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2024-09-20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7篇)

1.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一

足迹续写辉煌

(新生代农民工状况的调研)

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样的一个弱势群体———代农民工。

他(她)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忠诚,日出而行,日落而归,八小时之内奋斗,八小时之外钻研,几十年如一日,有的青丝变白发,还默默无闻,两袖清风。

他(她)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学习,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汲取先进的教学经验,始终为教育的发展无私奉献着青春和热血。

他(她)们中有的代课几十年,刚参加工作工资仅有几十元,有的代课二十几年,已见两鬓斑白,岁月的痕迹已悄然雕琢在脸上。家中生活全靠妻子(丈夫)一人承担,风里来雨里去,但都从来没有怨言。他(她)们有的已经几十岁,有的二十几岁,都自愿放弃安逸的生活,到生活艰苦的农村支教。虽然现在每月仅有几百元的生活费,可一家老小也都非常支持他们的工作。因为家里的人都知道他们痴迷教育事业,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他(她)们最大的幸福。他(她)们自己也深知党把这份工作交给自己,是对自己的信任。他(她)们有了一种神圣的崇高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命,用忠诚和

信念实践着无怨无悔的人生。

是啊,艰辛的改革,丰硕的成果,无疑是他(她)们和家人共同付出的结果。

虽然代农工的生活有许多困难,但在党的关心和爱护下,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希望社会能给予他们理解和关爱,让这个最美的弱势群体渐渐吃饱穿暖。2014、2、21

2.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二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

“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三个关键字, 也就是:“新、农、工”。

1. 新。

“新”是指其与第一代第二代农民工相比有“三高一低一薄弱”的特征:一是受教育程度高。受过初中教育的占33.7%, 受过高中教育 (中专、中技) 占44.9%。二是职业期望值高。在职业选择上最看重的前三个条件是收入、发挥自己的专长、工作环境, 要求工作体面一些, 工作环境好一些, 福利待遇高一些, 发展机会多一些, 文化生活丰富一些。三是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收入的开支更加多元化, 更多地用于城市生活的消费, 穿着考究, 享受城市生活, 对工作、社会保障、文娱休闲、发展空间等要求都远高于他们的父辈。调查显示, 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主要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 工资很少寄回家, 有近70%拥有手机或小灵通, 通信费用占总消费的15%~25%。四是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很多人是独生子女, 有些就是出生在城里, 大多没有干过农活, 欠缺吃苦耐劳的精神, 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五是乡土观念淡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 对土地、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和依恋, 对农业活动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 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生活预期很低。

2. 农。

“农”是指其因为在现行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下, 他们仍是农村居民身份, 与有城市户口的工人同工不同酬, 同工不同权, 同工不同福利保障, 不能平等地享受所在城市的公共服务。

3. 工。

“工”是指他们大多数正在从事现代工商业活动, 有一定的现代产业技能, 能够接受现代社会理念并且按照现代产业规律从事生产和生活。有数据显示, 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 他们属于工人群体, 他们已经把前面的“农民”两个字淡化了, 把自己定位为产业工人。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质量的状况

生命质量的定义多种多样, Walker指出:生命质量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及由此而确定的个人行为功能状态, 它描述个人的执行功能, 并从中得到满足的能力。更为普遍适用的定义是:生命质量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生活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事情的有关生活状态的体验, 包括身体机能、心理状况、独立能力、社会关系、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与精神寄托。生命质量由以下四个要素所组成:正常生活能力, 心理状态, 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 身体是否舒适愉快。生命质量既包括个体身体和智力状态, 也包括个体生命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 即对他人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显然, 高生命质量的人身体机能较好, 精神上拥有较高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能够为社会作出较大的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命质量如何?从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 主要以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据调查显示, 我国工资报酬最低的五个行业是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贸易服务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制造业, 这些行业的工资都低于平均工资水平。而新生代农民工却在这五个行业的就业比例中占82.5%。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大, 多数用人单位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 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 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 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 不能同工同酬同权, 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城市需要新生代农民工, 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着“三低”、“三多”现象: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在住房、医疗、教育“三座大山”的重压下, 在就业、结婚、养老“三道关口”的逼迫下, 生命质量十分低下, 心理失衡, 很多人都感受到自己被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带来的最直接影响, 就是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认同感的失落。高楼愈高、马路愈宽, 这种失落感愈是明显。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很容易引发涉及面比较广泛、强度比较大的社会纠纷和冲突, 最终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这是需要引起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注意解决的事情。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命质量的路径

令人欣慰的是, 新生代农民工这种种困境, 不仅引起了学术上和道义上的高度关注, 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问题”。农民工融入城镇是涉及我国约1/5劳动人口的问题, 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生命质量,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平等就业、维护权益、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就学、心理健康等方面, 营造一个良好环境, 从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梦想。

1. 进城有工作。

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 就业竞争压力巨大, 不仅要和老一代农民工竞争岗位, 还要和大学生群体来竞争就业岗位。一是政府要加强投资, 开发重大项目建设,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岗位;二是大型用人单位要承担社会责任, 发挥稳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带头作用;三是中小用人单位要发挥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

2. 上岗有培训。

上岗前要加强培训, 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一是政府和社会可以筹集资金, 依托民办高校、职校 (技校) ,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采取分批轮训方式;二是政府可以联合用人单位举行正式教育培训和非正式教育培训;三是用人单位针对不同用工需求,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技能培训, 实现培训与上岗就业有效衔接;四是强化用人单位职工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

3. 劳动有合同。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并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用工备案。签订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用人单位不得采取欺骗、威胁等手段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不得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或扣留居民身份证等证件。

4. 报酬有保障。

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监察, 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与新生代农民工履行劳动合同, 确保其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一是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 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 从根本上解决拖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问题;二是推行工资保证金制度, 对有过欠薪行为的企业, 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工资保证金, 加大对欠薪的惩戒力度;三是全面实施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防止一些企业以计件工资名义压低和克扣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四是推行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 规范企业用工和工资支付行为。

5. 生产有安全。

一是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 加强其工作职业安全、劳动保护教育, 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安全监督检查, 对其岗前安全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使用等情况作为重要检查内容, 依法查纠违法行为, 切实维护其安全生产合法权益;三是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平安计划”, 全面推进其参加工伤保险工作, 切实保障工伤保险权益, 使其安全“后顾无忧”。

6. 参保有办法。

尽快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把有稳定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直接纳入城镇社保体系, 为其未来长久留在城镇生活预留空间。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抓紧落实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的城镇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积极实施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 稳步提高参保率, 保证新生代农民工“不管到哪儿干, 养老保险接着算”。

