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2024-06-25

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精选8篇)

1.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篇一

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的过程的论文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关键词】科学教学 探究 过程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科学探索的一种模拟活动或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简约复演”,因此,开展探究活动时不能机械套用科学探索的程序和技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基本遵循着“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样一种程序。如何让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使探究活动富有实效性,作为科学老师,关注探究活动的过程,增强探究活动的“过程”意识很有必要。

一、问题凸现的过程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整个探究活动围绕问题而展开,也因问题得出结论而结束。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了解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状况,学生的智能水平,使新的学习内容能够与学生巳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解决新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意识的基础。

向学生呈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促使学生产生相应的问题情境,学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感受、发现问题,同时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航海家的`发现》一课,教师创设“古人对大地的形状是如何猜想的?航海家究竟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时,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整理,使探究的问题集中在一个特定的问题,这样就会使问题逐步凸现,更加直观,更加真实。

二、猜想、假设生成的过程

猜想、假设是解决问题的侦察兵,猜想、假设无论被证实,还是被伪证,都具有推动认识发展的作用。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就探究问题形成有根据的假设,并在假设的指导下进行探究,限于学生的智能水平,是不会取得理想效果的。例: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做一杯饮料》,设计自己的饮料配方,其结果怎样,让学生进行预测,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内容,学生能作出有“根据”的预测的,但教师很少让学生说说“根据”。对有些假设,教师可以作指导性提问,包括一系列可以预想到的,用来指导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师提问。学生在教师指导性提问的帮助下,在讨论结果的基础上,生成的假设,会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假设,而不是科学性不强的臆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环境,以避免抑制学生的讨论,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众多的假设进行筛选。

三、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对探究的问题作出种种可能的假设中,推断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对这一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实验由教师设计,实验的步骤由教师一步步演示,学生按部就班,或是教师给的材料仅仅是教师预想中的实验材料,就整个设计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看是参与了,其实质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其心智活动很少。

如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冬季星空》,在学生进行冬季星座发生的变化验证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并充分利用提问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什么是观察结果,什么是依据观察结果所作的推理,必要时可让学生重复观察。课堂上学生表达看法时,教师可及时提问:这是你的推测,还是你的观察结果?并要求学生及时记录观察结果和推理。

四、结论提炼的过程

任何科学探究总是在一定的理论假设指导下的探究,科学理论则在探究过程中步步向真理逼近。因此,从静态的观点看,没有结果便没有科学的进步。结论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观察,并地观察的基础上动脑思考作出一般性的概括、结论或是个人意义上的新结论、新发现。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彼此间的不一致。还可以安排群体间的研讨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其中的规律吗?学生向全班其它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概括或结论,也便于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适当提问,能够让学生自辨正误,更有利于对探究结果的提炼。

在对结论提炼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教师适当引导,又将会成为下一次探究活动的起点。

五、探究活动反思的过程

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索的学习目标和认知策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学生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总结得失,为他人提供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作为教师,对探究活动的反思的是教师的角色观念问题。教师提供的指导和帮助应使学生成功地进行探究活动,以免他们遭受太大的挫折或失败。另一方面教师提供指导和帮助时应尽量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思考可能的活动程序,也就是以教师的提问起着指明方向的作用。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是寻求问题情境的意义的过程,这种过程朝向一定的目的即问题解决,恰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进行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学习论》施良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新造《浅谈自然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

2.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篇二

一、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

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为什么激发不起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一旦擅自拔高了他们原由的知识和探究能力,那探究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说,我们在设计科学活动时,首要考虑的就是我们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毕竟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探究的实践者,设计出与他们实际能力相符的活动方案,在很大程度上能保证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作为科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前,首先应该对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筛选,从中选出比较容易完成的、确有价值的问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探究。例如在上完了《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单元后,教师让学生提出自己还想在课后研究的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多少度的水洗澡比较合适?一杯开水变凉是怎么变化的?白天的时候几点钟最热?一杯冷水变成开水到底膨胀了多少?南极和北极的冰川会融化吗?……对于这么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显然有些问题是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但根据实际条件,有些问题学生要完成是相当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合理选择课外探究的问题,以达到真正有效的课外探究活动。

二、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

学生作为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科学学习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他们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计划,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当然作为小学生,尤其作为刚学习科学的小学生来说,刚开始进行课外探究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亲密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而不是探究活动的主导者。

