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叙事文

2024-09-23

忆往昔叙事文(通用14篇)

1.忆往昔叙事文 篇一

忆往昔,看今朝

以前的你和我

而今的你和他

以前的甜言蜜语

而今的杳无音信

以前的花墙月下

而今的枯树残月

以前的欢乐大乐园

而今的悲哀断肠谷

以前的海誓山盟,宏图壮志

而今的独自飘摇,艰苦奋斗

曾今的愿我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而今的愿你们开心就好,健康快乐

忆往昔,我对你像个孩子般的呵护,细心守护,博得你一笑

看今朝,我祝福你,家庭幸福,孩子健康,一生平安,足以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2.忆往昔叙事文 篇二

据介绍, 许景南出生在福建泉州一个叫汀州的小村子里, 靠父亲每月48元的工资和母亲可怜的工分收入要养活5个小孩, 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1974年, 高中毕业的许景南毅然加入公社组建的板车队, 靠拉板车运送货物起家, 并将挣得的收入为家里修建了一座600多平米的大房子,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之后几年时间里, 凭借耐劳肯干的吃苦精神、敏锐的商机嗅觉和灵活的经营理念, 许景南先后办过包装厂、拖鞋厂、木箱厂等多个小厂, 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

上世纪80年代, 泉州涌现出一大批服装、鞋帽的家庭作坊和小加工厂, 尽管生产方式粗放, 但不愁销路, 这让许景南看到了商机, 经过慎重考察之后, 他将目光瞄准了运动鞋并着手建厂房。1989年, 匹克的前身——“丰登制鞋有限公司”成立了, 次年, 许景南自创品牌“匹克”, 传递出不断进取、不断攀越的信念。

高起点严要求:携手“八一队”

1991年, 国家八一男篮到福建集训, 其负责人主动找到许景南, 要求为其队员定做运动鞋, 很快, 许景南与八一篮球队达成合作, 并特意组织技术力量精心研制出国内第一双大码篮球鞋。功夫不负有心人, 当八一队穿着匹克鞋在全国运动会篮球赛中夺魁时, 特别给许景南送来一面“拼搏成功, 共同心愿”的锦旗, “匹克”由此引起人们的注意, 首开中国运动队出国比赛穿国产运动鞋的新篇章, 之后, 签约“战神”刘玉栋成为品牌代言人, 匹克开始名声大振。

内部整顿建立专卖体系

90年代初, 主要以商场专柜为主流通渠道的匹克忽视了批发市场和自有渠道销售的建设, 之后几年公司发展受限, 难以突破现有规模。1997年, 许景南下大决心, 对渠道进行全面改革。“陈旧的销售渠道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只有改革,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博得头彩。”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感召下, 匹克埋头苦练内功, 从1997年至2002年, 历时5年时间, 从转变落伍的营销模式开始, 对品牌定位、营销策略、渠道策略、广告表现、公共关系及资源配置等进行调整, 并直接和经销商合作, 开了上千家专卖店。事实证明, 这种通过专卖体系建立营销品牌的方式, 是一种非常成功和可贵的尝试, 许景南, 再次以他特有的胆识与谋略为世人所称道。

赞助NBA启动国际化征程

2005年, 董事会通过了许景南长子许志华提交的“匹克国际化战略规划”草案, 并做出决定, 赞助NBA。于是, 在许志华主导下, 匹克的国际市场拓展工作全面展开, 匹克在一系列国际高端赛事中频频亮相, 开始了其国际化战略征程。

许景南是位好上司, 也是位好父亲。有人评价许景南在经营企业方面非常成功, 不仅因为他已把企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而且在整个向全球化进军的过程中, 他成功地让他的两个儿子在家族企业中成长。长子许志华专管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 次子许志达则担纲生产管理和质量监督的重任。对于儿子与企业, 许景南公私分明, 绝不庇佑, 他设立清晰的职权范围划分, 充分发挥子女所长, 各尽其能, 由此也可看出许景南在培养企业接班人方面的良苦用心。

2001年, 现任CEO许志华大学毕业后加入这家由父亲创造的公司, 这也许是有着传统家族观念的许景南刻意培养接班人的一次无心之举, 但对于许志华来说, 一向严厉的父亲给予的更多是鞭策。据了解, 加入公司后, 许志华从最基层锻炼起, 先是熟悉内部生产流程和渠道流通, 再从整理文件、安排日程等琐事到最后参与战略方向制定, 许志华一步步成长, 2007年, 历练6年多的许志华才正式被提升为公司总经理, 推崇现代管理体系的他, 同父亲许景南一起, 慢慢推动匹克缓慢复苏, 在保持匹克“篮球装备第一品牌”定位的大方向下, 许志华重新梳理匹克的销售渠道, 同时建立了专门的品牌和市场部门, 最重要的是, 酷爱篮球的他借鉴耐克与美国职业篮球赛联合的运作经验, 拉开了匹克国际化路线的帷幕, 促使匹克在短短几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 匹克已与16位NBA球星签约代言, 形成名副其实的全明星阵容, 尽管难以置信, 但许景南确实做到了, 他突破了语言、文化、法律等重重藩篱, 让匹克成为第一个进入NBA赛场的中国体育品牌。尽管这几年匹克走的都是国际推广路线,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 按照许景南的战略规划, 在匹克遍及欧、美、亚、非、澳五大洲的产销运营体系中, 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才是其真正深度开垦挖掘的重心市场。“发达国家的推广重在打响品牌知名度, 推动国内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拓展;而在国际市场产生盈利之前, 国内市场, 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利润, 将成为匹克全球品牌推广的‘输血库’。”

设立海外研发中心

与许志华不同的是, 弟弟许志达负责生产流程一切事宜, 性格稳重的他对市场有极高的敏锐性, 在他的建议下, 匹克于2005年收回外放的服装生产线, 不仅控制成本也有利于品质管理。而近年来原材料价格一路飙升, 加上汇率履创新高, 不少企业难敌成本压力, 而匹克却早就“未雨绸缪”得以置身事外, 这也要归功于许志达的超前意识, 早几年前, 许志达便根据市场变化提出“锁定汇率、锁定成本”并采用人民币结算, 一定程度上使匹克规避了这场“成本战”。

此外, 匹克先后在江西、山东等地成立工业园, 而公司位于广州、北京的服装和鞋业研发中心, 以及在建中的美国洛杉矶海外研发中心等, 这都是许志达的主意, 而其为NBA球星量身定做的战靴涵盖了篮球场上的各个位置, 这些都离不开以许志达为核心的强大的研发生产团队。“公司斥巨资在美国成立分公司, 主要包括研发团队、NBA服务小组、市场拓展部等, 为实现国际品牌这一战略目标作铺垫。”

以发展民族品牌为己任

“强将手下无弱兵”, 许氏兄弟俩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父亲许景南的亲身言教, 据了解, 许景南对许志华兄弟俩的教育很严格, 绝不偏袒一方, 一切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来。“爱之深责之切”, 或许就是源于那份“望子成龙“的浓浓父爱, 才有了这一对出色的接班人, 为家族企业中传承者和接班人之间的权力衔接起了良好的标杆作用。