7. 住宿有改善。

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漂移不定的状态, “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为了保障基本居住权利, 政府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为其提供较低价格的住房。一是组织实施新生代农民工标准化宿舍行动, 由工棚向工房转变, 有条件的向公寓发展;二是着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 引导他们树立购买与租赁并重的二元化消费观念;三是把新生代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四是探索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8. 子女有教育。

“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 这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女学校时写下的, 深切地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应和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得到同等的尊重, 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问题。一是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 兴办专门招收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二是将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 实施其入学关爱行动;三是改革户籍制度, 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线, 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四是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基金, 施行“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 全面救助失学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入学;五是提供“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 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六是大力扶持兴办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学校,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

9. 维权有渠道。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的维护涉及面广、难度大, 必须有法可依, 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政府应依托社会有关组织和法律服务机构, 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法制宣传。相关部门和组织需要切实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尽快建立健全新生代农民工组织, 通过合法的渠道、合法的组织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一是向劳动保障监察行政部门投诉;二是寻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的支持;三是寻求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四是委托律师代理或向其咨询;五是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六是向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 0. 生活有文化。

要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环境, 以文化人的角色日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政府和用人单位应加大投入, 保证必要的基础性文化供给, 以满足农民工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尤其在硬件上应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 重点建设一些群众性、娱乐性、普及性的文化设施, 并向农民工开放, 应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体活动, 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消费创造有利的客观环境。

1 1. 发展有目标。

“十二五”时期, 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发展目标有:一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持续增长;二是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三是继续加强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四是确保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体农民工;六是建立覆盖农民工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七是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条件。

1 2. 创业有环境。

调查显示, 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规划着学成技术、积累经验后能自主创业, 在城市继续发展下去。相关部门可争取银行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机构的支持, 对其专项贷款, 进行小额信贷, 以资助的性质、贷款的形式给予他们资金支持。对积累了一定资金和经验、有创业愿望的返乡新生代农民工, 政府应帮助他们创办各类用人单位、专业合作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 并搞好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服务, 在政策咨询、经营场地、工商登记、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帮助。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建设, 向返乡新生代农民工开放已建成的城镇就业创业园区。

1 3. 户口有落实。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符合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1 4. 管理有方式。

据调查, “80后”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最高, 达到平均每人每年工作换0.45次。其中。近一半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不适合”, 以及“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这种频繁的人员流动很容易打乱用人单位的生产管理与生产计划。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需要, 与他们平等交流, 通过富于科学性、富于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合理要求。同时, 除了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之外, 还要积极引导他们脚踏实地、认真刻苦地钻研业务, 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用人单位里找到归属感, 真正踏实努力工作。

1 5. 心理有疏导。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 组织专业机构和人员, 定期或不定期地为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增强其自身调适能力, 使其克服懒惰、仇富、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障碍, 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社会变革和身份迁移。一是典型引导。二是情感教育。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不固定、远离家庭、身边缺乏朋友, 始终沉浸在压抑和苦闷的情绪中, 当面对挫折和失败时, 极容易出现不正常的宣泄手段, 因此特别需要获得情感的宽慰和理解。三是心理咨询。面临许多心理问题, 如心理失衡、心理恐惧、心理焦虑等, 用人单位可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聘请心理专家, 为员工开展健康心理咨询、培训, 解开员工心里的“疙瘩”。四是加强对城市居民的教育, 消除他们对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误解、偏见和歧视, 真正意义上建构一种友善、平等、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16.失业有救助。将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又失去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当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扶持政策救助范围, 对符合条件的实行与下岗失业人员相同的政策, 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及时核发生活补助, 并提供政府补贴的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服务。缓缴社会保险费, 降低社会保险费费率, 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等。

参考文献

[1].医学教育网.2008.7.29

[2].杨志明.怎样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人民日报

[3].刘庆斌.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融入路径与政策选择.人民网—理论频道, 2011.1.17

3.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三

关键词:复原力;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27-02

全国总工会10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为1亿人,成为了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他们的心态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农民工这一群体社会心态的走向。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承受着工作、家庭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还要面对社会、制度和地域歧视等方面的挑战,常常表现出焦虑、抑郁、偏执、人际关系敏感、敌意等问题。据相关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4%至39.9%之间,因此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开展研究,探讨该群体特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机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复原力的内涵

近年来研究者们愈发重视从积极取向来研究心理健康,复原力也随着压力应对和个体发展研究的深入而兴起。复原力(resiliency),又称抗逆力、心理韧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困难、道德困境等生活重大压力时,激发内在潜在特质,运用外部资源积极修补、调试机制,最终在生理、心理、伦理上恢复平衡的能力[1]。当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复原力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一系列能力和特质动态交互作用而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从操作意义上来说复原力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因素: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2]。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自身所具备的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能调节或缓和危机所带来的影响。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具有能够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危困难和压力所导致不良适应结果影响的因子。

复原力是透过保护因子产生正向适应的效力机制,其涵盖范围包括个人、家庭及更宽广的社会环境[3]。三方面共同抵抗环境的不利影响。笔者依据阳毅修订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4]归纳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复原力包括七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问题解决、情绪稳定性、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企业支持。

二、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户籍在农村,在城市以非农方式就业为主的流动人口。随着80、90后农村大量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他们找到了工作,开拓了眼界,获得了比父辈们在土地上劳作更多的收益。然而,由于制度、社会和自身的原因,他们在城市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进而难以融入城市。多年的城市生活,又让他们瞧不上土地微薄的收益,更不习惯于农村的生活,也失去了耕种土地的耐心和能力,成为回不了农村的“城市”边缘人。在他们身上,既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拥有着更多的精神和情感诉求,却又普遍存在焦虑感强、缺乏归属感、心理较为脆弱、抗压能力不足等种种问题。

三、提高新生代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复原力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存在密切联系,能够预测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心理弹性水平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反之心理弹性水平越低的个体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0.001)[5]。笔者综合复原力的内涵及七个维度,紧扣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要点,提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要从复原力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入手,进而改善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更好更健康地工作和生活。

(一)提高内在保护因子

那么新生代农民工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增加内在保护性因子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我接纳水平。自我接纳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美国心理学家Ruff指出:“自我接纳是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之一。”现实生活中,一些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产生焦虑情绪、抗压能力弱,就是因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愿接受自己的现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自我接纳与否关系到新生代农民工在未来能否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人生来就不完美,新生代农民工们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和挫折时不能过于苛求,接纳个人的局限性,不担负自己力所不及的工作,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