1.“由扶到放”,逐步培养

学生课外探究活动的引导是一个慢慢从扶到放、逐步培养的过程。刚开始时,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奠好基石,指导多一些,也可以确定较容易的课题,让多人合作或单独探究同一活动。等到学生适应了课外探究的过程以后逐步放手,再让他们各自进行探究活动。

2.“由生到熟”,制定计划

在进行探究活动前,都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在课堂上,由于有教师的指导,学生每次的计划都较详细、合理。但是离开了教师,学生能否较全面地制定可行的计划呢?实践证明,刚开始时,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但经过几次的探究,他们渐渐掌握了课外探究的套路,开始能事先制定可行的计划,并对探究中的某些情况有所预测。某同学在刚上科学课时,课外观察大树,他只是到大树边,自认为是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可是课上许多情况都说不上来;而后来动物单元中,他去探究校园里的小动物前都制定了计划,所以探究起来就轻车熟路。在了解了学生探究的问题后,帮助、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是取得课外探究成功的前提。

3.“由独立到合作”,成立协助

即便学生已能较独立地进行课外探究活动,但教师要花的精力还是不少,像获取反馈信息,指导改进的方法,探究成果的写作、展示……这就必须在班中或小组中成立一定的协助人员,将可行的任务交由他们去完成。

4.“由校到家”,家校联合

对于学生课后的探究,教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时不时地问问学生,你们研究得怎么样了?让他们知道老师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其次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碰到了难题而没有及时得到帮助最后丧失了信心。学生课外探究中可能会遇到许多的问题:查资料缺少电脑和书籍,做实验缺少器具,家长不够支持……这就要求教师发动各方力量,创设学生进行课外探究的良好环境。

三、有效整理,及时反馈,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

学生的谈及活动的实施只是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探究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整理和反馈,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因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和发现许多新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分析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质疑,引导、启发学生寻求解决的方法。

1.认真倾听,搭建交流平台

我们的科学课堂应当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与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在探究之后,教师应当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在课堂上营造氛围、创设空间,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同学都有提问、发表、展示的机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科学教师及时督促检查,鼓励评价,给学生提供可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品位课外探究活动的成功感。

2.形式多样,展示探究成果

对于探究活动,小学生只有三分钟热度,这是小学生的天性,因为他们的恒心是有限的,即使大人,要想持之以恒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让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外探究,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成果,让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家发现奥秘似的成就感。所以,应尽量通过多种形式,来展示学生课外探究的成果。

关于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摸索的地方,也是我们专职科学教师不断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一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外活动,但是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我们的学生课外自主进行科学探究的时间少得可怜,许多学生几乎为零。本文着重从根本入手,首先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体现在:“学业负担太重,没有剩余时间进行课外探究”、“思想上不够重视,没有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进而通过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寻求解决的方法,主要体现在:“正确引导,激发兴趣,探究有价值的科学活动”“、充分感受,有效实施,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导”等。望这些方法对有效开展农村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有所帮助。

3.在『生活化』科学活动中学会探究 篇三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选择科学教育内容时,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从而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感知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例如,在开展小班科学《剥桔子》活动时,我创设了看橘子、闻橘子、摸橘子、剥桔子和尝橘子的生活情境,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的去探索橘子的颜色、形状、触感,并在剥开后探索橘子内部的构造及品尝后口中酸酸甜甜的味道。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容易被幼儿接受掌握,而且自然而然的进行了课后衍生,今后在孩子们吃水果的过程中,就会特别留意橘子的特征,不断巩固对橘子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提供生活材料,奠定探究方向

材料是科学活动的载体,材料运用得当,能有效促进幼儿积极去发现、去寻找、去探索科学的秘密。因此,我们应当善于运用生活化材料,如小石子、豆子、空的瓶瓶罐罐、盒子、树叶、报纸、玻璃杯、布、钮扣、珠子、羽毛、盐等,这些材料数量多、易收集,又贴近幼儿生活,容易被幼儿所接受。

