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2024-07-11

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精选8篇)

1.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篇一

浅论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高途径

新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场所,对教师的再学习能力的`要求不断地提高.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未能够主动开发挖掘潜能开发自己的信息能力,对课件制作停留在“板书电子化”阶段,对激发学生兴趣方面难以起到良好的作用;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基于此,有必要对学习型社会高职教师信息素养及其提高途径开展研究.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黑河学刊英文刊名:HEIHE JOURNAL年,卷(期):“”(5)分类号:G451关键词:高职教师 信息素养 信息检索

2.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篇二

一、充分认识重视培育和提高高职学院学生数学素养的现实意义

重视数学素养的提高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的迅速发展, 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 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数学素养.现代技术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数学技术.高科技的发展、应用, 把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 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各行各业普通老百姓传递着大量的信息.企业产值的高低快慢要通过数学进行分析, 股市行情的好坏判断要靠数学的帮助, 家庭收入、支出的情况也要依靠数学进行统计.

重视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学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 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都是数学优秀品质的体现, 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较高数学修养的人,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 无论是科技工作还是企业管理, 都会显示出其非凡的实力和优势.数学除了可以锻炼敏锐的理解力、发现真理以外, 它还可以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开发功能.这就告诉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时, 不要只单纯传授数学知识, 要传授一种思想, 一种文化, 更加重视数学素养的培养.

重视数学素养的提高是高职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 严谨是数学的重要素养, 也是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学术品质, 更是一个人立身做人、完成工作任务的重要品质.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请勿入内.”这并非因为他的学校所学课程与几何学有多大关系.可见数学教育一方面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高尚品格、坚忍不拔的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正确把握数学素养的本质特征, 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数学意识可以理解为, 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 是与人们在认识数学的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的.因而, 对于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与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和一般的数学能力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表现在不仅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现成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使学生逐步学会主动地认识数学, 初步形成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处理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观察、解释和表现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数据特征和空间形式, 并善于捕捉生活中诸多问题所包含的潜在的数学特征.

数学来源于实践, 又服务于实践.培养数学意识, 还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也就是说, 要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问题数学化.只有把书本上的概念、公式、法则、原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才能体现其作用与价值, 才能真正被学生所认识、接受.事实上, 许多数学概念、原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应的模型.而我们所学的书本上的数学知识, 是经过数学化和抽象化了的.数学教学是一个压缩了的认识过程, 完全没有必要让学生重复人类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结合有关的内容, 给学生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的机会, 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把现实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变成数学问题来研究, 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三、全面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现代数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 是数学教学的核心, 它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也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的认知需求.教学中, 教师要按照数学方法的开放性、数学问题的可变性、数学思维的创见性的原则, 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全面揭示数学思维过程, 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 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心理活动统一起来.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强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而不是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告诉学生思维的结果.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灵活地运用一种或几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科学.重视数学素养的提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数学素养是人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 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 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 都是数学优秀品质的体现, 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 要采取多种措施, 重视加强学生数学素养的培育和提高.

关键词:学生,数学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98.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 .

3.论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培育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数学素养 培育

新颁布实施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科学,但数学也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明确要求小学阶段教师要着力加强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改变传统的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源于自身的转变,那就是要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加强自身数学素养的培育,从而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

毋庸讳言,良好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实施来自于教师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而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师长期自我培育的结果。可以说,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好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还是一个优秀的数学思想传播者。笔者认为,数学教师要有科学的数学教育教学观。那么如何培养科学的数学教育教学观呢?