2.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教育水平对员工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主效应,高技能要求、高收入职业员工表现出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受[6]。也就是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他们对自身总体的看法,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为提高自我效能感,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积极学习相关技能,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能,所以农民工可以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设备进行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进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指个体面临困难事件或压力情景时,能通过自身的计划执行和时间管理等策略来解决问题,以达成目标的行为倾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最终的目标莫过于融入自己所在的城市,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成为真正的城市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面对各种障碍最后望而生畏,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其实任何长期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目标的细化和计划的执行以及时间的管理。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尝试首先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其次制定计划表。当你按部就班地完成预定计划时,做到心中有数,压力也随之减轻。第三步,权衡各种事情的优先顺序。对有些原本认为必须马上完成的任务要根据重要性先分出轻重缓急,重要的工作马上完成,次要的和不重要的可以先放一放,待时间充裕时再完成。这样就会使压力呈几何级数下降。第四步,集中精力,逐个击破。最终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的目标。endprint

4.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情绪稳定性。情绪稳定一般被看作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所谓情绪稳定,主要是指一个人能积极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短时间情绪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不会时而心花怒放,转瞬又愁眉苦脸。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比较年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新生代农民工要保持情绪稳定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主动流露并感受自己的情绪,尝试从负面、正面、中性看待问题,对自己的问题重新下结论。事情的结果也许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二)提高外在保护因子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外在环境包含三个系统:家庭、朋友与企业。

1.积极寻求家庭支持。家庭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性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提升家庭成员的自尊水平和成就感[7]。周林波的研究表明,父母、配偶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心理压力时最重要的情感支持来源。新生代农民工无法产生复原力的原因之一是孤身在外缺乏与家人的联系,人际圈狭窄又不愿寻求社会专业心理辅导机构的支持,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因此当个体面临压力时,主动寻求家庭支持,家庭环境中的保护因子包括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家庭凝结力等对复原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帮助。

2.积极寻求朋友支持。与朋友的良好关系,朋友间的物质及精神支持等,都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美国管理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平时要多敞开心扉,加强与同事、朋友的沟通交流。当一个人将工作生活中的压力向好朋友抒发出来的时候,可以得到对方的关爱、鼓励以及帮助,精神上的压力自然就被化解了。通过沟通,新生代农民工自觉不自觉地调整了自身的认知模式,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更容易达到平衡。

3.加强企业支持。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已达1亿,占农民工总数的6成以上。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员工,而员工的心理状况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从自身出发创新用工机制,企业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设立相应的学习机构,可以通过员工培训,使得他们能够提高自身的技能,从而适应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提高他们的成就感。还可开展员工心理帮助计划,帮助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疏解工作压力,更有效地处理与同事、客户的关系,减少家庭矛盾对工作的影响,提升对自身的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预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企业——家庭——个人”三级网络联动机制,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发挥新生代农民工积极主动性,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心理资本的整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参考文献:

〔1〕阳毅.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5).

〔2〕马伟娜,桑标,洪灵敏.心理弹性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3〕曾文志.复原力保护因子效果概化之统和分析[J].咨商辅导学报(高师辅导),2006(14).

〔4〕阳毅,黄芳,姜农娟.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3).

〔5〕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刘建.低收入职业员工自我效能感及控制点的初步研究[D].重庆大学,2009.

〔7〕刘杨,陈舒洁,林丹华.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家庭环境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

4.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及问题探讨 篇四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长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一支新型的劳动队伍,并且现已成长为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进入新世纪,新生代农民工在其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民工荒”“民工潮”时而出现。笔者依据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公安部、国家统计局、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等权威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调查数据,就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作出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对策

2010年两会以后,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任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是指以80、90后为代表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的农民工中占了很大比重,而目前他们的就业现状很不理想,出现了许多问题,关注他们刻不容缓。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状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所提高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步增加,尤其针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无论是在资金上,还是政策方面国家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大大提高了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村子女。根据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在25~30岁的占26%,21~25岁的达到31.1%,高出农民工总体水平的7.6个百分点,相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的外出务工的人群中仅有10%的比例要高很多。并且,具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过职业培训的高达36.9%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上都远远强于老一辈农民工。

(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包含到许多精神层面

在老一辈农民工眼里“挣钱、取妻、养娃”是他们外出务工的根本目的,当目的达到后就回到乡里享受天伦之乐,而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已不再限于此,他们更多的为了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而根据调查,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目的已不仅仅是挣钱了,有高达71.4%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目的是:追求梦想,学习技术,锻炼自己”。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朝气与活力,这也是他们时代性的体现。

(三)新生代农民工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

维权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正确积极的法制观是体现在老一辈农民工身上的不足之处,而随着教育的普及化后,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和维权的意识上相对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国务院政策研究室2006年《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分别是33.3%和21.7%,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农民工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为39.1%和25.5%,相对2004年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增加了5.8和2.6个百分点,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在个人素质与就业意识上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变。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由消极维权到积极维权

根据一项调查,当权益受到侵害时,新生代农民工忍气吞声或害怕因投诉被报复而不向有关部门投诉的只有6.5%,相对老一辈农民工减少了一半;而采取投诉时,以集体方式进行的,新生代农民工为45.5%,高出老一辈农民工17.6个百分点。数据对比可看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增强,对平等权、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以及话语表达权都有更高的期待。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所面临的问题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文化素质不高,工作后劲不足

近年来,虽然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及个人素质都相对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远远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这也是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的信息显示,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总需求的60.2%,然而据当前已有的调查数据综合判断,当前只有三层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同时,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教育的劳动力,而这部分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只有20%左右。由数据可知,随着知识技能逐渐代替简单体力劳动,按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技能水平来看,仅有大约30%的人能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所以,对于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仍是一项关键性任务。

(二)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受损问题突出

尽管相对过去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拖欠工资的现象少了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也提高了不少。但从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仍相当恶劣,拖欠工资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他们也经常受到歧视,人格上经常受到伤害。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广东新生代农民工遭遇工资拖欠的人所占比例为7.1%;人均拖欠工资1538.8元,大约相当于人均1.5个月的工资。另据一项调查显示,60%的农业流动人口就业于工作条件差、职业病发生率高的低薪、高危行业。调查还显示,当新生代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时,仅有60%的用人单位为其支附医疗费,而服务业只有47.3%的用人单位做到。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社会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价涨幅过大,在很大程度上已超出了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使得大多数新生代无法安家于城市,这无疑对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的工作造成了极大的阻碍。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房价在三千元以内,三千到四千之间的只有1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仅有6.9%的农民工愿意承受四千元以上的房价。然而,据数据显示,目前房价在三千元以内的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县市及以下地区,而非农民工大量涌入的东部沿海城市。据调查,当前东莞市的房已接近六千元每平方米,大多数建制镇的均价也在五千元以上。由数据对比可知,即使农民工的工资增长速度与房价增长速度相同,能在东部城市购房,并长期稳定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超过8%。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教育等基本权益难以满足