例如在大班科学活动《变魔术》中,提供透明玻璃杯、手帕、水盆、豆子、纸张、蛋和盐等材料,开展了“不湿的手帕”、“巧取纸张”和“浮起来的蛋”三个科学小魔术。如在魔术“不湿的手帕”探索环节,我以问题“把放有干手帕的玻璃杯倒置于水中,干手帕会怎么样?”引发幼儿猜测和思考,并自我验证,幼儿尝试得出了湿和不湿两种不同的结果。其中,对于手帕不湿这种奇妙的结果,引发了幼儿的疑惑:“为什么手帕没有湿呢?”、“难道没有把杯子放到盆底”、“这肯定是一块神奇的手帕”、“那盆水有问题”等一系列的疑问和质疑。在这种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利用师幼共同解答,总结出因为杯子中有空气将水了毛巾分了开来,水就接触不到毛巾,毛巾也就不会湿的科学原理,通过幼儿再次正确的操作探索,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学奥秘,提升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性。

但在投放材料时,必须先考虑其安全性和适宜性,例如小石子必须是圆润、大小适宜的,避免孩子塞入口鼻或被尖叫扎伤等。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科学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科学,在操作中亲近科学,感知科学。

三、创设生活小角落,探讨科学大智慧

在自然这个大环境中,无论是动物、植物、昆虫、生存法则还是自然灾害,都各自具备着大量的科学信息,如果将这些科学信息无限缩小化,最后紧紧只需占据幼儿生活环境中的一个小角落,就如班级中的“自然角”或是家庭中的“植物角”、“阳光房”等等,这些地方虽然占地面积小,但科学知识可不少。幼儿可以深入其中,进行自我观察、探索、发现,还能亲自体验到种植、饲养的活动中,进行长期的实验观察。

因此,班级中自然角的创设往往不能过于忽视,这其实就是一个与生活最为贴近的科学探索区,我们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进来,一起种植绿萝、盆栽、鲜花等植物,饲养一些小动物,如小乌龟、小兔子等,还能够根据季节的变化,添置菊花、水仙花、迎春花等。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种子种植活动,种植的种子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主要是以红豆、黄豆、土豆、大蒜和洋葱为主。可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利用挖土、种植、埋土、浇水的方法来亲手种植种子,并配备了记录本,根据种子的生长情况,在记录本上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种子的生长过程。从而了解种子发芽、茂盛、开花的全过程和生长特点,在轻松愉快地探索氛围中,提升了积极性,锻炼了耐心,丰富了自身科学素养。

四、捕捉生活教育契机,生成探究内容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到处蕴藏着各式各样的科学信息,等待着我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去将他们捕捉出来,成为随机的科学教育。例如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张白纸,就能够挖掘出丰厚的科学知识,生成《纸的秘密》、《纸是大力士》等教育内容,引导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了解纸的秘密。如在科学活动《纸是大力士》中,通过操作、探索,帮助幼儿了解纸可承重的特性。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不仅发现了纸的奥秘,同时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像纸这样的事物,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如果我们用眼睛、用心细心去观察,会发现很多的教育契机,让幼儿有更多的探索机会。

五、捕捉幼儿兴趣点,提升探究效率

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的世界中,稀有的、突然出现的、自己喜欢的、形式独特的、颜色鲜艳的等等,这些都能很快的激发幼儿的兴趣点,就如头顶突然飞过一架飞机、课堂上飞进一只蝴蝶、冬天穿脱衣服头发会翘起来、自己最爱的电动汽车玩具……这些事物纷纷蕴含着浓厚的科学元素,可以引发出无数个为什么供幼儿思考、探索,如:“为什么飞机能够飞上天?”、“蝴蝶为什么会飞?”、“它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因此,生活中的科学元素是无处不在的,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在幼儿感兴趣的基础上引发他们自主的去探索、去思考、去实践,从而更好的掌握科学、认识科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具有探索精神和研究能力的小小科学家,只要我们能敏锐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认真地创设适宜的探究环境,耐心地进行推动和引导,并尊重幼儿自己的学习方式,那么,每一个幼儿都一定会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尝试、去创造,成为一个热爱科学的好孩子。