首先,认真学习数学教学大纲,因为它指明了数学教育与教学的根本方向。小学阶段不能采取淘汰的方法,要带领全体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可以说,教师的教育教学要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要公平公正;教学中教师要强调素质教育,而不能单单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改革不仅仅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还要重视改革教育思想。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能靠题海战术;强化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其次,学习领会《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数学教学目的要求。强化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着力加强学生能力培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指出的是,三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不能忽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能够把问题与数学知识相联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特点,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爱科学的教育、作风品质教育。

最后,博采众长。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需要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博采众长,而不是故步自封,要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有一颗爱心,爱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孩子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学中注意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所有学生都较好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还充分发挥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爱事业,爱学生

自古以来,人们赋予了教师种种神圣的称号,在我看来,这些神圣称号的获得,都离不开一个“爱”字。需要指出的是,小学阶段在孩子的一生之中至关重要,在小学生眼里,老师如同家长,如同父母,给他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形象的可爱可亲,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试想,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以成绩区别看待学生,不能宽容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始终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对待孩子们态度冷漠,孩子怎能感受到老师的可爱可亲,怎么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对老师、对学校畏之如虎,失去上学的兴趣,可以说,在孩子们眼里,老师代表的就是学校,代表的就是一个世界。在学校、在教室里,孩子们不单单得到老师们的知识传授,更得到老师们如父母一般的关系照顾,他们就会开怀大笑,就会感到学知识的快乐,就会感受到成长的快乐。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首先要爱事业,爱孩子。爱事业,她就会把事业看得神圣无比,就会一心扑在教学上,就会想方设法提高自身的修养,就会开阔视野、博采众长,就会自觉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就会把知识与运用相结合,就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意因材施教,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爱孩子,就会使一个教师拥有一颗慈母之心,她就会把每个孩子视为己出,就会给予孩子们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就会全力以赴投身于教育与教学之中,就会把学生的冷暖挂在心上,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会教育他们成人。

三、教育教学艺术的建构

好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用好的教育教学艺术去实践,唯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成就。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方面。

1.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小学生小,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处理好这个“小”问题,不然就会“因小失大”。课堂上,教师要做孩子们的朋友,不要高高在上,要设身处地从孩子们的角度考虑问题,施行教学,教师要积极把握孩子们的心理,让孩子们成为教室的主角,做孩子们的合作伙伴,积极营造属于孩子们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要显示出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期许,能够感受到轻松与快乐。这样他们就会释放个性,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2.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孩子们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使孩子们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能够勇于思考,大胆实践,善于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虚心接纳学生的合理建议,从而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4.提高教师的素养心得 篇四

俗话说,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专家们的讲座就充分印证了这句话。张睿老师用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语文思维力这一理论,并提出了句群这一新概念。为了让我们真正领悟到这一理论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优势,张老师结合一篇篇教学课例进行对比分析,她的讲座通俗易懂,让我深受启发。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加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加强学习不仅仅只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扩充到各个领域。我们应该把学习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听完两位专家的讲座,我惊异于他们敏捷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语言,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今天我们看到了她们的成功,却不知这背后她们付出的辛勤汗水。为了研究语文思维力这一课题,张老师不惜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向一位又一位专家请教;为了查阅一个概念,她不惜在假期里整日泡在图书馆。走进张文娟老师的空间,我惊异于她的笔耕不辍,张老师对自己有着严格的人生规划,她要求自己每三天就要读一本书,每两天就要写一篇反思。为了让孩子们能在习作时有话可写,张老师牺牲寒暑假带着孩子们去体验生活。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位老师对工作无尽的热情以及对学生不求回报的爱。反观自己,我自愧不如,这十多年的教学生活,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爱抱怨,抱怨抄不完的笔记,抱怨一项又一项检查。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台机器,只是不停地旋转。从心底我已经把工作当成了谋生的手段,我没有思考,没有灵感。讲座结束后,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什么样的老师,我想做什么样的教师?曾经,在刚刚踏入教师这一工作岗位时,我也曾像她们那样信誓旦旦地说过用爱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但是我的誓言经不起岁月的磨砺,这些专家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们能经得起时光的雕琢。

5.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研究 篇五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们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关于“语文素养”

教育部华中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雷实教授所认为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组长、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巢宗祺先生也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方面的表现”。他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一文中对“语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解释,他说:语文素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质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理念。”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崔峦先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个包涵了多种要素的综合体,“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语文素养是指教师具有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