据中国流动人口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中,70.2%随父母一起到务工城市,仅有29.8%留在农村。但是,由于受到户籍制的制约,他们的子女在务工城市入学十分困难。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消息,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并且在许多大城市的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现象。数据和事例表明目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的重要因素。

(五)心理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上日显突出

经济的发展,时代的更新,各方面压力的汇集,使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心理问题逐渐已变得不可忽视,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据《法制日报》记者从 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得知,目前,宁夏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在逐年增加,其原因多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不稳定,归属迷茫,产生了“边缘心理”;据全国总工会调查可知,新生代农民工自杀率高于万分之三(平均自杀率),其原因归结为“压抑”;再就是据《半月谈》杂志报道,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犯罪率程上升趋势,其原因多是由于进入城市产生心理失衡,从而导致犯罪。由此可见,能否有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能否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的就业、生活,已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很好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当前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在务工城市就业已成为一大问题,所以我们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力争尽快取得新进展。

(一)加大职业教育、培训投入,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

学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我国教育是否发展关键是看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是否提高。据统计,我国80%农村人口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所以,他们在就业方面往往竞争力不足,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是工作条件很差、工资很低、很累的工作。而他们并非不想接受更高的教育,很多情况是由于学费太贵,难以支附而选择提前就业的。所以,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学生中高等教育的补助,这不仅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同时也是将我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大国的重要举措。

(二)保障物价水平,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

房价、药价是目前民生问题突出的重要因素,是否控制好房价、药价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发展。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他们绝大多数的收入却远低于国家的社会平均公资,所以,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民生问题尤为重要,也尤为突出。如今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在日益增加,而他们又被目前昂贵的房价和药价所困扰,生活压力十分大。因此,严格控制房、药格将有给新生代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就业与生活环境,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法律后盾,创造出一个和谐、正义的法制社会,有利于我国法制国家的形成。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国家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治国原则,严厉打击损害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这不仅能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同时也是净化社会空气、维护法律尊严的必要举措。二是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以法律作为人民的后盾和保障,将大大减少人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思想,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树立起法律信念,使新生代农民工由消极被动维权到积极主动维权。所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给新生代农民工坚实的法律保障,有利于他们长期稳定的就业。

(四)完善户籍制度,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据目前各项调查数据可发现,目前我国的户籍制已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其子女的入学)的很大程度上给新生代农民工带来了许多不便,给其长期稳定工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很多方面都受益,如社会保障的满足、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心态上的平衡与满足等等;对国家也是意义重大,如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增进城市化进程、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迈进。所以,可见完善目前的户籍制将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的就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举措。

(五)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对于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我们更应该予以他们心理帮助,使他们近快适应城市生活,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和生活的密集区设立更多的心理咨询所,及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动向,定期免费的予以他们心里查询,法相问题及时疏导解决;其次,对正在读书学习的农村学子做好心理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逐渐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并将取代第一代农民工,随之而来的是新生代农民工各种问题日益突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保障是解决一切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关键,由此可见,能否确保新生代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已成为解决当前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张艳玲,李鹏.农民工失业调查[J] 财经.2009(10)[3].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4].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5].腾讯网.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2010年06月21日

5.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 篇五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且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69亿,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①。可见,数量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到2020年要实现1亿农民工进城落户,这意味着,将有大量的农民工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重大转变。但事实上,农民工的市民化道路仍面临艰巨任务,他们多数在城市从事技术含量不高,薪资水平较低,工作环境、居住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职业发展前景堪忧的工作,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令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煎熬。伴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变革,各种压力与矛盾会使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心理矛盾与冲突凸显,因此,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富裕,农民工数量较多。据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10年,杭州都市圈共有农民工545.2万人,其中,杭州市的农民工数量最多,为218.3万人,占杭州都市圈农民工总量的40%和市常住人口的25.1%②。现有研究较多地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群体特征、权益保障等问题,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不够,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随机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堡客运中心站、城站火车站等抽取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55份,有效回收率85%。有效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4.21(+4.38),众数为23,年龄跨度从16-35岁。其中,男性123人占48%,女性132人占52%;已婚103人占40%,未婚150人占59%,离异2人占0.8%;受教育程度情况,小学11人占4%,初中103人占40%,高中或中专104人占41%,大专及以上37人占15%。

(二)工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包含9大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该量表在国内外精神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三)方法

以SPSS16.0为统计工具,对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概况

1.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将新生代农民工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全国常模比较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

根据SCL-90评分标准,任一因子大于或等于2,则为阳性因子,提示可能有轻度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大于或等于3,则被认为可能有中度及以上的心理问题。据此,本文以3分为分界点,在SCL-90中,任一因子大于或等于3,则认为该研究对象可能有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统计结果显示: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9.61%(M±SD=2.53±0.47)。其中,强迫症状(M±SD=2.91±0.55)和敌对(M±SD=2.74±0.79)这两个因子检出率最高,皆为9.41%;其他(M±SD=2.63±0.71)和人际关系敏感(M±SD=2.72±0.60)两项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6.67%;躯体化(M±SD=2.21±0.75)和偏执(M±SD=2.47±0.53)检出率最低,均为3.53%。另外,抑郁(M±SD=2.61±0.65)、焦虑(M±SD=2.46±0.64)、恐怖(M±SD=2.31±0.61分析)、精神病性(M±SD=2.34±0.69)检出率分别为5.88%、4.31%、4.31%、3.53%。

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组比较

根据统计,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组各因子得分都显著高于正常组,通常正常人检出率范围是(3.79%-29.1%)①。其中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较其它因子比正常组得分更高。可见,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检出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急需关注与介入性疏导。根据统计,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组各因子得分都显著高于正常组:躯体化T为8.07***、强迫症状T为15.06***、人际关系敏感T为13.37***、抑郁T为11.68***、焦虑T为11.02***、敌对T为10.75***、恐怖T为10.99***、偏执T为13.08***、精神病性T为9.72***、其他T为10.84***、组内均分T为15.53***。其中,强迫症状因子均分最高接近3(M=2.91,SD=0.55),其次分别为敌对因子(M=2.74,SD=0.79)、人际关系敏感因子(M=2.72,SD=0.60)、抑郁(M=2.61,SD=0.65)、偏执(M=2.47,SD=0.53)、焦虑(M=2.46,SD=0.64)、精神病性(M=2.34,SD=0.69)、恐怖(M=2.31,SD=0.61)、躯体化(M=2.21,SD=0.75)。可见,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检出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急需关注与介入性疏导。