通过差异化的品牌营销, 加之“品牌专业化、产品系列化”的经营方针, 以及对销售网络进行精耕细作, 强化终端形象, 辅以科学的物流控制和销售管理, 在国际化市场操作的推动下, 匹克成功收获品牌力所带来的销售增长和品牌价值的不断攀升, 而这一切, 正因有了许氏父子三人的努力。

2009年, 匹克年营业额增幅达到51.6%, 并凭借在“国际化、专业化”战略之下取得的成就和社会贡献, 最终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由资源国际化、市场国际化向资本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 未来在自己手中”作为集团董事长, 匹克大船的掌舵手, 许景南更深谙这一道理, 他知道, 商场如战场, 一招不慎, 全盘皆输。“匹克的品牌运营模式是成功的, 上市是匹克的一个新起点, 但离辉煌时期还有很长的距离。”许景南说到。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计划, 许景南表示:“公司计划在美国开500家店, 压力挺大, 平均每个店要投入50万美金”, 据许董介绍, 匹克位于美国的店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 “把国际品牌作为使命, 付出的努力定会得到支持, 因为这是国家发展民族产业的需求, 也是我们一直坚持民族品牌发展方向的原因。”许景南表示。

慈善代表一种责任

“诚信回报社会, 为社会创造价值”, 可以说, 匹克能够发展到今天, 与许景南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无关系。从最初的草根创业, 到今日的上市公司, 许景南心中的慈善情节没有一刻消失过。他对记者说:“要端正自己的价值观取向, 慈善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而并非全部, 作为企业家, 不应专职做慈善, 只有把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转化成生产力, 进一步发展壮大实业经济, 才是真正的为社会做贡献。”

为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 他捐资几百万元在母校泉州七中创设“匹克集团奖教基金”, 并出资为母校兴建教学大楼等, 十几年来, 他慷慨解囊, 带头捐资创立“丰泽区商会奖学助学基金”“许景南先生助学基金”等, 他还积极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 在泉州市慈善总会成立5000万元匹克慈善基金, 用于开展慈善助学、慈善助医、慈善助残、慈善助困等慈善公益活动;从2009年开始陆续出资2000万元用于扶持青年创业……大爱无边, 多年来扶贫济困、造福桑梓的善举许景南表示还会继续, 匹克的慈善之路也不会停止。

后记:

正是伊始的苦难岁月, 磨练了许景南坚韧的意志, 铸就了他拼搏的精神。对比曾经的艰难, 如今身价几十亿的许景南非常珍惜现在的好条件, 并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 他这样告诫创业者, 不要怕吃苦, 付出总会有收获;对于某些抱有‘毕业即失业’错误观念的毕业生, 他更多的是鼓励, “经济市场下的机会更多, 条件优越, 年轻人要好好把握并懂得珍惜。”

3.忆往昔“社交”岁月稠 篇三

一款名为Timehop的应用便为用户提供了一种服务:用户订阅后,每天就会收到一份整合了去年的今天用户在Facebook、Twitter、Fousquare、Instagram 等服务上留下的痕迹,供用户回忆去年此时的自己。

或许人们认为网络社区中保存着自己留下的所有信息,只要想翻随时都能看到。但不少人每天都会发两、三条信息,而这些信息分布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之中,大多没有规律可循,这会引起思维混乱,感觉什么都回忆到了却又什么都没记起来。实际上,个体主动地去回忆过去,远比不上被展现在眼前的一个小事物触动起回忆来得更加温馨和有趣。因此将回忆固定在“去年的今天”这一特定节点上,反而能让人沉浸在回忆之中,而不是费脑子去寻找回忆。

目前这个应用存在于外国,但在社交网络突飞猛进的中国,这个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对于老牌的社交网站来讲,用户留下的信息量足够多,时间跨度足够大,那么通过触动用户在自己网站上的回忆,便是一条增加用户粘性的有效之道。而下一步就是思考如何将此“回忆”以更加触及心灵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不单能让用户满意,更蕴涵着无限商机。

——萧遥

4.忆往昔作文 篇四

说起我的童年,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覆盆子,每年的四月中旬左右,爷爷家后山的覆盆子都会成熟。趁着周末,爸爸开车带着我们全家来到乡下采摘覆盆子。每当看到这漫山遍野的红色果实时,我的内心便会无比激动。在我的心里,这小小的野果是城里任何水果都比不上的。来到山上,我兴奋地冲向长着覆盆子的树林,妈妈提着篮子,紧跟其后;爸爸也掏出手机,用相机记录这美好的时光;奶奶则缓缓走向爷爷的枇杷地。我和妈妈东摘摘、西摘摘,不久便摘了好几篮,当然,贪吃的我是边吃边摘的。覆盆子的味道酸酸甜甜的,也许是因为长在枇杷地上,吃起来有一种枇杷的清香。

在我的外公所居住的村里,也有不少覆盆子,只是跟爷爷家的没法比。以前,除了采摘覆盆子,我最喜欢干的就是和外公一起上山放羊。外公年轻时是老师,不仅知书达理,知道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植物也了解很多,从外公那里,我知道了许多书上难以学到的有趣知识。

我一度以为,这份美好会一直延续下去,可谁又知道,后来,爷爷家的后山变成了荒山,修建了梯田,覆盆子也几乎是彻底消失;不久,外婆也去世了,外公不但放弃养羊,连曾经最喜爱的种田也放弃了……于是,怎么都吃不完的、漫山遍野的覆盆子,还有倔强的羊,成了我的回忆。

我盯着眼前的照片,许久没回过神来,照片上不知何时多了一滴泪水。

5.忆往昔初中作文 篇五

谁说两个人的友谊才更完美,多几个人岂不更好?七个人之间的友谊,你见过吗?忆往昔,我的脑子里全是她们,好像事事都和她们相关。对于住校生来说,宿舍承载了一半的校园美好记忆,一个简单的门牌号背后,装载着无数悲欢。

我们宿舍每天都笑声不断,这是因为有七个傻傻憨憨的小孩子住在里面。一句话,一个搞笑的动作就能惹得全宿舍人捧腹大笑。我们在宿舍里洗漱时,会边洗边唱歌跳舞。虽然五音不全、肢体不协调,但大家都很开心,届时也成了一门艺术,总有人坐在床上欣赏我们的`表演。除了这些,我们还会在宿舍里玩一些游戏。“不怕沙雕多,就怕沙雕聚一窝。”我们想出来的游戏一个比一个有创意,关键是刺激。我们宿舍那几个星期一直得文明宿舍的流动红旗,领了好几个旗都没有还回去,一直在宿舍里放着。一天有个人突发奇想,她看到宿舍里的房顶上有很多杆子,她就想法把流动红旗挂在杆子上。随手一放就放在了上面,她还说不拿下来让阿姨看看。后来就把阿姨叫了过来,她竟然没有看见。后来我们玩着玩着就忘了这个事,那个旗就一直挂在上面。第二天阿姨检查宿舍卫生,看到了上面的旗就要扣我们的分。后来分没有扣,但是我们的旗都被收走了。