知识素养包括:扎实的语言文学知识,深厚的教育专业知识,先进的语文教

育理念。能力素养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如:具有合作化能力,具有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情意素养即重视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以教师情引出学生情。

二、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教师是所有改革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只有教师自觉自愿地把自己的意识行为融入到改革中,教育改革才能取得成功。江泽民同志指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高度概括了一名优秀教师应有的四条素养,那就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中对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从对我市语文教师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1、大部分教师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喜欢自己所任教的语文学科,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这是值得高兴的,但是老师们的职业幸福指数并不高,这源于小学语文教师繁杂琐碎的事情太多,长此以往,老师们身心俱疲,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了大家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消磨了大家的闲情逸致。

2、老师们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综合素养都有着较为清醒、准确的定位,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清楚自身哪些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是难能可贵的。

3、我市教师无论从读书的内容、数量以及读书的时间上,都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读书的教师也很难成为出色的教师。

语文教师要让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道,每节语文课都能成为学生为之相依的精神家园。那么每位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

三、提高教师语文素养的设想

一、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结合我市教育局“书香溢校园”活动,在广大教师中推进读书活动的开展,引导小学语文教师读教材,读文学名著,读教育专著,读科学常识,读散文随笔„„通过读书交流、网络学习等渠道,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让爱上读书的老师身体力行地影响自己所教的学生,让家庭、校园、班级满是书香。

1、读教材,以奠基教学

读教材包括研究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钻研课程标准,就是要了解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确语文学科教学目标要求、内容范围和教学方法上的要求。钻研教科书是指教师要反复钻研、透彻地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包括教科书的编辑意图、组织结构、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发掘,融合贯通,达到娴熟运用的境地。

2、读与教材密切相关的书籍,以丰富教学

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敏锐地发现教材涉及到的一些文章和书籍,并将这些列为学生和自己的必读内容。如著名作家的评传、节选课文的原著、著名作品的赏析、名家名作的手稿、与背景有关的史书等等。尽量地丰富教材,读厚教材。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教师丰富文化底蕴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3、阅读经典,以厚实积淀

语文课程承担着培育文学素养、传递传统文化的重任。要把这一重任完成好,语文教师更应该首先读好经典,成为一名通晓古今、学贯中西的文化学者。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须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作为“受教育”者的语文教师,我们更要读大量的经典,受古典的训练。《说文解字》、《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四书五经、唐诗宋词、明清四大名著、鲁迅杂文、曹禺的戏剧、郭沫若的诗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等都应该列为必读书目,而且要细水长流,反复涵咏。

4、读与语文教育有关的书,以提高教育技能。

有关语文教育学、语文心理学、语文教材教法和著名教育家的书都要有计划地阅读。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张志公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

录》,还有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前苏联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赞科夫的论著《和教师的谈话》等。除此之外,还要读一些当代语文教育界“诸子百家”的著作。

5、读与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养有关的书,以陶冶情操。

读史使人睿智,读美学使人高尚,读哲学使人深刻,读自然科学让生活更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读哲学、美学、文学、思维科学、文艺理论、艺术等一些高品位的书。

6、浏览时文,以开阔眼界

语文是中小学与时代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民族文化、时代精神都通过语文传递给学生,语文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阅读时文,以了解时代特点,贴近涌动的时代脉搏,树立先进的现代观念。语文课上我们所教的学生,又是接受时尚最快的新一代青少年,如果我们不广泛阅读,更新自己的知识,拉近与时代的距离,我们就无法与学生沟通。

二、研究——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不仅能让教师体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困惑,感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艰难,更能让教师品尝“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1、体验生活,研究社会,感悟人生,完善人格

语文即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决定了语文的教师要时刻关注现实、研究社会、体悟生活。语文教师要通过参观、访问、实际参与、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现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体会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师还要走出学校,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感悟生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和能力,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善。一个了解社会、关注现实、懂得生活、人格完善的人,才能当好语文教师。