(二)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的群体差异

研究以性别、婚姻状况、薪资水平进行差异统计,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存在性别、婚姻状况、薪资水平的差异。

1.性别差异

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发现男性在SCL-90各因子中得分均低于女性,且其强迫症状(t=-2.43*,P<0.05)、焦虑(t=-2.35*,P<0.05)、恐怖(t=-4.45***,P<0.001)三因子及心理健康总均分(t=-2.16*,P<0.05)显著低于女性的得分,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男性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性。

2.婚姻状况差异

本研究仅对未婚、已婚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差异分析,在本次调查中离异者仅有2人,故本研究仅对未婚、已婚新生代农民在SCL-90中得分进行差异分析。统计可见,未婚新生代农民工除敌对因子得分略低于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在该因子的得分,其他因子均高于已婚新生代农民工。且在强迫症状(t=-2.36*,P<0.05)、焦虑(t=-2.50*,P<0.05)、恐怖(t=-2.66**,P<0.01)、精神病性(t=-2.24*,P<0.05)这四个因子的得分显著高于已婚新生代农民工的得分,这表明,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未婚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3.年龄段的差异

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整体水平差异显著,且在强迫症状(F=3.16*,P<0.05)、人际关系敏感(F=2.84*,P<0.05)、焦虑(F=2.55*,P<0.05)、恐怖(F=6.06**,P<0.01)、偏执(F=2.70*,P<0.05)五个因子中差异达到显著。经多重比较发现,16-20岁年龄段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26-30岁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TukeyHSD=0.31,P<0.05),且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四个因子得分都显著高于26-30岁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TukeyHSD=0.38,P<0.05;TukeyHSD=0.37,P<0.05;TukeyHSD=0.36,P<0.05;TukeyHSD=0.42,P<0.01)。21-25岁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则表现在恐怖因子中,得分显著高于26-30岁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TukeyHSD=0.32,P<0.01)。

四、讨论与分析

(一)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整体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在SCL-90总均分和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与廖传景等人(20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城市生活有较高的期待,然而,现实中又因政策制度、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等限制,他们大多在城市从事着强度高、压力大、条件差的工作,在与城市居民交往过程中,经常遭受来自于城市社会的歧视、排斥,使他们更易形成警戒、防御心理,出现不良心理现象。本次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得分偏高,检出率也偏高,分别为9.41%、6.67%、9.41%。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语言习惯、教育水平及心理、价值取向与城里人有较大差异,特别是由于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缺乏,他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外地人”与本地人在人际交往、社会地位、制度性身份上的心理落差和心理隔阂,尤其是体现在具体的制度性安排上,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更易产生敌对、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心理。同时,这也充分反映了他们内心的郁闷、紧张。所以,政府、用工单位、社会组织等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多渠道、多层面为他们构筑社会支持系统,真正让他们从心理上融入城市社会。当然,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也要加强对客观社会支持的利用,克服自卑心理,勇于表露心声,积极争取和善于接纳他人提供的帮助和关心,寻求他人的理解和支持,实现身心健康。

(二)突出心理关怀的性别特征差异

由统计结果可见,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SCL-90中得分普遍高于男性,仅偏执因子低于男性,且强迫、焦虑、恐怖因子达到显著,这一结果与有关研究相似。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恐怖性、强迫性、焦虑心理多于男性,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关注自身感受,对自身状况更加敏感,对周围生活环境、工作稳定性、人际环境有更强烈的安全需求,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女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当下竞争社会中面临的种种压力和无奈。在工作压力不断增大的前提下,女性新生代农民工更容易感受到安全感的缺失。因此,用工企业和社会各界应针对女性心理需求,积极为女性农民工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尽可能地满足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归属。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偏执分数较女性高。一方面,可能由于社会性别角色对男性“坚韧、强健”的期望使得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坚强、健康的一面,也更容易忽略对自身病症的症状与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男性新生代农民工在生活、工作中较女性更为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吸收他人的意见建议,更容易造成人际紧张。基于此,我们要针对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提供不同类别的心理关怀。要从心理安全、人际脱敏、性情宣泄等方面,增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关怀;对男性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要帮其树立正确的观念,端正不良态度,纠正不合理行为方式。

(三)加强对未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好于未婚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且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满意度也更高(T=2.63,P=0.008),与蒋善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婚姻关系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心灵避风港湾”,为新生代农民工带来更多的安定、幸福和满足感,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因而已婚新生代农民工在处理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生活方式等方面会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和成熟性。未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整体年龄较小、务工时间较短、薪资水平较低、生活阅历较浅等原因,他们大多缺乏对人生规划、职业发展、人际关系的整体考虑,对个人、生活和职业方面的问题处理方式较为有限,他们更注重仗义、易于冲动,容易凭感情办事。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地关心帮助未婚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在人际交往、个人感情方面,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关怀。

(四)重视低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需求

年龄段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高于年龄段高的群体。原因主要是:(1)低年龄组的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处于青年早期,正处于确立自我同一性、防止社会角色混乱、避免孤独和建立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在此阶段的他们对爱与归属有强烈的需求,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自主意识和精神诉求较年长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强烈;(2)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工作资历浅,职业技能低,收入待遇少,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交往中往往处于弱势,不易体验到安全感和稳定感。因而他们的恐怖、强迫症状、焦虑心理等程度相对较高。所以,社会大众要加强对年纪较轻新生代农民工的关爱,帮助其建立安全、和谐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论与研究的局限

6.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及特点 篇六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大潮,大量的农民工开始涌现。时至今日,农民工的总体数量仍然在不断增加,且平均年龄正趋于年轻化,尤其是“90“后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群体。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市民化、城市化倾向明显,具有更高的生活期望与更强的权利意识。也正是这些特征,当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和第一代农民工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处境时,许多人不免会产生更大的心理不适,进而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些状况有可能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并阻碍他们的再社会化和社会融入过程,使其既不愿或无法回归农村,又很难融入到城市主流社会。因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点,对于理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发展变化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建议是十分重要的。适时的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有助于对其思想动态、存在的困难与问题进行了解,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以使其在社会化大发展的浪潮中继续大力发挥生力军的强大力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的意义

