.12万立方米, 工业用水量为706万立方米, 生态等其他用水量264.2万立方米。全县土地资源量为1072.47万亩, 其中:耕地83.39万亩, 林地397.10万亩, 牧地579.90万亩, 其他用地16.08万亩。

截至2009年, 已建成5座小 (2) 型水库, 引水渠首枢纽6座, 初步形成了蓄、引、提、输结合, 干、支、斗、农渠道相配套的水利工程灌溉体系。建成灌溉、防洪、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235处。兴建小型水库5座, 总库容319.87万立方米, 兴利库容258.9万立方米;建成干支渠道56条282.58千米, (已防渗衬砌的渠道47条271.59千米) ;铺设灌溉管道126条1573.54千米;修建防洪堤13千米;共发展灌溉面积14.52万亩 (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4%) ;在水土保持方面累计平整“三田”16.89万亩、条田7.06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9平方千米, 小流域治理面积131.45平方千米。已累计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34万亩, 计划到2020年底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88万亩。

二、项目建设目标及效益

㈠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071万亩, 改善灌溉面积1.056万亩, 农田灌溉面积由现状的12.76万亩提高到13.13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由现状的2.34万亩达到4.587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由原来的18.4%提高到34.9%, 提高16.5%;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在原来的1.665万亩的基础上, 增加0.371万亩, 提高22%;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47提高到0.66;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7以上;粮食年增产0.105万吨以上, 达到3.66万吨, 提高3%, 亩均增产100千克以上;项目区受益总人口5295人, 人均增收667元。

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方案的任务以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微灌工程、渠道灌溉工程建设为主, 规划在金强河灌区、安远灌区、松山灌区、朱岔灌区4个灌区的项目区内实施。计划修建小型水源工程6处, 渠灌工程55千米;铺设管道48.8千米, 修建各类建筑物1267座,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0处, 控制灌溉面积1.127万亩。

㈡设计类型与原则

本项目所有工程均为农田灌溉工程。工程类型分小型水源工程、末级渠道灌溉工程、低压管道灌溉工程、微灌 (大棚) 工程等。工程设计时, 对每个分项工程取典型片进行设计, 设计按照规范标准进行。

㈢效益分析

1. 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 控制灌溉面积1.127万亩,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年可增粮食生产能力105.6万千克, 年增农业产值211.2万元, 水利分摊系数按0.55计算, 则水利效益为116.16万元。年新增供水能力51.12万立方米, 年节约水量34万立方米, 节水效益为3.74万元。年节约劳动工日1.127万个, 节劳效益为56.35万元, 农民年人均增收667元。经济效益显著, 总计年产生综合效益271.29万元, 水利效益为149.21万元。

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 每年可节余水量34万立方米, 使1.127万亩耕地灌溉条件提到改善, 由于灌溉制度调整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的提高, 项目区每年节约了水量, 提高了保灌率, 对缓解用水矛盾, 改善生态环境, 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3. 生态及环境效益。

工程建成后, 大大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每亩需水量减少, 增加了生态用水量, 发展林草, 将会有效地改善本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这对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与管理

本项目设计在黄河流域金强河灌区的华藏寺镇、打柴沟镇, 朱岔灌区的天堂乡、赛什斯镇, 松山灌区的松山镇和石羊流域安远灌区的哈溪镇、祁连乡分别实施, 各项目区内交通畅通, 通讯便利, 除建筑物无道路, 需修建临时施工道路外, 其他工程均有简易的乡间道路相通, 工程所需材料及设备可由汽车直接运至各施工点, 交通较为便利。施工用水可就近从河道中拉运。

该项目属新建工程, 工程规模小, 无永久性占地, 施工简单, 自然条件对施工影响较小。

为了保证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项目的顺利实施, 确保工程按规划全面完成, 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项目工程实施的具体事宜, 解决项目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项目正常管理等。县水务局及其下属的水管单位为技术依托单位, 对项目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督, 同时, 由各相关部门对工程全过程进行检查监督, 并负责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问题和项目的验收等工作, 确保工程顺利完工。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管理程序, 工程建设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项目建成后水源工程、支渠主管由所属灌区管理、运行和日常维修养护, 斗渠及支管以下工程交由农民用水者协会或受益村组管理、运行和日常维修养护, 采取划段、分片、包干的办法, 采用专业管理与群管组织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责任落实到农户。