4.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篇四

二、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如果把学生的脑海比作是大海的话,那么教师的问题就成了能够激起浪花的石子,教师只有选择最适宜的石子,才能有效的激起学生脑海中的浪花。那么教师要如何提问才能实现问题价值的最大化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学会以教材为根本,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例如在学习“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不过是将最终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已,这就造成了学生成了记忆结论的机器,那么一杯水到底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呢?我们不妨先来让学生猜测一下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在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面前,很多学生都感觉到了手足无措,“一杯水应该能溶解很多食盐吧!”、“一杯水应该可以溶解与之相同体积的食盐吧!”等等,学生的猜测纷繁多彩,却又显得无厘头。在学生提出了这些猜想之后,我们不妨再来让学生针对本堂课的标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在没有接触到具体的学习内容之前,学生便可以将自己的疑虑大胆的说出来。如“溶解是什么意思?”、“食盐在水中是如何溶解的?”、“如何测量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知道了一杯水可以溶解多少食盐有什么意义?”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我相信学生的思维一定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如此以教材为根本而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才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良策,我们也只有帮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才能对所学习的科学知识充满好奇的欲望,并为之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三、以实验为依据,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

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教师要在实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我们都知道想要让小学生主动的去探究学科知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教师可以认真的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他们的兴趣爱好出发,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快速的投入到科学实验的氛围中。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时,我相信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去探究静电的实验,很多学生都不会对这个陌生的名词感兴趣,因此我们的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在教学本课时,我特意拿了一个可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和一袋白色泡沫碎屑到课堂上,在开始教学时,我告诉学生:“同学们,今天我将大家喜爱的毛绒玩具狗熊带到教室里来啦!可是我们的毛绒玩具狗熊厌倦了自己满身的灰色,你们谁能将白色的泡沫碎片弄到它的头上呢?”学生的兴趣变得非常的浓厚,但是尽管学生尝试了多种方式,都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我又告诉学生:“同学们,老师可以做到哦!”也是我将毛绒玩具狗熊在我的头发上蹭了蹭,然后将毛绒玩具狗熊放到泡沫碎屑中,学生惊奇的发现毛绒玩具狗熊变白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很好的引出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静电。在情境实验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静电现象,这样学生都尝试着模仿教师的探究行为开始了自主探究性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参与度。

四、以合作为基础,构筑自主探究平台

5.科学活动教案科学生活小窍门 篇五

1.在探索操作游戏的过程中,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用。

2.同伴协作完成接水管任务,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长、中短pvc管若干,直、弯接头数个。

2.录像;接水管照片。

3.水管链接图

4.两个小区的场景。

活动过程:

一、谈一谈——引出水电工叔叔本领真大

1.(录像5秒)保育员抽洗小便池

提问:

(1)阿姨在做什么?(冲水)

(2)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

(3)水厂里的水怎么会到我们幼儿园来的?

2.出示PPT:水电工接水管的照片

教师:这位叔叔在干什么?

小结:原来是这些水电工叔叔把水管接到我们幼儿园,让我们随时都能用上水,他们的本领真大啊!

二、练一练——了解三种接头的不同功用

教师:你们想不想也当一回小小水电工?今天老师准备了很多水管,请你们先来练练手,看谁能发现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出示材料)塑料管长、中、短pvc管各若干;三通;直管;弯管

1.幼儿尝试连接,熟悉不同的材料。

2.发现交流

教师:谁先来说说看,这些水管有什么本领?

小结:直管可以将两个水管连接在一起,使它变得更长;弯管是可以让水管转弯;三通是可以连接三个不同方向的水管,这三种接头各有各的本领。

三、接一接——同伴合作,完成接水管任务

1.提出操作任务和要求

教师:长达小区建了很多漂亮的新房子——长达一村和长达二村,这两村的水管还没有安装,要请你们这些小小水电工来完成这个任务。

2.解读任务书(PPT):

教师:这里是小区给我们提供的接水管施工图,我们来看一下。这些房子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小区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每一幢房每一层楼都要接到水管。我们分成两组,6人一组,来完成的接水管工程,比一比,看哪一组接的又快又好。我们要按照任务书上的要求来接水管,千万不能漏水哦,,小小水电工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开始!