自“农民工”一词诞生二十多年以来,“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第二代农民工,由于与第一代农民工和过渡代农民工存在着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的差异,他们在观念和行为方面必然存在着其特殊性,特别是作为离土且离乡的他们,有了在城市生活的要求。现有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更多是关注其生存权利和身份认同问题(王春光,200l;于扬,2005;钱正武,2006;陈占江、李长健,2006),有一部分学者关注青年农民工的外出动因及外出的影响因素分析(罗霞等,2003;张叶云,2006),有学者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突显了不同代际农民工在年龄、初次流动年代、婚姻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王东、秦伟,2002),这些研究为我们进行农民工群体比较分析提供了新颖的视角。显然,现有的研究更多侧重于从现实层面对解决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进行探讨,对于农民工精神层面的关注较少。

因此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特征的关注不仅仅可以加强对其心理特征的把握和了解,同时关注其精神层面的状态,同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加强相应质素建设,对于规避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发他们的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都重要的意义。

三、新生代农民工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年龄在16岁——28岁,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或21世纪初开始进入城市打工、经商的农村人口”。他们大多是一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未婚,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与农村社会生活日渐脱离,而对城市生

【】活则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1。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分析

由于年龄、成长环境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民工身上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被有关专家归纳为“三高一低”,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其实新生代民工与上代农民工的区别远不止这些,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需求、文化素质、法律知识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与上代农民工都有着明显的不同。

【】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2:

第一,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新生代民工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多数人都接

受了九年义务教育,更多的人接受了职业培训。另外,新生代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从小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的报刊、广播和影视的影响,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他们的行为、观念已经相当城市化、现代化了。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服务。

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城打工,或是从小跟随着打工的父辈在城市成长。也正因为如此,城市人的消费观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很大。

第三,生活目标明显转移。生活目标上,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十分记挂,终归要回农村去。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大甚至出生在城市,没有什么务农经历,因而他们没有父辈那么强烈的乡土情结。比起父辈,他们更希望留在城市中生活,对于城市的依赖感和归属感要远远大于农村。

第四,生活方式差别显著。从生活方式的变化看,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娱乐活动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新生代农民工从小接触的多是城市的大众文化,他们和城里同代人的差距相对较小,日常穿着、谈吐以及生活习惯基本都与城里人一样。受城市的大众文化和流

【】行时尚文化的影响,他们也像城市人一样重视享受生活3。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状况

【】1.身份认同的双重边缘化——被农村边缘化、被城市边缘化3。

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的削弱使得农民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角色转换;另一方面, 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又阻碍政府对其身份的制度认同, 于是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背离使得

【】农民工陷入身份认同的困境, 形成“新二元结构”和自我隔离, 难以融入城市5。总之,新

生代农民工在对自己身份作总体性的认知和评价时, 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自我矛盾性。

【】2.价值取向发生变化6。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意识增强7,权利意识增强,自我发展意识增强,市民化意识增强。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之消极表现也很明显。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厌

【】农”、“弃农”思想严重,亲情意识较为淡漠,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迷失8。由于各方面原因,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现代城市文明,却遭到了城里人的漠视乃至歧视。强烈的被排斥感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

【9】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

【】3.心理情绪问题增多10。

【】(1)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11。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

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人为的然而却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

(2)失衡心理和焦虑情绪。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上的巨大反差,使得农民工在心理上有一种政府的疏离感,感到自己过多地承受了改革的代价,是改革中的吃亏受损者,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和对政府、社会的失望、埋怨情绪。

(3)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很多农民工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这种孤独寂寞使不少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对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利。

(4)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农民工的过客心理使得他们对城市缺少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农民工经常受到个别城市居民的不公正对待。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从而容易产生农民工与城里人的对立怨恨情绪。

(5)被剥夺心理和抵触情绪。分配问题上的不公平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

种心理的长期潜伏和蔓延,必然引发对现实社会的严重不满,并在个别人身上发展为反社会心理。

六、关于农民工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解释

【】1.社会心态12。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混乱的身分认同和不满情绪等。

2.对城市的适应。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适应城市生

【】活、从心理上认同城市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拓展13。新生代农

【】民工对城市社会价值观念的适应要高于对城市规则的适应14。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愿望倾

向于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 很多青年农民工的愿景参照系已经由农村劳动者向城市同龄劳动者转变,由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向拿自己的现在与他人的现在比转变,由个体纵向

【】比较转向群体横向比较转变15。

3.就业问题。

农民工流入城市是农民工一种自主的选择,具有高度的自发性特征。农民工在流入城市的途径中与政府、单位的组织没有很大的联系,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政府组织的途径的比率很小,不管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进城打工的途径主要都是通过亲友或同乡介绍,这其中主要应该是一种血缘和地缘性社会支持网络在共同起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找工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农民工获取职业的专业化水平还不高,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服务水平也不高。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

【】望值比较高16。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状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就业途

径仍受人际局限,专业职介体系有待加强。② 超时用工问题比较严重,正常休息难以保障③工资收入普遍偏低,欠薪现象令人堪忧④ 工作环境满意度下降,经验技术成为就业驱动因素⑤劳动合同管理不太规范,合同解除随意性大⑥农民工流动性大,保险购买形同虚设⑦

【】职工代表大会普及不够,个体维权力量单薄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提高有三个途径:

正规教育、社会资本的支持以及“干中学”。考虑到教育成本、市场需求等因素, 新生代农

【】民工通过职业技术以及技术教育提升就业能力, 无疑是最佳选择18。

4.社会保障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存在社会保障缺失的问题18。从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两大方面

来说,农民工都没有得到应有完善的保障,社会保障问题也会使农民工危机意识加重,从而影响农民工心理,导致一系列随之而生的社会问题。

5.家庭因素的影响

【】通过阅读《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家庭养老的影响》19从中了解到,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家庭养

老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其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家庭负担的加重与社会引导的缺失也是影响农民工心理的重要方面。农民工数目的不断增加,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更加凸显起来,主要表现有其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进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受不公平待遇等,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不等得到有效解决也是影响心理状况的【21】重要因素。

参考资料:

【1】融入与冲突: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基于西安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郭科西北大学 2009,6

【2】论新生代民工的特点与作用韩振方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4【3】“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的身份研究季孝龙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01(10)

【5】社会记忆中的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胡晓红中国青年研究2008,09

【6】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变化长子中社会科学报2009,04

【7】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唐有财学习与实践2009,12

【8】“新生代民工”的心理和思想政治工作连丽霞中国农学通报2006,04(20)

【9】浅析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及其成因梁宇三农探索2007,04

【10】农民工心理与情绪问题调查及其调适对策康来云求实2004,07

【11】农民工群体的心理困境与疏导策略刘亚敏农业经济2009,07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心态许传新社会心理科学2007,01