摘要:文章介绍了天祝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实施情况。项目实施后, 控制灌溉面积1.127万亩, 年可节余水量34万立方米, 年产生综合效益271.29万元, 水利效益149.21万元。不仅确保了项目区设施农业灌溉用水, 而且可以有效改善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为全县经济发展和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步伐创造有利的基础条件。

3.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三

关键词:铁路地基;边坡滑坡;水泥搅拌桩技术

铁路路基是铁路轨道的基础,软弱地基作为铁路路基施工的难点,成为影响铁路地基建设的重要因素。水泥搅拌桩具有经济性、适用性、无污染性以及加固效果好等特点,不仅能够加固铁路的软弱地基,还能够提高铁路路基的承载力,成为处理软土地基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常被广泛应用于铁路地基的基础处理。

一、铁路路基处理

1.铁路路基的组成

路基是一种带状土工结构物,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的技术要求用土或石料进行修筑,是铁路和公路的路面基础,与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受地质灾害影响较深。因此,在路基处理方面必须重视其坚固性和稳定性。路基主要分为一般型和特殊型,一般路基以良好的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修筑;特殊路基指的是位于不良地质地段或特殊土(岩)地段的路基,受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较深,主要包括边坡滑坡地段路基、岩溶地区路基、采空区路基、软土地区路基、季节性冻土地区路基等。路基是支承轨道和传递列车荷载的建筑物,修筑铁路基本本体、路基防护、加固建筑物、路基支挡建筑物以及路基排水设施的工程,就是铁路路基工程。铁路路基处理是铁路建设的重要基础,作为铁路路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软弱路基又称作软土路基,主要由粘土和粉土等细微颗粒含量多的松软土、空隙大的有机质土、泥炭以及松散砂等土层构成,由于软土具有渗透性差、压缩性大、强度低、变形延续时间长等特点,修建公路时容易出现沉降过大或者路堤失稳的问题。

2.边坡滑坡的防治

边坡滑坡是非常的严重的地质灾害,是影响铁路路基建设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边坡滑坡所带来的损失仅次于地震和洪水,严重危害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边坡指为保证路基稳定,在路基两侧做成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坡面,其在形成过程中,内部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引起应力集中和应力重分布等效应,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边坡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和破。引起边坡内部结构和外形发生变化主要来自内外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边坡形态、岩土体的构造以及地下水等,来自外界影响的因素则主要是人类的工程活动、振动作用、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等。

边坡滑坡是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危害,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路基建设中产生的边坡滑坡问题,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进行防治。改變边坡自身形态能够减少边坡可能发生滑动破坏的下滑力。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边坡自身形态的方法来预防边坡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有两种方法,即削头减裁和削坡减裁,削头减裁是将边坡上部一定范围内的盖层或者岩体削掉,从整体上降低边坡的高度,而削坡减裁则是在一定程度上放缓边坡的坡度。

排水工程往往是滑坡整治的首要选择,如果排水沟发生堵塞现象,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排水方面,必须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地表排水要设置外围截水沟,拦截滑体以外的地表水,阻止其流入滑体,地下排水能够大大地增加有效应力,降低孔隙水的压力,提高抗滑力。

支挡工程也是边坡滑坡防治措施的一种,主要用于改变边坡形态和排水不能保证斜坡稳定的地方,主要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加固、锚索抗滑桩加固等。另外,压迫措施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增加抗滑部分的土重,使滑坡处于稳定平衡状态。

二、水泥搅拌桩技术及其应用

1. 水泥搅拌桩技术

水泥搅拌桩技术是铁路地基处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水泥搅拌桩通过特质深层搅拌机械,在软土的深层将软土和水泥强制搅拌,进而使软土和水泥形成一中坚硬牢固的结合体,成为一种具有足够硬度、稳定性很强的水泥土,水泥搅拌桩在具体施工前,要先清理大石块、生活垃圾和树根等障碍物,整平场地,一些低洼地方要抽水对淤泥进行清理,不得直接充填杂土。排水工程在铁路地基处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施工场地的排水措施,保证施工能够正常进行,同时,要对机械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机械性能处于正常良好的状态。