2、研究学术,以增长学识,发展智能,提高品质

一个语文教师要实现专业成长,要成为一个“学者型”“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实现“教学研”三结合。语文教师的“学术研究”范围包括很广,研究形式也很多。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评课说课、调查实验、行动研究、文献评述、编写教材、撰写论著等等举不胜举。实践证明,一个学术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其教学能力也比较强。究其原因是教师的研究往往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研究。一个基层的教师为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查阅文献,请教专家,调查实验,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很快会使自己专业得到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3、研究课堂,以提高效率,享受工作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起点;上“好课”的愿望,是成为一个成功教师的动力源;具备上“好课”本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的主要时间和活动空间在课堂,教师的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师的生命质量。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我研究我的课,我负责我的课,我改善我的课,我享受我的课。“聚焦课堂、研究教学”,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三、为文——下笔如有神

叶圣陶说:“我希望教师练习写文章,并不是专指练习写文艺作品而言,尤重要的是写一般文章。一般文章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一般文章又是实际工作中随时需用的,谁都能写好,所以尤为重要。教师要指导写作,不能空讲些作法,一定要有写作的切实经验,才能随机应变,给学生真正有益的帮助。”

1、下水作文,以引导学生

叶圣陶又说:“语文教师教学生作文要求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跟学生作相同的题目,或者是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写作“下水作文”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一般而言,大多数学生怕作文,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缺乏生活阅历、语言水平不高,另一方面则是认为“作文”高深,不能为之。如果这时语文教师能从实际出发,与学生一同“作文”,就会减少学生心里的“恐惧感”,增加作文的自信心。而且教师下水作文,还会在学生中树立威信,起到“言教”不能达到的“身教”效果。

2、创作文学,以颐养情趣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现在的语文课没有什么文学味儿,学生当然不爱学。”这句话反映了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普遍存在“文学性”失缺的问题。

其一,语文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走上了“工具化”“功利性”的道路。其二,语文教材“文学作品”份量还不足,特别是优秀的、经典的文学作品太少。其三,语文教师文学修养不高。语文教师不但缺乏文学创作能力,甚至连最起码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缺乏。当然,这样的语文教学注定不受学生欢迎。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学会解读文学作品、鉴赏文学作品,而且还要学会创作文学作品。语文教师要用自己的兴趣去引发学生的爱好,用自己的创作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语文教师最具影响力的形象,须由他的生命创造物——文学作品来展示。

3、写反思、写论文,以指导教学

著名作家王蒙在《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谈到中国作家队伍中“非学者化”倾向,认为光靠经验和机智,而轻视学问基础,是产生不了“巨人式”的作家的,阐明了“作家学者化”的观点。这一见解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启发很大。只凭“教参”或自己有限的教学经验从教,是不能成为“巨人式”教师的。要想实现“学者化”、“专业化”,教师多研究教育理论,多研究自己的经验,写反思性教育叙事,写有份量的教学论文,写反映自己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

6.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一些想法 篇六

李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这项工作更高尚的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称赞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一个活的环节”。我国古代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教师职业之伟大和高尚,同时也展示了教师所担任的社会责任之重大。教师自其出现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进步融为一体。他把人类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一定思想观点和行为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以延续社会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上,在培养未来社会高质量人才上,又是一位设计师和开拓者。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如何在短时间内较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尽早站稳讲台,出色完成自己的工作,就成为学校和青年教师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而这个重大问题的解决归根到底取决于青年教师的个人素养(包括知识、能力、道德)。

以语文教师为例,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百科知识、精深的教育知识。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说能力以及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能力。道德修养包括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敬师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做个“有心人”。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写好备课笔记。教材是每个教师喂给学生吃的“粮食”,教师只有自己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把其中的精要部分传授给学生。写好备课笔记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只有把课备充分了,教师才能在上课时获得更多的主动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刚踏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往往吃不透教材的重、难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的科学性、针对性不强。要克服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师自身的刻苦钻研以外,还有一个较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多听多问。多听老教师的课,多问问老教师的意见是青年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养的又一重要途径。虽然青年教师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事物快,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工作是一个注重经验的工作。一个有着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和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青年教师来讲就要积极主动的和老教师“套近乎”,以自己的真诚、好学来打动老教师,以便能听到他们的课。往往对新教师,学校会配备相应的师父,但我认为青年教师应不满足语听师父的课,而要“广种博收”,博采众家之长为己用。