她们有时傻得可爱,有时也很关心人。在教室里,我们虽然不坐在一起,但都一直想着对方。下课时她们去接水,我懒得去就让他们帮我接。记得有几日,我身体不舒服,我也不想喝热水。每次她们接水的时候都偷偷给我接热水,还骗我是凉水让我赶紧喝。每次喝水的时候我都很害怕,害怕被烫到。我知道她们也是为了我好,从那之后我也喜欢喝热水了。

6.忆往昔观影岁月稠 篇六

现在的生活,不少幸福和纠结都源自选择太多。拿看电影来说,你可以花钱去影院看大银幕,也可以在家看高清数码电视机,还可以随时用笔记本、Ipad、手机移动观影,这么多选择够幸福了吧?不一定,你想看的时效片内地电影院不放映,我则想看一些老片偏门片。也没关系,《3D肉蒲团》你直接飞到香港影院去 看嘛,旧片或者小众片去淘碟总能找到。但现实是选择越多,乐趣越少,得手太容易,也就不懂得珍惜--凡事用“百度”一搜便能解决问题,那还要做学问干吗?所以,我常怀念七零后的青葱岁月,那时选择太少,反而加倍珍惜,尽力发掘乐趣,往往乐趣又变成情结,至今仍可如影随形。如若不信,不妨以观影方式为例。

我在唐山农村长大,记忆中第一次观影来自四岁被姑姑背着去看露天电影。那个时候的下乡放映队每隔一两个月就会来我们那村,那一次放的是戏曲片《三打白骨精》。那天夜里,人山人海的缝隙中,我瞅见白布上一张呲牙咧嘴的花脸,登时号啕不止。此后任谁哄也不敢晚上去看露天放映,但不久我家就买了电视机,虽然只是十四寸的黑白机,在村中却已是稀罕物。开始那两年,我们家一到晚上便门庭若市,看《霍元甲》,看《四世同堂》,看中国女排夺冠。那时的我不知电影与电视有什么区别,却在集体观影的氛围中成长,直到后来邻居也都买了电视机,我才得以独霸小荧屏,但选择少得可怜,不过两三个台,白天只有中央台,全日播各种电教课程,只上午十点播一刻钟的动画片,倒是看得津津有味,可惜数量有限,再经典也架不住反复重播,逼得小孩只能寄希望于晚上六点半的《花仙子》。记忆中,就算自己家有电视机,逢到看动画片或者《恐龙特级克塞号》这种怪兽特摄剧,我们这些小孩必定挤在其中一家集体观看,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不外如此。

上小学时,学校经常组织看电影,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从农村走到县城徒步五公里只为看一场《少年犯》,有意思的是,即便耗费一个下午的时光,我们居然一直兴高采烈不觉得累。到中学时,我家从农村搬到县城,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从此沉迷于录像厅。

毫无疑问,录像厅是我青春时代的“天堂电影院”,除了选择眼花缭乱,有机会看到拳头枕头爱情搞笑各种刺激荷尔蒙的片子,现在想来,还因为录像厅观影方式的独一无二。想想看,一群人守在一个黑屋里盯着一个小屏幕一坐就是半天,大家嗑着瓜子、叼着烟卷、抠着脚丫,以各种放松姿态互动看片,看到刺激心痒处鼓掌大叫:牛X!过瘾!不喜欢时便高喊:“老板!换片!”这是什么感觉?完全是旧社会下馆看戏的做派,笑骂张嘴,捧的是角!所以宁财神说,如果香港电影人亲临录像厅现场,一定会热泪盈眶:这才叫观众,我这戏没白拍啊!

7.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篇七

以下是笔者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希望以此切磋:

一、以良好的开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面对层出不穷、鲜活的中外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我喜欢利用我的第一堂历史课,给学生准备一些问题,比如:(1)说说你知道的中外历史人物有哪些,你感兴趣的有哪几位,并简单说说理由。(2)你知道的历史影片有哪些?你感兴趣的有哪几部?为什么?(3)你是如何看待历史课、历史学科的?(4)你觉得历史课应该怎样上?这些问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许多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然后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讲一些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和问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最后我告诉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认真学习还会了解更多、更精彩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从而在第一节课上就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有意义的第一节课,师生迈出了很好的第一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

二、以真挚的历史情怀感染学生的历史情感

历史教学是一门沟通心灵的艺术,它的故事性、哲理性和感悟性能把老师和学生带进悠久的历史海洋中,爱其所爱,痛其所痛,同哭、同笑、同怜、同悲……而这种心灵的碰撞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在历史感情的有意识传达中实现的。我在讲述日本侵华史时,总是会忍不住喉咙哽咽,中国人的悲苦遭遇、中国人的坚韧不屈、中国人的矛盾自戕、中国人的同仇敌忾……这些不平凡的往事像一曲能唤起民族崛起的长歌,激起学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再比如,在“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节,我补充了“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斗争”这一知识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维护国家主权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只要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怀着深厚的历史情愫,时时把三维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就会让这些珍珠焕发出光彩。

三、以历史情境唤起学生的历史真实感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要在注重情境教学、琢磨教材中苦下功夫,尽量挖掘历史事件中的情境,精心创设适当的环境气氛,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当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穿插了很多历史图文和相关材料,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角度、多形式的历史情境设计,会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一课时,讲到唐诗,我配上古典音乐,充满感情地分别朗诵了李白、杜甫等的几首诗,又分别由学生来朗诵他们熟悉的诗歌,并让他们总结出诗歌特点的异同。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意境,理解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受到文化的熏陶,又能很轻松地了解历史。在探究《清明上河图》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以《汴京一日游》为题,去逛逛都城、看看汴河两岸的风光,并介绍给大家。很多学生对开封的风景较熟悉,谈兴很浓…… 教师可通过很多方式,带学生进人广远的意境,穿越历史的长河、缩短久远的历史距离,让历史仿佛就发生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达到了“意境广远”、“理寓其中”,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也为学生学习历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四、以历史环境来陶冶学生的怀古情感

可通过观赏名胜古迹,如:地震后的都江堰、绍兴鲁迅故里、长城、故宫等,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乃至祖国的历史、文化,在游览观光中感受祖国文化的悠久和博大,唤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也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奋发图强、为国增光的信心。

也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通过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欣赏品味,再加上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去感受血与火的战场,悼念那些光荣而伟大的英灵,愤慨那些胆小而自私的卖国者,从而激发奋发学习、不断创新的热情。

教师还可以利用教材上丰富的插图,通过播放音乐、电影、幻灯等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我有时间会让我的学生看一些历史大片,如学习《梭伦改革》,我会让他们看《埃及艳后》;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可播放《火烧圆明园》;学习美国独立战争,可播放关于华盛顿的历史视频。触景生情,乃人之常情,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环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历史知识运用自如,学生的情感也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8.忆往昔演讲稿 篇八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忆往昔,枪林弹雨看今朝,扬我国威》。

回看过去,那枯黄的书页上记载着中国那些耻辱与愤怒,悲伤与痛苦。尽管那些事情已成为历史,但现在想起那不堪回首的岁月,心情依然无比沉重。闭上眼睛,那带着血光的一幕幕仍真切地浮现在脑海中……从鸦片战争到南京大屠杀;从“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和平与暴力都被定格在了这段屈辱的历史上,而这也时刻警告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再看今朝,那崭新亮丽的书页上记载着中国的奋起与富强。仰起头,看见祖国那日新月异的变化——奥运会与残奥会的成功举办,“神七”飞天……中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建设出了新中国!中华在崛起,在腾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骄傲,我们自豪!我们终于可以挺直了腰杆,向全世界发出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个坚强不屈的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国再度冲上云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发自我们心底的呐喊,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在天国的先辈们,你们看到了吗?我们的祖国富强了!