施工准备工作结束以后,就要开始试桩,试桩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水泥用量、搅拌次数、泵送压力以及提升速度等参数,为水泥搅拌桩施工提供相关依据。要先选用水泥材料,并在检验合格之后才能使用。试桩完成28d之后,对桩体强度以及地基承载力等进行检测,确定水泥搅拌桩施工参数为水灰比0.5,水泥掺量 14%,采用四次搅拌二次喷浆施工工艺。水泥搅拌桩施工工艺流程先根据图纸定桩,进行桩位放样;对桩基的性能进行检查调试,使搅拌机处于就位状态;然后启动搅拌机,控制下沉速度,预搅下沉至设计深度;在搅拌机下钻之前,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配置水泥浆;搅拌机下沉达到一定深度后,将水泥浆压入土层中反转,提升喷浆搅拌速度;待搅拌机升至一定高度,重复搅拌,当一根搅拌桩施工结束后,注入清水进行清冼,之后移位进行下一根搅拌桩的施工。

水泥搅拌桩与铁路地基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施工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设备,对每一水泥桩都要进行详细的数字记录。要派专人对水泥搅拌工作进行监督,配置水泥浆不得停滞过长,不得出现断浆现象,并严格控制喷浆和停浆时间,当浆量不足时,要及时按照监理工程师的要求进行复搅复喷。质量检测是水泥搅拌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规定对桩距、桩长、单桩的承载力以及喷浆量、强度等进行检测,还要检查桩体有无松散现象、间距是否均匀等,在成桩28d之后,检查完整性和桩体、桩身的均匀长度,当不合格率小于10%,则水泥搅拌桩满足要求,介于 1O%~20%则同等于补桩,大于30%判定为不合格。

2.水泥搅拌桩技术的应用

水泥搅拌桩技术将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利用搅拌机将水泥喷入土体并进行搅拌,使水泥与土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从而使软土硬结来提高基础强度,水泥搅拌桩技术经济适用、五振动无污染、加固效果也非常好,在铁路地基基础处理中应用广泛。

水泥搅拌桩主要通过搅拌机将软土和水泥浆强制拌和来达到软土硬化的目的,来提高铁路地基的承载力,增大变形模量。从施工工艺上来说,水泥搅拌桩可以分为湿法和干法两种,湿法又称浆喷搅拌法,将一定配比的水泥注入到土中搅拌成桩,干法又被称作粉喷搅拌法,以水泥干粉为主,提高桩间的强度;从操作机械的深浅来说,可以将水泥搅拌桩分为深层搅拌(大于4m)和浅层搅拌(在 1~3m之间)两种。

水泥搅拌桩基于水泥加固土的物理化学原理,在搅拌过程中,水泥和土搅拌越充分,土块就会粉碎得越小,水泥分布越均匀,水泥土离散性就会越小,从而使铁路路基的强度越高。水泥搅拌通常比较适用于淤泥、软粘土以及粉土地层等,在我国一些沿海、沿湖地区应用也十分广泛。

总之,铁路路基是整个铁路构造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证铁路轨道安全和列车正常运行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水泥搅拌桩技术经济适用、无振动无污染,并且加固效果较好,其在铁路路基基础处理中的应用,对铁路轨道建设起到了积极有利的作用,给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广臣,朱琦.水泥土搅拌桩在铁路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铁道勘察,2012(01)

[2]徐海涛.水泥搅拌桩处理铁路软弱地基简述[J].四川建材,2012(06)

4.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工作方案 篇四

一是制定了重点项目定期督察、走访制度,区领导及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月至少对重点项目督察、走访两次,在一线掌握工程动态,在一线协调服务,对项目建设中突发的问题,协调不过夜,实行跟踪落实。项目建设出现问题后的第一时间向主要领导汇报,并协调有关单位及时予以处理,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确保重点项目良好的建设环境。