3.幼儿分成二组接水管。

幼儿操作,提醒幼儿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教师指导,侧面,或面向客人老师谁合作的好的,管子长度不对,哪个人用错了接头,踢掉了管子,用了很多管子,没有接牢的,漏接的,一村接好三幢房子了,你们动作要快,倒计时开始)20—25分钟)

4.展示幼儿成果,互相检查。

教师:哪个村的水电工完成得又快又好?为什么?你们在接的时候有没遇到什么问题呢?你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和好朋友一起解决困难的啊?(提升合作)

6.科学教案 生活活动 篇六

一 设计思路:生活中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其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育功能。冲饮料,在幼儿生活中是在再寻常不过的,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用餐、待客,都离不开冲饮料。但幼儿看得多、喝得多,真正能有机会尝试冲饮料过程的却很少。本活动旨在提供给幼儿一次实践操作的机会,既满足幼儿好模仿、爱动手的心理,又能在充分的活动中让幼儿去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如:观察固体饮料的溶解过程,冲饮的正确方法等,都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引起幼儿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现象的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

二 目标:

1、通过幼儿冲饮料的操作实践活动,观察了解部分饮料的色、香、味等特点及溶解变化的过程。

2、培养幼儿的动手兴趣。

三 准备:1,果珍、奶粉、高乐高这三种可冲饮食品;搅拌工具(圆头吸管);温水。2,请家长在家中冲饮料时让幼儿观察 四 过程:

一、关于饮料的讨论:

1、教师:夏天,当家里来了客人时我们拿什么给客人喝?

2、教师(出示一杯白开水)问:这是什么?你们喝过吗?(请幼儿品尝白开水后回答)什么味道?有没有喝过有味道的水呢?

二、回忆生活经验:1,你们喝过那些用水冲的饮料?是谁冲的?2,谁会自己冲饮料?怎样冲饮料?3,介绍今天老师准备的固体饮料。

三、幼儿冲饮品尝

1、幼儿自由选择冲饮(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在冲饮过程中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并鼓励其在实践中去探索。提问:① 你的饮料是怎样冲的?(冲饮方法)② 你冲的饮料是什么颜色、气味、味道?(分开提问)③杯底的固体饮料怎么不见了 ④ 如果固体饮料融化不了怎么办?⑤ 冲出的饮料太浓了或者太淡了怎么办?教师示范一种正确的冲饮方法。

3、幼儿再次冲饮请好朋友品尝。(建议换一种饮料冲饮)

四、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知道饮料喝得过多并不利于人体健康。而白开水比饮料有营养,更有利于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多喝白开水,尽量少喝饮料。

五、延伸活动请家长配合,在家里来客人时,让孩子冲饮料给客人品尝。没有客人就请孩子冲饮料给家人品尝,以帮助幼儿巩固经验及有尝试冲其他品种饮料的机会。

小班科学活动:《漫游糖果王国》教案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不同糖果的特征(软硬、形状、颜色、味道),初步建立护牙意识,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2.愿意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愿意与教师、同伴交流分享。活动准备:

各种糖果。糖果王国头饰一个

一、进入糖果王国。

1.进入糖果王国。T:“小朋友好,我是糖果王国的国王。糖果王国里有许多糖宝宝,你们想不想和他们做朋友呀?”

2.找糖果。

T:“那请每个小朋友在箩筐里找一个糖宝宝做朋友吧!”

二、感知糖果的特征,体验认识糖的乐趣。

1.幼儿自由地感知、初步探索糖果的特征,并与同伴交流。T:“你们都找到了糖宝宝朋友,请你们看一看,再跟旁边的小伙伴说一说自己的糖宝宝朋友是怎么样的。”

2.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感知糖果的特征,并交流自己的发现。(1)摸糖果、捏糖果、感知糖果的质地。T:“请你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然后告诉老师或其它小朋友你的糖宝宝是怎么样的?(2)看糖果,了解糖果的包装。

T:“你的糖宝宝穿了件什么样的衣服?(3)剥糖果,了解糖果的外形、颜色。T:“现在请你把糖宝宝的衣服脱掉,衣服放在桌子上,糖宝宝放在手心里面,看看糖宝宝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

(4)闻糖果,感知糖果的气味。

T:“我闻到了好多糖宝宝的味道,你们闻闻看糖宝宝是什么味的?那用小舌头轻轻地添一下,是什么味道啊?

(5)尝糖果,了解糖果的味道。T:“那把糖宝宝轻轻地送到你们的嘴巴里面,咦?这又是什么味道啊?

(6)尝试动手做糖果

T: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糖果,小朋友,你们想不想来动手做一些糖果啊?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糖果好吗?