此外,青年教师写好备课笔记,出好测验试卷后都要主动询问老教师的意见,以补不足。

青年教师要想提高自身修养还可以多参加些教学活动和竞赛。有些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不久,既要担任班主任又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一心要把工作做好,因此就比较繁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就表现得有些怕,有些懒,甚至有的还以为此类活动是与自己无关的。实际上,这下想法是不足取的。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活动与竞赛,不但能开拓自己的视野,还能锻炼自己的能力,更可能对将来的晋级有帮助。所以,青年教师应该注重这方面的机会,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从而有的放矢,争取更大的进步。

当然,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身的进修,从而提高自身素养。青年教师可以征订一些权威性学术杂志,从中汲取最新的“养料”。可以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或报考在职研究生。可以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备课,不断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除了在能力、知识方面外青年教师还应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教师几乎天天与学生

接触,教师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仪表、作风、习惯等往往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然而青年教师年龄相对不是很大,他们当中很多人和学生一样也是娇惯的独生子女,喜欢奇装异服,喜欢追捧明星,喜欢电子游戏。对此,青年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责,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不过在现代社会中,竞争异常激烈,学生的状况也较多变,所以对于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否健康、是否过硬,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青年教师应注重自己的心理调节,不要被暂时的挫折,失败吓倒,努力适应角色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对青年教师的发展更具重要作用。

以上是我作为青年教师在不长的教学生涯中对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些想法。不确之处,敬请指正。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仅就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提高教师素养和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两方面加以探讨。

一、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它又的确是关系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素质,既需要教师自身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修养,也需要具有良好的外在环境。在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必须正确分析市场经济给师德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师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育,不断提高教师及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首要的是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导,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教育思想转变了,教学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了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唯社会价值或唯主体价值观念转变为在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这就为实施素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明确的方向。

二是提高教师素养重在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应该说目前的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普遍较高,但业务素质并不能替代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重中之重是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只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才能为素质教育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并不是轻视或忽略专业教育,而是如何将知识、能力、素质融为一体,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务强、素质高、发展潜力大的专门人才。

三是提高教师素养要培养教师科学的创新精神。教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领路人。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地探索真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自然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之中,既要灌输知识,更要教授方法,既要学习先贤,又能突破陈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科学创新精神的队伍,这样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才能有效地推动素质教育,不做知识的传声筒。

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进程。一是要调整专业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制定综合素质培养计划。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在调整专业结构时,一方面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有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体现基础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结合,既要有短期的职业技能素质教育,也要有学生健康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教育,并针对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针对专业人才需要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业务规划。在确定人才业务规划时,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对德、智、体、美、劳等素质应给出具体的规定。(2)明确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按照能力和素质结构分块与重构,使课程模块与能力素质结构形成清晰的对应关系。能力素质结构可结合专业特点划分为基础理论素质、基本技能素质、岗位技能素质、一般人文素质等模块。在设计素质模块的具体内容时,应能体现社会适应性、多样性、可选择性的特点,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体现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特点。在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社会发展对知识更新的需要。(3)明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对实践技能的基本要求。(4)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轻人文、实践的状况,在学时的分配上,应适当向选修课、实践课、人文课倾斜。

二是要鼓励教学过程与教学管理创新,构建素质教育的内在激励机制。

改革课堂教学组织结构,积极实行讨论式、小组式、创新式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手段,努力实现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另一方面要对教师进行新型教学方法的培训,鼓励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案例教学等直观的、感性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改进传统的课堂组织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创新。