从历史的屈辱到现在发展的蒸蒸日上,是无数华夏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让东方雄狮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现在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努力奋斗、拼博!真正把爱国之心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日,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9.忆往昔作文600字 篇九

夜寂人稀的夜晚总能带给我迷途的遐想,好不容易才伸出黑幕的星星也和我一起哭泣。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徘徊在漆黑的深巷,等待黎明的破晓。然而,这个漫长的黑夜还没过去。

朋友说,回首往昔最好是无悔。但是,要我怎样无悔呢。上天从来不成全我的好事,它不懂我的不甘,不理解我的迷失。它布下作弄的网,当我走过柳暗花明的尽头时又给我更远的尽头。我找不到方向盘,我经常犹豫不定,我每次在立下宏图大志后又轻易地放手,我觉得自己在原地绕圈。我做什么事都不能坚持到底。

哭是我生活的常客,但我不觉得羞耻。至少它让我清楚我要坚持的.是什么,我的日子又是为了什么。朋友跟我说,我的脆弱等于把伤心分享了给他们。我知道这话夹着轻微的讽刺和不满。之后日子的我,忍不住的时候就会一头奔向洗手间,然后,用一个水龙头冲醒自己。我羡慕我生活中的人,他们有目标,有方向。我似一个傻瓜,每天不知为了什么而埋头苦干,又是为了谁而努力拼搏。

经常将自己比作一条虫,因为虫很软弱,做什么事都比人慢半拍,常常举棋不定,四周乱爬。当我想起这些的时候,我觉得连四周的空气也在对我发出毛骨悚然的耻笑。

远方是一座墙,把我死死地困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远方的远方是一口井,将我吊在上升与下沉的高度。

这样的夜晚还有多长?

10.忆往昔,黃金的战地情缘 篇十

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推动金价走势,使金价在1980年1月21日达到当时的历史高点——850美元/盎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世界局势动乱——1979年11月发生了伊朗挟持美国人质事件,而12月又发生了前苏联入侵阿富汗,金价受避险需求推动,每日以30-50美元速度飙升。但随后因为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下降,原油价格不断下降,黄金价格也随之一路跌落。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突然袭击了科威特,金价由370.65美元/盎司跳升至380.70美元/盎司,当日金价上影线较长,短线出现过明显的涨幅。随后,美国总统批准了“沙漠盾牌”军事计划,整个市场对开战的预期很高,8月7日以后,黄金上涨了20美元。

但8月下旬,市场预期由于伊拉克袭击科威特太突然,美国还尚未在中东地区做好大规模战斗的准备,“沙漠盾牌”计划从批准到实行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黄金出现大幅度回落。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此后一周,黄金在前期低点处获得支撑,而且,越靠近美国对伊宣战时间,市场对战争的预期越强,金价逐渐走高。但1月17日真正开战后,市场就由之前预期战争开始转向预期战争结束,开战后第二天,投资者抛售黄金,导致金价大跌。

2001年9月11日,恐怖组织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黄金在当日急速冲高至291美元/盎司,但随后高位震荡,未有明显上涨。同年10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对阿富汗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发动战争,标志着世界反恐战争的开始。由于阿富汗政权不堪一击,金价出现短暂小幅上涨后,随之而来的是持续一个多月的长足下跌。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组织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伊拉克战争进行了40多天,美国达到了用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目的。但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的一个月,黄金价格一路走低,从388.90美元/盎司下跌至331.50美元/盎司,跌幅达14.76%,在战争开始后,黄金仍呈下跌走势。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主战场战争结束,黄金价格冲高至27日的374.4美元/盎司,随后接连下滑,7月15日为340.68美元/盎司,跌幅达9%。随后,金价进入整理期,直至伊朗核问题出现而重归上涨。

2011年3月18日,英、意、法三国联军发动利比亚战争,战事一波三折,卡扎菲政权与反对派的斗争在利比亚全国城市展开,受到法美以及北约支持的反对派由弱到强,渐渐控制了局面。黄金受到利比亚战争的影响大幅上涨,自战争前的2011年1月28日的低点1307.8美元/盎司算起,上涨至2011年5月2日的1575美元/盎司,涨幅高达18.79%。

由以上分析可见,战争对黄金带来的影响并不一定都是上涨。如果是突发性战争,由于在市场预期之外,因此,金价往往会产生脉冲式行情,但之后快速下跌的概率较大;如果是市场预期之内的战争,那么在战争爆发前,金价的上涨基本已经反映了这种预期,而战争正式爆发则宣告了其对金价促涨作用的结束。

11.忆往昔作文750字 篇十一

岁月长河里的点点滴滴,回忆苦涩的美好瞬间。白驹过隙,故地重游。

门还是门,夕阳的斜映在那上面,一种熟悉却突然变得陌生。老师还是老师,说话的声音还是那般亲切,为人师表的仪容还在国旗下高吭。

我就那样望着,风划过我的脸颊,丝丝乱发痒着耳朵。不过一年,便好像过了一个世纪那样久。

一年前,烈日炎炎下的我还在大声调侃这同学,还在八卦的吐槽着老师。弹指一挥,不过一年便再也回不去那门。老师虽还识得我,口气却多了对中学生的尊重,再没有了以前的那种亲切。

夕阳黄昏,壮士暮年。

又多了几个美女老师,她是教什么的,我却不曾晓得。又有那个老师调走了,又有那个老师请了假,我也再无机会去过问。我还记得的老师,却已将我遗忘。称赞过我的老师,也已将我惋惜的备注到了过去。

我所有的荣耀,在升入中学前也已悉数抹去。可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们给予的`,我又如何舍得?在一年后不见的重逢,每个地方都未曾变过,不过是人变了吧。

小学毕业时的橙树下,我们笑得那样灿烂,一张照片定格的是那个年代独有的风景,转眼间又是一年春秋。这一年里,我会时不时的回忆起那时的岁月,虽然不怎么美好,但却是独特的风格。

在哪懵懵懂懂的六年里,我和她吵过架,我还喜欢过他。我和她一直小打小闹,我和他老死不相往来。我上课打过瞌睡,看过小说,怼过老师……我想过以后会怎样,甚至想过以后考哪所大学,可我没想过我会毕业。