【13】浅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及对策时光辉青年科学2009,11

【14】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研究李伟东北京社会科学2009,04

【15】新生代农民工思想意识的几个特点刘俊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03

【16】新生代农民工城乡转移及就业路径探析潘寄 青谭 海燕 李娜天津理工大学、山东财政学院

【17】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颜海林 周建武中国青年研究 2009,09

【18】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李晓红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7.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问题研究 篇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社会以及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短短三十年间,从最初的“民工潮”到“讨薪族”以至现在的“民工荒”,农民工这一群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生在2008年的一场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背景下发生的农民工“返乡潮”的情景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日前在浙江、江苏等东南沿海地区再度出现的农民工“返乡潮”现象也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与以往通常在春节前才出现的农民工返乡不同的是,此次民工提前返乡发生在我国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受传统出口产业不振、房地产宏观调控等因素影响,出现了企业用工荒与民工找工难并存的困境。此外,在农民工群体中正经历着由“农一代”向“农二代”的转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改革开放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其中,16—30岁的占61.6%。2009年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在8900万左右,如果将8445万就地转移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考虑进来,我国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总数约在1亿人左右。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国2.3亿农民工中,已经占将近一半,在今后的5—10年他们将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1]。然而,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呈现“三高一低”的特征。此外,他们维权意识增强,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险的心理预期逐步提高,因此,雇佣双方原先形成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劳资关系紧张,流动频繁。在这种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与员工之间责任的期望和认知必然发生着变化,企业必须清晰认识他们的心理契约才能有效管理好新生代农民工。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由Argylis(1960)年其《理解组织的行为》一书中提出。他用“心理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gtract)一词来说明雇员与主管之间的关系,强调员工和雇主之间除了正式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一定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他认为若雇主采取积极的领导方式,那么员工就会有最优产出,并且员工一旦接受这种方式,则在员工和雇主之间就会逐渐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工作契约。在这一前提下,如果主管采取尊重员工的非正式文化态度,那么员工就会表现出较少的抱怨,维持较高的生产效率[2]。迄今为止,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即为以Argylis为代表的“心理契约的古典学派”;二即以Rousseau为代表的“心理契约的现代流派”。两大学派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心理契约主体以及心理契约内容的限制条件不同。Rousseau认为心理契约是在雇佣关系中员工个人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义务的信念,这种信念以员工与企业及其代理人之间或明或暗同意的互惠承诺为基础[3]。根据这一定义,心理契约的契约主体由原来的企业与员工双主体变为员工一方的单主体形式。在这种单主体契约形式里,企业与员工双方的相互义务全部由员工个体主观认知构成。此时,组织的作用变成为员工个体的这种判断提供了相应的背景和环境[4]。受到研究对象的人口特征差异、文化差异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心理契约概念的内容十分复杂,不能详尽列出。因此,不少学者从心理契约结构的角度对心理契约进行研究,目前主要有二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及其他结构说三大类。Robinson、Kraatz、Rosseau(1994)发现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种因素[5]。Kickul Lester(2001,2002)通过对246名在职MBA学员11项雇主责任因素分析,发现了外在契约(extrinsic contract)和内在契约(intrinsic contract)两个因素[6]。李原(2002)发现心理契约的三个维度是规范型责任、发展型责任以及人际型责任[7]。Shore和Barksdales(1998)以平衡型契约为基础,从员工义务和企业义务两个维度将心理契约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低—低型[8]。

综上文献均多讨论企业和一般员工问题,而将心理契约用于农民工和企业之间的分析目前尚不多见。本文拟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以及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如何管理好新生代农民工。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编制

本研究经过大量收集国内外文献研究,鉴于调查对象为与其他类型员工存在差异的新生代农民工,考虑在参考Roussea(1990,2000)编制的《员工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和陈加洲[9]、李原等国内学者编制的心理契约量表项目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的方式形成本研究的心理契约量表。

本研究深入江西省某工业园区的一家制药企业,与年龄在33岁以下的18名工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目的在于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关系,以了解其在获得经济收入之外存在的其他需求。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的关系方面,如您认为企业利益与您自身利益关系程度如何?在企业中,您更看重哪些方面?(2)新生代农民工与企业相互义务方面,如您认为哪些是企业对员工应尽的义务?哪些是员工对企业应尽的义务?

在对访谈调查结果中提到的契约项目进行归类时,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水平,尽量借鉴国内外学者已使用的相关量表。本研究依据Kickul和Lester的观点,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分为外在契约和内在契约。外在契约涉及雇主作出的与员工工作完成有关的允诺,内在契约涉及雇主作出的与员工工作性质有关的承诺[10]。外部契约包含工作负荷、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内部契约包括工作性质、领导对员工重视程度、公正公平、员工发展和培训等内容。初步得到员工与企业的“内在契约”共17条,“外在契约”共15条。然后,对契约内容的频次和重要性排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问卷项目、编制初始问卷。经过预试,对问卷进行修改之后,最终确定了问卷的20个题项,即:A1上级对员工的关心、A2和谐工作氛围、A3法定的工作时间、A4安全的工作环境、A5提供工作工具、A6适度的工作强度、A7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金、A8提供福利待遇、A9合理加班费、A10公正公平、A11不随意辞退员工、A12自主决策、A13自我控制、A14从事挑战性工作、A15提供组织支持、A16参与决策、A17有晋升机会、A18文娱活动、A19培训和深造、A20合理假期安排。本项研究问卷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

1.2 问卷调查及样本说明

被试对象来自江西省高安市、丰城市和樟树市的工业园区的五家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药、包装、化工、印刷等行业,调查对象为年龄在33岁以下的生产线工人。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83.1%。其中,女性占55.6%,男性占44.4%;年龄在25岁以下的占52.1%,25至29岁的占27.7%,30至33岁的占20.2%;初中及以下学历占61.6%,高中学历的占24.6%,中专或技校占9.8%,大专及以上占4%。

2 数据分析

借助于SPSS15.0统计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差异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对量表中各个项目均值、标准差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新生代员工心理契约现状有一个整体把握。因子分析、差异分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契约量表进行研究,其中因子分析是把量表中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项目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可以帮助我们对复杂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差异分析主要检验内在契约量表和外在契约量表是否因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等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进行上述分析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揭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下文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管理对策的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如图一、图二)

对各个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中的均值和标准差的统计中发现,量表的各项目中“A19培训和深造”分值最高,为3.52;“A18文娱活动”分值较高,为3.3;“A7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金”与“A16参与决策”分值较低,分别为2.38、2.4。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培训和深造存在强烈的诉求,而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对于薪资的关注度降低。

此外,“A7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金”标准差最大,为1.336;“A19培训和深造”标准差最小,为1.141。这进一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薪资的诉求因人而异,而在培训和深造这一诉求上最为强烈。

2.2 因子分析(见表一)