二是抓好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着力抓好治安环境。建立“警企共建”制度和联防责任制。由公安部门和执法部门联合起来开展专项治理活动。对重大项目进行挂牌保护,严肃查处一切干扰破坏投资环境、阻挠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对顶风而上、制造“四乱”、“吃拿卡要”、“强装强卸”等不法行为,要抓住不放,一查到底,严肃处理。我们要靠硬环境吸引人,靠软环境留住人,为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

5.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五

化工作方案

根据《工作方案》的精神,为高质量和常态化落实“政治建设六项重点任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推进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统筹全局、协调推进,全面从严、抓实抓细,常抓常严、体现特色,高质量落实“‘两个维护’、党的十九大精神、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章党规党纪执行、民主生活会”等政治建设六项重点任务,推进“两个维护”政治立场更加坚定,政治生态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党员干部更加忠诚干净担当,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重点任务

(一)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6.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六

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和管理,提高中央和省级小农水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江西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赣财农[2009]250号),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做好涉及樟斗、新城、池江、青龙4个镇20行政村的2013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作:改造跃进水库中型灌区末级渠系工程,以及下横灌区、横江灌区、蕉坑灌区、铜锣湾灌区小型灌区,垄涧里水库灌区果林灌溉片。改造总灌溉面积2.861万亩。其中垄涧里果林灌溉0.15万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源工程改造水陂11处,泵站5处,配套机组功率95kw,渠道整治总长157.20km,其中达标长度21.96km,衬砌长度135.24km,其中现浇砼衬砌长39.12km,U型槽砼衬砌长96.12km(U30槽4.61km,U40槽71.33km,U50槽20.18km)。渠系建筑物改造共109座(涵闸2座、涵洞18座、机耕桥57座、下田板24座、量水堰8座)。新建田间道8条,长16.2km,高效节水管道长184.4km。

二、项目分工安排

(一)组建樟斗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樟斗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镇长王爱民担任,副镇长徐中华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李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蔡小明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二)组建新城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新城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新城镇镇长廖俊生担任,副镇长张家盛任副组长,县农建办主任陈登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刘洪波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三)组建池江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池江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池江镇镇长周金平担任,副镇长郑昌平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技术员邹长龄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吴建军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四)组建青龙镇项目区工作组,负责做好青龙镇各灌区技术指导与施工协调等工作。组长由青龙镇镇长担任,副镇长赵来裕任副组长,县水利局农水股股长李华任技术负责人,镇水管站长陈小英及镇各驻村干部为成员。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1、大余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定期召开会议、调度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研究重点县建设工作中的相关事宜,协调工程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做好资金整合,调度好工程资金。乡镇负责召开由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及部分党员参加的动员大会,统一思想,明确工作任务,协调外部关系,解决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设征地、施工道路、作物补偿、纠纷处理等问题,保障工程进度。

2、成立项目法人为县水利局,梅向东任项目部经理,陈登华、李华、邹长龄为技术负责人的大余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工程项目部。工程项目部负责工程开工审批手续等前期工作,协调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参与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签订施工合同;按照法律规范及合同规定和程序对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实现项目合同目标;负责技术指导及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制定实施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制度。

3、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各受益村抓紧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组织用水户投工投劳,参与灌排工程的建设、改造和维护,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与供水管理单位签订供用水合同,调解农户之间、协调农户与水管单位之间的用水矛盾,向用水户收取水费并按合同上缴供水管理单位;监督灌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并参与有关水事活动。

4、聘请农民义务监督员。在项目区的每个村(或果林灌溉片)推选出至少一位责任心强、思想觉悟高的村干部或老党员作为农民义务监督员,负责质量监督,配合监理代表、质量监督员做好现场质量监督工作,负责监督项目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等,发现情况及时向监理、业主代表报告;在工程量签证、资金拨付时提出初步意见;参加工程验收;参与工程管理、用水户协会组建和管理等。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1、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培训。工程项目部要加强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组建和运行的指导,完成好协会人员培训,按照“组建规范、产权明晰、水价合理、管理自主”的原则,发挥其工程维护、用水管理等职能。

2、加强农民义务监督员培训。工程项目部要加强对农民义务监督员的培训,增强农民义务监督员工作责任感,提高其建设和管理水平及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其职责,提出工作要求,严明工作纪律。