毕业的那天,拍了毕业照之后的匆匆别离,踏上童年的末班车 。相见之时的好久不见成了最直接的问候,很难受吧,明明曾经那么熟悉,一下子就陌生了。

12.忆往昔作文800字 篇十二

一转眼,高一上学期就已经结束。当初,进入这个班级就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因几分之差与咸祥失之交臂。但是后来,当我渐渐接近成功时,却开始动摇了。我想人可能就是这样,一旦适应了周围就只图安稳不想改变。我适应了和大家一起拼菜的日子,我适应了和大家一起成群结队上厕所的日子,我适应了和大家一起学习的日子,我适应了和大家三天两头拌嘴的日子。

总而言之,我适应了这里的一切。

其实,习惯是种怎么也无法治愈的病。

时光倒转到开学的第一天,那天的我跟随着爸爸来到了这个学校,第一眼就觉得它很大。刚进入校门,就看见了密密麻麻的人群。一来到报名处,就看见了我以后的班主任――有一头干净利索短发的女老师,她穿着简洁大方,在以后的日子里亦是如此。

领取了生活必需品后,我和爸爸顺着老师的引导来到了219寝室,往里一瞥就看到了一个“熟人”,一个脸比较黑的女孩子。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在报名时,她校名中的一个字不会写问老师,把老师也差点儿搞晕了。我最先认识的是单,印象中她先友好地问了我的名字,然后我就和她聊起来了,可能是比较合得来,我们成了好朋友。刚开始吧觉得,她挺高冷。渐渐相处多了,她的真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其实她就是个逗逼,以致于我更加认定了人不可貌相这一道理。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朱生活自理能力有点差,这就导致她在套被套时,傻乎乎地把头伸进被套里,当时我就忍不住笑了。

因为我和单最要好,所以我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同桌。一进入103教室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我们投了过来,紧张感顿时油然而生,所以急急忙忙地找了座位坐下……

这一学期,我哭过,笑过,挥洒过汗水,也蹉跎过岁月。昔日的一幕幕都是最珍贵的记忆,也许它并不美好,但我会一直珍藏在内心深处直到永远。

13.国产片忆往昔 好莱虎动真格 篇十三

《特种部队2:全面反击》

导演: 朱浩伟

主演: 查宁·塔图姆、布鲁斯·威利斯、道恩·强森

类型: 动作 科幻 惊悚

推荐指数:★★★★★

影片简介:恐怖组织“眼镜蛇”(Cobra)企图征服世界,美国政府为了保卫国家而组成了特种部队G.I.Joe。杜克领导特种部队,发誓要为自由而战,赴汤蹈火伸张正义。战斗不断升级,对决一触即发……

影片看点:改编自同名美国热门漫画,是派拉蒙继《变形金刚》后又一部根据孩之宝玩具改编的大制作电影。

《毒战》

导演: 杜琪峰

主演: 孙红雷、古天乐、黄奕、钟汉良

类型: 剧情 动作 犯罪

推荐指数:★★★★★

影片简介:一名男子驾车失控,撞毁便利店后昏倒街头。禁毒总队队长张雷在执行任务时巧遇男伤者,发现此人竟是被通缉十六年的毒枭李添乐……

影片看点:《毒战》是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执导的第一部内地公安警匪题材的缉毒电影。本片由韦家辉、游乃海编剧,海润电影、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银河映画联合出品。

《忠烈杨家将》

导演: 于仁泰

主演: 吴尊、郑伊健、郑少秋、周渝民、李晨、徐帆、安以轩

类型:动作 战争

影片简介:北宋年间,杨家将一口金刀八桿枪,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居功至伟。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其中暗藏杀机。大郎、二郎、三郎战死,四郎、五郎失踪,七郎被擒。杨继业和六郎、七郎被困两狼山。潘仁美公报私仇,不发援兵,并乱箭射死突围求援的七郎。老令公寡不敌众,头撞李陵碑殉国。金沙滩交恶之战,杨家将奋勇血战,折戟沉沙。唯剩六郎突围,回京师告御状,却险遭潘仁美毒手……

14.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篇十四

——纪念迎春林业局建局五十周年

今年是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局建局五十周年,我在这个林业局工作28年。在喜庆建局50周年之际,不能不有所回忆。

忆汽运处

在建局五十周年之际,引起我对汽运处的回忆。汽运处在建局前就在迎春(时称迎门顶子)安家落户了。那时称汽车队,该队前身是铁道兵农垦局交通处汽车队第一分队。1958年冬,农垦局组织各农场上山采伐红松,支援首都十大建筑,该分队奉命于11月到达迎春承担运输。

在大跃进中,虎林县、饶河县并入农垦局,称虎饶县,局县一家,两县的汽车都并入了汽车队,一时间,车队人多、车多,不便管理。1959年初,农垦局决定汽车队扩编为汽车营,编成三个队。在一分队原有30台解放牌汽车的基础上,又增加10台解放牌汽车,编为第二队,简称汽车二队。第一任支部书记戴万昌,队长刘振山。

在任免队长中有段插曲。原任命当时在农垦局修配厂当修理工的李忠全为队长,转业时李是某部营参谋长,下达命令后不到职,他想当修理工当到底,不想当干部了。结果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到职任副队长。那时官兵虽然转业了,仍然是部队管理制度。

1961年国务院副总理邓子灰来垦区视察,认为局县合一,政企不分,摊子太大不合适,决定局县分开。这样汽车营随之解体,两县编入汽车一队的车辆、人员回县后,一队撤销,剩余人员、车辆并入二队,三队调给了东海煤矿。汽车营解体后,就剩下了二队,车辆达到100余台。

汽车队从到达迎春那天起,除担负部分各农场的货物运输和支援麦收外,主要任务就是每年冬春运材。因为汽车队隶属交通处,木材生产由林业处负责,体制管理不当,常常发生矛盾。是年,冬运前农垦局决定,将汽车队划归林业处。

两处交接时,又有段插曲。交通处得知汽车队要交给林业处,他们马上做了手脚,将部分好车、好人,全留下了。为此,我与交通处的罗副处长吵了一架,我说他交车队不该“抽筋拔骨”。1962年成立东方红林业局,罗副处长被任命为局长,汽车队由林业处转交给了东方红林业局。我们俩一见面,就说起了那次吵架,我逗他:你“抽筋拔骨”抽了自己了吧?他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你这个小刘!还记得呢!”俩人哈哈了大笑了一阵。

我们那一代人,上下干部之间,干群之间,遇事有话就说,有时吵的脸红脖子粗,吵过了事,大家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不计个人恩怨。彼此之间,没有等级观念,正如刘少奇同志接见时传祥同志时说的:你掏粪,我当国家主席,都是为人民服务,只是分工不同。

1963年,成立迎春林业局,运材任务由汽车队承担。但是,汽车队仍隶属东方红林业局,这是一种畸形的工作和生产关系。

1964年春,汽车队转入迎春林业局。至此,汽车队稳定了,直到改革开放后解体,没再换牌子。

1972年,由队改处,胡世卿任总支书记,我为主任。队改处后到1983年,是汽运处发展的鼎盛时期,每年运材10万立方米以上。

汽运处是一个团结奋斗的集体,初建时80%以上的成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1/3以上的人是共产党员。在几十的奋斗中,为北大荒的开发,为迎春林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1964年前的省级劳动模范有陈朝宰、栾成龙;1964年后的省级劳动模范有王宝祥、李世元、林翠红。