改革考试方法与内容。对理论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传统以记忆型为主的闭卷考核方式,采用闭卷、开卷、大作业、操作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法,重点放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理解与应用,重点考查学生应用能力。在考核的评价上,改变传统的百分制,引进等级评价制。对实践课程的考核,以平时操作、整体操作、口头提问、完成指定的操作等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社会活动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可采用等级评价制。评价应以检测个体素质的发展情况为目的,重点评价学生素质增量而不是存量的评价上。

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方法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也应创新。教学质量评价应包括常规评价项目(如教学纪律、教学准备、课外教学等)、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改善等。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素质的改善评价应以学生为主体,专家小组的主要职能

应是制定科学的评价项目并通过抽查监督评价过程。(来源:光明日报)

师素养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

新课程以来,我们呼唤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更新。我们的教学思想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活跃、这样的创新。大家普遍感到的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里,有惊喜、有收获、有困惑、有阵痛……这教育究竟是怎么了?

课程不管怎么改,都是人来操作了,教师的整体素养上不来,新课程等于纸上谈兵。回顾我们启动新课程的过程,新的教育理念不知道灌输了多少遍,可是为什么出现“穿新鞋走旧路”或“穿旧鞋走新路”呢?课堂教学还是达不到预想的生态。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教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培训过程来看,虽然抓得紧,开得足,但是由于体制、资金、条件等原因,不能不说走了许多过场。另外一个严重的失误,过于注重了理念的更新,而忽视了影响教师素养的最基本的东西——文化、心理、技能。

在知识日异更新、信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教师没有文化内涵,怎么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呢?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却没有新的文化素养。在实际的教学生态中,有多少教师被学生问的张口结舌;有多少教师能解读教材,重新建构教材;有多少教师能跳出教材教教材;有多少教师能创建出自己的课程。不难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却写不出一篇下水文来,让他出口成章,佳句连绵就更谈不上了,更可甚者口语迟钝,错话连篇,可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我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这是个大型的国际合作项目,是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培训中,我发现教师的知识是那么的残缺,有的教师却不能做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他们怎么能完成党赋予他们的教育事业呢?

教师没有文化素养是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上到下重视的不够。我们张口新课程,闭口新课程,好像领导不谈新课程就不能是领导了,老师不谈新课程就不是老师了,新课程再新不会实施又有什么用呢?同样是一节课,有文化内涵的教师,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并且能多元的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知识联系广,方法点子多,教学的组织游刃有余,你能不说这是教师的文化内涵吗?而有的教师,生硬的套着理论,机械的模仿着,不仅造作,而且用词干瘪。上课是走程序,说话是背台词。这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曾经听过一位农村教师的课,他们条件很不好,但是,在讲蒙古风情的时候,教师临机一动,用自己圆润的歌喉演唱了一首蒙古族歌曲,并且边唱边舞。课堂教学一下充满了生机。可见,教师的文化素质多么重要。一个教师在讲《世纪宝鼎》一课,就知道让学生读书,找句子,积累词语。对世纪宝鼎的文化内涵一无所知。另一个教师同样也讲《世纪宝鼎》,但没有就教材讲教材,把知识延伸出去了,学生深刻地体会了世纪宝鼎的价值意义,增强了爱国情怀。教师为什么能挖掘教材,延伸教材呢?而且敢于大胆创生课堂,关键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对于教材教师自己都理解不好,怎么能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一定也要关注教师的文化底蕴如何?

教师的心理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一个教师必须做的落落大方,情态自然,举止文雅。一个教师眼里必须有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态。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以高尚的品质去感化学生,尊重、理解、体贴切忌讽刺挖苦,冷眼

相待。有的教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表现的非常紧张,脑子里总是想自己怎么教,却忘记了学生怎么学的,一旦课堂有意外的生成,就表现出急躁或不耐烦。前几天我带一个老师去上课,面对刚入学的学生,他们的课堂常规都不懂,教师组织课堂有难度。可是,如果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无关紧要的,课堂多次出现需要组织教学的问题,可是孩子小,有的就是不听,教师出现了急躁,不仅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学生也不喜欢了。由于过于关注教学内容与进度,以至于忘记了教学的时间。这说明,一个好教师,心理素质也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多表现在心智上,每节课都是自我的挑战。只有战胜了自己,才能运筹帷幄。