(三)建立资金管理制度,有效整合项目资金

1、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工程项目部要根据《大余县政府性投资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余府办发[2011]11号)的要求,及时组织县财政基

建科、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和工程量签证,确保工程资金安全。

2、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国土整治、农业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力量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求聚集效应,发挥整体效益。

(四)加强工程质量管理,跟踪项目工程进度

1、确保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质量。要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工程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实行工程质量强制检测,确保工程质量。

2、加强U型槽预制件的监管。U型槽预制件生产厂家要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要由省水利水电企业管理协会对产品生产厂家及U型槽预制件产品进行厂家认证及产品检测,生产厂家未认证的不能参加招投标,未通过检测及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能用于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

3、加大工程施工监理力度。工程施工过程必须接受工程监理、甲方技术人员及农民义务监督员的监管,工程质量未达标的必须无条件返工。

4、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要实行经常性调度制度,以图片展示、质量对比等直观有效形式剖析原因,区分责任,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与时限,并以简报形式发放到各项目区。强力推行阶段性计划任务责任制,县水利局或项目部要每半个月与施工单位签订《项目建设阶段性计划任务书》,并将此列为《施工合同》补充条款,对连续两次未能完成阶段性任务70%的施工标段进行调整施工方式的处罚,即由所在村、组理事会聘请专业施工队伍施工并依中标单价单独核算,确保多工作面同步“并联施工”,有力促进建设进度。

(五)加强宣传报道,营造水利建设氛围

各项目区工作组要采用会议、网络、电视、标语等多种形式,重点对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政策、措施、工程建设、资金整合以及进展成效进行集中宣传报道,让农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使群众了解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关心工程并参与工程监督,积极配合工程施工,营造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舆论氛围。项目部要在工程施工期间,编制印发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简报;工程完工后要在各灌区醒目位置树立永久性标志牌和管护标语等,对项目建设内容、受益范围、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公示,使小农水重点县工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

7.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七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以下简称《意见》) , 2009—2011年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将全体城乡居民纳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方便群众就医,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使全体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旨在落实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 具有改革阶段性的鲜明特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这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需要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在改革初期首先着力解决公平问题, 保障广大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保障水平。逐步解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统筹利用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推进五项重点改革, 旨在增强改革的可操作性, 突出重点, 带动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是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关键环节。五项重点改革涉及医疗保障制度建设、药品供应保障、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公立医疗机构改革、医疗卫生投入机制、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抓好这五项改革, 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长期薄弱的状况, 扭转公立医疗机构趋利行为, 使其真正回归公益性, 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 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一) 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三年内,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 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参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两年左右时间, 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 确有困难的,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 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实现医疗保险待遇与企业缴费脱钩。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给予适当补助。2009年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制度, 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积极推进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政府对符合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参保费用给予补贴。灵活就业人员自愿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城镇居民医保。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有困难的农民工, 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户籍所在地的新农合。

(二)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 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并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 具体缴费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扩大和提高门诊费用报销范围和比例。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 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三) 规范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各类医保基金要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控制城镇职工医保基金、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的年度结余和累计结余, 结余过多的地方要采取提高保障水平等办法, 把结余逐步降到合理水平。新农合统筹基金当年结余率原则上控制在15%以内,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基金的25%。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风险调剂金制度。基金收支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布。提高基金统筹层次, 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市 (地) 级统筹。

(四)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使用救助资金, 简化救助资金审批发放程序, 资助城乡低保家庭成员、五保户参加城镇居民医保或新农合, 逐步提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成员自负医疗费用的补助标准。

(五) 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 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 控制成本费用。改进医疗保障服务, 推广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 实现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允许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简化到县域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 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制定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 并逐步整合基本医疗保障经办管理资源。在确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 积极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 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六)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调整管理机制。制订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和管理办法。基本药物目录定期调整和更新。2009年初, 公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七) 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 发展统一配送, 实现规模经营;鼓励零售药店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执业药师制度, 零售药店必须按规定配备执业药师为患者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公开招标采购, 并由招标选择的配送企业统一配送。参与投标的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应具备相应的资格条件。招标采购药品和选择配送企业, 要坚持全国统一市场, 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企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药品购销双方要根据招标采购结果签订合同并严格履约。用量较少的基本药物, 可以采用招标方式定点生产。完善基本药物国家储备制度。加强药品质量监管, 对药品定期进行质量抽检, 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