汽运处在几十年的奋斗中,成长起局级干部六人;场级干部三十余人,遍布林业局机关和各基层单位。

1958年冬,来到迎门顶子、农垦局交通处汽车队一分队近百名的老同志,健在的不多了。能见到的、听到消息的有:刘水清、王根才、王永清、栾成龙、杨庆儒、高清源、杨秀林、杨军、季海、李江令、陈凤武、李大森等十二三个人了,都是80岁左右的老人了。

时光荏苒,地球不停地旋转,人来来去去,须臾之间几十年,老人们的青春虽然一去不复返了,老人们当年栽下的小树却已成林,迎春林业局的各项事业,正蓬蓬勃勃地发展,老人们看在眼里,心里甜。

在纪念建局五十周年之际,向当年为北大荒的开发,为迎春林区的建设,出过大力、流过大汗、吃过大苦、献上青春留下子孙的人们致敬!向新一代的创业者、打造“中国蜂都”的人们祝贺!

忆检修厂的诞生

迎春林业局机械检修厂的前身,是汽车队的修理分队,修理分队的前身是汽车队的修理组。

这个修理组的组长,叫卢景孝,转业前是铁道兵某部汽车修理排排长,1956年转业到北大荒。卢师傅为迎春林业局培养了第一代、第二代汽车修理工。

这个修理组的轮胎工叫刘校云,当时40多岁,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他创造了轮胎外胎补洞、打卡子,解决了轮胎供应不足的困难。

这个修理组的锻工刘吉贵,是1956年转业的铁道兵的老兵,当年40多岁。这位老同志为保证车辆完好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北大荒刚开发时,日伪时期留下的公路失修,路况极差,汽车损坏严重。当时损坏最多的是:断大梁、断弹簧钢板。建国初期,汽车配件国家供应不足,车辆坏了配件,主要靠修理。

车梁断了,铆起来用,这由锻工承担。当时锻工只有手拉风箱、烘炉和大锤,但是在组长卢师傅领导下、刘师傅的带领下,1959年秋天,就铆起了车梁。引起我的感动,写了《汽车二队修理组敢想敢干铆大梁》的报道,发在农垦报上。

铆梁的铆钉自己不能造,是从农垦局修配厂求援的。铆梁是经常的事,不能总求援。刘师傅决心自己造一架铆钉镦床,但是没有钢料。刘师傅硬是用废钢轨锻打了几块钢料。又一次让我感动,写了一首诗赞颂。诗的标题是《五块方钢料》,发表在1960年《北大荒》文艺上。其中有一节:拉起风箱呼呼叫/风吹炉火冒绿苗/烧红“铁道”断两段/抡起铁锤打“铁道”(铁道是铁轨的俗称)。

当时没什么修理设备,除手拉风箱、煤炉外,有一台小台钻,一个砂轮机。铆梁钻眼,把小台钻用木架镶起来,人架着当手电钻用。

道路不好,除断车梁外,易断的是弹簧钢板,各车断弹簧钢板是常事,天天都有。为了保证车辆完好率,修理组组织煤炉把断了的钢板接起来用。刘师傅带领锻工,把断钢板的一端锻扁,然后把两片锻扁的钢板相叠锻打,成型后即可使用。

有了电焊机以后,用焊接的方法接钢板。差速器的半轴断了,也用焊接的方法接起来用。

修理组第一个电工是山东支边青年,叫王玉华,电瓶所需的蒸馏水,他用土办法提取。他与锡焊工张仁绪,用铁皮水桶焊制了蒸馏罐,解决了当时急需。

修理组第一个车工,叫周文香,是张福同志的爱人,结婚后1959年从佳木斯某工厂调入。1962年在农垦系统中,响应国家号召停薪留职,在复职时,林业局已划归林业系统,未能复职,成了家属工(农垦系统的停薪留职职工,全部复职了,停职期间按工龄计算)。

修理组1959年收的徒工,想得起来的,有张银生、张继堂、张继合……等;1960年收的徒工有孙世英、刘锡珍、李际明……等。以后都成了检修厂的修理骨干。到1960年秋,修理组车、钳、铆、电、焊等工种基本齐全,修理组扩大为修理分队,已有各类修理人员30余人。第一任分队长张福,1958年转业到北大荒的汽车司机,转业前是副排长。

由于全体修理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的抢修,保证了全队车辆的完好率。1962年车队划归东方红林业局时,主管副局长来队检查工作,问:“你们队有多少死车?” 那时因为汽车配件缺乏,一时不能修复的车辆被成为“死车”。在一些车队是普遍现象。当我们汇报说:“我们队没有死车”时,他很惊讶。

1964年春,汽车队划归迎春林业局后,即承担起全局各类机械的修理。

1965年秋,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全局展开,1966年上半年结束。在社教运动整改阶段,社教队长找我谈话,征求车队的整改意见,我建议:修理分队已承担全局的机械修理任务,应该从车队分离出去,单独建厂,以利以后的发展。

1966年4月8日,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夕,机械检修厂成立,第一任厂长夏玉瑶,副厂长唐永发,我是指导员,副指导员任占才。

机械检修厂的诞生,是水到渠成。

忆农副二队的诞生

农副二队即现在林业局的轻工产品加工公司,它的诞生,要从火柴梗生产说起。

1974年末,局党委决定,各基层单位办家属队、青年队。此前,为了安置知识青年工作,局建立了青年队,给青年们办了一个火柴梗车间,约生产一年左右。在各基层单位办家属队、青年队中,原青年队解体,一时间火柴梗车间没有归属。汽车队家属队队长李永坤,对我说:火柴梗车间还没安排归属,听说做一个齿轮可以生产出口火柴梗,很有发展前途。我鼓励他:你争取把它要来,齿轮咱有办法。

火柴梗车间归车队后,求八五四农场修配厂给做了所需的齿轮,从此开始,迎春林业局的火柴梗走出了国门。

1975年12月,出口火柴梗在黑龙江省轻工产品展销会上展出,省委书记杨易臣看过后说:可以进一步生产火柴。局党委书记王雨林同志,抓住机遇,决定在火柴梗的基础上,建火柴厂。

1976年春,局决定由汽运处负责筹建火柴厂。为此,把检修厂家属队并入了汽运处家属队。

负责农副业生产的副主任李合永,带人出去考察后,认为建火柴厂,不是简单的事,汽运处难以承担。建议局应组织专人组建,局接受了建议。

同年12月初,合并后的家属队的矛盾显露出来:人多活少,你争我夺,人们都往火柴梗车间挤,家属、青年一时意见纷纷,特别是一时进不了火柴梗车间的检修厂的家属、青年,认为汽运处领导有偏向。

因为两队合并后,人员思想混乱,彼此争工作,12月的一天发生了事故!