教学技能也是不可缺少的。我觉得一个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演员的素质。情感能丰富多变,说话能流利中听。写字能漂亮美观。画画能顺手拈来。提问能切中要害,反应能灵敏机智。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展示着教师的技能。我听过多次这样课,教师在演示课件时候,不会操作,一不小心,不是没声,就是没影。既影响情绪,又影响进度。有的教师根本看不见板书,取代的是事先准备好的字条、黑板、课件。课堂教学除了提问和组织教学的语言外,再也找不到精彩的地方。有人说现在教学难教,我看那样的教师比谁都容易了。因为什么都以学生为主体了,教师反而没什么可做的了。教师成了课堂的串客,当然也没有必要展示什么技能了。新课堂,如果新到了如此地步,我看教育也好不哪去了。教学技能应该常抓不懈,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跟上新课堂的步伐。

7.论数学教师素养的提高 篇七

音乐审美教育承担的使命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的。它包括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美育功能等。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即通过音乐作品和课堂演示所体现的健康、积极、高尚的主题思想和情感人格,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真善美的陶冶,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升心灵境界。通过自身的审美体验, 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 养成学生细心、耐心和坚毅的品质,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例如, 通过革命传统歌曲的演唱、演奏、欣赏, 能培养当代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音乐教育的智育功能, 即通过乐理、乐器、作品的讲析和教授,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水平。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必须从属于音乐审美教育, 为审美教育服务。其内容和要求必须从感受与音乐表现的情感需要出发, 另外必须与演唱、演奏、欣赏等活动相结合进行, 不宜作过分的、独立的、技能性的训练, 否则音乐教学便丧失了愉悦性, 违背了“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律;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审美性, 这种审美性质主要是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通过听觉影响人的情感, 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 从而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 在音乐美感的愉悦和享受过程中, 使情感得到升华, 心灵得到净化。如果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恰当地表现出这种艺术美, 甚至能够融入自己独特的创意和发挥, 那么对渴求美的滋养的青少年学生所产生的审美教育作用必然是强烈而又持久的。

音乐审美教育的决定因素是教育主体, 即音乐教师。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表现为制定计划、组织教学、管理考核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性教育, 即音乐教师通过自己的演唱教唱, 对歌曲主题形象的理解和阐述, 乐器的演奏和伴奏,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师的道德、心灵境界等。因此, 音乐审美教育要想不负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满足新生一族学生对音乐的期待和渴望, 音乐教师就必须全面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修养。新时期审美教育背景下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只是指专业技能方面, 还包括自身的良好职业修养。

那么, 音乐老师还需要提高哪些艺术素养及职业素养呢?

1.加强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培养。虽然语言并不是音乐课的主要内容, 但标准、准确、生动、组织有序的语言无疑为一堂音乐课增色不少。音乐教师的课堂语言, 除一般教师的规范化要求外, 还应具有音乐性、语言美感, 使学生不仅明白语言所传达的思想内容, 还感受语言的魅力。唯有美的语言, 才能与音乐美、音乐审美教育相得益彰。音乐教师的普通话水准是尤其值得重视, 必须是纯正达标的。除了用某种方言或外文演唱的歌曲、戏曲选段之外, 所有的歌曲都要力求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教唱。教学的语言也应该是使用标准的普通话, 而不是当地方言或是带着方言口音的“某地普通话”。因为在示范性的演唱中要求吐字发音标准、清晰, 富有色彩和变化。