国家制定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招标情况在国家指导价格规定的幅度内确定本地区基本药物统一采购价格, 其中包含配送费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八) 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所有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均应配备和销售国家基本药物, 满足患者需要。不同层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率由卫生行政部门规定。从2009年起, 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 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都必须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临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 加强用药指导和监管。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九)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作用, 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 (含中医院) 建设, 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2009年, 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 再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 每个县1—3所。支持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建设, 三年内实现全国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三年内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1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央支持困难地区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公立医院资源过剩地区, 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 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社会力量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对其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 通过签订医疗保险定点合同等方式, 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补偿。鼓励有资质的人员开办诊所或个体行医。

(十)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免费为农村定向培养全科医生和招聘执业医师计划。用三年时间, 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 (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采取到城市大医院进修、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方式, 提高县级医院医生水平。

落实好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一年以上的政策。鼓励高校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 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 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十一)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 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 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制定。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 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 不得接受药品折扣。探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方式。

政府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合理补助, 补助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规定。

(十二)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 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 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乡镇卫生院要转变服务方式, 组织医务人员在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对行动不便的患者要实行上门服务、主动服务。鼓励地方制定分级诊疗标准, 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 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 建立能进能出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服务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十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明确服务内容。从2009年开始, 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并实施规范管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为3岁以下婴幼儿做生长发育检查、为孕产妇做产前检查和产后访视, 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结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导服务。普及健康知识, 2009年开设中央电视台健康频道, 中央和地方媒体均应加强健康知识宣传教育。

(十四) 增加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和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2009年开始开展以下项目: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 预防出生缺陷;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

(十五)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重点改善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加强重大疾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落实传染病医院、鼠防机构、血防机构和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事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的待遇政策。

(十六) 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 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按项目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不低于15元, 2011年不低于20元。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十七)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公立医院要坚持维护公益性和社会效益原则, 以病人为中心。鼓励各地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医院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权。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明确院长选拔任用和岗位规范, 完善医务人员职称评定制度, 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 (介) 入类医疗器械行为, 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和适宜技术, 实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

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 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全面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 接受社会监督。

(十八) 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政府负责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 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 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援外、支农、支边等公共服务经费, 对中医院 (民族医院) 、传染病医院、职业病防治院、精神病医院、妇产医院和儿童医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推进医药分开, 逐步取消药品加成, 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积极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有效途径。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 降低药品、医用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价格。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 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

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

(十九) 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 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配置和主要功能。要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制定公立医院转制政策措施, 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和职工合法权益。

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民营医院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 与公立医院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营利性医院税收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2009年开始试点, 2011年逐步推开。

六、保障措施

(二十) 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组织和协调改革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 抓好组织落实, 加快推进各项重点改革。

(二十一) 加强财力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卫生投入政策, 调整支出结构, 转变投入机制, 改革补偿办法, 切实保障改革所需资金,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 经初步测算, 2009—2011年各级政府需要投入8500亿元, 其中中央政府投入3318亿元。

(二十二) 鼓励各地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面广, 情况复杂, 政策性强, 一些重大改革要先行试点, 逐步推开。各地情况差别很大, 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 进行探索创新。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指导各地试点工作。要注意总结和积累经验, 不断深入推进改革。

8.重点课程建设方案 篇八

重点课程的建设过程

为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在研究及论证的基础上,把量大面广的重要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主干课列为学校和学院(部)的重点课程,并在1988年、1997年和2005年制(修)订的《课程建设与课程评估办法》中作出了明确规定。从2003年起,学校陆续投入近500万元课程建设费,主要支持重点课程建设。为了严格控制建设质量,讲求建设效率,学校制(修)订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制度,制定了学校的课程建设方针以及各级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包括合格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标准)。为了提高建设效率,通过项目立项的方式,把符合精品课程立项标准的重点课程,通过评审、立项及项目实施的运作模式,在1年~2年内将它们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拔特色鲜明的校级精品课程申报北京市精品课程。此外,将课程建设的各级成果与教师的考核、聘任、晋级等进行挂钩,形成了良性循环的质量保障与激励机制。