修理工马玉泉同志见截木段用大肚子锯锯截,既笨重劳累,工效又低。他设计、制造一台电动截木段的元锯。这个工序由重活,变成了轻活。大家都争着到这道工序工作,结果一位家属工被元锯伤了手指!

此时,已进入冬运,一头是冬运一天比一天紧;一头是家属队的问题不断出现,让我这个汽运处主任,一时不知所措!想来想去,运材是主业、大头,动不得,必须从解决家属队入手,摆脱困境。

想好主意后,找局王书记建议:把生产队分开,不然摊子太大不好管理。陈述理由后,王书记让我与检修厂领导班子商量,如果他们同意,可以分开。与检修厂的领导同志商量,他们理解我的难处,同意分开。

局领导、检修厂领导同意了,家属生产队领导不同意!与他们商量两个晚上,商量不通。他们说:合,好合。分?怎么分?对家属、青年没法做工作,他们意见很大。原检修厂生产队的队长说:有的家属发牢骚说“这是卸磨杀驴”;原汽运处生产队长说:分开后检修厂家属、青年没活干。卡住了!

我又想出了一个主意,再找王书记建议:家属队独立,为场级单位,由局直接领导。王书记听后觉得也可以,但反问我:那干部从哪出?我说那就是你的事了。我们俩沉闷一会,他说:要独立,干部还得由你们处出,你看让谁去好?我说:建议是我提的,就我去吧。“你看让赵德祥去怎么样?”我说他还年轻,你别小瞧家属队,麻烦事不少。“你回去谈谈。”

回处向德祥同志谈了大体意思,他没吭声。没有深说,又去找王书记:请局党委就决定我去吧,把李合永、李树俊、王凯给我,我们一定把这个队建设好。

1976年末,局党委作出决定:机关生产队为农副一队,汽运处生产队为农副二队。二队的领导班子成员:副队长李树俊,支部书记是我,副书记王凯。李合永同志,经向局领导请求,加入了我们这个班子。1977年1月1日正式“营业”。

我在二队工作半年,主要做了一件事:决定将临街的火柴梗车间,卖给了商粮科,所得资金,在迎东菜地建火柴梗车间。目的是扩大生产,增加安置人员,消除两个生产队合并后,队员之间的矛盾;火柴梗车间临街,生产火柴梗的木材堆在街上,既不安全也没有发展空间。

迎东的火柴梗车间,是李树俊同志带领家属、青年建起来的。树俊同志早已作古了,在纪念建局五十周年之际,不能不想起他在建火柴梗车间时,抬房架子压肿的肩膀,不能不想起他流下的汗水……

农副二队的诞生,说明我们那一代的干部,工作有革命热情、干劲,但是,在热情之下决定事情,也常有盲目性。我们有个优点,那就是民主作风好。基层干部有意见和建议可以毫无顾虑的提出,局领导能认真听取和采纳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

农副一、二队的诞生,推进了迎春林区农副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

忆汽运处千米车竞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是迎春林业局木材生产的鼎盛时期,每年产量10万立方米以上。1973年局给汽运处的运材任务是:运原条144000立方米,实际完成159052立方米(出材率平均80%)。这一年出现5台车月产千米(原条)的车辆,由此开始组织月产千米车竞赛活动。

竞赛条件是:安全、月运材千米、节约油材料。载量不准超过13立方米,超过13立方米的部分不计产量。达到要求的为先进车组,上光荣榜。开始时光荣榜用白纸公布,在车号上画一面小红旗,后来,给得奖车组挂红布制做的写有黄字“千米车”的三角形奖旗,进一步既挂旗又照相。发生事故、油材料超耗的车组,产量达到千米,也不授先进车组称号,不挂红旗。各车组你追我赶,竞赛热火朝天。

单车月产千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有一系列的事情。

当时双班作业,歇人不歇马,每位司机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吃住不回家。汽运处建立了司机休息室,配有叫班员,车回来后,叫班员叫醒接班司机接班。

要想创造千米车,双班司机必须团结,互相配合默契。每天必须保证运材35立方米以上(按每月30天计算)。如果第一班司机跑两趟,第一趟车回来,第二班司机即接班去卸车、加油、检查车,让第一班司机利用卸车的空隙时间,抓紧吃饭,稍事休息,以便接着跑第二趟。

要想创造千米车,必须把车保养好,才能保证出勤率,出勤率高才能保证运材进度,否则,千米车就告吹了。但也有特殊情况,为了完成千米,不得不让车“带病坚持工作”。有一个月末,段福乐同志就差不到10立方米,就到千米了,水箱有一点漏水,要平时就停车修理了,在这个特殊时刻,他用水桶提上水(冬天路上不便找水),又跑一趟,超额完成了千米。

要想创造千米车,必须行车安全,一旦出了事故,与千米车就无缘了。

车有故障,交接班司机共同修理。直到把车修好,交班司机才能休息。创千米的司机异常劳累。

汽运处的各行各业,各个工种紧密配合。修理所昼夜修车,对有故障的车辆,随到随修,白天不误时,晚上不过夜;食堂昼夜不离人,司机随到随吃;调度派车远近搭配,争取每台车能运材三趟以上;统计员每天公布单车运材进度、油材料消耗情况,使司机们对自己的运材进度和油材料消耗心中有数,便于处、队领导掌握生产情况;处、队领导昼夜执班、跟班,出现司机因事因病空缺时,支部书记、队长、副主任立即顶班。

在干部中最累的是运材队的支部书记和队长。他们既要组织好各车组的人员调配又要掌握每台车的技术状态,不论哪台车出了故障他们都要帮助抢修,他们的工作,常常昼夜连轴转。

千米车竞赛活动,最突出的一年,是1975——1976冬运,一月份,运材二队15台车,在支部书记丁梦海和队长欧维友的带领下,车车千米,满堂红。最突出的同志,是汽运处的副主任、老模范王宝祥同志,1975年冬运他带头搞单班运材试验,创造了单班作业月产千米的记录。

千米车竞赛活动,是汽运处全体同志一盘棋的有机活动,全处同志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千米车竞赛活动,促进了汽运处的安全生产、车辆完好率和出勤率,促进了汽运处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忆汽运处从房建队到“四自己”

汽运处1972年前称汽车队。这个汽车队与其他汽车队不同,它既是汽车队又是房建队。汽车队建房是从1960年开始的。

1959年,由山东支边青年组建的房建队,为汽车队建了一栋条子加锯沫、双层铺的大宿舍。这时车队的家属,大部分已来到迎春,没处住,男男女女都挤在大宿舍里,一个床位就是一家人家。1960年,车队决心自己动手盖草泥拉合辫的房子。

什么叫草泥拉合辫的房子?即用元木、小杆立好房架,钉上横木,把草在泥里滚成泥绺,将泥绺搭在横木上拧成辫,排在房架两边,中间形成槽,槽里填土,夯实,外边抹泥。

建房所需的木料自己伐,草自己割,石头自己采,泥就地挖土和。

负责组织房建的是车队副指导员王永和同志(已调鹤北局),房建队由司机、助手、支边青年组成,队长叫张万银。这一年建了草泥结构的家属房、集体宿舍、办公室。在入冬前算一算,还有20户没处住,最后又抢建了一栋20户的家属房。后来,人们称这栋房为“20户”。当年的老同志,现在对它还记忆犹新。