3.小结。T:“今天,我们在糖果王国认识了许多糖宝宝,每个糖宝宝都有自己的漂亮衣服。糖宝宝有文档仅供参考

文档仅供参考 的很软,有的很硬。糖宝宝的颜色、形状也不同,有的圆圆的,有的方方的,有的扁扁的,颜色有红色、黄色、绿色等。闻一闻还有不同的气味,吃到嘴里甜甜的,有许多种味道。

三、体验吃糖的益处和害处,初步建立护牙意识

7.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篇七

一、探究活动前的一些细节问题

1. 活动的材料准备不到位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在听一些教师上科学课时, 我经常发现学生在做科学实验时, 总会缺少一些材料或工具。如在上《沉和浮》时, 需要用到大量的水, 这时, 实验桌上会缺少抹布, 导致实验结束后实验桌上和地上到处是水或其他液体;如在上《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时, 需要学生自带食物, 这时实验桌上会没有盛材料的托盘等, 导致实验桌上太乱, 小组实验结束后一片狼藉。更有的学生身上和书本上沾得都是碘酒。这些看似细小的环节, 却影响着整个探究活动的效果。

2. 是否让学生想好了再做

我们在每次探究活动前, 都会让学生知道要探究的问题, 或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测, 然后接着让学生直接做实验。其实, 这样的实验学生很盲目, 实验的深度并不大。如何去做实验?是否想好了?学生盲目去做, 结果会让实验失去了效率、失去了方向。想好了再做, 是学生形成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关键, 想好了再做会使实验更明确、探究更细致、实验更成功。

二、探究活动中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1. 小组合作探究分工不明确

大家都在强调要注意小组合作的质量, 成功的合作是探究的重要环节。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却在小组分工上不明确。学生实验时一齐动手, 意见不统一, 导致小组内实验混乱, 乱成一团。如一位科学教师在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时, 教师让小组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由于平时教师没有让学生对小组明确的分工, 结果几分钟的实验全班用了20多分钟才全部完成 (其中还有两个小组实验不成功) 。我想只要教师平时稍微指导一下, 甚至一句话, 这样的现象就不会发生。

2. 探究时太吵闹

科学教学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需要大声讲话, 充满激情, 更多的时候需要保持相对的安静, 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更需要安静。我在学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时总会在黑板的一角写上一个“静”字,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 我会教育学生要像科学家研究问题一样保持安静。

三、探究结束后要注意的细节

1. 给小组表述探究结果的时间

较少

学生在完成实验时, 有些教师急于让学生知道正确的答案或结果, 只指名一至两个学生说一说就结束了。这样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做法, 违背了科学教学的初衷。每个小组是如何实验的, 在实验的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 实验结果如何等等一定要让学生表述出来, 这样的探究过程才算完整。

2. 教学评价偏少

教师要学会“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 一句赞许的话, 一个肯定的眼神, 对学生来说都是莫大的鼓励。然而, 有许多科学教师却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 学生表现好时不表扬, 表现差时却给予批评, 这样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关注学生的记录不够

8.小学科学课活动生活化的探究科学论文 篇八

一、科学探究课堂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如,在教学《校园里的树木》这一课时,让学生要按科学程序展开观察,先整体再局部,观察植物不同的部分有不同的观察方法,要求学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树木进行仔细的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在教学《蚂蚁》这一课时,让学生提前一星期对蚂蚁进行观察,在观察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如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探究实验中,我也是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告诉他们在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不必害怕或隐瞒,使学生从小只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从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现象出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上《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时,学生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有的喜欢蜗牛,有的喜欢蚂蚁,有的喜欢金鱼,有的想要研究蚯蚓,我就让他们针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科学的观察,然后在课堂中设计一个环节让他们进行汇报、交流。学生的兴致很高,有的学生的观察记录得很详细,汇报得非常精彩,很有点“小科学家”的样子。在上《植物的叶》这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叶子和标本、图片,得出了“在大自然中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有些学生对于这个结论表示怀疑,我就利用社团活动时间带着大家一起找叶子,然后再两片两片地作比较!最终得出: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个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得出的!这不正表现出了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吗?

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只有通过教师实验前的有效引导,才能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只有通过学生亲历探究获取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态度。让我们一起努力,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得到情感的熏陶,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1-03.

上一篇:钳工实训总结报告下一篇:实践课要求