通过因子分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量表的20个项目进行因子抽取并进行最大方差旋转,经比较,进行四因子抽取比较合适。第一个因子主要是围绕企业规范型责任,命名为企业保健维度,包括:工作时间、工作强度、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奖金、提供相应福利待遇等;第二个因子与工作环境有关,命名为环境支持维度,包括:公平公正、友善管理、融洽和谐工作氛围、文娱活动等;第三个因子主要是描述工作带给个人能力提高以及事业成功的机会,命名为事业成就感维度,包括:晋升机会、身份特征、发展空间等;第四个因子是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命名为培训维度,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在职深造。对各个维度的均值进行统计,发现企业保健维度的均值分值最低,说明这个维度是最不能满足员工期望的,这与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相吻合。因此,企业在管理新生代农民工时应该在保证企业保健因素的基础上着重环境支持维度培养员工事业成就感以及开展培训激励员工。

2.3 差异分析

本研究在测试人口统计特征在农民工心理契约上的差异时采用的是单因素方差分析。一般显著性sig.值(即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a(本论文中a=0.05),就认为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对观测变量有显著差异,即越小越有显著影响,反之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对观测变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对性别因素进行ANOVA检验后,得出sig.=0.603>0.05,所以男性和女性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如图三)。

同理,将年龄进行ANOVA检验后,sig.=0.036<0.05,因此不同年龄组被调查者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方面有显著差异。其中,25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于文娱活动以及职业深造的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30至33岁的被调查者由于面临子女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的需求,在组织支持与福利需求上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如图四)。

将学历进行ANOVA检验后,sig.=0.023<0.05,因此学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方面的影响显著。一般学历较高者与学历较低者相比,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以及企业认同感等方面需求更高,因此,各项得分相对较高。

3 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有专家指出,农民工提前返乡反映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出口贸易递减,再加上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以及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得区域经济发展日趋平衡,很多工厂内迁,吸引农民工愿意返乡工作。虽然目前还不会出现大范围返乡潮,但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的,因此劳务输出地需做好积极应对准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相对传统农民工有了很大改善,对工作和生活有更高的、不同的要求。但在城乡二元社会体制没有彻底打破之前,在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就业结构下,他们与传统农民工有着类似的社会境遇,面临一些共同的基本社会问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对我们解决农民工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今年7月17日特别强调,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劳动力数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必须作出更大的努力。因此,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契约,不仅仅是对企业单方面的责任与要求,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企业、政府以及社会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满足其期望,激励这一群体,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充足有力的劳动力保障军。

(1)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以往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往往更加关注知识型员工以及管理者,而忽略了对农民工的管理。大多数企业只将农民工当做廉价的劳动力,甚至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更不用说关注其心理契约[11]。然而“民工荒”的出现,使得企业管理者开始意识到转变管理观念的重要性。通过前文中的调查分析,本研究认为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制度。一套公平、公正、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薪酬的“保健”作用,同时可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的劳资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能够推动企业赢得发展动力,最终能使企业与员工达到双赢的局面。第二,采取多样化的非物质激励措施。新生代农民工物质生活条件与他们的父辈有了明显不同,因此对外出务工的需求逐渐从生存需要层次向自我发展层次转变,他们将进城务工看做谋求发展的途径,不仅注重工资待遇,而且更加注重自身的提高和权利的实现。企业要创造条件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丰富的文娱活动,关心理解他们的切实需要,增加其话语权,努力创造一种公平、互助、和谐的工作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以及认同感。此外,针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员工的不同需求采取分别对待。例如,在30至33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往往存在子女教育以及赡养老人的问题,企业要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又如,对于孕期的女员工应在工作分配及工作强度方面给予适当照顾等等。第三,提供员工技术培训。随着规模的扩大,每个生产企业都希望招收到更多的熟练工,然而往往企业的成本会越来越高,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如果企业采取运用自身的资源对新招募的农民工进行岗前技术培训以及定期为正式职工进行培训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员工素质,而且是培养员工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率的有效办法。

(2)作为劳务输出地政府在面临农民工返乡安置问题上,除了要因地制宜妥善安排好农民工的再次就业,更应该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发展本地区优势产业。第一,鼓励创业,增加就业。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在外务工多年,返乡既带回了资金又带回了先进技术与经验,若政府能够做好相关组织引导工作,将返乡农民工与本地空岗“匹配”,鼓励其自主创业,对于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以及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农民工创业的政策规章、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创业扶持。第二,义务培训,迎接产业升级。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就业的需求有升有降。升是指对技术型工人的需求上升,而降是指对于低端、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因此,政府需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寻找到合适的出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建立适应本地产业发展的农民工学校、农民工培训班、农民工文化俱乐部等职业培训机构,帮助农民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帮助其进行职业规划,提升他们在城市生存的竞争力。例如,由地方政府搭建起当地企业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的机制,培训机构为企业输送所需人才,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第三,完善法制,开展人文关怀。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维权意识上高于其父辈,但社会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因此,面对农民工返乡后可能出现的被侵权问题,地方政府在司法制度上要提前加以完善,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此外,要大力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政府可以建立工会组织、心理咨询等社会服务体系增加人文关怀,设立公开透明的引导平台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更加合理。

摘要:基于文献分析和对江西省130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运用SPSS15.0统计分析工具分析他们的心理契约,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的特殊之处,并进一步分析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契约,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EB/OL].http://www.acftu.org,2010-6-21.

[2]Argyris,C.Understanding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London[M].Tavistock Pubilidations,1960.

[3]Rousseau,D.M.&Tijioriwala..Perceived Le-gitimacy&Unilateral Contract Change:It Takes a Good Reason to Change a Psychological Contract[J].Symposium at the Siop Meetings,San Diago,1996.

[4]Rousseau,D.M.PsychologicalContractinOrga-nizations,Understanding of Written and Unwritten A-greements[M].ThousandOaks.SagePublication,1995.

[5]Robinson,S.L.,Kraatz,M.S.and Rousseau,D.M.Changing Obligation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a Longitudinal Stud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525-546.

[6]Kickul,Lester.Broken Promises:Equity Sen-sitivity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 Bussiness and Psychology,2001,(16):2.

[7]李原.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2.

[8]Shore,L.M.and Barksdale,K.Examining De-gree of Balance and Level of Obligation in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A Social Exchange Approach[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731-744.

[9]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员工心理契约结构维度的探索与验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03):94-97.

[10]Kickul,Lester.Promise Breaking During Radical Organizational Change:Do Justice Interven-tions Make a Difference[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2,23(04):469-488.

上一篇:尊老、敬老、爱老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年度自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