建局之初是季节性生产,冬运结束后,汽车队除部分人员修车、保养车外,大多数人没有工作。1964年,局决定汽车队承担部分房建任务。当年承建的是以建车队食堂名义建的俱乐部,即现在的商场。除此,在现在的第一居民委处建家属宿舍七栋,还建了车队办公室,即现在商场西侧的住宅。

社教运动和“文化大革命”高潮时停了一段时间,1971年“重操旧业”。当时运材车三班作业,冬运结束后有部分运材任务,有些运材车改成了货车。人员仍有闲余。这一年全局开始大批建砖瓦结构住宅。汽车队决定三班变一班,抽下的人员组织起来建房。

那时候建材奇缺,砖瓦外买,沙石就地取材,自己开采。水泥很少,砌墙用迎春沙加黑土。迎春林业局没有松材,在完达山林业管理局革命委员会当过常委的韩国珍同志,与东方红局联系,支援我们几车红松原条,解决了门窗等用料。没有油毡纸,房板钉好后,抹泥挂瓦。这时建的房子,因陋就简。

这一年虽然建材奇缺,在同志们群策群力下超额完成任务。原定建16户,建成28户。

最好年份是1977年,创造了三天起一栋房框的建房速度记录,一时传为佳话。

这个汽车队的房建队,只有孙树本同志一位专职瓦工师傅,他不仅带头砌砖,还要作技术指导和带徒弟。在建房中成熟一批司机木瓦工。木工:王瑞平、于凤鸣 ;瓦工:王宝祥、李世元、马川金、李维万、张文庆……等等,这些同志都成了成手。建局大俱乐部时,汽车队房建队,担当一面。

迎春林业局汽运处的汽车司机,是多面手,冬春驾车运木材,夏秋拿起瓦刀、斧锯、和泥、抬砖的工俱建房,一年四季为国家、为迎春林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出大力,流大汗,直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

汽运处由房子自己建,进一步延伸为:房子自己建、车自己修、路自己养、桥自己架的“四自己”。

车自己修。是大、中修。在机械检修厂组建前,汽车大、中修,送到虎林农垦局修配厂修,机械检修厂组建后,大中修由该厂承担。车自己修的好处是:一,免去了与修车单位的扯皮,进厂、出厂的诸多矛盾;二,修理及时,节约费用;三,司机随车进厂,参加修理,对修车既进行了质量监督,又学了技术。

路自己养。1971年车队建立了养路段,1975年,对皖峰至东风;团山至房山;南林至尖山林区的几条公路,进行大修。

丁梦海同志带领他的运材二队,在通往房山林场的公路上,架设过桥梁。

汽运处的建房及其发展的“四自己”,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忆汽运处开发光明青年点

为了安置知识青年,1974年末,局党委决定建立两个青年点,以种粮、种菜为主,发展农林牧副渔各项生产。以曙光原企业农副队土地、房舍、机械为基础,建立曙光青年点。主要安置局机关、贮木场、房建处、学校及曙光林场等各单位的青年。汽运处主动请缨,到光明、向阳林场之间开荒建光明青年点。主要安置汽运处、机械检修厂的青年

1975年春,副主任李合永,生产队长李永坤,带领部分青年进点。在公路北侧地势较高的荒地上,除草平地,搭起帐篷,生火立灶——光明青年诞生了。

进点第一个大问题,没水吃!距两个林场都有几公里,不便取水。创业者自有办法:就地挖坑汲水。但是所汲取的水,是地表水,既苦又涩还有小虫。建点立足之后,在青年队长王延林带领下,就地取材打出了第一眼井。

建点时生活十分艰苦,不仅没水吃,也没菜吃,只能用盐水煮大豆当菜。

第二个问题是开荒需要懂开荒的人。汽运处人才济济,汽车司机杨雄、李靖原来是拖拉机手,开过荒,他们俩成了开荒建点的主力,除自己驾机开荒外,还带徒弟。杨雄同志革新了开荒大犁,大大提高了开荒效率。

为了建好这个青年点,汽运处作出了巨大的付出。该处副书记赵德祥、副主任李合永、王宝祥、王凯轮流在点上与青年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每天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上床,随时解决开发青年点中的问题。他们不仅带领青年们建点创业,更要做青年的榜样,带作风,传精神。

全处各行各业大力支持,需要人出人,需要东西,只要有的,立即付给,开荒机械出了故障,修理所随到随修。众人拾柴火焰高,使青年点的开发如火如荼,当年开荒千余亩,部分开荒地种植了大豆。

创业不仅艰难,也出事故。1976年5月的一天,一位局领导和几位科长,下场检查工作,路过青年点也下车看看。我和王宝祥同志陪同并汇报建点情况。在边走边谈中,宝祥请示:有片荒地想烧一烧开出来。说了两遍,领导们没人吭声,既没人说同意,也没人说不同意。见势我耍了小聪明:领导不好表态,你看哪天没风,你就烧吧。结果烧荒时,跑荒了!多亏附近林场及时主动帮助打火,没造成森林大火。当时我见到了带人打火的永丰林场王副主任,十分感激。在处理火灾调查时,物资科吕世福科长,如实证实了我们的请示经过。对这次跑火事故,领导承担了责任,我没受到处分。

小聪明耍不得!耍不好要出大事!

转眼之间,开发青年点已经过去38年了。3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75、1976年,进点的青年,年纪最小的也年过半百了,不少的青年已经做爷爷、做奶奶了。青年点在历史上起了重要作用,当时高中毕业后即到青年点劳动,青年点成为青年们的第二所学校,使他们没有在社会上散漫,有益于社会安定,促进了青年的健康成长。

据《迎春林业局志》记载,光明青年点,从建点到1987年,共开荒10605亩;到1980年,共建集体宿舍560平方米,食堂430平方米,仓库238平方米;到1988年,共生产粮豆448.25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粮豆193.25万公斤。

光明青年点的开发,增加了林区职工的收入,改善了职工生活。青年点开发后,从1976年起,每年免费向汽运处、检修厂的职工赠送部分面粉、豆油和大豆。光明青年点的开发,为农副二队——轻工产品加工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基础,为迎春5号杨的栽培、实验创造了条件。

1983年,有感青年点的发展,写了一首诗,抄录于下:

青 年 点

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点是我们亲手开辟的地方,从老主任带领我们踏荒开始,屈指已是八年时光。

土地一年年熟化,我们渐渐成长,我们一步步成熟,青年点一天天变样——沿着第一行脚印,修起了平整的公路;图纸上圆圈圈儿,已经变成了村庄;

图纸上的黑点点儿,已是杨柳成行;

昔日没人的小叶章草,已化成千顷麦浪;

水库里凫着鹅鸭,山坡上滚动着牛羊……八年岁月,热汗流淌,换得一派兴旺。

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青年点是我们亲手开辟的地方,我们在这里创业,我们在这里成长。

上一篇:五年级学生《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下一篇:初中考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