2.加强音乐教师各艺术素养的均衡发展。长期以来, 谈到音乐教育, 人们便很自然地与是否教识谱、会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唱歌等具体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即把音乐教育看作是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实这种传统的音乐教育是十分偏面和狭窄的, 它既忽视了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诸多功能, 更忽视了学生个体生命多方面的价值。新时代音乐审美教育突出了音乐审美的艺术性, 注重加强了音乐与现实生活、自然与社会的联系。时代的发展需要使人的素质趋于综合化, 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科的知识。教师的任务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还要成为一名顾问, 一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需要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3.加强作为教师的相关职业素养和文化素养。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应只是局限在专业方面, 还应扩大知识面。在高速发达的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元的, 因此, 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非专业性的学习困惑。对于学生的问题及求知需求, 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所以, 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以音乐为本, 以育人为本, 做一名现代知识型、综合型的教师。

8.数学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篇八

一、知识形成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数学课堂上,不应只要求学生简单地背公式、定理,而要尽可能弄清其背景和来源。事实上,在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过程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本身便是数列求和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应用,如果只简述其过程,着重公式的使用,该节的教学就失败了大半,学生的能力就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坚决摈弃考前强化训练,背题型、讲套路、搞题海战术,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利于学生素质提高、身心发展的做法。

二、培养学生把数学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数学应用的教学,不仅是数学本身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应用数学意识,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也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有关数学应用的模式、题目在课本中随处可见。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数学的应用被忽视很久,学生缺乏数学应用能力甚至遇到数学实际问题时,题意尚不能理解。照此发展下去,数学便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幸亏一些有识之士对此问题早有注意,近两年加强了对数学应用的考查。引起了教师、学生的注意,加强了对数学应用的研究。但当前数学教学中,仍有猜题型、搞题海战术等做法,说明一部分教师仍缺乏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要想真正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就必须真正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思想及方法,逐步提高数学模型的能力,使数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三、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解答问题的能力

数学严谨性的首要条件,便是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而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从小建立在教和学基础之上的。对数学的符号、公式、表达式、术语,要求学生会口述,会阅读,会准确地运用。可事实是相当多的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极差,不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将自己的意图表达出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平时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比如,加强作业批改,认真对待学生犯的每一个有关数学语言使用上的错误;经常出一些有关题目,加强对学生的训练等等,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认真对待,就能抓住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的机会。

四、面向全体,让差生成为优等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使所有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质。但事实上,总存在着一部分数学困难生。据了解,他们成绩之所以差,主要是心理上的原因,有的甚至认为自己“天生就不是学数学的料”。其实,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是完全可以学好数学的,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学好,而且成绩越不好越不爱学,出现了恶性循环。此时,教师的作用可谓之大,如果教师能主动去询问、去关心他们成绩差的原因,从心理上让他们感到教师的重视,然后帮助他们去解决有关问题,使其对数学逐渐产生兴趣,数学成绩自然就会提高。只要教师付出努力,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对待所谓的“差生”,是没有学不好数学的学生的,最多只有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当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肯定的。在进行练习及留作业时,可以分档次布置,能力高的学生要求高些,能力差的学生要求低些,这样做的结果便照顾了全体学生。

五、让学生愉快学习

愉快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素质,愉快的教学能唤起学生愉悦的心情、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让学生感到课堂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当然,要做到课堂愉快教学并不容易。首先,对教师的要求是较高的:一流的口才,诙谐的语言,幽默的表情,渊博的学识,课程的精心设计,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等。另外,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高低,教材的缺陷等也制约着课堂愉快教学的开展,这就更需要教师不断容纳新思想、新方法,广泛摄取数学及数学以外的科学知识,做到用之即来。尽管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任务重,课时紧张,但实施愉快教学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之,数学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的,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

声 明

新课程杂志社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正规出版单位。从2008年1月开始,凡是我社编辑发行的所有正式出版刊物,均在《新课程》网站予以公布,内容包括文章名称、作者单位地址和姓名,如在本网站查阅不到,而以《新课程》名义出版的出版物,均属非法行为,我社保留对此行为诉诸法律、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的权利,同时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投诉举报。

举报电话:13546383910 0351-4061938

上一篇:装饰装修 室内设计师年底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发展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