重点课程的建设成果

1.创建了“重点课—优秀课—精品课”的金字塔型课程建设架构

建立了符合学校定位及行业特点,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以重点课程为主导的特色与精品课程建设架构,即将全部重点课程建成校级优秀课程,进而再建设和提升为精品课程。

2.对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改革

坚持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与工程实际应用并重的原则,建立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教学理念及其质量观;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强调工程实践,结合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的修改(订),引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突出行业特色,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通过对本科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对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等进行了规范。

3.课程整合及系列化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加强课程的系列化建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等,如土建类的力学系列课程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通过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3门课程进行贯通、融合和渗透,建立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相互独立、彼此重叠的现象。该项课题参加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教学改革项目试点,并获得了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4.精选与自编教材相结合、突出行业和学校特色的教材建设

重点课程建设迫切需要优质和特色教材,重点课程中的基础课程优先选用了国家级经典优秀教材。同时,为了适应扩招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除在教学方法上改进外,学校还组织编写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各种辅助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等,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为加强实践教学,还积极配套编写了各类实践环节教材、多媒体电子课件等。

5.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重点课程中广泛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辅助教学手段,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弥补了课堂教学因学时压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学校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络学堂和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平台,在重点课程建设中大力开展了课程网站建设和网络学堂的教学活动。通过在网络学堂中师生的教学互动,大大促进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网站和网络学堂中,除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教学课件、教学资源、仿真实验等丰富的内容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发起的教学讨论、在线测试和教学博客中,跟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提交教师在网上发布的作业或测试题等,还可以按主题分小组交流讨论、进行研究型的学习,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应用效果很好。

6.用“理论、实践、应用”三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增大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及内容,采用了“基础、综合及实训”的阶梯式实践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逐步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综合技能方面则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理论,完成一定难度的综合(设计)型实验内容,突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在工程应用训练方面,在建设各类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让学生接受实际操作的工程应用训练。通过有力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学生的工程意识、操作技能和专业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在考核方式上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逐步加大实践考核的比重。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结构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7.建立了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

建立“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学校从2006年以部分课程作为试点,直到现在全面使用,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此系统的重要作用:一是可以清楚地了解班级(年级)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标准差、及格率、优良率、最高分、最低分、偏态系数等各项评价指标值,了解考试分数分布及评价出班级(年级)课程考试的质量;二是可以清楚地了解整个试卷、各道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考试信度和效度等各项评价指标值,从而评价出试题、试卷和考试本身的质量;三是此系统已经在学校教务网络管理系统中得到应用,实现了数字化与网络化,便于操作及管理,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8.重点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果

目前,学校的校级重点课程已全部建成为优秀课程,其中23%的课程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3%的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院(部)级30门重点课程中也有10%的课程建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43%的课程建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同时在重点课程建设方面还取得了一批教学成果,其收效显著、学生受益广泛。

改革的创新点及特色

1.形成了“重点课—优秀课—精品课建设的金字塔型”课程建设架构

通过精选重点课程,以优秀课程建设为主体、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创建金字塔型的优质课程体系,长期坚持并侧重抓重点课程建设,以有限的财力及资源,加快课程建设速度,提高教学质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进程。

2.形成了“课程内容整合与内容更新为主体,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队伍与条件建设为两翼”的课程改革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建立了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打破了相互独立、彼此重叠的现象。

3.建立考试分析系统、严把教学质量关

建立了“课程考试分析与评价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该系统与现行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教学质量改进以及质量监控,是学校的独创,现已在重点课程中普遍使用,对保证课程考试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4.形成了“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师生均受益,质量有保证”的课程质量监控机制

学校通过制定的课程建设总体方针,形成了课程建设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该项目的有效实施,使得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快和较大的发展,师资队伍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及创新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上一篇:2017秋季开学致幼儿家长的一封信下一篇:每天要做的十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